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筑民俗

合集下载

中国旅游民俗第六章 居住民俗

中国旅游民俗第六章 居住民俗

天井窑又称“地坑院”、“地阴坑”、“地 窖”,是在平坦的岗地上所凿的窑洞。
在庭院四周的人工崖面上开挖崖面窑洞,和 靠崖窑相似。
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 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是农民生 活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是 中国建筑工艺的伟大创举,是人类居住史的 “活化石”。
北方民宅以大院为主,建筑气势威严,其高大华贵, 粗犷中不失细腻,平面而又立体的表现形式,彰显 出四平八稳的姿态,处处是以礼为本的建筑特色。
其代表为北京四合院、山西大院等。 在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四合院的庭院空间相
对扩大,以引纳阳光,演化为东北大院。
四合院是汉、满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北京、天津等 地,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最为久远的住宅形式。
靠崖窑是在垂直的崖面上开挖的土窑,可以 向纵深发展,也可以向两侧发展,形成并列 的窑洞。
靠崖窑还可以向上发展形成层叠的窑洞,在 上的窑洞称为“天窑”。层与层之间,由木 梯上下。
在靠崖窑前加地面建筑和围墙,形成庭院, 是最普遍的窑居形式。
拱式窑是在平地上用土坯、砖石砌筑的房顶 为拱形的窑洞,其布局可以像其他房屋一样 展开,有一层的,有两层的,也可以构成四 合院。
求吉保平安的镇宅
厌胜
稳居
在我国居住民俗中,一般情况在屋后不能挨着再起 屋,民间谓之“停丧”,损人口。
如果人在此屋居住则不吉利。在人们的观念中,一 般前下后上,前卑后尊。如果屋后再起屋,则势必 打乱已有的尊卑关系,为礼教所禁。在此观念下, 同样认为在三合式、四合式庭院内,厢房不得高于 正房,前房不得高于后房,谓之“奴不欺主”。
(2)居室的辅助性建筑:
在我国调解室内寒暑、干湿、阴暗的部位, 因地方民族习惯不同而各有差异。窗户的形 式、采光的方法、炉灶的类型、火塘的部位 等多种多样。如东北地区卧室以火炕为标志, 火炕直通炉灶取暖。尤其是满族的“口袋 房”,最能代表当地冬季御寒的居住特点。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丰富多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居风格:
1. 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等地区,以砖木结构为主,外观典雅大方,多采用深宅大院的形式,有马头墙、小青瓦等特色元素。

2.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建造时多采用夯土或土坯建造,具有就地取材、保暖隔热等特点。

3. 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具有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的优点,是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民居形式之一。

4. 傣族竹楼:傣族竹楼是一种干阑式民居,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屋顶呈人字形,通风透气,适合热带雨林气候。

5. 藏族碉房:藏族碉房是一种石木结构的建筑形式,具有厚重的墙体、高矮错落的屋顶等特点,是藏族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之一。

6. 苗族吊脚楼:苗族吊脚楼是一种干阑式民居,以木结构为主,悬于山腰或坡地,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族特色。

7. 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建造时多采用夯土或土坯建造,具有防御功能和聚族而居的特点。

这些民居风格各具特色,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也是中华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居的风俗简介

中国民居的风俗简介

中国民居的风俗简介
中国民居的风俗多种多样,与各地的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和民族传统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中国民居常见的风俗简介:1.四合院:北京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为坐北朝南,四面建房,中间围合成一个庭院。

按照风水学说,这种布局有利于采光和纳气,也有利于家庭兴旺。

北京四合院多为砖木结构,屋顶采用硬山或悬山式,有些会在院落中种植花草树木,寓意吉祥如意。

2.土楼:福建、广东等地的传统民居,主要为了防御外敌和自然灾害而建。

土楼多为圆形或方形,采用夯土或混凝土建造,通常有两层或三层,屋顶采用悬山或硬山式。

土楼内部有统一的规划和布局,房间大小和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定。

3.窑洞: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利用黄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凿而成。

窑洞一般分为靠崖窑和地坑窑两种,内部有火炕,可以烧火取暖。

窑洞一般比较朴素,不施过多的装饰,以实用为主。

4.吊脚楼: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通常依山傍水而建,采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屋顶为悬山或硬山式。

吊脚楼内部布局灵活多变,但以堂屋为中心,设有火塘或灶台,是家庭活动的重要场所。

5.碉房: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一般为石木结构,以平顶为主,墙体厚实。

碉房多为多层建筑,第一层通常设有畜圈,第二层以上为住房。

由于高原地区气候干燥,碉房内部通常比较
宽敞明亮,设有火塘或铁炉用于取暖和做饭。

这些是中国民居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风俗和特色。

不同地区的民居都有其独特之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和历史传统。

《民俗学概论》建筑居住习俗

《民俗学概论》建筑居住习俗

《民俗学概论》建筑居住习俗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中,建筑居住习俗的表现方式各异。

