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合集下载

谈谈“居高风自远,非是籍秋风”

谈谈“居高风自远,非是籍秋风”

谈谈“居高风自远,非是籍秋风”
“居高风自远,非是籍秋风”出自唐朝名臣虞世南的《蝉》。

全诗是:“垂缕饮清露,有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风自远,非是籍秋风”的意思是;蝉叫得很响,也传得很远,不是因为风把它的声音带得很远,而是它本身自己就可以做到的(雌蝉不行)。

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对蝉的赞扬,同时也说明了只有上的更高,才能把声音放大的道理。

打个比方吧,就比如郎朗大家肯定都说过,他钢琴弹得很好,基本全世界的人都听说过,但他不是见到哪个人,就对哪那个人说我钢琴弹得可好了!而是自己弹得好,在演奏会上慢慢出名的。

现在,人们常用这两句诗来赞美拥有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的人。

“居高风自远,非是籍秋风”还代表人要有德行,威信和威望。

如果你问我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那当然是亲仁。

亲的意思是:亲近。

仁的意思是仁德。

连起来的意思是:亲近有仁德的人,也就是交朋友要交德行好的人。

《论语》有篇说:“德不孤,必有邻。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德行好,肯定会有许多人跟你交朋友。

现在,来说我做到:“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首先,我是班长,当然要有威信,威望,这样别人才能听我的,一般我都做到了,我会继续努力,把威信、威望的高楼建的更加高大!。

谈谈“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_作文250字_小学四年级写景作文_

谈谈“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_作文250字_小学四年级写景作文_

谈谈“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谈谈“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句诗出自唐代初唐时诗人虞世南的《蝉》。

全诗是:“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全诗的意思是:蝉饮着清纯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

蝉因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得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吹送。

《蝉》这首诗,诗人不很出名,但诗人借写蝉的声音能传得很远,说明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他的名声也自然会流传四方。

我喜欢这首诗的优雅和深刻含义,他同时提醒我们要珍惜学习好时光,不断积累,勤学苦练,掌握所学知识,长大之后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蝉》原诗以及译文赏析

《蝉》原诗以及译文赏析

《蝉》原诗以及译文赏析《蝉》原诗以及译文赏析原文:《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翻译: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言外之意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

这是一首咏蝉的诗句,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

但也是托物言志。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虞世南写的蝉这首诗的诗意

虞世南写的蝉这首诗的诗意

古诗《蝉》的诗意古诗《蝉》的诗意:蝉低垂着触须啜饮清凉的露水,长鸣声从繁茂的梧桐树上传出。

因为它身居高处,声音自会远扬,而不是凭借吹来的阵阵秋风。

作者是唐代诗人虞世南。

全诗为: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赏析:首句“垂緌饮清露”,描写蝉垂下触须,吮吸清露的情形。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为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诗人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借“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古代有凤凰非梧桐树不栖的说法,这里描绘蝉鸣声从疏桐中间传出,言其品格高尚。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

“流”字,形容蝉的鸣叫声有如泉流一般,连绵不断,平和清新。

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前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对此加以否定,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等),自能声名远播,正像三国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释义: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声名自然会流传到后代)。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古诗《蝉》的诗意

古诗《蝉》的诗意

古诗《蝉》的诗意蝉低垂着触须啜饮清凉的露水,长鸣声从繁茂的梧桐树上传出。

因为它身居高处,声音自会远扬,而不是凭借吹来的阵阵秋风。

作者是唐代诗人虞世南。

全诗为: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①垂緌(ruí):低垂着触须。

②流响:传播响声,亦指传出的声响。

此处指蝉长鸣不止。

③疏桐:繁茂而枝干分披的梧桐。

④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⑤藉(jiè):凭借,依靠。

⑥秋风:暗指帝王的权势。

赏析:首句“垂緌饮清露”,描写蝉垂下触须,吮吸清露的情形。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为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诗人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借“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古代有凤凰非梧桐树不栖的说法,这里描绘蝉鸣声从疏桐中间传出,言其品格高尚。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

“流”字,形容蝉的鸣叫声有如泉流一般,连绵不断,平和清新。

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前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对此加以否定,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等),自能声名远播,正像三国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释义: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声名自然会流传到后代)。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蝉》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蝉》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蝉唐代: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注释①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②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④疏:开阔、稀疏。

⑤藉:凭借。

赏析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唐初诗人虞世南的《蝉》,全诗是:“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余姚人,自幼跟智永和尚学书法,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

