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两则》译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一、内容简述本文选自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二十一课,课文标题为《文言文二则》。
本篇课文由两篇文言文组成,内容短小精悍,充满哲理是古代智慧的结晶。
本篇课文旨在通过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让学生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了解古人的智慧,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首先第一篇文言文以生动的描绘和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内容涉及为人处世、道德修炼等方面。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智慧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知识点包括文言文的词语理解、句式结构以及故事背后所蕴含的道理等。
接着第二篇文言文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一则短小精悍的故事揭示了某种社会现象或人生道理。
本篇文言文的语言精炼,寓意深远通过古人的智慧启示学生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知识点主要包括文言文的阅读技巧、词义辨析以及寓言故事中的深层含义等。
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将通过阅读课文原文,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和语言特点,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表达方式。
同时通过掌握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背后的含义和深层哲理。
此外课文后附有一些练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文言文二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课文,通过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领悟到古人的智慧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1. 简述文章目的和文言文的重要性本文将为读者提供关于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的详细解读。
本文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掌握其语言特点,提升阅读文言文的技能。
同时本文也将对文言文的重要性进行探讨,以便引起广大师生和家长对文言文学习的重视。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文言文的地位逐渐凸显出来。
在六年级这一小学阶段的关键阶段,引导学生接触并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还能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本文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特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其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言文两则学弈的翻译
一、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孟子曰:“吾欲观于夫子之门,而吾未得其门而入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弈,古之雅戏也。
学者弈,必求其师。
师者,所以教之弈也。
弈之道,深奥难测,非一日之功。
学者初习弈,如婴儿学步,蹒跚而进,终成骏马。
故曰:“善弈者,胜于无师。
”然无师之弈,亦不可轻视。
学者宜先求师,师者宜先传其道,而后学者得以自悟。
二、译文:古代的学者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人不是生来就懂得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却不跟老师学习,这种疑惑就始终无法解开。
孟子说:“我想进入孔子的门下,但我还没有找到进入的门。
”因此,不论地位高低,不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围棋,是古代的一种高雅的游戏。
学者学习围棋,必定要寻找老师。
老师,是用来教导他们围棋的。
围棋的道理,深奥而难以揣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成的。
学者刚开始学习围棋,就像婴儿学走路一样,跌跌撞撞地前进,最终能成为奔腾的骏马。
所以说:“擅长围棋的人,胜过没有老师的人。
”然而没有老师指导的围棋,也不可以轻视。
学者应该首先寻找老师,老师应该首先传授他们围棋的道理,然后学者才能自我领悟。
围棋之道,犹如人生之路,需师者引路,需学者自强不息。
学者若能虚心求教,持之以恒,终能登峰造极。
而老师亦当尽心竭力,传道授业,不负育人使命。
如此,围棋之道,得以传承,学者得以成才,国家得以兴盛。
夫弈者,非一日之功,非一日之成。
学者需明白,学弈之道,亦如治国之道,需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在围棋的世界里,既有智慧的碰撞,也有人生的哲理。
学者应学会从围棋中汲取智慧,修养品德,成就自我。
总之,学弈之道,贵在师者传道,学者自强。
二者相辅相成,方能成就围棋之道,亦能成就人生之道。
愿学者们能以此自勉,不断追求卓越,共创美好未来。
文言文言文两则翻译
昔者孔子游于匡,有弟子从之,曰:“夫子,吾闻匡人好斗,敢问吾子如何自处?”孔子曰:“吾闻之,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吾既行仁,又何忧乎?吾既行智,又何惑乎?吾既行勇,又何惧乎?且匡人虽好斗,然吾心正,行正,必能感化之,使之向善。
”弟子信之,遂与孔子同行。
译文一:从前,孔子在匡地游玩,有他的弟子跟随着他,说:“夫子,我听说匡地的人喜欢争斗,敢问您打算如何应对?”孔子说:“我听说,仁者不忧愁,智者不疑惑,勇者不畏惧。
我既然行仁,还有什么好忧愁的呢?我既然行智,还有什么好疑惑的呢?我既然行勇,还有什么好畏惧的呢?而且匡地的人虽然喜欢争斗,但我的内心正直,行为端正,必定能够感化他们,使他们向善。
”弟子信服他的话,于是跟随孔子一同前行。
文言文二: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孟子,寡人闻之,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寡人愿闻天下有道之时,礼乐征伐之详。