其中,宅基地的选择和规划是建筑居住习俗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中国农村地区,宅基地的选择往往与风水学有关。

人们会选择四周环山的地方建造自己的住宅,以吸纳山的灵气和阻挡邪气。

建筑居住习俗还有个独特的地方是建筑的朝向。

人们会根据宅基地的地理位置和方位选择住宅的正门朝向,并且会按照吉祥的角度进行布局,如“人户合一”的形状。

此外,建筑材料的选择也是建筑居住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地区因为气候原因,人们会选择具有保温和防护功能的材料,如石墙、黄土墙等。

而在海洋地区,则更倾向于使用木材,以防止受盐分腐蚀。

材料的选择不仅考虑到功能需求,也考虑到文化因素,一些少数民族会使用特殊的材料来表达他们的民族特色。

建筑的布局和结构也是建筑居住习俗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重要的房间一般面朝南方,这是因为南方气候较暖和,可以减少冬季寒气的侵入。

而在北方地区,人们则更倾向于将重要的房间设置在家庭院子的北侧,防止北风的侵袭。

绝大多数族群都朝着山水着想,把名字中的山、水含义融入建筑设计,比如把门外的水龙头设计成山上流下来的山泉,室内的沙发也用山芋型设计,祈求生活得心应手。

此外,许多地方还会为房屋赋予特殊的命名,以带来吉祥和福运。

建筑居住习俗的传承和发展是当代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许多传统的建筑规范和约定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然而,在保护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将当代的科技和环保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总之,建筑居住习俗是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既满足人们在居住空间方面的需求,也是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重要媒介。

在当代社会,传统的建筑居住习俗需要与现代的科技和环保理念相结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通过对建筑居住习俗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各地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第四章 居住民俗ppt课件

第四章 居住民俗ppt课件

1.四合院(北京及华北,砖木结构) 2.围楼(客家人,土木、砖木、石木结构) 3.窑洞(豫西、晋中、陕北、陇东等黄土高原) 4.一颗印(陕西、安徽、云南等地,四面房屋全部围合)
编辑版pppt
49
编辑版pppt
50
北 京 : 四 合 院
编辑版pppt
51
北京的四合院
编辑版pppt
52
黄土高原:窑洞
用木结构,
墙壁用圆木
重叠垒成,
再用木板盖
顶,四角竖
圆柱,中央
立一大方柱,
普米族人称
之为"擎天柱",
认为这是神
灵所在的地
编辑版pppt
105
普米族木屋 编辑版pppt
106
满族
“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媳妇叼烟袋,养活孩子吊起
来”——说的是满族“三大怪”。
编辑版pppt
107
朝鲜族
制作打糕
编辑版pppt
20
二、中国汉族居住民俗
(一)风水与民居 (二)建房与入住 (三)装饰 (四)居住类型
编辑版pppt
21
(一)风水与民居
“风水术”利用中国传统的易经哲学,其核 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的选择和处 理。
编辑版pppt
22
(一)风水与民居
“风水术”包含的居住民俗中有三个宗旨: 选择房基时,追求物质和精神都满意的环境; 处理房屋的形态和布局(朝向、位置、道路、
第四章 居住民俗
编辑版pppt
1
第四章 居住民俗
一、居住民俗概述 二、中国汉族居住民俗 三、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四、国外居住民俗
编辑版pppt
2
一、居住民俗概述

第六章 居住民俗

第六章   居住民俗

第六章居住民俗一、建筑居住民俗概述▪1、居住民俗定义:在文明进程中,某种共同体(民族、阶层、同一地域的人们)在选址、建房、迁入、居住这四方面形成一定的规则和惯例,世代因袭,构成了这一共同体的居住民俗。

▪从居住行为的一般流程来看,选址的规则、建房和迁入的礼仪或禁忌、定居生活的惯例,都属于居住民俗。

2、中国居住文化的发展历程穴居《易·系辞》说:“上古入居顺野处”风篱、巢居风篱人类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

传说中的“有巢氏”时代定型期房子▪主要有五种风格各异的类型:半穴居、井干式、石室、干栏式和竹木结构的草屋。

二、建筑居住民俗表现(一)民居类型:(二)建筑结构(三)居住惯例(一)民居类型1、庭院式2、窑洞3、干栏式4、碉房5、帐篷6、阿以旺1、庭院住宅(1)四合院、三合院、东北大院(2)南方的天井院(3)一颗印和三房一照壁(4)塞北堡子和客家土楼四合院▪所谓四合院,是指出东、西、南、北四面房子称为正房(北屋)、倒坐房(南屋)、东厢房、西厢房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

