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中国传统音乐
吹禅仓桥容堂的尺八故事

吹禅——倉橋容堂的尺八故事倉橋容堂“吹禅”独奏音乐会巡演地点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民艺馆报告厅上海半度雨棚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1号楼1楼苏州本色美术馆苏州市吴中区通达路219号汕头汕头大学体育园吹禅文:倉橋容堂译:穆谦倉橋容堂尺八最初来源于唐代的中国。
当时日本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从中国接受了佛教、汉字以及几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日本雅乐也在这个时代出现,其乐队编制包括尺八、琵琶和日本筝。
但在十一世纪末,尺八被从雅乐团中去掉。
据说,十世纪的时候,中国僧人受邀到日本向当地僧人传授尺八。
他们发现,这件深奥的乐器可以帮助年轻僧人练习冥想所需要的呼吸技巧。
在十三世纪的时候,僧人们以诵经替代了尺八。
虽然尺八从雅乐团中消失,贵族和僧人们仍在演奏它,猿乐(能乐的前身)表演中也使用尺八。
那时的尺八叫做一節切。
雅乐团里使用的尺八为六孔,而一節切为五孔。
在江户时代(1603-1867),和平的社会环境使得日本发展出了包括茶道在内的多种艺术形式。
从中国的三弦发展而来的三味线在歌舞伎、木偶戏、艺伎表演中使用,成了武士阶层和商人阶层最喜爱的乐器。
到了十八世纪中叶,日本的音乐环境发生了很多变化。
例如,原先以细竹茎制作的尺八开始以更粗重的竹子制作,并发展成了现在的形状。
一种由三件乐器演奏的室内乐体裁“三曲”也开始出现,还有一种“地歌”风格,改编自三味线的曲目,开始由筝演奏,后来也被胡弓采用。
在江户时代,只有虚无僧演奏尺八。
这些游方僧人属于日本禅宗的一派普化宗,他们在行乞时口吹尺八,头戴蔺笠,以象征弃绝物质和自我。
这一派据说由德川幕府于十七世纪建立。
那时,普化宗在全日本有大约三十座寺庙,每一座都有自己的尺八风格。
十八世纪的时候,坐落在江户(即现在的东京)的普化宗头寺一月寺的僧人黒沢琴古将三十六首曲子编订为本曲,作为琴古流的基本曲目,并开始向普化宗之外的大众传授尺八。
如今,这一流派被视为尺八的传统派。
江户时代的浪人,也就是没有师傅的武士,有时假扮成虚无僧并作为间谍为将军服务。
浅析《禅宗少林音乐大典》

浅析《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摘要: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由《水》、《木》、《风》、《光》、《石》五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水乐•禅境》,第二乐章《木乐•禅定》,第三乐章《风乐•禅武》,第四乐章《光乐•禅悟》,第五乐章《石乐•禅颂》。
本文主要从其制作营销方面进行浅析。
一、创意萌生“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曾是人们对以往河南旅游生活的描述, 80年代电影《少林寺》热播后,少林寺在河南省旅游业一直居于领头地位。
就其地理位置来说接待游客也比较多,但是游客在当地的消费很少,酒店业、餐饮业都很少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受益。
其原因没有夜文化,虽然景区都有盈利,但是酒店业亏损、餐饮业一般。
所以当地市委市政府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希望能够打造一台晚会,而且通过这台晚会能够留住游客;同时处于文化艺术层面的考虑,嵩山需要对历史进行鲜活的诠释,需要一个大型文化表演项目来释放肃穆的庙宇给游人的压力,使之达到某种审美的平衡。
因此可以说这一项目的萌生是由政府主导的、致力于当地经济发展的。
郑州市委、市政府为开发利用少林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加快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2004年邀请著名策划人、剧作家、制作人梅帅元及其投资管理团队到登封市考察。
经反复论证,确定依托中原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嵩山秀美的自然景观,策划并制作了大型山地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
他首先进行了市场调查,分析这里的资源状况、客源数据、消费能力、潜在市场、风险因素等,形成了2万多字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商业计划书。
二、制作过程2005年6月,由4家股东组成的郑州市天人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在郑州成立,梅帅元任董事长,具体负责《禅宗少林·音乐大典》项目开发。
一期工程投资1.15亿元,全部由股东自筹。
公司围绕剧目生产,实行全员合同制管理,并把演员细分为艺术团、少林寺武僧团及由75位农民组成的嵩山表演队3支队伍。
在《禅宗少林·音乐大典》项目的制作过程中,比较鲜明的特点是“制作人中心制”。
浅论中国文人音乐中的道教影响

浅论中国文人音乐中的道教影响1. 引言1.1 道教在中国文人音乐中的重要性道教在中国文人音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影响贯穿于音乐的各个方面。
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文人雅士的崇尚和倾倒。
道教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仪式在中国文人音乐中得到了深刻体现,为音乐注入了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情感表达。
道教音乐所表达的虚无、超脱及与自然的合一思想,与文人们对人生、世界、自然的思考相呼应,使道教音乐成为文人们心灵追求的一种载体。
在中国古代文人音乐中,道教元素融入了音乐的创作、演奏和欣赏过程,丰富了音乐的形式和内容,赋予了音乐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道教在中国文人音乐中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音乐作品中道教主题的运用,更体现在文人们对道教音乐理念的认同和传承。
道教为中国文人音乐注入了神秘、超然的魅力,为文人们的音乐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启示,对中国文人音乐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2. 正文2.1 道教音乐的起源与发展道教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
在古代的宫廷和寺庙中,道教音乐被用来祭祀神灵以及传达神圣的信息。
随着道教的发展,道教音乐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其中融入了诵经、唱诵、演奏等元素。
道教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简单的祭祀音乐到后来的宫廷音乐和寺庙音乐,再到后来的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道教音乐吸收了各种不同的音乐元素,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道教音乐的发展还受到了地域和文化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道教音乐在音乐风格、曲调和表现形式上都有所差异。
在山西和陕西一带,道教音乐更加注重声音的高亢和悠扬,而在江南地区,道教音乐则更加注重节奏和旋律的变化。
道教音乐在中国的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也为中国文人音乐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
道教音乐的起源和发展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音乐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2 道教元素在传统音乐中的体现道教元素在传统音乐中的体现主要体现在音乐的主题和表现形式上。
试谈中国佛教音乐