”孟子对曰:“王言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诚然也。
然天下有道,诸侯不敢以礼乐征伐自专,必待天子之命。
天子之命,所以统天下,正诸侯,齐百姓。
若天下无道,诸侯自专,则礼乐征伐之权,归于诸侯,天下将大乱。
故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此之谓也。
”译文二: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孟子,我听说,天下有道的时候,礼乐和征伐的事都是由天子来决定的;天下无道的时候,礼乐和征伐的事就由诸侯来决定了。
我想听听,天下有道的时候,礼乐和征伐的详细情况。
”孟子回答说:“大王说天下有道的时候,礼乐和征伐的事由天子来决定,确实是这样的。
然而,天下有道的时候,诸侯不敢擅自决定礼乐和征伐的事,必须等待天子的命令。
天子的命令是用来统一天下,端正诸侯,安抚百姓的。
如果天下无道,诸侯擅自行事,那么礼乐和征伐的权力就归到了诸侯手中,天下就会大乱。
所以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就是这个道理。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
课题解释
“弈”是什么意思? 围棋 “学弈”又是什么意思? 学下围棋
读准字音
yì wéi yǔ jù 学弈 惟 与之俱学
hóng hú
huì 诲
鸿鹄
fú yǐ 弗若之矣
zhìzhì 专心致志
yuán zhuó
思援弓缴而射之。
划一划
说一说
译文: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 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 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 “太阳刚出来时清凉 而略带寒意,到了中 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 水里一样热,这不是 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说一说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此处 念“智”)乎?”
议一议
1、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
2、你在学习上有过与弈秋的两个徒弟相同的经 历吗?结果怎样? 3、通过学习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启示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 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 意。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 围棋,学习效果截然 不同,指出这两个人 学习结果不同,并不 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 异。
练习题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为是其智弗若矣?曰:非然也。( 设问 ) )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比喻 (3)、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反问 ) (4)、孰为汝多知乎? ( 反问 )
练习题
按课文内容填空。 (1)、《学弈》一文里,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其 三心二意 。故事使我们 专心致志 ,一人___________ 一人_________ 懂得了学习不可三心二意,应该专心致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道理。 (2)、《两小儿辩日》一文中,两小儿因为_______ 太阳离 ____问题而辩日,“孔子不能决也‘这句话反 人远近 实事求是 的态度,同时 映孔子对待知识持有____________ 学无止境 也能从中悟出______________ 的道理,由此还可 知之为知之, 使我们联想到孔子的一句 话:_________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
文言文两则2
文言文两则学弈①(原文)弈秋②,通国③之④善⑤弈者也。
使⑥弈秋诲⑦二人(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弈,其⑧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⑨弈秋之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集中精神,只听弈秋讲的为听;一人虽⑩听之⑾,一心以为有鸿鹄(wú)⑿内容;另一人虽然也在听讲,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将至,思援⒀弓缴(zhuó)⒁而射之。
虽与之⒂飞来,想着拉弓搭箭去射它。
虽然他和前俱⒃学,弗(fú)若⒄之矣(yǐ)⒅。
为⒆是其⒇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智弗若与(yú)(21)?曰(yuē)(22):非(23)然(24)也。
的智力不如前一个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字词导读:①弈:下棋。
②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③通国:全国。
④之:的。
⑤善:善于,擅长。
⑥使:让。
⑦诲:教导。
⑧其:其中。
⑨惟:只。
⑩虽:虽然⑾之:指弈秋的教导。
⑿鸿鹄:天鹅。
⒀援:引,拉。
⒁缴(zhuó):本课指带有丝绳的箭,又读jiǎo,是交纳,交付的意思,如“缴纳”。
缴付。
收缴。
⒂之:他,指前一个人。
⒃俱:一起。
⒄弗若:不如。
比不上。
⒅矣:了。
⒆为:因为。
⒇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21)与yú:吗。
又读yǔ,如“与人为善”;与时俱进;还读yù,如“与闻”、“与会”。
(22)曰:说。
(23)非:不是。
(24)然:这样。
两小儿辩日(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①。
(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问其故②。
(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儿曰:“我以③日始出时去④人近,而日中⑤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远也。
