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植物、微生物吸收和迁移污染物的途径和机制的异同

合集下载

微生物对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机制

微生物对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机制

微生物对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机制有机污染物是指由碳和氢等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常见的有机污染物包括石油类、农药、工业废水等。

这些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因此寻找有效的降解方法成为了迫切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微生物降解成为了一种受到广泛研究的方法,微生物通过各种机制参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过程。

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制主要分为生物吸附、生物转化和代谢三个方面。

首先,微生物可以通过生物吸附作用降解有机污染物。

微生物表面具有许多吸附结构,如细菌细胞壁上的膜蛋白、菌丝的纤毛等。

这些结构可以吸附并固定有机污染物,阻止其进一步扩散。

同时,微生物还可以通过表面吸附结构上的酶活性,进一步促进有机污染物的分解。

其次,微生物通过生物转化作用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较简单的化合物。

微生物体内的代谢酶可以催化有机污染物的化学反应,使其分解为更小的分子。

例如,石油类污染物中的芳香烃可以被微生物转化为酚、醛等低毒性物质。

这种生物转化作用具有高效、选择性强的特点。

最后,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将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的物质。

微生物能够利用有机污染物作为能量源进行代谢反应,将其转化为水、二氧化碳等无害物质。

这种代谢作用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为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彻底降解提供了有效途径。

微生物对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机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条件、微生物种类和污染物特性等。

首先,环境条件的酸碱度、温度、氧气浓度等因素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性,进而影响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率。

其次,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不同类型的有机污染物具有不同的降解能力,这取决于微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酶的种类。

此外,有机污染物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也会影响微生物对其的降解速率和效果。

总的来说,微生物对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机制是多样而复杂的。

微生物通过吸附、转化和代谢等过程参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有效净化环境。

然而,为了提高微生物降解的效率和速度,还需要深入研究微生物的特性和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以及开发相应的技术手段来促进微生物降解的应用。

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

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

1)、细胞壁吸附(第一道屏障)
细胞壁中的果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交换点。 有的重金属以非共质体方式扩散进入体内在细胞壁上沉积。
如:铅在皮层细胞和表皮细胞的壁上沉积:在浓度较低时先被细 胞壁吸附,和壁上的负电荷结合,达到平衡时多余的铅会沿非 共质体迁移。浓度较大时有部分细颗粒铅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质。
3)经皮肤及其他途径的吸收
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 经皮肤吸收一般有两个阶段:一是污染物扩散的方式通过表皮,表皮的角质层是 最重要的屏障;二是污染物以扩散的方式通过真皮。
(三).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迁移与排出
1.污染物在不同部位积累 镉在肝脏和肾脏中积累,和金属硫蛋白结合; 汞和红细胞或血浆中的蛋白质结合,向各组织运输;等。
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
CONTENTS
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
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1
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
• (一).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 (二).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
(一).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1) 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黏附和吸收
有害气体:SO2、NOx光化学烟雾、飘尘、降尘等 途径:1、黏附和吸收 2、叶片气孔、茎部皮孔进入
这些方式与植物体有类似之处,体现了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高度统一。
吞噬作用:某些固态物质与细胞膜上某种蛋白质有特殊亲和力,当其与细胞 膜接触后,可改变这部分膜的表面张力,引起细胞膜外包或内凹.将固态物 质包围进人细胞。 胞饮作用:如吞食细胞外液的微滴和胶体物质 (即液态物质,特别是蛋白质) 也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细胞。
途径:导管(木质部)、筛管(韧皮部)
叶片吸收的重金属也能向下移动
2胞膜的方式 • (二).动物机体对污染物质的吸收

污染生态学_第1章.

污染生态学_第1章.

污染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把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生物与 受污染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常采用野外实地调查研究,各种规模的模拟 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有:

