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16-多媒体通信与网络
上海 大学新校区弱电智能化系统设计方案
****大学新校数字化校园弱电系统规划方案书(详细规划)目录第1章室内外弱电综合管道系统...................................................................................................1.1综合管道系统概述 .........................................................................................................................1.2室内综合管道系统 .........................................................................................................................1.2.1设计原则.................................................................................................................................1.2.2设计内容.................................................................................................................................1.2.3设计要求.................................................................................................................................1.3室外综合管道 .................................................................................................................................1.3.1设计原则.................................................................................................................................1.3.2总体设计思路 (10)1.3.3设计要求................................................................................................................................. 第2章综合布线系统.......................................................................................................................2.1系统概述 .........................................................................................................................................2.1.1网络布线系统 .........................................................................................................................2.1.2语音通讯布线系统 .................................................................................................................2.2用户需求分析 .................................................................................................................................2.3系统设计目标、原则 .....................................................................................................................2.4系统的组成 .....................................................................................................................................2.5数据网设计 .....................................................................................................................................2.5.1工作区子系统设计 (22)2.5.2水平子系统设计 .....................................................................................................................2.5.3垂直干线子系统设计 .............................................................................................................2.5.4设备间及管理子系统设计 .....................................................................................................2.5.5建筑群子系统设计 .................................................................................................................2.6其他智能化系统综合布线设计......................................................................................................2.7用户设备与布线系统的连接.......................................................................................................... 第3章网络系统建设.......................................................................................................................3.1校园网需求分析与设计规划..........................................................................................................3.1.1校园网设计需求 .....................................................................................................................3.1.2网络建设规划及分析 .............................................................................................................3.2网络方案总体设计 .........................................................................................................................3.2.1主干网络技术选型 .................................................................................................................3.2.2核心网络方案设计 .................................................................................................................3.2.3汇聚交换机的建设 .................................................................................................................3.2.4接入交换机的建设(CISCO产品方案).............................................................................3.2.5接入交换机的建设(华为产品方案).......................................................................................3.2.6主干网络可靠性考虑 .............................................................................................................3.2.7INTERNET访问设计..................................................................................................................3.2.8路由协议设计 (41)3.2.9无线接入设计 .........................................................................................................................3.3安全性设计 .....................................................................................................................................3.3.1本地主机系统的安全考虑 .....................................................................................................3.3.2内部网安全控制 .....................................................................................................................3.4网络设计分析 .................................................................................................................................3.4.1高性能、高带宽的网络主干 .................................................................................................3.4.2可靠性设计.............................................................................................................................3.4.3网络的安全性设计 ................................................................................................................. 第4章建筑设备管理自动化系统...................................................................................................4.1概述 .................................................................................................................................................4.2设计标准及依据 .............................................................................................................................4.3系统设计思想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中图分类号查询-TN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中图分类号查询--TN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TN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TN-9 电子工业经济TN0 一般性问题TN01 基础理论TN011 电波传播、传播机理TN011.2 电离层传播TN011.3 对流层传播TN011.4 表面波传播TN011.5 地下传播TN011.6 水下传播TN011.7 外层空间传播(宇宙传播)TN011.8 超低频电波传播TN011.91 城市电波传播TN011.92 建筑物内电波传播TN012 光波传播TN014 无线电技术TN015 微波与超高频技术TN02 设计、制图TN03 结构TN04 材料TN05 制造工艺及设备TN06 测试技术及设备TN07 无线电产品的维修、保养TN08 无线电工厂TN081 生产过程自动化TN082 技术安全及卫生措施TN1 真空电子技术TN10 一般性问题TN101 基础理论TN102 设计和计算TN103 结构和元部件TN104 电真空器件材料TN104.1 金属材料TN104.2 绝缘材料TN104.3 显示材料TN104.7 气体TN104.8 吸气剂及其他吸气材料[TN104.9] 真空密封材料TN105 电真空器件制造工艺TN105.1 部件制备TN105.2 管子制造TN105.3 管子处理TN105.4 真空工艺卫生TN105.5 工艺设备TN107 电真空测试技术与设备TN108 电真空排气系统TN108.1 设计原理TN108.3 结构TN108.4 操作及自动控制TN108.5 清洁过滤装置TN108.6 漏气及引入大气TN108.7 电路TN11/15 各种电真空器件TN11 电子管TN111 二极管TN112 三极管TN113 四极管TN114 五极管、多极管TN115 变频管、混频管TN116 复合管TN117 超小型管TN118 收讯放大管TN12 微波电子管TN121 超高频三极、四极管(栅控微波管)TN121+.1 金属陶瓷管TN121+.2 小型抗振管TN121+.3 铅笔管TN121+.4 叠层管TN121+.5 灯塔管TN121+.6 磁聚焦三极、四极管TN122 速调管TN122+.1 反射速调管TN122+.2 多腔速调管TN122+.3 倍频速调管TN122+.4 漂移速调管TN122+.5 多电子束速调管TN122+.6 静电聚焦速调管TN122+.7 分布作用速调管TN123 磁控管TN123+.1 脉冲磁控管TN123+.2 连续 竦 磁控管TN123+.3 同轴磁控管TN123+.4 反同轴磁控管TN123+.5 电压调谐磁控管TN123+.6 耦腔磁控管TN124 行波管TN124+.1 低噪声行波管TN124+.2 功率行波管TN124+.3 “M”型行波管TN124+.4 倍频与变频行波管TN124+.5 光电行波管TN125 返波管TN125+.1 “O”型返波管TN125+.2 “M”型返波管TN125+.3 磁铁返波管TN126 天线开关管(谐振放电管)TN127 正交场放大管TN128 相对论电子束微波管TN129 其他超高频、特高频器件TN13 气体放电器件、离子管TN131 辉光放电管TN131+.1 辉光放电稳压管TN131+.2 触发管TN131+.3 计数管TN131+.4 数字管TN131+.5 指示管TN131+.6 黑迹管TN132 冷阴极气体放电管TN133 