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社会学概论课程第十、十一、十二章
社会学概论(自考必备)
社会学概论(自考必备).社会学概论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一).社会变革的需要现实的社会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二).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三).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四).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二.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一).XXX是实证主义的权威代表.法国1838年<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第四卷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社会学之父”孔德的把握: 1.科学的分类.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是科学之”皇后”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对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前者是研究社会协调问题;后者是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是进步.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的两个核心概念,是两大主题.3.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实证一词的涵义: A.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 B.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 C.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 D.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 E.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二).XXX1.XXX是社会学的主要奠定人.是社会学发展的头脑宝库.2.XXX创立了社会学的基础理论.3.XXX的社会学理论注重实际.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本教科书<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读物>(三).XXX是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亚里士多德”主要代表: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1.社会有机体论.2.社会进化论.主要围绕以上两个方面展开.三.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一).XXX.法国社会学家.是欧洲,法国第一个在大学里讲授社会学的人.代表作有三论:社会合作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2.社会团结实际.团结分为机械团结(相同性与相似性)和有机团结(社会合作和个人异质).3.失范理论.失范理论是XXX提出的.失范是指:社会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乏统一规范和足够制约力的社会状态.失范的原因: A.个人欲望的急剧滋长. B.现代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个人的欲望. C.社会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约束,出现动乱危机.主要是”经济危机”4.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A.首要和最基本的准则是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B.放弃抽象以具体的社会内容为研究对象.C.必须遵循”就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事实”的途径.D.留意正常现象与病理现象的区分.E.比较方法是社会学最根本的方法.5.功能分析和汗青分析方法.(二).XXX.德国1.理解社会学.认为研究对象就是社会行动.对社会行动的研究的根本方法是理解...2.社会行动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四种类型: A.目的—手段合理性行动. B.价值合理性行动. C.情感性行动. D.传统性行动.3.理想类型.4.科层制实际.第二节社会学主要实际流派一.芝加哥学派.社会学起源二欧洲,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美国成立的.XXX1892在XXX创办了社会学系.芝加哥师生为主形成的社会学流派.学术成绩有: 1.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道路. 2.形成了人文区位学的城市实际. 3.推动了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完善. 4.创建了标记互动论.二.结构功能论.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关注的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结构功能论主要代表人物是:XXX和XXXXXX认为任何社会若要生存就必须具备维持系统所必须的一般前提:1.适应。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付逸飞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社会学是对社会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学科,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一百六十多年来,社会学伴随着社会变化并作为其反映逐渐发展、壮大、成熟起来。
社会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综合运用了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手段。
学习这门课程,会了解到社会的构成、社会的发展规律、人们之间的互动方式、社会制度和社会设置等等。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像生物有机体那样的联系。
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不能独立的存在。
要研究社会,必须把它放入复杂的关系中,分析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社会学是由于社会上存在着诸多社会问题,学者们企图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产生的。
研究社会学的目的就是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三、知识点(一)基本知识点(1)社会学的含义(2)社会的构成要素(3)社会学的历史沿革(4)人的社会化(5)社会互动(6)初级社会群体(7)社会组织(8)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9)社区(10)社会制度(11)社会问题(12)社会控制(13)社会变迁(14)社会的现代化(15)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二)重要知识点(1)社会的构成要素(2)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3)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区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一、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教学要求:1、了解社会学的历史沿革。