l、用生物、化学等方法,研究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迁 移、转化规律,以及在生态系统各单元之间的积累规律: 2、研究交生态系统中污染物迁移过程中生物的吸收、 宙菜、降解规律,生物受窃状况与机削以及利用生物净化 环境的可行措施。 3、研究污染物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建立生 态模型,以阐明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产旦的 影响,预测今后生怒系统发展趋势以及采取相应的对策。 4、研究备类生态系统(森林、草原、农田、水域、工 矿、城市)内部各组分之间和各类生态系统之间的物流、 和污染物流通的关系,以及采取相应的对策。 5、根据各类模型,制定环境规划和区域整体净化措施。
第一章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 迁移规律
生物体对污染物吸收、迁移是研究污染 物在生物体内富集、毒害以及生物体解毒、 抗性作用的基础.是污染物对生物体产生 生理、生态、遗传及分子毒性效应的第一 步。 本章介绍污染物的基本概念、性质、分 类以及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迁移规律, 最后阐述影响植物吸收、迁移污染物的几 个主要因素。
因而污染物可作如下定义:
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 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污染物有自然排放的,也有人类活动产生的。
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
二、污染物的性质 (一) 一种物质成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 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 只有高于一定数量、浓度、持续时间一定时间才会产 生影响 (二) 污染物再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性。
2、穿过细胞膜,共质体迁移 有的金属用以穿过细胞膜进入共质体,同过共质体迁 移, 如镉 (Cd)容易穿过细胞壁和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大豆等植物中镉的亚细胞分布,大约70%的镐沉积 在细胞质部分,只有8%—10%结合到细胞壁及其 他细胞器中 。 镉的可溶性成分所占比例最大,约为45%—69%, 铅则以沉积于细胞壁成分占绝大比例,可达77%一79 %,可溶性成分仅占0.2%一3.8%

污染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污染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理论类课程大纲课程名称: 污染生态学一、课程概况所属专业: 环境科学开课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类型: 专业方向课课程代码: 13411140开课学期: 4 学分: 3学时:51 核心课程: 是拟使用教材:1.王焕校. 污染生态学(第3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

国内(外)现有教材:1.孙铁珩等. 污染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2001年;2.乔玉辉等. 污染生态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年。

学习参考资料:1.专著教材类王宏镔等的《污染与恢复生态学》(2016)、李翠娟等的《基础生态学(第3版)》(2015)、金岚的《环境生态学》(1992)、张志杰的《环境污染生态学》(1989)、林肇信等的《环境保护概论(修订版)》(2006)、董世魁等的《恢复生态学》(2009)、Bush的《Ecology of a Changing Planet(3nd edition)》(2003)、Patrick Dugan的《Biochemical Ecology of Water Pollution》(2011)。

2.报纸期刊类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生态毒理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3.网络资源类环境生态网:/;中国生态修复网:/;中国环境修复网:/;中国生态网:/;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环境保护部:/。

二、课程描述本门课程是生态学专业方向课,同时也是生态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污染生态学是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规律的科学。

它是以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过程为主线索,生物与污染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生物抗性形成和生物防治为研究重点的边缘交叉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污染物在生物体及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富集,污染物对生物的毒害作用机理,生物对污染物的解毒及抗性的形成,生物对长期污染胁迫条件的生态适应与适应分化与进化;能够进行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及其生物防治措施的研究与应用,能够将污染生态学问题结合进入环境质量的评价工作中。

生物处理、物理化学处理、膜分离

生物处理、物理化学处理、膜分离

生物处理、物理化学处理、膜分离生物处理、物理化学处理、膜分离在现代工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能够有效地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处理、废气处理、污染物排放等问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别介绍生物处理、物理化学处理和膜分离的原理、应用和发展趋势。

一、生物处理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植物或者动物对有机废物进行降解处理的方法。

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性,将有机废物转化为无机物,从而达到净化水和土壤的目的。

生物处理的优点是能够高效降解有机废物、降低成本、不产生二次污染等。

目前,生物处理已经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油污处理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生物处理的主要应用包括:生物化学氧需量(BOD)和化学氧需量(COD)的降解;酶的应用;微生物菌剂的利用。

生物处理的发展趋势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菌种,提高降解效率和适应性;开发新型的生物处理方法,如自养生物膜法、微生物燃料电池等;强化反应器的设计,提高生物处理设备的处理能力和稳定性。

二、物理化学处理物理化学处理是利用化学反应、物理吸附、离子交换等方法进行废水或者废气的净化处理。

物理化学处理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化学反应、吸附等作用使污染物发生变化,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

物理化学处理的优点是工艺稳定、操作简单、处理效果好等。

目前,物理化学处理已经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废气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物理化学处理的主要应用包括:沉淀法、氧化法、脱色法、过滤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等。

物理化学处理的发展趋势是:优化处理工艺,提高处理效率和净化效果;开发新型的处理技术,如超声波处理、冷等离子处理等;提高处理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降低运行成本。

三、膜分离膜分离是利用膜的特殊结构和性能对液体或者气体进行分离和净化处理的方法。

膜分离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不同的渗透性、选择性和分配系数来实现对不同成分的分离。

