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李白《从军行·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其二的诗意
从军行其二的诗意
从军行其二的诗意是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原文如下:《从军行七首-其二》
作者: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译文: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连绵起伏的长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
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
《从军行七首》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古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
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
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
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
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李白《从军行·其二》诗词赏析
【导语】李⽩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
他讴歌祖国⼭河与美丽的⾃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
李⽩的诗具有“笔落惊风⾬,诗成泣⿁神”的艺术魅⼒,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
李⽩的诗富于⾃我表现的主观抒情⾊彩⼗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种排⼭倒海、⼀泻千⾥的⽓势。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喻、拟⼈等⼿法综合运⽤,从⽽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的意境,这就是李⽩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的诗歌对后代产⽣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下⾯是为⼤家带来的李⽩《从军⾏·其⼆》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从军⾏·其⼆ 唐代:李⽩ 百战沙场碎铁⾐,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 ⾝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被敌⼈重重包围。
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将,独⾃率领残兵千骑⽽归。
注释 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谓沙漠之地为沙场。
"碎铁⾐:指⾝穿的盔甲都⽀离破碎。
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这⾥指敌军的⼀员悍将。
赏析 诗⼈不直述战事的进展,⽽将读者置⾝于险象环⽣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
此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位⽆⽐英勇的将军形象。
⾸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之严酷。
这句虽是从铁⾐着笔,却等于从总的⽅⾯对诗中的主⼈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
有了这⼀句作垫,紧接着写他⾯临⼀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
战争在塞外进⾏,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写被围虽只此⼀句,但却如千钧⼀发,使⼈为之悬⼼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这⾥指敌军的⼀员悍将。
我⽅这位⾝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出。
从军行二首-李白(带拼音精校)
从cóng 军jūn 行xíng 二èr 首shǒu 李白【其qí 一yī 】从cóng 军jūn 玉yù 门mén 道dao ,逐zhú 虏lǔ 金jīn 微wēi 山shān 。
笛dí 奏zòu 梅méi 花huā 曲qǔ ,刀dāo 开kāi 明míng 月yuè 环huán 。
鼓gǔ 声shēng 鸣míng 海hǎi 上shàng ,兵bīng 气qì 拥yōng 云yún 间jiān 。
愿yuàn 斩zhǎn 单chán 于yú 首shǒu ,长cháng 驱qū 静jìng 铁tiě 关guān 。
【其qí 二èr 】百bǎi 战zhàn 沙shā 场chǎng 碎suì 铁tiě 衣yī ,城chéng 南nán 已yǐ 合hé 数shù 重chóng 围wéi 。
突tū 营yíng 射shè 杀shā 呼hū 延yán 将jiàng ,独dú 领lǐng 残cán 兵bīng 千qiān 骑qí 归guī 。
从军行二首 古诗全文【其一】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其二】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文其一翻译译文:从军到过玉门关,逐虏上过金微山。
笛声高奏《梅花落》之曲,手中的大刀的刀环像明月一样圆。
瀚海之上战鼓咚咚,杀气直冲云霄。
愿斩敌阵单于之首,长驱直下铁门关,永息战尘。
其二翻译译文: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李白《从军行·其二》诗词赏析
李白《从军行·其二》诗词赏析从军行·其二唐代: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文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注释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
"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
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赏析诗人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
此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
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
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
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
“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
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
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
李白《从军行》全诗翻译鉴赏
李白《从军行》全诗翻译鉴赏李白《从军行》全诗翻译鉴赏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从军行》全诗翻译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从军行》【唐】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文:将军戎马一生,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
这次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将军急中生智,下令突围,在突围的关键时刻,将军将敌方大将一击射杀。
敌军一时陷于慌乱,将军率残部乘机杀开重围,夺路而出,一骑绝尘,千余(虚数)共拼杀而回。
赏析一:诗人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此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
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
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
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
“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李白写的关于边塞的诗
李白写的关于边塞的诗《从军行·其二》原文: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一、衍生注释:“百战沙场碎铁衣”中,“百战”极言战斗之多,“碎铁衣”描绘出战士们的铠甲在无数次战斗中已经破碎,可见战斗的激烈与残酷。
“城南已合数重围”的“合围”表示敌人已经将我方重重包围在城南。
