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原子、分子、离子讲义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离子6大类型知识点归纳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离子6大类型知识点归纳

知识点一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

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

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分子的性质(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

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知识点二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初中化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分子、原子、离子

初中化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分子、原子、离子

初中化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分子、原子、离子一、必考知识点一原子:化学转变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必然质量。

关于原子的熟悉远在公元前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

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境尔顿依如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马上点题目下蓝字"初中化学"关注可获取更多学习方式、干货!)分子:维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维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维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非是单个分子所能维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维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分子的性质(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老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速,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距离。

一样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距离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

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紧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整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距离。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咱们都有如此的生活体验:假设口渴了,能够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能够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二、必考知识点二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非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组成的。

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确实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而每一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因此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初中化学全部讲义

初中化学全部讲义

初中化学全部讲义目录1. 原子和分子2. 元素周期表3. 化学方程式4. 反应速率和平衡5. 酸碱和盐6. 材料的性质7. 燃烧和氧化还原8. 溶液和离子9. 金属和非金属10. 能量变化和化学反应1. 原子和分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共同连接而成的粒子。

-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2.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显示了所有已知元素及其性质和特征。

- 周期表的每一行称为一个周期,每一列称为一个族。

- 周期表可以用来预测原子性质和化学反应。

3.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系数表示化学反应。

- 反应物是参与反应的起始物质,生成物是反应产生的新物质。

- 反应方程式必须满足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原则。

4. 反应速率和平衡- 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生成物或消耗物的浓度变化。

- 平衡状态指反应物浓度不再变化,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 影响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5. 酸碱和盐- 酸具有酸性质,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 碱具有碱性质,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 盐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6. 材料的性质- 材料的性质包括颜色、硬度、熔点、导电性等。

- 材料可分为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

- 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

7. 燃烧和氧化还原- 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火焰、光热和气体。

- 氧化还原是指物质失去或获得电子的过程。

- 氧化剂能氧化其他物质,还原剂能还原其他物质。

8. 溶液和离子-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溶液中存在正离子和负离子。

- 溶解度是指溶质在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9. 金属和非金属- 金属具有导电性、延展性、可塑性等特点。

- 非金属通常是不良导体,易于损坏和断裂。

- 金属和非金属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化合物。

10. 能量变化和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中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包括放热和吸热反应。

新初三暑期班课化学讲义第七讲 原子、分子、离子

新初三暑期班课化学讲义第七讲 原子、分子、离子

初三第7讲教学内容:分子、原子、离子一、知识点回顾一.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__化学性质___的最小粒子。

(不同的分子具有不同的性质)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二.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_质量,体积_都非常小。

自然界中大多数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一滴水中,大约有1.7×1021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质量大约为3×10-26kg。

一滴水与一个水分子比较就相当于是一个地球和一个乒乓球的体积比。

(2)分子在不断地做___无规则__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就越___快__。

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实验探究:实验1、向盛有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 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溶液为无色结论酚酞遇空气和水不变色实验2:向上述酚酞溶液中慢漫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现象溶液为红色结论氨水能使酚酞变红实验3:如图所示:小烧杯A,B中加入酚酞溶液,C中加入浓氨水,用大烧杯将小烧杯A,C罩住烧杯A 烧杯B现象溶液逐渐变红。

溶液不变红解释氨分子运动,进入 A 烧杯中,使酚酞溶液变红。

结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思考:湿衣服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晾干?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因此水受热后蒸发会加快,湿衣服在阳光下容易晾干。

(3)分子之间有一定的_间隔_:同一物质分子间隔:气态>液态>固态;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实验探究:100ml酒精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是否等于200ml?结论: 分子间有一定间隔在通常情况下: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液体分子间的间隔>固体分子间的间隔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___相同________;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_不同__________.(5)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初中化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分子、原子、离子

初中化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分子、原子、离子

初中化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分子、原子、离子必考知识点一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

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

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

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分子的性质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分子之间有间隔。

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

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必考知识点二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Q: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A: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整合:分子、原子和离子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整合:分子、原子和离子