试谈中国佛教音乐作者:刘江平来源:《当代音乐(上旬刊)》2016年第12期[摘要]佛教音乐是佛教文化功能一个方面的体现,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一支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音乐既丰富了我国民族音乐体裁,又在佛教的发展以及佛教文化的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论文从四个层面对我国佛教音乐进行粗浅试谈,试论了中国佛教音乐的来源、呈现形式、功能作用以及现代化表现。
[关键词]佛教;佛教音乐;宗教文化中图分类号:J60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12-0083-03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依赖于声音有规律、有体系的组合振动,形成动听的乐音。
佛教音乐作为音乐体系的一支,最初源于古印度,后经西域传入我国后,被乐音之士加以改编融入中国乐音元素。
时至今日,佛教音乐俨然已成为民族音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关于我国佛教音乐的现代化表现以及佛教音乐的功能及作用是文章欲阐述研究的重点。
一、佛教音乐的来源佛乐作为一种乐音文化,其来源与形成并非朝夕之事,我国的佛教音乐来源大致可分为三种:(一)外来乐曲。
两汉之际,佛教自印度经西域传入汉地,佛教音乐也一路尾随,并最终作为最早的佛教音乐蓝本,后经汉地的乐音之士加以“修葺、改编”,成为中国佛教音乐最重要的一支来源。
慧皎《高僧传》云:“天竺方俗,凡歌咏法言,皆称为呗。
至于此土,咏经则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
”梵呗源于印度“五明”学中的声明学,是佛教徒参加佛教仪式时在佛菩萨前歌颂、供养、修持的音声修行法门;也是我国佛教音乐的原声特称。
值得一提的是,“梵呗”最早也正是比丘、比丘尼们为修持、供养佛菩萨的念经声音。
后经时间推移和不断延伸发展,才得以形成说、念、唱混合的佛教音乐雏形。
后至三国时期,陈思王曹植创立“鱼山梵呗”,将汉梵“单骑”“重复”唱诵的体系打破,并最终形成中国化梵呗的标准原声。
(二)宫廷乐曲。
根据史书记载,南朝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曾“招致名僧,讲论佛法,造经呗新声”(《南齐书》卷40《竟陵文宣王子良传》)。
古代中国的禅宗与佛教传播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传入也促进了中国与印 度、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和贸
易往来。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约公元前2世纪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初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落期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方式:通过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途径传入中国, 并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XX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面壁九年 慧能创立南宗禅 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思想
禅宗的起源: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禅宗的传播途径:通过僧侣和信徒的流动和交流 禅宗的传播方式:通过佛教寺庙、石窟、壁画等艺术形式 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禅宗认为心性本净,佛性本无 间,觉悟不假外求,强调自性 觉悟
禅宗反对执着于文字和形式, 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的教义与儒家思想有相似 之处,都强调内心的修养和人
格的完善
禅修方法:坐禅、行禅、念佛、参话头等 禅修境界:初关、重关、末后关,以及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等境界 禅修目的:去妄念、净习气、开智慧 禅修对人生的意义:提高定力、培养慈悲心、助我心境宁静
禅宗强调内心修行, 认为通过静坐冥想可 以获得开悟,对佛教 的修行方式产生了影 响。
禅宗注重实践,强 调在日常生活中领 悟佛法,促进了佛 教的世俗化。
禅宗的传承方式是师 徒相传,注重心传心 印,对佛教的教义传 承方式产生了影响。
禅宗在唐代以后逐渐 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对佛教的发展和传 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禅宗汲取了佛教的修行方式,强调 静修和领悟
战后台湾禅和派道经团音乐文化