弧光放电管、低压充气二极管 TN134 闸流管TN134+.1 充气闸流管TN134+.2 脉冲闸流管TN134+.3 冷阴极闸流管TN134+.4 辉光放电闸流管TN134+.5 整流闸流管TN135 脉冲放电管TN135+.1 火花放电管TN135+.2 电晕放电管TN135+.3 高频放电管TN136 等离子体器件TN14 电子束器件、X射线管、阴极射线管 TN141 显示器件TN141.1 示波管TN141.1+1 低压示波管TN141.1+2 高压示波管TN141.1+3 单束示波管TN141.1+4 双束与多束示波管TN141.1+5 非坐标示波管TN141.1+6 超高频示波管TN141.1+7 静电印刷示波管TN141.1+8 微光点示波管TN141.2 定位管TN141.2+1 单色定位管TN141.2+2 多色定位管TN141.3 电视显像管TN141.3+1 投影式显像管TN141.3+2 彩色显像管TN141.3+3 黑白显像管TN141.3+6 飞点扫描管TN141.3+9 特殊显像管TN141.4 校对管TN141.5 等离子体显示器件TN141.6 数码管TN141.7 符号显示管TN141.8 光阀投影管TN141.9 液晶显示器件TN142 电视摄像管TN142.2 超正析像管TN142.3 声电摄像管TN142.4 电像管TN142.5 视像管TN143 变像管TN144 像增强器TN144+.1 X射线像增强器TN144+.2 串联式像增强器TN144+.3 可拆式像增强器TN144+.4 照相式像增强器TN145 贮存管TN145+.1 阻挡栅式贮存管TN145+.2 积累式贮存管TN145+.3 直观式贮存管TN145+.4 信号转换管TN145+.5 记忆电子束管TN146 特种电子束器件TN146+.1 电子束换能管TN146+.2 电子注管TN146+.3 脉冲形成管TN146+.4 编码管与字码管TN146+.5 电子换接器TN15 光电器件、光电管TN151 光电管TN151+.1 真空光电管TN151+.2 充气光电管TN152 光电倍增管TN152+.1 能谱分析光电倍增管TN152+.2 闪烁计数光电倍增管TN152+.3 时间分辨光电倍增管TN152+.4 光电测量光电倍增管TN16 电子光学仪器TN2 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TN20 一般性问题TN201 基础理论TN202 设计TN203 结构TN204 材料和工作物质TN205 制造工艺及设备TN206 测试、调整及其设备TN207 维修、保养TN208 工厂(车间)TN209 应用TN21/27 各种光电子技术及仪器 TN21 红外技术及仪器TN211 理论TN212 光源TN213 红外光学材料TN214 红外光学器件TN215 红外探测、红外探测器TN216 红外系统装置TN219 红外技术的应用TN22 夜视技术、夜视仪TN221 有源夜视TN222 无源夜视TN223 微光技术、微光夜视仪TN23 紫外技术及仪器TN24 激光技术、微波激射技术TN241 激光物理和基本理论TN242 激光器设计TN243 激光器结构TN244 激光材料及工作物质TN245 能源、光泵(浦)TN247 光检测技术TN248 激光器TN248.1 固体激光器TN248.1+1 红宝石激光器TN248.1+2 玻璃激光器TN248.1+3 钇铝石榴石激光器 TN248.1+4 塑料激光器TN248.1+5 色心激光器TN248.2 气体激光器TN248.2+1 原子气体激光器TN248.2+2 分子气体激光器TN248.2+5 离子气体激光器TN248.3 液体激光器TN248.3+2 无机液体激光器TN248.3+3 有机染料激光器TN248.3+4 调Q激光器TN248.3+5 锁模激光器TN248.3+6 腔倒空激光器TN248.4 半导体激光器TN248.5 化学激光器TN248.6 自由电子激光器TN249 激光的应用TN25 波导光学与集成光学TN252 光波导TN253 光纤元件TN256 集成光学器件[TN26] 全息术TN27 显示技术TN29 光电子技术的应用TN3 半导体技术TN30 一般性问题TN301 基础理论[TN301.1] 半导体物理[TN301.2] 半导体化学TN302 设计与计算TN303 结构、器件TN304 材料TN304.0 一般性问题TN304.01 理论TN304.02 计算TN304.05 制取方法与设备TN304.051 物理制取、物理提纯TN304.052 化学制取、化学提纯TN304.053 单晶拉制TN304.054 外延生长TN304.055 半导体薄膜技术TN304.057 废料中半导体材料的回收 TN304.07 参数测试与检验TN304.1/.99 各种半导体材料TN304.1 元素半导体TN304.1+1 锗TN304.1+2 硅TN304.1+3 硒TN304.1+4 碲TN304.1+5 灰锡TN304.1+6 硼TN304.1+7 磷TN304.1+8 碳、金刚石TN304.2 化合物半导体TN304.2+1 氧化物半导体TN304.2+2 Ⅱ-Ⅴ族化合物半导体TN304.2+3 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TN304.2+4 Ⅳ-Ⅵ族化合物半导体TN304.2+5 Ⅱ-Ⅵ族化合物半导体TN304.2+6 三元系化合物半导体TN304.3 稀土半导体TN304.5 有机半导体TN304.51 简单有机半导体TN304.52 聚合物有机半导体TN304.53 分子络合物半导体TN304.54 生物半导体TN304.6 离子晶体TN304.7 磁性半导体、磁阻半导体TN304.8 非晶态半导体TN304.81 玻璃半导体TN304.82 陶瓷半导体TN304.83 液态半导体TN304.84 无定型半导体TN304.9 其他半导体材料TN304.91 光敏半导体TN304.92 气敏半导体TN304.93 压敏半导体TN304.94 声敏半导体TN305 半导体器件制造工艺及设备TN305.2 表面处理TN305.3 掺杂TN305.4 扩散TN305.5 氧化层生长TN305.6 制版TN305.7 光刻、掩膜TN305.8 真空镀膜TN305.92 溅射TN305.93 装架TN305.94 封装及散热问题TN305.95 隔离技术TN305.96 引线技术TN305.97 洁净技术TN305.99 其他TN306 可靠性及例行试验TN307 测量和检验TN31/387 各种半导体器件TN31 半导体二极管TN311/315 各种二极管TN311 二极管:按工艺分TN311+.1 面接触二极管TN311+.2 合金二极管TN311+.3 扩散二极管TN311+.4 电化学二极管TN311+.5 薄膜二极管TN311+.6 互补二极管TN311+.7 热载流子二极管TN311+.8 金属-半导体二极管TN312 二极管:按结构和性能分TN312+.1 变容二极管TN312+.2 隧道二极管TN312+.3 反向二极管TN312+.4 PIN二极管TN312+.5 磁性二极管TN312+.6 双基极二极管TN312+.7 雪崩二极管TN312+.8 发光二极管TN313 二极管:按作用分TN313+.1 高压二极管TN313+.2 负阻二极管TN313+.3 稳压二极管TN313+.4 功率二极管TN313+.5 整流二极管TN313+.6 开关二极管TN313+.7 电荷贮存二极管( 自净 复二极管) TN313+.8 微波混频及检波二极管TN314 二极管:按形式分TN314+.1 台面型二极管TN314+.2 平面型二极管TN314+.3 外延式二极管TN315 二极管:按材料分TN315+.1 锗二极管TN315+.2 硅二极管TN315+.3 砷化镓二极管TN32 半导体三极管(晶体管)TN321/325 各种三极管TN321 晶体管:按工艺分TN321+.1 面接触晶体管TN321+.2 合金晶体管TN321+.3 扩散晶体管TN321+.4 电化学晶体管TN321+.5 薄膜晶体管TN321+.6 互补晶体管TN322 晶体管:按性能分TN322+.1 本征势垒晶体管TN322+.2 漂移晶体管TN322+.3 复合晶体管TN322+.4 负荷晶体管、电荷晶体管TN322+.5 磁性晶体管TN322+.6 低噪声晶体管TN322+.7 微功耗晶体管TN322+.8 双极性晶体管TN323 晶体管:按作用分TN323+.2 高频晶体管TN323+.4 功率晶体管TN323+.6 开关晶体管TN323+.7 模拟晶体管TN323+.8 高反压晶体管TN324 晶体管:按形式分TN324+.1 台面型晶体管TN324+.2 平面型晶体管TN324+.3 外延型晶体管TN324+.4 覆盖式晶体管、梳状(网状)晶体管 TN325 晶体管:按材料分TN325+.1 锗晶体管TN325+.2 硅晶体管TN325+.3 化合物晶体管、砷化镓晶体管TN335 PNPN四层结构器件TN34 晶闸管(可控硅)TN341 可控硅原理和设计TN342 可控硅器件TN342+.2 单向可控硅TN342+.3 双向可控硅TN342+.4 可关断可控硅TN342+.5 雪崩型可控硅TN342+.6 高速可控硅TN342+.7 光控可控硅TN344 控制线路TN345 参数及测量TN345+.1 额定正向平均电流及其测量TN345+.2 正向阻断峰值电压及其测量TN345+.3 反向阻断峰值电压及其测量TN345+.4 控制极触发电压及其测量TN345+.5 控制极触发电流及其测量TN349 可控硅的应用TN35 半导体整流器TN351 氧化亚铜整流器TN352 硒整流器TN353 锗整流器TN354 砷化镓整流器TN355 氧化物整流器TN356 硫化物整流器TN357 光控整流器TN358 电导调制整流器TN359.1 相敏整流器TN359.2 整流堆TN36 半导体光电器件TN361 光敏电阻TN362 红外线探测器件TN364 半导体光电管TN364+.1 硅光电管TN364+.2 半导体光电二极管TN364+.3 光电晶体管TN364+.4 微分半导体光电管TN365 半导体激光器件TN366 光转换器TN37 半导体热电器件、热敏电阻TN371 通用热敏电阻TN372 高温、低温热敏电阻TN373 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TN374 高频、低频热敏电阻TN375 玻璃态热敏电阻TN376 热敏电阻热辐射探测器TN377 温差电器件TN379 敏感器件TN382 霍尔器件、光磁电探测器件TN382+.1 霍尔回旋器TN382+.2 霍尔阻隔器TN382+.3 霍尔环形器TN383 发光器件TN383+.1 场致发光器件、电致发光器件TN383+.2 光致发光器件TN383+.3 高能粒子辐射发光器件TN383+.4 阴极发光器件TN383+.5 热致发光器件TN384 铁电及压电器件TN385 微波半导体器件TN386 场效应器件TN386.1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器件 TN386.2 绝缘栅场效应器件TN386.3 肖特基势垒栅场效应器件TN386.4 硅栅器件TN386.5 电荷耦合器件TN386.6 结型场效应晶体管TN386.7 静电感应场效应晶体管TN387 体效应器件TN387.1 甘氏效应器件、甘氏二极管TN387.2 限垒二极管TN387.3 撞雪崩渡越时间器件TN387.4 奥氏器件、玻璃半导体器件TN387.5 混合模式器件TN389 其他器件TN4 微电子学、集成电路(IC)TN40 一般性问题TN401 理论TN402 设计TN403 结构TN405 制造工艺TN405.95 隔离技术TN405.96 引线技术TN405.97 互连及多层布线技术TN405.98 干法腐蚀工艺TN405.98+1 离子洗削TN405.98+2 等离子刻蚀TN405.98+3 反应离子刻蚀TN405.98+4 分子束外延TN405.98+5 离子束曝光TN405.98+6 金属氢化物化学金相淀积 TN406 可靠性及例行试验TN407 测试和检验TN409 应用TN41/495 各种集成电路TN41 印刷电路TN42 微模组件TN43 半导体集成电路(固体电路)TN431 双极型TN431.1 线性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 TN431.2 数字集成电路、逻辑集成电路 TN432 场效应型TN433 BICMOS(双极-MOS混合)集成电路 TN44 膜集成电路TN45 混合集成电路TN451 薄膜混合集成电路(薄膜电路)TN452 厚膜混合集成电路(厚膜电路)TN453 半导体混合集成电路TN454 微波混合集成电路(微波集成电路) TN455 微带电路TN46 中规模集成电路TN47 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TN48 真空集成电路TN491 光学集成电路(集成光路)TN492 专用集成电路TN495 功能块(分子电路)TN6 电子元件、组件TN60 一般性问题TN601 理论TN602 设计、计算TN603 结构TN603.5 小型化、微型化TN604 材料TN605 制造工艺及设备TN606 测试、调整及设备TN607 维修、保养TN609 应用TN61/65 各种电子元件、器件TN61 微波元件、微波铁氧体元件TN62 微波传输控制元件TN621 环行器、环流器TN622 耦合器、定向耦合器TN622+.1 同轴定向耦合器TN622+.2 波导定向耦合器TN622+.3 阻抗匹配用定向耦合器TN622+.4 串联耦合器TN623 移相器、铁氧体移相器 TN624 变换器TN624+.1 阻抗变换器TN624+.2 短路式变换器TN624+.3 匹配器TN625 短路器TN626 功率分配器TN627 铁氧体隔离器TN628 扼制接头及旋转接头 TN629.1 空腔谐振器TN63 微波过渡元件TN63+1 换向开关TN63+1.1 同轴换向开关TN63+1.2 波导换向开关TN63+2 密封窗TN64 电声器件TN641 传声器(微音器)TN641+.1 变阻式传声器TN641+.2 电容式传声器TN641+.8 立体声传声器TN642 受话器TN642+.1 电磁受话器TN642+.2 电动受话器TN642+.3 静电受话器TN642+.8 立体声受话器TN643 扬声器TN643+.1 电磁扬声器TN643+.2 电动扬声器TN643+.3 无源扬声器TN643+.4 半导体扬声器TN643+.5 离子扬声器TN643+.6 组合扬声器TN643+.8 立体声扬声器TN644 拾声器(电唱头)TN644+.2 电动拾声器TN644+.3 压电拾声器TN644+.4 磁致伸缩拾声器 TN644+.5 瓷拾声器TN644+.8 立体声拾声器TN646 录音磁头TN65 声光器件TN7 基本电子电路TN70 一般性问题TN701 理论TN702 设计、分析、计算TN703 结构TN704 材料TN705 制造工艺及设备TN707 测试、检验TN709 应用TN710/79 各种电子电路 TN710 电子电路TN710.1 电子管电路TN710.2 晶体管电路{TN710.9} 计算机辅助电路 TN711 网络TN711.1 网络分析和网络综合 TN711.2 有源网络TN711.3 无源网络TN711.4 非线性网络TN711.5 数字网络TN711.6 网络图论TN712 变能器TN712+.1 电磁变能器TN712+.2 磁致伸缩变能器TN712+.3 电容式变能器TN712+.4 静电式变能器TN712+.5 压电式变能器TN713 滤波技术、滤波器TN713+.1 各形滤波器TN713+.2 谐振体TN713+.3 瓷滤波器TN713+.4 低通、高通滤波器 TN713+.5 带通、带阻滤波器TN713+.6 匹配滤波器TN713+.7 数字滤波器TN713+.8 有源滤波器TN713+.91 晶体滤波器TN713+.92 开关电容滤波器TN715 均衡器、衰减器(衰耗器)TN715+.1 衰耗补偿器TN715+.2 相位补偿器TN715+.3 回转器TN715+.4 固定均衡器TN715+.5 余弦均衡器TN715+.6 时延均衡器TN715+.7 可变均衡器TN72 放大技术、放大器TN721 放大技术TN721.1 增益放大TN721.2 反馈(回授)、反馈电路TN721.3 输入及输出回路TN721.4 屏蔽与去耦电路TN721.5 放大整形电路TN722 放大器TN722.1/.77 各种放大器TN722.1 放大器:按频率分TN722.1+1 低频放大器TN722.1+2 视频放大器TN722.1+3 中频放大器(频带放大器) TN722.1+4 高频放大器(调谐放大器) TN722.1+5 超高频放大器TN722.1+6 微波放大器TN722.3 低噪声放大器TN722.3+1 参量放大器TN722.3+2 量子放大器TN722.3+3 固态放大器TN722.3+4 隧道二极管放大器TN722.5 放大器:按工作原理分TN722.5+1 机械式放大器TN722.5+2 介质放大器TN722.5+3 流体放大器TN722.5+4 磁放大器TN722.5+5 反馈放大器TN722.5+6 交叉场放大器TN722.5+7 差动放大器TN722.5+8 对数放大器TN722.5+91 微分放大器、积分放大器 TN722.7 放大器:按作用分TN722.7+1 前置放大器TN722.7+2 直流放大器TN722.7+3 电流放大器TN722.7+4 电压放大器TN722.7+5 功率放大器TN722.7+6 缓冲放大器TN722.7+7 运算放大器(计算放大器) TN73 