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者字的用法

合集下载

古汉语文言虚词《者的意义和用法》

古汉语文言虚词《者的意义和用法》

常用文言文虚词之十七:者.《说文解字》:“者,别事词也。

”虚词“者”可作助词、语气词、代词。

助词一、在附加成分与中心成分之间,起连接作用。

用同助词“之”。

可译为“之”或“的”。

例: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诗·秦风·黄鸟》)二、在动词性成分之后,组成名词性结构,提示具有该行为、性质的实体,多指人。

可译为“……的(人、事、物)”等。

例: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三、在形容词性成分之后,组成名词性结构,提示具有某种特征、性质的实体,常指人。

可译为“……的(人、事、物)”。

例: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四、在数词之后,组成名词性结构,具体所指见一般见下文。

译时一般要加上相应的名词和量词。

例:鸡脉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寡人之于国也》)五、在时间词之后,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时间。

可根据文义选择适当的时间词来对译。

例:莫春者.,春服既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六、在名词性成分之后,起提示作用。

常作主语,兼有表明语音停顿、引出下文的作用,可不译出。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七、“者”字结构与“若”“如”“似”“伪(为)”等动词连用,表示事物间类同或类似关系。

可译为“像……的(样子)”“……似的”等。

例: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语气词一、在句末,与前面疑问代词“谁”“何”等呼应,构成疑问句。

可译为“呢”等。

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二、在前句末,“者”之前,时有“所以”与之配合,提示某一事实,后句申述理由。

可译为“……的原因”,或在后句加上表原因的词语。

例: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三、在前句末,提示假定的事实,时有假设连词“即”“若”等与之配合。

可译为“……的话”“如果……的话”,或不译出。

例: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

初中文言文虚词的用法10:者

初中文言文虚词的用法10:者

B……的原因,常与“也”连用“……者……也”。例: 吾妻之美我 者,私我也
C引出判断,常与“也”连用“……者……也”。可不译 例:有亭翼 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Page
6
虚词“者”的用法练习
1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
LOGO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岈也 (
4作亭者谁( ) ) )
)
)
3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5或异二者之为( 6 后遂无问津者(
A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 例: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以中有足 乐者 B……的原因,常与“也”连用“……者……也”。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引出判断,常与“也”连用“……者……也”。可不译 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A、如鸣佩环,心乐之 永之人争奔走焉
B、全石以为底 不以己悲
C、似与游者相乐 念无与为乐者
D、潭西南而望 学而不思则罔
Page
10
中考真题演练
(2009 衡阳中考) 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LOGO
A、困于心 苛政猛于虎也
B、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肉食者谋之
D、舜发于畎亩之中 何陋之有
Page
11
中考真题演练
(2009 衡阳中考) 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B )
LOGO
A、困于心 苛政猛于虎也
B、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肉食者谋之
D、舜发于畎亩之中 何陋之有
Page
12
LOGO
由PowerBar模板组提供

考点五:文言虚词“之”“者”

考点五:文言虚词“之”“者”

考点五:文言虚词“之”温故其: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以: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表示被动译作“被”。

例: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译为“替”“给”等。

例: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短文两篇》)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译作“为着”“为了”。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表动作、行为的时间译为“当”“等到”。

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知新:中考知识链接:2012年北京中考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答案:(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

14.答案要点: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乐之:(一)代词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例句:问所从来,俱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愚公移山》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狼》其他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知识,指学过的知识)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者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者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者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一、「者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概述在古代的汉语文学中,「者」字作为一个多功能的虚词广泛运用,具有丰富的用法。

它不仅可以表示主语、宾语,还可以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或行为的承担者。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详细探讨「者字」在文言文中的具体应用。

二、「者字」作为主语在句子中,「者字」可以作为名词性短语出现,并充当主语的角色。

例如,在《红楼梦》中有一句:“欲与滇池对眺,盖北国之冠也。

”其中,“盖”是一个表示推测或是提供解释的词语,而后面的“北国之冠也”则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其中就包含了一个以「予」「中国历代成立」「英雄人物传记」「西周刑制演变历程」「黄帝时期官员简介」等开头包含「者字」作为主语的句子。