”时候距离人远。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⑥,(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及⑦日中则⑧如盘盂(yú)⑨,此不为⑩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等到正午时就像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⑾,及其日中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如探汤⑿,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时就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不能决⒀也。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任务中的“文言文二则”应该是指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的“《世说新语》二则”。
《世说新语》中记录了东汉、魏晋时期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本课所选的《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两则。
下边整理分享相关课文及译文。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文言文两则翻译原文
一、《论语·为政》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居于自己的位置,而所有的星星都围绕着它。
”二、《孟子·离娄上》原文: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孟子说:“天如果要赋予某人重大的责任,一定会先让他经历心灵的痛苦,筋骨的劳累,身体的饥饿,身心的空虚,以及行为的颠倒,以此来激发他的心灵,忍耐他的性情,增加他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以下是两则文言文的详细翻译和解释:一、《论语·为政》孔子在这句话中强调了以德治国的理念。
他认为,如果国家的领导者能够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稳定地居于天空中的固定位置,其他星辰都会围绕着它,国家的人民也会自发地遵循领导者的道德榜样,共同维护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为政以德”指的是领导者应以德行为准则来治理国家,这种治理方式是最高尚的。
孔子在这里用“北辰”来比喻德治,因为北极星在夜空中始终位于北方的天顶,象征着恒定和稳定,这是领导者应有的品质。
二、《孟子·离娄上》孟子在这段话中讲述了一个关于天命和人格成长的故事。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承担重大的责任,就必须先经历各种磨难和考验。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意味着天命将要赋予某人重大的责任。
孟子认为,这种责任不是轻易可以承受的,因此天会让人先经历各种苦难。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描述了一系列的磨难,包括心灵的痛苦、身体的劳累、饥饿、贫穷以及行为的挫折。
这些磨难旨在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和能力。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表示通过这些磨难,人的心灵和性情会得到激发和忍耐,从而增长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孟子认为,只有经历过这些考验,人才能成长,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
这两则文言文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道德、修养和责任的重要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言文两则》
《文言文两则》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先人的智慧和情感。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两则文言文,领略其中的韵味与魅力。
第一则文言文,名为《郑人买履》。
有一个郑国人,想要买一双鞋子。
他先量好了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他却忘了带尺码。
已经挑好了鞋子,他才说:“我忘了带尺码。
”于是返回家去取。
等到他再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他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则文言文虽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这个郑国人的行为实在是愚不可及。
他过于拘泥于既定的尺码,而忽略了自己的实际情况。
这让我们不禁思考,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也会像这个郑国人一样,被一些所谓的规则、标准束缚住手脚,而忽视了实际的情况和自身的体验呢?我们应该学会灵活变通,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出判断和选择,而不是一味地遵循死板的教条。
再看第二则文言文,《刻舟求剑》。
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
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靠岸后,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
结果,自然是找不到剑的。
这则故事同样引人深思。
那个楚国人的做法实在是荒谬。
船在行进中,而剑掉入水中是不会随着船一起移动的。
他却愚蠢地以为在船上刻下记号,就能找到掉落的剑。
这告诉我们,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动,不能固执地坚守着过去的经验和方法。
这两则文言文,以简洁生动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两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它们不仅具有趣味性,更具有教育意义。
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行为,避免重蹈覆辙。
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些古老的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不能一味地遵循过去的流程和方法,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改进;在学习中,我们不能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而要理解其内涵,灵活运用。
