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预防犯罪》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预防犯罪》是本学期的第八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犯罪现象,认识到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掌握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对犯罪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犯罪的认识较为模糊,对犯罪行为的危害性缺乏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在面对诱惑时,可能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生动、贴近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防范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犯罪现象,认识到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2.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提高防范意识。
3.引导学生掌握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 教学重难点1.犯罪现象的识别和防范。
2.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犯罪现象,提高防范意识。
2.讨论探究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培养合作精神。
3.情境模拟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应对犯罪的能力。
4.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犯罪现象。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3.准备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4.准备情境模拟材料,让学生参与实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犯罪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犯罪问题。
提问:“你们对犯罪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犯罪行为。
引导学生了解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如何预防犯罪?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预防犯罪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4)
负面影响
①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15岁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自从结识了一些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 无心学习,经常旷课。开始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 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 到学校处分。但他并没有吸取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 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思悔改,为搞到钱去网吧 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 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
6.一男子酒后与他人发生口角,遂驾驶摩托车前往派出所报案,结 果半路遇到出警民警,被当场抓现行。人民法院审结这起醉驾案, 以被告人石某关犯危险驾驶罪,判处拘役一个月十五日,并处罚 金人民币1000元。针对这个案例,你认为分析正确的是( ) ①本案中的“拘役”是主刑,属于刑罚 ②石某关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③本案中的“罚金”是附加刑,也属于刑罚 ④石某关受到的处罚是民事处罚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犯罪的基本特征
严重社会危害性 最本质特征
刑事违法性 法律标志
应受刑罚处罚性 必然法律后果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 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注意:三种特征同时具备,才构成犯罪)
材料:赵强因仕途、家庭不顺而内心积怨,并伤及他人,蓄意伤害 中小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持刀伤人,致22名中学生死伤,其中, 10人致死,导致5人重伤、还有几人轻伤,其犯罪动机卑劣,情节 特别严重,手段残忍,后果和罪行恶劣,社会影响极坏,社会危害 极大。 ①严重社会危害性
4.漫画中人物的行为演变“一时吸毒→二日借金→三月偷抢→ 四年徒刑”警示我们( ) ①珍惜美好生活、杜绝不良行为,远离犯罪 ②吸毒属于不良行为,我们要时刻远离毒品 ③自觉遵纪守法,增强法治观念,防患于未然 ④小心翼翼做事,本本分分做人,处事圆滑 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预防犯罪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部编版)
预防犯罪【教材分析】《预防犯罪》分为“了解罪与罚”和“加强自我防范”两目内容。
第一目“了解罪与罚”主要从罪和罚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阐明刑法的作用及内容,犯罪的的基本特征以及犯罪承担的法律后果;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主要引导学生认清犯罪的危害及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在学习及加强自我防范,遵纪守法,远离犯罪。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安徽考生作弊”,细读课本,结合“小法官养成记”活动,说出犯罪的含义及特征、刑罚的含义及种类,说出违法后果,增强法治意识。
2.通过观看“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视频,分析赵某及陈某事例,从而准确归纳出预防犯罪行为的方法,增强法治观念,从生活小事做起,预防犯罪。
【评价任务】1.阅读材料“安徽考生作弊”,细读课本,结合“小法官养成记”活动,归纳犯罪的含义及特征、刑罚的含义及种类。
(指向学习目标1)2.观看“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视频,分析赵某及陈某事例,从而总结预防犯罪行为的方法。
(指向学习目标 2)【课程资源】假期公共场所实践,课本【教学过程】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内就作案三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思考:同学们分析一下,陈某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检测目标 2)活动三:观看“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视频。
思考:视频给你什么启示?(指向学习目标 2)课堂小节我学会了……我懂得了……我需要提高……板书设计当堂小测1.下列选项中劝诫我们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的是()A.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B. 罪孽本自微小始,陷身囹圄悔方迟C.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D.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2.如图思维导图中的①和②依次应填入的内容是()A. 违法、严重社会危害性B. 严重违法行为、社会危害性C. 犯罪、社会危害性D. 刑事违法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3.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说课稿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预防犯罪》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节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成因以及预防犯罪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犯罪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教育学生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预防犯罪。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都在发生变化,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诱惑和困境,部分学生可能因为缺乏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道德与法治的基本知识,对法治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针对预防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危害,掌握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危害,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增强法治观念,预防犯罪。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犯罪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犯罪案例,引发学生对犯罪现象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犯罪案例,了解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危害。
