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机构体制的演变(宏观经济学-南京大学,

合集下载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金融改革: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与发展趋势孙天琦 2007年09月29日 15:23新中国的金融事业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诞生、一起成长的,至今已走过了55年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金融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

经过30年的曲折历程和改革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体制初步形成,整体金融实力不断壮大,金融宏观调控不断加强,金融业在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一篇:改革开放前我国的金融体制的形成与发展1 1978年以前新中国金融体制的形成及其特点1. 1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初步建立新中国金融业的萌芽,可追溯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其真正诞生,则是在解放战争年代。

解放战争胜利在即之时,为了统一货币、促进物资交流、支持生产恢复和发展,中央开始着手创建完整的金融体系。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组建成立。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的开端,标志着新中国金融体系的诞生,新中国的金融事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之后,通过合并解放区银行、没收并改组官僚资本银行、取缔外资银行的在华特权、改造私人银行与钱庄,以及建立农村信用社组织等途径,新中国金融体系逐步建立起来。

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时,我国已经建立了以人民银行为核心,在人民银行统一领导下的几家专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格局;对各类金融机构实行了统一管理,有效调控了市场货币供求。

新中国金融体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制止了存在多年通货膨胀,稳定了金融体系;通过贯彻统一财经工作的决定和《共同纲领》的金融政策,便利了城乡物资交流,支持了国营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1. 2“大一统”的金融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从1951开始,国家便按照一切信用归国家银行的原则,使人民银行成为“信贷中心、现金中心和结算中心”,承担了为国家“守计划、把口子”的资金供应和货币监督任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各类金融机构按照苏联银行模式进行了改造,建立起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银行体系,即“大一统”的银行体系模式,并于1953年开始建立了集中统一的综合信贷计划管理体制,实行“统存统贷”的管理方法,银行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为经济建设进行全面的金融监督和服务。

我国银行的体制

我国银行的体制

我国银行的体制我国的银行体制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兴起了我国经济的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大潮。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的对外开放则是这一潮流中的一支重要的支流。

对这一支流的剖析,不仅有助于我们加强对我国经济改革开放潮流的认识,更是我们籍以判断其未来走向的必要依据。

所谓金融体制实际上就是所有金融活动的运作方式、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等要素的总和。

具体而言,金融体制由金融机构体制、金融调控监管体制和金融市场体制组成。

本文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分析将分别从这3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我国的金融机构改革(一)我国中央银行的形成及其发展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间,我国的金融体制在本质上表现为“大一统”的银行体制。

在这一时期,中国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唯一的一家银行既承担了“中央银行”的管理职能,集中管理和分配资金,又从事“商业银行”活动,办理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业务,集现金中心、结算中心和信贷中心于一体。

[1]这种“大一统”的银行体制显然与改革开放的市场化目标相抵牾。

因此,金融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只能以建立完整的中央银行制度为发端。

1979年,先是中国农业银行,继而是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

这两盈利性机构,既造成不小的损失,又与其宏观管理的职责相冲突,削弱了中央银行的威信;同时,由于当时实行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利润分成的预算制度,强化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利润动机,扭曲了中国人民银行的行为。

此外,专业银行继续承担着某些政府功能,如办理政策性贷款等。

为了扭转这种状况,1993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中国中国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性质和职能得到了更为明确、详尽的法律规定,廓清了以前的许多模糊认识,并对中国人民银行的行为制定了限制性条款,如不得对金融机构的帐户透支,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担保等。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学研究——第一届中国宏观经济学论坛综述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学研究——第一届中国宏观经济学论坛综述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学研究——第一届中国宏观经济学论坛综述黄和 郑江淮*摘 要: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

2023年7月2日,第一届中国宏观经济学论坛在南京大学举办。

论坛分为宏观经济、区域经济、财政经济、产业与贸易经济、环境经济、金融与数字经济六个平行论坛,针对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中国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中国宏观经济学;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在这一背景下,2023年7月2日,由《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经济学》编辑部主办、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承办的第一届中国宏观经济学论坛在南京大学开幕。

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友国主持,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陈冬华致大会欢迎词。

陈冬华在致辞中表示,期待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形成更多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原创性成果。

论坛主旨发言环节由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雪松和南京大学经济增长研究院院长、江苏省数字经济学会理事长沈坤荣分别作大会主旨发言。

李雪松指出,要以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

沈坤荣强调,要坚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应对国际形势和国内条件的新变化。

主旨发言环节后,论坛分为宏观经济、区域经济、财政经济、产业与贸易经济、环境经济、金融与数字经济六个平行论坛进行论文宣讲。

一、宏观经济: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宏观层面上需要健全经济治理体系,准确把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效能。

货币政策方面,王韧和贾文浩发现在土地财政约束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债务杠杆对货币调控方式存在明显的逆向反馈特征,即货币政策的预期引导强度和实际操控频度越高,地方政府债务杠杆率越高。

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大学第二专业)宏观经济学习题集答案十三章

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大学第二专业)宏观经济学习题集答案十三章

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名词解释1.均衡产出(收入)与总有效需求相等的产出。

2.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自发消费:与收入无关的消费,即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

引致消费:由收入带来的消费。

3.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的比率。

即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比率。

4.边际储蓄倾向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即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储蓄的比率。

