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游客旅游方式差异研究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摘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旅游体验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口味、宗教信仰、礼仪、美食以及对景点的欣赏方式上。
这些差异丰富了旅游体验,让游客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跨文化交流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互动。
尽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带来一些挑战和障碍,但正是这种文化差异为旅游文化带来了独特魅力和吸引力。
我们要珍视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让旅游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
【关键词】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旅游文化、口味、宗教信仰、礼仪、美食、景点、欣赏方式、跨文化交流、独特魅力。
1. 引言1.1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概述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两种不同而又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体系。
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艺术表现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观念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是传统美德。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比较突出,强调个人独立和自由。
二、宗教信仰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儒家、道家、佛教等多种思想影响,相对宽容包容。
而西方文化主要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信仰上帝,弥撒礼拜等传统宗教活动常见。
三、礼仪习俗不同。
在中国,礼仪非常重要,尊重长辈、尊重传统、尊重规矩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而在西方国家,礼貌和规矩也很重要,但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尊重。
四、美食文化差异。
中国菜以口味鲜明、烹饪方法多样著称,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味道的独特。
而西方菜则更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和烹饪的精致。
五、观光方式不同。
中国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个人情感和情绪对景点的欣赏有重要作用。
而西方文化更注重对景点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景点本身的美学价值。
1.2 旅游文化的重要性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文化形式,它不仅是促进国际友谊与交流的桥梁,也是展示各国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径。
中西方海外旅游消费行为差异.doc
中西方海外旅游消费行为差异摘要:马尔代夫,作为典型的海岛旅游目的地,本文以其为特定的研究背景,从六个方面对比了中西方游客在此地的消费行为差异表现,并进行了成因分析。
关键词:中西方游客;海外旅游;消费行为;马尔代夫一、引言海岛作为旅游目的地在中国出境游的旅游市场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比重,其重要性也引起了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本文,拟以马尔代夫旅游目的地为例,针对中西方游客在该地旅游消费行为,研究在该旅游市场的中西方游客的旅游消费行为差异表现及成因。
二、差异的表现(一)旅游目的差异到目前为止,在前往马尔代夫旅游的中国游客中,绝大多数的游客是前往度蜜月的新婚夫妻或者庆祝结婚纪念日的年轻夫妇。
大多数人的出行目的,是为了把一生仅有一次的人生最美好的回忆,留在“地球上最美的人间天堂”。
而在西方游客中,前往马尔代夫单纯以“蜜月”为目的的人数比例并不是很多,他们更多的是以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或者是一对并不年轻的夫妻、或者是一个孩子还在蹒跚学步的家庭,又或者是一对已白发苍苍的老夫妻。
总体上讲虽然同样是度假旅游,但中西方游客前往马尔代夫旅游的目的却不尽相同。
(二)海岛住宿选择差异马尔代夫是一个珊瑚岛国,其拥有着约1200个珊瑚礁岛屿,由于其特殊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特征,所以马尔代夫酒店的开发都是秉承着“一岛一酒店”的原则。
目前,马尔代夫已拥有大大小小的海岛酒店近百家。
每一个岛,都有它独特的自然风貌;每一家酒店,都有它独特的品牌风格。
而在马尔代夫海岛住宿的选择上,中西方游客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以不考虑经济因素为前提,中国游客更喜欢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尝试不同酒店的不同房型(马尔代夫最为典型的房型主要为水上屋和沙滩屋);而西方游客,却更喜欢选定某一家酒店的某一种房型,一直住到退房,中间很少会更换酒店或房型。
另一方面,在海岛酒店的选择上,仍然是以不考虑经济因素为前提,中国游客更加倾向于选择高档舒适豪华的海岛酒店,但西方游客却有相当一部分人更加喜选择水下鱼类和珊瑚等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岛屿。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深刻影响了旅游文化。
本文将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行为习惯和文化传承为切入点,分析其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一、价值观的差异1.时间观念中西方的时间观念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崇尚高效和快速,注重做事的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充分利用。
而中国人则强调节奏缓慢,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不会因为时间的紧迫而感到紧张和不安。
这种不同的时间观念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行程和行为,西方游客们通常会安排一些严谨的计划和行程,在旅游地点早早地聚集并等候入场,而中国游客则更加偏爱拖延时间,他们常常会选择在景点周围逡巡,发现有觅得好去处再去购票。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也有很大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利己主义是支配价值观的主要力量,个人的利益是最重要的,而中国旅游者则注重集体的利益,追求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
这种差异也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行为,比如,中国游客会更注重团队协作和相互照顾,而很多西方游客则更倾向于独立行动,尤其是自由行的年轻人群。
3.礼仪文化中西方文化的礼仪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对礼仪的认可和遵守是互不相同的。
在中国,尊重长辈、友善待人以及具有严谨传统的礼仪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习惯则难以在西方文化中找到。
在旅游场所,旅游者的言行举止也透露出这种文化差异,在西方游客中,自动而友好的礼仪是更加流行的,而中国游客则倾向于有些拘谨的表达和尊敬。
二、行为习惯的差异1.消费方式中西方消费方式有很大不同。
西方文化中强调开支和节约,注重自助自给,而中国游客则更倾向于在旅游中展示自己的实力和优越感。
因此,与其他国家的游客相比,中国游客在购物时倾向于消费较高档次的商品,这要求游客对商品的品质和保值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旅游行为中国游客也与其他国家游客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更喜欢团结互敬,并更加关注一个团队的概念,相较于单独一人而言,中国游客更愿意选择跟团游。
中西方乡村旅游发展的差异
中西方乡村旅游发展的差异乡村旅游的概念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乡村旅游发展概况国外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乡村旅游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证明。
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
乡村旅游开发在世界各地发展非常迅速,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达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
在美国就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
在以色列,乡村旅游开发被作为对农村收入下降的一种有效补充,乡村旅游企业数量逐年增多。
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国内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目前中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三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三分之一。
据介绍,目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经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
每年的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三大背景1双康时代下休闲旅游需求提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国民闲暇时间不断增加,目前中国工薪阶层全年享受的节假日已有115 天,这意味着中国公民出游机会的增加。