知识整合:分子、原子和离子一、微粒的性质性质:①微粒很小,肉眼看不见;②微粒在不断的运动,且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③微粒之间有间隙,气体微粒间间隙较大易被压缩,液体、固体微粒间间隙较小不易被压缩; 注意:改变间隙,微粒本身大小不变。

二、分子与原子 分子 原子 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性质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1.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2 2 82 原子核核内质子数 第一电子最外层上有2个电子 (带正电) (不带电) (带负电) 原子 原子核 电子 质子 中子(5)三决定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原子的质量:原子核决定元素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练习:辨析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一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还有原子由同种原子构成的一定是纯净物(×)金刚石和石墨混合是混合物2.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注意: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则为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数≠电子数,则为离子结构示意图质子数>电子数:则为阳离子,如Al3+质子数<电子数:则为阴离子,如O2--注意:同种元素的原子与离子比较:①质子数相等②电子数及最外层电子数不同,③电子层数可能相同(3)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常见离子:H+(氢离子) K+(钾离子) Na+(钠离子) Ag+(银离子) NH4+(铵根离子)Mg2+(镁离子) Ca2+(钙离子) Cu2+(铜离子) Zn2+(锌离子) Ba2+(钡离子) Fe2+(亚铁离子) Fe3+(铁离子) Al3+(铝离子)F-(氟离子) Cl-(氯离子) NO3-(硝酸根离子)OH-(氢氧根离子)O2-(氧离子) S2-(硫离子) CO32-(碳酸根离子) SO42-(硫酸根离子)3.相对原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原子分子与离子的概念和区别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原子分子与离子的概念和区别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原子分子与离子的概念和区别原子、分子和离子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是理解化学发展史和物质组成结构的基础。

下面对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进行归纳。

一、原子的概念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带电粒子组成。

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构成。

核心是原子的中心部分,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中性的中子组成。

电子是带负电的粒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核心和电子结构不同。

二、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的粒子。

分子可以是一个元素的原子组成的单质分子,也可以是不同元素原子组成的化合物分子。

例如,氧气(O2)由两个氧原子连接在一起形成分子,水(H2O)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连接在一起形成分子。

三、离子的概念离子是电荷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当一个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时,会变成带电的离子。

正离子是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原子,带正电荷。

负离子是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原子,带负电荷。

离子通过电荷吸引力相互结合,形成电化合物,如氯化钠(NaCl)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

四、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区别1. 组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核心运动的电子组成;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形成的粒子;离子可以是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2. 电荷情况:原子电荷总体为中性,质子和电子的数量相等;分子通常不带电荷,只有在反应中可能获得或失去电子;离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由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形成。

3. 结构类型:原子是组成分子和离子的基本单位;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可以是单质分子或化合物分子;离子由带电的原子或分子通过电荷相互吸引连接在一起形成离子晶体。

4. 物质类型:原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化合物中,是组成分子和离子的基本单位;分子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物质,包括单质分子和化合物分子;离子主要存在于电解质溶液和晶体中,如电化合物。

5. 表示方式: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如H表示氢原子;分子用化学式表示,如O2表示氧分子;离子用带电荷的原子符号或离子式表示,如Na+表示钠离子,Cl-表示氯离子。

