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感想
2024年音乐史学习体会范本
2024年音乐史学习体会范本音乐是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艺术形式,它能够通过声音的运用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音乐通过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展示出不同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观念,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
通过对____年音乐史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
下面将从创作风格、创作主题和科技应用三个方面来探讨____年音乐史的学习体会。
首先,____年音乐史的学习使我对不同的创作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不同的创作风格呈现出了各自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审美观念。
在____年的音乐史中,我发现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创作风格,例如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摇滚音乐等。
而在这些不同的创作风格中,每一种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比如,流行音乐多以简单易懂的旋律和流行曲风为主,能够迅速引发观众共鸣;古典音乐以复杂的和声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手法为特点,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摇滚音乐则以强烈的节奏和激情四溢的演唱方式获得了广泛的喜爱。
其次,____年音乐史的学习让我认识到音乐创作的主题多样化。
音乐创作是艺术家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他们通过音乐作品向观众传达自己对生活、社会和时代的理解和哲学思考。
在____年的音乐史中,我发现许多音乐创作家们关注到了全球气候变化、社会不公和人类的情感体验等重要主题。
这些主题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挑战,也对人们的思考和行动提出了新的要求。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通过独特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方式将这些主题转化为音乐作品,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最后,____年音乐史的学习也让我意识到科技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性。
科技的发展不仅给音乐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创作工具和技术手段,也改变了音乐创作的方式和观众的消费方式。
在____年的音乐史中,出现了许多创新的科技应用,例如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音乐创作家们能够更方便快捷地创作出复杂的音乐作品,实现音乐创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中西方音乐史学习心得体会1000字(7篇)
中西方音乐史学习心得体会1000字(7篇)关于中西方音乐史学习心得体会,精选6篇范文,字数为1000字。
在中西方民族传统的音乐艺术创作活动中,我们学习了《西方音乐史》这一课,在课程内容与形式上,我们不但了解了古典音乐作品的内容和作品的内容,而且对古典音乐艺术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对古典音乐的内容和创作的形式以及艺术创作方法有一定的理解。
中西方音乐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在中西方民族传统的音乐艺术创作活动中,我们学习了《西方音乐史》这一课,在课程内容与形式上,我们不但了解了古典音乐作品的内容和作品的内容,而且对古典音乐艺术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对古典音乐的内容和创作的形式以及艺术创作方法有一定的理解。
《西方音乐史》这一课的内容是从西方音乐史中获得的一些音乐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学习了《西方音乐史》和《古典音乐史》的一些基础知识。
从而,使我更加深化了对《西方音乐史》的认识,以及西方音乐史中的一些内容,使我更好地了解了现在的音乐文化,以及西方音乐的文化和音乐艺术的精髓。
本堂课,我们学习了《西方音乐史》的基础知识和音乐艺术的思想内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清楚的知道了这个课的意义。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西方音乐史》,并结合古典音乐史的内容,使学生对古典音乐文化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学习《西方音乐史》积累了知识。
在这个课中,我更加清晰地知道了汉族民间音乐艺术的内容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它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更重要得是通过这个课的了解,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西方音乐史。
在这次音乐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中西方音乐的文化和音乐艺术的精髓,对中国古典音乐文化有进一步了解,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艺术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学习,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汉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的内容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在学习了《西方音乐史》后,我们更加清楚的知道了汉族民间音乐的内容以及它的形式和形式。
汉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的文化和音乐艺术的精髓。
《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读后感
