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 Unit 6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 Unit 6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Unit 6 教学设计(1)《修改后》《英语》一、课题:Do you like bananas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知识目标:1)单词:do, don’t, does, doesn’t, strawberries, like, have, hamburgers, orange, tomatoes, ice cream, broccoli, salad, French fries, bananas.1. 全体学生都能正确认读这些单词、词组2. 优等生能正确书写strawberries, like, have, hamburgers, orange, tomatoes, ice cream, broccoli, salad, French fries, bananas2)句型:Do you like bananas?Yes, I do. / No, I don’t.1. 后进生能读出句子2. 大部分学生能正确理解并根据图画应用3. 优等生能假设情景熟练对话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大部分学生能够用英语互相讨论喜欢与不喜欢的食品。

部分学生能进行情景对话表演德育目标:讨论美食,能喜欢应用本课目标语讨论喜欢与不喜欢的食品。

设计思路:1. 教学目标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要充分解读学生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设计。

一是分析学生、二是换位思考。

2. 教学目标要体现具体任务,以学生能做某事为任务。

3. 教学目标要体现发展,要让学生有收获有发展。

4. 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三、教学设计的思路及教学建议第六单元的主题是“询问对方喜欢与不喜欢的食物”,这些食物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食品。

在教学时老师能够使用实物进行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传授新知识时,为了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贴近生活的情境,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即根据不同人对食物的不同喜好,自配营养餐和填写购物清单等,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达到了练习重点句型的目的。

