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来香港的变化

合集下载

香港产业结构的历史变革与发展

香港产业结构的历史变革与发展

香港产业结构的历史变革与发展□赵素芬 在20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始终是一个迷一般的奇迹,尤其香港这个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土地面积仅有1092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经几百年才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成为今天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然而,香港的辉煌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过波折与风险、冲击与失败、机遇与挑战。

但终于由战后初期的转口商港跃居为新兴工业经济城市,最后又步入多元化经济。

一、以经营转口贸易为主的贸易转口港1842年英国依仗船坚炮利强占香港以后,利用香港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推行了自由港的贸易政策。

自由港政策的主旨是允许各国商品自由进出,免征关税并提出有利香港转口贸易的各种优惠政策。

因此,在自由港各项政策的吸引下,世界各国的货物、资金、人才,逐步涌入香港,香港的转口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同时,又带动了与转口贸易配套的航运、港口、仓储、银行、保险、邮电、通讯等行业,1931年,香港出口贸易总值达23.8亿港元。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大批的农民、市民逃往香港,大量的资金、技术、劳动力也流入香港,从而促进了香港各行业的发展,工业在香港也有了一定规模。

直至日本投降后,英军重新接管香港,恢复了自由港政策,香港转口贸易再获重大发展。

而此时,由于国内内战炮火又起,使得过去不少由香港逃向内地的商人返回香港,更有不少内地资本家为逃避战乱,带厂、携资、连同技术涌入香港。

这时欧美市场也逐步恢复,产品进出口贸易增加,香港的贸易转口额迅速扩大,1947年,香港出口货物总值达27.67亿美元,比战前最高年份1931年高出116%。

1949年,新中国成立,香港迅速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的中转站,英国政府看准香港的经济战略地位,及时采取了积极明智行动,率先承认新中国,推行制定了自由度更高的开放政策。

规定,不仅商品可以免税自由进出,市区可以自由居住,资本自由流动,不受任何限制。

论香港经济发展史

论香港经济发展史

2011-2012年第一学期《香港史概论》科目考查卷专业:班级:任课教师:姓名:学号:成绩论香港经济发展史摘要:经过160多年时间,香港从一个可谓荒无人烟的孤岛迅速发展为今天的远东轻工业制造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信息中心,令世人为之侧目。

香港作为近代城市的发展,经历过一段相当曲折的路程。

关键词:香港;经济发展;国际金融;贸易;信息中心于漫漫一百多年时间里,香港人齐心合力写下了一段传奇经历,令香港由一个寂寂无名的小渔港转变成今天的国际大都会,亚洲最重要的城市。

在踏入新世纪前,且看看香港的发展史,了解多年来香港作为枢纽角色的转变。

(一)转口港形成前时期(1841-1860)古代香港地区曾经有过一定规模的手工业,以制盐、制香、修船为主,海上运输也颇具规模,屯门、尖沙咀、香港仔等都曾是比较活跃的港口。

1841年英国人强行在港岛登陆,1842年正式割占香港后,初期主要是从事最恶毒的鸦片走私活动。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受开放五口通商的直接影响,在港的部份外商将其实力分散到新开的商埠,香港的经济地位受到严重打击。

但进入50年代以后,国内外形势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适应华侨社会的需要,横贯东西方向的“金山庄”和沟通南北交通的“南北行”应运而生,为这种交往所需的旅馆业、各种商号也纷纷设立。

华商很快便掌握了港贸易额的1/4以上,中国商人社团开始在港岛崛起。

香港己略具近代城市的雏型了。

(二)转口港时期(1860-20世纪50年代)香港作为一个转口港的地位,从其确立以至完成,并向工业化城市的转变,经历了将近100年的时间。

以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为标志,将这一时期划分为前后的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1860-1898年)1860年10月24日,英国政府通过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了南九龙。

从此,自南九龙至港岛间的广阔水域置于英国的实际占领下,这对于香港的转口贸易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1896年,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这使得从西欧到香港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非洲好望角缩短了5,000公里以上,欧洲来港航线方便多了。

香港回归纪念日作文

香港回归纪念日作文

香港回归纪念日作文1香港回归纪念日在花花绿绿的中国地图上,中右下方有一个小岛,它拥有的土地,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个部分,总面积1092平方公里,是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万分之一。

它种植莞香,出产沉香——一种贵重的香料,它馨萦寰宇,给世界带来了芬芳,增添了美丽。

它的芳名叫——香港。

一百年前,香港这块美丽的弹丸之地是帝国主义列强强行从母亲身上割去的,多少屈辱之泪,多少思乡之情,那具有中英特色的“中英街“成了这段屈辱历史的见证,让每个中国人都铭记在心。

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洗刷了百年的屈辱历史,炎黄子孙得以团聚,民族之魂得以振奋。

我们无法掂量彼时积贫积弱的晚清帝国对割让香港时会有多少痛感,但我们能看到,我们祖国母亲用最真的心,迎接迷失的孩子归来,为了香港回归,为了香港回归后的稳定繁荣,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为了让香港“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制定CEPA计划,我们实施东改工程……人道是故园风雨。

历史如昨日风雨,九州为今日故园。

香港这块面积仅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经历过狂风暴雨,而今沐浴着和风细雨;走过凋零颓败,而今是美丽繁荣。

