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
文言文翻译白毛女
![文言文翻译白毛女](https://img.taocdn.com/s3/m/519b8c01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40.png)
昔有贫农杨白毛,居我国东北之深山。
其家贫,常受地主欺凌。
一日,白毛偶得宝珠,致富家。
地主贪心,欲夺宝珠,遂起争端。
白毛为保宝珠,遂逃入深山,隐姓埋名,避地主追捕。
白毛入山,历尽艰辛。
一日,遇老僧,僧问:“汝为何人?为何逃入此山?”白毛不敢言真名,遂谎称:“我乃山中一樵夫,因避人追捕,暂居此地。
”僧悯其苦,遂赐以法术,使白毛头发变白,以便隐匿。
白毛在山中,遇一女子,名喜儿。
喜儿年幼丧母,家贫如洗,常受地主欺凌。
白毛与喜儿结为好友,共同度日。
时值严冬,白毛为喜儿缝制棉衣,以御严寒。
喜儿感激涕零,愿与白毛共度余生。
未几,白毛头发变白,喜儿亦察觉。
白毛告之实情,喜儿感动不已。
两人相拥而泣,发誓永不分离。
白毛教喜儿识字,喜儿聪明伶俐,学业有成。
白毛与喜儿在山中生活,虽清苦,却幸福美满。
一日,地主派人来山中寻找白毛。
白毛与喜儿藏匿,终被地主发现。
白毛与喜儿奋力抵抗,但地主人多势众,白毛与喜儿被捕。
白毛不屈不挠,誓死反抗。
喜儿为救白毛,跳崖自尽。
白毛被地主押送至县城,受尽折磨。
喜儿之魂魄附于喜儿生母,告之喜儿死讯。
喜儿生母悲痛欲绝,遂告发地主罪行。
官府查实,将地主绳之以法。
白毛经此一劫,身体渐弱。
喜儿生母将其抚养成人,白毛终成一位有道德、有才能之人。
白毛不忘喜儿,遂为其立庙,以示纪念。
《白毛女》之故事,反映了我国农村人民之生活困境,以及地主阶级之残酷剥削。
白毛与喜儿之爱情,虽历经磨难,终成佳话。
此剧寓意深刻,警醒世人,珍惜眼前人,勿忘过去之苦难。
译文如下:昔有贫农杨白毛,居东北深山。
家贫常受地主欺凌。
一日,白毛得宝珠,致富。
地主贪心,欲夺宝珠,起争端。
白毛保宝珠,逃入深山,隐姓埋名,避地主追捕。
白毛入山,历尽艰辛。
一日,遇老僧,僧问:“汝为何人?为何逃入此山?”白毛不敢言真名,谎称:“我山中一樵夫,避人追捕,暂居此地。
”僧悯其苦,赐以法术,使白毛头发变白,隐匿。
白毛山中,遇女子喜儿。
喜儿年幼丧母,家贫如洗,常受地主欺凌。
歌剧《白毛女》鉴赏
![歌剧《白毛女》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55dd5dc4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da.png)
歌剧《白毛女》鉴赏
《白毛女》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典歌剧。
它以一个小山村的白毛女为主角,以
她的人生经历为线索,表现了苦难的生活、对敌人的仇恨以及人民的团结与斗争精神。
这
部歌剧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深刻的社会性质,而且在于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表
现。
歌剧以传统的器乐开场,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乐曲中穿插了锣鼓和古琴等民
族乐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开场节目既有昂扬的激情和雄壮的气势,又充满了呼
唤和感人的情绪。
这种开场方式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表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不朽魅力。
歌剧的歌曲采用了大量民族音乐元素,使剧情更加真实以及感人。
如“白毛女之爱情”等经典歌曲,将白毛女和她爱人的爱情描绘的淋漓尽致,唱出了深情厚爱,慷慨赴义的英
雄气质。
再如《灰色的天空》这首歌曲,以悲怆而庄重的曲风,表达了农村人民在艰苦卓
绝的环境中的愁苦和茫然。
这些歌曲不仅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代表了当时中国乐曲创
作的绝佳水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浓重气息和博大精深。
《白毛女》歌剧通过细腻的音乐表现、完整的剧情头有原则地阐述了一个农村女性的
成长历程,展现了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坚毅无畏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深刻表现了中国农民
的斗争历程。
这场歌剧不仅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海纳百川、凝聚精神和奋斗精神。
白毛女文言文
![白毛女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6a29a5ea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42.png)
白毛女文言文1. 白毛女文言文翻译有个佃农名叫杨白劳,早年失偶,养育了一个女儿,名字叫做喜儿,许配给了住同一个村子里的名叫大春的青年。
(村里有个)地主叫黄世仁,(此人)为富不仁,逼(杨白劳)交租,杨白劳呼喊求助无路可走,于是自杀而死。
喜儿立刻陷入虎口,被黄世仁所奸污了。
接着黄世仁又想把喜儿卖掉。
喜儿没有办法,就在半夜里逃跑了,跑到深山然后躲藏起来,采摘野果吃。
为了报仇而生存,偷偷进入古寺,抓人们供给菩萨的供品吃,人们都以为她是鬼。
后来解丨放军到来,(喜儿)被大春抓住了。
大春仔细看看,正是喜儿啊!喜儿自己说出了(她)的坎坷经历,两个人不由得感慨起来。
这正是:漫漫长夜后终于看见日出了,地覆天翻(的革命)让劳动人民都当家作主人了。
从此世界上没有残酷的政令,豺狼虎豹般的压迫者都被人民烧成灰烬(打倒了)。
追问能否把注释标一下,谢谢追答【注释】[1]撷:采摘。
[2]义军:指解放军。
[3]熟视:仔细看。
[4]唏嘘:感慨的样子。
[5]苛政:残酷的政令。
2. 白毛女古文翻译解词【译文】佃户杨白劳,很早的时候丧失了妻子,养育了一个女儿,名叫喜儿,许配给了同村的大春。
地主黄世仁,非常富有,但是不仁慈,他用田地租税逼杨白劳。
杨白劳到处哭喊无路,于是自尽了。
喜儿顿时陷入虎口,被黄世仁所侮辱。
不久黄世仁又想要出售喜儿。
喜儿没有办法,于是夜里逃脱了,走到深山里藏了起来,采摘果实吃。
为了延长生命和报仇,潜入古寺,抓供品吃,人都认为是鬼魂。
后来解放军到了,喜儿被大春截获了。
大春仔细看,竟然是喜儿。
喜儿自述坎坷,二人禁不住感慨。
这正可说:漫漫长夜过去了,终于见到了出升的太阳,人间的事发生了改变。
从这开始世上没有残酷的政令,豺狼虎豹变成了灰烬。
【字词解释】1为:做2以:用3相: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的4为:被5既而:不久6售:卖7走:跑8匿:藏9撷:采摘10啖:吃11魅:传说中的鬼怪12乃:是13易:改14自此:从此15苟政:残酷的政令16自尽:自杀17熟视:仔细看18坎坷:不幸的经历19义军:指解放军20唏嘘:感慨的样子【文言知识】1.相。
《白毛女》故事梗概
![《白毛女》故事梗概](https://img.taocdn.com/s3/m/0e6cafc108a1284ac85043c4.png)
1944年除夕,抗日战争尾声。
冀中杨各庄的老佃农杨白劳在外躲债,到集贸市场买了白面鲜肉准备回家包饺子过年,他没有钱给独生女儿喜儿买化妆品和首饰,就给她买了两根红色的橡皮发箍扎头发用。
晚上,杨白劳回到家里,喜儿已很长时间没见到爸爸,扑到爸爸怀里哭了。
爸爸从怀里取出红色橡皮箍箍,把女儿长长的黑发扎成辫子,父女俩准备包饺子过年,要知道那时候穷人一年难吃一回饺子!这时喜儿哪里知道,就在年三十这天,当地日伪保长、黑恶势力头子(当时的叫法是汉奸恶霸地主)黄世仁带着恶奴家丁找到杨白劳,逼还杨白劳借黄家的高利贷!杨白劳跪在地上求黄世仁宽限几日,等过完春节想办法筹钱还高利贷。
黄世仁哪里可依,从怀中拿出一份事先写好的卖身契,将爱女喜儿卖给黄家做婢女—丫鬟!原来喜儿是当地十里八村的美女,黄世仁一直垂涎三尺,想霸占喜儿。
