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怎样才能看清呢?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板书: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板书:缩小)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

(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

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

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

(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教案 -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 能够正确使用比例尺测量和绘制缩放后的图形。

3. 能够正确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并计算比例尺。

教学重点: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2. 比例尺的使用。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计算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1.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目标:讲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让学生明白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示例演示。

教学步骤:1) 引入- 显示一个原始图形和一个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询问学生是否理解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 给学生展示放大和缩小的范例并阐述。

3) 引导学生思考放大和缩小对图形的改变以及如何计算相应的比例和面积。

4) 帮助学生确定放大和缩小的比例,并让他们选择正确的工具,测量和记录每个图形的大小。

5) 让学生使用比例尺绘制缩放后的图形。

6) 结论- 讨论我们如何计算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面积,介绍计算面积的公式以及如何正确地应用。

2. 比例尺的使用目标: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比例尺和度量工具。

教学方法:示范和帮助学生使用度量工具和比例尺。

教学步骤:1) 引入- 讨论比例尺的简单概念,包括如何读取和理解比例尺。

2) 展示比例尺的设计和使用,并给学生发放一张比例尺图便于学生理解。

3) 带领学生进行度量工具练习和应用。

例如:让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度并记录,确认读数的准确性。

4) 演示如何使用比例尺绘制缩放后的图形。

带领学生进行练习。

5) 探讨和解决使用比例尺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难点。

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 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放大和缩小,计算比例尺,测量图形大小和绘制图形。

2. 定期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确定是否需要再安排课外辅导。

教学反思:教师需要确保所有学生都能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知道何时以及如何使用比例尺和度量工具。

为了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掌握这些技能,老师应该充分利用练习题目和模拟考试,在课堂内外进行跟进,并确保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都得到审慎评估和确保。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模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模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模板(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P56—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难点:联系实际,建立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

【教学准备】方格纸、直尺、铅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探究新知1、问: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请你们在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平面图形;2、请学生再在同一张方格纸上画一个它(刚才画的平面图形)的放大或者缩小图;3、展示学生杰作;4、揭示课题。

图形的放大或者缩小有什么特点,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出示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尽量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究。

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做一回知识的发现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师生互动、得出规律1、课件出示一张照片,先不规律的放大,问学生有什么变化?2、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画法及教师课件的演示,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1:图1与原图相比,只是长变了,宽没有变,图中的人变得又矮又胖。

生2:图2与原图相比,只是宽变了,长没有变,图中的人变得又高又瘦。

生3:图3与原图相比,长和宽都变大了,但形状没变。

师:长和宽都变大了,但形状不变,这种现象在数学中称之为放大。

(设计意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现实生活中图形的放大与数学领域中图形的放大有很大的区别。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1。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 教学重点/难点2。

1 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2。

2 教学难点: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3. 教学用具PPT展示.多媒体投影4. 标签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同学们好,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按一定的比把实际距离进行放大或缩小。

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P59的图。

【师】看到说说图中反映的的是什么现象?【生】这些图片上都是把原来的东西给放大了。

【生】有的图片上是缩小了。

【师】嗯,很好,我们用相机、放大镜还有我们的影子都可以或多或少的把事物给放大,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放大或者缩小的案例,第四张图就是这样。

哪些是将物体放大了?哪些是将物体缩小了?生活中还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我们再看下面这张PPT.【师】同学们在图上看到了什么?【生】两只小蜜蜂。

【师】那这样呢?(滑动鼠标)【生】老师我看到了放放大镜。

【师】嗯,刚才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新的一课。

老师板书课题:图片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究新知【师】刚才我们说到了,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图片的放大和缩小,那么我们首先看一下课本60页的例4。

这三个图片中分别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下面大家先自己在练习本上画一画,一会我们大家来讨论.(学生在下面自己画一画,老师巡回教室指导。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 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3. 图形放大和缩小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及方法。

难点:图形放大和缩小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图形放大和缩小的例子。

2. 学生准备练习纸、铅笔、直尺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一个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如果将这个图形放大或缩小,会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阐述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3. 课堂练习:让学生动手实践,独立完成一些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图形放大和缩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设计衣服、建筑图纸等。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图形放大和缩小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概念:方法:应用: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找到一个物品,绘制其放大或缩小的图纸,并解释放大或缩小的比例和应用。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他们对图形放大和缩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作品,从准确度、创意性和合作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提高。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思考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了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和方法,以及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

也要考虑是否给予了每个学生足够的机会进行实践和表达,以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和基本方法。

