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教案科教版教案
教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0章《第四节 沉与浮》教案
《第四节沉与浮》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的沉浮取决于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
2.知道物体的沉浮与密度的关系;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3.知道密度计、潜艇、气象探测气球的原理。
4.通过物体的浮沉现象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认识浮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5.通过对轮船、潜艇、气球、飞艇的浮沉原理的学习,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
6.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激发学习欲望。
教学重点理解沉浮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沉浮条件解释轮船、潜艇、气球等的原理;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一些简单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1课时物体的浮沉条件一、导入新课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为什么乒乓球会浮在水面,而小石块却沉入水底,物体的浮沉由什么条件决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第一节浮与沉》。
(板书课题)二、自学互研(一)物体的浮沉条件自主阅读教材P66内容,完成第1-2题:1.根据课本图10.4-2、图10.4-3实验和生活经验说说为什么物体在液体中会出现上浮(最终漂浮)、悬浮、下沉的?画出物体在下面几种状态下的受力示意图并进行分析。
解:当F浮>G物时,物体上浮(丙),物体上浮最终会漂浮(丁),此时排液体积变小,所受浮力变小,F浮=G物;当F浮=G物时,物体悬浮(乙);当F浮<G物时,物体下沉(甲)。
各小组长将各知识模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2.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2.把铜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铜块沉入水底,木块漂浮在水面上。
通过查阅密度表,发现ρ铜>ρ水>ρ木,那么,我们能否用比较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来判断物体在某种液体里是上浮、下沉还是漂浮?答:因为F浮=ρ液gV排,G物=ρ物gV排;当F浮>G物时,即ρ液gV排>ρ物gV排,ρ液>ρ物,则物体上浮;同理,ρ液=ρ物时,物体悬浮;当ρ液<ρ物时,物体下沉。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教学设计10
6.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流体力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航空航天、水利工程等,形成一份小组报告,包括应用实例、原理分析及小组讨论成果。
7.针对课堂所学内容,录制一段不超过5分钟的视频,向其他同学分享你对流体力学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形式不限,可以是讲解、实验演示等。
作业布置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注重思考和分析,提高作业质量。
2.作业提交时,请保持书写整洁,绘图清晰,以便教师批改和反馈。
3.鼓励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与同学、老师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能力。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果。
2.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巩固流体压强、流速、阻力等概念的理解,提高数学工具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3.针对本节课的实验内容,撰写一篇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结果及分析。要求:文字描述清晰,数据准确,分析深入。
4.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流体力学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如风力发电、水流净化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流体力学在环保方面的重要性的认识。
6.个性化指导与反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7.总结与拓展:对本章节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难点。布置拓展性作业,如查阅流体力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8.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教学设计10
5.评价与反馈:
a.设计课堂提问、作业和实验报告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b.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a.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讲授新知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学生需要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阿基米德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3.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如何通过实验验证这些因素?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进度和疑问,适时给予提示和解答。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研究成果。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教学设计10.2.认识浮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理解浮力产生的原理。
2.学会使用称重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并能解释实验现象。
3.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运用公式F浮=G排计算物体受到的浮力,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接着,我会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力的概念,为引入浮力这一新概念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正式导入新课——“认识浮力”,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浮力概念: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接着,详细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和表达公式。
(四)课堂练习,500字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计算给定物体的浮力,并解释其浮沉现象。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2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2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2节《认识浮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浮力的概念、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以及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 通过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实验器材(如浮力计、物体、水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如船只、游泳圈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 浮力概念讲解:通过浮力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得出浮力的定义。
3.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同一液体中的浮力大小,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4. 阿基米德原理讲解: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掌握如何计算浮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概念:影响因素:阿基米德原理: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浮力的概念及其单位。
答案: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单位为牛顿。
2. 请列举两个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并说明其背后的物理原理。
答案:船只漂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船只受到的浮力等于其重力;游泳圈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游泳圈受到的浮力等于其重力。
3. 请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答案: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20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掌握了浮力的概念、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以及阿基米德原理。
但在课堂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4.沉与浮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4. 沉与浮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四节“沉与浮”。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物体的沉浮原理、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力的计算。