战后台湾禅和派道经团音乐文化汇报人:2023-12-29•引言•禅和派道经团音乐的历史背景•战后台湾禅和派道经团音乐的变化目录•禅和派道经团音乐的现代意义•结论01引言台湾禅和派道经团音乐文化是台湾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然而,对于这种文化的深入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研究背景通过对战后台湾禅和派道经团音乐文化的研究,深入了解其形成、发展和影响,挖掘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台湾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目的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范围本研究将涵盖战后台湾禅和派道经团音乐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其历史背景、音乐风格、表演形式、传承方式等。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和深度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全面、客观地了解战后台湾禅和派道经团音乐文化的实际情况。
同时,还将运用音乐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研究范围和方法02禅和派道经团音乐的历史背景禅和派道经团的起源和发展禅和派道经团起源于中国道教,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系和表演形式。
在台湾,禅和派道经团的音乐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台湾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和派道经团音乐具有浓郁的道教色彩,融合了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音乐艺术。
其音乐风格独特,以清净、淡雅、空灵、超脱为主要特点,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禅和派道经团音乐的特点禅和派道经团音乐在台湾的地位和影响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在台湾社会和文化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和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03战后台湾禅和派道经团音乐的变化传统文化的保护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背景下,禅和派道经团音乐开始重视对传统音乐的挖掘和整理,力求保持本土音乐的特色。
社会变革的推动战后台湾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动了禅和派道经团音乐的变革,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逐渐多样化。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支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特点、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作用。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我国佛教音乐进行浅谈。
我国佛教音乐具有独特的特点。
佛教音乐以“三乐”为主要形式,即经乐、诵经乐和禅乐。
经乐主要是指用特定的旋律和节奏演唱佛经的音乐,常见的有《法华经》、《金刚经》等;诵经乐则是通过诵读佛经来实现信仰修行的方式,常用的有念诵佛号、诵经法等;禅乐则是禅宗寺庙的音乐形式,其特点是旋律简单、节奏明快、富有禅意。
还有很多寺庙特有的佛教音乐表演形式,如引鼓、大钟、混元钟等。
这些音乐形式和表演方式,体现了佛教的智慧和艺术,使人们在信仰修行之余,也得以享受美妙的音乐。
佛教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佛教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中国,“音乐”一词最早指的就是佛教音乐,佛教寺庙是唯一能传承音乐的场所。
佛教音乐的表演和创作由僧人负责,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传统。
佛教音乐的发展不仅对中国传统音乐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世界音乐文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佛教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对于研究和保护中国传统音乐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佛教音乐以独特的特点、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作用,成为中国传统音乐宝库中的一支重要分支。
它以“三乐”为主要表现形式,在信仰修行中起到重要的宗教和艺术作用,并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和世界音乐文化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音乐也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我们应该加强对佛教音乐的研究和保护,传承和发扬这一重要的音乐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妙与韵味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妙与韵味一、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及特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传统音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人民智慧。
中国传统音乐起源于古代华夏文明时期,经过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风格。
其独特之处在于注重情感表达、讲究以声入心以调动人们情感的方法方式和塑造意境,强调持续而不懈效果。
二、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形式1.器乐演奏:中国传统音乐在器乐演奏方面有着广泛而精湛的表现。
诸如古琴、筝、琵琶等传统乐器不仅能够带给听众纯净优雅的音响享受,同时也通过巧妙运用技巧和手法来表达情感与意境。
2.民歌与山水田园曲:除了器乐演奏外,在民歌和山水田园曲上,中国传统音乐同样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韵味。
这些曲调通常以简洁优美、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了普通百姓对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观的深情厚意。
3.传统戏曲音乐:传统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声乐、器乐与舞蹈相结合,将人物角色的性格、气质通过音乐表现出来,为观众们提供多维度的感受与情绪沉浸。
三、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妙之处1.崇尚和谐:中国传统音乐注重声音和谐与悠扬。
在其演奏过程中,旋律十分细腻流畅,并且能够精确地反映不同情感状态或意境。
这种和谐使人们感到平静与安宁,享受到身心上的愉悦。
2.抒发内心情感:中国传统音乐能够充分展示作曲家及演奏者深入内心、抒发个人情感与思想追求之能力。
无论是激昂浩荡还是柔婉感人,都能够引发听众内心深处的共鸣,并引发相应情绪。
3.展现文化智慧: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融入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智慧。
它通过音调、节奏和曲式来刻画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哲学等方面深入思考与领悟,并将这些智慧融入到曲调之中。
四、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及传承1.对世界音乐产生影响:中国传统音乐积淀了丰富的艺术元素,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例如,西方古典音乐中常出现的琵琶演奏技法和旋律动机,就体现了中国古代民族音乐对其的启示和影响。
大学生音乐鉴赏感悟体会精选

大学生音乐鉴赏感悟体会精选【1】音乐鉴赏心得体会传统是一条长流不息的大河,它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传统音乐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他源远流长,缓缓流淌了几千年,流露出声音起伏回荡的美感;渗透着创作者的情感世界;洗涤着聆听者的心田;更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习惯和哲学理念……一、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体系。
虽然我对中国传统音乐有着无以言传的热爱,但我还是觉得自己永远摸不透曲调背后的理论体系。
我的理解也一定不像专业研究者对我们传统音乐所阐述的那样专业、准确,所以我也只能就自己有限的知识浅谈我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理解。
谈到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体系,也许大多数人都会将其与西方音乐体系进行比较。
当然,我也一样。
西方古典音乐有理论,有规范,也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而中国传统音乐每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交易失传。
此外,中国传统音乐多以线条为主,而西方音乐更讲究和声。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而西方音乐更讲究节奏。
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注重感觉,而西方音乐的创作更讲究理性。
中国传统音乐讲究伦理准则。
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
”可见中国传统音乐与“礼”是分不开的。
古人承认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艺术性,以“善”和“美”来评价音乐,崇尚平和中庸的审美标准。
古人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雅乐,有“恶郑声之乱雅也”的偏见。
中国传统音乐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将艺术形式的美放于第二位。
对此,《乐记》中可以找到论断“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
”在老子《道德经》的“大音希声”的论点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老子认为最美好的音乐应该使人内心和谐平静,使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精神上的升华。
中国传统音乐在思想上要求服从于一定伦理学和美学,音乐上强调“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以及“清浊、大小、长短、哀乐、刚柔”。
从中国传统音乐的角度,古人把声音分为“人籁”、“地籁”和“天籁”。
现在流行的天籁之音应该就出自这里。
十首经典古筝禅曲

十首经典古筝禅曲
1.《高山流水》:古筝音乐中的经典之一,出自唐代琴家张顺阳的《高山流水》琴曲。
雅俗共赏,被誉为古筝入门必修曲目。
2.《广陵散》:古筝的另一首经典之作,出自唐代琴家李泌的《广陵散》琴曲。
以慢板为主,旋律清绝,动静分明。
3.《阳关三叠》:曲调独特,韵味深沉。
《阳关三叠》又称《阳关曲》,流传于明代,是古筝中的代表之一。
4.《汉宫秋月》:此曲是吴派古筝曲的代表作之一,旋律婉转优美。
曾被谢希德、李世民等高僧传唱。
5.《十面埋伏》:传唱于明末清初,刻画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
这首曲子在现代用筝演奏仍然充满了力量。
6.《秦淮河畔》:民间流传的古筝曲,充满了江南水乡的柔情。
旋律舒缓优美,有一种江南水乡的情调。
7.《兰亭序》:出自三国时期的王羲之的《兰亭序》书法作品所作,典雅悠扬,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经典之作。
8.《广寒枫叶咏》:此曲典雅高古,旋律独特。
音乐家艺术地将琴音与自然景色、人物生活相融合,表达了对自然、人文之美的深切感情。
9.《钟鸣漏尽》:钟鸣漏尽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曲子,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代表作之一。
旋律宽广,充满崇高的情感。
10.《渔舟唱晚》:此曲阳刚,为古筝儿童入门必备。
特别是曲中所表现的夜晚钓鱼的情景,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视听双重的享受。
中国传统文化下的音乐审美思维

