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落实应用案:第18课淮阴侯列传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作业17 淮阴侯列传(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作业17 淮阴侯列传(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课时分层作业(十七) 淮阴侯列传[基础运用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月,亭长妻患.之患:厌恶B.众.辱之曰众:众人C.有能生得者购.千金购:悬赏D.与语,大说.之说:同“悦”,喜欢,高兴B[B项,众,名词用作状语,当众。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B.诸将皆莫信,详应曰C.兵法右倍山陵D.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D[A项,“萆”同“蔽”,隐蔽;B项,“详”同“佯”,假装;C项,“倍”同“背”,背靠,背向。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欲东.下井陉击赵A.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B.辟.左右与之步于庭C.羞.与绛、灌等列D.亭长妻患.之A[例句名词用作状语,向东;A项,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B项,使动用法,使……退避;C项,以……为羞,认为……是羞耻的;D项,以……为患,把……当作祸患。

]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B.愿君留意..臣之计C.然乃行营..高敞地D.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D[A项,古义:百姓;今义:粗布衣服。

B项,古义:考虑;今义:注意,小心。

C项,古义:谋求;今义:出征时的军营。

亦指军事长官的驻地办事处。

]5.下列句子不属于主谓倒装句式的一句是( )A.渺渺兮予怀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C.信死亦何言D.冤哉亨也C[A、D两项都是主谓倒装句;B项,既是主谓倒装句,又是宾语前置句;C项,是宾语前置句。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中的“东乡坐,西乡对”:古代事师之礼,师东向坐,弟子西向坐。

汉初礼以东向为尊。

B.“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中的“士大夫”:文中指家臣门客。

后来演变成对于社会上有声望、有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通称。

C.“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中的“市人”:本指街市上的老百姓,此处指没有受过训练的士兵。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淮阴侯列传》,使学生了解淮阴侯韩信的一生,掌握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韩信的性格特点及其对人生轨迹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因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淮阴侯列传》中的人物关系和主要事件。

2. 分析韩信的性格特点及其对人生轨迹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史记》的叙事手法和语言特色。

2. 客观评价韩信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史记·淮阴侯列传》2. 参考资料:关于韩信的历史文献、相关论文和评论3. 教学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淮阴侯列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韩信的一生及其相关历史事件。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韩信的性格特点及其对人生轨迹的影响。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疑问。

重点分析《淮阴侯列传》的叙事手法和语言特色。

5. 评价与反思:让学生客观评价韩信的历史地位和贡献,认识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因素。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拓展,介绍与韩信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刘邦、项羽等。

2.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人物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作用和地位。

七、课堂互动:1. 设置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淮阴侯列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鼓励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八、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 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淮阴侯列传》的学习效果。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落实应用案:第18课淮阴侯列传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落实应用案:第18课淮阴侯列传Word版含解析

[ 学生用书 P145(独自成册 )](时间: 45 分钟分值:55分)一、累积运用 (25 分 )1.以下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A.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B.右倍山陵,前左水泽C.人言公之畔D.秦之纲绝而维弛分析:选 D。

A. “能”同“乃”,“罢”同“疲”;B.“倍”同“背”;C.“畔”同“叛”。

2.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 .信建大将之旗鼓建:树起.B.信由这天夜怨望.望:恼恨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行:品德D.弟举兵,吾此后助公弟:弟弟.分析:选 D。

弟:但,尽管。

3.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状况与例句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A .欲东下井陉击赵B.羞与绛、灌等列..C.水上军开入.之 D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分析:选 C。

C 项与例句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A 项,名词作状语; B 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D 项,名词活用作动词。

4.以下句式与例句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例:知其不用A .何为为我禽B .冤哉亨也C.辞于淮阴侯 D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分析:选 A 。

A 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 B 项,为主谓倒装句; C 项,为状语后置句; D 项,为定语后置句。

( )(3 分)5.以下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归纳,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韩信认为,固然陈豨是皇上相信的臣子,但假如有人揭发说他反叛,长此以往,皇上也会率兵围歼。

陈豨一直知道韩信的雄才大概,对这类说法,陈豨特别相信。

B.韩信的一位家臣冒犯了他,韩信把他软禁起来,打算杀掉他。

这位家臣的弟弟上书告发,向吕后报告了韩信准备反叛的状况。

C.萧何欺诈韩信,让韩信进宫庆祝,韩信进宫后,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把他杀掉了。

