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文言文两则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一、内容简述本文选自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二十一课,课文标题为《文言文二则》。

本篇课文由两篇文言文组成,内容短小精悍,充满哲理是古代智慧的结晶。

本篇课文旨在通过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让学生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了解古人的智慧,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首先第一篇文言文以生动的描绘和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内容涉及为人处世、道德修炼等方面。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智慧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知识点包括文言文的词语理解、句式结构以及故事背后所蕴含的道理等。

接着第二篇文言文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一则短小精悍的故事揭示了某种社会现象或人生道理。

本篇文言文的语言精炼,寓意深远通过古人的智慧启示学生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知识点主要包括文言文的阅读技巧、词义辨析以及寓言故事中的深层含义等。

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将通过阅读课文原文,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和语言特点,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表达方式。

同时通过掌握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背后的含义和深层哲理。

此外课文后附有一些练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文言文二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课文,通过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领悟到古人的智慧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1. 简述文章目的和文言文的重要性本文将为读者提供关于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的详细解读。

本文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掌握其语言特点,提升阅读文言文的技能。

同时本文也将对文言文的重要性进行探讨,以便引起广大师生和家长对文言文学习的重视。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文言文的地位逐渐凸显出来。

在六年级这一小学阶段的关键阶段,引导学生接触并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还能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本文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特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其文言文阅读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 文言文二则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 文言文二则课件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 鼓琴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和 同学交流感受。
句子意思参见“课文解读”中的“翻译”部分。 感受参见“课文解读”中的第 2 题。
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参见“课文解读”中的“翻译”部分。
拓展空间
小古文
怀素写字
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 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书不足,乃漆一 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 67、生人命生太贵过相短知暂,,何今用天金放与弃钱了。明20天.7.不14一20定.7能.1得42到0.。7.184时。3210分280时年371月分1144日-J星ul期-2二07二.14〇.2二02〇0年七月十四日 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78、放勇眼气前通方往,天只堂要,我怯们懦继通续往,地收狱获。的20季:31节2就0:3在1前:41方7.。142.02.072.104T2u0e.s7d.1a4y2, 0Ju.7ly.1144。, 2020年7月14日星期二二〇二〇年七月十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 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二、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给一段文章断句,往往有易有难。 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 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 难断的句子。
三、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 “云” “言”等字,遇到这些 字,我们很容易就能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②在太山③,锺子期/曰: “善哉④乎/鼓琴,巍巍⑤乎/若⑥太山。”少选⑦之间/而志在流水,锺 子期/又 曰:“善哉乎鼓琴,汤汤⑧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 琴⑨/绝弦,终身/不复⑩/鼓琴 ,以为/世/无 足/复为/鼓琴者。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两则》原文、注释及参考译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两则》原文、注释及参考译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两则》原文、注释及参考译文伯牙绝弦【原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注释】①伯牙:俞伯牙,春秋时楚国人,善弹琴。

钟子期为其知音。

②方:正在。

③鼓:弹。

④志在太山:心里想到高山。

⑤曰:说。

⑥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⑦巍巍:高。

⑧少选:不一会儿。

⑨汤汤(shāng):水流的样子。

⑩破:摔破。

⑪以为:认为。

⑫足:值得。

⑬复:再次。

⑭者:……的人。

【参考译文】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

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并发誓终身不再弹琴。

他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

不仅仅是弹琴这样,对人才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虽有能人,而不能以礼相待,为什么要求人才对你尽忠呢?就好像不善于驾驶车马,好马也不能发挥日行千里的才能。

【道理】此后,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筝曲。

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书戴嵩画牛【原文】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注释】1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师用书21文言文二则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师用书21文言文二则

21文言文二则教材解析《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这两则短小的文言文,讲的都是与中国古代艺术家有关的故事,叙事简洁,余味悠长。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第十四卷《孝行览・本味》。

大意是: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高山。

”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

”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文中,“方鼓琴”的“方”意为“刚刚”,“足”意为“值得”。

课文共4句话,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了伯牙与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伯牙将自己的情操和志向融入琴声,锺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