香港的马路上24小时川流不息的汽车,白天将香港弄得热热闹闹,晚上为马路上增添了一条流动的光带;还有那高科技的竞技场、科学馆令人大开眼界;那充满童趣的迪斯尼乐园,是每个孩子向往的地方,美丽的维多利亚港海滨、繁华的铜锣湾,是人们生活、旅游的天堂……十年了,心头忽然回响起97年香港回归时的一首歌:清清的东江水,日夜向南流,流过深圳,流进港九,流上深港楼外楼。

东江的水啊东江的水,你是祖国引出的泉,你是同胞酿成的美酒,一醉几千秋。

突然发现自己所想不知所谓,言不及意,还是引用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说过的那句话:“香港回归十年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衷心希望香港更加繁荣,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和谐。

“十年树木,今年春天紫荆花盛开了,花开得绚丽、灿烂、芬芳,因为它们还要以更加鲜艳的色彩,庆贺“香港回归十周年“。

香港粤语概貌及近年的变化

香港粤语概貌及近年的变化

二、词汇差异 最为明显。有学者拿《实用广州话分类词 典》作语料作过分析,穗港两地之间存 在 差 异 的 词 有 839 个 , 占 整 部 词 典 的 12.34%(卢兴翘《广州与香港方言的词 汇差异》,《语文建设通讯》第80期, 2005年3月)。概言之,上世纪八十年代 广州话受普通话影响,而香港话受英语 的影响。八十年代后则互相影响。 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的差异:
பைடு நூலகம்
贰、香港的语言
香港总人口约688万(香港政府统计处2004年 的统计数字),97%以上为汉族。换言之, 97%以上的人讲汉语,其中,讲粤语的占了约 88%,其他的分别为讲客家话(约4.9% )、 闽南话(约8.9%)和其他方言(上海话约 1.6% )。另有约2%的人讲英语,约1.8%讲菲 律宾话,约 1.2%的人讲日语。 回归之前,香港政府的官方语言为英语 (English)和粤语(Cantonese,以1963年创办 中文大学为标志)。香港采取双语政策并非 一朝一夕的事。
四、文字差异 有一些。首先是繁简差异,例如“瞓”、 “嗰”,两地的写法有所不同。其次是某些 字的字形取舍不同,例如表达“混合”的意 义,广州方面可能写成“抠”,香港方面作 “溝”。又如表达“给”的意义,广州方面 可能写成“畀”,香港方面可能写成“俾”。 香港话有成为混杂语言(pidgin)的倾向。 有学者称之为“鸡尾语言(粤英混杂的语言 形式)”,未来,可能是粤、英、普的混杂 语言形式(现在某些同时反映内地和香港内 容的电影,常常出现粤语、英语和普通话三 合一的对白)。
郑 定 欧 先 生 认 为 香 港 话 中 的 éd ( 嗒 、 wéd1)、éu(kéu4 léu1)、ém(zém,英 语jam)、én(bén,英语band)韵母是 广州话所没有的。 2、其次是声调 广州话有55(高平变调)和53两个阴平调, 香港话一般只有55调。

毛概论文之一国两制

毛概论文之一国两制

摘要:"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完全统一大业而提出的一项基本国策。

我们知道,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初衷,"首先是从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出发的。

而历史的发展却使香港、澳门先于台湾步入了"一国两制"的轨道。

这就为解决台湾问题作出了范例。

关键词:一国两制;台湾问题;完全统一;香港、澳门范例目前海峡两岸关系是热点问题,而将香港回归与两岸关系联系在一起的还不多。

因此本文便试图通过具体分析“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在香港的成功实践对台湾问题的借鉴与推动作用,从而说明“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好办法。

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这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台独”是行不通的香港回归十年——“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十多年前香港回归祖国,是世纪之交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当时普天同庆、举国欢腾的情景,至今犹历历在目,令人难以忘怀。

转眼间香港回归已十多年,那是香港人民摆脱殖民枷锁、当家作主的一年,是实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一年,也是贯彻执行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一年。

香港十多年来实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对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着重大意义,“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对于香港各方面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为什么成功。

1、以“一国两制”方式和平收回香港“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是党中央经过长期酝酿,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

早在1955年,党中央就提出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设想,接着又提出准备同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合作,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

新闻【1】:香港知名人士霍英东先生1 9 9 7 年8 月2 6 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全球华商大会上发表了题为《香港的价值》的重要演说。

其中谈到,“香港的新价值就体现在‘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之中。

”这句话说得很深刻,很有见地。

论香港的近代转型

论香港的近代转型

论香港的近代转型香港是一个独特的城市,其近代转型的历程不仅备受关注,而且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个城市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渔村变成了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和现代化大都市。

香港的近代转型可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香港在政治上经历了重大的转型。

在19世纪末,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并一直保持着英国的统治,直到1997年回归中国。

在这段时间里,香港的政治制度逐渐发展,从最初的英国殖民地政府到后来的行政长官制度。

这种政治转型为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其次,香港的经济转型也是其近代转型的重要方面。

香港在20世纪初开始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其地理位置和自由经济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商业活动。

在过去几十年中,香港的经济从制造业转向了金融、服务和创新产业。

这种经济结构的转变使香港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国际企业和人才。

最后,社会变革也是香港近代转型的重要方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香港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现象明显,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同时,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劳动力需求也不断变化,导致香港面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住房短缺、劳工权益等。