识 的 形成 和 发 展 起 着 不 可 低 估 的 作 用 。艺 术 , 自它
诞生以来 , 同人 类 自身紧 密地结合 在 一起 。人类 就
对 自身 的认 识 从 混 沌 到 自 觉 经 历 了 漫 长 的 发 展 历
宋代 以后 , 随着佛 教在 中国的广泛影响 , 禅宗的
哲 学 思 想 与 道 家 一致 , 时 讲 究 “ 空 ” “ 有 ” 是 同 真 、妙 才
代平衡 、 和的审美传统相对峙 。但是 , 谐 中国传统审 美思维在 总体的 审美追 求上 , 依然保 持 以体 验和思 辨为主的审美思维方式 。 这样一来 , 中 国传统艺术理论 中, 尚和” 在 “ 是一
种基 本的、 贯彻始 终 的美学追求 , 这种审美思维方式
求 。1 9世纪末 以前 的中国 , 思维 方式 基本与之 相对
应。
我国先秦时期 儒家 学派倡 导 的“ 礼乐 思想” 老 ,
子崇尚的朴素 自然 、 追求 中和、 提倡 创新 , 子认 为 庄
的主 客体 和 谐 产 生 美 感 等 思 想 , 是 用 “ ” 情 感 ) 都 乐 (
和中华 民族兼 容并 举 的优 良文化传 统 , 使得 中国传
统音乐 艺术处在 一种独特 的“ 合和” 思维模式 中。它 表现为 : 对理性 美学 的追 求 中包 含着 感情美 学的 因 素。真善美是 既对 立而又相互渗透为一体 的, 而不
关键 词 : 化传 统 ; 和 思维 ; 地 境 界 文 合 天 中 图 分类 号 :6 l jO 文献标识码 : A
一
个 国家 和 一 个 民 族 的 思 维 习 惯 对 其 审 美 意
境, 音乐所唤起 的情 感体验实际上是乐者 自身的 , 音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在中国佛教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佛教音乐是以佛教为主题的一种音乐形式,它不仅具有宗教意义,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承载了历史、文化、美学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在中国佛教的漫长历史中,佛教音乐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首先,佛教音乐在音乐形式上体现了禅宗的思想。
禅宗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核心思想是“解脱之道”。
禅宗强调“无我”,拒绝一切形式的语言和文化交流,以静心的方式寻求灵性上的寄托和接触。
佛教音乐正是在这种禅意中产生的,它的音乐形式更加抽象、简洁,减少了过多的语言因素,使听众更为专注于内心的感受。
其次,佛教音乐在音乐节奏上较为缓慢、柔和,适合人们在精神上寻求平静、安宁的状态。
佛教的演绎讲究平静,闲适,这一点也可以体现在佛教音乐的演出中。
佛教音乐采用了一些平缓、柔和的节奏和节拍,例如梵婀玲、佛教诵经等,它播放时声音不高,气氛温馨、安静,不会使听众过于烦躁或紧张,更能引导听众放松身心、净化心灵。
最后,佛教音乐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历史上,佛教音乐被广泛传播和应用,充盈着广大的文化领域。
佛教音乐不仅可以传递佛教的宗教理念,更能够与其他文化共同交融,相互影响。
例如,琵琶、月琴等乐器的应用,使佛教音乐更具有中华文化的气息和特色,这使得佛教音乐更具有情感色彩和审美价值,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欣赏。
总之,佛教音乐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的载体。
佛教音乐的精神内涵,多方面地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使得它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佛教音乐将不断发展创新,为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更多美好的体验。
古琴禅音名曲欣赏100首

古琴禅音名曲欣赏100首禅音古琴曲以其深沉、清澈、虚无、静谧的特点而著称,它能够帮助人们感受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使人们能够放松心情、净化心灵。
禅音古琴曲不仅是音乐,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种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经典的古琴禅音名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千年的美妙音乐,感受心灵的净化和放松。
第一首,酒狂《酒狂》是一首古琴禅音名曲,它源于宋代,曲调清新婉转,华美婉约,富有禅意。
它描绘了一个饮酒作乐、放浪形骸的形象,表现了古人对人生的豁达和对生活的享受。
这首曲子以其缠绵悠扬的旋律,令人仿佛置身于酒家之中,感受到一种无忧无虑的醉酒快乐。
第二首,潇湘水云《潇湘水云》是一首以潇湘水域为题材的古琴禅音名曲,它描绘了潇湘水域的山清水秀、云淡风轻的美景,寄托了古人对家园的眷恋和对自然的敬畏。
它以其舒缓悠扬的旋律,勾勒出一幅幽静清新的山水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感受到一种宁静和祥和。
第三首,广陵散《广陵散》是一首富有南国风情的古琴禅音名曲,它富有悠扬的旋律和动人的节奏,寄托了古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乡愁的思念。
这首曲子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情感,将人们引领到一个南国风光的世界,让人感受到一种温馨和家乡的情感。
第四首,高山流水《高山流水》是一首描绘高山流水景致的古琴禅音名曲,它以其深邃、纯净的旋律,勾勒出一幅壮美的高山流水画卷。
这首曲子以其悠扬的音符和清晰的音韵,仿佛使人们置身于高山之巅,感受到一种自然的力量和壮丽的景观。
第五首,平沙落雁《平沙落雁》是一首以沙漠为题材的古琴禅音名曲,它描绘了平沙落雁的壮美景象,表现了古人对大漠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敬仰。
这首曲子以其悠扬的音乐和奔放的节奏,勾勒出一幅大漠风光的画卷,让人感受到一种无边无际和壮阔的气势。
第六首,夕阳箫鼓《夕阳箫鼓》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古琴禅音名曲,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魅力的音色,展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与风采。
这首曲子以其舒缓悠扬的音乐风格,勾勒出一幅夕阳下的箫鼓和舞蹈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温馨。
古筝的风格特点

