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历史经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2010江苏单科、23题11分)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 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 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 和图②所含信息 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 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7分)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 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 息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 点?(4分)
政治改革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
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苏联解体
1)过程:
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1991.8):改国名为“苏维埃 主权共和国联盟”,成为一个松散的邦联。 ②八一九事件: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叶立钦掌握了国家大权,国家 性质发生根本改变,各国分离势力纷纷宣布独立。 ③《阿拉木图宣言》(1991、12)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标志 着苏联解体。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的相对落后;
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有增无减; (2)斯大林的逝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
2、内容 措施 结果
(1)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2)因为冒进思想和恶 劣的气候,农业再度出 现危机。 企业没有获得独立自主 的经济地位源自相同 背景 都是由于经济发展
缓慢,人民要求提 高生活水平,斯大 林体制弊端。
不同
指导 都没有从实际出发 思想 提出全面且行之有
效的改革措施。
赫、勃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 只是局部改革;戈提出加速发展战 略,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背离了 社会主义方向。
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件人民ppt
06
结论
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结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在二战后,通过一系列的政 治、经济和军事改革,最终建立 了社会主义制度。
发展了经济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成功地 将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 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实现了经 济的快速增长。
提高了国防实力
2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 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
1918-1920年,苏俄国内战争时期,面临内忧 外患的局面。
研究目的和意义
01
系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为各国探索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提供借鉴。
02
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有助于深刻认识社会
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完善市场经济体系
健全市场机制,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增强企业活力
鼓励企业创新,增强企业活力,提高市场经济效益。
促进经济多元化
积极推进经济多元化,降低经济发展风险。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01
深化改革推动发展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02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结合苏联的实际情况,探索社会主 义建设的道路。
实践探索的曲折
尽管苏联在初期探索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走了不少弯路 ,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初期探索的成就与问题
成就
苏联在初期探索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如实行新经济政策、发展工业化和农 业集体化等,为苏联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经济危机 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固 定 粮 食 税 国 家 资 本 主 义 实 行 自 由 贸 易 按 劳 取 酬 工 资 制
取 消 自 由 贸 易
实 物 配 给 制
巩固政权 但激化了矛盾
恢复经济 巩固政权 逐渐过渡探索成功
直接进入失败
Hale Waihona Puke 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 和改革有什么影响和启示?
C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 (2)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 了统治。 (3)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 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 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 而出现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 危害后的经济改革。 (2)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 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3)根本目的不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 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 (4)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 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 经济的办法。 (5)侧重点不同: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 制;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 (6)作用不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 巩固了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法西 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论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叙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结果、意义;苏联成立;苏联第一部宪法生效;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时期):1925年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通过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方针。
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36年苏维埃八大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特点: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
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评价:与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二三十年代使苏联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有严重缺点和弊端,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政体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时间、内容、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概况;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式,改革的后果;苏联解体的经过: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背景、实质、结果)→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完全解体)。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意义。
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说明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2)过程与方法:阅读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等历史文献,学习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列宁为首苏维埃政权克服种种严峻困难巩固新政权的事实,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通过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持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知识联系与比较: 美国罗斯福新政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1、从新的理论方面来看,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 场理念;罗斯福新政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凯 恩斯主义) 2、从新特点方面来看: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 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 施来维护发展资本主义。
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概念理解: 斯大林模式: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 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不是社会主 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知识体系: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基础 农业全盘集体化
2、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3、如何认识评价斯大林模式