功率合成器TN74 频率合成技术、频率合成器TN741 直接法TN742 间接法(环路法)TN742.1 数字式TN742.2 脉冲鉴相式TN743 混合法TN75 振荡技术、振荡器TN751 振荡技术TN751.1 耦合、耦合电路TN751.1+1 非共振耦合(非周期)TN751.1+2 利用谐振线路的耦合TN751.1+3 反馈耦合TN751.1+4 寄生耦合TN751.2 谐振TN751.2+1 集中参数TN751.2+2 分布参数TN751.2+3 串联谐振TN751.2+4 并联谐振TN751.3 振荡现象TN751.3+1 线性振荡TN751.3+2 非线性振荡TN751.3+3 自由振荡TN751.3+4 自激振荡TN751.3+5 强迫振荡TN751.3+6 寄生振荡TN751.3+7 间歇振荡TN752 振荡器TN752.1 低频振荡器TN752.2 高频振荡器TN752.3 超高频振荡器TN752.4 多频振荡器TN752.5 微波振荡器TN752.6 超声波振荡器TN752.7 毫米波振荡器TN752.8 机械振荡器TN753.1 火花振荡器、电弧振荡器TN753.2 光振荡器TN753.4 磁振荡器TN753.5 反馈振荡器TN753.7 扫描振荡器(扫频振荡器)TN753.8 张弛振荡器TN753.9 低噪声振荡器TN753.91 参量振荡器TN753.92 量子振荡器TN753.94 隧道二极管振荡器TN753.95 热离子振荡器TN76 调制技术与调制器、解调技术与解调器 TN761 调制技术与调制器TN761.1 调幅、调幅器TN761.2 调频、调频器TN761.3 调相、调相器TN761.4 板极调制TN761.5 栅极调制TN761.6 单边带调制TN761.7 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制TN761.8 键控调制[TN761.91] 增量调制TN761.92 混合调制TN761.93 脉冲与数字调制[TN761.94] 脉冲编码调制(PCM)TN762 编码器TN763 解调技术与解调器TN763.1 检波、检波器TN763.2 鉴频、鉴频器TN763.3 鉴相、鉴相器TN764 解码器TN77 倍频器、分频器、变频器TN771 倍频器TN772 分频器TN773 变频器、混频器TN773.1 晶体变频器TN773.2 二极管变频器TN773.3 多极管变频器TN773.4 微波变频器TN78 脉冲技术、脉冲电路TN781 脉冲波形的频谱分析TN782 脉冲的产生、脉冲发生器TN782+.1 单稳态多谐振荡器TN782+.2 双稳态多谐振荡器TN782+.3 自激式多谐振荡器TN782+.4 间歇振荡器TN782+.5 幻象电路TN783 触发器TN784 脉冲形成、脉冲形成电路TN784+.1 窄脉冲形成电路TN784+.2 断续正弦波形成电路TN784+.3 锯齿波形成电路TN786 脉冲变换、脉冲变换电路TN786+.1 脉冲倍频与分频TN786+.2 脉冲延迟TN786+.3 脉冲选择TN786+.4 脉冲限幅TN787 脉冲调制、解调,脉冲调制器TN787+.1 脉冲幅度调制TN787+.2 脉冲宽度调制TN787+.3 脉冲相位调制[TN787+.4] 脉冲编码调制TN788 脉冲辐射TN789.1 超高速脉冲电路TN79 数字电路TN79+1 逻辑电路TN79+2 数模、数模转换电路TN8 无线电设备、电信设备TN80 一般性问题TN801 理论TN802 设计与计算TN803 结构TN803.5 小型化、微型化TN804 材料TN805 制造工艺、自动生产线TN806 测试、调整及设备TN807 维修、保养TN81/819.1 各种馈线设备TN81 馈线设备(传输线和波导)TN811 传输线、长线TN811+.1 单线传输线、多线传输线TN811+.2 带状传输线TN811+.3 耦合传输线TN811+.4 均匀、非均匀传输线TN811+.5 损耗、非损耗传输线TN811+.6 表面波传输线TN811+.7 毫米波传输线TN812 延迟线、仿真线TN812+.1 固态延迟线TN812+.2 液态延迟线TN812+.3 磁致伸缩延迟线TN813 同轴线TN814 波导、波导管、波导传输线TN814+.2 软波导TN814+.3 射束波导TN814+.4 均匀波导TN814+.5 介质波导、金属介质波导TN814+.6 光波导TN814+.7 各种结构形式的波导{TN815} 空腔谐振器、谐振腔TN816 慢波系统、慢波结构TN817 微带、微带传输线TN818 光纤传输线、光缆TN819.1 馈电网络TN82 天线TN820 一般性问题TN820.1 信号发送、辐射系统TN820.1+1 极化及圆极化技术TN820.1+2 方向性、方向图、方向性系数 TN820.1+3 旁瓣抑制TN820.1+4 天线泄漏、屏蔽、馈电TN820.1+5 天线阵与天线组合TN820.1+6 天线共用TN820.1+7 天线工作条件、参数TN820.2 扫描、扫描方式TN820.2+1 机械扫描TN820.2+2 机电扫描TN820.2+3 电子扫描TN820.3 伺服、伺服系统TN820.3+2 机电式TN820.3+3 液压式TN820.3+4 气动式TN820.3+8 混合式TN820.3+9 数字式TN820.4 跟踪、自动跟踪TN820.5 测距、测角、测速TN820.8 天线辅助设备TN820.8+1 天线罩TN820.8+2 天线底座TN820.8+3 天线开关TN820.8+4 反射器、辐射器、引向器TN820.8+5 天线调谐器TN820.8+8 天线支架、天线塔TN821+.1 极化天线TN821+.2 磁性天线TN821+.3 单极天线TN821+.4 振子天线、对称天线、偶极天线 TN821+.5 透镜天线TN821+.6 对数周期天线TN821+.7 低噪声天线TN821+.8 相控阵天线TN821+.91 智能天线TN822 天线:按波段和波的传播方式分TN822+.1 长波天线、极长波天线TN822+.2 中波天线TN822+.3 短波天线TN822+.4 超短波及微波天线TN822+.5 表面波天线TN822+.6 泄漏波天线TN822+.7 返波天线TN822+.8 宽频带和超宽频带天线TN823 天线:按各种结构形式分TN823+.11 顶负载天线TN823+.12 铁塔天线(桅杆式天线)TN823+.13 长线天线TN823+.14 笼形、鞭形、菱形天线TN823+.15 环形、盘形、锥形天线TN823+.16 鱼骨形、角形、三角形天线TN823+.17 刀形天线、八木天线TN823+.18 套筒天线、套管天线TN823+.21 张线天线TN823+.22 尾帽天线、尾帽探针天线TN823+.23 短棒天线TN823+.24 开槽天线,裂缝天线TN823+.25 圆柱形天线TN823+.26 可伸缩天线TN823+.27 面天线TN823+.28 卡塞格伦天线TN823+.31 螺旋天线TN823+.32 球天线TN823+.33 蝙蝠天线TN823+.34 充气天线TN823+.35 漂浮天线TN826 天线:按材料分TN827 天线:按作用分TN827+.1 发射天线TN827+.2 接收天线TN827+.3 扫描天线、搜索天线TN827+.4 定向天线、调谐天线TN827+.5 聚焦天线TN827+.6 测距天线TN827+.7 信标天线、航标天线TN827+.8 接地天线、埋地天线TN827+.9 等离子区及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天线 TN828 天线:按用途分TN828.1 广播天线[TN828.2] 电视天线TN828.3 电台天线TN828.4 微波通信天线TN828.5 卫星通信天线TN828.6 移动通信天线TN83 发送设备、发射机TN830 一般性问题TN830.1 自动化TN830.2 变频TN830.3 幅度、频率、相位稳定TN830.4 发射功率、波形TN830.5 冷却问题、寄生振荡TN830.6 失真及其消除TN830.7 激励及激励器TN830.8 闭锁TN832/839 各种发射机TN832 调制发射机TN832+.1 调幅、调频、调相发射机TN832+.2 单边带调制发射机TN832+.8 混合调制发射机TN834 晶体管、固态发射机TN835 激光发射机、红外发射机TN836 小型、微型发射机TN837 各种功率的发射机TN838 各种频率的发射机TN839 其他TN85 接收设备、无线电收音机TN850 一般性问题TN850.1 灵敏度、稳定度、保真度TN850.2 选择性TN850.3 自动增益控制TN850.4 自动频率、自动相位控制TN850.5 自动噪声控制TN850.6 自动跟踪TN850.7 高灵敏度接收TN850.8 低噪声接收技术TN850.9 分集接收TN851/859 各种接收设备TN851 接收机:按形式分TN851.1 简单收音机TN851.2 高放式收音机TN851.3 再生式收音机TN851.4 超外差式收音机TN851.5 分集式收音机TN851.6 多用机TN852 调制收音机TN852+.1 调幅、调频、调相收音机TN852+.2 单边带调制收音机TN852+.3 对数收音机、多卜勒收音机TN852+.4 脉冲调制收音机TN852+.8 混合调制收音机TN853 信标收音机TN853+.1 动目标选择收音机TN853+.2 低频连续波信标收音机TN853+.3 脉冲信标收音机TN854 晶体管、固态收音机TN855 激光、红外收音机TN856 小型、微型收音机,集成收音机TN857 低噪声收音机TN858 各种频率收音机TN859 其他TN86 电源TN87 终端设备TN871 输入和输出设备TN872 呼叫设备TN873 显示设备、显示器TN873+.1 一、二坐标显示器TN873+.2 直角坐标显示器、三坐标显示器 TN873+.3 电致发光显示器TN873+.4 环视显示器、运动目标显示器 TN873+.5 数字显示器TN873+.6 固体显示器TN873+.7 全息显示器TN873+.8 综合显示器TN873+.91 平面显示器TN873+.92 大屏幕显示器TN873+.93 液晶显示器TN873+.94 等离子体显示器TN873+.95 均发射显示器TN874 指示设备TN874+.1 时间测量系统指示设备TN874+.2 频率测量系统指示设备TN874+.3 相位测量系统指示设备TN874+.4 幅度测量系统指示设备TN874+.5 时差测量系统指示设备TN875 指针和音响设备TN876 控制和调整设备TN876.1 调整设备TN876.2 导频调整设备TN876.3 控制设备TN876.3+1 抑制装置TN876.3+2 记数装置、计费装置TN876.3+5 监听设备TN876.4 整步装置、同步装置TN876.5 传送装置TN876.7 辅助设备TN91 通信TN911 通信理论TN911.1 电信数学TN911.2 信息论TN911.21 信源编码理论TN911.22 信道编码理论TN911.23 信号检测与估计TN911.25 信号接收及选择性与灵敏度TN911.25+1 选择性TN911.25+2 灵敏度TN911.25+3 信号接收方式TN911.25+4 传输质量TN911.3 调制理论TN911.4 噪声与干扰TN911.5 信道均衡TN911.6 信号分析TN911.7 信号处理TN911.71 模拟信号处理TN911.72 数字信号处理TN911.73 图像信号处理TN911.74 光学信号处理TN911.8 相位锁定、锁相技术TN912 电声技术和语音信号处理TN912.1 电声学TN912.11 传输系统TN912.12 录音和重放TN912.13 电话声学TN912.14 广播声学TN912.15 电影声学TN912.16 信号声学TN912.2 电声技术与设备TN912.20 一般性问题TN912.201 原理TN912.202 设计TN912.203 结构TN912.203.1 电路TN912.205 制造工艺TN912.206 测试、调整及其设备TN912.207 维修、保养TN912.21/.27 各种电声技术与设备 TN912.21 扩音机、电唱机TN912.22 录音机TN912.22+1 磁性录音机TN912.22+2 光学录音机TN912.23 放音机TN912.23+1 光学放音机TN912.23+2 同步磁性放音机TN912.23+3 同步光磁两用放音机TN912.24 转录机TN912.25 涂磁机TN912.26 音箱TN912.27 立体声和多声道系统技术与设备 TN912.271 组合音响{TN912.29} 电声设备的维修TN912.3 语音信号处理TN912.31 语音波形编码TN912.32 语音参数编码TN912.33 语音合成TN912.34 语音识别与设备TN912.35 语音增强TN913 有线通信、通信线路工程TN913.1 线路勘测和设计TN913.1+1 路由的选择勘测TN913.1+2 线路形式的采用{TN913.2} 通信网{TN913.21} 通信网理论{TN913.22} 通信网的信号系统{TN913.23} 专用通信网{TN913.24} 数字网TN913.3 通信线路TN913.31 架空线路TN913.31+1 通信架空裸线线路TN913.31+2 通信架空电缆线路TN913.31+3 通信线和高压线混合架空线路 TN913.31+4 架空光缆线路TN913.32 通信电缆线路TN913.32+1 地下通信电缆线路TN913.32+2 水底通信电缆线路TN913.32+3 充油通信电缆线路TN913.32+4 充气通信电缆线路TN913.32+5 同轴通信电缆线路TN913.32+6 空心通信电缆线路TN913.33 通信光缆线路TN913.331 地下光缆线路TN913.332 水底光缆线路TN913.36 微波中继线路TN913.37 散射线路TN913.6 载波通信[TN913.7] 光纤通信TN913.8 电缆数字通信TN914 通信系统(传输系统)TN914.1 模拟调制通信系统TN914.2 脉冲调制通信系统TN914.3 数字通信系统TN914.31 脉码调制通信TN914.32 增量调制通信TN914.33 数字复接TN914.331 准同步数字系列(PDH)TN914.332 同步数字系列(SDH)[TN914.34] 数字传输网TN914.4 跳频与扩展频谱通信系统TN914.41 跳频通信TN914.42 扩频通信TN914.43 跳扩频通信TN914.5 多址通信系统TN914.51 频分多址(FDMA)通信TN914.52 时分多址(TDMA)通信TN914.53 码分多址(CDMA)通信TN915 通信网TN915.0 一般性问题TN915.01 通信网理论TN915.02 通信网结构与设计[TN915.03] 网络互联技术TN915.04 通信规程、通信协议TN915.05 通信网设备TN915.06 测试、运行TN915.07 网络管理TN915.08 网络安全[TN915.09] 网络应用程序TN915.1 数字通信网TN915.11 数字传输网[TN915.12] 数字数据网(DDN)TN915.14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TN915.141 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N-ISDN) TN915.142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TN915.18 模拟通信网TN915.19 模拟-数字通信网TN915.2 ATM(异步传输方式)网[TN915.41] 数据通信网[TN915.43] 图像通信网、多媒体通信网TN915.5 智能网TN915.6 接入网TN915.61 铜线接入系统TN915.62 光纤电缆混合接入网(HFC)TN915.63 光缆接入网[TN915.65] 无线用户环路(无线接入网)TN915.81 公用通信网TN915.85 专用通信网TN915.851 军用通信网[TN915.852] 铁路通信网TN915.853 电力通信网TN916 电话TN916.1 电话传输理论TN916.2 电话线路、电话网TN916.3 电话机及设备TN916.31 人工电话机TN916.32 自动电话机TN916.33 保密电话机TN916.34 数字电话机TN916.35 投币电话机TN916.36 磁卡电话机TN916.37 录音电话机TN916.38 电话设备的维护及测试TN916.4 电话交换、电话交换机TN916.41 人工电话交换、人工电话交换机TN916.41+1 磁石交换机TN916.41+2 共电交换机TN916.41+3 复式塞孔交换机TN916.41+4 无塞绳交换机TN916.42 自动电话交换、自动电话交换机TN916.421 自动交换机的结构TN916.422 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TN916.423 旋转制自动电话交换机TN916.424 继电器自动电话交换机TN916.425 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TN916.426 机械-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半电子交换机 TN916.427 电子自动交换机TN916.428 数字程控交换机TN916.43 专用交换机TN916.5 长途电话、载波电话TN916.51 长途通信机械、长途通信机械室TN916.8 电话局TN916.8+1 电话局的设施TN916.8+2 服务台TN916.8+3 监察台TN916.8+4 业务联络台TN916.8+5 