这些社会问题成为香港社会发展的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

总之,香港的近代转型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这个城市在近代转型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而成为一个国际化的都市,为全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范例。

然而,香港的转型也面临着各种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持续的发展和改革,香港才能实现更加繁荣和稳定的未来。

香港城市发展

香港城市发展

三、空间形态演进
1841 年开埠后,经过100多年转口港经济时期的建设,香港城市形成了集中于维多利 亚港南北两岸,长约17km的带状布局,城市形态表现为东西走向“带形”的典型山地 城市结构。这一时期城市人口规模迅速增长,城市用地紧张,城市不得不“向上、向 下”寻求发展空间。“向上”:通过平整山坡,城市垂直等高线向山上发展;“向 下”:在港九的维多利亚港两岸不断填海造地,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这一时期的香 港城市都是以维多利亚港为中心,呈现单中心、高密度的发展态势,城市逐步向海面 和外围山地拓展。 1971年后,香港城市发展开始由港九都市区向广大的新界地区扩展,城市结构形态也 由以维多利亚港为核心的同心带形结构向以港九都市区为中心的“集中紧凑,相对松 散”的组团结构演化。香港的城市形态布局走过了从集中到分散的发展之路,城市形 态布局由散点分布到集中带形分布,最终形成了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
四、产业变迁
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了用地结构的变化。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比重 在进入工业化后期即开始显著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在第二产业比重达 到极限后(一般不超过50%),第三产业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 主要动力,也使得配套的生活和服务设施用地增加,占据了城市的黄金地段, 使得城市中心区建设用地的利用率得以提高。 悉尼的就业比重符合三次产业的发展趋势,近80%的就业岗位来自第三产业。 2001年,财产和商业服务部门超过制造业成为悉尼最大的产业部门。 悉尼城的主导产业为商业和金融服务及通信业,占劳动力人口45%的人在金 融、保险和商业服务部门工作,其次为政府部门和酒店餐饮业。
五、政策影响
政府的政策
政府的政策导向是影响城市发展和城市用地规模的重要因素,时而限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展, 时而使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超常规发展。一般而言,影响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动的相关政策有行政 区划调整、城市规划政策、土地管理体制、房地产产业政策和特殊优惠政策等等。 在悉尼的发展中,城市规划政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调整了悉尼的行政区划,通过用地预测 将人口预测转化为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的需求预测,并制定严格的土地使用计划来控制和管理城 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和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 (1)悉尼大都市规划 悉尼大都市规划先后编制过5次,一般期限为20~50年,分别在1948年、1968年、1988年、1995年 和1999年进行过编制。悉尼历次规划的主要内容如表10-6所示。 (2)可持续的悉尼—2030年悉尼规划 悉尼2030年规划以“建设长期持续繁荣、具有世界地位的活跃而生机盎然的城市”为目标。根据 此规划,未来的25年悉尼人口预计增加110万,政府面临着道路交通、住房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和 服务供给的诸多压力。其战略目标包括:适于居住、提高经济竞争力、保证公平、环境保护、高 效治理。 整个悉尼2030年规划包括七个战略计划,分别为:经济和就业、中心和走廊、住房、交通、环境 和资源、公园和公共区域、治理和执行。并同步启动了三个重大项目,即悉尼用水计划、西部悉 尼公园地块和新城开发。 这些战略计划和重大项目,均影响大悉尼各类建设用地规模的变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问题:政治自由 民主健全
经济更繁荣 社会更安定
与内地的交往
更密集融洽

国际社会更认可
政治更自由、民主
人心更认同更归属
不变
原有的社会、政治、经济制 度和生活方式 。
材料一:
从“移民海外”到“凤还巢”
材料二:
从“香港之死”到“更有活力”
材料三: 从“我是香港人”到“我是中 国人” 材料四 从“委派产生”到“民主选举”
澳门
香港
台湾
对于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我 知道
1898年《展 拓香港界址专 条》租借新界, 租期99年。
1860年《北京条约》 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1842年《南京条约》 割占香港岛。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 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 门,攫取澳门居住权。
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 政府签定《中葡和好通商 条约》,正式强占了澳门 地区。
港澳回归大事年表
1984年12月
签署中英联合声明
1987年4月 1997年7月1日 1999年12月20日
签署中葡联合声明 香港回归 澳门回归
港澳的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 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加拿大 艰难大
记者:那个时候为什么会考虑 移民加拿大呢? pinky妈妈:快九七了。 记者:怕九七什么呢? pinky妈妈:怕没有自由啊,朋 友们都走了。 记者:当时中央政府说要在香 港 “一国两制”,这个您清楚 吗? pinky妈妈:我不很清楚。 记者:您当时会有信心吗? pinky妈妈:…… 记者:在加拿大的生活怎样? pinky妈妈:艰难、艰难。
问题:社会安定 经济繁荣
从“香港之死”到“更有活力”
1995年,《财富》杂志曾撰文《香港之死》,体 现了西方人对香港回归后的前景持悲观态度。但 2001年的财富论坛偏偏就选址在香港。香港回归 十年后,2007年出版的《时代》周刊,以整整25 页的篇幅承认其姊妹杂志《财富》当年报道错误, 更承认香港比从前更有活力。

