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史-
水利史综述
2.1 水利对秦汉经济区的作用
• 秦汉基本经济区:泾、渭、汾河的河谷盆地与 黄河下游地区,这一带,因铁器的使用, 耕地面积 扩大到5亿亩, 水利同步发展. • 汉武帝大兴水利: 扩大了郑国渠(前246年,关 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原 有灌溉面积,引渭水开漕渠,漕运灌溉两用;引北 洛河(龙首渠); 引泾河(白渠)。 • 关中土地占全国1/3,60%财富
都江堰略图
3 .隋唐至宋辽金 (公元589~1280年)
主要特点
• 继秦汉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和平时期 • 水利上第二个大发展时期,规模超过秦 汉 • 唐代后期,长江流域基本取得了经济区 的作用 • 安史之乱至南宋中叶,全国经济重心逐 渐南移,生产发展快,经济繁荣
3.1 大运河的修通
• 大运河始建于春秋,至南北朝,初步形成沟 通江、淮、黄、海四大水系之轮廓 • 隋文帝为统一江南,公元587年,开山阳 渎(淮安到扬州),实际上是整修邗沟 旧道,以通漕运 • 隋炀帝605年续修四渠:济渠、永济渠、 江南运河(沟通长江、钱塘)扩建山阳 渎,
台儿庄运河北段
穿淮安城而过的
• 大 运 河 给 瘦 西 湖 更 添 美 姿
3.1开元以后的分段运输法
• 江船不如汴,汴船不如河,河船不入渭(船 过三门峡砥柱山太困难) (抗日之分段运 输法,宜昌至重庆) • 五代的梁、晋、汉、周、北宋(均都汴 京)及以后皆不定都关中,原因之一, 漕运不便
3.2 北宋漕运的重要性
• 北宋都汴京,漕运距离缩短一半 • 五代战乱,黄河北农业遭到破坏,“国家根 本,仰给江南” • 宋太祖“东京养甲兵数十万, 居人百万家, 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忧” • 漕运的重要,促成了苏、杭、镇江、无锡、 扬州等城市的发展
世界水利发展史
世界水利史-正文水利事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水利事业源远流长(见)。
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水利事业可上溯到公元前四五千年。
美洲的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的水利遗迹距今也有两三千年以上。
埃及和巴比伦的水利技术以后传播到希腊和罗马。
文艺复兴以后传遍欧美各国。
公元前 3世纪的对水的浮力理论,和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对水流理论都作出了贡献。
1824年,英国人J.阿斯普丁发明了硅酸盐水泥,从而带动了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使土木工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钢筋混凝土,这进一步推动了轻型混凝土建筑物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水电站。
进入20世纪以后,许多新兴科学技术已开始在水利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利用电子计算机对技术经济方案进行评估;用系统分析方法全面安排施工进度和评价区域性水资源;利用光弹模型分析和设计水工结构;利用、和渗灌等节省灌溉用水;利用遥感、超声波等手段分析、鉴定大型工程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情况等。
在工程建设中,20世纪的水利工程越来越具有大型化、综合化、跨流域、多目标等特点。
灌溉人类很早就利用河水发展。
四大文明古国都出现在大河流域,以灌溉为古代文明的基础。
一般来说,早期的灌溉都是引洪淤灌,以后发展为引水灌溉或建造水库、调洪灌溉。
世界灌溉事业近 200年来发展很快。
1800年左右,全世界有灌溉面积800万公顷。
20世纪初提高到4800万公顷。
1949年达到9200万公顷,60年代末超过 2亿公顷。
突出的节水新技术有喷灌、滴灌等。
非洲尼罗河流域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利用尼罗河水位变化的规律发展洪水漫灌。
公元前2300年前后在法尤姆盆地建造了美利斯水库,通过优素福水渠引来了尼罗河洪水,经调蓄后用于灌溉。
这种灌溉方式持续了数千年。
19世纪初,埃及引种棉花和甘蔗等经济作物。
1826年开始改建旧的引洪漫灌系统,进行常年灌溉。
1902年阿斯旺坝建成以后,又由水库引水进行常年灌溉。
秦汉时期水利史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36岁。汉武帝封禅泰山,司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10岁,在夏阳耕读。《太史 马谈病死洛阳。司马迁到泰山参加封禅。 公自序》:“耕牧河山阳,年十岁,则诵古文。”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38岁,正式做太史令,一边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11岁。窦太后死,汉武帝罢 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 黜黄老之言,发动尊儒。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42岁,《太初历》完成,开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12岁。是年董仲舒上“天人 始编写《史记》。 三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时在夏阳耕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47岁,汉武帝攻打匈奴,骑都 读,时在长安求学。 尉李陵投降。司马迁为其辩护,下狱,遭宫刑。(《史记》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19岁,从夏阳迁居长安。从 一半左右都是在他入狱的时间中完成的) 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孔安国为侍中。 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50岁,汉武帝改元大赦。司马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20岁,开始外出游历,回长 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 安后,为汉武帝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55岁,完成了《史记》。 奉使巴蜀。
荆汉运河
荆汉运河是位于湖北江汉平原,利用汉水、云梦野的一条以 运输为主的运河。见于《史记》、《水经注》等书记载的中 国最早的运河,应当是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后,任用鄙 人出身的孙叔敖为令尹,因晋楚争霸战争以及北上会盟“问 鼎中原”的需要,而开凿的荆汉运河和巢肥运河。荆江运河 把发源于荆山流入长江的沮水,与发源于郢都附近流入汉水 的扬水连接起来。
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 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 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 作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 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90年),字 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一说龙门(今 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 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太初元年(公元前104 早年从董仲舒学《春秋》,从孔安国学《尚 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 书》。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曾 开始动手编《史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 “学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 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 司马迁所记最多的是他当时耳闻目睹的水利工程。他参加过瓠子堵口; 趋异也。”(《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 南方游览过庐山,看过九江、五湖,到过湘水、洞庭湖和钱塘江;东 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公 边到过黄河下游,从洛口、大伾到入海处的河道;还游历过淮、泗、 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 汶、济、漯、洛、渠;西方看过岷江和离堆;北方诉黄河自龙门到朔 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 方(今后套及宁夏等地区)。 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 修改工作。
我国水利发展史PPT课件
.