长途台TN916.9 无线电话TN916.9+1 单路无线电话TN916.9+2 多路无线电话TN917 电报、传真TN917.1 电报传输理论、电报网络TN917.11 电报传输理论TN917.11+1 频率分配TN917.11+2 传输速度和带宽TN917.11+3 信号畸变TN917.11+4 信号的同步TN917.12 电报通信网TN917.2 电报电码制度TN917.2+1 电报电码波形TN917.2+2 电报编码制式TN917.3 电报传输回路TN917.31 直流电路线路TN917.32 实线TN917.33 幻线TN917.4 电报机的结构{TN917.41} 发报机{TN917.42} 发报键盘{TN917.43} 电报呼叫和应答设备{TN917.44} 凿孔机、纸条作孔机{TN917.45} 输纸机{TN917.46} 复作机{TN917.47} 印字机、印字机构{TN917.51} 收报机{TN917.52} 收信选择机构{TN917.53} 电码收发电路机构{TN917.54} 电报机的控制设备TN917.6 电报中继及交换TN917.61 中继器TN917.62 电报交换系统TN917.63 人工转接系统TN917.64 自动转接系统TN917.65 电子式转接系统TN917.66 专用交换系统TN917.71 人工电报、人工电报机、莫尔斯电报机TN917.72 自动电报、高速电报、自动电报机TN917.73 印字电报、电传电报TN917.74 载波电报、载波电报电路、载波电报机{TN917.74+2} 各种调制制度的载波电报、载波电报机{TN917.74+3} 音频载波电报、音频载波电报机{TN917.74+4} 超音频(中频)载波电报、超音频载波电报机 {TN917.74+6} 多路载波电报{TN917.74+8} 电报和电话同时传输的载波电报TN917.75 单工电报TN917.76 半双工电报TN917.77 双工电报TN917.8 传真、传真机TN917.81 传真传送理论TN917.82 传真扫描机构TN917.83 传真记录方式TN917.83+1 照相式TN917.83+2 电势记录式TN917.83+3 磁电打印式TN917.83+4 波纹式TN917.83+5 电解记录式TN917.7 各种电报制式、电报机TN917.71 人工电报、人工电报机、莫尔斯电报机TN917.72 自动电报、高速电报、自动电报机TN917.73 印字电报、电传电报TN917.74 载波电报、载波电报电路、载波电报机{TN917.74+2} 各种调制制度的载波电报、载波电报机{TN917.74+3} 音频载波电报、音频载波电报机{TN917.74+4} 超音频(中频)载波电报、超音频载波电报机 {TN917.74+6} 多路载波电报{TN917.74+8} 电报和电话同时传输的载波电报TN917.75 单工电报TN917.76 半双工电报TN917.77 双工电报TN917.8 传真、传真机TN917.81 传真传送理论TN917.82 传真扫描机构TN917.83 传真记录方式TN917.83+1 照相式TN917.83+2 电势记录式TN917.83+3 磁电打印式TN917.83+4 波纹式TN917.83+5 电解记录式TN917.83+6 电热记录式TN917.83+7 静电记录式TN917.84 各种传真TN917.841 简易传真TN917.842 真迹传真TN917.843 像片传真TN917.844 模写传真TN917.845 彩色传真TN917.846 市内传真TN917.847 干线传真TN917.85 传真通信网TN917.91 各种用途的电报TN917.92 电报局TN917.95 无线电报TN917.95+1 无线印字电报TN917.95+2 无线传真电报TN917.95+3 多路无线电报TN918 通信保密与通信安全TN918.1 理论TN918.2 密码、密码机TN918.3 密码的编码与译码TN918.4 密码的加密与解密TN918.6 保密通信:按结构原理分TN918.6+1 调制式保密通信TN918.6+2 频分式保密通信TN918.6+3 时分式保密通信TN918.6+4 伪装式保密通信TN918.6+5 组合式保密通信TN918.6+6 声码加密式保密通信TN918.7 保密通信:按通信方式分。
北理工《多媒体技术》课程学习资料(八)41
北理工《多媒体技术》拓展资源(八)第八章多媒体网络基础一、多媒体服务类型的分类。
1、段行为(PHB)使用6位区分服务码点(DSCP)表示在理论上,6位代码可定义64种不同的交通类型和等级,但RFC文件仅定义了为数不多的服务类型和等级,其余的留给网络操作员定义。
2、IETF已经定义的段行为(PBH)有如下4种(1) 默认型PHB(定义在RFC 2474中)典型的尽力服务型,其行为是尽力转发数据包。
不适合其他类型的段行为都归到这里,推荐使用的区分服务码点(DSCP)为000000。
(2) 急转(expedited forwarding, EF)型PBH(定义在RFC 3246中)最简单的服务类型,提供时延短、抖动小和丢包少的服务,适合用于声音、影视和其他实时应用的服务。
急转型的交通可以这样理解: 假设网络只提供常规和急转两个等级的服务,大多数(如80%)数据包都是常规的,只有少量数据包(如(20%))是要急转的。
实现这种服务策略的一种方法是,在路由器中编写一段有两个输出队列的程序,一个用于转发常规数据包,另一个用于转发急转数据包。
在这种情况下,可将30%甚至更多的带宽专门用于转发20%的急转数据包,其他的带宽用于转发常规数据包(3) 保障转发型(assured forwarding, AF) PBH(RFC2597)服务质量等级的详细描述。
保障服务指定了4种优先等级,每级都规定了使用的资源(如缓存大小,接口带宽)。
到底使用哪一级转发数据包,这要取决于服务商的服务等级协议(SLA)该方案还定义了在网络遭遇拥塞时,把数据包扔掉的3种概率:低(Low Drop)、中(Med Drop)和高(High Drop)。
因此服务质量等级就有4×3=12种。
参考用的12种服务质量等级的区分服务码点(DSCP)见表17-3。
保障转发数据包的过程见图17-14,步骤如下1)使用分类器(classifier)将数据包分到4个等级中的一个2)按照给定的服务等级,使用标记器(marker)对数据包做标记,也就是分配区分服务码点(DSCP)3)将数据包送到整形器/删除器(shaper/dropper)进行调整,产生符合服务质量等级要求的数据包流。
L频段卫星数字多媒体系统基站分册(简)
目录第1章概述 (5)1.1基站建设必要性 (5)1.2基站建设目标 (6)1.3基站总体建设内容 (6)1.3.1 Ka(Ku)接收机 (7)1.3.2 激励器 (7)1.3.3 L频段发射机 (7)1.3.4 高精度时频基准 (8)1.3.5 气压测高单元 (8)1.3.6 监控系统 (8)1.4相关术语 (8)第2章接收机需求分析 (9)2.1功能需求分析 (9)2.2性能需求分析 (9)2.2.1 卫星接收天线性能要求 (9)2.2.2 高频头性能要求 (9)2.2.3 卫星接收机性能要求 (10)2.3接口需求分析 (11)2.4工作环境要求 (11)第3章激励器需求分析 (12)3.1功能需求分析 (12)3.2性能需求分析 (13)3.3接口需求分析 (14)3.4工作环境要求 (14)第4章发射机需求分析 (16)4.1功能需求分析 (16)4.2.1 发射机性能要求 (17)4.2.2 天馈性能要求 (17)4.3接口需求分析 (18)4.4工作环境要求 (18)4.4.1 发射机工作环境要求 (18)4.4.2 天馈工作环境要求 (18)第5章高精度时频基准需求分析 (19)5.1功能需求分析 (19)5.1.1 母板主要功能要求 (19)5.1.2 时钟输入单元功能要求 (20)5.1.3 主钟单元功能要求 (20)5.1.4 网络输出单元功能要求 (20)5.1.5 秒脉冲输出单元功能要求 (20)5.1.6 10MHz频率输出单元功能要求 (20)5.1.7 80MHz频率输出单元功能要求 (21)5.1.8 电磁兼容性需求 (21)5.2性能需求分析 (21)5.3接口需求分析 (23)5.4工作环境要求 (23)第6章气压测高单元需求分析 (24)6.1功能需求分析 (24)6.1.1 基站气压测高基准数据采集单元功能需求: (24)6.1.2 用户接收机气压测高模块单元功能需求: (24)6.1.3 电磁兼容性需求 (24)6.2性能需求分析 (25)6.3接口需求分析 (25)6.4工作环境要求 (25)7.1系统监控概述 (27)7.2系统监控配套设备组成 (27)7.2.1 监控主机 (27)7.2.2 嵌入式数据服务器 (27)7.2.3 短信报警服务器 (28)7.2.4 采控模块 (28)7.2.5 温湿度传感器 (28)7.2.6 水浸传感器 (28)7.2.7 烟雾传感器 (28)7.2.8 门禁控制器 (28)7.3功能需求分析 (28)7.4性能需求分析 (32)7.5接口需求分析 (34)7.6工作环境要求 (34)第8章基站整机技术指标需求分析 (36)8.1整机指标 (36)8.2可靠性指标 (36)8.3防雷指标 (37)8.4安全规范指标 (37)8.5EMC指标 (38)第9章室外MINI机房 (39)9.1概述 (39)9.2机房基本配置 (39)9.2.1 机房外部框架配臵 (39)9.2.2 机房散热装臵配臵 (40)9.2.3 机房内部框架配臵 (41)9.3机房在各种环境工作状况 (42)9.4MINI机房指标及工作环境 (43)9.5发射铁塔 (44)9.6基站系统整体草图 (45)第1章概述1.1基站建设必要性L频段卫星数字多媒体系统将实现“实时数据推送”、“非实时数据推送”、“室内外精确定位”等不同类别业务。
计算机导论复习要点
计算机导论复习要点一、复习要点1、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思路P11 L5从理论研究、到模型抽象及工程设计是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思路;理论研究是基础,是连接学科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开发研究的重要环节;模型抽象是对客观现象和规律的描述和刻划;工程设计是对科学理论的工程化实现;2、计算机理论研究的四个步骤P11 L8理论研究,基于计算机科学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科学理论,广泛采用数学的研究方法,包含以下四个步骤:对研究对象的概念抽象定义;假设对象的基本性质和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定理;确定这些性质和关系是否正确证明;解释结果;3、模型抽象的四个步骤P11 L12模型抽象,基于计算机科学的实验科学方法,广泛采用实验物理研究方法;按照对客观现象和规律的实验研究过程,包括以下四个步骤:确定可能世界环境并形成假设;构造模型并做出预言;设计实验并收集数据;分析结果;4、工程设计的四个步骤P11 L16工程设计,广泛采用工程科学的研究方法;按照为解决某一问题而构造系统或装置的过程,包括以下四个步骤:叙述要求;给定技术条件;设计并实现该系统或装置;测试和分析该系统;5、计算机科学的学科内容P13 L2计算机科学的学科内容是以的理工科基础科目,包括物理学主要是电子技术科学、基础数学含离散数学、线性代数等为基础理论支撑发展起来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按照基础理论、基本开发技术、应用以及它们与硬件设备联系的紧密程度分成三个层次即理论基础层、专业基础层和应用层;6、决策系统P20 L120世纪60年代初,计算机处理突破了数值计算的框框,广泛用于非数值计算;需要解决的问题:数据的存储、加工和访问,导致了数据库理论和技术的出现;应用方向:信息管理系统MIS、决策系统DDS等;决策系统是针对各种各样的决策问题,以决策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信息系统为基础,开发的一类能进行某一方面自动或半自动决策,并进行相应的简单处理的系统7、实时系统P20 L9实时系统的开发是一个重要的方向;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对数据进行实时响应和处理;实时系统由于存在数据通信的时间延迟引起系统的不确定性、系统调试的困难等多种因素,因此如何保证系统开发的正确性是一个大问题;实时系统是指这样一些系统,它们的运行及系统行为与时间有关,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对数据进行实时响应和处理;8、虚拟现实P21 L30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图形学技术等的发展产生了两个新方向,即计算可视化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所谓虚拟现实VR是用计算机生成逼真的三维视觉、听觉、触觉等真实感觉形成的虚拟世界,集多媒体的表现技术于一体,使用户可以在这样一种虚拟环境中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感受真实的世界和活动过程;9、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节MARK-1:人们一直认为艾肯制造的MARK-1是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程序控制计算机;然而不幸的是,由于它的运算速度很慢,而且也不能进一步提高,因此,机电计算机一诞生就注定要很快地被电子计算机所取代;EDVAC:从1944年8月到1945年6月在冯·诺伊曼的带领下,计算机的设计工作获得了巨大的进展;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EDVAC 方案就这样问世了;EDVAC 方案规定新型计算机有5个组成部分:①计算器CA;②逻辑控制装置CC;③存储器M;④输入I;⑤输出O;同ENIAC相比,EDVAC方案有两个重大改进:①为充分发挥电子元件的高速度而采用了二进制;②提出了“存储程序”,可以自动地从一个程序指令进到下一个程序指令,其作业顺序可以通过一种称为“条件转移”的指令而自动完成;UNIVACI:第一台用于商业数据处理的电子计算机;ENIAC:1946年2月15日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揭幕典礼的日子;埃尼阿克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能运转的大型电子计算机;它同几年后研制的冯·诺伊曼机一起,奠定了现代计算机原型;10、存储程序式计算机P33 L7计算机中,要实现机器的自动计算,必须先根据题目的要求,编制出求解该问题的计算程序Computational Program,并通过输入设备将该程序存入计算机的存储器中,称为“程序存储”;存储程序式计算机由五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运算器Arithmetic Unit;控制器Control Unit;存储器Memory;输入设备Input Device;输出设备Output Device ;11、运算器P34 L8运算器Arithmetic Unit是计算机对各种数据和信息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的部件,由各种逻辑电路组成,它们包括寄存器、加法器、移位器、多路选择器和一些控制电路;通用寄存器组用于存放参加运算的数据;输入端的多路选择器用于通用寄存器组中选出一路数据送入加法器中参加运算;输出端的多路选择器对输出结果有移位输出的功能;加法器和控制电路组成的逻辑电路能完成加、减、乘、除及逻辑运算的功能;12、控制器P35 L6控制器Control Unit是统一指挥和控制计算机各个部件按时序协调操作的中心部件;它主要由程序计数器PC、指令寄存器IR、指令译码器ID、地址产生器AGU、时间发生器TGU和微程序控制部件组成;程序计数器PC: Program Counter由若干位触发器及逻辑门电路所组成,用来存放将执行的指令在主存储器中的存储地址;指令译码器ID: Instruction Decode由门组合线路组成,用来对指令操作码部分θ进行译码,产生的译码信号识别了该指令要进行的操作,并传送给微控制部件,以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指令寄存器IR: Instruction Register是由若干位触发器所组成,用来暂时存放从主存中取出的指令;由时间发生器TGU产生“时标”;而计算机执行一条指令则是按一定时间顺序执行一系列微操作实现的,这个“时间顺序”,就是所谓的“时标”;13、指令指令:让计算机执行某种操作的命令;14、指令系统指令系统是指计算机硬件语言的系统,也叫机器语言;15、位P45 L5当代计算机把信息表示成位的模式;一个二进制数的位bit是两个数字“0”和“1”中的一个,这里我们仅仅把它们看做是没有数字意义的符号;16、位运算P45 L14与AND、或OR和异或XOR的运算;布尔运算AND语句是由逻辑乘AND组合两个相类似的语句而形成,其通用形式:P AND Q表示:只有当成分语句P和Q都为真时,该语句才是真,除此之外的任何情况下,都为假;布尔运算OR语句的通用形式为:P