D.司马迁认为,韩信在汉朝的功绩能够和周代的周公、召公、太公对比,死后也能够享祭不停。

图谋反叛,令人叹惋,但被诛灭宗族,实属不应。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淮阴侯列传【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淮阴侯列传【2】

淮阴侯列传(2)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等相关文言常识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3、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4、让学生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独到的见解教学重点:1、复习巩固并积累文言常识2、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教学难点:1、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2、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由旧知往新知的延伸2、设计相关的问题切入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设想其一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但与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其二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1)功高震主;(2)单枪匹马(3)恃才放旷,君王对他早有猜忌;(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的现象。

要引导学生体会。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布置预习1、《淮阴侯列传》叙写了哪几件事?2、自己疏通文章,找出必修教材里出现的文言文知识点在本文的落实点。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司马迁的身世经历中甘愿受宫刑,然后卑贱屈辱的苟活着的原因是有比尊严更加尊贵的事情需要他去做。

因为屈辱地受胯下之辱而青史留名的人物是谁?他为什么会这样?要想了解真相,我们就来研读《淮阴侯列传》吧。

二、介绍韩信:汉初军事家。

淮阴(今属江苏)人。

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

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

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

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

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17淮阴侯列传学案(含解析)《史记选读》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17淮阴侯列传学案(含解析)《史记选读》

淮阴侯列传一、读准字音爨.(cuàn)喋.血(dié)馈.粮(kuì)辎.重(zī) 裨.将(pí)晨炊蓐.食(rù)拊.循(fǔ) 绐.(dài)二、识记通假(1)晨炊蓐食(“蓐”同“褥”)(2)出我袴下(“袴"同“胯",两腿间)(3)蒲伏(“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4)亦已罢极(“罢”同“疲”)(5)人言公之畔(“畔”同“叛")(6)上怒曰:“亨之。

”(“亨"同“烹”)三、一词多义(1)食错误!(2)厌错误!(3)差错误!(4)置错误!(5)夷错误!四、词类活用(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名词用作动词,给饭吃)(2)议欲下.赵(名词用作动词,攻下)(3)足下深沟.高垒.(名词用作动词,挖沟;筑墙)(4)如我能将.几何(名词用作动词,率领)(5)欲东.下井陉击赵(名词用作状语,向东)(6)师.事之(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7)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8)英俊乌.集(名词用作状语,像乌鸦一样)(9)乃晨.炊蓐.食(名词用作状语,在早晨;在床上)(10)水上军开入.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入)(11)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避)(12)羞.与绛、灌等列(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耻)五、古今异义(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布衣服。

(2)愿君留意臣之计..古义:仔细考虑.今义:注意,小心。

(3)其实不过数千..古义:两个词,“其"代指他,“实”意为实际上。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六、文言句式(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判断句)译文: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2)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判断句)译文: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

(3)必为二子所禽矣。

(被动句)译文:我们一定会被他们二人俘虏。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18课淮阴侯列传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18课淮阴侯列传Word版含解析

第 18 课淮阴侯传记[ 学生用书 P95])青出于蓝,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正正义、敢讲实话而受人尊敬。

他为人和当官都不拘细节讲究实效。

固然表面上不那么大张旗鼓,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有条不紊,所以,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推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妥事了。

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 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心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推行德政,这是何必呢?” 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

汉武帝登时神色大变,宣告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忧他会所以招来大祸。

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旁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不免太粗太直了。

此后此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高。

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仍是不起眼的小官,此后,他们一个劲儿往上涨,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医生,可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

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齐集木柴同样,是“此后者居上”啊!汉武帝自然听得出这是发怨言。

于是,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可以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愈来愈离谱了!”成语“后来居上”,常常指后起的能够赛过先前的。

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同样。

(出自《史记·汲郑传记》 )千古惨剧第一人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拓北方战场。

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趁火打劫,俘获魏王豹。

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

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切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破。

汉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

参加指挥垓下 (今安徽灵璧东南 )决斗,击灭楚军。

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用兵之道,为后代兵家所尊崇。

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

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

“ 九卿三公”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淮阴侯列传》,使学生了解淮阴侯韩信的一生,掌握史记的写作特色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史记中的史料,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阅读史记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学习《淮阴侯列传》,了解韩信的一生,包括他的生平事迹、战争成就和人际关系等。