膜分离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分离效率高等。

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原理

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原理

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原理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中的物质或能量的增加而导致的生态系统的紊乱和破坏。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人们利用生物净化技术来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来清除或降解污染物质,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

生物净化的原理主要包括吸附、降解、转化和蓄积等作用。

首先,生物净化的原理之一是吸附作用。

植物通过根系吸附土壤中的污染物质,并通过细胞膜的选择性吸收机制将污染物质转运至植物体内。

植物的根系具有丰富的根毛和根突,增加了其表面积,有利于污染物质的吸附和根际活性。

其次,生物净化的原理之二是降解作用。

微生物是环境中最重要的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组成部分之一。

某种微生物可通过自身的代谢产生酶来分解有机污染物,将这些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较低毒性的物质。

例如,一些细菌可将有机污染物如石油烃类降解成水和二氧化碳。

微生物通过降解作用将污染物质转化为无机物或较低毒性的物质,从而净化环境。

生物转化也是生物净化的原理之一。

一些微生物可以利用污染物质作为能源和碳源,通过酶的作用将其转化为其他有用的物质。

例如,一些细菌可以利用亚硝酸盐还原亚硝酸并进一步还原为氮气,从而消除水体中的氨氮污染。

此外,生物净化还具有积累作用。

当一些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质进入生物体内,生物可以通过积累这些污染物质来净化环境。

例如,一些植物的根系具有超富集作用,可以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吸收、富集到植物体内,从而达到净化土壤的效果。

总的来说,生物净化的原理主要包括吸附、降解、转化和蓄积等作用。

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的这些作用,可以有效地净化环境中的污染物质,使得环境恢复到良好的状态。

生物净化技术不仅具有高效的净化效果,而且具有环保性和经济性优势,因此在环境净化和生态修复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解析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解析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解析环境污染物是指那些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或实际危害的物质。

它们在环境中的存在和传播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了解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应对环境污染问题。

一、环境污染物的迁移机制1. 大气传输:空气中的环境污染物可通过大气传输方式迁移至其他区域。

例如,排放到大气中的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会随着气流的运动向周围地区扩散,并产生酸雨。

2. 水体传输:水是环境中最重要的传输介质之一。

环境污染物可以通过降雨、河流、湖泊等水体进入地下水和海洋。

例如,工业废水中的有毒物质经过排放进入河流后,会随着水流的流动逐渐传输到下游地区。

3. 土壤传输:土壤是环境中的另一个重要介质。

环境污染物可以通过土壤的吸附和沉积作用进入土壤中,然后通过水分的渗透和根系的吸收进一步迁移到地下水和植物体内。

二、环境污染物的转化机制1. 生物降解:某些环境污染物在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发生降解。

例如,土壤中的某些细菌和真菌具有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通过酶的作用将有机污染物分解成较简单的化合物。

2. 光解作用:光照能够引发某些环境污染物的分解反应。

例如,紫外线可以分解臭氧层中的氯氟烃,减少对臭氧层的损害。

3. 化学转化:环境中的化学反应可以导致环境污染物发生转化。

例如,二氧化硫在大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酸,进而形成酸雨。

三、环境污染物迁移与生态系统健康的关系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对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1. 污染传播: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使得原本清洁的环境变得污染,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和生态系统功能受损。

2. 生物蓄积:某些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可以被蓄积和富集,进而引发生态系统中生物体的中毒和生物链的破坏。

3. 土壤破坏:环境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会对土壤质量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四、环境污染物防治策略为了减少环境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策略。

污染生态学王焕校复习思考题

污染生态学王焕校复习思考题

污染生态学王焕校复习思考题污染生态学第一章思考题:1、试比较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种生物类型吸收、迁移污染物的途径、机制的异同。

第二章思考题1、什么叫生物的富集作用?生物为什么能富集污染物?2、不同污染物类型和各种污染物质在不同生物及同一生物的不同器官、组织内富集量有明显差异,为什么? 据此在不同类型污染地区农作物结构应如何合理布局,如何避免过多污染物进入人体?3、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延伸,生物富集将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第三章思考题1 生物为什么会受污染物毒害?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毒害?2 金属有哪些特性对生物产生的毒害程度起重要作用,为什么?3 化学元素之间为什么会出现拮抗和协同关系,有哪些因索决定元素之间的拮抗和协同关系?研究元素之间的拮抗和协同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第四章思考题1、总体来讲,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通过哪些途径实现?试比较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抗性作用的异同。

