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合集下载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第9章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近年来,国内外高层建筑发展迅速,现代高层建筑向着体型复杂、功能多样的综合性发展。

这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体现了建筑设计的人性化理念;另一方面也使建筑结构受力复杂、抗震性能变差、结构分析和设计方法复杂化。

因此,从结构受力和抗震性能方面来说,工程设计中不宜采用复杂高层建筑结构,但实际工程中往往会遇到这些复杂结构,如带转换层的结构、带加强层的结构、错层结构和多塔楼结构等。

为了使读者对这些复杂结构有所了解,本章简要介绍其受力特点和设计方法。

9.1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在同一幢高层建筑中,沿房屋高度方向建筑功能有时会发生变化。

如下部楼层用作商业、文化娱乐,需要尽可能大的室内空间,要求柱网大、墙体少;中部楼层作为办公用房,需要中等的室内空间,可以在柱网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墙体;上部楼层作为宾馆、住宅等用房,需要采用小柱网或布置较多的墙体,如图9.1.1所示。

为了满足上述使用功能要求,结构设计时,上部楼层可采用室内空间较小的剪力墙结构,中部楼层可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下部楼层则可布置为框架结构。

为了实现这种结构布置,必须在两种结构体系转换的楼层设置水平转换构件,即形成带转层的结构(structure with transfer story )。

一般地,当高层建筑下部楼层在竖向结构体系或形式上与上部楼层差异较大,或者下部楼层竖向结构轴线距离扩大或上、下部结构轴线错位时,就必须在结构体系或形式改变的楼层设置结构转换层。

9.1.1 转换层的分类及主要结构形式1. 转换层的分类(1)上、下部结构类型的转换。

在剪力墙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当拟在底部设置商用房或其他需要较大空间的公用房间时,可以将全部剪力墙或部分剪力墙通过转换层变为框架结构,形成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这种用下部框架柱支承上部剪力墙的结构,亦称为框支剪力墙结构。

(2)上、下部柱网和轴线的改变。

在筒中筒结构中,外框筒为密柱深梁,无法为建筑物提供较大的出入口,此时可沿外框筒周边柱列设置转换层使下部柱的柱距扩大,形成大柱网,以满足设置较大出入口的需要,但转换层上、下部的结构类型并没有改变。

超高层建筑10大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超高层建筑10大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超高层建筑10大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根据理论及经验分析,一般在40层(大约150米)左右,是超高层建筑设计的敏感高度(建筑物的超长尺度特性将引起建筑设计概念变化),这种变化促使建筑师必须提出有效设计对策,调整设计观念,应用适宜的建筑技术。

超高层楼宇就像一条竖立起来的街道,存在着安全、内部交通、环境、能源消耗等多种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越是向高处发展,安全性、耐久性及适用舒适等问题就愈多,对结构、建筑、机电、暖通、电梯等专业的要求就越高。

结构系统难点1由于超高层建筑结构的特殊性,建筑内部的梁柱将会不可避免的存在,在结构设计中要考虑异形柱的使用,特别是在超高层住宅户型设计中,充分全面考虑梁柱的影响、规避及利用是设计的难点。

对于结构设计来讲,按照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建筑高度的不同以及拟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以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原则,选择相应的结构体系,一般分为六大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筒结构体系、筒中筒结构体系、束筒结构体系。

90年代以来,除上述结构体系得到广泛应用外,多筒体结构、带加强层的框架-筒体结构、连体结构、巨型结构、悬挑结构、错层结构等也逐渐在工程中采用。

进入90年代后,由于我国钢材产量的增加,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逐渐采用。

如金茂大厦、地王大厦都是钢-混凝土混合结构。

此外,型钢混凝土结构和钢管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中也正在得到广泛应用。

高层建筑结构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断提高,从C30逐步向C60及更高的等级发展。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的梁、板结构中广泛应用。

钢材的强度等级也不断提高。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中除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号RC)外,还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代号SRC),钢管混凝土结构(代号CFS)和全钢结构(代号S或SS)。

建筑高度100m,柱网为8.4m,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采用框架-剪力墙或框-筒结构体系较为经济合理,这种结构体系的剪力墙或筒体是很好的抗侧力构件,常常承担了大部分的风载和地震荷载产生的水平侧力,总体刚度大,侧移小,且满足玻璃幕墙的外装饰要求。

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李建文

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李建文

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李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建筑工程行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现实挑战。

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多为当前的城市地标性建筑,在结构形式与功能复合性等方面具有相对复杂的特点,这对设计人员的结构设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是当前建筑设计领域的热点问题,需要设计人员综合载荷应力分析、建筑功能协调等方面的结果,合理进行选型与设计。

本文探讨了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旨在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复杂;高层;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建筑行业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导致复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工程项目量也在不断的增加。

但由于其建设施工难度较大,在其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1]。

这就需要深入探究结构设计要点,保证建筑物在应用中具有安全性和经济性,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推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

1复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设计要求1.1重视概念设计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设计理念也得到了创新和发展,并且积累了较多的结构设计的经验,而最为代表的就是概念设计。

在概念设计中,使结构设计的规则性与均匀性得到了提升,并且清晰的传达了其作用力。

此外还对其高标准的要求进行充分的体现,通过对节能减排理念的有效应用,也提升了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其具体的设计中,对其建筑材料进行有效的利用,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结构设计过程中,通过概念设计的有效应用,预判建筑物在各荷载工况下的力学行为,进而在模型分析中出现合理的结构屈服机制,极大程度提升了建筑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1.2科学绘制结构计算简图通过科学绘制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计算简图,选择合理的计算参数。

