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水利发展史

合集下载

关于治水历史的书籍

关于治水历史的书籍

关于治水历史的书籍治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自古以来,许多学者和历史学家都对治水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以下是一些关于治水历史的书籍,它们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治水历史和经验教训。

1. 《中国水利史》本书是中国水利史研究的经典之作,由著名水利史专家陈志恺等著。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历程,包括水利工程的兴建、水利政策的变化、水利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

本书资料丰富,观点客观,是研究中国水利史的必读之书。

2. 《世界水利史》本书由水利专家王建等著,是一本全面介绍世界水利发展历史的著作。

本书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地的水利工程、水利政策、水利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同时对治水技术的演变、治水理念的变迁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3. 《大禹治水》这是一本以大禹治水为主线,讲述中国古代治水历史的通俗读物。

本书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让读者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和智慧,同时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治水的理念和方法。

4. 《水利与社会》本书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等著,是一本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水利的著作。

本书分析了水利与社会的关系,探讨了水利政策对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的影响,以及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5. 《现代水利发展》本书是一本介绍现代水利发展的著作,包括了对全球范围内现代水利发展的趋势、现代水利技术的进步、现代水利管理的模式等方面的介绍。

本书还对中国的现代水利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中国现代水利发展的方向和思路。

总之,以上这些书籍都是治水历史研究的佳作,它们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通过对这些书籍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治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治水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水利工程历史论文范文

水利工程历史论文范文

水利工程历史论文范文水利工程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通过对水资源的控制和利用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历史、文化和科技内涵的综合性工程。

从古至今,人类就对水资源进行了有效地利用,并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中形成了各种水利工程形式。

古代水利工程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著名的就是中国古代大运河的修建。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的修建始于春秋时期,历经了数百年的工程建设,成为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通过修建大运河,中国古代人民成功地解决了南北交通的问题,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利工程的发展逐渐走向了现代化的道路。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期,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水利工程的技术得到了革命性的改变。

蒸汽动力的应用使得水利工程的规模和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各种大型水利工程如水库、引水渠等开始大规模建设,为当时的农业生产和城市供水等领域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近代以来,水利工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特别是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进步,各国相继建设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型水利工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的胡佛大坝和中国的三峡工程。

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当地的水资源问题,也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重要议题。

水利工程在这一背景下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水资源的挑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是人类利用水资源进行的工程活动。

古老的水利工程遍布世界各地,从泰国的古代水坝到埃及的尼罗河灌溉系统,再到印度的恒河流域水利工程,这些工程都是人类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的载体。

在现代,水利工程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水资源管理变得更加复杂。

水利大事年表

水利大事年表
公元516年 ·中国梁天监十五年,为军事目的,修
成横拦淮河的浮山堰(在今安徽五
河县东),长9里、宽140丈、高20
丈。汛期堰溃,漂没居民10余万
约公元517年 ·中国北魏熙平二年前后,崔楷提出海
运渠
公元前475~ ·中国战国时期,齐、赵、魏始筑黄河
下游两岸堤防
前221年 ·中国《管子·度地》、《周礼·稻人》、
《考工记·匠人》等篇问世,其中
有关于水力学现象的描述及灌排渠
道、堤防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技术
等的记载
公元前422年 ·中国魏文侯二十五年,西门豹为邺令,
开引漳十二渠灌溉农田(一说为后
公元前312年 ·罗马城供水系统的阿匹亚水道建成
公元前256~ ·中国秦昭王五十一年至五十六年,蜀
前251年 守李冰主持修筑都江堰,并立石人
为水则
约公元前250年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浮体定理,
灌田 4万顷。郑国是中国最早入史
的“水工”
约公元前239年 ·中国约秦始皇八年,吕不韦等著《吕
氏春秋》,最早提出水文循环原理
公元前221~ ·中国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二年,
公元前132年 ·中国西汉元光三年,黄河大决瓠子
(今河南濮阳西南),入泗夺淮,为
黄河较长期夺淮的首次记载。公元
前109年(元封二年)于瓠子堵口
公元前129年 ·中国西汉元光六年,开漕渠自长安渭
后称阿基米德原理
公元前250~ ·战国末期,秦令各县及时上报旱涝风
前217年 雨,为中国最早的上报雨泽制度
公元前246年 ·秦始皇元年,韩国水工郑国开郑国渠
引泾水东下入洛,十余年后,渠成,

水利建设的发展史

水利建设的发展史

水利建设的发展史
水利建设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商代。

那个时期,中国
的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灌溉农田和排除洪水。

到了公元前400年左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水利工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时,水利工程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灌溉农田和排除洪水,而且开始被用于运输和灌溉城市。

在西方,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古希腊,人们开始使用水道、水磨和水车等工具来利用水资源。

在古罗马,人们建造了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阿奎达克特水道、凯旋门喷泉和巴斯罗马浴场。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水利工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开始使用水力发电站和水轮机等新技术来利用水资源,同时也开始建造更加复杂的水利工程,如引水渠和水坝。

在现代工业化时期,水利工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人们开始建造大型水利工程,如三峡水库、世界最大的水坝——伊泰普水坝,以及一些重要的水利项目,如海绵城市和灾后重建项目。

总之,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从古代的简单水道到现代的高科技水利工程,人们始终在努力利用水资源来改善生活和创造财富。

- 1 -。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一项古老而伟大的水利工程。

建造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之间,都江堰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早的官方水利工程之一。

它以其精巧的设计和长久的实用价值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历史都江堰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建设背景都江堰的建设目的是为了在干旱季节保证农田的灌溉,保证成都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

在古代,成都平原雨水资源不足,夏季干旱,农作物生长不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蜀国政府决定修建都江堰,引水灌溉农田。

2. 主要功能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调水和灌溉农田。

它通过引水渠将岷江水引入都江堰,并通过堰坝的调节,分流一部分水贯彻到成都平原,滋润农田。

这不仅解决了农业的灌溉问题,也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 设计和布局都江堰由堰坝、引水渠和分水口组成。

堰坝位于岷江与青城山之间的狮子山和龙王山之间,这个位置具备了引水的有利条件。

引水渠从堰坝的两侧往上游延伸,直至成都平原。

在途径青城山的地方设置了分水口,将水分为内江和外江两个渠道。

4. 工程特点都江堰以其独特的工程设计和优秀的建筑技术而闻名。

它采用了藏式石材拱坝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地分流水流,并防止水流过大冲击村庄和农田。

堰坝的石材采用了特殊的凿制技术,使其稳固耐用,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依然屹立不倒。

5. 社会意义都江堰的建设对当地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确保了成都平原农田的灌溉,使农业生产得到改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都江堰也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周边的农村聚居点和商业中心。

6. 文化价值都江堰作为一项古老的水利工程,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它是古代中国工程技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重要遗产。

都江堰的建设和运营经验对后来的水利工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被誉为“水利文化的活化石”。

7. 旅游景点如今,都江堰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游客可以欣赏到它壮观的堰坝建筑、优美的水景和周边山水的美丽。