5.平均消费倾向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表示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6.平均储蓄倾向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表示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的比率。

7.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8.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与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其值为1。

二、选择题1.在坐标图上,表示收入和消费关系的45°线意味着(C )。

A.直线上所有的点表示消费等于储蓄B.所有的点表示收入等于储蓄C.所有的点表示消费等于收入D.以上都不正确2.消费曲线位于45°线上方表明,储蓄是(C )。

A.正数B.零C.负数D. 是正数、负数或零不能确定3.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C )。

A.是大于1的正数B.是小于1的正数C.等于1D.等于零4.在边际储蓄倾向等于20%的时候,边际消费倾向等于(B )A.20%B.80%C.30%D.120%5.居民的收支相抵点是消费曲线(C )。

A.与纵轴的交点B.与横轴的交点C.与45°线的交点D.在坐标原点上6.在同一个坐标平面上,总需求曲线位于消费曲线的(A)。

A.上方B.下方C.重合D.位置关系无法确定7.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储蓄曲线向下平行移动意味着总需求曲线(A )。

A.向上移动B.向下移动C.不会移动D. 没有影响8.国民收入均衡水平的提高往往被认为是下列何者的增加所引起的(B )。

金融监管体制历史变迁过程的演变规律

金融监管体制历史变迁过程的演变规律

金融监管体制历史变迁过程的演变规律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日益迅速。

然而,金融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种种风险和问题,因此金融监管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金融监管体制历史变迁过程的演变规律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深入理解金融监管的重要性以及其发展规律。

二、古代金融监管体制古代的金融监管体制基本上是由政府出面进行监管的,这一监管形式主要是依靠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法令与制度,以规范金融市场的运作。

古代的金融监管体制还包括了金融机构内部的监管机制,例如商会的组织监督和对金融交易的规范。

三、近代金融监管体制的建立随着工业革命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因此金融的监管问题也日益突出。

随着西方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近代金融监管体制开始走向法制化,各国政府开始逐渐成立专门的金融监管机构,并建立相关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如美国的《美国联邦储备法》和英国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等。

四、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规律1. 从简到繁的发展趋势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呈现出从简到繁的趋势。

从最初的政府直接监管,到建立专门的金融监管机构,再到出台一系列金融监管法律法规,金融监管体制逐渐走向法制化和专业化,呈现出了越来越复杂和完善的趋势。

2. 由浅入深的发展模式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还呈现出了由浅入深的发展模式。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监管体制也在不断深化,监管的领域也从最初的银行、证券扩展到了金融衍生品、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领域,监管内容也更加细化和全面。

3. 总结与回顾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呈现出了一定的规律,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完善。

古代的政府监管逐渐向现代的法制化监管转变,监管的内容也从最初的简单到现在的全面,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规律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不仅反映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体现了国家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能力。

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规律告诉我们,金融监管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过程,需要时刻跟上金融市场的变化和创新。

我国金融监管发展历程

我国金融监管发展历程

我国⾦融监管发展历程转载⾃,有部分删减。

我国的⾦融监管体系⼤致从改⾰开放之后慢慢形成,在此次银保监合并之前,可以⼤致分为三个阶段。

1978-1992年,是混业监管初试阶段。

1978年,⼈民银⾏从财政部独⽴出来,但那时⼈民银⾏的中央银⾏职能和商业银⾏职能尚未完全区分。

直到1983年,国务院做出《关于中国⼈民银⾏专门⾏使中央银⾏职能的决定》,明确⼈民银⾏履⾏货币政策和⾦融监管职责,⾃此开启了我国⾦融混业监管的时期。

1992-2003年,是分业监管确⽴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加快,为了更⾼效地⽀持和保障⾦融业的快速发展,证监会(1992年)、保监会(1998年)、银监会(2003年)相继成⽴,由此确⽴了对我国影响深远的分业监管格局。

2003-2015年,是协调监管探索阶段。

分业监管为我国⾦融监管制度打下了坚实基础,但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也⽇渐重要。

⾃2003年起,三会就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开始建⽴联席会议制度。

到了2013年,由⼈民银⾏牵头的⾦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正式确⽴,时任⼈民银⾏⾏长的周⼩川同志担任召集⼈,三会的主席及时任外汇局局长的易纲同志担任成员,通过季度会议或临时会议开展⼯作,落实国务院交办事项。

然⽽联席会议制度⾥有⼀项重要的⼯作要求——“不改变现⾏⾦融监管体制,不替代、不削弱有关部门现⾏职责分⼯”。

这说明从根本上来看,联席会议终究只是⼀种论坛式活动,不具有决策功能。

随着近年来混业经营的趋势逐渐凸显,⾦融监管协调⾯临众多挑战,市场乱象层出不穷,监管体系的质效急需提升,因此监管改⾰势在必⾏。

于是,从2015年⾄今,我们迎来了“⼀委⼀⾏两会”的改⾰阶段。

那么此次监管改⾰的主要动因及⽬标是什么呢?⼀句话——为了更好地实现功能监管和⾏为监管。

功能监管和⾏为监管2017年,第五次全国⾦融⼯作会议着重强调,要“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功能监管,更加重视⾏为监管。