2、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3、了解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功能。
第二章社会及社会结构一、什么是社会二、社会结构三、社会类型四、关于社会的几种理论视角教学要求:1、了解社会的概念。
2、掌握社会结构。
第三章文化一、什么是文化二、文化的结构与功能三、多元文化教学要求:1、了解文化的概念。
2、掌握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3、了解多元文化第四章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二、社会化的条件与过程三、社会角色教学要求:1、了解社会化的含义。
2、掌握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学概论第十一章练习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共 63 道题)
47.【多选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五次大规模社会流动的典型特征是(ABCDE)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得以建立 B 社会分化愈益深刻 C 社会各阶层的职业地位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升降变化 D 新的社会阶层成长壮大 E 形成了一种由十大社会阶层组成的新阶层结构 文字解析: P222 考核考点: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7.【单选题】分工理论最早的阐发者是(B) A 卢梭 B 亚当斯密 c 法约尔 D 孟德斯鸠 文字解析:p210 考核考点: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8.【单选题】“分工”概念最早出现于(A) A《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B《资本论》 C《社会分工论》 D《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 文字解析:P210 考核考点: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28.【单选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发生于(A) A1949-1956 年 B1957-1965 年 c1966-1977 年 D1978-1991 年 文字解析: P221 考核考点: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29.【多选题】构成社会不平等的两个研究传统的是(AB) A 阶级分析 B 分层研究 C 社会流动分析 D 社会控制分析 E 社区分析 文字解析:P207 考核考点: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30。【多选题】卢梭认为,人类存在两种不平等,主要包括(AB) A 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 B 精神上或政治上的不平等 c 经济上的不平等 D 教育上的不平等 E 身份地位的不平等 文字解析:P207 考核考点: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章节课件复习
社会学概论第一章 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次重点第二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 重点第三章 社会与文化 次重点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重点第五章 社会互动 次重点第六章 家庭与婚姻第七章 群体与组织 次重点第八章 教育、劳动与消费 次重点 第九章 社区与社区发展 次重点第十章 城镇化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次重点第十二章 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第十三章 社会问题 次重点第十四章 社会变迁 次重点u难点:本章目录◇◇◇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二、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实证哲学教程》,被称为“社会学之父”,“社会“皇后”,所有“秩序”和“进步”是其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二、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资本论》等。
二、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英国人,著有《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
社会有机体和进化论两个方面展开。
他认为“超有机体”。
三、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
《自杀论》一书,就是涂尔干用一种社会事三、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
社会团结理论。
社会团结是指以吸引为特征的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失范理论。
失范是指社会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乏统一规范和三、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社会研究方法准则。
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
(首要和最基本的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
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涂三、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三、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答案】:A一、芝加哥学派最具影响力的,首推芝加哥学派。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的,由A.W.斯莫尔一、芝加哥学派主要学术成就如下:芝加哥学派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道路。
二、结构功能论20世纪30年代,其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帕森斯和默顿。
《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
AGIL功能分析图式是理解其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
适应;达鹄;整合;维模。
二、结构功能论《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显功能三、冲突理论最早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理论。
社会工作概论_自考复习重点
社会工作概论第一章绪论1、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自助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
2、社会工作的职能(简答)首先,恢复的职能。
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可以简单的归结为解决问题。
包括治疗和康复两个层面。
其次,预防的职能。
社会工作者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社会问题,及早地预测、控制和消除那些可能妨碍社会功能有效发挥的因素和条件。
再次,发展的职能。