2、如何理解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累积、解毒与抗性的关系?3、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第五章思考题1、生物对污染环境的长期生态学效应有哪些?各有何特点?2、污染为什么会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变化?3、生物对污染环境适应的遗传学根源是什么?如何提高生物对污染的适应性水平?4、污染条件下生物进化具有什么特点?你如何判断这种进化的方向?1第六章思考题1.什么是生物监测? 如何处理物理监测、化学监测与生物监洲三者间的关系?2.利用生物监测环境质量有哪些优势?3.在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中,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第七章思考题1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是什么?水体富营养化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用来描述水体富营养化的水体氧平衡指标有哪些?各指标的含义是什么?2什么是氧化塘?简述氧化塘作用的基本原理。

氧化塘可分为哪几类,备有何特点?3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概念是什么?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有哪些类型?4 比较污水上地处理系统、污水灌溉的异同点。

第八章思考题1、简述大气污染造成的危害。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附与转化机制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附与转化机制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附与转化机制环境污染物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探索了多种方法,其中微生物的吸附与转化机制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附与转化机制,并探讨其在环境修复中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一、微生物吸附环境污染物的机制微生物具有特殊的吸附能力,可以通过表面结构和生理代谢途径与环境污染物相互作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微生物吸附机制:1. 生物吸附微生物表面存在大量可溶性聚合物和蛋白质,这些物质可以与环境污染物形成化学键并吸附在微生物表面,从而实现对污染物的吸附。

例如,一些细菌通过合成蛋白质,将重金属离子吸附到表面,从而减少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浓度。

2. 电化学吸附微生物表面存在着带电粒子,可以通过电荷相互吸引与环境污染物结合。

正负电荷的微生物表面能吸附相应电荷的污染物。

这种吸附机制常用于处理重金属离子、有机染料等污染物。

3. 生物矿化吸附微生物表面通常存在着结晶核心,这些结晶核心可以诱导污染物在微生物表面形成矿化物沉淀,从而实现污染物的吸附。

这一机制特别适用于处理放射性物质和重金属等污染物。

二、微生物转化环境污染物的机制微生物不仅可以吸附环境污染物,还可以通过代谢途径将其转化为无害或低毒的物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微生物转化机制:1. 生物降解微生物通过代谢途径将有机污染物降解为简单的无机物或低毒物质。

这种降解机制通常发生在微生物细胞内的酶参与的代谢路线中,可以有效减少污染物在生态环境中的积累。

2. 生物还原微生物通过还原作用将环境中的污染物还原为无害或低毒化合物。

例如,一些硝酸盐还原细菌可以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减少氮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3. 生物沉淀微生物可以通过代谢途径产生胞外物质,这些物质与环境中的污染物反应生成不溶性沉淀物,从而完成污染物的转化和沉降。

这一转化机制常用于处理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

三、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由于微生物具有吸附和转化环境污染物的能力,其在环境修复中被广泛应用。

动物、植物、微生物吸收和迁移污染物的途径和机制的异同

动物、植物、微生物吸收和迁移污染物的途径和机制的异同

动物、植物、微生物吸收和迁移污染物的途径和机制的异同植物动物微生物不同点相同点吸收途径与机制1、气孔是叶片吸收污染物的主要途径(蒸腾作用)2、水溶物质进入植物根表面有质体流和扩散3、水溶物进入细胞有流动输送、脂质层受控过程、媒介输送与能动载体输送1、进入细胞有被动运输和特殊转运以及某些与细胞有特殊亲和力的吞噬作用(细胞膜的通透性)2、大气污染的污染物经过呼吸道,机制是动物的肺部(肺细胞)3、经消化道进入,肠道粘膜是吸收污染物的主要部位之一4、经皮肤及其他部位的吸收进入1、细胞吸收机制:随代谢必须物一同吸收进入细胞2、污染物连接到微生物细胞壁上有三种作用机制:离子交换反应、沉淀作用和络合作用植物、动物、微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吸收、迁移和运输都伴随物质运输(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和吸收迁移途径与机制1、非共质体通道: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到达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2、共质体通道: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相连接的细胞质通道3、污染物可以从根部向上运输,通过叶片吸收的污染物也可以从地上向根部运输1、污染物质的迁移是被动运输,主要有经血液传到肝、脾、肾、甲状腺等脏器的迁移2、动物体内的污染物迁移还包括动物的排出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能量流动是污染物在生物之间的污染物迁移途径4、肾脏—随尿液经肾脏排出体外5、经肝脏随同胆汁排泄6、经肺随同呼出气排泄7、其它排泄途径1、微生物生存时间较短,污染物随微生物死亡而分解排出。