世界水利发展史

世界水利发展史

世界水利史-正文水利事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的水利事业源远流长见.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水利事业可上溯到公元前四五千年.美洲的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的水利遗迹距今也有两三千年以上.埃及和巴比伦的水利技术以后传播到希腊和罗马.文艺复兴以后传遍欧美各国.公元前 3世纪的对水的浮力理论,和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对水流理论都作出了贡献.1824年,英国人J.阿斯普丁发明了硅酸盐水泥,从而带动了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使土木工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钢筋混凝土,这进一步推动了轻型混凝土建筑物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水电站.进入20世纪以后,许多新兴科学技术已开始在水利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利用电子计算机对技术经济方案进行评估;用系统分析方法全面安排施工进度和评价区域性水资源;利用光弹模型分析和设计水工结构;利用、和渗灌等节省灌溉用水;利用遥感、超声波等手段分析、鉴定大型工程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情况等.在工程建设中,20世纪的水利工程越来越具有大型化、综合化、跨流域、多目标等特点.灌溉人类很早就利用河水发展.四大文明古国都出现在大河流域,以灌溉为古代文明的基础.一般来说,早期的灌溉都是引洪淤灌,以后发展为引水灌溉或建造水库、调洪灌溉.世界灌溉事业近 200年来发展很快.1800年左右,全世界有灌溉面积800万公顷.20世纪初提高到4800万公顷.1949年达到9200万公顷,60年代末超过 2亿公顷.突出的节水新技术有喷灌、滴灌等.非洲尼罗河流域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利用尼罗河水位变化的规律发展洪水漫灌.公元前2300年前后在法尤姆盆地建造了美利斯水库,通过优素福水渠引来了尼罗河洪水,经调蓄后用于灌溉.这种灌溉方式持续了数千年.19世纪初,埃及引种棉花和甘蔗等经济作物.1826年开始改建旧的引洪漫灌系统,进行常年灌溉.1902年阿斯旺坝建成以后,又由水库引水进行常年灌溉.1970年建成新的阿斯旺高坝,常年灌溉渠道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灌溉更有保证,并解决了防洪问题,每年还可发电100亿kW·h.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灌溉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巴比伦时期.由于幼发拉底河的高程普遍超过底格里斯河,因而对开挖灌渠十分有利.最早是引洪淤灌,以后发展为坡度平缓的渠道网.约公元前2000年,汉穆拉比时代已有了完整的灌溉渠系.干渠用砖衬砌,用沥青勾缝.当时的灌溉面积达260万公顷以上,养育着1500~2000万人口.干渠兼有通航与防洪的作用.当时颁布的汉穆拉比法典还专门对堤防失修、冲毁土地的责任者作出了赔偿损失的具体规定.约公元前1000年兴建的钮姆卢水库可向两岸的渠系供水,有些渠道深达10~16m,宽达120m.公元前600~560年间,新巴比伦的空中花园采用了细密的雨滴灌溉,类似现代的喷灌.公元前 539年,巴比伦被波斯征服,灌溉系统失修,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公元初期,波斯的萨珊王朝修四大干渠引幼发拉底河水,灌溉今伊拉克中部地区.629年,两河流域出现大洪水,冲毁纽姆卢水库,不久阿拉伯人征服两河流域地区,着手改进旧渠系,逐步恢复灌溉.1258年,蒙古人占据了两河流域,灌溉系统遭到破坏.直至20世纪,两河流域的灌溉才再次发展起来.至1967年两河灌溉面积达 400万公顷.两河流域上游的叙利亚、土耳其等国境内都有许多古灌区,有些至今仍在使用.亚美尼亚、伊朗等地则从公元前 8世纪就以引用地下水发展灌溉的众多闻名.伊朗境内现在还有大约22000条坎儿井仍在使用.南亚印度河流域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已有引洪淤灌,但文字记载不多.公元前2千纪雅利安人入侵后,修复了古代的灌溉工程.公元前3世纪左右,印度河流域凭借灌溉已做到一年两熟.当时北方建有亚穆纳水渠,南方则有高韦里河三角洲灌区.在中世纪的1000多年中,南亚次大陆建造了数万座水坝用于灌溉,其中位于博帕尔东南的一座水库库区面积大约达到650km2.当17世纪英国入侵时,这两个国家已有数千座各种类型的水利工程遗迹.这些工程往往不断损坏,不断修复.19世纪前期,重建一些主要的灌区.20世纪修的最有名的灌溉工程如:1915年完成的三合渠,引杰赫勒姆河水穿过杰纳布河和拉维河,是世界较早的跨流域引水工程;1932年完成的苏库尔闸引水工程,是当时世界最大的有控制的引水灌溉渠系,引水1346m3/s,灌田300万公顷.20世纪60年代,巴基斯坦全国灌溉面积约1150万公顷.印度从19世纪起建有大量大型灌渠.如:改建高韦里河三角洲渠系上的古大阿尼卡特坝,可灌田44万公顷;1836~1866年建大渠4条,灌田约200万公顷,其中有当时世界最大的引水工程戈达瓦里河三角洲渠系;以后十年中又兴建大渠5条,其中有横贯印度半岛的贝里亚尔渠.20世纪经陆续兴建,至60年代末,印度灌溉面积达3800万公顷.锡南今斯里兰卡自公元前 5世纪就开始发展灌溉.特别是公元2世纪至14世纪之间,斯里兰卡岛中部干旱地区修建了大大小小的蓄水池达1500余座,形成了许多水库、塘堰、渠系结合的灌溉网.后渐衰落,19世纪以后逐渐恢复并修建新式大灌渠.亚洲其他地区早在公元前1050年,柬埔寨就在吴哥窟附近修建了暹粒河灌区,并且一直使用到现在.日本在公元前6世纪已有水利记载,以后大量修建山塘、水库,20世纪开始修大型灌区,至1947年全国水浇地已占耕地面积一半以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等岛,自古引水种稻,19世纪始建新式工程,20世纪60年代灌溉面积约380万公顷,大量的古代工程仍在使用.苏联中亚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灌溉始于公元前6世纪.8世纪中叶以后,这一带是阿巴斯王朝的四大粮仓之一.自1918年以后开始兴建现代灌溉工程.自1939年完成费尔干纳大渠,长344km.二次世界大战后又修长1560km的卡拉库姆渠等,建成了一些大型灌区.美洲灌溉可追溯到古老的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秘鲁的灌溉历史至少在公元前1000年就已开始.皮斯科河谷公元前已有灌溉工程.公元1~600年间是水利工程大发展的时期,此后印加帝国统治的1000年,灌溉又得到进一步发展.阿根廷于1577年兴建了杜尔塞河引水工程.中美洲墨西哥等地的灌溉工程则至16~17世纪才出现较多的记载,到1946年灌溉面积达123万公顷,此后20年中修建了196座水库和989处引水坝, 1966年灌田280万公顷,技术上也有发展.美国自1847年开始,迅速发展灌溉事业,技术水平也提高得很快,20世纪50~60年代大规模发展喷灌,1967年喷灌面积达300万公顷,总灌溉面积达1700万公顷.排水早期农业是在河流沿岸发展起来的,需要排干沼泽,进行土地垦殖.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载了尼罗河谷的排水工程,以后罗马的瓦罗在论农业一书中提到了修建排水工程的规范.世界上许多早期的城市都有完备的排水系统.荷兰的排水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它是与联系在一起的.公元 4世纪,这一带就开始出现人工海堤.从10世纪开始,盛行筑堤造田工程.最初在圩田内实行自然排水.1612年开始利用风车抽水围垦沿海低地.几百年间,依靠人工堤防共围垦出7100km2以上的土地,相当于全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现代的须得海工程和莱茵河三角洲工程在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见.荷兰的排水工程技术以后又扩展到欧洲的其他地区.英国从13世纪开始排水,把大量低洼地改变成农田.1531年制定法律,国家直接干预排水事业,并于1918和1930年两次颁布国土排水法案.法国在1620年首先使用瓦管排水.英国于1724年首先使用鼠道式暗渠,1764年出现了有压地下水的沼泽地的排水方法,1843年发明圆形瓦管制造机,19世纪后半叶又发明了挖沟机.在东欧、波兰从13世纪起就开始排水,罗马尼亚的排水历史甚至比灌溉历史还要早.希腊的排水工程则主要是为了防洪.近100多年来,在世界其他地区,由于农业灌溉的急剧发展,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日益突出,进一步推动了排水工作的发展.埃及于1909年以后大力发展深沟排水解决了棉田的盐碱化问题.美国于1849~1850年建立了沼泽地法案,排水自东向西发展,除沼泽排水外,还发展灌区排水,大量使用瓦管暗沟,到1960年排水面积约4100万公顷.加拿大排水有 200多年历史.巴基斯坦结合井灌发展垂直排水,20世纪60年代末有深井5500多眼,并有大面积地面排水网.截至20世纪60年代末,全世界除中国外有人工排水设施的土地总面积约 1亿公顷.其中美国占3700万公顷,苏联为811万公顷.此外,加拿大、印度、匈牙利、波兰、日本和意大利等国有人工排水设施的土地面积也相当大.防洪水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在发展水利的同时,人类必须与水害作斗争.修筑堤防自古以来,世界上最普遍的措施就是沿河流两岸修建堤防见.公元前3400年左右,埃及人就修建了尼罗河左岸大堤,以保护城市和农田.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右岸大堤也逐渐建立起来.尼罗河大堤从开罗至阿斯旺约有900km,并向上游继续延伸200km.从巴比伦的汉穆拉比法典的有关条款记载中,可以看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已有了比较完整的保护土地的堤防.此外,意大利的波河河谷、法国的低洼地、英国的沼泽地以及巴基斯坦信德省内都有许多古老的防洪堤防.波兰的系统堤防建于公元12世纪.美国防洪工程始于1717年.当时法国探险家、路易斯安那总督边维尔下令在密西西比河下游建造了第一道1.2m高的堤防.至1735年,新奥尔良附近的河流两岸已有逾50km长的堤防.1919年,荷兰与德国签定协议,在莱茵河下游修建防洪堤.这一工程一直持续了近40年,至1955年才最后完成.建造水库建造以调蓄天然来水,是另一种普遍的防洪方法.公元前2650年前后,埃及在杰赖维干河上修建了异教徒坝,从而建成了一座完全用于防洪的水库.尼罗河畔的美利斯水库是利用法尤姆绿洲的天然洼地改建的,它兼有防洪和灌溉的双重效益,约建于公元前23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巴比伦时代曾利用幼发拉底河沿岸的哈巴尼亚湖和阿布恩迪卜斯盆地作为滞洪调节池.斯里兰卡的明内里耶水库约建于公元前 3世纪,周长达32km.整治河道早在公元前9世纪,德国人就利用筑堤和裁弯取直等方式整治莱茵河道,以保护施特拉斯堡东部和东南部的低洼耕地.11世纪,法国阿尔萨斯地区也有一些局部的防洪措施.19世纪,莱茵河逐步得到分段整治,其中从施特拉斯堡至巴塞尔之间的一段约于1885年完成.1879年6月28日,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决定在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属下设立密西西比河委员会,并拨款100万美元用于河道治理.在此之前,堤防建设等资金都是由个人筹集.现代防洪日本的大规模防洪工程出现于明治维新时期. 俄国的正规防洪工程有1877年的库班河工程和1915年的阿塞拜疆防洪工程.1917年3月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防洪法案,授权陆军工程兵团在密西西比河和萨克拉门托河上修建,并研究其他河流的防洪问题;1936年的防洪法案则进一步制定了防洪工程措施,规定联邦政府与州政府要在防洪工程中合作,委托农业土地部制定防洪计划,委托陆军工程兵团制定工程计划;1968年的国家洪水保险法案特别强调对洪泛区的土地利用加强管理,以减少洪灾损失.