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职业教育与中国之比较

合集下载

基于“适合的职业教育”视角下我国与德国职业教育之差异性

基于“适合的职业教育”视角下我国与德国职业教育之差异性

基于“适合的职业教育”视角下我国与德国职业教育之差异性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基于“适合的职业教育”视角下,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与德国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性。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两国的职业教育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差异性所在。

就职业教育的理念来说,我国和德国存在较大的差异。

我国的职业教育更多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接受理论知识的教育,并且一般都要在学校完成一定的学业成绩和考试。

而德国的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在校期间要参加实习和工作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来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

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教育理念的不同,我国更加注重学术知识的传授,而德国更加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这也导致了职业教育的理念存在较大的差异。

对于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差异,我国和德国的职业教育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在我国,职业教育一般都是从高中开始,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实习来学习相关的职业技能。

而德国的职业教育系统更加完善,学生可以选择在中学时期就开始接受职业教育,通过双轨制教育体系,学生可以选择接受学术教育或者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和工作来学习相关的职业技能,同时还有专门的职业学校来培训学生相关的技能。

这种双轨制教育可以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也更好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

在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就业机会方面,我国和德国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在我国,相对来说,学术教育的认可度更高,很多家长和学生更倾向于接受学术教育,因为这样可以更容易地进入大学和找到好的工作。

相比之下,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较低,很多人认为只有成绩不好才选择职业教育,这就导致了职业教育学生在就业时要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

而在德国,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要高于我国,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倾向于选择职业教育,因为在德国,职业教育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和工作实践来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就业机会也更多,因此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小。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在两国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机会。

本文将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实习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和共同点。

一、教育理念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德国,职业教育被视为一种与学术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形式,其目标是通过为学生提供实用的技能和知识,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准备。

与之不同的是,中国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被较为忽视,被认为是学术教育的替补品,导致了职业教育地位较低、社会认可度不高的现象。

二、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学生既会接受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也会参与企业实习,从而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相对偏重理论教育,许多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导致了在毕业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问题。

三、实习模式在实习模式上,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都会在企业中进行实习,这种实习模式有助于学生早期接触实际工作环境,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实习模式相对薄弱,虽然很多学校也会组织学生进行实习,但实际操作中学生参与实习的机会相对较少,而且实习周期也不够长,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和共同点。

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实习模式等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学生接受的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而中国的职业教育仍然偏向于理论教育,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技术型人才需求的增加,职业教育的地位和社会认可度也在逐渐提升,相信通过对比研究,可以为两国的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借鉴和交流的机会。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中国职业教育区别及启示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中国职业教育区别及启示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中国职业教育区别及启示最新料推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中国职业教育的区别及启示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王强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组成及特征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 1)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对象具有双重身份德国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对象具有双重身份即培训企业的学徒和职业学校的学生。

适龄青年如果想要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首先必须寻找愿意提供职业培训的培训企业获得具体的职业培训位置并同培训企业签订职业培训合同这时适龄青年的身份为企业的学徒。

适龄青年获得具体的职业培训位置成为企业的学徒后才能寻找对口的职业学校在职业学校入学就读后就成为职业学校的学生。

这同时意味着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对象拥有双重的权利和义务。

( 2)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师资由两部分人员担任在企业实施实践培训向学徒传授实用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师资称为实训教师或企业培训指导人员;在职业学校实施理论教学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师资称为理论教师或职业学校教师。

( 3)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由两部分组成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制度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培训章程(也称培训条例);二是教学计划。

企业的实践培训依据培训章程来实施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遵照教学计划来进行。

培训章程是对德国职业培训工作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在德国职业教育中起着统一定向和规范指导的作用。

每个职业均有相应的培训章程培训也就是说德国国家承认的376 个职业均有各自的培训条例。

( 4)双元制职业教育由两类机构主管企业的实践培训由联邦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受《职业教育法》的约束由联邦统一的私法规定培训企业主与企业学徒之间的培训关系由职业培训合同进行调整;职业学校的组织、管理则由各州负责其法律基础是各州的《学校法》、《学校义务教育法》等由各州的公法规定。

