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民事侵权与刑事犯罪行为的区别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教学设计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ce1b970a45177232f60a2e1.png)
《法制教育课教案》——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的类别。
2、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用事例说明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用实例表明我国法律的性质。
3、学会依法自律。
【能力目标】能结合违法与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思想觉悟目标】1、通过违法与犯罪的问题的学习,知道违法与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违法与犯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而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二、教学重点1.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概念。
2.犯罪的基本特征。
3.引导学生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性,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教学难点1.犯罪的基本特征。
2.违法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方法案例研讨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今日说法》——迷失的青春。
这些青少年到底是怎样一步步的沦落的呢?记者采访了这帮青少年犯罪团伙的“老大”林林,我们来听听他的成长故事。
(二)新课1、林林的采访记录(一)问:进入初中后,林林出现了哪些行为?这是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2、林林的采访记录(二)问:此时林林又出现了哪些行为?这是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为什么?违法行为: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两层意思:①法律规定应该做而不做的,是违法行为。
②法律规定不能做而去做的,也是违法行为。
3、探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哪些法律规定做而不去做,法律禁止做而去做的行为?学生罗列。
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没有触犯刑法,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的的行为。
4、林林的采访记录(三)问:(1)这时,林林又出现了哪些行为?这是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部编版)作业: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部编版)作业: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https://img.taocdn.com/s3/m/2bcd466f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13.png)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课|时|提|要本课时主要讲述了四个重要内容:第一是违法行为的含义;第二是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区别;第三是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异同点;第四是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预防犯罪。
(背诵用单本小册P102)1.法律的重要性(1)法律作为一种________,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________或方向。
(2)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________。
(3)法律是________的社会规则,________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是指出于________违反________、法规的规定,危害________的行为。
3.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区别不同点类别违反法律不同法律责任不同社会危害性不同性质民事违法行为①________ 民事责任④________行政违法行为行政法律规范③______________相对轻微⑥____________刑事违法行为②________ 刑罚处罚⑤________ 犯罪4.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相同点: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2)不同点:违反的法律不同;社会危害性不同;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5.怎样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我们要认识______________的危害,自觉__________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________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______________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________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亲爱的同学,快来检测学习效果吧!1.法律也是一种社会规则,但它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
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败力度空前加强,“苍蝇”“老虎”一起打,多位高官落马。
法律基本知识法律的民事行为和刑事行为责任
![法律基本知识法律的民事行为和刑事行为责任](https://img.taocdn.com/s3/m/8df50237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96.png)
法律基本知识法律的民事行为和刑事行为责任法律基本知识:法律的民事行为和刑事行为责任法律作为一种社会管理工具,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在法律的范畴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两个重要概念:民事行为和刑事行为责任。
本文将就这两个概念展开论述,并分析它们在法律体系中的作用和责任。
一、民事行为民事行为指个人或组织在法律范围内进行的、具有民事法律效力的行为。
它通常涉及到个人、家庭和公民社会组织之间的权益关系和法律义务。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民事行为可以分为合同行为、侵权行为和其他民事行为。
1. 合同行为合同是民事行为中最常见也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合同行为是指当事人通过自愿达成的协议,约定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它涉及到各个领域,如买卖合同、租赁合同、劳动合同等。
当一方违反合同义务时,另一方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要求违约方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侵权行为侵权行为是指个人或组织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如人身侵权、财产侵权和名誉侵权等。
当受害人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并赔偿受害人的损失。
3. 其他民事行为除了合同行为和侵权行为,还有一些特殊的民事行为,如继承、遗赠等。
这些行为一般由法律明确规定,当事人需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相关操作。
二、刑事行为责任刑事行为责任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
相对于民事行为,刑事行为责任更加严重,涉及到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犯罪行为。
1. 刑事行为刑事行为是指违反刑法规定,具有法律上刑事责任的行为。
它不仅对个人权益进行了侵害,还危害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刑事行为包括各种不同的犯罪行为,如盗窃、故意伤害、贩卖毒品等。
这些行为都被我国刑法所明确规定,并规定了相应的刑罚。
2. 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对刑事行为者进行惩罚和纠正的一种法律机制。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事责任分为主体责任和附带责任。
主体责任即直接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应承担的刑事责任;而附带责任则是在刑事行为中起辅助或促成作用的人对犯罪行为负有刑事责任。
违法行为的四种类型
![违法行为的四种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c2ee0cb7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7b.png)
