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汉唐宋明清的科举考试选拔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读书工程(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

(读书报告)

学号:2014064113

专业:物联网

学生姓名:孟稼祥

任课教师:叶紫丁(周三班)

2015年3月

谈汉唐宋明清的科举考试选拔制度

从夏,商,周的华夏一直到现在21世纪的新中国,华夏民族从来都是走在世界的前列,深究其中蕴含的奥秘,会发现这都是因为中国出现了无数的杰出人才,涉及数学,地理,科学等等。然而这些却和中国的选拔人才制度有关,因为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所以在隋之后的唐,宋,明,清选拔人才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而隋之前的汉则采用其他方法。现在我就来谈谈汉,唐,宋,明,清的人才选拔制度。汉的选拔制度

因为汉朝没有科举制度,所以汉的选拔人才不是通过科举制度。一种:当时有太学,太学里甲科出身的郎及其子侄后辈在皇帝身边当侍卫,然后在这里面挑选政府的需要的人,而乙等的吏回到其本乡政府充当吏职。还有就是被称为乡举里举的制度,即当时地方可以选举贤良到中央,一种是无定期的,如果当时发生重大的事,皇帝会召集或地方举荐人才到中央,譬如皇帝登基,有天灾等等,第二种为特殊选举,最后变为选举孝廉。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基本只有选举孝廉一种。

汉朝的选举制度是多样化的,但最后只有一种选举孝廉了,这纵然是让政府里的人才思想品德得到提高,但他们并一定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这些从表面上看似乎让底层的人民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但一定程度上还是由地方官员推举,而且最后选举制度的过度单一让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重视。这些也导致汉朝完全成为“读书人的政府”,我认为这样的政府是不完善的。

唐朝的考试制度

由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的不适合时代导致中央集才,唐朝进行了改进,有了“坏碟子列”,即人们自由报名,统一参加考试,进行选举。唐朝的针对前朝选拔制度而进行改进所出现的自由竞选,大大扩展了人们进入政府做官的途径,不同的人都可以参加考试,做官。而且下层人民也可以进入政府,政府向人们开放政权,

这相比以前进步了很多。但是,考试只允许知识分子参加,报名,对工商业进行限制和打压,这也使政府太过单一和臃肿,导致后面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太过程序化,太过制度化等等,还有因为唐朝门第势力强大,真正参加考试做官的普通百姓还是不多的。但是,不可否认,唐朝的考试制是相对比较公平和公正的,给广大的百姓,官员等等提供了一个发展自己才能的平台。

宋朝的考试制度

宋朝的考试制度是真正的面向所有人,越来越多的平民百姓参加考试,得到做官的资格。宋朝也对考试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是却让考试陷入一种恶性的环境,宋朝的考试选出来的人缺乏实践,对政治等等一窍不通,无法真正管理好政治,对政府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且,宋朝考试的内容(考试内容改为经义)太过单一和死板,让选出来的人才的思维收到限制。还有考试只看成绩,比唐朝的制度差了一些,这样并不一定能选出真正的人才。总之,宋朝的考试制度的改革是失败的,并没有取得真正有效的效果。

明朝的考试制度

明朝的考试制度进行了相当大的改革,增添进士和翰林院,该考八股文。明朝的考试制度虽然改革了很多,但是弊端多多,增设翰林院,对参加考试取得不同名次的人进行分类和规定,这种等级制度虽然对人才实行了严格的划分和分配,但是却太过死板,地方和中央的人之间不能互通,一些真正有才能的人不能很好的施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让人才受到了限制,只能在一些小职务上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是它也让人们专心学习,安心努力,让进士等这些人在中央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发展,而且培养了选举出来的人才。明朝考试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把考试内容改为八股文,这项制度大大局限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大多只专研于八股文,人们的思维太过于简单和死板,坑害了那些准备参加考试的人。

清朝的考试制度

清朝的考试制度完全改变了以前考试制度的观点和初衷,清朝的考试制度只是为了满清贵族服务,愚民占了很大的比例,政府内部几乎所有的重要职位都是给满清贵族,政权全部成了皇族和贵族的了,清朝的考试制度并未给政府选拔出来出色的人才进入政府任职从而让清朝慢慢的没落,这充分显示出了清朝考试制度的弊端。

二、科举制的作用

(一)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平台

作为一种选拔人才方式,科举制度无疑是有效的。它改变了“上品无寒士,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从社会角度,其积极性体现在,它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平台。吸纳了很多经济上处于社会中下层人士进入政权,为封建政权注入了新鲜血液。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巩固了封建政权。

(二)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氛围和刻苦读书的局面

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全社会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氛围和刻苦读书的局面。在很多外国人眼里,中国人是十分重视教育的,不论是高官还是平民,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非常看重对子女的教育。宋真宗曾亲自撰写《劝学文》,其中有这样的语句:“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三)对家族的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古代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社会,在这个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里,每个人的职业基本上都是沿袭他们祖辈,要想改变职业,那么读书就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一个出生卑微的人如果想出人头地,只有读书做官这一条。然而,这条道路的很难只由一个人或一代人的努力就能达到目的。通常的方式是:家族的创业者辛

勤劳作,勤俭持家。首先,巩固耕地的所有权,进而通过积累购买他人土地,沿着这条路慢慢地成为地主。而科场成功者也同时担负着为整个家族谋取福利的重任。正是这样的责任感才使得整个家族家族蒸蒸日上。这种经济上的利害关系被抽象而升华为道德。

三、科举制的局限性

存在了千余年的人才选拔体制和考试制度,科举制度也存在着严重的缺点,特别是发展到晚清,科举制度更是成为国人强烈批判的对象。

(一)考试内容狭窄单一

从明朝开始的“八股取士”使得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经义,考试方法注重死记硬背,科举制度从此流于形式,束缚了学术思想的发展,扼杀了人的创造力。考试内容的狭窄单一的弊端,严重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步。

(二)科举制度哮而优则仕”的官本位弊端,严重扭曲了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

“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使得人们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科场功名已经成为读书人的原动力和毕生追求。“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也极大地缩小了中国古代社会精英——知识分子的思维空间,这无疑是我国在清朝晚期倍受屈辱的一个根本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