中国教育与德国教育之对比

中国教育与德国教育之对比

中国教育与德国教育之对比一、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不同。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有一个完整的从中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

德国的教育体系主要分三个阶段:1—4年级的小学教育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为初、中等教育,学生在初中毕业后,根据不同职业要求和学生及其家长的意愿,进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或完全中学接受普通教育;第三阶段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学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学生,可以进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也可以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

这种“立交桥”式的高校入学方式,为进入职业学校的青年学生在有一技之长的前提下,又提供了一条进入理论研究的道路。

一些在完全中学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也可进入职业高校学习,但入门条件一般包括最少一年以上的职业技术工作实践或职业教育经历。

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短期培训等几部分。

中等职业教育基本上是“终结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的机会很少;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专科层次,且缺乏与其的沟通和衔接,进入高职院校就像进入了一条死胡同,多数人的出路是去社会就业,无法满足部分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

针对中国职业教育内部沟通不畅、层次割裂的现状,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考虑学分互换制度,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各层次之间的相互衔接和沟通,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构筑一个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此外,改革单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在加强专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大本科层次的培养力度,同时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进行一些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试点。

目前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高移已是大势所趋。

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不同。

德国的职业教育以双元制为代表在世界享有盛名,其显著特点是培养目标明确,培养一线技术工人、技术农民或服务人员及管理人员;企业与学校相互协调配合,并以企业为主,企业居于主导地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能力培养为主,实践课时比例占到60%以上。

基于“适合的职业教育”视角下我国与德国职业教育之差异性

基于“适合的职业教育”视角下我国与德国职业教育之差异性

基于“适合的职业教育”视角下我国与德国职业教育之差异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职业教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培养人才、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职业教育在各国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和德国作为两个重要的经济体,在职业教育方面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制度。

本文将从“适合的职业教育”视角出发,对中国和德国职业教育的差异性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和对比。

一、理念和制度差异中国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制度主要体现在政策导向、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差异。

中国的职业教育政策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被动和边缘化的地位,对于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发展方向不够清晰。

除了个别重点学校外,整体职业教育的声誉和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而德国的职业教育政策则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大力支持和发展职业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差异中国的职业教育主要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学制较短,且课程设置相对单一,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德国的职业教育却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双元制职业教育,学制较长,课程设置多样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相结合,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中都能获得系统化的职业技能训练,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差异在师资队伍方面,中国的职业教育师资水平相对较低,整体师资队伍构成不够合理,教学质量不稳定。

而德国的职业教育师资水平和素质非常高,企业界、学校教育界均提供师资支持,这样能够让学生接受更加专业系统的教育。

在教学质量上,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性教学和技能培养,其学生毕业后都能适应实际工作需求,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四、学生就业及职业发展差异中国的职业教育学生就业率较低,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

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面临就业歧视、薪酬不高等问题。

而德国的职业教育学生就业率较高,学生毕业后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经验,通过企业培训和认可考试,学生很快能够融入社会,实现职业发展。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引言中德作为两个世界经济强国,其职业教育体系一直备受关注。

中德职业教育的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两国的教育体系,找出各自的优缺点,并进行经验交流和借鉴。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制度建立、教学内容、实习培训、学生认知等方面对中德职业教育进行对比研究。

一、历史渊源中德职业教育体系的历史渊源有着悠久的传统。

德国的职业教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德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催生了一批熟练的工匠和商人,因此德国政府开始对职业教育进行组织和管理。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起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新式职业教育运动,主要是受到西方工业化发展影响,中国开始引进西方职业教育模式。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均得到了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皆能够为其现代的职业教育制度奠定基础。

二、制度建立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的制度建立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

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形成了一个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体制。

政府负责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地位。

企业在职业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提供实习机会,也参与教学内容的制定和课程的实施。

学校则是培养学生的基地,负责理论教育和基本技能的传授。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主要由政府和学校承担,企业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政府在职业教育中扮演着主导角色,学校则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承办方。

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制度建立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政策法规不够完善、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