2. 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图形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概念。

3.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计算方法。

4. 应用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授课环节1.1 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之前学过的“相似图形”,了解到类似的概念自然可以引出放大缩小的概念;1.2 概念讲解介绍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并讲解“同比例尺”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试验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了解“同比例尺”的必要性。

通过课堂实验,学生可以发现:将一个图形不停地缩小,最终会变成一个点。

将一个图形不停地放大,最终会遮挡住整个屏幕。

因此,我们需要定义一种“放大率”或“缩小率”来确保图形不会失去本身的属性。

1.3 计算方法最好的方法是用百分数来表示放大和缩小率,表达为:新图形/原图形。

例如,将一个边长为2的正方形放大3倍,则新图形的边长为6,其放大率可以表达为6/2=3(即200%)。

同样的,缩小一个边长为5的正方形到原来的一半,则新图形的边长为2.5,其缩小率可以表达为2.5/5=0.5(即50%)。

2. 练习环节2.1 典型例题讲解举几个例子来讲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计算方法以及相关考察方法。

例如,1)一个三角形的边长是6和8和10,将它放大2倍,求新三角形的边长。

解:将每个边的长度都乘以2,得到新三角形的边长分别是12、16、20。

所以,新三角形的边长是12和16和20。

2)一个矩形的长和宽分别是24cm和18cm,将其缩小到原来的一半,求新矩形的长和宽。

解:将长和宽都除以2,得到新矩形的长和宽分别是12cm和9cm。

所以新矩形的长和宽是12cm和9cm。

2.2 练习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计算中逐步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例如,1)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分别为5cm和12cm,将其放大到原来的3倍,新三角形的斜边长是多少?2)一个长方形的长为15cm,宽为10cm,将其缩小到原来的3/5倍,新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3. 总结环节教师简明扼要地总结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并检查学生掌握程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精选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的图形放大和缩小。

2、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相成相应的操作技能。

[教学重、难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形成相应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1、认识图形的放大(1)教师在电脑上演示把一幅画放大的过程,学生观察。

(2)提问:观察这前、后两幅画,你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说明:像这样就是图形的放大。

(板书:图形的放大)2、认识图形的缩小(1)教师同样在电脑上演示把一幅画缩小,学生观察。

(2)提问:这次你又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说明:像这样就是图形的缩小。

(板书:缩小)3、揭题:那么在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二、研究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规律(例1)1、探究图形放大的规律(1)出示第一幅画的长与宽(长8厘米,宽5厘米),第二幅画的长与宽(长16厘米,宽10厘米)。

(2)提问:这是放大前、后两幅图,仔细观察这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宥什么关系呢?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

(3)教师说明: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同时板书: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4)追问:2:1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的比?(进一步突出:是放大后的边长与放大前相应边长的比)(5)教师指出: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那么它的相应的边长的比都应该是相同的。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图形变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3. 图形放大和缩小实例演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及方法。

2. 教学难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图形模板。

3. 画纸、彩笔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发现物品的大小不同,引发学生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3. 课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4. 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图形放大和缩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画。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图形放大和缩小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举例说明:如服装设计、建筑图纸、地图等领域的应用。

3. 邀请相关行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实际应用。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在练习作品中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自评、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互相学习,提高审美观念。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2.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九、课后作业:1. 完成一幅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画,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2. 收集生活中的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实例,下节课分享。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整理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这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的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授部分的两次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直观操作五、教具、学具准备:16开方格纸、彩笔、尺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怎样才能看清呢?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它的照片,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2、联系生活实际。

