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5-8章)【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十六章 结论:走向公共决策的科学
第十六章结论:走向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一、概念题1.政策合法化(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研)答:政策合法化是指有关政策抉择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加以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
政策合法化包括三方面内容: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决策过程的合法化和有关政策的法律化。
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就是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
法定的决策程序在政策合法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政策的法律化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也称政策立法。
它实际上就是一种立法过程,它遵循的就是立法程序。
2.政策民主化答:政策民主化是指必须保障广大公众和各种社会团体以及政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公共决策的整个过程,从而在公共政策中反映广大公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并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中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民主参与的程序和社会环境。
3.政策科学化答:政策科学化是指决策者及其他参与者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方法,特别是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决策,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严格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而确定一个明确而正确的政策目标,并且选择一个完全能够实现该政策目标的有效方法。
二、简答题1.什么是公共政策合法化?怎样才能实现公共政策合法化?答:(1)公共政策合法化的内涵公共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的公共政策主体为使特定的政策方案获得合法性基础和地位而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政策方案予以审议、批准,将其转化为正式政策,以获得社会和公众认同和遵循的行为过程。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公共政策合法化的内涵和外延:①公共政策合法化是有目的性的行为。
其目的就在于使最终确立的公共政策方案获得公认的合法地位,使其转化为合法有效的公共政策,获得人们普遍的认可、接受和遵照执行的效力,从而减少政策执行中的阻力,最终实现政策目标,解决政策问题。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七章 政策执行 【圣才出品】
第七章政策执行一、概念题1.政策执行答:政策执行是指将政策方案付诸实施,即按照政策方案的要求和计划,以实际行动有步骤地实现政策目标。
对于公共政策来说,政策执行的主体就是政府机构。
政策执行是执行主体在众多因素影响制约下,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的组织运作过程,也是执行主体与调适对象的互动过程。
2.史密斯模型(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答:史密斯是最早提出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政策执行成功与否的重大因素有四个方面:一是理想化的政策。
指合理、正确的政策,包括政策的目标、内容、范围、规定等。
二是执行机构。
负责政策执行的政府机关和单位,包括机构和人员、领导方式和技巧、执行者的能力和信心等。
三是目标群体。
政策对象,政策的直接影响者,包括政策对象的组织化和制度化、接受领导的传统、政策经验等。
四是政策环境。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影响政策执行或受政策执行所影响的因素。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政策环境这四个因素是互动的,均应给予充分重视。
政策执行的过程就是从紧张状态经过处理而达到协调缓和状态。
处理时,如果发生问题,那么立即“反馈”;如果没有问题出现,则进行“建制”,然后再间接予以“反馈”。
史密斯执行理论模型的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目标群体、执行机构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当然,此理论的主要缺陷是忽视了执行人员的重要性。
3.政策执行的“系统模型”(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系统模型又称“霍恩-米特模型”,是美国学者霍恩和米特提出的一个政策执行模型。
他们认为在政策决定与政策效果这一转变过程之间存在许多影响二者的变量,既有系统本身,也有系统环境的因素。
一个合理有效的政策执行模型须重视对如下五个重要变量的把握:(1)政策的价值诉求,即政策目标与标准;(2)政策资源,即系统本身实现价值的条件;包括人力资源、财物资源、信息资源、权威资源等;(3)执行者属性,包括执行人员的价值取向、行为能力.精神面貌,以及执行机关的特征及其整合程度;(4)执行方式,指的是执行者之间、执行者与目标群体之间采取的互动方式,主要包括沟通、协调与强制;(5)系统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条件等。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十五章政策分析中的创造性思维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十五章政策分析中的创造性思维第十五章政策分析中的创造性思维一、概念题1.定量分析方法。
(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研)答:定量分析方法是指借助与经济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概率论以及帮助决策的决策理论来进行逻辑分析和推论。
它适用于系统结构清晰、收集到的信息准确、可建立数学模型等情况。
根据决策类型的不同将定量分析法分为两类,即确定型的分析方法和随机分析方法。
其中确定型的分析方法包括: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网络分析技术,而随机分析方法包括:排队论、马尔柯夫分析、决策树等属于这类技术。
2.精英决策模型(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精英决策模型将公共政策视为把握统治权力的政治精英们的价值偏好。
其主要观点是:在政策过程中,公众完全是被动的,他们的要求及其行动对公共政策不会产生决定作用。
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精英们把握政策制定的主动权,公共政策完全由他们来决定,然后由行政官员及其机构加以执行。
具体涵义为:(1)公共政策不反映公众的要求,而反映精英的兴趣和偏好。
因此,公共政策的变革和创新只是精英们对其价值观重新定义的结果。