教材通过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条件,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例,理解物体的沉浮原理,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知道影响浮力的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的沉浮原理、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计算。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浮力计算公式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水等)、多媒体设备。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石头在水中的沉浮,引发学生对物体沉浮现象的思考。
2. 探究物体沉浮原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3. 介绍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知道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4. 浮力计算:引导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物体受到的浮力,并学会使用浮力计进行测量。
5.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船只的载货量、潜水艇的浮沉等。
六、板书设计1. 物体的沉浮原理2. 阿基米德原理3. 浮力计算公式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石头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答案:石头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是由于石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石头会下沉。
2. 一艘船的载货量是如何确定的?答案:船的载货量是根据船的浮力来确定的。
船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量,船的载货量等于船的浮力减去船的自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掌握了物体的沉浮原理和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优秀教学案例10.4.沉与浮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现象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浮力现象?”,激发学生对浮力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3.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沉与浮”,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回顾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2.讲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如物体体积、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等;3.通过示例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浮力计算方法,并学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教师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案例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的优势,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这些亮点也展示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关注,以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责任和使命。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探究任务:“探讨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2.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浮力现象,总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见解。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明确浮力的计算方法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2.强调阿基米德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3.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浮力知识在工程、科技等领域的应用,拓宽其视野。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0
-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系?请举例说明。
-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提高船舶的载重量?
-请列举至少三种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并简要介绍其原理。
4.教学评价:
-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促进自我提高。
5.教学反思:
-教师应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掌握了力学、光学等基本概念,为本章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在沉浮现象的理解上,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如对浮力大小、沉浮条件的理解不够深入,以及如何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等。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有待提高,对物理现象的探究兴趣和热情需要进一步激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2.强调阿基米德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沉浮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4.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自我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复习沉浮条件、阿基米德原理等基本概念,并完成课后习题1-3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液体密度的关系;
-如何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设计一个简单的浮力装置。
2.各小组进行讨论,组内成员互相交流观点,形成共识。
3.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和提问。
2017春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教学设计10.4.沉与浮
2017春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教学设计: 10.4.沉与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四节,主要涉及物体的沉浮原理。
具体内容包括:1. 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
2. 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3.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分析。
4. 实际生活中的浮力应用案例。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浮力的定义,计算浮力大小。
2. 学生能够掌握物体浮沉的条件,并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计算方法,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分析,以及相关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算演示模型,浮力影响因素实验器材(如不同体积和密度的物体)。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包括浮力计、物体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浮力现象的图片,如救生圈、船只等,引导学生思考浮力是什么,如何产生。
2. 概念讲解:使用浮力计算演示模型,直观展示浮力的产生和计算方法,讲解浮力公式F_b = ρ_water g V_displaced。
3. 浮沉条件讨论:分析物体浮沉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公式推导得出结论,并讨论为什么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浮沉现象。
4.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记录数据,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5.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浮力应用的案例,如船舶设计原理,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计算浮力或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浮力定义及计算公式。
2. 物体浮沉条件判断。
3.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4. 实际案例分析。
七、作业设计1. 计算练习:计算给定物体的浮力大小,提供答案供学生核对。
2. 判断练习:判断不同情境下物体的浮沉状态,并解释原因。
3. 思考题:分析生活中其他浮力现象,并尝试用学到的知识解释。
2024-2025学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0章第4节沉与浮教案