《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读后感《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读后感《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读后感:2012-12-9 21:07:20以史为鉴,雅俗共赏——读刘再生《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读后感《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以下简称“刘著”)是刘再生先生继《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作者集数十年的治史之功,将视线聚焦于1840-1949年间的中国音乐历史文化,以丰富翔实的资料、独特的视野、严谨的史观,用四编、90个专题对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音乐人物、音乐事件、音乐现象和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反思,向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论述中,作者秉承“爱国的、民族的、人性的”史观,力求在严谨的历史叙述中,弘扬民族文化,激荡民族精神,探索近百年我国音乐发展的规律。
因此,本文试图从学术史观、学术态度、语言风格、音乐人物塑造手法四个层面,阐述拙见。
一、学术史观如果说中国近代音乐史是一部雄壮的交响曲,那么史学家就是这部交响曲的编创者,其激荡的主旋律,正是作者精心编创的着力点。
面对纷繁复杂的百年音乐历程,作者所选取的标尺是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刚正不阿的民族风骨、宽厚爱人的人性追求,为推动中国音乐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音乐人物皆为其一一立传,热情颂扬。
因此,“爱国的、民族的、人性的”主旋律成为刘著的主要史观。
(一)爱国的音乐史观纵观刘著全文,始终洋溢的是“爱国的”主旋律。
首先表现在对音乐家的选取上,作者从1928年国立音乐院师生谱写8首救亡歌曲为开端,到聂耳、冼星海等左翼作曲家群,一次次掀起抗日爱国歌咏运动高潮。
在本书配置半身标准照片或在标题中突出介绍的95位音乐人物中,着重推介的抗日、爱国音乐人物占了近一半。
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2] 。
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表明,进步的文艺从来都是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形式。
每个时代的进步文艺,对于拓展人们的视野,激励人们的斗志,锤炼人们的品格,激发人们的创造,都展示了巨大力量。
音乐史学习体会
音乐史学习体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学习体会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1302 陈世豪一个学期的音乐欣赏课结束了,通过本学期对中国音乐简史及欣赏的学习,我对音乐的认识与感受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就感觉到音乐的魅力,一个学期下来,我不仅聆听了各种各样的音乐,有古典派的,浪漫主义派的,还欣赏了歌剧《白毛女》的片段。
我想说音乐无时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心情,激昂的时候兴奋,低落的时候忧伤,每次上课的时候,一听起优美的音乐感觉时间都过的很快,总是意犹未尽。
教室里的音响效果虽然不好,但是我们都全身心的投入到精彩的画面和欣赏中去了,感觉不到自己与音乐之间的差距。
老师的热情、同学们的积极性就是最好的表现学习了中国音乐简史至少我对中国音乐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在学习中国音乐起源的时候,我惊讶于它悠久的历史。
我记得当时老师讲到秦汉的时候,给我们听了一段《广陵散》,它是汉族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也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
这首曲子我只听过那一遍,但对它的印象却极其深刻。
课程中我们欣赏的美妙音乐作品,除了歌曲,也包括婉转悠扬的音乐会视频等,总是让我心里无比激动或者平静起来,音乐就是拥有这样神秘的力量。
经过课程中与交响乐的相处,我被深深的吸引了,开始更加热爱中国古代音乐。
中国音乐简史及赏析这门课程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音乐本身,更加包括如何以一个绅士的姿态面对音乐、面对艺术,真正的静下心来感知和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激情与安慰。
古典音乐艺术领域中有着无数的伟大作家,他们同样用他们的思想与精神为我们诠释艺术的真谛,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的心血集成,都是他们在挖掘内心,挖掘社会,挖掘时代后的结晶。
而作为我们听众,即使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真正内涵却也应该用心去聆听,中国古代音乐永远能带给我们奇妙的感受,也是古代音乐亘古不衰的道理所在。
现在,我认识到,音乐它是一个有灵魂的东西。
音乐作文之浅谈中国音乐史学习的心得与回顾
浅谈中国音乐史学习的心得与回顾关键词:音乐学研究方法;音乐史学方法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了中国音乐史更加广阔的天地,又重新认识了这门学科:它不仅仅是对基础知识的稳固掌握,也要注意音乐史学方法的学习,注意音乐学研究方法的学习,这样才能向前走得更远。
虽然取得的进步还很有限,但我还是想把这段时间对中国音乐史的学习做一个总结与回顾。
一、音乐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在《汉代琵琶起源的史料及分析考证》中,作者按照史料+问题+讨论这一思路进行,作者认为汉代琵琶起源于“乌孙说”没有道理,理由有三条;而起源于“弦鼗说”有道理,理由也有三条。
1.“乌孙说”:无理之一,作者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阐述了“乌孙说”这一民间传说是根据历史事件夸张附会而成,历史原貌并没有提制作琵琶之事,属传说之误;无理之二,作者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根据“乌孙说”的记载推断乐器的性能来进行否定;无理之三,从历史命名的经验中推论分析来进行否定。
2.“弦鼗说”:有理之一,作者引用段安节的《乐府杂录》陈旸的《乐书》的文献记载,从历史文献推演,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说明弦鼗是历史上乐器家族的一员;有理之二,从三国到唐的文献中都记载了圆形音箱琵琶源于弦鼗,用文献记载进一步梳理来进行判断弦鼗有理;有理之三,从弦鼗的形制和性能上推衍圆形音箱琵琶从弦鼗发展而来。
在这无理有三和有理有三的论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对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方法的运用。
概括是指从事实出发,以关于个别对象的观察陈述为基础上升为普遍性的认识。
他以归纳的方式进行,在强调创新时,概括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在运用概括的方法时应注意1、概括必须与抽象相结合,对观察得来的材料进行对比、区别、抽象找出共同的本质特征,从而进行概括,得出原理。