香港回归20年的成就总结

香港回归20年的成就总结

香港回归20年的成就总结导语:“回归前拿的是英国国民海外护照,现在是中国的特区护照,这是变化。

不变的是,这两个护照权利、自由度都一样,去很多国家地区都免签,出入境很自由。

拿着特区护照我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很自豪。

”以下是小编整理香港回归20年的成就总结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为保持香港繁荣稳定,基本法承诺香港回归后仍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

“一国两制”在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弹指一挥间,香港已回归祖国20年。

这期间,香港经历了哪些变与不变?“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

世界瞬息万变,有些‘不变’一定要坚守,有些则要顺应时势积极求‘变’。

关键是香港越来越好,这最重要。

”站在中银大厦61楼的办公室里,面对开阔的维多利亚港,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研究主任方舟说。

每周日上午,李秀恒总会带着家人来到铜锣湾一间茶楼,点上三明治、虾饺,以及他最爱的北菇鸡煲仔饭,配上陈年普洱,享受几十年如一日的早茶时光。

李秀恒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父母移民来香港,80年代开始创业,他从打工起家,一路发展成为身家百亿的香港“钟表大王”。

李秀恒说,回归前,身边不少朋友移民去了欧洲、加拿大,担心回归之后香港繁荣不再,港人生活方式会变。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人“用脚投票”,选择“回流”到香港。

在基本法保障下,香港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保持不变,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港人公众假期中依然有复活节、佛诞日和圣诞假期;每周三晚或周日下午,人们依然成群结队涌入跑马地或沙田马场;午夜时分,中环兰桂坊依然熙熙攘攘,迎接各种肤色的朋友……谈起港人生活中的“变”,李秀恒表示,香港与内地社会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紧密,周围不少年轻人都去内地求学、创业,还有越来越多香港姑娘嫁给内地小伙。

数据显示,从XX年的2407宗,到XX年的7136宗,“港女北嫁”正成为内地与香港跨境通婚群体中一块迅速扩大的版图。

更有不少香港青年创业者被内地的“双创”大潮吸引,到北京、深圳寻找创业机会。

香港购物中心发展历史相关资料

香港购物中心发展历史相关资料

香港购物中心发展历史沿革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中,香港是最早出现购物中心的城市,1966年,香港第一间有现代意义的购物中心海运大厦(可称为海港城第一期)正式开幕,建筑面积达60200平方米,在当时可算是巨无霸。

日本比香港晚两年,1969年第一座大型购物中心玉川高岛屋在东京开业,新加坡大型商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台湾最晚,第一家购物中心:远企购物中心出现于1994年。

香港购物中心发展可分为二到三个时期,前两个时期与交通运输工具高度相关。

1979年是具有分水岭意义,这一年香港地铁正式通车,标志着香港进入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大都市行列,购物中心的发展开始步入崭新的时期。

第一阶段为1979年以前,事实上只有一个大型购物中心:海港城落成。

1966年水路交通在香港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唯一的大型购物中心海港城一期海运大厦便在尖沙咀邮轮码头旁落成。

海港城第一期开幕后,1969年第二期马可波罗香港酒店商场开业,第三期海洋中心于1977年相继登场。

海港城总面积达到:176607.21平方米。

时至今日,海港城仍是香港最有魅力的大型购物中心之一。

使香港的交通便利性有了革命性的提升,跨区交通时间大大缩短,过去上小时的路程可以缩短到不到半个小时,极大地扩大了市民的活动范围,并鼓励跨区购物消费,从而为购物中心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基础。

1980至1989的10年间,私人商业楼宇落成量高达272.1万平方米,是各历史1O年期中最高的,占2002年底累计量的30%。

除海港城外,香港其它主要购物中心均在1979年之后开幕,从1979年到2003年24年间,有超过40间以上具规模的购物中心开业。

从香港购物中心的历史看,轨道交通对该产业发展影响十分大,沿轨道交通(九广铁路、机场、快线、轻轨)布置的购物中心数量达到28家以上。

这一阶段,诞生了众多知名代表性购物中心:太古城中心、太古广场、时代广场、又一城、青衣城等,香港超过三万平方米以上的购物中心总面积达到:228万平方米以上。

从香港回归到今天回顾香港的发展历程

从香港回归到今天回顾香港的发展历程

从香港回归到今天回顾香港的发展历程香港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从1997年7月1日开始,香港恢复了中国的主权,成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

自回归以来,香港发生了很多变化和发展,经济、政治和社会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本文将回顾香港自回归以来的发展历程。

一、回归后的政治变化香港回归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政治制度,享有高度自治权。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行政、立法、司法、财政等方面享有广泛的自治权,香港居民也享有法治、民主和自由的权利和保障。

在香港回归后的20多年时间里,香港政治发生了很多变化。

由于香港和内地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香港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政治分歧和对立。

例如,2019年“修例风波”就引起了香港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揭示出香港社会一些矛盾和问题。

二、经济变化回归后,香港的经济迅速发展。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创新,提高了香港的国际竞争力。

香港的经济主要以服务业为主,香港的金融、航运、贸易、旅游等领域发展迅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

同时,香港也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随着经济的发展,香港的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香港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医疗保健、教育、住房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和改善。

香港的居民也拥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创业的机会。

香港的人口整体素质也明显提高,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认可。

三、文化变化香港的文化多元化,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回归后,香港政府也非常注重文化的发展和保护。

