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
贾岛《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
贾岛《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贾岛《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
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贾岛《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诗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出处】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意思1】松树下问童子,师父哪里去了? 他说师父采药去了,就在大山之中,却因白云缭绕; 不知他的去处。
【意思2】我去寻访隐者,在松树下碰见一个男孩,问起他的老师,他说老师出门采药去了。
就在这座山中,但云深林密不知究竟在何处。
这首诗采用自为问答的形式,诗句浅显近于口语,虽未正面写隐者,而隐者幽居之意自在。
【鉴赏】我在松下问童子,童子说先生上山采药去了; 只知道他是在这座山中,而山里的云雾深重,却不知道他到底在哪里。
原诗描写隐者远离尘俗,悠闲自在的生活,诗中颇富禅机,并有清逸高妙之趣。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幽访胜的人,最喜爱这两句诗。
若是问路找人,知道人在某处,却偏偏找不着,也可用这两句诗来形容。
【全诗】《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①童子:未成年的`人。
《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觽。
”【全诗鉴赏1】写隐居者特殊生活方式的诗;短小而内涵丰富、结构很有特点的诗。
标题用“不遇”,实际上是文学上安排的“不遇”,“遇”则无题,就不能宣扬远离红尘的生活方式,遇其人反是毫无意义的事了。
古典诗歌中借“云深”“云中”“云外”来写的人生,大多表达一个主题:远离俗世,自由随性。
由诗中的“隐者”可以分析出作者潜意识流露出来的人生观。
作者是有出尘经历(当和尚)的人,后经韩愈的劝说而还俗,但在红尘中并未显达,还是仕途蹭蹬。
他潜意识会向往那空寂的天地,对那里的人感兴趣,那正是其价值取向所在。
贾岛《寻隐者不遇》全诗翻译赏析
贾岛《寻隐者不遇》全诗翻译赏析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言:说。
处:去处。
1寻:寻访。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2.不遇:没有见到。
3.童子:小孩。
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言:回答说。
5.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处:地方。
【诗文解释】一: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道他在哪里。
二:松树下询问一位童子,他说师傅已上山采药去。
只知道就在这座山中,山高云深不知在何处。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作者】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诗以五律见长,注重字句锤练,刻意求工。
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赏析】《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小诗。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简练诗作。
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使短短的小诗具有了无穷的韵味。
诗中有一「问」三答,将三番问答精简为二十字。
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逐步深入及对友人的关切,又表现出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
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
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赅,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
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童子回答我说,师父只在这座山里采药。
再问他在山的什么地方,童子回答说,山里云雾太深,不知道具体在哪里。
【出典】贾岛《寻隐者不遇》注:1、《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注释: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3、译文1: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徒弟,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译文2:我在松树下面问童子,他说老师采药进了山。
只知道就在这座山中,却说不清究竟在哪里。
译文3:我在松树下询问童子,他说老师进山采药去。
老师就在这深山密林中,山入云中,不知他在哪里。
4、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又名瘦岛,唐代诗人。
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自号“碣石山人”。
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
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
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今四川蓬溪县)主簿。
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贾岛早年家境贫寒,落发为僧,曾居房山石峪口石村,遗有贾岛庵。
19岁云游,识孟郊等,因和推敲韩愈。
还俗后屡举进士不第。
唐文宗时任长江县(今四川蓬溪县)主簿,故被称为“贾长江”。
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但后又普州司仓参军,卒于任所。
有《长江集》10卷,录诗390余首。
另有小集3卷、《诗格》1卷传世。
他的诗喜欢描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
以五言律诗见长。
注重词句锤炼,刻意求工。
《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寻隐者不遇的全诗意思
《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寻隐者不遇的全诗意思【诗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出处】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意思】松树下寻问隐士的童子,他说道老师父采药而去。
【全诗】《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题解】唐代贾岛的五言绝句。
写作者去寻找隐居在山里的友人而没有见到的情景。