古筝——云水禅心古筝是中国极具特色的传统乐器。
音乐柔美,清雅,塑性极大,常因乐曲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以清新中不失庄严,淡雅中不失通俗的独特风格。
聆听时令人充分得到宁静,空灵、飘逸,完全表达佛乐的高远意境,展现佛曲的庄严清净。
悠扬动听的古曲,赋予佛缘梵音的新创意,带给你一个与众不同的音乐意境。
仿佛是一个久远的约定,当那清净如水的音符在这夜色里飘起,我似乎听到了来自天籁、空灵悠远的足音,久久的回荡在的心中,心灵一片意外的宁静.夜很长很长。
黑色的烟幕,在无边的夜色里漫延,无眠的心,飞翔于天际。
无意中轻触DVD的按键,飘洒出这舒缓如水的音乐,就像一条小河缓缓的流淌,垂柳婀娜轻柔的身姿在风中飞扬,在心灵的湖泊荡起一圈圈涟漪,没有尘埃,只有纯净、悠远……云水禅心,充满诗意、禅境的、宁静的音乐,深深地在心的某个角落回荡飘扬,回荡——在那云水相接的地方,芳草萋萋,绿树耸立,鸟语花香,那种安宁,那种禅意,不正是心里一直追寻着的那方平静淡然的天地吗?安静的夜,静静的聆听,听这优美空灵的乐音,逐渐地心会平静,安宁。
立身于纷繁的尘世,红尘的牵绊,不安与烦躁,似乎一刻不曾远离。
我们沉落在灯红酒绿的诱惑,为了所谓的利益,不惜勾心斗角,在旧仇新恨涌上心头时,在我们满身疲惫依然戴着面具左右应酬时,突然我们迷失了方向,忘记了自己,甚至我们分不清哪个才是自己,哪个才是假像。
当按下心中一切的烦扰,静静地倾听,喝一杯清茶,在那遥远的地方,抵达你心的是平静,它让你忘记了一切的苦恼,忘记了所有的忧伤,属于你的只是此刻的安静和平和。
这便是音乐的魅力!总觉得音乐能抵达心灵,洗涤灵魂的阴影,是一种对心灵的理解和诠释,它能让你真实的面对自己!夜色依然如旧,静谧的天空,浩远而充满了神秘。
云与水,禅与心,在恍惚中,这纯洁的清音,让心接近了一个充满禅意的世界,这里没有忧伤,只有发自心灵的纯真的情感,美好得就像那皎洁的月光。
清幽的筝曲,在时空里飞舞,似远还近,清音落在你的耳里,你的心里,回音在你的灵魂里飞翔,仿佛轻歌曼舞于山野之间,惬意而充满梦幻的玄妙和悠扬。
当代音乐艺术中的禅

当代音乐艺术中,的“禅"窦连秀(聊城大学东昌学院音乐系,山东东昌252000)摘要:本文从现当代三个音乐家的作品入手。
即作曲家何训田、谭盾和与美国的约翰凯奇,分析其作品中蕴含的禅味禅意。
并通过分析其中的自然、语言、境界。
展现禅宗美学思想对现当代音乐艺术的影响。
同时,也对现当代音乐艺术中的禅宗美学进行一些阐释。
关键词:何训田谭盾约翰凯奇禅。
音乐艺术与宗教的相互比附和相互影响。
在各自的发展史上是显而易见的。
但在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后。
这种亲密关系逐渐淡薄.而音乐与禅的相互融合则成为不可多见的现象。
禅宗作为一种宗教是佛教在传人中国后本土化的产物.“老庄的养生论与自然主义的生活态度.儒家的积极人世与反身而诚的道德修养。
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与民众的宗教信仰,这一切与经过般若学和涅椠学改造过的禅学相汇合.便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禅风”。
(D正是音乐艺术本身具有的追求自由与超越的特性,与禅宗美学追求“空无”的审美境界。
使二者的融合具备了基础条件。
作曲家何训田应杭州雷峰塔的重建之请以著名的佛学经典《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为题材,创作出《波罗密多》。
宗教与音乐的结合古而有之,一个当代音乐家运用宗教题材来创作音乐却不多见。
这似乎不难理解。
在当今的中国流行音乐中,一些有所先觉的音乐创作人已经开始尝试摆脱西方音乐的园囿,在与西方音乐的交流与对话中.积极运用中国古艺术应该由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所组成。
在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里有一种精神激流,它们从艺术家的气质中直接看到典型人物的气质特征。
并以此对所有人作出判断.断定他们具有多少艺术的东西。
在这些前提下.同艺术的任何交往——把艺术家、商人、出版家、评论家、科学家、收藏家,或者仅仅只不过是爱好者等等.都有可能作为他们合伙经营并有艺术行当的执照。
维护一种自我价值状态。
保护和维护艺术信仰.保持对艺术作品的崇敬和维护是对艺术信仰的正统表达。
无论人们对艺术崇拜的普遍有效性的需要有多么强烈,现今艺术家的孤僻和艺术家是在一种孤独的不为人理解的情况下工作.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艺术面对的是许多可用不同的兴趣、倾向、反省能力及对现实的接近程度来划分的观众阶层。
古琴音乐中所呈现的佛禅“顿悟”思想

文艺研究本文系2010年度西华师范大学校级课题古琴的文化属性及现代传承的重要意义(项目批准号:10A031)阶段性研究成果。
袁静芳!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文化,北京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3年版,第页。
#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3年版,第6页、565页。
%苗建华!古琴美学思想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6年版,第5页。
古琴音乐中所呈现的佛禅顿悟思想&于珊珊[摘要]佛教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佛教音乐是非常丰富、内涵广泛的,它的存在与发展不仅构成了中国佛教音乐文化的艺术框架,而且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一笔不可忽视的重要遗产与瑰宝,作为反映佛教思想的媒介(((古琴,其所蕴含的文化思想是深远而严肃的。
[关键词]古琴;佛教;顿悟思想佛教开始传播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它的创始人是古印度迦吡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达摩(siddhar tha Gau t ama),中国古译为瞿昙,成道后被尊称为释加牟尼。
根据学术界依据!三国志裴松注所引鱼翥!魏略)西戎传的记载,认为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时,大月氏国王使臣伊存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当为佛教传入汉地之起始。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其教文教义也逐渐为民众所接受,为文人所推崇。
其佛学思想与中国文化相互吸收、结合得以快速发展。
佛家文化曾对我国音乐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传统民间音乐五大类(民歌、戏曲、说唱、歌舞、器乐)其中之一的说唱音乐的确立就是以变文的产生为标志,而变文正是伴随着佛教教义在唐代的普及应运而生的艺术形式。
中国佛教的发展,尤其是禅宗的出现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对中国传统文人的人生追求、审美意韵、文化创作都产生重大影响。
综观佛教思想对古琴美学影响,其焦点集中体现在禅宗的顿悟说。
就是以心感悟,以默会为意。
有时候,顿悟甚至成为艺术创作和人生境界的理想标尺加以运用,这与儒道的成圣至人说达成了某种同一。
古时佛教对音乐的影响