OR Q表示:当至少有一个成分语句为真时,该语句就为真;布尔运算XOR语句的通用形式为:P XOR Q表示:要么P为真,要么Q为真,即P和Q不相同时,该语句就为真;布尔运算NOT是另一种形式的布尔运算;它由一个语句形成,其通用形式为:NOT P表示:如果语句P为真,该语句就为假;反之亦然;17、数制及转换十进制:八进制:二进制:二进制转十进制:十进制转二进制:18、数据压缩P68 L16通用数据压缩技术:为了存储和传输数据,减小数据的规1、模是很有帮助的;完成这项工作的技术叫做数据压缩;该方法有以下几种:2、扫描宽度编码是用一个指明重复的数值以及该数值在序列中出现的次数的代码替代这个序列的过程;3、关联编码法是记录连续的数据块之间的差别,而不是记录整个数据块,即每个数据块是以其与前一数据块的关系数据项的形式编码;4、频率相关编码法是指用不同长度的模式表示数据项;数据项的位模式的长度与数据项被使用的频率成反比;5、Lempel-ZivLZW编码系统是自适应字典编码法的实例;术语字典指的是构成压缩信息的标准组件的集合;在自适应字典编码系统中,在编码过程期间字典允许变化;影像压缩1、GIF系统通过把可能分配给一个像素的颜色数目减少到仅为256个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意味着每个像素的值可以用一个字节而不是用三个字节表示;2、另一种彩色影像的压缩技术是JPEG,它已经成为一个表示彩色图像的有效标准;19、并行处理P84 L1并行性是指在同一时刻或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相同或不相同的工作,并行性是指时间上的重叠;它可分为同时性和并发性两种;1、同时性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2、并发性则是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增加处理的并行性,主要采用“时间重叠” 和“资源重复”两种途径:1、时间重叠是指多个处理过程在时间上2、互相错开,轮流重叠地使用同一套硬件设备的各个部分,以加速硬件周转,赢得时间,提高处理速度;3、资源重复是采用重复设置硬件设备的方法来提高计算机的处理速度;20、并行处理的四个级别P84 L14现有的并行计算机系统,可分别实现以下四个级别上的并行处理:①作业或程序级并行;②任务或过程级并行;③指令级并行;④指令内部级并行;21、根据指令流和数据流的多重性的计算机系统分类P84 L27根据指令流和数据流的多重性可将计算机系统分为下列四类:①单指令流单数据流SISD:只有一个指令部件,一次只对一条指令译码,并且只对一个操作部件分配数据;②单指令流多数据流SIMD:有多个处理单元,它们在同一个控制部件的管理下执行同一条指令,并向各个处理单元分配各自需要的不同数据;③多指令流单数据流MISD:包含多个处理单元,同时执行多条指令对同一数据及其中间结果进行不同的处理;④多指令流多数据流MIMD:这类计算机系统内有多个处理机,实际上是多个独立的SISD计算机的有机的集合,它们同时运行多个程序并对各自的数据进行处理;22、通道P85 L7通道是一个特殊功能的处理器,它有自己的指令和程序专门负责数据输入输出的传输控制;在具有通道的计算机内有两类总线:①存储总线,它承担CPU与内存、通道与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任务;②通道总线,即I/O总线,它承担外部设备与通道之间的数据传输任务;通道的基本功能有:①接受CPU的I/O指令,按指令要求与指定的外部设备进行连接;②从内存选择属于该通道的通道指令,经译码后向设备控制器和设备发送各种命令;③组织外部设备和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并根据需要提供数据中间缓存的空间,以及提供数据存入内存的地址和传送的数据量;④检查设备及设备控制器的工作状态,形成并保存通道本身的状态信息,并将这些状态信息送到内存指定单元,供CPU使用;⑤将外部设备的中断请求及通道本身的中断请求按顺序及时报告给CPU;23、通道的类型P86 L9通道的类型根据外设共享通道的情况及信息传送速度的要求,通道可分为多类:①选择通道:又称高速通道,可连接多台高速设备,但它们不能同时工作;选择通道主要用于连接高速外部设备,如磁盘机、磁带机等;②成组多路通道:规定多个设备以数据组块为单位交叉使用通道;当几个子通道同时请求为自己服务时,用优先级排队方法裁决;成组多路通道适用于中、高速设备,如磁带机、宽行打印机等;③字节多路通道:规定与其连接的各设备按字节为单位交叉使用通道;24、计算机软件P97 L1计算机软件是指用计算机指令和计算机算法语言编写的程序,以及运行程序所需的文档、数据;计算机软件包括:①程序,用算法语言描述计算机处理问题的算法;②文档,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编程方法、维护等文档资料;③使用说明书、用户手册、操作手册、维护手册等;④使用计算机的人员的知识和能力25、软件的特点P97 L11软件实现的功能容易改变和修改;软件适宜选择多种方法和算法进行比较;软件适宜用在条件判别和控制转移多的情况;软件适宜进行复杂的算法处理;软件实现不如硬件实现速度快;软件不适宜用在对安全性要求高的情况,其原因是容易被篡改和破坏;26、系统软件及分类P98 L18管理计算机资源、提供用户使用界面的操作系统用于数据高效处理的输入输出程序通信传输、控制处理的程序计算机系统诊断、监控、故障处理程序计算机语言编辑、编译、链接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工具及支援程序27、应用软件及分类P99 L1应用软件是计算机用户在系统软件平台上开发的程序;应用软件适应信息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需求,每一领域的应用具有许多共同的属性和要求,具有普遍性;应用软件种类有:1 数值计算处理,包括:数值解析;统计解析;数理规则;预测、模拟;线性规划;日程计划;2 工程技术应用,包括:CAD、CAM;结构分析;数值控制;3 公用技术应用,包括:文档处理;图形处理;图像处理;信息检索;机械翻译;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专家系统;决策支持;CAI;4 通用管理,包括: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物资管理;图书资料管理;5 各类专业管理,包括:医疗、保健管理;学校、教育管理;公共交通管理;银行金融、交易管理;文化管理等;6 办公自动化,包括:报表处理;日程管理;文件汇总;文件收发、传送管理等;28、软件的开发过程P99 L18可行性讨论;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程序开发;编码,单元测试;系统测试;系统维护;29、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原因及趋势P101 L27及P106 L2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①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这是它得以发展的动力;②计算机硬件的性能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便宜,这是它得以发展的基础;③使用计算机的人越来越多,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广泛,这是软件开发技术得以发展的环境;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自动化程度的提高;②把需求分析包括到软件工作的范围内,使软件开发过程进一步向用户方面延伸,离用户更近了,避免了以往“你出算法,我编程序”的做法带来的种种问题;③把软件开发工作延伸到项目管理和版本管理,把软件开发从一次编程扩展到全过程,这是软件研制从个体的、手工作坊的方式向科学的、有组织的方式转变的重要表现;研究吸收了许多管理科学的内容和方法,如开发人员的组织,质量的控制、开发过程的协调等,这一变化把软件开发项目负责人的思想和方法摆在了更重要的位置,这是符合软件规模越来越大、软件开发工作越来越依赖组织与管理的发展趋势的;30、结构化程序设计P102 L8SD是功能分解的方法,采用模块化设计;SD方法采用的是自顶向下、逐步分解的方法,直到最低层的模块达到所要求的规模为止,一般采用HLPO图示,意思是分层结构加输入、输出处理;SD方法主要是为程序员服务的,是从程序员如何编程、测试及编写文档去考虑问题的;这种思想是早期的以手工方式、个人编写程序的工作环境下的想法;缺点:是增大了程序的工作量,程序的运行效率不高,不适合大型软件的研制过程和规律;31、软件工程的开发方法P102 L24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把软件的质量和设计寄予各个程序员的技能、工作态度是靠不住的,这就要求软件生产成为有组织的、可以管理的工程项目;用工程项目实施的方法来组织软件的开发称为软件工程学Software Engineering,缩写SE;32、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P103 L13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缩写为OOP,是人们解决软件复杂性的一种新的软件开发技术;OOP的思想方法越来越接近人们的思维方式,它丢开了持续许久的“自顶向下”Top Down和“自底向上”Bottom Up方法的争论,把对于复杂系统的认识归结为对一批对象及其关系的认识;OOP使用户以更自然、更简便的方式进行软件开发;面向对象的基本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①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都是对象Object,它们都有一些静态属性相应于数据结构,也都有一些有关的操作相应于程序模块;作为一个整体,对外不必公开这些属性与操作,这称为“封装性”Encapsulation;②对象之间有抽象与具体、群体与个体、整体与部分等几种关系,这些关系构成对象的网络结构;③较大的对象所具有的性质自然地成为它的子类的性质,不必加以说明和规定,这称为“继承性”Inheritance;④对象之间可以互相传送“消息”Message并进行联系,一个消息可以是传送一个参数,也可以是使一个对象开始某个操作;33、算法P106 L21算法Algorithm是解题的步骤,可以把算法定义成解一确定类问题的任意一种特殊的方法;在计算机科学中,算法要用计算机算法语言描述,算法代表用计算机解一类问题的精确、有效的方法;算法+数据结构=程序算法是一组有穷的规则,它们规定了解决某一特定类型问题的一系列运算,是对解题方案的准确与完整的描述;制定一个算法,一般要经过设计、确认、分析、编码、测试、调试、计时等阶段;34、算法学习的五个方面P107 L3设计算法; 表示算法; 确认算法; 分析算法; 验证算法;35、算法的特性P107 L15确定性; 能行性; 输入; 输出; 有穷性;35、算法的描述方法P107 L56自然语言图形,如NS图、流程图,图的描述与算法语言的描述对应算法语言,即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语言、伪代码形式语言,用数学的方法,可以避免自然语言的二义性36、算法的评价空间复杂性Sn:按算法所编制的程序在计算机中所占用的存储单元的总数;n 是问题的规模,显然Sn是随n的增长而增加;时间复杂性fn:按算法所编制的程序在计算机执行时所耗费的时间;显然fn随n的增长而增加;37、程序设计语言P112 L12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非过程化的语言38、计算机程序P114 L2计算机程序是用算法语言描述的解题步骤,或者讲是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的算法,程序是一串指令序列的集合,它能被计算机执行;39、程序流程图P114 L14数据流程图系统流程图程序流程图40、程序设计的过程P119 L13用高级语言编制程序的过程为:1 用编辑工具,如WORD、EDIT书写源程序,建立源程序文件,文件扩展名与所用的语言有关,例如C++语言的源程序文件扩展名为.cpp;2 编译源程序文件,生成目标文件,文件扩展名为.obj;3 链接目标文件,生成可执行文件,文件扩展名为.exe;4 在计算机上执行可执行程序文件,进一步调试和维护;41、汇编程序P120 L4汇编程序是把用汇编语言编写的汇编语言源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的程序;汇编语言的指令与机器语言的指令基本上保持了一一对应关系,所以汇编的过程就是对汇编指令逐行进行处理,翻译成计算机可以理解的机器指令,处理步骤为:1 把指令的助记符操作码转换成相应的机器操作码;2 把符号操作数转换成相应的地址码;3 把操作码和操作数构造成机器指令;42、解释程序P120 L25解释程序的功能是对用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按动态顺序进行逐句分析翻译,解释一句后立即得到执行结果;解释程序不产生目标代码;同编译程序相比,解释程序本身的编写比较容易;解释程序对源程序的解释执行比编译程序产生的目标代码程序的执行速度要慢;43、编译程序P121 L1编译程序也叫编译系统,是把用高级语言编写的面向过程的源程序翻译成目标程序的语言处理程序;编译程序把一个源程序翻译成目标程序的工作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词法分析;语法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目标代码生成;主要是进行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又称为源程序分析,分析过程中发现有语法错误,给出提示信息;44、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P122 L17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1)编码格式和编码约定在整个程序中应保持一致;(2)程序中应给出必要的注释,尤其在变量定义、调用接口、参数传递处,在修改程序时应注明修改人、时间、简要的修改原因;(3)对变量、函数标识等的命名,采用“匈牙利命名法”,避免含义不明确的缩写,从命名就可以一目了然读出命名标识的含义和数据类型;(4)采用缩进格式,突出程序的逻辑层次结构;(5)每一行只写一条语句,使用括号间隔表达式或语句的组成部分,使组成部分清晰;(6)使用结构化、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提高程序可重用性、可扩充性;(7)除非完全必要,应尽量避免多任务和多重处理;(8)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算术和逻辑表达式;(9)提高程序健壮性,预防用户的操作错误,做到废进废出;45、操作系统P127 L15人们认识到必须找到某种方法将计算机硬件的复杂性与程序员分离开来,在计算机裸机上加载一层软件来管理整个系统,同时给用户提供一个更容易理解和编程的接口,这个接口称为虚拟机,这层软件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系统软件的基本部分;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是用户和其他软件与计算机裸机之间的桥梁 ;46、OS的功用P128 L1三项主要作用:1为计算机中运行的程序管理和分配系统中的各种软硬件资源2为用户提供友善的人机界面图形用户界面3为开发和运行应用程序提供高效率的平台其它辅助功能:辅导用户操作帮助功能、显示系统状态、处理软硬件错误、保护系统安全47、OS的类型P128 L22操作系统有三种基本类型:批处理系统:又分为单道批处理和多道批处理分时系统:具有多路性、交互性、独占性特点实时系统:具有提供及时响应和高可靠性特点48、OS的结构P131 L13操作系统的结构有三种:整体式结构、核心结构和层次结构;整体式结构是指将整个操作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运行操作系统时,不能响应其他中断;核心结构是指把操作系统分为外壳部分和核心部分;层次结构是把操作系统的功能分层,每层有明确的功能,提供接口与上下层联系,上层软件调用下层软件提供的服务;49、进程P132 L3进程是操作系统的基本单位;一个进程本质上是一个程序的执行,每个进程有其自己的地址空间,地址空间中包括可执行程序、程序用到的数据及堆栈,进程可以读写该空间中的内容;与每个进程相关的还包括一组寄存器、程序计。
移动通信,李建东,第四版
图 1-5 (a) 大区覆盖; (b) 小区覆盖
移动通信,李建东,第四版
什么是蜂窝小区?