知识讲解
1、苏俄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工业企业经营方式有很大不同。根据苏俄新经济政策和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我们可以推出,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 A、集中全国的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扩大经营权 C、国家政权和国外、国内私人资本合作 D、重要工业企业归国家所有和由国家经营 2、有人说美国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有人 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这两种 看法的共同缺陷中最根本的是 A、只看到政策引起的直接的、表面的变化 B、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 C、没有从发展的辨证角度分析问题 D、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内调整
一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 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二是在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实质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 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2 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25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3)产品分配上: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4.实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进行管制的经济体制。
5.评价(1)积极影响: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影响: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特点(1)管理方法手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经济体制方面: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4.实质: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影响(1)经济:经济恢复,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2)政治: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3)理论:探索出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苏联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背景(1)苏联的建立: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3)苏联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之下,为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
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件人民ppt
加快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
事件
斯大林模式形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农业集 体化基本完成等。
第三阶段
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进入 赫鲁晓夫时期。随着国内形势 的变化和外部压力的增加,苏
联开始进行改革。
任务
调整政治经济体制,缓解社会 矛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事件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 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等。
政治体制
戈尔巴乔夫在政治领域推行了多元化的改革,但是这也导致了权力分散和政治混乱,最终 导致了苏联解体的悲剧。
06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国际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政治经验,如党的领导、群众动员、组织建设等。中国在建国初期借鉴了苏联的政 治模式,实行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详细描述
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试图通过扩大农业生产和加强 地方分权等措施,提高生产效率和人民生活水平。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 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地方主义抬头、生产效率提高缓慢等。
05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发展与困境
联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特别是重工业和
军事工业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这也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不
平衡和资源的浪费。
02
政治体制
勃列日涅夫时期仍然坚持斯大林模式,这种政治体制的弊端逐渐显现
出来,如官僚主义、腐败问题等。这也为日后的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
。
03
社会问题
虽然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社会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
如收入差距拉大、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等,这为日后的社会动荡埋下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是苏联历史上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进程,伴随着众多的成就和挑战。
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领域做出了巨大努力,塑造了全新的国家形象。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探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在20世纪初,俄国的经济处于严重的落后状态,1917年革命后,苏联开始进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实行国家有计划的经济。
这一经济体制的核心是五年计划,通过国家对经济的计划、控制和调度,大力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五年计划使得苏联工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和军工产业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苏联从一个农业国成为一个工业强国。
然而,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五年计划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均衡、效率低下和环境破坏等。
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障。
列宁、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通过建立强大的政党和国家机构,确保了政权的巩固。
布尔什维克党成为唯一的合法政党,通过集权的方式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政府能够有效地管理国家资源和人力,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长期发展。
然而,苏联政治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党和政府官僚主义、腐败以及意识形态的僵化等问题,这些问题最终也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灵魂。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苏联通过普及教育、鼓励科学技术进步和强调劳动者的价值等方式,试图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文化。
苏联的文化建设注重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价值观的弘扬,强调个人对国家的奉献和社会的利益至上。
苏联创造了许多艺术和文学作品,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壮丽的社会主义雕塑和建筑等,展现了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理想面貌。
然而,由于政治环境的限制,苏联文化建设也受到了一些批评,认为它过于政治化,缺乏创新和个性化。
除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涵盖了贫困问题、社会保障和公平正义等方面。
在苏联社会主义的初期,国家通过土地改革和财产公有化,消除了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剥削。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二、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积极方面:在当时的情况下发挥了积极作用,集中了一切人力、物力,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是党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2)消极方面:实践证明这一政策中的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
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三、新经济政策(1)、实施的背景●长期的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实施的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3)、特点:①管理方法、手段:高度集中,行政管理。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②经济体制方面:单一的公有制体制。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新经济政策“新”在:通过在一定范围里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作用:①积极方面:a、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b、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c、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②消极方面: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由此可见,任何政策都不能永保不衰,必须审时度势,积极应变!四、苏联的建立:(1922-1991)时间:1922年。
1924年苏联第一部宪法诞生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斯大林模式:(一)含义: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政治经济体制。