“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赞叹;“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更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

锺子期知其“音”,更知其“志”。

喜遇知音,伯牙是怎样的欣喜?故事中没有描述,而是在第二部分写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因为他“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无足”一词,充分表现了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

文章用墨极简,但画面感很强,富有想象空间。

《书戴嵩画牛》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讲了一件趣事: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数以百计。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

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牛打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土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文中“数”读shǔ,意为“计算”;“意为“现在”。

课文有两个自然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一课一练21.《文言文两则》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一课一练21.《文言文两则》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一课一练21.《文言文两则》一、填空题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角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曝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2.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峨________ 弦________ 巍________娥________ 眩________ 魏________蛾________ 舷________ 愧________3.给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蜀中有杜处.________士,好.________书画,所宝以百数.________。

(2)斗.________牛,力在角.________。

4.生字词拓展。

(1)“一日曝书画”中的“曝”读作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懈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

”这个含“曝”的成语是________。

(2)“所宝以百数”中的“数”读作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

”这个含“数”的成语是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作答。

《书戴嵩画牛》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最后得出结论“耕当________,________”,即遇到不同领域的事,应当请教________。

6.选出正确读音。

少________(shǎo shào)选汤汤________(tāng shāng)乎若流水处________(chǔ chù)士好________(hǎo hào)书画所宝以百数________(shǔ shù)曝________(pào pù)书画斗________(dòu dǒu)牛7.解释下列下划线字。

(1)好书画:________(2)一日曝书画:________(3)处士笑而然之:________(4)古语云:________二、翻译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21《文言文两则》备课资料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21《文言文两则》备课资料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

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辅佐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

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

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内容简介《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战国晚期的吕不韦,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商人。

统编本 六上 古诗文翻译之 21文言文两则

统编本 六上 古诗文翻译之 21文言文两则

锺子期去世后,伯牙把琴打破了,
值得。 再次。
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 弹琴了,
(他)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像锺 子期那样)值得他为之弹琴的(知 音)了。
【资料袋2】课后
【资料袋3】典故
乐法自然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 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 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 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 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过了十天,成 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 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 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 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 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 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目录
1、伯牙鼓琴 2、书戴嵩画牛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
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1文言文两则人教(部编版) (共37张PPT)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1文言文两则人教(部编版) (共37张PPT)
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 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 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 以务学而好问也。
译文:
黄筌一次画了一只飞鸟,脖子和脚都是伸展 开的。有人对他说:“飞鸟缩起脖子才能把脚张 开,把脚缩起来才能把脖子伸出来,没有像这样 两者都张开的。”黄筌就去验证了一下,发现果 然是这样。由这件事我们知道,如果不能仔细的 观察事物,即使只是个画师,也无法做好本职工 作,更何况是做大事的人呢?因此君子应该认真 地学习并且善于提问才是。
第二课时
唐代画家戴嵩非常善于画牛,笔下的 牛无不栩栩如生,其中有一幅《斗牛图》 传至宋代时,还引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北宋文学家苏轼据此写下一篇文章,记 录下这个小故事以及自己的感受。这就 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书戴嵩画 牛》。
1.读准“轴”“锦”“曝”“矣”等易混 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
戴嵩画的《牛》,两牛牛角冲撞,相斗正酣, 而牛尾摇摇摆摆,似很悠闲。牧童看到此画,根 据他的经验,牛在相斗时两角发力,尾巴应该夹 在两条大腿之间,不可能摇晃起来的,画作违背 了生活实际,所以会笑;加之他是一个天真无邪、 无所顾忌的孩子,所以会“拊掌大笑”。
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也笑了。你觉得 他是怎样笑的?试着揣摩一下他的心理。
研读“知音”
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扣动你 的心弦?画出来,读出你的感 动。
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 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 怎么赞叹?