全诗是:“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意思是说,在松树下向隐者的徒弟打听隐者,他回答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山中,但云雾弥漫而又浓密,不知他在山中的什么地方。
诗中主要写童子的回答,通俗自然,清淡朴素,表现含蓄。
“去”,“处”二字,古代同属御韵。
【注释】①言:说、讲。
②处:这里是行踪的意思。
【全诗鉴赏1】诗写的是一次寻访。
寻访的结果是“不遇”。
“松下问童子”一句写问,以下三句则是对答。
问写得极简括。
不须明写谁问和问什么,因诗题和对答有清楚的交代。
答语是诗著意之处,“言师采药去”,童子说师父进山采药去了。
这一句本来已是一个完整的答复,但如果就此打住,就没有诗意了。
小童对答复作的一番补充: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在那云雾迷蒙的某个地方,但具体在哪儿,谁也不知道了。
“只在此山中”的“只在”二字是很肯定的语气,仿佛作了确切的回答,但“云深不知处”叫人哪里找去?说了半天,还是等于零。
然而这两句补充并非多余,它不但是十分天真的话,而且语意佳妙。
这不是故意卖弄口舌,而是生活中常有的那种无意中得到的妙语。
它生动反映出“隐者”特有的生活趣味和情操。
诗通过描写“隐者”那出没云中、神秘莫测的行踪,隐隐透露出其洁身自好,高蹈尘埃之外的精神风貌。
寻访“不遇”,通常是一种扫兴的事。
但读这首诗,却会感到有不同寻俗之处。
小童的天真答话,把人引进高远的意境中,使人恍如面对那白云叆叇的大山,想到有一位高士在其中自由自在地活动,那人迹罕至的去处,一定别有天地、别有一番乐趣。
诗以小童的答话结束,虽然没直接写寻访者的反应,但读后令人觉得,他大约不会立即兴尽而返,而会站在松下,久久对着那云烟深处神往。
贾岛《寻隐者不遇》原文及赏析
贾岛《寻隐者不遇》原文及赏析《寻隐者不遇》是我国唐代诗人贾岛所作,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
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贾岛《寻隐者不遇》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唐代: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鉴赏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诗贵善于抒情。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
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
《寻隐者不遇》贾岛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寻隐者不遇》贾岛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寻隐者不遇》贾岛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寻隐者不遇》贾岛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
贾岛《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和赏析
贾岛《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和赏析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唐代诗人。
[简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
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
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
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
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去”,采*是隐者经常*的活动,用“采*”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
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
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格。
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寻隐者不遇古诗的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解释及赏析
寻隐者不遇古诗的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解释及赏析《寻隐者不遇》古诗由唐代诗人贾岛所著,以下是《寻隐者不遇》的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解释、作者介绍及赏析。
【原文】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翻译译文】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注释解释】1.寻:寻访。
2.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3.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4.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5.言:回答,说。
6.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7.处:行踪,所在。
【作者介绍】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
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自号“碣石山人”。
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
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
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
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赏析】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寻隐者不遇原文译文及赏析
寻隐者不遇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寻隐者不遇魏野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寻隐者不遇字词解释:⑴隐者:隐士,脱离尘世回归自然的人,这里指所谓的仙人。
⑵真:即仙人,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
蓬莱:又称“蓬壶”。
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
⑶松花:松树的花。
老:衰老,引申为花的衰老,即下落的意思。
⑷采芝:摘采芝草。
古以芝草为神草,服之长生,故常以“采芝”指求仙或隐居,此处代指作者所要寻找的仙人。
⑸遍:一作“满”。
寻隐者不遇翻译:寻仙问道,没成想却来到了蓬莱仙岛,这里到处香气弥漫,松花自落。
仙人到底去了哪里呢?怎么到至今还不回来,这满地的白云幸好没人打扫。