6
灌溉工程在全国普遍兴建。创建于唐代浙江鄞县的它山堰是当时著 名灌区之一。隔断了顺鄞江逆上的海潮,积蓄上游淡水,达到“御 咸蓄淡”、引水灌田和向城市供水的目的。
内河航运是古代实现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主要交通运 输方式。这一时期在运河建设和管理等方面都有重大发展,科学技 术水平达到我国古代运河工程技术的高峰。这一时期的内河航运建 设最值得称道的是隋代大运河的开凿。建成的最著名运河有沟通黄 河和海河,北抵涿郡(在今北京城区西南隅)的永济渠,沟通黄河和 淮河的通济渠(唐宋一般称作汴渠)。
执行官吏的奖赏等,都有具体规定。对于推动农田
水利高潮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
8
水利建设的普及和传统水利技术总结期(元、
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相对安定,少有长时间战乱,成为水利稳定发展的 客观条件。水利工程以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的兴建而显赫史册。 滨海(江)沿岸地区防御潮灾的工程——海塘在明清时期有大的发展 ,最著名的是浙东钱塘江的重力结构的鱼鳞大石塘,建成迄今300 多年一直捍卫着浙江东部濒海平原。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 增长,本来相对平静的长江与珠江的洪水与防洪问题也逐渐加剧。 明清两代也是江浙海塘防潮工程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康熙至乾 隆的百十年里。其间兴建的鱼鳞大石塘,表现出古代坝工的最高水 平,有的至今仍巍然屹立。
.
2
我国的传统水利按照建设的规模和技术特点, 大致可以分作3期:大禹治水至秦汉,这是防 洪治河、运河、各种类型的灌排水工程的建立 和兴盛时期;三国至唐宋,是传统水利高度发 展时期;元明清,水利建设普及和传统水利的 总结时期。
大禹治水主要采用疏导的方法
,那是适应当时人口不多、居
民点稀少的社会实际的。到了
水利大事年表
成横拦淮河的浮山堰(在今安徽五
河县东),长9里、宽140丈、高20
丈。汛期堰溃,漂没居民10余万
约公元517年 ·中国北魏熙平二年前后,崔楷提出海
运渠
公元前475~ ·中国战国时期,齐、赵、魏始筑黄河
下游两岸堤防
前221年 ·中国《管子·度地》、《周礼·稻人》、
《考工记·匠人》等篇问世,其中
有关于水力学现象的描述及灌排渠
道、堤防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技术
等的记载
公元前422年 ·中国魏文侯二十五年,西门豹为邺令,
开引漳十二渠灌溉农田(一说为后
公元前312年 ·罗马城供水系统的阿匹亚水道建成
公元前256~ ·中国秦昭王五十一年至五十六年,蜀
前251年 守李冰主持修筑都江堰,并立石人
为水则
约公元前250年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浮体定理,
灌田 4万顷。郑国是中国最早入史
的“水工”
约公元前239年 ·中国约秦始皇八年,吕不韦等著《吕
氏春秋》,最早提出水文循环原理
公元前221~ ·中国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二年,
公元前132年 ·中国西汉元光三年,黄河大决瓠子
(今河南濮阳西南),入泗夺淮,为
黄河较长期夺淮的首次记载。公元
前109年(元封二年)于瓠子堵口
公元前129年 ·中国西汉元光六年,开漕渠自长安渭
后称阿基米德原理
公元前250~ ·战国末期,秦令各县及时上报旱涝风
前217年 雨,为中国最早的上报雨泽制度
公元前246年 ·秦始皇元年,韩国水工郑国开郑国渠
引泾水东下入洛,十余年后,渠成,
中国水利史复习题
《中国水利史》复习题长江是我国第一条大河,居世界第三位。
干流长六千三百公里,流域面积一百八十万平方公里。
长江水量极为丰富,每年入海总水量约达一万亿立方米。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
它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占宗列渠,干流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积七十五万余平方公里。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代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
淮河发源于河南与湖北交界的桐柏山,历史上淮河下游经安徽、江苏注入黄海。
至清代后期,淮河受黄河压迫,入海尾闾淤塞,由洪泽湖改道向南辗转入江。
淮河干流南北的自然条件有比较显著的差别,是我国地理上的重要分界线。
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的河流水量丰富,季节变化小,河流含沙量也小,冬季不结冰;以北的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冬季水量小且有结冰现象。
海河是我国北方的重要水系。
它流经河南、山西,河北、天津等省市,我们伟大的首都北京位于海河流域之内。
海河流域支流繁多,南北方向较宽,而东西方向较窄,形成源短流急的特点。
海河水系共有五大支流,即北运河、永定河、子牙河、大清河、南运河。
海河流域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属半湿润地区,雨量集中,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所以常常造成洪涝灾害。
海河流域虽然开发较早,但发展比较缓慢。
珠江流域包括东江、西江、北江,按长度为我国第五大河。
三江之中以西江最大,为珠江干流,全长二千一百二十九公里,发源于云南东部山地,经贵州、广西等省区,在广东注入南海。
我国淡水湖以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太湖和巢湖最著名,称为我国五大淡水湖。
我国古代的治河防洪工程技术,大体经历了从“障洪水”到“疏九河”,又从“疏九河”到筑堤防洪的辩证发展过程。
同时,我国人民的治水活动也对奴隶制国家政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代关于共工氏“壅防百川”和“鲧障洪水”的历史传说。
相传在尧、舜、禹的时候(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黄河流域连续出现特大洪水。
中国水利史读书笔记
水利是的命脉。
几千年来,丰富的水利资源滋养了中国农业。
同时,历史上旱涝灾害频仍,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中国的农业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农田水利、克服旱涝灾害的斗争史。
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大体经历了下列发展过程。
战国以前与当时的井田制农业相适应,布置在井田上的小型灌排渠道──沟洫,是这一时期水利的代表型式。
传说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夏禹治水时已经发明沟洫,但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没有得到很大发展。
至周代,农田沟洫逐渐形成系统并趋完善。
据《周礼》的描述,当时的沟洫大致可按功用不同和所控制的面积大小,分为浍、洫、沟、遂、畎、列各级,分别起着向农田引水、输水、配水、灌水以及从农田排水的作用,形成有灌有排的农田水利体制。
除了直接从河流中引水的形式外,当时还出现了人工蓄水陂池。
即在天然湖沼洼地周围,用人工修筑的堤防构成的小型蓄水库,可以调蓄河水和天然降水,提高灌溉能力。
西周时京都(今西安市西南)附近有灌溉作用的池,就属这种灌溉型式。
东周以后随着铁制农具的开始使用和推广,水利工程的规模也逐渐扩大。
如楚国在公元前613~前591年间在今安徽省寿县建成了芍陂;并于公元前548年将发展农田水利定为国家的法典。
公元前563年郑国也兴建了新的灌排系统。
战国至西汉时期这一时期,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兴起。