3.讨论探究:学生就如何预防犯罪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增强法治观念。
4.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探讨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预防犯罪+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法治教育”中的学习主题。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
本课依据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相应部分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目标”“青少年法治教育内容”。
具体对应的内容是:“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了解犯罪行为的特征、刑罚种类,建立对校园暴力等青少年常见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法律常识,但依法维权意识仍然比较缺乏,正义感强,但缺少自控能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1.政治认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公民。
2.道德修养:认清犯罪的危害,知道犯罪的严重后果,树立法不可违意识。
3.法治意识:明辨是非,加强自我约束,远离不良行为,防微杜渐。
4.责任意识:从小事做起,遵章守法,加强自我防范。
教学重点:犯罪的含义、种类及基本特征;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教学难点: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多媒体教学、网络音视频资源教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案例分析法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师设置活动:新课导入1.播放视频:央视新闻——惩治校园欺凌2.提问:这一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1.认真观看视频。
2.思考教师问题,并积极举手发言1.了解罪与罚介绍寻衅滋事罪的案例思考:五名未成年被判刑依据的是哪部法律?造成了哪些危害?(请从个人、他人、家庭、社会角度分析)2.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犯罪带来了危害。
3.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刑法的作用及内容。
4.我看罪与非罪分别展示两种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
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预防犯罪》优质教学课件
D
)
7.下列不属于犯罪的基本特征的是(
A.严重社会危害性
C.应受刑罚处罚性
)
D
B.刑事违法性
D.重大责任性
8.下面关于犯罪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犯罪是违反民法总则的行为
C. 犯罪是刑事违法行为
A)
B. 犯罪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D. 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刑法的作用和内容
了解罪与罚
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有的同学认为,上面漫画中的行为都是一些小事,没什么大
不了的,你怎么看?假如让你参与,你会怎么办?
•
生活在法治社会,
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
,依法自律,做一个
自觉守法的人,我们
要从小事做起,避免
沾染不良习气,自觉
遵纪守法,防范于未
然。
巩固训练
1.如图《温水煮“青蛙”》给我们的启示是(
A.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驱逐
财产
出境
适用于犯
附加刑既能独立适用,也能附加适
罪的外籍
用。
人
注意:拘役、罚金属于刑罚,用于刑事违法行为(犯罪)
主刑只能独立适用,即一个犯罪人只
能判决一个主刑。
拘留、罚款属于行政处罚,用于行政违法行为
特别提示
1.区分“拘役”与“拘留”
拘役是刑事处罚,适用于犯罪分子,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
拘留不属于刑罚,拘留分为三种。刑事拘留、行政拘留和司法拘
)
D
A.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B. 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
为
C. 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
D. 刑法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5.2《预防犯罪》说课课件
环节四:认清危害,远离犯罪
出示任务:请你判断
反馈指导:
环节四:认清危害,远离犯罪
环节四:认清危害,远离犯罪
小结: 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作
为初二的学生,有的同学已经年满14周岁,到 了开始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请大家一定认清 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环节五:杜绝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导语和出示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 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 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 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 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 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 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 ,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违反刑法不只是违反刑法分则,还包括 违反其他分则性条文。 3、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的法律后果。
只要刑法没有对其规定刑罚后果,该行 为就不是犯罪。免予刑事处罚,说明行为还 是犯罪,只是不给予刑事处罚罢了。
环节三: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导语和出示任务:
反馈指导:
环节三: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反馈指导:
环节三: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四、教学设计过程
环节一:犯罪的定义 环节二: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环节三: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环节四:认清危害,远离犯罪 环节五:杜绝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导语——出示任务——反馈指导——小结
环节一:犯罪的定义
出示任务:请你判断
环节一:犯罪的定义
反馈指导:
环节一:犯罪的定义
小结: 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三、学情分析