《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万之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第一课时教课设计设计教课内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课要求:1.经过学生自己研究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质问题,培育学生独立思虑、主动研究的精神和与同学踊跃合作的意识.2.会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形成优秀的思想习惯.教课要点:1.正确口算.2.依据详细状况,选择适合的方法.教课难点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口算.教课器具:多媒体课件.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你们喜爱小鸟吗 ?小鸟是我们的好朋友.你们去过鸟岛吗 ?在我国杭州景色艳丽的千岛湖上就有一座漂亮的鸟岛,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坐船到鸟岛去游乐.1.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图.看,今日的天气真好 ! 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学生去鸟岛游乐.码头上小朋友们欣喜若狂、整装待发,在各班老师的率领下,排着齐整的队伍准备前去鸟岛.2.请大家认真察看图,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边表达,教师边把主要信息板书出来.谁能谈谈“限乘 68 人”是什么意思 ?二、指引研究,学习新知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看,谁先上船了 ?(二( 1)班和二( 2)班)(1)二( 1)班和二( 2)班能坐下吗 ?想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请各小组把算式写出来,指名报告,教师板书:23+31=(2)如何口算 ?小组议论,合作学习.[ 学法试试:我这样算:先算23+30= 53,再算 53+ 1= 54;还可以够这样算:先算 20+30=50,再算 3+1=4,最后算 50+4= 54.](3)小组报告,全班沟通.小结:同学们利用各样方法计算,结果都是54,说明大家的算法都对.(4)小精灵聪聪提出问题了:二( 3)班和二( 4)班合乘能坐下吗 ?谁会列式 ?如何口算 ?自主学习,小组沟通.指名报告,教师板书:方法一: 32+39=71(人),先算 30+30= 60,再算 2+9=11,最后算 60+11=71.方法二: 32+39=71(人),先算 32+30=62,再算 62+ 9= 71.两种算法都是 71 人, 71 人比 68 人多,超载了,因此二( 3)班和二( 4)班合乘坐不下.此刻船上坐了 54 人,看一看,船上还可以不可以再上乘客 ?按班级次序,该哪个班上船了 ?2.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1)二( 3)班还可以上几人 ?谁会解决这个问题 ?如何计算 ?小组议论,合作学习.[ 学法试试:我这样想:要求还可以上几人,能够用减法计算,这样列式:68-54,我这样算:先算 60-50=10,再算 8- 4= 4,10+4=14,还可以上 14 人;还可以够这样算:先算 68-50= 18,再算 18-4=14;我想还可以够用竖式计算68- 5 41 4 ]指名报告,并说出各自不一样的算法.(2)小精灵明显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二( 3)班上了 14 人后,还剩下多少人 ?想想,用什么方法计算?如何列式 ?学生自主学习,指名报告,并说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32- 14=18(人)先算 32-10= 22,再算 22-4= 18.还可以够如何算 ?(用竖式计算)3.概括小结,揭露课题.今日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么多的问题.下边请同学们察看这几道算式,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色 ?(都是两位数)对,我们今日研究的就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有多种,希望同学们此后做练习时,选择适合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学法反省: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能够用多种方法口算,还可以够用笔算,数学里面的知识真多,我必定要好勤学习.]三、稳固深入,拓展思想1.“做一做”.(教材第 93 页)学生独立达成,小组评论.2.练习十九第 1 题.(课件出示)小组竞赛.四、全课小结,提升认识1.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2.教师小结:今日,我们不只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而且还学会了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持续努力,学到更多的知识.五、课后作业,协助消化练习十九第 2、 3 题.教练创新课后作业指导练习十九第 3 题:是实质应用的问题,能够先让学生按教材给的示范,计算阿姨买一个台灯和一个闹钟一共用的钱数,而后再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计算.增补习题及解答1.填空.(1)计算36+48 时,这样算: 30+40=()6+8=(()+())=()这样算:7636+40=(+8=())3 6+4 8这样算:(2)计算54- 39 时,这样算: 54-30=()24-9=()这样算:2.口算.3*.计算下边各题,如何算简易就如何算.(1)36+27+24(2)83-19- 41[ 解答: 3* .(1)36+ 27+24=36+ 24+27= 87( 2)83-19- 41=83-( 19+41)= 23]万之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第二课时教课设计设计教课内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练习.教课要求1.经过练习,使学生能正确、娴熟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2.培育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课要点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课器具活动卡片口算题、课件等.教课过程一、基本练习,导入新课1.口算.24+38=35+46=94-58=67-25=47+19=63-47=2.(1)买一辆玩具小汽车和一把玩具手枪一共需要多少钱?(2)一只玩具小熊的价格比一个魔方贵多少钱?(3)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识题?你会解决吗 ?让学生独立练习,小组评论.二、讲堂练习,稳固旧知1.练习十九第 5 题.(1)出示活动卡片.(2)小组轮番练习.2.课件出示第 6 题.游戏:分组进行接力竞赛.(1)将学生疏成两组竞赛,轮番进行.(2)竞赛结束后,给获取冠军的那一组每人奖一朵红花.3.课件出示第 7 题.(1)让学生看图,谈谈图意.(2)独立练习,小组沟通.4.课件出示第 8 题.(1)看图,谈谈图意.(2)独立列式解答,小组互评.三、深入练习,拓展智能1.课件出示,指几名学生登台板演.2.课件出示,学生独立练习,小组沟通.他们一共钓了多少条鱼 ?四、课后作业,协助消化练习十九第 4 题.教练创新课后作业指导练习十九第 4 题:能够做成口算卡片,让学生抢答.增补习题及解答1.口算.2.[ 解答: 1.略 2.30+ 30=60(人),28+34=62(人) ] 万之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第三课时·教课设计设计教课内容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课要求1.使学生能够正确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2.培育学生依据详细状况选择适合方法解决实质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培育学生的迁徙类推能力.教课要点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教课难点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退位方法.教课器具投影机、课件等.教课过程一、回首旧知,复习铺垫1.口算.26+38=75- 43=47+36=58-42=37+56=54- 39=学生独立练习.2.笔算.61+38=83- 29=34+53=73-64=39+24=64- 25=学生独立练习,达成后发问: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在笔算时应注意什么?二、创建情境,研究新知同学们,此刻人们居住的环境愈来愈好,生活水平不停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停加强.我们小朋友自然也不例外了,下边我们来看一看二年级的同学们在做什么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 3 上边的情形图)1.认真察看画面,你从图中认识到了哪些数据信息?从图中知道第一周已经采集了 180 个瓶子,第二周又采集了 340 个瓶子.500个瓶子送一次,此刻采集的瓶子够送一次吗 ?小组议论,指名报告.我们把两周采集的瓶子加起来就知道够不够送一次了.2.教课例 3.180+340=(1)如何计算 ?小组议论,合作学习.[ 学法试试:关于这道题,我有五种算法:①这样算: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 18+34= 52,因此 180+ 340=520;②这样算: 100+300=400, 80+40=120,400+120=520;③这样算: 180+300=480,480+40= 520;④这样算:1 8 0+340180+ 40=220, 220+ 300=520,⑤还可以够列竖式计算:5 2 0](2)小组报告,全班沟通.哇! 同学们的算法真多,太棒了,我们没有学过的题目都能用口算的方法算出结果,说明同学们的口算能力特别强.有的同学还用了笔算的方法,真不简单.你们都会用笔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3)用笔算试着算一算.学生做完后,发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为何百位上不是 4?(4)指引学生与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对比较,谈谈有什么同样的地方和不一样之处 ?比较后,指引学生概括:三位数与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是同样的,只可是是十位上满十要向百位进 1 罢了.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够类推到三位数上来.3.学习例 4.(1)察看统计图,提出数学识题.同学们,方才我们一同解决了一个加法问题,此刻请你们看一看统计表,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第二周比第一周多采集多少个?第一周比第二周少采集多少个?(2)如何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40-180=(3)如何计算呢 ?