第五章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与生物效应

第五章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与生物效应

第五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与生物效应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物质进入环境的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加,化学物质对环境污染和破坏所引起的生物效应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章侧重介绍污染物在生物(动物、植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在食物链中的迁移累积特征及其对生物及其群落生态的各种效应。

第一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一、植物对于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植物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初级生产者,通过其光合作用,将CO2、水和无机盐等非生命物质转化为可以利用的有机物,为人和动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

污染物不仅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同时影响植物的生物学产品质量,从而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

许多研究表明,虽然人和动物可以通过呼吸和表皮吸收等途径吸收部分污染物,但植物吸收和积累是污染物沿食物链生物累积和生物放大并最终对人类和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主要途径。

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运移过程包括吸收、迁移、排除、积累等。

(一)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和在体内的迁移1.污染物进入植物体(1)污染物进入植物体的途径环境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内主要有3条途径。

①根部吸收:污染物被根部吸收后随蒸腾流输送到植物各部分。

根部吸收污染物主要有两种方式:主动吸收过程和被动吸收,前者需要能量消耗,后者包括扩散和质流。

②叶片吸收:暴露在空气中的植物地上部分,主要通过植物叶片上的气孔从周围空气中吸收污染物,是植物对大气污染物吸收的主要方式,如SO2、NO x、O2等。

此外,沉积或吸着于叶表的污染物也可通过角质层的渗透作用进入叶片。

③表皮渗透:有机化合物蒸气经过植物地上静表皮渗透进而摄人体内。

经根部吸收的物质,一部分截留于根中,另一部分被运输到植物体其他部分去,两者间比例的大小则取决于污染物种类和植物类型。

如对重金属而言,通常绝大部分累积于根中,根系中的浓度远远大于地上部分;而同样是重金属,对超积累植物而言,则地上部分的浓度要尤于根部的浓度。

叶片吸收的物质也是如此,一部分在叶片内存留,一部分分布到其他部位。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污染物是指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它们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中,并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迁移和转化。

了解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对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至关重要。

一、污染物的迁移途径1. 大气迁移:空气是最常见的污染物迁移的途径之一。

污染物通过大气扩散、降水沉降等方式迁移到地表水和土壤中。

例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造成酸雨的成分可通过空气传播,在不同的地区产生酸性沉降,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2. 水体迁移:水是各种污染物迁移的重要途径之一。

溶解态污染物可通过河流、湖泊、海洋等水系进行迁移。

此外,悬浮态污染物和沉积态污染物也能随水体流动而进行迁移,对水生态系统造成潜在威胁。

3. 土壤迁移:土壤是吸附和固定污染物的重要介质,同时也是污染物迁移的主要途径之一。

溶解态和悬浮态的污染物可以随水分进入土壤,附着在土壤颗粒表面;而揮发性有机物则可通过土壤气相的扩散迁移到大气中。

二、污染物的转化机制1. 生物转化:在自然界中,许多污染物可以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而发生转化。

生物降解是一种常见的转化机制,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有机污染物逐渐分解为较简单的无害物质。

此外,生物吸附和生物蓄积也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方式。

2. 化学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发生转化。

例如,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氧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从而参与到酸雨的形成过程中。

当有机物与氧气和其他氧化剂接触时,也会发生氧化反应,使有机物发生降解。

3. 其他转化机制:热解、光解和电解等也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机制。

在高温下,一些有机物可以发生热解反应,分解为其他化合物。

光解则是指在光照条件下,化学物质的化学键被打断,形成新的化合物。

电解是通过电流作用使污染物发生电化学反应,从而达到转化的目的。

三、影响环境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的因素1. 物理因素:如温度、湿度、风速等都会影响污染物迁移和转化。

高温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进行,提高了化学转化的速率;而较高的湿度则有利于水体中污染物的溶解和迁移。

污染生态学三、四章习题分析

污染生态学三、四章习题分析

污染生态学三、四章作业1、简述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富集和污染物对生物毒害的关系。

第一,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 生物对污染物的富集 --- 污染物对生物的毒害作用,总的来说是这样一个过程。