长期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特点,房子都有堂室、庭院、院墙、院门、拦厩、厕所等。

乔家大院(华丽舒适)山西天井房山西平遥苏州园林玲珑精致苏州民居▪江南民居的平面布局方式,与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都是封闭式院落,但相对紧凑一些。

住宅的大门一般开在中轴线上,中轴线上的第一座房子是用来接待客人和举行典礼的大厅,后面院内多有二层小楼,为了通风采光,院墙上都开有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

▪南方炎热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对江南的建筑产生了极大影响,为了防潮避湿气,江南民居的墙一般较高达,开间也大,设前后门,便于通风。

同时,为了隔绝地上地上的湿气,一般为两层建筑,二层做卧室。

底层多为砖墙,上层为木结构。

安徽民居青瓦、白墙,朴素淡雅、马头墙造型。

安徽宏村徽州民居▪徽州民居最突出的特点是马头墙和青瓦。

马头墙高人,能把屋顶都遮挡起来,起到防火的作用。

门楼用石雕和砖雕进行装饰,装饰纹样富有生活气息。

民俗学概论论文

民俗学概论论文

民俗学概论论文——居住建筑民俗我是一位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我从高中起就热爱建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爱旅游。

到中国各地游玩时才发现真是地大物博,各地方的建筑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的民俗特征。

民俗学概论这门课,第一节就讲的是居住民俗,是我们建筑学专业同学所关注的,更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专题。

我们几个人分工准备资料,为大家做了本节课的第一次演讲。

我的论文也就理所应当的选择了居住民俗这个话题。

我将要论述的核心就是中国的地域性建筑。

首先,我将把我所知道的有民俗特点的建筑介绍一下:一北京四合院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座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

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

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

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二陕西窑洞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是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

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

窑洞又分为土窑、石窑、砖窑等几种。

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

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美观。

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比较低。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窑洞的建造不断改进,黄土高原上冬暖夏凉的窑洞越来越舒适美观了。

三.安徽古民居——徽派建筑安徽省的南部,保留着许多古代的民居。

这些古民宅大都用砖木作建筑材料,周围建有高大的围墙。

围墙内的房屋,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两层小楼。

居住民俗(中国)

居住民俗(中国)
居住民俗(中国)
物质民俗
01 定义
03 分类 05 推荐书目
目录
02 形成与发展 04 内涵和功能
居住民俗(中国),物质民俗之一。指中国居住方式的风俗习惯,是人类较早形成的民俗事象之一。
定义
指中国居住方式的风俗习惯,是人类较早形成的民俗事象之一。又称居住建筑民俗、民居民俗。与饮食民俗 和服饰民俗一起构成物质生活民俗的基本内容。与建筑民俗密切相关,通常包括建筑民俗。国外研究者有的称其 为空间民俗,或划归物质消费民俗、经济民俗。
形成与发展ຫໍສະໝຸດ 获取居住空间是人类生活之初就有的活动,但只有当创造居住条件的工具和方法产生后,尤其是开始营建人 工住所后,居住民俗才始形成。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定居化,居住地域不断扩大,居室建筑的材料、 形式、实用功能和审美要求都不断丰富,并形成各式各样的建房和安排居住空间的习俗,居住民俗的类型和内涵 不断扩展。
居室格局指居住空间因满足家庭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功能分区。同一院落内家庭成员的住房分配与家庭伦理观 念密不可分。厕所、贮藏间和畜圈等生活空间的具体安排,体现出各种民俗观念。传统住宅修建过程中也形成各 种习俗,表现为一系列建房仪式。居住信仰是贯穿于住宅样式、住宅修建和室内生活中的信仰活动和观念,主要 体现为风水讲究和圣所禁忌。
分类
居住民俗分为居室类型、建房仪式和居住信仰三部分。居室类型指以民居建筑为主体,有关建筑形制、居室 设施与装饰,以及居住格局的风俗习惯。建筑形制的民俗,即民居在建筑外观、平面布局和建筑材料等方面反映 出来的传统样式。居室设施与装饰涉及民居的内部和细部风格,门、窗、梁、栋、屋脊和炕、灶等部件的位置、 大小、雕刻、绘画和装饰等,都有特定的民俗含义。
推荐书目
王其钧.中国民居.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居住民俗