违法行为的四种类型违法行为的四种类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法律意识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一些人不尊重法律,从而犯下了各种各样的违法行为。
这些违法行为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刑事犯罪、民事侵权、行政违法和经济犯罪。
一、刑事犯罪刑事犯罪是指侵害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被国家刑事法律规定为犯罪行为并给予刑罚的行为。
刑事犯罪是最严重的违法行为之一,其性质恶劣,危害极大。
常见的刑事犯罪包括盗窃、抢劫、故意杀人、强奸等。
二、民事侵权民事侵权是指在民间关系中,因过失或故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而产生的损害赔偿责任。
民事侵权相对于刑事犯罪来说,其性质较轻,并不涉及到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
常见的民事侵权行为包括交通事故、医疗事故、侵犯知识产权等。
三、行政违法行政违法是指公共机关在行使职权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制度的行为。
行政违法是公共机关的一种不当行为,其性质主要是违反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但并未达到刑事犯罪的程度。
常见的行政违法包括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
四、经济犯罪经济犯罪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以非法手段获取利益或者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经济犯罪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其危害不仅仅限于个人或企业,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影响。
常见的经济犯罪包括贪污受贿、金融诈骗、偷税漏税等。
结语总之,以上四种类型的违法行为都是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的,必须得到有效地打击和惩治。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自我约束和遵纪守法意识,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一般违法与犯罪有何区别?怎样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_文库
![一般违法与犯罪有何区别?怎样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_文库](https://img.taocdn.com/s3/m/9c31366cb8f67c1cfbd6b85b.png)
★基本问题:一般违法与犯罪有何区别?怎样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理论阐释】《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在内容标准中指出,“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体会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这些共同说明了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以及青少年提高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必要性。
一般违法和犯罪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
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犯罪是违法行为的一种,但是犯罪又具有本身的特点,必须符合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规定,具备以下特征: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危害社会性的行为。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
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
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第三,犯罪必须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应该成为每个公民必备的素质,遵纪守法和违法犯罪是不同意识产生的结果。
青少年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青少年应该做到知法懂法;其次,遵守日常行为规范,这是遵纪守法的基础;最后,要防微杜渐。
当今社会是法治社会,提倡依法办事。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使青少年明确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并帮助青少年提高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意识,可以增强青少年的法治观念,认识到违法犯罪的后果,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做到知法懂法,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青少年法治观念的增强,有利于我国社会法治进程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教师在讲授本部分内容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切忌空洞的说教,应以鲜活的案例作为支撑。
教师可以用“以案说法”的方式,选择典型案例,在讲解案例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案例,同时指导学生判断此种行为是否属于违法行为。
同时,在讲授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时,也可以通过典型案例进行讲解。
三种违法行为
![三种违法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0ac2c8bc4028915f814dc272.png)
四、犯罪的法律责任(八上P54)
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 刑罚又称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 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管制
拘役
主刑
刑罚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死刑 罚金
附加刑
剥夺政治权利 没收财产
驱逐出境
判断三种违法行为,可以依据行为造成 的后果,承担的法律责任
八上第五课
一、三种违法行为的比较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分类
对社会的 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 律责任
举例
民事 违法
较轻
民法
民事责任 欠债不还
行政 违法
刑事 违法
较轻 严重
行政法规
行政处分 扰乱社会 行政处罚 治安
刑 法 刑罚处罚 故意杀人
二、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
例如: 在网上传某人绯闻或者隐私,侵犯他人名
誉权的,判处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并赔偿损 失,是民事违法行为;
在网上转播危害公共安全的谣言,造成公 众恐慌的,但没有严重后果的,判处拘留两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行政违法行为;
在网上传播企图颠覆政府国家的谣言,危 害国家安全的,受到刑事制裁,判处有期徒刑, 是刑事违法行为。
根据对社会危害大小,三种违法行为还可以进一
步划分:
情节比较轻微,
对社会危害性较小
违 1.行政违法行为
法 行
2.民事违法行为
为 3.刑事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最严重 的违法行为)
三、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八上48)
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继 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 恢复名誉,赔礼道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 依照其规定。 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制裁。 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等形式。行 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 开除等。行政处罚包括警告、处罚、没收违法 所得、行政拘留等。
道法八上第五课复习 做守法的公民 2
![道法八上第五课复习 做守法的公民 2](https://img.taocdn.com/s3/m/98e6094d83c4bb4cf7ecd1c2.png)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2.5.1法不可违1.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类型有哪些? P48(1)含义: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分类:①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②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2.比较: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P48(1)区别: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最严重的一种违法行为,是犯罪。