”当时,很多⼈可能对“宏观审慎管理”⼀词不算陌⽣,但对后⾯的“功能监管”和“⾏为监管”则有所茫然。

中国金融监管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金融监管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金融监管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金融监管的演变及其特点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体系的深化,金融监管成为维护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回顾中国金融监管的演变过程,并探讨其特点。

中国金融监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封建社会。

在这个时期,封建王朝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来规范金融活动。

然而,由于当时封建国家经济的落后和金融业的不发达,监管措施相对较弱,很容易出现严重的金融风险。

随着清朝的兴起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金融监管开始迈入现代化道路。

1905年,清朝成立了中国首家金融监管机构——中国银行业务监督总局,为金融业提供了初步的监管和审计服务。

随后,1928年,中国国民政府成立了财务监察厅,开始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确保金融秩序和稳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融监管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中国政府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并建立了国家垄断的金融体系。

在这个体系下,国家垄断了金融业,国有银行成为主要的金融机构,金融监管也主要集中在国家的层面。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金融监管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变革。

1983年,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改革的需要,中国建立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并开始推进证券市场的发展。

同时,为了监管商业银行和国有金融机构,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逐步建立了金融监管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逐渐完善,监管功能和监管手段也得到了提升。

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金融创新的迅速发展,金融监管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加强了合规和风险管理,并加强了与国际监管机构的合作和交流。

此外,中国金融监管还注重对金融科技发展的监管,推动金融科技与金融监管的有机结合。

总的来说,中国金融监管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封建社会的初步监管、现代化金融监管的建立和改革开放以后的完善与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金融监管的特点也逐渐显现出来。

首先,金融监管由国家主导,政府在监管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中国金融改革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金融改革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金融改革的历史与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也取得了惊人的进展。

从最初的传统金融模式到现在的市场化体系,中国金融改革可谓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历程。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状两个角度来探讨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一、历史中国金融改革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的时代。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开始思考如何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促进市场的发展。

1983年,中国央行成立,推动了中国金融改革的进程。

在此期间,中国开始探索金融自由化的道路,逐步放开银行的业务范围,发展出更多的金融市场。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放开了对外贸易的门户,引进了大量的外汇和资本。

同时,中国央行开始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包括逐步引入市场化利率、制定金融管制法规、建立资本市场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金融市场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市场体系。

二、现状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多个领域。

这些市场发展都日益趋于成熟,交易量和规模也不断扩大。

同时,中国的金融科技也在高速发展,不断创新和探索新的金融服务方式。

不管是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还是互联网金融产品,都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创新的服务。

在那个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中国的金融市场表现出强劲的韧性。

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成长,一系列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金融组织得以成立,例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新开发银行(NDB),它们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促进了亚洲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

不过,中国金融市场也面临不少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金融监管不到位导致的金融风险。

过去几年间,一系列金融诈骗案件和投资风险事件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并引起政府和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

因此,提高金融监管水平、保障金融安全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中国金融改革进程中亟需努力改进的领域之一。

三、结论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金融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历程。

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大学第二专业)宏观经济学习题集答案十八章

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大学第二专业)宏观经济学习题集答案十八章

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一、名词解释1.摩檫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原因形成的短期的、局部失业。

如流动性迁移、工作转换等。

2.结构性失业: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

3.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中的萧条或危机时,由于总需求下降而形成的失业,是由整个经济中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4.自然失业:一个社会化在正常情况下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失业,包括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5.通货膨胀:当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二、选择题1.某一经济在5年中,货币增长速度为10%,而实际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为12%,货币流通速度不变。

这5年期间价格水平将(B )。

A.上升 B.下降C.不变D.上下波动2.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下列哪一因素最可能导致通货膨胀?(D )A.进口增加B.工资不变但劳动生产率提高C.出口减少D.政府支出不变但税收减少3.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B )。

A.通常用于描述某种供给因素所引起的价格波动B.通常用于描述某种总需求的增长所引起的价格波动C.表示经济制度已调整过的预期通货膨胀率D.以上均不是4.从成本推动的角度分析,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有(A )。

A.进口原材料或能源价格上涨B.银行贷款的扩张C.工资率下降D.投资率下降5.已知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10000亿美元,实际国民收入9800亿美元,边际消费倾向是80%,在增加100亿美元的投资以后,经济将发生(A )A.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B.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C.结构性通货膨胀D.需求不足的失业6.在下列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中,哪一个最可能是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原因(C )A.银行贷款的扩张B.预算赤字增加C.市场垄断导致的超额利润D.私人投资增加7.通货膨胀会(B )。

A.使国民收入提高到超过其正常水平B.使国民收入提高或者下降,取决于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C.使国民收入下降到超过其正常水平D.只有在经济处于潜在的产出水平时,才会促进国民收入的增长8.在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均衡时,名义货币供给增长率的上升在长期会(D )。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发展历程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发展历程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发展进程项目管理专业王旭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最早要追朔到新中国建立伊始,在此之前,中国的金融机构尚处于萌芽发展状态。

早在1845年,在广州建立了由英国人出资的丽茹银行,这是在中国国土上的第一家银行,随后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成立,标志着中国银行业的兴起。

1905年,清朝政府建立了户部银行,1908年,改为大清银行,在1912年清政府行将就木之际,又改为中国银行。

随后的十几年之内,陆陆续续出现了多家银行,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兼并了多家银行,建立起了以四行两局一阵为核心的官僚资本金融体系。