在《聂耳性格特征中的批判特征》一文中,作者注重对第一手资料即聂耳的日记逐次解读中,抓住聂耳性格特征的形成、升华,及其在艺术批评中的展示,在音乐创作中的体现这几个环节,充分运用概括的实证性的方法,抽象出聂耳性格特征中的批判精神,并准确地判定了这种批判性格特征对于其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的作用。
中国音乐史读后感
中国音乐史读后感纵览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发展,从古代到近现代,由于前辈们的不断开垦与探索,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成果和经验,迄今已发展成为音乐学中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开端可以说是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其中的《古乐篇》记载了远古至周代先民的音乐活动。
西汉时,司马迁《史记·乐书》建立了官修史书的“乐志”体例,不仅记载了本朝的音乐,也记载了前朝的音乐。
到了唐代,杜佑的《通典·乐》开创了通史性质的音乐史学著作。
同时,私家音乐史学著作不断出现,如南朝陈代释智匠的《古今乐录》,北宋陈肠的《乐书》,北宋朱长文的《琴史》,清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等。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全面记述中国古代音乐历史的著作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重要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著作有:叶伯和的《中国音乐史》(1922),郑瑾文《中国音乐史》(1929),王光祈《中国音乐史》(1931),田边尚雄《中国音乐史》(1937),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1952),李纯一《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一分册)(1956),廖辅叔《中国古代音乐史》(1964),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1981),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1983),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1989),刘再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1989),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1994),李纯一《先秦音乐史》(1994)等。
以上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取得的成果。
在以往有关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学习中所用的教材大多采用通史的体例,这本书也不例外。
此书作者为郑祖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8年5月出版。
郑祖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1998)《华夏旧乐新证——郑祖襄音乐文集》(2005)《华夏旧乐新探——郑祖襄音乐文论集》(2008)等。
中国音乐史自己总结1
中国音乐史为古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金辽—明清(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堂乐歌时期—20年代(1919年到1929年)—30年代—40年代原始社会音乐原始乐舞:《葛天氏之乐》:传说中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8支歌,内容为《载民》《玄鸟》《逐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1.《载民》是歌颂载负人民的大地2.《玄鸟》是一首鸟图腾崇拜的歌谣3.《逐草木》祝愿草木茂盛4.《奋五谷》祈求五谷丰登5.《敬天常》遵循大自然的规律6.《达帝功》歌颂天地的功能7.《依地德》感谢大地的赐予地神的恩惠8.《总禽兽之极》盼鸟兽繁殖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肉食皮毛葛天氏之乐勾画人类的远古生活图景,反映了原始人的敬神意识,宗教信仰和生活愿望以及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的信仰,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作品《朱襄氏之乐》:炎帝部落的乐舞。
《吕氏春秋。
古乐篇》载:“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之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是说朱襄氏部族的生活环境,风沙很大,天气干旱,植物萎枯,有个叫“士达”的人造了一张五根弦的瑟,用来求雨,咦安定百姓生活。
反映了原始人在干旱等自然灾害面前以音乐娱神,祈求降雨的愿望。
《箫韶》:1.舜时之舞,又名《韶虞》,以排箫为主奏乐器,乐舞有九个段落,所以又叫《九韶》,有九次歌唱,又称为《九歌》,有九次变化,又称为《九辩》由此可见,《箫韶》内容丰富多变,为多段体乐舞2.有记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即演奏到第九段时,连神鸟凤凰也从天而降,可见乐舞的高潮为第九段,并以鸟图腾为主要内容,将具体的鸟类崇拜抽象化为“神鸟”凤凰3.《箫韶》的风格是“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具有高度抒情化的特色4.春秋时期的吴国公子季札和孔子都曾经亲眼观赏过《箫韶》的表演。
因此,这是一部在历史上真实存在了很长时间的乐舞作品。
中国音乐简史读书心得10篇(标准版)
中国音乐简史读书心得10篇人们常言“上下五千年”,是说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符号,音乐,在中国却有近万年可考的历史,中华古韵,熏陶了亿万炎黄子孙,代代传承。
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中国音乐简史读书心得,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中国音乐简史读书心得11.燕乐:燕乐,又称宴乐,专指统治者在宴请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唐代的燕乐由多部乐和二部伎组成,它是在汉魏至隋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外各民族音乐交融的产物。
2.雅乐:雅乐是周代统治者在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贺、宴飨等场合所用的音乐,因其具有“典雅纯正”的风格,所以被称为雅乐。