在多数国家,由国家直接组织的现代化防洪工程是在20世纪才出现的.如波兰1905、法国1910、保加利亚1944、墨西哥1944、印度尼西亚1947、加拿大1950、印度1954、匈牙利1954和哥伦比亚1955等.50年代以来,防洪工程措施以外的管理、、洪灾的预防计划等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运河工程是人工开挖的通航河道.古埃及已有记载,中世纪以后在欧洲得到大发展.19世纪以后在全世界进一步推广,规模也越来越大.世界上最早的通航运河是公元前 1887~前1849年,古埃及塞劳斯内特三世时期建成的绕道尼罗河及其支流,经苦湖沟通地中海与红海的古苏伊士运河.此运河后因泥沙淤积和年久失修而废弃.在欧洲,罗马人由于军事运输的需要,曾修建了许多运河.公元67年开联接莱茵河与马斯河的运河,长37km,可以避开北海沿岸的风暴.为了改造英格兰的剑桥洼地,罗马人曾挖掘了好几条运河,把卡姆河与乌斯河、宁河与威特姆河、威特姆河与特伦特河连接起来.上述一些工程至今仍在使用.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欧洲运河工程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停滞不前.12世纪,运河随贸易的发展而复苏,荷兰、卢森堡、比利时等地势低洼的国家有85%的运输依靠内河航道.在意大利,1179~1209年建成了纳维格里奥大运河,以便从采石场向米兰大教堂工地运输石料.这条运河上出现了带有的.1373年,在荷兰梅尔韦德运河上的弗雷斯韦克建成了西方的第一座现代型复式船闸.1391~1398年,德国建成了从劳恩堡至吕贝克的施特克尼茨运河,沟通了北海和波罗的海.16~18世纪是欧洲运河大发展的时期.法国于1642年建成了布里亚尔运河,把卢瓦尔河与塞纳河联接在一起.这条运河沿线建有40座船闸.1681年完成的朗格多克运河长250km,把比斯开湾和地中海连接在一起.这条运河沿途建有108座船闸,一条165m长的隧洞和三座大渡槽.一些小溪则利用涵管暗渠从运河下面通过.在德国,这期间曾开挖了许多运河,把易北河、奥得河和威悉河联接在一起.英国于1761年开通布里奇沃特运河,以便从沃斯利向曼彻斯特运输煤炭.1776年,这条运河延伸至默西河.大特朗克运河则促进了英格兰中部地区的发展,为出口贸易提供了到欧洲市场的水路运输.1773年动工,1822年通航,1847年竣工的喀里多尼亚运河穿过了苏格兰大峡谷,把沿线的许多湖泊联接在一起.19世纪以后,世界各地开挖的运河迅速增加.1832年瑞典建成联接北海和波罗的海的约塔运河.1893年,希腊的科林斯运河开挖成功,把伊奥尼亚海和爱琴海联接在一起.在中欧,1840年建成路德维希运河,联接起多瑙河、美因河与莱茵河.俄国早在1718年就有很大规模的运河系统,至1804年,在伯瑞西纳和德维纳河之间开辟了一条运河.此后俄国还将伏尔加河、第聂伯河、顿河、德维纳河与鄂毕河的上游联接在一起以发展航运.美国于1825年完成581km长的伊利运河,沿河建造了82座船闸,从而促进了中西部大草原地区的开发.1829年,加拿大兴建了韦兰运河.在此期间,欧美以外地区也有一些运河,如缅甸的端迪运河,马达加斯加的潘加兰运河等.19~20世纪最重要的运河工程是基尔运河、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位于今德国北部的基尔运河于1887~1895年兴建,总长98.6km,缩短了自英吉利海峡至波罗的海的航程达685km;20世纪两次扩展,沿线设8座船闸,通航船舶最大吃水9.5m,最大船宽32.5m.是联接红海和地中海的一条无闸水道,1869年11月17日通航,全长173km,大大缩短了从地中海至印度洋的航程.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国际水道,全长81.3km,依靠船闸越过分水岭.这条运河自1881年起开凿,中间一度停顿,1904年重新动工,直至1914年8月15日完工.水能利用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等古文明发源地,利用水力冲动简单固定桨叶水轮来进行农产品加工、灌水和排水等,至少在公元前1000年已经出现.欧洲至中世纪已应用得很广泛.一直到近代,许多地区仍在使用.近代水轮近代直接驱动机械为灌溉、排水、供水服务的水轮有卧式、立式两大类.19世纪不断改进装置和性能,提高效率,在北美、南非、南欧、北欧仍大量使用,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被淘汰.水轮机1827年法国人B.富尔内隆制造出第一台水轮机,只有6马力.到1832年造出了50马力的水轮机.由水轮发展成是一个大进步.稍后美国人J.B.弗朗西斯及其他工程师陆续创造出适应不同水流情况的水轮机,为水力发电提供了必要条件.水力发电限于电工学发展的水平,水轮机用于发电在初期进展很慢,直到19世纪后期解决了远距离输电之后才出现了.1878年法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水电站.1882年美国威斯康星州建成美国第一座水电站.此后在全世界迅速发展.1950年后进展更快,趋势是河流梯级开发,电站和机组向大容量发展,和等也有发展.1936年美国于科罗拉多河上建成221m高的,装机容量至 134万kW.1942年美国在哥伦比亚河上建成,现有装机容量为648万kW.到1980年,全世界已建和在建的设计装机 100万kW以上的水电站已达120座.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是巴西和巴拉圭合建的,装机1260万kW.全世界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约22.6亿kW,1980年已开发约 4.6亿kW,占总量的20%左右.水电站装机容量包括抽水蓄能电站以美国、苏联等国最多.城市水利一般来说,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必须采用工程措施来解决供水和排水问题及城市防洪问题.早在公元前2900年前后,埃及就出现了为孟斐斯城供水的工程.公元前25世纪前后的许多泥版的记载都表明当时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有许多向城市供水的水库和渠道.大约在公元前2500~1700年期间,印度河流域出现了两座大城市──摩亨约-达罗和哈拉帕.从对摩亨约-达罗的考古发现看,这座城市已有完整的供排水系统,多数房屋都有水井,排水沟从房屋通到街道,最后通到大河.大约公元前800年,乌拉尔图王国今土耳其东部修建了向首都图什帕供水的渠道,全长56km.以后首都迁到托普拉卡莱,于是又扩建了输水工程.工程由一座水库即今凯希什湖、两座主坝、若干座副坝和两条主干渠组成.公元前700年左右,向耶路撒冷供水的长530m、高2m的输水隧洞建成.亚述帝国在这期间也建成了向尼尼微城供水的渠系,输水道长约80km,其间有好几座石灰岩.最大的一座长约300m、宽13m,设有14座支墩.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建造了向萨摩斯城供水的隧道,长度约为427m.希腊人最先采用了青铜管或加固木管制的虹吸管,但应用并不广泛.公元2世纪为雅典城修建的一些蓄水工程一直使用到现在.古代罗马人的城市供排水工程在水利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见.维也纳在公元前 1世纪时已有了城市排水系统.渠系用砖石砌成,断面为1.8m×0.8m,应用有孔的石板制成排水渠道的进水口,使得污水可排放到封闭的砖砌水渠,再泄入最近的排水明渠.这一渠系在中世纪时曾重建.巴黎的第一个重要输水系统建于12世纪,并一直使用到17世纪.18世纪中叶,法国着名水利工程师H.皮托主持建造了蒙彼利埃市水道,其中有一段1km长的罗马式石拱.在美洲,墨西哥城于15世纪末已初具规模,街道与运河交错,运河上设有调节水量的闸门.伦敦在1582年开始使用活塞泵供水,17世纪时的城市供水渠道超过60km,设置40道闸门,市内配水系统由木制管道构成.日本水户的笠原高架水渠建于1663年,直到现在还在使用.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和排水系统也日趋完善.由于水资源的不断开发,因而使得输水渠道越来越长.现在的输水管道长达一百公里以至数百公里已很普遍.美国科罗拉多输水道主干线长达389km,年输水量达15亿m3.水利法规人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为地对自然水进行分配,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为了协调矛盾,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就必须制定水利法规或称水法规.巴比伦时期的汉穆拉比法典在第53~56条中明文规定:“如果有人忽视维修堤防而造成决口,他应赔偿由此给其他土地所有者带来的损失”;“如果他无力赔偿损失,则他本人及其财产将被拍卖,受损失者将分得这笔钱”等.在瑞士等国家,罗马法规和旧德意志法规都规定了个人与公众的水权是不同的.根据罗马法规的规定,除去极小的水源外,一切永久性自由流动的水都是公共水资源,其使用权属于罗马公众.对什么是“永久性自由流动的水”罗马法规的依据是“终年不断”,而旧德意志法规的准则是“能够航行和浮运”.因此,较大的河流的水权属于罗马公众,而较小河流则有私人使用权.古印度婆罗门经典吠陀和其他文学作品中,可以找到许多有关水利设施管理方面的规定.大约在公元前300年时已有如下一些规定:“一般情况下,从建有水坝的河流、湖泊中用水,要支付生产收入的四分之一作为国家税收.”“在饥荒时,国王及其臣民在水坝附近建立临时住所.”“河流中的水生动物、水渠和水坝受到保护.捕鱼要在获得许可时才能进行.”“……如果个人的水坝失于管理长达 5年,其管理权则由国家接管.如果公众捐款建造水坝,则 5年内免税;如系修理旧坝,则免税4年.”早在1369年,印度的一则碑铭就已明确规定了建造水库的选址及施工规范,规定了12条必须具备的条件及6条必须避免的水利条件.在西班牙,7世纪颁布的法典已明确规定,水是西班牙土地的“血和生命”.12世纪颁布的唐·杰姆国王水法曾一直延续影响了好几个世纪.这一水法规定了两条重要的原则:①水不属于个人所有,而属于受益土地.因此当土地所有者变更时,水权也自动转移.②水的管理权掌握在有关的农场主手中,他们的管理实体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政府有意识地限制自身的职能以保证这些管理机构的工作不致受到妨碍.这项水法建立了巴伦西亚地区土地灌溉规则,把这一地区改造成富庶的柑橘产地.13世纪亨利三世统治英国时期,曾致力于改造拉姆尼沼泽.此后至1427年产生英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项重要的排水法规.爱德华三世统治时期1312~1377曾颁布法令,禁止往泰晤士河倾倒垃圾.1388年的一项议会法令专门写明了这个问题.15世纪初,法国国王查理六世也宣布反对把废物倒入塞纳河.19世纪中叶以后,有关水利的各项法规日益增多.除了欧洲各国的法规日益健全外,亚洲的印度、伊拉克、土耳其、柬埔寨,非洲的突尼斯,美洲的加拿大和波多黎各都颁布了有关法规.进入20世纪后,世界各国多数都有了比较完备的水利法规,有的国家还出现了多部.水利法规已逐步变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详细,其门类也日益齐全.基础研究水利工程技术是在人类与自然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对这些工程技术及其基本原理进行探讨,开展基础研究则滞后了许多年.古代和中世纪虽然也有一些重大的发现和经典性着作,但真正的基础科学研究则出现于西方文艺复兴、产业革命时代以后.进入20世纪以来,其发展速度更快.水力学古代人很早就发现了的许多现象,并作出了一些科学的总结,其中以阿基米德发现浮体定律为代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成为实验水力学的前驱.17世纪,正式出现水力学这个科学名词,1686年I.牛顿提出了水力相似性原理.18世纪丹尼尔第一·伯努利和L.欧拉等人创立了水动力学,并使之与实验水力学平行发展.18世纪中叶,英国工程师J.斯米顿提出使用水工模型进行水力学等试验.1841年美国第一座现代的水工实验室在马萨诸塞州的卢韦尔。