寻隐者不遇阅读答案:试题:(1)隐者所居之地有何特点:(2)诗中的对“风”、“松”、“云”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1)风无形,松苍劲,云渺渺,远离尘世,远离尘嚣,清幽恬静,安谧神秘。
(2)除了点明隐者所居之处,也烘托了隐者的高洁与脱俗,更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以及寻而未遇的怅惘之情。
寻隐者不遇赏析:唐诗中寻访隐者不遇为题材的小诗有好几首。
而似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最为后人激赏。
魏野这首七绝的意境很像贾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题中的“隐者”为谁,人们已不得而知,魏野本人即是宋初有名的隐士,他与不少隐逸者有交往,这里反映的就是诗人生活的这一方面,写的是隐者相寻,终未得遇。
与贾岛诗相比,诗题虽同,内中含义却昭然有别。
贾岛诗中,隐者在“云深不知处”,但毕竟“只在此山中”,还是有目标可见的,而此诗中的`隐者,行迹更加漂泊不定,难以捉摸。
“寻真误入蓬莱岛”,首句点出寻访的地点,这位隐士看来是个道士,诗人称之为得道成仙的“真人”,足见敬仰之情。
“误”二字,既说明诗人是不知不觉中来到此地的,也表现了他对此幽寂之景的惊异之情、“香风不动松花老”具休写所见之景。
香风不动,松花自落,隐者居处之清幽可见。
《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
《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
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篇1【诗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出处】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意思】松树下寻问隐士的童子,他说道老师父采药而去。
【全诗】《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题解】唐代贾岛的五言绝句。
写作者去寻找隐居在山里的友人而没有见到的情景。
全诗是:“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意思是说,在松树下向隐者的徒弟打听隐者,他回答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山中,但云雾弥漫而又浓密,不知他在山中的什么地方。
诗中主要写童子的回答,通俗自然,清淡朴素,表现含蓄。
“去”,“处”二字,古代同属御韵。
【注释】①言:说、讲。
处:这里是行踪的意思。
【全诗鉴赏1】诗写的是一次寻访。
寻访的结果是“不遇”。
“松下问童子”一句写问,以下三句则是对答。
问写得极简括。
不须明写谁问和问什么,因诗题和对答有清楚的交代。
答语是诗著意之处,“言师采药去”,童子说师父进山采药去了。
这一句本来已是一个完整的答复,但如果就此打住,就没有诗意了。
小童对答复作的一番补充: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在那云雾迷蒙的某个地方,但具体在哪儿,谁也不知道了。
“只在此山中”的“只在”二字是很肯定的语气,仿佛作了确切的回答,但“云深不知处”叫人哪里找去?说了半天,还是等于零。
然而这两句补充并非多余,它不但是十分天真的话,而且语意佳妙。
这不是故意卖弄口舌,而是生活中常有的那种无意中得到的妙语。
它生动反映出“隐者”特有的生活趣味和情操。
诗通过描写“隐者”那出没云中、神秘莫测的行踪,隐隐透露出其洁身自好,高蹈尘埃之外的精神风貌。
寻访“不遇”,通常是一种扫兴的事。
古诗《寻隐者不遇》译文及赏析
寻隐者不遇贾岛〔唐代〕译文及注释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处:行踪,所在。
鉴赏: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诗贵善于抒情。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
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
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幼儿唐诗《寻隐者不遇》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寻隐者不遇》原文|译文|鉴赏《寻隐者不遇》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
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若大家细读此诗说不定能窥见一二哦!幼儿唐诗《寻隐者不遇》原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及注释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注释⑴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⑶言:回答,说。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赏析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
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
“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
“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
“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
”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
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寻隐者不遇的全诗意思是什么
寻隐者不遇的全诗意思是什么《寻隐者不遇》古诗翻译是如下:在山林中的一棵松树下,我向隐者的小弟子询问他师父的去向。
他回答说师父采药材去了。
隐者师父其实就在这座旷远的大山里。
但是山上云雾迷蒙,那个小弟子也不知道他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了。
寻隐者不遇的全诗意思是什么在山林中的一棵松树下,我向隐者的小弟子询问他师父的去向。
他回答说师父采药材去了。
隐者师父其实就在这座旷远的大山里。
但是山上云雾迷蒙,那个小弟子也不知道他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了。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
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
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
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寻隐者不遇赏析这首诗写作者去寻访一位隐士没有见到,通过与童子的对话,反映出了隐士游踪不定、无羁无绊的生活。
首句“松下问童子”,入题极为自然。
可以想见,作者兴致勃勃去拜访朋友,经过山林跋涉,途中劳顿,却没有找到这位隐士,这时幸好在苍翠欲滴的青松之下看到了他的徒弟,便急切地询问起来。
自第二句“言”字之下,全是童子的答话。
他的回答巧妙而真实,既提供了师父的去踪“采药去”,给予作者可寻的希望;又指出师父只是在这大山之中,但山林茂密,白云缭绕,具体在什么地方,徒弟说不清楚,客人也无法寻觅。
