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全诗是什么
《蝉》原诗以及译文赏析
《蝉》原诗以及译文赏析《蝉》原诗以及译文赏析原文:《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翻译: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言外之意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
这是一首咏蝉的诗句,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
但也是托物言志。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出自唐代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赏析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蝉》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蝉》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蝉唐代: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注释①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②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④疏:开阔、稀疏。
⑤藉:凭借。
赏析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古诗咏蝉·垂緌饮清露翻译赏析
古诗咏蝉·垂緌饮清露翻译赏析《咏蝉·垂緌饮清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虞世南。
其古诗全文如下: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前言】《咏蝉》这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作品,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也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注释】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藉:凭借。
【翻译】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赏析】《咏蝉》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全诗的意思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出自唐朝诗人虞世南所写古诗《蝉》,以下是该诗全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蝉唐朝·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注释】1.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2.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3.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4.疏:开阔、稀疏。
5.藉:凭借。
【赏析】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
蝉唐虞世南全诗意思
蝉
(唐)虞世南
垂緌(ruí)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诗意: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注释:
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虞世南最有名的诗
虞世南最有名的诗原文:《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衍生注释:“垂緌”: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
“清露”:纯净的露水。
“流响”:指蝉连续不断的鸣叫声。
“疏桐”:枝叶稀疏的梧桐。
二、赏析:这首诗托物言志,通过对蝉的形态、习性和声音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身高洁品质的自信和追求。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传得远是因为它身处高处,而不是依靠秋风的力量。
诗人借蝉喻人,暗示自己品格高尚,声名自能远扬,不需要外在的凭借。
三、作者介绍:虞世南,字伯施,是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
他性情沉静寡欲,笃志勤学,深得唐太宗器重。
其诗歌风格典雅,清新脱俗。
四、运用片段: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我坐在窗前,耳畔传来阵阵蝉鸣。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诗句不正是眼前情景的最好写照吗?那蝉儿在高高的枝头,饮着清露,鸣声悠扬,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它的高洁。
我不禁想到,我们做人不也应该像这蝉儿一样,坚守自己的品质,不依赖他人,靠自身的努力去赢得尊重吗?原文:《咏风》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一、衍生注释:“逐舞”:随风飘舞。
“轻袖”:轻柔的衣袖。
“绕梁”:形容歌声优美,余音缭绕。
二、赏析: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风的形象。
风使得衣袖飘舞,歌声绕梁,吹动树枝,影子凌乱,吹送花香。
整首诗没有直接写风,却通过风所产生的效果,让读者感受到风的存在和力量,展现出风的活泼灵动。
三、作者介绍:虞世南历经陈、隋、唐三朝,他的诗歌往往寄情于景,富有韵味。
四、运用片段:漫步在花园中,微风拂过。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此时此景,不正是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吗?风轻轻吹起我的衣角,仿佛在与我共舞。
那风中传来的花香,不正是风送来的礼物?风啊,你如此神奇,给世界带来了无尽的美妙。
原文:《从军行二首·其一》涂山烽候惊,弭节度龙城。
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原文及译文
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蝉·垂緌饮清露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赏析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
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虞世南《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原文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品注释1、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清露:清纯的露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2、流:发出。
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疏桐:高大的梧桐。
3、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4、藉(jiè):凭借、依赖。
作品译文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作品鉴赏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
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
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