古时佛教对音乐的影响中国佛教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佛教作为宗教,在传播过程中离不开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作为媒介手段,同时也对音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1、促进了音韵在这一时期的形成汉语注音的反切方法“平上去仄”四声用于诗律均与此有关,音韵学对后来的中国歌唱技术和作曲方法均有很大影响。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还曾参照梵文的拼音,发明了我国最早的拼音方法——反切。
另外,佛教还在实践过程中建立了平、上、去、入的四声体系。
从公元五世纪沈约著《四声谱》开始,音韵学便成了一门科学。
这是佛教对中国音乐的一大贡献。
2、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佛教音乐体系公元前后,佛教音乐随佛教传入我国,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人生观、生活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经寺院僧侣们不断地实践和摸索,逐渐地形成了以“远、虚、淡、静”为特征的中国佛教音乐,清净自在、菩提心上、旋律优美、婉转动听、宁静清淡、高雅慈悲,独具浓厚超然风味、表达天人合一的思想感情,且融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于一体,并成为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性和民族性。
3、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民间说唱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说唱艺术的历史是十分悠久。
最初是寺院里僧侣用以讲唱佛教故事,由于佛经经文比较晦涩,僧侣为了便于传讲起见,将佛经中的道理和佛经中的故事用讲唱的方式表现,这些故事内容通俗易懂,进而讲唱中国历史故事和传说中的人物。
南朝齐梁时,佛教徒开始吸取民间文艺形式,如“转读”“唱导”等。
“唱导”是一种说唱兼有、声文并茂的讲演艺术。
此时由于佛教广为传播,唱导音乐也很快大为盛行,且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
4、对西域音乐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魏晋这一时期是中国佛曲草创的时期,魏陈思王曹植研究用中国的曲调配唱汉译经文,成为进行这方面尝试的第一人。
中国佛教音乐的历史及变迁

中国佛教音乐的历史及变迁History and Transition of Chinese Buddhist MusicLU Yi(School of Music,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Shandong *****)(一)佛教音乐的传入与特征约在公元1世纪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年),佛教与佛教音乐由印度经西域及海路传入中国,当时的佛教音乐主要是天竺及西域的佛教音乐。
佛教音乐是在佛教寺院的各种法事活动、节日庆典中演唱、演奏的音乐。
佛教创立伊始就使用音乐——梵呗,以清净和雅、韵味悠远的咏唱风格来赞颂佛陀功德、演经说法、宣唱佛理、普渡众生。
由于民族、地域、语言的各异,佛教音乐在流传的过程中,吸收了各国、各民族的民间音乐元素,从而产生了不同风格的佛教音乐。
中国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含有中国民族音调,又含有印度与西域少数民族音调,它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它包括汉传佛教音乐和藏传佛教音乐两大部分。
从内容与形式上来看,唱给“佛”、“菩萨”、“饿鬼”等超现实对象听的称为法事音乐或庙堂音乐,法事音乐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庄严性、神秘性、规范性和稳定性,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活化石”。
另一类是唱给现实对象“俗人”听的称为民间佛乐或民间佛曲,多在居士及有宗教倾向的群众中流传,民间佛曲与各地民间音乐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性、民族性、多样性和通俗性,如陕北的“劝善”音调与西北地方戏曲、民歌相近,曲调优美动听,质朴流畅。
各种法事(包括修行、纪念、普济法事)活动中都有唱诵音乐和器乐,其乐器多达几十种,当今法事活动中则大多仅用敲击乐器,以钟、鼓、引磬、木鱼为主,配以铃、铛子、铪子等。
(二)曹植首创中国佛乐“鱼山梵呗”佛教法事活动中唱诵音乐占重要地位,其传统曲目、演唱形式、体裁门类繁多,主要包括梵呗(亦称赞呗、梵曲、梵音、偈(亦称偈陀)、礼拜唱曲和其他歌曲。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儒、道、禅