深悟“知音”
1.联系上下文想象:钟子 期死后,伯牙会回到怎样的音 乐生活中?
美妙的琴声无人欣赏,痛 苦煎熬。
联系上下文思考:“破”“绝”“终生不复”给家人听。
。2. 一份耕耘,份收获,努力越大,收获越多,奋斗!奋斗!奋斗!3. 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4. 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5. 不管现在有多么艰辛,我们也要做个生活的舞者。6. 奋斗是万物之父。— —陶行知7. 上帝制造人类的时候就把我们制造成不完美的人,我们一辈子努力的过程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过程,我们的一切美德都来自于克服自身缺点的奋斗。8. 不要被任何人打乱自己的脚步,因为没有谁会像你一样清楚和在乎自己 的梦想。9. 时间不在于你拥有多少,只在于你怎样使用10. 水只有碰到石头才能碰出浪花。11. 嘲讽是一种力量,消极的力量。赞扬也是一种力量,但却是积极的力量。12. 在我们成长的路上也会遇到一些挫折,一些困难,那韩智华就是我们 的榜样,永不认输,因为我知道挫折过后是一片晴朗的天空,瞧,成功就在挫折背后向我们招手,成功就是在努力的路上,“成功就在努力的路上”!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向美好的明天走去。13. 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 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14. 不要匆忙的走过一天又一天,以至于忘记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生命不是一场速度赛跑,她不是以数量而是以质量来计算,知道你停止努力的那 一刻,什么也没有真正结束。15. 也许终点只有绝望和失败,但这绝不是停止前行的理由。16. 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17. 我颠覆了整个世界。只为了摆正你的倒影18. 好的想法是十分钱一打,真正无价的是能够实现这些想法的人。19. 伤痕是士兵一生的荣耀。20.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21. 多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可以”,只有这样才不 会被“不可能”束缚,才能不断超越自我。22. 人生本来就充满未知,一切被安排好反而无味——坚信朝着目标,一步一步地奋斗,就会迈向美好的未来。23. 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24. 空想会想出很多绝妙的主意,但却办不成任 何事情。25. 无论什么思想,都不是靠它本身去征服人心,而是靠它的力量;不论靠思想的内容,而是靠那些在历史上某些时期放射出来的生命的光辉。——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26. 上帝助自助者。27. 你的爸妈正在为你奋斗,这 就是你要努力的理由。28. 有很多人都说:平平淡淡就福,没有努力去拼博,又如何将你的人生保持平淡?又何来幸福?29. 当事情已经发生,不要抱怨,不要沮丧,笑一笑吧,一切都会过去的。30. 外在压力增加时,就应增强内在的动力。31. 我们每个人都应微笑面对人生,没有了怨言,也就不会有哀愁。一个人有了希望,就会对生活充满信心,只要你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以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32. 勇敢的人。——托尔斯泰《袭击》33. 昨天下了雨,今天刮了风,明天太 阳就出来了。34. 是的,成功不在于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只要你努力过,拼搏过,也许结果不一定是最好的那也走过了精彩的过程,至少,你不会为此而后悔。35. 每一天的努力,以后只有美好的未来。每一天的坚持,换来的是明天的辉 煌。36. 青年最要紧的精神,是要与命运奋斗。——恽代英37. 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38. 志不可立无可成之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何所底乎?--王守仁39. 拿望远镜看别人,拿放大镜看自己。 40.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41.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曾国42. 在我们能掌控和拼搏的时间里,去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43. 我们不是等待未来,我们是创造未来,加油,努力奋斗。 44. 人生如画,一笔一足迹,一步一脚印,有的绚丽辉煌,有的却平淡无奇。45. 脚跟立定以后,你必须拿你的力量和技能,自己奋斗。——萧伯纳46. 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七单元《21 文言文两则》 (共44张PPT) 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七单元《21 文言文两则》 (共44张PPT)  人教部编版

2.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 什么样的人?
表现:处士笑而然之。 可见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 见的人。
领悟主题
1.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2.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告 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 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 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1课 文言文二则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 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兴趣。
2.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 解词句意思,疏通文章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 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导入新知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 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 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 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荀 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可 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
3.伯牙破琴绝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 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吧。
4.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 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学习目标
1.读准“曝”“囊”“搐”等易混难读 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 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 事。