(2)公众是被动、麻木和信息闭塞的,公众的情感往往被操纵在精英们的股掌之中,公众对精英价值观的影响微乎其微。
精英与公众的沟通在极大程度上是自上而下的(3)对支撑社会制度的基础准则,精英集团有着一致的认识。
也就是说,它们对基本的“游戏规则”具有共识,对社会制度的延续看法一致。
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存在就依赖于精英集团的这种共识,它们反映了社会的基本价值观。
政策方案只有与此相符才可能进入政策议程,得到决策层的认真考虑。
3.德尔菲预测法答:德尔菲预测法是在专家预测的基础上,通过对专家预测意见进行总结概括而达到对未来趋势把握的一种专业预测方法。
德尔菲预测法的特征:①以专家意见为基础,预测过程必须有专家参与,不论哪一层次的专家,只要参与了预测,其意见就必然占有一定的比重。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十四章 公共政策的伦理学分析 【
第十四章公共政策的伦理学分析1.为什么说伦理学是政策分析的一个重要学科基础?答:(1)伦理学的含义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以道德问题和价值判断作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价值和价值观的学科,它所涉及的是“应该”、“不应该”的问题,探讨什么是道德上的善与恶、正当与错误,而不研究“是”、“不是”这类问题。
因此,有时它又被称为道德哲学。
(2)伦理分析或价值分析构成了政策分析的一个基本方面伦理学是政策分析的一个重要学科基础,而伦理分析或价值分析构成了政策分析的一个基本方面。
政策分析的研究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描述性问题探讨公共政策的原因和结果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涉及对政策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对政策过程中存在的事实状况和政策所产生的结果等方面信息的收集与分析;②评价性问题涉及对一项政策的价值认定,一项政策的产生就是为了满足有关主体的某些需要,这些需要便构成了这项政策所要实现的目标,一项政策的好坏就是依据主体对需要满足程度的判断;③倡导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提供有关的行动方案,决策者此时行动方案的选择也主要依据个人的价值偏好。
(3)价值观与制度、过程及态度①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项政策是特定制度的产物,是决策者在这个制度框架内综合平衡的结果,而制度的产生从一开始就含有制度设计者本身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倾向,一些基本原则随之也就产生了;②从政策过程来看,价值观的影响渗透到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人们都是以各自已形成的价值体系去认识这个世界的;③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政策研究者对政策问题的分析态度。
2.什么是价值(观)?政策价值观包含哪些基本内容?答:(1)价值(观)①关于价值定义的代表性观点a.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b.价值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一定需要;c.价值是客体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属性。
②一般哲学含义指刻画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个范畴,它表征主体(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关系,是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对个人、群体或社会组织有意义,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成为人们的兴趣、目的所追求的对象。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十章 政策终结与周期 【圣才出品
第十章政策终结与周期1.解释政策终结和政策周期的概念。
答:(1)政策终结的概念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
政策终结有三个特征:①强制性。
一项政策的终结总是会损害一些相关的人、团体和机构的利益,遇到强烈的反抗,因此,往往靠强制力来进行。
②更替性。
政策终结意味着新旧政策的更替,是政策连续性的特殊表现。
③灵活性。
政策终结是一个复杂而又困难的工作,必须采取审慎而又灵活的态度,处理好各种动因和关系(2)政策周期的概念政策周期是指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的一个周期;同时它还表明,新的政策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常常是原有政策的延续,是为适应新情况而对原政策加以修改调整,从而形成政策的一个新周期,实现新老政策的交替循环。
2.简述政策终结的种类、方式与作用。
答:(1)政策终结的种类①功能的终结即终止由政策执行所带来的某种或某些服务。
在政策终结的所有内容中,以功能的终结最难。
②机构的终结伴随着政策终结进行的机构缩减或撤销就是机构终结。
有些机构是专门为某项政策而设立的,随着政策的终止,机构也随之撤销;有些机构往往同时承担着多项政策和功能,某项政策的终止不足以导致机构的撤销。
③政策本身的终结政策本身的终结所遇到的阻力较小。
这是因为,就某项具体政策而言,其目标比较单纯,政策更改的成本远比功能转变、组织调整要少得多,因而容易得到实际部门的认可。
再加上政策的可选择性较大,也使得政策本身的终结在操作上比较容易实现,不像机构终结那样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和约束,不容易操作,实行起来步履维艰。
④项目的终结即政策的具体项目以及执行措施的终结。
在所有终结内容中,项目的终结是最容易达成的。
因为具体项目以及执行措施与实际问题连接,结果好坏或影响怎样有目共睹,容易达成共识。
(2)政策终结的方式①政策废止即直截了当地宣布一项政策的废止。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三章政策活动者【圣才出品】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三章政策活动者【圣才出品】第三章政策活动者1.简述官方政策活动者的政策角色及其相互关系。
答:(1)政策活动者的政策角色①立法机关立法机关在西方指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在我国则是指全国及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立法机关是政策主体的一个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其主要任务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这一政治系统中的主要职责。
a.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立法机关通常能够在独立决策的意义上行使立法权;b.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是我国政策制定及立法的主要机关,也是政策执行和监控的制约机构。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最高的权力机关,有着两个重要的职能:a.把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领导及其政治路线、政治纲领、政治意志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使其成为国家的意志——国家权力的灵魂;b.建立政府权力体系——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