都江堰水利工程技术的历史演进

都江堰水利工程技术的历史演进

都江堰水利工程技术的历史演进都江堰,这座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非凡的意义。

它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更是全球最古老的无坝引水工程,对世界水利工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带大家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技术的演进过程,以及其在历史长河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谈论都江堰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背景。

都江堰位于岷江上游,这里地势险要,河流湍急。

为了解决水患问题,同时充分利用水资源,都江堰水利工程应运而生。

从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时期开始,都江堰的建设就从未停止过,这一伟大的工程不仅解决了水患,还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古代,都江堰的建造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初,李冰父子在此地修建了湃缺工程,使岷江的水得以顺利引入成都平原。

随后,历代政府对都江堰进行不断的修缮和改进,使其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无坝引水工程。

其中,唐朝时期对都江堰的治理成效显著,使其成为当时全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江堰水利工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到了现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都江堰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和扩建,使其灌溉面积从原来的200万亩增加到了现在的1000多万亩。

同时,都江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成为了中国的一张名片。

都江堰水利工程技术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为此,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加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保护和修缮工作,使其能够继续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科技手段提高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效益和管理水平,例如采用数字化技术对水资源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以确保高效、安全的水资源利用。

未来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技术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工程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

都江堰水利工程技术的发展演进历程令人叹为观止。

这一古老的无坝引水工程在历经沧桑岁月后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而且成为了全球水利工程领域的瑰宝。

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

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

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水利工程是人类追溯到远古时期就开始涉足的领域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从最初的简单灌溉方法逐渐发展出了一系列复杂而高效的水利工程系统。

本文将回顾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并探讨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一、古代水利工程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原始社会开始发展农业,灌溉成为推动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

