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评价与反思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2010江苏单科、23题11分)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 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 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 和图②所含信息 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 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7分)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 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 息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 点?(4分)
政治改革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
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苏联解体
1)过程:
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1991.8):改国名为“苏维埃 主权共和国联盟”,成为一个松散的邦联。 ②八一九事件: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叶立钦掌握了国家大权,国家 性质发生根本改变,各国分离势力纷纷宣布独立。 ③《阿拉木图宣言》(1991、12)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标志 着苏联解体。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的相对落后;
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有增无减; (2)斯大林的逝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
2、内容 措施 结果
(1)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2)因为冒进思想和恶 劣的气候,农业再度出 现危机。 企业没有获得独立自主 的经济地位源自相同 背景 都是由于经济发展
缓慢,人民要求提 高生活水平,斯大 林体制弊端。
不同
指导 都没有从实际出发 思想 提出全面且行之有
效的改革措施。
赫、勃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 只是局部改革;戈提出加速发展战 略,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背离了 社会主义方向。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经济危机 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固 定 粮 食 税 国 家 资 本 主 义 实 行 自 由 贸 易 按 劳 取 酬 工 资 制
取 消 自 由 贸 易
实 物 配 给 制
巩固政权 但激化了矛盾
恢复经济 巩固政权 逐渐过渡探索成功
直接进入失败
Hale Waihona Puke 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 和改革有什么影响和启示?
C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 (2)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 了统治。 (3)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 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 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 而出现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 危害后的经济改革。 (2)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 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3)根本目的不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 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 (4)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 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 经济的办法。 (5)侧重点不同: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 制;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 (6)作用不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 巩固了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法西 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后反思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后反思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其间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挑战。
在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反思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思考。
首先,可以从经济角度来反思。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实行了集体化和工业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效率低下和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其次,可以从政治角度来反思。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实行了一党专政和集权体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权利。
这种政治体制也容易导致腐败和权力滥用等问题。
另外,还可以从社会和文化角度来反思。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和意识形态的宣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自由。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和文化领域的问题,比如对知识分子的打压和对异见者的镇压等。
总的来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成功和挫折,需要进行
全面的反思和总结。
这种反思不仅需要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个角度来进行,还需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失败,以便吸取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精品】
学习探究: 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
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 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供应”问题,是不可能 的。用列宁提出的那种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办法,他认 为也难以奏效。 另一方面,当时数量很少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粮 食产量,虽然只占粮食总产量的2%以下,但它却提供了国 家商品粮总额的5%,商品率达到47%。斯大林由此得出的 结论就是,必须组织农民走向集体化的国营农场道路,消 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小农经济落后;粮食供应的困难;工业发展 的需要。
提示
学习思考
这幅图反映了30年代苏 联经济建设中的什么问 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 的问题?
经济发展不协调。 苏 联 为 实 现工 业 化,着重发展重工业 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 发展。
提示
《片面发展的经济》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936年,苏联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2、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
斯 大 林 模 式
评价
战时共产 项目 主义政策
农 业
新经济政策
粮食税代替余 粮收集制
斯大林模式
集体化、农业 税很重
高度集中的国家 计划模式,直接 管理
余粮收集制
内工 业 贸 易 分 配
大中小工业一律 国家资本 收归国有(单一的公 主义
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容
恢复自由贸 易,允许商 (否决商品货币关系) 品买卖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实物配给制 (平均主义)
2、语言要流畅 3、杜绝简单抄袭
4、文章上交时,应包括小组合作学习的记录
3、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经济: 指令性的计划、排斥市场调节 政治: 高度集权、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 思想文化: 思想文化单一、个人崇拜 4、特点: 经济上高度集中、 政治上高度集 权、文化上高度划一。
论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叙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结果、意义;苏联成立;苏联第一部宪法生效;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时期):1925年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通过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方针。
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36年苏维埃八大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特点: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
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评价:与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二三十年代使苏联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有严重缺点和弊端,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政体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时间、内容、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概况;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式,改革的后果;苏联解体的经过: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背景、实质、结果)→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完全解体)。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意义。
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说明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2)过程与方法:阅读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等历史文献,学习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列宁为首苏维埃政权克服种种严峻困难巩固新政权的事实,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通过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持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是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前其经济政策的演变。
学习中要理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脉络,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曲折性、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性、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性。
本专题知识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之一,历年高考常涉及到。
从题型上看,高考在近年来以选择题与材料题并重;从内容上看,以苏联(俄)经济政策演变为重点;从难度上看,难度中等。