中学生的法治观念现状是本课的学情基础。一方面,青春期阶段的中学 生心理和生理发育不成熟,情绪波动较大,做事易冲动,自律性较差, 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加之又极易受到周遭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如 果不能提高认识,及时纠正,就有可能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5.2《预防犯罪》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预防犯罪》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引导学生认识到刑法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增强对我国法律制度的认同感。
2.让学生理解犯罪行为对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危害,从而认同国家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的政策和行动。
健全人格:3.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其能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避免走上犯罪道路。
4.通过对犯罪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责任意识:5.使学生明确自己在预防犯罪中的责任,不仅要做到自身不犯罪,还要积极参与社会预防犯罪的工作。
6.鼓励学生向身边的人宣传预防犯罪的知识,提高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和预防犯罪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犯罪的基本特征学生需要深入理解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这三个基本特征。
通过案例分析和对比,让学生能够准确判断哪些行为构成犯罪。
2. 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及措施让学生认识到预防犯罪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并掌握预防犯罪的具体措施,如增强法治观念、认清犯罪危害、杜绝不良行为等。
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犯罪的危害性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犯罪对个人身心、家庭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造成的严重损害,使他们能够真正体会到犯罪的严重性。
2. 如何树立学生预防犯罪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预防犯罪意识,让他们将预防犯罪的理念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一个青少年因沉迷网络游戏缺钱而盗窃他人财物的案例。
提问学生:这个青少年的行为正确吗?他可能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通过这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犯罪行为的性质和影响。
在这个案例中,青少年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是盗窃行为。
他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如被判处有期徒刑、罚款等,同时还会对自己的声誉和未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给家庭带来痛苦和损失。
2.展示一些关于犯罪对社会造成危害的图片,如犯罪现场的混乱、受害者的痛苦表情等。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统编版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一、课题名称《预防犯罪》二、课程课时2课时三、教材内容分析“预防犯罪”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统编版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从了解罪与罚、加强自我防范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首先介绍了犯罪的含义、基本特征以及刑罚的种类。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犯罪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
接着,教材强调了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认清犯罪危害、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治观念等方面加强自我防范。
四、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素养引导学生认同国家的法律制度,增强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法治观,自觉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
2.道德修养素养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明确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做到既遵守法律又遵守道德规范。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3.法治观念素养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明确犯罪的后果,增强法律意识。
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健全人格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培养自律能力和责任感,避免违法犯罪。
帮助学生在面对不良诱惑和违法犯罪行为时,保持冷静和理智,做出正确的选择。
5.责任意识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法治宣传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力量。
五、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
加强自我防范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增强法治观念,杜绝不良行为。
培养学生在面对不良诱惑时的自我控制能力。
六、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1.课的类型:新授课2.主要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犯罪的含义和特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预防犯罪的看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犯罪的危害和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预防犯罪 》精品教学课件
4.无业青年李某,手持三棱刮刀,抢夺多名中小学生 的财物并殴打拒交财物的学生。受害学生拨打“110” 报警,李某被逮捕。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李某有期徒刑。
B 下列对李某违法行为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从违法性质看,李某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②从本质特征看,李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③从违反法律看,李某的行为违反的是刑法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5.2 预防犯罪
1.政治认同:增强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依法自律,远 离犯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2.道德修养:树立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防微杜渐,增强防范意识, 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 3.法治观念:
4.健全人格: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 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5.责任意识: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自主学习
1.刑法的内容和作用 2.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3.刑罚的含义、主要内容、种类 4.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01
了解罪与罚
运用你的经验
盗窃罪
非法拘禁罪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你知道以上三幅图中 的分别犯了什么罪吗? 违反了哪部法律?