中西方不同国际旅游体验比较研究
中西方不同国际旅游体验比较研究国际旅游是人们认识不同文化、拓宽视野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西方文化差异悬殊,因此不同国际旅游体验也存在明显差异。
本文将从旅游观光目的地、旅游文化背景、旅游服务质量以及旅游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中西方国际旅游体验的比较研究。
首先,中西方国际旅游体验的差异在于旅游观光目的地的选择。
在西方国家,旅游者倾向于选择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目的地,如欧洲的巴黎、罗马等;而中国的旅游者则更喜欢选择自然风光优美的目的地,如张家界、九寨沟等。
这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对于旅游观光目的地不同的偏好。
其次,中西方国际旅游体验的差异在于旅游文化背景的影响。
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因此在旅游过程中,西方国家的旅游者更加注重个人需求和体验,更愿意自由行、个性化定制旅游行程。
而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文化影响,使中国的旅游者更倾向于参加团队旅游活动,注重与家人或朋友的共同体验。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也决定了中西方国际旅游体验的差异。
第三,中西方国际旅游体验的差异在于旅游服务质量的不同。
一方面,西方国家在旅游服务质量方面有先进的管理经验,注重服务细节和客户满意度。
高品质的旅游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使得西方国家成为全球旅游业的热门目的地。
而中国在旅游服务质量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服务态度和语言沟通上,还有提升的空间。
但是中国旅游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正在逐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吸引越来越多的西方游客。
最后,中西方国际旅游体验的差异在于旅游态度的不同。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旅游者的态度和行为也有差别。
西方人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主性,他们更倾向于自由而放松的旅行方式,更喜欢在旅行中体验和感受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而中国人更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认同感,他们更喜欢参加团队旅游活动,愿意跟随导游的安排参观景点。
这种态度的差异可能会对旅游体验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中西方国际旅游体验存在明显差异。
从旅游观光目的地的选择、旅游文化背景、旅游服务质量以及旅游态度等多个方面来看,中西方在国际旅游体验上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中西旅游文化差异分析
中西旅游文化差异分析------从中西对比中看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诸佶0820403209 旅游0812中西方在民族性格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它的形成包括了很多因素,如自然地理环境、宗教、历史、文化等。
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民族形成不同的民族性格。
如中国人倾向于保守、温顺、不竞争、不冒险、谦让、谨慎、中和忠君、孝亲、尚节、守义和重视家族、群体等;西方人则倾向于开拓、好奇、竞争、冒险、坦率、独立、自信、勇于创新、注重个人主义等。
而民族文化的差异在旅游文化中也得到了明显的体现:1.从旅游动机来看:中国人好静恶动的民族性格以及重视家庭、家族的理念,形成了中国人保守和稳健的旅游观。
在观念上注重旅游伦理,讲求游必有理,提倡适度旅游,反对过于冒险,对旅途中的安全高度关注。
这些造成了对中国人旅游动机的阻抑。
此外,中国人更多的是将旅游作为培养人格和修养的方式,其中还贯穿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深厚的爱国主义情结。
旅游者通过旅游经历,获得更多的内心享受,但是人们忽略对外界事物的客观考察。
西方人喜动好玩,重视个人本位,强调着眼于未来,形成了西方人冒险勇进、探险求新的旅游观。
西方人喜欢融于外面的世界,比较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和现象。
在探索“真理”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特有的执着,并且不断努力,推陈出新,从不满足,也绝不止步或暂停。
总体来讲,西方民族的旅游动机比中华民族要强。
2.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看:中国人保守、喜静、谨慎的性格使得最早的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特别是自己国家的领土范围内,即使出海,也是沿着海岸线航行,以便可以随时靠岸。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形态的变化,中国人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虽然有变化,但是仍然集中在与自己文化有相似性的国家和地区,在旅途中更多寻求的是文化的共同性。
景点的选择偏重于社会知名的历史文化故古迹和风景名胜区及建设发展较成熟的景区;在自然景观的选择上,大多喜欢优美和谐的景物;对中华民族始祖的发源地及故乡比较热衷。
浅析中西方旅游文化差异
只 有 因地 制宜 , 因人 制 宜 , 才 能 制定 出更 好 的旅游 发展 策略 。 一 方面 我 国的旅 游行 业 和 管 理 部 门要 不 断 改 进旅 游 配套 政 策 以 适 应
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争鸣
文艺生活- Cu l t u r e a n d A r t 创意知识经济
浅析 中西 方 旅 游 文 化差 异
邓洁 武 汉东 湖学 院
一
、
中西文化的差异
较 少 体 现在 科 学 精神 上 。 在科学上, 中国 人 往将 精神 性和 物 质性截 然 分开 。 一 类是 人 工 玄想较多, 试 验较 少 。 而西 方 人什 么都 要 求 的公 园 、 庭 园、 娱 乐场 , 另一 类是 纯 自然 的森
( 一) 地 理原 因
中 国的 文 化 发 源 于 黄河 和 长 江 流 域 ,
人交 通 不 便 , 但 境 内 国土 幅 员辽 阔 , 再 加 上
你 拿 出试验 数 据来 , 即便 是社 会科 学也 不例 林公 园 、 动物 园 。 再如建 筑 、 宫殿 和一 些博 物
馆, 突 出的要 么是 纯精 神 审美性 的绘 画和 雕 二是 守 纪观 念 。 无 论是 中国还 是西 方 ,
阔, 着 眼 于 未来 , 富有 想 象 力 , 敢 于 冒险 进
的是 西 方 人 父子 、 夫妻 、 朋 友 间 如何 在 经 济 不 同 特 点 , 从 中我 们 可 以看 出旅 游 的导 向 ,
尚理 性及 自由思考 的 习惯 , 而且 他们 眼界 开 上斤斤 计较 。 取, 所 以 对外 部 世 界有 着浓 厚 的探 索 兴 趣 。
中西方的旅游文化对比
中西方的旅游文化对比,你需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1,发达国家的旅游发展史,美洲已经有160年的旅游发展进程,而中国的旅游发展史还是处于初级。
2,游客心理:发达国家(西方国家)的游客的旅游是有思想性的和有目的性,计划周密的旅游,而中国人的旅游游客的旅游心理是从众性的,计划盲目导的。
3,旅行社的工作能力,西方已经经过了100多年的锤炼,有着很丰富的接待、设计、组织经验,中国很多的旅行社还在根据中国的游客摸索适合中国特色的旅行社管理、经营的方法首先你要知道中西方旅游的差异:从西方人的旅游心理、习惯、兴趣、安排方式去研究相应的对比中国人的的旅游需求特点。
比如中国人的旅游是从众性的缺乏目的性的,而发达国家的游客很理智的有计划的。
中国人的旅游(包括旅行社)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发的国家的旅游已经发展了近150年由于教育体制和传统观念的不同,中外旅游文化是受文化限制的,中国人和西方让你接受一个食物可能会有一个或多中看法。
世界旅游发展史:18世纪中叶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使整个世界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改变了世界范围内旅行和旅游方向。
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对旅游业的发展方向的影响重要因为以下四个方面:一,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财富的急剧增加,有产阶级规模日趋扩大,他们具备了旅游的经济条件;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大力发展,提高了运输能力,缩短了运输时间,使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三,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并且使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心转移到工业化城市。
这一变化最终导致了人们适时逃避城市生活紧张节奏、拥挤嘈杂的环境压力的需要和对回归自由、宁静的自然的追求;四,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
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原先那种随农村变化而忙现有致的多样性农业劳动,开始为枯燥、重复的单一性大机器工业劳动所代替,致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度假要求。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Thomas Cook)作为世界上第一位专职的旅行代理商登上了历史舞台。
中西方游客旅游方式差异研究