与多层建筑结构相比,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使用功能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筑结构设计的复杂性,设计人员要根据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特点,并运用BIM技术,绘制实体可视化建筑模型,进而抽象出力学计算模型,不断提升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减少结构失稳现象的产生。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修订简介徐永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二○一○年九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修订简介依照原建设部建标(2006)77号文《关于印发〈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打算(第一批)〉的通知》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研、总结工作经验、地震震害经验和研究成果,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本规程进行了修订。

本规程包括13章,6个附录,13章为:1、总则;2、术语和符号;3、结构设计差不多规定;4、荷载和地震作用;5、结构计算分析;6、框架结构设计;7、剪力墙结构设计;8、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9、筒体结构设计;10、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11、混合结构设计;12、地下室和基础设计;13、高层建筑结构施工。

共有三十一条强制性条文,即:3.8.1条;3.9.1条;3.9.3条;3.9.4条;4.2.2条;4.3.1条;4.3.2条;4.3.12条;4.3.16条;5.4.4条;5.6.1条;5.6.2条;5.6.3条;5.6.4条;6.1.6条;6.3.2条;6.4.3条;7.2.17条;8.1.5条;8.2.1条;9.2.3条;9.3.7条;10.1.2条;10.2.7条;10.2.10条;10.2.19条;10.3.3条;10.4.4条;10.5.2条;10.5.6条;11.1.4条。

本规程要紧的修订内容为:1、修改了适用范围。

2、修改、补充了结构平面和立面规则性有关规定。

3、调整了部分结构最大适用高度,增加了8度(0.3g)抗震设防区房屋最大适用高度规定。

4、增加了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差不多方法及抗震连续倒塌设计差不多要求。

5、修改、补充了房屋舒适度设计规定。

6、修改、补充了风荷载及地震作用有关内容。

7、调整了“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及部分构件内力调整系数。

8、修改、补充了框架、剪力墙(含短肢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筒体结构的有关规定。

9、修改、补充了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有关规定。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02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 要素
基础设计
01
02
03
地质勘察
对建筑所在地的地质条件 进行详细的勘察,为结构 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基础类型选择
根据地质勘察结果,选择 合适的基础类型,如桩基 、独立基础等。
基础承载力设计
根据建筑荷载和使用要求 ,设计基础能够承受的承 载力。
主体结构设计
结构体系选择
根据建筑高度、功能和抗 震要求,选择合适的结构 体系,如框架结构、剪力 墙结构等。
结构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总结词
结构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 环节。合理的施工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够保证结 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详细描述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施工工艺的可行 性和质量控制的可靠性。首先,应制定详细的施工方 案,包括施工流程、施工方法、施工时间等方面的规 划。其次,应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提高施工 质量和效率。此外,还应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系统, 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测,确保施工 质量符合规范要求。同时,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 患应及时处理和纠正,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绿色水资源
采用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减少用水量。
绿色能源
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 消耗和碳排放。
绿色建筑外观
设计美观、实用、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建筑 外观。
数字化设计与优化
数字化建模
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 建筑结构建模,提高设计效率
和准确性。
数字化仿真
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对建筑结构进行 性能分析和优化,降低成本和风险 。
建筑高度
结构体系
风阻设计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课后习题解答(部分)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课后习题解答(部分)

高层建筑结构课程习题解答土木工程学院二0一二年秋Chap11、高层建筑定义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将10层及1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28m的住宅建筑结构和房屋高度大于24m的其他民用建筑,划为高层民用建筑。

1)层数大于10层;2)高度大于28m;3)水平荷载为主要设计因素;4)侧移成为控制指标;5)轴向变形和剪切变形不可忽略;2、建筑的功能建筑结构是建筑中的主要承重骨架。

其功能为在规定的设计基准期内,在承受其上的各种荷载和作用下,完成预期的承载力、正常使用、耐久性以及突发事件中的整体稳定功能。

3、高层按结构体系分类结构体系是指结构抵抗外部作用构件的组成方式。

从结构体系上来分,常用的高层建筑结构的抗侧力体系主要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悬挂结构及巨型框架结构等。

Chap 21、为什么活荷载的不考虑不利布置?计算高层建筑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时,一般不考虑楼面及屋面竖向活荷载的不利布置,而是按满布考虑进行计算的。

其一,在高层建筑中各种活荷载占总竖向荷载的比例很小,尤其对于住宅、旅馆和办公楼等,活荷载一般在1.5~2.5kN/㎡范围内,只占全部竖向荷载的10%~20%,因此活荷载不同的布置方式对结构内力产生的影响很小;其二,高层建筑结构是个复杂的空间结构体系,层数与跨数多,不利分布的情况复杂多样,计算工作量极大且计算费用上不经济,因此,为简化起见,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可以不考虑活荷载不利分布,按满布方式布置作内力计算后再将框架梁的跨中弯矩乘以1.1~1.3的放大系数。