蜂窝移动电话将移动电话服务区划分为 若干个彼此相邻的小区,每个小区设立 一个基站的网络结构。由于每个小区呈 正六边形,又彼此邻接,从整体上看, 形状酷似蜂窝,所以人们称它为“蜂窝” 网,这种小区称为“蜂窝” 小区。
2000s,第三代移动通信,(The Third Generation)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 (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 第三代手机一般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 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手机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 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 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为了提供这种服务, 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 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 支持至少2兆字节/每秒、384千字节/每秒以及 144千字节/每秒的传输速度。
电台(乙)
图 1-1 单工通信
移动通信,李建东,第四版
移动通信,李建东,第四版
移动通信,李建东,第四版
2.
所谓双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可同时进行 传输消息的工作方式,有时亦称全双工通 信,如图 1-2 所示。
f1
送话器 发射机
f1
f2 发射机
双工器
接收机
受话器
f2
接收机 f1
基站
图 1-2 双工通信 移动通信,李建东,第四版
1.2.3 话音通信和数据通信
移动通信系统
基于话音的网络
基于数据的网络
无绳 (低功率局域网)
蜂窝 (高功率宽域网)
宽带LAN (高速局域网)
吉林大学智慧树知到“通信工程”《多媒体通信技术》网课测试题答案3
吉林大学智慧树知到“通信工程”《多媒体通信技术》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IP网是指使用一组Internet协议的网络,网上的每台机器都有一个IP地址。
()A.错误B.正确2.分布式操作系统的特点有进程通信、资源管理和系统结构。
()A.错误B.正确3.属于图像编码系统的组成部分的是()。
A.信源B.信道C.信源和信道的编、解码器D.信宿4.下面不是MPEG-1标准的构成部分的是()。
A.系统部分B.算法设计C.视频部分D.音频部分5.IPTV的组成平台有:用户接入层、业务承载层、业务应用层、运营支撑层。
()A.错误B.正确6.分形的含义是指物体开始的组成部分与其整体以某种方式自相似。
()A.错误B.正确7.NGN在功能上划分正确的是()。
A.接入和传输层B.媒体层C.控制层D.业务应用层8.周期广播算法属于流媒体调度算法中的动态调度算法中一种。
()A.错误B.正确9.按照压缩原理,数字图像压缩方法可以分为可逆编码和不可逆编码两种。
()A.错误B.正确10.电视系统的组成部分描述正确的是()。
A.信号处理系统B.传输系统C.电视信号接收与显示系统D.成像系统11.媒体可以分为哪几类()。
A.感觉媒体B.表示媒体C.显示媒体D.存储媒体和传输媒体12.不属于视频点播系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的是()。
A.网络环境支持B.视频服务器C.流媒体技术D.用户操作电脑的能力13.不是IPv6地址类型的是()。
A.单播地址B.任意地址C.组播地址D.上面选项都不对14.RSVP协议属于OSI参考模型中的链路层。
()A.错误B.正确15.不属于IP地址分类的是()。
A.F类B.A类C.B类D.C类第2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多媒体同步参考模型的组成有()。
A.规范层B.对象层C.流层D.媒体层2.DMS是分布式多媒体系统的简称。
()A.错误B.正确3.H.264是一种基于块的混合编码。
信息科学部代码
信息科学部F01电子学与信息系统F0101信息理论与信息系统F010101 信息论F010102 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F010103 通信网络与通信系统安全F010104 网络服务理论与技术F010105 信息系统建模与仿真F010106 认知无线电F0102 通信理论与系统F010201 网络通信理论与技术F010202 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F010203 空天通信理论与技术F010204 多媒体通信理论与技术F010205 光、量子通信理论与系统F010206 计算机通信理论与系统F0103 信号理论与信号处理F010301 多维信号处理F010302 声信号分析与处理F010303 雷达原理与技术F010304 雷达信号处理F010305 自适应信号处理F010306 人工神经网络F0104信息处理方法与技术F010401 图像处理F010402 图像理解与识别F010403 多媒体信息处理F010404 探测与成像系统F010405 信息检测与估计F010406 智能信息处理F010407 视觉信息获取与处理F010408 遥感信息获取与处理F010409 网络信息获取与处理F010410 传感信息提取与处理F0105电路与系统F010501 电路设计理论与技术F010502 电路故障检测理论与技术F010503 电路网络理论F010504 高性能电路F010505 非线性电路系统理论与应用F010506 功能集成电路与系统F010507 功率电子技术与系统F010508 射频技术与系统F010509 电路与系统可靠性F0106电磁场与波F010601 电磁场理论F010602 计算电磁学F010603 散射与逆散射F010604 电波传播F010605 天线理论与技术F010606 毫米波与亚毫米波技术F010607 微波集成电路与元器件F010608 太赫兹电子技术F010609 微波光子学F010610 电磁兼容F010611 瞬态电磁场理论与应用F010612 新型介质电磁特性与应用F0107物理电子学F010701 真空电子学F010702 量子、等离子体电子学F010703 超导电子学F010704 相对论电子学F010705 纳电子学F010706 表面和薄膜电子学F010707 新型电磁材料与器件基础研究F010708 分子电子学F010709 有机、无机电子学F0108 生物电子学与生物信息处理F010801 电磁场生物效应F010802 生物电磁信号检测与分析F010803 生物分子信息检测与识别F010804 生物细胞信号提取与分析F010805 生物信息处理与分析F010806 生物系统信息网络与分析F010807 生物系统功能建模与仿真F010808 仿生信息处理方法与技术F010809 系统生物学理论与技术F010810 医学信息检测方法与技术F0109 敏感电子学与传感器F010901 机械传感机理与信息检测F010902 气体、液体信息传感机理与检测F010903 压电、光电信息传感机理与检测F010904 生物信息传感机理与检测F010905 微纳米传感器原理与集成F010906 多功能传感器与综合技术F010907 新型敏感材料特性与器件F010908 新型传感器理论与技术F010909 传感信息融合与处理F02 计算机科学F0201 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F020101 理论计算机科学F020102 新型计算模型F020103 计算机编码理论F020104 算法及其复杂性F020105 容错计算F020106 形式化方法F020107 机器智能基础理论与方法F0202计算机软件F020201 软件理论与软件方法学F020202 软件工程F020203 程序设计语言及支撑环境F020204 数据库理论与系统F020205 系统软件F020206 并行与分布式软件F020207 实时与嵌入式软件F020208 可信软件F0203 计算机体系结构F020301 计算机系统建模与模拟F020302 计算机系统设计与性能评测F020303 计算机系统安全与评估F020304 并行与分布式处理F020305 高性能计算与超级计算机F020306 新型计算系统F020307 计算系统可靠性F020308 嵌入式系统F0204计算机硬件技术F020401 测试与诊断技术F020402 数字电路功能设计与工具F020403 大容量存储设备与系统F020404 输入输出设备与系统F020405 高速数据传输技术F0205计算机应用技术F020501 计算机图形学F020502 计算机图像与视频处理F020503 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F020504 生物信息计算F020505 科学工程计算与可视化F020506 人机界面技术F020507 计算机辅助技术F020508 模式识别理论及应用F020509 人工智能应用F020510 信息系统技术F020511 信息检索与评价F020512 知识发现与知识工程F020513 新应用领域中的基础研究F0206 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F020601 计算语言学F020602 语法分析F020603 汉语及汉字信息处理F020604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F020605 机器翻译理论方法与技术F020606 自然语言处理相关技术F0207 信息安全F020701 密码学F020702 安全体系结构与协议F020703 信息隐藏F020704 信息对抗F020705 信息系统安全F0208 计算机网络F02080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F020802 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F020803 网络资源共享与管理F020804 网络服务质量F020805 网络安全F020806 网络环境下的协同技术F020807 网络行为学与网络生态学F020808 移动网络计算F020809 传感网络协议与计算F03自动化F0301 控制理论与方法F030101 线性与非线性系统控制F030102 过程与运动体控制F030103 网络化系统分析与控制F030104 离散事件动态系统控制F030105 混杂与多模态切换系统控制F030106 时滞系统控制F030107 随机与不确定系统控制F030108 分布参数系统控制F030109 采样与离散系统控制F030110 递阶与分布式系统控制F030111 量子与微纳系统控制F030112 生物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F030113 最优控制F030114 自适应与学习控制F030115 鲁棒与预测控制F030116 智能与自主控制F030117 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F030118 系统建模、分析与综合F030119 系统辨识与状态估计F030120 系统仿真与评估F030121 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F0302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F030201 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F030202 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F030203 复杂系统及复杂网络理论与方法F030204 系统生物学中的复杂性分析与建模F030205 生物生态系统分析与计算机模拟F030206 社会经济系统分析与计算机模拟F030207 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与技术F030208 管控一体化系统F030209 智能交通系统F030210 先进制造与产品设计F030211 系统安全与防护F030212 系统优化与调度F030213 系统可靠性理论F0303 导航、制导与传感技术F030301 导航、制导与测控F030302 被控量检测及传感器技术F030303 生物信息检测及传感器技术F030304 微弱信息检测与微纳传感器技术F030305 多相流检测及传感器技术F030306 软测量理论与方法F030307 传感器网络与多源信息融合F030308 多传感器集成系统F0304 模式识别F030401 模式识别基础F030402 特征提取与选择F030403 图像分析与理解F030404 语音识别、合成与理解F030405 文字识别F030406 生物特征识别F030407 生物分子识别F030408 目标识别与跟踪F030409 网络信息识别与理解F030410 机器视觉F030411 模式识别系统及应用F0305 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F030501 人工智能基础F030502 知识的表示、发现与获取F030503 本体论与知识库F030504 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F030505 逻辑、推理与问题求解F030506 神经网络基础及应用F030507 进化算法及应用F030508 智能Agent的理论与方法F030509 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F030510 智能搜索理论与算法F030511 人机交互与人机系统F030512 智能系统及应用F0306 机器人学及机器人技术F030601 机器人环境感知与路径规划F030602 机器人导航、定位与控制F030603 智能与自主机器人F030604 微型机器人与特种机器人F030605 仿生与动物型机器人F030606 多机器人系统与协调控制F0307 认知科学及智能信息处理F030701 知觉与注意信息的表达和整合F030702 学习与记忆过程的信息处理F030703 感知、思维与语言模型F030704 基于脑成像技术的认知功能F030705 基于认知机理的计算模型及应用F030706 脑机接口技术及应用F030707 群体智能的演化与自适应F04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F0401半导体晶体与薄膜材料F040101 半导体晶体材料F040102 非晶、多晶和微纳晶半导体材料F040103 薄膜半导体材料F040104 半导体异质结构和低维结构材料F040105 SOI材料F040106 半导体材料工艺设备的设计与研究F040107 有机/无机半导体复合材料F040108 有机/聚合物半导体材料F0402 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F040201 系统芯片SoC设计方法与IP复用技术F040202 模拟/混合、射频集成电路设计F040203 超深亚微米集成电路低功耗设计F040204 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理论与CAD技术F040205 纳米尺度CMOS集成电路设计理论F040206 系统芯片SoC的验证与测试理论F040207 MEMS/MCM/生物芯片建模与模拟F0403半导体光电子器件F040301 半导体发光器件F040302 半导体激光器F040303 半导体光探测器F040304 光集成和光电子集成F040305 半导体成像与显示器件F040306 半导体光伏材料与太阳电池F040307 基于柔性衬底的光电子器件与集成F040308 新型半导体光电子器件F040309 光电子器件封装与测试F0404半导体电子器件F040401 半导体传感器F040402 半导体微波器件与集成F040403 半导体功率器件与集成F040404 半导体能量粒子探测器F040405 半导体电子器件工艺及封装技术F040406 薄膜电子器件与集成F040407 新型半导体电子器件F0405半导体物理F040501 半导体材料物理F040502 半导体器件物理F040503 半导体表面与界面物理F040504 半导体中杂质与缺陷物理F040505 半导体输运过程与半导体能谱F040506 半导体低维结构物理F040507 半导体光电子学F040508 自旋学物理F040509 半导体中新的物理问题F0406集成电路制造与封装F040601 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工艺技术与相关材料F040602 GeSi/Si、SOI和应变Si等新结构集成电路F040603 抗辐射集成电路F040604 集成电路的可靠性与可制造性F040605 芯片制造专用设备研制中的关键技术F040606 先进封装技术与系统封装F040607 纳米电子器件及其集成技术F0407半导体微纳机电器件与系统F040701 微纳机电系统模型、设计与EDAF040702 微纳机电系统工艺、封装、测试及可靠性F040703 微纳机电器件F040704 RF/微波微纳机电器件与系统F040705 微纳光机电器件与系统F040706 芯片微全分析系统F0408新型信息器件F040801 纳米结构信息器件与纳电子技术F040802 基于分子结构的信息器件F040803 量子器件与自旋器件F040804 超导信息器件F040805 新原理信息器件F05 光学和光电子学F0501 光学信息获取与处理F050101 光学计算和光学逻辑F050102 光学信号处理与人工视觉F050103 光存贮材料、器件及技术F050104 光全息与数字全息技术F050105 光学成像、图像分析与处理F050106 