香港的文化生态环境和文艺创作得到了发展和推广,香港的电影、音乐、文学、艺术等领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人才。

同时,香港也吸引了众多国际文化活动和展览进入香港,成为了东亚乃至全球的文化中心之一。

四、社会变化在回归后的20多年间,香港社会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香港的社会结构经历了逐渐变化的过程,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

香港变化20年

香港变化20年

60 小康 INSIGHT CHINASPECIAL PLANNING特别策划香港变化20年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一国两制”在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弹指一挥间,香港已回归祖国20年。

文|《小康》记者 刘源隆为40084亿元(5164亿美元),整体出口为35882亿元(4623亿美元)。

资本——香港有1900多家上市公司,资本市值总额约26万亿元(33300亿美元),每日平均总成交金额达600多亿元。

就业——2016年总就业人数达380万人的纪录高位,较1997年增加约65万。

这是来自于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的一组数据,从数字表面的变化来看,香港回归后,在祖国大陆的强势经济带动下,确实呈现出一片繁荣。

香港经济不俗的表现也得到国际机构的高度评价,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近日发布《2017年世界竞争力年报》,香港连续第二年被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

此外,近20年来,香港在多种国际排名中都取得不错成绩,据统计,到2017年,香港已连续23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

香港对本地企业实行税率低且操作简单的税制,对许多进口产品免税,成就了国际著名的自由港。

香港健康的财政状况、自由的贸易和金融、廉洁的政府、高效的监管等,都受到国际评比机构赞誉青睐。

作为香港回归20周年的亲历者,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用“不简单”三个字来评价回归20年来香港的经济变化:“香港回归之后,遭遇了金融风暴、SARS,影响了香港的经济社会发展。

后来经济慢慢恢复,又重新发展起来,这一段过程不简单。

”亿元(3200亿美元),较1997年累计名义增长81%;人均本地生产总值达到33.9万元。

财政储备——财政储备在2017年3月31日预计近10000亿元,较1997年3月底的3707亿元增长超过一倍。

外汇储备——截至2017年2月底,香港金融管理局管理的官方外汇储备资产,由1997年12月底的928亿美元增至3905亿美元。

了解香港回归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了解香港回归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了解香港回归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香港回归中国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

在这段时间里,香港作为一个特别行政区,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挑战。

但是,有一件事始终没有变的,那就是回归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香港一直以来都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

在回归之前,香港就是一个充满国际氛围的城市,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和文化。

而在回归之后,香港继续扮演着这样的角色,成为东西方文化碰撞和融合的重要场所。

首先,香港回归后继续保持了其多元的文化面貌。

无论是传统的中式茶餐厅,还是西式的咖啡馆,香港既能满足华人对家乡味道的向往,也能提供给外国人熟悉的西方餐饮。

这种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饮食上,还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建筑风格、艺术表演、时尚潮流等。

无论是西式的摩天大楼还是中式的十分优雅的庭院,都可以在香港找到。

其次,在教育领域,香港回归后也注重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香港一直以来都拥有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机构,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前来学习。

这些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培养,也重视学生的文化素养。

因此,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们都能够接触到中西文化并加以融合。

此外,香港回归后也在文化艺术领域积极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每年香港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包括音乐会、舞蹈表演、戏剧演出等。

这些活动吸引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观众。

在这些活动中,中西艺术形式相互交融,各自的特色得到了发扬。

通过这种交流与融合,香港的文化艺术水平得到了提升。

最后,在经济发展方面,香港回归后也充分利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者和跨国公司。

这使得香港成为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在这个过程中,中西方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融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西方的商业模式、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相互碰撞,相互学习,从而实现了双赢。

总的来说,香港回归中国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香港得到了充分发展。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城市,集中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和文化,融合了中西方的优秀传统和创新成果。

香港警察的百年变迁

香港警察的百年变迁

香港警察的百年变迁香港警察是香港的三大纪律部队之一。

1997年7月1日零点,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本文主要从最早的香港警察、海上监狱、鲁人鲁警、阿嫂当警察、发官与PIU五个方面来讲述香港警察的百年变迁。

标签:香港警察警署变迁1997年7 月1 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转眼17年过去了,在这17年中作为一名警察学校的教师,始终关注着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对香港警察的百年变迁充满了好奇……去年年底,我从友人处得到了一本电子书《集体回忆之中区警署……百年警署的故事》,阅读后觉得极为有趣,这是一本由原来一批在中区工作过的警察们,根据历史的记载以及他们自身的经历而编写的故事,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中区警署的建筑物以及在里面或周边发生的人和事……这些内容是我们从事警察这个职业的人群,了解一些香港警察发展史的一扇窗口,对开阔我们的视野,促进两地警务文化交流与合作以及制定相关的警务合作协议,都有裨益。

以下就是书中的部分内容,请大家赏之。

中区警署是一座老式两层楼的西式建筑群,自香港被英国人占据之后直到回归,它见证了从早年的殖民统治,到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本占领时期,以及50,60年代香港的经济腾飞和回归等重大事件,陪伴了几代香港人成长,以及记录了他们走过的崎岖历史。

到了2000年,这座经历多少风风雨雨的建筑物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光荣引退了……最早的香港警察1841年初,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后,英国刚接管香港,急先锋义律便委任坚恩为首席法官和警察总监,集执法与司法于一身。