(特点:高度集中)(二)形成过程:1、形成背景:①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②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③与俄国的专制主义历史传统④与斯大林个人因素有关2、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①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②1926年,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③1928-1932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④1933-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国家实现工业化。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经验二十世纪初,布尔什维克党人在革命的指引下夺取了权力,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在苏联短短的历史上,曾经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经过数次大规模的动荡,但是苏联成功地走过了漫长而磨难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锋,为世界各国树立了一个胜利的典范。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苏联人民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其中最重要的成功经验是:坚持经济协作的国家统一体制20世纪30年代中期,斯大林在苏联宣布实行五年计划,将苏联经济发展为工业化社会。
五年计划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工业设备和资金,斯大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集中一切资源,实行计划经济,实现国家对经济的整体调控。
苏联的成功政策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坚持集体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特征。
苏联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集体的力量,打造了集体农庄和集体工业。
集体经济将个人的力量和智慧发挥到极致,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也大大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国家对人民的高度关注苏联领导人爱民如子,关怀百姓,每个劳动者都享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和福利。
苏联建设了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免费医疗、教育、住房和文化活动等。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苏联人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充分的关注。
苏联政府对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意识非常强烈,力求从精神上改造人民,提升国家文明建设的质量。
在苏联,基于集体主义的想法,诞生了伟大的作品和思想,如列宁、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伟大的作家,诸如香港影响力巨大的,也诞生了在中国久负盛名的郭沫若、朱光亚等众多作家。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就。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工业化取得重大突破苏联通过五年计划,成功打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基础。
苏联的煤、钢、化工、军工等工业部门都取得了极大的成绩。
此前完全没有大规模工业的苏联,短短20年内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工业国之一。
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可以总结如下:1.经济计划和集体化:苏联实行的经济计划和集体化政策,通过国家对经济的集中控制和农业集体化,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然而,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农业生产下降、资源分配不合理、计划经济效率低下等问题。
教训是,过度的集中计划和集体化可能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需要适度引入市场机制和充分尊重个体的经济权利。
2.政治体制和人权:苏联实行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党的领导和单一执政的集权模式导致了政治权力过于集中,限制了公民的个人自由和言论权利。
教训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保护公民权利和民主参与,确保国家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3.科学技术和创新:苏联在科学技术和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太空探索、核能技术和军事领域。
然而,由于政治控制和缺乏市场竞争,苏联在科技创新、科研自由和产业升级方面有所滞后,最终导致了经济发展的瓶颈。
教训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鼓励科研自由和市场竞争,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苏联时期过于强调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导致了政治运动、大规模迫害和思想控制等问题。
这严重削弱了社会的多样性、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训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建立包容性的社会文化环境、尊重多元文化和思想自由,避免过度强调阶级对立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5.国际关系和冷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和意识形态与西方的资本主义模式形成了对立,并导致了冷战格局。
这对国际关系和世界和平造成了长期的紧张局势。
教训是,国际社会应该通过对话、交流和合作,寻求不同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和谐与共存,维护世界和平与合作。
总的来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在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经济的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科技的创新和开放的国际合作,为社会发展提供充分的自由、个体权利和多元性。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1)、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外)(2)、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经济情况极为糟糕(内)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2)主观目的: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3、内容(1)、农业:余粮收集制-无偿征收农民余粮(2)、工业: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物物交换)(4)、产品分配: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分配)(5)、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经济结构单一求纯,否定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5、评价:1)积极方面:①它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②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2)消极方面(失误):①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②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它继续用于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③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3)、工人、农民不满(4)、阶级敌人乘机叛乱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2、标志:列宁在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3、目的:直接目的为了解决经济和政治危机。
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原因: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这一规律决定3、内容(1)固定粮食税(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政府对国企实行经济核算,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3)实行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4)实行工资制(按劳取酬)——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4、特点和实质(1)特点: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时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5、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评价)(1)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经验教训)
(1)积极:有利于集中全国力量解决紧迫经济问题。一 度促进生产力巨大发展,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取得反 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对资本主义国家起了借鉴 作用。
(2)消极影响:农轻重不能协调发展,,严重损害农民利 益,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违反市场经济规律,体 质逐渐僵化;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产生消极影响。
列宁在事后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时 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 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 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选集》
第三版,第四卷,第570页《20世纪的俄罗斯》49页)
错误的实质?
帝国主义和白卫分子利用这一形势在全国掀起富农叛乱,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 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 ……对列宁来说, 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 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实施效果如何?“退却”的实质?
