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读书笔记
比较文学原理笔记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定义史之法国学派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的国家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性质:文学史的一支;研究对象与范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与作品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方法: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梵·第根:“‘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含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
”2.定义史之美国学派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它知识以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性质:是一种文学研究,涵盖了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研究对象与范围:跨国界的有“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跨国界的无事实联系的文学研究,以及文学与其它学科的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大规模综合比较与审美批评的方法。
3.定义史之俄罗斯学派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与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文学事实相同一方面可能出于社会和各民族文化发展相同,另一方面则可能出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与文学接触……通常两者相互作用,但不应将它们混为一谈。
各民族的文学现象中出现相同现象的解释:或者是文化交流和互相影响,或者是由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也即文学过程的类型学类似。
研究方法上:强调从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的高度来认识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4.对比较文学的共识(一)研究对象:四个跨越的三种文学关系。
(二)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
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三)学科特征:具有开放性、宏观性的特点。
(跨越性、可比性、开放性)国别文学:按国家这样的政治概念相区别的文学。
民族文学:指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学的民族,其作家遵循相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书面和口头文学。
比较文学通论笔记(孟昭毅版)
比较文学》复习笔记(仅供参考)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
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
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法。
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
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
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亨利。
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
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读后感
比较文学读后感
比较文学是一种分析和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作品的主题、风格、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和共同点。
通过比较文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学作品的独特之处。
在阅读比较文学时,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通过比较文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情感。
比较文学使我认识到,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通过语言和结构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通过比较文学,我发现不同作品中常常存在类似的主题和情节。
尽管这些作品可能来自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但他们却有着相似的人类情感和困惑。
比较文学使我能够在不同作品中找到共鸣,并思考这些作品对人类生活的启示。
比较文学还使我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比较不同作品中的叙事技巧和结构安排,我研究了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和方法。
这种对比和学习使我对文学创作的过程和技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激发了我自己创作的灵感。
通过比较文学,我还学会了更加客观地对待文学作品。
我意识到每个
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是不同的,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比较文学使我学会了尊重他人的观点,同时也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比较文学,我对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比较文学不仅仅是一种分析方法,更是让我更加热爱和尊重文学的过程。
通过比较文学,我欣赏到了不同作品的独特魅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比较文学笔记
1.在英国,比较文学的英语全称是Comparative Literature. 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但是真正最早将这一术语竟如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2.法国学派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3.教堂山会议4.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萌芽于汉代、《史记?大宛列传》5.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德国学者、著名作家歌德6.衡量比较文学学科规范的尺度是接受学又称接受研究,它是建立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接受美学、跨文明研究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的比较文学研究模式,主要研究一个国家的作家、学者在接受和研究同一文明、或其他文明的文学作品时出现的变异情况。