(2)相同点:二者都要承担法律责任;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是违法行为。
3. 如何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P51(1)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性,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2.5.2 预防犯罪1. 刑法的作用: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武器。
P52刑法的内容: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 犯罪的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基本特征(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P53(1)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2)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3)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3.刑罚: P54(1)含义:刑罚又称刑事处罚和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2)分类: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驱逐出境。
4.青少年如何预防犯罪? P55-56(1)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3)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上课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上课](https://img.taocdn.com/s3/m/8bcfcdce89eb172ded63b7eb.png)
勒索钱财等行为 持刀抢劫等行为
社会危害性 违反的法律
受到的处罚
不大 治安管理处罚法 行政处罚
很大
刑法 刑罚处罚
犯罪:是指违法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性很大,触
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法律标志) (必然结果) (最本质特征)
三个基本特征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原则界限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区分下列违法行为 违 法 行 为 一般违法 犯罪
1、在文物古迹上乱写乱画 2、骑自行车闯红灯 3、持刀杀人 4、小学毕业后不再读书 5、吸食毒品 6、贩卖毒品 7、殴打他人致轻伤 8、在影剧院看演出大声喧哗
√ √
√ √ √ √
√ √
一般违法
偷窃
犯罪盗窃当数额较大 Nhomakorabea特别巨大,多 次偷窃 盗窃金融机构,数额巨大或 盗窃文物情节严重的
林林的采访记录(二) 我开始频繁的进出网吧玩游戏、 聊天,去迪厅开包房。家里给的钱根 本不够花,就去勒索小同学的钱。自 己的注意力也越来越被学校墙外灯红 酒绿的世界所吸引,从而越发厌恶上 学,索性辍学不读书了。
此时林林又出现了哪些行为?这是 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为什么?
违法行为: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 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正确反映违法和犯罪关系的是(
A 违法 犯罪
)
B 违 法 犯 罪
犯罪 违法 C
违法 犯罪 D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名 称 比较内容 对社会的危 不 害程度不同 一 般 违 法 犯 罪
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 对社会危害性很 轻微 大,情节严重 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 , 如:《民法》、《未成年 违反了《刑法 》 人保护法》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5660797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f9.png)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必备要点1.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2.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3.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4.社会关系从建立的基础课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5.业缘关系: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同学、同事)等。
6.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7.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都是亲社会行为。
8.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9.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10.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11.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12.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13.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4.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
15.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16.在网络时代,出现了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
17.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18.(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19.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20.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
21.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
22.(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
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区别是什么?
![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区别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361e4db4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4b.png)
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区别是什么标题: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区别引言概述: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听到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这三个概念,但是很多人对它们的区别并不清楚。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三种责任的区别,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
一、民事责任的特点及区别1.1 民事责任是指个人或组织侵害他人权益或违反法律规定,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1.2 民事责任的主体是个人或组织,主要目的是保护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
1.3 民事责任的性质是私法责任,解决方式主要通过民事诉讼程序。
二、行政责任的特点及区别2.1 行政责任是指行政机关或行政人员因违反法律、规章或职务不当而需要承担的责任。
2.2 行政责任的主体是行政机关或行政人员,主要目的是维护行政管理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2.3 行政责任的性质是公法责任,解决方式主要通过行政诉讼程序。
三、刑事责任的特点及区别3.1 刑事责任是指个人因犯罪行为而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3.2 刑事责任的主体是个人,主要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尊严。
3.3 刑事责任的性质是公法责任,解决方式主要通过刑事诉讼程序。
四、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联系与区别4.1 三种责任都是法律责任,但适用范围和性质有所不同。
