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微乳剂的研究进展.

农药微乳剂的研究进展.
农药微乳剂的研究进展.

农药微乳剂型的研究进展

(课程论文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使得防治农业病、虫、草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农药用量增加,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为适应农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微乳剂将成为农药的主导剂型,其对环境污染小,易于操作使用,防治效率高,药效稳定等优点,被人们所接受和认识。

微乳剂是近年来很受欢迎的农药新剂型。农药微乳剂是借助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将液体或固体原药均匀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一种水包油型微乳液。该剂型是指在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下,使不溶于或微溶于水的有机化学农药有效成分高度分散在水介质中,自发地形成“胶束”。胶束的表面有一层表面活性剂分子,使之形成稳定的、各向同性的、透明或半透明的均相液体分散体系。由于它具有稳定性、增溶、高的传递效率、安全性、促进向动植物组织内部渗透等特点,因此,较之其他类型的农药有许多优越性。

与水乳剂比较,都是将液体或半固体农药成分分散在水中制得,是一种经时稳定的分散体系。微乳剂与水乳剂不同之处在于分散在水中的有效成分的粒径不同,前者粒子超微细,为0.01~0.1 m,外观透明或接近透明,后者为0.1~50 m,外观为乳白色。配制微乳剂所需乳化剂的用量通常比配制乳油或水乳剂的用量大,成本高。

与乳油相比,微乳剂基本不用或少用有机溶剂。乳油因大量使用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对环境的污染而受到限制。微乳剂因基本不用或较少使用有机溶剂,贮运安全,无易燃易爆之虑,使用后也不存在环境污染,所以被认为是与环境相容性较好的一种“绿色农药制剂”。而且,田间药效比乳油高5%~10%,刺激性、臭味减轻;贮运稳定性好;没有沉淀、结块以及粘度增大、流动性差的缺点,对作物的安全性也较高,是取代乳油的最佳剂型。

与水剂、可溶性液剂相比,微乳剂适用于很多水溶性低的农药有效成分,水剂只适用于很少一些水溶性高的有效成分。而水溶性高的有效成分更合理的剂型是水溶

性固体制剂。我国用于加工水剂的原药含量一般不高(如杀虫双,很难加工成高浓度的水剂,因而包装费用和运输费较高。国内生产的水剂、可溶性液剂,一般不添加助剂,因而影响生物活性的发挥。而微乳剂加工时要靠助剂配制,不会发生因少加助剂而影响药效的问题。

与悬浮剂相比,微乳剂可以长期放置而不发生相分离。悬浮剂的一些产品在贮存期结块严重,影响使用效果。因此,农药微乳剂的研究与开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家庭卫生用的微乳剂研制和生产,大部分是将高效低毒的拟除虫菊酯(氯菊酯、胺菊酯、丙烯菊酯、右旋苯氰菊酯、增效剂、高效防霉剂、缓释剂以及复合乳化剂与水混合乳化,制得微乳液。目前,我国水基卫生杀虫微乳剂在技术上已经十分成熟,由于其生产、贮存安全,对环境友好而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农用微乳剂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真正进入研发阶段。总体上说来,微乳农药中一元和二元体系较多,特别是二元复配目前已成为微乳农药研究的主流。据查,到2005年元月底,国

内与微乳相关的发明专利210条,实用专利1条,其中微乳农药方面的专利10余条。国外,微乳方面的专利2 157条。微乳农药的专利已查到70余条。相比而言,国外微乳农药做的比较好一些。

微乳剂的发展是与乳化剂品种的发展以及高效优化分不开的。对同一个微乳剂配方来说,选择不同的乳化剂,其外观、乳化效果等差异较大,这就要求在选择乳化剂时,考虑单体的结构、亲水基与亲油基的比例、与农药及溶剂的配伍性、乳化剂自身的配伍性等。它同时要考虑乳状液的形状、粒度及在植物或靶标单位面积上农药的颗粒数、展着面积。在农药制剂配方中,乳化剂在乳油中的配伍已基本满足要求,但针对微乳剂的乳化剂仍很少,所以现阶段乳化剂主要选择的范围还是针对乳油的表面活性剂。

鉴于农用助剂在剂型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研究人员相继开发了一系列的新型表面活性剂。它们有些是在已有表面活性剂的基础上进行结构修饰;有些是本来不具备活性的物质进行结构修饰;有些是在天然产物中提取表面活性物质;有些在新合成

的物质中进行筛选。目前,新型表面活性剂研究的热点转移到生物表面活性剂,应用较为广泛,但除烷基二苯醚双磺酸盐,其它尚未工业化;传统表面活性剂改性,降低krafft点;功能性表面活性剂及助剂,如烷基甘油醚磺酸盐;可裂解表面活性剂,如酯剂铵盐;反应型表面活性剂,与所吸附的基体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键合到基体表面,对基体起表面活性作用。

可以预见,随着乳化剂的品种和质量的提高,也意味着乳化剂用量的减少,微乳剂品质与含量可进一步提高。由于目前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扬,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以水基代替油基的微乳剂不仅要提倡剂型的绿色化,要符合中国国情,作为剂型“味精”的农用助剂也应选择易生物降解、节能增效、改进微乳剂质量、推进产品环境友好化的品种。

在实际生产中,农药微乳剂的配制中要充分考虑到其表面张力、在叶面的粘着力和持效性不能降得太低,即要在叶面上有一定的停留时间。农药微乳剂中亲水性溶剂会对食品等产生污染,消除和分离比苯类更难,而且在喷洒时易漂移,对其他生物产生药害。因此,对农药微乳剂不能盲目推广,对生产期短的蔬菜等品种和水田慎用,更不要在室内卫生、食品卫生上用。但是,它巨大的优越性表明了它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代表了当今农药发展的趋势。在不久的将来,微乳农药的各组分之间关系的研究必将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微乳农药在2l世纪的农药领域里将会不断改进不足的地方,占领重要的市场份额,为防治病虫害作出更大的贡献。