学生自主学习,试着算一算.指名报告,沟通算法.①34-18= 16,因此 340-180= 160;②340- 100=240,240-80=160;③340- 200=140,140+20=160;④用竖式计算;3 40- 1 8 01 6 0发问:为何用 340- 200?把 180 当作 200,这样好减,原来要减 180,当作了 200,多减了 20,因此再加 20.再问:用竖式计算,为何百位上是2减1?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慧,这几种算法都对.希望大家持续努力,勇于研究.4.试试练习.“做一做”第 1 题.(1)学生独立达成.(2)做完后集体校正,并谈谈算法.5.指引学生概括小结,揭露课题.请同学们认真察看这些题目,谈谈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有什么不一样 ?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今日学习的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也就是“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板书课题)那么,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用笔算时,应当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同样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算起;(3)笔算加法,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 1;笔算减法,哪一位不够减,要以前一位退一.[ 学法反省: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使我理解了,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同样,也要把同样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我还知道了要解决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法,能够用口算,也能够用笔算.数学里面的知识真多,我愈来愈喜爱学数学了. ]三、稳固深入,拓展思想1.“做一做”第 2 题.(1)学生独立练习.(2)小组沟通校正,并沟通算法.2.练习二十第 2 题.(课件出示)指三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下边练习.四、全课小结,提升认识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你有哪些收获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是什么?五、课后作业,协助消化练习二十第 2~ 4 题.教练创新课后作业指导练习二十第 2 题:这里只有一个问题,练习时,能够让学生提出不一样的问题(此刻年比昨年多植多少棵),或许改变题中的数据提出不一样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既增添了练习的密度,同时又使学生遇到绿化环境的教育.第 3 题:能够采纳开火车的形式练习.增补习题及解答1.填空.(1)计算 260+380 时,这样算:由于 26+ 38=()因此 260+380=()这样算:(2)计算 450-180 时,这样算:由于 45-18=()因此 450- 180=()这样算:2.计算.3.直接写出得数.4* .想想:各图形表示什么数,而后计算.○+150=△-240=○+△=430260()[ 解答: 1、 2、3 略 4* . 780 220]△-○=()万之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第四课时教课设计设计教课内容估量.教课要求1.使学生能依据详细情境提出数学识题,并选择适合的算法.2.培育学生的估量意识,能联合详细状况进行估量,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说.3.联合详细情境,培育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课要点能联合详细情境进行加、减法估量.教课难点培育估量意识和能力.教课器具多媒体课件.教课过程一、回首旧知,复习铺垫1.说出下边各数的近似数.3 800 1 6064 812 2 3102.口算.260+ 170=360-180=420+300=430-190=二、创建情境,研究新知同学们,你们知道矿泉水瓶子能回收吗 ?回收有什么用途 ?矿泉水瓶子是用塑料制成的,属于可回收物质,能够回收再次利用.大家看一看这是二年级一个月来采集矿泉水瓶的状况.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 5.采集矿泉水瓶状况第一周180第二周340第三周192第周围2192.依据统计表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识题.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1)第一周和第二周一共采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2)第二周比第一周多采集了多少个?(3)第三周比第周围少采集了多少个?(4)第三周和第周围大概共采集了多少个?发问:哪个问题我们以前没有碰到过?(第四个问题)此刻我们就一同来解决它.(板书课题:估量)3.设疑激情,引诱估量.要解决“第三周和第周围大概一共采集了多少个” 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 ?如何列式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192+219=你能不计算,估一估这两周大概一共采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吗?小组议论,合作学习.[ 学法试试:我这样想: 192 靠近 200,219 也靠近 200,200+200=400,这两周大概采集了400 个矿泉水瓶子;我又这样想:192 靠近 190, 219 靠近 220,190+ 220=410,这两周大概一共采集了 410 个矿泉水瓶子;我还有一种想法:192 靠近 100,219 靠近 200,100+ 200=300,这两周大概一共采集了 300 个矿泉水瓶子.我的这几种估法也不知道哪一种正确. ]小组报告,全班沟通,并对估量结果作出估量解说.(1)200+200= 400(个).(192 靠近 200,多加了 8, 219 靠近 200,少加了 19,这样算比实质结果少 11 个.)(2)190+ 220=410(个).(把 192 看作 190,少算了 2 个,把 219 看作220,多算了 1 个,结果比实质结果少 1 个,与实质结果特别靠近.)(3)100+ 200= 300(个).(把 192 看作 100,少算了 92 个,把 219 看作200,少算了 19 个,结果比正确答案少 111 个.)指引学生比较以上三种估量,哪一种估量比较合理一些.指引学生概括:第( 1)种和第( 2)种估量比较合理一些,第( 3)种估量与正确答案相差太多,因此不合理.估量时,能够把数当作靠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4.持续设疑,加深稳固.假如每采集 500 个矿泉水瓶子送一次,大概再采集多少个,又能够送一次?小组议论,集体沟通.(1)500- 400= 100(个)(大概再采集 100 个,又能够送一次.)(2)500- 410= 90(个)(大概再采集 90 个,又能够送一次.)5.你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识题?小组议论,合作沟通.正学法反省: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不单知道了矿泉水瓶子能够回收再利用,并且还学会了估量的方法.在估量时,要把实质数当作靠近整十数或整百数,但不可以与实质数相差太远,估量要合理. ]6.试试练习第 98 页“做一做”.(1)学生独立练习.(2)做完后,指名谈谈估量的方法.三、稳固深入,拓展思想1.练习二十第 5 题.(连一连)独立练习,集体沟通.2.练习二十第 6 题.独立练习,做后小组沟通.四、全课小结,提升认识1.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2.如何估量比较合理 ?五、课后作业,协助消化练习二十第 7、 8 题.教练创新课后作业指导练习二十第7 题:本题有多种不一样的估量策略,如将两种商品的价格245、187,看作 250、190 或 200、200 甚至是 250、180,此中看作 200、200 的估量结果是400,与实质状况不符,这时需要经过沟通、议论,判断结果的合理性,调整估量策略.增补习题及解答1.下边各数靠近几百 ?填一填.( 1) 306 靠近().(2)498 靠近().( 3) 197 靠近().( 4) 807 靠近().(5)793 靠近().( 6) 589 靠近().2.下边各数靠近几百几十 ?填一填.( 1) 232 靠近().(2)645 靠近().( 3) 718 靠近().( 4) 388 靠近().(5)436 靠近().( 6) 964 靠近().3.(1)一共有多少人 ?(2)大概一共有多少人 ?[ 解答: 1、2.略 3.( 1) 198+203=401(人)( 2) 200+200=400(人) ]万之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第五课时教课设计设计教课内容综合练习.教课要求1.经过练习,使学生能正确、娴熟地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加减法.2.进一步培育学生估量的意识和能力.3.培育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质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课要点1.正确、娴熟地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加、减法.2.能正确地进行估量.教课器具多媒体课件.教课过程一、基本练习,导入新课1.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计算.280+340= 420 - 350= 160 + 420= 670 -150= 360 + 480 = 830 -560=学生独立练习,做完后同桌互相谈谈自己的算法.2.笔算下边各题.640-370= 560 + 230= 810 - 390= 120 +540= 750 - 470 = 260 +180=独立练习,小组沟通校正.3.多媒体课件出示:两筐萝卜大概一共有多少个?学生独立练习,集体沟通.二、讲堂练习,稳固旧知1.练习二十第 9 题.独立练习,集体沟通.2.练习二十第 10 题.(课件出示)同桌议论,小组沟通.3.课件出示:猪和奶牛一共有多少头 ?独立练习,集体沟通.4.课件出示:这两筐桃大概一共有多少个?独立练习,集体沟通,并说出估量的原因.三、深入练习,拓展智能1.练习二十第 11 题.2.先估量,再连一连.(课件出示)3.课件出示:(1)母鸡和公鸡一共有多少只?(2)公鸡比小鸡少多少只 ?(3)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识题?四、课后作业,协助消化1.练习二十第 12 题.2.估量.教练创新课作业指导练习二十第 12 题:联系生活实质的估量题,要求估量冷饮店一天卖出的冰棍和矿泉水的数目.学生估量出结果后,能够指引学生对估量结果进行剖析,预测冷饮店叔叔次日两种冷饮的进货状况.如,矿泉水比冰棍卖得多,次日矿泉水要多进些.增补习题及解答1.2.3.原有卖出剩下560 盒390 盒()盒()个240 个120 个380 块()块140 块[ 解答: 1. 320- 170=150(个) 2.420 3 . 170 360 240]。