第二,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1)植物,叶片气孔对大气污染物的粘附和吸收;植物的根和叶对水溶性的污染物的吸收。

(2)动物,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将少量的污染物吸收,通过体内肺泡的吞噬,肠道粘膜的吸收等。

(3)微生物,吸收污染物的主要方式是沉淀作用和络合作用,将有毒的污染物转化为微毒害或无毒化合物。

第三,在吸收的基础上,当达到一定数量无法转化时就会富集。

( 1)生物体内凡是能与污染物形成稳定结合的物质,都能增加生物富集,从而消除或缓解毒害作用。

(2) 不同器官对污染物的富集有很大差异,不同物种对污染物的吸收积累状况也不同。

(3)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富集量与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成正相关,同时也受作用时间的影响。

( 4)生物体内对污染物的富集作用是随着食物链的营养级的增加,富集量逐渐增多,污染物在体内的含量也就越来越多。

第四,污染物对生物的毒害作用必须建立在生物体吸收和富集污染物的基础上。

2、污染物对生物的生理化毒害与遗传(特别是DNA )毒害之间有何关系?( 1)对植物生理化的影响①.污染物影响细胞膜的透性,从而影响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②.污染物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③.重金属中的镉对呼吸作用干扰对呼吸酶的活性干扰④.污染物对蒸腾作用有明显影响⑤.锌对吲哚乙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其活性降低⑥.污染物对植物的化学成分有明显的变化( 2)污染物对遗传物质的毒害①细胞分裂和染色体的影响:大麦根尖经Hg2+、 Cd2+、和 Pd2+处理后,在所有浓度范围内一直表现出对细胞分裂的抑制表现为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不同程度下降。

重金属对根生长的抑制主要是由于抑制了细胞的有丝分裂。

②有丝分裂异常,染色体畸变:断裂、粘联含镉种子萌发时,根尖细胞有丝分裂频率随着种子中镉积累的增加而下降。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与迁移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与迁移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与迁移污染物是指对环境有害的物质,它们可能会对人类、动物和植物造成危害,并且对自然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许多污染物是由工业、农业、交通以及家庭排放的废物产生的。

这些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与迁移非常复杂,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效应。

一、污染物的传输途径污染物在环境中的传输途径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多个方面。

其中,大气是污染物最主要的传输途径。

许多污染物从工厂的烟囱中排出,然后进入大气中。

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可以通过沉降、扩散、混合等方式向周围环境传播。

水体也是污染物的重要传输途径。

许多污染物从河流、湖泊和海洋中释放,然后通过水流的方式向周围环境传播。

土壤也可以传输污染物,在污染物释放后,由于土壤吸附和降解污染物的能力,会导致污染物在土壤中长时间停留。

最后,生物也是污染物的传输途径之一,许多动物吃了污染物的植物或水生物,会导致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扩散。

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环境的特点以及气象条件等。

污染物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主动性行为和被动性行为。

1. 主动性行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主动性行为指其在环境中的自发迁移,包括扩散、沉降、混合等。

扩散是指污染物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移动。

污染物分子在高温和高湿度下可以快速扩散。

沉降是指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沉降作用,通常是通过雨水和积雪降下来。

混合则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混合作用,通常是指不同化学物质之间的混合作用。

2. 被动性行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被动性行为指其在环境中的被加工转化,包括吸附、生物降解、化学反应等。

尤其是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作用很明显,土壤中的颗粒、质量密度以及电荷等特性,均会影响污染物的吸附效果。

化学反应可以改变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变得更容易被降解。

三、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会影响人类的健康,特别是对肺类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影响。

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原理

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原理

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原理
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原理是指利用生物体的活动来去除或降低环境中的污染物质。

生物净化主要依靠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生物体的代谢活动来进行。

1. 微生物净化:微生物是自然界中最具代谢能力的生物体,它们通过吸附、吸收、分解等方式将污染物废物降解成无害的物质。

例如,生物降解污泥处理系统中使用的微生物能分解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水等无害物质。

2. 植物净化:植物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具有吸收、解毒和分解能力。

植物的根系可以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不易挥发的化合物,减少其毒性。

植物的叶片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改善大气污染。

3. 动物净化:一些动物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具有吸附、吃食和分解能力。

例如,活性炭是一种常用的吸附剂,在水处理中常用于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一些食草动物可以通过吃食植物来摄取其中的污染物质,将其排泄出体外。