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古代巴比伦、古埃及和古印度等地,就出现了一系列灌溉系统。

这些系统包括水渠、堤坝和水车等,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二、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古代希腊和罗马是水利工程领域的重要发源地。

希腊人和罗马人对水利工程的研究和应用达到了令人瞩目的高度。

例如,古希腊的雅典城市规划中就包括了精心设计的排水系统,以确保城市的卫生和清洁。

罗马帝国更是在水力工程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包括建造水道、用于供水和排水的隧道,以及著名的罗马浴场等。

三、中世纪至近现代的水利工程随着中世纪的到来,水利工程的发展速度放缓。

农业生产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支柱,因此灌溉系统的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在近现代,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水利工程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例如,英国的运河系统和荷兰的排水系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现代水利工程的革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水资源管理的不断认识,现代水利工程发展迅速。

在20世纪,水坝的建设成为水利工程领域的重点项目。

大坝不仅可以提供水源,还可以调节洪水、发电和改善环境等。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水坝,如三峡大坝和世界最大的水坝巴拉纳,都是现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

五、水利工程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灌溉系统的建设使得人类可以在原本不适宜农业的地区进行农作物的种植,从而满足人们的口粮需求,支持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发展。

水坝的建设为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满足了人们对电力的需求。

然而,水利工程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破坏和洪涝灾害等问题,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从大运河看中国的水利文明

从大运河看中国的水利文明

从大运河看中国的水利文明中国拥有悠久的水利文明史,而大运河则是中国水利文明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大运河,全称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南北贯通的古代水运大动脉,穿越了京杭两座古都,也是中国古代最长、最繁忙的人工河道网,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水利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从古至今,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水害灾害等严峻的水文环境问题,也因此,中国的水利文明得以不断发展。

大运河的开凿则是中国古代水利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标志,它最初于南北朝时期的隋文帝大业年间被兴建,历时多次扩建以至明清时期,最终构成一条连接长江和黄河的巨型水运网络,承担着满足农业、商业和军事需求的重任,使得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如虎添翼。

大运河作为一项文化遗产,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人文价值,其重大意义不仅仅在于其水域功能,更关键的是在于其对中国的水利文明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也正是这种文明的集结与延续,使得大运河成为中国古代水文文化的代表,为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中国的水文文化。

由此,大运河成为了中国水利文明史上的“丰碑”,与黄河、长江并列为中国三大水利工程。

一方面,大运河的建设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有力的经济和文化支持。

隋唐时期,大运河开凿完工,相继建立了润州、扬州、临安、杭州等城市,布局齐全的水运网能够把长江流域的“南货”;黄河流域的“北货”运输到大运河上,再由大运河运输到中原和南方,供应给广大的人民。

这样一来,贸易活动的繁荣和商贸经济的发展成为了大运河的重要功能之一。

商船要想进入大运河,必须遵循统一的管理,经过“大相国寺”或“瓮城”进行稽查,商家也因此纷纷在这些区域中设立工商宫殿以及仓厦等,使得物流和商业得到极大的推动。

另一方面,大运河不仅对于经济活动起到了支持作用,同样也在建筑技术和水利工程领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为人们提供了勃勃生机的文化氛围。

通过对大运河周围的建筑和景点的分析,人们可以发现,大运河打造了许多著名的景点,如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水上庙宇——泗州古寺、规模最大的亭阁式水上建筑——路经半亩亭等等,这些古代建筑不仅蕴含着古代人们的智慧,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代表,恰如一座浓缩了古代文明历史的博物馆。

“水利”简介、含义、起源、历史及发展

“水利”简介、含义、起源、历史及发展

水利水利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末期问世的《吕氏春秋》中的《孝行览·慎人》篇,但它所讲的“取水利”系指捕鱼之利。

约公元前104~前91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成《史记》,其中的《河渠书》(见《史记·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

该书记述了从禹治水到汉武帝黄河瓠子堵口这一历史时期内一系列治河防洪、开渠通航和引水灌溉的史实之后,感叹道:“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并指出“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

从此,水利一词就具有防洪、灌溉、航运等除害兴利的含义。

现代由于社会经济技术不断发展,水利的内涵也在不断充实扩大。

1933年,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三届年会的决议中就曾明确指出:“水利范围应包括防洪、排水、灌溉、水力、水道、给水、污渠、港工八种工程在内。

”其中的“水力”指水能利用,“污渠”指城镇排水。

进入20世纪后半叶,水利中又增加了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环境水利和水利渔业等新内容,水利的含义更加广泛。

因此,水利一词可以概括为: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对自然界的水和水域进行控制和调配,以防治水旱灾害,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研究这类活动及其对象的技术理论和方法的知识体系称水利科学。

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称水利工程。

水利与人类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

在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中,需要不断地适应、利用、改造和保护水环境。

水利事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没有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

人们逐水草而居,择丘陵而处,靠渔猎、采集和游牧为生,对自然界的水只能趋利避害,消极适应。

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后,随着铁器工具的发展,人们在江河两岸发展农业,建设村庄和城镇,遂产生了防洪、排涝、灌溉、航运和城镇供水的需要,从而开创和发展了水利事业。

18世纪开始的产业革命,带来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宜昌的三峡大坝:工程奇迹

宜昌的三峡大坝:工程奇迹

宜昌的三峡大坝:工程奇迹
宜昌的三峡大坝,堪称工程奇迹,是人类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这座大坝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里程碑。

三峡大坝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规模最大的工程项目。

它的建设始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长达10多年的艰苦施工,终于在2008年全面投入使用。

这座大坝的建成,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电力支持,同时也带来了显著的环境改善和社会效益。

三峡大坝的建设克服了无数技术难题和自然灾害的挑战。

在施工过程中,工人们面临着山体滑坡、高水位、高温等恶劣条件,但他们依然毫不退缩,勇往直前。

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才使得三峡大坝得以顺利建成。

除了在建设过程中展现出的惊人成就外,三峡大坝在运行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卓越的性能。

它不仅能够有效地调节长江流域的水量,保障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还能够为周边地区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

此外,三峡大坝的建设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在未来的日子里,三峡大坝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将继续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电力支持,同时还将在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可以说,三峡大坝的建设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成就,更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奋发向前的精神象征。

秦汉时期的水利工程

秦汉时期的水利工程

秦汉时期的水利工程水利工程作为古代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秦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尤为璀璨,为当时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秦朝时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不小的提高,这与秦国在国内水利方面的建设密不可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着手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

在陕西、河南、山东等地相继建成灌溉工程,加速了农业的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工程便是龙门皇帝陵渠。

龙门皇帝陵渠全长约70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灌溉沟渠。

它源于今天的岐山县,流经洛阳、开封等地,最终注入黄河。

龙门皇帝陵渠不仅在秦代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灌溉作用,后人还常常把它赞誉为“古代的工程奇迹”。

汉武帝时期则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个高峰期。

汉武帝驱逐匈奴,实现了南北统一,同时也极为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汉武帝曾说过:“天下之事,莫为重于农”。

他下令修建武帝渠及引河灌水工程,使得汉朝的农业水平迎来了空前的发展。

同时,汉武帝还亲自制定了水利法规,规定各县每年须修剪沟渠、加强防汛等工作,使得水利建设更加有组织、系统。

汉武帝为了禹治水的思想,更是下令修建了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

他命人开凿了颍河水利工程,在河南、安徽两省交界处修建了濉溪渠,同时还建立了海晏堤防等大型工程。

这些水利工程修建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水资源,提高当时中国的灌溉水平。

其中,以颍河水利工程最为出名,全长近千里,由老河沟、郑店沟、北盘河三条分支组成。

颍河水利工程的修建,不仅使得中原地区的主要河流发挥出了最大的作用,同时也在水生态保护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汉武帝还下令修建了陕西、山西、内蒙古一系列灌溉工程,使得当时江淮平原、淮河流域、渭河流域等地的农业得到飞速发展。

此项工程常常被誉为“梦工程”,因为这些工程的规模之大,建设所需的投资和人力资源,都达到了当时中国历史上的高峰。

可以说,秦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对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农业和社会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水利发展史