杨白劳誓死不从,黄世仁竟打昏杨白劳,强行在喜儿的卖身契上按下手印,等杨白劳醒来,给他两块大洋算是“找零”,杨白劳买过节物品的钱就是卖出喜儿的找零钱。
吃完年夜饺子,喜儿在节日的花炮声中入睡。
杨白劳想着明天一早,黄世仁就要来带走喜儿到他家做奴,心如刀绞,已不想活了,拿出剧毒的卤水喝了下去···第二天大年初一,喜儿一觉醒来,爸爸已不在人世,杨各庄的众乡亲赶来为杨白劳收尸。
这时,黑恶势力头子黄世仁闯进杨家,拿出喜儿的卖身契要抢走喜儿,村民奋力反抗,黄世仁竟开枪弹压,抢走喜儿。
村民中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大春——喜儿的男朋友,他怒不可遏,当晚他闯进黄家欲救出喜儿没得手,杀死一个家丁,纵火烧了黄家的厢房逃走。
喜儿到了黄家,受尽屈辱和打骂,黄世仁的母亲是典型的母老虎,她挑剔喜儿给她泡的茶,竟用发簪扎喜儿的脸。
喜儿捂着脸在佛堂痛哭,这时黄世仁悄悄进来,竟扒掉喜儿衣裤,强行奸污了喜儿!那时女孩儿的贞洁就是性命,万念俱灰的喜儿也曾幻想反正身子已被黄世仁糟蹋,就嫁给黄世仁做小老婆。
谁知一天中午喜儿无意中发现,黄世仁已准备把她卖给妓院。
白毛女名词解释
![白毛女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e3bc4a0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0b.png)
白毛女名词解释
歌剧。
是中国第一部在秧歌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剧。
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儿”,其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顾名思义被称作“白毛女”。
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
这部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创作的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
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文艺作品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白毛女
![白毛女](https://img.taocdn.com/s3/m/13059a8d8762caaedd33d49d.png)
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 炽等 曲 贺敬之、丁毅 编剧 1945年 创作于延安
作 品 简 介
• 歌剧《白毛女》是在1943年延安开展的新秧歌运动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新歌剧。剧情描写贫苦农 民杨白劳被地主黄世仁逼债致死,女儿喜儿在黄家受尽 凌辱后,逃往深山,苦熬三年,头发全变白。喜儿的恋 人王大春参加八路军后随部队回来救出喜儿,打倒了黄 世仁,为千千万万受苦人报了仇,揭示了“旧社会把人 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道理。
• 歌剧音乐采用了河北、陕西、山西等的民歌与地方 戏曲音调加以改编和创作,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白 毛女》是我国歌剧创作史上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歌剧主要人物
喜儿,杨白劳——纯朴的农民,他们盼望 用自己的双手劳动来换取幸福的生活,然 而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却把他们逼得一个 躲进山洞里像野兽似的过着非人的生活, 一个自杀了。
黄世仁——地主阶级的代表,靠剥削过着 腐化堕落的生活,他欺负百姓,使无数劳 动人民生活在悲痛和绝望之中。 穆仁智——依靠地主为虎作伥的狗腿子形 象。 王大春,张二婶——贫苦农民的代表。
课堂小结
(1)歌剧《白毛女》的创作,不论从文学、戏剧 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表演方面,都具有鲜明的 民族性、群众性和革命性。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结 合上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2)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成功,为新歌剧的创 作积累了经验,它是我国新歌剧史上一个光辉的 里程碑。 (3)1951年歌剧《白毛女》荣获斯大林文艺奖。
芭蕾舞剧白毛女赏析
![芭蕾舞剧白毛女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c21ebc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64.png)
芭蕾舞剧白毛女赏析芭蕾舞剧《白毛女》赏析芭蕾舞剧《白毛女》是中国现代舞台艺术中的一部精彩之作。
本文将对该剧进行赏析,探究其独特魅力所在。
一、剧情介绍《白毛女》是根据陈忠实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是一部反映解放战争时期农民斗争的现实主义舞剧。
故事讲述了白毛女父亲因欠债而被迫当兵,白毛女为寻找父亲,顶替父亲参军,并勇敢地与敌人作斗争。
最终,在革命军队的帮助下,她成功解放乡亲,收获了爱情和幸福。
二、舞台设计在舞台设计方面,该剧采用了简洁大气的手法。
舞台背景常常以乡村的田野、战场等作为基调,与舞者的动作和音乐相得益彰。
同时,运用灯光设计,营造出不同场景的氛围,将观众带入剧情的深入。
三、音乐与编舞芭蕾舞剧《白毛女》的音乐配乐独特,既有悲壮的交响乐,也有欢快的农民乐曲。
音乐与编舞相互配合,表现出战斗、痛苦、欢乐等情感。
舞者们优雅的舞姿和精湛的技巧,将故事情节通过舞蹈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角色形象塑造《白毛女》中的角色形象塑造鲜明。
白毛女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女性形象,她顶替父亲参军,与敌人作斗争,不畏艰难。
不仅如此,她还展现了母爱和爱情的伟大力量。
其他角色也各有特点,扮演他们的舞者通过自己的表演技巧,将角色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五、思想意义《白毛女》通过戏剧内涵和舞蹈形式,传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斗争与解放战争的英勇事迹,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力量与智慧。
该剧也强调了人民的团结和奋斗精神,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人民解放的力量和意义。
六、国际演出与影响力《白毛女》自1958年首演以来,不仅在国内取得了较大成功,还在国际间广受赞誉和演出机会。
该剧的成功演出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芭蕾舞和舞台艺术的发展,也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语:芭蕾舞剧《白毛女》展现了中国农民解放的艰辛历程,塑造了一系列鲜活而深刻的角色形象。
该剧通过音乐、编舞和舞台设计的完美融合,向观众传达了对勇敢斗争和团结奋斗精神的讴歌。
它的国际演出和影响力也展示了中国舞蹈艺术的魅力和独特性。
白毛女讲的什么故事
![白毛女讲的什么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22283ac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08.png)
白毛女讲的什么故事