伴随着全国的逐渐解放,1948年12月1日,在合并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这三个根据地银行的基础上,在河北石家庄市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同时发行统一的人民币。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标志着中国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银行制度开始形成。

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迁入北京。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大改造阶段,主要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本,将资本融归中国人民银行,取消外国在华银行特权以及建立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手段来逐渐建立金融机构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主要参考苏联模式,建立起了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银行体系,由中国人民银行一家经营金融业务,亦称为“大一统”模式的金融机构体系。

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发展,金融机构的改革也逐渐展开步伐,在1979年到1993年,这期间主要是从过去的高度集中的金融机构体系转变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首先是为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9年率先恢复了中国农业银行,同年三月,中国银行从人民银行中分立出来,成为专门经营外汇业务的专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也从财政部划分出来。

1979年10月,在改革开放大的时代背景下,成立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80年,开始允许外国金融机构设立驻华办事处,1981年,中国投资银行成立,1984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成立,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一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金融体制改革的脉络和发展方向

金融体制改革的脉络和发展方向

金融体制改革的脉络和发展方向近年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成为各自界关注的焦点,并引发了大量的谈论和讨论。

金融体制改革旨在改善金融机构的治理,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深化市场化改革,确保金融系统整体稳健、可靠,以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那么,金融体制改革的脉络和未来发展方向究竟是怎样的呢?一、金融体制改革的脉络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金融体制也随之调整和改革。

总体上讲,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90年代中期以前的金融体制发展,这个阶段主要特点是金融监管机构单一、金融市场不发达、国有银行垄断等。

在此期间,政府规定的利率较为统一,产生了利率歧视现象,国有银行对市场失去了作用。

第二阶段是90年代中期到2000年期间的金融体制调整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监管机构分化、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等。

随着金融机构逐渐增多,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之间的职能分化也变得更加明显。

在这个阶段,金融机构利率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银行业务和金融创新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第三阶段是2001年至今的金融体制改革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化、加强金融监管等。

金融自由化政策成为主流、灵活的货币政策逐渐得到实施、中国特色的市场化法律制度体系逐步建立等。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当前,随着经济环境和形势的复杂性加递升、金融市场和监管机制日益成熟,金融改革的任务也面临新的挑战。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未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

(一)促进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随着金融市场经济的市场化发展,金融创新也日益成熟。

在保证金融风险管理的前提下,应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策略多样性、方便性,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和个人的不同需求。

同时还应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各类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完善和完善各类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2005-2012年南京大学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考博试题

2005-2012年南京大学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考博试题

2005年南京大学经济学考博试题政治经济学研究: 共四题每题25 分一、论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利息的观点。

二、垄断和反垄断的经济分析。

三、论述价值决定和价值分配的关系,并评论我国目前的分配政策。

四、运用经济周期理论分析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的特点,并评论我国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效果。

西方经济学研究:分宏观和微观两部分,每部分50 分宏观经济学部分:一、已知投资曲线:I=I0--h *i ,货币需求曲线为L=KY-bi 消费曲线为:C=C0+C*Y,运用IS-LM 模型通过计算说明:(20 分)(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影响总需求的因素包括那些?(2)上述因素的影响程度如何?二、写出生命周期理论中饱含财富因素的消费函数表达式,并分析(1)当财富、预期收入增加时给消费带来的影响。

(2)年龄结构变化对消费的影响。

(15)三、说明完全预期和非完全预期通货膨胀的成本,并评论“2004 年由于通货膨胀使我国居民财富损失7000 亿”的观点。

(15 分)微观经济学部分:一、评论熊彼特关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的理论。

(15 分)二、资源配置效率的含义是什么?X 非效率的含义是什么?两者有何区别?(15)三、阅读一段英文材料,试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说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实现开放式成长战略的内在机理、问题和产业升级的途径。

(20 分)2006年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考试试题政治经济学25 分/题1、运用科学发展观论述增长和发展的关系2、价值规律在国际价值规定中的作用3、根据我国经济转轨的实际,请你谈谈如何合理运用金融手段和财政手段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均衡和结构优化4、运用“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选择问题西方经济学20 分/题1、运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图型说明储蓄率增长对人均收入增长的影响,以及与简易凯恩斯增长理论中储蓄率的关系2、有一种理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利息率的增函数,请问这种理论是如何得出的?请利用新古典的框架,假设几种情况对该理论进行检验。

新(内生)增长理论(宏观经济学-南京大学,耿强)

新(内生)增长理论(宏观经济学-南京大学,耿强)

