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来香港的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多年来香港的变化

香港非法占中集会旷日持久,已对香港社会造成巨大负面影响,香港社会表示已忍无可忍。为深入了解香港民众的内心想法,分析香港占中集会的历史本源与未来发展,有必要对十多年来香港发生的变化以及其对香港民众产生的影响作一回顾与总结。

自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以来,中央人民政府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坚定不移支持香港依法推进民主发展,坚定不移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这是香港在巨大变化中的不变之处在此背景下,香港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文化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首先是在政治方面,2010年,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黄济福教授指出,回归以来,香港社会“马照跑、舞照跳”,资本主义制度照常运转,社会生活和回归前没有多大区别,但是政治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主要特征是:爱国爱港成为社会主流;民主潮流势不可挡,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政党成为民主发展的明星;中产阶层成为民主发展的中坚力量。4年已经过去,但这种总体发展趋势却没发生根本性变化。爱国爱港成为社会主流,这是毋庸置疑的,每一个公民都天然的对自己所生所长的土壤有一种依赖感与保护欲,不允许任何力量侵入它。而回归十多年来,港人对自己的祖国——中国也渐渐产生了这种感觉。具体表现在,第一,回归以来港人国民身份认同趋势上升。第二,领取中国护照人数增加。第三,对中央政府和内地信任度和满意度提高。第四,拥护祖国统一和祖国休戚与共。第五,移民回归,港人北上,支持香港和内地互动,背靠祖国的成了绝大多数。第六,爱国爱港力量逐渐成为香港最大的政治力量等等。所有这些改变的一大原因无疑是我国国力的强盛,国际威望的提高,港人找到了作为国人的荣耀感、自豪感与归属感。其次,民主潮流势不可挡,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占中问题来自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普选问题和2016年立法会产生办法的决定,这一决定再次有力推动了香港的民主发展,然而这给外国势力代言人成功上位夺取最高香港治权,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门槛。占中集会组织者也正因此出此下策,发起占中集会骚扰民生。但是他们应该认识到,香港回归十多年来,其民主潮流已经势不可挡,极少数人为了自身利益而所做的无畏的反对不会带来任何实质性改变,更不会动摇中央的正确决策。1997 年香港回归,根据《基本法》,香港开始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基本法规定,香港行政长官的选举最终达至由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按民主程序提名后普选产生的目标。立法会的选举最终达至全部议员由普选产生的目标。这个双普选的目标必然激发推进民主的热情。有数据显示,回归前,“到1991 年,立法局选举首次引入分区直选,当时地方选区的登记选民人数约有192 万人,而投票率为39.15%。”回归后,“在2004 年,立法会选举中,地方选区登记选民人数已上升至约321 万,而投票率亦升至55.6%。登记选民人数及投票率的增加,反映了市民是期望在选举方面有更大的参与的(引自黄济福《回归以来香港政治生态的四大变化》)。这些变化都说明了民主潮流在香港的盛行及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最后,政党成为民主发展的明星;中产阶层成为民主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些政治方面的变化无不指向一个方向,那就是民主,法治。这也意味着占中集会组织者及外国势力的阴谋不会得逞。

经济方面,刚回归时,香港就遇到了亚太经融风暴,严重的经融风暴导致香港经济开始衰退,其经济出现疲软的状况,尽管之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苏,但还是没有达到回归前的繁荣,直到2003年其经济增长才步入正轨。数据显示,直到2009年,12年来香港GDP年均增长3.88%,打破了西方学者关于回归后将出现

“香港之死”的预言。2008年香港GDP总额为2152亿美元,同比增长2.4%;人均GDP为3.08万美元,世界排名28位,亚洲第6位。2008年,香港进出口总额为7499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4.75%,回归以来年均增长6%,是全球第12大贸易实体。2008年底银行总资产达13787亿美元,是世界第15大银行中心;外汇储备1825亿美元,是世界第6大外汇交易市场(来自中国经济网)。十几年来香港仍一直保持着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变,可见香港经济的发展虽有所起伏,但总体来看,却是趋向于又好又快方向发展。经过十几年中央的大力支持与政策指导,香港人均GDP呈现增长态势,香港民众的生活得到提高,香港的经济也将持续繁荣下去。但占中问题旷日持久,已经对香港的经济繁荣造成了重大负面影响,这必将引来商界及民众的强烈反对。

在文化方面,香港的变化则尤为明显。首先是语言方面,1997年前后,香港流行一种说法:只要不过罗湖桥,就可以不用学普通话。如今,置身于人潮涌动的铜锣湾商圈,耳边尽是普通话的声音:店铺的销售员热情地用普通话招揽生意;街头的香港市民耐心地用普通话为内地游客指路。回归前的香港,粤语和英语是主流;17年来,随着香港与内地在政治、经贸、社会文化及教育等领域的交流越发频繁,普通话在香港使用日趋广泛。特区政府统计处2011年发布的香港人口普查报告显示,普通话的普及程度首次超越英语,成为香港的第二大语言。这使得香港越来越具有中国的味道,香港人民对祖国的归属感也在不断加强。文娱方面,97回归前,1980年代开始的香港内地合拍片风潮逐渐陷于混乱无序,一些内地片厂与香港合拍影片仅将厂标卖给港方便万事大吉,大批质量不高的合拍片泛滥。97回归后,中央加强了文艺领域的监管工作。尤其在电影制作领域,中央通过行政法规(如2004年开始施行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将香港合拍片制作纳入内地规范。文件规定香港内地合拍片可视为国产片在内地发行,但合拍片中内地主要演员的比例不得少于影片主要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加之港片在台湾和东南亚市场的大幅萎缩,香港影人急需扩大内地市场,也为在纯港产影片中引入大陆演员提供了可能。这使我们在港片中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内地艺人面孔。香港与内地的电影文化交流也不断加深。可见,回归十几年来,大陆与内地的文化渗透交融已十分充分,港民与内地公民的文化界限也在不断缩小至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