《白毛女》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做报家园的国家。
这个国家有一个叫做邬母的女子。
母亲有一只白毛的小母牛,白毛女。
每天母亲都会把白毛女放到河里,以便它可以洗净自己。
某天,白毛女掉进了河里,母亲大喊大叫,却没能把牛拉出来,最终白毛女还是淹死了。
当白毛女还活着时,她总是对我们好,可是现在她去世了,母亲便觉得她的心只有一片失落和伤痛。
最终,母亲把白毛女的尸体用船运回家,决定举行一个隆重的葬礼,表达自己对这只牛的特别的思念。
这件事情也给全国带来了不一样的感情,让人们感受到思念的力量。
白毛女的故事
![白毛女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bd522f4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6c.png)
白毛女的故事白毛女是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现实主义戏曲,由康生创作于1945年,是中国现代戏曲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农民起义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一个农民妇女白娘子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悲惨遭遇和艰难奋斗的故事。
白毛女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陕北农村。
主人公白娘子是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女儿,她与青年杨子荣相恋并结婚。
然而,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使得白娘子的父亲被杀害,家破人亡。
在白娘子失去父亲的悲痛中,她决定加入革命军,与日寇进行抗争。
在革命军中,白娘子艰苦奋斗,与同志们一起进行战斗,展现了中国农民妇女的坚强和勇敢。
在一次战斗中,她救了杨子荣的生命,但自己却被日寇抓获,遭受了严重的折磨。
然而,白娘子并没有屈服,她坚强地忍受着痛苦,继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最终,白娘子在同志们的帮助下成功逃脱,重逢了杨子荣。
然而,战争的残酷使得白娘子失去了双腿,成为了一个残疾人。
尽管如此,她依然坚强地面对生活,与杨子荣一起努力奋斗,为了新生活而努力奋斗。
白毛女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民妇女在战争年代的坚韧和勇敢,她们在艰难的环境下,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了家庭和国家的幸福而奋斗。
这部作品深刻揭示了中国农民妇女的伟大精神,展现了他们在历史风云中的坚韧和勇敢,是中国现实主义戏曲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白毛女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物的命运,更是中国农民妇女在特殊历史时期的集体命运。
她们在战争年代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敢,成为了中国农民妇女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现代戏曲中的一部珍贵作品。
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农民妇女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感受她们的坚韧和勇敢,为她们的伟大精神所折服。
白毛女的故事,是中国现实主义戏曲中的一部珍贵作品,它深刻揭示了中国农民妇女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伟大精神,展现了她们在战争年代的坚韧和勇敢。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个人物的命运,更是中国农民妇女在特殊历史时期的集体命运,是中国现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通过白毛女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农民妇女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感受她们的坚韧和勇敢,为她们的伟大精神所折服。
《白毛女》读后感
![《白毛女》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f1198f8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4f.png)
《白毛女》读后感引言《白毛女》是中国现实主义戏剧作家白先勇于1958年创作的一部民族题材的长篇话剧。
它以“白毛女”的形象为主线,描述了中国农村的贫困与苦难,以及人民解放军解救白毛女的故事。
读完《白毛女》后,我深受触动。
本文将从剧本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对《白毛女》进行分析和讨论。
剧本结构《白毛女》的剧本结构紧密有机,起承转合合理。
剧本以白毛女的遭遇为起点,通过多线程的方式展开,逐渐将白毛女与人民解放军展现出来。
整个剧本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环境的描写、白毛女回忆家族的辉煌、白毛女被赶出家门的遭遇、白毛女寻找儿子的艰难经历、人民解放军解救白毛女的戏剧性场面。
剧本的结构使故事情节自然推进,同时又保持了紧凑感和张力。
人物形象《白毛女》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形象鲜明。
白毛女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女性形象,她不仅在贫困困苦中坚持生活,还努力寻找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
人民解放军是正义和力量的象征,他们在剧中担任解救白毛女的角色,表现出无私的精神和对人民的关心和保护。
剧中的其他人物也各具特色,例如高官、杨百万等,他们形象的刻画更加丰满了故事的情节。
主题思想《白毛女》的主题思想是关于阶级斗争、人民解放和社会进步的。
通过白毛女和人民解放军的故事,剧本揭示了贫困农民的苦难和压迫,同时也呼吁人民解放军的出现为农民带来了解放和希望。
作者通过白毛女这个形象传达了乡村妇女的伟大和坚强,同时也表达了农民对党和人民解放军的无比信任和拥护。
艺术手法《白毛女》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剧本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其中,对白毛女的回忆和对家庭的描写运用了倒叙的手法,使剧情更加扣人心弦。
此外,剧中还使用了歌曲和舞蹈,并结合舞台布景、道具等元素,增加了戏剧的观赏性和感染力。
综合评价《白毛女》是一部经典的中国话剧作品,通过展示贫苦农村的生活和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事迹,引发人们对于社会不公和阶级斗争的深思。
剧本结构紧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赞美和对人民解放军的崇敬。
白毛女的故事简介
![白毛女的故事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759e15a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3d.png)
白毛女的故事简介