2. 史记特点:分析史记的写作特色,如实录、公正、详实等,理解史记在我国历史文学中的地位。

三、教学重点1. 淮阴侯韩信的生平事迹和战争成就。

2. 史记的写作特色和文学价值。

四、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史记中的史料。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史记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韩信的一生和史记的写作风格。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韩信事迹的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史记中的史料,让学生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历史问题。

4. 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解韩信的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5. 引导阅读法: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提高阅读史记的兴趣。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淮阴侯韩信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课文:组织学生朗读《淮阴侯列传》,感受史记的文学韵味。

3.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韩信的生平事迹,战争成就和人际关系,分析史记的写作特色。

4.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淮阴侯韩信的生平事迹和战争成就。

2. 分析史记的写作特色,举例说明其在写作上的独特之处。

八、课后作业1. 熟读《淮阴侯列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推荐阅读《史记》其他篇目,如《项羽本纪》、《留侯世家》等,了解史记的全貌。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淮阴侯韩信的事迹和史记的写作特色的理解程度。

高中语文 淮阴侯列传第1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教学案

高中语文 淮阴侯列传第1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教学案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淮阴侯列传第1课时教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等相关文言常识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3、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4、让学生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独到的见解教学重点:1、复习巩固并积累文言常识2、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教学难点:1、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2、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由旧知往新知的延伸2、设计相关的问题切入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设想其一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但与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其二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1)功高震主;(2)单枪匹马(3)恃才放旷,君王对他早有猜忌;(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的现象。

要引导学生体会。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有一个能忍受胯下之辱的人,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韩信。

韩信除了受胯下之辱外还有很多令人敬佩的事迹。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史记•淮阴侯列传》来进一步了解韩信。

二、介绍韩信:汉初军事家。

淮阴(今属江苏)人。

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

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

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

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

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

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

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淮阴侯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淮阴侯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淮阴侯列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淮阴侯列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1《淮阴侯列传》教案教学设计《淮阴侯列传》是中国古代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苏教版高二选修的一篇课文。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历史巨著。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淮阴侯列传》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成书背景和内容特点等;2. 理解《淮阴侯列传》中所包含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项羽、刘邦、韩信等;3. 能够分析《淮阴侯列传》中的主题及其意义,并探讨其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4. 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研究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在于深入剖析《淮阴侯列传》中所包含的主题和意义;2. 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文献的阅读方法和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来帮助学生掌握《淮阴侯列传》的基本情况和重要内容;2. 讨论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大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想法;3. 研究式教学,通过项目研究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和研究古代历史,提高其研究能力。

四、教学步骤1. 课前预习:让学生阅读与《淮阴侯列传》相关的史书和文献,了解其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2. 导入: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本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课中活动:根据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知识竞赛等;4. 课后作业:根据学习情况和课程需要,布置不同的作业,如读书笔记、论文、调研等。

五、教学资源1. 本篇课文:《淮阴侯列传》;2. 相关史书和文献:《史记》、《汉书》等;3. 互联网资源:历史博客、学术论文网站等;4. 多媒体教学资源:历史视频、图片等。

六、教学评估1. 通过听课记录、学生课堂笔记、座谈会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2. 通过学生作业和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水平进行评估;3. 整理、归纳和总结学生反映的问题和教学经验,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

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

淮阴侯列传《史记》【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3、学习这篇文章中的人物刻画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梳理本文的文言字词句2、通过预习、朗读,小组交流,解决疑难,分享成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韩信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从而学会树立信念,并为之努力;同时要懂得开阔胸襟,学会信任.【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2.了解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多种角度【教学难点】字词整理【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学习文章1-—4节,梳理字词,能翻译这四节2、在韩信早期的三件事件中发掘其性格特点一、导语我们大家都知道,司马迁甘愿接受宫刑,屈辱苟活的原因是有比尊严更尊贵的事情需要他去做,那么历史上还有一位因受胯下之辱而留名青史的人物,他是谁呢?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来继续研读《史记》之《淮阴侯列传》二、理清文章字音井陉xíng 阏与è yǔ爨cuàn宿sù饱传飧sūn 畏恶wù鞅鞅yàng三、文章第一段字词解析四、文章第二节字词梳理五、文章第三节字词梳理(1)研读文本13节,这部分介绍的是韩信落魄时候的三个小故事分别为他们拟小标题明确:寄食遭拒漂母赐饭胯下之辱(2)这三个小故事分别展现了韩信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明确:寄食遭拒-—“怒,竟绝去”—-“怒”,自尊受到伤害后怨恨,又没有办法去责问别人;“竟绝去",自尊而倔强。