大型渠系工程取代了农田沟洫,水利工程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
大型渠系建设海河流域方面:战国初年,魏国邺令西门豹在今河北临漳一带主持兴建了中国最早的大型渠系漳水十二渠。
由于漳水含有较多的泥沙,带有丰富的有机和无机养分,该渠的兴建不仅发展了灌溉,而且肥沃了农田,改良了。
西汉以下数百年间,邺县一带成为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区域,当与漳水十二渠的兴修有关。
长江流域方面,秦昭王时,在秦蜀守的主持下(公元前256~前251),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
工程建于岷江冲积扇地形上,为无坝引水渠系。
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咀、宝瓶口和飞砂堰3部分组成(图1[都江堰渠首工程布置示意]),鱼咀是位于江中的分水堤,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口门,起节制进入灌区水量的作用;飞砂堰则是内江溢洪道。
中国水利发展史
中国水利发展史中国水利发展史悠久而丰富多彩,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时期。
在这个拥有众多河流和湖泊的国家,水利工程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国水利发展史的主要阶段和关键事件,让我们一同来看看这段精彩的历史。
古代的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农业灌溉方面。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就开始利用河流和湖泊的水资源进行灌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这种原始的水利系统后来逐渐演变为更加复杂和先进的工程,如运河、水车和堰坝。
这些水利工程使得中国农业能够持续发展,为人民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
古代水利工程的顶峰之一是修建了灵渠。
灵渠是一条始建于公元前214年的渠道,用于解决水资源的平衡和运输问题。
这条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维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它为北方地区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改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
灵渠的成功不仅显示了中国人民在水利工程领域的技术实力,也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随着历史的进程,水利工程逐渐向更大规模和更复杂的方向发展。
在中国唐朝时期(618年-907年),大规模的运河建设兴起,如大运河。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人工运河之一,连接了黄河和长江,畅通了北方和南方之间的交通,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而到了宋朝时期(960年-1279年),水利工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市堰和风车水车等技术的引入,提高了灌溉效率和农业产量。
此外,宋朝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如汴京的京杭大运河和漕渠、黄河的拦河坝等,这些工程为该时期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与水利学的诞生密不可分。
《水经注》和《河图》等著作的出现,标志着水利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
这些经典著作整理了大量的水利工程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工程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水利学的发展为中国未来水利事业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中国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
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水利工程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领域。
中国农田水利史
中国农田水利史中国农田水利史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十分重视农田水利的建设与发展,通过灌溉、排水等措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水源和良好的土壤条件,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农田水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先民就开始进行简单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例如修建水渠、築堤等,以解决农田的灌溉和排水问题。
这些简单的水利工程虽然规模较小,但为农田的耕作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农田水利工程逐渐壮大。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中国的农田水利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水利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也得到了提升。
例如,商代的宫城遗址就发现了灌溉农田的遗迹,表明当时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农田水利工程。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的农田水利工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过修筑长城和大量的水利工程,为农田的灌溉和防洪提供了保障。
而汉代的农田水利更是达到了巅峰,大规模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等,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农田水利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仍然取得了一些成就。
例如,南宋时期的赵构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如开凿运河、修建水库等,为农田的灌溉和排水提供了便利。
明代时期,杨慎修提出了“治水先治理,治理先治人”的水利理念,推动了水利工程的发展,为农田水利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中国农田水利工程经历了从传统农耕方式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变。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加大了对水利工程的投入。
例如,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农田水利工程,如引黄灌区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持。