社会工作是当代社会的重要制度,它应当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发挥个人和制度的潜能,以确保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工作的特征(1)崇尚专业的伦理精神(2)职业的非盈利性(3)社会工作督导(4)个人与环境(5)运用社会环境资源(6)团队协同工作(7)自助与民主参与4、如何理解自助与民主参与的特征(简答)社会工作确实可能为案主提供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以帮助案主克服当下面临的各种困难。
但不是单方面的给予或施惠。
工作者相信个人团体社区乃至社会都有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潜能,如果得以发挥,问题就可解决。
社工的精髓就在于,给案主以希望、信心决心,充分调动案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达到助人自助的境界。
在助人自助的过程中,案主的民主参与十分重要。
社工在助人的过程中切忌为案主下判断,应该协助案主自己去做决定。
鼓励案主民主参与,认清问题,找到原因,最后与案主合力解决问题,共同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1、伊丽莎白济贫法被称为西方社会救济立法和贫民救济事业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各国社会事业的制度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德国的汉堡制(1788)爱尔伯福制(1852)3、睦邻组织运动(1884)社工与问题人生活在一起4、1917年里士满出版了著名的《社会诊断》一书。
使社会工作更加理论化,成为社会个案工作发展的里程碑。
5、在我国古代社会组织中还存在一种乡约制度。
所谓乡约,即同住在邻近地区的人共同遵守的规约。
暨大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_第十二章
本文摘自学培网
社会控制的内容包括: 1、对社会行为的控制 2、对社会关系的控制 3、对社会价值的控制
本文摘自学培网
(二)社会控制的特点 1、普遍性 2、规范性 3、多重性
本文摘自学培网
16、社会行为规范处于非常模糊不清或 基本失效的一种社会状态称作( ) A.偏差 B.越轨 C.犯罪 D.失范 17、社会中的各种规则对约束人的行为 失去效力,社会既不能提供给人们以预 期的回报,也不能对违规的行为以惩罚, 这是( ) A.社会病理学理论 B.社会解组理论 C.价值冲突理论 D.行为偏差理论
本文摘自学培网
5、某学校为了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建立 奖学金、跳级等激励机制来奖励学生,这 一社会控制形式属于( ) A.积极性控制 B.消极性控制 C.内在控制 D.非制度化控制 6、按照一整套条文规定,有某种组织体 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是( ) A.宏观控制 B.外部控制 C.制度化控制 D.内在控制
本文摘自学培网
1、创新者,是为了追求社会鼓励的目标, 采用了不被社会认可的手段,甚至是违法 的手段。 2、形式主义,是拒绝社会提供的目标, 但仍然遵守社会规范的手段行事。 3、退缩主义,是既放弃了社会鼓励的目 标,也抛弃了社会认可的手段。 4、反叛,是不仅拒绝社会认可的目标和 手段,而且试图从个人观念出发,以新的 目标和手段来替代,常称为革命。
本文摘自学培网
练一练
1、假定有些人天生就是不守规矩的人, 在这一假定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偏差行为的 解释是( ) A.生理学解释 B.生物学解释 C.心理学解释 D.社会学解释 2、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 规章条例的行为是( ) A.违例行为 B.违法行为 C.违规行为 D.违章行为
《社会学概论》第十二章_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自考2012版)
• 社会控制的特点。
• (1)普遍性。 • 社会控制的普遍性表现在任何社会以及社会发展的任何阶 段,社会控制总是存在的。 • (2)规范性。 • 所谓社会控制的规范性,是指社会控制不是盲目进行的, 而是朝着设定的目标来实施的,社会控制的目标就在于使 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规范化,使社会成员的行为具有可预 测性。 • (3)多重性。 • 社会控制作用于社会成员的方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 样的。
•
(二)文化传递理论:也称为亚文化理论,认为偏差行 为者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是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中习 得的,他们不是偏离了社会规范,而是遵循着所在团 体的社会规范,他们的行为之所以被视为偏差行为, 只是因为他们所在团体的规范和主流的社会规范不一 致甚至是矛盾的。 • 文化传递理论把社会文化分成两类:主流文化和亚文 化
• 二、类型 • (一)按照表现方式分为 ①偏差习惯:个人行为嗜好因不被社会所认可而表现 出来的偏差行为。如打麻将。 ②偏差心理:因为心理或精神的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常 规的社会交往或社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精 神病 ③偏差文化:以与社会主流或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 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90后非主流
• (4)然而,社会又是个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都要 按一定的“游戏规则”参与其中的场所。因此,这种对个 人的行为、关系和意识的控制又是必需的。 • (5)我们所主张的是权衡利弊取其中,也就是提倡合理适度 的社会控制。当然这种合理适度是以有利于社会稳定繁荣, 也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为原则 的。
• 革新者:为了追求社会鼓励的目标采用了不被社 会认可的手段甚至是违法的手段。比如一个人想 赚钱结果做了小偷。 • 形式主义:拒绝社会提供的目标,但仍遵守社会 规范的手段行事。比如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但 仍然每天去上学读书。 • 退缩主义:放弃了社会鼓励的目标,也抛弃了社 会认可的手段。这一类包括精神性神经病患者、 精神病患者、长期孤独症患者、无赖、流浪汉、 游民、流氓、流浪乞丐、老酒鬼、毒品瘾君子。 • 反叛:不仅拒绝社会认可的目标和手段,而且试 图从个人观点出发,以新的目标和手段来替代。 如果是涉及政治领域时通常被称为革命。
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考前背诵考点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单选、多选】社会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奥古斯特•孔德(1)孔德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
(2)孔德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3)孔德的社会学思想①科学的分类:社会学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
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社会学研究的两大主题。
2.卡尔•马克思代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3.赫伯特•斯宾塞(1)代表著作:《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
(2)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主要围绕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两个方面展开。
