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7)(3)

合集下载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2010江苏单科、23题11分)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 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 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 和图②所含信息 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 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7分)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 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 息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 点?(4分)
政治改革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
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苏联解体
1)过程:
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1991.8):改国名为“苏维埃 主权共和国联盟”,成为一个松散的邦联。 ②八一九事件: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叶立钦掌握了国家大权,国家 性质发生根本改变,各国分离势力纷纷宣布独立。 ③《阿拉木图宣言》(1991、12)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标志 着苏联解体。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的相对落后;
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有增无减; (2)斯大林的逝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
2、内容 措施 结果
(1)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2)因为冒进思想和恶 劣的气候,农业再度出 现危机。 企业没有获得独立自主 的经济地位源自相同 背景 都是由于经济发展
缓慢,人民要求提 高生活水平,斯大 林体制弊端。
不同
指导 都没有从实际出发 思想 提出全面且行之有
效的改革措施。
赫、勃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 只是局部改革;戈提出加速发展战 略,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背离了 社会主义方向。

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版必修2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 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例2]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 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 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 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D )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中央全会文件汇编》 (1964年11月~1976年2月),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史料三:……我们提出的最大的政治任务是实施根本的经 济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 请分析: 1.史料一表明赫鲁晓夫改革有何特点? 2.史料二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有何特点?其目的有哪 些? 3.史料三表明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方面的改革有何特点? 结果怎样?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主题一 比较认识苏联的三次改革
史料一:苏共中央全会决定: (一)认为发展谷物业,保证到1960年全国谷物总产量每年 至少是100亿普特,这是最重要的国民经济任务……
——《关于增加畜产品生产的决议》 (根据尼·谢·赫鲁晓夫同志的报告 于1955年1月31日通过)
史料二:现在,进一步改进工业工作的问题作为极其重要 的一项任务提出来了。组织良好和高度发达的工业是现代社会 主义经济的基础,是国家威力的基础。我国整个经济的顺利发 展,苏联人民福利的提高,苏联防御力量的进一步加强都取决 于工业发展的水平和规模,都取决于工业工作的成果。
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只是军事实力 可以与美国相匹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的差距。
知识点三 莫斯科落日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经济改革: ①内容:制定“ 加强发展战略 ”,重视科技,用经济管理 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 ②结果:改革难以奏效,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2)政治改革: ①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 义”。 ②倡导“民主化 ”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工 业 国 有 化
经济危机 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固 定 粮 食 税 国 家 资 本 主 义 实 行 自 由 贸 易 按 劳 取 酬 工 资 制
取 消 自 由 贸 易
实 物 配 给 制
巩固政权 但激化了矛盾
恢复经济 巩固政权 逐渐过渡探索成功
直接进入失败
Hale Waihona Puke 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 和改革有什么影响和启示?
C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 (2)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 了统治。 (3)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 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 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 而出现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 危害后的经济改革。 (2)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 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3)根本目的不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 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 (4)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 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 经济的办法。 (5)侧重点不同: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 制;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 (6)作用不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 巩固了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法西 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论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论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叙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结果、意义;苏联成立;苏联第一部宪法生效;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时期):1925年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通过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方针。

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36年苏维埃八大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特点: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

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评价:与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二三十年代使苏联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有严重缺点和弊端,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政体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时间、内容、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概况;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式,改革的后果;苏联解体的经过: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背景、实质、结果)→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完全解体)。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意义。

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说明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2)过程与方法:阅读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等历史文献,学习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列宁为首苏维埃政权克服种种严峻困难巩固新政权的事实,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通过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持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是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前其经济政策的演变。

学习中要理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脉络,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曲折性、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性、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性。

本专题知识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之一,历年高考常涉及到。

从题型上看,高考在近年来以选择题与材料题并重;从内容上看,以苏联(俄)经济政策演变为重点;从难度上看,难度中等。

鉴于近年来高考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上,所以2011年高考备考的重点应该是掌握苏联经济建设的政策和改革的成败得失,以期达到学史明智的效果。

