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与建筑文化68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姆渡遗址木构结构
4、中国建筑的木构架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不同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 影响下,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其中木构架承重 建筑广泛分布于各民族地区,是中国建筑类型的主流,具有 普遍意义。木构架的产生、发展、变化贯穿整个古代建筑的 发展过程,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
二、中国建筑的发展
陕西歧山凤雏村遗址
Baidu Nhomakorabea
周朝的岐山宫殿甲组遗址复原剖面图
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砖的应用和作 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王陵享堂复原图
3、发展阶段——秦汉时期
秦和西汉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已经出现了成熟的砖 瓦夯土等技术,建筑体系基本形成。
秦始皇扩建咸阳宫殿,集中仿建六国宫室,使战国时各国建筑 艺术和技术得以交流,为形成统一的中国建筑风格开创先声。
魏晋南北朝的建筑风格
龙门石窟
4、成熟阶段—隋唐至宋元 这一阶段,融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逐渐形成完整的建筑 体系,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达到顶峰,创造出空前未有的绚丽多姿 的建筑风貌,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各式宗教 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发展,中国 古代的宫殿、寺院、第宅等的布局和形式至此已基本定型。
秦阿房宫—一座想象中的宫殿
《史记·始皇本纪》中 记载:阿房宫前殿,东 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 殿中可以坐一万人。
秦代一步合六尺,三 百步为一里,秦尺约0.23 米。如此算来,阿房宫的 前殿东西宽690米,南北深 115米,占地面积8万平方 米,容纳万人自然绰绰有 余了。如今在陕西西安西 郊三桥镇以南,东起巨家 庄,西至古城村,还保存 着面积约六十万平方米的 阿房宫遗址。
与北方流行的穴居方式不同,南方湿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和多山密 林的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孕育出云贵、百越等南方民族“构木为巢” 的居住模式。
内蒙古大青山
在近年的考古工作中,一批 原始社会公共建筑遗址被发现, 这些发现,使人们对五千年前的 神州大地上先民的建筑水平有了 新的了解,他们为了表示对神的 尊敬之心,开始创造出一种超常 的建筑形式,从而出现了沿轴展 开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 术,这是建筑史上的一次飞跃。 从此建筑不仅具有了它的物质功 能而且具有了精神意义,促进了 建筑技术和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1、萌芽阶段—新石器时期到原始社会结束(6000-2000年前)
开始出现房屋以及固定的住所,出现了村落;由于自然条件的 不同,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流行穴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长江流 域及南方地区流行地面建筑及干栏式建筑。在龙山文化中还发现白 灰墙面上刻画的图案,是我过已知的最古老的居室装饰。这一时期 的建筑不仅形成“聚落”,还出现了原始社会公共建筑形态。
2、成型阶段—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公元前20世纪-公元前5世纪)
从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夏商周及春秋时期,是 中国建筑文化获得快速发展和基本形成的时期。
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青 铜工艺已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手工业专业化分工已很明显。 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以及大量奴隶劳动的集中,使建 筑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1983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 五六公里处的尸沟乡发现了一座早商城址,可看做是商朝建筑的 代表。
汉朝长安南郊明堂复原图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社会经济、文化首次得到极大发展的时代,也是汉 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建筑科学上,我国传统建筑的抬梁、穿斗和井 干三种主要木构架体系都己出现并趋于成熟,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布局和 外部造型亦基本完备,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在汉朝己基本形 成。
魏晋南北朝,是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一个阶段。在建筑上不及秦汉期间 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但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 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我国 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使汉代比较 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圆淳。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 佛塔和石窟。建筑风格由古拙、强直、端庄、严肃、以直线为主的汉风,向 流丽、豪放、遒劲活泼、多用曲线的唐风过渡。
商朝二里头宫殿的廊院建筑
西周已经有型制完整的四 合院型住宅。最有代表性的建 筑遗址当属陕西歧山凤雏村的 早周遗址。它是一座相当严整 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 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 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 堂之间有廊联结。门、堂、室 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 围成封闭空间 。这是我国已 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平面布 局及空间组合的本质与后世两 千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流行四合 院建筑并无不同,可以看作是 中国合院建筑的鼻祖。
3、真正建筑的诞生 北方,在仰韶、半坡、姜寨、河姆渡等考古发掘中均有居住遗址的
发现。北方仰韶文化遗址多半为半地穴式,但后期的建筑已进展到地面 建筑,并已有了分隔成几个房间的房屋。人们开始进行有目的的人工建 造房屋的活动,这样,真正的建筑产生了。
陕西西安半坡方形半穴居
陕西半坡遗址及复原图
南方,较潮湿地区,“巢居”已 演进为初期的干阑式建筑。如长江下 游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了许多干阑建 筑构件,甚至有较为精细的卯、启口 等。 巢居在适应南方气候方面有显 而易见的优势:远离潮湿,远离虫蛇 野兽的侵袭,有利于通风散热,便于 就地取材建造等。可以说“巢居”是 先民在适应环境上的又一创举。
民俗与建筑文化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中国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建筑的起源 1、与鸟兽混杂,栖身于天然洞穴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住所是天然岩洞。旧石器时代,原 始人居住的岩洞在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江西、江苏、 浙江等地都有发现,可见,这种大自然所天然赐予的洞穴是当时 用作住所的一种较普遍的方式。它满足了原始人对生存的最低要 求。
2、穴居——寻找遮风避寒的住所 中国建筑具有“土”意义的萌芽
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房屋建筑也开始出现。 但是在环境适宜的地区,穴居依然是当地氏族部落主要的居住方式,只 不过人工洞穴取代了天然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
巢居——架构远离暑潮的乐园 中国建筑具有“木”意义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