20242025学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0章第4节沉与浮教案我的教案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沉与浮的物理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物体的沉浮原理,从而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的沉浮原理,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沉浮现象,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是物体的浮力计算,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沉浮原理。
为了进行活动,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浮力计、物体模型、水槽等。
第一步,我会通过引入实践情景,比如船只的浮沉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物体的沉浮原理。
第二步,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并记录下来。
第四步,我会进行讲解和解释,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沉浮原理,并讲解浮力计算的方法。
第五步,我会进行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重难点是物体的浮力计算和理解物体的沉浮原理。
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部分,我会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鼓励他们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拓展他们的学习范围和思考深度。
我设计的这节课是针对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0章第4节“沉与浮”的内容。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的沉浮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的沉浮原理,理解浮力和重力的概念。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和重力的计算方法,物体沉浮条件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实验操作方法的掌握,物体的沉浮原理的理解。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重力计、不同密度的液体、不同形状的物体。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比如轮船的浮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沉与浮”。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0.4. 沉与浮_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四节《沉与浮》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认识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延伸与拓展,共同构建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本节内容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能灵活运用沉浮条件分析具体例题;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下沉、上浮和悬浮,使学生建立起三种状态的概念,并且通过逻辑推理得出产生三种状态所需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分析物体的沉浮条件。
四、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沉浮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公式。
2、导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有的会上浮,有的会下沉,这是怎么回事呀,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块来分析物体的沉浮情况。
今天的课上完以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3、演示实验:取一只新鲜鸡蛋,放在清水中,观察它在水中沉浮的情况,向水中慢慢加些盐,并轻轻搅拌,观察到鸡蛋怎样运动?学生观察回答。
4、引导学生分析出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5、认识三种状态鸡蛋处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下沉:浮力<重力上浮:浮力>重力悬浮:浮力=重力(平衡)让学生了解三种状态。
6、浮力的应用(1)、潜艇最早的潜艇用于军事侦察和袭击,现在也用于深海考察,为开发海洋,获得新资源提供信息。
让学生思考:潜水艇是怎样实现上浮和下沉的?(潜水艇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重力和浮力)(2)、介绍热气球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热气球的沉浮原理。
解释热气球为什么会升起来?布置课堂任务:假如由你来设计一个吊篮的热气球,为了使它能降回地面,你打算采用什么办法?7、课堂小结(1)、了解三种状态:下沉、上浮和悬浮。
(2)、三种状态产生的条件:下沉:重力大于浮力;上浮:重力小于浮力;悬浮:重力等于浮力。
(3)、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潜艇和热气球的沉浮原理。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电磁学》的第二节“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详细内容如下:1.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原理;2. 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构造;3. 磁场对电流作用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磁场对电流作用的基本原理;2. 使学生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磁场对电流作用原理的理解;2. 教学重点:电动机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磁场演示器、电流表、电压表、电动机模型、实验器材等;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电池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磁场演示器,让学生观察电流在磁场中的运动情况;2. 例题讲解:讲解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原理,引导学生学习电动机工作原理;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电流在磁场中的运动,并测量电流和电压;4. 讲解磁场对电流作用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电动机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6. 对磁场对电流作用原理进行巩固,进行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1.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原理;2. 电动机工作原理及构造;3. 磁场对电流作用的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原理,并说明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答案: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原理是洛伦兹力定律,即电流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流在磁场中受力,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磁场对电流作用的应用。
答案:磁场对电流作用的应用有电动机、发电机等,其中电动机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工业生产等领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磁场对电流作用原理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电磁现象,如电磁感应、电磁波等,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磁场对电流作用原理的理解;2. 电动机工作原理及应用的讲解;3. 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4. 作业设计中的拓展延伸。
物理八年级下第十章第一节 浮力 教案
教师提供弹簧测力计、金属块、盛有水的烧杯、细线、橡皮筋等。讨论:怎样用实验来验证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哪一种最合理?最可信?(用手来感觉、用橡皮筋来拉、用弹簧测力计来准确地测量等)
分组实验:验证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
注意观察现象并思考,你看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二、学习新知
提出问题:什么叫浮力?课本上的定义包含哪些意义?
学生个别回答。(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你还能举出哪些物体受到浮力的例子?
学生讨论。小组代表汇报。(一般只能举一些漂浮的例子)
下沉的物体是否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呢?
进一步引导:用铁桶吊水,装满水的水桶在水中会下沉。比较水桶露出水面前、后,手用力的大小。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
推导:F浮=G排液=m排液g=ρ液 V排液g
说明: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浮力的大小跟物体运动状态、在液体中的深度等无关。
三、课堂小结:
1.什么叫浮力?其中“浸在”的含义是什么?浮力的方向怎样?浮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2.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及公式。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作用,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
教 法
学法指导
讨论法 实验法
教具准备
水槽,木块、铁块弹簧测力计
学具准备
实验归纳法、引导法、推导法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物理现象。看课本,你能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回答(a)、(b)、(c)、(d)四个图中的问题吗?