西周雅乐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不同的等级享用不同的乐队和舞队规模、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乐舞。
3.聂耳:(1912~1935)音乐家,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原籍云南玉溪。
学生时期就参加革命宣传活动,后参与建立“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等左翼音乐组织,坚定走革命音乐道路。
创作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开辟了道路,著名的作品有《卖报歌》、《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等。
、、4.相和歌:汉代产生的艺术歌曲,它是在北方民歌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
其发展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初是清唱的民间歌谣,既而又加上帮腔,成“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后形成带有乐器伴奏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化歌曲。
相和歌主要用丝竹乐器伴奏,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
5.徐上瀛:明代琴家,号青山,江苏娄东(今太仓)人。
自幼学琴,为陈爱桐再传弟子,不但擅长演奏,而且在琴学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著有琴学名著《溪山琴况》。
在此书中,徐上瀛在总结前人琴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演奏实践,提出了“和”、“静”、“清”、“远”、“古”、“澹”等二十四况。
《溪山琴况》集古琴音乐美学之大成,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琴乐审美准则,成为我国古代三部最重要的音乐美学专著之一。
音乐作文之浅谈中国音乐史学习心得与回顾
浅谈中国音乐史学习的心得与回首重点词:音乐学研究方法;音乐史学方法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了中国音乐史更为广阔的天地,又从头认识了这门学科:它不只是是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也要注意音乐史学方法的学习,注意音乐学研究方法的学习,这样才能向前走得更远。
固然获得的进步还很有限,但我仍是想把这段时间对中国音乐史的学习做一个总结与回首。
一、音乐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在《汉代琵琶发源的史料及剖析考据》中,作者依据史料+问题+议论这一思路进行,作者以为汉代琵琶发源于“乌孙说”没有道理,原因有三条;而发源于“弦鼗说”有道理,原因也有三条。
1. “乌孙说”:无理之一,作者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论述了“乌孙说”这一民间传说是依据历史事件夸张附会而成,历史原貌并无提制作琵琶之事,属传说之误;无理之二,作者运用剖析与综合的方法,依据“乌孙说”的记录推测乐器的性能来进行否认;无理之三,从历史命名的经验中推论剖析来进行否认。
2. “弦鼗说”:有理之一,作者引用段安节的《乐府杂录》陈旸的《乐书》的文件记录,从历史文献推演,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说明弦鼗是历史上乐器家族的一员;有理之二,从三国到唐的文件中都记录了圆形音箱琵琶源于弦鼗,用文件记录进一步梳理来进行判断弦鼗有理;有理之三,从弦鼗的形制和性能上推衍圆形音箱琵琶从弦鼗发展而来。
在这无理有三和有理有三的论证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作者对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方法的运用。
归纳是指从事实出发,以对于个别对象的察看陈说为基础上涨为广泛性的认识。
他以归纳的方式进行,在重申创新时,归纳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在运用归纳的方法时应注意 1、归纳一定与抽象相联合,对察看得来的资料进行对照、差别、抽象找出共同的实质特色,进而进行归纳,得出原理。
在《聂耳性格特色中的责备特色》一文中,作者着重对第一手资料即聂耳的日志逐次解读中,抓住聂耳性格特色的形成、升华,及其在艺术责备中的展现,在音乐创作中的表现这几个环节,充足运用归纳的实证性的方法,抽象出聂耳性格特色中的责备精神,并正确地判断了这类责备性格特色对于其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的作用。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后感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后感关键词:乐律学的形成与发展摘要:中国很早便知道了音阶各音之间的关系和生成规律,并称有固定高度的乐音为“律”。
汉代时期的相和歌隋唐燕乐的基本宫调理论是俗乐二十八调。
正文中国是一个礼乐之邦,音乐文明源远流长。
几千年的音乐历史叙述着这个民族的欢乐与悲哀,也叙述着这个民族的兴盛和衰败;几千年的音乐历史积累了无数音乐艺术的宝贵财富,也积累了这个民族认识音乐、创造发展音乐的经验与教训。
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知道了距今几千年的古老乐器,了解了古代传统的礼乐制度还明白了乐律学的形成。
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墓葬里,发现了25支(其中2支为半成品)用猛禽翅骨作的骨笛。
根据碳14测定及树轮校正,它们距今约7800~9000年。
经研究,这批骨笛和河南当地佛教音乐乐器“竹筹”的构造原理、吹奏方法相同。
这些情况起码说明,那时人们已对音高的准确有一定要求,对音高与管长的关系也已具备初步认识。
除了骨笛,新石器时期的乐器,还发现有骨哨、埙、陶钟、磬、鼓等。
这些古老的乐器说明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在创造衣、食、住、行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发明了语言、文字、绘画、音乐、舞蹈等精神文化。
有的乐器经过测音,能吹奏出准确的音高或音阶。
音乐是以音响的时间序列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
中国的音乐早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已经萌芽。
关于音乐的起源,有的研究者把它归纳为异星球爱说、劳动起源说、语言抑扬说、模仿自然说、信号说、巫术起源说等六种。
但是,新的研究是把艺术的起源和人的起源结合起来。
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表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葛天氏之乐的《奋五谷》,反映了先民们的生产劳动;涂山氏女之妾唱的《候人》歌则是一首古老的情歌。