三、「者字」作为宾语除了可以被运用为主语外,“者字”还常常被运用于句子中具有宾格成分, 出现在及物动词之后. 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句:“病而必死者,其身内结也。

”其中,“者”字被用作动词“必死”的宾语,专指那些疾病无法治愈而导致死亡的人。

在历史记录和英雄人物传记等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常见到「者字」作为宾语。

比如,《史记·项羽本纪》开头便是:“沛公乃發聲称曰:吾愿與汝晤!”其中的「曰」字表示说话的动作,“吾愿与汝晤」则是表示沛公的发言内容。

四、「者字」作为行为承担者此外,在文言文中,「者字」还可用来表达行动或动作的承担者,即充当一个关于行为发出或行为承担方面的角色。

例如,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有这样一句:“宜之敬弟皋曰:‘已乎?’对曰:‘已!’”这里,“皋”就是一个代表行为承担者的「者字」。

同理,在罗贯中的《水浒传》第一回中有这样一句:“满桌餔【yù】饿殍染血当时报。

此书中的“报”字也是「者字」在承担行为的角色。

五、总结通过对「者字」在文言文中不同用法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它在古代汉语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程度。

作为一个多功能虚词,「者字」可用作主语、宾语或行为承担者等多种用途。

文言虚词中 者 的用法

文言虚词中  者 的用法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者] 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常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词。

一、用作助词 1.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宾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有指代作用。

相当于“……的人”、“……的事物”。

例如: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这不是离我们远的东西看着就小,离我们近的东西看着就大吗?(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醉翁亭记》)——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徒步行走的人在树下休息。

2.“者”跟它前面的词语组成比况性结构,用在句末,表示相似于某种状况,常与“若”、”似”配合使用,相当于“象……样子”。

“象……似的”。

例如:(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但是(老虎)来回观察毛驴,觉得(毛驴)象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

(2)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他说着这些话,脸上好象很悲伤的样子。

3、用在数词的后面,一般指几种人或事物。

例如: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的心理,也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理活动。

二、用作语气词 1.用在判断句中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2.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

有时:语前加一“有”字,形成“有……者”的格式。

一般可不译也可译为“的”。

例如: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

(2)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有(个)姓蒋的独享那(捕蛇的)利益三代了。

3.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句末,把结果或现象提示出来,后一分句申述原因或理由。

例如:(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二章)——(虽然如此),但是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占有天时不如占有地利(更重要)。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

(《活板》)——不用木料做字模,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了。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因、于、与、则、者、之)十二、因(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译文:无不是就着材料原来的形状模拟各种事物的形象。

②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译文:所以凡是要做事就一定要遵循法令制度来行动,改革制度的人要根据时势而变通!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译文:善于打战的人会根据形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引导。

④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2.依靠,凭借。

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译文:又凭借丰厚的钱财贿赂(在怀王手下)当权的大臣靳尚。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

3.表条件,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译文: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地对待他。

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译文:顺着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译文:秦国趁着胜利的机会,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国的河山。

4.表方法。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通过宾客到蔺相如门前谢罪。

(二)连词1.表原因。

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译文:由于(因为)建造玉清宫,砍伐山中的树木,获得建造的材料,砍伐地方(面积),人人都见得到。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译: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罚不当。

(二)副词。

表承接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译文: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

③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

(《段太尉逸事状》)译文:(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④因招樊哙出(《鸿门宴》)译文:于是招樊哙出来。