居住民俗

一根为界定死者活动范围之柱,一根为
接受新生命成为家庭成员之柱。
38
金平傣族
重视牛,牛只能拴 在老人卧室下方的 柱子上。Leabharlann 39干栏式住 房的陈设
重视中柱
家庭、家族的核心,列祖 列宗的灵位,人与神灵联 结的地方
必有火塘
日常生活与宗教生活的 地方,家庭的象征,火 神、祖神的栖身之地。40
中国的民居建筑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
29
中国的民居建筑,以四合院最为广泛, 是最典型的民居建筑,较充分地体现 了中国的传统观念。
30
特点一:院落四面都有墙,墙壁没有窗, 仅有大门与外面相通,一家之活动均在 院内,与外界少有沟通,是封闭观念的 符号。
31
特点二: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 排有严格的规定。
正房高于侧房 家长正房住堂 屋之右,兄弟 子侄住侧房。
8
巢居,即树房,多利用树桠为房 柱,构房树上,树房有顶盖避雨, 四周有壁挡风,人们常援绳梯或 长木梯上下。
9
《易·系辞传》“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 圣人易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博物志》“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 寒暑也。”
10
11
北 京 周 口 店 山 洞 遗 址
12
原始巢居穴居最基本的特点是利用天 然的空间,经过适当的加工,作为避 风雨、避群害的栖息之所。
13
第二阶段:人造居住空间
以中国为例,古代居民的住房,主要有 五种风格各异的类型:半穴居、井干式、 石居、干栏式和竹木结构的草屋。
以上五种类型的居室,均是在原始穴居 和巢居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发展而成。14
居住空间大致经历了洞穴居、巢居— —穴居、半穴居——地面居。
居住空间的变化,与生产力的发展 水平及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

节居住建筑民俗

节居住建筑民俗
节居住建筑民俗
• 获取居住空间,是人类解决生存条件和安全条件 的必然结果。
• 中国民居建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受到各个时 期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自然 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民居类 型。
• 这些因素可归纳为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两大类。
自然因素主要是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 件、材料资源等,这对民居形式也产生很大影响。
• 三、中国其他的特色民居
哈尼蘑菇房
摆贝的苗族吊脚楼
湘西吊脚楼
土家族吊脚楼
云南版纳傣族民居
云南白族民居
云南瑞丽傣族民居
毡房
新疆的石头城
上海的石库门
江南水乡民居
周庄民居
羌族碉楼
• • 如振成楼的大门联“振纲立纪,成德达材”;
• 二道门临摹明代海瑞书法“干国家事,读圣贤书”;
• 正厅正面是“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 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 第五、土楼由封闭式向半封闭开放再到开 放式的转变,反映了客家人作为一个民系 由弱而强,反客为主的历史变化。
• 被中外建筑学界誉为中国五大特色的民居建筑
• 北京的四合院 • 客家围龙屋(土楼) • 陕西的窖洞 • 广西的“干栏式” • 云南的“一颗印”
北京的四合院
客家土楼
福建永定县下洋镇初溪土楼
福建永定县湖坑镇洪坑土楼――振成楼
福建永定县湖坑镇洪坑土楼――奎聚楼
永定的客家土楼
广东梅州客家围龙屋

• 第二个特点: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 安排有严格的规定。所以它是家长制的符 号。
• 第三个特点:专门设有堂屋,堂屋中有 “天地君亲师”之神位。婚丧之礼、家长 寿诞等均在堂屋举行。体现了中国人的伦 理的符号。

居住民俗

居住民俗
宅院形制是将四周的房屋联结在一起,中间围 成一个小天井,称为南方天井院。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天井院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C、“一颗印”和“三房一照壁”
“一颗印”是汉族传统民居之一,流行于陕西、安徽、云南等地,尤其以 云南较为盛行。“一颗印”也是围绕天井布置房屋,北面正房大都为三间, 东西两侧为厢房,南面为厅房,也是大门所在的地方。“一颗印”的东、 南、西、北房屋全部相连围合,既防风又避日晒。由于它的外观犹如印鉴, 所以俗称“一颗印”。
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白族和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纳西族都是受汉文化影响 较大的民族,他们的传统民居由正房和两例配房加上南面的照壁围合而 成,称为“三房一照壁”,实际类似北方的三合院。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云南“一颗印”式院落
(4)客家土楼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现在主要留在福建水定、龙岩的客家人民居中,是数百人聚族而居的堡 垒式住宅。
据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间谍卫星对中国进行拍照侦察,惊讶 地发现在我国福建省的山区里分布着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筑,或圆或方,经 过分析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中国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直到中美建 交后,美国人才知道那些所谓的“导弹发射基地”实际上是客家典型的民 居——土楼。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地 坑 院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锢窑(箍窑)是在平地上用土坯、砖石砌筑的拱顶 房屋,锢窑的室内房顶为拱形,与窑洞相似。
(3)庭院住宅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庭院住宅是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基本的形式。它的分布非常普遍,从东北三省到 西南高原,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遍及全国各地。庭院住宅从南到北因地理 环境不同有好几种亚型:
窑洞有靠崖窑和地坑院、锢窑之分。