自“言”字以下的寥寥十余字,写得既有波折,又有情趣,把隐士的飘游生活和他所处的幽深环境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寻隐者不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寻隐者不遇一诗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于自我认同的迷茫。
首先,诗歌的标题“寻隐者不遇”就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
寻隐者是隐居的人,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从而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真正的精神追求的重视。
但是,标题的“不遇”二字却表达了寻找隐居者不可遇见的情况,对于这种失望的心情,诗人表现的淋漓尽致。
其次,诗歌的描述和写作手法也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中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此时诗人却看不到自己所渴望追求的寻隐者,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于现实社会的失望情感。
《寻隐者不遇》原文及翻译赏析
贾岛《寻隐者不遇》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2、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3、不遇:没有见到。
4、童子:小孩。
5、言:回答说。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
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寓问于答,几问几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
“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
“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
“隐者”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
”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我”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
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诗人巧妙地以答见问,收到了言外见意的艺术效果。
“我”的问话固然见于言外,“我”与“童子”往复问答的动作、情态及其内心活动也见于言外。
四句诗,通过问答的形式写出了“我”、“童子”、“隐者”三个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又通过环境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这首诗除了语音简练,形象鲜明,还很讲究色调。
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
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
小学古诗:《寻隐者不遇》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寻隐者不遇》原文译文赏析《寻隐者不遇》唐代: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赏析】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仅仅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毕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足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不过,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诗贵善于抒情。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
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
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寻隐者不遇》古诗配图赏析
《寻隐者不遇》古诗配图赏析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解】:1·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2· 不遇:没有见到。
3· 言:回答说。
4· 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韵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的行踪。
【评析】: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诗贵善于抒情。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
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
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唐诗 寻隐者不遇
唐诗寻隐者不遇《寻隐者不遇》原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诗人介绍贾岛早年家境贫寒,落发为僧,曾居房山石峪口石村,遗有贾岛庵。
19岁云游,识孟郊等,因和推敲。
还俗后屡举进士不第。
唐文宗时任长江县(今四川蓬溪县)主簿,故被称为“贾长江”。
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但后又普州司仓参军,卒于任所。
有《长江集》10卷,录诗390余首。
另有小集3卷、《诗格》1卷传世。
他的诗喜欢描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
以五言律诗见长。
注重词句锤炼,刻意求工。
“推敲”的典故,就是由于他的诗句“僧敲(推)月下门”而来的。
著有《长江集》。
贾岛与孟郊并称“郊寒岛瘦”,孟郊人称“诗囚”,贾岛被称为“诗奴”,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唐才子传》称他“所交悉尘外之士”。
他惟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工夫。
贾岛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元和五年(810年)冬,至长安,见张籍。
次年春,至长安,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主簿。
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
开成五年(840年)迁普州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843年)七月二十八日(8月27日),在普州去世。
《寻隐者不遇》赏析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这是一首名作,评者甚众。
蒋一葵《唐诗选汇解》:“首句问,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