光电子显示材料、器件及技术F0502 光子与光电子器件F050201 有源器件F050202 无源器件F050203 功能集成器件F050204 有机/聚合物光电子器件与光子器件F050205 光探测材料与器件F050206 紫外光电材料与器件F050207 光子晶体及器件F050208 光纤放大器与激光器F050209 发光器件与光源F050210 微纳光电子器件与光量子器件F050211 光波导器件F050212 新型光电子器件F0503传输与交换光子学F050301 导波光学与光信息传输F050302 光通信与光网络关键技术与器件F050303 自由空间光传播与通信关键技术F050304 光学与光纤传感材料、器件及技术F050305 光纤材料及特种光纤F050306 测试技术F050307 光开关、光互连与光交换F0504红外物理与技术F050401 红外物理F050402 红外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F050403 红外探测、传输与发射F050404 红外探测材料与器件F050405 红外成像光谱和信息识别F050406 红外技术新应用F050407 红外遥感和红外空间技术F050408 太赫兹波技术及应用F0505 非线性光学与量子光学F050501 非线性光学效应及应用F050502 光学频率变换F050503 光量子计算、保密通讯与信息处理F050504 光学孤子与非线性传播F050505 强场与相对论的非线性光学F0506激光F050601 激光物理F050602 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F050603 超快光子学与超快过程F050604 固体激光器件F050605 气体、准分子激光F050606 自由电子激光与X射线激光F050607 新型激光器件F050608 激光技术及应用F0507 光谱技术F050701 新型光谱分析法与设备F050702 光谱诊断技术F050703 超快光谱技术F0508 应用光学F050801 光学CAD与虚拟光学F050802 薄膜光学F050803 先进光学仪器F050804 先进光学制造与检测F050805 微小光学器件与系统F050806 光度学与色度学F050807 自适应光学及二元光学F050808 光学测量中的标准问题F050809 制造技术中的光学问题F0509 光学和光电子材料F050901 激光材料F050902 非线性光学材料F050903 功能光学材料F050904 有机/无机光学复合材料F050905 分子基光电子材料F050906 新光学材料F0510空间光学F051001 空间光学遥感方法与成像仿真F051002 空间目标光学探测与识别F051003 深冷空间光学系统与深冷系统技术F051004 空间激光应用技术F051005 光学相控阵F0511 大气与海洋光学F051101 大气光学F051102 激光遥感与探测F051103 水色信息获取与处理F051104 水下目标、海底光学探测与信息处理F051105 海洋光学F0512 生物、医学光子学F051201 光学标记、探针与光学功能成像F051202 单分子操控与显微成像技术F051203 生命系统的光学效应及机理F051204 光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F051205 生物组织光谱技术及成像F051206 新型医学光学诊疗方法与仪器F0513 交叉学科中的光学问题。
IPv6_1
空分交换 (控制继电器 控制继电器) 控制继电器 电 路 交 换 时分交换 (交换时隙 交换时隙) 交换时隙
1939 脉冲调制 (PCM) 1970 程控数字交换机 1988 综合业务数字网 (ISDN: 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 1989年 异步传输模式 年 (ATM: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155Mbps)
“深入浅出WiMAX”,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 DECT: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 : 数字无绳电话
泛在网络: 泛在网络:Ubiquitous Network 、 Ambient Intelligence、Pervasive 、 Computing
1960 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署 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署(DARPA) ARPANET 1973 ARPANET扩展为互联网 扩展为互联网 (英国、挪威 英国、 英国 挪威) 1974 TCP/IP协议 协议 1983 ARPANET网络核心协议由 网络核心协议由NCP改为 改为TCP/IP 网络核心协议由 改为 Usenet 1986 NSFnet 1994年商业运行 年商业运行 X.25网络 网络 1991 HTML/HTTP/WWW 1990年代向公众开放 年代向公众开放 更多网络接入 多种业务 数据/语音 视频…. 语音/视频 数据 语音 视频 1996 Internet Bitnet
宽带传输(BroadBand) 宽带传输
控制载波信号状态的传输方式
幅移键控(ASK)、频移键控(FSK)、相移键控 、频移键控 幅移键控 、相移键控(PSK)
电话拨号
利用电话线语音带宽300~3.4KHz 采样率为2400次/秒,即2400baud 速率:2400*码元位数
移动L1认证考试代维传输线路题库一
基站控制器:负责管理基站内的通 信设备,控制信令传输和数据处理
天线:负责无线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是移动通信的重要设备之一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基站收发台:负责无线信号的收发, 实现移动用户之间的通信
电源和空调:为基站设备提供稳定 的供电和适宜的工作环境
路由器:用于连接不同网络,实现数据传输和路由控制 交换机:用于连接局域网中的计算机,实现数据交换和传输 光纤收发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实现长距离高速数据传输 调制解调器: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或反之,实现数据传输
高效的网络体验。
移动L1认证考试代维 传输线路的技术要求 较高,需要具备专业 的代维技能和传输线 路的维护能力,以确 保传输线路的安全、
稳定和可靠性。
移动L1认证考试代维 传输线路的管理和维 护需要遵循相关法规 和标准,确保传输线 路的质量和安全符合
国家相关要求。
移动L1认证考试代维传输线路按照传输介质可以分为有线传输线路和无线传输线路。 移动L1认证考试代维传输线路按照传输方向可以分为单向传输线路和双向传输线路。 移动L1认证考试代维传输线路按照传输速率可以分为低速传输线路和高速传输线路。 移动L1认证考试代维传输线路按照传输距离可以分为短距离传输线路和长距离传输线路。
政府将加强对传输 线路的监管,制定 更加严格的安全标 准
数据加密:采用高强度加密算法, 确保传输数据的安全性。
备份与恢复:定期备份传输线路的 数据,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访问控制:对传输线路进行访问控 制,限制未经授权的访问。
安全审计:定期对传输线路进行安 全审计,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 全隐患。
现代通信技术概论-作者-崔健双-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习题参考答案1 什么是通信信号?通信系统传送的是消息,而消息只有附着在某种形式的物理量上才能够得以传送,这类物理量通常表现为具有一定电压或电流值的电信号或者一定光强的光信号,它们作为消息的载体统称为通信信号2 什么是数字信号?什么是模拟信号?为什么说PAM 信号不是数字信号?信号幅度在某一范围内可以连续取值的信号,称为模拟信号;而信号幅度仅能够取有限个离散值的信号称为数字信号。
PAM 信号是将模拟信号取样后产生的信号,它虽然在时间上是离散的,但幅值上仍然是连续的,因此仍然是模拟信号。
3 什么是信号的时域特性?什么是信号的频域特性?信号的时域特性表达的是信号幅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简称为幅时特性。
信号的频域特性表达的是信号幅度随频率变化的规律,它以傅立叶级数展开分解为理论基础。
4 什么是信号带宽?信号带宽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信号的频谱图可以观察到一个信号所包含的频率分量。
我们把一个信号所包含的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称为该信号的带宽。
5 周期矩形脉冲信号的频谱有什么特点?矩形脉冲信号的脉宽τ与有效带宽有何关系?(1) 该信号频谱是离散的,频谱中有直流分量Aτ/T 、基频Ω和n 次谐波分量,谱线间隔为Ω=2π/T ;(2) 直流分量、基波及各次谐波分量的大小正比于A 和τ,反比于周期T ,其变化受包络线 sin x /x 的限制,有较长的拖尾(参见式1-1);(3) 当ω=2m π/τ(m =±1,±2…)时,谱线的包络线过零点,因此ω=2m π/τ称为零分量频率点;(4) 随着谐波次数的增高,幅度越来越小。
可以近似认为信号的绝大部分能量都集中在第一个过零点ω=2π/τ左侧的频率范围内。
该点恰好是基频Ω的4次谐波点。
通常把0~4Ω这段频率范围称为有效频谱宽度或信号的有效带宽。
可见,τ越小,有效带宽越大,二者成反比。
6 通信系统中的信噪比是如何定义的?信噪比定义为:(dB),其中P s 是该点的信号功率,是P N 该点的噪声功率。
通信网络理论课后习题答案李建东盛敏
1.1答:通信网络由子网和终端构成(物理传输链路和链路的汇聚点),常用的通信网络有ATM网络,X.25分组数据网络,PSTN,ISDN,移动通信网等。
1.2答:通信链路包括接入链路和网络链路。
接入链路有:(1)Modem链路,利用PSTN电话线路,在用户和网络侧分别添加Modem设备来实现数据传输,速率为300b/s和56kb/s;(2)xDSL 链路,通过数字技术,对PSTN端局到用户终端之间的用户线路进行改造而成的数字用户线DSL,x表示不同的传输方案;(3)ISDN,利用PSTN实现数据传输,提供两个基本信道:B信道(64kb/s),D信道(16kb/s或64kb/s);(4)数字蜂窝移动通信链路,十几kb/s~2Mb/s;(5)以太网,双绞线峰值速率10Mb/s,100Mb/s。
网络链路有:(1)X.25提供48kb/s,56kb/s或64kb/s的传输速率,采用分组交换,以虚电路形式向用户提供传输链路;(2)帧中继,吞吐量大,速率为64kb/s ,2.048Mb/s;(3)SDH(同步数字系列),具有标准化的结构等级STM-N;(4)光波分复用WDM,在一根光纤中能同时传输多个波长的光信号。
1.3答:分组交换网中,将消息分成许多较短的,格式化的分组进行传输和交换,每一个分组由若干比特组成一个比特串,每个分组都包括一个附加的分组头,分组头指明该分组的目的节点及其它网络控制信息。
每个网络节点采用存储转发的方式来实现分组的交换。
1.4答:虚电路是分组传输中两种基本的选择路由的方式之一。
在一个会话过程开始时,确定一条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逻辑通路,在实际分组传输时才占用物理链路,无分组传输时不占用物理链路,此时物理链路可用于其它用户分组的传输。
会话过程中的所有分组都沿此逻辑通道进行。
而传统电话交换网PSTN中物理链路始终存在,无论有无数据传输。
1.5答:差别:ATM信元采用全网统一的固定长度的信元进行传输和交换,长度和格式固定,可用硬件电路处理,缩短了处理时间。
现代教育技术基本重点内容
P299L4课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明确学习内容要求达到的学习水平;确定教学策略,也就是选择要达到预期目标所需要的资源、程序和方法。
包括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等。
进行学习评价,重点在形成性练习的设计,以便能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见图9—4P295L4-6教学设计是一种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育传播过程为对象,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P280-P287略P282倒L1按下Alt+Print Screen即可将当前活动窗口显示画面置入剪贴板,按下Print Screen即可全屏幕拷贝,并置入剪贴板。
P267L14-20教育信息资源: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信息材料,它能够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创造的方式来寻找和处理信息,从而使数字化学习成为可能。
而我们通常把教育信息资源理解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以及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的教学支撑系统软件与资源管理软件系统等,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教学软件、教育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数据库等等。
P241倒L3-P242略P241L3-4远程教育也成为远距离教育(distance education),是指教师和学生依赖远程传播技术而进行的非面对面的教育形式。
P230L2-3在线学习是指学习者在Internet的环境下,利用网上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系统获取学习资源,解决学习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P213略P193L7-P194L3(P193L20-21;P193倒L1-P194L3)略P192倒L9-8为了实现不同网络类型之间的互联通信,除了依靠路由器寻找路由,还需要通信协议(TCP/IP协议)的保障。
P187L12-13网络设备是构成网络的一些基本部件,包括网卡、网桥、中继器、集线器、路由器、网关、调制解调器等。
216多媒体网络通信工程研究所 - 专业代码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三版,上册),周明德,清华大学出版社
计划招生人数
考 试 科 目
备 注
216多媒体网络通信研究所
(68754544,87648233)
20
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
01多媒体通信
02多媒体信息处理与系统
03网络视讯技术
04宽带接入网技术
05多媒体远程写作通信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
③301数学一
④854信号与系统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①电路基础②通信原理
08110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01多媒体声像识别系统
02数字语音处理
03图像处理与Leabharlann 析04科学计算可视化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
③301数学一
④855计算机原理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①计算机网络②计算机操作系统
216多媒体网络通信工程研究所
854信号与系统:
《信号与系统》高教出版社,郑君里编
855计算机原理:
清华万博“1+6”网络工程师培训课程1升2( 笔 试部分)
清华万博“1+6”网络工程师培训课程第一学期试题(笔试部分)(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选择题:(针对以下题目请选择正确答案,每一道题目所有答案都选对,则该题得分,所选答案错误或不能选出所有正确答案,则该题不得分,共120道题)1.某公司所有的计算机都处在工作组环境下,并且利用DHCP动态分配主机的IP地址。
一天早上,管理员接到一个员工打来的,员工说他使用的Windows XP计算机无法访问公司局域网里面的其它计算机,而昨天还是可以的。
管理员在该员工的Windows XP计算机上登录,并使用ipconfig/all命令查看网络配置信息,发现IP地址是169.254.25.38。
你知道这可能是由于()原因导致的。
(选择一项)A.用户自行指定了IP地址B.IP地址冲突C.动态申请地址失败D.以上都不正确A.在网络B改为手工设置IP2、下列关于打印机优先级正确的叙述是()。
(选两项)A.在物理打印机上设置优先级B.在逻辑打印机上设置优先级C.设置打印机优先级时,需要一台物理打印机对应2台或多台逻辑打印机D.设置打印机优先级时,需要一台逻辑打印机对应2台或多台物理打印机3、某公司计划组成单域环境,需要使用域控制器来对域用户账户进行集中管理,如果你是该公司的网管,在安装域控制器时必须考虑计算机是否具备以下哪些条件()。
(选两项)A.操作系统版本必须是Windows Server 2003或者Windows XPB.本地磁盘至少有一个NTFS分区C.本地磁盘只能有一个NTFS分区D.有相应的DNS服务器支持4、管理员小这几天在对公司的文件服务器作维护和整理,他在进行()操作的时候,文件或文件夹的NTFS权限会保留下来。