【单选、多选】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埃米尔•涂尔干(1)代表作有“三论”:《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
(2)社会学观点如下: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
所谓社会事实,乃是存在于人们自身以外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感觉方式,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之于每个个人。
②社会团结理论社会团结是指以吸引为特征的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协调、合作、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系状态。
③失范理论④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首要和最基本的准则是,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涂尔干创建的)2.马克斯•韦伯(1)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2)理论观点①理解社会学: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行动。
对社会行动研究的根本方法是理解。
②理性类型:韦伯为了避免德国人文学派和历史学派的个体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法,提出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
③科层制理论第二节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单选】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的。
【简答】芝加哥学派主要学术成就:(1)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道路(2)形成了人文区位学的城市理论(3)推动了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完善(4)创建了符号互动论【单选、多选】结构功能论【单选】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重点复习资料完整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二、填空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一、名词解释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
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
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社会学概论第11章
第十一章社会行为与社会交往社会互动的基本方式一、暗示与模仿暗示与模仿是一对最常见的社会互动方式,人类社会的许多活动就是起源于人们之间的相互暗示与模仿。
1暗示埃尔伍德认为:“凡一个人以一个意思传达给别人,别人无批评的,或无合理的根据,即接受了,此种过程谓之暗示”。
博格达斯则说:“暗示是有意地或无意地发出刺激的过程”。
主观的心理状态是产生暗示作用的一个方面,而适当有效的刺激则是产生暗示作用的不可缺少的客观条件。
从刺激作用的状况来看,容易引起暗示的刺激主要有如下特点:第一,有节奏或单纯的刺激;第二,反复持久的刺激;第三,具有特殊的暗示潜力的刺激。
暗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直接暗示。
又称为提示,是指暗示者给予受暗示者的面对面的暗示。
在直接暗示过程中,受暗示者对暗示者的信仰和服从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说这是直接暗示发生作用的先决条件。
2.间接暗示。
指用委婉曲折的表示或刺激对他人发生暗示作用。
间接暗示常常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
3.反暗示。
暗示刺激引起与暗示者的预期相反的反应就是反暗示。
4.自动暗示。
也就是自我暗示。
或者说暗示刺激不是来自外界而来自于受暗示者自身内部的暗示作用。
自动暗示实际是过去的经验在适当情况下复现。
因此,自动暗示与个人先前的知识、经验是联系在一起的。
二、模仿模仿就是对暗示的反应,也就是由暗示刺激而引发的类似的心理及行为的反应过程。
所以,暗示与模仿是一种行为过程的两个方面,即从刺激的方面看是暗示,而从反应的方面看则是模仿。
有一种观点认为,模仿仅仅限于行为动作方面,在思想方面叫做“暗示”,而在感情方面则叫做“同情”。
所以,艾尔伍德将模仿称之为“模仿行为”,以区别于暗示与同情。
在模仿问题的研究上,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的“模仿定律”是影响较大的一种理论学说。
在1890年出版的《模仿定律》一书中,塔尔德认为,社会起源于模仿,而模仿则遵循以下定律:①在无其他力量的阻碍时,模仿是按几何级数进行的。
②模仿一经传递则必然发生改变,不会与原形绝对相同,无论是个人的模仿还是社会的模仿都是如此。
社会学概论自考复习
社会学概一、名词解释论1、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也就是从一个“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
2、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
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我们称之为“角色集”。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他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这就构成了角色集。
3、社会:就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4、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表现为社会各要素之间、各个层次之间、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各方面功能的发挥。
5、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6、符号:符号就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例如: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等都是符号,它是一种意愿标志。
7、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
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帕克认为,集合行为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8、初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它的成员相互熟悉、了解,是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9、群体凝聚力:又称为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吸引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之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10、社会组织: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它是相对于初级群体而言的次级群体,又称为正式社会组织。
它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形成的社会团体。
11、组织管理: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的活动效率,这种效率除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有赖于组织自身的管理。
社会学概论各章小结
社会学概论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的创立是社会变革、自然科学发展、社会思想和社会经验研究的产物。