类型学在世界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类型学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文学他国化是指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发生的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归则和文学话语已经在根本上被他国—接受国所同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他国化,文学的他国化研究就是指对这种现象的研究。
主题学研究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中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主题学既属于实质性影响研究,也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
它强调的是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母题、情境、意象、题材的不同处理。
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
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
比较文学笔记
比较文学精神导论第二讲: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文化、跨文科的文学研究一、“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文学比较:荆楚文学/周原文学;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狂人日记》/《外套》比较文学:但丁/屈原;《诗经》/《荷马史诗》;华兹华斯/陶渊明归纳两点:1、跨国家、语言、民族、学科2、可比性。
不能任何抓来比较一番,要看其学术价值如何?选题体现水平。
Ps:有一种浅度的比较,如X+Y比较,称为“阿猫”与“阿狗”的比较陈寅恪:必须有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之观念文学比较之所以缺乏意义,是因为:表面上类比,容易牵强附会,结论过于简单,会产生一些学术结论上的笑话。
做浅层比较,无法追寻东西文学结构内部的共同规律,所推出的结论没有普遍性,表现为一种结论上的武断与零散。
缺乏学科理论上的科学性,随意性太大,因此“拉郎配”“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经常出现,没有研究的学术价值,也扰乱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正常视域。
钱钟书、陈寅恪对比较文学定义的理解可参考。
比较文学不在于“比较”,而在于“汇通”,判断一篇文章、一部著作是否在学科意义上属于比较文学——而不是在方法论意义上属于文学比较,不在于它们是否在命题及内容中使用了“比较”两字,而在于判定研究者是否对于相关研究对象进行了体系化的、内在性的汇通:如吴宓《红楼梦新谈》、朱光潜《诗论》、钱钟书《通感》、杨周翰《攻玉集》等,命题无法直接提出“比较”二字,但均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典型文本。
反之,在命题与内容上频繁使用“比较”两字的文章和著作,并非在学科意义规范上合符于比较文学,很可能是文学比较。
二、“文学”与“比较”的内涵。
19世纪以前,literature这个词和它在其他欧洲语言中相似的词语才能是“著作“或者”书本知识“,史达尔夫人的《论文学》真正标志着文学观念的确立。
三、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第一,比较文学的“比较”是一种跨界限的比较,所以,这里所说的“比较”其意义并不局限于一般方法论,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走出既定界限,把种种界限的文学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比较文学概论》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章:什么是比较文学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定义三大阶段:一、发生在欧洲、以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美洲、以美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二阶段和发生在亚洲、以正在形成的中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三阶段。
1886年,波斯奈特提出:“比较文学是关于‘文学进化’的一般理论,即文学要经过产生、衰亡这样一个进化过程”。
后随着达尔文进化论衰退而衰退。
19世纪的法国受孔德实证主义影响,于是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的法国学派便应运而生。
法国学者提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而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国与国之间的文学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
第一阶段,法国学派:梵·第根,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理论第一人,在实证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一套严密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一方面以“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对文学研究进行划分,以影响研究为主轴,为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他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确定为文学的同源性,为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学理依据。
构建了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三大理论支柱: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
梵·第根认为比较文学即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含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
不足:抛弃了对“文学性”的分析,以实证性的影响为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设限。
梵·第根之后,法国学者们开始渐渐抛弃“总体文学”,企图将其并入“比较文学”。
第二阶段:美国学派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对比较文学的定义(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而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领域的比较。
贡献之处: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笔记2
4、影响的深入研究——圆形研究
第二节 平行研究
一、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就是要将那些“类似”、“相似”、 “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 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 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 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 导出有益的结论。
二、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不同:
3、佛洛伊德关于无意识、泛性论的心里分析学 说和对梦的解析的问世,以及荣格关于种族 记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的建立,把文 学和心理学的关系变得格外密切。 《梦的解析》 埃布拉姆斯《镜与灯》
第四章 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人文科学的各个对象彼此系连,交互渗透,
不但跨越国界,衔接时代,而且贯穿着不同 的学科。 ——钱钟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参考阅读书目4
1. 徐志啸:《中国比较文学简史》,湖北
教育出版社,1996年。 2. 徐扬尚:《中国比较文学源流》,中州 古籍出版社,1998年。 3. 黄维梁、曹顺庆编:《中国比较文学学 科理论的垦拓——台港学者论文选》,北京 大学出版社,1998年。
学成下山看望父母,临行父母在背上刺字, 刻下所有要报的冤仇; 花木兰出征后,军纪严明,爱兵如子; 和未婚夫在军营秘密成婚生子;
带军杀进京城,砍了皇帝,推举农民领袖为
新皇,封为大将军,游览长城而归; 花木兰解放了关押的妇女,杀恶霸,开诉苦 会; 跪在公婆面前许诺操持家务,生养更多的儿 子; 父母和亲戚靠她寄钱生活的很幸福。
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2—— 《三国演义》的悲剧之死 汤婷婷(华美作家)
关公被擒后拒绝孙权劝降时说:“我的虎女
决不嫁给你的狗杂种”。这句话其实是先前 关羽怒斥前来代孙权提议联姻的诸葛谨时讲 的话:“我的虎女怎肯嫁个犬子。”
比较文学的读书笔记
比较文学的读书笔记比较文学的读书笔记篇1《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相似性与不同视角在阅读了两本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和《百年孤独》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两部作品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视角。
首先,两部作品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的小说。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精妙的人物塑造,展示了清朝社会的繁荣与衰落。
而《百年孤独》则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哥伦比亚历史与文化在这部小说中得以深刻体现。
虽然两部小说都表现了各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但《红楼梦》更加注重家族和个人的命运,而《百年孤独》则更加宏观地展示了整个国家的发展历程。
其次,两部作品都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采用了多角度叙事,展示了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和感受。
而《百年孤独》则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将现实与虚构、幻觉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
虽然两部小说在叙事手法上有所不同,但都成功地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两部作品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两部小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有所不同。
《红楼梦》主要探讨了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纠葛,以及封建家族制度的衰落。
而《百年孤独》则更多地关注了家族命运的轮回和宿命论的思考。
其次,两部小说的创作风格也有所不同。
《红楼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而《百年孤独》则更加注重宏观的叙事和象征手法。
综上所述,《红楼梦》和《百年孤独》都是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瑰宝,它们在文化底蕴、叙事手法、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通过比较这两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两部文学杰作。
比较文学的读书笔记篇2题目:《追寻失落的诗意:19世纪俄国与中国文学的交汇》作者:[俄]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中]董继平一、读书目的:通过阅读《追寻失落的诗意:19世纪俄国与中国文学的交汇》一书,我对19世纪俄国与中国文学的交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风格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比较文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篇绪论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1、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性,文学的内在,文学作品的构成及特征等,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同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
文学批评(微观):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做出分析评价。
文学史(宏观):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心态的制约。
2、比较文学中的“比较”雷马克的定义:是超出已过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地域),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自然科学、宗教等(学科领域)。
“比较”的真谛: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
比较文学的本质:它是一种跨界限(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
3、比较文学的特点:1、开放性,2、比较性,3、汇通性。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1、季羡林的定义: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比较(狭义)。
把文学痛其他学科拿来比较(广义),包括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钱钟书:作为一门学科,则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乐黛云: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曹顺庆: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雷同性、异质性和互利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础方法。
教材定义:比较文学史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基本要素:(四跨)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
第三节走向世界文学1、(1)民族文学:指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2)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认为划分的文学单位,它可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是单一民族文学。