《蝉》是一首咏物言志的小诗,是唐朝咏蝉诗中创作时间最早的一首。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意思是:身处足够高的地方,声音自然会传得比较远,其实不是因为有了秋风的传送。

这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这两句诗有很深的含义。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送,诗人却认为这是由于“居高”的原因。

诗人想告诉我们:一个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借助那些外在的力量也能声名远播。

这让我想起了爸爸给我讲的一件事:已故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罗京给他的孩子取名“疏桐”,正是缘于他特别喜欢的诗——《蝉》中“流响出疏桐”一句,罗京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像梧桐树般挺拔、高远,长大以后成为品格高洁的人。

学习了这两句诗句,我下定决心要做个品德高尚、兢兢业业的人。

1。

古诗咏蝉·垂緌饮清露翻译赏析

古诗咏蝉·垂緌饮清露翻译赏析

古诗咏蝉·垂緌饮清露翻译赏析《咏蝉·垂緌饮清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虞世南。

其古诗全文如下: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前言】《咏蝉》这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作品,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也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注释】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藉:凭借。

【翻译】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赏析】《咏蝉》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唐代咏蝉诗

唐代咏蝉诗

唐代咏蝉诗一、原文:《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二、衍生注释:“垂緌”:在这儿指的是蝉的触角,就像古人帽子上下垂的帽带一样,这里是对蝉的一种形象化的描写。

“清露”就是清澈的露水,这说明蝉喝的是很纯净的露水。

“流响”就是指蝉不断鸣叫,声音传出去很远。

“疏桐”,稀疏的梧桐树,点明了蝉所在的环境。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看似写蝉,其实是诗人在表达自己对人格品质的一种追求。

从情感上看,充满了一种自信和清高。

表现手法上,这诗超级牛的地方就是用了托物言志。

诗人先说蝉垂着触须喝清露,住在高高的梧桐树上,声音传得很远,这都是在描写蝉的特点。

但潜台词是,自己就像这蝉一样,品格高洁,不需要凭借外在的力量(就像蝉不需要凭借秋风来传播声音一样),靠自己的本事和内在品质就能声名远扬。

比如一个人在单位里不是靠溜须拍马,而是靠自己的能力和正直的品质立足,这就是虞世南想通过蝉表达的。

四、作者介绍:虞世南是唐朝初期的一位文学家、书法家、诗人。

这哥们可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嘞。

他在隋朝的时候就为官了,后来到唐朝,更是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器重。

他的诗风呢,很有韵味,而且充满了那种古人优雅清高的气质。

他经历的朝代更迭也让他对人生和品德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这些都反映在他的诗作里。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学校要选学生会主席,有个同学小李学习成绩好,品德又棒,经常帮助别的同学。

有个喜欢走关系的小张讽刺他说:“你也不四处活动活动。

”小李笑笑说:“虞世南有句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我只要做好自己就行。

”例子二:在一个古装剧拍摄现场,有个小配角一直默默练习演技,不搞什么炒作。

有人问他怎么不上赶着巴结导演。

他慢悠悠地说:“你们知道虞世南写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吗?我就像那蝉,靠自己的真本事。

”这给那些想靠歪门邪道出名的演员好好上了一课。

例子三:在一个书法比赛颁奖仪式上,获奖者小周家里没什么背景,完全是靠自己多年来的刻苦练习才取得的好成绩。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全诗的意思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全诗的意思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出自唐朝诗人虞世南所写古诗《蝉》,以下是该诗全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蝉唐朝·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注释】1.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2.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3.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4.疏:开阔、稀疏。

5.藉:凭借。

【赏析】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

虞世南《蝉》原文及赏析

虞世南《蝉》原文及赏析

蝉[唐] 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分类标签: 寓理诗作品赏析【注释】:(1)绥: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简析】: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垂?ruí音近于“锐”),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

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居高声自远的意思

居高声自远的意思

居高声自远的意思
居高声自远这句话出自一首古诗,全文是:“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的意思是: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其中这句居高声自远就说明有的时候并不是声音大,而是身居高位产生的效果。

这首初唐名臣虞世南的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从现代我们掌握的物理知识来看,高处发出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物要少一些,所以在传播的过程中就会减少能量的损失,因而它传播的距离也要远一些。

所以这首诗也是一首写实的诗,虽然古代人没有那么多的物理知识,但是从事物的本质掌握上古人还是懂得这些朴素的物理知识的。

现实中居高声自远的意义有所引申,比如我们说某个人影响力大,那么他所发出的声音就有可能影响更多的人,单从这一点上我们并不能判断其发声的正确性,但绝对应该重视居高声自远的影响力。