当前,中国的农田水利工程正朝着更加现代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提高农田水利的管理和效率,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发展。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了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水利史
研究人类从事水利活动和水利事业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水利活动起源很早,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
远古人类择丘陵而处,逐水草而居就出现了防洪、供水问题;刳木为舟,结网而渔就出现了航运和水产问题;抱瓮灌园,桔槔取水就出现了灌溉及水利机具问题。
对这些问题进行记录和探讨从而形成水利史。
水利技术、历史学科以及和它们有关的学科大多也和水利史学科有关。
如:农学、航运、市政工程、电力工程、社会学、政治经济学、考古学,以及地理学科,特别是历史地理等。
发展阶段由于古籍的散失,近现代史要比古代史详细得多。
水利史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形成期、发展期和充实期。
形成期约公元前50~前40世纪至公元2世纪末。
欧洲水利导源于埃及和巴比伦,后传播至希腊和罗马。
这一时期遗留下来的有关水利的记载多零星散见于一般历史著作中,没有系统文献。
南亚次大陆的水利记载更少。
中国却已有《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两篇水利通史。
前者是中国的第一部水利史,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利史著作。
它最早提出“水利”这一名词,并使其具有除水害兴水利的含义。
发展期自3世纪初至12世纪初。
这一时期欧洲几乎没有水利史著作。
西亚和南亚次大陆水利虽有发展,仍无专门水利史著作。
中国除在地理和经济等著作中已有大量水利资料外,还有记载水利工程的专篇和专门水利法规。
《宋史·河渠志》分叙各河流及各地区水利的发展,是以后各正史的范例。
充实期自12世纪至今。
欧洲自14世纪文艺复兴以后,文化学术、政治经济先后迅速发展,水利史方面才有一些著作,到现代已具备各类体例。
自12世纪起中国水利史著作继续增多,到17世纪以后著作又远超前代,水利史著作不下二三百种。
除大量通、专、综合各史外,各省州县编修的地方志中,绝大部分都有水利志专篇,较详尽地记述了各地水利发展。
现状水利史学科既古老又年青。
世界各国有的由于历史短,有的限于疆域小,问题单纯,有的文献资料缺乏,因而现代虽有不少研究,但系统研究一国或一个地区水利史的权威性著作很少。
水利工程发展史
水利工程发展史水利工程是人类利用水资源改造自然环境,满足人类灌溉、供水、水电等需求的一项重要工程。
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田灌溉和水利设施建设,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如今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
水利工程的发展始于古代文明的农业灌溉。
古代农民通过修建堤坝、挖掘渠道等方式,将水源引入农田,实现灌溉农作物。
这种简单的农田灌溉方式在古代埃及、中国等地被广泛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保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逐渐扩大应用范围。
公元前5世纪,古代中国开始兴修大规模水利工程,例如修建灌溉渠道、水库、水闸等,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
同时,古代罗马也以其精湛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
罗马人修建了大量的水渠、水渗井和水道,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充足的供水。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水利工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世纪末,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水电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
为了满足工业用水和发电的需要,人们开始修建大型水电站和水库。
这些工程不仅解决了能源问题,还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20世纪是水利工程发展的新纪元。
在这个时期,水利工程逐渐从单一的灌溉和供水功能转变为综合利用水资源的多功能工程。
例如,人们开始利用水力发电,修建了大型水电站,实现了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供水和排水也成为水利工程的重要领域。
人们修建了大型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提高了城市供水和环境卫生水平。
21世纪的水利工程发展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人们开始关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提倡建设生态型水利工程。
生态型水利工程通过生态修复、水生态保护等措施,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
总的来说,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是人类对水资源利用的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从古代农田灌溉到现代的水库、水电站和水处理厂,水利工程在提高农业生产、满足人类生活和工业用水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水利工程将继续发展壮大,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强大的支持。
水利发展历史
水利发展历史水利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当时秦朝(公元前221-206年)实施大量水利工程,包括改造黄河、长江及其它河流,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公元前220年,芭芭拉古国在印度的恒河中改造水利,修建了多个水库,以便引水灌溉农田。
在中国,水利是几千年来一直持续不断的。
春秋时期,从鲁国修筑伊洛河水利工程,到战国时期,孙膑修筑九江,再到秦朝建立各种灌溉利用水利,实现把农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进入公元时期,随着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水利工程发生了重大变化。
北魏时期,洛阳市积极改造洛河,解决洛阳灌溉的问题,秦汉时期就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水利治理。
到唐朝,北京府创建清谷水利,实施大规模水利改造,完善水利建设,以满足农业发展对水源的需求。
宋朝以后,水利发展进入新高峰,水利技术、管理水利技术也出现了很大的进步,宋朝及其以后的两代,修缮了许多水利工程,增强了水利工程的承载能力,并为农业灌溉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中国水利的发展道路也逐步固定下来,水利工程也出现了特色。
明清两代,水利进入又一个高潮,相继修建大量的水利工程,包括淮河水利、黄河水利、湖泊改造、港口建设等等,这些工程不仅满足了日常灌溉的需要,也加强了中国水利建设的影响力。