统编本 六上 古诗文翻译之 21文言文两则
锺子期去世后,伯牙把琴打破了,
值得。 再次。
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 弹琴了,
(他)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像锺 子期那样)值得他为之弹琴的(知 音)了。
【资料袋2】课后
【资料袋3】典故
乐法自然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 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 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 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 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过了十天,成 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 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 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 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 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 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目录
1、伯牙鼓琴 2、书戴嵩画牛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
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
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两则
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两则以下是六年级上册的文言文两则,分别是《伯牙绝弦》和《寓言两则》。
伯牙绝弦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面前!”伯牙内心想着流水,钟子期赞叹道:“妙哉妙哉!就像浩浩荡荡的江河在我面前流淌!”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称自己再也没有知音,于是摔破琴身,终身不再弹琴。
寓言两则原文:《矛与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
”译文:《矛与盾》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穿透的。
”有人问他:“如果用你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郑人买履》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鞋子,于是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寸,用一根绳子记录下来,放在座位上。
他到了市场后忘了带那根绳子。
已经买到鞋子了,才说:“我忘了带尺寸了。
”于是返回去取尺寸。
等到他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去试试鞋子呢?”他说:“我宁可相信我量的尺寸。
”。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文言文两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文言文两则》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哉:zāi(美哉、善哉、呜呼哀哉)巍:wēi(巍峨、巍然、巍巍)弦:xián(琴弦、弦乐器、扣人心弦)轴:zhóu(线轴、轴心、中轴线)锦:jǐn(锦缎、锦绣、锦鸡)曝:pù(曝露、曝晒、一曝十寒)矣:yǐ(悔之晚矣、由来久矣)二、多音字斗:dòu(争斗)dǒu(斗胆)曝:pù(曝晒)bào(曝光)角:jiǎo(角落)jué(角色)三、课文翻译《伯牙鼓琴》【注释】①鼓:弹。
②志:心志,情志。
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一说指东岳泰山。
④善哉:好啊。
⑤巍巍:高大样子。
⑥若:像。
⑦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
⑧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⑨破琴:把琴摔破。
⑩复:再,又。
【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在一旁欣赏。
当(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锺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真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过了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真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
”锺子期去世后,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书戴嵩画牛》【注释】①处士: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
②所宝:所珍藏的宝贝。
③戴嵩:唐代画家。
④《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
⑤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⑥拊掌:拍手。
⑦搐:抽缩。
⑧股:大腿。
⑨乃:却。
⑩掉:摆动,摇。
⑪谬:错误。
两牛相斗时,多是“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
⑫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译文】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宝贝有数百件。
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他)尤其珍爱,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晾晒,有一个牧童看见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幅画画的是斗牛啊。
