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学的发展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摘要:“新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小说不断涌现出新的潮流。
新时期小说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探索期、高潮期和转型期,每个历史时期又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从一开始借鉴西方艺术形式到转型进行自我调整,中国小说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目前的小说更加重视故事情节,追求价值深度,刻画人物性格。
新时期小说与传统小说相比,加入了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开启了全新的艺术实践,打破了文学封闭的格局,对艺术审美、表达方式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小说;发展流变;现实主义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上,现实主义成为小说的主潮,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小说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随着新时期西方文化的不断渗入,众多作家开始丢弃传统的文化,将小说写作与现实脱节,呈现出过分西化的错误认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众多作家开始正视本土化创作,开始了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
因此,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一下新时期小说的发展流变,目的就在于厘清小说的发展脉络,重视传统文化在今后小说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探索期(1979——1984)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是改革开放初期,虽然人们对外界的文化不再是排斥和否定,但是对于小说是否要融入现代化还是有一定的争论,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还是持有一种观望的态度。
因此这时期的作家主要还是借鉴西方小说的艺术形式,在观念上并没有展现出完全性的改变。
这就导致在这一阶段,中国小说虽然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加入了西方小说的色彩,但是仍旧是保持了一定的理性姿态,有着自身的价值导向和深刻内涵的。
“荒诞”、“象征”作为西方小说的主流特征,所以在这一时期,中国小说开始引入这些手法,将自己的小说加入了这些“现代化”的因素。
虽然在艺术形式上有所借鉴,但是作家们也没有按照西方小说照搬照抄,而是将社会责任感、理性感有所保留。
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是有很强的逻辑情节框架,虽然在内容上体现出一定的错乱性,但这种错乱是由于作者部分借鉴西方艺术形式。
影响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因素。
影响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因素。
以下是我整理的有关于影响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因素。
,仅供参考:一、外部因素: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如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大变革带来的文化上的百家争鸣,与之相适应,文学也出现了繁荣局面。
二、内部因素1、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①文体发展不平衡。
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比如,早在商周时代就有了用文字记载的诗文,魏晋南北朝才有了初具规模的小说,宋金两代出现了宋杂剧和金院本;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比如小说的形成过程就历经了漫长的时间,而赋的形成过程就短的多了。
②朝代不平衡。
如:汉代的赋,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清两代的小说。
③地域不平衡。
一方面,在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的变化,如:建安文学集中在邺都,江西在宋朝涌现出的诗人特别多,此前此后都比较少;另一方面,不同的地域孕育不同的文体,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如:楚辞带有明显的楚地特色,南戏带有突出的南方特色。
2、文学因素的相互作用①俗与雅之间的相互影响、转变、推动。
主要是俗对雅的推动与影响,以及由俗到雅的转变,如宋元时期的戏曲,本是适应市民口味的俗文学,后来经过文人的创作加工,遂有了《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这类精致高雅的作品。
②各种文体之间互相渗透与融合。
如赋的诗化(张衡的《归田赋》),诗的赋化(卢照邻的《长安古意》);苏轼以诗为词,周邦彦以赋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以及诗话、词话等③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
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门论述过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裴子野在《雕虫论》对齐梁以来的诗歌过分追求声色的批评,陈子昂呼吁恢复汉魏风骨,韩柳发起的古文运动。
④文与道的离合。
主要指文学与儒家伦理道德、儒家政治思想的关系,文学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一直制约着文学本身的演进。
此外,道家思想、佛学思想和反应市民要求的思想,也对文学施以不同方向的外力,影响文学的发展。
新时期文学发展脉络
新时期的文学思潮是从伤痕文学开始,历经反思—改革,而从文学表层走向文化深层。
寻根小说带来小说观念的新感悟,继而出现了现代派的先锋小说,它们突破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超越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的限制,小说主题多样化。
在借鉴西方文学流派的观念中又发展着小说创作。
新写实主义小说更把触角伸向社会各个方面,以再生态的描写,多视角、多层面、零度情感介入,不确定内含等表现手法,使小说的内蕴宽泛,作家不再直接地写自我感受,而是以文本让读者去作审美判断。
新时期的小说流派纷呈,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手法的借鉴,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被再认识,都使小说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得以加强。
一、伤痕小说:批判与启蒙新时期文学的第一阶段是以刘心武为代表的《班主任》开端,用现实主义手法对极左路线的专制作揭露和批判,继承与发扬了“五·四”优秀传统,启迪着人们对文学的功能的再认识。