比较文学原理笔记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定义史之法国学派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的国家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性质:文学史的一支;研究对象与范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与作品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方法: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梵·第根:“‘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含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
”2.定义史之美国学派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它知识以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性质:是一种文学研究,涵盖了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研究对象与范围:跨国界的有“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跨国界的无事实联系的文学研究,以及文学与其它学科的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大规模综合比较与审美批评的方法。
3.定义史之俄罗斯学派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与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文学事实相同一方面可能出于社会和各民族文化发展相同,另一方面则可能出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与文学接触……通常两者相互作用,但不应将它们混为一谈。
各民族的文学现象中出现相同现象的解释:或者是文化交流和互相影响,或者是由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也即文学过程的类型学类似。
研究方法上:强调从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的高度来认识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4.对比较文学的共识(一)研究对象:四个跨越的三种文学关系。
(二)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
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三)学科特征:具有开放性、宏观性的特点。
(跨越性、可比性、开放性)国别文学:按国家这样的政治概念相区别的文学。
民族文学:指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学的民族,其作家遵循相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书面和口头文学。
比较文学读书笔记
比较文学读书笔记【篇一:比较文学学习心得】中文0993大魔王 2009959036比较文学学习心得一学期的《比较文学》学习,在此,即将告一段落。
而对于这个《比较文学》本科期间不深讨的课程,一学期的时间,或多或少有些心得和自己的想法。
开课处,老师说道,《比较文学》目前还是一门不成熟,虽然《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学关系的研究,即使它最早出现在法国,但是,至今,比较文学还是一门没有取好名字的学科。
前几天一个在北京同样学中文的朋友跟我说:“比较文学太不成熟了,学科出现到现在有70年的历史,最多可以算作100年吧。
”关于这个历史长短,我没有去研究过,更没有仔细论证过。
但是,我觉得,比较文学这个学科不成熟与它的历史短似乎是毫无关系。
比较文学之学科不成熟是因为“研究群体”的票友性质,不具有井岗山精神。
我本来就对比较文学这个学科没什么好感(对其它带有“比较”二字的学科也一样),真不知道比较来比较去最终能得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来。
本来“比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是好的,但现在好像都为比较而比较了,还成了一门显学。
国内的比较文学研究很浮躁,绕来绕去,都没有抓住重点和实质。
好在我们的朱老师的讲课极为生动,虽然《比较文学》本身是比较枯燥,但老师总会引申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最后回过头再来讲解课本内容。
于是,先前对《比较文学》比较消极的想法,慢慢的就殆尽了。
那么,我先说下我学到的关于《比较文学》。
所谓比较文学呢,就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
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作为一门学科,它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
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是法国文学批评家、巴黎大学教授维尔曼。
1827年他在讲授中世纪和18世纪法国文学课时,曾几次使用“比较文学”和“比较分析”等术语,两年以后他将题名为《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讲稿出版。
比较文学笔记
一、比较文学建立的历史动因1、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浪潮。
2、全欧范围内掀起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及其研究。
3、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比较意识也开始觉醒。
二、比较文学的学派及其特点1、法国学派梵·第根(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提出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特点: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研究强调事实联系,考证方法一、比较文学建立的历史动因1、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浪潮。
2、全欧范围内掀起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及其研究。
3、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比较意识也开始觉醒。
二、比较文学的学派及其特点1、法国学派梵·第根(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提出放送者、递者、接受者特点: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研究强调事实联系,考证方法以跨民族和语言为前提2、美国学派 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的教堂山举行第二届会,韦勒克在会上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发言,即所美国学派挑战性的宣言。
特点:反叛性文学性学科交叉性研究3、中国学派特点:学科理论的新探索。
跨越东西方文化。
文学人类学新学科的建立。
翻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
三、各学派的研究方法1、法国学派影响研究方法-影响研究要求研究两国或两国以上的文学交流中已经存在的客观联系,整理并分析发现的有着客观联系的材料,从文流传的起点寻找达到终点的迹象和媒介。
影响研究还研究影所产生的正作用、反影响和反负作用。
2、美国学派平行研究方法-平行比较从理论上把握文体、风格、主题、类型、题材、观念情趣等的可比性原则,不拘于连结接受参证之中,两个国家两个民族、两种不同语言的作品只要在以上方面有可比的,可以比出相近与差异的皆可行之以比较。
