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地球上的大气-2021年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高三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

高三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

高三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地球上的大气是地球与外部空间的分界层,维持了我们的气候、支撑了我们的生命。

了解和掌握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气候变化、保护环境以及改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气的组成地球上的大气主要由氮气(占78%)、氧气(占21%)和少量的稀有气体如氩气、氖气等组成。

此外,还有一小部分水汽、二氧化碳和氧臭化物等。

二、大气的层次结构大气可以分为五个不同层次: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外空层。

1. 对流层是最接近我们的一层,大约有8-16千米厚,其中包含了大部分的天气现象,如云、降水等。

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2.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温度持续下降,高度约为10-50千米。

在此层中,气流以水平、平行层流的方式移动。

3. 中间层温度开始上升,层次结构变得更加稳定和均一,高度约为50-85千米。

4. 电离层位于地球表面之上,常含有游离的电子和离子,是无线电传播的关键区域,高度从85千米到600千米不等。

5. 外空层并不完全属于地球大气圈的一部分,其中包括行星际空间和太阳风等。

三、大气运动1. 大气的垂直运动主要包括对流、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

上升气流通常伴随着云和降水,是形成气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下沉气流则有助于形成干旱地区和高压系统。

2. 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包括风、涡旋以及气压系统的形成和传递。

地球上的风主要受到地转偏向力和压力梯度力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多种气候类型。

四、大气中的环境问题1. 大气污染是现代工业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主要包括空气中的颗粒物、液体和气体的污染。

汽车尾气、工厂排放以及燃烧行为都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大气污染不仅损害了人类的健康,还对生态系统和气候产生了负面影响。

2. 温室效应是大气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能够吸收地球表面的热量并发生能量再辐射,导致地球的平均气温上升。

这一现象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2023)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2023)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2023)必修一知识点梳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1、大气的概念:大气是指地球周围聚集的一层很厚的大气分子,称之为大气圈。

是由多种气体、固体杂质和水汽混合而形成。

2、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组成成分作用干洁空气氧气维持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参与有机物的燃焼、腐败、分解氮气生物体的基本成分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影响大气温度水汽水汽的固、液、气三态转化,产生了一系列天气现象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二、大气垂直分层(比较重要)大气分层高度特点与人类关系气温的垂直变化空气运动特点高空大气平流层顶至2000 ~ 3000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对流层顶至50 ~ 55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大气下冷上热,因而大气结构平稳,天气晴朗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同一纬度不同季节厚度不同,夏季较厚,冬季较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大气下热上冷,空气上升,对流现象显著,与人类最密切对流活动强烈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特别提醒:臭氧层位于平流层;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反射作用(1)表现(2)特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没有选择性,反射光呈白色。

(3)现象: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白天的气温相对较低。

2.散射作用(1)表现: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弥散。

(2)特点:大气的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容易被散射。

(3)现象3.吸收作用(1)特点:大气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①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②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地球上的大气高考知识点

地球上的大气高考知识点

地球上的大气高考知识点大气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天然资源之一,它承载着人类生活所需的氧气、水蒸气和其他重要的成分。

在高考中,大气的知识点是很重要的,通过学习和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生态系统、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主要围绕大气的组成成分、层次结构和热力循环等方面进行探讨。

大气是由一系列气体组成的,其中氮气和氧气是最主要的成分。

氮气占据大约78%的体积比例,而氧气则占据21%。

此外,还包括少量的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氩和水蒸气等。

这些气体的组成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影响。

大气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结构,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对流层是地球上最低的一层,特点是温度随着海拔的上升而逐渐下降。

这一层大气的厚度约为10-15千米,其中包含了水蒸气和云层。

平流层是在对流层之上的一层,温度在海拔增加的时候基本保持不变。

中间层是在平流层之上的一层,温度开始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增加。

热层是在中间层之上的一层,这一层大气的厚度很小,但是温度却非常高,因为它受到太阳的紫外线辐射的影响。

外层是大气的最外层,温度又开始下降。

大气的热力循环是地球上气候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太阳辐射地球表面,使得地表受热,然后释放热量到大气中。