中国居住民俗解读

中国居住民俗解读
中国居住民俗

.四合院 二 .干栏 三 .土楼 四 .黄土窑洞 五. 毡房
110205118
刘慧芸
居住民俗
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
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 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如居所新建时的一系列仪式,居所内部物品 的摆设,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之间 的相互协调等等。
土楼文化内涵


第一、蕴含着客家同宗血缘凝聚力,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 的凝聚中心。土楼集体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强烈的家族伦 理制度。 第二、 八卦土楼包蕴了道家深刻的哲学思想。在客家土楼 建造中,不仅八卦土楼完全以八卦精髓为建楼指南,亦多用 八卦择地定位,镇宅禳邪,出煞保安。
第三、 土楼内设学堂、题对联诗文,使土楼深具浓厚的文 化性。 第四、 土楼由封闭式向半封闭开放再到开放式的转变,反 映了客家人作为一个民系由弱而强,反客为主的历史变化。
四. 黄土窑洞
有诗赞曰: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土窑无厦房, 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天凉 。
黄河中游是世界上黄土最发育的地区,为中国传统 窑洞建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黄土资源。 黄土窑居取之自然且融于自然,具有因地制宜、就 地取材、施工简便、造价低廉、适应气候、可再生 性强等特点,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热能和覆土的 储热能力,是天然的节能建筑。


三. 土楼
福 建 土 楼

土楼的历史源远流长,它产生于11—13世纪(宋元时期),经过14—16世纪 (明代的早、中期)的发展,至17—20世纪上半叶(明末、清代、民国时期) 达到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而这一过程又与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迁密切相 关,福建尤为明显。
土楼的建筑工艺

春节的传统民居建筑

春节的传统民居建筑

春节的传统民居建筑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在春节期间展现出独特的风貌和文化内涵。

这些建筑以其特殊的设计和建筑风格,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这个节日里,传统民居建筑不仅代表了人们对祖先的尊敬,也承载了家庭团聚和美好祝愿的期许。

一、建筑的布局与设计传统民居建筑根据“家庭院落”的概念来设计。

院落由主屋、厢房、厨房等构成,环绕着一个宽敞的庭院。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的观念,强调家庭的团结和尊重。

主屋是整个建筑的核心,通常由多个房间组成,用于家庭聚会、祭祀和招待客人。

主屋通常朝向南方,以便最大限度地接受阳光,使房间更加明亮和舒适。

厢房则用于居住家人,有时也作为客房使用。

厨房是家庭生活的重要部分,常常位于院落的一角,与主屋和厢房相隔一段距离。

这样设计可以减少厨房烟雾对居住区的影响,同时也确保了食物的安全和卫生。

二、建筑材料与结构传统民居建筑采用了天然材料来构建房屋,如木材、石块和土坯。

这些材料不仅具有环保性,也有助于调节室内温度,使房屋更加舒适。

建筑结构注重平衡和稳定,通常采用梁柱结构。

传统的屋顶采用斗拱和歇山的形式,以确保房屋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屋顶覆盖着灰瓦,颜色通常为红色或黑色,给人一种古老而庄重的感觉。

三、装饰与寓意传统民居建筑在外观和内部装饰上注重细节和寓意。

建筑的外墙常常用青砖铺砌,墙上可能会绘制一些花纹或文字,寓意着家庭的和谐和繁荣。

在屋内,挂着各种吉祥的装饰物,如红灯笼、春联和福字。

灯笼象征着祥瑞和希望,寓意着新的一年必将充满喜庆和好运。

春联则是一种对家庭和平安祥和的祝福,常常用四个字的对联表达。

同时,传统民居建筑的庭院也是装饰的重要部分。

庭院常常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如梅花、兰花和竹子,代表着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总结:传统民居建筑在春节期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它们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家庭团聚和祖先尊敬的象征。

从建筑的布局到装饰的细节,都蕴含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祝愿。

通过传统民居建筑的欣赏和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的民俗文化。

传统民居与民俗建筑

传统民居与民俗建筑

传统民居与民俗建筑传统民居与民俗建筑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历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展示了丰富的地域风情,还承载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探讨传统民居与民俗建筑的特点、意义以及保护与传承的问题。

一、传统民居的特点传统民居是指历史悠久、具有独特风格的居住建筑,其特点体现了地域文化、气候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

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存在较大差异,但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建筑结构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使用的材料环保耐久;造型简洁、符合人体工学原理;内部装饰充满艺术感和文化符号。

除了功能性的考虑,传统民居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通过阳光、空气、水源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营造出宜居的环境。