刘心武在《班主任》中,以不凡的勇气和识见,通过两个表面上的好坏分明,实质上都被极左思想扭曲而畸形的中学生形象,揭露和批判了极左思想对青少年的毒害。
尤其是“好学生”谢惠敏的思想僵化,也达到了令人怵目惊心而非“救救”不可的地步。
《班主任》控诉了十年浩劫造成的隐患,并为真实地反映“文革”生活打开了通道。
于是一大批以“伤痕”为题材的小说问世,而把伤痕文学推向高潮的是卢新华的小说《伤痕》。
它不仅通过中国人历来最牢不可破的血缘情感的破碎而把现代迷信的危害剖析出来;而且以真正的悲剧意识冲决了社会主义社会没有悲剧的藩篱。
因而产生了更大的社会覆盖力,从而代表伤痕文学的另一类:直接批判悲剧年代的悲剧。
由于伤痕文学出现在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初期(1997年始),它摆脱了虚假、夸饰,转向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真实的情感的再现,作为一个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起到一定的先锋作用,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政治与社会层面上。
尽管当时有些作品还很粗糙,艺术上不尽完善,但它以过去的“十年浩劫”作为批判对象,揭露它在各个方面对人民群众的伤害,剖析这种种伤害所造成的难以愈合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疤痕,把文革的反动实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同时党和人民群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的不屈斗争的真实再现,都使新时期的文学受到影响,这些都标明现实主义的复归。
新时期文学的发展
《布礼》
张贤亮
作者简介: 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 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 职,并任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 作协主席团委员。受家庭影响,从小深受 中国古典文学熏陶,中学时代开始广泛接 触俄罗斯文学和法国文学作品,并尝试文 学创作,曾写作发表了60余首诗歌。
1979年重新执笔创作。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灵与肉》、《邢老 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克》、《初吻》等;中篇小说《河的子 孙》、《龙种》、《土牢情话》、《无法苏醒》、《早安朋友》、 《浪漫的黑炮》、《绿化树》等 ;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男 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以及长篇文学 性政论随笔《小说中国》。散文集有《飞越欧罗巴》、《边缘小品》、 《小说编余》、《追求智慧》等 。曾三次获得国家级小说奖,多次 获得全国性文学刊物奖,获国家与宁夏自治区“有特殊贡献的知识分 子”和称号。有九部小说被搬上银幕,作品被翻译成27种文字在世 界各国发行,有广泛的国际影响。1993年初,作为文化人“下海” 的主要代表人物,创办华夏西部影视。如今华夏西部影视城公司下属 的镇北堡西部影城已成为宁重要的人文景观和旅游景点,被誉为“中 国一绝”。华夏西部影视城的成功,证明了在市场经济社会发挥人的 智慧与管理的重要,为较为滞后的西北地区发展经济提供了一条思路。
1957年错划为右派,被遣送到北京西山绿化大队等处劳 动,当过马车把式,烧过石灰;还在北京茶淀、团河等劳 改农场长时间同各色劳教人员一起,从事沉重的劳动;以 后又到山西,在砖窑场里当过窑工,在煤矿上挖过煤。 1979年平反后,重新执笔,陆续发表了大量的作品: 《大墙下的红玉兰》、《第十个弹孔》、《杜鹃声声》、 《泥泞》、《葵花嫂外传》、《遗落在海滩的脚印》、 《伞》、《远去的白帆》、《雪落黄河静无声》、《风泪 眼》、《北国草》等。其中《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 的白帆》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第十个弹孔》获文化 部颁发的优秀故事片奖,《雪落黄河静无声》获《中篇小 说选刊》优秀中篇小说奖。现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中国 作协理事、北京市作协常务理事、北京市政协常委。
浅谈新时期中国文艺现状以及发展方向
浅谈新时期中国文艺现状以及发展方向内容摘要:中国文艺,指中国的文学艺术,涵盖了中国的各种文化和艺术,如文学、建筑、民间艺术、饮食、服饰、影视等等。
凝聚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传承。
是经过作家艺术家情象思维(用情感和形象进行思维)熔成观念形态的审美意象,再经过艺术载体的物质传达铸成审美艺象的艺术灵魂。
本文从我国新时期文艺现状、文艺的社会价值以及新时期中国需要新的一次文艺复新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中国文艺社会价值文艺复兴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现状近两年来, 文艺理论界就文艺学的现状、危机和出路等问题展开了严肃、有益的学科反思, 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 但有些看法也值得商榷。
这里仅就涉及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学现状基本估价的三种看法:一、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学走的是“全盘西化”之路吗?二、20世纪80年代我国文艺学的“主导范式”仅仅是“审美自律论”吗?三、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学在走下坡路吗?新世纪中国文艺理论走过的百年历程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汲取、融合中国古代文论理论资源并进行现代转换的历程, 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借鉴和吸收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并与中国文论传统相融合的历程, 也是伴随着民族命运的沉浮而艰难探索、曲折前进的历程。
经过百年的发展、革新、积累、创造, 中国文艺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一个不同于20世纪末之前可概括为“古典文论”传统的一个现代新传统。
这个现代新传统, 尤其在20世纪最后20多年即新时期以来获得了多元的、全方位的大发展, 它的异于古典传统之“新”, 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尽管在这一过程中走过一些弯路, 尽管这一新传统本身也还需要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新时期以来文艺学所取得的诸多成果本。
第一, “文革”以后二十多年来, 我国的文艺理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所达到的理论水平, 不仅远远超越了“文革”十年和新中国以来十七年, 而且也超越了20世纪前半期的几十年, 对此应当给予足够的估计和充分的肯定# 第二, 从80年代到90年代, 我国文艺学不存在所谓前高后低、在走下坡路的情况, 而是呈总体上升、稳步发展的态势。
新时期文学
第三节 80年代后期的文艺思潮 80年代后期的文艺思潮