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版教科书第十二册P59、60页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把一个三角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纸。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师:仔细观察大屏上是什么? (照片) 你能看清楚吗?为什么?生:(不太清,太小)师:图太小看不清怎么办? (放大) 这下怎么样?(太大了模糊)师:好!听你们的是这样的吗? (横拉伸,纵向拉伸)生:不行,变形了师:怎样才能不改变原照片的形状呢?生:长、宽放大相同的倍数师:我们发现放大后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生:大小变了,形状没变(板书)师:我们可以把原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这就是今天学习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贴纸)它的(大小变了,形状没变)2、师:生活中这样的放大和缩小的现象很多,请你举出你身边图形放大或缩小的例子。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师:老师这里也搜集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的现象,请大家一起来欣赏(PPT)师:看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效劳,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二、探究新知自主探究图形放大的变化规律1、让学生感知放大。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一张照片,现在老师把上图放大就得到了下列图,你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上图和下列图之间的关系吗?(同桌交流)生:放大后长方形长是原长方形长的两倍(宽、长的对应边)生:也可以说放大后对应边都放大了两倍师:(同学们对这两个图形的变化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如何用比的形式来描述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的关系?生:2:1师:你是怎样想的?生:放大后长方形的长与原长方形的长的比是2:1 宽对应的比也是 2:1 20:10=2:1 10:5=2:1师:也就是它们的对应边的比都相等,都是2:1,这里2:1的2指原来的图形,箭头2表示放大后的图形,1表示原来的图形师:看来如果前项比后项大,就表示这个比是把图形放大了,反之前项比后项小,就表示把图形缩小了。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概念及原理;2.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3.能够运用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概念介绍;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讲解;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实际问题解决。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放大镜、拉尺等工具;2.讲台上准备黑板、彩色粉笔;3.学生准备笔和纸。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放大镜放大一枚硬币,向学生介绍图形的放大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放大的原因。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两个相似的三角形,分别标出两个三角形的边长。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关系,带领学生总结出放大与缩小的特点和规律。

3. 方法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板书展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包括直接量比法、相似比例求解法等。

并举例说明各种方法的应用情景和步骤。

4. 练习与讲评(30分钟)教师出示几道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在纸上进行计算。

然后逐组让学生上台演示解题过程,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提问。

5. 拓展与运用(2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列举一些实际问题,如建筑物的放大设计、地图的缩小绘制等,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并对解题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展开,通过概念讲解、方法讲解、练习与讲评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积极思考和讨论问题,课堂氛围活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但是,在练习环节,由于时间安排较紧,学生上台演示解题过程的时间较短,有些学生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理解。

下次教学中,应适当延长练习环节的时间,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上台演示,并提供更多的思考和解题机会,加深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方法的掌握程度。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知道图形的各条边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或同时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几,图形不变形的道理,并能正确地对图形进行扩大或缩小。

2.通过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要按一定的比例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图形才不变形的道理,并能正确地对图形进行扩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是图形对应边的变化,图形的大小发生变化,但形状不发生改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方格纸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老师出示一张很小的图片,询问学生是否想看,学生可能回答图片太小了,老师则出示放大二次后的图片,然后再缩小到适当大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预反馈老师询问学生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然后引出一个例子,让学生通过今天的研究找到答案。

三、自主探索1.老师出示两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相同和不同之处,然后再让学生观察第二组图片,说出有哪些变化,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是图形的每一条边的长度发生了变化。

2.老师出示一个图形,并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它的放大和缩小,然后让学生观察两幅图形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原理。

四、巩固练老师出示几个图形,让学生分组进行放大和缩小的操作,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归纳操作的规律。

五、总结反思老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以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最后,老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研究数学。

今天我们研究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就是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使图形变大;缩小就是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使图形变小。

我们在方格纸上练了把正方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两倍和把L型的各边缩小为原来的2分之1.在生活中,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应用非常广泛,如在深圳的世界之窗,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篇5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3、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教学重点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方格纸、课件。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课前口算。

二、设情境、导新课。

(1)放大现象。

老师前几天拍了几张照片,拿来给同学们欣赏一下。

(出示缩小后的图片)师:能看清吗?太小了看不清怎么办呢?(生:用鼠标拖拉放大图片。

)师把图片慢慢放大,放大到原来的3倍。

师:现在能看清楚了吗?是什么?漂亮吗?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很小,我们要看清楚它们就要通过什么办法呢?(板书:放大。

)(2)缩小现象。

师:还想看照片吗?(出示一张放大得看不清的相片)师:看得清吗?怎么办?2、教学例4。

(1)出示图形。

按2∶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审题:这里有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格?师: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同桌互相说说。

先让学生自己理解,教师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说明。

师: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画出放大后的正方形。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作品,让一生上台说说自己的思路。

(2)如果换成长方形和三角形,你们有信心吗?①出示图形。

师:长方形可以怎样按2∶1放大?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能直接数出多少格吗?怎么办?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方法:把两条直角边放大2倍。

师:下面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一画吧。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②展示学生作品,集体订正。

师:刚才,在画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我们只扩大了两条直角边,斜边是否也变为了原来的2倍?谁来验证一下?你们认为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好呢?请一生上台用尺子量一量的方法验证,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

(3)讨论。

(出示放大前和放大后的三组图形。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汇报结论。

图形放大或缩小教案

图形放大或缩小教案

图形放大或缩小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

1.2 教学内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定义。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1.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图形素材。

第二章: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定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图形放大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图形缩小的概念。