•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其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 同点是
• A. 农民自由支配上缴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B. 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C. 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 在农村推行合作制
阅读:苏联成立与列宁逝世 1922年苏联成立
1924年1月25日,列宁逝世,享年53岁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工业化 背景 落后的农业国;帝国主义包围敌视。
背景
面临危机
政治经济危机
目的任务 应付战争;推进社会主义 解决危机,探索社会主义
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最大规模和最深刻的社会转型之一,其影响深远。
虽然现在苏联已经解体,但是其所遗留下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依然可以为我们今天的世界提供宝贵的启示。
一. 前苏联的发展历程从1917年十月革命起,苏联开始了由以共产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建设,其目标在于建立一个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接下来几十年的时间内,苏联经历了数次政治和经济上的转型,包括战争和重建等阶段,尽管经历了许多坎坷,它仍然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并在原计划的目标上取得了一些成就。
二. 前苏联的经验1. 工业化意义下的富国强民由于大量的资金和资源被投入到工业领域,前苏联的实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其中的一个铁的经验背后是统一的工业企划和专家充分发挥的推动作用,这种充分利用和集中管理的模式使得苏联在二战时期战胜了德国。
这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的了强有力的动力。
2. 集体农业在短时间内没有实现土地私有化,而实行集体农业。
集体农业成功地解决了苏联农业过度依赖个体经济的问题,实现了土地占有者和劳动者的统一,有助于激发劳动的积极性。
3. 公有制经济苏联尝试创建的公有制经济意味着国有化、集中经验和计划经济的实行。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认为只有个人和集体携手合作,才能使国家元气倍增。
由于工程和投资项目都通过中央规划机关编制,导致资源供给的滞后,缺少供求平衡,出现了一些非常严重的浪费和经济前途无限的打算。
三. 前苏联的教训1. 法制意识不够、监管制度不严格由于政府集中力量采取过高的政策,保护措施不力,导致大量资源和财产被疏忽,监管制度缺乏有效性,使国营企业和公有制经济陷入困境,发挥了负面效应。
2. 基层民主不健全虽然苏联试图建立代表制和实施一些形式上的民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它并没有发挥作用,局限于仅仅实现了建立一些人民团体和政治学机构的带头人和知识工作者的人脉,使群体普遍参与自己的政治生活不可能。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2.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3.评价(1)积极影响:①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地人提供了保证。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影响: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
②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
2.提出:列宁在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
3.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课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2)工业: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作用(1)经济:使俄国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下了见识的基础,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有了初步好转。
(2)政治: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理论: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的一次有益探索。
【轻巧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个背景:外国武装干涉与国内叛乱,内忧外患。
两个特点:“战时”、“共产主义”。
三个结果:战争胜利、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四个内容: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
【思维升华】新经济政策的“新”及其实质表现:新在重视商品经济、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
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与扩大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推进以生产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
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ppt
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 生活水平。
加强党的建设,密切联系群众
党的建设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密切联系群众
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诉求,及时改进和调整政策措 施。
06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合作的建 议
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积极开展双边及多边交流
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多边及双边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共 享经验与资源,促进共同发展。
推动建立新型合作关系
在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社会主义国家合作关系 ,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加强政治对话和沟通
通过高层互访、论坛等多种形式,加强政治对话和沟通,增进相 互理解和信任。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国家计划经济
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经济 ,推动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党的领导、 苏维埃制度和民族平等。
思想文化控制
苏联实行思想文化控制政策,强化国家对意识形 态的掌控。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01
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完成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国家成
积极参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坚定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
加强国际共产主义组织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共产主义组织活动,加强与各国共产主义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
维护世界无产阶级权益
关注和维护世界无产阶级权益,推动实现公平、正义和共同发展。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联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于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一些重要经验和教训。
一、经济发展与计划经济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采用了计划经济的方式,通过国家计划来调控经济发展。
这种方式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然而,计划经济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创新动力不足等。
这些问题在后期逐渐显现,也成为苏联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农业集体化与农业问题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将农民组织起来,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
这一举措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然而,农业集体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农民对土地的不满、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等。
这些问题在后期对苏联的农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教育与科技创新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创新。
他们实施了普及教育的政策,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同时,苏联也投入大量资源用于科技研发,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技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对全球科技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文化建设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建设。