鉴于近年来高考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上,所以2011年高考备考的重点应该是掌握苏联经济建设的政策和改革的成败得失,以期达到学史明智的效果。
另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之间的比较也会成为考查的重点。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张齐胜【考点扫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1)国外: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2)国内: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1)经济危机: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2)政治危机:农民不满、工人罢工、波罗的海舰队水兵叛乱(1)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2)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3)找到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内容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农业工业商业分配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不论大小企业实行国有,高度集中管理)取消自由贸易(否决商品货币关系)实物配给制,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影响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使农民负担过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不符合客观价值规律,最终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专题20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二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单元时空定位专题概要: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苏俄(联)先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等探索历程。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都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体制而收效甚微。
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因方向性错误而导致苏联解体。
这对苏联及整个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考纲要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考点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课标: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新生苏俄政权处于非常时期(1)内忧: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2)外患:帝国主义协约国武装干涉。
(3)经济:粮食奇缺,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
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 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 者不得食”。
4、评价:(1)积极:适应了战时的需要,保证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消极: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端和错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5、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两种特点,是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用军事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试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名师点拨】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归纳为“一适应”“两非常”【特别提醒】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的方法,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
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的反思——从政党、国家及社会关系的视角看社会主义民主
内容提要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历程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
本文试图从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来反思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从而为我国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提出一点参考建议。
本文正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民主的性质、民主的根本原则以及民主的运行机制三个层面来界定民主制度。
指出这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方能构成民主制度的完整内涵,但是社会主义制度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的现实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
第二部分阐述了列宁时期苏俄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历程,指出苏俄民主制度还处于不断徘徊和摸索之中。
列宁晚年思想似乎给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良性发展指出了合理的道路,但他的早逝使这些思想没能成为现实。
第三部分论述了斯大林时期苏联形成了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倒置的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走向了民主制度的反面t斯大林与戈尔巴乔夫之间的~段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不过是苏联模式的延续与修补。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具有明显的“双重效应”,能否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客观评价和深入反思,将直接关系到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成败。
第四部分论述了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改革主动放弃了苏共的领导核心地位和削弱中央权威,导致社会离心,国家分裂;从民主的性质上说,苏联剧变实际上是一种倒退而非进步。
第五部分在反思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和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的基础上,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就是实现执政党、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并提出了实现这种良性互动必须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
关键词: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政党、国家与社会AbstractThedevelopmentofSovietSocialismDemocracygivesUSagreatdealofpreciousexperienceandaprofoundlesson.ThispapertriestoretrospecttheconstructionofSovietsocialismdemocracyfromtheperspectiveoftherelationsandsocietytoprovidesomesuggestionsfortheanaongthePaRy,thecountryreformationandperfectionofsocialismdemocraticinstitutioninourcountry.Themainbodyofthispaperincludesfiveparts:PartOne:todefinedemocraticinstitutionfromthepropeny,thefundamentalprincipleandthecirculatemechanismofdemocracy;itpointsoutonlywhenthethreeaspectsbeunitedorganicallytheintegralconnotationofdemocraticinstitutioncanbeachieved.PartTwoexpoundsthedevelopcourseoftherelationamongtheParty,countryandsocietyofSovietRussionwhenLeninwasleading,italsopointsoutthatSovietdemocraticinstitutionisstillwanderingandfeelingaround.InLenin’soldyears,histhoughtsseemstopointoutareasonablewayforthesounddevelopmentoftherelationamongParty,countryandsocietyundersocialism.However,hisearlydeathmakesthesethoughtsfailtobecometrue.PartThreedissertatestheconversesocialismpatternamongtheParty,countryandsocietyformedinStalin’speriod,Sovietpatternwenttotheoppositesideofdemocraticinstitution.DuringtheperiodStalinandMikhailGorbachevled,thereformationofSovietsocialismwasnothingbutextensionandmendingofSovietpattern.Sovietsocialismpatternhasapparent“diploideffect”,whethertheSovietsocialismpatterncanbeobjectivelyevaluatedandthoroughlyretrospectisdirectlyrelatedtotheoutcomeofthereformationandperfectionofsocialisticdemocracy.PartFourdiscoursesuponMikhailGorbachev’sradicalreform,hegaveuptheleadingstatusofSovietCommunistParty,weakenedtheauthorityofthecentral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government.Thiscausedthesocietybecomeacentricandthecountrysplit.Intermsofthepropertyofdemocracy,theupheavalofSovietwasnotakindofprogressbutretrogress.OnthebasisofretrospectingtheexperienceandlessonofSovietpatternandcombiningthatwiththeidiographicpracticeofChinesecharacterizedsocialism,socialisticDartfiveexpoundsthattheconstructionofChinesecharacterizedinpower,thecountrydemocracyistorealizethesoundinteractionamongthePartyandsociety.Italsoprovidesaseriesoffundamentalprinciplesweshouldabidebyinordertoachievethatinteraction.Keywords:SovietUnion;socialism;democraticinstitution;Party,countryandsociety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It'STHESIS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时代的历史评价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时代的历史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时代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历史时期之一。
这一时期的历史评价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赞扬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世界展示了一种新的道路,也有人批评苏联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斯大林时代实施的集权统治。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时代的历史评价。