生物净化的原理在实际应用中被广泛使用,例如生物处理污水、植物修复受污染土壤等。

然而,生物净化能力受到环境条件、污染物质的种类和浓度等因素的限制,需要进行合理的工程设计和管理来提高净化效果。

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和迁移

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和迁移
■效应浓度(effective concentration):在某一期限 内导致某一特殊反应的毒物浓度。
18
概念解释
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一次染毒后引起 受试动物死亡的浓度。 致死浓度分绝对致死浓度、半数致死浓度和 最小致死浓度等(指一次染毒后引起受试动物个 别死亡的浓度)。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有一层很厚的、网状的肽聚
糖结构,在细胞壁表面存在的磷壁酸质和糖醛酸 磷壁酸质连接到网状的肽聚糖上。磷壁酸质的磷 酸二酯和糖醛酸磷壁酸质的羧基使细胞壁带负电 荷,具有离子交换的性质,能与溶液中带正电荷 的离子进行交换反应。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中,两层膜之间只有很薄的
一层肽聚糖结构,因此,一般说来它们固定污染
步骤之二:离子通过自由空间(外部空间)
进入皮层内部
■根部有一个与外界溶液保持扩散平衡、自 由出入的外部区域,称为自由空间或外部 空间。包括根部的细胞壁、胞间层和细胞 间隙等部分。
■离子和水分就是通过自由空间迅速地由根 表面到达皮层内部。
■植物的细胞壁是污染物进入植物细胞的第 一道屏障,在细胞壁中的果胶质成分为结 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交换位点。
■溶解度; ■挥发度; ■分散度。
14
毒物(toxicant)
■毒物(toxicant)是指对有机体产生有害作用(毒 作用)的化学物质(P198)。
■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对机体产生 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李建政等,2006)。
■能对人畜鱼禽或其他生物体显示体内毒性的那些环 境污染物又可称为环境毒物(何燧源,2002)。 环境毒物可分为化学性的、生物性的和物理性的 三类。
43
三、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和迁移

食物链中污染物积累和转移途径分析

食物链中污染物积累和转移途径分析

食物链中污染物积累和转移途径分析食物链中的污染物积累和转移途径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环境问题。

当我们食用含有污染物的食物时,这些污染物将进入我们的体内,并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因此,了解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积累和转移途径对于环境保护与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污染物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入食物链: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

首先,土壤污染是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重要途径之一。

有机污染物如农药、有害化学物质等被施用于农田后,会通过土壤中的土壤微生物、植物和昆虫逐渐进入食物链,最终进入人类体内。

其次,水体污染也是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重要途径。

水体中的有毒化学物质、重金属等污染物可以通过水生生物摄食而进入食物链,通过食物链的传递最终进入人类体内。

此外,空气污染也是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路径之一。

大气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会沉降至地表,进入植物体内,然后通过食物链的垂直传递进入人类体内。

在食物链中,污染物会逐级积累。

一般来说,越高级的食物层级,污染物的累积量越高。

这是因为顶级食肉动物如鲨鱼、老虎等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没有天敌,而且它们的摄食者也没有其他动物来摄食。

因此,它们所摄取的食物中的污染物无法再被消化,只能积累在体内。

这也是为什么顶级食肉动物的体内往往含有最高浓度的污染物。

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传递途径多种多样。

水生生物通过摄食污染物污染的水体进食,其中的污染物被摄入其体内。

而这些水生生物又成为陆地生物的食物,污染物随之转移到陆地食物链中。

美洲虾和螺蛳等底栖动物,经过一系列食物链传递,还可能成为人类的食物。

此外,污染物也可以通过风力传播到远离污染源的地方,并沉积在植物表面。

人类食用这些被污染的植物时,也会摄入体内。

虽然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积累和转移普遍存在,但不同的污染物在积累和传递方面可能有一些差异。

一些有机污染物如有机氯农药,由于其生物降解性较差,会在生物体内逐渐积累。

此外,重金属如汞、铅等也往往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并积累。

食物链中污染物积累和转移途径分析

食物链中污染物积累和转移途径分析

食物链中污染物积累和转移途径分析污染物积累和转移是现代社会一个重要且严峻的环境问题。

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积累和转移途径两个方面展开探讨,以期增加对该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一、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积累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各个生物种群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链条结构。