他们通过宣传和教育,使人们坚定地信仰社会主义,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
同时,苏联也注重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文化,推动了苏联文化的繁荣。
这些举措使苏联社会保持了较高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然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教训。
首先,苏联在经济建设中过于依赖计划经济,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创新动力不足。
其次,农业集体化运动对农民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此外,苏联在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一些不良的后果。
尽管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存在一些问题,但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经验。
苏联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1. 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时,采取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快速发展工业领域,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2. 统一的国家计划经济体制:苏联通过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实现了对经济领域
的控制,使工业、农业及其他经济领域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
3. 集体化农业:苏联采用集体化农业的方式,整合农村资源,增加农业生产效率,解决了农民家庭生产领域中的局限性问题。
4. 提升科学技术水平: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建立了完
备的科学技术资源体系,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
5. 人民政治权利得到保障:苏联采用工人和农民代议制的民主政治体制,充分
保障了人民政治权利。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教训:
1. 经济计划体制存在问题:苏联的经济计划体制过于僵化,限制了市场经济的
自由和创新力,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低下。
2. 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际脱节: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间
存在一定的脱节,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够在实践中有效发挥作用。
3. 领导层腐败问题:苏联的领导层存在一定的腐败问题,权力集中导致的腐败,导致了国家建设中一些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4. 集体化农业问题:苏联集体化农业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导致了农业生
产效率不够高,农民工作热情不足,人口流失等问题的出现。
5. 市场经济发展的缺失: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和重视,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和效率提升。
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及经验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其经验讨论报告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政法系思政1301第四小组题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其经验小组成员:王园园、赵丹丹、刘艳、卫芸芸、田芳、王亚静、王丹、任寅洁、刘莹莹、康恒鑫讨论内容:(一)成就1、经济建设:(1)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建设规模宏大的重工业企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企业。
苏联仅仅用 12年时间就完成了资本主义国家花了50年到100年时间才完成的工业化任务,凭籍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打败了法西斯德国(2)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1933年1月,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农业集体化实现。
2、政治体制:(1)1936年苏联宪法,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2)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3)苏联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特征的经济制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文化制度。
3、文化思想:苏联实行文化团体国家化,由国家参与到提高人民素质的行列中,普及教育和扩大识字率方面的进展,苏联当时可以说创造了世界奇迹,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在培养大学专业人员方面,从一个欧洲最落后的国家跃居世界第一位。
在1937—1938年,苏联大学生人数超过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大学人数的总和(如1940年,苏联大学生人数为81.2万,英国4.4万、德国4.97万、法国7.65万、意大利12.7万、日本24.5万,这几个国家合计才54.22万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历史经验
苏联是20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是一段令人注目的历史时期。
从1917年的十月革命,到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经验。
一、革命与建设
1917年十月革命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初期,实行了严厉的资本家剥削阶级专政,通过政治手段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经济计划。
这些措施为苏联在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1921年,苏联进行了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企业和资本家存在,以推动国家重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新经济政策仍然不被认为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1929年,斯大林开始实行一系列经济和农村土地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集体农场。
重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也为苏联迅速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奠定了基础。
由于集中计划经济的体系,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和40年代初期,在工
业化、农业、科技、教育和医疗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苏联开始成为一个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国家,这种成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日德战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问题与危机
尽管苏联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成功,但还是出现了一些内部问题。
例如,中央计
划局、农业集体化和大规模的工业化使苏联的经济陷入僵局。
农业集体化引起农民的抵制,农业产量不断下降。
苏联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也
出现了问题。
随着40年代的末期,斯大林政权遭遇了一系列挑战和危机,彼时的
斯大林总的指导思想已经不得人心,部分地区爆发了公开抗议。
三、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解体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些是建立社会主义时期遗留的问题和内部矛盾。
苏联的高度中央集权和反对地方自治的政治体系的不可持续性也是其中之一。
苏联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无法及时应对利益变革、国际
局势变化。
最后,苏联的经济危机和政治矛盾大大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推行了所谓的“新思维”,使苏联面临分裂和解体的危险。
四、总结
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历史经验是当时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社会主义实践之一。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起跑、加速、陷入逐渐增加的困境和危机等过程。
苏联的失败也提示我们,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注意处理好发展与稳定、公正与效率、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强调人民的参与和民主的制度保障,注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减少国际因素的干扰,保护自身的利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