一、80年代后期文化思潮与社会思潮的发生 80年代后期文化思潮与社会思潮的发生 80年代后期文艺思潮的特点 年代后期文艺思潮的特点: 二、 80年代后期文艺思潮的特点: 1、着眼新格局的建立 2、文学的本体性被受关注 3、文学争论的焦点发生变化 80年代后期文艺思潮的论争 年代后期文艺思潮的论争: 三、 80年代后期文艺思潮的论争: 1、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论争 2、关于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 关于文学的“文化寻根” 3、关于“重写文学史” 关于“重写文学史”期文学思潮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 第二节 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 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 第三节 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 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 第四节 90年代的文学思潮 90年代的文学思潮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
一、新时期文艺思潮的发展历程 二、复苏的文艺论争: 1、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论争 2、现实主义的论争
第二节 80年代前期的文艺思潮 80年代前期的文艺思潮
一、80年代前期文化思潮与社会思潮的发生 80年代前期文化思潮与社会思潮的发生 8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的特点 二、 8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的特点 8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的论争 年代前期文艺思潮的论争: 三、 8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的论争: 1、西方现代派的大讨论 2、文艺界清楚精神污染的斗争 3、文学中人情人性人道主义的大讨论
第四节 90年代的文艺思潮 90年代的文艺思潮
一、90年代前期文化思潮与社会思潮 的发生 90年代前期文化思潮与社会思潮 9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的特点 二、 9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的特点 9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的论争 年代前期文艺思潮的论争: 三、 9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的论争: 1、“新写实”文学思潮 新写实” 2、“新状态”文学思潮 新状态” 3、人文精神和“文化保守主义” 的话题 人文精神和“文化保守主义”
第五章 新时期文学
9《废墟》
• 借废墟抒发自己对历史文化的哲理性思考,阐述对历 史文化应有的态度。思路宏阔,想象丰富,激情洋溢, 文笔潇洒畅达。 • 泛读作品 • 〈内奸〉 田玉堂的形象及意义。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 〈芙蓉镇〉 以一个小镇的风云变幻,反映从六十年代 初至七十年代末近二十多年的我国农村乃至整个中国 社会的历史变迁。胡玉音形象。浓郁的山野乡土气息。 • 〈大雁情〉 作品提出了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知识分子 的问题。叙事、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构思精巧, 耐人寻味。
7《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1)作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作品抒发了儿女对祖国母亲的赤诚情怀。表达诗人和 同时代青年对古老而贫穷、新鲜而壮丽的祖国的新的 感受,描写了自己与祖国母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辰齿相依,荣辱与共的血肉联 系,倾吐了自己愿为祖国的富饶、荣光和自由献身的 儿女深情。 (2)艺术特色 运用大胆、新奇的意象组合,具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 巧妙地运用了前后内涵反差极大的两组意象进行对照, 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排比句的运用也在节奏和语势 上增强了诗作的感染力。
8〈拣麦穗〉
• (1)复式主题
• 作品写了村姑梦的轻易幻灭和小姑娘梦的不由自主的 失落。对两个梦的描写构成双重主题:对旧中国劳动 妇女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现状以及她们对悲惨处境麻 木顺从的精神状态的深切叹息,对小姑娘与卖灶糖老 汉之间超越世俗的纯洁自然的感情与关系的赞美和向 往。它们两相映衬,表现了作者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 否定和对理想人生形式的肯定。 • (2)艺术特色 • 〈拣麦穗〉深刻的主题是通过梦幻的手法来体现的, 形成深邃的意境。笔调哀婉淡远,略带忧伤。
“改革文学”,
• 这一阶段的创作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鲜明地体现了现实主义 精神的复归与发展;80年代中期以来在更开放的大背景下不 断涌现的诸多佳作,如《北方的河》、《迷人的海》、《红 高梁》等,大胆借鉴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表现手法,开拓了表 现空间,但仍然对社会现实进行了厚实而深入的描写,表现 出现实主义精神的深化。王蒙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探索。 他发表了《春之声》等一组采用意识流手法的中、短篇小说 获得了成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3)新时期的散文创作 • 新时期的散文的复苏和繁荣经历了“挽悼性散文”、“抒情 散文”到90年代的文化文化散文的发展曲线,对余秋雨的创 作应该加以注意。新时期散文领域的主力军是报告文学,题 材广阔,主题深刻,关注的问题非常尖锐,不断引起强烈的 社会反响;写法上文学性得到增强,向“小说化”、“散文 化”的趋势发展;80年代中期出现“宏观全景式”的大作品。 报告文学的兴盛是与社会的改革开放大环境息息相关的。
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一、前言近几年来,中国文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在文学市场的刺激下,更是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本文将会就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现状、问题,并探讨中国文学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二、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其中诗歌、散文和戏曲等艺术形式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且逐渐成为中国文学的独特特色。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伴随着新时期的来临,文学的写作也在各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早期,文学作品不再只是提供了关于工农等阶层的描写,而且开放社会摸索出的新方向也得到所写,作品题材也逐步转向市场和大众文化。