1、刑法的作用和内容是什么? P52
作用: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 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 及对犯罪应当处什么样的刑罚。
危害不大 情节轻微
危害大 情节严重
违法了刑法以外的法律 触犯了刑法
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或 行政制裁
受刑罚处罚
2.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1)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 、并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A严重危害性——最本质特征 (2)犯罪的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8年级上册第5课第2框《预防犯罪》精品课件
盗窃 罪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非法拘禁罪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 一切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 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 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 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 认为是犯罪。
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罪
加强自我防范
生活在法治社会里,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
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板书设计
了解罪与罚
刑法的作用及内容 犯罪及其基本特征
预
刑罚及其种类
防
犯 罪
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的危害
加强自我防范
杜绝不良行为
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你已经长大了,如果还不能慎交朋友,不懂得检点自 己的行为,只怕无心也会惹下天大的麻烦。 无心之失有重有轻,但同样会在你的生命里留下污点 。你能不小心吗?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刑法的含义
社会危害性
了解罪与罚 犯罪的基本特征 刑事违法性
主刑
刑罚
刑罚处罚性
预
附加刑
防
犯
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 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 犯行罪为的基。本特征:
严重社会危害性 —— 最本质特征; 刑事违法性 —— 法律标志 应受刑罚处罚性 —— 必然法律后果
认识刑罚
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 、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 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 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预防犯罪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02
殴打他人,导致 其重伤甚至死亡 的,触犯了《刑 法》。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
关于“酒后驾车”的判定
01
02
20mg/100ml ≤ 车 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 酒精含量 < 80mg/ 100ml,称为酒驾,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 法》。
车辆驾驶人员血液 中的酒精含量 ≥ 80mg/ 100ml , 称为醉驾,触犯 《刑法》,属于 “危险驾驶罪”。
附加刑——与主刑同时使用、独立使用
1.罚金:是强制犯罪分子缴纳个人所有的一定数额的金钱。 2.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犯罪人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 刑罚方法。包括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担任国有公司、企业、 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言论、出版、集会、结社、 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不得接受采访或参加演讲的权利。 3.没收财产:是指剥夺犯罪人个人财产,无偿收归国有的一种刑罚 方法。 4.驱逐出境:是强迫犯罪的外国人离开中国国(边)境的刑罚方法。 驱逐出境作为一种刑罚方法,只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而不适用于 犯罪的本国人,不具有普遍适用的性质。
5.青少年应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 离犯罪。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③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 防患于未然。
课堂小结:
什么是犯罪?
与
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必然法律后果)
3.刑罚的含义
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 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 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4.刑罚的分类
①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②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初中八年级上册《预防犯罪》精品ppt教学课件
预防犯罪的要求
2022年6月1日,最高检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 (2021)》(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2017年至2021 年,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出现反弹。具体来看,盗窃罪、聚 众斗殴罪、强奸罪等五类主要犯罪占比超过三分之二。校 园欺凌和暴力犯罪数量继续下降,未成年人涉嫌严重暴力 犯罪占比稳中有降。不过,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 涉电信网络犯罪上升较快。
3. 没收财产:是指剥夺犯罪人个人财产,无偿收归国有的一种刑罚方法。
4. 驱逐出境:是强迫犯罪的外国人离开中国国(边)境的刑罚方法。驱逐出境作为 一种刑罚方法,只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而不适用于犯罪的本国人,不具有 普遍适用的性质。
如何判断? ①触犯的法律法规不同
②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
③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笔记时间
易 错易混
1.李一在高速路上开车,不小心超了速,则超速行
驶的行为是犯罪 ( ×)
2.李二在高速路上开车,不小心撞死了李一,因害 怕李二驾车逃走,则李二肇事逃逸的行为是犯罪
( √)
3.李三忙着上班,在红灯亮时依旧前行,闯红灯的
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
( √)
4.李四认为犯罪就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就是犯罪
内容: 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 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笔记时间
新闻链接:唐山打人事件主犯获刑
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法律链接-----寻衅滋事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有下列寻衅滋事 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 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 预防犯罪》精品教学课件
学习任务四
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
不良 行为
严重不 良行为
违法
犯罪
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从一般违法行为到刑事违法行 为(犯罪行为),只有一步之遥,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 发展成为犯罪,我们要加强自我防范,防患于未然。