三、教学内容中德在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教学内容贴近实际工作,注重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偏重于理论教育,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较为理论化,与市场需求的结合度不够高。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偏向于技能培训和就业导向,学校侧重于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认可度。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第一篇: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摘要:德国双元制大学(DualeHochschule,简称DH)在2009年3月1日之前叫做职业学院(Berufsaskasademie,简称BA),德国并未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为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德国把中等双元制教育体系直接延伸到高等院校,这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叫做职业学院,也叫双元制大学。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大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当前中国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集中在五对矛盾关系上:一是社会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二是规模能力与质量结构不合理;三是就业能力提升与社会吸引力不强;四是中央大力发展与各方相应不足;五是公平教育目标与政府责任缺位。

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缺少共识支撑。

发展职业教育是政府责任,但不少人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只要依靠市场,导致国家定位和主体责任定位出现偏差。

二是缺少制度供给。

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等法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双证书”制度、教师编制标准等制度缺失。

三是缺少财力保障。

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例持续下降。

四是缺少政策引导。

财政金融税收等引导行业企业和社会积极办学的政策体系没有建立,政府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能力不足。

五是缺少机制配套。

管理评价机制、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不配套,影响相关法律制度政策的实际效果。

六是缺少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职高职、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不健全、不衔接。

理论与实践领域对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质认识不足,政府履行责任不清,公益性实现形式单一,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德国双元制大学采取“双元制”教育模式,通过两个学习地点——州立学院和培训企业或社会事业机构的合作,每学期三个月学校理论学习,三个月企业实践交替进行,培养在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工作第一线从事生产、管理和教育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应用型职业高级人才。

在职业和技术教育方面,中国和德国有何不同?

在职业和技术教育方面,中国和德国有何不同?

在职业和技术教育方面,中国和德国有何不同?作为两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中国和德国在职业和技术教育方面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差异。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机制运作中国的职业和技术教育主要由政府主导,职业院校占据主导地位。

在职业院校中,教师主要从业经验丰富,但相对较低的收入和缺乏绩效考核会导致一些学校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此外,在职业教育中,企业职业技能考试被广泛认可,在企业中具有明确的职业晋升路径。

相比之下,德国的职业和技术教育主要由企业主导,职业技术培训是企业内部的重要部分,许多企业设有内部学院或培训中心。

与此同时,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学术上与职业技能培训并重。

为了满足职业市场的需求,德国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二、学生群体在职业和技术教育方面,中国的学生群体主要是那些从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中毕业的学生,他们通常是初次选择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年轻人。

尽管中国的职业教育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来自家庭经济能力较低的学生面临的挑战仍然明显。

相比之下,德国的职业和技术教育主要针对那些已经完成了中等教育或学徒制度的学生。

在德国,学徒计划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在学徒计划中,学生可以在一个职业培训中心和一个企业中轮流学习。

学徒计划的完成可以为学生提供高度实践的教育和培训,并且可以明确地使他们进入职业市场。

三、职业发展在中国,大学教育被普遍认为是获得更高薪酬和社会地位的支柱。

因此,许多中国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会继续攻读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而非直接进入职业市场。

此外,中国的职业学生还常常在学业中遇到转专业、转学校或缺失学分的问题,这对中国学生职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德国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实践和技能,小型企业通常更注重职业经验而非学历。

因此,德国的职业教育强调实践和实用技能,鼓励学生得到多种职业经验并在其中选择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在德国,职业教育的强调在于学生能否具有被雇主欣赏的优秀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