另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之间的比较也会成为考查的重点。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张齐胜【考点扫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1)国外: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2)国内: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1)经济危机: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2)政治危机:农民不满、工人罢工、波罗的海舰队水兵叛乱(1)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2)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3)找到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内容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农业工业商业分配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不论大小企业实行国有,高度集中管理)取消自由贸易(否决商品货币关系)实物配给制,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影响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使农民负担过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不符合客观价值规律,最终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知识点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知识点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知识点——易错点1.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苏俄生产力发展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

错误。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争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所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错误的。

错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是必要的。

但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政策,是错误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1922年,苏俄的农民在缴纳粮食税后,余粮不能拿到市场上自由销售。

错误。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村在缴完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可以到市场上销售。

4.新经济政策是放弃社会主义公有制,恢复发展资本主义。

错误。

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5.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自产生之日起,就阻碍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错误。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整生产关系,此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6、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和中国“一五”计划时期进行工业化的共同点之一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正确。

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和中国“一五”计划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是这两国都外部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威胁,内部重工业的基础比较薄弱。

7.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错误。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最终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易混点1、正确认识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新”的内涵及特点,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二、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积极方面:在当时的情况下发挥了积极作用,集中了一切人力、物力,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是党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2)消极方面:实践证明这一政策中的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

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三、新经济政策(1)、实施的背景●长期的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实施的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3)、特点:①管理方法、手段:高度集中,行政管理。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②经济体制方面:单一的公有制体制。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新经济政策“新”在:通过在一定范围里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作用:①积极方面:a、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b、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c、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②消极方面: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由此可见,任何政策都不能永保不衰,必须审时度势,积极应变!四、苏联的建立:(1922-1991)时间:1922年。

1924年苏联第一部宪法诞生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斯大林模式:(一)含义: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政治经济体制。

(特点:高度集中)(二)形成过程:1、形成背景:①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②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③与俄国的专制主义历史传统④与斯大林个人因素有关2、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①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②1926年,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③1928-1932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④1933-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国家实现工业化。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点一、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918年协约国对俄进行武装干涉,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整个苏维埃政权陷入重重包围之中。

2、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1918年夏开始推行,主要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3、评价:⑴积极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有成效的,它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这一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在军事上起到了战胜敌人的保障作用;⑵消极影响: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分配,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

它不是无产阶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后来遇到极大的危机,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道路需要不断进行探索。

考点二、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⑴经济危机:①经过七年的国际、国内战争,苏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⑵政治危机:经济困难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广大农民开始对余粮收集制不满,许多地区发生农民暴乱;在城市,工人纷纷罢工;⑶客观条件: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

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苏俄必须实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考点三、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1、内容:(1)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方面,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3)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4)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制。

2、作用:(1)标志着苏维埃政权把工作中心由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调节。

单一的公有制。

考点五、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在“斯大林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考试说明考试要求:(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2)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基础知识梳理:一、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项目 主要内容农业 苏维埃政府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不允许私人买卖工业 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商业 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劳动及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强制劳动, “不劳动者不得食”2、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它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3、目的直接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主观目的: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4、评价 积极方面:①它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②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1917年十月革命1922年沙俄苏俄苏联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191719211925195319641985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社会主义改革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消极方面:①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②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它继续用于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

③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5、教训:①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经济社会,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②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超越了生产力水平,不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社会。

这既是巨大的历史进步,也带来新的挑战。

传统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诞生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也不能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矛盾引发激烈的动荡,危机孕育着转机。

在俄国这个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度里,率先实行了突破,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苏维埃俄国经历了充满错误和挫折的探索,建立了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人类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以斯大林体制为代表的这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存在着超越生产力的缺陷。

它一旦被模式化、固定化,就必然失去活力,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前苏联虽历经数次改革,但仍积重难返,收效甚微,最终轰然倒塌。