蝉 小学五年级诗词释义及赏析

蝉 小学五年级诗词释义及赏析

蝉小学五年级诗词释义及赏析[唐]虞世南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简介: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唐代书法家文学家。

能文辞,文辞典丽;工书法。

编有《北堂书钞》。

字词释义:①缕:指蝉腹下的针喙。

②饮清露: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

③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得很远。

④藉: 凭借, 依靠。

诗词赏析:这首诗借物咏怀,立意高远。

诗人句句写蝉的形象、习性和声音,实则句句暗示自己高洁的品行。

诗的首向意为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吮吸着纯净甘甜的露水。

“垂缕”两个字表面写烊的形象,实则暗示其显贵的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

“饮清露”表面写蝉的习性,(古人不知道蝉靠吸食树汁存活,以为它风餐露宿,)实则暗示要杜绝腐败、追求清廉。

诗的次句意为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这句诗写蝉的鸣声。

“流响”形容蝉鸣不已、悦耳动听。

“出”字把蝉声的传送形象化了,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诗的第三、四句意为蝉声远播是因为居于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是在前两句诗的基础上引出的议论。

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了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具匠心,强调是由于“居高”才能致远。

品格高尚的人,自能声名远扬。

诗人以高洁的蝉自比,表明了其瘫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知识链接:在狱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首诗歌咏蝉的高洁品行,诗人以蝉喻己,抒发了自身品行高洁却身陷困境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其渴望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原文及译文

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原文及译文

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蝉·垂緌饮清露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赏析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

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虞世南《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虞世南《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原文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品注释1、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清露:清纯的露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2、流:发出。

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疏桐:高大的梧桐。

3、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4、藉(jiè):凭借、依赖。

作品译文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作品鉴赏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

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

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

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

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

《咏蝉三绝》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咏蝉三绝》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咏蝉三绝》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咏蝉三绝》指的是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作品参考:虞世南《咏蝉》骆宾王《在狱咏蝉》李商隐《蝉》作品原文:咏蝉三绝咏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虞世南的《咏蝉》解析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垂緌”是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息于高处,餐风饮露,故为“饮清露”。

这句写出了蝉的清华俊朗的特点。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写蝉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用一“出”字,将无形的声音传送写得可感可见。

这句虽只对蝉声远传进行了描写,读者却已可窥蝉的高标逸韵。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所致,诗人却别有会意,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涵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真如俗话所说,“是金子总会发光”。

两句中的“自”、“非”,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颇显大气。

这两句看似写蝉,实则带有自况的意味,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内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

联系到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赞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虞世南此处表现出来的自信该不为过吧。

带有蝉的诗

带有蝉的诗

带有蝉的诗原文:《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衍生注释:“垂緌”指蝉的触须,“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

“流响”指连绵不断的蝉鸣声。

“疏桐”指枝叶稀疏的梧桐。

二、赏析:这首诗写蝉的形态和习性,用蝉的触须垂下吸吮清露,蝉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表现出蝉的高洁。

后两句借蝉声传远,强调自身品格高尚,声名自能远扬,并非借助外力。

整首诗托物言志,借蝉喻人,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格的追求。

三、作者介绍:虞世南,字伯施,是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

他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直言敢谏,深得唐太宗敬重。

四、运用片段:夏日午后,我正烦闷地在书桌前复习功课,窗外那棵梧桐树上的蝉声此起彼伏。

我不禁想起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小小的蝉都能凭借自身的努力发出响亮的声音,我又怎能被眼前的这点困难打倒?我深吸一口气,重新投入到学习中。

原文:《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一、衍生注释:“西陆”指秋天。

“南冠”是囚犯的代称。

“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二、赏析:这首诗是骆宾王在狱中所作,以蝉自喻,借蝉的遭遇抒发自己的冤屈和悲愤。

前两句点明季节和自己的处境,后四句通过写蝉在露重风多的环境中艰难飞行,鸣声易沉,来表达自己的高洁无人相信,内心的苦闷无人理解。

三、作者介绍:骆宾王,字观光,“初唐四杰”之一。

他才华横溢,诗作风格豪放,富有激情。

四、运用片段:我站在窗前,望着那秋雨中的梧桐树,想起了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他在困境中还能借蝉抒发心中的愤懑,我如今这点小小的挫折又算得了什么?“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我坚信只要坚守自己的信念,总会有被理解的那一天。

原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出自唐代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赏析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
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
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
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
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
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
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