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悯农二首·其一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唐代·李绅《悯农二首·其一》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赏析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空景象,突出了大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空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大民空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空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空“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空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空巨大贡献和无穷空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空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大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空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空大民以他们空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而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空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空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洞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空:“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空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空,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洞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空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大夫犹饿死”空残酷现实。

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空印象。

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7篇)

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7篇)

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7篇)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赏析: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悯农古诗全文解释

悯农古诗全文解释

悯农古诗全文解释
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咱就说,“锄禾日当午”,这得多热的天啊,农民伯伯在大中午的时
候还在地里辛苦劳作,这得有多累呀!你想想,大太阳直直地晒着,
就像夏天你在外面走一会儿就热得不行,可农民伯伯却要一直在那干活。

汗珠子吧嗒吧嗒地往下掉,“汗滴禾下土”,那汗水都直接滴到土
里去了。

这得付出多少汗水和力气呀!
然后呢,“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反问一下大家,有谁真正知
道我们吃的每一口饭,那可都是农民伯伯用这么辛苦的劳动换来的呀!就好像我们学习,每天努力学习不就为了能有个好成绩嘛,农民伯伯
努力种地就是为了我们能有饭吃。

你再想想,要是没有农民伯伯的辛勤耕耘,我们能吃上香喷喷的米
饭吗?不能啊!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每一粒粮食,不能浪费。

就好比
你有一个特别喜欢的玩具,你会好好珍惜它,不会随便乱丢乱扔吧。

我觉得这首诗真的是太有意义了!它让我们知道了粮食的来之不易,也让我们懂得要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

我们可不能小瞧了这小小
的一粒米,它背后可是有着农民伯伯那么多的汗水和辛苦呢!我们一
定要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这是对农民伯伯最大的尊重!
总之,这首诗虽然简单,但是道理深刻,我们要牢记在心,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浪费粮食!。

古诗悯农文言文翻译

古诗悯农文言文翻译

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翻译:
悯农
唐·李绅
春日里播种一粒粟米,到了秋天便能收获万颗籽粒。

四海之内没有一块闲置的田地,然而农夫们却依然饿死。

他们挥锄耕地,正值正午,汗水滴落在禾苗的土壤之中。

又有谁知道,我们盘中餐食,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农夫们的辛勤与劳苦。

此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农民的辛勤劳作与生活的艰辛。

诗人李绅通过对比春种秋收的景象与农夫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这两句诗生动地展现了农业生产的过程,从播种到收获,农民们付出了极大的辛勤与汗水。

然而,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样的现实却让人痛心疾首。

诗人在这里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农民的悲惨命运,即使辛勤劳作,也无法摆脱饥饿和贫困。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农民的辛劳。

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们挥汗如雨,辛勤耕作。

他们的汗水滴落在禾苗的土壤之中,为的是一季的丰收。

然而,又有谁知道,我们盘中餐食,粒粒皆辛苦。

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警示人们珍惜粮食,同时感叹农民的辛勤与不易。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充满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李绅以诗人的敏锐眼光,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农民的苦难,呼吁人们关注民生,关爱农民。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

《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

《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1悯农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古诗简介《悯农》是宋代杨万里的作品,诗中借闰年比平年时间长来表达农民对歉收饥馑的无奈和悲凉。

这首诗用层层迭加的手法,步步推进,揭示农民的苦难,作者悲悯同情的意绪浸透于字里行间,使作品字字血,声声泪,扣动读者的心弦。

翻译/译文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

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注释[1]稻云:指大面积的稻子如云一般。

黄:成熟。

[2]“荞麦”句:荞麦因为过早经受霜冻而只开花不结实。

[3]已分(fèn):已经料定。

残岁:岁终,年终。

[4]更堪:更哪堪,更不堪。

闰:指农历闰月,使一年又多了一个月。

赏析/鉴赏这首诗揭示了农民的悲惨遭遇。

诗首句言稻谷因旱灾欠收,次句言荞麦因霜冻绝收,勤苦一年,连遭灾害侵袭,心境凄惨可想而知。

三句是一个顿宕,说已做好心理准备忍受长年的饥荒,四句又是一个转折,闰月使时光愈觉难熬,先说准备忍,再说实不堪忍,将农民的悲苦无助描写到极致。

《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2悯农二首·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创作背景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作。

译文及注释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注释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赏析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悯农》原文翻译及分析

《悯农》原文翻译及分析

《悯农》原文翻译及分析关键信息项:1、《悯农》原文2、作者信息3、诗句翻译内容4、翻译方法和特点5、诗句分析角度6、表达的思想感情7、诗歌的艺术特色8、对后世的影响11 《悯农》原文《悯农二首》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11 作者信息《悯农》的作者是李绅。

李绅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112 诗句翻译内容其一: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其二: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113 翻译方法和特点翻译采用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

直译以忠实反映原文的字面意思为主,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直接翻译成“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意译则注重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例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通过意译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农民的悲惨境遇。