”李锳《诗法易简录》:“一句问,三句答,写出隐者高致。
”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此诗一答,四句开合变化,令人莫测。
寻隐者不遇_魏野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最新)
寻隐者不遇_魏野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原文宋代魏野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译文寻仙问道,没成想却来到了蓬莱仙岛,这里到处香气弥漫,松花自落。
仙人到底去了哪里呢?怎么到至今还不回来,这满地的白云幸好没人打扫。
注释隐者:隐士,脱离尘世回归自然的人,这里指所谓的仙人。
真:即仙人,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
蓬莱:又称“蓬壶”。
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
松花:松树的花。
老:衰老,引申为花的衰老,即下落的意思。
采芝:摘采芝草。
古以芝草为神草,服之长生,故常以“采芝”指求仙或隐居,此处代指作者所要寻找的仙人。
遍:一作“满”。
赏析唐诗中寻访隐者不遇为题材的小诗有好几首。
而似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最为后人激赏。
魏野这首七绝的意境很像贾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题中的“隐者”为谁,人们已不得而知,魏野本人即是宋初有名的隐士,他与不少隐逸者有交往,这里反映的就是诗人生活的这一方面,写的是隐者相寻,终未得遇。
与贾岛诗相比,诗题虽同,内中含义却昭然有别。
贾岛诗中,隐者在“云深不知处”,但毕竟“只在此山中”,还是有目标可见的,而此诗中的隐者,行迹更加漂泊不定,难以捉摸。
“寻真误入蓬莱岛”,首句点出寻访的地点,这位隐士看来是个道士,诗人称之为得道成仙的“真人”,足见敬仰之情。
“误”二字,既说明诗人是不知不觉中来到此地的,也表现了他对此幽寂之景的惊异之情、“香风不动松花老”具休写所见之景。
香风不动,松花自落,隐者居处之清幽可见。
第三句“采芝何处未归来”为一转折。
贾岛诗中虽略去问句,却还有一回答的童子出现,魏野则将发问的对象也略去了。
他自问自答道:满地白云,杳无行迹,隐者想必采灵芝去了。
灵芝,历来被认为是长生不老之药,长在深山峭壁,来取不易,隐者这一去,何时归来就难么肯定了。
诗人虽未能见到隐者,内心却向往之,他伫立于此,极目远眺,隐隐透出惘然若失的.感情,诗篇已终,余音未了。
小学古诗:《寻隐者不遇》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寻隐者不遇》原文译文赏析《寻隐者不遇》唐代: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赏析】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诗贵善于抒情。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
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
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寻隐者不遇》原文及翻译赏析6篇
《寻隐者不遇》原⽂及翻译赏析1 寻隐者不遇 寻真误⼊蓬莱岛,⾹风不动松花⽼。
采芝何处未归来,⽩云遍地⽆⼈扫。
古诗简介 《寻隐者不遇》是北宋诗⼈魏野创作的⼀⾸七⾔绝句。
在这⾸诗中,运⽤想象,想象⾃⼰寻找仙⼈不意进⼊了仙境,从⽽真象了⼀种闲逸雅致的仙境⽣活,突出了隐者的超然出尘的胸怀,表达了作者对隐居⽣活的向往。
翻译/译⽂ 寻仙问道,没成想却来到了蓬莱仙岛, 这⾥到处⾹⽓弥漫,松花⾃落。
仙⼈到底去了哪⾥呢?怎么到⾄今还不回来, 这满地的⽩云幸好没⼈打扫。
注释 ⑴隐者:隐⼠,脱离尘世回归⾃然的⼈,这⾥指所谓的仙⼈。
⑵真:即仙⼈,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为真⼈。
蓬莱:⼜称“蓬壶”。
神话中渤海⾥仙⼈居住的三座神⼭之⼀。
⑶松花:松树的花。
⽼:衰⽼,引申为花的衰⽼,即下落的意思。
⑷采芝:摘采芝草。
古以芝草为神草,服之长⽣,故常以“采芝”指求仙或隐居,此处代指作者所要寻找的仙⼈。
⑸遍:⼀作“满”。
赏析/鉴赏 唐诗中寻访隐者不遇为题材的⼩诗有好⼏⾸。
⽽似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最为后⼈激赏。
魏野这⾸七绝的意境很像贾诗“松下问童⼦,⾔师采药去。
只在此⼭中,云深不知处”。
诗题中的“隐者”为谁,⼈们已不得⽽知,魏野本⼈即是宋初有名的隐⼠,他与不少隐逸者有交往,这⾥反映的就是诗⼈⽣活的这⼀⽅⾯,写的是隐者相寻,终未得遇。
与贾岛诗相⽐,诗题虽同,内中含义却昭然有别。
贾岛诗中,隐者在“云深不知处”,但毕竟“只在此⼭中”,还是有⽬标可见的,⽽此诗中的隐者,⾏迹更加漂泊不定,难以捉摸。
“寻真误⼊蓬莱岛”,⾸句点出寻访的地点,这位隐⼠看来是个道⼠,诗⼈称之为得道成仙的“真⼈”,⾜见敬仰之情。
“误”⼆字,既说明诗⼈是不知不觉中来到此地的,也表现了他对此幽寂之景的惊异之情、“⾹风不动松花⽼”具休写所见之景。
⾹风不动,松花⾃落,隐者居处之清幽可见。
第三句“采芝何处未归来”为⼀转折。
贾岛诗中虽略去问句,却还有⼀回答的童⼦出现,魏野则将发问的对象也略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代:贾岛
译文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
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
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诗贵善于抒情。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
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
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松下问童子”
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
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
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
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
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
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
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
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
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古诗《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1.寻隐者不遇古诗原文及翻译
2.古诗原文赏析与翻译
3.古诗《乞巧》原文翻译赏析
4.长安遇的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5.寻隐者不遇古诗原文
6.《寻隐者不遇》原文及翻译
7.寻隐者不遇古诗翻译
8.《寻隐者不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