21文言文两则 课件

21文言文两则 课件

反复朗读,思考问题
2.牧童“拊掌大笑”的原因是什么?
牧童知道牛在相斗的时候 尾巴是缩进两条大腿中间的, 而不是像画上画的那样摇着 尾巴,戴嵩画错了。
反复朗读,思考问题
3.文章最后引用古语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指出“尺 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种职业 的人都有其擅长的地方,做事要多 方求证,实事求是。
“尤”:尤其,特别。
“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好”:喜欢。
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牛》,是他尤其珍爱 的,他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 随身带着。
3 )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 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曝”:晒。 “拊掌”:拍手。
有一天,(杜处士)晾晒书画,有个牧童 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说: “这幅画画的是斗牛。”
5)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谓”,觉得。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破琴”,把琴摔碎。
“复”,再,重新。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 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能了解自己 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琴摔碎,终身 不再弹琴了。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伯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抽缩耕田的事 应当问奴仆,纺织的事应当问婢女。比 喻办事应该向内行请教。
古人有句话说:“耕田的事情应该问奴 仆,纺织的事情应该问婢女。”(这个 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反复朗读,思考问题
1.“书戴嵩画牛”是什么意思?
“书”的意思是书写、记载。 “书戴嵩画牛”的意思是题 写在戴嵩画的《牛》上。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君子之交淡如水 4、士为知己者死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人身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7、酒逢知己千杯少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文言文两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文言文两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文言文两则》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哉:zāi(美哉、善哉、呜呼哀哉)巍:wēi(巍峨、巍然、巍巍)弦:xián(琴弦、弦乐器、扣人心弦)轴:zhóu(线轴、轴心、中轴线)锦:jǐn(锦缎、锦绣、锦鸡)曝:pù(曝露、曝晒、一曝十寒)矣:yǐ(悔之晚矣、由来久矣)二、多音字斗:dòu(争斗)dǒu(斗胆)曝:pù(曝晒)bào(曝光)角:jiǎo(角落)jué(角色)三、课文翻译《伯牙鼓琴》【注释】①鼓:弹。

②志:心志,情志。

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一说指东岳泰山。

④善哉:好啊。

⑤巍巍:高大样子。

⑥若:像。

⑦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

⑧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⑨破琴:把琴摔破。

⑩复:再,又。

【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在一旁欣赏。

当(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锺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真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过了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真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

”锺子期去世后,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书戴嵩画牛》【注释】①处士: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

②所宝:所珍藏的宝贝。

③戴嵩:唐代画家。

④《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

⑤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⑥拊掌:拍手。

⑦搐:抽缩。

⑧股:大腿。

⑨乃:却。

⑩掉:摆动,摇。

⑪谬:错误。

两牛相斗时,多是“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

⑫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译文】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宝贝有数百件。

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他)尤其珍爱,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晾晒,有一个牧童看见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幅画画的是斗牛啊。

牛相斗,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之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摇着尾巴在斗,错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
课文导入
本文是两篇短小的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 伯牙鼓琴》讲述了流传千年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书戴嵩画牛》则叙述了一位小牧童勇敢为大画家 指错的故事。读读这两则小故事,你将获得深深的启 示。去阅读一下吧。
21 文言文二则
RJ 六年级上
学习目标
1.会写“哉、巍”等 7 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 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 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 能用自己的话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一、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 件。
二、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给一段文章断句,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 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 难断的句子。
三、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 遇到这些字,我们很容易就能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
拓展空间
小古 怀文素 写 字
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
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书不足,乃漆一盘书
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译文: 怀素居住在零陵的时候,因为贫困而没有纸写字,于
是种了一万多株芭蕉,用芭蕉叶来挥毫泼墨,并把他的庵 命名为“绿天”。这样还是不够书写,于是他漆了一个木 盘来书写,又漆了一块方板来书写,在他的反复书写下, 木盘和方板都被磨穿了。
联系生活经验,联想 “太山”“流水”的画面。
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文中 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 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优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优秀教案