一下《语文园地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下《语文园地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下《语文园地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音序查字法,在故事情境中初步学会使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2.学习独立识字,初步培养在学习中查字典的习惯。

3.正确朗读古诗《赠汪伦》,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背诵古诗。

4.和大人一起读《胖乎乎的小手》,巩固学过的汉字,知道要帮大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2.背诵《赠汪伦》。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字母卡片。

学生:字典。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音序查字法,在故事情境中初步学会使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2.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初步培养在学习中查字典的习惯。

教学过程:板块一和字典交朋友1.翻一翻。

学生拿出字典,自由翻看,说说字典这位新朋友哪里令人印象深刻。

提示:指导翻字典的方法,可以一页一页地翻,也可以一叠一叠地翻。

2.想一想。

学习生活中,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请教字典朋友?预设: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字时,我们都可以向字典朋友请教。

3.聊一聊。

学生说一个自己最想查的字。

小结:今天,我们就可以用上一种查字典的方法——音序查字法,去查查这些你们认识却不清楚意思的字。

板块二学习音序查字法三步骤1.音序对对碰。

(1)谁会背:按顺序背诵字母表。

(2)谁会找:出示大写字母表,指名两位学生上来找字母,根据其他学生的指令,比比谁先找到该字母。

(3)谁能连:出示部分大小写字母,请学生连一连。

(4)谁碰对:把写有大小写字母的卡片分别发给学生,请拿到小写字母的同学快速找到拿着相应大写字母的同学。

全部找到后,两两起立,读出手中的字母。

提示:教师要提醒学生音序查字法中的音序,指的就是按照字母表先后次序排列的字词等的顺序。

2.查字典行动。

(1)学生自由读步骤,先试着按步骤做一做,提出疑问。

(2)学生再读步骤,教师按照学生所读,示范查找“厨”字。

(3)教师带着学生三读步骤,依次找到“厨”字的音序、音节,并找到字典中的“厨”字。

学生读读“厨”字的解释。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2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2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2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时:第32课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字音字形,明白字音字形的关系;2. 能准确辨认出一个汉字的字音和字形;3. 能正确运用学习的字音字形知识写字。

教学重点:1. 掌握字音字形的概念;2. 学会准确辨认汉字的字音和字形;3. 掌握正确书写汉字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备课早读片段;2. 一些与汉字有关的图案卡片;3. 学生课前作业完成情况。

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5分钟)1. 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问答,复习上一课的知识点。

2. 学生展示课前完成的作业,互相检查并进行讨论。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字音字形的概念,并举例子说明。

2. 教师出示一些图案卡片,要求学生根据卡片图案猜测对应的汉字的字音和字形。

3.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准确辨认出字音和字形,然后将其写在黑板上。

三、讲解与练习(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讲解字音字形的组成方式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并进行讨论。

2. 学生在课本上进行相关练习,例如找出相同字音或者相同字形的汉字等。

3.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相互出示一些卡片,让其他小组的学生回答对应的字音和字形。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学生分组表演一些字音字形相关的任务,例如讲述一个字音字形的知识点,演示正确书写一个字等。

2. 教师提问学生,让其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将一些汉字的字音和字形准确写在黑板上。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今天的学习进行总结,回顾字音字形的概念,并提醒学生后续的学习任务。

六、课后作业(5分钟)1. 完成课堂上的练习册相关练习;2. 复习今天的知识点,准确辨认一些汉字的字音和字形。

以上就是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的建议,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优秀教案设计

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优秀教案设计

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优秀教案设计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优秀教案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优秀教案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了解“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体会和学习船长临危不惧、沉着镇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大海是美丽的,大海是雄放的,但大海又是无情的,有关大海中的故事说不完也道不尽,,在《跳水》中我们认识了一位遇事沉着,机智果断的船长,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位新船长,一个英雄——哈尔威船长,以及和他有关的另一个海上故事——“诺曼底”号遇难记。

2、生齐读课题。

3、师:读了课题,同学们你们会想到哪些问题呢?学生提问。

4、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有价值,要读懂一篇文章,除了会“质疑”,还要学会自己通过阅读理解来“解疑”。

在《跳水》中我们采用了初读感知,合作探究,品析体会(逐步出示课件)的学习方法,今天这些问题,我希望同学们用这个方法靠自己来解决,我相信大家一定能行,你们说呢?二、初读感知1、师:下面请同学们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读。

3、交流。

4、师或生小结:1870年3月17日,“诺曼底”号邮轮被“玛丽”号撞出大窟窿,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大家脱离危险,使船上的所有人获救,而他自己却随着沉船牺牲了。

三、精读课文1、师:海难的发生,始料未及,在课文的描写中一定有许多地方让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屏幕上出示的三个问题读这些地方,读中的感受你可以用笔在书上写下来,不明白的地方做个记号,待会我们小组讨论。

2、学生自读。

3、师:请同学们把自主学习的收获和同学一起分享一起探究吧!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通用技术必修1苏教版3.2设计的一般原则(第一课时)教案

通用技术必修1苏教版3.2设计的一般原则(第一课时)教案

3.2设计的一般原则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设计的一般原则。

(2)理解设计的一般原则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设计的一般原则来评价某个产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自主学习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技术素养,增强面对技术世界的信心以及对个人、社会、环境的责任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正确理解设计的一般原则及其关系。

(2)会应用设计的一般原则来评价某些产品。

2、难点:对设计原则之间主次、制约、相互联系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1、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主导—主体”的设计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知识建构和能力拓展。