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反映出人类生活的多方面内容,同时也说明音乐起源的外部动力来自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学习中国古代音乐史另我收获最大的还是乐律学的形成这一章节。
中国很早便知道了音阶各音之间的关系和生成规律,并称有固定高度的乐音为“律”。
牟静静读《新中国音乐史》有感
《新中国音乐史》牟静静我所阅读的居其宏的《新中国音乐史》是一本对建国以来新中国音乐发展历史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描述的史学著作。
作者以丰富的史实和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对新中国音乐史上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作了系统的梳理,就其历史功过及宝贵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评说,并对纷繁复杂的音乐现象以冷静、客观的分析方法,还历史事实以本相。
从而使读者对新中国音乐的发展轨迹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具有非常实用的文献参考价值。
这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将共和国52年的音乐艺术思想、语言、风格以及历史发展作了系统的梳理和叙述。
作者以音乐创作、音乐理论与思潮的历史发展及其风格和观念的演进变迁为主线,将广大音乐家在创作、表演、教学、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曲折发展历程,以丰富的史实和首次公开披露的史料为依据,对新中国音乐史上若干重大而敏感的历史事件作了系统的梳理,就其历史功过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评述。
本书以大量篇幅记载了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代表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指挥家、音乐学家和音乐教育家的代表性作品以及他们的创造业绩,同时亦详略不等地记叙了歌曲、交响音乐、大合唱、民族管弦乐、室内乐、艺术歌曲、歌剧、舞剧、电影音乐等各类音乐体裁在新中国的发展轨迹,重点评述了其中的经典作品。
从建国之初写到上世纪末,而且图文并茂,制作难度和写作难度都远在出版一般书籍之上。
据我所见,这本书是以新中国音乐为描述对象的史书,全书贯穿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批判各种“左”的错误的力度。
这正是它在内容上独具一格的特色所在。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一是抛弃了曾被我国史学界奉为圭臬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不再因袭曾定于一尊的“武器论”、“工具论”、“服务论”、“配合论”等陈说,把音乐史写成形同政治的附庸的“斗争史”“运动史”,而是尊重艺术自身的规律,从音乐本体出发,来展示它自建国以来的史的轨迹。
这就和影响我国音乐理论界至深的机械唯物论、庸俗社会学划清了界限,表现出作者的理论勇气。
2024年音乐史学习体会(2篇)
2024年音乐史学习体会____年的音乐史学习体会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变。
进入____年,音乐产业发生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变化,而对于我个人来说,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学习体会。
首先,____年的音乐产业呈现出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音乐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
无论是主流音乐,还是小众音乐都能够通过各种媒介平台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让我认识到,音乐已经不再受到地域限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文化可以互相交流和融合。
同时,全球化的音乐市场也为音乐人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挑战,需要他们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和胸怀。
其次,____年的音乐产业也呈现出数字化和数据化的特点。
数字音乐平台的兴起使得音乐消费从传统的实体音乐产品转变为线上的音乐流媒体服务。
这种变革不仅改变了音乐的传播方式,也对音乐人和音乐公司的商业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通过数据分析和算法推荐,音乐平台能够更好地满足听众的需求,也给音乐人提供了更多的曝光机会。
因此,在未来的音乐学习中,了解数字化和数据化对音乐产业的影响,学会运用相关技术和工具是非常重要的。
再者,在____年,音乐创作也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形式。
传统的流派和音乐类型仍然存在,但新兴的音乐风格和形式也层出不穷。
例如,嘻哈音乐、电子音乐、古典音乐与电子音乐的结合等等,这些音乐形式不仅体现了音乐的创新,也给听众带来了新的听觉体验。
在学习和欣赏这些多样化的音乐时,我深刻体会到音乐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音乐不应该有界限,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表达自己的音乐理念和创造力。
此外,____年的音乐产业对音乐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除了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和创作能力外,音乐人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商业头脑和团队合作能力。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音乐人需要有与时俱进的思维和行动,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示,让我认识到音乐不仅仅是艺术创作,也是一项具有商业价值的产业,我需要学会如何在艺术和商业之间找到平衡。
中国音乐简史黎孟德读后感
中国音乐简史黎孟德读后感
综观中国音乐史,它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与繁荣的过程。
古代的音乐及器乐总是给人一种自然舒畅的感觉,若是用音乐治疗疾病,我想,中国古典音乐绝对是不二之选。
而古典器乐中,我最喜欢的要数埙了。
埙发出的声音,让我极为震撼,我总喜欢在睡觉前静静地听,这音乐直接就渗到我心里,渗到我身体的每一个角落,惬意地入睡。
历史在不断向前推进,音乐也在不断发展。
音乐的发展史是一个不断创新与创造的过程,并且不断地继承与吸收。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音乐史中,尤其是现当代音乐中,-方面吸收西洋音乐,另-方面又在融合中国古典音乐,推动中国音乐不断向前发展。
在吸收和继承融合的同时,又不断创新,才造就了中国音乐史的辉煌。
也相信,中国音乐会越走越远,书泻更灿烂的篇章。