②行政机关a.在西方,特别是美国,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政策的执行,政府的效能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行政领导尤其是总统。
总统在进行立法和政策领导方面的权威大大加强,国会的立法往往将重大的决策权授予总统。
第一,行政机构在政策过程中的作用巨大,这不仅在于行政机构是政策执行的主导机构,而且在于其日益参与政策制定的事务;第二,行政部门自己可以制定某些法规或政策(尤其是行政法规),而且可以使别的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或政策不起作用;第三,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行政部门还是立法或政策建议的重要来源,不仅积极提交法案,而且主动进行游说,向立法机关施加压力,以让他们采纳有关的建议。
b.在我国,政府作为管理机关,是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机关不仅是政策执行的主要机构,而且有权根据基本国策制定出具体的政策法规。
政府部门制定出的政策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具体性。
指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绝大部分是党和国家权力机关政策的具体化,它们要体现党和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出的政策的基本精神;第二,补充性。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一章 绪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章绪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1.什么是政策科学?如何看待它的学科性质?答:(1)政策科学一般地将政策科学定义为“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2)政策科学的学科性质政策科学有如下四个基本特征:①政策科学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新研究领域政策科学不是现有的某一学科的更新,而是一个全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具有综合、交叉的特点。
与此同时,政策科学并不是由这些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的拼凑堆积而成的,而是在新的学术框架中将种种知识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②政策科学是一门以行动为取向的学科,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政策科学是一门行动取向的学科,它是适应人类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改进政策制定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需要而产生的。
政策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政策实践或实际的政策过程,它的目的和功能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为政策实践服务。
政策科学既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发展。
③政策科学不仅是一门描述性学科,而且是一门规范性学科说它是描述的,是因为它同样追求有关公共政策的性质、原因和结果的知识;说它是规范的,是因为它重视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创造和批评有关的公共政策价值的知识主张,或推荐应该采取的行动过程。
④政策科学是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软科学是指那些以阐明现代社会复杂的课题为目的,应用各种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包括人和社会在内的广泛对象进行跨学科研究的知识领域。
政策科学已成为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甚至可以说是当代软科学的核心。
2.如何评价公共政策研究的两种基本范式?答:公共政策研究的包括两种范式:(1)政策科学范式①政策科学的特征在拉斯韦尔看来,政策科学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a.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它涉及个人的选择,必须以民主体制作为前提;b.政策科学的目标是追求政策的“合理性”,它必须使用数学公式和实证数据建立起可检验的经验理论;c.政策科学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学问,即它所选择的政策分析模型必须在时问和空间上加以明确的记录;d.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特性,它要依靠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来确立自己崭新的学术体系;e.政策科学是一门需要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后者的实践经验对于政策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f.政策科学必须具有“发展建构”的概念,它以社会的变化为研究对象,所以必须建立起动态模型。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四章 公共决策体制【圣才出品】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一、概念题1.组织答:组织是指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决策组织就是具备决策权力,从事决策活动的组织。
2.公共决策体制答: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
决策体制是公共决策工作的组织形态。
为了保证一定的决策组织行为有效果,必须按照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和决策活动的需求,加以规范,形成制度,并建立相应的决策体制。
3.委员会制答:委员会制,亦称为合议制,是政府制度其中之一。
在委员会制的运作下,行政组织的决策权及管理权,并不是由单一的领袖所拥有,而是平均由一定数目委员所组成的委员会共同行使。
委员会的决策,通常会按协商达致一致的原则来进行。
现代世界各国中,瑞士是委员会制的典型代表。
委员会政体下的委员会是以集体领导的形式来行使其最高行政权,各委员不但职权相同,并且进行集体议事,决议是以投票结果来作出的,而且实行集体负责。
4.分权制答:分权制是指下级机关在自己管辖的权限内,能独立自主地决定问题,而上级组织不加干涉的领导体制。
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独立进行决策和管理。
优点是:可以使下级因地制宜贯彻上级指示,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从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不同的特点去处理问题,充分发挥本地的长处和优势。
缺点是:如果发挥不好,容易自立门户,各行其是,各方常会发生矛盾和冲突,也容易发生本位主义、分散主义,不顾整体利益的倾向。