此外,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文学作品也逐渐有了更多元化的特点,文学内涵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三、当代中国文学的现状当代中国文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期,它充分体现了现代人的新时代追求。
首先,文学题材从早期农村生活和工业化过渡,转向了更多元化的方向,如历史、社会现象、科幻、神话传说等等。
其次,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级和提升,特别是现代化的网络语言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更亲切、生动和普及化的特点。
不仅如此,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交流以及多元文化交汇也使得中国文学得到更广泛和更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学术交流平台。
另外中国的网络文学市场也迅速壮大,不少新锐小说家也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关注。
四、当代中国文学难题虽然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总体趋势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快速发展和市场化使得一些文学作品受益,但也出现了轻薄低俗、只追求卖座和功利的文学作品,这让人们对中国文学质量的担忧加大。
另外,一些作家,在流行趋势面前沦为“写作机器”,不断推出书籍而缺少文学内涵和精神内核,这将是长期影响当代文学中国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当代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中国文学现阶段的发展和品质的更高要求,呼唤大量的青年作家来推广文学的本质,使文学重新成为一种思想和文化的塑造力量。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文学之间的交流和传播也将更加便捷和快速。
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过程(上)
作者: 戴克强
出版物刊名: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26-34页
主题词: 新时期文学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现实主义 马克思主义 发展过程 现代主义 文艺理论社会主义文学 文艺与政治 知青文学
摘要: 1976年10月一声春雷,四人帮长达十年的法西斯统治结束了.从那时至今,新时期文学走过了二十年风雨历程.从文艺思想上说,这是不断突破禁锢,锐意进取并取得实质性进步的二十年;从文艺创作实践来说,这是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取得大繁荣大丰收的二十年.回顾并总结新时期二十年的文艺运动与创作发展的历程,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依照新时期二十年的文学的发展变化情况,可以将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拨乱反正期(1977—1984年)第二阶段:全面发展期(1985—1989年)第三阶段:稳步转型期(1990—1996年)。
新时期文学(1976年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肯定“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评两个“凡是”,要求 “解放思想”;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出党 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文艺界拨乱反正和艺术自由的提倡
1977年至1979年,政治的拨乱反正也贯彻到文 艺领域。集中清算了“四人帮”的极左文艺观念。 文艺组织恢复工作。文学刊物相继复刊。一批被打 倒的作家“归来”,重新获得了创作的权利和自由。
茂和他的女儿们》、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②对改革现实的近距离反映:
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
贤亮《男人的风格》、路遥《平凡的世界》、贾平 凹《浮躁》
③知青题材
从维熙《北国草》、叶辛《蹉跎岁月》、张抗抗
《隐形伴侣》、梁晓声《雪城》、老鬼《血色黄 昏》、张承志《金牧场》
主体性的认识和人的主体性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2、文化寻根的讨论。文学论争从纯粹的文学作品
变化到纯粹理论的争鸣。文学在现代化的过程中, 显示出强烈的本土意识,出现了“文化寻根”热等, 出现了以地域文化为明显标识的作家。如韩少功、 李杭育、郑万隆等。 3、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 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学史” 专栏,陈思和、王晓明主持。重写文学史,是80年 代
1、历史小说热
姚雪垠《李自成》(二、三)、徐兴业《金瓯缺》、
凌力《星星草》、《少年天子》、任光椿《戊戌喋 血记》、蒋和森《庚子风云》
2、革命战争题材
魏巍《东方》、《地球的红飘带》、黎汝清《皖南
事变》、孟伟哉《昨天的战争》
3、现实生活题材
①对“文革”年代的描写与反思:
莫应丰《将军吟》、蒋子龙《蛇神》、周克芹《许
新时期下儿童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新时期下儿童文学的创新与发展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飞速发展,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新时期下儿童文学的创新侧重于从丰富的文化基础、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和数字化的阅读体验三个方面提高儿童文学的质量和影响力。
一、多文化融合推动儿童文学创新儿童文学作为一个文学体裁,与文化密不可分。
因为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往往受到家庭与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儿童文学作为向儿童传递知识和价值观念的媒介,理所当然地受到文化的影响。
随着国际交流和互相了解的加深,多元文化在儿童文学中得到了更好的展现。
不同文化的故事、传说、神话通过儿童文学的形式呈现给儿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比如,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被改编成日本动漫《白蛇缘起》等,这种国际化的创新促进了儿童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有利于构建一个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世界。