漂母赐饭—-“必有以重报”,——是他为人义气,知恩欲报的人性,二是既说这话,已经显露出他欲出人头地的内心志向,有自信,有抱负。

胯下之辱——“孰视之”—-心理的冷静,能屈能伸,成大业的忍性,可以看出他尖锐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忍辱负重的坚忍性格对周围人的描绘一方面用世俗人的眼光反面衬托,还显示出其人与众不同。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淮阴侯列传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列传》导学案第一学时学习目标1、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2、学会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3、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学习重、难点1、文言知识的积累2、叙事中细节的表现和叙述中蕴含情感的表达方法。

学习过程读一读韩信,汉初军事家。

淮阴(今属江苏)人。

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

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

井陉之战,背水为阵,大破赵军。

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

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

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

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

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

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记一记(一)语音商贾()蓐食()胯下()井陉()萆山()蒯通()夏说()阏与()后爨()裨将()传飧()陈豨()(二)通假字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2.于是信孰视之3.俯出袴下,蒲伏 4.虏魏王,禽夏说5.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6.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7.出、背水陈 8.东乡坐,西乡对9.兵法右倍山陵 10.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11.人言公之畔 12.上怒曰:“亨之。

”13.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文本研习阅读课文1-3段,完成以下练习(一)理解实词,虚词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饭信,竟漂数十日吾必有以重报母(二)翻译句子#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2、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3、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语文:《淮阴侯列传》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

语文:《淮阴侯列传》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

夏说()阚与()后爨((二)通假字I.亭长妻患之,乃晨炊寿食3.俯出褥下,蒲伏5.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7.出、背水陈9.兵法右倍山陵人言公之畔《淮阴侯列传》导学案(东山二中陈贵武)第一学时学习目标1、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2、学会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3、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学习重、难点1、文言知识的积累2、叙事中细节的表现和叙述中蕴含情感的表达方法。

学习过程读一读韩信,汉初军事家。

淮阴(今属江苏)人。

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

汉高祖兀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

井隆之战,背水为阵,大破赵军。

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

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

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

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

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

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记一记(一)语音商贾()暮食()胯下()井隆()革山()蒯通())裨将()传殖()陈獐()2.于是信孰视之4.虏魏王,禽夏说6.从间道革山而望赵军8.东乡坐,西乡对10.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12.上怒FI:“亨之。

”13.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文本研习阅读课文1-3段,完成以下练习(一)理解实词,虚词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厚食。

饭信,竟漂数十日吾必有以重报母(二)翻译句子#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2、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3、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等相关文言常识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3、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4、让学生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独到的见解教学重点:1、复习巩固并积累文言常识2、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教学难点:1、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2、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由旧知往新知的延伸2、设计相关的问题切入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设想其一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但与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其二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1)功高震主;(2)单枪匹马(3)恃才放旷,君王对他早有猜忌;(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的现象。

要引导学生体会。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有一个能忍受胯下之辱的人,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韩信。

韩信除了受胯下之辱外还有很多令人敬佩的事迹。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史记•淮阴侯列传》来进一步了解韩信。

二、介绍韩信:汉初军事家。

淮阴(今属江苏)人。

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

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

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

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

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

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

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

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18课魏公子列传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18课魏公子列传Word版含答案

第18课魏公子列传自主•预习区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作《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魏公子列传》是司马迁倾注了高度热情为信陵君所立的一篇专传。

本文主要选了他的“礼待侯生”和“窃符救赵”两方面突出的事迹,从而歌颂了信陵君心存魏国,礼贤下士,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思想品质。

学习此文,不仅要了解曲折的故事情节,更要借助字词、细节,深入传主的心灵世界,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本文文字明白晓畅,文言常用词丰富。