德国的职业教育与中国之比较

德国的职业教育与中国之比较
2
•学习领域结构课程的执行并非是顺其自然的,而是要通过 •课程的、教学法的、方法论的以及学校组织的计划、设置 •以及评估。 •因此大学里的所有人员都要定期的以及系统的为新课程的 •推广做好准备,并要创造出必要的、新的、灵活的、学校 •组织框架条件。
guide line
13
引入以学习领域为向导的课程为职业教育提 出了根本的(革新式的?)改变。 因此需要为此进行系统的计划和准备。 拟定推广新课程的系统方案的必要性。
以学生通过行动来获取职业能力为出发点。
guide line 34
Lernen ist ein Prozess,
学习是一种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我们 如何学习,学习什么,才能保证我们今日止 所学亦能用于明天。
Lernen bedeutet, Wissen, Fähigkeiten und Fertigkeiten zu vermehren; anhängig von den individuellen Möglichkeiten des Lernenden und abhängig vom jeweiligen Kontext, in dem Lernen stattfindet.
Partner im Dualen System
双元制合作伙伴
IHK
1/3 HWK 2/3
Unternehmen
Zuständige Stellen (Kammern etc.) Berufsschule
职业学校
Lehrer Theorie
负责机构(行会 等等)
Ausbildungsberater
当代教育与培训中的行动导向教学观要求教师与学 生以变化的视角看待教学过程与习得过程。
Es geht davon aus, dass der Lernende sich berufliche Kompetenzen insbesondere durch eigenes Handeln aneignet.

基于“适合的职业教育”视角下我国与德国职业教育之差异性

基于“适合的职业教育”视角下我国与德国职业教育之差异性

基于“适合的职业教育”视角下我国与德国职业教育之差异性职业教育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青年人的就业、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发展。

但是不同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有着不同的认知和实践。

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之一,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模式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实践模式和就业机会等方面。

本文将基于“适合的职业教育”视角,以我国和德国为对比对象,探讨两国职业教育之间的差异。

1. 教育理念的差异在我国,教育的宗旨是取得更高学历,通过学历获取更好的工作,实现社会和经济的上升。

高等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重点,而职业教育往往被视为低端教育,只有在无法进入高等教育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职业教育。

而在德国,职业教育被看作是与高等教育同样重要的教育形式,德国的双轨制教育就是典型代表。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通过双轨制来实现的,即学生可以选择进入职业学校或是继续升学到大学,无论选择哪种形式都能够保证学生接受到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且两种教育形式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2. 实践模式的差异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践模式主要以专业技能的培养为重点,学生在学校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来获取所需的技能。

但是由于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原因,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还没有真正做到与企业对接,实际操作能力和实用技能的培养还有待提升。

而在德国,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践,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会有很长的实习期,这种实践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得他们毕业后能够迅速融入企业工作。

3. 就业机会的差异就业机会是考量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我国,由于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就业压力较大,而职业教育的劣势地位导致了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

而在德国,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强,他们通过双轨制教育获得了良好的职业技能,能够胜任各种需要技能的工作,因此在德国的就业市场上,职业教育毕业生和高校毕业生能够享有相同的就业机会。

德国和中国的职业教育制度有何不同?

德国和中国的职业教育制度有何不同?

德国和中国的职业教育制度有何不同?职业教育是指在中等教育阶段或高等教育阶段,为学生提供专业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形式。

在德国和中国,职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两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制度有着很大的不同。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了解一下这些不同点:一、培养模式的不同德国职业教育重视实践和技能培养,学生必须通过学徒制或职业学校学习,才能获得职业能力证书。

学徒制是指学生在企业里进行为期三年的职业学习,由专业教练指导。

职业学校则是提供职业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教育机构,与企业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联合组织培训课程,共同负责学生的职业培训。

所以德国的职业教育以“职业资格证书”为主要目标,通过在企业的工作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并实现个人职业发展。

中国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则主要依托于职业学校。

职业学校是一所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职业知识和技能,通过普及和提高职业技能来满足就业市场所需求的人才。

但是由于职业学校的地位低于普通中学,职业学校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二、教育方式的不同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教学与就业实践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实习掌握职业技能。

德国的职业学校也都配有实验室和工作车间等,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实践操作,积累经验。

从最初的职业技术培训到职业能力评估,它们的职业教育贯穿了整个职业生涯。

中国的职业学校主要落后于实践环节。

尽管采用了模拟实验等方式,但是无法切实将学生与企业联系起来,未能很好地利用教育资源,使学生无法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相关经验。

三、培养方向的不同在德国,从普通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都有明确的学科定位和职业发展方向,可以在学习中逐渐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而在中国,职业学校普遍缺乏规划与导向,导致很多学生并没有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也就失去了职业教育的真正意义。

四、课程设置的不同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紧紧围绕企业需求,设置具体的职业技能课程。