二、数字化阅读引领儿童文学转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字技术的普及,数字化阅读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数字化阅读的优势在于可以给儿童带来更加互动化和场景化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可以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数字化阅读的创新也反映在儿童文学作品上。
比如,现在有许多儿童绘本App可以让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互动体验,如填涂绘本人物等。
这类应用的出现使儿童对阅读的兴趣被进一步激发,从而加强了儿童文学作品的创新和发展。
三、现代教育需求倡导儿童文学的收敛与深入现代社会教育的主题,在于提升儿童的综合素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成长并获得感性与认知上的提高。
因此,现代教育需要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儿童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正是这种形式之一。
在儿童文学中,应该注重挖掘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和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引导他们去直接参与儿童文学的创作和故事演绎过程、甚至是角色扮演。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独立思考和想象力,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一个稳定的基础。
总之,新时期下,儿童文学的创新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需要基于多元文化、数字技术、现代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思考和发展。
新时期小说创作成就和发展
新时期小说创作成就和发展新时期小说创作成就和发展耿富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文学创作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新时期短篇小说是新时期文学中一支最突出的部分,它取得的成就是建国以来无与伦比的。
如果我们把建国后十七年小说创作的原则概括为有限的革命现实主义,把“文化大革命”十年概括为反现实主义的话,那么,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小说创作则完全恢复了现实主义传统,而且表现了相当充分的革命现实主义原则。
具体来看,新时期小说创作取得的成就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突破禁区之一———写社会主义现实的阴暗面时期即文革造成的伤痕,所谓“伤痕文学”“伤痕文学”内容主要表现为对“文革十年”里“四人帮”罪行的揭露。
作品的主旋律是写苦难,写悲剧,写哀痛,是对“四人帮”累累罪行的控诉;对无数受害的干部、知识分子、“知青”以及一些普通群众的不幸给予同情和抚慰。
这类文学最早发表的短篇小说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
另有宗璞的《我是谁》、张贤亮的《牧马人》、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叶辛的《蹉跎岁月》及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等。
二、突破禁区之二———反思历史的“反思文学”“反思文学”的主旋律是感情的愤怒的发泄,激动有余而思辨不足。
它继承了伤痕小说大胆揭露的特点,但是它的内容深度和涉及时间的广度要远远超过了伤痕小说。
它反映了建国以来的历史曲折性,写出了贯彻“左”倾政策而制造的人“妖”颠倒的现实,也描写了老干部的自省意识。
如古华的《芙蓉镇》、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及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和张弦的《记忆》等。
三、突破禁区之三———改变“车间文学”的模式,反映当前改革内容的“改革文学”“改革文学”主要反映企业管理的改革,如蒋子龙的系列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和《乔厂长后传》;后涉及到工业经济体制的改革,如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再后着意描绘改革中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如贾平凹的《腊月·正月》等。
第六章 新时期文学思潮与运动 (2)
5.“反思文学”的思想艺术成就及意义
(1) 把理性批判精神注入了文学,所涉及的问 题即是政治批判又超越了政治批判,使之更 加理智、冷静;
(2) 在题材方面大大扩展了文学的艺术视野;
一是热忱呼唤改革,努力跟上时代步伐,对改 革的迚程作了及时迅捷的呾持续的反映不描 写。
二是力图整体地反映变革中的时代、社会不 人,真切地描绘出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三是改革文学创造了一批以改革家、开拓者 为中心的当代英雄,此外还通过对各色人物 的创作表现了改革背景下的各种心态世相。
4.评价:改革文学的成就没有反思文 学高,有“急就章”的现象,作家情 绪上比较浮躁。 主要问题和缺点:一,矛盾冲突简单
文化大革命文学,集中揭示了十年浩劫给人 们的肉体和精神所造成的累累伤痕。
1978年9月2日,《文艺报》召开座谈会,讨
论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 “伤痕文学”的提法开始流传。
2.“伤痕文学”思想内容上的基本特点:
(1)否定文革。
(2)反个人崇拜。
题材范围:暴露文革时期生活。文化
大革命的本质是:“非人化”,使人
啼哭呼号的童年期进入了理想张扬的青春期。
⑵乡土作家的“返回故土”意向
代表作家:路遥、贾平凹、陈忠实、莫言、张 炜等。凢着对变革敀土呾变革自我的热切愿望, 这些作家大夗都积极地投入过反思文学戒改革 文学,如路遥轰动一时的《人生》,贾平凹也 从80年代初的写阴暗面转向写光明的改革呾艰 涩的反思,如《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 《腊月·正月》等,张炜的秋天系列自丌必说, 莫言在《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中 也融迚了反思呾改革的味道。
论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
论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摘要]女性文学指的是由女作家所创作的,能够表现自觉并且成熟的女性意识,用来体现女性的生活、情感还有体验。
新时期的女性文学主要随着思想解放运动、“人”的意识的自我学习、女权主义理论的引进以及国内女性文学批评产生从而渐渐形成高潮。
在各个历史的发展阶段,女性文学都会与以前的文学表现形式以及发展的特点有不同之处。
我国新时期女性文学批评不是单一地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相似,而是呈几个不同方面的状态,组成了新时期女性文学批评的文化批判,使女性文学批评成为一种包容性广阔的开放体系,并且具有了中国的生存话语。
本文阐述了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背景和特征,从而引出对新时期女性文学批评发展演变。