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孔德、斯宾塞等,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涂尔干和韦伯等。
2.社会学中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欧洲转移到美国,首先在美国发展为制度化学科。
时至今日,美国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仍然在世界社会学发展中产生巨大影响。
3.二战后欧洲社会学的特点是: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研究领域多样化,理论研究趋于多样化,同时在社会学的制度化建设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4.苏俄社会学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在20世纪50年代恢复以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5.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已有110余年的历史,经历了四个曲折的发展时期。
1979年,社会学的恢复重建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逐步走向成熟,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6.社会学本土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社会学美国化”是个先例。
巴西、印度等世界各国社会学工作者都不约而同地倡导、推行社会学本土化,建立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社会学。
7.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是与社会学中国化相一致的,起步于20世纪20、30年代,20世纪后期得到了更自觉、更明确、更有组织的推行。
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它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实证性和应用性等主要特征。
2.社会学的功能有:研究功能、教育功能、社会管理功能和社会批评功能。
3.社会学研究方法主要是指以实证的方式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产生、形成、变化的人们的关系、行为、态度以及各种社会现象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是:筹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4.社会学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实地研究法、社会实验法和非介入性研究方法。
5.社会学研究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实际研究应该是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
自考社会学概论 第十一章
(四)竞争式流动和赞助式流动(特纳) 在竞争式流动中,作为公开竞争目标的 较高的社会地位,需通过追求者自身努 力去获得。每个人在竞争策略上可以有 很大的选择性,但都必须接受公平竞争 规则的指导; 赞助式流动则需要由已经获得了较高地 位的人根据某种既定的标准来授予。
(五)个人地位获得模式(布劳和邓肯) 个人地位获得模式是由社会经济状况和 文化传统决定的。 个人地位获得模式强调本人受教育程度 对获得新职业的重要意义。 家庭背景主要通过影响子女受教育条件 而与子女的第一职业发生联系。
三、社会分层的诸种概念
(一)阶级、阶层和社会分层 阶级是依据社会资源的不同占有状况及 其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社会集团。 阶层,一是指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二 是泛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 社会分层是指依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划 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
(二)种姓、种族和等级 种姓或种姓制度是以血统、血缘和职业 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 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 种族亦称人种,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 同生活遗传特征(肤色、发色、面容、 体格、血型、头型等)的人群。 等级是指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 同而相互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
2、“精英”理论 帕累托提出的“精英”是个中性概念,意 指社会上最为杰出的人才 广义的精英是指那些在各类活动部门中得 到最高指数的全部人员 狭义的精英是指处于特殊地位的统治者 精英阶级一分为二:执政的精英阶级和不 执政的精英阶级
精英阶级的构成及其地位不是恒定的,随 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中个人的升迁或沦落 都可能发生,而社会的平衡状态则会在这 种变动中得以维持稳定。 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精英循环有两种 情况,一是精英被非精英所取代,二是精 英被另一个精英所取代。在帕累托看来, 人类的历史就是少数精英轮回更替的舞台
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笔记自考社会学概论(2012年新版).
济子系统承担B .政治子系统承担C .社会
共同体子系统承担D .文化子系统承担
1.24.就社会系统而言,主要由政治子系统承担的功能条件是( A .维模B .适应C .达鹄D .整合
1.25.整合指的是系统必须通过社会控制保持内部成员的相互协调一致,使得系统保持为一个整体。就社会系统而言,主要由
第十二章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第十三章社会问题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
课程介绍《社会学概论》是公共管理类近20个专业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必修课之一。本课程以马克
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和全
球化演进的实践,系统阐述和介绍了社会学
1.14.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
的一种社会联系状态指的是( A.社会团
结B .有机团结C .机械团结D .内在团结
1.15.社会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乏统一规范和足够制约力的社会状态指的是( A.失衡B失效C .失范D .失调
1.16.揭示特定社会现象给整个社会或局部运动带来什么结果的分析是( A.历史分析B .功能分析C .事实分析D .结构分析
1.17.认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
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的社会
学家是( A .马克思B .孔德C .斯宾塞D .韦
伯1.18.韦伯的主要著作有( A .《社会静力学》B .《社会分工论》C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
义精神》D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19.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A .综合性B .合理性C .应用性D .阶级性
1
社会学概论第10章