2.2 教学内容图形放大的定义。

图形缩小的定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的方法。

准备相关的图形素材。

第三章: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的方法。

让学生掌握图形缩小的方法。

3.2 教学内容图形放大的方法。

图形缩小的方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3.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图形素材。

第四章:实例讲解与实践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2 教学内容利用实例讲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学生实践操作,进行图形放大与缩小。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准备相关的图形素材。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巩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

激发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应用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知识进行总结。

拓展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领域。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的方法。

5.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图形素材。

第六章:实践活动一图形放大的操作6.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图形放大的操作过程。

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图形放大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图形放大的操作步骤。

图形放大后的注意事项。

6.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准备相关的图形素材和放大工具。

第七章:实践活动二图形缩小的操作7.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缩小的操作过程。

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图形缩小的能力。

7.2 教学内容图形缩小的操作步骤。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教学目标•理解图形的基本概念。

•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原理和方法。

•实际操作中能够正确地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教学内容1. 图形的基本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先让学生理解图形的基本概念,从点、线、面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理解图形是由不同的点、线、面组成的,并具有一定的特征和属性。

2.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原理接着,要让学生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原理,即在坐标系中,通过改变比例系数来改变图形的大小。

这里要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系数的变化与图形大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让其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

3.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方法通过示范和讲解,要求学生掌握两种方法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倍数比法和长度比法。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独立解决放大与缩小的应用问题,提高其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课堂授课法在讲解图形基本概念和放大缩小原理时,采用课堂授课法,重点突出,注重讲解方法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相对容易理解。

2. 实验教学法在放大缩小的方法部分,通过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用线性尺等工具进行图形放大缩小的操作,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促进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理解图形的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示例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基本概念,阐述几何图形的由来,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和记忆基本概念;–利用视频和案例,让学生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属性。

2.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示意图讲解放大和缩小的几何原理,让学生理解比例系数与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的关系;–介绍放大和缩小的两种方法(倍数比法和长度比法),布置练习题,督促学生独立解题,以达到掌握放大和缩小的准确方法和技能的目的。

3.实际操作中能够正确地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利用线性尺工具,对具体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的操作;–操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放大缩小的步骤,注重思维的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提升;–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锻炼操作技能,巩固知识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一、生活中感知放大与缩小出示图片,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二、对比中认识图形的放大(一)从数学的角度初步认识放大1.出示照片。

创设问题情境,产生放大照片的需求,呈现放大后的照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交流、讨论,明确只有像小彤这样,把图形各边的长都放大相同的倍数,才是数学上所说的放大。

2.交流:小彤是怎么把照片放大的?引导学生联系比例尺的知识,在交流中明确小彤把照片各边的长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也就是把照片按2∶1放大的,初步理解按2∶1放大的意义。

(二)在分析、画图、思考和讨论中深入认识放大1.理解按2∶1放大的意义。

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1)引导学生明确:按2∶1放大,就是把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

(2)按要求独立画图。

2.交流讨论,明确画法。

(1)正方形。

先按照一定的比确定放大后图形的边长,然后画图。

结合小刚的错例,引导学生注意“数格要仔细,画完要检查”。

(2)长方形和三角形。

长方形: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基本相同。

三角形:画出两条直角边后,连接两条直角边的端点画出放大后的三角形。

学生提出疑问:放大后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组织学生思考验证:学生想到用测量和分割三角形的方法进行验证。

3.对比观察,体会图形的相似。

观察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它们的内角、边长、周长,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生1:图形放大前后内角没变。

生2:三个图形每条边都变长了,周长也变长了,但放大前后图形的形状没变。

生3:放大前后的长方形长和宽的比不变,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比不变。

说明放大前后的图形,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

三、类比迁移中深入认识缩小(一)知识迁移、自主研究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长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缩小。

各个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在方格纸上画画看。

(二)交流讨论、深化认识1.组织学生交流,明确无论是1∶3、1∶4还是1∶2,表示的都是变化后与变化前的长度比。

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合集10篇)

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合集10篇)

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合集10篇)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说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联系实际,体会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应用价值。

教学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具体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真切感受到图形放大和缩小知识的应用价值,无论是照相或用放大镜看书,还是用投影仪放大图表等,都应用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知识。

2、在观察、操作中明确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和特征。

本设计结合教材情境,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和特征,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即可;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图形变大或变小了,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卡片学生准备直尺方格纸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观察、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1)观察、感受。