学习时可把积累实词放在重要位置。

、文本卡片、人物名片1 •战国四公子: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

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竭力网罗人才。

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

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

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

2•信陵君(?〜前243),魏安釐王之弟,即魏无忌,号信陵君。

公元前257年,他设法窃得兵符,击杀将军晋鄙,夺取兵权,救赵胜秦。

后十年,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将蒙骜的进攻。

魏王论功行赏,任用信陵君为相,国中大小政事,全交给信陵君决定。

信陵君的威名震动天下,秦国就想方设法除掉信陵君。

秦王拿出巨款,派特务到魏国施用反间计,挑拨魏王与信陵君的关系。

信陵君虽然于心无愧,但知道魏王疑心日增,就托病不再入宫,将印信兵符等都交还魏王,以美女醇酒为伴,日夜享乐,过了二、背景资料4年就抑郁而终。

公兀前277年,魏安釐王即位。

他为了牵制已在魏国从政十几年、君田文,就把自己的弟弟魏无忌封在信陵,因而魏无忌被称为信陵君。

政治实力雄厚的孟尝华阳一战,田文失势,信陵君逐渐取代了田文在魏国的地位,成为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邯郸大捷后, 尽管魏安釐王原谅了他窃符矫杀晋鄙的罪过,但他一直留在赵国,十年没有回去过。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淮阴侯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重要篇章,主要记载了汉初三杰之一——淮阴侯韩信的一生。

本篇课文以韩信的生平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展示了韩信的智勇双全、用兵如神、忠诚义气等优秀品质。

课文也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狡诈、残忍和背叛。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史实,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领略历史人物的鲜明个性和历史事件的深刻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了解古代战争和军事谋略的相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淮阴侯韩信的英勇智谋和忠诚义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特别是对韩信形象的认识。

2. 课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掌握。

3. 古代战争和军事谋略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段落的解读。

2. 对韩信形象的多角度分析,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史记》和淮阴侯韩信,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对重点字词进行标注。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发展和战争谋略,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疑问,重点分析韩信的形象和事件背后的历史意义。

5. 练习巩固: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背诵课文。

6. 总结拓展: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价值意义,培养爱国情怀。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思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史记〉选读》教案:第六专题《淮阴侯列传》含答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史记〉选读》教案:第六专题《淮阴侯列传》含答案

《淮阴侯列传》教案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教学设想: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六专题“善叙事理,其文疏荡"的单元,旨在了解《史记》的叙事艺术.课文不算难懂,选文较长,属教学篇目.选修教材的学习,旨在增加阅读,提升素养。

本文的教学以指导学生阅读的方式来处理教材。

课堂以自学练习为主.在理解的基础上,最后做问题探讨。

另外,这个节选安排得不好,删去的内容非常影响对人物的理解,教学中宜补充。

专题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2、一步让学生积累学习文言的知识,继续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方法。

3、了解所选篇章的内容及相关文化内容.4、学习司马迁的叙事艺术,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着重学会组合调控各种材料,学会如何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本文目标:了解《淮阴侯列传》所叙内容及相关文化知识。

教时设置:3教时第1教时要点:整体了解,疏通课文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淮阴侯列传》,本文是其中的节选,这个节选的部分不太好,节选的文字影响对人物的理解,学习中,我们将给大家补充出删去的部分。

下面我们来读这篇作品,二、简介人物和相关背景韩信出身于平民百姓,开始投靠项羽,后逃跑投奔刘邦,由于不受重用,又逃跑,后被刘邦的谋臣萧何追到并力荐给刘邦,封为大将后,战无不胜,攻无不可克,建功赫赫.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刘邦的天下。

在楚汉战争胶着状态下,有一个士人蒯通建议他不必再帮刘邦,与楚汉鼎立三足,可他没有听,胜利后,刘邦突然袭击,解除他的兵权,后来又以谋反罪将他逮捕,几乎杀头,最后与一庄反案牵连,而被吕后诱杀.三、朗读并翻译1、第1段(1)朗读并注意加线词的理解: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行,品行)又不能治生商贾-—(治生,谋生;商贾,做买卖)常从人寄食饮—-(寄,寄靠)不为具食——(具,准备)(2)指名翻译(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用书P145(单独成册)](时间:45分钟分值:55分)一、积累运用(25分)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 .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B .右倍山陵,前左水泽C.人言公之畔D .秦之纲绝而维弛解析:选D o A. “能”同“乃”,“罢”同“疲”;B. “倍”同“背”;C. “畔”同“叛”。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 .信建大将之旗鼓建:树起B .信由此日夜怨望.望:怨恨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行:品行D .弟举兵,吾从此助公弟:弟弟解析:选D o弟:但,只管。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A .欲东下井陉击赵B .羞与绛、灌等列C.水上军开入.之D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解析:选C o C项与例句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A项,名词作状语;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项,名词活用作动词。