近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式材料的出现,水利工程的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19th世纪清政府开拓长江的“三峡工程”,改变了长江河口的样貌,可以说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壮举。
20世纪初,水利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开始实施大规模的灌溉工程,并开发了大量的水利设施,如导游潮汐电站、水力发电站等,真正使中国成为灌溉建设领域的强国。
以上就是水利发展历史大概有600字左右,内容完整的说明。
水利发展历史以特殊地形和地方需要为基础,经过全国多个朝代的发展,让我们拥有了更现代的水利设施,为人类的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水利发展史pdf
中国水利发展史:
中国水利史源远流长,从上古时期的治理河流、修筑堤防,到现代的水利工程建设,水利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
中国水利史不仅仅是一部技术发展史,更是一部民族文化传承史。
中国古代水利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远古至公元前400年,这一时期的水利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面积的扩大,人们开始修建堤防、水井等设施,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第二个阶段是从公元前400年至公元1000年左右,这一时期的水利建设进入了高峰期。
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国家开始大力投入水利工程建设,如修建水库、灌溉渠道等。
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还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第三个阶段是从公元1000年至1840年左右,这一时期的水利建设逐渐衰落。
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瓦解和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水利建设也陷入了停滞状态。
中国水利发展史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历史。
从古代的堤防、水库、灌溉渠道等水利工程的建设,到现代的水库、水电站、灌溉工程等水利设施的完善,中国水利发展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帮助,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水利发展史的内容,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中国水利发展史
现代由于社会经济技术不断发展,水利 的内涵也在不断充实扩大 1933年,中国 水利工程学会第三届年会的决议中就曾 明确指出:“水利范围应包括防洪、排 水、灌溉、水力、水道、给水、污渠、 港工八种工程在内。”其中的“水力”指 水能利用,"污渠"指城镇排水。进入20 世纪后半叶,水利中又增加了水土保持、 水资源保护、环境水利和水利渔业等新 内容,水利的含义更加广泛。
三、水利的作用
•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 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 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 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 •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 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 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 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 现代社会,水利是“重要条件”、“基础支 撑”、“保障系统”。
中国水利发展史
2011生物质能班 焦润安 2011194014
主要内容
• 水利
• 我国水利的发展 • 水利的作用吕氏春秋》 中的《孝行览· 慎人》篇,但它所讲的"取水利"系 指捕鱼之利。 约公元前104~前91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成 《史记》,其中的《河渠书》(见《史记· 河渠 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该书记述了从禹 治水到汉武帝黄河瓠子堵口这一历史时期内一系 列治河防洪、开渠通航和引水灌溉的史实之后, 感叹道:"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并指出"自是之后, 用事者争言水利"。从此,水利一词就具有防洪、 灌溉、航运等除害兴利的含义。
农田灌溉在中原地区起源很早,在战国人所著地 理书《周礼· 职方氏》中,已对全国主要自然水 体的分布有概括的叙述。
水利发展史
水利发展史水利发展史是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资源,抗击水害而开展的改善水环境,控制水资源的活动。
自古以来,水利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古代水利在远古时代,人类依靠河流提供水源和捕鱼,因此河流也成为早期人类聚居的地方。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水利逐渐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人民利用尼罗河的水,建立起灌溉系统,使得埃及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国家之一。
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非常发达。
大禹治水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水利的开端。
此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西汉的六辅渠、隋唐的大运河等水利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经典之作。
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水利工程也很发达。
罗马帝国修建了庞大的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中世纪水利中世纪时期,欧洲的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防洪和排水方面。
由于战争频繁,水利工程也被用来防御敌人的进攻。
在中国,宋元明清时期,水利工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代治理黄河,清代治理淮河等水利工程,都为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代水利到了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水利事业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
世界各国都把水利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田纳西河治理工程等都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水利工程。