白毛女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个著名人物,她的故事被改编成了京剧、电影、电视剧等各种艺术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白毛女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小村庄,讲述了一个普通农家女白娘子的传奇命运。
白娘子原本是一个贫苦农家的女儿,她生活在一个叫做白毛村的小村庄里。
白娘子的父母早逝,她和她的哥哥白富美相依为命。
在一个冬日的寒夜,白娘子在雪地上捡到了一个受伤的白蛇,她心怀仁慈,将白蛇带回家中,并用自己的衣服为它裹伤。
白蛇受到了白娘子的救助,对她产生了感激之情。
白蛇化作一个美丽的女子,名叫白素贞,她和白娘子成为了好朋友。
后来,白素贞和白娘子一起去了杭州,白娘子在杭州遇到了一个善良的书生许仙,两人相爱并结为夫妻。
然而,白素贞的身份被恶霸法海发现,法海将白素贞关押在雷峰塔里,白娘子为了救出好友,不顾一切地去找许仙求助。
在白娘子的帮助下,许仙得知了白素贞的真实身份,他决心和白娘子一起去雷峰塔救出白素贞。
最终,白娘子和许仙成功解救了
白素贞,三人重聚欢乐。
然而,法海不甘心失败,他化身成为一只白鹤,企图再次将白素贞抓走。
在激烈的战斗中,白娘子和许仙终于打败了法海,白素贞也得以重获自由。
三人终于可以安心地生活在一起,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白毛女的故事以其感人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感动了无数人,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良和仁爱是最珍贵的品质,只有心存善念,才能得到幸福和美满的生活。
白毛女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不断地为后人传颂和传承。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1273d85a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c6.png)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歌剧《白毛女》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郭文景根据白先勇的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一部现代主义歌剧作品。
《白毛女》以1940年代陕北的生活为背景,描绘了农民白毛女与曹丕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展现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艰辛和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
歌剧《白毛女》在音乐上呈现了现代主义的创作风格。
作曲家郭文景运用了丰富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技巧,创造了独特的音乐语言。
他在歌剧中融入了传统的中国音乐元素,如京剧和民歌,同时也结合了西方的作曲技法,使用了复调和多声部的编曲方法。
这种融合了中西音乐风格的创作方式,使得歌剧的音乐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张力。
歌剧《白毛女》在表演上也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呈现出现代主义的创新特点。
该剧的导演杨洪杰在舞台布景、服装和灯光设计上都采用了现代化的手法,用现代化的视觉语言展现了剧情的冲突和张力。
他还注重表演的节奏和动态,将传统的舞台表演与现代的舞蹈和肢体动作相结合,使得演员的表演更加生动和饱满。
歌剧《白毛女》在剧本创作上也具有现代主义的特点。
剧本架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同时也呈现出多元的视角和叙事方式。
剧中人物形象丰满生动,个性鲜明,通过他们的对话和行动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反抗精神。
该剧还展现了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探索,呈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思考。
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的创作意图和主题,歌剧《白毛女》运用了许多象征、隐喻和抽象的手法。
白毛女被设定为虎头虎脑的女性形象,象征着她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曹丕则被刻画成无情的农民财主,象征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压迫。
这些象征与隐喻的手法使得剧作更具深度和内涵,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歌剧《白毛女》具有现代主义的创作艺术特征。
在音乐、表演、剧本和象征手法上都体现了创作者的创新思维和个人风格,展现了中国现代音乐剧创作的独立性和生命力。
这部歌剧不仅成为中国音乐剧发展的里程碑,也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高度的赞誉和评价。
《白毛女》名词解释
![《白毛女》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e0098bd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3a.png)
《白毛女》名词解释
歌剧。
是中国第一部在秧歌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剧。
《白毛女》是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
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
1945年初作于延安,同年4月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后在解放区各地陆续上演,深受广大人民和八路军官兵的喜爱。
《白毛女》内容介绍:
剧本情节是地主恶霸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污辱其女喜儿,喜儿被迫逃入深山成了“白毛女”。
八路军来到了该地区,喜儿重见天日。
其主题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采用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及其表现手法,并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是在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
歌剧《白毛女》研究
![歌剧《白毛女》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21b55b6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ac.png)
歌剧《白毛女》研究歌剧《白毛女》研究导言歌剧《白毛女》是中国近代歌剧黄埔时期的经典之作。
它以大家重要的话剧《白毛女》为基础,通过音乐与歌唱,将这个感人的故事呈现给观众。
本文将对《白毛女》的创作背景、剧情与歌曲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中国歌剧艺术中的地位与影响。
一、创作背景1.1 黄埔时期的歌剧20世纪40年代,中国进入了抗日战争的阶段,国家面临巨大的困境。
在黄埔时期,文艺工作者们通过自己的创作,传递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人民为国家的独立与自由而奋斗。