牛相斗,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之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摇着尾巴在斗,错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两则》原文、注释及参考译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两则》原文、注释及参考译文伯牙绝弦【原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注释】①伯牙:俞伯牙,春秋时楚国人,善弹琴。
钟子期为其知音。
②方:正在。
③鼓:弹。
④志在太山:心里想到高山。
⑤曰:说。
⑥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⑦巍巍:高。
⑧少选:不一会儿。
⑨汤汤(shāng):水流的样子。
⑩破:摔破。
⑪以为:认为。
⑫足:值得。
⑬复:再次。
⑭者:……的人。
【参考译文】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
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并发誓终身不再弹琴。
他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
不仅仅是弹琴这样,对人才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虽有能人,而不能以礼相待,为什么要求人才对你尽忠呢?就好像不善于驾驶车马,好马也不能发挥日行千里的才能。
【道理】此后,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筝曲。
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书戴嵩画牛【原文】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注释】1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
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的意思
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的意思
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的翻译是什么
《囊萤夜读》翻译:晋朝有个叫车胤的人,肃敬勤勉也不知道疲倦,知识非常的广博有很精通的学问。
但是(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电灯,以便在晚上灯下读书)。
夏天的晚上(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铁杵成针》翻译: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相传李白之前在那边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想着放弃。
路过这条小溪的时候,看到一个老婆婆在磨铁杵。
(李白感到奇怪)就去问,老婆婆回答说:“我想要做针。
”礼拜被她的意志所感动,就重新回到山上完成了学业。
第1 页共1 页。
《文言文两则
《文言文两则《学无止境》古有一人,名曰张三,性好学,常以读书为乐。
一日,张三遇一难题,百思不得其解,遂求教于村中之智者李四。
李四曰:“汝之所困,乃常见之惑也。
需静心思考,方能得解。
”张三闻之,归而苦思,然数日无果。
其友王五见之,问曰:“兄何为此愁眉不展?”张三具以告之。
王五笑曰:“兄何不寻他书以求答案?”张三恍然大悟,乃遍阅群书,终有所悟。
然张三未因此而止,其深知学无止境,虽得一解,然未知之理尚多。
遂每日勤奋攻读,不敢有丝毫懈怠。
岁月流转,张三之学识日益渊博,名声渐起。
乡人皆赞其好学不倦,张三却曰:“吾之所为,不过求真理之万一,世间学问无穷尽,吾当终身以学。
”此事传于邻村,有一少年闻之,心生向往,亦立志好学,以张三为榜样。
由是观之,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唯有持之以恒,不断探索,方能在学问之途有所得。
《诚信为本》昔日,有商贾二人,一为赵六,一为孙七。
赵六为人诚信,生意兴隆;孙七则常以欺诈行事,声名狼藉。
某年,城中大旱,货物稀缺。
赵六之货亦供不应求,然其仍按原价售卖,不以灾时抬价谋利。
众皆赞其德,争相购买其货。
孙七见之,心生嫉妒,遂以次充好,高价出售。
初时,亦有不明真相者购买,然不久,众人皆觉受骗,遂不再光顾其店。
及旱情缓解,孙七之店门可罗雀,而赵六之店顾客盈门。
孙七悔之晚矣,欲改过自新,然信已失,再难复得。
此事传遍城中,众人皆曰:“诚信乃立业之本,失诚信者,终无所成。
”自此,城中商人皆以赵六为范,诚信经营,商业繁荣。
此二则故事,一示学之不懈,一示信之重要。
愿吾等皆能从中汲取智慧,行于正道。
文言文两则
文言文两则昔有一人,性嗜鱼,然其家贫,不能常得。
每至市,辄望鱼而叹。
一日,市中鱼贩见其状,问曰:“子何叹?”对曰:“吾爱鱼,家贫不能常得。
”鱼贩曰:“吾有一法,可令子得鱼。
”其人喜,问曰:“何法?”鱼贩曰:“子可每日来市,吾将鱼分与子,子可归而烹之。
”其人曰:“善。
”自是以后,其人日日来市,鱼贩亦日日分鱼与之。
其人得鱼,归家烹而食之,甚乐。
然其家贫,日渐困,终不能自给。
一日,其人复至市,鱼贩见其衣衫褴褛,问曰:“子何以至此?”其人曰:“吾家贫,鱼虽得,而无以为继。
”鱼贩叹曰:“子之嗜鱼,乃致此困,吾不能复分鱼与子矣。
”其人惭,遂不复至市。
又有一人,好学不倦,然其家贫,无钱购书。
每至书肆,辄望书而叹。
一日,书肆主人见其状,问曰:“子何叹?”对曰:“吾好学,家贫不能购书。
”书肆主人曰:“吾有一法,可令子得书。
”其人喜,问曰:“何法?”书肆主人曰:“子可每日来肆,吾将书借与子,子可归而读之。
”其人曰:“善。
”自是以后,其人日日来肆,书肆主人亦日日借书与之。
其人得书,归家读而学之,甚乐。
然其家贫,日渐困,终不能自给。
一日,其人复至肆,书肆主人见其衣衫褴褛,问曰:“子何以至此?”其人曰:“吾家贫,书虽得,而无以为继。
”书肆主人叹曰:“子之好学,乃致此困,吾不能复借书与子矣。
”其人惭,遂不复至肆。
夫嗜鱼者,因鱼而贫;好学者,因学而困。
二者皆因所好而致贫,然嗜鱼者,终日望鱼而不得,好学者,虽困而学不辍。
嗜鱼者,鱼贩之恩,终不能久;好学者,书肆主人之惠,亦不能常。
故人之好,当量力而行,不可因好而致贫,亦不可因贫而废好。
嗜鱼者,若能自力更生,或可得鱼;好学者,若能勤学不辍,或可成才。
此二者,皆当自勉,不可因一时之困,而废终身之好也。
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铁杵成针》)课文原文及赏析
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铁
杵成针》)课文原文及赏析
《文言文二则》是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它包含了两则文言文故事,分别是《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
以下是这两篇文言文的原文及赏析。
一、《囊萤夜读》
