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机构嬗变的历程
概述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演变过程

概述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社会。
在那个时候,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家庭教育和部落传统的口头传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增长,教育开始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提供。
以下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发展阶段:
1. 先秦时期
在先秦时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礼仪、道德和文化知识。
这些知识的传授通常是通过私人教育或家庭教育进行的。
在这个时期,国家并没有建立起专门的教育机构。
2. 秦汉时期
在秦汉时期,国家开始建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如太学和郡学。
这些机构的目的是培养政治精英和官僚。
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和礼仪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的高峰期。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进入中国,并开始影响中国的教育。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包括佛教经典和禅宗等知识。
同时,私塾也开始流行,成为普通百姓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
4. 唐宋时期
在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开始兴起,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
科举制度为普通人提供了接受教育和担任官职的机会。
同时,私塾也继续发展,并成为了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5. 元明清时期
在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并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
教育内容包括儒家经典和科举考试所需的知识。
同时,私塾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总的来看,中国古代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
然而,无论是哪个时期,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和促进社会进步。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变迁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变迁教育在中华文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可谓历史长河中一道永恒的风景线。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人民就开始有了教育意识,开始探索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变迁来探究中国古代教育的历史演变。
1. 古代教育制度的产生中国教育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代先民时期,但正式的教育制度要从封建社会开始。
周朝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萌芽时期,当时教育主要靠家长和教师在家庭、教坊等场所传授。
而后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开始出现,实现了对教育的观念的深入探索与创新,使教育理论和实践得以升华和发展。
在秦汉时期,教育制度开始变得完善,将书法、音乐等课程逐渐添加进教学体系中。
同时,开始了官学和举贤良方面的试举。
由此可见,古代中国教育制度的基础逐渐奠定。
2. 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到了唐朝时期,教育已逐步得到了正式的管理。
当时的政府设立了太学、州学、县学等官学,相应的增加了专职的教师人员。
并融合了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的教育内容,让教育开始更加广泛和多元化。
宋代以后,义务教育的观念逐渐形成,许多地方政府还规定了义务教育条款。
同时,也有了更加自主的私塾,它们连同官学一起构成了古代中国教育制度的主要载体,为千百年来中国教育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3.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冲击随着现代文明的进入,传统教育面临了重大的挑战。
20世纪初,袁世凯颁布了《新学义务法》,开始将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改为更加现代化的招生制度,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开端。
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教育报告》,之后,中国的现代教育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建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政府对教育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建设新中国的教育体系,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蓬勃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教育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完善,不断地适应和引领着各个时期的社会发展。
中华民族自古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教育来改变命运,以获得智慧和知识,实现自我提升和社会价值。
概述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演变过程

概述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演变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从那时起,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演变就形成了许多传统,这些传统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为今日的中国人所称赞。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演变,历史上通常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古代文化传统时期(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221年),在这一时期,传统教育以读经、饮茶、书法和其他古代文化为主,形成了一种统一的文化传统,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素质。
其次是封建社会时期(公元221年至末年清朝),在这一时期,主要以科举体制为代表的封建时期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目的是培养社会官员和文化精英,为实现家族、宗族和国家发展而有着重要意义。
最后是现代教育时期(清朝末年至今),这一时期开始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现代化,重新引入了西方教育理论,并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学术体系等方面引进了西方的新思想,大大改善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各方面现代化水平。
从古至今,中国古代教育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
- 1 -。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历史演进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历史演进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可以追溯至商代,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制度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围绕着这一主题,探讨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商代教育在商代时期,教育主要由家长和长辈进行。
孩子们在家中生活,家长会教授他们知识和技能,如农业技术、手工艺和日常生活中所需的技能。
除此之外,渊黄之学也被广泛传承。
这是一种重要的宗教和文化传统,包括祭祀、择日、卜筮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二、周代教育周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教育有了更加正式的体系和规范。
周朝贵族鼓励子弟学习诗、书、礼、乐,而普通人则强调农业技术、手工艺和道德教育。
在西周,王室设立了太学,专门培养官员以及传播典籍和经典。
这表明了太学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三、秦代教育在秦朝,教育制度经历了重大变革。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便开始了他的国家治理。
在其统治下,实行严格的教育和识字政策。
学校开设专门的师资班,培养教师,并引入了一种被称为“秦篆”的新文字,称为小篆。
这种文字简明清晰,易于书写和传播,为后来的书法、印刷和出版奠定了基础。
四、汉代教育汉代教育制度成熟,对中国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汉朝初年,诸子百家思想的竞争和儒家思想的兴盛,使得儒家的《礼记》和《易经》成为了广泛传播的典籍。
汉武帝时期,开办鸿胪寺、太学、博士等学校。
汉代的教育制度比较完善,包括了沙池、津阴、校塾等多个级别和类型的学校。
此外,汉朝时期还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如授业解惑的东方朔、刘向等人。
五、唐代教育唐代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黄金时期。
唐朝时期大规模地发展了全民教育,并实行了科举制度,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唐代兴起了许多大型的官方学校,比如宣化门、门下省等,这些学校提供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文学、法律、政策、制度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同时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如孟浩然、韩愈、王勃等。
概括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