歌剧《白毛女》正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它以生动的艺术形式,讲述了一个农村姑娘为家庭、为国家付出一切的故事。
1.2 历史背景与创作动机《白毛女》的故事背景设在上世纪30年代的湖南农村。
故事讲述了年幼的白秀珠,在丈夫因冤假错案而被迫离开家乡后,独自面对战争、贫穷与饥荒的艰难生活。
为了生活,白秀珠被迫卖掉自己的头发,改变成一个卖火柴的姑娘,并在祖国面临危难时奋不顾身地进行抗日斗争。
《白毛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人民对家庭和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剧情分析2.1 第一幕:幸福的家庭第一幕讲述了白秀珠与丈夫、父母幸福美满的生活。
他们生活在一个小农村里,拥有自己的田地与家园。
白秀珠年幼时嫁给了从城里回乡的克文,夫妻恩爱,家庭温馨。
2.2 第二幕:饥荒与迫害第二幕描述了白秀珠与家人遭遇的饥荒与迫害。
由于地主陈传喜的陷害,克文被迫离开家乡,白秀珠和父母被迫流离失所。
他们在城市附近挨饿,生活十分困苦。
2.3 第三幕:奋斗与自我牺牲第三幕以白秀珠卖掉头发并改变形象的决心为转折点,她改头换面成为卖火柴的姑娘,坚定地投入了抗日斗争。
她与其他革命战友一同勇敢抵抗日本的侵略,最终牺牲自己保护革命情报。
2.4 第四幕:胜利与希望第四幕展示了战争胜利、白秀珠战友们族人的生活得到改善。
克文也通过正义的力量回到白秀珠身边。
他们以一颗无私的心和感恩的心对待家庭与祖国。
结尾处,白秀珠塑像矗立在百姓中,成为了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7b5a5573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11.png)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白毛女》是中国著名的现代歌剧作品之一,创作于1945年。
该作品以“白毛女”杨白劳这个形象寓意着民族解放,表达了中国人民在战争年代中所经历的痛苦与艰辛,并展现出了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
在音乐方面,《白毛女》的创作运用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如对京剧、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的运用,表现了中国乡村的质朴、淳朴和激情。
歌曲旋律和歌词不仅极具感染力,而且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人民性,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另外,该作品在舞美设计上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表现出战争年代中人民的生活困难和苦难,该作品在舞美设计上大量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突出了真实感和可信度。
而造型设计则紧密结合着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时代背景,体现出了人物的个性特色。
最后,该作品在情感上也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征。
作品在讲述一个女子的命运时,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背景被深刻地融入其中,表现了一个白毛女身出父母、投水自尽之后得以复生的完整过程。
这种对于情感与历史的有机结合,表达出了对于历史和人民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综上所述,《白毛女》在音乐、舞美、情感等方面的艺术特征都表现了其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成为中国歌剧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白毛女的故事
![白毛女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811ab70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2b.png)
白毛女的故事白毛女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个著名人物,她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初,是一部反映农民斗争和爱情悲剧的艺术作品。
故事的主人公白毛女是一个勇敢善良的农村姑娘,她的故事感人至深,让人们铭记于心。
白毛女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白毛女的父亲叫做田福,是一个善良的农民,但家境非常贫困。
在一次打田的过程中,田福被地主的恶狗咬伤,因为家里没有钱治疗,田福只好忍受着痛苦。
白毛女为了救父亲,不顾一切地去找医生,但是医生要求一百两银子。
白毛女没有钱,只好去求地主,地主却要求白毛女以身相许,白毛女宁死不屈,最终逃回家中。
白毛女的坚贞不屈感动了山里的一位青年杨乃武,杨乃武是一个积极参加农民斗争的青年,他深爱着白毛女。
在白毛女的父亲去世后,白毛女和杨乃武决定结为夫妻。
然而,地主为了报复白毛女逃跑的事情,派人抓捕杨乃武,并将他押送到县城。
白毛女得知消息后,毅然决定前往县城营救杨乃武。
在县城,白毛女遭遇了地主的追捕和迫害,但是她并没有退缩。
最终,白毛女在革命队伍的帮助下,成功救出了杨乃武。
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开始了新的生活。
白毛女的故事感人至深,她的坚贞不屈和对爱情的执着令人动容。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农民的斗争精神,也展现了爱情的伟大力量。
白毛女的形象成为了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个经典形象,她的故事也被搬上了舞台和银幕,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白毛女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迎来美好的未来。
这个故事也激励着无数人,让人们明白了爱情和正义的可贵。
白毛女的故事将永远被人们传颂,她的形象也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白毛女》赏析
![《白毛女》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d97441cdd36a32d73758163.png)
《白毛女》赏析《白毛女》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为主要素材,又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
主要情节是: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奸污了她,最后又逼得她逃进深山。
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了,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
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中搭救出喜儿。
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开始了新生活。