但是在中国,市场与职业发展迅速变化,学生所学习的技能常常与实际需求相距甚远,导致学生离开职业学校后难以找到符合自己技能的就业机会。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中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两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却有着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研究,从制度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实习安排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双方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对话。

一、制度设置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制度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

在中国,职业教育主要分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两个层次,从学制上分为3年和2年,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实习锻炼。

而在德国,职业教育主要由双轨制和双元制组成,双轨制主要指的是学徒制度和学校教育两个轨道并行,双元制指的是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培训的责任。

在制度设置上,中德两国均重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但其具体实施方式和教育理念有所不同。

二、课程内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围绕着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学科知识的学习,内容较为专业化,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

而在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相对更为灵活,学生在校期间既要学习一般教育课程,也要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内容更加全面和多元化。

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都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但其侧重点和设置方式有所不同。

三、教学方式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主要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强调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接受,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相对较少。

而在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项目实践,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要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注重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四、实习安排实习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所在。

在中国,学生在校期间会有一定的实习安排,但相对来说相对较少,而且多数是由学校统一安排的实习岗位和实习期,学生的实际参与度较低。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师培训和产业合作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理念存在差异。

在德国,职业教育被视为一种与高等教育同等重
要的教育路径,德国政府强调职业教育的地位,不仅提供丰富的职业教育选择,还提供大
量的职业教育机构。

而在中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往往被视为“剩学生”
的选择,其地位与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德两国的课程设置也存在差异。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和技能培养,课程设置与
实际工作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课
程设置较为丰富,涵盖了广泛的专业方向,但实践环节较少,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中德两国的教师培训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
在实习和工作经验方面有较高要求,以确保其具备教学和实践能力。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教
师培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相对较低,影响了学生的教育质量。

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在产业合作方面也存在差异。

德国的职业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
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工作经验。

中国的职
业教育与产业合作仍然存在一定的脱节,学生往往难以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影响了其就业
竞争力。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德两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作为世界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直备受国际关注。

而德国作为世界工业强国,其职业教育体系在全球范围内也备受瞩目。

中德两国各自的职业教育体系与模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本文将对这两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异同之处,并分析其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

1. 教育体制与职业教育政策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德两国的教育体制和职业教育政策。

在中国,教育体制分为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

而职业教育则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两个阶段。

中等职业学校包括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学制为3-4年。

高等职业院校则包括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学制为2-3年。

在德国,教育体系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

职业教育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阶段。

中等职业教育包括双系统和学校系统,学制为2-3年。

高等职业教育包括工程学院和应用科学大专学校,学制为3-4年。

在职业教育政策上,中国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鼓励企业和学校合作开展双师型人才培养、推进技能人才评价认证改革、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等。

而德国则实行了双系统职业教育模式,即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习培训。

德国还建立了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2.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在教学内容方面,中国的职业教育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尤其是对技术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而德国的职业教育则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中国的职业教育侧重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听讲的传统模式,而德国的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师徒制的传统手艺传承和各种实践技能的培养。

3. 师资队伍与学生素质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在师资队伍和学生素质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德国、中国职业教育的区别

德国、中国职业教育的区别

一、考试制度的不同德国有国家制定的企业职教框架计划,由行业协会根据这一框架计划制定考试标准。

德国职业教育的学制根据专业不同从两年到三年半不等,学生在学习期间只进行两次考试,中期检查一般只对下阶段学习提出要求,不记人最终的成绩。

要想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必须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的结业考试,考试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

理论考试包括工作计划制订、经济、社会学知识,还包括技术理论:测量、识图、专业有关的数学等,理论考试约6小时;实践考试包括单件加工、组件加工、系统安装测试和功能阐述,并且边设计、边制作、边记录,考试时间14小时。

这种考试全部是开卷的,学生可以查阅任何资料。

这与我国职业学校学生每学期都进行数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每一门考试都会影响学生未来的毕业是完全不同的。

二、考试内容的不同从框架计划内容看,与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有较大差别,如我国数控专业的教学大纲对专业基本能力的描述如下:(1)掌握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具备机械制造的基本技能。