初中化学原子、分子、离子讲义

初中化学原子、分子、离子讲义

原子.分子.离子常识点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核外高速活动的电子是按能量由低到高,离核由近至远的次序分层排布的核外电子的活动状态: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电子能量:逐渐升高离核距离:逐渐增大2.原子构造示意图: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3.元素周期表元素:具有雷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周期表与原子构造的关系:①统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雷同,电子层数=周期数②统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雷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②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构造称为稳固构造.解释:最外层电子数雷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建都雷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最外层电子数不合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类似(He,Ne均为稳固构造)常识点2:离子的形成1.界说: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原子团:常作为一个整体介入反响的原子团体)2.分类:(1)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原子掉电子)(2)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原子得电子)3.离子的暗示办法:(1)离子符号:(离子符号歪戴帽,先写数字后写号)Na+.Cl-.O2-.2Mg2+Mg2+——暗示镁离子(一个镁离子)2Mg2+:小2暗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大2暗示两个镁离子离子符号暗示的意义:暗示离子(或一个离子)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系数)暗示离子的个数;(2)离子构造示意图:(特色:最外层稳固构造) 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①金属元素的原子轻易掉去最外层电子,掉去m个电子就带m个单位正电荷,暗示为R m+. 如铝原子Al→铝离子 3Al .(13=2+8+3)原子构造示意图阳离子构造示意图(13>2+8) ②非金属元素的原子轻易得到电子,达到8电子稳固构造,得到n个电子,就带n个单位负电荷,暗示为R n-. 如氧原子O→氧离子O 2-.(8=2+6)原子构造示意图(8<2+8)阴离子构造示意图 4、原子和离子的差别与接洽原子 离子数目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电性 中性带正电荷 带负电荷稳固性 不稳固金属原子易掉电子非金属原子易得电子 稳固符号元素符号:H Al Cl阳离子符号 H + Al 3+阴离子符号Cl -构造示意图特色比对应原子少一个电子层电子层数不变 与雷同电子层数的惰性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雷同互相转化常识点3:分子与原子分子:构成物资的一种粒子,在化学变更中可再分原子:构成物资的另一种粒子,在化学变更中不成以再分 在没有产生化学变更时原子和分子都可再分. 构成物资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资的根本物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有些物资是由分子构成的(H 20.C02等),还有一些是由原子构成的,例如金属.罕见气体.碳(C).硅(Si)等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资.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电子等)在不竭活动.差别:在化学变更中,是否可以构成物资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资:非金属气体单质.酸和多半氧化物(如CO2 H2O SO3 HCl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资:金属.罕见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资:碱.盐物资的构成.构成的描写:①物资的构成:××物资由××元素和××元素构成例: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构成②物资的构成:××物资由××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例: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常识点4:化学式1、概念:用元素符号和数字暗示物资构成的式子2、寄义:A暗示某种物资;B暗示某种物资的构成;C暗示某种物资的一个分子;D暗示某种物资的一个分子的构成.例如:H2O:A暗示水这种物资;B暗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构成;C暗示一个水分子;D暗示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3、分子个数的暗示办法:在化学式前面加系数.若化学式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暗示分子的个数.例如:暗示3个二氧化碳分子:3CO2;4H2O:暗示4个水分子.4、化学式前面的数字的寄义:暗示分子的个数.例如:3H2O:3暗示3个水分子.5、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的寄义:暗示一个分子中所含该元素的原子个数.例如;H2O:2暗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提醒:1.粒子包含质子.中子.电子.离子.原子.分子.原子核等2.留意以下几种对粒子熟悉的误区:(1)电子层排布雷同的粒子属于同种元素.如Na+和Ne属于不合种元素..如H2O和Ne,NH3和Ne原子,它们核内的质子数都为10.(3)同种元素的粒子化学性质雷同,如Na原子比Na+的化学性质生动.3.如何断定物资由分子.原子照样离子构成?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资的根本微粒. 断定物资是由哪种微粒构成的,可以从以下角度剖析:①从物资分类的角度:单质中金属.金刚石.石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如,铁是由铁原子构成,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大部分气体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氮气由氮分子构成. 化合物中的碱.盐以及某些金属氧化物都是由离子构成的. 非金属氧化物如水.二氧化碳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气体化合物大多是由分子构成的.②从物资构成的角度:金属元素构成的物资一般由原子构成,几种非金属元素构成的物资是由分子构成的,典范金属元素与典范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构成.4.如何由构造示意图来断定一种微粒是原子,照样离子?原子构造示意图可以或许简单标明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形,要差别是原子.微粒电性核外电子总数原子不显电性等于核电荷数阳离子带正电小于核电荷数阴离子带负电大于核电荷数懂得核外电子排布,熟悉原子构造示意图,熟悉元生性质与原子构造的关系会剖析阴.阳离子与对应原子的关系,依据构造示意图断定原子.离子应用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常识熟悉元素周期表会剖析多原子核离子所含的质子总数.核外电子总数。