这种过程引起了大气的循环,包括对流和辐射等。

对流是指空气的垂直运动,比如热气从地面上升形成对流层。

辐射则是指通过辐射传递热量,比如地表向大气发射红外线辐射,大气再将一部分辐射能向地表和其他大气层传递。

大气循环还包括风力系统、洋流和海洋循环等。

风力系统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而形成的,它被分为主要的风带,如赤道风带、副热带风带和极地风带。

洋流是海洋表面上水体的水平移动,它们受到风力、重力和地转作用的影响。

海洋循环是指海洋表面水体和深海水体之间的热量和营养物质的交换,它对全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除了以上的基本知识点,大气颗粒物污染、温室效应、酸雨等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

地理高考大气专题必背知识点

地理高考大气专题必背知识点

地理高考大气专题必背知识点地理高考中大气专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涉及到大气的构成、大气环境、气象预报等多个方面,需要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本文将为大家汇总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方便考生备考。

一、大气概论1、地球大气的构成及其特点:地球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等组成,其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其他气体占1%。

地球大气有一定的厚度,收到太阳能的辐射后能够维持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具有保护生物的作用。

2、大气对生物生存的影响:大气能够调节温度和湿度,维持正常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对生物的生存具有重要的影响。

3、大气环境及其保护:大气污染、大气气候变化等对大气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当今全球环境问题。

保护大气环境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二、大气循环1、大气的垂直结构:从地面向上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等不同层次。

2、大气的循环: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海洋大循环和大气大循环。

大气的循环可以通过热量的传递和大气的水循环实现,对全球温度和气候的变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三、气象预报1、气象要素:气象预报所需要使用的气象要素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

2、天气预报方法:气象预报一般采用数值预报、统计预报、经验预报等多种方法,其中数值预报是目前最为主要和先进的预报方法。

3、气象预报的应用:气象预报能够为天气灾害预警、农业生产、航空安全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

四、大气现象1、雷电现象:雷电是由云层里的电荷分离形成的。

通过闪电和雷声的观察可以判断出天气变化和气温的变化趋势。

2、大气光学现象:大气中太阳光线在经过折射后会形成彩虹、天空变暗、日环等现象,这些现象是大气光学现象。

3、气象灾害:台风、暴雨、干旱等气象灾害是由大气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巨大的影响。

以上就是地理高考大气专题的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大气的构成和大气循环等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大气环境和气象预报等相关知识非常重要。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提纲:地球上的大气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提纲:地球上的大气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提纲:地球上的大气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提纲:地球上的大气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提纲:地球上的大气
【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地表冷热不均
2.形成风的制约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垂直于大气运动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只改变风的方向,不改变风的大小。

(3)摩檫力--方向与风向相反,既改变风的方向也改变风的大小。

3.不同作用力影响下的风向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垂直(理想状态)
(2)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高空状况)
(3)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近地面状况)
【规律总结】
如何在等压线图上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画水。

人教高中地理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人教高中地理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人教高中地理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取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要紧吸取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取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因此,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可不能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能够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因此日出前的清晨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因此晴朗的天空出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吸取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缺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

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显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方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全然缘故)→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 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明白得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实例:气压值B=C=E气压值A>B, 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因此,气压值A>D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阻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耀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形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人教版 新教材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 新教材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一、大气的组成1、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了解)2、干洁空气(掌握)⑴、概念: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⑵、干洁空气成分体积分数:N₂ 78%,O₂ 21%,0.93% 氩气,0.038% CO₂, 0.032% 杂气⑶、组成成分的作用①氧(O):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②氮(N):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③二氧化碳(CO₂):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具有保温作用;④臭氧(O₂):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3、水汽和杂质水的相变:水的三种状态之间的转化(了解)⑴、作用:①含量少,但在天气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②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③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⑵、降水的条件:①水汽②凝结核③温度(了解)二、人类活动与大气(了解)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正在不断的改变着大气的成分和含量。