4.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知其不用A .何为为我禽B .冤哉亨也C.辞于淮阴侯 D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解析:选A o A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B项,为主谓倒装句;C项,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定语后置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韩信认为,虽然陈稀是皇上信任的臣子,但如果有人告发说他反叛,久而久之,皇上也会率兵围剿。

陈稀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对这种说法,陈稀非常相信。

B •韩信的一位家臣得罪了他,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

这位家臣的弟弟上书告发,向吕后报告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

C.萧何欺骗韩信,让韩信进宫祝贺,韩信进宫后,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把他杀掉了。

D •司马迁认为,韩信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相比,死后也可以享祭不绝。

图谋叛乱,令人叹惋,但被诛灭宗族,实属不该。

解析:选D。

D项,“实属不该”有误。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3分)译文:........................................................... . .......................(2)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

(4分)译文:........................................................... . .......................(3)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3分)译文:........................................................... . .......................答案:(1)皇上经常从容地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

(2)我到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即使为平民百姓时,他的心志也与众不同。

他的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无法埋葬,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

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

(3)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

二、类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注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

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 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 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连敖:接待客人的低级官员。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项梁败,又属.项羽属:跟随B .坐法当斩坐:因为C.虽为将,信必.不留必:一定D .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拜:授职解析:选B。

坐:犯罪。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信过人才能的一组是()(3分)①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②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③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④至如信者,国士无双⑤吾为公以为将⑥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A .①②③ B.④⑤⑥C.③④⑤D.②④⑥解析:选D。

①说的是韩信跟随项梁叔侄的经历,③说的是滕公对韩信的举荐,但刘邦并未看重,⑤说的是刘邦对萧何的许诺。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韩信先投奔楚军,追随项梁、项羽,后投降汉军,都只是担任低级职务,难以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在汉军中更是差点掉了脑袋。

B .滕公与萧何都是发现赏识韩信的伯乐。

滕公救了韩信一命,萧何追回逃亡的韩信,又都极力推荐,使韩信得到汉王的重用。

C.韩信起初在项羽军中做郎中,曾几次向项羽出谋献策,可是都没有被采纳,这就决定了项羽必然失败的命运。

D •本文刻画传主的形象与课本选段有所不同,文章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即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表现了韩信出类拔萃的才能。

解析:选D。

A项,“投降”说法不正确;B项,文中滕公并没有使韩信得到重用;C项, 强加因果。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4分)译文:........................................................... ........................(2)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6分)译文:........................................................... ........................答案:(1)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

(2)大王想要长期在汉中称王,没有必要用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

参考译文:等到项梁带兵渡过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梁部下,没有扬名的机会。

项梁战败,又跟随项羽,项羽让他担任郎中。

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

汉王刘邦进入蜀地,韩信逃离楚军归顺了汉王。

因为没有什么名声,只做了接待宾客的小官。

后来犯法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于是他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说:“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滕公听到他的话很惊奇,又见他相貌堂堂,就放开他不斩杀他了。

滕公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

滕公向汉王谈到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出奇超众之处。

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个奇才。

到达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

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汉王不任用自己,也就逃走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来不及把情况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

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走了。

”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

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

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骂萧何说:“你逃走,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逃走,我去追赶逃走的人。

”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呢?”回答说:“是韩信。

”汉王又骂道:“众将领逃走了几十人,你都没去追赶;说去追韩信,是骗人。

”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

大王想要长期在汉中称王,没有必要用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

只是看大王怎么决策了。

”汉王说:“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长期地呆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考虑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归是要逃走的。

汉王说:“我因为您,让他做个将军。

”萧何说:“即使是做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

”汉王说:“让他做大将军。

”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召来任命他。

萧何说:“大王向来对人傲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

大王决心要任命他,要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才可以呀。

”汉王答应了。

三、语言表达(11分)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

①?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

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

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来的,而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了这个底蕴。

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解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

解答此题,要仔细研究横线的上下文,明白其语境。

第①道横线应填的是个问句,其下文讲“文化就是”,可知此处应填的是文句“什么叫文化”。

第②道横线应填的也是个问句,其上文讲的是“素质”,下文讲的是“得”之处。

因此此处应紧承上文填入“一个人的好素质从何而来”之类的问句。

根据第③道横线的上文,可知此处讲“好素质的得来之处”,结合文段开头,不难知道这里应填入“读书”之类的语句。

答案:①什么叫文化②但一个人的好素质从何而来③他自己真正读过一点书12.下面是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徽标图像(主体图案为蓝色,颜色由浅入深),请写出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