首先,我们需要看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实施了一系列五年计划,推动了国家的快速工业化。
通过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苏联成功地实现了粮食自给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同时,苏联在重工业、军事工业和科研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这些成绩为苏联提供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然而,无论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也不能掩盖斯大林集权统治给苏联带来的问题和牺牲。
斯大林的政策导致了大量农民在集体化过程中失去土地和财产,引发了农业危机和饥荒。
此外,政府在追求工业发展时,往往忽视了民众的生活需求,导致了住房短缺、消费品匮乏等问题。
斯大林的反对派也受到了残酷的迫害和镇压,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恐惧氛围。
尽管如此,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斯大林时代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苏联的成功经验为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一个榜样和借鉴。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苏联的影响下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从中受益。
另一方面,斯大林时代的集权统治和军事实力使苏联在国际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联成为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一支强大对手,促使国际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然而,我们不能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斯大林时代的历史评价过于简单化。
需要更全面地看待苏联的成就和问题,深入了解斯大林时代背后的复杂性。
在对这一时期进行评估时,我们应该将其放在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中来看待,并考虑其中的客观条件和制度制约。
在总结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时代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时期。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后反思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后反思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反思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中,我们不能回避对其进行反思。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同时也面临了许多挑战和问题。
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以及如何从中吸取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初衷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的最大化。
然而,由于历史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苏联在建设过程中面临了许多困难。
集体化运动和五年计划等政策的实施,虽然带来了农业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但也造成了农民的痛苦和失去自主权的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一大问题是中央集权的过度,导致了决策的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权力过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使得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受到限制。
这种体制上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还存在着经济管理的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使得资源配置不够灵活,导致了经济效益的低下和浪费。
企业之间的竞争机制缺乏,缺乏市场经济的活力和创新力。
这也是苏联在经济上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原因之一。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意识形态问题也不可忽视。
在这一过程中,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逐渐产生,让人民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产生了怀疑。
缺乏思想多样性和言论自由,使得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渐失去了活力和魅力。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反思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历史和社会条件,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注重民主和法治的建设。
经济管理要灵活有效,注重市场机制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意识形态的建设要贯彻多样性和自由的原则,充分尊重个体的权利和需求。
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同时也寻找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
只有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我们才能在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1)、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外)(2)、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经济情况极为糟糕(内)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2)主观目的: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3、内容(1)、农业:余粮收集制-无偿征收农民余粮(2)、工业: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物物交换)(4)、产品分配: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分配)(5)、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经济结构单一求纯,否定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5、评价:1)积极方面:①它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②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2)消极方面(失误):①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②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它继续用于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③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3)、工人、农民不满(4)、阶级敌人乘机叛乱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2、标志:列宁在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3、目的:直接目的为了解决经济和政治危机。
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原因: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这一规律决定3、内容(1)固定粮食税(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政府对国企实行经济核算,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3)实行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4)实行工资制(按劳取酬)——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4、特点和实质(1)特点: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时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5、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评价)(1)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社会。
这既是巨大的历史进步,也带来新的挑战。
传统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诞生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也不能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矛盾引发激烈的动荡,危机孕育着转机。
在俄国这个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度里,率先实行了突破,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苏维埃俄国经历了充满错误和挫折的探索,建立了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人类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以斯大林体制为代表的这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存在着超越生产力的缺陷。
它一旦被模式化、固定化,就必然失去活力,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前苏联虽历经数次改革,但仍积重难返,收效甚微,最终轰然倒塌。
其经验教训足以使世人引以为戒。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历史知识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新经济政策;3、优先发展重工业;4、农业集体化运动;5、斯大林模式的形成;6、赫鲁晓夫的改革;7、勃列日涅夫的改革;8、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9、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三、重点知识归纳与讲解(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历史背景(1)国内: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被推翻的剥削阶级企图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导致了苏俄内战的爆发。
(2)国际:资本主义列强不甘心失去在俄国的原有利益,企图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它们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力量,使苏俄内战更加尖锐化和复杂化。
(3)目的:为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的政权。
2、主要内容(1)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方面: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3)流通方面: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方面: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3、评价战时共产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条件下和特殊的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力量保卫祖国而采取的一项特殊政策。
它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1928年-1932年
主 要 成 就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 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33年-1937年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
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情景体验 假设你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在 当时苏联的国情下,有什么好的办法 使苏联重工业快速发展起来?