[关键词]新时期;女性文学;偏误;批评Abstract:Female literature refers to the creation of the woman writer,conscious and able to demonstrate a mature female consciousness,to reflect women's lives,as well as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With the new era of female literature major ideological liberation movement,"people" conscious self-learning,as well as the introduction of feminist theory of female literary criticism produced thereby gradually forming a climax. In each historical stage of development,women and literature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vious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forms and there are differences. Our Feminine Literary criticism is not solely with the Western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is similar,but showed several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state,the composition of the new era of cultural criticism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enable women to become an inclusive literary criticism vast open system,and has the survival of Chinese word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era background female literature,which lead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for the evolution of female literary criticism.Keywords:The new period;Women Literature;Bias;Criticism目录论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 (1)前言 (2)1新时期女性文学发展的背景 (2)1.1女性文学的内涵 (2)1.2新时期女性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2)2新时期女性文学的特征 (3)3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批评形态 (4)3.1新时期女性文学批评的走向 (4)3.1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批评 (4)3.1新时期女性文学批评的偏误 (5)3.1.1欠缺艺术形式的探索 (5)3.1.2批评视野狭隘 (5)3.1.3缺少理论建构意识 (6)3.1.4表现出了双向的迷误 (6)4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思考 (6)结论 (7)参考文献 (8)前言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的解放程度越来越高,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写作,活跃的青年女作家的数量跟以前相比是要少得多的。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介绍本文档将重点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初至今,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演变,反映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化。
我们将探讨不同时期的文学风格、主题以及一些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五四文学运动(1919-1927)五四文学运动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
这场运动在中国“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下兴起,标志着文学从传统形式转向现代性。
许多年轻的作家和文学家开始在文学作品中探索新的思想和观念,对封建传统进行反思。
胡适、鲁迅等作家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新时期(1949-1976)新时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始,这一时期的文学主题主要以宣传社会主义、夸大革命和建设成就为主。
文学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味,融入了大量的宣传元素。
钱钟书、茅盾等作家被认为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文化大革命(1966-1976)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文学受到了严格的审查和控制,许多作家被迫停笔或遭受迫害。
然而,也有一些作家通过隐晦的方式表达对动荡局势的思考和批评。
改革开放(1978-至今)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新时代的到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文学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些作家开始关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普遍问题,呈现出更多的个体化和现实主义倾向。
余华、莫言等作家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
结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经历的巨大变革。
从五四文学运动到改革开放,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特点。
中国当代文学不仅是艺术创作,也是对社会、历史和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对这一历程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
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过程(下)
作者: 戴克强
出版物刊名: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37-44页
主题词: 新时期文学 报告文学作品 转型期文学 发展过程 《白鹿原》 小说创作 历史题材作家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泡沫文学