学生讨论,小组代表汇报。(物体受到了浮力的作用)
提问:当铁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什么会变小?减小的数值有什么意义?(就等于物体受到的浮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0.4. 沉与浮 教学设计
《沉与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沉浮条件。
➢利用浮沉条件解释潜艇、气球等的原理和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理论探究沉浮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受力角度研究物体运动的能力。
➢通过“打捞沉艇”的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制作浮沉子、孔明灯,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及应用沉浮条件,让学生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实验手段去证明自己观点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本节重点;应用沉浮条件控制物体的沉浮、解释问题是本节难点。
三、学情分析学生具备了力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推导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知道平衡法和称重法等计算、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同时对物体的沉浮有广泛的生活经验,带着对沉浮条件一些模糊认识和浓厚的兴趣走进这节课。
四、实验器材演示器材:水、鸡蛋、空心鸡蛋壳、苹果、盐、透明盛水筒三个等分组实验器材:香蕉、透明水槽、盐、口服液瓶与注射器(自制潜水艇)、气球、搅拌棒、抹布等五、教学过程引入:生活中同学们可能遇到过这下现象:老师这有个气球,将它完全浸没在水中,静止释放;老师还有个气球浸没在水中静止释放;老师还有个气球,仍然浸没在水中静止释放;三个气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在呢?通过本节课学习,为同学们解开这未知的谜团!沉与浮新课讲解:气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因为他受到了力,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我们之前学的运动与力的知识,对气球受力分析来揭示,气球运动的原因呢?气球浸没在水中受几个力回答:两个力,重力和浮力我们一同来看一下第一个气球,气球如何运动回答:向上简称上浮重力竖直向下,浮力竖直向上,由于气球上浮,两个力的合力向上,浮力大于重力后几种情况请同学上来分析。
(白板展示+讲解)上浮的最终结果是漂浮,气球静止,由二力平衡条件浮力等于重力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物体的浮沉不是由物体所受重力决定的,也不是由所受浮力单独决定的,而是由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就是浮沉条件。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二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4.介绍浮力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此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浮力的产生原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以及浮力的计算方法。
-你还能想到哪些与浮力相关的创新应用?
3.实践活动:利用家中的物品(如橡皮泥、空矿泉水瓶等)进行浮力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回答以下问题:
-不同形状的物体浮力大小有何变化?
-改变物体的密度,浮力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通过实验,你学到了哪些关于浮力的知识?
4.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并在下节课分享讨论成果: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二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使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并能运用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与浮力相关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2.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3.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让学生了解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三)实验探究
1.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总结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定量关系。
3.分析实验结果,解释生活中与浮力相关的现象。
-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10.4沉与浮》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10.4 沉与浮》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物体的沉浮现象及其原因;2.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3. 阿基米德原理;4. 浮力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掌握浮沉条件的应用;2. 让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的沉浮现象及其原因,浮沉条件的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浮力大小的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浮力计、物体、液体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轮船、救生圈等实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
2. 知识讲解:讲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及其原因,阐述浮沉条件的应用。
3. 实验演示:进行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5. 例题讲解:讲解浮力计算的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浮力计算的方法。
6. 随堂练习:布置浮力计算的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包括浮力计算题和应用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0.4 沉与浮一、物体的沉浮现象1. 定义: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2. 原因:物体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关系二、浮沉条件1. 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2. 浮力等于重力:物体悬浮3. 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三、阿基米德原理1. 定义: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2. 公式:F浮 = G排四、浮力的测量1. 方法:浮力计2. 步骤:测量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测量物体在液体中的重量,计算浮力七、作业设计1. 计算题:计算一个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
2. 应用题:分析现实生活中一个有关浮力的问题,如船舶载重、救生圈的使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浮力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浮力的概念和性质;
2.掌握浸没物体的浮力计算方法;
3.认识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浸没物体的浮力计算方法;
2.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导学】
1.完成预习任务:
(1)预习课本P102-P108;
(2)完成课本P108的“思考题”。
2.了解相关概念:
什么是浮力?