“突营射杀呼延将”里的“突营”指的是突围,“呼延将”可能是敌军中的一员大将。
“独领残兵千骑归”,“独领”显示出将领的英勇,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还能带领剩余的士兵归来。
二、赏析:这首诗就像一部微型战争电影。
开头就把我们带入到激烈的战场,看到战士们破损的铠甲,感受到战斗的惨烈程度。
城南被重重包围,局势十分危急。
可是就在这看似绝境的时候,我方将领却突围而出,射杀敌军大将,最后带着残兵胜利归来。
诗中没有对战争的意义进行过多的阐述,仅仅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就塑造出了一位英勇无畏的将领形象,让我们对战士们的英勇和坚韧产生敬佩之情。
三、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他一生渴望入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仕途坎坷。
他游历四方,在不同的经历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诗歌题材广泛,涉及饮酒、交友、思乡、边塞等诸多方面。
四、运用片段:我有一个朋友小明,他特别喜欢玩那种古代战争策略的游戏。
有一次,他在游戏里被敌人围得死死的,感觉就像诗里“城南已合数重围”一样,都快要绝望了。
我就跟他说:“你看李白诗里的将军,‘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人家在那么绝境的情况下都能突围呢,你也可以想办法啊。
”他听了我的话后,像是受到了鼓舞,开始认真思考策略,最后还真的成功突围了。
我就觉得李白的诗就像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给人带来勇气。
《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出自唐代李白的《从军行·其二》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1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赏析人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
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
此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
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
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
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
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
“独领残兵千骑归”,“独”。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译文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译文王昌龄《从军行》(其二)译文《从军行》的第二首诗是王昌龄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王昌龄《从军行》(其二)译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译文: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了新的声音,不管怎样翻新,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那连绵起伏的长城。
鉴赏这是一首格调沉郁的边塞诗。
此诗只抓住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透过军中饮宴一个镜头,跌宕起伏地表现出当时边塞军士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思想的苦闷无聊,也使征戍者的深沉、复杂的感情跃然活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是令人陶醉的千古绝唱,然而在久戍边关的军士眼中,又是使人厌倦而单调的景象。
天天都是那连绵不断的乱山、长城,白天与“大漠”、“落日”为伴,晚上又是“寒光照铁衣”的荒野。
即使军中作乐,通宵尽欢,乐声嘹亮,也难以消除军士们积郁内心的惆怅。
“琵琶起舞换新声”。
琵琶不断奏出新的曲调,随着旋律的变化,人们翩翩起舞了。
琵琶是富于边地色彩的乐器,而军中作乐,离不开胡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这些乐器,对戍边者来说,带有异域的情调和征战的音律,易唤起战士们强烈的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应该给人以新的感受,带来新的欢乐吧?然而“总是关山旧别情”。
“总是”二字,转折得有力,巧妙。
此句的“旧”与上句的“新”二字相承应,意味无穷。
“新声”与“旧别情”互相影射,形成诗意的波折,造成抑扬顿挫的音情,尤显出“意调的酸楚”,边愁的深重。
征戍者离乡背井,因此,“别情”是军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
尽管曲调花样翻新,而唤起的“总是”人们的离愁别绪呵!《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二字,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颇深。
“撩乱边愁听不尽”。
边塞诗:李白《从军行·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边塞诗词是边塞⽣活的艺术反映,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可以状写戍边将⼠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可以表现塞外戍边⽣活的单调艰⾟、连年征战的残酷艰⾟;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奈;卫国激情与艰苦⽣活的冲突;献⾝为国与痛恨庸将⽆能的悲慨。
下⾯是为⼤家带来的边塞诗:李⽩《从军⾏·其⼆》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从军⾏·其⼆唐代:李⽩百战沙场碎铁⾐,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被敌⼈重重包围。
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将,独⾃率领残兵千骑⽽归。
注释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谓沙漠之地为沙场。
"碎铁⾐:指⾝穿的盔甲都⽀离破碎。
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这⾥指敌军的⼀员悍将。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国⼒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有所作为。
武将把⼀腔热⾎洒向沙场建功⽴业,诗⼈则为伟⼤的时代精神所感染,⽤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哀婉动⼈的诗篇。
赏析 诗⼈不直述战事的进展,⽽将读者置⾝于险象环⽣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
此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位⽆⽐英勇的将军形象。
⾸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之严酷。
这句虽是从铁⾐着笔,却等于从总的⽅⾯对诗中的主⼈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
有了这⼀句作垫,紧接着写他⾯临⼀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
战争在塞外进⾏,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写被围虽只此⼀句,但却如千钧⼀发,使⼈为之悬⼼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这⾥指敌军的⼀员悍将。
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二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塞下曲》之二全诗翻译赏析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二全诗翻译赏析李白这一组诗与其他许多初、盛唐边塞诗一样,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二全诗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二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注释:1、天兵句:谓中原朝廷军队出发往北方遥远的边疆。
天兵,即官兵。
下,发;进。
荒,即荒服,距京城很远的地方。
2、胡马南饮:胡人南侵的委婉说法。
3、从:任随;任凭。
4、衔恩:即感恩。
这里指感皇恩。
5、月氏:也作月支,古代西域城国名。
见《汉书·西域传》。
这里泛指西北边境诸胡。
译文:我军向北方荒远地带进军,因为那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
横曳戈矛前往战场,身经百战,只是因为受皇恩眷顾太深了。