1、体现: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和对森林的乱砍乱伐2、实例:①温室效应形成过程及其影响(掌握)化石燃料燃烧和植被砍伐-CO₂增多-气温上升-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②臭氧空洞危害:使得大量的紫外线穿越大气层,进入近地面,严重威胁各种生物的生命安全。

臭氧空洞发生在南北两极或极地上空3、氧气含量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了解)适当的缺氧环境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能,但含氧量太低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大气的垂直分层(全部掌握)一、大气的垂直分层1、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2、分层依据:温度运动状况密度二、各垂直分层的的特点1、对流层⑴、范围:平均厚度:12Km,低纬度:17-18Km,中纬度:10-12Km,高纬度:8-9Km。

⑵、气温垂直变化: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顶部气温将至-60℃;对流层大约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⑶、大气运动状况:上冷下热,对流运动显著⑷、密度气压:密度大、气压大⑸、水汽尘埃: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大气的污染物也集中于此层。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4、影响:温度分布、大气运动。

二、热力环流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4、过程:5、海陆热力环流: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原因:白天陆地比海洋升温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6、三种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可以减小风速。

4、风向:高压→ 低压5、风力(风速):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2.2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全球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

(P37)高压带:干燥少雨信风带:干燥少雨气压带风带低压带:湿润多雨西风带:湿润多雨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冷高压,热低压)2、气压中心(北半球):3、季风:夏季: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南亚是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渐偏成西南风)。

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南亚是东北季风。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各个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天气特征(1)、各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低纬信风带——干燥少雨;中纬西风带——湿润多雨;极地东风带——干冷少雨。

(2)、各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赤道低气压带——湿热多雨;副热带高气压带——干热少雨;副极地低气压带——温湿多雨;极地高气压带——冷干少雨。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指地球大气的能量来源,它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以及近地面的热源,如地面。

太阳辐射能暖大地,大地再暖大气,大气最终又将热量还给大地。

这个过程影响着温度分布和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气压、气温和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热力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陆热力环流有海风和___之分,白天吹海风,晚上吹___。

这是因为白天陆地比海洋升温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则形成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则形成低压。

此外,还有三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包括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

大气的水平运动是指风的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可以减小风速。

风向是从高压到低压,风力(风速)与等压线的密集程度成正比,气压梯度大则风力(速)大。

2.2 气压带和风带大气环流是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全球形成了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由于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引起的。

高压带是干燥少雨的信风带,低压带是湿润多雨的西风带。

在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会发生变化。

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北半球的气压中心包括亚洲,冬季亚洲高压是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夏季亚洲低压是印度低压。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引起的,包括东南季风、西南季风、东北季风和南亚季风。

东亚季风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向是从东南方向吹来的,性质是暖湿的,源地是太平洋。

冬季风比夏季风弱。

南亚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引起的,风向是从西南方向吹来的,性质是湿热的,源地是印度洋。

专题二 地球上的大气

专题二 地球上的大气

地理
月均温 度
最低值
15℃以 上
温度带
降水特点
热带
全年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 000 毫米以上;年雨型
一年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 夏雨型
一年分为明显的旱、雨两季, 降水最多月可达600毫米;夏雨 型
全年降水少;少雨型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0℃以上
0℃以下 最热月 小于5℃ 最热月 小于0℃
C.③增加 D.④减少
D.地核 )
解析:第(1)题,岩浆一般发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第(2)题,火山灰增加, 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导致太阳辐射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但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保温作用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图中①、 ②、③、④分别是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 逆辐射。 答案:(1)C (2)B
地理
【典例3】 (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P1、P2为 等压线,P1、P2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 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读图,回答(1)~(2)题:
地理
(1)若图示为北半球,P1>P2,则O点风向为( ) A.④或⑤ B.③或④ C.⑥或⑦ D.⑤或⑥ (2)若图示为高空等高面,P1<P2,则O点风向为( ) A.③或⑦ B.①或⑧ C.⑦或⑧ D.②或③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 的 台风 .
地理
亚热带
温 带
温带
寒 带 寒 带
夏季降水多;夏雨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降水多;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
降水均匀,全年湿润;年
雨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季降水多;夏雨型