总体教学流程为:“情境导入——合作探究——自主发现——能力展现——总结提升”。

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引入[PPT展示] 展示三种台灯图片,请学生选择满意的一款,并说明理由。

三款台灯分别是漂亮的、有创新技术含量高的和普通的。

[学生选择] 并说明其理由[教师评析] 同学们对这三个台灯都有自己不同的选择,同学们的选择不一样,同学们理由也不一样,那么设计者在设计制造的过程中要怎么样为消费者考虑呢,设计者在设计时有没有要遵守的一些规则呢?比如说第个台灯,它和我们以往用的台灯不一样,有一些创新。

新课讲授1、创新原则:创新就是通用引入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等,或对已有产品的革新来创造具有相当社会价值的事物或形式。

[PPT展示] 三个削铅笔的工具。

[问题] 下面的削铅笔工具在什么方面有创新,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那一个,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评析] 创新的核心是设计。

一个产品如果没有任何新意,就很容易被不断发展的社会所淘汰。

而我们的生活却会因设计而丰富多彩,设计因创新而魅力四射。

削铅笔的工具也是如此,第二个相对第一个就将新的思想用到了削铅笔刀上了,由削变成了圈了;第三个相对第二个也有创新,在结构上有了创新,使我们使用削铅笔工具更为轻松了。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赵州桥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赵州桥第一课时教案

11 赵州桥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十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

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全部、横跨、创举、减轻、冲击力、重量、节省、坚固、美观、石栏、栏板、精美、图案、前爪、回首、遥望、双龙戏珠、才干、宝贵、遗产”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1.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情感。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产生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以及设计上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三、教学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看图提问,导入学习出示赵州桥图片师:看到这座桥,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你想知道些什么?1.学生提问出自己的问题。

2.齐读课文,想想大家提出的问题,看能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交流。

3.导入学习,板书课题。

(二)看图学词,检查预习效果出示赵州桥图片,出示相应词语:河北省赵县洨河石拱桥安济桥赵州桥桥洞横跨桥墩隋朝石匠设计智慧才干创举世界闻名历史遗产石栏雕刻缠绕雄伟坚固美观1.齐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分组指读,了解分组理由。

3.相互提醒,注意易错字词。

4.齐读词语,引发联想。

(三)看图学句,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出示赵州桥图片,出示相应句子:第一处:赵州桥非常雄伟。

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1. 引导:估一估我们的教室有多长?赵州桥至少有几个我们教室这样的长度?(五、六个教室长)你们在体育课上一定都跑过五十米,感觉会怎样,跑完了觉得挺累的吧。

五十多米的赵州桥长不长?2.指导阅读,仔细体会这些数字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把“雄伟”的气魄读出来。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一课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一课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一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一课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能够正确使用数学词汇:数量、数字、数目、数2. 通过实际操作,认识并能够书写1~9的数字3. 能够用数字表示给定的具体数量教学内容:1. 数字的认识与书写2. 数字和数量的对应关系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介绍自己并与学生互相熟悉。

2. 教师呈现一些常见的数字,要求学生能认出并书写。

二、练习数字的认识与书写(15分钟)1. 教师示范并指导学生正确书写1~9的数字。

2. 学生进行跟读和模仿,逐渐熟悉并掌握正确的数字书写方式。

3. 教师检查学生的书写情况,对错误进行纠正。

三、引入数量概念(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具体的物体,如书、铅笔等。

2. 要求学生观察并说出每种物体的数量。

3.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数量的概念,如:这是两本书,这是三支铅笔。

4.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物体数量的概念。

四、数字和数量的对应关系(20分钟)1. 教师通过示范和提问,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给定数量的物体。

2. 学生将观察到的数量与相应的数字进行对应,如:看到两本书就说出数字“2”。

3.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数量与数字的对应关系,强化他们的记忆。

五、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用数字表示给定的具体数量。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互相交流答案。

3. 教师进行答案讲解,并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指导。

六、拓展活动(10分钟)1. 教师邀请学生出示一些具体的物体,如水杯、橡皮擦等。

2. 学生通过观察物体数量,用数字进行表示并说出对应的数量。

3. 教师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尝试更多的拓展活动。

七、总结与课堂反思(5分钟)1. 教师对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复习学生所学的数字和数量对应关系。

2. 学生对本堂课的进行回顾,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认识、书写1~9的数字,并能够用数字表示具体的数量。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育第一课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育第一课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育第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掌握数数、识数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数数和认识10以内的数字。

2. 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能够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游戏、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2.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养成积极思考的惯。

2. 培养学生热爱数学,乐于探究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主体内容1. 数数:从1数到10,认识数字0。

2. 加减法: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能够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辅助内容1. 数学游戏:通过数数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数数和识数的方法。

2. 数学故事:通过讲解数学小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准备数字卡片、计算器等教学工具。

2. 设计数学游戏和数学故事。

课堂导入1. 利用数字卡片,引导学生从1数到10,认识数字0。

2. 通过讲解数学小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主体环节1. 数数教学:a. 利用数字卡片,引导学生从1数到10。

b. 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数比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c. 通过数数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数数和识数的方法。

2. 加减法教学:a. 讲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b. 通过计算器,让学生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c. 设计加减法题目,让学生进行练。

课堂小结1. 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课后作业1. 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数数和加减法的练。

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过程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状态。

2. 对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结果评价1. 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效果。

2.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最新14篇)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最新14篇)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最新14篇)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一第一课时:认识物体和立体图形教学内容:教科书32页、33页做一做,练习五第2题。

教学目标:1. 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质疑激情: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

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1.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

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随机板书名称。

2. 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1. 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小学三年级第一课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第一课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第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习认识26个英文字母及其发音。

2. 学会正确书写并书写流畅。

3. 通过单词拼读和句子模仿,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1. 字母A-Z的认读与书写。