这些工程不仅提高了防洪能力,还为能源、灌溉、水产养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进海绵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等新理念的水利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国外,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如荷兰的三角洲工程、美国的胡佛坝等也成为了世界水利的标志性工程。
这些工程充分体现了人类智慧和勇气,在解决水资源短缺、防洪减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水利进入21世纪,全球面临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挑战。
未来的水利将更加注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中国水利史读后感
中国水利史读后感摘要:一、引言1.阐述对中国水利史的兴趣和了解的必要性2.说明读后感的主要内容与结构二、中国水利史概述1.我国水利史的悠久历史2.重要水利工程及其影响三、中国水利史中的亮点与启示1.古代水利工程的创新与智慧2.现代水利建设的成就与发展3.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四、中国水利史的现实意义1.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2.对民生改善的作用3.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促进五、中国水利史的传承与创新1.传承水利文化的必要性2.创新水利发展的途径六、结论1.总结中国水利史的重要性2.呼吁全社会关注水利事业的发展正文:作为一名热衷于历史与文化的研究者,我对中国水利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阅读了相关书籍和资料后,我深感我国水利史的博大精深和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以下便是我对中国水利史的一些读后感和思考。
中国水利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那时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利用自然水源进行农业生产。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到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再到现代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些水利工程在保障农业丰收、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水利史中的亮点不仅仅是古代水利工程的创新与智慧,还有现代水利建设的成就与发展。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国家始终坚持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原则,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一点在近年来不断涌现出的一批水利典范工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谈到中国水利史的现实意义,我们不能忽视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水利工程为农业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保障了粮食安全;同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水利工程还对民生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农村供水工程、防洪抗旱设施等,这些都为民众生活带来了便利。
更为重要的是,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在传承与创新方面,我们要继续发扬中国古代水利文化的优良传统,将祖先的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世界水利发展史
世界水利发展史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世界水利史-正文水利事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水利事业源远流长(见)。
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水利事业可上溯到公元前四五千年。
美洲的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的水利遗迹距今也有两三千年以上。
埃及和巴比伦的水利技术以后传播到希腊和罗马。
文艺复兴以后传遍欧美各国。
公元前 3世纪的对水的浮力理论,和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对水流理论都作出了贡献。
1824年,英国人J.阿斯普丁发明了硅酸盐水泥,从而带动了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使土木工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钢筋混凝土,这进一步推动了轻型混凝土建筑物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水电站。
进入20世纪以后,许多新兴科学技术已开始在水利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利用电子计算机对技术经济方案进行评估;用系统分析方法全面安排施工进度和评价区域性水资源;利用光弹模型分析和设计水工结构;利用、和渗灌等节省灌溉用水;利用遥感、超声波等手段分析、鉴定大型工程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情况等。
在工程建设中,20世纪的水利工程越来越具有大型化、综合化、跨流域、多目标等特点。
灌溉人类很早就利用河水发展。
四大文明古国都出现在大河流域,以灌溉为古代文明的基础。
一般来说,早期的灌溉都是引洪淤灌,以后发展为引水灌溉或建造水库、调洪灌溉。
世界灌溉事业近 200年来发展很快。
1800年左右,全世界有灌溉面积800万公顷。
20世纪初提高到4800万公顷。
1949年达到9200万公顷,60年代末超过 2亿公顷。
突出的节水新技术有喷灌、滴灌等。
非洲尼罗河流域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利用尼罗河水位变化的规律发展洪水漫灌。
公元前2300年前后在法尤姆盆地建造了美利斯水库,通过优素福水渠引来了尼罗河洪水,经调蓄后用于灌溉。
这种灌溉方式持续了数千年。
19世纪初,埃及引种棉花和甘蔗等经济作物。
水利史名人故事
中国新的治水理念:
近五年来,中国正在逐步由传统的、以工程建设为 主的水利,向现代的、以资源管理为主、可持续发展水 利转变。这种转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支撑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目前的水政策有以下方面: 1、在水利发展中坚持科学发展观 2、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实行水资源综合管理 (IWRM)
结语: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为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 续发展的目标,水是关键的因素。以史为鉴,可以明 得失。我们相信,借鉴先师的智慧,吸取前人的教训, 我们将能够解决好存在的水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 续利用!
谢谢!