微生物农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微生物农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摘要化学农药的使用能够控制病虫害,增加作物的产量,但在土壤、空气和粮食中的残留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和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微生物农药是指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由它加工而成的、具有杀虫、杀菌、除草、杀鼠或调节植物生长等活性的物质,包括活体微生物农药和农用抗生素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Bt制剂、病毒杀虫剂、真菌杀虫剂和真菌除草剂;后者主要指微生物所产生的一些有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化学修饰物。微生物农药由于其广谱、高效、安全、环境相容性好等特点,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微生物农药的种类、特点、应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微生物农药;应用现状;发展前景 1.传统化学农药和微生物农药的比较 1.1传统化学农药产生的危害 1.1.1对土壤的影响 传统化学农药施用以后,一部分残留在农作物表面,一部分直接进入土壤,被土壤颗粒吸附。大气中的残留农药和农作物上的农药经雨水淋洗进入土壤,直接或间接与土壤接触,杀灭土壤中的微生物,影响土壤的腐熟和透气性,破坏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影响作物生长发育。 1.1.2破坏生态平衡 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杀灭了害虫的天敌,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害虫种群急剧上升。有些次要的害虫,由于天敌数量急剧减少,很快发展为主要害虫。 1.1.3产生抗药性 针对一种害虫长期使用同种农药,往往会使其产生抗药性,从而导致农药浓度及用药频率增加,使农药残留更高。 1.1.4威胁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化学农药在蔬菜水果上的残留会对食品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农药通过饮食或食物链间接进入人体造成急性或慢性中毒,甚至致癌,危害人体健康。 1.2微生物农药的优点 与传统化学农药相比,微生物农药具有以下优点:(1)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良好。病原

农药乳油水乳剂微乳剂使用效果有什么区别

农药乳油水乳剂微乳剂使用效果有什么区别 农药乳油:液体制剂。将不溶于水的农药原药(有效成分)溶于有机溶剂中,如苯类、醇类、酯类、酮类及其它溶剂,加入乳化剂,搅拌均匀,得成品,外观为均一透明液体。存放两年不分层、不沉淀。乳油加入水中稀释后呈白色或者乳白色,与水混匀后即可使用。稀释后的溶液中,乳液粒子直径在几微米之几十微米之间。 农药水乳剂:液体制剂。将不溶于水的农药原药溶于有机溶剂中,再加入乳化剂、增稠剂、稳定剂、pH值调节剂、水,高速搅拌(一般用高剪切乳化机),使农药有效成分以微小油珠状均匀分布在水中,为典型的水包油型(O/W)混合液。水乳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其中的油相有自发聚集的倾向,所以,常常有水乳剂产品出现破乳,分层、沉淀等,导致不合格,失去商品价值。水乳剂产品外观一般呈现白色或乳白色。使用时,加水稀释,稀释后乳液呈无色,乳液粒子直径一般在几微米至几十微米。 农药微乳剂:液体制剂。将不溶于水的农药原药溶于有机溶剂中,加入乳化剂、助溶剂等,在搅拌下与水充分混合,形成均一透明的溶液。微乳剂为热力学亚稳定体系,其中的油相在水中分布的粒径极小,粒径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0.01微米至0.1微米之间。合格产品常温存放两年,不分层、不结晶、不沉淀。使用时,兑水稀释后的溶液呈无色。有效成风在水中的粒径极小。 一般地来说,宏观地说,合格的农药乳油、微乳剂、水乳剂,如果含量相同、使用时的稀释倍数相同,其药效差异不大。从微观角度分析,因为微乳剂中有效成分粒子在水中最小,而且其中乳化剂的含量远高于水乳剂和乳油,其药效一般较好;乳油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溶剂,往往对有效成分有增效作用,效果次之。水乳剂中的溶剂、乳化剂含量均很低,使用效果与乳油相当。 乳油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溶剂,往往对幼嫩的花果有加重药害的作用;微乳剂和水乳剂中含有大量的水,对植株的药害往往较之同样有效成分的乳油轻一些。所以微乳剂、水乳剂、乳油制剂各有其长处,使用中注意选择。 乳油,因含有大量的有机溶剂,污染环境,现在中国限制乳油的登记。

生物农药的发展与苏云金杆菌杀虫剂研究现状_刘保民

2011.01B 总第206期生物农药的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由于农业病虫害所造成的农产品损失每年达到15%~25%.大规模地使用化学农药是当前控制害虫的主要策略。这一措施虽然对于稳定农业产量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化学农药的杀虫谱广,田间残效期较长,容易诱发害虫对其产生抗药性,特别是化学农药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导致妇女流产、婴儿畸变以及诱发人类癌症等各种疾病。因此,使用生物农药防治害虫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生物农药发展概况 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已成为当今农药的发展方向。生物农药是指非人工合成,具有杀虫、杀菌或抗病、除草能力的,并可以制成具有农药功效和商品价值的生物制剂,包括微生物源农药(细菌、病毒、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和抗病虫草害的转基因植物等。相对于常规的化学农药而言,生物农药具有作用方式独特,防治对象专一,对天敌等有益生物安全,用量小,降解快,对人、畜、环境风险性低,适用于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特点。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曾明确指出,到2000年要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化学农药的销售和使用,生物农药的用量达到60%,然而,目前生物农药在全球农药销售总量中仅占2%的市场份额,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因此,大力发展生物农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任务。我国有关部门提出到2015年,要求生物农药的使用占农药总量的30%~50%,按此比例计算,当前我国农药耗用量每年达120万t,年需生物农药量至少在60万t以上。至2002年底,包括转基因棉花,我国生物农药年产量仅占到农药总产量的10%左右,推广应用面积占到农药总应用面积的12%左右。可见发展生物农药已经成为我国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目前,我国正式注册的农药生产企业近2000家,品种约250种,年产量近40万t,总产量仅次于美国。其中,化学农药占农药总量的90%以上,生物农药所占比例不足10%,我国农药品种结构老化,高毒品种仍在继续使用,集中表现为“3个70%”,即杀虫剂约占农药总产量的70%,有机磷农药约占杀虫剂的70%,几个高毒老品种,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敌敌畏等约占有机磷农药的70%,这种现状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生物农药在我国发展有两个高潮,即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前一个高潮阶段由于当时生物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满足不了生物农药对工艺、贮藏和运输要求的条件,除井冈霉素外,未形成有影响的产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生物技术尤其是微生物技术的进步,为生物农药的开发提供了便利,形成了第二个高潮。据《农药登记公告》统计,我国已商品化的生物农药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类:苏云金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阿维菌素和农用抗生素等。 不同种类的生物农药各有特点,病毒类生物农药由于病毒无法离体培养,生产中需要大量养殖昆虫,从而使大规模生产受到限制;真菌类生物农药,由于大量培养抗逆孢子技术没有突破,致使产品的保存期和稳定性达不到农药登记的要求,造成规模化生产存在一定的难度;植物源农药由于需要种植大量植物,工业规模化生产受到土地、植被和生态保护等限制;动物源农药主要是被开发成仿生合成农药,直接开发成生物农药难度很大;转基因植物,由于安全性评价问题也影响其推广应用。以苏云金杆菌为代表的细菌类杀虫剂,由于 山西省芮城县生物农药厂刘保民 与 苏云金杆菌杀虫剂研究现状 27 AGRICULTURAL TECHNOLOGY&EQUIPMENT