什么是密度?
【课堂学习】
1.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某些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
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由此引出「浮力」的概念。
2.讲解浮力的概念和性质。
3.阅读课本P103,并要求学生完成录入笔记。
4.讲解浸没物体的浮力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验演示浮力的性质。
5.阅读课本P106-P108,并要求学生完成录入笔记。
6.梳理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开展小组探究,让学生了解
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如油船、潜水艇等。
【课后延伸】
1.完成课后习题。
2.自主阅读相关书籍、资料,拓展知识视野。
3.和家人朋友分享自己在学习中的体会和收获。
4.留作业:回答课堂上给出的两个问题:「什么是浮力?」和「什么是密度?」。
教科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10章 第4节沉与浮
第4节沉与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沉浮取决于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2.知道物体的沉浮与密度的关系.3.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4.知道密度计、潜艇、气象探测气球的原理.【过程与方法】1.通过物体的浮沉现象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2.认识浮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轮船、潜艇、气球、飞艇的浮沉原理的学习,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激发学习欲望.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沉浮条件.【难点】1.利用沉浮条件解释轮船、潜艇、气球等的原理.2.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一些简单问题.教学过程知识点一物体的沉浮条件【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66,完成以下问题:1.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2.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受力平衡,可以悬浮在液体内.3.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合作探究】演示一观察鸡蛋的沉浮1.取一枚新鲜鸡蛋,放在清水中,观察它在水中沉浮的情况.答:鸡蛋沉在水底.2.向水中慢慢加些盐,并轻轻搅拌,观察到鸡蛋怎样运动?答:鸡蛋慢慢上浮、悬浮,最后漂浮在水面.3.如果再加些清水,又会发生什么现象?答:鸡蛋慢慢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悬浮,最后下沉到水底.4.探究结论(1)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取决于物体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大小.(2)通过改变重力或浮力的大小,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当F浮>G时,物体上浮;当F浮<G时,物体下沉;当F浮=G时,物体处于悬浮或者漂浮状态.演示二上浮和下沉1.物体下沉的条件是什么?答:F浮<G物时,物体下沉.2.物体上浮的条件是什么?答:F浮>G物时,物体上浮.演示三物体在水中的三种状态1.漂浮:物体浮在水面,有一部分露出水面.漂浮条件:F浮=G物.2.悬浮: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可以停留在水中的任何位置.悬浮条件:F浮=G物.3.下沉:物体沉在水底.下沉条件:F浮<G物.4.悬浮与漂浮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答:相同点:都是一种静止的平衡状态,都满足F浮=G物.不同点:(1)悬浮是指物体全部浸入液体中,这时物体所受的浮力是最大浮力,F浮=ρ物gV物(V排=V物);漂浮指物体部分浸入,此时V排<V物,所受的浮力不是最大的.(2)漂浮条件是ρ液>ρ物,悬浮条件是ρ液=ρ物.(物体为实心)演示四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1.上浮:由F浮>G可得:ρ液gV排>ρ物gV物,因为V排=V物,所以ρ液>ρ物.2.下沉:由F浮<G可得:ρ液gV排<ρ物gV物,因为V排=V物,所以ρ液<ρ物.3.悬浮:由F浮=G可得:F浮=ρ物gV物,因为V排=V物,所以ρ液=ρ物.4.漂浮:由F浮=G可得:ρ液gV排=ρ物gV物,因为V排<V物,所以ρ液>ρ物.5.总结:简单地说,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和沉,取决于所受的浮力和重力的合力的情况.还可以通过改变液体和物体密度来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演示五对于浮沉条件的理解1.ρ物是物体的密度(平均密度),而不是构成该物体的物质的密度.2.由物体的沉浮情况可以判断物体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及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反过来由物体重力与浮力大小关系及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也可以判断物体的浮沉情况.3.求解某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首先要明确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若漂浮或悬浮则浮力等于物体重力;若沉底则浮力应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解.演示六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和浮沉条件作出的有关推论1.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仍都悬浮(或漂浮).2.漂浮在水中的冰或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的冰,熔化成水后液面不变;若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度大于水的物体,冰熔化成水后液面下降.3.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的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4.