全剧通过喜儿的遭遇,深刻地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真实地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中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证明了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砸碎封建枷锁,使喜儿以及与喜儿有着共同命运的千千万万农民得到解放。
1945年5月,《白毛女》在延安公演,向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献礼,取得极大的成功。
在此后的演出过程中,剧本又不断修改,日臻完美。
由于思想上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白毛女》在土改运动和解放战争中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量,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教育作用。
《白毛女》全剧共五幕。
第一幕有四场,课文只选了第一场和第二场。
第一幕是剧情的开端,交代了剧情发生的时间(1935年冬,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夜)和地点(河北某县杨格村,被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农村),提供了本剧主人公生活、活动的具体环境和支配人物行动、形成人物性格的时代和社会环境。
在头两场戏里,剧中的主要人物先后登场,显示了各自的鲜明性格,很快形成了尖锐的戏剧冲突,将剧情引向深入。
第一场写喜儿盼爹爹回来和杨白劳躲账后回到家里的情景。
点明是除夕之夜,增强了悲剧气氛。
喜儿是全剧浓墨重彩塑造的反抗型的农民形象,但她的性格有一个发展过程。
在她刚出场时,我们看到的喜儿还涉世不深。
生活虽已给她心中投下阴影,但她仍充满希望和幻想。
她焦急地盼望出外躲债的爹爹“快回家”,为的是好“欢欢喜喜过个年”。
杨白劳回来后,喜儿高兴地接过爹爹带回的二斤白面,惊喜地让爹爹给她扎上红头绳,羞涩地和爹爹撒娇,欢快地贴上门神“叫那要账的穆仁智也进不来”,“故作不知”地打断爹爹谈她婚事的话头,作品通过不多的动作和唱白,使一位天真、淳朴、热爱生活的农村姑娘跃然纸上。
(教育精品)《白毛女》故事梗概
![(教育精品)《白毛女》故事梗概](https://img.taocdn.com/s3/m/b0e7c4e3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6.png)
(教育精品)《白毛女》故事梗概《白毛女》是一部反映旧社会农民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一。
该剧通过描绘白娘子一家在北方农村的艰苦生活以及日常遭受的歧视、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和革命斗争的必要性。
故事情节大致如下:第一幕白娘子和她的丈夫何学峰生活在北方一个农村里。
因为生活贫困,何学峰靠打雇工为生,但总是被他人欺负。
白娘子很能干,但如今已成寡妇,一人独力扶养两个年幼的儿子。
她不仅要劳动赚钱养家,还要受到当地恶霸、富商和地主的欺压与威胁。
在一个夜里,她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体面,贱卖自己的头发。
从此白娘子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她因此被认为是个不幸的女人,注定活在社会底层。
她的两个儿子也被迫停学,在恶劣的环境中成长。
而唯一的亲人——自己母亲——也因为与自己争执而离开了这个世界。
一次,白娘子和她的邻居女人在路上遇到了一个新农村里的闲散青年,他叫傅作义,和白娘子相谈甚欢,甚至在回家的路上和她擦肩而过。
从此白娘子就和傅作义成了好友。
一天晚上,傅作义因为被官兵抓住反而进了监狱,白娘子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决定帮助他。
白娘子力排众议,冒险去拯救傅作义。
但因为匆忙决定,她没有认真思考计划的有效性,最终被官兵发现。
白娘子被枪决,而她一心以待的傅作义也悲痛欲绝。
在绝望的时刻,傅作义遭遇了渡劫,他从峭壁上飞身跃起,化身斗战胜佛。
同时,扶持她成长为一位优秀律师的白娘子的两个儿子,也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白毛女》故事展现了旧社会农民的苦难生活,传达了对革命、对摆脱压迫的愿望。
同时,剧中人物的塑造十分鲜明,白娘子的坚韧、勇敢和乐观以及傅作义的悲壮婉约,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白毛女的故事简介
![白毛女的故事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defdf568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0d.png)
白毛女的故事简介白毛女是中国著名的现实主义戏曲作品,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一部优秀文艺作品。
该剧以农民起义和土地革命为背景,通过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白毛女的命运变迁,展现了中国农民在革命斗争中的艰辛和坚毅,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农村。
白毛女是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女儿,她的父亲被恶霸地主逼得走投无路,最终因贫困而去世。
母亲为了生计不得不把白毛女嫁给了恶霸地主的儿子。
然而,白毛女的丈夫却是一个残暴无情的人,对待她非常凶恶。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白毛女逃离了婚姻的牢笼,独自一人逃到了革命根据地。
在革命根据地,白毛女得到了党和军队的保护,她也开始参与到革命斗争中。
在这里,她结识了革命战士刘巧珍,并与之相恋。
然而,命运的捉弄让她再次遭受了不幸,她被敌人抓获,面临生死考验。
在这一过程中,白毛女展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最终得到了解救。
白毛女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命运,更是中国农民阶级在革命中的集体命运。
她代表了无数贫苦农民妇女的形象,她的遭遇和奋斗,反映出了当时中国农村的普遍现实。
她的坚韧和勇敢,激励着人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她的故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一部分历史,她象征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希望。
白毛女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农民在革命斗争中的艰辛和坚毅,展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她的形象一直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这部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在思想上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毛女的故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农民阶级在革命中的一个缩影。
她的形象永远镌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激励着人们为了美好的明天不懈奋斗。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戏曲作品,更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部分历史,是中国农民阶级的一部分历史,是中国人民的一部分历史。