农药微乳剂

农药微乳剂的研究进展 杨克勤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论述了农药新剂型微乳剂的进展、形成机理、特性和基本组成,较详细地讨论了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关键词:微乳剂稳定性透明表面活性剂 70年代起美、英、德和日本等国家都有微乳液的研究报道,研究内容涉及卫生用药和农用杀虫、杀菌和除草剂等方面。在农药微乳液研究中,80年代国外有关专利就有用非-阴离子复配制农药微乳剂的报道,90年代就研发出5%氰戊菊酯和 10%高效苯醚菊酯微乳剂产品进入市场。我国80年代后期开始涉及家庭卫生用药的微乳剂开发,90年代开始研发拟除虫菊酯类微乳剂用在蔬菜和棉花上防治害虫。 目前我国对农药微乳剂不断增加兴趣和投入,并且迅速研发,是由于我国农药销售市场仍旧以乳油为主,约占 60%,每年使用的有机溶剂(主要是二甲苯为主的“三苯”溶剂)近 30万吨。这些溶剂在加工时不仅存在易燃易爆和中毒问题,而且在使用中对人类和哺乳动物构成直接危害,也严重污染环境,还耗费大量资金(使成本增加)和造成石化资源的浪费。农药微乳剂是我国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安全、环保型水基性的新剂型,也是发达国家近几年来重视研发的一种代替农药乳油的优良液体剂型,并已成为国际上农药新剂型发展的方向。 1 微乳液的形成和特性 1.1 微乳液形成的机理 Schulman 等人认为,油-水-表面活性剂体系要形成微乳液,体系的界面张力必须降到零附近。Gerbacia 和 Rosano 认为,微乳液的形成与助表面活性剂(如乙醇)沿着界面迁移有关。这种迁移作用暂时将界面张力降到零,使得液滴重组为更小的液滴,一旦迁移结束,助表面活性剂又像表面活性剂那样使高表面能的液滴稳定下来。有时加入助表面活性剂也不能制得微乳液是因为不能使这些更小的液滴稳定下来,这些小液滴就聚结起来形成液径较大的乳液。Shinda 和Hirnoko 则认为,微乳液中观测到的迁移现象与胶团溶液中出现的现象没有本质区别。这些理论都说明微乳液的形成是十分复杂的,不仅与助表面活性剂在界面吸附有关,而且与微乳液附近及其周围形成超低界面张力有关。关于微乳液形成的机理有多种理论:混合膜理论,几何排列理论,胶团增溶理论和 R 比理论。以下介绍两种较流行且易懂的形成机理。 1.1.1 混合膜理论 在油-水-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体系中可组成混合膜。在混合界面膜两侧形成不同特性的油/膜界面和水/膜界面(这种膜又称双层膜)。若油/膜界面张力和水/膜界面张力相等时膜呈平面状,不会弯曲。实际上膜两侧性质不同,必然会弯曲,直到膜两侧的应力相等为止。膜弯曲后,膜两侧每个表面活性剂分子的表观面积不相等,若油侧表面活性剂分子展开程度比水侧小,则形成O/W 微乳液,反之形成W/O 微乳液。微乳液的形成是界面增加过程。Schulman提出微乳液形成的条件是:σt=σO/W -π<0。式中σt 是未加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油-水界面张力,π为油-水界面间吸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后吸附层的界面压,σO/W是加入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油-水界面张

微生物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微生物学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必开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也是现代高新生物技术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及发酵工程就是在微生物学原理与技术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微生物学》也是高等农林院校生物类专业发展及农林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之一。随着生物技术广泛应用,微生物学对现代与未来人类的生产活动及生活必将产生巨大影响。 一、发展历程 (一)微生物学的经验时期 公元二千多年的夏禹时代,就有仪狄作酒的记载。北魏(386~534)贾思勰《齐民要术》一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制醋方法。我国古代人民也发现豆类的发酵过程,从而制成了酱。 十一世纪时。北宋未年刘真人就有肺痨由虫引起之说。意大利学者Fracastoro 认为传染病的传播有直接、间接和通过空气等几种途径。 在预防医学方面,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将水煮沸后饮用的习惯。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亦有对病人穿过的衣服应该进行消毒的记载。 我国古代人民,创用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大量古书证明,我国在明代隆庆年间,人痘已经广泛使用,并先后传至俄国、日本、朝鲜、土耳其、英国等国家,人痘接种是我国对预防医学的一大贡献。 (二)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1.微生物的发现 首先看到微生物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他于1676年创制了一架原始显微镜,正确地描述了微生物的形态有球形、杆状、螺旋样等,为微生物的存在提供了有力证据。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首先实验证明有机物质的发酵与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巴斯德的研究开始了微生物的生理学时期。自此,微生物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巴斯德创造了巴氏消毒法。随后,英国外科医师李斯德创用石碳酸喷洒手术室和煮沸手术用具,以防止外科手术的继发感染,为防腐、消毒以及无菌操作打下基础。 微生物学的另一奠基人是德国学者郭霍。他创用固体培养基,使有可能将细菌从环境或病人排泄物等标本中分出成为纯培养,便于对各种细菌分别具体研究。后又创用了染色方法和实验性动物感染,为发现各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提供有利条件。 2.免疫学的兴起 十八世纪末,英国医师Jenner创制牛痘苗来预防天花,为预防医学开辟了广

农药微乳剂的研究进展.