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竖直向下的外力,且力的大小等于液体对物体的浮力的增量.例题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水,将一块冰放入水中,冰漂浮在水面,此时水面恰好与杯子口相平.则在冰块熔化的过程中(D)A.将有水从烧杯中溢出B.水面先下降后上升C.烧杯中的水面会下降D.水面始终与杯子口相平解答由于冰漂浮于水面上,则F浮=G冰,即ρ水gV排=G冰…①,又因冰熔化成水后,其质量不变,重力不变,G水=G冰,即ρ水gV水=G冰…②,由①②可得:ρ水gV排=ρ水gV水,所以V排=V水,即冰熔化为水的体积等于冰排开水的体积.所以,不会有水从烧杯中溢出,杯中水面也不会下降,始终与杯子口相平.【教师点拨】条件分析法:当影响浮力大小的两个因素都不相同时,不能根据单个影响因素来比较所受浮力的大小,这时可以先由浮沉条件分析出不同情况下的浮力与物体自身重力之间的大小关系,再比较浮力的大小.【跟进训练】1.如图所示,A、B两物体静止在水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两物体受到的浮力一定相等B.两物体受到的浮力不等,A物体受到的浮力大C.两物体的密度不等,B物体的密度大D.两物体的重力不等,B物体的重力大2.重为15 N的物体,浸没于装满水的容器中后,溢出了5×10-4m3的水.则此物体是(B)A.浮在水面上B.沉到水底C.悬浮在水中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3.质量相等的实心铝球和铁球放在水中,铁球受的浮力<铝球受的浮力;若把它们都放在水银中静止时,则铁球受的浮力=铝球受的浮力.(均选填“>”“<”或“=”) 知识点二控制沉与浮【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67-69,完成以下问题:1.采用“空心”的办法可以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轮船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2.潜艇是靠改变自身所受的重力来实现沉浮的.【合作探究】演示七海洋生物用不同的方法控制沉与浮甲:鱼鳔的大小变化能使鱼在水中自由沉浮.乙:抹香鲸靠加热或冷却脑油来控制沉浮.丙:乌贼的骨中包含有许多小的充气隔室.丁:鹦鹉螺具有螺旋形的外壳,壳内有很大的充气囊.演示八浮力的应用——轮船现代轮船指用机械发动机推动的船只,多用钢铁制造.演示九橡皮泥小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1.橡皮泥的密度比水大,它在水中会下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怎样把橡皮泥做成一条小船,使它能漂浮在水面,并能承载重物?答:把橡皮泥捏成瓢状放在水里,它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并能承载重物.2.轮船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造的.请简述轮船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原理.答:将钢铁制成空心的轮船,可以排开更多的水,轮船就可以漂浮在水面上.3.轮船的大小通常用排水量来表示.排水量是指什么?答:排水量是指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4.什么是轮船的载重线?答:表示船舶在允许的最大载重情况时水面位置的水平线.5.思考:一艘轮船从海里行驶到河里,受到的浮力和船身在水中的体积变化情况是怎样的?答:轮船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变.由F浮=ρ液gV排可知,ρ海水>ρ河水,故船身在水中的体积变大,船身会下沉一些.演示十潜艇1.潜艇如何潜入水中?答:潜艇的艇身装有水舱,向水舱充水时,潜艇变重,逐渐潜入水中.2.潜艇如何浮出水面?答:当用压缩空气将水舱里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艇变轻,从而上浮.3.由此可知潜艇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答:潜艇的工作原理是靠改变自身重力实现上浮和下潜.演示十一动手做一个潜艇1.按上图自制一个潜艇模型,把模型浸在水中,从管中抽气,模型将怎样运动?答:模型下沉.2.向管中打气,模型又会怎样?答:模型上浮,最后漂浮在水面.演示十二热气球1.热气球能浮在空中的原理是什么?答:热气球是通过加热空气或某些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以获得较大的浮力来升空的.2.热气球如何下降呢?答:减小浮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方法是减小排开气体的体积,比如热气球停止加热.演示十三浮船打捞1.据史籍记载,900多年前,僧人怀丙曾“打捞”起沉落江中的万斤大铁牛.他创造了浮力起重法,这一方法一直沿用至今.2.现代打捞技术将浮筒绑在沉船两侧时使整体体积增大,总的浮力增大,排出浮筒中的水,浮筒的重力减小,当整体的浮力大于重力时沉船上浮.知识拓展密度计1.密度计是一种什么仪器?它的刻度有什么特点?答:密度计是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它的刻度是上小下大,上稀下密.2.密度计的底部配有铅坠,其作用是什么?答:使密度计能够直立在液体中.3.密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答: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F浮=G.同一支密度计漂浮在不同的液面上时,其受到的浮力大小是相等的,都等于其重力大小.4.密度计浸入液体中越深,说明液体的密度是越大还是越小?答:由F浮=ρ液gV排可知,V排越大,液体密度ρ液越小.【教师点拨】1.人们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在用盐水选种时,把漂浮的种子清除掉,保留下沉的饱满种子.2.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变,船身会向上浮起一些.3.潜艇在水面下从河里驶入海里,受到的浮力变大.4.生活中另外一些可以利用浮力的知识来解释的现象:腌鸡蛋时,开始鸡蛋漂浮,后来下沉;煮饺子时,饺子熟了后会浮出水面;吹出的肥皂泡先上升后下降,等等.【跟进训练】1.(多选)如图所示,用同一支密度计测定不同液体的密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D)A.密度计漂浮得越高,所受的浮力越大B.密度计漂浮在不同液体中,所受的浮力都相等C.密度计排开液体体积越大,液体密度越大D.密度计漂浮得越高,液体密度越大2.潜艇是靠改变自身重力实现上浮和下潜的,向潜艇的水舱中充入适当的海水后,潜艇在海水中由漂浮变为悬浮,潜艇受到的浮力变大(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如果该潜艇由海水中潜入长江中仍然保持悬浮,应该减小(选填“增大”或“减小”)潜艇水舱中水的质量(ρ海水>ρ水).课堂小结沉与浮⎩⎪⎪⎨⎪⎪⎧物体的浮沉条件⎩⎪⎨⎪⎧决定因素:F 浮与G 物共同决定浮沉条件⎩⎪⎨⎪⎧ 上浮:F 浮>G 物下沉:F 浮<G物悬浮或漂浮:F 浮=G 物控制沉与浮⎩⎪⎨⎪⎧潜艇热气球浮船打捞练习设计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温馨提示:实验视频见课件.。