学习任务四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 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
了解罪与罚
1.刑罚的内容及作用 2.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3.刑罚的含义及种类
加强自我 防范
1.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 2.杜绝不良行为 3.自觉遵纪守法
当堂训练
1.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学会依法维权。下列对维权
途径理解正确的是( B )
A.寻求法律服务所的帮助是我们维护权益的最后屏障 B.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危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 C.刑事诉讼是惩罚犯罪分子的活动,俗称“民告官” D.可寻求国家法律救济,必要时可向人民检察院起诉
行为二: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触犯了刑 法,属于犯罪行为。
试对比分析行为一、二有何区别? ①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而 犯罪对社会危害性很大,情节严重。
②触犯的法律法规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而犯罪是违 反了刑法。
③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一般违法行为不受刑罚处罚,要承担相应的法律 责任,而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
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
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
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
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 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 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
部编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防范犯罪》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防范犯罪》教案本教案针对部编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的《防范犯罪》一课进行设计和讲解。
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原因和危害,教授相关的防范犯罪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
教学目标- 了解犯罪的定义和分类;- 掌握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危害;- 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正义感;- 研究掌握常见犯罪的防范方法和技巧;- 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内容1. 犯罪的定义与分类- 了解什么是犯罪以及常见的犯罪类型;- 分析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2. 犯罪的原因与危害- 探究犯罪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分析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长远危害。
3. 防范犯罪的知识和技能- 了解常见犯罪的防范方法和技巧;- 研究如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避免成为犯罪的受害者。
4. 法治观念与正义感- 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认识法律的重要性和约束力;-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善于分辨是非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真实案例或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对犯罪的兴趣和思考;2.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犯罪的定义和常见的犯罪类型;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犯罪类型的危害和原因;4. 小组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共同探讨犯罪现象和背后的原因;5. 防范犯罪知识讲解:通过案例演示或视频讲解,向学生传授防范犯罪的知识和技能;6. 小组练:学生分组进行犯罪防范技巧的练和分享;7. 法治观念培养:以案例分析或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法治观念和正义感的重要性;8.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估-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以及个人练的表现;- 学生对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参与程度;- 学生在总结时对本节课主要概念的把握程度。
教学资源- 部编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 真实案例和案例分析资料;- 相关视频资源;-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材料。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预防犯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预防犯罪》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预防犯罪的重要性,认识犯罪的特点和危害,掌握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容易受到不良诱惑的影响。
他们对犯罪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和危害,增强预防犯罪的意识。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犯罪的特点和危害。
2.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3.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犯罪的特点和危害。
2.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4.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设计好课堂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情景模拟的场景和道具。
4.安排好课堂时间,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播放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犯罪现象。
提问:你们对犯罪有什么认识?为什么我们要预防犯罪?2.呈现(10分钟)展示犯罪的特点和危害,让学生了解犯罪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犯罪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出预防和应对犯罪的有效策略。
4.巩固(5分钟)针对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预防犯罪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11. 对比下面两种行为, 我们可以看出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是( A )
行为一: 殴打他人, 造成轻微伤害的, 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 属于一 般违法行为。 行为二: 殴打他人, 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 触犯了刑法, 属于犯罪 行为。
A. 严重社会危害性
B. 触犯刑法
C. 应当受到刑罚处罚 D. 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
逮捕决定。 曹广晶这一违法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 ( D )
A. 刑事违法性
B. 应受刑罚处罚性
C. 行政违法性
D. 严重社会危害性
2. 图示有利于揭示概念间的关系。下图表示正确的是 ( D )
A.
B.
C.
D.