化学原子分子离子

化学原子分子离子

化学原子分子离子
《化学原子分子离子》
一、原子
1.定义原子
原子是物质的最小组成单位。

它是由电荷相互作用而组成,也是任何元素的基本结构。

2.原子的构成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其中原子核是由正电子和质子组成的核心。

电子分布在原子核之外,而电子层又分为不同的能级。

3.原子的特性
原子有很多特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它本身的质量和其电荷。

通过对物质的化学性质,可以推断出原子的电荷和质量。

二、分子
1.定义分子
分子是由同种或不同种的原子组成的最小结构单位。

它是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物质的基本特征。

2.分子的特性
分子有极性、相对分子量以及极性矩阵等特性。

由于这些特性,两种不同的分子可以通过相互作用来形成化合物,从而形成一系列的不同物质。

3.分子的组成
分子的组成取决于其中的原子的构型。

它可以有平面构型、立体
构型或三维构型。

而它的物理性质与其中原子的结构有关,体现出了其内部结构的复杂性。

三、离子
1.定义离子
离子是一种由电荷组成的电性结构,由带正电荷的离子(正离子)和带负电荷的离子(负离子)组成。

2.离子的组成
离子可以是单个原子或离子团,离子团包括两种:一种是单个原子的结合,另一种则是由多个原子和电子组成的电荷结构。

3.离子的特性
离子的特性是受到正负电荷的影响,它与分子及原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本身带有电荷,能够与其他电荷相互作用。

初三化学第4讲分子、原子、离子

初三化学第4讲分子、原子、离子

课题分子、原子、离子课次第4次授课教师上课学生应到人,实到人,请假人,旷课人教学形式课室上课日期和时段学生签名一、教学温故:氧气的实验室制法2H2O2=2H2O+O2↑2KClO3=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二、新知导航研习点1 分子、原子1. 1 分子和原子体积很小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结论:分子和原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少。

1. 2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典型考题】1、(2011·河北)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间有间隔B.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分子间存在斥力C.闻到路边怡人的花香——分子不停地运动D.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分子间存在引力2.(2011.湖北武汉)氨水是一种化学肥料。

打开贮存氨水的容器,就可以闻到一股强烈的氨味。

从微观角度分析,其原因是()A.组成氨水的元素种类发生改变 B.氨分子在不断运动C.氨分子由静止变为运动 D.氨分子的体积变大了3、(2011佛山市·2·2)佛山创文让生活便得更加美好,春夏之交的佛山满眼翠绿、花香四溢。

下列能解释“花香四溢”的是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C.分子间是有间隔的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1. 3 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是什么原因?当糖块完全溶解后,液面比刚开始加入时的液面升高还是降低?此现象说明了什么?1.4 分子与原子的异同分子原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离子最全面的必考知识点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离子最全面的必考知识点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离子最全面的必考知识点初中化学知识还是偏向于理论性的,这都是为高中的实验模块做好基础知识准备!必考知识点一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

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分子的性质(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一般说来,气体分子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必考知识点二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粒子,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必考知识点三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

相似点:(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中;(3)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4)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离子6大类型知识点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离子6大类型知识点

知识点一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

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

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分子的性质(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

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知识点二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离子必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离子必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离子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必考知识点一1、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

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

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2、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3、分子的性质(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

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二、必考知识点二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初中化学离子分子 原子 化合价 化学式 综合讲义

初中化学离子分子 原子 化合价 化学式 综合讲义

初中要点复习(一)一、分子和原子的认识(一)分子的认识1、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自然界中大多数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就越快。

(3)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气态>液态>固态(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2、分子的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3、应用分子的观点认识:(1)纯净物、混合物:纯净物混合物纯净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的。

如冰、水共存物实际为纯净物,因为其中的构成粒子只有一种——水分子。

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

如红磷和白磷的混合体,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关键是把握“物质的种类”或“分子的种类”是否相同。

(2)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水蒸发是发生了物理变化,而水分解是发生了化学变化水蒸发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隔。

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

水分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分子变了,生成的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具有水分子的化学性质。

注意: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组成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

(二)原子的认识1、原子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2、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3、分子、原子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4、分子、原子的相互关系:5、原子的基本性质:(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2)原子同分子一样,也是时刻不停地做高速的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能量越大,运动速度就越快。

(3)原子之间也有一定的间隔原子:分子:例1、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设计灵感源于一个“方盆子”,许多“水泡泡”、许多“水分子”。