其经验教训足以使世人引以为戒。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历史知识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新经济政策;3、优先发展重工业;4、农业集体化运动;5、斯大林模式的形成;6、赫鲁晓夫的改革;7、勃列日涅夫的改革;8、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9、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三、重点知识归纳与讲解(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历史背景(1)国内: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被推翻的剥削阶级企图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导致了苏俄内战的爆发。

(2)国际:资本主义列强不甘心失去在俄国的原有利益,企图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它们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力量,使苏俄内战更加尖锐化和复杂化。

(3)目的:为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的政权。

2、主要内容(1)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方面: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3)流通方面: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方面: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3、评价战时共产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条件下和特殊的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力量保卫祖国而采取的一项特殊政策。

它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强调并实行了集体领
导。但随着政局的稳定及其领导地位的巩固,他 个人集权和新的个人崇拜倾向日益明显。从70年 代起,他逐步把自己的亲信提拔上来,并经常直 接插手政府内外事务。1976年,勃列日涅夫获苏 联元帅衔。1977年,他兼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 席和国防会议主席,成为苏联党、政、军的最高 首脑。这时期,他7次获得列宁勋章,3次获得英 雄金质奖章,他的名字、照片、语录充斥苏维埃 各种书报刊物,在各种场合引述他的讲话和著作 已成惯例,对他的个人颂扬越来越频繁。与此相 随,理论和体制陷于僵化,官僚主义滋长,营私 舞弊现象增多,不正之风日盛,社会政治经济生 活陷于停滞。
——《邓小平文选》
思考三:苏联在50—80年代有
哪几次改革的机会?各有何侧重 点?为何最终都未能成功?和中 国的改革开放比,你认为苏联的 改革存在的不足有哪些?
50年代的赫鲁晓夫改革(垦荒、玉米 运动)
六七十年代的勃列日涅夫改革(加强 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八十年代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松绑)
改革失败的原因分析:
思考二:苏联怎样进行工业
化建设,有何特点?苏联在经 济建设中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 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从中我 们可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目的 改变落后面貌,增强国防 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力量,建立社会主义物质
基础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全盘集体化
过程 一五计划 农业国

业国
二五计划 世界工业强国
1964年10月14日,举行苏共中央 全会,苏斯洛夫代表中央作了关于撤销赫 鲁晓夫职务及其原因的长篇报告。报告列 数赫鲁晓夫的主要问题有:个人集权,随 心所欲,自我吹嘘,任人唯亲,管理混乱, 外事不慎等。全会发表公报宣布,全会 “满足”赫鲁晓夫本人的“请求”,“解 除他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共中央主席团 委员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同时, 选举勃列日涅夫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苏联社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苏联社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例如,苏联采取了计划经济的方式,实行国家所有制,使得国有企业成为社会资本主导的产业。

这种经济运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国家在掌握经济资源和分配方式方面的权威性。

然而,苏联在过度强调计划经济的同时,也忽视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只有在实行市场化经济的条件下,才能保证企业效率优化、生产效益最大化。