当污染物进入生态系统后,它们会通过食物链的传递逐渐积累。

首先,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存在会导致一些有机物质被吸附或吸附到生物体表面。

例如,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会被植物或水生生物吸收,并通过食物链进一步传递。

由于物种在食物链中的位置不同,污染物会不断地积累。

其次,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主要是通过生物富集这一过程实现的。

当生物通过摄食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时,它们同时摄入了环境中的污染物。

由于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速度较慢,它们会逐渐积累在生物体的组织中,特别是在脂肪组织中。

最后,物种之间的捕食关系也促进了污染物的积累。

当一个物种吃掉另一个物种时,吃下的污染物也会被转移到捕食者的体内。

这种转移会随着食物链的层数逐渐增加而越来越明显。

因此,高级捕食者往往是污染物积累的终点。

二、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转移途径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转移途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环境因素和化学特性等。

首先,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转移途径主要通过食物的途径实现。

当一个物种吃掉另一个物种时,其中的污染物也会被转移到捕食者的体内。

这种途径是最常见且直接的方式,也是污染物在食物链中不断传递的原因之一。

其次,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影响着污染物的转移途径。

例如,捕食者对其猎物的选择会影响污染物的转移途径。

如果捕食者更偏好于食用富含污染物的猎物,那么污染物的转移速度将更快。

另外,环境因素也对污染物的转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水流、风速等。

它们可以改变物种的生理状况和行为模式,从而影响污染物的积累和转移。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附和降解研究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附和降解研究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附和降解研究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其中,污水、废气和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成为主要的环境污染源。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开始关注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附和降解能力,并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一、微生物的吸附能力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个体,包括细菌、真菌、藻类等。

这些微生物不仅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而且能够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条件。

许多微生物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够吸附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等。

微生物的吸附能力源于其表面的特殊结构和化学性质。

微生物的细胞壁和胞外多糖等物质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可以与许多带正电荷的有害物质发生吸附反应。

此外,微生物的细胞表面还存在着许多功能性蛋白质,这些蛋白质能够特异性地与某些有害物质结合,从而实现吸附。

二、微生物的降解能力除了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代谢途径降解环境中的污染物。

这是由于微生物具有多样的代谢能力和酶系统。

例如,某些菌株能够利用有机污染物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通过酶的作用将其降解为无毒的物质,从而减少环境的污染。

微生物的降解能力具有高效、环境友好等优点。

与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相比,微生物降解不产生二次污染,并且能够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对生态系统有益的物质。

因此,微生物降解成为环境修复和废物处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应用前景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附和降解研究不仅拓宽了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而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微生物吸附技术可以用于环境污染物的去除和回收。

通过利用微生物的吸附特性,可以将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去除或富集起来,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其次,微生物降解技术可以用于废水和废气的处理。

通过选育适应性强的菌株,利用其降解能力可以高效地降解废水和废气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

此外,微生物对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也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大气污染的污染物经过呼吸道,机制是动物的肺部(肺细胞)
3、经消化道进入,肠道粘膜是吸收污染物的主要部位之一
4、经皮肤及其他部位的吸收进入
1、细胞吸收机制:随代谢必须物一同吸收进入细胞
2、污染物连接到微生物细胞壁上有三种作用机制:离子交换反应、沉淀作用和络合作用
植物、动物、微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吸收、迁移和运输都伴随物质运输(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和吸收
动物、植物、微生物吸收和迁移污染物的途径和机制的异同
植物
动物
微生物
不同点
相同点
吸收
途径与机制
1、气孔是叶片吸收污染物的主要途径(蒸腾作用)
2、水溶物质进入植物根表面有质体流和扩散
3、水溶物进入细胞有流动输送、脂质层受控过程、媒介输送与能动载体输送
1、进入细胞有被动运输和特殊转运以及某些与细胞有特殊亲和力的吞噬作用(细胞膜的通透性)
2、动物体内的污染物迁移还包括动物的排出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能量流动是污染物在生物之间的污染物迁移途径
4、肾脏—随尿液经肾脏排出体外
5、经肝脏随同胆汁排泄
6、经肺随同呼出气排泄
7、其它排泄途径
1、微生物生存时间较短,污染物随微生物死亡而分解排出
迁移
途径与机制
1、非共质体通道: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到达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
2、共质体通道: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相连接的细胞质通道
3、污染物可以从根部向上运输,通过叶片吸收的污染物也可以从地上向根部运输
1、污染物质的迁移是被动运输,主要有经血液传到肝、脾、肾、பைடு நூலகம்状腺等脏器的迁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