2、高层建筑结构抵抗水平力的构件有哪几种?各种构件有哪些类型(1)有:梁、柱、支撑、墙和筒组成;(2)梁:钢梁、钢筋混凝土梁、钢骨(型钢)混凝土梁;柱:钢柱、钢筋混凝土柱、钢骨(型钢)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等;支撑有:中心支撑和偏心支撑等;墙:实体墙、桁架剪力墙;钢骨混凝土剪力墙等;筒有:框筒、实腹筒、桁架筒、筒中筒、束筒等;3、如何确定高层建筑的结构方案(1)、结构体系的确定:按:高度、风荷载、地震作用;功能、场地特征;经济因素、体型等因素确定采用以下结构体系;(2)、构件的布置(3)、对构件截面进行初选;4、如何确定高层建筑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1、风荷载的确定:大多数建筑(300m 以下)可按荷载规范规定的方法计算;少数建筑(高度大、对风荷载敏感或有特殊情况者)还要通过风洞试验);规范规定的方法:0k z s z w βμμω=z β--基本风压;s μ--风载体型系数;z μ--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 β--z 高度处的风振系数;2、地震荷载分为: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抗震规范》要求在设计阶段按照反应谱方法计算地震作用,少数情况需要采用时程分析进行补充;5、减少高层建筑温差影响的措施是什么?减少温差影响的综合技术措施主要有:(1)采取合理的平面和立面设计,避免截面的突变。

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摘要:本文分析了影响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因素,对其进行了结构设计方案的选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设计要点。

关键词:复杂高层;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1影响复杂高层和超高层设计的因素1.1抗震和防风要求由于复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复杂性,它们受到不同程度的应力。

因此,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特别是对地震和风荷载的要求,是建筑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加强设计时,有必要考虑建筑施工现场的地震和风等环境因素,以确保结构设计的安全。

1.2地质条件对地基的影响为了避免地质原因引起的地基失稳,结构设计人员在设计复杂超高层基础时,必须从工程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工程现场的地质条件,进行全面、科学的设计。

为确保建设项目的可靠运行,需要综合考虑地质调查结果、地基承载力、地质特征、建设项目的实际用途和规模等多种因素。

这将极大地影响建设项目的安全和使用寿命。

1.3建筑自身复杂结构的影响复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因其结构形式多样、功能特殊、形式多样而备受关注。

特别是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复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正朝着独特而复杂的方向发展。

这既需要科学合理的结构设计,也需要低碳环保,更需要艺术与实用相结合。

因此,由于高层建筑的复杂性,对高层建筑的设计要求很高,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这增加了结构设计的难度。

1.4材料与施工的影响由于其构造及建造方式的复杂性,需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这为其形式多样化、功能复杂化带来了现实可能性,同时也给结构设计带来了更高的要求。

2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选择2.1结构方案和结构类型的选择在复杂高层和超高层结构的设计中,结构形式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本身的质量。

在结构方案的选择中,若不结合复杂、超高层建筑的实际情况,将会导致后期施工中出现问题,使其建筑结构内容不断调整,从而加大投资。

所以,在进行复杂、超高层建筑的选型时,应充分利用与之相适应的建筑结构专业知识,使之与结构设计相结合。

复杂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复杂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复杂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复杂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国际建筑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地震、风荷载、抗倾覆能力、承载能力等。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复杂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要点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地震是复杂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地震会对建筑物施加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地震力,对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影响。

因此,结构设计师需要根据建筑物所处地区的地震状况,合理选择结构体系和抗震措施。

常见的抗震措施包括使用抗震支撑和减震装置,增加剪切墙和柱子的数量,提高结构体系的刚度等。

其次,考虑风荷载也是复杂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由于建筑物的高度较大,容易受到风的作用产生较大的风荷载。

结构设计师需要根据建筑物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和风速,合理计算和选取风荷载。

常见的抗风措施包括使用结构抗风技术,如加强楼板、加固连墙、增加风向柱等,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抗倾覆能力也是复杂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由于建筑物的高度较大,容易受到倾覆的影响。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倾覆能力,结构设计师需要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和结构布置,如采用沉桩基础,并增加剪切墙、加固核心墙等结构措施,以提高建筑物的抗倾覆能力。

最后,承载能力也是复杂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由于建筑物的高度比较大,需要能够承受较大的垂直荷载。

结构设计师需要合理选择和布置主要承重构件,如梁、柱和墙等,以确保建筑物能够承受设计荷载。

此外,还需要合理使用材料和施工工艺,提高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以确保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综上所述,复杂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包括考虑地震、风荷载、抗倾覆能力、承载能力等因素。

通过合理选择结构体系和抗震措施、增加剪切墙和柱子数量等方式,可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同时,也需要合理计算和选取风荷载,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和结构布置,以提高建筑物的抗倾覆能力。

新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高规比较-结构所资料

新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高规比较-结构所资料

3.4.5 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 响的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 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 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 高度的混合结构及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 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 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 建筑不应大于0.85。
3.4.6 当楼板平面比较狭长、有较大的凹入和开洞而使楼板 有较大削弱时,应在设计中考虑楼板削弱产生的不利影响。 有效楼板宽度不宜小于该层楼面宽度的50%;楼板开洞总面 积不宜超过楼面面积的30%;在扣除凹入或开洞后,楼板在 任一方向的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5m,且开洞后每一边的楼 板净宽度不应小于2m。 3.4.7 艹字形、井字形等外伸长度较大的建筑,当中央部分 楼板有较大削弱时,应加强楼板以及连接部位墙体的构造 措施,必要时还可在外伸段凹槽处设置连接梁或连接板。 1.第3.4.3~3.4.7条对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性提出限制条件。 2.结构方案中仅有个别项目超过“不宜”的限制条件,结构 虽属不规则,但仍可按规程有关规定计算和采取相应构造 措施;若有多项超过“不宜”的限制条件,此结构属特别不 规则,应尽量避免,并采取比规程规定更严格的措施。参考 《超限高层抗震审查要点》,以下两种情况都属于特别不 规则: 1)超过3.4.3~3.4.6、3.5.2~3.5.6条中三项“不宜”限制 条件;2)具有表3.1.4(略)所列的一项不规则; 3.不规则程度超过“特别不规则”条件较多,属严重不规则
3.4.3 抗震设计混凝土高层建筑,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1.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减少偏心; 2.平面长度不宜过长,突出部分长度l不宜过大(图3.4.3略); L、l等值宜满足表3.4.3的要求; 3.建筑平面不宜采用角部重叠或细腰形平面布置。