高中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

高中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

高中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①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触龙说太后》)【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三.【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①于是乎书.(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④吾尝疑乎是.(乎:对.)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四.【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3.可表示对事物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缺例文)【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五.【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从事.(《赤壁之战》)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六.【且】(一)用作连词.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涉世家》)3.让步关系,尚且,还.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①示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用作副词.1.将,将要.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2.暂且,姑且.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论》)【且如】就像.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七.【若】(一)动词,像,好像.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二)用作代词.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三)用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3.至,至于.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楼记》)【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若何】怎么样.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①车后若干递送夫.八.【所】(一)名词,处所,地方.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涉世家》)(二)助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谓】所说的.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所在】1.到处.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2.所在之处,处所.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九.【为】(一)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论》)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论》)2.以为,认为.①此亡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判断词,是.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①于是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4.对,向.①为之奈何?(《鸿门宴》)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十.【焉】(一)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代词.1.相当于“之”.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哪里,怎么.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三)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十一.【也】(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2.句末语气词,表示述或解释语气.例: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也.族者也,非天下也.(《过论》)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①岂非计久长,有子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太后》)十二.【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①王岂以一璧之故欺邪?(《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望.(《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渊明《归去来辞》)(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围.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太后》)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白《春夜宴桃园序》)(六)通假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象郡.(以为:把它设为.)【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十三.【因】(一)介词.1.依照,根据.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2.依靠,凭借.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论》)3.趁着,趁此.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4.通过,经由.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罪.(《鸿门宴》)5.因为,由于.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二)副词.1.于是,就;因而.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2.原因,缘由,机缘.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三)动词1.根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①蒙故业,因遗策.(《过论》)十四.【于】(一)介词.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①请奉命求救于将军(《赤壁之战》)5.被.①君幸于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惑于袖,外欺于仪.(《屈原列传》)6.与,跟,同.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7.比.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①于是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见……于】表示被动.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十五.【与】(一)介词.1.介词.和,跟,同.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给,替.①涉少时,尝与人佣耕.(《涉世家》)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比,和……比较.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较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二)连词.1.连词.和,跟,同.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三)动词.1.给予,授予.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2.结交,亲附.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师》)3.对付.①庞暖易与耳.4.参加,参与.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5.赞许,同意.①吾与点也.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婉贞》)十六.【则】(一)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①此则楼之大观也.(《楼记》)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三)名词.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①《论语》六则.2.准则,法则.①以身作则.(四)动词.效法.①遵后稷、公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则是】只当是.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则则】赞叹的声音.十七.【者】(一)助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太后》)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楼记》)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①求人可使报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顷之,烟炎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二)语气词.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十八.【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太后》)2.指示代词,这,此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三)动词,到……去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文言文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在文言文中,「者」字有多种意义和用法。

1.代词用法:
在句子中,「者」可用作主谓宾的代词,表示前文中提及的人或事物。

比如「吾欲与人言者,必先自己言之」,意为「我想要与他人交谈的,必
须先对自己说」。

2.助词用法:
「者」也可用做动词后的助词,用来表示动作的主体。

比如「孔子所
教者」,表示「孔子所教的人」。

3.用于造句抒情、表示原因等:
「者」还常常用于造句、抒情或表示原因的虚词。

比如「天之道,利
而不害者」,表示「天的道理是怎样的,利益而不伤害的」。

又如「君子
当悟然思所以进退者,不待言其可也」,表示「君子应该自己明白思考的
进退之道,不需要我再说可不可以了」。

4.用于构成指示代词及形容词作定语:
有时候,「者」也用来构成指示代词或形容词作定语。

比如「彼者,
即你也」,意为「那个人,就是你」;又如「善者,不足与争辩」,意为「善良的人,不值得与之争论」。

总之,「者」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字,可用作代词、助词、
虚词等多种用法,具有丰富的含义和用途。

【语言学习】文言虚词——者

【语言学习】文言虚词——者

(《兼爱》)
用动词、形容词、数次或词组组成 “者”字结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触龙说赵太后》)
构,指代人、事物等。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词义练习
词义练习
相关句子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兼爱》)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兼 爱》)
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兼爱》)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用法
代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人物、 事、时、地等。 定语后置的标志,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 “的”。
用在句中表示判断,常与“也”呼应,一般不必译出。
代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人物。
古汉语虚词——者
字源字形