二、简答题1.什么是公共决策体制?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公共决策体制可划分为哪些类型?答:(1)公共决策体制是指各种政策行为者围绕决策权力,以不同方式持续不断地互动,从而形成了关于决策权力配置和运作的制度,关于决策活动的程序、规则与方式。
(2)当代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公共决策体制,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总统制美国的公共决策体制属于典型的总统制。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八章 政策评估 【圣才出品】
第八章政策评估1.什么是政策评估?政策评估的意义何在?答:(1)政策评估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2)政策评估的意义①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径任何政策,如果投入运行后,就再没有人去做相关的评估反馈工作,那它的效果如何就不得而知。
尤其是一项构思精良,经多方论证认定是无懈可击的政策投入运行以后,究竟有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产生预期效果,或产生了哪些非预期的连带的效果,这都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的评估工作。
②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重要依据一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总会呈现出一定的走向。
能够提供这种客观资料的有效活动只有政策评估。
政策的走向一般分为三种情况:a.政策继续,即通过科学的评估,发现该政策所指向的问题还未得到解决,其政策环境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基于这种情况,还适宜用原来的政策继续指导这个问题的解决。
b.政策调整,或称政策革新。
c.政策终结,也就是完全终止原来的政策。
③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在政策实践中,政府的政策资源是有限的,但政府部门却要同时执行多项政策,如经济政策、政治政策、环境政策、教育政策等等。
只有通过政策评估,才能确认每项政策的价值,并决定投入各项政策的资源的优先顺序和比例,以寻求最佳的整体效果,有效推动政府各个方面的活动。
④政策评估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通过政策评估,不仅可以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更合理地配置政策资源,形成一种优先顺序和比例,而且可以与时俱进,随时抓住情况的变化,对政策做出继续、调整或终止的决定。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过评估得出的结论体现了科学性,为下一步的民主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政策评估对于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不可或缺的。
2.政策评估有哪些基本类型?如何看待评估标准?答:(1)政策评估的基本类型①从评估组织活动形式上看,可分为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a.非正式评估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评估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估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的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政策做出评鉴的评估。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二章 政策与政策系统 【圣才出品
上篇政策系统第二章政策与政策系统一、概念题1.政策链(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研)答: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同一系列的决策相互衔接、相互补充,但其中一、二项政策在形态上更具有完整性,在内容和功能上更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起着统摄全系列的政策的作用,从而使得同一系列的政策环环相扣,如同一个链条。
2.公共政策(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研;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研)答:(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这个定义所揭示的公共政策的内涵有如下几点:①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般特征。
②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权力意志的表现。
③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
3.元政策(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2011年研)答:(1)元政策,或者叫作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的指针。
(2)元政策的基本功用在于保障其他各项政策遵循同一套政策理念、谋求实现统一的政策目标。
因此,它是关于政策的政策。
认识到元政策或总政策的这一功用,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是至关重要的。
①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②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③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二、简答题1.什么是公共政策?它有哪些特征?答:(1)公共政策的含义公共政策是国家(政府)、执政党和其他公共权威组织为实施政治统治和社会公共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行为规范或行动准则。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四章 公共决策体制【圣才出品】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1.什么是公共决策体制?它有哪些构成因素?答:(1)公共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
公共决策体制是公共决策组织的核心部分。
(2)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因素①决策权力决策体制通常在两个不同的方面对分享和行使权力尤为关键:a.选举(的范围);b.反对的自由。
②决策程序指由前后相继的步骤、环节与活动所构成的决策形成过程。
③决策规则和方式指政策形成所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投票方式。
一个“有效率的决策能否出台不是取决于经济学家和政治家的智慧,而是取决于决策规则”。
(3)公共决策体制的作用①科学合理的公共决策体制为公共决策职能的实现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②在决策中规范决策活动,降低决策成本,使决策方案科学、可行。
2.公共决策体制有哪些基本类型?答:公共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