复杂高层结构设计

复杂高层结构设计
s a e o h oc p l d o h t cu e h p n t e fr e a p i n t e sr tr .Th c a g s i ul ig f n to s al b o sd rd, a d e u e h n e n b i n u cin h l e c n iee d n mo es d l s al e rae fr ac lt n n d o a s n ewe n h t d f rn sr cu a a a g me t y tms f h b ce td o c luai a c mp r o b t e te wo i e e t t t r l o i f u l r n e n s se o
用功能改变 , 对复式结构出现的两种不 同结构布置体系分别建模计算和比较 , 出考虑后置夹层参与整体结构 得
的共同工作更能符合结构的实际受力特性 。在构造上采取加强措施 , 保证建筑结构在地震和风载作用下具有一 定的安全储备 。对后置夹层结构布置竖 向荷载传力路径尽量直接 , 以减少对整体结构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 框架一 剪力墙 ;结构竖向不规则 ;复式结构 ;结构体系分析 ; 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 :U2 8 T 0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0 0 4 2 (0 10 —4 4 0 10 — 76 2 1)5 0 1 — 4

要:东方商 务会馆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一 剪力墙结构 , 建筑物平面形状为梯形 。竖向体形高位 内收 , 引
起结构竖向不规则。 底层层高较高 , 引起下柔上刚 , 存在底部薄弱层。 各标准层均设夹层 , 属复式结构。 在结构平 面、 竖向的框架梁 、 柱以及剪力墙布置上采考虑建筑使
Ab ta t Th b i ig o Eatr Co sr c : e ul n f d sen mme ca Gul h l a o t r ifre c n rt fa ril i al d ps en oc d o cee l me— h a wal d s er l sr cu e n t e ul ig a a rp zfr tu t r a d h b i n h s ta e i m p a e h p . T e ul ig h n s n r a t e ih lv t n, d o ln s a e h b i n s r k iwa d t h hg ee ai d i o c u ig v ria i e u ai o te sr cu e T e go n fo r s rltv l hg a sn etc l r g lr y f h tu t r . h r u d l o i eaiey ih, p o u ig a ef c o r t rd cn n f t f e

超高层建筑10大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超高层建筑10大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超高层建筑10大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必须考虑到特殊的尺度和高度,这会带来许多挑战。

在40层左右,建筑师必须调整设计观念,采用适宜的建筑技术来应对这些挑战。

超高层建筑类似于竖立起来的街道,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如安全、内部交通、环境和能源消耗等。

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这些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对结构、建筑、机电、暖通和电梯等专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梁柱的影响、规避及利用。

为了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抗震设防烈度,可以选择不同的结构体系,如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筒结构体系、筒中筒结构体系和束筒结构体系。

除了这些传统的结构体系,还可以采用多筒体结构、带加强层的框架-筒体结构、连体结构、巨型结构、悬挑结构和错层结构等。

在90年代以后,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型钢混凝土结构和钢管混凝土结构等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的梁、板结构中也广泛应用。

在高层建筑中,除了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还可以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和全钢结构。

对于建筑高度为100米、柱网为8.4米、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的超高层建筑,采用框架-剪力墙或框-筒结构体系较为经济合理。

这种结构体系的剪力墙或筒体是很好的抗侧力构件,可以承担大部分的风载和地震荷载产生的水平侧力,同时满足玻璃幕墙的外装饰要求。

楼板和屋盖具有很大的平面刚度,可以起到变形协调作用,同时也是竖向钢柱与剪力墙或筒体的平面抗侧力构件。

钢承混凝土楼板和屋盖的设计存在问题。

通常采用轧制的压型钢板加现浇钢筋混凝土,但在计算时往往没有考虑到与钢梁的共同作用。

这样做不仅不安全,还增加了钢梁的用钢量。

采用MST组合梁,可以节约楼层和屋盖钢梁的用钢量20%左右,而且不需要对钢梁进行稳定验算。

超高层建筑的核心筒设计是一个难点。

它需要考虑多方要求,如采光、节能、易于维护、减少公摊、不同业态核心筒上下统一等。

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孙昊

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孙昊

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孙昊摘要: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深入,各级城市中涌现了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基于现代城市严重缺乏土地资源的现状,复杂高层建筑以及超高层建筑,推动了国内建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有研究表明,这些建筑在结构设计方面拥有一些显著的特征,不同于传统的结构设计。

基于此,文章从复杂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角度,主要探讨了结构方面的设计特征、要点,仅供参考。

关键词:复杂高层;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增长,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对建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据不完全调查显示,国内频发与复杂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有关的事故,以致人们一度惴惴不安。

而这些建筑的建造,往往会耗费大量的资金,所以必须做好设计工作,充分把握结构要点,以严格控制工程质量,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1复杂高层、超高层建筑整体结构的基本设计特征自超高层建筑出现起,便大量涌现出了复杂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