中西方游客旅游方式差异研究2叭佴第23期考试~l:Ftl中西方游客旅游方式差异研究谢倩(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摘要: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被不同国度的人所接受,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受到重视.中西方由于历史情况和地理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独特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使中西方的旅游者具有不同的旅游习惯特征.本文分析了中西方的旅游方式差异及其成因,对旅游目的地对策提出了建议.关键词:中西方游客旅游方式差异成因旅游目的地对策一,引言长期以来,西方人喜欢一地停留式的"度假旅游",而以中国人为典型代表的东方人则喜欢周游式"观光旅游".尽管度假旅游活动中可以有观光游览,观光游览活动属于广义的度假旅游,而且观光旅游可以安排得比较休闲,但"度假"与"观光"二者之间的差异很显着二,旅游方式差异中西方游客在旅游方式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这种差异是在漫长过程中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旅游历史差异中西方之间主流旅游方式的差异,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尽管文化观光旅游在西方起源也很早,然而到温泉地和海滨度假是自古罗马时期就有的传统,其在后来的延续和流行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的旅游方式,一直持续至今.成为主流的旅游活动方式.几乎所有涉及欧洲旅游发展历程的书籍中都指出了这一点.斯沃布鲁克甚至明确指出:"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倾向于将传统的度假产品作为旅游的核心产品. 把传统的度假者作为旅游者,并且将注意力集中于此"中国的情况则显然不同.在中国历史上,长途旅行的起源主要是帝王将相的巡游,命官的赴任,文人士大夫的移情之旅,僧侣们云游化缘,还有像玄奘,郑和等人的远行.消遣性的旅行大多是在居住地附近游山玩水或游览历史名胜.总体上看,中国娱乐消遣旅游活动不十分发达.以观光旅游和近距离的休闲娱乐活动为主,一地停留性度假旅游比较欠缺.而西方国家则恰恰相反,以一地停留式度假休闲旅游为主.(二)旅游观念差异社会主体旅游习惯的差异.是社会主体旅游观念差异的体现.这种旅游观念差异,已经鲜明地表现在日常用语和官方机构名称上.从语言习惯上看,对于中国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其他亚洲国家的人而言,"观光","游览","游山玩水","风景名胜","名胜古迹"是广泛用来表示旅游的词语,人们认为所谓"旅游",就是外出游览名胜古迹,山水风光,也就是观赏奇异风光;在中国台湾地区,"观光"至今仍是一个完全用来指代"旅游"的名词,而"旅游"一词则显然是近代以后从西方词语"tourism"翻译而来的.在西方国家,"度假(vacation,holiday)", "休闲(1eisure)","游憩(recreation)","度假地(resort)"则是西方人习惯于用来表示旅游的主要语词,意味着旅游就是寻找一个美好的地方停留一段时间而获得休闲放松,并参加一些令人愉快的活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度假旅游".(三)旅游审美差异不同文化中的人对同一现象的情感体验可能大不相同.如笛卡尔所说:"同一件事情可以使这批人高兴得要跳舞.却使另一批人伤心得要流泪."同理,中西方游客对同一景观产生的审美体验肯定是大不相同的.1.关注性中国人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西方人则关注其本身的自然美.中国有一句古话:"文因景成,景借文传."在中国,大多数有名的山水景观都是因为有名人贤士与之发生关系,而得到永久的称颂.如江南三大名楼莫不如此.岳阳楼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着名文学家范仲淹写了一篇不朽的散文了社会化教育的功能.这些存在的社会因素对高等院校的油画专业学生造成环境影响,使学生的整体专业素养不过硬.一般创作课程的教学都安排在大四的实习和找工作阶段.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经历分配在毕业创作上,造成了学生的创作形式单一,语言匮乏,对于形式美的理解深度不足以灵活驾驭创作,作品感染力弱.三,对形式美的探索可提升创作思维及创作语言不同历史时期绘画的题材和形式都不同.有各种因素制约着艺术家的观念,比如社会制度,政治因素,以及民族的地域因素,新的社会形态会产生新的社会观念.新的形式.在探索艺术有关范畴内美的形式语言会为艺术创作带来新的发展.形式语言的发展,加上观念的转变和进步使得油画的题材也有发展.例如85时期的代表作品,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罗中立《父亲》,相较"85美术时期"以前的的作品相比有了形式和内涵的转变,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作用使得这批艺术家们解放了思想,开始回归艺术的本体,没有了前一时期"红光亮"等各方面的限制,所以一系列新形势新内涵的作品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艺术形式是支撑艺术品内涵的唯一条件,一件高雅艺术品的形式无疑是美的灿烂结晶,是体现艺术家的修养和观念的具体实践的产物.后印象主义大师高更的那幅名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的油画恰恰完美地说明了这一点,画中具有抽象化的色彩和象征性的语言体现了艺术家在追求形式上独具的美.作品是作者艺术体现.艺术形式是支撑艺术品的唯一条件,形式所起的视觉震撼和美学效果在艺术创作中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需要对创作主题内容,形式进行构思.艺术品的最终成就来自于艺术家的观念,因为观念决定形式,形式美是创作的重要构成要素.我们所在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思想观念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相对自由的,这使我们可以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在进行创作时不仅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要有对艺术的独特认识和见解,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准则.艺术家对艺术的认知是来源于模仿而后又形成的一系列的具有理念性的自己的创造性的东西.艺术家具备了思考和认识的能力之后每个人表达出的作品也是不同的.他们对与艺术美的追求止境.参考文献:[1]互动百科..[2]布朗科赞尼克.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M].成都:四J人民出版社.2000.《岳阳楼记》.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这样描写水:"水由于它的形状而显现出美,辽阔的,平如镜的宁静的水在我们的心理产生宏伟的形象.奔腾的瀑布.它的气势是令人震惊的,它的奇怪特殊的形象也是令人神往的. 水,由于它的灿烂透明,它的淡青色光辉而令人迷恋,水把四周的一切如画地反映出来,把这一切屈曲地摇曳着,我们看到的水是第一流的写生画家."由此可见,西方人欣赏水的美.是它的形状,气势,它的灿烂透明,它的淡青色光辉.水由于它本身的美而美,而不是水所附载的其他东西.2.侧重性中国人的旅游审美在于抒情的印象重现,西方人则在于风景的对象描写.中国人侧重于神韵,"尺幅之间见深远".不讲究比例尺寸,更接近于概括与含蓄的真实,"咫尺千里,余味无穷",以情绪为主,各家皆饱览山色而在情绪浓厚时一发其胸中之所积. 而西方人的描写性思维更强,重远近层次,阴影明暗,把是否形似作为衡量风景美丽与否的主要尺度.3.目的性中国人的风景审美目的在于舒适精神.西方人则在于追求形式美的享受.苏轼游赤壁,在赤壁那一望无垠的江面上,苏轼只感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忘记一切烦恼,只感到自己长了翅膀,就要成仙了. 由此可见,中国人在旅游审美中以"自适,畅神"为宗旨,体现出重视人性自由的审美情调.自适,畅神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观照,是面对风景所产生的超功利的人性自由,是一种沉入的心灵状态.而西方因为深受自古希腊以来的形式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十分看重物体的形式美.西方人认为"美"是一定数量关系的差异与统一所达到的和谐.西方很多名着都是按照这些"美"的原则造就的.如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其总体设计为几何图形,以数学的对称为基础.一条长桌.后面三扇窗子,光线从中间射人照在耶稣身上,耶稣两边各有六个弟子,又再分为三人小组,每人的动作在构图上形成匀称和平衡.总之,色彩的对比,光线的明暗,凸凹的立体感等形式美是西方人所追求的.(四)旅游用餐差异在西方.用餐时"分食",人们不共用一个盘子或同吃一道菜,而是按相同分量先分好,再每人一份,每人只吃自己面前的食物,用餐氛围较安静,餐具喜用碟子刀叉.而中国人更喜欢热闹,用餐时更倾向于与同伴聊天,谈天说地,高谈阔论.在吃方面.更要与大家"分享"每一道菜,因此上菜是一道一道上.然后大家一起享用那道菜,餐具上大多使用碗和筷子.二,旅游方式差异的成因(一)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休假制度,社会阶层,社会稳定性等因素.社会因素决定着什么群体可以参加旅游; 政府对旅游的态度和政策决定着旅游的发展.从社会制度上看.中国长期以来处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中,社会奉行等级森严的礼教思想,因此,中国古代参与旅游的,主要是帝王将相,士人墨客,极少有普通百姓.等级森严的礼制规范约束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上的模仿和攀比.这种禁忌一直N20世纪帝制被推翻以后才被打破.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国家在休假制度方面的若干次重大调整,中国才真正进入到大众旅游时代.在西方国家,尽管有一段时期处于宗教专制时期,但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即产生了"民主与共和","人人平等"的思想,王公贵族的生活方式很快成为广为效仿的社会时尚.因此.温泉洗浴,海滨度假等贵族化旅游方式出现后.被迅速传播到具有消费能力的大众中.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出现的带薪休假制度.更为工薪阶层享受度假旅游生活提供了充分条件.由此形成了度假生活的传统.(二)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包括支付能力和个人收入预期.经济因素是实现旅游活动的一个必要条件.因为旅游毕竟是人们在基本的物质生活满足之后才会去享受的精神文化活动.但在基本的经济条件具备之后,不同的经济条件会对旅游活动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根据世界公认的经验数据,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美元时,居民会产生国内旅游的动机:达到1000美元时,就想到近国旅游;达到3000美元时,就想到远国旅游.中国旅游发展的数据大致证明了这一说法.关于经济水平与旅游方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国内学者和旅游业界人士倾向于认为观光旅游是初级旅游方式,而参与度假旅游需要有更好的经济条件.西方国家统计数据表明.拥有较高职位和收入的群体更倾向于外出度假,而且更倾向于选择多个目的地.