公共决策体制是公共决策组织的核心部分。
(1)首长制和委员会制按照掌握最高决策权的人数可以划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
具体表现为:①首长制首长制又称一长制或独任制,是指最高决策权归某个人单独掌握的一种决策体制。
现代总统制国家,如美国,行政权由总统掌握,这就是一种首长制。
首长制的利弊:a.决策权集中,决策果断、迅速、高效;b.易导致个人专断,滥用决策权,以及由于个人能力问题而出现的重大决策失误。
②委员会制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是指最高决策权由委员会集体行使、集体负责的一种决策体制。
瑞士是实行委员会制的国家。
委员会制的利弊:a.集思广益,考虑周密、分工合作,发挥群体的力量进行决策,增进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b.易导致决策缓慢,办事拖拉,无人负责,效率不高。
(2)集权制和分权制按照决策权力使用的特点可以划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
具体表现为:①集权制集权制是指决策权集中于上级机关,下级机关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只能根据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体制。
集权制的利弊:a.制定政策时,能够统筹全局、协调各方,政策执行通畅高效;b.易导致上级机关独断专行,不考虑下级机关的实际情况,束缚下级机关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政策的执行。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十四章 公共政策的伦理学分析 【
第十四章公共政策的伦理学分析一、概念题1.伦理学答:伦理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理论,是研究道德的产生、发展、本质、评价、作用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规律的学说。
而道德则是社会与自然一切生存与发展的利益关系中,善与恶的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活动的总和。
伦理学所研究的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是通过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来反映的;伦理学则是通过善与恶、权利与义务、理想与使命,即人们的行为准则等一切范畴和体系来反映的。
2.价值观答: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
二、简答题1.简述公共政策与伦理学的联系。
答:(1)政策分析和伦理学相关的主要体现伦理学是政策分析的一个重要学科基础,而伦理分析或价值分析构成了政策分析的一个基本方面。
政策分析的研究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描述性问题,探讨公共政策的原因和结果方面的问题。
②评价性问题,涉及对一项政策的价值认定,一项政策的好坏就是依据主体对需要满足程度的判断。
③倡导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提供有关的行动方案,决策者此时行动方案的选择也主要依据个人的价值偏好。
(2)价值观与制度、过程及态度①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项政策是特定制度的产物,是决策者在这个制度框架内综合平衡的结果,而制度的产生从一开始就含有制度设计者本身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倾向,一些基本原则随之也就产生了;②从政策过程来看,价值观的影响渗透到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人们都是以各自已形成的价值体系去认识这个世界的;③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政策研究者对政策问题的分析态度。
2.政策分析者(组织和成员)的职业伦理有哪些基本内容?答:政策分析的职业伦理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伦理,涉及公共责任和目标群体利益的实现问题,具有多层面的综合内容。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八章 政策评估 【圣才出品】
第八章政策评估一、概念题1.公共政策评估(天津商业大学2012年研)答:公共政策评估是指衡量一项进行中的计划所达成预期目标的效果,根据研究设计的原则区分方案效力与其他环境力量作用的差异,并且通过执行过程中对方案的修正,使计划得以完善。
政府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估向社会成员证明自己的诚意和能力,并以此作为继续寻获公众或利益团体支持的基础。
简言之,政策评估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评判某一公共政策对于公共问题或者现象世界的回应能力;二是通过反馈学习提升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公共政策能力。
2.政策沉淀成本(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研)答:政策的沉淀成本主要指前一项政策在政策运行过程中投人了较大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风险和时间等,而政策目标有待进一步实现,如果政策不继续执行,前期投入的资源就等于没有发挥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现政策出现了一些失误,政策制定主体和执行主体面对较大的沉淀成本,不得不继续追加对该项政策的投入。
二、简答题1.简述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
(湖南农业大学2013、2012年研)答:公共政策评估是评估主体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就评估问题对有关政策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以判断其利弊优劣的一项活动。
评估标准的选定直接关系到评估的最终结果,主要包括事实标准、技术标准和价值标准。
(1)事实标准的内容政策评估中的事实标准是以预期的政策效果(预评估)或实际的政策效果(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为中心设定的。
事实标准能够用数量值、比率关系、统计结果等手段来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存在状况。
①政策效率政策效率是指政策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
具体可以细化为三对关系:a.投入与成本关系。
b.行政开支与业务开支的关系。
c.人均开支和单位成本关系。
②政策效益政策效益指的是政策的有效性,即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
政策效益通过比较政策运行时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对预期目标实现程度进行分析。
③政策影响政策影响是指政策产出所引起的人们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实际变化。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十三章 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