白毛女的故事,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白毛女》摘要中国歌剧在经历了萌芽期和探索期之后,进入了蓬勃的发展期。
其中1945年歌剧《白毛女》首次在延安的公开演出,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形式的成熟。
它为中国民族歌剧怎样适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做了很好尝试,对借鉴西方歌剧形式、反映中国人民现实生活内容方面为其他歌剧做出了成功的范例,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它的创作手法、艺术形式和艺术特点对中国歌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歌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中国歌剧的第一个里程碑。
本文分别对《白毛女》的诞生、历史意义、它对当代中国歌剧的影响以及中国歌剧现存的问题和将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
关键字中国歌剧;白毛女;里程碑;发展前言上世纪20年代,中国歌剧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出了第一片嫩芽,经过30年代的探寻与摸索之后,终于在40年代,一部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歌剧——《白毛女》诞生了,它使中国歌剧走上了新的发展期。
中国歌剧艺术经历了萌芽期和探索期之后,孕育出了《白毛女》这样里程碑式的作品。
中国歌剧的萌芽期由20年代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音乐作为启蒙性开端。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作曲家对西方歌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开始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洋歌剧相结合,创作出一大批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的体裁形式。
包括:山东省立剧院的历史题材歌剧《岳飞》、《荆轲》;以抗日根据地为原型的第一部歌剧《农村曲》;40年代的以《秋子》最为著名,它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借鉴西洋歌剧创作手法的佳作。
在延安秧歌运动的基础上创作出的《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这种形式的歌舞剧改变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直接孕育着大型歌剧《白毛女》的诞生。
一、《白毛女》的产生歌剧《白毛女》是根据1940年流传于晋察冀边区的“白毛仙姑”的故事改编的,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师生集体创作。
一九四五年,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晋察冀前方回到延安,带回了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记录本。
这个故事在四十年代初开始流行于河北省的阜平一带。
主要内容是一个被地主迫害的农村少女只身逃入深山,在山洞中坚持生活多年,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又因偷取庙中供果,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
后来在八路军的搭救下,她得到了解放。
这些生动的情节立刻吸引了鲁艺的师生们。
为了向即将召开的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献礼,鲁艺师生决定以它为题材,创作一部大型的、在现有故事情节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新型歌剧。
它由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王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
一九四五年五月,《白毛女》在延安开始公演。
第一场的观众是党的“七大”的全体代表。
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都出席观看。
第二天,中央办公厅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的三点意见:第一、这个戏是非常适合时宜的;第二、黄世仁应该枪毙;第三、艺术上是成功的。
中央领导同志的意见,在革命面临新转折的关头,有预见地肯定了《白毛女》的创作鼓舞了全体创作和演出人员。
该剧在延安演出三十多场,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
一九四六年,他们来到张家口继续演出,并根据广大群众的意见,对剧本作了重要的修改。
在此后的演出过程中,又不断修改,使《白毛女》日臻完美。
《白毛女》的剧本很快传到国统区,受到进步文艺界的高度赞扬。
二、《白毛女》的历史意义歌剧《白毛女》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仅征服了当时延安的观众,引起轰动,而且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歌剧创作指明了方向,成为我国新歌剧发展历程中一座令人瞩目的里程碑,其艺术性和重要性具体体现在:第一、在民间音乐的吸收与发展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该歌剧不仅吸收民间音调作为主要人物主导主题的音调基础,还广泛运用戏曲、说唱等音调,并进行了创造性的选择与利用来刻画各种人物性格。
整个歌剧的音调都是以民间音乐并在其基础上加以创造的。
例如喜儿的主题主要是在河北民歌《小白菜》、《青阳传》以及河北梆子、秦腔等戏曲音调基础上而加以发展的。
杨白劳的主题则是以山西民歌《拣麦根》为基础的;而农民赵老汉和王大春的主题是以山西民歌《胡桃树开花》为基础加以发展的。
地主黄世仁以及狗腿子穆仁智的音乐虽然看不出具体引用的是哪一首民歌,但从他们音调和音乐形象的特点来看,则更多的是吸取了民间戏曲和说唱的因素。
黄世仁母亲的主题则大多引用了民间佛曲的音调(剧中黄母是一个表面信佛实际内心狠毒的老婆子)。
这样的创作手法使整个歌剧的音乐听起来很富有中国的民族韵味,很容易为群众所理解、所喜爱并在群众中得到流传。
第二、在音乐创作的形式和手法上,创造性地借鉴了近代外国歌剧的某些传统形式和经验。
如主导主题的运用以及和声、复调、合唱、伴唱、重唱和管弦乐队的运用等,极大的丰富了歌剧音乐的表现力,为中国新歌剧的发展进行了大胆的、卓有成效的尝试。
如,《扎红头绳》片段,描写喜儿与爹爹短暂的欢聚之时采用明朗欢快的对唱,既反映了喜儿天真活泼,也表达了杨白劳对女儿深沉的父爱,这段音乐同以后两位主人公命运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于人民群众的形象和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作曲家主要是运用重唱与合唱来刻画的。
尤其是在第五幕最后群众大会一场,作曲家紧密地根据剧情的发展,有机地将独唱、重唱和合唱相互结合成一个大的整体。
其中合唱《太阳出来了》,是剧中所有合唱中最有特色,流传最广。
这首合唱是当躲在山洞里生活了三年的喜儿被八路军和人民群众从山洞中解救出来时大家所唱的,当时舞台上升起了火红的太阳,象征着黑暗统治被打垮,几千年来受苦的人民得到了解放。
合唱一开始就很豪迈的以太阳的形象来刻画人民翻身的欢腾感情。