此外,苏联在政治上暴力控制社会意识形态,使得国民思想倾向单一化,在对外开放方面也存在着局限,使得国家的经济发展缺少动力。

因此,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之间具有明显的矛盾。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全面、深入地研究和考虑各种各样的因素,不仅需要关注经济发展,还要重视文化、教育、人际交往和国际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纵深调整。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原因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 况。
(2)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标志 1921 年 3 月 , 俄 共 ( 布 ) 第 十 次 代 表 大 会 通 过 《 关 于 以 实物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________
专题七 第1课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民版 ·历史 ·必修2
3.内容 领域 农业 内容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①改变国营企业__________ 高度集中 管理的办法
工业
商业
②坚持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实行________ 经济核算
③部分国有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________ 自由贸易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________的工资制 按劳取酬
2.内容 余粮收集制。 (1)农业:实行__________ (2) 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 ________ 高度集中的管理政 策。 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3)产品分配:取消________ (4)强制劳动: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 ________制。 3.特点 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伟大功绩。他指出:“工农政府从实行新
经济政策以来„„国内经济生活都因自由商务的开放而渐渐 发展”俄国“复活”了!因而他由衷地称赞新经济政策是
“无产阶级革命党的第二篇”,是“社会革命史之第二
篇”。本课向你介绍的,就是新经济政策实行前后苏俄社会 经济政策生活的巨大变迁。
专题七 第1课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民版 ·历史 ·必修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对象 项目 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布尔什维克面临着创建太平盛世的挑战,他们对如何应对这一 挑战毫无准备。过去的历史中没有模式可遵循,马克思主义著作也 没有多大用处,因为他们几乎论述如何夺取政权,而没有论及夺取 政权以后该怎么办。起初,几乎没有可以试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 争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所谓的战时共产主义盛行于1917年至 1921年间。其主要特征一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 国有化,二是强行征收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内战结束后,农民们拿起了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注重实际 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 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他所称的“制高点” (银行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 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 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简述苏联农业集体化实行的背景。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背景:
A理论探索:如何将落后小农业发展为社会化大生产?如何引 导小生产者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 劳动者?
B落后的小农经济不适合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方针:逐步集体化演变为全盘集体化。 评价: 积极方面:解决了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和资金问题。 弊端:A贪大求公,超越了当时苏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 求;B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 入集体农庄。 C从农民手中拿走的太多,农民利益受到损害, 挫伤了生产积极性;D消灭富农的政策加剧了社会矛盾。所有 这些都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气,使工农联盟出现危机。
影响: 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国力上升;苏联的国际 地位提高,1933年美苏正式建交; 许多国家开始仿效苏联实行不同的经济计划,以减轻本国的经 济困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2.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3.评价(1)积极影响:①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地人提供了保证。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影响: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

②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

2.提出:列宁在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

3.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课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2)工业: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作用(1)经济:使俄国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下了见识的基础,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有了初步好转。

(2)政治: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理论: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的一次有益探索。

【轻巧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个背景:外国武装干涉与国内叛乱,内忧外患。

两个特点:“战时”、“共产主义”。

三个结果:战争胜利、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四个内容: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

【思维升华】新经济政策的“新”及其实质表现:新在重视商品经济、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

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与扩大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推进以生产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主旨: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经济政策经历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从斯大林模式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先后改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主要表现●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争结束以后,在列宁领导下,苏俄又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局势的作用,也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它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给苏联的持久发展带来了很多隐患。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经历了几次改革,但都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迟缓。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失败,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2、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知识归纳】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使苏俄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1918年,战胜的协约国开始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他们与苏俄国内反革命势力相勾结,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了疯狂进攻。

(3)1918年下半年,苏俄四分之三领土落入敌手,并失去主要的粮食产地,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急。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

3.内容(1)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方面: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4. 性质: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性非常措施。

5. 意义:适应了战时需要,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②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它继续用于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结果 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 ③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延伸:你认为苏俄能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吗? 1)它希望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 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的动机,进 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2)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而言,这一政策 超越了生产力水平,不利于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
2、新经济政策(1921~1928) 背景 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四年大战、三年内战 严重自然灾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人民不满 (工、农、兵)
实施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
为了解决经济和政治危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 目的 巩固苏维埃政权)
本质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这一规律决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实质 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生产力落后的国家 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评价
积极方面: ①它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②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巩固 了苏维埃政权。
③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消极方面: ①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
满情绪,斯大林发动了大清洗运动,从而为
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扫清了政
治障碍。由此可见,三大运动是相辅相成、
紧密配合的。于是,最终形成了以高度集中
为基本特征的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与社会主义》
斯大林模式
生产资料所 有制 工业化道路 农业制度 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公有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模式
如何进行工业化呢?斯大林认为: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 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初期探索
类别 背景 背 景 农业 工业 商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险恶的战争环境,物资极度匮 乏 实行余粮收集制 普遍实行国有化 禁止商品贸易
新经济政策 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 治危机严重 固定的粮食税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四、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功绩: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 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 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 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性表现突出
苏 联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与 挫 折
扩大自主权 摇 摆 农业: 削减农业税
经济
垦荒和种植玉米
工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扩大地方权力 政治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 平反冤假错案
评价: 1、打开了改革的阀门 2、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前期有所发展: 重点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国 民经济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 平逐渐提高,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 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后期逐渐停滞: 70年代初,改革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进入僵化状态。苏联社会陷入因境。
二、“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社会主义工业化”Biblioteka 针时间: 1925年12月
1928年 新经济政策被实际终止
(2)、三个五年计划(成就及缺陷)
〓苏联的五年计划
名 称 时 间 主 要 成 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学习目标】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和拓展的方式,在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合作、讨论,课后进行资料查询、论文习作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可以掌握如下知识,知道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实施情况。