社会学概论第10章第一篇:社会学概论第10章章节序号及名称第十章社会分层本章学习目标1.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分层现象及其本质;在准确理解分层体系结构、层级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分层标准;2.社会流动的基本属性与社会流动的类型是本章学习应该掌握的又一个概念,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并对现代社会的流动现象有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
本章重点难点1、社会分层的本质2、社会分层的标准3、社会分层体系4、社会流动的意义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一、社会分层的涵义“分层”本来是地质学家研究地质结构时所使用的概念,是指地质结构的不同层面。
社会学家就将这一概念引申过来用以描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不平等的,类似地质结构那样的高低有序的梯级层次现象,并称之为“社会分层”。
所以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用来说明社会纵向结构的一个基本的概念术语。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中的人们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应该看到,“社会分层”是一个描述性概念。
它揭示的是客观存在着的人们在社会地位上高低有序的现象,而不包括主体评价。
所谓人们被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层次,即指人们在社会地位上的垂直分化所造成的差别以及由此形成的层次。
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地位上,不同的社会地位之间存在着差别,由此体现着人们的社会差别,正是这种差别造成了高低有序的等级现象。
社会分化发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但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分化是社会经济领域内的分化,其重要表现就是劳动分工,在社会发展变化过程中,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社会分化与进程造成人们社会地位差别呈日益扩大的趋势。
社会分化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水平分化,另一种。
是垂直分化。
水平分化是一种处在一个地位群体中的人们在社会职能上的分化,这种分化不造成人们在社会地位上的高低有序的差别在。
垂直分化则是造成地位、群体之间高低顺序上的差别的分化。
从结构上来看,由社会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分层无论都有三个层次。
自考社会学概论第十一章
• (二)关于组织机构组建中的立法规定 • 在国外社会保障系统中,职能机构的确定以 四项主要活动为基础:业务工作、评残医务 工作、行政管理工作、财务工作以及对其收 支的监督。 • 社会保障部门一般设立三种基金——津贴基 金、行政管理基金、社会行动基金,以津贴 为最大部分。 • 管理成本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作组织方式和 人事管理方式。社会行动基金主要用于退休 之家、家庭帮助。
• 二、国外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借鉴 意义 • 1、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选择应结合本国国 情 • 2、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确定要坚持集中统 一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 3、搞好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是社会保 障各项政策方针顺利实施的保证;而基金 的专款专用,对保证基金的安全也是非常 重要的 • 4、搞好法制建设十分重要
• 9、中央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 主要有( ) • A.组织研究拟订社会保障法规草案 • B.统筹安排、搞好本地区社会保障支出有关 各项工作 • C.组织开展社会保障长期预测、规划研究 • D.负责组织本地区社会保障各项收入的完 成 • E.统一管理和组织调剂全国社会保障水平差 异
• 10、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 11、简述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的基 本思路。
• 5、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是( ) • A.统一管理 B.政事合一 • C.监管太严 D.基金管理太集中 • 6、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责是( ) • A.负责社会保险基金的征收 • B.制定社会保障发展的政策和方针 • C.定期听取社会保险基金运营情况的汇报 • D.负责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
• 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设置也应分为中央社会保 障管理机构和地方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地方 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一般可分为省、市、县 、乡镇社会保障管理机构。 • 2)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 • 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隶属社会保障行政管 理机构,在人事组织上接受行政管理机构安 排,在业务上接受行政管理机构指导,在基 金财务上接受财政部门管理和监督。
自考科目社会学概论考纲复习资料(整理版)
第一章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a)社会变革的需要(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b)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c)社会经验的累积d)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a)孔德。
《实证哲学教程》。
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社会学之父”i.科学的序列。
ii.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
iii.秩序和进步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b)马克思。
《共产党宣言》、《资本论》。
i.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读物》,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本教科书c)斯宾塞::《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伦理学原理》i.社会有机体ii.社会进化论3.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a)涂尔干:《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
创办《社会学年鉴》。
社会事实,范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准则,功能分析与历史分析。
b)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i.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ii.①理解社会学②社会行动类型③理想类型④科层制(官僚制)。