农药微乳剂型的研究进展 (课程论文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使得防治农业病、虫、草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农药用量增加,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为适应农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微乳剂将成为农药的主导剂型,其对环境污染小,易于操作使用,防治效率高,药效稳定等优点,被人们所接受和认识。 微乳剂是近年来很受欢迎的农药新剂型。农药微乳剂是借助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将液体或固体原药均匀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一种水包油型微乳液。该剂型是指在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下,使不溶于或微溶于水的有机化学农药有效成分高度分散在水介质中,自发地形成“胶束”。胶束的表面有一层表面活性剂分子,使之形成稳定的、各向同性的、透明或半透明的均相液体分散体系。由于它具有稳定性、增溶、高的传递效率、安全性、促进向动植物组织内部渗透等特点,因此,较之其他类型的农药有许多优越性。 与水乳剂比较,都是将液体或半固体农药成分分散在水中制得,是一种经时稳定的分散体系。微乳剂与水乳剂不同之处在于分散在水中的有效成分的粒径不同,前者粒子超微细,为0.01~0.1 m,外观透明或接近透明,后者为0.1~50 m,外观为乳白色。配制微乳剂所需乳化剂的用量通常比配制乳油或水乳剂的用量大,成本高。 与乳油相比,微乳剂基本不用或少用有机溶剂。乳油因大量使用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对环境的污染而受到限制。微乳剂因基本不用或较少使用有机溶剂,贮运安全,无易燃易爆之虑,使用后也不存在环境污染,所以被认为是与环境相容性较好的一种“绿色农药制剂”。而且,田间药效比乳油高5%~10%,刺激性、臭味减轻;贮运稳定性好;没有沉淀、结块以及粘度增大、流动性差的缺点,对作物的安全性也较高,是取代乳油的最佳剂型。 与水剂、可溶性液剂相比,微乳剂适用于很多水溶性低的农药有效成分,水剂只适用于很少一些水溶性高的有效成分。而水溶性高的有效成分更合理的剂型是水溶

农药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32237

农药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txt25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方;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摘要:综述了在环境中降解农药的微生物种类、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机理、在自然条件下影响微生物降解农药的因素及农药微生物降解研究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文章认为,在农药的微生物降解研究中,应重视自然状态下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过程,分离构建应由天然的微生物构成的复合系,利用微生物复合系进行堆肥或把堆肥应用于被污染的环境是消除农药污染的一个有效方法。 关键词:微生物生物降解农药降解农药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第一次“绿色革命”为人类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作为主要技术之一的农药为粮食的增产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因为农药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省时省力等优点,因而在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但农药的过分使用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仅1985年,世界的农药产量为200多万t[1];在我国,仅1990年的农药产量就为22.66万t[2],其中甲胺磷一种农药的用量就达6万t[3]。化学农药主要是人工合成的生物外源性物质,很多农药本身对人类及其他生物是有毒的,而且很多类型是不易生物降解的顽固性化合物。农药残留很难降解,人们在使用农药防止病虫草害的同时,也使粮食、蔬菜、瓜果等农药残留超标,污染严重,同时给非靶生物带来伤害,每年造成的农药中毒事件及职业性中毒病例不断增加[3~6]。同时,农药厂排出的污水和施入农田的农药等也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农药不合理的大量使用给人类及生态环境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不良后果,农药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因此,加强农药的生物降解研究、解决农药对环境及食物的污染问题,是人类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 这些农药残留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大气及农产品中,难以利用大规模的项目措施消除污染。实际上,在自然界主要依靠微生物缓慢地进行降解,这是依靠自然力量、不产生二次污染的理想途径。但自然环境复杂多变,影响着农药生物降解的可否和效率。近年随着对农药残留污染问题的重视,科学家们对农药生物降解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明。本文整理出了近年来对农药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提出存在的问题,建议有效的研究途径,旨在为加强农药的生物降解研究、解决农药对环境及食物的污染问题提供依据。 1 农药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1.1 农业生产上主要使用的农药类型 当前农业上使用的主要有机化合物农药如表1所示。其中,有些已经禁止使用,如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还有一些正在逐步停止使用,如有机磷类中的甲胺磷等。 表1 农业生产中常用农药种类简表[7] 类型农药品种 有机磷:敌百虫、甲胺磷、敌敌畏、乙酰甲胺磷、对硫磷、双硫磷、乐果等 杀虫剂有机氮:西维因、速灭威、巴沙、杀虫脒等 有机氯: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等 杀螨剂螨净、杀螨特、三氯杀螨砜、螨卵酯、氯杀、敌螨丹等 除草剂 2,4-D、敌稗、灭草灵、阿特拉津、草甘膦、毒草胺等 杀菌剂甲基硫化砷、福美双、灭菌丹、敌克松、克瘟散、稻瘟净、多菌灵、叶枯净等 生长调节剂矮壮素、健壮素、增产灵、赤霉素、缩节胺等 人们发现,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代谢类型各异的、具有很强适应能力的和能利用各种人工合成有机农药为碳源、氮源和能源生长的微生物,它们可以通过各种谢途径把有机农药完全矿化或降解成无毒的其他成分,为人类去除农药污染和净化生态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