不外出度假者大多属于低收人群体.(三)地理因素地理因素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及区域空间范围.这其中,自然地理资源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性资源.各国所拥有的山川,海洋,沙滩,温泉,雪地,乃至气候条件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本国所能开展的旅游活动类型.欧洲国家多处于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地中海气候温暖,阳光充足,海滨度假休闲旅游必然成为欧洲人的重要选择.日本多温泉,因而温泉洗浴度假成为仅次于风景观光的第二大受欢迎产品.中国疆土广大,山地,平原,河流,海滨资源都很丰富,但中华文明起源并长期发展于内陆地区.加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大量自然山水被赋予了人文内涵,而对于海水沙滩旅游价值的认识一直到19世纪末在西方殖民者的带动下才产生.(四)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主要体现在外出旅游的动机和态度上.人们外出的动机,主要是来自于外界力量的吸引,还是内在需要的推动?西方学者指出:"几个世纪以来.旅游在西方国家一直与增广见闻,认识自我联系在一起."Crompton(1979)对现代旅游者的研究发现,"推力"因素,即"认识自我"的因素远远超过"增广见闻"的"拉力"因素的作用.对中国人而言,从古至今,外出旅游的主要目的地是那些"名"山胜水.或者"名"胜古迹. 也就是说,旅游目的地是否"有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种"名气"是由其他人或事件的影响而形成的,并附着在目的地对象上的,它显然属于"拉力"因素.许多研究表明,当今中国人外出旅游,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内旅游.最大的目的仍是"增长见识",而能上升到"认识自我"这一层次的还非常少. (五)科技因素科技因素主要体现在交通工具,通讯技术,文化传播技术对旅游产生的影响上.在西方旅游发展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大进步都带给旅游深刻的影响.蒸汽机的发明,带动了大型船只的出现.人们可以去更远的地方度假;火车产生后,带动了旅行团的出现;私人轿车的出现,引发自驾车旅游热的出现和火车旅游的衰退:民用飞机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跨国跨洲的长距离国际旅游的发展:现代印刷机和摄影器材的发明,为人们的旅游提供了行前准备和游后回忆的技术条件,提高了旅游体验的质量.三,旅游目的地对策建议由于旅游主体受到其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因此对旅游目的就有各不相同的旅游需求.旅游目的地可以根据不同旅游主体的文化背景差异采取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旅游接待措施.(一)旅游开发要超前虽然相对于西方旅游者.国内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处于初级阶段.但是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国内旅游者出游的机会会更多,而且会不再满足传统的旅游方式,对旅游活动的要求会更高.旅游目的地在旅游产品开发时应考虑到国内旅游者发展着的旅游需求,推出的旅游产品应该适度超前,可以满足部分具有超前旅游需求的国内旅游者的需要.而对于西方旅游者.则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出更多具有高质量旅游体验的旅游产品.提前预测和发现旅游者的潜在需求.对已经显现的旅游需求要积极满足. 而对于正在酝酿但还没有转化为现实旅游动机的旅游需求则要通过开发新型旅游产品进行诱导.尽量由被动应对旅游者2011--~-g23-,t91考试~1:FIl图书馆自有特色资源数据库创建与安全发布何雪萍(南昌工程学院图书馆,江西南昌330003)摘要:根据特色数据库的主要特点.作者总结了数字加工技术下自有特色资源数据库创建与安全发布系统的基本功能和解决方案.并针对目前高校自建数据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图书馆特色资源数据库内容和功能解决方案问题自有特色资源数据库创建与安全发布系统可以帮助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统一成符合国际标准格式的电子资源,再进行数据加工和加密处理后在图书馆网站上完全发布. 或者以光盘介质拷贝,供特定范围内用户进行使用.一,特色资源数据库的主要特点特色数据库是指依托馆藏信息资源,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处理,存储,并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将本馆特色资源数字化,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信息资源库.其主要特点如下.1.数字版权保护:控制复印,打印,非法传播,可控二次传播.2.先进的曲线显示技术,高保真原版原式,包括复杂图标,公式等.3.先进的文件压缩技术.占用系统空间少.4.导入导出功能:兼容各种通用元数据,可导出XML标准格式数据.5.全文检索:支持对文本格式电子资源的全文检索二,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内容和功能1.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内容结构(1)选题.为了避免重复建设,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在进行馆藏特色资源数字化前,必须进行市场调查,科学论证, 确定主题.应优先选择利用率比较高,用户需求大的,而且具有本馆特色的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建设.根据本校确立的重点学科,选择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利用价值的相关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以满足科研需要.(2)动态信息库.依托功能齐备,技术先进的学科专业网站,采用对网络信息(虚拟资源)的动态链接,以达到及时报道,发布与学科相关的最新动态信息的目的.(3)导航库.对本校重点学科专业建立导航库,内容包括该学科及其相关领域的科研机构,学者,电子出版物,产品,学会,协会等方面的网址.(4)学位论文库.内容包括全文收录的本校学士,硕士,博士毕业论文,重点应放在后两种.(5)文献信息库.建成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论文全文库.期刊论文技术含量高,内容新颖,出版周期短.及时报道学科的研究动态.反映该学科领域的前沿发展水平,应集中力量抓好该库的建设.(6)会议论文库.采用各种渠道,积极搜集,整理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的相关论文及其摘要,予以全文报道.(7)成果库.集中展示本校建校以来教学,科研的优秀成果,特别注意反映最新成果和信息;展示国内外最新科学技术需求转化为主动满足和引导旅游需求,争取在旅游市场上占有主动地位.(二)旅游产品要多样针对西方旅游者喜欢探险,寻求刺激的特点,可以重点推出旅游目的地的富有挑战性的旅游产品,同时考虑到西方旅游者重视旅游体验,因此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注重参与性.使他们可以获得丰富的旅游感受.同时由于西方旅游者注重旅游消费,旅游接待设施要尽可能体现便利性和齐备性.针对中国的旅游者,他们一般比较倾向安全系数高的旅游产品,在产品设计上就要突出其安全保障性.同时考虑到中方旅游者对异域文化认同慢,在旅游内容的安排上要尽可能地考虑到旅游者的接受程度.并且中方旅游者消费比较经济. 所以旅游接待设施最好经济实用,还能考虑其文化背景,使他们对旅游目的地有家的感觉.(三)旅游销售要灵活西方旅游者一般希望寻求不同一般的旅游体验,对团队旅游这种传统的旅行方式并不太感兴趣,特别是团队旅游虽然整个旅途有保障,但是活动日程安排和活动内容安排比较死板,缺少灵活性,旅游者无法根据个人的旅行喜好灵活机动地调整在各个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为了保证全团活动的一致性,只能随团活动.因此,针对西方旅游者,旅游产品销售时应尽量少用全包价的形式,多采用旅游项目零售形式.让西方旅游者可以根据个人需要灵活组合旅游活动内容.如同超市购物一样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的原因,国内的旅游者出外旅游历史较短,对旅游产品的选择一般要求是物美价廉,多数喜欢集体活动,特别是受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喜欢以家庭形式出游.因此,针对国内旅游者.旅游产品销售要能带给旅游经济实惠的感觉.五,结语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世界各国在文化上日益趋同.旅游业也是如此.然而,当我们认真考察这些相似背后的具体问题时,会发现表面一致的现象背后还隐藏着许多差异.东西方国家民众的主体旅游方式和旅游习惯有着明显差异,探讨中西方旅游方式差异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准确地把握这些差异,有助于组织者为旅游者设计合适的旅游产品,提供恰如其分的服务,从而有利于提高跨境旅游的质量,并促进中西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曹诗图.旅游文化与审美.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陈福义,张金霞.中国主要旅游客源国-9目的地国概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邓大好.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分析.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9,15,(4).[4]杜炜.旅游消费行为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5]李辉.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谈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河南社会科学,2003,(1).[6]王立.中西方旅游观刍议——从海意象传说及相关母题谈起.十堰大学,1995,(1).[7]王淑良.中国旅游史.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8]王秀琳.海外旅游禁忌.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9]喻学才.旅游文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10]朱希祥.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杭州: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中西方游客旅游方式差异研究