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团而食,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呢?简析:此诗写戍边将士的爱国思想。
这首诗写战士们努力征战,不辞辛苦,希望能真正营造出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让广大人民不再受外族入侵的威胁,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封建时代的爱国往往与与忠君相关联。
这首诗的爱国思想就是通过“衔恩”来体现的。
“衔恩”是全诗之眼。
首二句写胡汉交战。
三四句写因衔恩不惧百战。
五六句写因衔恩宁愿餐雪寝沙。
七八句写希望破敌国,除边患,使天下高枕无忧。
创作背景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
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从军行二首(其二)》李白全诗赏析
《从军行二首(其二)》李白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从军行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全诗从侧面反映了作者欲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
从军行二首⑴其二百战沙场碎铁衣⑼,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⑽,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释】⑴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
⑼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
"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
⑽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白话译文】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创作背景】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
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而又哀婉动人的诗篇。
【赏析】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百战沙场碎铁衣”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破碎不堪,可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
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
战斗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伏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本诗所描述的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突破口,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从诗中看,所写的战争是一场败仗。
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在败中见出了豪气。
“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力重千钧,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唐诗鉴赏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唐诗鉴赏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唐诗鉴赏《从军行七首(其二)》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唐诗鉴赏,欢迎大家阅读!【原文】从军行七首⑴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白话译文】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赏析】第二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
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
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
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
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
“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
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
《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
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
“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古诗赏析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古诗赏析《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古诗赏析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古诗赏析,欢迎阅读。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赏析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
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就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不,“总是关山旧别情”。
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
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
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
《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
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
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
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
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
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
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
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翻译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翻译王昌龄《从军行》其二翻译王昌龄《从军行》的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篇王昌龄《从军行》其二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新声:新的歌曲。
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译文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军中起舞不管怎样翻新,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音乐和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没有止境,欲理还乱,这时,秋天的月亮高高的照着连绵起伏的长城。
赏析第二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出了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
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
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
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
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
“别情”实在是最普遍的、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
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
《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