近些年来,国内经济增长愈来愈快,各级城市出于打造自身地标建筑的目的,也逐步开始规划建造各种复杂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并且获得了很好的发展,部分建筑的高度已超千米。

据研究分析知,这些复杂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在自身结构的设计方面特征独特,在降水、风力、抗震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要求。

加之这些建筑原本就需要周全顾及美观与结构,故此必须综合考量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所以,作为设计人员,应及时转变设计手段,在结构设计环节,大量引进新的设计方法,以提升设计综合水平,确保整体结构的安全性,为工程质量的控制打好基础。

2 复杂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基本结构设计要点2.1 重力荷载相较于普通建筑,复杂高层或者超高层建筑极具特殊性,除了总高很突出,还要迎接重力荷载方面的挑战。

尤其是伴随建筑总高的持续增大,重力荷载及地面受力也会越来越大。

在力的综合作用下,轴压力及竖向压力也愈发大,以致增大设计的难度。

一方面,风效应会随楼层的增高而增大,基于风的作用,合力点势必增高,令自然风效应产生更大的作用效应。

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1.综合考虑荷载: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需要承受大量的自重、活载和风载等荷载。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不同荷载的作用,以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强度和刚度: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结构需要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荷载和抵抗地震等外力作用。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的结构计算和分析,确定合适的材料和截面尺寸,以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要求。

3.预应力设计:预应力设计是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在构件中引入预应力,可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减小结构的变形和裂缝。

预应力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构件的受力特点和荷载情况,以确定合适的预应力力度和施工方法。

4.地基处理: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地基处理需要特别关注。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地基进行充分的勘察和分析,确保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可以采用加固地基、沉桩和排水等措施,以改善地基的性质和减小沉降变形。

5.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按照相关抗震规范的要求,进行全面的抗震计算和分析。

可以采用设置抗震墙、剪力墙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等抗震措施,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

6.稳定性分析: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稳定性分析需要综合考虑结构的整体稳定和各个构件的局部稳定。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稳定性计算和分析,以确定合适的稳定性措施和参数。

可以采用设置剪力墙、加固节点和增加支撑等措施,以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7.火灾安全设计:火灾安全设计是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火灾对结构的影响和热膨胀对构件的变形。

可以采用设置防火分区、防火墙和防火隔室等措施,以提高建筑的火灾安全性。

8.风洞实验:由于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高度较大,受风效应的影响较大。

在设计过程中,可以进行风洞实验,以模拟建筑在不同风速和风向下的响应。

通过风洞实验的结果,可以优化结构的形式和参数,提高建筑的抗风能力和稳定性。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一)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一)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一)引言: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是当前建筑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的需求与日俱增。

然而,复杂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涉及复杂的工程原理和抗震设计等多个方面,需要设计师具备深入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要点和技术要求。

正文:1. 确定设计目标与约束条件- 确定建筑的主要功能和用途- 确定建筑的结构荷载、抗震要求等约束条件- 确定建筑的施工时间和预算等项目要求2. 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 根据建筑的特点和使用目的,选择适合的结构体系,如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结构等- 综合考虑结构的刚度、稳定性和抗震性能,选择最合适的结构体系3. 进行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 运用专业的结构分析软件进行建筑结构的静力分析和动力响应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对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设计,提高结构的性能和安全性4. 选用合适的结构材料- 根据建筑的功能和设计要求,选用合适的结构材料,如钢材、混凝土等- 考虑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施工性能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结构材料5. 设计结构的细节和连接- 对复杂高层建筑的结构细节进行精确的设计,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设计结构的连接件,如螺栓、焊接等,确保连接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总结: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任务,需要设计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通过确定设计目标与约束条件,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进行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选用合适的结构材料,并设计结构的细节和连接,可以有效地提高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性能和安全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设计师应不断学习和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难点分析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难点分析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难点分析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有挑战性的任务。

以下是高
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几个主要难点分析:
1. 抗震设计:高层建筑经常面临地震的挑战,因此抗震设计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
的重点难点。

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地震力的作用,建筑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以及地基的稳定性。

对于超高层建筑来说,还需要考虑到高层建筑震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风振效应。

2. 风力设计:高层建筑的高度使其容易受到风的影响,因此风力设计是高层建筑结
构设计的另一个难点。

风力设计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外形、物理特性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以确定建筑物的抗风能力和稳定性。

3. 结构强度设计:高层建筑的结构强度设计需要考虑到建筑物自重、荷载、温度等
因素,以满足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

在高层建筑中,由于结构自重和承载荷载的
增加,会给结构设计带来更大的困难。

4. 建筑材料选择: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到合适的建筑材料选择。

建筑材
料需要满足高层建筑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要求,并且还需要考虑到材料的重量、耐候性、施工方便性等因素。

5. 施工技术: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对结构设计也会带来一定的挑战。

由于高层建筑
的高度和复杂性,施工过程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施工进
度的控制。