4.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a)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斯莫尔、托马斯、帕克、伯吉斯。
后期的主帅布鲁斯b)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成就:(美国社会学最具影响力学派)i.芝力口哥学派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道路。
ii.芝加哥学派形成了人文区位学的城市理论。
iii.芝加哥学派推动了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完善iv.芝加哥学派创建了符号互动论。
c)功能结构论:i.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系统》、AGIL功能分析图式ii.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显功能和潜功能d)冲突理论i.科塞的功能冲突论ii.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e)交换理论:霍曼斯、布劳f)符号互动论:布卢默、戈夫曼g)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及其观点h)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舒茨、福柯、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历史条件:a)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b)历史条件:传统文化土壤、现实社会发展需要c)代表人物:谭嗣同、康有为、严复、章太炎6.中国早期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确立:a)队伍和制度化建设b)社会调查的兴起c)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入和实践7.节社会学本土化8.本土化: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适应本土的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
2021年自考《社会学概论》重点:10.1
2021年自考《社会学概论》重点:10.1第十章城镇化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为新版教材增加的一章内容。
许多内容现实针对性较强,很多知识点带有较强的政策色彩,从考试角度而言,有些内容的可考性不是特别强,但也不容忽视。
二、本章重点知识第一节城镇化概述(一)城镇化的概念与特征1、什么是城镇化2、世界城镇化演进模式:欧美模式和墨印模式。
3、当代城镇化的特征★(1)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2)大城市发展速度明显(3)城镇化的内涵不竭提升;(4)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不雅念的进步及其扩散加速(5)发达国家郊区城镇化加速,已进入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进程(6)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镇化的主体(二)世界城镇化的“推-拉”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最早由英国人口学家雷文斯坦在“人口迁移的规律”中提出。
美国人口学家唐纳德·博格从运动学角度对雷文斯坦的推一拉理论进行了新的解读。
(三)城镇化的类型★从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来考察,城镇化可分同步城镇化、过度城镇化、滞后城镇化、低度城镇化和逆城镇化五种类型。
[例题·单选题]城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镇化,被称为()A. 过度城镇化B. 滞后城镇化C. 逆城镇化D. 同步城镇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城镇化的类型。
题干中表述的城镇化形式属于逆城镇化。
(四)世界城市1、概念: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是指在城市国际化进程中处于最高层次,能够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挥全球性影响的国际城市,又称全球城市。
2、发展阶段:前工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三个发展阶段3、代表城市:纽约、伦敦、东京(五)世界城市群1、城市群概念:地理学家琼·戈特曼最早提出。
2、城市群分类从规模和层次角度,城市群可以划分为超级城市群(顶级城市群、特级城市群、超大城市群)、一级城市群(大型城市群)、二级城市群(中型城市群)和三级城市群(小型城市群)等。
2023年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社会学概论第一章社会学旳产生与发展第一节社会学旳创立与初期代表人物1.社会学创立旳历史条件:(1)社会变革旳需要(2)自然科学发展旳推进(3)社会思想和社会经验研究旳产物2.创立时期代表人物:(1)奥古斯特.孔德《实证哲学教程》。
第一种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旳人,被称为“社会学之父”。
学说:①科学旳序列。
②社会学旳研究对象。
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
三阶段法则(人类理性发展:神学、哲学、实证;人类社会:军事、过渡、工业)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旳关键概念。
③研究措施。
必须用研究自然界旳科学措施来研究人类社会。
观测法、试验法、比较法,历史法。
(2)赫伯特·斯宾塞:《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伦理学原理》。
①社会有机体论;②社会进化论(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共产党宣言》、《资本论》。
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读物》,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旳第一本教科书3.形成时期旳代表人物:(1)涂尔干:《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措施论》《自杀论》。
开办《社会年鉴》。
社会年鉴学派旳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德创立旳社会学。
系统旳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措施是由涂尔干创立旳。
①社会学旳研究对象②个人与社会③功能分析(2)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旳关键概念。
①理解社会学②社会行动类型③理想类型④科层制(官僚制)第二节社会学旳发展1.社会学中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欧洲转移旳美国,首先在美国发展为制度化学科。
(1)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斯莫尔、托马斯、帕克、伯吉斯。
后期旳主帅布鲁斯重要学术成就:第一,开拓了现代都市小区研究,使小区研究进入了一种新阶段。
第二,开创了人文区位学研究旳先河。
第三,创立符号互动论。
(2)现代构造功能学派2.二战后欧洲社会学旳发展特点:(1)社会学旳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2)社会学研究领域旳多样化(3)社会学旳理论研究已趋向多元化(4)欧洲社会学旳制度化建设也获得了很大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低度城镇化 指以农业产业为主导,工业基础薄弱的城镇化。 (5)逆城镇化 指城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 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的城镇化。 逆城镇化不是城镇化的反向运动,而是城镇化发展的 一个新阶段,是更高层次的城镇化。 城镇化进程的空间周期理论: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再城镇化