列宁病逝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

斯大林抛弃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路,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逐步建起了社会主义,从而形成了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对苏联和其它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斯大林逝世以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对传统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 但是进展缓慢, 步履艰难, 收效甚微, 使苏联的社会生产力没有得到快速的发展,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1991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联解体了。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们要坚持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认识到苏联的解体只是社会主义一种模式已经僵化而又长期不改所导致的失败。

苏联的解体并不等于十月革命的失败,更不等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今天,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并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

必须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经验加以总结借鉴,对其教训则应引以为戒,以勇往无前的精神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

【专题学法指导】1、整体感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作为高中历史课第二模块的一个专题,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把苏联的经济建设作为一个专题来讲,是因为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中国也不例外。

我们建国50多年来走过的建设道路都有着苏联当年的影子。

了解苏联经历过的成就与挫折,也就是在总结我们的经验与教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各项,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的是()A.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B.实行余粮收集制C.实行征兵制D.取消商品贸易2.关于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战争的特定条件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B.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C.实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D.是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它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4.1921年春天,列宁说:“我们原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的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为此,苏维埃政府纠正错误的措施是()A.建立苏维埃政权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行新经济政策D.实行农业集体化5.上网搜索右图的相关历史信息,键入的有效“关键词”应是()A.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苏俄新经济政策C.苏联农业集体化D.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6.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列宁:《论粮食税》A.国家控制经济命脉B.实行实物配给制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实行自由贸易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7.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社会主义发展趋势,这是因为()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国家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C.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D.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工矿企业仍归国有8.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为此,苏维埃采用的政策是()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9.苏俄新经济政策在分配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义务劳动 B.实物配给C.按劳取酬 D.按需分配10.1929年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时,苏联正在实施()A.新经济政策B.“二五计划”建设C.“一五计划”建设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1.右图是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的一幅宣传画,它宣传的内容应是()A.农民获得土地后,粮食增产的喜悦B.农业集体化运动进入高潮C.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D.农民踊跃向国家交售粮食税12.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形成的标志是()A.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提出B.农业集体化完成C.新经济政策的废除D.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13.下列史实中,在苏联历史上没有..起过积极作用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D.大清洗运动14.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说:“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这里的“他”指得是()A. 列宁B.斯大林C.勃列日涅夫D. 赫鲁晓夫15.1928年,苏联政府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强迫富裕农民把多余的粮食按固定价格卖给国家。

违抗者被判刑,其粮食和农具被没收。

这种做法直接违背了()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16.苏联长期实行的经济模式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市场经济模式D.斯大林模式17.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售价仍然是1卢布。

这种情形反映当时苏联的经济模式是A.计划经济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资本主义市场经济D.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结合混合型经济18.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B.受斯大林体制的长期束缚C.违背实事求是的精神D.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9.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共性是A.基本上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内进行 B.对政治体制进行了彻底改革C.极大地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都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二、非选择题2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材料二“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电影《列宁在1918》台词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⑴材料一中所述的“野兽“和”暴徒“分别指什么?⑵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苏俄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

⑶面对严峻的形势,苏维埃政府在经济领域采取了怎样的对策?起到怎样的效果?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贬值。

瞿秋白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来,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

——瞿秋白1920年的12月到1922年的12月在苏俄考察记载材料二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