绿色农药剂型_微乳剂的研究进展

第19卷第6期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9(6):86~88 文章编号:1002-2090(2007)06-0086-03 绿色农药剂型——微乳剂的研究进展 孙太凡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文理学院, 大庆 163319) 摘要:农药微乳剂是近年推出的新剂型,这种剂型因其环保、稳定、安全、高效的优点而受到学界及农业生产部门的关注。本文就农药微乳剂的发展概况、特点及优越性、配制技术、质量技术指标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微乳剂;农药;进展 中图分类号:S482.92文献标识码:A Progress in Microemulsion, A Green Pesticide Model SUN Tai-fan Abstract: Microemulsion is a novel kind of pesticide formulation created in recent years, and it was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and agricultural departments due to its advantages such 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ability and high efficiency. This article states its development, features, priorities, formulating technique and quality parameters, and so on. Key words: microemulsion; pesticide; development 0 前言 农药微乳剂是借助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将液体或固体原药均匀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一种水包油型(O/W)微乳液。早在上世纪40年代,Hoar和Schulman等人[1]发现油-水混合物借助表面活性剂可以自发地形成透明的分散体系,由于所形成的液滴粒径非常小(0.01~0.1μm),故将这种体系命名为微乳状液或微乳液,此后研究证明,它是一个热力学上稳定的均相和可溶体系。20世纪70年代国外开始将这种微乳技术应用于农业,研究出了农药新剂型——微乳剂型,它以水为基质,不用或仅用少量有机溶剂,含适量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助剂。与乳油相比,可节省大量有机溶剂如甲苯、二甲苯等,施用后大大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对于维护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农药剂型[2]。 1 农药微乳剂的发展概况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德、日本、印度就有农药微乳剂的研究报道,美国、日本有关于有机磷杀虫剂进行了微乳剂配方研究的专利报道,这些研究同时解决了有效成分热贮稳定性问题[3]。现在国外农药微乳剂的研究已涉及到卫生用药及农用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各领域,且正在深化和扩展。杀虫剂包括有机磷类、菊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等。在日本菊酯类农药大部分都加工成微乳剂,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商品化的微乳剂农药品种也以每年近30%的速度上升。 我国自80年代后期开始了家庭卫生用的微乳剂研究和生产,90年代才真正开始农药微乳剂的研究。1992年安徽化工研究院首先研究成功8%氰戊菊酯微乳剂;1993年广东中山石岐农药厂报道了10%氯氰菊酯微乳剂的研究情况;1995年北京农业大学发布了20%北农一号微乳剂专利。1998、1999年登记的微乳剂农药品种多为高效氯氰菊酯及其他农药与其复配的杀虫剂。国内对微乳剂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近几年发展更快,据统计,2003 收稿日期:2007-10-19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教育厅一般项目(10551227)。 作者简介:孙太凡(1968-),女,副教授,东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主要从事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微生物农药及其发展概况

微生物农药及其发展概况 王建伟 上海师范大学 环境工程系 2003级 0313530 摘 要:在食品安全日益备受关注的新世纪, 绿色食品的发展已成为国际食品工业的发展趋 势。作为生产绿色食品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生物农药的研制和应用是其能否成功实施的关 键因素之一。从真菌杀虫剂、细菌杀虫剂、病毒杀虫剂、 物农药以及抗生素类杀虫剂、 基因工程杀虫剂等微生物源生物活性物质 农药对微生物农药的 研究与开发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我国与国外微生物农药的发展差距。 关键词 : 绿色食品, 农药, 微生物农药, 微生物源生物, 微生物源生物活性物质, 发展差距, 发展前景 目前食品安全是全球关注的焦点,追求安全、无污染食品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消费潮流。 距,人世后已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加快绿色食品工业的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生物农药中应用最多、效果最好的是微生物农药。 微生物农药 [2] 微生物农药就是指由微生物及其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和由它加工而成的具有杀虫 除草 、杀鼠或调节植物生长等具有农药活性的物质 [3]。 1.活体微生物源生物农药 株,杀菌剂方面有以色列开发出的名为 Trichodex 哈次木霉制剂,可以防治灰霉病、菌核病、 霜霉病、 白粉病等叶部病害已在欧洲和北美 20多个国家注册, 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除草剂 方面有美国Ecogen 公司等开发的用于防除水稻、 麦类田间杂草的盘长孢状刺盘孢、 防除柑橘 杂草的棕榈疫霉菌,日本和加拿大也有—些品种。 我国早在 20世纪 50年代后期就开始应用白僵菌防治食心虫、松毛虫、玉米螟等的研究, 并得至U 了不断地发展。近年又分离出了绿僵菌菌株,现正利用其进行蝗虫、蛴螬的防治及 虫生线虫杀虫剂等活体微生物源生 绿色食品由于安全无公害而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 但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与国外有较大的差 [1] 。 绿色食品是基于生态农业的农业生产模式生产的。 而生物农药的研制和应用是生态农业 、杀菌、 真菌——真菌可以被用作为杀虫、 杀菌、 除草的生物农药。 杀虫真菌目前世界上已记载 的约有 100属, 800多种。半知菌亚门集中了大约 50%的杀虫真菌。其中白僵菌是发展历史较 早、普及面积大、 应用最广的—种真菌杀虫剂。 美国和以色列等国家已筛选出了大量生防菌

生物农药的研究进展.

生物农药的研究进展 随着化学农药广泛的使用,靶标生物的抗药性逐渐增强,对其控制越来越难,使得近几年的化学农药毒性更强、浓度更高,导致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已经日趋恶化,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这些化学农药的开发难度和开发成本也很大, 同时化学农药毒性大、残留量高, 长期使用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生物农药得以迅速发展,并获得独立的知识产权,成为创制新农药的重要途径。开发安全性高、残留量低、无公害、生物活性高、选择性强的生 物农药成为当今农药发展的趋势和迫切需要。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生物农药将有较大发展,它将成为今后农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并逐渐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生物农药指用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及其代谢产物和转基因产物, 并制成商品的生物源制剂。生物农药与传统化学农药的区别在于它们通常是控制而不是消灭病虫,具有延迟的作用,更具有选择性。生物农药具备以下优点: 第一,活性高, 选择性强,对非靶标生物相对安全;第二,不易产生抗药性;第三,高效,低 残留,无污染,常常能迅速分解,不破坏生态环境;第四,种类繁多,研发、利用途径多; 第五, 作为病虫综合防治项目 IPMP 的一个组成部分,作用机理不同于常规农药,不影响作物产量。因此,生物农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生物农药的研究进展 据“发展中国家生物农药国际研讨会”上的专家们介绍,目前全世界投入化学农 药的总投资平均每年 280亿美元,但生物农药的投资只有 3.8亿美元,只占总额的 4%, 在中美洲生物农药只占地区农药市场的 2-3%,亚洲和拉美的生物农药的生产能力也很弱,但是鉴于世界各国消费者对于无害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生物农药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天地。在拉美,目前在使用生物农药方面领先的国家有古巴、哥伦比亚和巴西等。世界上生物农药使用量最多的国家有墨西哥、美国和加拿大,三国的生物农药使用量占世界总量的 44%。欧洲的生物农药使用量占全世界的 20%, 亚洲占13%, 大洋洲占 11%; 拉美和加勒比占 9%,非洲占 3%。