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
“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
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听不尽”三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
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
从军行七首其二翻译赏析
从军行七首其二翻译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从军行七首其二翻译赏析《从军行其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从军行王昌龄其二赏析
从军行王昌龄其二赏析从军行王昌龄其二赏析赏析是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情感、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其二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诗鉴赏这是一首格调沉郁的边塞诗。
此诗只抓住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透过军中饮宴一个动作,跌宕起伏地表现出当时边塞军士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思想的苦闷无聊,也使征戍者的深沉、复杂的情感跃然活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是令人陶醉的千古绝唱,然而在久戍边关的军士眼中,又是使人厌倦而单调的现象。
天天都是那连绵不断的乱山、长城,白天与“大漠”、“落日”为伴,晚上又是“寒光照铁衣”的荒野。
即使军中作乐,通宵尽欢,乐声嘹亮,也难以消除军士们积郁内心的惆怅。
“琵琶起舞换新声”。
琵琶不断奏出新的曲调,随着旋律的变化,人们翩翩起舞。
琵琶是富于边地色彩的乐器,而军中作乐,离不开胡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这些乐器,对戍边者来说,带有异域的情调和征战的音律,易唤起战士们强烈的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应该给人以新的感受,带来新的欢乐吧?然而“总是关山旧别情”。
“总是”二字,转折得有力,巧妙。
此句的“旧”与上句的“新”二字相承应,意味无穷。
“新声”与“旧别情”互相影射,形成诗意的波折,造成抑扬顿挫的音情,尤显出“意调的酸楚”,边愁的深重。
征戍者离乡背井,因此,“别情”是军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情感。
尽管曲调花样翻新,而唤起的“总是”人们的`离愁别绪呵!《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二字,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颇深。
“撩乱边愁听不尽”。
尽管撩起了纷乱的边愁,却总也听不尽。
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澜,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 听不尽”三字,含蓄有致,情感复杂,意味深长,只要边患未除,就依然弹下去,听下去,所以“边愁”既是思归的哀愁,又何尝不含有更多的意味呢?“高高秋月照长城”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壮心报国,孤胆英雄明月心——李白《从军行》(其二)解读
壮心报国,孤胆英雄明月心——李白《从军行》(其二)解读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李白渴望建功立业,他也特别景仰英雄人物。
历史上的张良、谢安等功成身退的人物成为他笔下的常客,他在古风《侠客行》中还塑造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英雄形象,而要在一首绝句中尺幅兴波,将英雄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的,他的《从军行》(其二)便是其中的名篇。
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即点出一个“百战沙场”的英雄形象,“百战”,言战事频繁;“碎铁衣”,极写征战环境之“苦”、条件之“差”。
其中,“碎”字下得绝妙,因气候的恶劣和作战的频繁,将士们的铠甲都已支离破碎,而将士们因长期作战,来不及休整,补给十分困难的情形,也可由此一“碎”字思而得之。
正是在这样的困难之下,我军又被敌军重重包围,“城南已合数重围”,我军将士连一点喘息之机都没有。
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读者透过文句也深感压抑,似乎我方必将惨败。
然而第三句陡然一转,“突营射杀呼延将”,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突然率领部下闯入敌营,快速射杀敌军的一员悍将,使敌军陷于慌乱。
结句“独领残兵千骑归”是说这位孤胆英雄率部下趁势杀出重重包围。
独领残兵,夺路而出,最终成功返回我军大营。
如果从全局上看,我方是打了一场败仗。
但败却并不令人沮丧,反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
诗人笔下的这位英雄便如《三国演义》中的常山赵子龙闯营冲阵,让敌人闻风丧胆。
“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威风凛凛之感。
我们从诗中并不能直接看到这位英雄的肖像,但通过诗人的一枝妙笔,英雄的精神与气概却给读者留下极为鲜明而突出的印象。
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
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
让人不会想到他们所经历的败仗,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塞诗:李白《从军行·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其二
唐代: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文
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注释
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
"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
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
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而又哀婉动人的诗篇。
赏析
诗人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
此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这句虽是从铁衣着
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
有了这个
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
战争在塞外实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
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
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呼延,
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
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
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
是一场败仗。
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
“独领
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
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诗没有对这位将军实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
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
难忘的印象。
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
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
这样,就把刚才
这个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
全传奇化了。
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
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
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
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
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