会意。《说文》:“别事词也。相当于“这”。 《说文解字注》:言主於別事。則言者以別之。 本义:指代以区别,相当于“这”。
义项归纳后表示提顿。不译。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
今者项庄拔剑舞。(《鸿门宴》)
代词,附在动词短语“言初令之不便”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人。
3.(2019·北京卷)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它确实有所逼迫引导,然而像伯阳父那样认识它的人不是无知就是糊涂。
代词,附在动词短语“认之”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人。
4.(2020·天津卷)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
节俭是持家的第一法则。 用来主语后表提顿。不译。
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提顿或判断,不必译出。
实战高考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整理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整理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哪里,怎么。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且 "或 "而且 "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 就 ""接着 ",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可是 ""却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若是 ""若是 " 。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有时也作主语,译为"你 "。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 “如 ”:忧如,忧如。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①不多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此后】才,刚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此后已。

【而况】即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暴风波不能够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边常有语气助词"哉 ""也 ",可译为 "为什么 ""什么原因 "。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判断“者”在文中的意义。 李白1者,诗仙也。为当国2者所拒,遂游于此山。今3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4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5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一、1—4代指人、物、事、时间、地点,可译作“的、的人、的事情”等;5—6用在数词之后,“个、样”;7用在“今、昔”等时间用语后,“的时候”8—10放在主语之后,表判断;11—12主语之后,引出原因;13—14定语后置的标志。 二、B(A判定语气 B……的人 C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D判定语气) 三、1、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 2、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 3、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 4、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 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2.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 如: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3.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判断加色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D.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D. 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 村中有少年好事者 御史杖人至死者 今者项庄拔剑舞 C.然则民之初生,鸭之育于盆者也 先入咸阳者王之
代词 助词 助词 助词 助词 的时候 助词 代词

常见文言文虚词——者

常见文言文虚词——者

常见文言文虚词——者

 ⑴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者:指人)
 ②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
 ③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者:指事。


 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⑤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⑥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⑦循表而夜涉,溺者千有余人。

 ⑧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者:指人)
 ⑨客何为者?(者:指人)
 ⑩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

(者:指物,药)
 (11)又可怪者,在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

(者:指病)?
 (12)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⑵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⑶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

者1、结构助词①译作“……的人/事物/情况/原因”,可指人、物、事、时、地等。

根据语境,灵活调整翻译即可。

例: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出师表》) 翻译过来是: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尽忠心做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

例: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为学》)这个“者”当“……的事情”讲。

例: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这个“者”翻译成“……的原因”。

②用在“今”“昔”等时间词或否定词后面。

例: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苛政猛于虎》)“昔者”,等于说过去,从前。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这个“不”通“否”。

“不者”,等于说不然的话,否则。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了!③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等于说求可使报秦之人,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2、语气助词,放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陈涉世家》)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也可以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例: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个“何者”等于说“为什么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这样)呢?是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来表示敬意呀。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虚词者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者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虚词者作为语气词的用法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文言虚词者作为助词的用法1.用在假设复句或因果复句中表停顿,以提示下文。

例: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者,与此案同!——《资治通鉴》2.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3.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唐·柳宗元《黔之驴》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4.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构成“者...也”的结构。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文言虚词者作为代词的用法1.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1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塞翁失马》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③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记》⑤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2.用在名词后,相当于“......的人”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③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3.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例:①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明夷待访录》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4.放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的几个人或几件事。

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5。

.……的原因如::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醉翁亭记文言虚词者字的用法

醉翁亭记文言虚词者字的用法

醉翁亭记文言虚词者字的用法一、文言虚词的作用和特点在古代文言文中,虚词是不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它们主要起到连接、修饰和衔接句子结构的作用。