(2)具有一定手工绘图及计算机绘图能力,能用Auto—CAD(或CAXA)软件进行二维设计,具有应用CAD/CAM软件(Pro/E或UG)进行三维造型设计和使用CAM软件(MasterCAM、CIMATRON、UG)进行数控加工的基本能力。

德国对机电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工作流程的计划和控制,工作结果的监控和评估,会使用质量管理系统;机电零件的加工,机电系统标准组件和部件的组装。

从上面不同的描述可以看出,我国制订的大纲还是比较强调基础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注重加工技术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德国的技能要求则更注重工作流程的计划和控制,注重完成整体工作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方法的不同由于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的不同,使得教学方法也有实质的不同。

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许多研究德国教育的专家着力推荐的。

而我们的学习还远不到位。

我们的教学注重技术和操作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学以教会学生技能为目标,如我国数控专业教学大纲要求的核心项目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机床控制技术基础,数控机床操作与维护技术基础,数控车(铣)削加工与编程技术,CAD/CAM软件应用技术基础,质量控制技术基础。

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比较

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比较
要 海外职业教育
214 0. 0

德 国职业教育 与中国职业教育特 点比较
刘 玉 东
( 郑敬 诒 职 业技 术 学校 广 东 佛 山 5 8 0 ) 2 30
摘 要 : 国现 行 的职 业 教 育 有 “ 元制 ” “ 元 制 ” 种 体 制 , 者 如 同 我 国 的 师傅 带徒 弟 , 不经 过职 业 学 德 单 和 双 两 前 是 校 学 习而 直 接 工作 的体 制 , 由于 存 在 着许 多不 足 之 处 , 理 论 知 识缺 乏 、 去深 造 机 会 等 , 乎被 淘汰 。 此 , 国 如 失 几 因 德 现在 基 本 上 实 行 “ 元制 ” 业 教 育 。将 我 国 的职 业 教 育 与 德 国的 职 业 教 育 进 行 对 比 , 以为 职 业 教 育 工作 者 提 双 职 可 供 一些 借 鉴 。 关 键 词 : 国职 业 教育 : 元 制 ; 国职 业 教 育 德 双 中
中 图 分 类 号 : 71 G 9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5 2 2 0) 4 0 5 — 2 1 7 — 7 7(01 0 — 1 8 0
德 国 职 业 教 育 实 行 最 为 广 泛 的 是 “ 元制” 双 。以 机械 专 业 为 例 , 论 教 学 与 理 实 习培 训 是 两 个 部 门分 开 管 理 的 学生 在 学 校 主要 是 学 习理 论 课 程 .进 行 简单 的实 践 操 作 , 管 部 门是 教 育 部 。而 实 习 主 操 作 是 由培 训 机 构 掌 管 . 主管 部 门是 工 商会 . 试也是由工商会统一组织 , 考 因此 两 个 部 门没 有 太 多 的关 联 . 只是 管 理 上
的过程一定要按部就班 .每一个细节都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
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教育形式,是培养工人、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的重要途径。

中德职业教育在模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下面将对其中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一、课程内容方面:
1.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全面,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课程设置贴近企业需求。

2. 中国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相对单一,课程设置较为固定,缺乏灵活性。

二、课程实施方式方面:
1.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实施方式注重实践教学,学生在企业中开展实习,并与企业紧密合作。

1.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评估方式多样化,包括考试、实习报告、论文等方式,评估结果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2. 中国职业教育课程评估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评估结果相对片面。

四、师资队伍方面:
1.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相对强大,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五、学生培养方面:
1. 德国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毕业后即可胜任实际工作。

2. 中国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

中德职业教育在课程内容、实施方式、评估方式、师资队伍和学生培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中国职业教育模式则偏向于理论学习,与企业合作相对较少,学生实践经验相对较少。

中国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注重实践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中国—联邦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之比较

中国—联邦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之比较
,
1 9 0 3 年 才颁 布 了 一
个 《奏 定 学 堂 章程 》 培养 封建 官僚 而 己
, .
,
对职业 技 术教 育体 系 作 了 大 体 上 的规 定
差 之千 里
但 目 的仍 只是 用 另 一 种 形 式
,
两 相 比较
然 也 异 中有 同
,
,
而 且 是 令人遗 憾 的 相 同