1000 2000 2500 2500 2250 2000 1875 1875 1937.5 2000 2031.25 2031.25 2015.625
乘数—加速数理论
• 基本思想:模型描述了乘数和加速数交互 作用导致经济周期变化的过程。投资影响 了收入和消费(乘数作用);反过来,收 入和消费又影响了投资(加速数作用)。 • 经济中,投资、收入和消费的相互影响、 相互调节,通过加速数和乘数,靠经济本 身的力量自行调节,会自发形成经济周期。 政府的适当干预,可以改变或者缓和经济 波动。
• • • • • • • 推导 —— (1)现期收入Yt 由现期消费Ct 和现期投资It 决定,即 Yt = Ct + It ; (2)现期消费Ct 由上期收入决定,即 Ct = b· Yt-1 ; (3)现期投资It 由自发性投资I0 与诱致性投资Ii 决定, 即It=I0+Ii ; (4)诱致投资Ii 由加速数v以及本期消费与上期的差 (Ct - Ct-1)决定,即Ii = v(Ct - Ct-1); 将(2)(3)(4)式代入(1)式则有: Yt = b· Yt-1 +I0+ v(Ct - Ct-1) 如果v、b、I0已知,则可以根据上式推算出各期的收入, 从而说明乘数、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并解释经济周期 产生的原因。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 500 500 250 0 -125 -125 -62.5 0 31.25 31.25 15.625 0
1000 1500 1500 1250 1000 875 875 937.5 1000 1031.25 1031.25 1015.625 1000

15-3 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15-3 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金融学第十五讲金融监管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与发展趋势本讲导读一三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与面临的挑战二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五四金融监管的基本原理与主要内容三、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与发展趋势01金融监管体制的类型02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03主要国家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04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金融监管体制是由一系列监管法律法规和监管机构与对象组成的体系⚫完备的法律是监管体制的基础和依据⚫监管当局是监管体制的核心⚫所有从事金融业经营和投资交易活动的企业、组织、单位和个人都是监管对象,其中银行、券商、保险、信托、租赁等金融机构是主要对象金融监管体制的各种类型都是基于上述要素而言:⚫监管模式的种类主要是针对监管对象而言⚫监管体制的类型主要是针对监管当局而言掌握金融监管模式:对于监管对象是功能监管或机构监管⚫机构监管➢定义:机构监管是按照不同机构的类别来划分监管对象,如银行机构、证券机构、保险机构、信托机构等➢优势:监管门槛相对较低,易于实施➢不足:容易形成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问题监管模式的演进趋势:由机构监管逐渐发展成为功能监管从功能和机构的组合中,可派生出以下三种监管当局与职权界定的模式:⚫牵头监管模式:设置不同的监管当局,并指定一个监管机构为牵头监管机构,负责协调不同监管主体,共同开展监管,如法国等国家⚫“双峰”监管模式:设置两类监管当局,一类负责对所有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控制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另一类负责对不同金融业务开展监管,从而达到双重保险的作用,如澳大利亚、奥地利等国家⚫“伞式”监管模式:对特定金融机构,由一家监管机构负责综合监管,其他监管机构按企业经营业务的种类开展具体监管熟悉金融监管体制:监管当局的设置与职权界定⚫按监管机构的设立划分:单一监管体制和多元监管体制⚫按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划分:集中监管体制和分业监管体制⚫根据金融监管权力的分配结构和层次,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一线多头模式:全国的金融监管权集中于中央几家机构共同负责,如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双线多头模式:中央和地方都有监管权,每一级又有若干机构共同来行使监管的职能,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集中单一模式:由一家机构集中进行监管包括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英国等02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金融监管体制变迁的背景是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变化⚫历史上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混业经营与集中监管:银行业是金融业的核心,证券业、保险业不发达,金融监管职能基本上归中央银行履行,中央银行是唯一的监管机构,是典型的集中监管体制➢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在经济大危机对银行和证券业的毁灭性打击后,以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为标志确立了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格局➢20世纪70年代末在金融创新的高潮推动下,金融再度形成事实上的混业经营格局,的监管体制变革。

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

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

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一、概述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金融领域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历程,以提供有关金融发展的全面视图。

金融结构的研究主要关注金融体系中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组成、性质及相对规模。

随着经济发展,金融结构经历了从简单物物交换到以银行体系为主导,再到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崛起的演变过程。

现代金融体系中,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并存,形成了多元化的金融结构,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和金融系统抵抗风险的能力。

金融功能演进的研究则追溯到古代的货币交换,并随着金融结构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在早期货币经济时期,金融功能主要集中在简单的支付、储备和借贷。

随着经济的增长,金融功能的范围逐渐扩大,包括投资、风险管理、信息传递和公司治理等方面。

现代金融体系中,金融功能的发挥更加注重资源配置、经济调节和风险分散,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探讨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金融发展理论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包括金融抑制论、金融深化论、经济增长理论中的金融因素等。

这些理论对于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他们理解金融体系的发展规律,从而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

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进的过程,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深入研究金融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全面理解金融功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演进过程及其动因,以及将金融发展理论与具体的政策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展开。

研究背景与意义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增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不断演进,金融发展理论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结构的变化不仅反映了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也预示着金融功能的拓展与深化。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演变与改革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演变与改革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演变与改革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

金融监管体系作为保障金融市场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也在不断演变与改革中。

本文将探讨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演变历程以及相关的改革举措。

一、传统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建立了由国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等构成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

这一体系主要通过国有控股的金融机构来实施监管,具有高度集中、独立性不足的特点。

然而,在实践中,这种体系面临着监管能力不足、发展倾斜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二、金融改革与市场化进程中的监管体系演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金融体系逐渐实现市场化转型,监管体系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1990年代初期,中国引入了“中央银行与事业单位分开”的制度安排,规范了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与职责划分。

此后,中国建立了现代金融体系,并成立了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CBRC)等监管机构,实现了监管体系的专业化与独立性。