深, 而能 物焉 。 《 ”( 天地 》 这 是领悟宇 )
宙里 “ 无声之乐”, 就是宇 宙里最深微 也 的 结构 型式 。 庄子, 在 这最 深 微 的结构
中得到 的 却是 无 限 广阔 的 “ ” 道学 有 。 这 种既辩证 又达 观 的人 生哲理 , 深深影 响了中国传统艺 术追求空 灵而终达玄阔 的 特点 。 音乐 中讲 究 用散 逸 的板 式 、 重 视休止 , 且排斥 “ 繁手淫 声” 而追求 “ 大 音希声 ” 正是 这种人生 哲理 的体 现 。 只 有“ 希声 ” 才达 “ 音” 道学 的 音乐思 大 ,
维普资讯
艺 趣 苑
T ORL AL HY LVf HE W D OF HE T I NG
从某 种意 义上个五音繁 会的 交 《 )这
响乐, 充满 了浪漫精 神的音乐。 是
精 神 , 有怎 样 的艺 术 , 就 就有 怎样 的音 乐 。 响中 国文化 最 深 的儒 、 、 影 释 道思
统 乐 化 音 文
“ 禅境 ” 。
要 的。 禅宗所 谓 “ 一默 如雷 ” 主 张从沉 , 默 处倾 听震耳 雷鸣 , 就是 靠心 的力量,
以心 听 无声 , 自隐禅师 要 禅僧去 听一 只
手 的声 音, 是这个 道 理 。 就 禅宗 认 为大 自然 无限 空 静深 意境 悠 远 虚静 , 只
术 思想 , 也包括 传统 华夏音乐 艺术思 想
的最 本质内核。固
“ 乎冥 冥 , 视 听乎 无声 , 冥冥之中, 独见
晓 焉 , 声之 中, 闻 和 焉 , 深 之又 无 独 故
后, 故能为万物 主。 《 ”( 史记 ・ 自序》 。 )
道学 着手于 “ 无”, 真正的 自由和 平衡 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便是多散板。所谓散板,即节奏自由、没有固定的时值和强弱规律的旋律,这是受了禅宗无拘无束、解脱无碍思想的影响。散板在西方音乐中很少有,但在中国音乐中大量存在,譬如唱京戏。老生出场,无人唱,先是二胡导板。这个导板就是散板。导板回龙,二六入板。
(二)佛曲
1.琴曲中的佛曲——《那罗法曲》(古琴演奏)
《那罗法曲》是一首藏身于《枯木禅琴谱》中的琴曲,鲜为人知。该曲是《枯木禅琴谱》的编著者释空尘根据他所听到的藏传佛教梵呗创作的。他在该曲后记中写道:“戊子秋,访友京都,闲步旃檀寺,听喇嘛齐歌梵呗,声音清和。询之左右,知其为‘那罗法曲’之遗音。翌午,携琴复往,乞其反之,而后抚弦和之,得谱成曲。”从中得知,该曲创作于1888年,地点是北京的旃檀寺。
禅与中国传统音乐
一、佛教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
众所周知,佛教传入中国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赵朴初曾经指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语言来自于佛教,虽然每天都在使用,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语言的来源,譬如导师、作业、功课、世界等;还有很多的俗语,譬如头头是道、话不投机等,都和佛教有关。可以说,佛教对国人的影响如“水银泻地”、“润物细无声”般地令人没有觉察,但却是广泛而深入的。
二、禅意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体现
与有多声传统的西洋音乐不同,中国传统音乐最突出的是旋律,最讲究的也是旋律,最有特点的还是旋律。中国传统音乐的单音性是中国音乐的特质之一,是中国音乐借以区别于其他音乐的本质特征。它是在长期的传播、使用中形成的,它本身便是一种文化,一种不容变异、不容混淆的文化。如果说西方音乐是以多声、宏大见长的话,中国音乐则是以旋律之美取胜。
(一)单旋律中的禅意——“简约”
随着禅宗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禅思想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中国音乐。禅对中国音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用“简约”的精神来代替并纠正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束缚,则是禅宗对中国传统音乐相当重要的贡献。
在禅宗出现之前,中国的哲人便说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的话。那时中国音乐思想大多只是反对“复杂”,提倡“简单”。但是,“简约”不是“简单”、不是“简易”,只有在貌似“简单”的形式里包含着“不简单”的内容时,我们才称之为“简约”。
古琴,这件小小的乐器,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基本理念。中国古琴的基本长度是三尺六寸五分,代表365天;形状上圆下方,则代表了天地的天圆地方;其构造,从肩、身、腹等都是人的身体部位的名称。因此,古琴具备了天、地、人三才。南北朝时期,中国就有了“左琴右书”的说法,琴就是古琴。另外,古琴在中国不仅仅是乐器,还是圣人之器。孔子就用古琴、弦歌教化人生;同时它还有很多和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传说故事,例如,高山流水觅知音,伯牙鼓琴遇子期。
此外古琴的韵味也是独特的。古琴吟猱,一个音弹出后,感觉音乐已经消失,却看到手指并未在琴弦上停止,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时候古琴的韵实际上已留在心中,大音希声了。所以说,古琴的韵味正是体现在这种从一个音过渡到另一个音的过程中,而非风格、味道这些词语所能表达的。
那么,说到古琴,就不能不提及古琴谱。中国古琴谱目前存下来的有300多种,曲目6000多首。那么,这样一个浩瀚的音乐宝库,在人类整个音乐文化里是非常了不起的。其中,最早的古琴琴谱是文字谱,就是用文字记录右手弹哪根弦、左手按哪个音位会发出哪个声音。可是,文字琴谱太复杂。所以,从唐代开始,大约7世纪,出现了一种减字谱,即在一个方块字上面标识出左手弹哪根弦的哪个音位,右手用哪一种指法,这样就把整个音乐的绝对音高准确地记录了下来。也就是说从7世纪开始,如果有乐谱存下来,那么按照减字谱就能够准确地还原绝对的音高。
可以说,因为有了《枯木禅琴谱》,有了释空尘,有了《那罗法曲》等琴曲,中国的古琴艺术填补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琴艺中的欠缺。
2.从“官方佛曲”到“民间佛曲”——《江河水》(管子吹奏)