4.2 民事责任主要是为了保护个人、组织的权益,行政责任主要是为了维护行政管理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刑事责任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尊严。
4.3 在实践中,三种责任可能会相互交叉,但各自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和解决方式。
五、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启示5.1 了解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区别,有助于个人和组织更好地遵守法律规定,避免违法行为。
5.2 在面临责任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方式,避免因误解而导致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5.3 保持对法律责任的敬畏和理解,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法治环境。
结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是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了解它们的区别有助于个人和组织更好地遵守法律规定,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尊严。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异同点是什么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异同点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56bc94d7ce2f0066f53322c8.png)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异同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不同点:一般违法行为违反刑法以外的其他法律,具有社会危害性,应依法受到刑罚以外的法律处罚;犯罪行为触犯刑法,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并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
(2)相同点:一般违法和犯罪都触犯了法律,都会给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都会受到法律的惩处。
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般违法可能演化成犯罪。
考点名称:违法与犯罪•违法行为: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没有触犯刑法,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的,是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是指违法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也称为严重违法行为。
•刑法:是以国家名义规定什么事犯罪和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刑罚: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刑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刑罚的种类和特点: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也叫基本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
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主刑的特点是:主刑只能独立运用,不能相互附加并用。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附加刑的特点是:附加刑既可作为主刑的附加刑适用,又可独立适用。
违法的分类:行政违法、民事违法、刑事违法。
犯罪的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原则界限。
本质特征:触犯刑法。
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刑罚当罚性是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结果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区别:①一般违法行为情节轻微,对社会的危害性较小,触犯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和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https://img.taocdn.com/s3/m/adf7e714aa00b52acec7ca09.png)
• 犯罪的主要特征: (1)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2)触犯刑法和应受刑罚处罚。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资料分析:
张三因殴打他人导致重伤,是否应算作犯 罪行为? 如果他在街头与人斗殴,并未造成重大伤 害,还是犯罪行为吗? 如果不是犯罪行为是不是就不能对他进行 任何处罚呢?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一、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
• 什么是违法行为? 凡是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或者不
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都是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违法行为
违宪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犯罪
一般违法行为
违法情节特别严重,
违法情节比较轻微,
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案例1:片刀的“用途” 北京市某中学三个初一的学生,上课传递“片
刀已买好”的纸条,被老师发现,经过耐心的开 导教育,三个学生说出片刀的用途。
其中一个学生的邻居是私营企业主,买片刀是 想将其杀死,他们享用企业主的钱财;另一个说 他母亲爱唠叨,买刀想趁母亲熟睡时将其杀死, 这样就不会有人烦他了。当问及三个学生杀人的 后果时,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一张纸条 被及时发现,避免了血案的发生,挽救了三个孩 子。
16岁的沈华是日照市某酒店员工。因嫌自己的 收入不够花销,就与朋友王某(另案处理)预谋 “抢几个钱花花”。
2006年3月6日18时许,被告人沈华伙同王某 在日照市秦楼街道居委菜市场处,将路经此处的 某职业学校的学生陈某、安某拦住,采取殴打、 语言威胁等手段,实施抢劫。不料翻遍陈某、安 某全身上下,只有陈某的衣服口袋里有8毛钱,沈 某、王某二人不甘心,又继续殴打、搜身,后陈 某、安某趁沈某不备逃跑。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联系与区别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联系与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275aff38a76e58fafab003cd.png)
不同点
含义
社会危害
触犯法律处罚方法联系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轻微,对社会危害不大,触犯了刑法以外的法律。
一般违法行为情节轻微,对社会危害不大。
1.民事违法行为违反了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2.行政违法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义务教育法、劳动法等
1.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
2.行政违法行为要受到行政制裁
3.一般违法行为由国家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罚,虽然是一种强制性制裁,但它只有行政后果,不能剥夺受罚人的自由
1.二者都是违法行为,都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
2.二者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在不同程度上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
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犯罪。
犯罪
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属于严重违法
触犯了刑律(刑法及有关犯罪的法律)
犯罪要受到刑罚处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三种违法行为
不同点
违反的法律
社会危害性
法律后果
实例
民事违法行为
民法
相对轻微
(一般违法行为)
民事责任
捡到他人手机据为己有
婚姻财产分割
欠债不按时归还
行政违法行为
行政法
相对轻微
(一般违法行为)
受行政制裁
(行政处分)
(行政处罚)
破坏社会公共秩序
破坏铁路网
殴打他人
刑事违法行为
刑法
最严重(犯罪行为)
刑事处罚
杀人、抢劫、
殴打他人致残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ppt优秀课件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c51279700abb68a882fb49.png)
交了一些朋友,开始吸烟、喝酒、打架、 偷窃,最后走上了绑架杀人的道路。
从程云违纪—一般违法—犯罪的演变过程中, 我们该吸取哪些教训?(温馨提示:可以从父 母、学校、个人的角度思考)
此时的程云行为有没有违法?为什么?