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喜欢上音乐、了解音乐,增加自己的人文修养。
也希望老师能给我们的同学带来更多的音乐艺术知识,提升我们的人文艺术素养。
感谢老师的辛勤劳作,给我们带来丰富的音乐知识。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中国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音乐历史悠久,自古至今,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系与风格。
作为学术研究和传承的重要方面,中国音乐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中国音乐史的分析和思考,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音乐的特点和演变过程,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
中国音乐史教学应该重视古代音乐的传承与研究。
中国古代音乐在乐曲、演奏技法、音乐理论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传统。
比如《雅乐》是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代表作品,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古代音乐还包括了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等多种形式,这些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音乐史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古代音乐的教学和研究,挖掘古代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理解中国音乐的深厚底蕴。
中国音乐史教学要注重与社会现实的结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中国音乐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音乐史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总结和回顾,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启示和引导。
近年来中国流行音乐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这与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开放有着密切的关系。
音乐史教学应该结合当前音乐的发展动态,引导学生关注当下音乐的创作与表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音乐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中国音乐史教学还要注重对音乐人物和音乐作品的研究。
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许多伟大的音乐人物和杰出的音乐作品,他们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和推广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音乐作品和音乐理论对中国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音乐史教学中,应该对这些音乐人物和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读,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这些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汲取他们的智慧和灵感,为中国音乐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中国音乐史教学要注重实践与创新。
音乐史教学不仅仅是对历史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中国音乐史总结
中国音乐史总结中国音乐史总结篇1中国音乐史总结中国音乐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漫长且丰富多彩。
以下是对中国音乐史的总结:1.远古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以前)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如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丰富的音乐活动。
在这个时期,音乐被用来祭祀、庆典和娱乐。
同时,还出现了多种乐器,如石磬、骨笛、琴瑟等。
2.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个时期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和《周礼》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民间音乐如歌谣、曲艺等也得到了发展。
3.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秦汉时期,音乐成为了国家机构的一部分。
秦朝设立了“乐府”,负责收集和整理民间音乐。
汉朝的音乐发展更加繁荣,乐器种类增多,音乐风格也变得丰富多样。
4.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589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成为了文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时期的音乐理论著作《声无哀乐论》和《乐府诗集》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民间音乐如山歌、小调等也得到了发展。
5.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年至960年)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音乐的高峰期。
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多样,如唐大曲、琴曲、佛教音乐等。
此外,隋唐时期设立了“教坊”,对民间音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和规范。
6.宋元时期(公元960年至1368年)宋元时期,中国音乐继续发展。
这个时期的音乐形式以唱作为主,如词曲、戏曲等。
同时,乐器演奏和音乐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宋代的“乐府”和元代的“行省”成为了重要的官方音乐机构。
7.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至1644年)在明朝时期,中国音乐的发展与戏剧紧密相连。
这个时期的戏曲、曲艺和民间小调等得到了繁荣发展。