三、中国城市群的规划与演进
1.中国的三大城市群(识记)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环渤海)三大城 市群 2.中国城市群演进中的主要问题(常考,易出简答、材料 ) (1)行政干预过高,市场机制不完善 (2)受行政体制束缚,求大求全 (3)原有城市人口和经济总量拉动作用有限 (4)大中小城市少,城乡缺乏连接 (5)城市群空间分布不均衡
二、中国城镇化的三个阶段(识记)
第一阶段(1949-1957),平稳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1958-1977),大起大落阶段 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加速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加速发展的条件(易考,易出简答、论述) (简单应用) (1)联产承包责任制 (2)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释放 (3)乡镇企业发展 (4)经济特区的带动作用 (5)城市扩大和升级(6)户籍制度有序改革 (7)传统文化关键变化
(4)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领会)
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5)城市群理论。 (6)城乡融合区。 (识记)
中心城市主体及周边一起形成了“扩展大都市区”。
第二节 中国城镇化进程
一、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背景(领会)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城镇化开始起步。 中国城镇化的“推-拉”理论检验; 民国时期城镇化的特征(领会) (1)商业化高于工业化,集中于沿海 (2)大城市少,发展畸形 (3)城市道路设施及其落后 (4)城乡对立,沿海和内地对立
四、世界城市
1、概念: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是指在城市国
际化进程中处于最高层次,能够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 等领域发挥全球性影响的国际城市,又称全球城市。
2、发展阶段:前工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三个发
展阶段
3、世界城市的三个代表:纽约、伦敦、东京 4、世界城市与国际城市不同,国际城市分为三个层 次:第一层次为世界城市(全球性国际城市);第二层次
3、城市群研究★
(1)田园城市。概念(识记)
兼有城市和乡村各自优点,城乡交融和群体组合型城市。
(2)组合城市。
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的体系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 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区域。
(3)区域整体发展理论。 (领会)
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区 域(易考,易出简答题)(领会、简单应用) (1)速度快,发展中国家超过发达国家 (2)出现“世界城市”和“世界群” (3)知识经济、信息等提升城市内涵 (4)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进步及扩散 (5)发达国家出现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进程 (6)发展中国家成为城镇化主体,主要表现为乡村向 城镇移民
第十章 城镇化
城镇化是社会变迁的一种表现,是人类的物质与精神 形态日益演进的过程。城镇化有不同的范畴,是城市 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节 城镇化概述 第二节 中国城镇化进程 第三节 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与小城镇的建设
本章为新版教材增加的一章内容。许多内容现实针 对性较强,很多知识点带有较强的政策色彩,从考 试角度而言,有些内容的可考性不是特别强,但也 不容忽视。
一、中国城镇化道路选择的不同观点★ (领会)
1.大中城市论 2.均衡城市论 3.多元模式论 4.小城镇重点论 二、中国城镇化的方针(领会) 1.改革开放初期 2.十六大 3.十七大
三、促进中国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1,中国小城镇的地位(综合应用) 小城镇作为城市之尾,农村之首,一方面它从城市引 进了技术、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使得小城镇成为 工业经济和城市文明的载体;另一方面,它作为农村 的区域中心,改变了农村生活方式,传输了城市文明 ,对改变农民观念,统筹城乡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第一节 城镇化概述
一、城镇化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识记)也称城市化、都市化,指人们向城市 聚集,社会功能、生活方式、文化模式和社会角色发 生变更,使城乡接近、融合的过程。 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的过程。城镇化是人口持续 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 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 的历史阶段。当前,世界城 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 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二、世界城镇化的“推—拉”理论★
(综合应用) 概念:人口流动过程中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 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理论。 代表人物:英国人口学家雷文斯坦 著述:《人口迁移的规律》 新发展:美国人口学家唐纳德· 博格从运动学角度提出 两种方向,即积极因素和校级因素。
三、城镇化的类型★ (识记)
(1)同步城镇化 指城镇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 的城镇化。 (2)过度城镇化 又称超前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作化和 经济发展的水平的城镇化。 (3)滞后城镇化 指城镇化水平落后工作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的城镇化 。
2、城市群分类
从规模和层次角度,划分为超级城市群(顶级城市群 、特级城市群、超大城市群)、一级城市群(大型城 市群)、二级城市群(中型城市群)和三级城市群( 小型城市群)等。
从形态和结构角度,分为星系城市群、带状城市群、 扇形城市群、葡萄串城市群等。
从中心城市的角度,为单核城市群、双核城市群和多 核城市群。
是区域性国际城市,如巴黎、香港;第三层次是国家性国 际城市,也称为国家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等。
五、 世界城市群
1、城市群概念:地理学家琼· 戈特曼最早提出。 概念:(识记)又称“城市圈”“都市带”“都市丛 ”“大都市连绵区”等,是指人口规模在2500万以上 和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千米250人的城市集聚区。
2.世界城镇化演进模式
欧美模式——市场主导型的城镇化 产业革命引导的工业发展、社会分工和市场细化的自然 结果。工业化发展较城镇化发展还要迅速的历史发展进 程。 墨印模式——政治主导型的城镇化 在政府主导下向发展工业和少数城市倾斜,工业化水平 大落后于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这就是发展经济学中所谓 的典型“无工业化的城镇化”,是低水准的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