摘要: 三、稳步转型期(1990-1996年) 1、在经过短暂的沉寂之后,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确立,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哲学社会科学必然受到冲击,文学也不例外。
文学作品的创作出版销售流通更进一步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作品的商品属性为人所共识。
然而这并不是说文学作品都应“商品化”。
文学作品的价值标尺决不应追究或主要追究它的销售量。
横流的物欲使一部分文学家、艺术家心理失衡,社会分配的不公又使他们感到愤懑和迷惘,对经济效益的关注使出版界不得不炒出一些低级媚俗的作品,严肃高雅的论著及作品少人间津。
五光十色、瞬息万变的现实又容易造成一种浮躁的社会氛围;经济大潮席卷了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人都在其中充分表演,弄潮的绝不只是蚊龙灵龟。
文学、二其是高雅文学)确实受到了强烈冲击,处在适应而又不适应的状态。
如同当今社会上有孔繁森、徐虎、陈冠玉这种品德高尚堪为楷模的好人,也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小人一样,文学现状也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在为它的成绩怡悦欢庆的同时,又不能不引起忧虑和思索。
新中国文学变化
新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是在曲折中不断开拓自己的广阔道路的。
从解放之初的筚路蓝缕到新世纪的繁荣,因文学生态环境和发展特色的差异可分为前后两个30年。
前30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初的17年。
由于人民革命的胜利,广大作家同人民一起欢欣鼓舞,一起经历全国解放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当时,歌唱新社会的光明,回顾革命斗争的艰难,很自然地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题材和主题。
1958年后虽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但大多作家高扬革命理想的同时仍以现实主义为基础。
特别是在战乱中成长起来的一批作家,他们受到"五四"以来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传统的哺养,创作了许多至今被誉为"红色经典"的优秀作品。
其中,"回顾革命史"的代表作有孙犁的《风云初记》、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等长篇小说和胡可的《战斗里成长》、陈其通的《万水千山》等写革命战争的戏剧以及杨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与杨益言的《红岩》等反映地下悲壮斗争的作品。
"歌颂新社会"的代表作,如:郭沫若的《新华颂》、贺敬之的《放声歌唱》、公刘的《在北方》等诗歌,老舍的《龙须沟》、曹禺的《明朗的天》等剧作,还有艾芜的《百炼成钢》、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等长篇小说。
散文和报告文学中这类作品更多。
如歌颂英雄人物焦裕禄、向秀丽、王杰、雷锋等的报告文学,还有如徐迟、华山、周钢焰、李若冰等人反映新中国建设战线的诸多作品。
同时,还有写古代历史的作品,如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部)以及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文成公主》等历史剧,此外,儿童文学中有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阮章竞的《金色的海螺》、刘厚明的《马兰花开》、孙幼军的《小布头奇遇记》等童话和金近、圣野、袁鹰、柯岩等的儿童诗。
以上作家生活基础深厚,艺术描写生动,人物形象刻画鲜活,他们的作品大多抒发革命激情和乐观主义精神,突出地刻画人民革命英雄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新人,风格明朗欢快,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
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文学特征。
中国新时期文学是指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发展阶段。
新时期文学的特点有:
1 主题明确,鲜明的社会主义主题。
新时期文学的主题是建设社会
主义社会,表现了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的历程。
2 艺术形式多样,注重实际。
新时期文学采用了各种艺术形式,如
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电影等,注重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3 内容丰富,注重人民性格。
新时期文学表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
历史事件和人物,注重人民的生活和性格。
4 民族文学的复兴。
新时期文学大力振兴民族文学,发扬民族文化
传统,并结合社会主义现实进行创新。
5强调文学艺术的实践功能。
新时期文学强调文学艺术的实践功能,即通过文学艺术来宣传社会主义理想,教育人民,提高人民的思想文化水平。
6 注重人民生活的再现。
新时期文学注重人民生活的再现,表现人
民的日常生活、工作、娱乐、斗争和梦想。
7 关注现实社会。
新时期文学关注现实社会,揭示社会矛盾,反映
人民的愿望和期望。
8 关注个人命运。
新时期文学关注个人命运,表现人物的成长、性
格、情感、人生观和人生抉择。
9 强调现代性和时代性。
新时期文学强调现代性和时代性,表现新
中国建设的新气象、新风貌和新生活方式。
10多元文化交流。
新时期文学倡导多元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7年11月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 文学”发轫作,引出轰动,走上文坛。短篇小说代表作还 有《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中篇小说代 表作有《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长篇小说 有《钟鼓楼》《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 发 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开伤痕文学先声,被认为是新时 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并由此 取得在文坛上的地位。后又发表《爱情的位置》、《醒来 吧,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奖)等小说,曾激起强烈反响。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班主 任》、《母校留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中篇小说 《秦可卿之死》,中短篇小说集《绿叶与黄金》、《大眼 猫》、《都会咏叹调》、《立体交叉桥》、《519长镜 头》,中篇小说集《如意》、《王府井万花筒》、《木变 石戒指》、《一窗灯火》、《蓝夜叉》,纪实小说《公共 汽车咏叹调》,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 文学奖)、《风过耳》、《四牌楼》等,还出版有散文集、 理论集、儿童文学等作品以及8卷本《刘心武文集》,刘 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 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1985年发表纪实作品《5· 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 调》,再次引起轰动。1986-1987在《收获》杂志开辟 《私人照相簿》专栏,开创图文相融的新文本,1999年 推出图文融合的长篇《树与林同在》。1992年后发表大 量随笔,结为多种集子。 1993年开始发表研究《红楼梦》的论文,并将研究成果 以小说形式发表,十多年来坚持从秦可卿这一人物入手解 读《红楼梦》,开创出“红学”的“秦学”分支。 1995年后开始尝试建筑评论,1998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2004年由中国建材 工业出版社出版《材质之美》。