三、金融监管改革的推进与挑战中国金融监管改革在稳定金融市场、促进金融创新和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金融产业的复杂性,监管难度不断增加,需要推动监管科技的创新与应用。

其次,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责定位不明确,导致监管体系中的权力和责任分散。

此外,金融市场的跨界经营问题也给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也在不断推进。

首先,推动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实现监管的统一与高效。

其次,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升金融监管的规范性与透明度。

此外,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也是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方向。

四、总结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演变与改革是与金融体系发展相适应的重要环节。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开放与国际化的趋势,金融监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不断应对新的挑战与变化的过程中,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将继续进行改革与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一讲导论(宏观经济学-南京大学,耿强)

第一讲导论(宏观经济学-南京大学,耿强)

对时点有意义的经济变量。重要的流量有投资、收
入,与之对应的存量是资本、财产。二者的关系是:
流量导致存量增加(减少)。宏观经济学重点分析
流量,如总产出。但是,货币存量也是宏观经济学
分析的重点。
5.需求分析和供给分析
宏观经济学侧重需求分析,因为在凯恩斯经济
学看来,经济萧条是由于叫需求不足造成的。另一
方面,宏观经济学也不排除供给分析。供给分析包
古典经济学
动态均衡理论 新古典学派 货币数量理论
凯恩斯经济学
新剑桥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
非均衡理论
现代货币主义 理性预期学派
2021/7/30
新凯恩斯主义
新古典主义
南京大学 耿 强
西方经济学演化简史
1.古典经济学
(1)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本质是货币,通过 顺差的对外贸易增进财富。
(2)斯密1776《国富论》系统地提出了劳动 价值论,并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括:总供给曲线、经济周期、经济增长。
2021/7/30
南京大学 耿 强
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框架
宏观经济政策
GNP的波动与增长
对象
核算
(GNP)
GNP的 决定
产品市场均衡 货币市场均衡
双重市场均衡 三重市场均衡 四重市场均衡
通胀、失业 经济周期 经济增长
2021/7/30
南京大学 耿 强
居民进口
宏观经济运行流程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古典宏观经济学 (17世纪中叶——20世 纪30年代)
以凯恩斯主义为中心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的 建立和形成时期(20世纪30年代——70年 代)
凯恩斯主义与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分 庭抗礼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

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大学第二专业)宏观经济学习题集答案十五章和十六章

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大学第二专业)宏观经济学习题集答案十五章和十六章

第十五和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与实践一、名词解释1.财政政策: 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2.货币政策: 政府货币当局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3.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私人投资(及消费)的现象(即左图y1y2部分)4.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5.货币创造乘数: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使活期存款总额(亦即货币供给量)最大将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倍。

(注意,这是有条件的)6.货币幻觉: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

7.货币供给(M1):指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银行体系外流通的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

二、选择题1.当一国的货币供给增加时,在哪种情况下,能够使均衡国民收入增加最多(B )。

A.LM曲线和IS曲线都陡峭B.LM曲线陡峭,IS曲线平缓C.LM曲线和IS曲线都平缓D.LM曲线平缓,IS曲线陡峭2.下列哪种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国民收入?(C )。

A.LM曲线陡峭,IS曲线平缓B.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C.LM曲线平缓,IS曲线垂直D.LM曲线和IS曲线一样平缓3.增加政府购买支出使IS曲线右移,若要使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接近于IS曲线的移动的水平距离,则必须(A )。

A.LM曲线平缓,IS曲线陡峭B.LM曲线垂直,IS曲线陡峭C.LM曲线和IS曲线一样平缓D.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4.下列哪种情况能够使货币政策的效果更显著(A )。

A.投资对实际利率变化更敏感B.投资支出对利率变化不敏感C.边际消费倾向变小D.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更敏感5.在哪种情况下,挤出效应更大(D )。

中国金融政策历史演变

中国金融政策历史演变

二、中国金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金融机构方面 金融监管方面 金融市场方面 货币政策方面 外汇、汇率及人民币国际化问题
二、中国金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金融机构方面
1.金融机构大而不强,多而不精 2.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服务水平与国际同行相差甚远 3.金融机构业务创新能力不强 4.金融机构国际化水平低 5.金融机构发展战略、业务模式、经营模式普遍趋同
随之而来的就是金融治 理整顿和更加严格的分 业经营原则。分业经营、 分业管理制度符合中国