3. 下列案例与违法行为类别对应正确的是 ( A )
选项
案例
A 聂某因非法猎捕濒危野生动物被判处有期徒
6. 为提高学生法律素养, 强化守法的观念, 展现当代校园法 律新风貌, 某班开展 “刑事模拟法庭” 活动。 下列案例可 以作为庭审使用的是 ( D ) A. 李某闯红灯被抓拍系统拍照并曝光在电子屏上, 李某到法 院请求维权 B. 赖某以发包单位未结清工程款为由, 拖欠农民工工资, 被 农民工起诉至法院 C. 陈某深夜观看足球赛, 大呼小叫, 严重扰民, 不听劝阻, 被民警带走 D. 黄某拍摄军港包含绝密、 机密等级的照片卖给境外人员, 获利 4 万余元
2.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 (1) 自身道德水平不高, 法治观念淡薄。 (2) 交友不慎。 (3) 家庭、 学校等没尽到保护的责任。 (4) 社会上存在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等。 (注 意: 做题时需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3. 罚款与罚金的区别。 (1) 罚款与罚金造成的经济结果是一样的, 被罚的人都要 交纳一定数额的钱。 (2) 但是其性质恶劣程度不同。 罚款承担的是一种行政责 任, 而罚金承担的是一种刑事责任。也就是说, 被处罚金 的人比被处罚款的人犯法的程度严重得多。 罚款是行政处 罚手段之一, 是行政执法单位对违反行政法规的个人和单 位给予的行政处罚。罚金是刑罚附加刑之一,是刑罚处罚的 一种方式, 其适用对象是触犯刑法的犯罪分子和犯罪法人。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犯罪的含义及其特征。
2.理解刑法对犯罪的处罚及其种类。
3.认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的关系,树立防微杜渐的意识。
4.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远离不良行为,预防犯罪。
二、教学重点1.犯罪的含义及其特征。
2.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3.刑法对犯罪的处罚及其种类。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犯罪的含义及其特征。
2.如何帮助学生认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的关系,树立防微杜渐的意识。
3.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预防犯罪。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通过展示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什么是犯罪?犯罪与违法行为有何不同?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犯罪?【学生活动】认真听讲,思考问题,进入学习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青少年犯罪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与新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内容。
(二)新课学习1.犯罪的含义及其特征【教师讲解】介绍犯罪的定义,强调犯罪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引导学生理解犯罪的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犯罪?犯罪与违法行为有何不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避免走上犯罪的道路?【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理解并记忆犯罪的含义及其特征。
结合实际例子,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以及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对犯罪的基本认识,明确犯罪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反思自己是否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以及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2.刑法对犯罪的处罚及其种类【教师讲解】详细讲解刑法的概念、作用及其对犯罪的处罚种类,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等,强调刑罚对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的重要性。
预防犯罪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4.如何预防犯罪,做守法公民?
有的同学认为,上面漫画中的行为都是一些小事,没什么大 不了的,你怎么看?假如让你参与,你会怎么办?
温水煮青蛙
十九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青蛙 试验”:他们将一只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锅里,青蛙触电般地立 即窜了出去。后来,人们又把它放在一个装满凉水的大锅里, 任其自由游动。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外 界温度的变化,却因惰性而没有立即往外跳,直到到后来热度 难忍而失去逃生能力而被煮熟。
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本案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是:
品学兼优 交损友 旷课 自责 放纵自我
被判刑 拦路抢劫 偷窃财物等 偷东西、打骂同学等
法律常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章第十四条,九项不 良行为: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 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 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变相财博;观看、收听色情 淫秽的音像制品;进入法律、法规规定的未成年人 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其他严重违背 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讨回公道。这时林宇应该懂得( )
A、采用行政诉讼解决纠纷
D
B、通过刑事诉讼进行维权
C、法律保护公民的一切权益
D、通过法律援助的途径维权
2.中学生小强晚上独自在家做作业,突然发现有人在撬家
里大门门锁,小强见状灵机一动,大喊:“爸爸,你从公
安局值班回来啦!”歹徒闻讯转身逃走。小强的这一举动
说明他( ) A.事事都依赖别人,不能自主处理问题
社会危害性(严重) 最本质特征 刑事违法性(触犯刑法) 法律标志 刑罚当罚性(受刑罚处罚) 必然结果
主刑 刑罚
附加刑
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预防犯罪 》精品课件
行政违法行为
1.新冠疫情期间,刚刚从美国返回的王女士依然每天不带口罩 出门跑步。
民事违法行为
2.某校的学生李某在超市捡到校园卡和500元现金后占为己有。 刑事违法行为
3.张某持刀抢劫,造成一人死亡,两人受伤。
犯罪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5.2预防犯罪
31.刑法的预 内容防和作犯用是什罪 么?