跨学科研究方法-研究文学跟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诸如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其他科学(自然科学)、宗教学之间的关系。
3、中国学派跨文化研究-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旨在超越文学的“表层的事实价值面”和“内在的意义追究”,迅速向“普遍的文化价值层面推进,使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比较文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篇绪论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1、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性,文学的内在,文学作品的构成及特征等,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同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
文学批评(微观):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做出分析评价。
文学史(宏观):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心态的制约。
2、比较文学中的“比较”雷马克的定义:是超出已过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地域),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自然科学、宗教等(学科领域)。
“比较”的真谛: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
比较文学的本质:它是一种跨界限(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
3、比较文学的特点:1、开放性,2、比较性,3、汇通性。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1、季羡林的定义: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比较(狭义)。
把文学痛其他学科拿来比较(广义),包括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钱钟书:作为一门学科,则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乐黛云: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曹顺庆: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雷同性、异质性和互利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础方法。
教材定义:比较文学史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基本要素:(四跨)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
第三节走向世界文学1、(1)民族文学:指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2)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认为划分的文学单位,它可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是单一民族文学。
《比较文学教程》读书笔记模板
读书笔记模板
0Hale Waihona Puke 思维导图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性关系
学科
导学
比较文学
性关系
指南
渊源
教程
研究
板块 平台
学科
比较文学
研讨
教材
训练
系列
文学
创新性
内容摘要
《比较文学教程》是中文专业比较文学基础课教材(外语学院兼用),为“高等院校中文专业创新性学习系 列教材”之一。全书提出了比较文学学科特征与研究范围的新观点,即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在于主体间性,比较 文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指涉异质文学的事实材料间性关系、异质文学的美学价值间性关系、不同诗学的间性关系、 文学与其他学科的间性关系、文学与其他文化理论的间性关系五种关系,据此在大的系统方面划分五章;在子系 统方面,每节都是一个小板块,具体阐释了各个间性关系对应的研究方法如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 主题学、文类学、阐发研究、原型批评、诠释学等。每个板块基础知识后进一步给出了“导学训练”、“研讨平 台”、“拓展指南”,供学生深入学习之用。
其次,在方法论上提出了“双向阐发研究”。
目录分析
《高等院校中 1
文专业创新性 学习系列教材》 总编委会
《高等院校中 2
文专业创新性 学习系列教材》 总序
3
本书编委会
4
绪论
5 第一章事实材
料间性关系研 究
第二章美学价 1
值间性关系研 究
第三章文学与 2
其他学科间性 关系研究
3 第四章异质诗
学间性关系研 究
比较文学概论陈惇版笔记
第一章文学比较总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法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反对平行比较研究,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
代表人物:卡雷基亚樊第根主张:反对平行研究;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的影响关系评价:彻底否定平行研究,显得比较狭隘;其口号让比较文学偏离了文学比较;潜藏着一种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质疑和挑战;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法国中心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2、美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领域相比较。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危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代表人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基本特征:重视“文学性”,重视作品的文学欣赏与美学分析;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提倡跨国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不足之处:研究范围界限划分比较模糊;主观随意性大;过分强调文学的美学价值平行研究的背景分析:学科理论的纠缠;民族主义动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3、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即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学研究核心理念:跨异质文明研究;文明变异学研究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第一个是比较文学专著和论文的出现:1919年张锡深翻译日本学者本闻九雄的《文学研究法》;第二个是比较文学的讲座和课题的开设:1942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标志;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文学会正式成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正是创刊,标志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