10个经典案例带你一起分析高层结构设计难点

10个经典案例带你一起分析高层结构设计难点
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利用剪力墙承受大部分水平荷载,框 架承受竖向荷载。
布置优化
通过调整剪力墙的厚度、间距和连梁 布置等方式,实现结构刚度的均匀分 布,减小扭转效应。
剪力墙连梁设计技巧
连梁作用
在剪力墙结构中,连梁作为连接 墙肢的重要构件,起到传递剪力、
协调变形的作用。
设计原则
连梁设计应遵循“强剪弱弯”的 原则,保证连梁在剪切破坏前具
抗震构造措施
采取加强节点、提高构件 延性等措施,提高结构的 整体抗震性能。
经验教训型时,应综合考虑建筑功能、高度、地震作用等因素,
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
抗震设计是关键
02
对于高层建筑而言,抗震设计是确保结构安全的关键环节,必
须予以充分重视。
精细化设计是趋势
0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精细化设计已成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08
经典案例六至十概述及启示
案例六至十简介
案例七
某高层住宅楼,采用框架-剪 力墙结构,注重居住舒适度和 抗震性能。
案例九
某超高层塔楼,采用核心筒结 构,具有极高的建筑高度和复 杂的建筑形态。
案例六
某超高层商业综合体,位于繁 华市区,集购物、办公、酒店 等功能于一体。
案例八
某高层公共建筑,大跨度空间 结构,对结构刚度和稳定性有 较高要求。
注重培养高层结构设计领域的人才队 伍,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 能力。
展望一
展望二
建议一
建议二
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未来高 层结构设计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节 能减排等方面的要求。
加强高层结构设计领域的技术交流和 合作,共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 发展。
THANK YOU

2010年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2010年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为适应此类工程设计的需要,本条规定可采用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方法进 行分析和论证。
6
2 引入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要求和方法—主要工作
4.11.1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应分析结构方案不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 情况、选用适宜的结构抗震性能目标, 并分析论证结构设计与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的符合性。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应综合考虑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 地条件、结构的特殊性、建造费用、震后损失和修复难易程度等 各项因素选定。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分为A、B、C、D 四个等级 ,结构抗震性能分为1、2、3、4、5五个水准(表4.11.1),每个 性能目标均与一组在指定地震地面运动下的结构抗震性能水准相 对应。
10
2 引入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要求和方法
A级性能目标是最高等级,中震作用下要求结构达到第1抗震性能水准 (完好、无损坏),大震作用下要求结构达到第2 抗震性能水准(基本完好、 轻微损坏),即结构仍处于基本弹性状态;
B级性能目标,要求结构在中震作用下满足第2抗震性能水准(基本完好、 轻微损坏),大震作用下满足第3抗震性能水准(轻度损坏),结构仅有轻度损 坏;
5)必要时,还需进行构件、节点或整体模型的抗震试验, 补充提供论证依据,例如对本规程未列入的新型结构方案又无震 害和试验依据或对计算分析难以判断、抗震概念难以接受的复杂 结构方案;
6)论证结构能满足所选用的抗震性能目标的要求。
15
2 引入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要求和方法—性能水准
4.11.2 结构抗震性能水准可按表4.11.2 进行宏观判别,各种性能水 准结构的楼板均不应出现受剪破坏。
9
2 引入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要求和方法 2. 选用抗震性能目标
本条提出A、B、C、D四级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和五个结构抗震 性能水准(1、2、3、4、5)。地震地面运动一般分为三个水 准,即多遇地震(小震)、设防烈度地震(中震)及预估的罕遇 地震(大震)。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分析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分析

C o mb i n i n g w i t h t h e a u t h o r s p r a c t i c a l e x p e r i e n c e ,t h e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d t h e e s s e n t i ls a o f t h e s t r u c t u r l a d e s i g n o f
所 以必 须 重 视 复 杂 高 层 建 的可 行 性 研 究 与 论证 工作 对 于复 杂 高 层 建 筑 结 构 的概 念 设 计 。 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
4 O 0 -6 0 0
筒中简一 伸臂、 巨型框架/ 巨型斜撑 、 巨型桁架 、 组合体
( 1 ) 建 筑 结 构 的 均 匀 性 和 规 则性 要尽 量 得 到提 高 ; ( 2 ) 结 构 竖 向一 级 侧 向 的 受 力 传 递 途 径 一 定 要 直 接 而
明确 : ( 3 ) 结 构 要 具 有 良好 的 整 体 性 :
以 形 成 组合 墙 体 或 混 凝 土 简 体 :利 用 伸 臂 桁 架 将 框 架 柱 与 核 心 筒 连 接 成 一个 整体 : 通 过 环 带桁 架 、 巨型 斜 撑 等 将 框 架
江 苏建 筑
2 0 1 3年 增 刊 ( 总第 1 5 8期 )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分析
石 春 民
( 江苏 省建 筑设 计研 究院有 限公 司 。 江苏 南京 2 1 0 0 1 9 )
[ 摘 要】 近年来国内建筑市场, 复杂高层建筑越来越多, 对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文章结合作
种 抗 侧 力体 系 的作 用效 果 .对 其 在 建 筑 结 构 中 的 贡 献 进 行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日益紧张,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复杂高层建筑不仅在外观上给人以震撼,更在结构设计上充满挑战。

其不仅要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还要确保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复杂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是建筑的高度和体型。

高度的增加会导致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的显著增大,对结构的抗侧力体系提出更高要求。

而独特的体型,如扭曲、悬挑、连体等,会使结构的受力情况变得复杂,需要精心设计来应对不同方向和位置的荷载。

风荷载是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高空中,风速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大,风的作用也变得更加复杂。