2020春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10章第4节
2020春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10章第4节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探究物理现象。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0章第4节的知识点。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0章第4节的知识点。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活动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教科书第10章第4节的知识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物理现象。
2.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布置随堂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活动重难点:重点:掌握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0章第4节的知识点。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但在课堂讨论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物理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在新课导入环节,我需要讲解教科书第10章第4节的知识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思考。
我会通过观察和思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物理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地点: 物理实验室
授课时间: 1课时
【仪器材料】一头削尖的铅笔、酒瓶、海绵、橡皮泥、沙盘、细沙、体重计、方格纸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理解压强概念和压强公式,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 结合生活实际明确改变压强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 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操作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
(2) 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
(3) 通过简单估算处理,使学生体会、学习估算的思想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 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
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教学过程】
【实践活动】
(1)分小组自主调查完成“火车通过铁轨对地面的压强和火车轮直接作用于地面的压强比较”研究性课题,写出调查报告。
(2)动手做一做“发展空间”中“压强知识在杂技中的应用”相关小实验,查询相关资料,写出实验体会。
【教学反馈】
压强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主线,同时又是前面力学知识的延续。
本节课的设计,突出压强概念的建立,坚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放在首位。
引导学生自己改进实验装置、层层深入,总结得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和压强的概念。
本节课通过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设计实验、控制变量等探究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课堂中带领学生进行了简单的估算处理,让学生初步体会估算的思想、方法。
【备注】
学生在讨论探究实验方案时,教师要注意监督、巡视,努力使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思考,参与讨论。
二、液体的压强
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
授课时间:1课时
【仪器材料】侧面有开口并配有橡皮膜的容器一个、微小压强计、烧杯每组各一个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微小压强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2) 知道流体的概念和流体压强的基本特点;
(3)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内部压强规律,发展学生由猜想到实验设计、现象分析的能力,由现象概括结论的归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物理实验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明确探究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物理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液体压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
液体内一点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
【教学过程】
【实践活动】
收集关于潜水工具的相关资料,形成简单的书面报告。
【教学反馈】
本节是液体压强规律的定性探究课,为压强定量公式的学习奠定基础。
由于内容并不复杂,思路相对简明清晰,本节内容比较适合开展探究教学。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采用学生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让学生经历比较完整的猜想、方案设计到实验实施、结论分析、交流总结的探究过程,是一次较好的探究教学的尝试。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节好课堂气氛,兼顾对集体与个人的指导。
尽量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堂探究中来。
二、液体的压强
授课地点:教室
授课时间:1课时
【仪器材料】大烧杯、一端带橡皮膜的玻璃管、气球、较长的输液软管、漏斗、铁架台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液体内部压强公式,能用该公式简单说明一些物理现象;