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
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
《咏蝉三绝》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咏蝉三绝》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咏蝉三绝》指的是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作品参考:虞世南《咏蝉》骆宾王《在狱咏蝉》李商隐《蝉》作品原文:咏蝉三绝咏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虞世南的《咏蝉》解析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垂緌”是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息于高处,餐风饮露,故为“饮清露”。
这句写出了蝉的清华俊朗的特点。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写蝉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用一“出”字,将无形的声音传送写得可感可见。
这句虽只对蝉声远传进行了描写,读者却已可窥蝉的高标逸韵。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所致,诗人却别有会意,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涵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真如俗话所说,“是金子总会发光”。
两句中的“自”、“非”,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颇显大气。
这两句看似写蝉,实则带有自况的意味,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内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
联系到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赞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虞世南此处表现出来的自信该不为过吧。
虞世南的《蝉》的译文
虞世南的《蝉》的译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传得这么远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赏析:
首句“垂緌饮清露”,“垂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这里代指蝉的头部触须,把触须比作帽缨,新颖而又形象。
“饮清露”描绘出蝉的高洁形象,暗示着蝉的生性高洁,不食人间烟火,只以清露为食。
次句“流响出疏桐”,“流响”写出了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且富有节奏感,“疏桐”点明了蝉所处的环境,梧桐树高大挺拔且枝叶稀疏,给人一种高旷清远的感觉。
在这样的环境里传出蝉鸣声,更显蝉声的清亮。
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蝉声传得远是因为它居于高处,而不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这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明一个人如果品格高洁,不需要外在的凭借(如权势地位等),自能声名远扬。
诗人借蝉自喻,表达出自己对自身高洁品格的自信,也暗示出自己的声名远播是因为自己的品德高尚,而不是依靠其他外在的因素。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意思_全诗赏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唐初诗人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赏析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朝时期的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出自唐初诗人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赏析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朝时期的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
为后世人称道。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
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
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
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
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
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
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
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
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
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
“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今天跟大家分享虞世南的五言古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古代呀,人们对季节、物候都比今天要敏感,比方说看见鸭子入水就知道春天来了,所以有“春江水暖鸭先知”;那看见雄鹰出发就知道深秋到了,所以有“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
同样,听见蝉鸣,大家就知道,时节已经进入盛夏,而且呢,就要向秋天过渡了,所以蝉既属于夏天,又属于秋天。
比方说“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那就是夏日之蝉;而“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则毫无疑问是秋日之蝉。
在唐朝有三首特别著名的咏蝉诗,被称为“咏蝉三绝”。
一首是初唐虞世南的《蝉》,另外一首是同属初唐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还有一首则是晚唐李商隐的《蝉》。
这三首诗风格、气度都大不相同,但是呢,都是托物言志,能够烛照(亦作“ 烛炤”。
烛光照射;光亮照耀。
唐宋之问《寿阳王花烛图》诗:“烛照香车入,花临寳扇开。
”)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这三首咏蝉诗里头,虞世南的《蝉》时间最早,立意最高,所以呢先说这一首。
先看第一句:“垂緌饮清露”,“緌”是什么呢?“緌”是古代人系帽子的帽带,打一个结垂在下巴下边。
那蝉的头上也有下垂的触须,看起来就像垂下的帽带一样,所以“垂緌”就代表蝉。
这种用部分代指整体或者用特征来代指全部的方法,古人常用,这就和用“细腰”代指美女、用“兜鍪(dōu móu,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秦汉以前称胄,后叫兜鍪。
)”来代指勇士是一个道理。
那“垂緌”就是蝉,“饮清露”又是怎么回事儿呢?这其实是指蝉的生活习性,蝉是靠吸树的汁液来生活嘛,古代人观察没有那么细,他们还以为蝉是靠喝露水生活,所以才会说“垂緌饮清露”。
那这句话如果直接翻译的话,就是蝉喝露水。
问题是他要表达的意思真就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是,所谓“垂緌”不仅仅是垂下来的帽缨、帽带,它还可以指达官贵人哪,因为在古代老百姓裹头巾就可以,但是一旦当了官就要峨冠博带,所以世家大族不是又称为“簪缨之族”嘛。
谈谈“居高风自远,非是籍秋风”
谈谈“居高风自远,非是籍秋风”