高一地理知识点:地球上大气.doc

高一地理知识点:地球上大气.doc

2021年高一地理知识点:地球上的大气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a)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b)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大气逆辐射(2)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3)大气的水平运动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那么风力越大a)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b)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c)在叁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2.气压带和风带(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a)形成因素:热力因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动力因素,如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b)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塬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a)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上下气压中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7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低压,北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

1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北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

南半球气压带根本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优势。

b)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东亚季风:夏季东南风高温多雨,冬季西北风寒冷枯燥。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亚季风:夏季西南风高温多雨,冬季东北风温暖枯燥。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a)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一般而言,在不同的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全年处于赤道低压带控制之下,盛行上升气流,分布于赤道及其南北侧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

名师分享的高考地理高频考点(2)-地球上的大气

名师分享的高考地理高频考点(2)-地球上的大气

名师分享的高考地理高频考点(2)-地球上的大气高频考点6 大气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热量来源(1)主要来源:A 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B 地面辐射。

2.受热过程(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大气的作用(1)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吸收。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2)保温作用:C 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损失起补偿作用。

二、大气热力作用的应用1.分析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排放增多温室气体→增多地面辐射→作用增强增强,保温→变暖全球气候2.解释农业生产中的一些技术措施(1)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2)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3)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如:(1)高海拔地区:→稀薄空气→弱作用弱大气的削→(2)地区内陆:为干旱气候较→阴雨天气少→弱作用弱大气的削→太阳能丰富 (3)四川盆地: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高频考点7 逆温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

1.四种逆温的形成与分布类型 发生的条件出现的地区 辐射 逆温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慢中高纬度大陆冬季黎明前 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团上中纬度沿海地区地形 逆温 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空气被较冷的空气抬挤上升 盆地和谷 地中夜间 锋面 逆温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之间温度差异显著锋面活 动地区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成雾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大气 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使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对航空 造成 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

高三地理大气专题知识点

高三地理大气专题知识点

高三地理大气专题知识点大气是地球上固有的一层气体包围层,包括对生命和气候至关重要的各种气体。

了解大气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对于理解地球气候系统、天气变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高三地理大气专题的主要知识点:一、大气的结构地球的大气由下而上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对流层:位于地球表面上空约10公里,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减小,是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2.平流层:对流层的上方,直到约50公里处,没有云层,风向平行,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加。

3.同温层:平流层上方,气温保持不变。

4.中间层:约80-400公里,大气密度迅速下降。

5.热层:约400-600公里,气温随高度上升。

二、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以下气体组成:1.氮气(N₂):占大气中的主要成分,约78%。

2.氧气(O₂):占大气中的次要成分,约21%。

3.氩气(Ar):占大气中的0.93%。

4.二氧化碳(CO₂):占大气中的0.04%,起到重要的温室效应。

5.其他气体:包括水蒸气、甲烷、氮氧化物等。

三、大气的功能1.保护功能:大气层能吸收和折射来自太空的大部分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2.保持温度平衡:大气层的温室效应使地球的平均温度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有利于生命的存在。

3.制造天气:大气层中的水蒸气通过水循环形成云、雨等天气现象,使地球上的水资源得以循环利用。

4.运输功能:大气层中的气流和风向可以运输热量、湿度和气象物质,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5.吸收和放射能量:大气层吸收来自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能量,使地球的气温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四、大气变化与环境保护1.酸雨:工业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硫化物在大气中与水蒸气反应形成酸性物质,降落至地表引发酸雨,对环境和植被造成危害。