提示:物力、财力、人力严重匮乏;国 外敌视; 用行政手段来指挥经济,建立从中央 到地方高度集中的体制,轻工业和农业必 须适应重工业发展,为它提供资金
由此可见,苏联在二三十年代的发展道 路上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 这一斯大林模式不是偶然的,可以说这是苏 联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第二阶段:确立阶段(1929——1936年)
(1) 三个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取得重 大成就。 (2)同时,30年代初,苏联各地农村出现集体 化浪潮,并出现严重失误。
(3)1932-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4)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 形成。
〒苏联的三个五年计划
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1924——1929 年)
斯大林明确提出“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 具体实践: ⑴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苏联提出“社会主义 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⑵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苏联提出农业逐步 实现集体化的方针。 ⑶ 1928年,新经济政策终止。 ⑷ 1928年起连续实行三个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 建设。
体验感悟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后反思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后反思一、引言苏联,这个曾经与美国并称的世界超级大国,在其历史上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全球范围内,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20世纪末,苏联解体,使得这个曾经辉煌的社会主义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
本文将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进行反思,以期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1.工业发展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开展了一系列的五年计划,大力推动工业化进程。
到20世纪70年代,苏联已成为世界上工业实力仅次于美国的强国。
其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农业进步尽管集体农庄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苏联的农业取得了进步。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同时,苏联在粮食、棉花、肉类等农产品的产量上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3.科技突破苏联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太空竞赛中,苏联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此外,苏联在核能、半导体、生物科技等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
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与反思1.过度集体化在农业方面,苏联实行了过度集体化的政策,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力受到束缚。
这一政策使得苏联农业长期处于困境,粮食产量无法满足国家需求。
2.政治体制僵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政治体制高度集中,言论自由受限。
这种僵化的政治体制抑制了社会活力,使国家的发展逐渐陷入困境。
3.资源浪费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苏联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
庞大的军事开支、无效的官僚体系以及低效的国有企业都加剧了资源浪费。
4.转型挑战苏联解体后,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境、社会动荡和民族问题。
长期以来,苏联各民族间的不平等和压迫使得民族问题在解体后进一步加剧,导致了一系列的战争和冲突。
四、总结与启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2.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3.评价(1)积极影响:①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地人提供了保证。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影响: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
②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
2.提出:列宁在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
3.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课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2)工业: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作用(1)经济:使俄国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下了见识的基础,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有了初步好转。
(2)政治: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理论: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的一次有益探索。
【轻巧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个背景:外国武装干涉与国内叛乱,内忧外患。
两个特点:“战时”、“共产主义”。
三个结果:战争胜利、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四个内容: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
【思维升华】新经济政策的“新”及其实质表现:新在重视商品经济、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
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与扩大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推进以生产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1929年 453500万户 秋普退 天特出 起集 ,体 集农 体庄 化1。运3但动%从又重19新30开年
193集3年体农4庄45庄10员0万展普起特来。到193420年%底。,60%以 制约在了田农间业(用《本外国餐历身史大事的集·现代发部分上 1》展第9二的3分。册782农-8年3支页)户底持走,了(上91工13集.3%业亿体普的化特化农建商道品户设粮路参。)。加到了
侵犯农民利益,农业长期落后。
1925年1月,俄共(布)中央召开全会。全会从苏 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的局势出发,认为当务 之急是增强国防力量,而一切都取决于冶金工业 和金属加工工业的发展。(《外国历史大事集·现代部分》第二分册86页) 结合材料回答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1939年3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决 议明确指出:“苏联已经成为一个能用全部所必 须的技术设备保证经济和国防需要的经济独立的 国家”(《外国历史大事集·现代部分》第二分册96页)
背景
面临危机
政治经济危机
目的任务 应付战争;推进社会主义 解决危机,探索社会主义
实施
1918-1921
1921年3月俄共十大
内容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特点
企业国有化,集中管理 国家资本主义(租让租借)
取消自由贸易,配给制 自由贸易、商品买卖
劳动义务制
按劳取酬工资制
原则;手段;单一 利用市场;多种所有制
一些中农,甚至贫农也参加到叛乱队伍中去。工人对苏
维埃政权不满的情绪也在增长。1921年初,在莫斯科、
彼得堡和哈尔科夫等城市相继发生了怠工和罢工事件。
1921年初发生的喀琅施塔得大规模的暴乱是工农联盟破
裂的征兆。
(《外国历史大事集·现代部分》第一分册7页)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反思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反思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国内贸易国有化;2.余粮收集制;3.实物配给制;4.劳动义务制;5.全部工业国有化;影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它对战胜国内外敌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具有重大积极意义.但是,它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尝试则未能奏效.二、新经济政策1.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替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2.工业方面: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3.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4.分配方面: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影响: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2. 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3.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三、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经济方面的特征是: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