此外,传统民居还通常具有强烈的社会互动性,建筑内外的空间划分和布局形成了不同亲属关系和社交关系的框架,促进了家族和社区的凝聚力。

二、民俗建筑的意义民俗建筑是特定地域群体特有的宗教、传统节日、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建筑,它们是文化传统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象征。

不同于传统民居,民俗建筑更注重仪式性、宗教性和艺术性。

它们通常用于举办祭祀、庆典、婚丧嫁娶等重大社会活动。

民俗建筑的存在使得宗教、传统节日等文化活动得以持续举行,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加深了地域文化的认同感。

同时,民俗建筑也是对社会关系和居住环境的一种集体记忆,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审美和价值观念。

三、保护与传承的问题传统民居和民俗建筑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压力,许多传统民居被拆除或改建,大量民俗建筑也岌岌可危。

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现代建筑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民居的功能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和保护意识的不足。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与民俗建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其次,进行科学合理的修复和维护,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点。

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

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

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
1. 四合院:四合院是汉族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山西等地。

它由四个房屋围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院落,中间是一个露天的庭院。

四合院通常采用砖石结构,建筑风格严谨、庄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 窑洞:窑洞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黄土高原地区,如陕西、山西、河南等地。

窑洞是在黄土坡上开凿而成的,呈拱形,内部空间较大,可以容纳多个房间。

窑洞具有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等优点,是当地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

3. 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独特类型,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地。

它是用土坯或砖石建成的圆形或方形建筑,通常有多层,每层有多个房间。

土楼具有防御性能强、通风采光好等特点,是客家人民居文化的重要代表。

4. 水乡民居:水乡民居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分布在江南水乡地区,如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它是一种临水而建的建筑,通常有两层或三层,底层是架空的,用于停放船只和储物,上层是居住空间。

水乡民居以白色的墙壁、黑色的屋顶和精巧的木雕、石雕等装饰为特色,体现了江南地区独特的水乡文化。

总之,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丰富多彩,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反映了汉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第四讲 居住民俗

第四讲  居住民俗

第四讲居住民俗1、居住民俗概述2、中国汉族居住民俗3、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民俗4、中国港澳台居住民俗5、外国居仕民俗口典型案例口本章小结口关键概念口复习思考题口实训题口自测题教学目的认识居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居住民俗的形成、表现以及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居住民俗,学习居住的各种类型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掌握居住民俗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一、居住民俗概述居住民俗就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如居所新建时的一系列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摆设,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之间的相互协调等等。

1、居住民俗的形成自从地球上产生了人类以来,就出现了他们赖以休养生息的居住处所,但由于当时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限制以及外界条件的恶劣,所以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只能是利用各种天然空间,如穴居、巢居等。

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和发展,出现了人工住所的营建,在世界各地因自然条件的不同,又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居住方式,而居住民俗的形成是随着居住方式这个物质基础的演进而演变的。

根据人类居住方式的变化,可以将居住民俗分为三个时期。

(l)居住民俗的创始期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是利用天然生成的洞穴和树洞等自然空间,经过适当地加工而形成的穴居和巢居。

在穴处巢居时代,已经开始具有了原始的一些居住习俗。

首先是实行原始的群居,大家共处一室,共同抵御外界的侵害。

其次是生死的分居,例如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遗址中,上层洞穴是活人居所,而下层则作为死者的葬地。

其三是住所的不稳定性,以采集渔猎为主的经济生活迫使他们不得不经常进行迁徙,这也就导致了他们住所的经常更变。

(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风篱也许是人类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