国内外生物技术发展现状

国内外生物技术发展概况 (2010-10-21 18:00:05) (一)国内外生物技术发展动态 1、国际生物技术发展现状生物技术是近 20 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高新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医药、轻工食品、海洋开发、环境保护及可再生生物质能源等诸多领域,具有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特征,对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影响。近 10 年来,生物技术获得突破性发展,生物技术产业产值以每 3 年增长 5 倍的速度递增,以生物技术为重点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正在兴起,预计到 2020 年,全球生物技术市场将达到 30,000 亿美元。在发达国家,生物技术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增长速度大致是 25%-30%,是整个经济增长平均数的 8-10 倍。在生物技术制药领域,包括基因工程药物、基因工程疫苗、医用诊断试剂、活性蛋白与多肽、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药用动植物细胞工程产品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生物保健品等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其中与基因相关的产业发展最强劲。全球医药生物技术产品占生物技术产品市场的 70%以上,占药物市场的 9% 左右,以高于全球经济增长 5 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发展,仅单克隆抗体市场销售额就达 40 亿美元。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未来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高新技术培育的农林牧渔新品种、兽用疫苗、新型作物生长调节剂及病虫害防治产品、高效生物饲料及添加剂等已推广运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996 年,全球转基因作物才 170 万公顷,以后逐年直线上升,到 2004 年已经达到 8100 万公顷,8 年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加近 48 倍。照此增长速度预计 2010 年世界范围内 50%的耕地将种植转基因作物,2020 年将增至 80%。尤其是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经济效益极为显著。全球转基因作物市场价值 1995 年仅 7500 万美元, 1997 年达 6.7 亿美元,2002 年为 45.2 亿美元,预计到2010 年将达 200 亿美元。本文章来自生物科学博览网站,欢迎您的光临食品生物技术产业产值约占生物产业总产值的 15-20%,目前国际市场上以生物工程为基础的食品工业产值已达 2500 亿美元左右,其中转基因食品市场的销售额 2010 年将达到 250 亿美元。此外,保健食品行业是全球性的朝阳产业,市场增长迅速。环境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工程学、环境学和生态学交叉渗透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是 21 世纪国际生物技术的一大热点。环境生物技术兼有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特点,在环境污染治理与修复、自然资源可持续再生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能源生物技术主要目标是利用生物质能源。生物质能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居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第四位的能源。目前,全球储量为亿吨,相当于 640 亿吨石油。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开发研究计划,如日本的阳光计划、印度的绿色能源工程、美国的能源农场和巴西的酒精能源计划等,主要是开发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汽油。尽管生物质液化燃料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份额还不大,但由于岂疫有环保和再生性特点,前景非常广阔。 2.国内生物技术发展现状我国政府一直把生物技术作为重点支持的战略高技术领域,提出了“加强源头创

农药乳油水乳剂微乳剂使用效果区别

农药乳油水乳剂微乳剂使用效果区别 张荣胜 深圳市朗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农药乳油:液体制剂。将不溶于水的农药原药(有效成分)溶于有机溶剂中,如苯类、醇类、酯类、酮类及其它溶剂,加入乳化剂,搅拌均匀,得成品,外观为均一透明液体。存放两年不分层、不沉淀。乳油加入水中稀释后呈白色或者乳白色,与水混匀后即可使用。稀释后的溶液中,乳液粒子直径在几微米之几十微米之间。 农药水乳剂:液体制剂。将不溶于水的农药原药溶于有机溶剂中,再加入乳化剂、增稠剂、稳定剂、pH值调节剂、水,高速搅拌(一般用高剪切乳化机),使农药有效成分以微小油珠状均匀分布在水中,为典型的水包油型(O/W)混合液。水乳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其中的油相有自发聚集的倾向,所以,常常有水乳剂产品出现破乳,分层、沉淀等,导致不合格,失去商品价值。水乳剂产品外观一般呈现白色或乳白色。使用时,加水稀释,稀释后乳液呈无色,乳液粒子直径一般在几微米至几十微米。 农药微乳剂:液体制剂。将不溶于水的农药原药溶于有机溶剂中,加入乳化剂、助溶剂等,在搅拌下与水充分混合,形成均一透明的溶液。微乳剂为热力学亚稳定体系,其中的油相在水中分布的粒径极小,粒径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0.01微米至 0.1微米之间。合格产品常温存放两年,不分层、不结晶、不沉淀。使用时,兑水稀释后的溶液呈无色。有效成风在水中的粒径极小。 一般地来说,宏观地说,合格的农药乳油、微乳剂、水乳剂,如果含量相同使用时的稀释倍数相同,其药效差异不大。从微观角度分析,因为微乳剂中有效成分粒子在水中最小,而且其中乳化

剂的含量远高于水乳剂和乳油,其药效一般较好;乳油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溶剂,往往对有效成分有增效作用,效果次之。水乳剂中的溶剂、乳化剂含量均很低,使用效果与乳油相当。乳油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溶剂,往往对幼嫩的花果有加重药害的作用;微乳剂和水乳剂中含有大量的水,对植株的药害往往较之同样有效成分的乳油轻一些。所以微乳剂、水乳剂、乳油制剂各有其长处,使用中注意选择。 注:乳油,因含有大量的有机溶剂,污染环境,现在中国限制乳油的登记。 微乳剂,用水做主要溶剂,比乳油环保;但需要使用较大量的表面活性剂,是否属于环保型农药制剂,目前尚有争论。 水乳剂,其配方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比乳油和微乳剂都少,因此被称为环保农药剂型。