那就
职业教 育被作 为榨 取更 大 剩 余价值 的 手 段 国有 胜负 之 别 战后 就 基 础论 教 育 第一
江 汉 大 学学报
0年

l 期
19 9
中国一 联 邦德 国 职 业 技术 教 育 之 比较

李铁 映 同 志 于
上 的 讲 话 中提 出
:
“ ” 。 ,
山 联邦德 国 〔 双 元 制 〕 职业教 育研 讨 会 闭 幕式 的 经
, , 。
8
我 国 应 结合 我 国 的实 际 — 认 真研 究 和 学 习 联邦 德 国发展 职 业教 育

,
德 优 于华
的原 则

自起步 言
,
华 先 于德
我国 在抗 日 战争 年代
,
千部

,
举 办 了 大量 的 各类 千 部 学 校
,
并 在 小学 普遍 增 加 了 工 农群 众 生 产需要 的

内 容 如纺 织 视 职教
便源 源
,
不 断地造 就 出 一 批 批 的 熟 练 技术 工 人
及至 产 业革命 完成
。 ,
,
生产工 具 和 技 术 的更 新
,
又 进一
步极有 力 地 刺激 了 职 业教 育 的 普及 和深 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自发的和天生的好奇心及求知 欲。
Lernprozesse laufen in dieser Modellvorstellung prinzipiell immer ganzheitlich, d.h. grundsätzlich mit allen Sinnen ab.
这种模式下的学习过程带动一切感 官,具有整体性。
10
D C
A
B
现代课程 发展
行动导向的课 程和方法
课程设计;职业 教育质量管理
职业教育;德国 双元制教育
11
Ablauf Neuordnungsverfahren
新法规产生的过程
Entwicklungs- und Forschungsphase Beginn Einigung der Sozialparteien
12
In Kraft treten
实施
Erlassphase und Veröffentlichung
guide line
Vorbemerkungen
1
• • • • •
在中国大学推行具有学习领域结构的新课程的程序对课程 的,专业教学法的和学校组织的能力,教学活动的质量, 教师的执教要求以及对有效的学习环境的开发和实现提出 了不同的要求。大学里的课程和学校组织的流程,经过和 方法必须要重新描述并规定
2
•学习领域结构课程的执行并非是顺其自然的,而是要通过 •课程的、教学法的、方法论的以及学校组织的计划、设置 •以及评估。 •因此大学里的所有人员都要定期的以及系统的为新课程的 •推广做好准备,并要创造出必要的、新的、灵活的、学校 •组织框架条件。
guide line
13
引入以学习领域为向导的课程为职业教育提 出了根本的(革新式的?)改变。 因此需要为此进行系统的计划和准备。 拟定推广新课程的系统方案的必要性。
学习情境 。。。。。n
guide line
28
专业关联性/内容
情境关联性/职业工作
行动情境/核心工作 1
行动情境/核心工作 2
行动情境/核心工作 3 行动情境/核心工作 4
行动情境/核心工作在 。。。
guide line 29
做的非常好!但是我们也 许应该还要在这里做的稍 微详细一些吧?
guide line 30
协调委员会
联邦和州协调委员会同意对主管技术部建立基准的提案讨论
Erarbeitungs- und Abstimmungsphase
起草和咨询阶段
Länder
Bund
联邦
Parallel