2. 通过图片、单词卡片等教具进行单词记忆与拼读。

3. 听音辨字练习,培养听写能力。

4. 创设情境,模仿句子的造句练习。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 (5分钟)教师出示A-Z的字母卡片,并依次读出字母名称,学生齐声跟读,并进行手势示意。

Step 2: 字母认读与书写 (15分钟)教师以字母A为例,出示大写和小写字母A的书写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字母的特点及书写规范。

然后,学生使用纸和铅笔模仿教师的示范,正确书写字母A,教师进行逐一指导。

Step 3: 单词记忆与拼读 (20分钟)教师出示与字母A相关的图片卡片,如apple,ask等,学生依次观察图片并进行单词拼读,教师辅助纠正发音。

然后,教师出示其他字母相关的单词,并让学生进行拼读练习。

Step 4: 听音辨字 (15分钟)教师播放包含字母A的单词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后辨识出正确的单词。

然后,逐渐增加其他字母相关的单词,进行听音辨字练习,提高学生的听写能力。

Step 5: 句子模仿 (20分钟)教师出示与字母A相关的句子,如"I have an apple.",学生齐读,并模仿句子结构进行造句练习。

教师可以给予一些句子的开头,让学生自己完成句子。

Step 6: 拓展活动 (15分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活动,如游戏、歌曲等,巩固学生对字母名称、发音以及单词的记忆与掌握。

Step 7: 总结与反思 (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英语。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学习字母的认读、书写、单词记忆拼读等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认识坑、考等6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4个字。

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第二段并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4、了解童年李四光为什么对大石头产生疑问,并设置悬念,引发下几段内容的求知欲。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题1、谈话激趣:小朋友你们有没有玩过捉迷藏?谁来说说,你都喜欢藏在什么样地方呢?为什么喜欢藏在那儿?2、介绍李四光:你们都是聪明活泼的好孩子,跟李四光一样。

(板书:李四光)李四光是谁?你们知道吗?3、导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李四光和奇怪的大石头之间的故事。

(板书:奇怪的大石头)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教师:同学们赶紧读读课文,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不懂的词句问问同桌!(学生读课文)大家都是认真的好孩子,把课文都预习好几遍了。

卢老师特意找了一些难读的字词来考考大家:转来转去、考察、秦岭、遗迹、研究、严严实实、躲闪、突兀、流域、砸、孤零零、成果、震惊、大坑、陨石(个别读,开小火车检查)三、学习第二段1、给合课文上的图片来认识孤零零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在文中所有的效果。

2、再认读第二段,找一找其中精彩的字词,并说明原因。

3、看着图画把第一段中,捉迷藏的内容复述下来。

四、观察图片,设置悬念为下一课时做准备1、哪一位是李四光,并说明原因。

2、他在想什么?此时此刻的李四光脸上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3、请带着这样的表情读读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4、接下来的故事又会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会不会一直困扰着李四光?请小朋友课后自己学习以下内容。

五,书写指导1、认读生字。

2、观察生字,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写错。

(在写纪时,要注意右边是己不是已;旅要和旋易混,藏和卧笔顺易错,要注意区分,不要写错。

)【我的反思】听了糜老师的评课受益非浅,在此真诚地感谢糜老师。

以下我从课堂教学情况和自身原因两个方面谈谈自己从中得到的感悟。

就课堂教学情况而言,我重点地思考了三点:一、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充分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握,我还欠成熟。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1《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优质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1《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优质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1《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一元一次方程》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1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并能够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并通过对方程的变形和求解,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代数的基本概念,如代数式、运算等,但对一元一次方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将问题转化为方程形式,对于方程的解法和应用也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2.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并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2.准备一元一次方程的案例,用于讲解和练习。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购物问题、速度问题等,引导学生将这些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

让学生认识到方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通过示例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让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一元一次方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年级音乐下册第三课第一课时《打花巴掌》教案设计

二年级音乐下册第三课第一课时《打花巴掌》教案设计

本节课是二年级音乐下册第三课第一课时,重点内容为《打花巴掌》。

作为音乐教师,要紧密围绕学生的特性和学习目标,从音乐理论、音乐实践、音乐欣赏等方面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以下是本课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打花巴掌》的歌词和旋律。

(2)学习简单的打击乐器演奏方式。

(3)了解巴掌与拍手的不同,掌握正确的拍子。

(4)掌握歌曲的节奏和动感,积极参与歌曲演唱。

2.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音乐素养。

(2)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增强自信心和自信心。

二、课前准备1.教学媒体:教学视频、PPT、投影仪等。

2.教具准备:打击乐器(乐器棒、编钟、手铃等)。

3.活动准备:音乐欣赏鉴赏游戏、合唱练习和小组表演。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音乐欣赏先让学生听录音,感受歌曲的重点节奏,并边听边拍手指,带领学生学会打拍子。

接着让学生看视频,看一下歌曲的表演方式以及演奏的乐器,介绍节奏的特点和一些小细节,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歌曲的节奏和动感。

带领学生一起唱,加深理解和感受,并根据不同学生的音乐水平逐步增加难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全程参与。

2.打击乐器演奏通过简单的节奏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乐器的演奏技能,并在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之后,分组进行合作演奏,并演奏一段歌曲,让学生尝试打出相符的氛围。

3.歌曲演唱对学生进行歌曲的演唱训练,首先是单独训练,掌握歌曲的基本技巧打击。

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分组进行不同格调的合作演唱,不断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不仅可促进交流,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1.音乐欣赏鉴赏游戏(约15分钟)(1)情境创设老师介绍大家正要学习一首非常优美的歌曲——《打花巴掌》。

先听听这首歌的旋律和节奏,感受其中的强烈节奏感,带领学生开始拍起节奏,进行游戏。

(2)游戏规则学生利用自己的手掌和桌面拍手。

老师先放出《打花巴掌》歌曲的前奏,让学生模仿前奏节奏,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掌握歌曲的基本技巧节奏,逐步增加难度并升级,为子弟们提供一个在游戏中感受歌曲节奏的机会。