《江河水》其实应叫《江儿水》,在元、明之时即已出现。明成祖在永乐十五年(1417)御制圣序颁行天下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卷十四“佛名称歌曲”中,即有“妙吉祥之曲即江儿水十首”。这说明早在15世纪初,《江儿水》已成为官方认定的佛教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中,很多民歌的结构都相当简单,就是上下两句,虽然音乐结构很简单,但是能够打动人心。当代中国作曲家赵晓声在其《中国音乐与东方美学》一文中说:“从句法或语法上看,中国音乐只有短句……从这一层意义上说,中国音乐的大结构,是由无数简练短句所构成。戏曲唱腔(如昆曲或京剧慢板拖腔)中的长句在音乐上亦是由若干短句所构成。”从中不难看出,中国传统音乐受到禅宗“简约”之风影响的深度与广度。
禅宗南宗一派主张“顿悟”,认为一旦“明心见性”,便可以“立地成佛”,因此反对一切复杂的形式。受禅宗不拘形式的影响,中国人的艺术感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其表现:中国艺术讲究自由,主张写意;西方则极端讲究形式,其艺术是写实的。
譬如绘画,早期西方艺术以人为中心,无论是米开朗琪罗还是伦勃朗,都以画人体而著名。中国艺术家,因受禅宗影响,善画山水。“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一花一木,虫鱼山水,都是大自然的显现,都是禅、道、佛心。
传统音乐中的散板,虽然表面没有固定的节奏,但是在其内部,依然存在着不易觉察的强弱、松紧、快慢甚或“拖”、“抻”的感觉。中国音乐是要靠“心”来体悟的,这种无法言说、无法用节奏符号标明节拍的“无”节奏的节奏,充分释放着中国音乐家们出众的音乐才华和表现力。
毋庸置疑的是,如此自由的、脱却了节奏束缚的、在空灵散淡的音的流动中体现美的音乐,一定是产生于一个拥有思想上无比自由、脱却了一切外部形式束缚的禅的民族。按照禅宗的说法,人的修行,因其根器不同,有多少种个体,就可能会有多少种悟道的形式。因此,便从根本上抛弃了一切繁文缛节,也从根本上否定了一切复杂形式的必要性。他认为,“悟道”不一定非得念经、非得烧香拜佛;有时候,一句话,甚至看到一朵花开,有根器的人就可能“悟道”了。譬如“慧可求法”的故事。达摩问慧可:你辛辛苦苦把胳膊砍下来求法,目的是什么?慧可说:“吾心不宁,乞师与安。”意思是:我的心太烦乱了,太浮躁了,安静不下来,请你帮我安心。达摩一伸手:“将心来,与汝安。”好,把你的心拿过来,我给你安心。慧可当下大悟。心在哪儿呢?哪个又是心呢?所以说,“了无觅处,当下彻悟”,“行动坐卧,皆是修行”。
其实,在中国民间,佛教乐曲与民间器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但乐器使用、演奏技巧有相当大的一致性,甚至曲目也普遍存在着共用共享的现象。因此,在很多地方、很多情况下,区分一首乐曲是佛教音乐、道教音乐还是民间音乐,主要看两点:一是使用的场合和目的,二是演奏者的身份。杨久盛经实地调查,充分说明了这首乐曲在民间使用的场合是中国传统礼俗中最受重视的“白事”,演奏者为民间佛、道乐班,即由佛教“居士”或道教的“伙居道”所主持的“民间法事”。
对曲作者,我们知之甚少。仅从该琴谱的作者自序和数篇序言、题词中知其大概:作曲者是个僧人,法名空尘,法号云闲,吴县人,曾在虎丘出家。他自幼酷爱琴艺,曾“遍访名师”;老师们遍及儒、释、道三家。在多年参访后,他终于开悟,明确了音乐和禅一样,如“庄生所诏,意之所随,不可以言传。盖节奏板拍可以传授,取音用意,各随人心”。
以鲁迅笔下塑造的阿Q形象为例,说明佛教对中国最普通、甚至最底层的人的影响。文学评论家们认为:鲁迅先生集中了中华民族所有的劣根性而塑造的阿Q,是中国文学史上典型的反面形象。但是仔细想一想,阿Q在临死前,居然能唱戏,还说: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是令人诧异的。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无论生前多么显赫,即使是一位在疆场面对枪林弹雨都没有皱过眉头的人,在直面死亡的时候,真正能够做到有尊严而理性,都没有那么容易。那么,是什么让这个普普通通、无知无识、最底层的、所谓集中了中华民族所有劣根性的农村青年,能够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没有一点恐惧呢?是佛教轮回的观念。因为阿Q相信,二十年后还会再有一个阿Q,因此才能如此有尊严地直面死亡。可见,佛教轮回转世的思想在中国普通老百姓当中普遍存在。另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轮回思想也是塑造中国人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使是农村妇女也懂得做坏事要遭报应、做好事叫积善行德。
当然,中国人亦画人。整幅画中,人只小小的一点,或夹着古琴,或拿着钓竿,或在桥上,或在亭中,或在泛舟,这就是绘画里的写意。还有在画中表现“飞”,西方人一定会画天使,且一定会有两个翅膀。中国则不然,飞,必须有翅膀才行吗?敦煌壁画的飞天,只把身子倾斜,衣带飘飘,飞的感觉立即呈现,这便是国画抽象之美的反映。
《江儿水》,又或《江河水》,从明成祖的御制“官方佛曲”,到辽宁农村至今依旧广泛流行的民间佛曲,日升月恒,它委婉凄切的旋律不知慰藉了多少普通百姓的心灵;那如泣如诉的音乐里不仅有着子孙后代对前辈们的思念与缅怀,更加有着佛家“有生皆苦”的宣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经之途,亘古至今,无人可免。
戏剧亦然。西方演话剧,需要门,非得有真的门做布景;演歌剧,有马的戏份就一定要牵匹马上来;表现战争就得上一大堆人。中国不是,京剧中,一个花旦出场,门闩一拉,门扇往两边一推,花旦一跳,一个开门的情景就表现了出来;一个元帅出场,背后插着旗,四个马弁出来,一碰头,四个人就代表了千军万马。对此,西方的大艺术家们叹为观止。
筚篥进入中原后,主要作为声管乐领奏的角色。声管乐的代表就是佛教音乐,在华北、东北、西北都有,像五台山的佛乐、北京的智化寺京音乐等,其主奏乐器就是筚篥。演奏中国北方正统的佛教音乐有三大件:管、笛、笙。管子是领奏,吹主旋律;笛子配合它,在管子留下来的空隙里穿插,这个叫做溜缝;笙起到一个烘托作用。这三件乐器中,最难学的是管子。民间有一种说法:“一年的笛子两年的笙,三年的管子不中听。”意思是,管子即使学了三年,依然是吹不好的。因为管子实际上是一个哨,由簧片发声,而簧片则要放在嘴里,以吞吐的方式来掌握音高,因此很难学习。
2.管子
管子,古书记载称“筚篥”,“筚篥”还有一个名字叫“悲管”。筚篥因为是在张骞凿空之后,从西域传进来的,所以到隋唐的时候在中原就已经很流行了。筚篥音色苍凉,有首唐诗对其有着形象的描述:“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般有关筚篥的古诗都和思乡、悲凉的情绪有关,“悲管”的“悲”字也体现了对这种乐器深刻性的一种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