第十三章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一、概念题1.经济人(华农2009年研)答:“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
这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即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人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利益,人可以搜集所有必要的信息资料,并且在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点上决定生产量和生产价格。
因此,理性是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主要因素。
人是具有“全知理性”的“经济人”。
2.“零和”博弈答:在博弈决策过程中,如果一方所得等于另一方所失,那么这种博弈则称为“零和博弈”。
零和博弈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属非合作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双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的总和永远为“零”。
3.外在成本(华农2010年研)答:外在成本是指在决策规则的选择中,由于其他人的行动而使单个参与者预期个人所承担的成本,或者说,它是一项政策方案的实施将给那些偏好与之不一致的人所带来的损害,这种成本是通过集体决策的内在强制性而施加给单个参与者的。
投票规则的成本有外在成本和决策成本两种。
4.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答: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将成本费用分析法运用于政府部门的计划决策之中,以寻求在投资决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常用于评估需要量化社会效益的公共事业项目的价值。
非公共行业的管理者也可采用这种方法对某一大型项目的无形收益进行分析。
在该方法中,某一项目或决策的所有成本和收益都将被一一列出,并进行量化。
二、简答题1.简述政策研究的经济学视角的基本内容。
答:政策研究的经济学视角的基本内容包括:(1)经济力量是实证的或非规范的,它由事实命题而不是价值判断所组成;(2)经济学理论解释某些事件的结果,它允许“如果A,则B”一类的问题,一般并不预言A的出现;(3)经济学家倾向于用私人市场过程来解决社会问题;(4)经济学家倾向于花大量的心血去澄清各种选择,并使特定选择的机会成本尽可能清楚;(5)经济学家更有可能认识在现存选择中的替代机会;(6)经济学家使用渐进的和边际的途径;(7)经济学家倾向于用个人的途径来作社会分析;(8)经济学理论对所有经济系统和体制背景都是适应的。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十二章 系统分析方法 【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系统分析方法一、概念题1.政策问题的层次分析法(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层次分析法是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它首先通过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结构(主要是两两比较)把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结果直接而有效地结合起来,将一层次元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进行定量描述;然后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反映每一层次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通过所有层次之间的总排序计算所有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排序。
其优点体现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灵活简洁。
具体操作中,层次分析法将政策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行原因三个层次的一种分析方法,其实质是一种分类分析方法。
可能原因,是指一切有可能促成某种问题得以产生的因素;合理原因,是指以科学的研究或直接的经验为基础所探查出的问题成因;可行原因,是合理原因中实际起作用的原因。
2.政策过程(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研)答:政策过程是指政策运作的全程,包括从“问题出现”到“问题解决”的所有阶段。
公共政策是许多步骤或阶段的产物。
政策过程通常包括从政策问题认定、政策方案规划、政策方案合法化、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各个阶段,同时也涉及政策环境与政策参与者的互动。
整个政策运作过程充满着政治性、技术性与艺术性,因此也就深受政策环境因素,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3.决策方法答:决策方法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的方法。
根据决策所面临问题的特点可以分为几种:①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②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③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④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⑤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4.政策环境(华中农大2012年研;东北财大2009年研)答: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六章 政策制定 【圣才出品】
中篇政策过程第六章政策制定1.什么是政策制定?它包含哪些功能活动环节?答:(1)政策制定政策制定是政策过程的首要阶段,是政策科学的核心主题。
政策科学文献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理解。
大多数政策科学家对政策制定作了狭义的理解,即把它理解为政策形成或政策规划,指从问题界定到方案抉择以及合法化的过程。
(2)政策制定的功能活动环节政策制定过程包含了议程设立、方案规划和方案的合法化等功能活动环节或阶段,具体表现为:①设立议程设立议程是政策制定过程中起始阶段的功能活动。
政策议程实际上也就是政治组织尤其是国家(政府)确定政策的轻重缓急。
社会向政府提出了大量的需要采取行动的要求,而在这成千上万的要求中,只有少数受到政策制定者的注意,被决策者所关注并感到必须加以处理而提上议事日程。
②方案规划指的是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它包括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五个环节。
方案规划是政策制定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
政策问题一旦被提上议事日程,接着就进入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办法即方案规划阶段。
③政策法律化是指政策向法律的转化。
具体说,是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权限和程序,将成熟、稳定而有立法必要的政策转化为法律。
它实际上是一种立法活动,所以又称政策立法。
政策法律化的过程就是立法的过程,其程序也就是立法的程序。