微生物农药的研究应用及前景展望

第18卷 第1期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V ol.18 No.1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2005年3月 SCIENCE & ENGINEERING(NATURAL SCIENCE EDITION)Mar.2005文章编号:1673-1549(2005)01-0108-03 微生物农药的研究应用及前景展望 赵兴秀1,何义国2 (1.四川理工学院生物工程系,四川自贡643000;2.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摘 要:综述了国内外微生物杀虫剂的研究、应用情况,展望了其发展前景,并对细菌杀虫剂、病毒杀虫剂、农用抗生素和真菌杀虫剂的研究、应用及进展情况进行了重点阐述。 关键词:微生物农药;Bt;病毒;抗生素;真菌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识码:A 微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防治作物病害、虫害、杂草的制剂,也包括农药、辅助剂和增效剂以及模拟某些杀虫毒素和抗生素的人工合成的制剂[1]。当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生产者在利用资源、提高产量的同时,注意保护和改善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这就迫使人们急切寻找化学农药的替代品,微生物农药就成了较佳选择,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和利用。目前,微生物农药主要包括细菌杀虫剂、农用抗生素、病毒杀虫剂和真菌杀虫剂等,本文仅就国内外微生物农药的研究、应用及发展前景进行阐述。 1 微生物农药 目前生产上大量使用的生物农药主要为细菌杀虫剂、农用抗生素、病毒杀虫剂、真菌杀虫剂等。 1.1 细菌杀虫剂 细菌杀虫剂是应用得最早的微生物农药,主要是从昆虫病体上分离得到的病原菌,目前已成功开发了某些芽孢杆菌,如Bt(苏云金芽孢杆菌)、球形芽孢杆菌,金龟子芽孢杆菌等。细菌杀虫剂作用对象主要是咀嚼式口器的害虫,如鳞翅目、翘翅目和双翅目等有害作物昆虫。球形芽孢杆菌对蚊幼虫特别是库蚊具有高毒力,金龟子芽孢杆菌可以防治芽孢害虫。新发现的类产碱假单孢菌可以分泌一种杀虫蛋白到胞外对蝗虫有一定的致死作用[2]。 Bt杀虫剂是细菌杀虫剂中研究最深入、应用最广泛的微生物杀虫剂[3]。Berliner于1911年首先从德国的带苏云金杆病毒的地中海粉螟中分离得到该菌[4]。其作用机理是依靠其所含有的伴孢晶体、外毒素及卵磷脂等致病物质引起昆虫肠道等病症而使昆虫致死。一般是δ-内毒素起作用使发生毒血症而死亡,也就是由于晶体毒素对中肠上皮作用,导致肠壁破损,中肠的碱性高渗内含物进入血腔,使血淋巴pH升高,从而导致感病幼虫麻痹死亡[5~6]。 1957年Bt制剂首次上市销售,如今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微生物杀虫剂,广泛用于防治农、林、贮藏害虫和医学昆虫[7]。据初步统计,1990年我国Bt杀虫剂产量超过1500吨,目前年产量约为3.5万吨,成为我国“无公害生产”中的首选杀虫剂[8],其主要通过液体深层发酵产生,剂型以悬浮剂、可湿性粉剂为主,还有原粉、水分散颗粒剂等[9]。每年防治棉铃虫面积达3000公顷。由于质量高,杀虫能力强,我国生产的Bt制剂还打开了国际市场,出口远销到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在北美大陆Bt制剂用于防治毒蛾,市场占有率达60%;在美国Bt制剂用于防治粉纹夜蛾,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加拿大Bt制剂用于防治云杉粉芽蛾,市场占有率达95%以上[10]。 目前已报道有多种害虫对Bt制剂产生抗性,近年在我国的深圳、广州等地报道小菜蛾对Bt制剂已产生抗性,害虫对微生物农药的抗性无疑会对其应用效果和发展带来影响,且Bt制剂对家蚕的毒性较 收稿日期:2004-09-16 作者简介:赵兴秀(1977-),女,陕西人,助教,主要从事微生物病毒方面的研究。

农药的发展及现状

国内农药中杀虫剂的现状及发展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我国现有农药生产企业2600多家,能够生产600多种农药原药的农药,在世界农药发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药行业满足了农业生产防治病虫草害的需要,对于保证夏粮、秋粮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自2008年以来,农药工业大力调整结构,努力提高质量,积极拓展服务,在上半年取得了产销两旺、效益增长的好成绩,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杀虫剂是农药中使用最多的一类,是主要用于防治农业病虫害和城市卫生害虫的药品。但是杀虫剂的危害却是不容忽视的,不单单对环境有较大危害,甚至会危及动物及人类的生存。所以,农药中杀虫剂的现状及发展就有待研究了,本文就是针对农药中杀虫剂的危害和改进方法,以及未来我国农药中杀虫剂的发展研究进行讨论。 关键词:杀虫剂;危害;改进;发展 前言 在我国农药的使用十分广泛,农药中的杀虫剂更是屡见不鲜,相关资料表明自十年前起,农药中杀虫剂占70%,杀虫剂中高毒农药占70%,高毒农药中有机磷农药占70%,到目前为止高毒农药所占的比例不到3%,多年以来,我国生产的农药中,杀虫剂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在杀虫剂中又是以高毒有机磷杀虫剂为主,其中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氧化乐果5个品种的使用规模最大。但是杀虫剂带来的危害也是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便给生物农药杀虫剂的兴起创造了一个发展的平台。 1.农药杀虫剂的分类 在二十世纪,农业的迅速发展,杀虫剂令农业产量大升。但是,几乎所有杀虫剂都会严重地改变生态系统,大部分对人体有害,其它的会被集中在食物链中。我们必须在农业发展与环境及健康中取得平衡。那么农药杀虫剂的分类有哪些呢? 按化学成分来源和发展过程分 无机杀虫剂和有机杀虫剂。无机杀虫剂,如砷酸钙、亚砷酸、氟化钠等。有机杀虫剂包括天然的有机杀虫剂、人工合成有机杀虫剂和生物杀虫剂。1、天然的有机杀虫剂包括植物性杀虫剂(如鱼藤、除虫菊、烟草等)和矿物性杀虫剂(如机油、柴