(选择一项)A.复制到同分区的不同目录中B.移动到同分区的不同目录中C.复制到不同分区的目录中D.移动到不同分区的目录中5、公司的文件服务器有9块80G的硬盘,为了提供磁盘的容错功能和磁盘利用率,将他们中的7块创建成RAID 5卷,那么此卷的容量为()。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技术与制作》课程学习指导书【兼答案】
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技术与制作》课程学习指导书作者:李春雨第一章概论一、章节学习目标了解多媒体的概念掌握多媒体技术的特征掌握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关键技术理解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二、章节重点、要点主要掌握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三、章节练习(一) 判断题:1、媒体即媒介、媒质,它是信息的载体。
正确2、在计算机技术领域中,媒体(英文是medium)指的是信息传递和存储的最基本的技术和手段。
正确3、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 将媒体分为4大类。
错误4、多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的特征。
正确5、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主要组成包括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
正确6、超媒体=多媒体+超文本错误(二)单选题:1、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不包括:A. 教育B. 电子出版领域C. 传递公用信息D. 数据库2、1984年,美国苹果公司推出被认为是代表多媒体技术的计算机是:A. AppleB. WindowsC. MacintoshD. Intel3、1996年,Intel公司为了适应多媒体技术发展,将多媒体扩展MMX技术加入到什么微处理器芯片中。
A. CCITTB. Pentium ProC. MultimediaD. Intel4、1990年11月,由美国Microsoft公司会同多家厂商召开了多媒体开发者会议,会议成立了多媒体计算机市场协会,制定了什么标准。
A. 多媒体个人计算机MPC1.0B. 多媒体个人计算机MPC2.0C. 多媒体个人计算机MPC3 D. 多媒体数据库5、感觉媒体不包括:A. 听觉B.视觉C.公用信息D. 触觉(三)思考题:1、多媒体技术的特征是什么?2、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关键技术是什么?3、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有哪些应用?《多媒体制作技术》第01章在线测试A BC D年,美国苹果公司推出被认为是代表多媒体技术的计算机是:A BC D年,Intel公司为了适应多媒体技术发展,将多媒体扩展A BC D11月,由美国公司会同多家厂商召开了多媒体开发者会议,会议成立了多媒体计算机市场协会,A BC、多媒体个人计算机MPC3D、多媒体数据库5、感觉媒体不包括:A、听觉B、视觉C、公用信息D、触觉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表示媒体包括:A、ASCⅡ编码B、图像编码C、视频信号D、声音编码2、显示媒体包括:A、键盘B、话筒C、光笔D、视频3、传输媒体包括:A、电缆B、光缆C、传递信息D、红外线无线链路4、计算机及其多媒体技术将向3C方向发展,具体是指哪三者结合。
北邮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表
g、.;5
w;5
,最廉AffS <庆2通节Vf 100
必沏;>5 w;5
,最廉AffS <庆2通节Vf 100
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
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1).信号与信息处理(081002)
—•研究方向
统il •通信理论与信息处理
2.通信系统的理论与技术
课程设賈
类 别 谀程编号 课 程 名 程 学时 学分 学
$・ 多媒体技术与信息系统
■1.信思网络的理论与技术
5. 通信软件
6.图盘处理与图彖系统
7. 智能信息处理 8.信号理论与编码理论
9・
通信中的信号与信息处理 实验课 (至少选一门) 512. **001 512. **135 512. **136 522. **091 522. **009 822. **017
论文开題及阶段报告 前沿课題讲座 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 人文艺术类课
博士生
ASIC 设讣 微机实验(一) 微机实验(二) 面向对盘技术与C+〒编程 Windows 应用软件界ihi 设讣 现代软件工程实践
10 40
40
10
10
在导师指导下跨专业选修,至少修选四 门课。
待定
秋/春
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信道对称性
在端到端的传输系统中,传输信道是双向的。 根据多媒体应用类型的不同,上行和下行信道的通 信量可能是对称的,也可能是不对称的。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通信与网络
1.2 多媒体通信的性能需求
1.吞吐量需求
网络吞吐量是指有效的网络带宽,通常定义 成物理链路的传输速率减去各种传输开销,以及 网络冲突、瓶颈、拥塞和差错等开销,它反映了 网络的最大极限容量。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通信与网络
2.2 QoS的管理
从支持 QoS 的角度,多媒体网络系统必须提供 QoS 参数定义和相应的 QoS 管理机制。用户能够根 据应用的需要使用 QoS 参数定义其 QoS 需求,网络 系统要根据系统可用资源(如CPU、缓冲区、I/O带 宽以及网络带宽等)容量来确定是否能满足应用的 QoS 需求。经过双方协商最终达成一致的 QoS 参数 值应该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得到基本保证,或者在不 能履行所承诺QoS时应能提供必要的指示信息。
2.1 QoS的基本概念
3.QoS参数体系结构
在QoS参数体系结构中,通信双方的 对等层之间表现为一种对等协商关系,双 方按所承诺的QoS参数提供相应的服务。 同一端的不同层之间表现为一种映射关系, 应用的QoS需求应当自顶向下地映射到各 层相对应的 QoS 参数集,各层协议按其 QoS参数提供相对应的服务,共同完成对 应用的QoS承诺。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通信与网络
3.1 局域网络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通信与网络
3.1 局域网络
2.千兆位以太网
千兆位以太网是由千兆位以太网联盟开发的 1000Mb/s以太网技术,IEEE已将它作为IEEE 802.3z 和802.3ab标准,成为802.3标准家族中的新成员。 IEEE 802.3z定义的传输介质为光纤和宽带同轴 电缆,链路操作模式为全双工操作。其中光纤系统支 持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系统,多模光纤的传输距离为 500m;单模光纤的传输距离为2000m。宽带同轴电缆 系统的传输距离为25m。 IEEE 802.3ab定义的传输介质为 5类 UTP电缆, 传输距离为100m,链路操作模式为半双工。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通信与网络
2.2 QoS的管理
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是指在一个管理策略集 的控制下所实施的管理操作,为实现特性化、动 态化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通常,作为一个策 略管理系统应具有如下3种能力:
允许一个用户定义和修改策略规则的能力 存储和检索策略规则的能力 解释和执行策略规则的能力
用有关,是一种端到端的服务。
流内同步
流内同步是保持单个媒体流内部的时间关 系,即按照一定的延迟和抖动约束来传送媒体分 组流,以满足感官上的需要。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通信与网络
《多媒体技术》公共课程
二、多媒体通信的服务质量
中南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引言
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 QoS)是一种抽象概念,用于说明网络服 务的“好坏”程度。 由于不同的应用对网络性能的要求 不同,对网络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期望值 也不同。这种期望值可以用一种统一的 QoS概念来描述。从支持QoS的角度, 多媒体网络系统必须提供QoS参数定义 和相应的管理机制。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通信与网络
3.1 局域网络
在局域网络中,根据所采用的网络构件,可 以组成共享式网络和交换式网络两种网络类型。 共享式网络:各个节点共享一段有冲突的介 质,节点使用相应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来占用介 质传送数据。任一时刻只能有一个节点发送数据, 其它节点处于接收状态,并根据地址匹配规则确 定是否接收数据。数据以广播方式沿着传输介质 传输,必须遍历每个节点。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通信与网络
2.2 QoS的管理
802.1p是IEEE 802.1标准系列中的子标准,它定 义了在虚拟局域网( VLAN)中数据流优先级标记和 动态多播( Multicast)过滤服务。与之相关的协议标 准有 IEEE 802.1Q(有关 VLAN 协议标准)和 802.1D (第二层交换和桥接协议)标准,它们构成了LAN交 换机的技术基础和协议标准。 IETF 提出了两种 QoS 保证机制,一是由 RSVP 提 供的保证型服务;二是在区分服务( DiffServ,DS) 中定义的区分型服务。由于保证型服务具有面向连接 的特性,并通过QoS 协商、接纳控制、保留带宽和实 时调度等机制来实现。区分型服务具有无连接的特性, 主要通过缓冲管理和优先级调度机制来实现,而无需 进行QoS协商和保留带宽等控制。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通信与网络
2.1 QoS的基本概念
应用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QoS参数体系结构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通信与网络
Q o S
2.2 QoS的管理
1.QoS服务的分类 确定型QoS。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网络提供“硬” 的QoS保证。 统计型QoS。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网络提供“软” 的QoS保证。 尽力型QoS。也称最佳效果传输,网络不提供任何 QoS保证,网络性能将随着负载的增加而明显下降。 为了保证端到端的QoS,在媒体流传输路径上的 各个中间点(路由器)都必须支持和保证所承诺的 QoS,并且按确定型、统计型及尽力型 QoS 的优先级 次序为相应的媒体流分配和保留资源。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通信与网络
1.2 多媒体通信的性能需求
4.多点通信需求 多媒体通信涉及音频和视频数据,在 分布式多媒体应用中有广播和多播信息。 因此,除常规的点对点通信外,多媒体通 信需要支持多播通信方式。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通信与网络
1.2 多媒体通信的性能需求
5.同步需求
流间同步
流间同步是不同媒体间的同步,和具体应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通信与网络
3.1 局域网络
1. 100BASE-T网络 100BASE-T是由快速以太网联盟开发 的100Mb/s以太网,也称快速以太网。IEEE 已将100BASE-T确定为IEEE 802.3u标准。 100BASE-T标准主要定义了物理层规 范,定义了新的信号收发标准,将传输速率 提高到100Mb/s。100BASE-T定义三种物 理层规范:100BASE-T4、100BASE-TX 和100BASE-FX,分别支持不同的传输介 质。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通信与网络
3.1 局域网络
交换式网络:节点分成两类--端点和中间 节点。端点是用户站点,中间节点是交换机,所 有端点都通过交换机连接起来,交换机为端点提 供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功能,使端点间能沿着指 定的路径传输数据,这相当于实现一个并行网络 系统,通过交换机提供端点之间的并行的传送通 道和独享的网络带宽,因而不会发生冲突,且大 大降低了传输延迟,有效地保证了网络的QoS。
控制差错的方法:
ARQ, 但对于时间要求严格的数据,ARQ没有 意义
FEC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通信与网络
1.2 多媒体通信的性能需求
3.延迟需求 延迟( Delay)是衡量网络性能的重要参数。延 迟传播延迟、传输延迟、网络延迟、接口延迟等。 与延迟有关的另一个性能参数是延迟抖动 。 传输延迟:含信源处、信宿处的采样、编码、 解码、打包、拆包;传输延迟;端点系统的排队和 播放延迟。对于端-端延迟,一般要求小于 150ms。 网络延迟:可分成固有延迟和随机延迟。固有 延迟与传播延迟和链路比特率高低有关,而随机延 迟则由网络故障、传输错误以及网络拥塞等引起, 一般是不可预测的。
《多媒体技术》公共课程
多媒体通信与网络
陈科文 主讲
中南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多媒体技术》公共课程
一、分布式多媒体应用 的通信需求
中南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1.1 多媒体数据流的基本特征
1.比特率可变性
多媒体传输按其特点可以分为恒定比特率和 可变比特率两种类型。
2.时间依赖性
连续媒体的传输必须是实时的,端到端的等 待时间应当控制在一个很短的时间段内。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通信与网络
2.2 QoS的管理
对于较低层的协议结构来说,如 ATM 和 FDDI 协议层,由低层 QoS 参数来管理通信过程,为多媒 体通信提供足够的带宽和可接受的延迟。 对于多路复用协议机制来说,由于每个单独的 流可能具有不同的性质,复用带有不同 QoS 参数的 几种流是很困难的。因此复用限制在最低可能层次 上。 对于网络和传送层(甚至会话层)来说,这些 层次提供处理跨越异构网络的QoS机制,并把QoS 参数从较高层映象到较低层。 对于应用层协议来说,它支持在分布多媒体应 用的所有成员之间进行整体QoS协商。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通信与网络
《多媒体技术》公共课程
三、多媒体通信网络环境
中南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引言
网络环境是指网络的硬件环境,也称网 络基础结构。从网络体系结构的角度看,它 对应于ISO的OSI参考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 链路层,也是IEEE 802标准定义的网络层。 为了更好地支持多媒体通信,无论是局域网 还是广域网都呈现出高速化的发展态势。目 前,网络的传输速率已经达到10Gbit/s,为 多媒体通信提供了高带宽的保证。
语音 视频(TV质 量) 压缩视频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通信与网络
2.1 QoS的基本概念
2.压缩编码对QoS参数的影响
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的方法影响QoS参 数,尤其是视频编码。 高优先级的数据流可以获得良好保障的 QoS服务,而对较低优先级的数据流将用最 大努力获得尽量高的QoS。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通信与网络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通信与网络
2.1 QoS的基本概念
1.QoS参数 QoS是分布式多媒体信息系统为 了达到应用要求的能力所需要的一组 定量的和定性的特性,它用一组参数 表示,典型的有吞吐量、延迟、延迟 抖动和可靠性等。
多媒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术:多媒体通信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