设计时需要通过风洞试验或数值模拟来准确确定风荷载的大小和分布,以保证结构在风的作用下不会发生过大的变形和振动。

地震作用同样至关重要。

复杂高层建筑通常位于地震活跃区域,地震对其影响不容忽视。

结构的抗震设计需要遵循相关的规范和标准,采用合理的抗震体系,如框架核心筒、框架剪力墙等,并通过计算分析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

在结构材料的选择上,也需要谨慎考虑。

高强度的钢材和高性能的混凝土能够提供更好的力学性能,但同时也需要考虑成本和施工难度。

此外,不同材料的组合使用也需要经过精心设计,以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和协同工作能力。

基础设计是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根基。

由于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巨大,基础需要具备足够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常见的基础形式包括桩基础、筏板基础等,设计时需要根据地质条件和上部结构的特点进行选择,并进行详细的计算和验算。

复杂高层建筑的结构分析是设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有限元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结构的内力和变形计算。

通过建立精确的模型,模拟各种荷载工况,设计师可以了解结构的受力状态,发现潜在的薄弱部位,并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

结构的优化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满足安全性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通过优化结构布置、构件尺寸等,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结构的经济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m;当底部框支层为3 层及3 层以上时, l 不宜大于1.5B 和20m。 此处, B 落地墙之间楼盖的平均宽度。 6 框支柱与相邻落地剪力墙的距离,1~2 层框支层时不宜大于12m, 3 层及3 层以上框支层时不宜大于10m; 7 框支框架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应小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 8 当框支梁承托剪力墙并承托转换次梁及其上剪力墙时,应进行应 力分析,按应力校核配筋,并加强配筋构造措施。B 级高度部分框 支剪力墙高层建筑的结构转换层,不宜采用框支主、次梁方案。
同原规程10.2.11未修改
原规程10.2.12
10.2.11 转换柱设计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柱截面宽度,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400mm,抗震设计时不应小 于450mm;柱截面高度,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转换梁跨度的1/15, 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转换梁跨度的1/12; 2 一、二、三级转换柱由地震作用产生的轴力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 1.5、1.3、1.2,但计算柱轴压比时可不考虑该增大系数;
10.2.12 抗震设计时,转换梁、柱的节点核心区应进行抗震验算, 节点应符合构造措施的要求。 转换梁、柱的节点核心区应按6.4.10 条规定设置水平箍筋。
【说明】因转换构件节点区受力非常大,增加了对转换梁柱节点核 心区的要求。
原规程10.2.21部分内容
10.2.13 箱形转换结构上、下楼板厚度均不宜小于180mm,应根据 转换柱的布置和建筑功能要求设置双向横隔板;上、下板配筋设计 应同时考虑板局部弯曲和箱形转换层整体弯曲的影响,横隔板宜按 深梁设计。
于0.6%。转换板内暗梁的抗剪箍筋面积配筋率不宜小于0.45%;
4 厚板外周边宜配置钢筋骨架网;
5 转换厚板上、下部的剪力墙、柱的纵向钢筋均应在转换厚板内可
靠锚固;
6 转换厚板上、下一层的楼板应适当加强,楼板厚度不宜小于
150mm。
原规程10.2.22,未修订
同原规程10.2.24未修改
10.2.15 采用空腹桁架转换层时,空腹桁架宜满层设置,应有足够 的刚度。空腹桁架的上、下弦杆宜考虑楼板作用,并应加强上、下 弦杆与框架柱的锚固连接构造;竖腹杆应按强剪弱弯进行配筋设计, 并加强箍筋配置以及与上、下弦杆的连接构造措施。
【说明】本款中内力放大系数进行了修改,二级1.2 改1.3,增加三 级1.2 3 与转换构件相连的一、二、三级转换柱的上端和底层柱下端截面 的弯矩组合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5、1.3、1.2,其他层转换柱柱 端弯矩设计值应符合本规程第6.2.1 条的规定; 【说明】弯矩增大系数,二级由1.25 变为1.3,增加三级1.2。
/
f yv、1.2 ft
/
f yv
、1.1 ft
/
f yv