翻译的特点在于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同时又不失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12 诗句分析角度121 主题与思想这两首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民的辛勤劳作与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社会不公的强烈谴责。

其一通过描绘春天播种、秋天丰收的景象,与“农夫犹饿死”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社会的贫富悬殊和阶级矛盾。

其二着重描写农民劳作的艰辛,呼吁人们珍惜粮食,尊重劳动成果。

122 艺术手法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其一“四海无闲田”与“农夫犹饿死”的对比,突出了社会的不公平;其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将粮食的来之不易与人们的浪费行为形成对比,增强了警示效果。

同时,语言质朴平实,却极具感染力,以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深刻的思想。

123 意象与意境诗中选取了“粟”“田”“锄禾”“汗滴”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意象,营造出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和悲苦的生活境遇,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8篇)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8篇)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8篇)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1悯农二首·其一唐朝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二首·其一》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许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旧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悯农二首·其一》解释悯:怜悯。

这里有怜悯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旧。

《悯农二首·其一》赏析这首诗首诗详细而形象地描绘了处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夫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详细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夫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呈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处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制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夫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考“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查找,去思考。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也许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索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这一点拨就特别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绅《悯农》原文、译文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绅《悯农》原文、译文

李绅《悯农》原文、译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排行二十,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毫州。

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

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

15岁时读书于惠山。

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

贞元二十年(804年)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

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

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

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

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

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

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

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

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

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

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

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

自宝历元年(825 年)至太和四年(830年),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

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

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卷,并作序。

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

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

居相位4年。

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

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

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归葬于故乡无锡。

悯农·春种一粒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悯农·春种一粒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悯农·春种一粒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悯农·春种一粒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悯农二首》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今天店铺为你精心整理了《悯农·春种一粒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希望你喜欢。

《悯农·春种一粒粟》原文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春种一粒粟》注释1.悯:怜悯、同情。

2.粟:(sù)谷子,脱壳以后北方叫小米。

3. 犹:仍然。

4:四海:泛指全国各地5.闲田:无用,不耕种的田。

《悯农·春种一粒粟》翻译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

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粮食全被佞官夺去而饿死。

或春天里,农民撒播一粒种子;到秋天的时候,收获了千千万万粒果实。

所有的田地都种上了庄稼,可奇怪的是农民到头来却仍然遭到要饿死的下场。

《悯农·春种一粒粟》赏析【简析】前两句的春种秋收概括了农民生产粮食的全过程,以“一粒粟”与“万颗子”相对,表现了农民劳动的无限创造力。

后两句直接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天下没有闲田,农民何以饿死?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并为他们鸣不平。

全诗语言通俗,内容深刻。

【赏析】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

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悯农二首·其一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唐代·李绅《悯农二首·其一》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赏析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空景象,突出了大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空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大民空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空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空“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空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空巨大贡献和无穷空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空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大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空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空大民以他们空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而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空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空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洞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空:“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2悯农二首·其一唐朝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二首·其一》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悯农二首·其一》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悯农原文赏析及翻译8篇

悯农原文赏析及翻译8篇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悯农原文赏析及翻译 8 篇
悯农原文赏析及翻译 8 篇 悯农原文赏析及翻译 1
悯农二首·其一 唐朝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二首·其一》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许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旧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悯农二首·其一》注释 悯:怜悯。这里有怜悯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 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状况形成鲜亮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 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终以“谁知盘中餐,粒粒
中去思索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直接把观点告知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怜悯之心。
《悯农二首·其一》创作背景
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详情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
依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 会的矛盾。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
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 799 年〕所作。
结合与对比手法,增添了诗的表现力。
悯农原文赏析及翻译 2
翻译/译文
第 2 页 共 12 页
【悯农其一】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古诗简介
受和理解。像这首诗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接受了鲜亮的形象概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
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 绘了处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

《悯农》译文及赏析

《悯农》译文及赏析

《悯农》译文及赏析《悯农》译文及赏析悯农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餐:饭食。

悯:怜悯。

【译文】正午时分,头顶着炎炎烈日的农民正在为禾苗除草,颗颗汗珠洒落入禾苗下种的泥土。

又有谁知道那盘中美味的米饭,每一粒都包含着农民们的辛苦。

译文二锄禾锄到炎热的中午,汗珠滴进禾下的土地。

谁知道碗中的米饭,粒粒都来自辛勤和劳苦。

【赏析】这是李绅的两首《悯农》诗其中之一,诗的第一和第二句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农民辛勤耕作的场景。

三四句运用联想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农民疾苦的同情。

诗文锄禾的颗颗汗珠与盘中的粒粒米饭相互映照,表达了对统治者的“盘中餐”原是农民滴滴血汗的感慨之情,提示了劳动的人饿死,不劳动的人却饱食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其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两句听之入耳,读之顺口,简朴浅俗而又凝重沉厚,成为历代人诵之不绝的名句格言。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

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和命运。

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