《建筑材料》教学设计教案

《建筑材料》教学设计教案

《建筑材料》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用途和施工方法;(2)掌握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和评价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建筑材料概述(1)建筑材料的分类及发展历程;(2)建筑材料的作用和要求。

2. 第二课时:水泥(1)水泥的性质、种类和应用;(2)水泥的选购与储存。

3. 第三课时:混凝土(1)混凝土的组成、性质和施工;(2)混凝土的养护与检测。

4. 第四课时:钢材(1)钢材的性能、种类和应用;(2)钢材的选择与焊接。

5. 第五课时:木材(1)木材的性质、种类和应用;(2)木材的加工与防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筑材料的性质和应用;2. 利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3. 通过实验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4. 采用小组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建筑材料》;2. 课件:相关建筑材料的教学PPT;3. 实验器材:水泥、混凝土、钢材、木材等样品及实验设备;4. 实地考察:建筑工地或建材市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建筑材料基本概念的理解;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3.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5. 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建筑材料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32课时,每周2课时,共计16周。

2. 教学进度:按照教材内容,每周安排相应课时进行教学。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建筑案例,引发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兴趣;2. 讲解:结合教材和课件,详细讲解建筑材料的性质、用途和施工方法;3. 实验:安排实验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建筑材料的变化;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建筑工地或建材市场,了解建筑材料的实际应用;5. 讨论:分组讨论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和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6. 总结:对本周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一年级语文32兰兰过桥第一课时教案

一年级语文32兰兰过桥第一课时教案

一年级语文32兰兰过桥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一、教育目标了解迅速发展的科技在现代建设中的应用,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对科学产生探索、发现的欲望。

二、教养目标1.认识“兰、梁”等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兰、各、坐、座、带、急”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简单了解课文介绍的两种桥及它们的特点。

三、发展目标1.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设计未来的桥梁。

2.培养合作意识、强化小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

教学重难点:1.识字、认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介绍的两种桥的特点。

3.根据现有知识设计“未来的桥”。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你看到过桥吗?你走过或认识哪些桥?(学生个别回答)2.今天我们课文的主人公叫兰兰,课文讲的就是兰兰过桥的故事。

板书:兰兰过桥二、初读课文:1.爷爷带着兰兰一起去郊游,他将带着兰兰走过两座非同一般的桥,想知道他们过的是什么桥吗?请大家听听这个故事,你将会知道答案。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动画:2.反馈:你知道兰兰过的是什么桥了吗?(学生回答)板书:潜水桥塑料桥3.要求学生再自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潜水桥和塑料桥非同一般?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请大家以四个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并填好调查表。

潜水桥塑料桥造桥地点造桥材料最大的优点板书:教师按照学生回答,将表格填写完整潜水桥塑料桥造桥地点水里小河上造桥材料特别坚实的玻璃又薄又结实的塑料最大的优点不仅方便交通,还可参观海底世界轻巧,体积小,携带方便三、学习生字: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视频,让学生注意其中生字的发音。

师:兰兰的爷爷可真有本领,设计了这么好的桥。

同学们你们长大想干什么?(自由发言)2.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

不过,不论是当桥梁工程师还是当飞行员首先得学会动脑筋,学好一些基础的知识。

比如今天要求我们认识12个生字,大家就可以动动脑子,想一些又简单又容易记住的方法来认识它们,来,试试看吧,比比谁是最聪明的。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优秀教案设计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优秀教案设计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和移项【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会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2.能力目标:探究并掌握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一)预习任务。

(1)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把含有未知数的项合并,把常数项也合并。

(2)解一元一次方程时,第一步:合并同类项,得;第二步系数2251x x +=⨯+113=x 化为1,得。

311=x (二)预习自测。

(1)下列各组中,两项不能合并的是( )A .与b 3b-B .与y 6-x3C .与a 21-a D .与23-100知识点:同类项的概念。

解题过程:解:A .与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为同类项。

所b 3b -以可以合并;B .与所含字母不同,所以不是同类项,不能进行合并;C .与y 6-x 3a 21-a 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为同类项,所以可以合并;D .与所有23-100的常数项也叫同类项,所以可以合并;因此选择B .思路点拨: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称为同类项,所有的常数项也叫同类项。

答案:B(2)方程两边合并后的结果是?16210+=-x x 知识点: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解题过程:解:合并同类项,得:;系数化为1,得:。

78=x 87=x 思路点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同类项有两类,即未知数的一次项和常数项,合并同类项是一种恒等变形,它使方程变得简单,更接近的形式。

a x =答案:87=x (3)方程的解是( )21022=++x x x A .20=x B .40=x C .60=x D .80=x 考点: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设计-第三课第一课时公民基本权利(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设计-第三课第一课时公民基本权利(教案)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第三课公民权利第一框公民基本权利导入新课中国传统政治和儒家礼法体系中只有“子民”、“臣民”,而无现代意义上的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权利意识逐步觉醒,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其发展进步态势是有目共睹的。

那么,我们究竟拥有哪些公民权利、应如何正确行使和维护这些权利呢?我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君臣关系讲授新课P32:早上,小云爸爸妈妈去上班并且妈妈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已退休领取养老金的爷爷奶奶去公园散步,小云去上学。

从小云一家人的生活,可以看出他们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小云上学,体现她享有受教育权;妈妈当选人大代表,体现她享有被选举权;爸爸妈妈上班,体现他们享有劳动权;爷爷奶奶领取养老金,体现他们享有物质帮助权。