2.什么是政策议程?社会问题是如何进入政府议事日程的?答:(1)政策议程政策议程就是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科布和爱尔德区分了两种基本的议程,即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
①系统议程系统议程是由那些被政治社区的成员普遍认为值得公众注意,并由与现存政府权威中的立法范围内的事务相关的一切问题组成。
系统议程本质上属于讨论议程,表现为众说纷纭的情形。
这是政策议程的第一个阶段。
②政府议程政府议程是由那些引起公共官员密切而又积极关注的问题组成的。
政府议程是行动的程序,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活动过程。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五章 政策工具 【圣才出品】
第五章政策工具一、概念题1.政策工具答:政策工具是指一个行动者能够使用或潜在地加以使用,以便达成一个或更多目的的任何事物。
可以分为:①自愿性工具。
核心特征是它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它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完成预定任务,包括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市场。
②强制工具,也称直接工具,强制或直接作用于目标个人或公司。
在响应措施时只有很小的或没有自由裁量的余地。
包括管制、公共事业、直接提供。
③混合性工具,兼具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
混合型工具允许政府将最终决定权留给私人部门的同时,可以不同程度地介入非政府部门的决策形成过程。
包括信息与劝解、补贴、产权拍卖、征税与用户收费。
二、简答题1.什么是政策工具选择?选择的意义和标准是什么?影响选择的重要因素有哪些?什么是政策工具的配置?配置的意义是什么?答:(1)政策工具选择政策工具的选择主要发生在政策制定阶段a.政策工具的地位是被设定的,而设定的过程也就是选择的过程;b.对于政策规划者来说,拟制政策方案的基础性工作就是为既定政策目标选择适当的政策工具;c.在政策抉择的过程中,政策方案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经过选择而被设定的政策工具,对于实现政策目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竞争。
(2)政策工具选择的意义和标准政策工具对于政策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政策工具选择的根本标准有两种不同的取向:a.效用最大化。
政策工具选择必须以政策工具的预期效用是否趋向最大作为工具取舍的根本标准。
b.掌握平衡点。
政策规划者和直接决策者要在效用最大化与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之间求得和掌握其平衡点。
(3)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重要因素①政策主体政策的直接主体,即政府机构或领导者个人的选择行为是受其自身的一系列主观和客观条件制约的,包括主观偏好、政治体制、国家或政府能力、工具选择的习惯性。
②政策问题选择政策工具的目的在于按照既定的目标解决政策问题。
政策工具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必须视政策问题而定。
政策问题对政策工具选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策问题的性质、政策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政策问题的紧迫性。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9-12章)
第九章政策监控1.什么是政策监控?政策监控的作用何在?答:(1)政策监控是指政策监督与政策控制的合称,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质量,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提高政策效率。
(2)政策监控的作用①保证政策的合法化通过政策监控实现政策合法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实现政策的形式合法化与内容合法化。
实现形式合法化就是使政策的制定活动严格遵守法定的程序与规则;实现内容合法化就是使政策的目标、方案等不违背宪法和有关法规以及不违背执政党的纲领和章程。
②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政策监控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政策的执行活动进行检查、监督,以保证政策达到预期目标,或者发现预期目标与实现效果之间的反差,并找出其中的原因。
③实现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政策必须随着外部世界的变化和人的认识的深化而做出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政策目标、实施步骤、执行手段等与现实相符合,从而产生良好的绩效。
政策监控的作用就在于敏锐地捕捉外部世界的发展、认识的深化和政策之间的差距,以便帮助及时做出调整,使之臻于完善。
④促使政策终结政策监控的作用不在于具体实施政策的终结,而是通过本身的工作发现那些错误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及时向有关方面提出报告或提交合理建议,促使政策终结的实现。
这是提高政策绩效,更新政策的一个关键环节。
2.政策监控机制由哪些基本因素构成?答:政策监控机制是政策监控子系统的运行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监控主体的构成及其发生作用的内容与方式。
政策监控的主体与政策的制定及执行的主体在许多时候是一致的,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系统、利益集团、大众传播媒介以及社会舆论等。
(1)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①依靠法律监控公共政策;②听取和审议预算、决策、立项等,对公共政策的内容、规模、方向等加以监控;③通过对政府的人事任免权、不信任投票来控制公共政策;④以质询和诘问等方式对公共政策加以监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政策工具
1.简述政策工具的兴起及其原因。
答:(1)政策工具的兴起
①政策工具是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
②对政策工具的研究有着很长的历史,可以说政策研究一开始就伴随着对政策工具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政策工具的重视源于政府对自身行动及其影响的关注。
对政策工具的兴趣的增加使得政策制定者们开始根据目标和手段之间的联系来思考,这种转变被看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治理的最为重要的进步之一。
(2)政策工具兴起的原因
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政策工具的兴起
大学学者与政策工具领域的实践者(实际操作者)保持密切的联系,比如说高校法律学者同时也参与实际生活中法律的制定、执行、评估以及终结等过程。
这种学术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刺激了更多的学者投身于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因此,推动了对政策工具的研究。
②政策工具的兴起是政策执行的现实需要
近代以来,政策执行难度和复杂性程度的大大提高以及政府职能的扩张,导致对政府管理相关知识的需求增大,这就要求对政策问题做更多的科学与实证分析和研究。