水利发展史

水利发展史水利发展史是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资源,抗击水害而开展的改善水环境,控制水资源的活动。

自古以来,水利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古代水利在远古时代,人类依靠河流提供水源和捕鱼,因此河流也成为早期人类聚居的地方。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水利逐渐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人民利用尼罗河的水,建立起灌溉系统,使得埃及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国家之一。

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非常发达。

大禹治水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水利的开端。

此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西汉的六辅渠、隋唐的大运河等水利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经典之作。

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水利工程也很发达。

罗马帝国修建了庞大的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中世纪水利中世纪时期,欧洲的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防洪和排水方面。

由于战争频繁,水利工程也被用来防御敌人的进攻。

在中国,宋元明清时期,水利工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代治理黄河,清代治理淮河等水利工程,都为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代水利到了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水利事业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

世界各国都把水利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田纳西河治理工程等都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水利工程。

这些工程不仅提高了防洪能力,还为能源、灌溉、水产养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进海绵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等新理念的水利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国外,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如荷兰的三角洲工程、美国的胡佛坝等也成为了世界水利的标志性工程。

这些工程充分体现了人类智慧和勇气,在解决水资源短缺、防洪减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水利进入21世纪,全球面临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挑战。

未来的水利将更加注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水利工程的历史回顾

水利工程的历史回顾

巴西伊泰普水电站
地理位置:巴西 与巴拉圭交界的 巴拉那河上
建成时间:1984 年
发电量:2000万 千瓦,世界第二 大水电站
工程特点:大坝高 196米,长7744米 ,水库面积1350平 方公里
03
水利工程的技术进步
筑坝技术
古代筑坝技术: 土石坝、木坝、 竹坝等
现代筑坝技术:混 凝土坝、碾压混凝 土坝、沥青混凝土 坝等
古代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 和成就
古代水利工程对后世的影 响和启示
近代水利工程
19世纪末,美国开始大规模兴建水利工程 20世纪初,欧洲各国也开始大规模兴建水利工程 20世纪中叶,中国开始大规模兴建水利工程 现代水利工程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现代水利工程
现代水利工程的特点:规模大、技术先进、效益显著 现代水利工程的主要类型:水库、水坝、灌溉系统、防洪工程等 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成就: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黄河治理工程等 现代水利工程的发展趋势:智能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THANK YOU
汇报人:
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
水资源的重要性:生命之源,生 产生活不可或缺
水污染的危害:影响人类健康、 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经济发展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水资源的保护措施:节约用水、 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
水污染防治的措施:加强监管、 推广清洁生产、提高污水处理能 力等
05
未来水利工程的发展趋势
添加项标题
气候变化对水利工程的挑战: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对水利工 程的防洪、灌溉、供水等造成压力
添加项标题
水利工程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通过优化水资源管理,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轻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世界水力发电简史

世界水力发电简史

1878年法国建成世界第一座水电站。

美洲水力发电原理图第一座水电站建于美国威斯康星州阿普尔顿的福克斯河上,由一台水车带动两台直流发电机组成,装机容量25kW,于1882年9月30日发电。

欧洲第一座商业性水电站是意大利的特沃利水电站,于1885年建成,装机65kW。

19世纪90年代起,水力发电在北美、欧洲许多国家受到重视,利用山区湍急河流、跌水、瀑布等优良地形位置修建了一批数十至数千千瓦的水电站。

1895年在美国与加拿大边境的尼亚加拉瀑布处建造了一座大型水轮机驱动的3750kW水电站。

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长距离输电技术的发展,使边远地区的水力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利用,并向城市及用电中心供电。

30年代起水电建设的速度和规模有了更快和更大的发展,由于筑坝、机械、电气等科学技术的进步,已能在十分复杂的自然条件下修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水力发电工程。

全世界可开发的水力资源约为22.61亿kW,分布不均匀,各国开发的程度亦各异。

世界上已建最大水电站为在巴西和巴拉圭两国界河巴拉那河上的伊泰普水电站,装机容量1260万kW,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已达70万kW,安装在美国的大古力水电站和伊泰普水电站内。

中国是世界上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可开发量约为3.78亿kW。

中国大陆第一座水电站为建于云南省螳螂川上的石龙坝水电站,始建于1910年7月,1912年发电,当时装机480kW,以后又分期改建、扩建,最终达6000kW。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建成和部分建成水电站共42座,共装机36万kW,该年发电量12亿kW·h(不包括台湾)。

1950年以后水电建设有了较大发展,以单座水电站装机25万kW以上为型,2.5万~25万kW之间为中型,2.5万kW以下为小型,大、中、小并举,建设了一批大型骨干水电站。

其中最大的为在长江上的葛洲坝水利枢纽,装机271.5万kW。

在一些河流上建设了一大批中型水电站,其中有一些还串联为梯级,如辽宁浑江三个梯级共45.55万kW,云南以礼河四个梯级共32.15万kW,福建古田溪四个梯级共25.9万kW等。

中国世界有名水利工程来历和感想

中国世界有名水利工程来历和感想

中国世界有名水利工程来历和感想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水利工程也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文明演化,形成了许多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以下是其中几个代表作。

一、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市都江堰区,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

建于公元前256年,是由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水利工程师李冰主持修建的,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宜利型灌溉工程。

都江堰利用崇山峻岭的自然条件,通过人工开凿沟渠,将岷江的清水引入成都平原,解决了这个拥有众多人口的地区常年干旱的问题,并由此开辟了广阔的农田,成为巴蜀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

二、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当代最规模庞大的综合性水利工程,被誉为“新世纪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该工程于2002年正式开工,建设历经十多年,目的是解决中国北方地区的卫生用水和工业用水的供应问题,并增加黄河及其支流的调蓄能力,为北方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及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南水北调工程包括三条中线、两条东线和一条西线,总长达约4800公里,涉及河南、山东、江苏、天津、北京等多个省、市,工程建设的规模宏大,技术难度高,堪称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

三、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水利史的宝库”。

该工程由大禹于公元前2294年至前2223年期间开始筹备,历时约70年才完成整个工程,涉及黄河、淮河、长江、太湖等流域。

大禹治水是一次以治水为主,防洪为辅的综合性水利工程,通过大规模的开凿渠道和修筑堤坝,使水流得以顺畅,河床得以疏通,从而有效解决了当时人民面临的洪水泛滥、干旱缺水等问题,还大大推动了中国水利文化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的水利工程不仅反映了古人的智慧和劳动成果,更是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生动诠释。

这些传世杰作的存在,不仅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对当代中国的水利事业和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世界水利发展史

世界水利发展史

世界水利发展史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世界水利史-正文水利事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水利事业源远流长(见)。

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水利事业可上溯到公元前四五千年。

美洲的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的水利遗迹距今也有两三千年以上。

埃及和巴比伦的水利技术以后传播到希腊和罗马。

文艺复兴以后传遍欧美各国。

公元前 3世纪的对水的浮力理论,和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对水流理论都作出了贡献。

1824年,英国人J.阿斯普丁发明了硅酸盐水泥,从而带动了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使土木工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钢筋混凝土,这进一步推动了轻型混凝土建筑物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水电站。

进入20世纪以后,许多新兴科学技术已开始在水利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利用电子计算机对技术经济方案进行评估;用系统分析方法全面安排施工进度和评价区域性水资源;利用光弹模型分析和设计水工结构;利用、和渗灌等节省灌溉用水;利用遥感、超声波等手段分析、鉴定大型工程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情况等。

在工程建设中,20世纪的水利工程越来越具有大型化、综合化、跨流域、多目标等特点。

灌溉人类很早就利用河水发展。

四大文明古国都出现在大河流域,以灌溉为古代文明的基础。

一般来说,早期的灌溉都是引洪淤灌,以后发展为引水灌溉或建造水库、调洪灌溉。

世界灌溉事业近 200年来发展很快。

1800年左右,全世界有灌溉面积800万公顷。

20世纪初提高到4800万公顷。

1949年达到9200万公顷,60年代末超过 2亿公顷。

突出的节水新技术有喷灌、滴灌等。

非洲尼罗河流域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利用尼罗河水位变化的规律发展洪水漫灌。

公元前2300年前后在法尤姆盆地建造了美利斯水库,通过优素福水渠引来了尼罗河洪水,经调蓄后用于灌溉。

这种灌溉方式持续了数千年。

19世纪初,埃及引种棉花和甘蔗等经济作物。

地理知识知识: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

地理知识知识: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

地理知识知识: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也是非洲大陆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它流经11个国家,从中非高原一直流到地中海。