代表人物: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比较文学发展阶段(涟漪式结构):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陈惇比较文学读书笔记
陈惇比较文学读书笔记谈谈你对比较文学课程的理解和认识1、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陈惇刘象愚2、比较文学的特点(1)跨越性:跨越语言、民族、文化、学科。
跨民族是最根本的,是判断比较文学的最基本的标准。
(2)比较性:约定俗成的专业学科的名称,具有特殊的学科意义。
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应把两种文学体系化、内在性的汇通作为比较文学衡量的标准。
(3)文学性:立足于文学之本;通过与其他文学的沟通和交流来探讨文学的共同规律;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来重新审视文学本体,把文学放在与其他学科关系的参照框架下来彰显文学特征。
(4)开放性(5)理论性3、比较文学的意义(1)开拓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新视野:(2)促进异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互识、互证、互补。
互识:对不同文学的认识、理解和欣赏,认识别人,也认识自己。
互证:中西各有自己的见解,寻求理解,必须对话,互相对比参照。
以不同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相同和不同的解答,达到进一步的共识。
互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他者吸取营养,取长补短,谋求新发展。
多种文化的比照和对话,结果不是多种文化的融合,相反这种比照对话使各种文学的特点得到彰显,更显其真面目真价值。
(3)加深对文学本质的认识谈谈你对比较文学课程的理解和认识?1、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陈惇刘象愚2、比较文学的特点(1)跨越性:跨越语言、民族、文化、学科。
跨民族是最根本的,是判断比较文学的最基本的标准。
(2)比较性:约定俗成的专业学科的名称,具有特殊的学科意义。
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应把两种文学体系化、内在性的汇通作为比较文学衡量的标准。
《比较文学概论》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概论》读书笔记,第三章:平行研究第一节类型学一、类型学的定义与兴起类型学研究的目标就是对不同国家或民族同一类型的作家作品、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艺术手法和思潮流派之间的异同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
其构成虽然不排除作家作品渊源及流传的接触影响的情况,但绝大多数是并无事实联系存在的。
美国学派提出平行研究,重点就在于研究没有事实联系的类同现象,也可以说重点是研究文学类型学。
但对文学类型学最为重视的是俄国学者。
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一生致力于建立科学的总体文学史的学术理想,试图把文学理论建立在对一切文学中重复的、可靠的现象的概括之上。
在他看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一致,应当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去研究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
他认为找出相似点更有价值,因为正是这些相似的东西表现着某种共通的、可重复出现的东西,更容易接近事物的规律性。
二、类型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大体而言,我们可以将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分为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和思潮流派四个方面。
(一)内容题材世界各民族没有直接接触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内容题材相似甚至近乎雷同的现象。
例子:“二母共争一儿”。
《圣经》、《古兰经》中有相应的记载,元杂剧《包待制智赚灰阑记》中也有类似的情节,唯一不同的是前二者中,智者提出把小孩砍成两半,而后者中包公提出画圈,能拽出者即为其母。
(二)人物形象世界文学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生平遭际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
美国学者詹姆斯·A·哈维的《不通形象的普罗米修斯》对雪莱笔下的普罗米修斯和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恶魔”两个形象的比较(二者基本上没有文学渊源传承的可能)。
哈维得出如下结论:“两首诗歌都包含与神奋力抗争的成分,不过雪莱比莱蒙托夫更与自己的主人公心心相印,但作为对人类未来的预测来看,雪莱怀着满心的喜悦幻想有一个摆脱上帝困扰的新人类,而莱蒙托夫却认为任何用激烈手段改变宇宙间权力结构的企图终将失败,而且使具有这种企图的人们进一步异化。
比较文学笔记知识点期末必背干货
1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一种世界性的胸怀和国际化的视野,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争辩。
它将各种具有跨越意义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依据,以影响争辩、平行争辩、变异争辩为根本方法,提倡建立一种全球性公平多元、相互包涵的文学沟通与比较的对话平台和机制,从而最终推动各民族文学及世界文学走向一条和谐共生的进展之路。
〔名词解释可以自己整合〕2法国学者〔卡雷〕提出的“比较文学是不比较的”这个口号。
3为什么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定义会走上自我设限的偏狭道路?第一个缘由是当时学术界比照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猛烈质疑和挑战。
其次个缘由,是法国学者比照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寻找。
第三个缘由,是法国中心主义,或者说是法国文化沙文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
〔第三个缘由重点〕4 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雷马克,韦勒克。
5《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一文。
在该文中雷马克言简意赅地提出了美国学派的根本定义:“比较文学争辩超越一国范围的文学,并争辩文学跟其它学问和信仰领域,诸如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其它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
简而言之,它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展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它领域相比较。
”〔推断跨学科雷马克〕6实际的比较文学争辩中美国学者也同样总是流露出的民族主义倾向和西方中心主义倾向。
7比较文学经受了三个重要的学科理论阶段,即:一、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二、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三、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8 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有巴登斯贝格、梵第根、布吕奈尔、基亚、卡雷。