坚恩在短短八个月之内招募了三名英籍警察指挥官,让其管理160名的警察队伍。

这160名的警员国籍成分较为复杂,其中包括78名欧洲籍,48名华籍和34名印度籍,由此,香港警队从此诞生。

尽管如此,由于香港的法律制度还没有建立,警队的执法活动,在法律上还是非法的。

“做好,就是香港精神”

“做好,就是香港精神”

本文档格式为PDF,如需转换为TXT,可免费下载转换软件:/file/dpikfiut解压密码:/byby777go 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整整15周年了。

15年来,“一国两制”下的香港,马照跑舞照跳,资本主义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继续保持;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和特区政府的领导下,香港人民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繁荣稳定发展。

今天的香港,已经被公认为全球最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和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其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世界名列前茅。

紫荆花下,这颗古老的东方之珠依旧璀璨、依旧耀眼。

日前,本报记者专赴香港,再一次感受了这座狭小拥挤但却秩序井然、时尚前卫却温馨传统的都市的活力和风采。

每次来香港,记者都会到太平山顶俯瞰维多利亚港美丽的景色。

此时,记者眼前的景色虽然依旧,但这个紫荆花盛开的城市显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而现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始终身处这一变化的核心。

日前,在位于香港添马的行政长官办公室,记者见到了打着红色领结、本月底就要退休的他。

“香港人了解了自己是中国人” 谈到香港回归15年的变化,曾特首感慨地告诉记者:“最大的变化就是香港人了解了自己是中国人。

” 曾荫权说:史无前例的“一国两制”得以落实,本身已是不平凡的创举;这一制度通过考验取得成功,也是不平凡的表现。

数十年未逢的金融风暴和SARS冲击,以及危机过后香港经济复苏的速度,都显示出香港前所未见的朝气。

15年来,发生了很多事情,但现在的香港比1997年之前更坚固、更成熟、更了解自己将来的道路。

曾荫权表示,15年来,香港人原有的生活方式,包括价值观、香港的自由和法制,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有所增强。

更重要的是,15年来,香港在政治、经济、民生、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香港目前经济处于20年来最好的水平,社会气氛和谐,民生不断改善,继续保持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亚洲金融风暴过后,香港的整个金融市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我们的期货市场、现货市场联系起来了,证券市场有了全面的提升;SARS虽然带给我们麻烦,但同时也给了我们调理香港整体卫生条件和应对能力的机会。

回归前后香港的变与不变

回归前后香港的变与不变

回归前后香港的变与不变回归前后的香港,无疑是一个引人瞩目的话题。

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香港在回归后的几十年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保留了一些不变的特色。

首先,回归后的香港在经济方面发展迅猛。

回归之初,香港经济的前景并不被看好,甚至有人担心香港会失去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然而,事实却证明了他们是错误的。

回归后的香港通过与内地的经济合作,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无论是外商投资还是金融服务,香港都保持了其独特的优势和竞争力。

其次,回归后的香港文化独特性得到了保持与传承。

香港是一个充满亚洲和西方文化元素的城市,在回归后,香港继续保持了其多元的文化氛围。

无论是电影、音乐还是艺术,香港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影响力。

同时,香港的语言文化也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和发展。

然而,回归后的香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变化。

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人们对自由和民主的追求。

回归之初,香港人对于中国政府的管理方式和制度并不了解,这导致了一些紧张和矛盾的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人逐渐意识到自己在政治上的局限,开始有更多的人对民主价值观和自由表达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香港的社会氛围。

回归前后,香港的社会和风貌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回归前,香港是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社会,人们注重工作和经济发展。

然而,回归后,香港社会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房价过高、教育压力大以及社会阶层的分化等。

同时,香港也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运动和示威活动,这表明香港社会在回归之后出现了更多的分歧和矛盾。

总体来说,回归前后的香港有许多变化与不变。

经济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政治和社会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香港的独特文化得以继承与发扬,但社会氛围也出现了一些分歧和压力。

回归后的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发展与保持香港特色之间的平衡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而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香港才能更好地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香港变迁的英语作文简单

香港变迁的英语作文简单

香港变迁的英语作文简单英文回答:Hong Kong, a vibrant metropolis with a rich history and a dynamic present, has undergone a remarkable transformation over the years. From a humble fishingvillage to a global financial hub, the city has witnessed countless changes that have shaped its character and identity.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s has been in Hong Kong'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landscape. Once aBritish colony, Hong Kong was returned to China in 1997 under the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principle. This unique arrangement has allowed Hong Kong to maintain a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with its own laws, currency, and lifestyle. The city has thrived as 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ial center, with skyscrapers dominating its skyline and global corporations establishing their regional headquarters here.Another notable change has been in the city's infrastructure.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Hong Kong has invested heavily in its transportation, housing, and healthcare systems. The Mass Transit Railway (MTR)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efficient and reliable public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in the world, connecting every corner of the city. Modern skyscrapers now house a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providing comfortable living spaces with state-of-the-art amenities. The city's healthcare system has also undergon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ensuring access to quality medical care for all residents.Furthermore, Hong Kong has witnessed a vibrant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The city is home to a diverse popula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creating a rich tapestry ofcultures and traditions. This diversity is reflected in the city's cuisine, which blends local flavors with influenc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Hong Kong is also known for its vibrant arts and entertainment scene, with world-class museums, theaters, and art galleries showcasing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talent.However, it'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Hong Kong's transformation has not been without its challenges. Thecity's rapid growth has led to concerns about overcrowding, pollution, and rising living costs. The city has also faced political and social tensions, particularly in recent years. Despite these challenges, Hong Kong remains a resilient and dynamic city, constantly adapting and evolving to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21st century.中文回答:香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充满活力的现代大都市,多年来经历了非凡的变迁。