——列宁材料三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

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人簇拥在一处。

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

……唔!多得很呢!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

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农民对于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很满意。

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

——瞿秋白1920年的12月到1922年的12月在苏俄考察记载⑴据材料一,概括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严峻形势的原因。

⑵据材料二判断,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克服困难?这项措施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⑶材料三的现象说明了什么?⑷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经济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性问题?有何启示?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有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摘自《苏联的共产主义》材料二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就越尖锐。

——摘自《世界历史》杂志请回答:(1)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为此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2)根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有什么特点。

(3)斯大林在材料二中提出的经济观点,在实践中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选择题1.观察右图,从中你无法..得到的信息是()A.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B.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的一种反映C.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D.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2.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经济政策中与罗斯福新政基本相似的是()A.推行国有化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C.制定经济计划D.加大科技投入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说明()A. 欧洲经济开始复苏B. 英镑不再对世界经济发挥作用C. 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D. 国际经济合作局面形成4. 在西欧一体化进程中迈出实质性第一步的是()A.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B.欧共体的成立C.欧盟的建立D.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建立5. 欧共体成立的主要目的是()A.联合起来与美国争霸B.加快经济发展C.实现政治一体化D.抵制英国势力均衡政策6. 欧洲联盟是()A. 欧洲地区的非政府国际组织B. 欧洲地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C. 世界最大的政府间区域合作组织D. 世界最大的国际经济组织7.观察右图,2000年7月1日,该货币成为欧洲统一货币,这表明()①经济区域化进一步发展②欧盟各国的政治一体化进一步加强③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④西欧经济一体化已经基本形成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 D. ①②④8.右图可以为我们提供的历史信息是()①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②世界经济走向区域集团化③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受阻A. ①②③B.②③④欧盟总部欧盟扩大仪式在爱尔兰举行C. ①②④D.①③④9.1989年,亚太地区建立了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1992年,美、加、墨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1993年,欧共体12国宣告欧洲联盟诞生。

这些现象表明()A.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B.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C.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D. 世界形势的总趋势走向缓和10.下列选项最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是()A. 联合国的成立B. 欧洲联盟的成立C. 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和扩大D.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和扩大11.以下关于世界贸易组织说法正确的是()①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②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③其成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的新时期开始④世界贸易组织是由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发展而来的A. ①②③④B.②③④C. ①②④D.①③④12. 小王计划利用今年假期去英法等欧洲国家旅游。

为了旅游方便,你建议他去银行兑换的货币最好是()A.英镑 B.法郎C.美元 D.欧元13.你知道吗?有一个区域组织的领导人开会不提倡一律穿西装。

观察右图, 这一区域组织应该是()A.东盟B.欧盟C.亚太经合组织D.北美自由贸易区14. 目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英国人”,“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你认为这一变化反映了欧洲()A.货币一体化 B.国家一体化C.关税一体化 D.政治、经济、军事一体15. 美国著名零售企业沃尔玛公司20世纪90年代进入墨西哥时非常困难, 而如今沃尔玛公司在墨西哥的分店超过了600家。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当地人的生活习惯逐渐美国化B.当地人对外来商品不再充满敌意C.公司采取了化整为零的销售策略D.原有的各种贸易障碍逐渐被取消16.首先提出讨论加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问题的是()A.美国B.中国C.澳大利亚D.日本17. 在右图区域建立的经济区域组织是()A.欧盟B.东盟C.北美自由贸易区D.亚太经合组织18. 在经济全球化面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A. 可以平等地享受风险和机遇B. 起着共同的推动作用C. 处于不同的受益地位D. 都主张实行高度贸易自由化19. 在经济全球化中,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这种感觉直接源于()A. 各国之间经济上的亲密合作B. 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C. 各国生产和销售都连成一体D. 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和影响20.下列四图中,不属于...区域经济集团的是()A. B. C. D.21. 《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与《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公布的数据相比,跨国公司增加了2000家,国外分支机构增加了10万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