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天河红旗渠调研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天河——红旗渠调研报告

李少杰航天航空与力学学院学号 1253840

盘古开山,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些美丽的神话故事无不彰显着人定胜天的宏大气魄。在我的家乡——河南省林州市,勤劳的林县人民(林州市过去称为林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了绵延几十公里红旗渠,真真切切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战天斗地的不朽篇章,同时孕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一、历史过往

(一)修渠的历史背景

林州市年平均降水量800mm,且降水量极不均匀,7、8两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据民国《重修林县志》载:“林境山多水少,居民苦极,土薄石厚,凿井无泉,致远汲深,人畜疲极。每逢亢旱,居民悬釜待炊,欲求瓶罍之罄,不择溲勃之污,暍既为灾,秽也生疾,南乡尤甚,山后类然。”“或凿地为窖,以储雨水,名曰旱井。然大旱则旱井亦涸,且不能家家皆有,于是有取水十余里外者,老弱妇女抱瓮蹀踱,生活之难,水火几与菽粟等矣。”这就是当时林县人缺水的真实写照。

(二)修建红旗渠的壮举

1、修建总干渠

从渠首到分水岭,是引漳入林的总干渠段,长71公里,水流落差15米。未来修成的这条凌架空中的引水渠被称为“天河”并不为过。

工程在轰轰烈烈的气氛中展开了。沿着太行山腰71000米的渠线,37000人摆开了一条长蛇阵。炮声隆隆,锤声叮当,打破了亿万年山川的沉寂。

1960年3月6日至7日,中共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扩大会议在位于任村公社盘阳村的指挥部召开。会议决定缩短战线,采取领导、劳力、技术、物资四集中的办法,打歼灭战,先修通山西省境内的20公里。为鼓舞群众的斗志,把“引漳入林”工程改为红旗渠,寓意要高举红旗继续前进。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劳动,民工们完成了总干渠一、二期截流工程,清一色的大石坝筑在河床两侧,只剩下10多米宽的龙口。等到汛期山洪暴发,上千个流量的洪水汹涌而来,截流就没有可能了,这必将影响红旗渠整个工程的进展。怎么办?筑人墙,用人挡水。40多名青年民工跳进河里,用血肉之躯抵挡着冰冷凶猛的河水。暴怒的漳河水在这道人墙面前一点点挣扎着,一点点退却着。经

过激战,龙口终于合住了。1960年5月1日,漳河水按照人们的意志流进了红旗渠引水涵洞。

2、三条干渠一年竣工

1965年9月,三条干渠工程的建设全面展开。三条干渠要通过的山山岭岭,7万人摆开长蛇阵,红旗招展,炮声隆隆,锤钎铿锵,展现出千军万马战太行的一派壮丽图景。

红旗渠一干渠翻山越岭修到了桃园河边。桃园河宽100多米,岸陡谷深,夏季洪水滚滚,两岸群众不能通行。根据此处地势及需要,施工人员设计了桥下走洪水、桥中过渠水、桥上能行车的石拱三用桥。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但更了不起的是修渠群众在建桥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无穷智慧。

二干渠上夺丰渡槽长413米、高14米、宽4米,有50孔拱桥,单孔跨5米。在施工中,没有现代化建筑材料就用石头代替,没有现代化运输工具,就车拉肩扛。3100名民工苦干125天,砌石料1.02万立方米,投工21.5万个,投资12万元,渡槽于1966年4月5日建成。

三干渠上的咽喉工程曙光洞,全长4公里,是整个红旗渠工程中最长的隧洞。修渠民工创造了竖井分段作业法,同时打34个竖井,由原来的2个工作面扩大为70个工作面。修渠民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经过1年零4个月的奋战,凿通了曙光洞。

1966年4月,红旗渠三条干渠全部竣工,共挖砌土石方和浇筑混凝土方量291.43万立方米,修建水工建筑物469个,水浇地面积增加到32万亩。三条干渠如三条蓝色的飘带,北来南往、西去东出地盘绕在山地丘陵间。

3、在动乱中红旗渠灌网成功

在缺水、盼水的林县人眼里,红旗渠日夜流淌的是一渠粮,一渠油,一渠欢喜泪,一渠丰收酒,一渠哺育生命的乳汁……但是一场历史浩劫摆在了历经苦难的林县人民面前。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6年8月12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闭幕,公布了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十六条”。

1966年9月18日,造反派开始冲击林县县委。从此林县和全国一样进入动乱时期。

但“造反”没有动摇中共林县县委治水的意志,在全国其他地方都还在进行“武斗”、“夺权”的折腾时,林县人民开始进行红旗渠配套工程建设。

1968年10月,红旗渠配套工程全面开工。经过修建红旗渠干渠锻炼的林县人民,治山治水的胆识和技能有了根本的提升。以前需要全县统筹修建的重大工

程,此时,一个公社就能承担;以前公社一级统一修建的水工建筑物,几个村就能拿下来。东岗公社自己设计、自筹物料、自己施工的红旗渠三干渠第三支渠上的曙光渡槽,高16米、长550米、宽4.5米,由29孔桥拱组成,仅用两个月就修成了。

就这样,林县人民在动乱中继续修建着自己的生命之渠。

从1968年10月到1969年7月,林县人民斩断1004座山头,跨越850条沟堑,修建90多座渡槽,凿通70多个隧洞,基本完成了红旗渠配套工程。

1969年7月6日,林县召开庆祝红旗渠全面竣工大会,宣告历经10年的“引水之战”胜利结束。

二、不朽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就其本质特征而言,主要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四个方面最集中、最突出地体现了林县人民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展现出的优秀品质。因此,也就构成了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容。

1、立足本地条件、依靠自身力量的自力更生精神

修建红旗渠这样巨大的工程,对于林县县委和林县人民来说,一无领导经验,二无充裕的物资,又逢全局性的经济困难时期,是依靠自力更生修渠,还是单纯靠国家支援的问题摆在面前,林县人民的回答是:“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咱们双手造。”林县人民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立足本地条件,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去拼搏,才能发展本地经济,改变家乡落后面貌。正如1965年4月8日《河南日报》为红旗渠总干渠通水所发社论《贺红旗渠通水》上讲的:“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也是林县人民奋发图强,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向大自然进行胜利斗争的过程。”

红旗渠不是依赖国家、向上伸手的产物,而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原则,主要依靠林县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而成的。

1960年,正是新中国的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的第二年,粮食短缺,物资短缺,一切都紧缺。艰难困苦能吓倒弱者,也能激励强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林县数万农民扛着自己家里的铁锨、铁镢、铁锤、钢钎,推着自家用的小推车,背着自家粗布做成的铺盖,带着生产队的大铁锅、缝纫机,自带口粮,象战争年代解放大军奔赴战场一样,毅然决然地上了太行山,开始修建红旗渠。林县人民坚定不移地选择了自力更生的道路。

2、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

为了创业,林县人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为了创业,他们吃大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