政治方面的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积极影响:1.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存在的弊端:1.经济上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经济计划统得过死,妨碍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2.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最后形成了个人的高度集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学习目标】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和拓展的方式,在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合作、讨论,课后进行资料查询、论文习作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可以掌握如下知识,知道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实施情况。
列宁病逝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
斯大林抛弃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路,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逐步建起了社会主义,从而形成了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对苏联和其它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斯大林逝世以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对传统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 但是进展缓慢, 步履艰难, 收效甚微, 使苏联的社会生产力没有得到快速的发展,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1991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联解体了。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们要坚持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认识到苏联的解体只是社会主义一种模式已经僵化而又长期不改所导致的失败。
苏联的解体并不等于十月革命的失败,更不等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今天,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并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
必须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经验加以总结借鉴,对其教训则应引以为戒,以勇往无前的精神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
【专题学法指导】1、整体感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作为高中历史课第二模块的一个专题,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把苏联的经济建设作为一个专题来讲,是因为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中国也不例外。
我们建国50多年来走过的建设道路都有着苏联当年的影子。
了解苏联经历过的成就与挫折,也就是在总结我们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反思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反思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实践之一,它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也面临了许多挑战和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反思和思考。
首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领域存在一些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灵活和效率的低下。
中央集权的决策和管理体制限制了地方的发展动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由于对农业的过度工业化和集体化,农民面临着生产动力不足和农产品供应不稳定的问题。
其次,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政治体制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导致了权力高度集中化,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和民主参与。
言论和媒体自由受到限制,个人权利和自由受到压制。
这种政治体制的缺陷导致了腐败、官僚主义和权力滥用的问题。
此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领域也存在一些挑战。
尽管苏联在教育、医疗和住房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服务质量低下和社会福利不足的问题。
社会道德观
念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也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导致了社会道德风气的低下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综上所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完全否定了社会主义的理念和目标,但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
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发挥作用,加强民主制度的建设,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评价与反思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在20世纪初期,俄
国社会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随后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实行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
在经历了经济困难、内部斗争等一系列的挑战后,苏联在20世纪40年代迎来了繁荣和强大。
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西方世界也引起了很多争议。
本文将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历史评价和反思。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概况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于1917年的十月革命,随后成立了苏维埃政权。
列宁
和斯大林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重要领导人。
在他们的领导下,苏联实行了计划经济和集体化农业,在经历了内部的斗争和艰苦卓绝的经济困难之后,苏联在20世纪40年代迎来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苏联的军事
实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苏联成为了世界上强大的超级大国之一。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评价
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评价,存在着很多争议。
在苏联解体之后,西方
世界更多地关注于苏联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苏联的评价也发生了改变。
一些人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一次伟大的探索,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抨击。
他们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步。
他们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公平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一些人则对苏联的失败和衰落进行了批评。
他们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
经济、政治、民主等多个方面都存在不足。
他们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集体化农业和计划经济给苏联经济带来了很多问题,导致了经济的衰退和产品质量的下
降。
同时,他们也批评了苏联的政治制度,认为这种单一的政治制度不利于个人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反思
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反思,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
首先,需要反思的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集体化农业和计划经济在苏联造成了很多问题,这可能是由于计划经济不能灵活地应对市场需求和经济变化所致。
因此,未来的社会主义探索需要更多地考虑市场经济的因素。
其次,需要反思的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制度。
单一的政治制度可能损害了个体的自由和发展,这在苏联历史中也有所体现。
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的公正和自由,未来的社会主义探索需要更好地推动个人自治和民主制度的发展。
最后,需要反思的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和精神因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受到了资本主义文化和精神的影响,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的发展可能需要更多地考虑当地文化和传统的因素。
总结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实验。
在苏联的不断实践中,人们也更好地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的优点和缺陷。
未来的社会主义探索需要更多地反思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实现更好的社会和个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