“居高风自远,非是籍秋风”出自唐朝名臣虞世南的《蝉》。
全诗是:“垂缕饮清露,有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风自远,非是籍秋风”的意思是;蝉叫得很响,也传得很远,不是因为风把它的声音带得很远,而是它本身自己就可以做到的(雌蝉不行)。
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对蝉的赞扬,同时也说明了只有上的更高,才能把声音放大的道理。
打个比方吧,就比如郎朗大家肯定都说过,他钢琴弹得很好,基本全世界的人都听说过,但他不是见到哪个人,就对哪那个人说我钢琴弹得可好了!而是自己弹得好,在演奏会上慢慢出名的。
现在,人们常用这两句诗来赞美拥有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的人。
“居高风自远,非是籍秋风”还代表人要有德行,威信和威望。
如果你问我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那当然是亲仁。
亲的意思是:亲近。
仁的意思是仁德。
连起来的意思是:亲近有仁德的人,也就是交朋友要交德行好的人。
《论语》有篇说:“德不孤,必有邻。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德行好,肯定会有许多人跟你交朋友。
现在,来说我做到:“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首先,我是班长,当然要有威信,威望,这样别人才能听我的,一般我都做到了,我会继续努力,把威信、威望的高楼建的更加高大!。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唐初诗人虞世南的《蝉》,全诗是:“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余姚人,自幼跟智永和尚学书法,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
《蝉》是一首咏物言志的小诗,是唐朝咏蝉诗中创作时间最早的一首。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意思是:身处足够高的地方,声音自然会传得比较远,其实不是因为有了秋风的传送。
这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这两句诗有很深的含义。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送,诗人却认为这是由于“居高”的原因。
诗人想告诉我们:一个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借助那些外在的力量也能声名远播。
这让我想起了爸爸给我讲的一件事:已故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罗京给他的孩子取名“疏桐”,正是缘于他特别喜欢的诗——《蝉》中“流响出疏桐”一句,罗京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像梧桐树般挺拔、高远,长大以后成为品格高洁的人。
学习了这两句诗句,我下定决心要做个品德高尚、兢兢业业的人。
1。
蝉古诗虞世南的意思
虞世南古诗《蝉》的意思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全诗意思: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资料拓展:
【注释】
垂緌(ruí):低垂着触须。
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垂緌”。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
流响:传播响声,亦指传出的声响。
此处指蝉长鸣不止。
疏桐:繁茂而枝干分披的梧桐。
疏,扶疏。
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藉(jiè):凭借,依靠。
秋风:暗指帝王的权势。
【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
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
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曾赐爵永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世因称“虞秘监”或“虞永兴”。
能文辞,工书法。
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
《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赏析】
这首咏物诗通过对蝉的姿态、习性、居所、鸣声的描写,赞颂了蝉的清高风雅和不同凡响的品德,暗喻自己立身品格高洁,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力量自能声名远扬,表达了对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蝉(唐)虞世南意思
蝉(唐)虞世南意思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低垂着触须啜饮清凉的露水,长鸣声从繁茂的梧桐树上传出。
因为它身居高处,声音自会远扬,而不是凭借吹来的阵阵秋风。
【赏析】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古人认为蝉栖于高树,餐风饮露,所以把它看作高洁的象征。
这首咏物诗在歌颂蝉的同时,也以蝉自喻,以蝉自励。
诗人抓住蝉的声音特点巧妙加以刻画,表达了人应该坚守志行的高洁,严于律己,加强自身修养的处世道理。
这首诗立意巧妙,托物比兴,借蝉言志,既赞美了蝉的高情逸韵,又暗寓自己的华贵身份,寄托了对高洁品质的赞扬。
全诗风格清华隽朗,笔墨集中,观点鲜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高声自远-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的全诗是什么?
居高声自远居高声自远
处于高处发出的声音自然就远了并非是借了秋风的力量
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
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
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
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
,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
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
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
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
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
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
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
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
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
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
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
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
,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
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
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而单独“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句话的意思是处于高处发出的声音自然就远了并非是借了秋风的力量
希望可以帮助亲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