由于政策工具研究致力于如何把一个简单但却难以回答的社会问题解决好,因此,根据政策目标和途径来进行思考使政策工具研究为公共管理做出了实际贡献。
③工具研究途径的倡导者长期以来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支持
对福利国家的某些政府部门的不满使人们对政策失败的分析予以更多的关注。
解决政策
失败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发展一门政策工具理论并将它付诸实践。
2.政策工具研究有哪些基本途径?
答:政策工具的研究主要有四种基本途径
(1)工具主义
①这种途径又称古典途径。
它认为,人们知道一种特殊的工具,了解其内在的作用机制;这种工具的效果已被证明或具有十分的现实性;人们在大部分可预测的环境中可以期待其产生效果;并且,恰当的工具可以将政策失败转变为政策成功。
因此,政策工具研究应弄清工具的属性与特点,以便辨别、提炼少数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工具,扩大其应用范围。
②工具主义认为工具的属性本身就构造了政策过程,即工具使用及其效果的好坏是由政策工具的特性预先决定了的,政策失败是由于所选择的政策工具存在着缺陷,这是一种工具至上主义。
(2)过程主义
这种途径的支持者并不承认存在着超出特殊具体问题之外的工具。
他们认为,各种工具之间有着重要的差别,没有哪一种或哪一类的工具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恰当的工具并不是抽象计算的产物,而仅仅是一种在动态适应过程中的试探性解决办法;工具的恰当与否是因具体情况而定的。
因此,过程主义者所强调的是工具发展的重复性过程,而不是工具的特性。
(3)权变主义
这种途径又称政策工具的背景研究途径。
它所持的是传统的社会计划观点,认为工具选择的根据是:工具的绩效特征是如何满足某种特殊问题背景的需要的。
一旦政策的目标或目的明晰化了,那么,直截了当的事情就是要去工具箱中找出最适应的工具。
因此,工具的研究既要注意弄清解决问题的特定要求,又要注意选出最适合这种要求的工具。
(4)建构主义
①建构主义认为,要了解特定工具被采用的脉络背景的特殊性,就必须了解这些工具的主观意义。
在这里,主观意义既表示非工具性的方面(如符号的或伦理的内涵),又表示那些意义和解释被价值和感知所中介的工具性特征。
依这种途径,并不存在关于工具及其特征的客观现实,相反,工具代表了一种建构了的实践形式,其意义和合法性被不断地加以建构和再建构。
②建构主义研究途径在修正工具地位方面走得很远。
它认为政策工具在政策系统、决策领域和执行过程中并不起决定性作用,而仅仅是决定政策过程的众多因素之一。
这样一来,工具主义特征完全消失了。
在这里,研究重心发生了转移,人们关心的不再是“工具”,取而代之的是政策系统、政策网络、决策系统和执行过程。
3.简述主要的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和社会化手段的内容、特点和优缺点。
答:基本的政策工具有三类: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和社会化手段。
(1)市场化工具
①民营化
a.民营化的含义
民营化可以界定为更多依靠民间机构,更少依赖政府来满足公众的需求。
它往往指所有权的转移,将“原先由政府控制或拥有的职能交由企业私方承包或出售给私方”,通过市场的作用,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提高生产力,搞活国有企业。
b.民营化的优点
第一,可以促进管理者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第二,民营化是一种新的管理形式和技术,同时也是获得资金的新来源;
第三,通过减少政府的直接行为,公共管理者可以专注于政策制定。
c.民营化的弊端
第一,政府丧失了对实施公共政策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提供的直接控制;
第二,由于民营化,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功能和角色有所消退;
第三,对私人部门的控制不容易做到等。
②用者付费
a.用者付费的含义
用者付费是指政府对某种物品、服务或行为确定“价格”,由使用者或行为者支付这种费用,其主要目的是想通过付费把价格机制引入公共服务中来。
b.主要优点
第一,能够克服免费提供公共服务所导致的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浪费;
第二,不会像无偿提供公共服务那样导致无目的的补贴和资助,避免对社会公平造成损害;
第三,通过付费制,价格可以真正起到信号灯的作用,从而使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得以良好运用;
第四,客观上,通过付费制也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政府的财政危机。
c.主要缺点
第一,收费水平难以准确确定;在得到一种最优化的收费标准的过程中,资源有可能误置;
第二,不能作为处理危机的工具;管理成本高且繁杂。
③管制与放松管制
a.含义
管制是一种活动过程,在这种活动过程中,政府对个人和机构提出要求或规定某些活动,并经历一种持续的行政管理过程(一般是通过特别指定的管理机构来完成这项工作)。
管制是由政府做出的,它们必须为目标团体及个人所遵守、服从,不遵守或不服从将受到惩罚。
b.优缺点
管制所需的信息较少,较容易实施和管理,成本较低,效果具有直接性,更适应于作为处理危机的工具。
但是管制会限制自愿性和私人活动,可能导致经济上的无效率,不利于革新和技术进步,导致过于刻板而缺乏灵活性等。
④合同外包
a.含义
合同外包也称合同出租、竞争招标,指的是政府确定某种公共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标准,对外承包给私营企业或非营利机构,中标的承包商按照与政府签订的合同提供公共服务,政府用财政拨款购买承包商的公共产品和劳务。
b.优点
第一,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合同外包可以利用竞争力量给无效率的生产者施加压力,提高生产率;
第二,能够摆脱政治因素的不当干预和影响,提高管理水平;
第三,可以把通常模糊不清的政府服务成本以承包价格的形式明确化,有助于强化管理。
c.缺点
第一,承包权的授予上可能存在腐败和寻租行为;
第二,可能形成对承包商的依赖,承包企业雇员罢工、怠工和企业破产会使公众利益受到损害。
⑤分权与权力下放
a.含义
实行分权与权力下放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公共组织决策和执行的分离来赋予执行者更大的自主权,使被授予权力的下级组织成为独立的单位,能够自己控制自己的预算,自由地与其他组织进行竞争,而政治家只是确立目标并对绩效进行有效控制。
b.优缺点
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分权与权力下放给下级组织和人员以自主权,有利于发挥它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可以在决策和执行两者之间达到制衡。
但是,在市场经济转型中,不能一味追求分权,分权与权力下放是有底线的,超过这个底线,分权就会变成分裂,分权不当会导致权力分散,造成新的集权,从而造成腐败。
分权还必须考虑下层组织的承受能力。
⑥内部市场
内部市场的最大特点是将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政府部门人为地划分为生产者和购买者两方,这样在政府组织内部就产生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角色。
⑦产权交易
a.含义
市场通常是最有效的配置工具,政府通过产权拍卖,在没有市场的公共物品和服务领域建立起市场。
政府通过一定数量的为消费者指定的资源和可转移的产权而建立起市场,这可以创造人为的稀缺,并让价格机制起作用。
b.优缺点
优点是创造了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并且,它是一种具有灵活性的工具。
其最大的缺点是鼓励投机行为甚至产生欺诈行为,同时,它也是一种不公平的工具。
(2)工商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