尼罗河是非洲文明的源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条神奇的河流。

尼罗河的发源地是非洲东部的布隆迪、卢旺达和坦桑尼亚境内的尼罗河源头山脉。

河流全长约6,671公里,跨越非洲的最大横幅,尤其是在苏丹境内,它的宽度达到了10公里以上。

从河源到地中海,尼罗河成功地统治着整个非洲东部和北部地区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生活。

尼罗河的流域面积超过300万平方公里,它是非洲大陆上最大的河流。

尼罗河在非洲的11个国家流经,其中埃及是尼罗河的最后一个流经国家。

在埃及,尼罗河是这个古老文明的生命之源。

在尼罗河畔,人们依靠河水种植庄稼,捕鱼,喝水,洗浴,还可以利用河水灌溉农作物。

尼罗河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发展的文明之一,埃及的文明就是在尼罗河流域发展起来的。

埃及大坝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尼罗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埃及的大坝是为了控制洪水,保护周围耕地和村庄免受洪水的危害而建造的。

这项工程是在1902年至1970年间兴建的,前后历时68年。

尼罗河对于非洲的水资源供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尼罗河在非洲的东部和北部供水很重要,因为这里缺乏水源。

河流流过的地区大部分是沙漠,只有尼罗河穿过这片沙漠,为地区提供清洁的水源和灌溉农田的水源。

随着人口和工业的增长,对这些水资源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尼罗河流经的国家多样化,这使得尼罗河和它所经过的土地在文化上也更加丰富多彩。

沿河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信仰,这些文化与信仰在漫长的时间里互相影响和传承,为非洲大陆的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尼罗河的美丽和壮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它。

从尼罗河的源头到地中海,这条河流有着各种不同的风景和场景。

在源头处,人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漂亮的小瀑布,穿越苏丹的尼罗河提供了壮观的观光,而在埃及,尼罗河流经的一些城市更是彰显了它的美丽和光辉。

世界经典大坝——美国胡佛大坝概览

世界经典大坝——美国胡佛大坝概览

世界经典大坝——美国胡佛大坝概览胡佛大坝在世纪水利工程行列中占据重要地位,堪称20世纪西方科技史上最有影响力、最有挑战性的公共水利工程之一。

它坐落于赌城拉斯维加斯以南49公里的莫哈未沙漠,跨越内达华和亚利桑那州的边界,东距闻名世界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仅40分钟车程。

它横跨在黑峡谷的谷壁之间,毅然“截断”了汹涌的科罗拉多河。

该工程始建于1931年,于1935年9月30日完成(提前2年),是一座混凝土浇筑量为260万m3的拱形混凝土大坝,坝顶宽13.7m,坝基厚达201.2m;坝高221.3m,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拱形坝;坝顶长只有379.2m,至今仍然是世界高坝中长度最短的大坝,总共动用了34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

当游客第一次目睹胡佛大坝的雄姿时,它宏伟的规模无疑会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作为世界上经典的大型水坝,胡佛水坝的建设运营适逢美国上世纪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与工业化建设如火如荼之时,与当今中国的大型水坝工程建设所面临的形势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本文试图与读者一起,对胡佛大坝工程建设的经济、技术背景,以及大坝建设方案的酝酿过程、决策和建设中的关键环节进行一番简要的回顾,以期为我们正视与思考大坝工程建设的用途与前景提供一些启发。

一、对胡佛大坝的历史背景回顾1.根治科罗拉多河的水患是人们长久以来的梦想穿越美国西南部的科罗拉多河,是全球最大也是最诡异的河流之一。

它发源于科罗拉多的落矾山麓,河流长2233km,流域面积为63万km2,跨7个州,经墨西哥,流入加利福尼亚湾,是美国第四大河。

千百年来,河流两岸地区受尽了这条充满野性的大河的折磨,每年春季及夏初,大量融雪径流汇入,经常导致河流两岸低洼地区泛滥成灾,公众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然而到了夏末秋初,河流又干涸得如涓涓细流,中下游干渴的大堤得不到它半点惠泽,根本无法引水灌溉农田。

20世纪初的一场大洪水,把加利福尼亚南部变成了一片汪洋,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也给当地百姓造成了极大的心里伤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水利史-正文水利事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水利事业源远流长(见)。

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水利事业可上溯到公元前四五千年。

美洲的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的水利遗迹距今也有两三千年以上。

埃及和巴比伦的水利技术以后传播到希腊和罗马。

文艺复兴以后传遍欧美各国。

公元前 3世纪的对水的浮力理论,和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对水流理论都作出了贡献。

1824年,英国人J.阿斯普丁发明了硅酸盐水泥,从而带动了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使土木工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钢筋混凝土,这进一步推动了轻型混凝土建筑物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水电站。

进入20世纪以后,许多新兴科学技术已开始在水利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利用电子计算机对技术经济方案进行评估;用系统分析方法全面安排施工进度和评价区域性水资源;利用光弹模型分析和设计水工结构;利用、和渗灌等节省灌溉用水;利用遥感、超声波等手段分析、鉴定大型工程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情况等。

在工程建设中,20世纪的水利工程越来越具有大型化、综合化、跨流域、多目标等特点。

灌溉人类很早就利用河水发展。

四大文明古国都出现在大河流域,以灌溉为古代文明的基础。

一般来说,早期的灌溉都是引洪淤灌,以后发展为引水灌溉或建造水库、调洪灌溉。

世界灌溉事业近 200年来发展很快。

1800年左右,全世界有灌溉面积800万公顷。

20世纪初提高到4800万公顷。

1949年达到9200万公顷,60年代末超过 2亿公顷。

突出的节水新技术有喷灌、滴灌等。

非洲尼罗河流域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利用尼罗河水位变化的规律发展洪水漫灌。

公元前2300年前后在法尤姆盆地建造了美利斯水库,通过优素福水渠引来了尼罗河洪水,经调蓄后用于灌溉。

这种灌溉方式持续了数千年。

19世纪初,埃及引种棉花和甘蔗等经济作物。

1826年开始改建旧的引洪漫灌系统,进行常年灌溉。

1902年阿斯旺坝建成以后,又由水库引水进行常年灌溉。

1970年建成新的阿斯旺高坝,常年灌溉渠道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灌溉更有保证,并解决了防洪问题,每年还可发电100亿kW·h。

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灌溉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巴比伦时期。