旅 行 大 多 是 在 居 住 地 附近 游 山玩 水 或游 览历 史 名 胜 。 总 体 上 看, 中国 娱 乐 消遣 旅 游 活 动 不 十 分 发 达 . 观 光旅 游 和 近 距 离 以 的休 闲娱 乐 活 动 为 主 , 地 停 留性 度 假 旅 游 比 较 欠 缺 。 西 方 一 而 国 家则 恰 恰 相 反 , 以一 地 停 留式 度 假 休 闲 旅 游 为 主 。 ( ) 游观 念 差 异 二 旅 社 会 主 体 旅 游 习惯 的差 异 .是 社会 主 体 旅 游 观 念 差 异 的 体 现 。 种 旅 游 观 念差 异 , 经鲜 明地 表现 在 日常用 语 和 官 方 这 已 机 构名 称 上 。 从语 言 习惯 上 看 , 于 中 国及 受 中 国文 化 影 响 的 对 其 他 亚 洲 国家 的人 而 言 ,观 光 ” “ 览 ” “ 山玩 水 ” “ 景 “ 、游 、游 、风 名 胜 ” “ 胜 古 迹 ” 广 泛 用 来 表 示 旅 游 的 词 语 , 们 认 为 所 、名 是 人 谓 “ 游 ” 就 是 外 出游 览 名 胜 古 迹 、 旅 , 山水 风 光 , 就 是 观 赏 奇 也 异 风光 ; 中 国 台 湾 地 区 ,观 光 ” 今 仍 是 一 个 完 全 用 来 指 代 在 “ 至 “ 游” 旅 的名 词 , “ 游 ” 词 则 显 然 是 近 代 以 后 从 西 方 词 语 而 旅 一 “ u s 翻译 而 来 的 。 西 方 国 家 ,度假 (aa o ,o dy ” t rm” oi 在 “ vctn hl a ) 、 i i “ 闲 (e ue ” “ 憩 (erao ) 、度 假 地 (eot” 是 西 休 1i r) 、游 s r et n ” “ c i rsr)则 方 人 习惯 于用 来 表 示 旅 游 的 主 要语 词 ,意 味 着 旅 游 就 是 寻 找 个美 好 的地 方 停 留 一段 时 间 而 获 得 休 闲 放 松 ,并 参 加 一 些 令 人愉 快 的 活动 , 就 是我 们 所 说 的 “ 假旅 游 ” 也 度 。 ( ) 游 审 美 差异 三 旅 不 同 文 化 中 的 人 对 同一 现 象 的情 感 体 验 可 能 大 不 相 同 。 如 笛 卡 尔 所 说 :同 一 件 事 情 可 以 使 这 批 人 高 兴 得 要 跳 舞 . “ 却 使 另一 批 人 伤 心 得 要 流 泪 。 ” 同理 , 西 方 游 客 对 同 一 景 观 产 中 生 的 审美 体 验 肯 定 是 大 不 相 同 的 。 1 注 性 . 关 中 国人 关 注 山水 景 观 所 附 载 的 人 文 美 ,西 方 人 则 关 注 其
国内外旅游消费行为对比分析
国内外旅游消费行为对比分析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和消费水平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
国内外旅游市场的消费行为形态不同,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习惯和经济背景。
本文将从国内、国外旅游消费行为的差异、消费群体和消费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
国内外旅游消费行为差异1. 消费水平和结构差异国内旅游市场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住宿、餐饮三方面的支出。
旅游餐饮占比较大,特别是在旅游景点内的购物和餐饮消费。
相对而言,国外旅游市场消费水平相对较高,旅游娱乐、购物、文化体验等交叉消费趋势较明显。
2. 旅游目的地和出游时间的差异国内旅游市场因为文化差异、地域和气候条件的限制,旅游目的地主要集中在城市、名胜古迹和自然景区,消费人群通常处于国内经济相对落后地区。
而国外旅游市场因为交通、文化的便利和环境的较好等因素,旅游目的地更为广泛,包括城市、名胜古迹、海岛、滑雪等休闲项目,尤其在欧洲、北美等地消费人群的年龄较高,收入较高,对文化、购物、美食等方面的消费更加追求品质和体验。
3. 消费方式和体验的差异国内旅游市场的消费方式和体验也与国外有所不同。
国内旅游市场的消费一般是大规模的集体出行,旅游行程规划、路线、旅游景点门票等多数是参照旅游团队的标准。
而国外旅游则更多地通过自由行的自主性规划个性化旅游行程,实际消费项目与个人兴趣、爱好以及经济能力等因素相关。
国外旅游市场的消费体验也更为个性化和多样化,如博物馆、艺术展览、文化节庆、音乐剧等,越来越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群体1. 年龄群体的差异国内旅游市场消费群体集中在中青年,尤其是90后、00后的消费增长较快。
这些消费群体更倾向于通过短途短线的自由行方式进行旅游,消费样式和消费方式趋向个性化和多样化。
而在国外旅游市场中,年龄较大的人群更多参与旅游活动,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也更加高端。
2. 消费能力的差异国内旅游市场中的消费能力相对较低,多数消费人群收入较低,旅游消费主要是通过团队出行、红包等方式进行控制。
中外游客旅游的差异
中外游客旅游的差异有备而来胜盲游在美国机场或是飞往北京的途中,在王府井大街上,都能看见外国游客手捧厚厚的英文版《中国旅游手册》认真阅读,并对着地图仔细查看。
很多外国游客虽然第一次到中国,但抵达之前已从书或网上,了解了不少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知识,实属有备而来。
而笔者出差从国内返回美国时,航班上至少有一半中国游客,却很少能见到一路上认真研读《美国旅游指南》的人,大多在聊天、看报、看电影,甚至打牌和睡觉。
赶上航班晚点,围一圈打扑克牌的十有八九是中国游客。
出境旅游时,多了解研究旅游国的知识,这样旅游才不白花钱。
跑得多不如看得深中国人出游习惯于跟旅行团,选定线路后,按照安排抵达目的地,边听导游介绍边拍照,然后上车赶下一个景点,一天要跑很多景点,早出晚归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有人戏称这种旅游方式为“上车睡觉,下车拍照”。
笔者一些美国朋友没来过几次中国,但对北京故宫、长城和西安兵马俑、古城墙等到过的地方比我们研究的还多。
而国内赴美旅游团则常是以到过的景点多,“到此一游”的照片拍得多为“圆满”,每天飞来跑去疲于奔命,又有多少人仔细欣赏过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又有多少人到访过距纽约不到1小时车程的西点军校和著名的哈德逊河要塞呢?与其跑很多国家与城市,不如节省下来旅费和时间对每一个到访的城市和景点深度游,这样旅游才更有意义更实惠。
看名胜更要品风情不少中国人在国外旅游,仍坚持吃中餐,不肯尝试外国美食,而很多外国人却抱着好奇心品尝中国美食。
笔者的美国朋友到北京一定会去吃烤鸭,到天津一定会去吃“狗不理”包子,他们对北京全聚德烤鸭、大董烤鸭、鸭王的味道、价格和服务质量都很有见解。
真正是入乡随俗,全方位体验旅游地的风土民情。
笔者知道有许多外国游客在北京,都到过朝阳剧场和天桥剧场欣赏过中国杂技。
北京什刹海酒吧街、上海衡山路、新天地酒吧街、苏州金鸡湖畔酒吧,每天晚上“老外”都不少,周末更多。
其实,去一个国家旅游白天看景,晚上能看看当地的演出,也是了解当地风情文化的好习惯。
其他国家和中国的游客在旅行目的和方式差异有哪些?
其他国家和中国的游客在旅行目的和方式差异有哪些?旅游已成为人们休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出国门去探索世界,其中包括中国游客和其他国家的游客。
但是,不同文化和习惯的旅客就会有不同的旅游目的和方式。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中国游客和其他国家游客在旅行中的差异:一、旅游目的的差异中国游客的旅游目的大多与文化和历史有关。
例如,在日本,中国游客常常会前往寺庙和日本名胜古迹,如京都神社,松岛公园等地。
而在欧洲,中国游客会前往博物馆、宫殿和古堡等文化场所。
此外,中国游客对购物也有很高的需求,因此购物中心通常都是他们必去的地方。
然而,其他国家的游客的旅游目的则更多样化和多元化。
他们的旅游目的通常包括体验当地文化、寻找独特景点,或者参加大型活动和节庆等。
还有一些人则会选择去拥有美丽自然景观的国家旅游,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和南极洲的极地等等。
二、旅游方式的差异中国游客在旅游中更加钟爱自助游。
自由度和灵活性高的自助游可以随时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进行调节和变更。
对于中国游客而言,选择自由行和自驾游的机会越来越多。
因此在旅行中,他们更倾向于去探访当地的美食、人文历史和自然风景。
其他国家的游客则更倾向于由旅游公司或专业导游服务。
他们通常选择参加旅游度假团或者跟团游,这样可以享受到更完美和完整的旅游体验。
在旅游时,他们会选择住在豪华酒店或者五星级餐厅,并且绝大多数时间都会参加旅游公司安排的各种活动和游览景点。
三、文化与礼仪的差异中国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会比较注重礼仪方面,过于保守。
在许多情况下,他们会尽力要表现出最好的行为和风度,不太愿意与当地人深入交流。
此外,他们刚开始会觉得文化和生活习惯与他们不同的国家比较大程度上是不可理解,比如欧美文化都比较开放,中国游客常会被其中一些行为所冒犯。
然而,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文化差异也阻碍了中国游客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了解和接受当地文化和民俗。
而在其他国家,礼仪方面相对轻松,游客会更深入地了解当地文化和习俗,并且愿意主动接触当地人。
中外旅游差异与文化的关系研究
中外旅游差异与文化的关系研究摘要:中国与外国的文化各有其特点,存在着诸多差异,而随之产生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从而影响了人们的旅游方式和喜好,本文从中外文化各自的特点出发,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举例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中外旅游文化差异文化是各国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沉淀下来的瑰宝,每一颗人类文明的宝石的形成除了受整个世界文化氛围的熏陶以外,还离不开本国的土壤。
各民族因其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彼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正是各国文化的差异影响了人们的旅游活动,使中西方的旅游具有不同的特征。
一、中外文化差异(一)文化起源的差异中国的文化发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中国大陆四周高大山脉环拥,高山横亘使古人交通不便,但境内国土幅员辽阔,再加上气候温暖湿润,舒适宜人,适合农业耕作。
所以大陆上的居民的生活和发展的范围主要集中于大河大陆地区,并且拥有了远比欧洲发达的农业文明,还形成了“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的观念。
这些特殊的地理条件与发达的农业文明,使中国大地的居民一直认为“海内”为国家,“海外”为蛮荒、神秘的地方,以至于大陆的居民缺少探索外部世界的勇气,“安土重迁”,文化源流的特点上主要体现出内向性、静态性。
西方文化的核心是欧洲,而古希腊和罗马是欧洲文化之源流。
由于环绕地中海,当地居民有着航海、经商等天然条件以及生活的需要,不论是埃及还是古希腊或是古罗马,都形成了征服海洋和冒险求知的精神和文化。