以的海天确几为设建接 说基测象的年运计了着 他点计的《,河了数, 对的划仪授完全京十元 我科,器时成面杭条代 国学提,历了沟大沿杰 水理出组》我通运用出 利论了织他国奠河至的 的以以实还使定山今科 贡及海施研用的东的学 献海平了制时基段引家 是拔面规了间础的黄, 相的为模近最。河灌郭 当 概 地 宏 20 长 在 道 溉 守 巨念形大种,以线的敬 大,测的观最后路渠, 的可量四测精的,道新 ,
西汉武帝调集几万民工进行治理,并亲 自到工地视察。经过这次治理,以后八十多 年里,黄河没有发生过大水灾。
王景(约公元20-90年) 琅琊不其(今山 东即墨县西南)人,东汉水利家。永平十二年 (69年)主持由几十万人参加的治理 黄河、 汴河,使黄河下游两岸被淹的几十个县的土地 又成了良田,同时也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安流800 年,后人对王景“河、汴分流”,固定了河道, 给予很高的评价。历史上对王景充满了赞扬之 词:“王景治河,千载无患”。然而,这种安 定只维持至宋代。
潘季驯(1521-1595),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明 工治河专家。30岁中进士,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至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27年中,潘季驯四次挺身 而出,总理河道。是他针对“黄河斗水,沙居其六” 的特点,采取“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黄策略, 结束了黄河长达700余年分道乱流的历史。 潘季驯无论对治河方略、下游河运整治、堤防建设、 防汛抢险;无论对大运河的恢复利用,以及黄河、淮 河、长江水系的治理,乃至世界河工史,都占有着极 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他提出的“固定河漕、借清刷 黄、淤滩固堤”的指导思想,对于目前正在实施的南 水北调,借长治沙和调水攻沙,以及重新焕发京杭大 运河的青春活力的做法,仍然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 意义。
中国古代水利发展史
中国古代水利发展史我国的传统水利按照建设的规模和技术特点,大致可以分作3期:大禹治水至秦汉,这是防洪治河、运河、各种类型的灌排水工程的建立和兴盛时期;三国至唐宋,是传统水利高度发展时期;元明清,水利建设普及和传统水利的总结时期。
一水利的起源与第一次建设高潮(公元前22世纪至秦汉时期)这一时期历经青铜工具特别是铁器的广泛使用,也历经由奴隶制到封建社会的制度大变革,生产力出现了飞跃的进步。
此外,秦汉政权的大一统和强盛的国力,对于需要大规模社会组织的水利建设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这一时期在防洪、灌溉、航运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并有一批传统水利的大型精品问世,有的至今仍卓然于世。
在水利建设的基础上,这个时期水利科学技术也取得较快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和活跃的学术争鸣,也有助于科学技术的繁荣。
在西周及其以前的奴隶制国家时期,中国传统水利技术较之古埃及、古巴比伦,特别是奴隶制高度发达的古希腊略逊一筹,而在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水利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形成东西方交相辉映的局面。
中国传统水利的这种发展势头一直持续达2000年之久,并逐步向世界水利科学技术高峰迈进。
以下按防洪、灌溉、航运和科技进步等部分,扼要叙述这一时期水利的发展历程。
(一)防洪治河工程的起源与发展临水而居是人类最初求生存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的进步,农耕文明的兴起,对水源更加依赖。
但是,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水灾害的威胁,由于居住区域的扩大和农业的发展而日益严重。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大禹治水的传说。
约公元前22世纪,历史已经进入了原始公社末期,农业进入了锄耕阶段,人们逐渐由近山丘陵地区,移向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黄河等大江大河的下游平原生活和生产;这时首先遇到的是如何防止洪水的危害。
相传当时黄河流域发生了一场空前的大洪水灾害,滔天的洪水淹没了广大平原,包围了丘陵和山岗,人畜死亡,房屋被吞没。
这时禹继其父鲧治水,他一改鲧堙堵治水的方法,疏导分流洪水,将黄河下游入海通道“分播为九”,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获得治水的巨大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光启