这个时期的综合经 营极为粗放,不同 大类业务之间在人 事、资金等方面没 有实施独立管理, 给金融业带来了一 定程度的混乱。
国情,但不利于提高资
金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也不利于提升商业银行 竞争力,特别是与外资 银行的竞争。
2008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各类金融资产存量与GDP之比(单位:倍)
英国
日本
美国
欧元区
中国
提供基础 4.28 流动性 为经济活 6.16 动融资
为金融活 2.48 动融资 全部金融 12.92 资产
0.81
0.77
2.01
2.03
4.59
4.65
3.47
1.69
5.82
4.68
2.69
0.55
11.22
二、中国金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金融监管方面
1.法律、法规不健全 2.自律监管作用有限 3.垂直集中领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无法适应金融 创新和建立多层次金融体系的需要
二、中国金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金融市场方面
1.资本市场的多元性,多层次建设滞后 2.货币市场融资结构不合理,直接融资发展相对滞后 3.债券市场发展和财政、准财政关系密切 4.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不健全,投融资交易工具不够丰富 5.市场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诚信度不高 6.金融资源高度集中,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居于主导地位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及国内外对比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及国内外对比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及国内外对比2019年7月4日目录1 金融体系的概念和理论 (4)1.1 概念 (4)1.2 理论 (4)1.3 度量 (6)2 国际经验 (7)2.1 横向比较从五大特征看2 7个经济体金融体系 (7)2.2 美国:直接融资起点高,长期维持高位 (11)2.2.1变迁:美国直接融资经历“先被动、后主动”两步走122.2.2经验:奉行自由竞争,兼顾法制升级与灵活调整,资本市场和投资机构大发展 (16)2.3 日本:侧重发展资本市场,逐步升级“市场型间接融资” (21)2.3.1变迁:从银行主导间接融资到市场型间接融资222.3.2经验:脱胎换骨,打造能够包容银行的金融体系252.4 德国:侧重发展全能银行,坚持稳健的间接融资之路 (26)2.4.1 变迁:全能银行不断强化,资本市场相对弱势 (27)2.4.2 经验:法律体系和监管制度完善培育稳健的金融体系 (29)3 中国金融体系升级方案 (31)3.1 现状:直接融资尚处初步发展期,短期内难以替代间接融资 (31)3.2建议:短期向日本“市场型间接融资”学习,长期以美国“市场型直接融资”为目标 (33)1 金融体系的概念和理论1.1 概念金融体系,宏观上指一国如何配置金融资源,微观上是资金供需双方的融通方式,通常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重进行度量。

直接融资,是指不通过金融机构等中介,资金供求双方在资本市场上直接签协议或购买有价证券实现资金融通。

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方以存款形式,先将闲置资金提供给金融机构,再由金融机构以贷款给资金需求方。

微观融资结构反映到宏观层面,形成了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和以直接融资为主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

1.2 理论自从Goldsmith 在1969 年开创金融结构理论,经济学界争论至今已经50 年,目前仍无一致结论。

维度一:金融机构观。

早期学者聚焦在两种金融体系孰优孰劣。

“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支持者认为,银行作为专业的资金中介,具有动员储蓄、甄别与监督力量、减少信息不对称、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代表学者有Gerschenkron(1962)、Diamond(198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1/11
25
中国人民银行方面的改革
A、建立货币政策委员会 B、取消了中国人民银行的盈利性业务 C、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法 D、强化了总行的政策和调控的权力。 E、1994年取消了各级分支机构的利润留成
制度,建立了总行和各级分支机构的财 务预算管理制度。 F、建立跨省市的分行体系(1998年完成)。
商业银行
• 商业银行:最初使用这个名称,是因为 这类银行在早期的运行过程中,其业务 活动受“商业贷款理论”的影响。
2020/11/11
7
商业贷款理论
• 期限短 • 自动清偿
2020/11/11
8
商业贷款理论的局限性
–(1)商业贷款理论没有考虑到国民经济发展 对贷款的多样化需求。 (2)商业贷款理论没有考虑银行存款的相对 稳定性

渐进式和激进式

交易成本和摩擦成本

财政输血和银行输血
2020/11/11
31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迫切性
• 改革的推进使得无需国有企业承担改革 的社会成本,相应地,不需要用滞后的 金融体制维持滞后的国有企业。
• 长期的金融输血导致不良资产比重上升, 金融危机的压力增大。
• 不良资产:逾期、呆滞、呆帐
国有专业银行既办理政策性业务,又办理 商业性业务,职能不清。
政策性贷款和经营性贷款同时经营的弊端: (1)政策性贷款亏损影响专业银行的盈利; (2)政策性贷款的亏损掩盖经营性亏损; (3)政策性贷款成为政府干预银行贷款行 为的重要渠道;
(4)政策性贷倒逼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倒逼机制。
2020/11/11
29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评价:改革滞后
1、只有体制内的改革,没有体制外的推进 2、只有组织体系的调整,金融交易关系没
有能完全建立; 3、金融资产的价格仍然是双轨制; 4、信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不对称;
2020/11/11
30
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的原因
• 金融业的复杂性、外部性和高风险性
• 渐进式市场化改革模式的需要
2020/11/11
13
中国银行体系的演变过程
一、 53-78:大一统的银行体系 二、79-93:中央银行体制初步形成 三、1993年以来:中央银行体制的
进一步完善 四、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
2020/11/11
14
53-78:大一统的银行体系
大一统银行体制的特征 (1)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的银行 (2)中国人民银行的业务具有双重性 (3)中国人民银行实现机关式管理――
统存统贷、统收统支 (4)中国人民银行对全社会的资金实行
计划管理
2020/11/11
15
大一统银行体制的的正效应
1、集中有限资金,保障国家经济发展 战略的实施;
2、资金流动从属于中央计划,保证了 计划经济的顺利运行。
2020/11/11
16
大一统银行体制的负效应
(1 ) 中 国 人 民 银 行 一 身 二 任 , 目 标 的冲突性不利于中国人民银行的正 常运行,也不利于国家对金融运行 的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
–(3)商业贷款理论没有考虑到自动清偿的外 部条件。 (4)从宏观上看,商业性贷款随交易的需要 而自动伸缩,因而对货币和信用量具有自动 调节作用。
2020/11/11
9
商业银行特征
• 1、这类银行是唯一能吸收活期存款的
银行。
2、商银行是一个抽象的一般概念,具体
谢谢大家!