而“者”字作为一种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也颇为灵活多变。

二、“者”字的基本意义和用法1.“者”作为辞述助词,起到表示动作或状态的作用。

如《醉翁亭记》中“负薪之翁”(指背负着柴火回来的老人),其中,“负薪之翁”可以理解为“那个背着柴火回来的老人”。

2.“者”作为名词后缀,在古代经部书籍中经常出现。

例如,《周易》中天地定位之道无穷欢忧者,其中,“欢忧者”表示相应观念或道理。

3.“者”还可以表达举例或引证某个事物、人物。

如《论衡·杂评》:“殷周盛时夏商之政责将佐以德勇”。

这里,“夏商之政责将佐以德勇”,即表述了夏朝商代的政权。

三、“者”字在《醉翁亭记》中的运用1. 正文部分,“者”字的使用:在记叙文的开篇处,作者文心巧妙地使用了虚词“者”,起到连接、衔接上下文的作用。

如:“豪雨霏霏,黄河之水天上来。

”这里,“豪雨霏霏”的前后加了一个连接词“者”,且前后有反义关系,构成对比。

2. 描述人物时,“者”字的使用:在描写状物或人物时,作者也借助于“者”字进行引证和补充说明。

如:“聊乘化以归尽乎天地之间”的尾部加了一个“者”,进一步表达意思即回归到自然。

3. 赋予情感和主观意义,“者”字的运用:“者”字还可以赋予文章情感色彩或主观意义,增强文章的表达力。

如:“凄风苦雨,已陷其形而渐见其溃;待反躬自省,则败可立而待也。

”四、结语通过对《醉翁亭记》中文言虚词“者”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作为连接、修饰句子结构的虚词在文章中起到了辅助说明和连接意义的作用。

通过合理运用,不仅可以丰富句子结构,更能增强句子之间的逻辑连贯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也使得《醉翁亭记》这篇文言文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总而言之,“者”字作为一种文言虚词,在《醉翁亭记》这篇古代文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使用“者”字,作者巧妙地衔接了上下文,引领读者进入自己的思绪,同时还兼具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等多种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者”字的用法
《说文解字》者,别事词也。

说明:“别”,区别、辨别;“别事”,辨明事物;“别事词”,是一种标志词,它标志着这句话是要说明此事物的某些特点。

另有一种解释是,“别事词”即指示代词。

按照这种解释,“者”属于“特指代词”,它指代着它前面的事物。

现代释义:

一、“……的”。

“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字短语”中的“的”。

它可以把方位词、形容词、动词以及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名物化,相当于“……的(人、事、物……)”“……的样子”(“……似的”)等等。

这种情况下的“者”,一般称之为代词,也有人称之为助词。

1、“……的(人、事、物……)”
①前者、后者(前面的、后边的)
强者、老者(强的人、年老的人)
读者、胜者(阅读的人、取得胜利的人[一方])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学习的人)——《劝学》
③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精通术数的人)——《塞翁失马》
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复言…为质的人)——《触龙说赵太后》
⑤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蔚然而深秀的地方)——《醉翁亭记》
2、“……的样子”(“……似的”)
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唐·柳宗元《黔之驴》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礼记·檀弓·苛政猛于虎》
3、“……的”,后置定语的标志。

①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马),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
②盖简桃核修狭者(长而窄的桃核)为之。

——魏学洢《核舟记》
③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烧死淹死的人马)甚众。

——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④村中少年好事者(爱生事的少年)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4、“……的。

”,语气助词“的”,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这样的“者”,也会有指代的含义,但主要是表达语气。

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石钟山记》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庄子·庖丁解牛》
二、表提示、停顿
1、“者”放在主语后,在句中构成“者……也”结构,这是文言文中典型的判断句式。

其中包括“一般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在一般判断句中,“者”起着提示、停顿、引出下文的作用。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

)——《史记·陈涉世家》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因果判断句”中,“者”相当于“……的原因(是)”。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假设复句中,“者”相当于“……的”“……的话”,也有提示、停顿、引出下文的作用,句尾一般不用“也”呼应。

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游褒禅山记》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④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者,与此案同!——《资治通鉴》
3、“者”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提示、停顿,此为助词。

也有人说,这样的“者”相当于“……这个人(事、物)”,是代词。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三、其他
1、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
①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古时候)——《明夷待访录》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此时)——《鸿门宴》
2、用在数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

相当于“件、条、种、样”之类。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赤壁之战》
3、用在疑问句尾,表示疑问语气,如同作疑问语气词的“也”,相当于今天的“呢?”。

语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贯于足。

’何者?上下之分也。

(为什么呢)
4、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多见于早期白话)。

路上小心在意者!
5、做指示代词,同“这”(多见于早期白话)。

者番,者边,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