变化于无形看回归十年香港人优越感的消殆

变化于无形看回归十年香港人优越感的消殆

变化于无形看回归十年香港人优越感的消殆相当于香港宪法的《基本法》在第五条里明确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不会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香港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保持50年不变。

”《亚洲时报》特稿文章指出,十年了,香港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似乎没有改变。

不过,生活在这里的人,却可以感觉到过去十年的变化,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更是无形的。

而要为这些变化负责任的是香港人自己。

有形的变化更多是来自过去十年的经济衰退,而非北京政府的干预。

北京政府的干预还没有产生明显的变化,至少现在还没有。

而那些无形的变化,却正在打造一个新香港,这些几乎是非中国居民和游客看不到的。

香港变得更温顺了,也没有以前那么自信了。

香港人对大陆人的那种天生优越感,几乎消失殆尽;“阿灿”这类蔑视大陆人的词汇,已从日常语言中消失了。

“阿灿”原本是一部电视剧里面的人物,后来港人就这样称呼大陆人,意思是乡巴佬。

香港人正在大陆化。

事实上,如今港人过关去深圳消费时,如果他们出手不大方,就会受到羞辱,被叫作“港灿”。

其实打从1997年7月1日凌晨主权移交几小时后,变化就开始了。

当然,北京或港人都没料到,或希望这么快就开始改变。

实际上,有些港人根本没料到此生或来世会发生变化。

1997年夏天,泰国的货币泰铢急剧贬值,引起了一场席卷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暴。

正是这场风暴以及随后爆发的一系列更致命危机,严重了打击港人的自信和傲气。

在金融危机、禽流感、非典、空前高的失业率(8%)、负资产这些灾难面前,港人选择了一条好走的路——依靠北京。

当他们向北京求助,面子、自尊心和天生的优越感都被一股脑儿抛开。

北京政府果断地抛出一条又一条的救命稻草。

北京现在仍在这样做,尽管有时会提醒说,这些都不是长久之计,香港必须解决其根本问题。

但谁在乎呢?好时光回来了,香港又风生水起了。

那是外国游客和当地侨民所看到的。

他们现在还看到的,是这些有形变化:现有多达50万港人在大陆工作,而他们主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级。

十多年来香港的变化

十多年来香港的变化

十多年来香港的变化香港非法占中集会旷日持久,已对香港社会造成巨大负面影响,香港社会表示已忍无可忍。

为深入了解香港民众的内心想法,分析香港占中集会的历史本源与未来发展,有必要对十多年来香港发生的变化以及其对香港民众产生的影响作一回顾与总结。

自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以来,中央人民政府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坚定不移支持香港依法推进民主发展,坚定不移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这是香港在巨大变化中的不变之处在此背景下,香港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文化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首先是在政治方面,2010年,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黄济福教授指出,回归以来,香港社会“马照跑、舞照跳”,资本主义制度照常运转,社会生活和回归前没有多大区别,但是政治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主要特征是:爱国爱港成为社会主流;民主潮流势不可挡,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政党成为民主发展的明星;中产阶层成为民主发展的中坚力量。

4年已经过去,但这种总体发展趋势却没发生根本性变化。

爱国爱港成为社会主流,这是毋庸置疑的,每一个公民都天然的对自己所生所长的土壤有一种依赖感与保护欲,不允许任何力量侵入它。

而回归十多年来,港人对自己的祖国——中国也渐渐产生了这种感觉。

具体表现在,第一,回归以来港人国民身份认同趋势上升。

第二,领取中国护照人数增加。

第三,对中央政府和内地信任度和满意度提高。

第四,拥护祖国统一和祖国休戚与共。

第五,移民回归,港人北上,支持香港和内地互动,背靠祖国的成了绝大多数。

第六,爱国爱港力量逐渐成为香港最大的政治力量等等。

所有这些改变的一大原因无疑是我国国力的强盛,国际威望的提高,港人找到了作为国人的荣耀感、自豪感与归属感。

其次,民主潮流势不可挡,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占中问题来自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普选问题和2016年立法会产生办法的决定,这一决定再次有力推动了香港的民主发展,然而这给外国势力代言人成功上位夺取最高香港治权,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门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多年来香港的变化
香港非法占中集会旷日持久,已对香港社会造成巨大负面影响,香港社会表示已忍无可忍。

为深入了解香港民众的内心想法,分析香港占中集会的历史本源与未来发展,有必要对十多年来香港发生的变化以及其对香港民众产生的影响作一回顾与总结。

自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以来,中央人民政府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坚定不移支持香港依法推进民主发展,坚定不移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这是香港在巨大变化中的不变之处在此背景下,香港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文化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首先是在政治方面,2010年,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黄济福教授指出,回归以来,香港社会“马照跑、舞照跳”,资本主义制度照常运转,社会生活和回归前没有多大区别,但是政治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主要特征是:爱国爱港成为社会主流;民主潮流势不可挡,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政党成为民主发展的明星;中产阶层成为民主发展的中坚力量。