9梵第根《比较文学论》〔1931〕一书在欧美比较文学理论进展史上具有不行无视的重要地位。
10把比较文学分为实证性影响争辩、类同性平行争辩〔含跨学科争辩〕、异质性变异争辩三大争辩领域。
11比较文学可比性:所谓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指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争辩中寻求同与异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争辩的最根本立足点和动身点。
比较文学 笔记
比较文学是由法语翻译成英语的。
法国是比较文学的故乡。
法国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研究对象和范围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与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方法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
美国亨利雷马克:规定比较文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既包括有事实联系的跨国界的文学关系的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的文学研究,还包括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研究。
比较文学定义:以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为特征的独立的文学研究学科,它以自觉的比较意识和综合多种学科的方法研究民族文学之间和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史实联系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及学科交叉关系,以加深对作家作品的认识,揭示人类文学乃至文化的基本规律,促进民族文学发展,推动文化交流。
比较文学的对象:文学比较文学的界限:民族,语言,文化和学科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1亲缘关系:不同民族文学之间实际存在的相互影响的史实联系,后发展为影响研究2类同关系: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不存在史实联系,却在一定意义上存在相同和相异,有某种可比性,因而存在内在的审美价值关系,后发展为平行研究3交叉关系:文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包括他们之间互相联系,影响,互相阐发。
后发展为跨学科研究。
比价文学的意义:1课更科学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考察文学作品2有利于探讨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加强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3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学发展。
比较文学的学科要求:1明确学科意识a主体意识(要具有跨民族、跨学科的视野,对研究客体进行内在的透视进行汇通性比较,这种比较是研究主体的自觉意识,是研究主体进行研究的基点,而不是作为单纯的研究方法)。
B对象意识(研究民族文学之间和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史实联系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及学科交叉关系上c文学意识(要求始终以文学为中心)2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具备多方面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根据研究对象的需要综合地运用各种方法)3要有平等对话和问题意识(对话主要是在文学理论上围绕着人类在文学领域内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各文化体系在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解答和看法。
《比较文学教程》赵小琪 读书笔记
《比较文学教程》赵小琪读书笔记赵小琪先生的比较文学教材是他近些年来学术积累和学术研究的新成果,也是我国比较文学研究界的一大进步,此种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建构是对传统教材编写中“研究主体”和“研究客体”这种二元对立存在关系的颠覆,在“主体间性”的新视野中,凸显出学科的学术性特质和理论层面的合法性内核。
本书材料翔实,信息丰富,教学体例安排合理,充分体现了“创新”二字的内涵,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教材改革的目标所在。
我门认为,它必将为培育具有开拓性视野、创新型人才作出重要贡献。
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赵小琪先生的《比较文学教程》是一部创新型的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比较文学形象学视野中的“长安形象”———以韩国汉诗为中心
作者刘志峰(西安外国语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期刊:中国比较文学2014 年第1 期
时间:2014年1月20日
论证思路:
一、“长安形象”考辨
比较文学形象学“形象”的基本特征(首先应是“异国形象”;其次要反映本国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再次要体现异国与本国的文化关系。
)通过合新罗、高丽、朝鲜等韩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著名诗人作品中“长安”的指代来分析“长安形象”是否是异国形象。
经过诗人的诗句分析:新罗、高丽、朝鲜汉诗中出现的“长安”分别为:唐长安、高丽开京和朝鲜汉阳,进一步解释认为韩国汉诗中的长安是否属于形象学“异国形象”的研究范畴的原因:○1韩国汉诗“长安”的原型是异国城市,形象是外来的;○2虽然长安形象由唐代诗人原创,但韩国历代诗人继承了这些形象,同时结合高丽、朝鲜的实际情形,对原有长安形象进行了加工再创造;○3新罗、高丽、朝鲜的历代文官阶层有着很高的汉文学创作能力,他们已经成为了韩国长安形象的创作主体,反映出了比较文学形象学视野中的“长安形象”韩国历代文人根据长安形象含义和分析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观点:重新定义“长安形象”,即,在东亚文明圈范围内,以汉唐长安城为母体,衍生出的与长安等特定城市(如高丽开京、朝鲜汉阳)相关的景观、生活、风俗等一系列的文学形象,当中包含着深沉的人文情感。
二、唐诗、汉诗“长安形象”对比
1.外在可见形象
通过规模外观、自然景物、传统风俗三个方面中来来对比韩国与中国同时期的作品中的异同。
其中有相似之处,又有在其中加入本土的特色,其中最典型的的是节日风俗,元日———换桃符和五彩衣,上元———踏桥,灯夕———观灯,端午——荡秋千。
2.内在情感形象
高丽、朝鲜汉诗中的长安形象主要体现出了受容性和偏离性两大特点,是通过忆长安、望长安的方面来感受韩国与中国在当时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及缘由的比较得来。
三、长安形象里的中韩文化关系
两个诗文中的现象进行分析:高丽中期开始,高丽文人明知长安是汉唐之都,还用其来指代开京的原因,在此之前,却很少见的原因。
作者认为是北宋灭亡和高丽的发展关系的影响朝鲜时期的长安汉诗规模巨大的原因,,作者认为是受到明清文学批评的影响。
个人评价:本文通过“长安形象”考辨、唐诗、汉诗“长安形象”对比、“长安形象”中的中韩文化关系,考证了韩国历代汉诗中“长安”的含义,比较了中韩“长安形象”的承接与异同,揭示了“长安形象”背后的中韩文化交流关系进行层层分析与论证。
但是对于唐宋文化对于高丽、朝鲜等国产生的影响分析过于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