2.臭氧空洞:含氯化合物等人为排放物破坏臭氧层,导致臭氧空洞的形成,增加紫外线辐射,威胁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3.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地球温度升高,引发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等气候变化问题。

必修一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最全面)

必修一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最全面)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2.1.1、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两个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和反射。

3.受热过程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被加热并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4.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5.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6.大气逆辐射并不只在晚上存在。

7.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全球变暖(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

【昼夜温差的比较】晴天温差大于阴天,陆地温差大于海洋。

2.1.2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2.形成过程地面间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特别提醒】(1)气压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而言的。

(2)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尔减小。

(3)大气的垂直运动是地面冷热不均造成的,并非由气压差异造成的。

(4)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风总是由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3、热力环流的应用海陆风使海冰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巴山夜雨”、逆温】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复习:地球上的大气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复习:地球上的大气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复习:地球上的
大气
高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摘要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
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六、海陆分布影响环流
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一月,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七月,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
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七、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2、气旋与反气旋。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中学地理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学问点总结1.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 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 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 max)-大气保温。

2.平流层的特点:①包含臭氧层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随高度增加温度上升3.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困难多变。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汲取(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太阳高度、天气、地势、大气透亮度、纬度。

6、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7.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m气温降低0.6℃。

8.大气的保温效应: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9.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云雨多少;地表植被水分状况;海陆热力性质。

②改变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0.气温的水平分布:①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③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洁的形式。

(1)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上升,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3)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4)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5)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8)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汇地球上的大气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汇地球上的大气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汇—地球上的大气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1)地球的圈层结构: 包括由地核、地慢、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

(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①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②地慢为铁镁固体,地慢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③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3)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特点:①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②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③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3.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1)大气圈的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气,而且还是生物生存的保护层等,对人类有重大作用。

各种成分的含量(特别是微量气体,如二氧化碳、臭氧的含量的变化)。

当前,特别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全球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和臭氧含量减少的现象,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4.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各层的基本特点:(1)大气层虽然有数千千米(一般认为有2000~3000千米),但其质量的3/4以上却分布在离地面十几千米的低层。

依据各大气层温度(如图5-1)、密度和运动状况,我们可以将大气层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1)“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2)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3)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2 地球上的大气高频考点1 大气受热过程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热量来源(1)主要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受热过程(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大气的作用(1)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吸收。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2)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损失起补偿作用。

二、大气热力作用的应用1.分析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2.解释农业生产中的一些技术措施(1)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2)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3)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如:(1)高海拔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2)内陆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3)四川盆地: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高频考点2 逆温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

1.四种逆温的形成与分布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高频考点3 热力环流1.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造成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导致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2)气流运动方向①垂直运动:与冷热差异有关,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②水平运动: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

(3)等压面的凹凸关系:高压上凸,低压下凸(高高低低)2.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高频考点4 风向与风力大小判断三个力对风的影响注意:在相同条件下,路面比海面粗糙,产生的摩擦力大,因此路面上的风与等压线间的夹角大,风速小;海面上的风与等压线的夹角小,风速大。

1.风向画法①.画过该点的切线,并做垂直于该切线的虚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转30°~45°2.风力大小判断同一副图中,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高频考点 5 气压带和风带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结果,由于大气环流的规律性使得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2.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度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

(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3.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

如下图所示:4.气压带、风带性质5.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2)受气压带、风带季风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规律技巧】口诀:上升湿润下沉干,西风湿润东风干降水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①气温下降,使水汽达到饱和凝结,②有充足的水汽高频考点6 大气活动中心和季风1.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1)形成原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洋。