21 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方法:1.字词教学本课中“弦”“若”“哉”“汤”“嵩”“轴”“曝”“谬”等字易混难读,可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大不相同,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或者查阅古汉语词典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

老师也可以把字义通俗化。

如“方”是“刚刚”的意思,“志”表示心志,通俗地说,就是想到。

2.阅读理解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因为篇幅短小精悍,所以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本课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之处,支持学生展开想象,如《伯牙鼓琴》一课引导学生猜想,除了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之外,伯牙的琴声还可能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

通过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

学习《书戴嵩画牛》这篇文章,通过抓住关键词,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

抓住描写人物的细节,了解人物形象,从而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

3.表达运用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训练。

《伯牙鼓琴》一课突出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和伯牙痛失知音的痛苦;《书戴嵩画牛》一课则要求学生变换角色,讲出故事的趣味性。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1)通过查字典、结合注释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搜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故事。

(3)查阅苏轼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巧激趣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两则》原文、注释及参考译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两则》原文、注释及参考译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两则》原文、注释及参考译文伯牙绝弦【原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注释】①伯牙:俞伯牙,春秋时楚国人,善弹琴。

钟子期为其知音。

②方:正在。

③鼓:弹。

④志在太山:心里想到高山。

⑤曰:说。

⑥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⑦巍巍:高。

⑧少选:不一会儿。

⑨汤汤(shāng):水流的样子。

⑩破:摔破。

⑪以为:认为。

⑫足:值得。

⑬复:再次。

⑭者:……的人。

【参考译文】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

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并发誓终身不再弹琴。

他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

不仅仅是弹琴这样,对人才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虽有能人,而不能以礼相待,为什么要求人才对你尽忠呢?就好像不善于驾驶车马,好马也不能发挥日行千里的才能。

【道理】此后,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筝曲。

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书戴嵩画牛【原文】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注释】1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

2020年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第21课 文言文二则课件

2020年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第21课 文言文二则课件
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家应 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
主题归纳
《书戴嵩画牛》讲述了一个牧童指出杜处士珍藏的 戴嵩《斗牛图》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艺术创作离 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 劳动人民虚心学习。
思维导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方法总结
阅读方法——给文言文断句
一、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字词学习
zāi
妙哉
wēi
巍峨
zhóu
画轴

曝晒
dòu 争斗 他俩为了几斗(dǒu)粮食,当

dǒu 斗胆 着众人的面争斗(dòu)起来。

jiǎo 角落 jué 角色
他在剧中只是一个小角(jué)色, 所以仅在角(jiǎo)落里露了一下脸

伯牙鼓琴
作者档案
吕不韦(前 292~前 235) 卫国濮阳人,战国末
课文解读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① ,好/书画,所宝②/以百数。有/戴嵩③《牛》④/ 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⑤,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⑥/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⑦入/两股⑧间,今乃⑨/掉⑩尾而斗,谬⑪矣。”处 士/笑而然之⑫。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不 韦集合门客们编纂了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吕氏春秋》。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 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 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全书共 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
课文解读
伯牙鼓①琴
动人场景:日出、下雪、清风。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教案及习题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教案及习题

精心整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教案及习题课文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教案学习目标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的方法也是诵读。

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

(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

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

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

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四、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意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如:此:乎:始出:小儿: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21.文言文两则《书戴嵩画牛》(课件)语文六年级上册

21.文言文两则《书戴嵩画牛》(课件)语文六年级上册

人以画动物而闻名,不少人以画 他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他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齐白石:1863-1957。
我动每天随而身携闻带着名这幅,画,如方便:时常齐拿出白来欣赏石。 画虾,徐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悲鸿画马,李苦蝉画鹰,张大千 牛打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同理:画牛当问(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第十七页,共23页。
想一想 会“问”就够了吗?从这个故事和苏轼
的评价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
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 因事求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家,书法家,篆刻家。
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这幅画是我生平最满意的一幅作品。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与韩干之画马,并称"韩马戴牛"
徐悲鸿:1895-1953。
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
爱。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同理:画牛当问( )
我每天随身携带着这幅画,方便时常拿出来欣赏。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他可能会这样爱惜这幅画: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第二十页,共23页。
《下山虎》张大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两则之一伯牙鼓琴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两则之一伯牙鼓琴