而且古埃及文化很早就通过海上传播开来。
欧洲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海洋展开。
由于人们频繁穿梭于海上,形成了他们崇尚理性及自由思考的习惯,而且他们眼界开阔,着眼于未来,富有想象力,敢于冒险进取,所以对外部世界有着浓厚的探索兴趣。
这些导致西方文化的源流体现出了客观性、外向性的特点。
(二)社会组织的差异中国传统的封闭和自给自足的农业型经济,使人们可以根据血缘组成家庭或家族,共同发展生产,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家庭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又使这种社会的组织形式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并且越来越紧密和稳固,个人的一切经常是这个家族或家庭的附属,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就不太明显了。
中西度假旅游发展比较研究
中西度假旅游发展比较研究
中西度假旅游发展比较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文化差异:中西方的历史、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由,而中国人则更注重家庭和社区的连结。
因此,在度假旅游方面,中西方游客的需求和喜好也可能存在很大的区别。
2. 旅游经济:中西方的旅游市场、旅游企业和旅游设施等方面也有较大差异。
在西方,旅游市场已经相对成熟,旅游企业和设施也比较多样化,而在中国这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 旅游管理:中西方的旅游管理制度也存在差异,比如在旅游投诉机制、营销手段、安全措施等方面。
同时,中国与西方的对外开放政策也不同。
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中西方的理念和实践也存在差异。
西方注重环境和生态保护,推崇可持续旅游,而中国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总之,中西方度假旅游发展的比较研究需要全面、客观地评估各种因素,为不同旅游市场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有益借鉴。
中西游客旅游审美行为浅析
这种主客二分也同样起着作用 , 西方对 自然的审美有 着两种截然不 同的 言 , 可以将 其概括为一静一动。 我们
心理体验—一 敬畏 自然 、 自然。因而西方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 , 征服 除
三 、 视 中 西 方 旅 游 者 审 美 差 异 。 进 旅 游 业 发 展 重 促
了怀有对大 自然的欣赏之外 , 还具有一种探险和征服 自然的精神 。 因而西方 的游客对于冒险的 、 玩命 的旅游项 目感兴趣 , 注重 身入
成了。 天人合一 的审美模 式。 旅游 的美学本质就在 于三种和谐 : 人与 特征 。而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使得 民主观 念、 法治 意识成为了社会全
自然的和谐 , 人与人的和谐 , 人与 自身 的和 谐。 。中 国人在旅游过程讲究 体成员所达成的共识 , 他们认为人人能力相等 , 地位平等 , 自由, 行为 人与 不但要懂得欣赏大自然、 溶入大自然 , 还要懂得 用欣赏的眼光去 了解 、 探 人之 间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独立 的性格 。在这样 的政 治背景下 , 国民的精 究和享受人类社会的文明 , 以达到拓展视野、 陶冶情操、 健全心 智的目的, 神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 了开放、 形成 积极 、 进取的民族精神。 在旅游中获得审美的最高境界— — 人与自然 、 社会和自身的和谐。
4人 际关 系 、
中国主张群体至上 , 整个社会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 是一种以集体 因而中 国游客注重观赏性 , 主张 “ 心入 ” “ 和 神游 ” 。观 赏过程 就是 游客抒发自身情感的过程。可以说审美活动 的质量取 决于旅游 主体的 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古希腊、 古罗 马社会政体中则浸透着 自由思 想
中 西游客旅游审美行为浅析
美 学 与 艺术
中西方生态旅游对比研究
一
适 度开发和 的环 境教 育 方式 引导人 们构 建生 态伦理 新 道德 。 古代 就 提 出 了“ 天人 合 一 ” 的哲 学思 想 , 从 认 识论 角度 分析 2 中西 生态 旅游 开发 是 一种科 学 的环 境观 , 在道 家和儒 家 2 . 1西 方: 发 源地 “ 生态旅游” 这 一 概 念 最 早 是 由西 了环 境保护 的 必要 性 , 的思想 中均 有体 现 , 表 现在儒 家 的“ 万 物一体 ” 和道 家 的“ 道 方学 者 提 出 的 , 因此西 方 国家在 生 态旅 游 的发展 上 既有理
关键词 : 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自然观 发展路径
1 生 态旅 游与 自然观
自然环 境 的影 响 ,并 试 图将 大 自然作 为环 境 教育 的一个大 课 堂。 这样 , 自然景观 就成 了生态旅 游 的资源基 础 , 我们 也
中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读后感
中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读后感读完中西方旅游人类学的相关研究,就像经历了一场超级有趣又有点烧脑的旅行呢!先说说西方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吧。
感觉西方那些学者就像一群拿着放大镜的探险家,对旅游现象的研究细致入微。
他们从游客的行为、动机开始挖掘,就好像要把游客的脑袋撬开,看看里面到底在想啥。
比如说,他们研究为什么有些人就喜欢跑到那些偏远的、充满原始风情的地方去旅游。
原来啊,这背后可藏着好多复杂的心理因素,有的是为了寻找一种在现代都市里找不到的“真实感”,在那些原住民的生活里寻找自己已经丢失的质朴之类的。
不过有时候他们的研究也会让我忍不住偷笑,把简单的事儿说得超级复杂,游客去个地方玩,被他们分析得好像背后有一个巨大的阴谋似的。
再看看咱们中方的旅游人类学研究。
咱们中国的学者就像是那种很接地气的导游,在研究中带着浓浓的文化底蕴。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大国,咱们的旅游人类学研究特别注重文化在旅游中的体现。
像那些古镇旅游啊,学者们研究古镇里的传统建筑、民俗文化是怎么吸引游客的,而且还关注旅游发展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破坏。
感觉就像是在努力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让游客能玩得开心,又能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好好地传下去。
而且中方的研究很容易让我有代入感,毕竟都是发生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的事儿,那些描写的旅游场景,就像自己也曾经去过一样。
不过呢,中西方的研究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西方的研究方法很严谨,理论体系也比较成熟,这就像他们造的汽车,工艺精细,有一套完整的生产流程。
但有时候会忽略一些文化上的特殊性。
而中方的研究呢,文化内涵丰富,但在理论构建上可能还需要再向西方学习一下,就像我们的传统美食很棒,但如果想要走向世界,也得学学人家的包装和营销模式。
总的来说,读完这些研究让我对旅游这个事儿有了全新的看法。
以前就觉得旅游就是出去玩玩,看看风景,现在才知道这背后有着这么多的学问。
就像一个看似简单的魔术,当你知道背后的原理后,会更加惊叹它的奇妙。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中西旅游差异的表现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旅游差异的表现(第十课时)(一)在旅游观上在欧洲国家,人们一旦手上有了足够的钱,就会毫不犹豫地出门旅游或度假。
不少人认为,旅行和度假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至于工作,那只不过是度假的准备阶段。
在中国,由于经济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一般认为旅游消费不是日常生活中一项必要支出,而是生活之外的一项奢侈的享受,而长期享受不工作人们会有很强的罪恶感。
欧洲人渴望不同的自我,公事私事分得清清楚楚,度假就度假,跟工作完全没有关系.中国人旅游是工作的延伸,外出手机一定带着,和单位随时保持联系,有的还带着笔记本,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是上网了解一下国内外最新动态.中国游客的一个特点,就是安排的景点越多越好。
去的景点越多越是觉得你这个导游好,来不及看没关系,只要到那里拍上一张照片就心满意足了,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旅游观导致人们认为每年都去同样的地方旅游是件很傻的事;而欧洲游客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收获,他们甚至会选择每年去同一个小镇,住同一家旅店,租海滩上同样的椅子。
由此可见,西方游客的重游率比中国游客要高。
(二)在旅游行为上西方人崇尚对外探索,喜欢探险旅游,性格外向,举止和生活方式上喜欢表现自我,所以他们喜欢自己决定行程和路线,讨厌别人的操作和安排,他们往往把旅行中的困难看作是旅行的一部分,出游方式多是自助游,团体包价游所占的比重较小。
而中国人提倡适度旅游,反对过于张扬和冒险,对于故土有一种执著的认同感,不易融入异乡社会,在穿着、举止、生活方式,甚至思想上都要符合“集体”的准则,出游方式是以团体包价为主。
西方人与中国人的旅游差异,还体现在对标志性景点的态度。
去纽约不到自由女神像,去埃及不到金字塔,去荷兰不看大风车,对于中国人来说等于没到过那些地方,而西方人对此却并不看重。
大多数老外出门都要带一本厚厚的旅游介绍书籍。