风篱是一种容易建造的古老居住形式,结构简单,用树干或树枝插入土中,构成一面坡式的墙,其上覆盖树皮、树枝、茅草之类,用来遮风挡雨。

如澳大利亚现已灭绝的塔斯马尼亚人,非洲的希须曼人,美洲的印第安人和亚洲印度的安达曼人都曾使用风篱作为居住之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21
居住建筑民俗
这一独特习俗,其他民族就不一 定具有。但是,在各民族的干栏 式住房的陈设布置中,有一些习 俗却是共同具有的,如重视中柱, 把中柱视为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核 心徽征,被看作是列祖列宗的灵 位,以及人与神灵联结的地方; 竹楼房中必有火塘,
B
22
居住建筑民俗
这 是 世 俗 家 庭 生 活 与 宗 教 活
B
27
居住建筑民俗
中国建筑民俗讲究风水。 “风水”又称“堪舆”,是 相地、相墓之术。人类对居 住环境的选择,最初是为生 存的需要,带有很强的实用 性原则,多少包含一些感性 经验的积极成分。
B
28
居住建筑民俗
但是后来,受“天人感应”、“阴 阳五行”等说的影响,人们把天体 运行、宅地方位与人事相对应,认 为地理环境、山川形势与人的吉凶 祸福乃至子孙的命运前程有关,使 风水理论带上了很强的神秘色彩。 故无论是建生宅,还是选墓址,都 要请地理先生看风水。至今,这种 习俗在民间还有不小的影响。
B
12
居住建筑民俗
房屋建筑一般是正房高于侧 房,住房安排,一般是家长 正房,即住堂屋之右侧,兄 弟子侄住侧房或耳房。家长 支配全家的地位,在住房位 置上即有充分体现,所以它 是家长制的符号。
B
13
居住建筑民俗
它的第三个特点是专门设有堂屋,堂屋 作用犹如中国古代的明堂(明堂是天子宣 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及祭祀,庆赏、 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于其中举 行),堂屋中有“天地君亲师”之神位。 天地为自然、上帝;君代表政治,代表 一国的最高统治权力;亲为父母祖宗, 代表种族延续;师与父母地位相近,中 国古代有敬师为父母的观念。
B
15
居住建筑民俗
中国的堂屋,融汇民族文化精神 于家庭生活之中,是神圣化了的 家庭,所以,四合院是中国人伦 理的符号。四合院的第四个特点 是四方房屋之下皆有檐下回廊, 檐下回廊和天井成为各房成员交 融感情的场所,所以四合院又可 以成为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 倾向的符号。
B
16
居住建筑民俗
干栏式住房是另一种广泛流行的 民居建筑,南方亚热带地区的民 族多采用这种建筑形式。前面说 过,干栏式建筑的形成,与南方 高温、多雨、潮湿、森林茂密等 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
B
10
居住建筑民俗
中国的传统观念,在中国的居住 和建筑民俗中展示得很充分。
中国的民居建筑,以四合院最 为广泛,汉族、纳西族、白族广 泛流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部 分流行。四合院也是中国最典型 的民居建筑,因为它比较充分地 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
B
11
居住建筑民俗
四合院的第一个特点是院落四面 均有墙壁,墙壁没有窗子,仅有 大门与外面相通,一家之活动, 均在院墙之内,与外面不相沟通, 所以它是封闭观念的符号。它的 第二个特点是房屋布局与家庭成 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规定。
B
25
居住建筑民俗
(四)民房低于官府。老北京的民 房全是平房,而且比较低矮。因 为按规定,民房只能低于皇宫, 等而次之,各县的民房也只能低 于县衙门。所以官府民房的高度 有明显差别。
B
26
居住建筑民俗
(五)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 住建筑民俗中随处可见。“太 极’’和“八卦”是我国古代哲学 智慧的结晶。但在长期流传中,它 们又成为我国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居住和建筑民俗中,它们 也起着重要作用。寺庙和民居建筑 的中梁、门头和庙堂顶部,多画有 “太极”和“八卦”。
唐宋岭南地区,“朱吾以南有狼 野人居,无屋舍,依树上宿,食材料,对原始巢居也提 供了重要材料,云南沧源崖画第 五地点二区(中)和五区有一巢居图, 这是利用树桠为房柱,构屋树上, 树屋上有顶盖遮雨,四周有壁挡 风,人们援绳梯或长木梯上下。
B
3
居住建筑民俗
后世圣人易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
雨。”晋张华《博物志》载:“南越巢
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我国文字
也提供了穴居材料:“厂”字即原始穴
居的形象表现,《说文解字》:“厂、
山石之压崖,人可尻,象形。”段玉裁
注:“尻,旧作居,今正。厓,山边也。
崖者,厘也,人可居者,谓其下可居
也。”
B
5
居住建筑民俗
考古发掘的穴居材料,更是多得 难以统计,北京周口店山洞遗址 就是最典型的穴居事例。