性 测 试 或 巩
翻译下列句子。(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3)钟子期辄穷其趣。 (4)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习Leabharlann 课 1、 课文短短的几十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 外 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 拓 的想法写来。 展 2、 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 及 牙,你见着这绝弦,会对子期说什么? 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作 业 布 置
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落到实处。本环
思 节从人物的介绍中,从学生质疑中,来感悟艺术的魅力。“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
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最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很好的达成了阅读文言文的 一个基本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学 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释放已
知,解决疑难,获得更多的新知。呈现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环节,通过学生交流, 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刚才探究的成果
反 解释全文的内容,就变得水到渠成了。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 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一
教 一对应的特点,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使学生明白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要理
解文言文就要理解到每一个字的意思,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高年级的学生有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一想
会“问”就够了吗?从这个故事和 苏轼的评价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强调了艺术 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
结构梳理
书 戴 嵩 画 牛
当成宝贝 指出错误 笑而然之
敢 善于 于挑 观战 察权

主题概括
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
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故事.告诉
二、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是( )
A.因为他已经把琴摔了.无琴可弹。 B.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 C.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已经没有配得上听他的琴的 人了。 D.因为他太悲伤了.每次弹琴都控制不住自己。
三、对“知音”一词理解正确的是( ) A.能弹出美妙音韵的人。 B.理解自己的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C.能够听懂别人弹琴的人。 D.对音律有研究的人。
( 钓鱼 )当问( 渔夫 )
道理: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 不能凭空想象,不迷信权威,要因事 请教别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长。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从杜处士角度的收获:要谦虚.乐于 接受正确意见;
从戴嵩角度的收获:做任何事都应该 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
从牧童角度的收获:要注意观察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
拓展延伸
俞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 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 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中常有提及. 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 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 知音”。
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关于友情的名言佳句。
四、下面诗句中不能表现友情的一句是( )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书戴嵩画牛
[宋]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 “苏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 家、诗人、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豪放派词人代表。与其父苏洵,其弟苏 辙并称“三苏”。有《苏东坡全集》 《东坡乐府》等传世。
走近伯牙
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荀 况的《劝学》篇:“昔者瓠(hù)巴鼓瑟,而沉 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用夸张的手 法极言其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伯牙从小非常聪 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的老师是当时 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
伯牙:名瑞,伯牙是他 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 国郢都(今湖北荆州) 人,晋国的上大夫,春 秋时著名的琴师,被人 尊为“琴仙”。
描写友谊的名言佳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
(可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齐读课文
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两人一组互相翻 译给对方听,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作出标记,向老师提问。
2.请同学来翻译课文,一人翻译一句,先 把句子朗读一遍,然后解释句子中重点词语的 意思,最后翻译整个句子。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善:擅长。 鼓:弹。 志:心志.情志。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善哉:好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巍巍:高大的样子。 若:像。 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我们要 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
今天“高山流水” 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 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 曲高雅精妙。