徐光启(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10日),生 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为了纪 徐 (念 明1光徐末)用启光数垦的启学荒农而和和政改科开思名学发想为家水主、徐利要农家的表学汇方现家)法一在、来个以政力小下治图商几家发人个、展的方军北家面事方里:家的。。农中业国 生徐产光。启我在国数自学魏方晋面以的来成,就全,国概的括政地治说中,心有常三在个北方方面 而,粮即食(1的)论供述给了、中农国业数的学中在心明又代常落在后南的方原,因每;年(需2)耗论 资述亿了万数来学进应行用漕的运广,泛实性现;南(3粮)与北意调大。利时传至教明士末利,玛漕窦 运一已起成翻为译政并府出财版政了较《大几的何隐原患本之》一。。徐光启主张发 展徐北光方启农一业生生关产于来农解学决方这面一的问著题作(甚垦多荒,、计水有利《、农移政民 等全)书。》与(此大同约时完,成在于《15农25政—全15书28》年中间,徐死光后启经也陈用子了龙 四改卷编的,篇出幅版来于讲16述39东年南)、(尤《指甘太薯湖疏)》地(区16的08水)、利《、农淤遗 淀杂和疏湖》垦(1。61他2,还现对传棉本花已在残东)南、地《区农的书种草植稿、》推(又广名进《 行北了耕不录少》研) 究、。《泰西水法》(与熊三拔共译,16l2) (等2等)备。荒、救荒等荒政,是徐光启农政思想的又一重 要《内农容政。全书他》提共出分了“12预门弭(农为本上、,田有制备、为农中事,、赈水济利为、 下农”器的、以树预艺防、为蚕主桑、(即蚕指桑“广浚类河、筑种堤植、、宽收民养力、、制祛造民 害、”荒)政的)方,针60。卷,70余万言。
4 科技兴水
4.1水文学
《山海经》
三国初期(220-232) 我国第一部河流水系的水文专著 全书约7000字,记述全国水道137条
《周礼·职方氏》 北魏郦道元(约466-527)
地 《禹贡》 表 水 《水经》
依据《水经》所记各河为主干,牵连注记 的河流达5000条以上。全书共40卷,30多 万字。郦道元为注记本书,除详察有关文 献记载之外,并亲自实地考察,纠正了《
4 科技兴水
4.1水文学
《山海经》 《周礼·职方氏》
地 《禹贡》 表 水 《水经》
《水经注》 《水道提纲》
战国时魏国 以自然地理实体(山脉、河流等)为标志 ,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并 对每区(州)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 、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 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简要的描述 全书分5部分:①九州。叙述上古时期洪水 横流,不辨区域,大禹治水以后则划分为 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 州,并扼要地描述了各州的地理概况。② 导山。分九州山脉为四列,叙述主要山脉 的名称,分布特点及治理情形,并说明导 山的目的是为了治水。③导水。叙述 9条 主要河流和水系的名称、源流、分布特征 ,以及疏导的情形。④水功。总括九州水 土经过治理以后,河川皆与四海相通,再 无壅塞溃决之患。⑤五服。叙述在国力所 及范围,以京都为中心,由近及远,分为 甸、侯、绥、要、荒五服。从此,九州安 定
4 科技兴水
4.1水文学
水 《庄子》 循 《吕氏春秋》 环 何承天
庄子(约前369-前286),宋国蒙 (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 城县)人。战国时哲学家。 他注意到日月运行寒暑易转等自然 现象周而复始的运动,《庄子》外 篇·天运中提到:“意音其运转而 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 乎?孰隆(通降)施是。” 认为天上 的云和地下的雨是相互转换的,“ 不能自止”的,论述了水循环的一 个环节。
绘制图技术大发展的基础上,对河湖水系记
述的准确程度也达到新的高度
4 科技兴水
4.1水文学
地 《诗经》 下 《管子.地员》 水 《农政全书》
泉水是地下水的天然出露,是最早为人们利 用的地下水源,最早见于3500年前的甲骨文 。其后在《诗经》中也多有记载,并进行了 初步的分类 战国时期 分别对平原、丘陵、山区的地下水的埋藏 深度等情况有了系统的介绍。其中对江淮 河济四渎之间平原地区(渎田)的地下水埋 藏深度、地下水水质、相应的地表土壤性 质和其上所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作了系 统地归纳。 是我国最早关于地下水的理论概括
《水经注》
水经》原有的一些错误。除详细叙述了河 流水系的源流脉络之外,还补充了大量的
《水道提纲》
清城代市齐、召农南田(水17利03、-1航76运8)、,成交书通于、1名76胜1 古迹 在、河历流史水事系件记、述地方理面情又况有等所内进容步,,是共一2部8卷古, 将代河历流史水、系地和理以、湖文泊学为的中名心著的,水也系是分我门国别古类 系代统水阐文述地,理对的边代疆表水性系著记作述较详。在清初测
水利史-
2020年5月28日星期四
4 科技兴水
4.1水文学
➢地表水 ➢地下水 ➢水循环 ➢水文测验 ➢洪水预报
4 科技兴水
4.1水文学
《山海经》 《周礼·职方氏》
地 《禹贡》 表 水 周朝都城洛阳为中心,分东、西、南、 春北秋、战中国五时个期方位,以山川为纲目进行地理 记描述述内,容提包供括了九包州括的水主资要源山在岭内、的泽自薮然(资湖源泊 和的沼分泽布)状、况川。(通全航书河共流记)有、3浸00(多灌条溉河水流源和)、湖 人泊口,、说农明作了物各、级家河畜流、的特发产源等地。、其流中向对和泽汇 薮注、,川粗、略浸地等勾的画系出统北记自述黄,河可和以海看河作,原南始至 的长水江资中源下区游划的水系分布
4 科技兴水
4.1水文学
地 《诗经》 下 《管子.地员》 水 《农政全书》
明末徐光启(1562—1633)在《农政全 书》中介绍了由西方传入的寻找地下 水源的办法,共有四种:
气试法:在地上挖一地窑,天初 明时沿地面平视,如见烟气升腾 时,其下有水脉; 盘试法:挖一深三尺的坑。坑底 垫木条一二寸,木条上放一擦过 油的铜锡盘。盘上先用草,再用 土覆盖。隔一天取出铜盘,盘底 有水欲滴者,其下有水脉; 缶试法:方法同盘试,用具为陶 缶; 火试法:挖土坑同前,在坑底烧 篝火,烟气飘忽婉蜒上升者,其 下有水脉。烟气直上者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