由于幼发拉底河的高程普遍超过底格里斯河,因而对开挖灌渠十分有利。

最早是引洪淤灌,以后发展为坡度平缓的渠道网。

约公元前2000年,汉穆拉比时代已有了完整的灌溉渠系。

干渠用砖衬砌,用沥青勾缝。

当时的灌溉面积达260万公顷以上,养育着1500~2000万人口。

干渠兼有通航与防洪的作用。

当时颁布的《汉穆拉比法典》还专门对堤防失修、冲毁土地的责任者作出了赔偿损失的具体规定。

约公元前1000年兴建的钮姆卢水库可向两岸的渠系供水,有些渠道深达10~16m,宽达120m。

公元前600~560年间,新巴比伦的空中花园采用了细密的雨滴灌溉,类似现代的喷灌。

公元前 539年,巴比伦被波斯征服,灌溉系统失修,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

公元初期,波斯的萨珊王朝修四大干渠引幼发拉底河水,灌溉今伊拉克中部地区。

629年,两河流域出现大洪水,冲毁纽姆卢水库,不久阿拉伯人征服两河流域地区,着手改进旧渠系,逐步恢复灌溉。

1258年,蒙古人占据了两河流域,灌溉系统遭到破坏。

直至20世纪,两河流域的灌溉才再次发展起来。

至1967年两河灌溉面积达 400万公顷。

两河流域上游的叙利亚、土耳其等国境内都有许多古灌区,有些至今仍在使用。

亚美尼亚、伊朗等地则从公元前 8世纪就以引用地下水发展灌溉的众多闻名。

伊朗境内现在还有大约22000条坎儿井仍在使用。

南亚印度河流域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已有引洪淤灌,但文字记载不多。

公元前2千纪雅利安人入侵后,修复了古代的灌溉工程。

公元前3世纪左右,印度河流域凭借灌溉已做到一年两熟。

当时北方建有亚穆纳水渠,南方则有高韦里河三角洲灌区。

在中世纪的1000多年中,南亚次大陆建造了数万座水坝用于灌溉,其中位于博帕尔东南的一座水库库区面积大约达到650km2。

当17世纪英国入侵时,这两个国家已有数千座各种类型的水利工程遗迹。

这些工程往往不断损坏,不断修复。

19世纪前期,重建一些主要的灌区。

20世纪修的最有名的灌溉工程如:1915年完成的三合渠,引杰赫勒姆河水穿过杰纳布河和拉维河,是世界较早的跨流域引水工程;1932年完成的苏库尔闸引水工程,是当时世界最大的有控制的引水灌溉渠系,引水1346m3/s,灌田300万公顷。

20世纪60年代,巴基斯坦全国灌溉面积约1150万公顷。

印度从19世纪起建有大量大型灌渠。

如:改建高韦里河三角洲渠系上的古大阿尼卡特坝,可灌田44万公顷;1836~1866年建大渠4条,灌田约200万公顷,其中有当时世界最大的引水工程戈达瓦里河三角洲渠系;以后十年中又兴建大渠5条,其中有横贯印度半岛的贝里亚尔渠。

20世纪经陆续兴建,至60年代末,印度灌溉面积达3800万公顷。

锡南(今斯里兰卡)自公元前 5世纪就开始发展灌溉。

特别是公元2世纪至14世纪之间,斯里兰卡岛中部干旱地区修建了大大小小的蓄水池达1500余座,形成了许多水库、塘堰、渠系结合的灌溉网。

后渐衰落,19世纪以后逐渐恢复并修建新式大灌渠。

亚洲其他地区早在公元前1050年,柬埔寨就在吴哥窟附近修建了暹粒河灌区,并且一直使用到现在。

日本在公元前6世纪已有水利记载,以后大量修建山塘、水库,20世纪开始修大型灌区,至1947年全国水浇地已占耕地面积一半以上。

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等岛,自古引水种稻,19世纪始建新式工程,20世纪60年代灌溉面积约380万公顷,大量的古代工程仍在使用。

苏联中亚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灌溉始于公元前6世纪。

8世纪中叶以后,这一带是阿巴斯王朝的四大粮仓之一。

自1918年以后开始兴建现代灌溉工程。

自1939年完成费尔干纳大渠,长344km。

二次世界大战后又修长1560km的卡拉库姆渠等,建成了一些大型灌区。

美洲灌溉可追溯到古老的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

秘鲁的灌溉历史至少在公元前1000年就已开始。

皮斯科河谷公元前已有灌溉工程。

公元1~600年间是水利工程大发展的时期,此后印加帝国统治的1000年,灌溉又得到进一步发展。

阿根廷于1577年兴建了杜尔塞河引水工程。

中美洲墨西哥等地的灌溉工程则至16~17世纪才出现较多的记载,到1946年灌溉面积达123万公顷,此后20年中修建了196座水库和989处引水坝, 1966年灌田280万公顷,技术上也有发展。

美国自1847年开始,迅速发展灌溉事业,技术水平也提高得很快,20世纪50~60年代大规模发展喷灌,1967年喷灌面积达300万公顷,总灌溉面积达1700万公顷。

排水早期农业是在河流沿岸发展起来的,需要排干沼泽,进行土地垦殖。

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载了尼罗河谷的排水工程,以后罗马的瓦罗在《论农业》一书中提到了修建排水工程的规范。

世界上许多早期的城市都有完备的排水系统。

荷兰的排水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它是与联系在一起的。

公元 4世纪,这一带就开始出现人工海堤。

从10世纪开始,盛行筑堤造田工程。

最初在圩田内实行自然排水。

1612年开始利用风车抽水围垦沿海低地。

几百年间,依靠人工堤防共围垦出7100km2以上的土地,相当于全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

现代的须得海工程和莱茵河三角洲工程在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见)。

荷兰的排水工程技术以后又扩展到欧洲的其他地区。

英国从13世纪开始排水,把大量低洼地改变成农田。

1531年制定法律,国家直接干预排水事业,并于1918和1930年两次颁布国土排水法案。

法国在1620年首先使用瓦管排水。

英国于1724年首先使用鼠道式暗渠,1764年出现了有压地下水的沼泽地的排水方法,1843年发明圆形瓦管制造机,19世纪后半叶又发明了挖沟机。

在东欧、波兰从13世纪起就开始排水,罗马尼亚的排水历史甚至比灌溉历史还要早。

希腊的排水工程则主要是为了防洪。

近100多年来,在世界其他地区,由于农业灌溉的急剧发展,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日益突出,进一步推动了排水工作的发展。

埃及于1909年以后大力发展深沟排水解决了棉田的盐碱化问题。

美国于1849~1850年建立了沼泽地法案,排水自东向西发展,除沼泽排水外,还发展灌区排水,大量使用瓦管暗沟,到1960年排水面积约4100万公顷。

加拿大排水有 200多年历史。

巴基斯坦结合井灌发展垂直排水,20世纪60年代末有深井5500多眼,并有大面积地面排水网。

截至20世纪60年代末,全世界(除中国外)有人工排水设施的土地总面积约 1亿公顷。

其中美国占3700万公顷,苏联为811万公顷。

此外,加拿大、印度、匈牙利、波兰、日本和意大利等国有人工排水设施的土地面积也相当大。

防洪水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

在发展水利的同时,人类必须与水害作斗争。

修筑堤防自古以来,世界上最普遍的措施就是沿河流两岸修建堤防(见)。

公元前3400年左右,埃及人就修建了尼罗河左岸大堤,以保护城市和农田。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右岸大堤也逐渐建立起来。

尼罗河大堤从开罗至阿斯旺约有900km,并向上游继续延伸200km。

从巴比伦的《汉穆拉比法典》的有关条款记载中,可以看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已有了比较完整的保护土地的堤防。

此外,意大利的波河河谷、法国的低洼地、英国的沼泽地以及巴基斯坦信德省内都有许多古老的防洪堤防。

波兰的系统堤防建于公元12世纪。

美国防洪工程始于1717年。

当时法国探险家、路易斯安那总督边维尔下令在密西西比河下游建造了第一道高的堤防。

至1735年,新奥尔良附近的河流两岸已有逾50km长的堤防。

1919年,荷兰与德国签定协议,在莱茵河下游修建防洪堤。

这一工程一直持续了近40年,至1955年才最后完成。

建造水库建造以调蓄天然来水,是另一种普遍的防洪方法。

公元前2650年前后,埃及在杰赖维干河上修建了异教徒坝,从而建成了一座完全用于防洪的水库。

尼罗河畔的美利斯水库是利用法尤姆绿洲的天然洼地改建的,它兼有防洪和灌溉的双重效益,约建于公元前2300年。

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巴比伦时代曾利用幼发拉底河沿岸的哈巴尼亚湖和阿布恩迪卜斯盆地作为滞洪调节池。

斯里兰卡的明内里耶水库约建于公元前 3世纪,周长达32km。

整治河道早在公元前9世纪,德国人就利用筑堤和裁弯取直等方式整治莱茵河道,以保护施特拉斯堡东部和东南部的低洼耕地。

11世纪,法国阿尔萨斯地区也有一些局部的防洪措施。

19世纪,莱茵河逐步得到分段整治,其中从施特拉斯堡至巴塞尔之间的一段约于1885年完成。

1879年6月28日,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决定在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属下设立密西西比河委员会,并拨款100万美元用于河道治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