农药微乳剂ME减少乳化剂用量的途径

对于农药微乳剂(ME),国外跨国公司至今尚未在我国进行登记,是什么原因,无需去计较。而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和发展,时至今日,中国农药微乳剂数量之多、含量之高、质量之佳令世人瞩目。可以说,我国农药微乳剂是目前唯一一统中国农药市场独领风骚的农药剂型和产品。很多外国农药公司也一直在开展对农药微乳剂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尽管微乳液和农药微乳剂是外国人最先发明和开发应用的,也取得了很多农药微乳剂的专利,曾经遥遥领先世界农药微乳剂水平,但是就像乒乓球运动是英国人发明的一样,现在执世界乒乓球牛耳的却是中国人。 浏览一些外国农药微乳剂专利产品,特别是早期的专利产品的参数,不难看出,要想拿这些专利产品到中国市场来出售,恐怕连中国的大门都进不了。原因是微乳稳定性差,微乳透明温度范围太窄,根本不适应南北、冬夏温差变化大幅员辽阔的中国农业的要求。 为什么外国公司不把锐劲特、敌杀死做成药效更佳的微乳剂而分别做成悬浮剂和乳油制剂?是悬浮剂比微乳剂更稳定还是乳油比微乳剂更环保?肯定不是。可能的原因是要把氟虫腈和溴氰菊酯复配成标准的农药微乳剂不太容易。5%氟虫腈ME和2.5%溴氰菊酯ME是目前最难复配成标准农药微乳剂的农药剂型品种。可见中国农药微乳剂市场的钱也不是那么好赚的。然而,5%氟虫腈ME和2.5%溴氰菊酯ME这两个农药微乳剂剂型品种,中国人却很容易就能把它配成合格的农药微乳剂。如果市场需要,复配生产比2.5%含量更高的溴氰菊酯ME都能搞定。因此,中国人没有必要否定自己的农药微乳剂的剂型和产品。 中国农药企业要想全方位占有中国农药微乳剂市场,就必须进一步在质量和成本上下功夫,练绝招。 要降低农药微乳剂成本,减少乳化剂用量是最佳途径,也是关系到我国农药微乳剂生存发展的关键。 农药微乳剂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能减少乳化剂的用量吗?回答是肯定的。目前国内不同的科研院所、生产企业和专业人士复配农药微乳剂的技术水平不一样,因此同组分、同含量的同类产品的配方也不同,所耗用的乳化剂差别也较大。不可否认,由于复配技术的落差,存在着滥用、乱加、多加表面活性剂的现象,但是在竞争激烈的现实下,市场迫使企业降低成本,企业将会通过试验逐步调整到比较科学合理的用量水平。 企业之间的生产配方是保密的,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可能有些农药同行人士以自己的农药微乳剂配方耗用大量的乳化剂或以某些复配水平比较低的厂家耗用较多的乳化剂为依据,而对农药微乳剂质疑和否定。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是片面的。笔者在“农药微乳剂药乳反比规律的发现”一文中,公布的编号为“030302”的4.5%高效氯氰菊酯ME,是用高效氯氰菊酯晶体和不含“三苯”的助剂配成的,耗用的乳化剂为21%(W=4.66),笔者也认为耗用乳化剂太多了。如果笔者以自己的配方耗用太多的乳化剂为依据,去否定4.5%高效氯氰菊酯ME 的话,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笔者在海南某公司工作时,查阅了该公司2006年用27%高效氯氰菊酯苯油复配生产的4.5%高效氯氰菊酯ME的生产配方,耗用的乳化剂为14.90%(W=3.33)。上述两者比较,我的配方存在着可以减少28.57%乳化剂用量的空间,别的生产厂家耗用的乳化剂可能更少。所以我们没有充足的理由去否定4.5%高效氯氰菊酯ME的生产和应用。 4.5%高效氯氰菊酯ME耗用的乳化剂减少了,其微乳值由我复配的微乳值 4.66减为3.33,甚至比我公布的5%高效氯氰菊酯ME的微乳值4.02还少。农药微乳剂药乳反比规律还适用吗? 笔者也同时查阅了该公司2006年用相同原料生产的2.5%高效氯氰菊酯ME,其耗用的乳化剂为13.50%,微乳值为5.4。由此可见,用海南正业的复配方法配出来的2.5%和4.5%高效氯氰菊酯ME系列产品,同样遵守农药微乳剂药乳反比规律,说明此规律与正确的复配方法无关,只和标准要求有关。

生物农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生物农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摘要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开发对于满足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中病虫害防治的需要, 缓解农药残留带来的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已成为我国科技界、产业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阐述了我国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 探讨了生物农药研究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技术和产业的角度展望了生物农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物农药)(现状)(发展趋势) 生物农药是具有农药特性的用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及其产生的生理活性物质和转基因产物。与传统的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对人畜和非靶标生物安全,环境兼容性好,不易产生抗性,易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来源广泛等优点。因此,高效生物农药的开发应用对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1我国生物农药的现状分析 1. 1 发展现状 我国生物农药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国家主管部门的扶持下,已逐步形成了具有良好试验条件的科研院所、高校、国家及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其他具备一定工作条件的研究单位。在生物农药的资源筛选评价、遗传工程、发酵工程、产后加工和工程化示范验证方面已经自成体系,拥有大约400家生物农药生产企业[1]。近10年来,我国在生物农药研究的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方面已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苏云金杆菌杀虫剂、农用抗生素、棉铃虫NPV、杀虫真菌剂等技术产品已经达到或部分超过国外同类先进水平,不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变化,而且走出国门,进入亚洲和欧美市场。 1. 2 生物农药开发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生物农药的开发与应用取得了可喜的研究进展,新品种不断涌现,市场份额逐年增加,应用面积持续扩大。然而,在生物农药开发与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生物农药的健康发展,亟待解决。 我国生物农药发展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仿制国外产品多,原创性拳头产品少;研究开发与生产脱节,重学术水平,轻技术创新;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稳定性差;产品的产业化,市场化及应用推广难度大;缺乏有效的风险投资意识等 [ 2] 。由于目前我国生物农药品种有50余种,其发展历史长短各异,研究深度也不一致,各个产品面临的技术瓶颈也不尽相同。 2生物农药的发展趋势 2. 1 主要发展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