弄虚作假要不得,踏实肯干第一名。1 0:21:23 10:21:2 310:21 11/11/2 020 10:21:23 A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 11.1110 :21:231 0:21No v-2011 -Nov-2 0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10:21:2310:21:2 310:21 Wedne sday , November 11, 2020
构成: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2020/11/11
28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
商业性银行
政策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 农业发展银行
2020/11/11
信托投资公司 保险公司 财务公司 证券公司
全国性商业银行 区域性商业银行
• 2.集中票据清算交换的需要。 3.最后贷款人的需要。
• 4.金融管理的需要。
2020/11/11
12
非银行金融机构
• 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及其他专业银行以 外的金融机构,统称为非银行性金融机 构。这些机构与银行不同,银行的资金 来源主要是通过发行称之为存款的间接 金融工具来筹措,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 筹集资金发行的金融工具并不是对货币 的要求权,而是其他的某种权利,如保 险公司发行的保险单只代表索赔的权利。
银行系统的业务垄断性,在金融领域 引入竞争机制。
2020/11/11
22
中国人民银行存在的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从事盈利性的银行业务, 削弱了其中央银行的功能
1、各级分支机构对工商企业发放专项 贷款;
2、创办公司,从事经营活动; 3、各分支机构之间实行利润留成
2020/11/11
23
国有专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2020/11/11
3
金融机构的经济功能
1.降低金融的交易成本 2、防范金融交易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3、提供长期贷款:公共汽车效应 4.发行流动性较大的间接金融工具 5.减少融资风险
2020/11/11
4
银行体系
一种是多种银行体制(或称复合银行体 制),即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商业银 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也有人 称这为二级银行体制。
中国金融机构体制的演变
一、金融机构体系的基本构成 二、中国银行体系的演变过程 二、银行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取向
2020/11/11
1
金融体系的基本构成:直接金
融与间接金融 直接金融
买入
卖出
金融市场
资金 剩余方
存款
交易
贷 金融机构 款
资金 需求方
2020/11/11
间接金融
2
金融机构的类型
间接金融机构,是作为资金余缺双方进行 金融交易的媒介体 直接金融机构则为筹资者和投资者双方牵 线搭桥的证券公司、证券经纪人以及证 券交易所等。
到一个国家或一家银行时往往并不直呼
“商业银行”,如英国的“结算银行”、
日本的“城市银行”、美国的“国民银
行”
2020/11/11
10
中央银行
• 中央银行是专门从事货币发行、办理对 银行的业务、监督和管理金融业、执行 国家经济政策的特殊金融机构。
2020/11/11
11
中央银行制度产生的必要性
• 1.统一发行银行券的需要。
2020/11/11
26
商业银行方面的改革
A、95年1月开始实施《商业银行法》 B、分离了商业银行的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
业务。 C、实行了银行业、信托业、证券业的分业
管理。 D、取消了各银行的行政级别,促使其成为
经济实体。 E、将城市信用社改为地区性商业银行。
2020/11/11
27
政策银行体系
目的:A、实现商业金融和政策金融的分离 B、规范政策性金融活动。
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恢复中国人民建 设银行的银行性质,从财政部分离出来
2020/11/11
18
1979-1993: 中央银行体制初步形成
1984.1. 成立中国工商银行 1986.1.7, 国务院出台《银行管理暂行条
例》,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职能 和隶属关系.
2020/11/11
19
1979-1993: 中央银行体制初步形成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国的中央银行专门 行使国家金融管理机关的职能,国家专业 银行作为经济实体专门从事金融业务活 动.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家专业 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 协作的银行体系.
2020/11/11
20
中国的中央银行体系1993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34.40
中国农业银行 17.21
(2) 银行的分支机构经营效率十分 低下;
(3) 统收统支使资金无法横向流动, 资金的使用效率低。
2020/11/11
17
1979-1993: 中央银行体制初步形成
1978年 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脱离财政部 1979.2.23 恢复建立中国农业银行 1979.3.13 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
中国银行 1979.8 国务院决定将基本建设投资由
中国建设银行 13.23
中国银行 8.26
非银行金融机构 22.84
商业性银行 4.10
信托投资公司 保险公司 财务公司 证券公司
全国性商业银行 区域性商业银行
2020/11/11
21
对中国银行体制(79-93)的 评价
(1)人民银行开始发挥金融调控功能; (2)银行业务迅速拓展,银行在国民经
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大; (3)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打破了
另一种是单一银行体制,即将中央银 行的职能和商业银行的职能集中于单一 的国家银行,另外仅建立几家专业性银 行如储蓄银行、外汇银行、投资银行等。
2020/11/11
5
二级银行体制
• 银行类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 和专业银行 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成:是指银行以外的各 类金融机构
2020/11/11
6
24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过度扩张导致金融管理
的绩效下降
非银行金融机构通常不受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的计划管理, 地方政府可以很方便地利用这些金融机构来支持地方经济 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