4.下列选项中,属于行政违法行为的是( ) A. 王某因故意伤害他人,被判刑并处罚金5万元 B. 钱某经营的小吃摊因卫生不合格,被罚款2000元 C. 赵某经营的照相馆未经他人同意,将其艺术照片展出 D. 李某因涉嫌容留他人吸毒,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3.张某因生产,销售假冒名牌商品,共获利80多万元。该行为已严重损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已满十四周 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这条 法律规定下来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未成年人受到国家法律的特殊保护 B.犯罪要受到法律惩罚 C.未成年人犯罪比成年人犯罪代价小 D.未成年人应当远离违法犯罪
3、八年级学生李某沉迷于网吧,经常旷课抽烟,上学路上毁坏 路灯,还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班主任老师告诫他 ( ) A.民事违法将会承担民事责任 B.要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C.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维权 D不良行为一定会发展为违法犯罪行为
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依据《刑法》,法院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
的商品罪判处张某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100万元。此案体现出犯罪
的三个基本特征为
①严重社会危害性
②刑事违法性
③应受刑罚处罚性
④行政违法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刑法的作用和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条 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 处罚;不满14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 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第十七条
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 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 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 减轻处罚。
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 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 收容教养。
青少年是我祖国国法的律未对来未、民成族年的人希违望法。犯罪的处 • 德国:采取罚3种规方定式处不罚合未理成年,—违应—法该《犯青加罪—少重—年处强法罚制治教。教育育、大纪律纲措》施
严重危害性——最本质特征; 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 刑罚当罚性——必然后果。
or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三条 殴打他人的,或 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5 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 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 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青少年监禁(非常注重对其感化教育以及职业技能的培训,以便 出来之后能够顺利融入社会,回归正常生活)。 • 俄罗斯:未成年人只适用联邦法典中6种较轻的刑罚方法,力求未 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最小化。 • 澳大利亚: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处罚往往从宽处理。警方对未成年人 的犯罪记录不能保留到其成年之后,以便其以无罪记录的身份进入 社会。
管制
拘役 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主适刑用的有最期严厉徒的刑强制性法律制独裁立使方用 式(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无。期徒刑
刑罚
死刑
罚金
附加刑
剥夺政治权利 可独立使用
没收财产
或附加使用
驱逐出境
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犯罪是指具 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 行为。
犯罪的 三个特征
知识补充:
• 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
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 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的 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多 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 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某地公安局想在当地宣传打架的危害,要制作一份以 “帮你计算打架成本”为题的宣传单。
打架的成本= +
+
+……
请你根据所学及生活经验完成这个公式。
打架的成本
打架直接成本=拘留+罚款+诉讼费+律师费+医药费+ 误工费; 打架风险成本=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无期徒刑甚至死刑; 打架附加成本=心情沮丧低落+名誉形象受损+家人 朋友担心+工作、学习、生活可能蒙受的更大损失 ……
违法犯罪对自己、他人、家庭、社会都有危害。
不要过分的醉心放任自由,一点也不加以限 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
——(俄)克雷洛夫
抓紧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即使违法 一份数据犯:罪中,国法青律少也年不犯处罪罚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 示,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
其中,14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 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 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 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 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 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 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 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网友评论:在中国,打架的“成本”太低了……
对比p56;说说未成年人如何预防违法犯罪?
北京某教育 矫治所内的 一场成人礼
“妈,从我第一次旷课、打架、离家出走,到真的第一次 被公安处理,我一次次让您伤心;感谢您一直没有放弃我,您 连连跟被打人的家属和民警鞠躬道歉的那一刻,我真的知道错 了。从今天开始我就成年了,是一名成年人了,18年的养育之 恩我不敢忘,我会好好改造自己的。妈,我爱你。”
故意伤害罪
VS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三条 殴打他人的,或 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5 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 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 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 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 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 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 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 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 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你如何理解各国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从轻、减轻处罚?
知识补充:
• 未成年人不良行为:
• 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务;参与赌博或 变相赌博;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 场所;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请你判案
打架违法吗?
打架属于何种违法行为 ?
第四十三条 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5 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 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殴打他人行为
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 刑、拘役或者管制 。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 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 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预防犯罪,未成年人如何做?
知法守法。 认清违法危害,远离违法犯罪。 从小事做起,避免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