相比之下,大多数中国人旅游喜欢蜻蜓点水,而且“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定点尿尿,举旗报到”.说到旅游过程中的拍照,也最能体现中西旅游者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游客旅游方式差异研究2叭佴第23期考试~l:Ftl中西方游客旅游方式差异研究谢倩(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摘要: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被不同国度的人所接受,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受到重视.中西方由于历史情况和地理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独特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使中西方的旅游者具有不同的旅游习惯特征.本文分析了中西方的旅游方式差异及其成因,对旅游目的地对策提出了建议.关键词:中西方游客旅游方式差异成因旅游目的地对策一,引言长期以来,西方人喜欢一地停留式的"度假旅游",而以中国人为典型代表的东方人则喜欢周游式"观光旅游".尽管度假旅游活动中可以有观光游览,观光游览活动属于广义的度假旅游,而且观光旅游可以安排得比较休闲,但"度假"与"观光"二者之间的差异很显着二,旅游方式差异中西方游客在旅游方式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这种差异是在漫长过程中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旅游历史差异中西方之间主流旅游方式的差异,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尽管文化观光旅游在西方起源也很早,然而到温泉地和海滨度假是自古罗马时期就有的传统,其在后来的延续和流行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的旅游方式,一直持续至今.成为主流的旅游活动方式.几乎所有涉及欧洲旅游发展历程的书籍中都指出了这一点.斯沃布鲁克甚至明确指出:"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倾向于将传统的度假产品作为旅游的核心产品. 把传统的度假者作为旅游者,并且将注意力集中于此"中国的情况则显然不同.在中国历史上,长途旅行的起源主要是帝王将相的巡游,命官的赴任,文人士大夫的移情之旅,僧侣们云游化缘,还有像玄奘,郑和等人的远行.消遣性的旅行大多是在居住地附近游山玩水或游览历史名胜.总体上看,中国娱乐消遣旅游活动不十分发达.以观光旅游和近距离的休闲娱乐活动为主,一地停留性度假旅游比较欠缺.而西方国家则恰恰相反,以一地停留式度假休闲旅游为主.(二)旅游观念差异社会主体旅游习惯的差异.是社会主体旅游观念差异的体现.这种旅游观念差异,已经鲜明地表现在日常用语和官方机构名称上.从语言习惯上看,对于中国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其他亚洲国家的人而言,"观光","游览","游山玩水","风景名胜","名胜古迹"是广泛用来表示旅游的词语,人们认为所谓"旅游",就是外出游览名胜古迹,山水风光,也就是观赏奇异风光;在中国台湾地区,"观光"至今仍是一个完全用来指代"旅游"的名词,而"旅游"一词则显然是近代以后从西方词语"tourism"翻译而来的.在西方国家,"度假(vacation,holiday)", "休闲(1eisure)","游憩(recreation)","度假地(resort)"则是西方人习惯于用来表示旅游的主要语词,意味着旅游就是寻找一个美好的地方停留一段时间而获得休闲放松,并参加一些令人愉快的活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度假旅游".(三)旅游审美差异不同文化中的人对同一现象的情感体验可能大不相同.如笛卡尔所说:"同一件事情可以使这批人高兴得要跳舞.却使另一批人伤心得要流泪."同理,中西方游客对同一景观产生的审美体验肯定是大不相同的.1.关注性中国人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西方人则关注其本身的自然美.中国有一句古话:"文因景成,景借文传."在中国,大多数有名的山水景观都是因为有名人贤士与之发生关系,而得到永久的称颂.如江南三大名楼莫不如此.岳阳楼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着名文学家范仲淹写了一篇不朽的散文了社会化教育的功能.这些存在的社会因素对高等院校的油画专业学生造成环境影响,使学生的整体专业素养不过硬.一般创作课程的教学都安排在大四的实习和找工作阶段.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经历分配在毕业创作上,造成了学生的创作形式单一,语言匮乏,对于形式美的理解深度不足以灵活驾驭创作,作品感染力弱.三,对形式美的探索可提升创作思维及创作语言不同历史时期绘画的题材和形式都不同.有各种因素制约着艺术家的观念,比如社会制度,政治因素,以及民族的地域因素,新的社会形态会产生新的社会观念.新的形式.在探索艺术有关范畴内美的形式语言会为艺术创作带来新的发展.形式语言的发展,加上观念的转变和进步使得油画的题材也有发展.例如85时期的代表作品,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罗中立《父亲》,相较"85美术时期"以前的的作品相比有了形式和内涵的转变,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作用使得这批艺术家们解放了思想,开始回归艺术的本体,没有了前一时期"红光亮"等各方面的限制,所以一系列新形势新内涵的作品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艺术形式是支撑艺术品内涵的唯一条件,一件高雅艺术品的形式无疑是美的灿烂结晶,是体现艺术家的修养和观念的具体实践的产物.后印象主义大师高更的那幅名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的油画恰恰完美地说明了这一点,画中具有抽象化的色彩和象征性的语言体现了艺术家在追求形式上独具的美.作品是作者艺术体现.艺术形式是支撑艺术品的唯一条件,形式所起的视觉震撼和美学效果在艺术创作中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需要对创作主题内容,形式进行构思.艺术品的最终成就来自于艺术家的观念,因为观念决定形式,形式美是创作的重要构成要素.我们所在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思想观念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相对自由的,这使我们可以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在进行创作时不仅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要有对艺术的独特认识和见解,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准则.艺术家对艺术的认知是来源于模仿而后又形成的一系列的具有理念性的自己的创造性的东西.艺术家具备了思考和认识的能力之后每个人表达出的作品也是不同的.他们对与艺术美的追求止境.参考文献:[1]互动百科..[2]布朗科赞尼克.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M].成都:四J人民出版社.2000.《岳阳楼记》.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这样描写水:"水由于它的形状而显现出美,辽阔的,平如镜的宁静的水在我们的心理产生宏伟的形象.奔腾的瀑布.它的气势是令人震惊的,它的奇怪特殊的形象也是令人神往的. 水,由于它的灿烂透明,它的淡青色光辉而令人迷恋,水把四周的一切如画地反映出来,把这一切屈曲地摇曳着,我们看到的水是第一流的写生画家."由此可见,西方人欣赏水的美.是它的形状,气势,它的灿烂透明,它的淡青色光辉.水由于它本身的美而美,而不是水所附载的其他东西.2.侧重性中国人的旅游审美在于抒情的印象重现,西方人则在于风景的对象描写.中国人侧重于神韵,"尺幅之间见深远".不讲究比例尺寸,更接近于概括与含蓄的真实,"咫尺千里,余味无穷",以情绪为主,各家皆饱览山色而在情绪浓厚时一发其胸中之所积. 而西方人的描写性思维更强,重远近层次,阴影明暗,把是否形似作为衡量风景美丽与否的主要尺度.3.目的性中国人的风景审美目的在于舒适精神.西方人则在于追求形式美的享受.苏轼游赤壁,在赤壁那一望无垠的江面上,苏轼只感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忘记一切烦恼,只感到自己长了翅膀,就要成仙了. 由此可见,中国人在旅游审美中以"自适,畅神"为宗旨,体现出重视人性自由的审美情调.自适,畅神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观照,是面对风景所产生的超功利的人性自由,是一种沉入的心灵状态.而西方因为深受自古希腊以来的形式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十分看重物体的形式美.西方人认为"美"是一定数量关系的差异与统一所达到的和谐.西方很多名着都是按照这些"美"的原则造就的.如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其总体设计为几何图形,以数学的对称为基础.一条长桌.后面三扇窗子,光线从中间射人照在耶稣身上,耶稣两边各有六个弟子,又再分为三人小组,每人的动作在构图上形成匀称和平衡.总之,色彩的对比,光线的明暗,凸凹的立体感等形式美是西方人所追求的.(四)旅游用餐差异在西方.用餐时"分食",人们不共用一个盘子或同吃一道菜,而是按相同分量先分好,再每人一份,每人只吃自己面前的食物,用餐氛围较安静,餐具喜用碟子刀叉.而中国人更喜欢热闹,用餐时更倾向于与同伴聊天,谈天说地,高谈阔论.在吃方面.更要与大家"分享"每一道菜,因此上菜是一道一道上.然后大家一起享用那道菜,餐具上大多使用碗和筷子.二,旅游方式差异的成因(一)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休假制度,社会阶层,社会稳定性等因素.社会因素决定着什么群体可以参加旅游; 政府对旅游的态度和政策决定着旅游的发展.从社会制度上看.中国长期以来处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中,社会奉行等级森严的礼教思想,因此,中国古代参与旅游的,主要是帝王将相,士人墨客,极少有普通百姓.等级森严的礼制规范约束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上的模仿和攀比.这种禁忌一直N20世纪帝制被推翻以后才被打破.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国家在休假制度方面的若干次重大调整,中国才真正进入到大众旅游时代.在西方国家,尽管有一段时期处于宗教专制时期,但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即产生了"民主与共和","人人平等"的思想,王公贵族的生活方式很快成为广为效仿的社会时尚.因此.温泉洗浴,海滨度假等贵族化旅游方式出现后.被迅速传播到具有消费能力的大众中.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出现的带薪休假制度.更为工薪阶层享受度假旅游生活提供了充分条件.由此形成了度假生活的传统.(二)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包括支付能力和个人收入预期.经济因素是实现旅游活动的一个必要条件.因为旅游毕竟是人们在基本的物质生活满足之后才会去享受的精神文化活动.但在基本的经济条件具备之后,不同的经济条件会对旅游活动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根据世界公认的经验数据,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美元时,居民会产生国内旅游的动机:达到1000美元时,就想到近国旅游;达到3000美元时,就想到远国旅游.中国旅游发展的数据大致证明了这一说法.关于经济水平与旅游方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国内学者和旅游业界人士倾向于认为观光旅游是初级旅游方式,而参与度假旅游需要有更好的经济条件.西方国家统计数据表明.拥有较高职位和收入的群体更倾向于外出度假,而且更倾向于选择多个目的地.不外出度假者大多属于低收人群体.