下列关于水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水分子是极小的水滴B、1个水分子由1个氢分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C、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D、水分子不能再分(1)构成原子的粒子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元素序号,原子不显电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分子、离子
知识点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高速运动的电子是按能量由低到高,离核由近至远的顺序分层排布的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况:
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
电子能量:逐渐升高
离核距离:逐渐增大
2、原子结构示意图: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元素周期表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4、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分类及化学性质的关系
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元素性质
金属元素一般<4易失活泼
①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②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
知识点2:离子的形成
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原子团: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
2、分类:
(1)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原子失电子)
(2)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原子得电子)
3、离子的表示方法:
(1)离子符号:(离子符号歪戴帽,先写数字后写号)Na+、Cl-、O2-、2Mg2+
Mg2+——表示镁离子(一个镁离子)
2Mg2+:小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大2表示两个镁离子
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
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系数)表示离子的个数;
(2)离子结构示意图:(特点:最外层稳定结构)
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①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失去m个电子就带m个单位正电荷,表示为R m+. 如铝原子Al→铝离子 3
Al.
(13=2+8+3)原子结构示意图阳离子结构示意图(13>2+8)
②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得到电子,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得到n个电子,就带n个单位负电荷,表示为Rn-. 如氧原子O→氧离子O2-.
(8=2+6)原子结构示意图(8<2+8)阴离子结构示意图
4、原子和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原子离子
数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
=电子数
核电荷数=质子
数>电子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
<电子数
电性中性带正电荷带负电荷
稳定性不稳定
金属原子易失电子
非金属原子易得电

稳定
符号元素符号:H Al Cl
阳离子符号
H+ Al3+
阴离子符号Cl-
结构示
意图特点比对应原子少一
个电子层
电子层数不变
与相同电子层数的惰性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相互转

知识点3:分子与原子
分子: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
原子: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以再分
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和分子都可再分。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物质,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H20、C02等),还有一些是由原子构成的,例如金属、稀有气体、碳(C)、硅(Si)等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电子等)在不断运动。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区别:在化学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非金属气体单质、酸和多数氧化物(如CO2H2O SO3 HCl )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碱、盐
物质的组成、构成的描述:
①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元素和××元素组成
例: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②物质的构成:××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
例: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知识点4:化学式
1、概念: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含义:A表示某种物质;B表示某种物质的组成;C表示某种物质的一
个分子;D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

例如:H2O:A表示水这种物质;B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C表示一个水分子;D表示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分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化学式前面加系数。

若化学式前面有了系数后,
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分子的个数。

例如:表示3个二氧化碳分子:3CO2;
4H2O:表示4个水分子。

4、化学式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分子的个数。

例如:3H2O:3表示3个
水分子。

5、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的含义: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例如;H2O: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提示:
1、粒子包括质子、中子、电子、离子、原子、分子、原子核等
2、注意以下几种对粒子认识的误区:
(1)电子层排布相同的粒子属于同种元素。

如Na+和Ne属于不同种元素。

(2)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属于同种元素。

如H2O和Ne,NH3和Ne原子,它们核内的质子数都为10。

(3)同种元素的粒子化学性质相同,如Na原子比Na+的化学性质活泼。

3、怎样判断物质由分子、原子还是离子构成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判断物质是由哪种微粒构成的,可
以从以下角度分析:
①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单质中金属、金刚石、石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如,铁是由铁原子构成,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大部分气体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氮气由氮分子构成. 化合物中的碱、
盐以及某些金属氧化物都是由离子构成的. 非金属氧化物如水、二氧化碳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气体化合物大多是由分子构成的.
②从物质组成的角度: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一般由原子构成,几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典型金属元素与典型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构成.
4、怎样由结构示意图来判断一种微粒是原子,还是离子
原子结构示意图能够简略表明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要区别是原子、阳离子还是阴离子,需抓住它们在电性和结构上的主要区别.
本讲小结
了解核外电子排布,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会分析阴、阳离子与对应原子的关系,根据结构示意图判断原子、离子
运用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知识认识元素周期表
会分析多原子核离子所含的质子总数、核外电子总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