一、政治权利和自由1.我国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等。

探究与分享P33:小岩爸爸参加新一届区人大代表选举。

小岩和爸爸就有关选举投票说出了各自的想法。

(1)公民享有选举权需要哪些条件?(2)你心目中的人大代表是什么样的?公民享有选举权的条件我心目中的人大代表2.我国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内容有哪些?(1)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2)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3)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真实举报受保护诬告陷害要担责(一)举报内容歪曲事实如何处理?《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控告申诉工作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如属诬告,必须对诬告者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二)举报人担心泄露个人隐私怎么办?请不用担心!为了保护举报人,纪检监察机关对举报人的姓名、电话、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及举报内容严格保密。

数列(第一课时)教案

数列(第一课时)教案

数列(第一课时)南通市海安县实验中学 王美霞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列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有关概念;2.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会写出数列的前几项;给出简单数列的前几项,会写出它的通项公式;3.给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归纳、类比、抽象、概括 等过程,进行反思、交流,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索归纳的能力.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必修1中学过数集和函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数列的概念,认识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 难点:认识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发现数列与函数之间的关系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探究发现式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引入(引导学生看必修5课本的封面)大千世界蕴含着无数的自然规律,从细胞分裂到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从树木的生长模式到葵花种子、鹦鹉螺壳花纹的排列……它们各有其消长的方式和特点,如:情境1:兔子的繁殖数目和树木生长的规律惊人地相似 1,1,2,3,5,8,…; 情境2:古语: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每日所取棰长排成一列数; 情境3: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六届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依次排成一列数; 情境4:小朋友荡秋千摆动产生数列-1,1,-1,1,…。

【教师活动】:上述例子有何共同特点?【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以上问题,通过学生讨论观察,发现:1.上述问题情境中都有一系列数;2.这些数有一定的次序,前后位置不能颠倒。

由此引出课题(板书课题)3.辨析:(分清数集和数列的区别)① 将数列 38,51,32,28,16,16改成16,16,28,32,51,38 请问:是不是同一数列? ②{}1,2,3,4A =与{}4,3,2,1B =是同一集合吗?③ 38,51,32,28,16,16能放到一个集合里吗?李宇春、张靓颖、黄雅莉、lady gaga 排队能成为数列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得到这些情境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组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的数。

物质的量教案

物质的量教案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引入:我们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是说在没有足够大的称的情况下,曹冲将大象“分解”成一块块可以称重的石头从而直接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将大的分解成小的,整体分解成部分。

也就是以大化小、化整为零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买米按斤计、买面按袋计,买家里盖房子用的石子、沙子按吨计。

那我们为什么不买一粒米、一颗石子呢?是因为一粒米粒质量太小,不容易称量,这时我们只能采用相反的方法将一粒一粒的米“集合”起来,以小化大、化零为整将小的不可直接称量的米粒集合成大量的可以称量的一袋米;提问:我们现在又这样的一个问题:现有1㎏黄豆,只用一架托盘天平,能否确定出这堆黄豆有多少粒?解答:我们知道要是靠我们自己数的话太麻烦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我们想是不是可以数出来一下部分的黄豆粒(以500粒为准),我们先称一下这500粒黄豆的质量m,那么我们再称出另一份质量为m的黄豆的颗粒数也应该是500粒。

我们把这500粒黄豆看做是一堆,我们只要看这1kg的黄豆可以分出多少堆就可以知道这1kg黄豆的颗粒数。

这样以分堆的理念计算黄豆粒的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

提问:大豆、米粒是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的宏观粒子,然而在化学反应变化当中的分子、原子等用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怎样才能确定其个数和质量呢?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个化学反应C+O2=CO2。

请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描述这个反应从微观看,每一个碳原子可与一个氧分子化合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从宏观看,每12份质量的碳可与32份质量的氧气化合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是由肉眼不能看到的原子、分子或离子之间按一定数目关系进行的,同时又是以可称量的物质之间按一定的质量关系进行的。

由此可见,在分子、原子等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那么,它们之间是通过什么建立起联系的呢?怎样才能既科学又方便地知道一定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分子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时 计 划
任课教师:欧珍珍第十周星期二任教班级:2478第6节
课题
3.2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一)
教 学
目 标
1、了解中国目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掌握国际竞争的实质
3、 帮助学生树立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勇于接受挑战的意识。
重点
机遇 挑战
难点
国际竞争的实质以及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
教师点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其实质便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展示材料(一)(二)(三),并简介综合国力的概念。、科技教育与资源领域的分值情况(三)日本的成功
设问:国际竞争力之比较,说说中国总体竞争力水平如何?为什么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较弱?(联系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当前的国情展开,如底子薄、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
学生阅读课本76页并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两个外部机遇和两个内部机遇。
一、中国面临的机遇
1、外部机遇: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
2、内部机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中国加入世贸
设问:联系材料第三段,你对当前国际竞争有什么认识?
学生活动,教师归纳:世界格局的变化,各国目标的调整,形成了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如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科技竞争等等。
学生活动。
四、归纳总结本堂课内容
五、学生完成相关课堂练习卷




3.2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一、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国际竞争的实质
三、我国应该怎样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评价反馈
课堂提问、课堂练习、默写
巩固强化训练
《步步为赢》相关练习
设问:在综合国力的诸项因素中,哪些起基础性作用?其中哪项又是决定性因素?这对发展中国家有何启示?
学生阅读课本73页倒数第二段回答。
教师归纳并展示要点: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出示材料(四)中国的科技力量又如何呢?
设问:中国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障碍在哪里?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请献计献策。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并展示要点:我国的科学技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高素质人才少;如果我们能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抓住机遇,发展高新技术;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多出人才;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同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
设问:我们作为中学生,应该作些什么准备?




一、复习3.1的内容,回顾我国的基本国情,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二、讲授新课
导入:学生阅读“环球视点——新世纪国际综合国力的竞争”
设问:材料第一、二段说明了什么?
学生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教师归纳并点题——新世纪是机遇也是挑战。
设问: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联系环球视点和当前国内外环境,说说我国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呢?先谈谈机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