同时,音乐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8.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至1912年)清朝时期,中国音乐的风格趋向于世俗化和民间化。
这个时期的戏曲、曲艺和民间小调等继续繁荣发展,同时,西方音乐也开始对中国音乐产生影响。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中国音乐史是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记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我们可以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来分析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时期,从殷商的商鼎和钟到周代的雅乐,再到汉代的乐府和唐代的诗经等,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和风格特点。
不同地域的音乐也有其独特之处,如北方的陕甘宁音乐和南方的粤闽音乐等。
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分析,可以了解不同时期和地域音乐的发展变迁,以及其背后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
我们还可以从流派和曲种的角度来分析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流派和曲种,如古乐、宫廷乐、戏曲音乐、民族音乐等。
每个流派和曲种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
古乐注重礼乐之道和宗教信仰,宫廷乐则强调庄重和雍容华贵,而戏曲音乐则强调声腔的表达和角色的形象。
通过对流派和曲种的分析,可以了解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和特色,以及它们在音乐演变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下来,我们还可以从表演方式和乐器的角度来分析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的演奏方式丰富多样,有独奏、合奏、合唱等形式,也有声乐、器乐、舞蹈等方式。
中国乐器种类繁多,包括弦乐、管乐、鼓乐、打击乐等。
每种表演方式和乐器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演奏技巧。
琵琶和古筝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弹拨乐器,它们在音色和演奏技巧上各有千秋。
通过对表演方式和乐器的分析,可以了解不同音乐形式的特点和技艺要求,以及它们对音乐表达的影响。
我们还可以从音乐教育的角度来思考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教育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和教学。
通过对古代音乐文献的研究和乐器制作、演奏的技艺传承,中国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音乐史教学中,我们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去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提高他们对中国音乐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中国音乐史教学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包括时间和空间维度、流派和曲种、表演方式和乐器,以及音乐教育等。
《中国音乐史感想》
《中国音乐史感想》学号:10300680165姓名:罗竹悉课程名称:中国音乐史循着心里的地图——学习进入大学之后是繁忙的,亦是盲目的。
每天大量的机会与“错失就后悔”的宣传语涌进视线里,无从选择,甚至无从分辨要去的地方在哪里。
纠结得头昏脑胀的时候总算又到了礼拜四。
听一场交响乐,听一段古琴,甚至一段平时没有耐心看下去的评弹。
它们亮成心里的风景,沿途清晰。
一首《丝路驼铃》彻底颠覆了我对琵琶的看法。
印象中它是典型以江南为名的乐器,一抬手必是“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
而那位学长却硬是把旷远荒漠的铃声带到了耳畔,那是像华山挑夫的节奏一般的力道,沉睡似的陶醉,抽象画般引人思索。
一曲《睡莲》,恍若隔世的梦境。
印象中圆咕隆冬的家伙居然漂浮成那花朵的香气,缠绵着漫天的秋色,怀念徐徐而来,次第绽放。
有秦王破阵,有霓裳羽衣,有酒狂,亦有幽兰,每每像是从一个迷宫里走出,又跌入另一个冒险中去,不必担心明日路远马亡,不必忧虑明日阴雨厚霾。
于是在纷繁的事务中有了一个可以安静思索的角落,在这一刻起码知道自己是谁,要什么,将走到哪里去。
那节课初听对《地图》的介绍的时候,我是这样想的。
地图和音乐有什么关系,奇怪的名字。
法国古提琴和民间石鼓,奇怪的组合。
和穿着居家衣服手舞足蹈的人们合奏,奇怪的演出方式。
又是为了炒作胡乱结合出的怪胎,现在干净的音乐不多了。
可我强烈的成见没有办法不被那声音征服。
原汁原味又不乏专业的,被沉醉其中的艺术家奏出的,回响在凤凰古城里的那声音。
那一次在莘庄地铁站等人,久了便不耐烦起来,想四处逛逛。
信步走进相邻的闵行博物馆。
民乐展馆。
时间还早,前台的登记簿上只有我一个人的名字。
踏进去的一刻,整个世界像是失去了语言。
那些乐器的寂静震耳欲聋。
曾经如何风光,又沉眠得如何绝望,现在,重新在白炽灯下闪烁着温柔的光芒。
戴上展馆里的耳机,是玉磬奏的一首《茉莉花》。
那些布满灰尘的过去就在乐声里重新鲜活起来,霓裳羽衣,琴瑟相和。
谈谈对中国音乐史的了解,以及在这门课中的收获
谈谈对中国音乐史的了解,以及在这门课中的收获
中国音乐史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音乐文化,从古代的传统音乐到现代的流行音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学习中国音乐史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
首先,我了解到了中国音乐史的悠久历史,从古代的传统音乐到现代的流行音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次,我深入了解了中国音乐史中的不同时期的音乐文化,从古代的传统音乐到现代的流行音乐,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最后,我还学习了中国音乐史中的不同音乐形式,比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发展历史。
总之,通过学习中国音乐史,我收获颇丰,对中国音乐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欣赏中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关于音乐史讲座心得体会
关于音乐史讲座心得体会近日,我参加了一场关于音乐史的讲座。
在这场讲座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形式,在历史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下面,我将分享我对这场讲座的心得体会。