4年已经过去,但这种总体发展趋势却没发生根本性变化。

爱国爱港成为社会主流,这是毋庸置疑的,每一个公民都天然的对自己所生所长的土壤有一种依赖感与保护欲,不允许任何力量侵入它。

而回归十多年来,港人对自己的祖国——中国也渐渐产生了这种感觉。

具体表现在,第一,回归以来港人国民身份认同趋势上升。

第二,领取中国护照人数增加。

第三,对中央政府和内地信任度和满意度提高。

第四,拥护祖国统一和祖国休戚与共。

第五,移民回归,港人北上,支持香港和内地互动,背靠祖国的成了绝大多数。

第六,爱国爱港力量逐渐成为香港最大的政治力量等等。

所有这些改变的一大原因无疑是我国国力的强盛,国际威望的提高,港人找到了作为国人的荣耀感、自豪感与归属感。

其次,民主潮流势不可挡,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占中问题来自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普选问题和2016年立法会产生办法的决定,这一决定再次有力推动了香港的民主发展,然而这给外国势力代言人成功上位夺取最高香港治权,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门槛。

占中集会组织者也正因此出此下策,发起占中集会骚扰民生。

但是他们应该认识到,香港回归十多年来,其民主潮流已经势不可挡,极少数人为了自身利益而所做的无畏的反对不会带来任何实质性改变,更不会动摇中央的正确决策。

1997 年香港回归,根据《基本法》,香港开始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基本法规定,香港行政长官的选举最终达至由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按民主程序提名后普选产生的目标。

立法会的选举最终达至全部议员由普选产生的目标。

这个双普选的目标必然激发推进民主的热情。

有数据显示,回归前,“到1991 年,立法局选举首次引入分区直选,当时地方选区的登记选民人数约有192 万人,而投票率为39.15%。

”回归后,“在2004 年,立法会选举中,地方选区登记选民人数已上升至约321 万,而投票率亦升至55.6%。

登记选民人数及投票率的增加,反映了市民是期望在选举方面有更大的参与的(引自黄济福《回归以来香港政治生态的四大变化》)。

这些变化都说明了民主潮流在香港的盛行及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最后,政党成为民主发展的明星;中产阶层成为民主发展的中坚力量。

这些政治方面的变化无不指向一个方向,那就是民主,法治。

这也意味着占中集会组织者及外国势力的阴谋不会得逞。

经济方面,刚回归时,香港就遇到了亚太经融风暴,严重的经融风暴导致香港经济开始衰退,其经济出现疲软的状况,尽管之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苏,但还是没有达到回归前的繁荣,直到2003年其经济增长才步入正轨。

数据显示,直到2009年,12年来香港GDP年均增长3.88%,打破了西方学者关于回归后将出现
“香港之死”的预言。

2008年香港GDP总额为2152亿美元,同比增长2.4%;人均GDP为3.08万美元,世界排名28位,亚洲第6位。

2008年,香港进出口总额为7499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4.75%,回归以来年均增长6%,是全球第12大贸易实体。

2008年底银行总资产达13787亿美元,是世界第15大银行中心;外汇储备1825亿美元,是世界第6大外汇交易市场(来自中国经济网)。

十几年来香港仍一直保持着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变,可见香港经济的发展虽有所起伏,但总体来看,却是趋向于又好又快方向发展。

经过十几年中央的大力支持与政策指导,香港人均GDP呈现增长态势,香港民众的生活得到提高,香港的经济也将持续繁荣下去。

但占中问题旷日持久,已经对香港的经济繁荣造成了重大负面影响,这必将引来商界及民众的强烈反对。

在文化方面,香港的变化则尤为明显。

首先是语言方面,1997年前后,香港流行一种说法:只要不过罗湖桥,就可以不用学普通话。

如今,置身于人潮涌动的铜锣湾商圈,耳边尽是普通话的声音:店铺的销售员热情地用普通话招揽生意;街头的香港市民耐心地用普通话为内地游客指路。

回归前的香港,粤语和英语是主流;17年来,随着香港与内地在政治、经贸、社会文化及教育等领域的交流越发频繁,普通话在香港使用日趋广泛。

特区政府统计处2011年发布的香港人口普查报告显示,普通话的普及程度首次超越英语,成为香港的第二大语言。

这使得香港越来越具有中国的味道,香港人民对祖国的归属感也在不断加强。

文娱方面,97回归前,1980年代开始的香港内地合拍片风潮逐渐陷于混乱无序,一些内地片厂与香港合拍影片仅将厂标卖给港方便万事大吉,大批质量不高的合拍片泛滥。

97回归后,中央加强了文艺领域的监管工作。

尤其在电影制作领域,中央通过行政法规(如2004年开始施行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将香港合拍片制作纳入内地规范。

文件规定香港内地合拍片可视为国产片在内地发行,但合拍片中内地主要演员的比例不得少于影片主要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加之港片在台湾和东南亚市场的大幅萎缩,香港影人急需扩大内地市场,也为在纯港产影片中引入大陆演员提供了可能。

这使我们在港片中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内地艺人面孔。

香港与内地的电影文化交流也不断加深。

可见,回归十几年来,大陆与内地的文化渗透交融已十分充分,港民与内地公民的文化界限也在不断缩小至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