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 百三十二条规定,以故意杀人罪判处程云有 期徒刑14年。
程云趁上课之机,溜回宿舍,盗走同寝室同
(一)学MP4两部。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被
处罚款500元。
罚款之后违,法程行云为不思悔改一,般在违利法欲行熏为心驱使
(二)下 了, 这对名一同(的名学根 危低。据 害年 依社 程级 照会 度的《)学刑生法严实》重施判违绑处法架程行,云为并有期杀徒害
:
为什么对家长处以罚款? 因为家长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是一种违法行为。
(1)违法行为的含义 应该做的不做 违法行为是指 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或者 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不应该做的做了
违法行为的分类:
违法行为 的类别
违宪行为
(宪法)
最严重的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刑法、刑事诉讼法)
行政违法行为
将他人遗忘物或埋藏物非法侵占数额较大,拒不交出属非法 侵占他人财产罪。
《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拾得遗 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 应当归还失主。
《刑法》第270条规定:将他人遗忘
物或埋藏物非法侵占拒不交出属非法 侵占他人财产罪。
材料1
在一小学,8名学生无故退学。经调查得知,8名学生的家庭有 足够的条件供应其自女上学,家长让子女退学是为了让孩子外 出打工挣钱。学校及镇教委多次做其家长的工作让孩子复学, 但未能成功。最后由镇政府依法对8名学生强制执行接受九年义 务教育,责令每位家长督促孩子尽快返校,并处以500元的罚款。
中考道德与法治-违法与犯罪
![中考道德与法治-违法与犯罪](https://img.taocdn.com/s3/m/aa681057fc4ffe473368ab49.png)
严重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应受刑罚处罚性
最本质特征
法律标志
必然法律后果
犯罪的含义: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 犯 罪 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知识拓展
犯罪成立的四个构成要件
犯罪客体
是指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 系
是指犯罪的客观外在表现,包括危害行为、危害 犯罪客观方面
道德与法治
考点16 违法与犯罪
考点1 6 违法与犯罪
考点要求: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了解违法和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 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1.违法行为与犯罪
违法行为
含义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
2.刑罚
刑罚
含义 又称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 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 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种类 主刑 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 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刑
3.不良心理和行为
未成年人不得有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C.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附加刑包括罚金、没收和剥夺政治权利
D.依法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属于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
重社会危害性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刑罚。刑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 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 为主要内容。刑罚的主体是人民法院。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驱逐出境。严 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一 般特征。所以ABC都错误,排除。 根据所学知识,依法受到刑 罚处罚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属于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 重社会危害性,所以D符合题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与联系
2007-05-17 20:08
常常有很多人认为违法就是犯罪,其实违法和犯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违法是指一切违反国家的宪法、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其外延极为广泛。
而犯罪则必须符合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规定,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
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
第二,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
也就是说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同时是触犯《刑法》规定的行为,才构成犯罪。
第三,犯罪必须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只有应受刑罚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
上述特征是确定任何一种犯罪必须具备的缺一不可的条件。
《刑法》同时还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这就说明,行为的情节和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是区分违法和犯罪的界限。
如某乡镇企业一名职工深夜撬开仓库门盗走数千元物资,事发后被法院判了刑;而另一名职工在修仓库暖气时,乘人不备,盗走了近百元的同一物资,事发后却不认为是犯罪,仅以违法行为处理。
这两名职工的行为虽然同属于盗窃,但由于前一职工的行为社会危害性大,且盗窃数额较大,已经构成了犯罪。
而后一名职工的行为则属于社会危害性较小,盗窃数额不大,情节显著轻微,不构成犯罪。
综上可见,违法并非犯罪,犯罪行为必然是违法,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情节和程度不同。
民事侵权行为和违反刑法的犯罪行为有什么区别
所谓民事侵权与刑事犯罪的界限,基本上是一个假问题。
例如,人们经常讨论诈骗罪与民事欺诈的界限,认为存在区分二者的标准。
可是,诈骗罪与民事欺诈的关系,如同男人与人的关系、汽车与财物的关系。
二者之间不是界限问题,基本上是特别与普通的关系问题。
既然一个人是男人,就必然是人;既然是汽车,就一定是财物。
也就是说民事侵权可以说是一般侵权行为,而刑事犯罪是特殊侵权行为,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2013-10-30
1,侵权行为就是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人身和财产并造成损害,违反法定义务,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侵权行为,是侵害他人财产、人身以及知识产权等绝对权的行为。
2,我国刑法第10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无产阶级专政制度,破坏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破坏社会秩序,侵犯全民所有的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
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
3,犯罪必定是违法,违法不一定是犯罪。
也就是说:侵权行为不一定就是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