伯牙善于鼓琴,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 人的场景呢?仿照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伯牙鼓琴
志在大江
志在小溪 志在春花 志在秋月 志在红日 志在白雪
钟子期曰
善哉,滚滚兮若波涛
善哉,淙淙兮若流水 善哉,萋萋兮若芳草 善哉,皎皎兮若玉盘 善哉,圆圆兮若火球 善哉,皑皑兮若瑞玉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善于弹琴,锺子期善于听琴音; 伯牙心中想的,锺子期一听就明白,真的 是心灵相通呀!
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生活中 应该不缺少别人的赞美,但他因为锺子期的 死而“破琴绝弦”,你怎样看待他的举动?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译文:伯牙弹琴.锺 子期倾听。
了解人物
国籍
伯牙 (楚国)晋国
身份 穿着
上大夫 绸缎
锺子期 楚国
樵夫 布衣
这是一个关于 什么的故事?
知音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 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 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锺子期死了.伯牙 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钟子 期更了解他的人了.于是.他把 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处士:隐士.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去做官的人。
好:喜欢。 宝:以……为宝.珍藏。
嵩牛:指唐代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
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套.用玉作画轴。囊.袋子.此
处指画套。云:说。奴:农民。婢:织工。
自随:随身携带。 曝:晾.晒。 拊掌:拍手。
搐:抽缩。
股:大腿。
乃:却。
掉:摇动.摆动。 缪:错。
他还可能会……
牧童又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他 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有着怎 样的精神?
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
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品质:善于观察、敢于质疑向权威。
杜处士听了牧童的话有什 么样的表现?可见他是一个怎 样的人?
表现:处士笑而然(认为是对的)之。 人物形象: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 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 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 的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关于戴嵩 《斗牛图》
戴嵩,生卒年不详,唐 代画家,擅画田家、川原之 景,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 谓得“野性筋骨之妙”。相 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 唇鼻相连,可见观察之精微。 与韩干之画马,并称“韩马 戴牛”。
然:同意。
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读懂课文
1.文中有你还没理解的词语吗? 2.小组合作,试着翻译全文。
感知人物
杜处士对《斗牛图》这幅画“尤所爱”, 想象一下,除了“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他还会有怎样的表现,试着描述一下。
他可能会这样夸赞这幅画:这幅画是我生平最喜爱的 一幅作品。
他可能会这样爱惜这幅画:每天随身携带着这幅画, 不时拿出来欣赏。
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也笑了。你觉得他 是怎样笑的?试着揣摩一下他的心理。
杜处士“笑而然之”.是在牧童指出《斗牛图》 中的错误之后.他的“笑”既有化解尴尬的意味. 也包含了对牧童的赞许。
感悟道理
课文中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所蕴含的 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原文: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同理:画牛当问( 牧童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课堂演练
一、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1.断绝 2.穷尽 3.走不通的 4.独一无二的 5.极、最
破琴绝弦( ) 绝处逢生( ) 绝大多数( )
斩尽杀绝( ) 美妙绝伦( ) 悬崖绝壁( )
想一想
同样是笑,牧童的“拊掌大笑”是什 么样子?试着表演一下他的神态和他说的 话。杜处士的“笑而然之”,你觉得他的 笑和牧童的笑有什么区别?试着揣摩一下 他的心理,写一写他的表现和话语。
牧童为什么“拊掌大笑”?
戴嵩画的《牛》.两牛牛角冲撞.相斗正酣.而 牛尾摇摇摆摆.似很悠闲。牧童看到此画.根据他 的经验.牛在相斗时两角发力.尾巴应该夹在两条 大腿之间.不可能摇晃起来的.画作违背了生活实 际.所以会笑;加之他是一个天真无邪、无所顾忌 的孩子.所以会“拊掌大笑”。
破:摔破;绝:断绝;复:再,又。 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以为:认为;足:足以。 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让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想着高山 时弹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 高山。”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说: “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荡荡的流水。”锺子期 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 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21 文言文二则
《列子》.道家学派著作.相传为 列子所撰。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 国人.主张虚静无为.独立处世.善于修 身养性。《列子》共八卷.内容形式多 为神话、传说、寓言.如“愚公移 山”“歧路亡羊”等成语均出自其中。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古筝导入
(播放古筝曲)同学们,我们听到 的这首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作《高 山流水》,这首曲子的背后,还流传着 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 文,来了解这个故事。
生字过关
轴 [zhóu] 锦 [jǐn] 曝 [pù] 矣 [yǐ]
车轴 锦囊 曝晒
卷轴 锦缎 一曝十寒
整体感知
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停顿。
书戴嵩画牛
(宋)苏轼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 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 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善哉:好啊;若:好像。 锺子期称赞说:“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 高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少选:一会儿,不久。 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