首先,这场讲座详细地讲解了音乐史的演变过程。
由最初的原始音乐发展至各种形式的民间音乐,再到中世纪的宗教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管弦乐和巴洛克音乐,直至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以及现代音乐的诸多流派的形成。
这些流派的演变,不仅仅带有时代特色和文化烙印,更是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多个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其次,我认识到音乐史的发展也离不开各个艺术家和音乐家的努力与贡献。
他们的创新和实验推动了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如贝多芬的交响曲、莫扎特的歌剧、肖邦的钢琴曲、爵士乐之父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等人的作品,无不成为人类文化宝藏中的精华之作,影响和启示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从业者和音乐爱好者。
除此之外,音乐史的演进也受到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例如,纳粹主义时期的德国给音乐文化带来了极端变革,音乐家被要求创作具有德意志风格的音乐,但同时也失去了原有的自由。
而美国黑人音乐家爵士乐的兴起,则是对种族歧视的一种反抗和表现。
在这次讲座中,我既感受到了音乐历史的魅力,又坚定了我对音乐的热爱与追求。
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一个现代的音乐爱好者,我们应该如何去传承和发扬音乐文化的精髓,让它在现代社会中得以持续生生不息的发展。
综上所述,这场音乐史讲座让我收获颇丰。
它为我打开了一个视野,让我能够更好的欣赏音乐,感受音乐,也为我提供了新的学习和探索的方向。
我深信,只有努力去了解和学习音乐史,才能更好的领会和欣赏音乐的美妙。
中国音乐史读后感
中国音乐史读后感中国音乐史读后感(一)《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已看完,也和自己的老师交流过了意见。
感慨很多,但由于自己的懒惰,很多东西都没有提笔写出来。
全书由文字、图片、谱例组成。
第一至七章为古代音乐部分,第八章为近代音乐部分,第九章为现代音乐大事记,三者有机地组成中国音乐历史长河的概貌。
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从音乐艺术思想、语言、风格以及历史发展变化了系统的梳理和叙述。
作者以音乐创作、音乐理论与思潮的历史发展及其风格和观念的演进变迁为主线,将广大音乐家在创作、表演、教学、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曲折发展历程,以丰富的史实和史料为依据,对中国音乐史上若干音乐史实作了系统的梳理。
本书以大量篇幅记载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代表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指挥家、音乐学家和音乐教育家的代表性作品以及他们的创造业绩,同时亦详略不等地记叙了歌曲、交响音乐、大合唱、民族管弦乐、室内乐、艺术歌曲、歌剧、舞剧、电影音乐等各类音乐体裁在新中国的发展轨迹。
这次看中国音乐史,在人名与作品上,看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别明白,一边看,一边觉得对近百年的音乐家一一有了个梳理,觉得:哦,原来以前一直唱的《飞飞曲》是黎锦晖写的儿童音乐剧中的一首歌曲。
由于这次对历史背景、对剧情有了了解,觉得对自己的教学特别有用。
我对于作者的写作的角度和方法在一开始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并且一直带着这些疑问来看以后的每一页书,真的就验证了我的疑问。
由于他的写作方法是:先略写政治文化背景、音乐概况,再单独的写一个一个的音乐家,而每一个音乐家则是由生卒年、主要作品、代表作分析、谱例四部分组成。
这样的写法在写久远一些的二十世纪初的音乐家时,由于当时的作曲家都已作古,作品也少,不会出现跨时间段的问题;但是在写《和平颂歌》一章时,他写的是文革前的十七年,那些作曲家大多现在还健在,并且在各时期都有自己的代表作,此时还按那种方法写则会有时间段的交叉,冲淡了各时期的音乐的特点。
劫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着心里的地图
——学习中国音乐史感想
进入大学之后是繁忙的,亦是盲目的。
每天大量的机会与“错失就后悔”的宣传语涌进视线里,无从选择,甚至无从分辨要去的地方在哪里。
纠结得头昏脑胀的时候总算又到了礼拜四。
听一场交响乐,听一段古琴,甚至一段平时没有耐心看下去的评弹。
它们亮成心里的风景,沿途清晰。
一首《丝路驼铃》彻底颠覆了我对琵琶的看法。
印象中它是典型以江南为名的乐器,一抬手必是“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
而那位学长却硬是把旷远荒漠的铃声带到了耳畔,那是像华山挑夫的节奏一般的力道,沉睡似的陶醉,抽象画般引人思索。
一曲《睡莲》,恍若隔世的梦境。
印象中圆咕隆冬的家伙居然漂浮成那花朵的香气,缠绵着漫天的秋色,怀念徐徐而来,次第绽放。
有秦王破阵,有霓裳羽衣,有酒狂,亦有幽兰,每每像是从一个迷宫里走出,又跌入另一个冒险中去,不必担心明日路远马亡,不必忧虑明日阴雨厚霾。
于是在纷繁的事务中有了一个可以安静思索的角落,在这一刻起码知道自己是谁,要什么,将走到哪里去。
那节课初听对《地图》的介绍的时候,我是这样想的。
地图和音乐有什么关系,奇怪的名字。
法国古提琴和民间石鼓,奇怪的组合。
和穿着居家衣服手舞足蹈的人们合奏,奇怪的演出方式。
又是为了炒作胡乱结合出的怪胎,现在干净的音乐不多了。
可我强烈的成见没有办法不被那声音征服。
原汁原味又不乏专业的,被沉醉其中的艺术家奏出的,回响在凤凰古城里的那声音。
那一次在莘庄地铁站等人,久了便不耐烦起来,想四处逛逛。
信步走进相邻的闵行博物馆。
民乐展馆。
时间还早,前台的登记簿上只有我一个人的名字。
踏进去的一刻,整个世界像是失去了语言。
那些乐器的寂静震耳欲聋。
曾经如何风光,又沉眠得如何绝望,现在,重新在白炽灯下闪烁着温柔的光芒。
戴上展馆里的耳机,是玉磬奏的一首《茉莉花》。
那些布满灰尘的过去就在乐声里重新鲜活起来,霓裳羽衣,琴瑟相和。
才终于明白,原来这世上除了钢琴和八音盒,还的确有如此美丽的,来自中国的声音。
为什么隔着玻璃抚摸它们温润的质地,好像回到了故乡……也许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乐师吧。
想到这,我扬起了嘴角。
可是这安宁的感觉被哭唱的破碎打断了。
这里的哭唱和《哀郢》不同,后者是忧愁清冷的,但这痛苦凝聚成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般的美丽;而前者,则是洒落一地,赤裸裸的音乐在伤恸嘶吼。
木叶传情,笛唢呐高亢,飞歌明彻,一组一组动人情怀。
我想要知道,它们的故事。
不满足于冷冰冰的“从歌颂图腾和大自然到歌颂奴隶主统治者”,“乐德”之类,它们自然重要,只是音乐,只有在乐者与听者交流的现场,才是存在的。
像刘若英的一首歌唱,“没有地图,人生只能凭着手上的梦想,循着它的光,曲折转弯找到有光的地方……”
这门课让我从奔忙中得以静下来倾听自己心里的乐师,循着心里的地图,那么不论天涯海角,也无从迷失。
我很感激。
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