原文: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赏析:
《囊萤夜读》讲述了车胤利用萤火虫的光亮来读书的故事。
这个故事传递了一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以及充分利用资源、不畏艰难的品质。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执着。
二、《铁杵成针》
原文: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赏析:
《铁杵成针》讲述了李白在遇到挫折后,通过一位老妇人的坚韧不拔,重新振作起来,最终完成学业的故事。
这则故事传达了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精神,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毅力去克服,而不是轻易放弃。
总的来说,《文言文二则》这篇课文通过两个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勤奋好学、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等优秀品质,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好的教育启示作用。
《文言文两则》翻译分层
一、《孟子·离娄上》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仁者,国之大宝也;不仁者,国之大殃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翻译分层:1. 字面翻译:孟子见到梁惠王。
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有什么可以让我国家受益的呢?”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定要说‘利’呢?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国家受益,大夫问如何使家族受益,士人和百姓问如何使个人受益,如果上下都只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仁爱,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不仁爱,是国家的巨大灾难。
大王您也只需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一定要说‘利’呢?”2. 语境翻译:孟子去见梁惠王,王对他表示敬意,并询问他此行的目的。
孟子以仁义为重,劝诫王不应只追求个人或国家的利益,而应注重仁义道德,认为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3. 文学翻译:孟子拜访梁惠王,王热情相迎,询问他有何妙计使国家受益。
孟子却以仁义为本,告诫王不应只图一己之利,而应倡导仁义之道,以保国家繁荣昌盛。
二、《庄子·逍遥游》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翻译分层:1. 字面翻译: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名叫鲲。
鲲的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
它变化成鸟,名叫鹏。
鹏的背部,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
当它愤怒地飞翔时,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彩。
这只鸟,如果海浪汹涌,就会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南方的大海,是天池。
2. 语境翻译:庄子通过描绘鲲鹏的巨大形象,寓意着事物的无限变化和生命的广阔。
鲲化为鹏,翅膀广阔,能够飞越山海,象征着追求自由和超越的精神。
3. 文学翻译:庄子以鲲鹏为喻,描绘了一幅宏伟壮观的画面。
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
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篇1教材分析:《文言文两则》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步入六年级的第一课。
课文共包括《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则故事。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
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教学目标: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是本课的重点。
四、课前准备: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五、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讨论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
(板书:学弈)(1)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前)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奕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奕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学习的非常认真,认真记忆奕秋所讲的话,另外一个人虽然看似在听奕秋的讲话,却在心里想象是鸿鹄将要来了.想如何拉开弓去射它们,虽然与他人一起学习下棋,却不如他.难道是他的智力不如认真听讲的人吗?不是的!
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辩论,(就过去)问他们在辩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
刚出来的时候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近。
”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马车的车顶那么大。
等到中午,就像盘子一样大,这不就是远的(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凉快,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进入了澡塘,这不就是越近(感觉)越热越远(感觉)越凉吗?”
孔子也无法决断(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话孔子说:“谁说你懂得很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