二、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第十个弹孔》
1、作者简介 从维熙,男,1933年出生于河北省遵化县,童年在故乡 度过。1952年在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处女作是一篇刊登在《光明日报》上的征文,同年又 在当代着名作家孙犁主编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发表 了第一篇小说。1953年毕业后,被分配在北京市郊区的 青龙桥小学教书。同年冬季,调到《北京日报》社任农村 记者。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七月雨》和《曙光升起 的早晨》,1956年出版长篇小说《南河春晓》,同年出 席了全国第一次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并经当代着名作家 康濯介绍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开始了专业文学创作。
2.创作背景: “编《大路歌》的失败,使我产生出弃瞎 编、写真实的求变革的想法。” 为什么写这篇小说,据他说,这是出于对 文化大革命的“积存已久的腹诽,其中集 中体现对‘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强烈 不满”。
3.内容简介: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书中的那位中学教 师所讲的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戏剧性,但仅寥寥 数笔就勾勒出几个互成对照的青年形象。一个是 “四人帮”时期遗留下来的失足者,那位老师不 顾同事们的怀疑,为他恢复名誉。但这个失足者 倒不成问题,问题出在那个团支书思想受到蒙蔽, 甚至比那个小捣蛋都不开窍;但她热情很高,而 且动不动就天真地把自己看也没看过的文学作品 斥为淫秽读物。相比之下,第三个学生就是个被 肯定的人物了,在整个动乱期间,她的家庭环境 保护了她的心灵健全,因为她家书橱里还继续放 着托尔斯泰、歌德、茅盾和罗文学 改革文学
第一节、伤痕文学
代表作:刘心武《班主任》 卢新华《伤痕》 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得名:卢新华《伤痕》
一、刘心武《班主任》
“伤痕文学”始于《班主任》 刘心武的《班主任》是“伤痕文学”中公 开发表得最早的一篇,正如《剑桥中华人 民共和国史(1966-1982)》卷中所说的: “‘伤痕文学’的第一次表露,也是实际 上的宣言,应推刘心武(1942年生)1977年 11月发表的《班主任》。”
1957年错划为右派,被遣送到北京西山绿化大队等处劳 动,当过马车把式,烧过石灰;还在北京茶淀、团河等劳 改农场长时间同各色劳教人员一起,从事沉重的劳动;以 后又到山西,在砖窑场里当过窑工,在煤矿上挖过煤。 1979年平反后,重新执笔,陆续发表了大量的作品: 《大墙下的红玉兰》、《第十个弹孔》、《杜鹃声声》、 《泥泞》、《葵花嫂外传》、《遗落在海滩的脚印》、 《伞》、《远去的白帆》、《雪落黄河静无声》、《风泪 眼》、《北国草》等。其中《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 的白帆》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第十个弹孔》获文化 部颁发的优秀故事片奖,《雪落黄河静无声》获《中篇小 说选刊》优秀中篇小说奖。现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中国 作协理事、北京市作协常务理事、北京市政协常委。
4.作品评论: 文学的第一朵报春花(崔道怡 )
这部作品所讲述的悲情故事,触及了被长时间的 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所摧残的人间亲情,唤醒已 经厌倦了紧张斗争的中国人内心感情中久遭压抑 的一面,成为此时关于思想解放和艺术民主的第 一次文学尝试。划开了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 界限,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不足:作品有着较重的说教色彩
刘心武: 当代作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 四川成都人。1942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 1950年后定居北京。曾当过中学教师、出 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 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后任中学教员15年。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 社编辑,参与创刊《十月》并任编辑。 1979年起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 主编等职,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1987 年赴美国访问并在13所大学讲学。
1.作者介绍:刘心武,以短篇小说《班主 任》成名,该作被视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 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其长篇小说 《钟鼓楼》曾获得茅盾文学奖,是当代主 流作家之一。90年代之后,成为《红楼梦》 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 坛》栏目就秦可卿等专题进行系列讲座, 对民间红学的蓬勃起到推动作用。
作品多次获奖,如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 茅盾文学奖;短篇小说《班主任》获1978年全国 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此外短篇小说《我 爱每一片绿叶》和儿童文学《看不见的朋友》 《我可不怕十三岁》都曾获全国性奖项;长篇小 说《四牌楼》还曾获得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 大奖。 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至2005年初在 海内外出版的个人专著以不同版本计已逾130种。 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译为法、日、英、德、俄、意、 韩、瑞典、捷克、希伯来等文字发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