Entwurf (Betrieb):
并行
Entwurf (Schule)
方案(操作)
方案 (学校) 通过和发布阶段
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项目
guide line
18
SGAVE Project Vision& Mission 中德汽车领域职业教育的项目愿景与任务
Vision 愿景 Bring sufficient qualified car-mechatronics to national wide car dealers by improv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car-mechatronics for after-sales. 通过提高职业教育中汽车机电一体化的售后服务为全国的汽车经销商带来合适且合格的汽车 机电一体化 Mission 任务 Enable the colleg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to provide practice-oriented education to students including professional attitude and job loyalty. 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校学生提供应用型工科教育的学习,包括学习其专业的态度和对工 作的忠诚度。 Build long-term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car dealers at site. 使学校和汽车经销商建立长期合作模式。
Partner im Dualen System
双元制合作伙伴
IHK
1/3 HWK 2/3
Unternehmen
Zuständige Stellen (Kammern etc.) Berufsschule
职Hale Waihona Puke 学校Lehrer Theorie
负责机构(行会 等等)
Ausbildungsberater
专业能力
Fachkompetenz
个人能力
Personale Kompetenz
社交能力
Soziale Kompetenz
能够识别和解决 专业问题,
能够想像,能够 反思,活力、
能够和他人融洽 相处,
+
guide line
+
8
能力,源自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所需。
职业 行动能力
guide line
9
计划阶段 决策原理
课程的质量检测
guide line
26
执行阶段 - Impementierungsphase
执行的框架条件
Rahmenbedingungen für die
Implementierung
其它的执行条件
guide line
27
工作过程
典型职业行动
学习领域 1 学习领域 2
学习情境 1
学习情境 2
学习领域 3
以学生通过行动来获取职业能力为出发点。
guide line 34
Lernen ist ein Prozess,
学习是一种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我们 如何学习,学习什么,才能保证我们今日止 所学亦能用于明天。
Lernen bedeutet, Wissen, Fähigkeiten und Fertigkeiten zu vermehren; anhängig von den individuellen Möglichkeiten des Lernenden und abhängig vom jeweiligen Kontext, in dem Lernen stattfindet.
企业
Ausbilder
理论教师
Lehrer Praxis
职业培训咨询者
Prüfungsausschüsse
培训师
实践教师
Schüler 学生 Schülervertretung
考试委员会
Azubi 学徒 Betriebsrat bzw. Gewerkschaft 劳资委员会及工会
guide line 6
Planungsphase, Grundsatzentscheidungen
发展
信息社会 自动化趋势 全球竞争
以顾客为向导的企业
员工的需要
变化
经济 技术 社会
人类对教育与能力的兴趣
就业系统 工作方法,工作组织 员工需求 范围,工作, 工作水平 职业教育体系 目标,基本原则, 塑造特征
guide line
3
危险: 对新 课程 推广 的准 备如 果不 够完 善可 能会 使改 革的 目标 不能 实现。
guide line 14
把新课程推广到现实中
guide line
15
把新课程推广到现实中
目录 1. 1.1 1.2 1.3 1.4 2. 2.1 2.2 2.3 2.4 3. 3.1 3.2 3.3 3.4 4. 计划阶段 决策原理 学校方案 拟定课程 专业方案 准备阶段 课程的质量检测 在专业中推广 学校组织前提 学习情景的开发 执行阶段 学员的准备 成绩评估 经验交流 实习作为培训的组成部分 评估/ 审核
学生代表
Von der Wirtschaft verlangte Kompetenzen einbauen.
专业能力 个人能力 社交能力
分值比较 Nr. 能力 (观察栏目)
1 2 效率性 3 4 5
1 2 3 4 5 6 7 8 总结果
guide line
7
职业行为能力
Berufliche Handlungskompetenz /expert competence
当代教育与培训中的行动导向教学观要求教师与学 生以变化的视角看待教学过程与习得过程。
Es geht davon aus, dass der Lernende sich berufliche Kompetenzen insbesondere durch eigenes Handeln aneignet.
D
B A
C
课程设计;职业 教育质量管理
现代课程发展
职业教育;德国 双元制教育
行动导向 的课程和 方法
31
Handlungsorientierter Unterricht
行动导向教学
Handlungsorientierte Unterrichtsmethoden Ein Überblick
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概览
培训-学习场所
Vergütung
报酬
der Ausbildungszeit
2/ 3
UNTERNEHMEN
企业
2/3 的培训时间
AUSBILDER BERUFSSCHULE
职业学校
培训师
der Ausbildungszeit
1/ 3
1/3的培训时间
LEHRER
教师
4
guide line
Prüfungen
Support the Go-West Strategy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for nationwide economic development tas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