(2) 通过观察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 能用液体压强公式解释帕斯卡实验,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橡皮膜玻璃管液柱平衡实验,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替代的思想,了解它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逻辑性强、科学严密的特点;
(2)通过帕斯卡实验的学习,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液体压强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实践活动】
(1)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动手做一做帕斯卡实验,加深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2)收集关于三峡大坝的相关资料,包括坝体的形状、高度、宽度等数据及坝体设计原理等,形成小型书面总结。
【教学反馈】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和推导液体内深度为 h处的压强计算公式。
难点在公式的逻辑推导上。
新教材引入带橡皮膜的玻璃管,通过加入液体,计算液柱所受的重力等效于计算压力,解决了从前教材利用假想液柱来计算压力的比较抽象的缺点。
教学关键是要做好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
定量公式推导的实验已经在上节课由学生探究了一部分,教师要注意内容的衔接;帕斯卡实验要突出演示效果,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从定性解释上升到定量计算的意识。
三、连通器和液压技术
授课地点:物理教室
授课时间:1课时
【仪器材料】自制连通器、压强在液体中传递演示仪、关于连通器原理和船闸原理的挂图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能在实际情况中辨认连通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2) 知道船闸的工作原理,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了解液压技术的原理,知道一些液压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 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的事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模型和挂图认识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经历用“假想液片”模型推导出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建立模型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主动运用于生活、生产的意识;
(2) 通过对船闸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 STS 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连通器原理及运用。
【教学难点】
船闸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实践活动】
(1)收集生活、生产中液压技术的应用实例,选取一个例子与实验装置进行类比,分析工作原理。
【教学反馈】
连通器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
既能从实际例子中总结归纳,得出连通器的概念及特点,又能从概念出发进行分析、演绎,活化、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理解连通器原理要注意强调两点:
(1)连通器内只有一种均匀液体;(2)对液体不流动的情况成立。
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解释连通器原理是教学中较抽象的环节。
教师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程度选讲。
液压技术是新加入的内容,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多结合实际进行教学。
本节内容联系实际的特点十分鲜明,教学前要注意收集相关实例,以便教学中结合实际讲解,激发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的兴趣和意识。
四、大气压强
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
授课时间:2课时
【仪器材料】塑料瓶、水杯、硬纸片、杯子、气球、塑料挂钩的吸盘、长度不同的几个试管、空可乐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2) 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 知道大气压强与高度和天气有关;
(4)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5) 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估测大气压的大小,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2) 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2) 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具有将物理知识用于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3) 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的测定。
【教学难点】
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教学过程】
【实践活动】
(1)让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写出调查报告。
(2)设计一个给鸡自动饮水的装置,并解释其原理。
【教学反馈】
本节的重点是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的测定,难点是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生活中存在很多大气压的现象,教学时,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多做实验,加强学生对大气压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普遍性。
在讲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设计改进实验装置,得出与托里拆利实验相似的实验,引导学生理解测大气压的原理,再引入托里拆利实验的录像,对学生进行讲解,易于学生理解接受。
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