为了刻画这种形象,作曲家不仅在旋律上强调了上行的跳进,而且在调性的处理上也运用了四度上行的移调,使主题再现时得到更高昂、更有力的发展,合唱曲的后面两部分主要是以齐唱的方式来表达的,从曲调的发展来看,主题形象的发展是很丰富的。
它表达了人民对喜儿失踪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人民对能把喜儿救出来的内心欢喜;最后又唱出人民通过喜儿这件事对新旧社会的认识。
因此可以说这首合唱是全面地刻画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精神面貌。
第三、歌剧《白毛女》还有一个成功之处在于它充分的运用了生活题材,把发生在老百姓身边,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事物作为创作的素材。
在水深火热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全国上下都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热潮中,人们普遍期盼救世主的到来,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武装为人们带了福音。
文艺创作需要老百姓的支持,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
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的越老,就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帐。
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
歌剧的创作者也就是遵从毛泽东延安《讲话》的指示精神,深入老百姓的生活,体验他们的疾苦,感受他们的辛酸。
《白毛女》的歌剧素材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发现的。
特定的历史时代造就了伟大的《白毛女》。
三、《白毛女》对中国歌剧发展的影响大型歌剧《白毛女》的诞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的美学品格。
《白毛女》的创作,激发了延安等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对新歌剧创作的热情。
解放战争时期,各个解放区的许多文艺工作者都尝试着用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短短几年内,先后有数十部新歌剧问世,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歌剧高潮”。
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刘胡兰》、《赤叶河》、《王秀鸾》等。
这些作品在创作方式和艺术特点上与《白毛女》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艺术成就上他们都没有超出《白毛女》的水平。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方式,但仍有一种是参照《白毛女》创作经验,在观念和手法上坚持以内容的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板腔或话剧加唱等手法,这种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和《江姐》。
到了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种沿着正统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拓展,将歌剧的综合美感在更高层次上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
这种探索剧目较多,但就其思想性、艺术性来说,《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正统大歌剧创作的高峰。
另一种则是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参考系,探索在中国发展我们自己的通俗音乐剧的途径。
这类探索贯穿于整个八九十年代,公演过的新剧目不下百部,《我们现代的年轻人》、《风流年华》、《友谊与爱情》,但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很少。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歌剧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党的儿女》,它依旧沿袭了《白毛女》的创作路子,将歌剧这一形式与中国戏曲艺术有机地融合起来,创作出了思想性、艺术性较为统一,也有一定影响的新时期的新歌剧,在公演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好评。
结语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民族歌剧随着历史的发展似乎迷失了方向,中国歌剧的创作与发展停滞不前。
我认为,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歌剧的创作与歌剧演员的缺乏。
当今现状是:对于作曲家来说,创作歌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小于写流行歌曲的经济效益;而且歌剧创作的难度要求创作者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使歌剧的创作队伍萎缩,所以加强歌剧音乐创作队伍的培养刻不容缓。
一部好的歌剧要深入人心,就必须体现当代意识和时代精神。
要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相结合,与广大人民达成共识,这样的作品才能受欢迎。
中国歌剧自诞生以来也有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但是与西方歌剧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相比着实短暂。
所以,“有些人士指出‘因为中国歌剧艺术起步比较晚,从整体上包括创作、演唱等都很难与国际上的一流歌剧院接轨,所以目前歌剧艺术的市场萧条。
低谷徘徊实属正常’。
”歌剧《白毛女》的成功经验表明,中国优秀歌剧的创作与中国歌剧的历史长短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中国歌剧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紧密结合人们的生活与实际,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抛弃时代和群众,必将被历史所抛弃。
参考文献⑴田可文.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⑵汪毓和.我国歌剧艺术的第一个里程碑[J].音乐研究,1959(03)⑶贺敬之.《白毛女》五十年[J].新文化史料,1995(02)⑷王畅.论歌剧《白毛女》的历史价值[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5(05)⑸瞿维张鲁.歌剧《白毛女》的音乐创作[J].新文化史料,1995(02)⑹王芳.试论《白毛女》对中国歌剧发展的重要作用[J].学报,2005(04)⑺周静.论中国新歌剧艺术的发展轨迹[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04)⑻万和荣.重新审视歌剧《白毛女》的优秀“品质”[J].文艺争鸣,2010(14)⑼胡士平.歌剧《白毛女》的魅力[J].人民音乐,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