原始巢居穴居最基本的特点是利 用天然的空间,经过适当加工, 作为避风雨、避群害的栖息之所。
B
6
居住建筑民俗
原始民居的第二阶段是人造住房。
中国古代的居民住房,主要有 五种风格各异的类型:半穴居、 井干式、石室、干栏式和竹木结 构的草屋。这五种类型的居室, 均是在原始穴居和巢居的基础上 加工、改造发展而成。
B
19
居住建筑民俗
竹楼内的布置和陈设;各民族不 完全相同,如西双版纳某些民族 的住房,男女界限分明,各住一 半,各有一架楼梯,就是夫妻也 不同住一间房(仅在相隔的板壁 上有一小门),傣族则无此规定。
B
20
居住建筑民俗
金平傣族住房中有两根柱子有特殊的 意义,一根为界定死者活动范围之柱, 另一根为接受新生命成为家庭成员之 柱,婴儿诞生,爷爷便把他抱到生之 柱旁,让婴儿的头顶轻触此柱,以此 承认婴儿为家族的血缘后裔,承认他 的家庭成员身分。经此仪式之后,才 受家族死者与生者的关照,金平傣族 重视牛,牛只能拴在老人卧室下方的 柱子上。
多雨,故南方民族多采用干栏式建筑,
房屋悬空构建在木柱之上,楼下关牲
畜,楼上住人。当今的傣族、哈尼族、
基诺族、壮族、布朗族、德昂族的住
房就是这样。湘西土家族、苗族的吊
脚楼也属于这一类B 型。
9
居住建筑民俗
二、我国人文精神与居住建筑的 关系
有些学者说,建筑是“客体化的 人生”、“空间化的社会生活”, 或者说“建筑就是凝固为物体的 人生。人生在客观事物中体现得 最全面、最完整、最生动具体的, 莫过于建筑”。
B
24
居住建筑民俗
(二)房屋式样大体相同。这是中国居住建 筑最突出的特点。
(三)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汉 书·元帝纪》云:“安土重迁,黎民之性, 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安于本乡本 土,不愿轻易移居他处,是农耕经济在 居住上的表现。因安于本乡本土,故城 郊不需要旅社,多设长亭。许多描绘亲 人分离悲痛的动人故事多发生于长亭。
田野考察的材料也证明历史上确有 巢居存在。清人夏瑚在《怒俅边隘
详情》一书中,描写独龙族“多结
房于树以居,如有巢氏之民者”。 50年代,民族学者王均在独龙族地 区调查,独龙族老人还向他介绍了
不久前还保存于独龙族生活中的树 居习俗。
B
4
居住建筑民俗
关于原始穴居,古文献也有很多记载。
《易·系辞传》载:“上古穴居而野处,
居住建筑民俗
获取居住空间,是人类解决生 存条件和安全条件的必然结果。
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 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利用 天然空间,第二阶段是人造居 住空间。
B
1
居住建筑民俗
古文献对原始巢居曾有不少描述。 《庄子·盗跖篇》云:“古者禽 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 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 之曰‘有巢氏’之民。”
B
14
居住建筑民俗
婚丧之礼,即在堂屋举行。生于家,婚 于家,终身不离家庭的温暖。家庭成为 生养安息之所。夫妇于这神位之前交拜 而举行婚礼,显示夫妇之道通于天地之 道。死后停柩于堂屋,表示人虽死而未 与“天地君亲师”之人间文化相离;家 长寿诞,在堂屋举行,以之传递尊长敬 老的伦理传统;堂屋之中,既含有政治、 社会、教育、文化之精神,又是人们明 确责任,“藏、修、息、游”之地 。
B
7
居住建筑民俗
具体而言,半穴居、石室(石
硐)和井干式房屋是原始空间
环境的复制和发展,均以封
闭性的结构形状为其共同特
征。“虚悬构屋”的干栏式
建筑,是人类巢居的复制和
发展。
B
8
居住建筑民俗
居住方式的选择,与自然条件有直接
关系。北方气候干燥寒冷,故多建造
土木结构或木石结构的房子,居住空
间主要在地面。南方气候炎热,潮湿
B
17
居住建筑民俗
干栏式建筑的共同特点是用充足 的通风条件保持房屋的干燥。房 屋架置于木柱之上,楼下没遮没 栏,供人住的楼层处于最优良的 透风状态,不管楼下多么潮湿, 也不会让潮气侵到楼上,楼上没 有墙和窗子遮栏,更加保证了楼 上的凉爽干燥。
B
18
居住建筑民俗
南方民族的干栏式住房,除了基 诺族还有大房子(解放前一个家 族居住在一个竹楼中,每家一个 小火塘,家族有一个总火塘)的 个别遗留外,都是独家独户,自 成院落,很少有房屋与房屋相连 的情况,这可以视为自然经济的 遗留。
B
29
居住建筑民俗
B
30
居住建筑民俗
B
31
居住建筑民俗
B
32
居住建筑民俗
B
33
居住建筑民俗
B
34
居住建筑民俗
B
35
居住建筑民俗
B
36
居住建筑民俗
B
37
居住建筑民俗
B
38
动的地方,它是家庭生活必
需之物,是家庭的象征,同
时,也是火神、祖神栖身来
往之地,是家庭成员与神灵
相互沟通的地方,是人们生
活中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心。
B
23
居住建筑民俗
中国的民居建筑,还具有一些共 同的民俗特点。
(一)聚族而居。聚族而居有两 种形式。一种是全族聚居于房屋 互相通连的村落之中。房屋相连 的程度达到“下雨不湿鞋”。另 一种是全族居于一村,但住房并 不通连。基诺族的大房子,就属 于这一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