①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卡片。

师:卡片上写的是什么?(因为卡片上的字较小,所以学生看不清,回答不出卡片上写的是什么)②把卡片放到投影仪上,调整缩放键,把卡片上的字逐渐放大。

再次提问:卡片上写的是什么?(图形的放大和缩小)(2)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卡片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能看清了?(因为字被放大了)2、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1)过渡。

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用到了图形的放大?有用到图形缩小的时候吗?预设生1:用放大镜看书用到了图形的放大。

生2:用投影仪放大图表用到了图形的放大。

生3:在给人或景物、事物照相的时候用到了图形的缩小。

(2)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板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设计意图:创设一个真实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情境,激起学生从数学角度探究放大和缩小现象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稿周礼先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感知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同时教材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终。

这样的安排,既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也能为以后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比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过程方法的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扩大或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扩大或缩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4、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二、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小国旗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直观感受物体的放大与缩小的重要性。

教学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法与学法: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于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对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洗照片、放大镜等等。

但是对于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不明确。

2023人教版数学六年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共四篇)

2023人教版数学六年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共四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一)一、说教材《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感知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操作探究中,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思考、操作验证、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图形相似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概括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图形放大或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体会图形相似的特点。

教具、学具:实物投影、课件;答题卡、三角板、直尺、量角器。

四、说教学过程:一)、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揭示课题:1.借助实物投影放大、缩小。

在一张纸上写着我的生日,同学们,一起看看,知道我的生日了吗?(字很小,看不清)怎么办呢?(放在实物投影上放大)放大到看不清了,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在把它缩小。

知道我的生日了吗?2.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看来呀,我们借助实物投影,我们可以把字放大或缩小。

想一想,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吗?(课件展示生活中一些放大、缩小的实例)3.揭题: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下面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最简单的平面图形入手研究。

二)、出示学习目标:师:同学们,一起来看学习目标:1、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

2、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师:目标明确了,要实现本节课的目标,还要靠大家的自学,你们有信心完成吗?三)、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P60页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2:1放大是什么意思?是把它们的什么放大了?2:1是谁与谁的比?前项表示什么?后项表示什么?2、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呢?四).先学学生认真看书,师巡视,确保人人都在认真看书。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及意义。

2. 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及步骤。

3. 应用图形放大和缩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图形放大和缩小过程中的比例关系及计算。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物模型、练习题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铅笔等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及意义。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及步骤,示例演示。

4. 动手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实践图形放大和缩小。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规律。

6. 应用拓展:学生运用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

8.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实践操作等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2. 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过程。

3. 采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步骤:1. 步骤一: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兴趣。

2. 步骤二:讲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及意义。

3. 步骤三:演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及步骤。

4. 步骤四: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实践图形放大和缩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人教版教材六年级数学下册郑永军
一、教材分析:
这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的第一课时《图形的
放大与缩小》新授部分的两次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是
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直观操作
五、教具、学具准备
16开方格纸、彩笔、尺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怎样才能看清呢?
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板书: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它的照片,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板书:缩小)
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图形的放大。

(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

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

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

(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

学生试说。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

指名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放大后正方形的过程。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多媒体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画出两个图形按1:3缩小之后的图形,并在小组里互相检查。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画的过程。

师: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两个图形不同,它有一条斜的边,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展示画法。

(5)、置疑。

学生提出自己的置疑。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

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

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

学生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

(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
(6)、引导发现。

学生比较放大后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并总结概括。

多媒体出示。

2.感知图形的缩小。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及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

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之后会不会也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缩小的要求。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交流评议。

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小后画出的图形。

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3)、总结发现。

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

教师在学生充分的发言之后用多媒体出示图形放大和缩小
的特点。

(三)、目标检测。

1、观察判断。

(1)选择。

(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放大和缩小的图形)
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

2 填一填
(1)图形在平移和旋转后,()发生了变化()不变。

图形在放大与缩小后,()发生了变化,()不变。

(2)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

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
(3)一个正方形,边长按照4:1放大后,周长扩大到原来的()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4)一个图形按照1:10缩小后,就是把这个图形的周长缩小为原来的()。

(5)把一个长方形按照4:1进行放大,就是把长方形的长(),宽()。

【这些题的设计主要检测学生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含义的理解】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欣赏。

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可以设计出许多美丽的图案,我们来一起欣赏(多媒体出示)结束语: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到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
这样的现象,只要大家做生活的有心人,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你们就能创造许多新鲜有趣的事物,用以丰富和美化我们的生活。

附: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特点: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3:1——对应边——放大3倍
2:1——对应边——放大2倍
1:2——对应边——缩小2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