(三)地理因素地理因素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及区域空间范围.这其中,自然地理资源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性资源.各国所拥有的山川,海洋,沙滩,温泉,雪地,乃至气候条件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本国所能开展的旅游活动类型.欧洲国家多处于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地中海气候温暖,阳光充足,海滨度假休闲旅游必然成为欧洲人的重要选择.日本多温泉,因而温泉洗浴度假成为仅次于风景观光的第二大受欢迎产品.中国疆土广大,山地,平原,河流,海滨资源都很丰富,但中华文明起源并长期发展于内陆地区.加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大量自然山水被赋予了人文内涵,而对于海水沙滩旅游价值的认识一直到19世纪末在西方殖民者的带动下才产生.(四)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主要体现在外出旅游的动机和态度上.人们外出的动机,主要是来自于外界力量的吸引,还是内在需要的推动?西方学者指出:"几个世纪以来.旅游在西方国家一直与增广见闻,认识自我联系在一起."Crompton(1979)对现代旅游者的研究发现,"推力"因素,即"认识自我"的因素远远超过"增广见闻"的"拉力"因素的作用.对中国人而言,从古至今,外出旅游的主要目的地是那些"名"山胜水.或者"名"胜古迹. 也就是说,旅游目的地是否"有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种"名气"是由其他人或事件的影响而形成的,并附着在目的地对象上的,它显然属于"拉力"因素.许多研究表明,当今中国人外出旅游,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内旅游.最大的目的仍是"增长见识",而能上升到"认识自我"这一层次的还非常少. (五)科技因素科技因素主要体现在交通工具,通讯技术,文化传播技术对旅游产生的影响上.在西方旅游发展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大进步都带给旅游深刻的影响.蒸汽机的发明,带动了大型船只的出现.人们可以去更远的地方度假;火车产生后,带动了旅行团的出现;私人轿车的出现,引发自驾车旅游热的出现和火车旅游的衰退:民用飞机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跨国跨洲的长距离国际旅游的发展:现代印刷机和摄影器材的发明,为人们的旅游提供了行前准备和游后回忆的技术条件,提高了旅游体验的质量.三,旅游目的地对策建议由于旅游主体受到其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因此对旅游目的就有各不相同的旅游需求.旅游目的地可以根据不同旅游主体的文化背景差异采取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旅游接待措施.(一)旅游开发要超前虽然相对于西方旅游者.国内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处于初级阶段.但是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国内旅游者出游的机会会更多,而且会不再满足传统的旅游方式,对旅游活动的要求会更高.旅游目的地在旅游产品开发时应考虑到国内旅游者发展着的旅游需求,推出的旅游产品应该适度超前,可以满足部分具有超前旅游需求的国内旅游者的需要.而对于西方旅游者.则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出更多具有高质量旅游体验的旅游产品.提前预测和发现旅游者的潜在需求.对已经显现的旅游需求要积极满足. 而对于正在酝酿但还没有转化为现实旅游动机的旅游需求则要通过开发新型旅游产品进行诱导.尽量由被动应对旅游者2011--~-g23-,t91考试~1:FIl图书馆自有特色资源数据库创建与安全发布何雪萍(南昌工程学院图书馆,江西南昌330003)摘要:根据特色数据库的主要特点.作者总结了数字加工技术下自有特色资源数据库创建与安全发布系统的基本功能和解决方案.并针对目前高校自建数据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图书馆特色资源数据库内容和功能解决方案问题自有特色资源数据库创建与安全发布系统可以帮助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统一成符合国际标准格式的电子资源,再进行数据加工和加密处理后在图书馆网站上完全发布. 或者以光盘介质拷贝,供特定范围内用户进行使用.一,特色资源数据库的主要特点特色数据库是指依托馆藏信息资源,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处理,存储,并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将本馆特色资源数字化,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信息资源库.其主要特点如下.1.数字版权保护:控制复印,打印,非法传播,可控二次传播.2.先进的曲线显示技术,高保真原版原式,包括复杂图标,公式等.3.先进的文件压缩技术.占用系统空间少.4.导入导出功能:兼容各种通用元数据,可导出XML标准格式数据.5.全文检索:支持对文本格式电子资源的全文检索二,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内容和功能1.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内容结构(1)选题.为了避免重复建设,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在进行馆藏特色资源数字化前,必须进行市场调查,科学论证, 确定主题.应优先选择利用率比较高,用户需求大的,而且具有本馆特色的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建设.根据本校确立的重点学科,选择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利用价值的相关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以满足科研需要.(2)动态信息库.依托功能齐备,技术先进的学科专业网站,采用对网络信息(虚拟资源)的动态链接,以达到及时报道,发布与学科相关的最新动态信息的目的.(3)导航库.对本校重点学科专业建立导航库,内容包括该学科及其相关领域的科研机构,学者,电子出版物,产品,学会,协会等方面的网址.(4)学位论文库.内容包括全文收录的本校学士,硕士,博士毕业论文,重点应放在后两种.(5)文献信息库.建成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论文全文库.期刊论文技术含量高,内容新颖,出版周期短.及时报道学科的研究动态.反映该学科领域的前沿发展水平,应集中力量抓好该库的建设.(6)会议论文库.采用各种渠道,积极搜集,整理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的相关论文及其摘要,予以全文报道.(7)成果库.集中展示本校建校以来教学,科研的优秀成果,特别注意反映最新成果和信息;展示国内外最新科学技术需求转化为主动满足和引导旅游需求,争取在旅游市场上占有主动地位.(二)旅游产品要多样针对西方旅游者喜欢探险,寻求刺激的特点,可以重点推出旅游目的地的富有挑战性的旅游产品,同时考虑到西方旅游者重视旅游体验,因此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注重参与性.使他们可以获得丰富的旅游感受.同时由于西方旅游者注重旅游消费,旅游接待设施要尽可能体现便利性和齐备性.针对中国的旅游者,他们一般比较倾向安全系数高的旅游产品,在产品设计上就要突出其安全保障性.同时考虑到中方旅游者对异域文化认同慢,在旅游内容的安排上要尽可能地考虑到旅游者的接受程度.并且中方旅游者消费比较经济. 所以旅游接待设施最好经济实用,还能考虑其文化背景,使他们对旅游目的地有家的感觉.(三)旅游销售要灵活西方旅游者一般希望寻求不同一般的旅游体验,对团队旅游这种传统的旅行方式并不太感兴趣,特别是团队旅游虽然整个旅途有保障,但是活动日程安排和活动内容安排比较死板,缺少灵活性,旅游者无法根据个人的旅行喜好灵活机动地调整在各个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为了保证全团活动的一致性,只能随团活动.因此,针对西方旅游者,旅游产品销售时应尽量少用全包价的形式,多采用旅游项目零售形式.让西方旅游者可以根据个人需要灵活组合旅游活动内容.如同超市购物一样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的原因,国内的旅游者出外旅游历史较短,对旅游产品的选择一般要求是物美价廉,多数喜欢集体活动,特别是受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喜欢以家庭形式出游.因此,针对国内旅游者.旅游产品销售要能带给旅游经济实惠的感觉.五,结语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世界各国在文化上日益趋同.旅游业也是如此.然而,当我们认真考察这些相似背后的具体问题时,会发现表面一致的现象背后还隐藏着许多差异.东西方国家民众的主体旅游方式和旅游习惯有着明显差异,探讨中西方旅游方式差异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准确地把握这些差异,有助于组织者为旅游者设计合适的旅游产品,提供恰如其分的服务,从而有利于提高跨境旅游的质量,并促进中西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曹诗图.旅游文化与审美.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陈福义,张金霞.中国主要旅游客源国-9目的地国概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邓大好.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分析.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9,15,(4).[4]杜炜.旅游消费行为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5]李辉.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谈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河南社会科学,2003,(1).[6]王立.中西方旅游观刍议——从海意象传说及相关母题谈起.十堰大学,1995,(1).[7]王淑良.中国旅游史.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8]王秀琳.海外旅游禁忌.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9]喻学才.旅游文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10]朱希祥.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杭州: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