【说明】将原规程第2 款中仅适用于偏心受拉的框支梁的规定
“沿梁腹板高度应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6mm 的腰
筋”放到第一款,适用于所有转换梁;增加了三级要求。
10.2.8 转换梁设计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转换梁与转换柱截面中线宜重合;
此文字进行了修改。
10.1.2 9 度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带转换层的结构、带加强层的结构、 错层结构和连体结构。 强制性条文
10.1.3 7 度和8 度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结构错层高层建筑的房屋高 度分别不宜大于80m 和60m;框架-剪力墙结构错层高层建筑的房 屋高度分别不应大于80m 和60m。抗震设计时,B 级高度高层建筑 不宜采用连体结构;底部带转换层的筒中筒结构B 级高度高层建筑, 当外筒框支层以上采用由剪力墙构成的壁式框架时,其最大适用高
通,下部纵向钢筋应全部直通到柱(含墙端柱)内;
3 离柱边1.5 倍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梁箍筋应加密,加密区箍筋直
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100mm。加密区箍筋的最小面
积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9 ft / f yv ;抗震设计时,特一、
一、二和三级分别不应小于1.3 ft 1.0 ft / f yv 。
度应比本规程表3.3.2-2 规定的数值适当降低。 原规程10.1.3未修改
10.1.4 7 度和8 度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不宜同时采用超过两种本节 第10.1.1 条所指的复杂结构。 同原规程10.1.4未修改
10.1.5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受力复杂部位,宜进行应力分析,并 按应力进行配筋设计校核。 同原规程10.1.5未修改
10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10.1 一般规定
原规程为:多 塔楼结构
10.1.1 本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包括带转换层的结构、带加强
层的结构、错层结构、连体结构以及竖向体型收进、悬挑超过本规
程第3.5 节有关规定的结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分析应符合 本规程第5 章的有关规定。
【说明】本次修订将多塔楼结构并入竖向体型收进、悬挑结构,因
原规程:1/6
2 转换梁截面高度不宜小于计算跨度的1/8;对梁上托柱的转换梁,
其截面宽度不应小于梁宽方向的托柱截面宽度。梁上托剪力墙的框
支梁截面宽度不宜大于框支柱相应方向的截面宽度,且不宜小于其
上墙体截面厚度的2 倍和400mm;
3 转换梁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无地震作用组合时
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震作用组合时
4 转换梁纵向钢筋接头宜采用机械连接,同一连接区段内接头钢筋 截面面积不宜超过全部纵筋截面面积的50%,接头位置应避开上部 墙体开洞部位、梁上托柱部位及受力较大部位;
5 转换梁不宜开洞。若必须开洞时,洞口边离开支座柱边的距离不 宜小于梁截面高度;被洞口削弱的截面应进行承载力计算,因开洞
形成的上、下弦杆应加强纵向钢筋和抗剪箍筋的配置;
【说明】 箱形转换构件设计时要保证其整体受力作用,因此规定箱形转
换结构上、下楼板(即顶、底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并应设置 横隔板。箱形转换层的顶、底板,除产生局部弯曲外,还会产生因 箱形结构整体变形产生的整体弯曲,截面承载力设计时应该同时考 虑这两种弯曲变形在截面内产生的拉应力、压应力。
10.2.14 厚板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0.2.3 转换层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比应符合本规程附录 E 的规定。 (10.2.3项2)
10.2.4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宜 取至转换层以上两层且不宜小于房屋高度的1/10。
【说明】将原来的墙肢总高度的1/8 改为房屋高度的1/10。
10.2.5 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抗震等级应符合本规程第 3.9 节的有关规定,托柱转换层转换柱和转换梁的抗震等级按框支 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支框架采纳。对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当转换层 的位置设置在3 层及3 层以上时,其框支柱、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 的抗震等级宜按本规程表3.9.3 和表3.9.4 的规定提高一级采用,已 为特一级时可不提高。 原规程10.2.5
1 转换厚板的厚度可由抗弯、抗剪、抗冲切截面验算确定;
2 转换厚板可局部做成薄板,薄板与厚板交界处可加腋;转换厚板
亦可局部做成夹心板;
3 转换厚板宜按整体计算时所划分的主要交叉梁系的剪力和弯矩设
计值进行截面设计并按有限元法分析结果进行配筋校核。受弯纵向
钢筋可沿转换板上、下部双层双向配置,每一方向总配筋率不宜小
10.2.6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特一、一、二、三级转换构件的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内力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90、1.60、1.35、 1.25;转换构件竖向地震作用按4.3.2 条计算。
原规程10.2.6
【说明】 取消了原规程的薄弱层地震剪力增大系数规定;对各级内力增
大系数进行了调整(原规程特一、一、二级分别为1.80、1.50、 1.25,没有三级)。
10.2.2 转换层设置位置不宜过高。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在地面以上 设置转换层的位置,8 度时不宜超过3层,7 度时不宜超过5 层,6 度时可适当提高;对托柱转换层结构,其转换层位置可适当提高。
【说明】将原规程10.2.2条文中的底部带转换层的框架-核心筒结构 和外筒为密柱框架的筒中筒结构改为了托柱转换层结构。
6 对托柱转换梁或当框支梁上部的墙体开有门洞时,该部位梁的箍
筋应加密配置,加密区范围可取梁上托柱边或墙边两侧各1.5 倍转
换梁高度;箍筋直径、间距及面积配筋率应符合本规程第10.2.7 条
第3 款的规定;
7 转换梁上、下纵向钢筋和腰筋(图10.2.8)应在节点区可靠锚固,
水平段应伸至柱边,且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4 ,la抗b 震设计时
10.2.16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落地剪力墙和筒体底部墙体应加厚; 2 框支柱周围楼板不应错层布置; 3 落地剪力墙和筒体的洞口宜布置在墙体的中部; 4 框支梁上一层墙体内不宜设置边门洞,也不宜在框支中柱上方设 置门洞; 5 落地剪力墙的间距l 应符合下列规定: 1)非抗震设计时,l 不宜大于3B 和36m; 2)抗震设计时,当底部框支层为1~2 层时,l 不宜大于2B 和
或框架梁。
10.2.9 转换层上部的竖向抗侧力构件(墙、柱)宜直接落在转换层 的主要转换构件上。 原规程10.2.10中的内容
10.2.10 转换柱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柱内全部纵向钢筋配筋率应符合本规程第6.4.3 条的规定; 2 抗震设计时,转换柱箍筋应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箍筋 直径不应小于10mm,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和6 倍纵向钢筋 直径的较小值,并应沿柱全高加密; 3 抗震设计时,一、二级转换柱加密区的配箍特征值应比本规程表 6.4.7 规定的数值增加0.02,且柱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5%。
4 一、二、三级柱端截面的剪力设计值应符合本规程第6.2.3 条的有 关规定; 5 转换角柱的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应分别在本条第3、4 款的基 础上乘以增大系数1.1; 6 柱截面的组合剪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无地震作用组合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