(2)表现:2.季风(1)季风的形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导致季风的形象。

(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高频考点7 锋面系统1.锋面种类的比较江淮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在江淮地区形成长达一个月的梅雨天气六月份出现梅雨天气昆明准静止锋南下冷空气收到云贵高原的阻挡在云贵高原东北侧(贵州省)冬半年出现,在贵州易出现灾害性天气“冻雨”天山准静止锋南下冷空气收到天山的阻挡在天山北坡常出现雨雪天气(来自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冬半年出现,在北疆易出现灾害性天气-暴风雪【方法技巧】冷、暖锋的判断1.冷暖锋的判断方法:四看一看符号:符号所指方向为锋面前进的方向。

二看雨区:冷后(狭窄区域),暖前(宽阔区域)。

三看气温、气压变化:锋面过境时,气温下降,气压升高的是冷锋;气温上升,气压下降的是暖锋。

四看降水强度:冷锋多为狂风暴雨,强度大(冷锋移动慢时为连续性降水),暖锋多为连续性降水,强度小。

【知识拓展】我国东部季风区锋面雨带的推移①锋面类型:北进过程主要是暖锋,南退过程主要是冷锋。

6月江淮流域主要是准静止锋②正常年份推移规律: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6月--长江中下游形成的梅雨;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9月雨带南撤;10月撤离我国大陆,雨带结束。

③夏季风的强弱对锋面进退的影响:夏季风势力强,则锋面北进速度快,我国易出现北涝南旱。

夏季风势力弱,则锋面北进的速度慢,雨水长期在南方停留,我国易出现北旱南涝。

高频考点8 锋面系统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

它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更多见于温带地区,因而也称温带气旋,其结构图(北半球)如下所示:判读其结构图,应抓住以下几点:1.判断锋面的位置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如图中的M、N线。

2.判断锋面的类型与移动(1)锋面类型:在锋面气旋中,位置偏左的一定是冷锋(如图中的M锋),位置偏右的一定是暖锋(如图中的N 锋)。

【左冷右暖】(2)锋面移动:锋面气旋中,锋面移动方向与气旋的旋转方向一致。

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移动,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移动。

3.判断锋面附近的风向与气流性质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①处为偏北风,②处为偏南风,③处为偏南风。

偏北风一般形成冷气团,偏南风一般形成暖气团。

4.判断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暖锋N锋前③处附近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冷锋M锋后①处附近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冷后暖前】高频考点9 气压系统中心气流垂直低压上升高压下沉水平运动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右手)南半球顺时针辐合(左手)北半球顺时针辐散(右手)南半球逆时针辐散(左手)天气特点云层增厚形成阴雨天气天气晴朗成因中心气流上升,气温下降,水汽容易凝结。

中心气流下沉,气温升高,水汽不能凝结。

对我国影响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天气就是在气旋的控制下而形成的。

我国夏季长江流域地区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秋高气爽的天气。

图示北半球为例高频考点10 气候类型的判断1.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根据纬度位置,确定已知地所在半球和温度带,其次根据海陆位置判断西岸还是东岸,从而判断气候类型。

2.根据所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1.根据气候的成因判断。

2.依据自然带类型进行判断大部分地区的自然带类型与气候一一对应。

例如:若某地地区的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则可能为温带大陆气候;若某地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则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及温带大陆性气候(北美洲东部五大湖地区)【非地带性气候类型】高频考点11 气候成因的分析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纬度因素: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决定了气候的热量带和气温的高低分布。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主要影响降水。

(3)海陆分布:同纬度沿海地区气温年较差小,降水较多,季节分配均匀;内陆地区相反。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地形: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6)人类活动:通过改变下垫面性质、大气成分等影响区域气候。

注:从宏观来说,纬度位置和大气环流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其中纬度位置决定了气温分布的基本格局,而大气环流决定来降水的基本格局。

首先通过纬度位置判断出所在的温度带,再根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影响当地大气环流(如。

气压带、风带和季风;最后结合当地其他实际情况分析出气候的成因、特点及分布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