概括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从夏朝就已经开始。
夏朝以“先帝制”为主,实行单一的学制,重视膜拜与传统礼俗的培养,以及对祖辈遗留下来的学说的传承。
有些传说是用以严格遵守的宗教教义。
商朝以祭祀典礼为基本教育结构,以学习乐谱和书籍的传播为主要内容。
此时,封建社会已经形成,权力集中在少数族群身上,对外殖民建立起的地理空间也比较开放。
周朝把天文学、阴阳学、诗歌、礼仪、政治、宗教、哲学、伦理等事宜相结合,形成统一的教育体系。
此时,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技术上都经历了较大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涌现,这些学说在教育实践、政治实践中得到发展,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这一时期,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教育制度的基本形态也确立了起来。
秦汉时期,以汉魏为代表的统一政权将以前的传统教育更加系统地完善,礼乐仪祖习俗的形式更加细腻,考试制度出现并得到普遍重视,官办学校开始运作,家庭教育也受到重视,加强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完善。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统一教育体系进一步确立,它集中了以往的各种文化思想,学术学科,从而使教育更加统一,价值观和功利性更加强化,这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甚至影响至今日。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继续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完善和发展,以大学堂为首要的官办教育机构,以私人办学和家庭教育为补充。
此时,语文、礼仪、哲学等典籍几乎成为每个学校必学的内容。
明清时期,政治体制完善,社会经济势力比较均衡,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由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数次变迁,不断完善与发展,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之魂注入活力,成为今日中华文化的根本基础。
中国教育史演变过程概述

中国教育史演变过程概述古代时期:在夏、商、周等古代朝代,教育主要是贵族子弟的专门培训,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
学校称为尚书学,教育内容以经书为主。
秦汉时期: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法家主义,推行了一系列教育,废除了天子私家学宫,成立了国子监等公立学校。
汉朝时期,国子监成为中央最高学府,负责选拔人才。
隋唐时期:隋朝时期,创办了国家教育制度,将帝王学、进士科等设立为国家机关。
唐朝时期,推行了科举制度,将科举考试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进一步加强了教育的地位。
宋元明清时期:宋朝时期,儒学成为主流。
设立了国子监和府学等学府,儒学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元朝时期,学术自由度增加,著名学府如四书五经起到了推动作用。
明朝时期,推行了养正堂、国子监等教育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封建教育的地位。
清朝时期,设置了进士科、会试等科举考试,并制定了教育法令。
康熙时期,还开始了民族学校、官立学堂等保留科举考试的同时推动教育革新。
近现代时期:清末开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科举制度逐渐失去信用。
中国各地涌现了许多新兴的学派,如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工业教育的发展,维新运动和戊戌变法推动了教育的进程。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创办了许多新式教育机构和学校,近代教育制度逐渐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以上是中国教育史的一个概述,主要介绍了主要的历史时期和教育制度的演变。
中国教育史的发展是与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的,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对今天的教育事业也有很多启发和借鉴的地方。
古代学校制度的演变

古代学校制度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历程反映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
从先秦时期的私学到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古代学校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变革。
一、先秦时期的私学先秦时期,我国学校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孔子创立私学,标志着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诞生。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学而优则仕”,使学在官府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这一时期,私学逐渐兴起,成为教育的主要形式。
私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才智和人格,为后世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时期的官学秦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官学逐渐取代私学成为教育的主导力量。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教育制度,并有所发展。
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这一时期,学校教育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官学为主导的教育体系。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官学衰落,私学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私学教育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内容逐渐丰富。
同时,家庭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
四、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科举制度以考试选拔官员,使教育与社会选拔人才紧密结合。
这一时期,学校教育以儒家经典为基础,重视文学、史学、法学等学科。
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人才的选拔和流动。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学校教育宋元明清时期,学校教育进一步发展。
宋代,理学兴起,学校教育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和伦理教育。
元代,蒙古族统治者重视文化教育,官学教育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学校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重视经世致用。
同时,民间教育、书院教育逐渐兴起,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古代学校制度的总结古代学校制度的演变历程表明,我国古代教育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体系。
从私学到官学,从科举制度到书院教育,古代学校制度在传承与发展中不断变革,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
中国古代教育历史

中国古代教育历史
历史时期
时间范围
教育特点
主要教育机构/制度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教育资料相对较少,教育形态初现
-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重视礼仪和教育,贵族子弟接受私人教育,后期出现官方教育机构
太学
西周
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形成“学在官府”的局面,官学制度完善,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
-
隋朝
公元581年-618年
学校内容以五经和史、经、子、集为主,实行特色的“九级制度”,创立盐商书院
国子寺
唐朝
公元618年-907年
推行科举制度,形成完整的四种学制:文书制度、孔子学院、学校制度、公学制度
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
宋朝
公元960年-1279年
教育方法以及考试制度进一步完善,出现新的测验制度“水笔判”,兴起私立学校
国子监、书院
元朝
公元1271年-1368年
实行儒学政策,设立国学推广儒家经典,孔子学院兴起
国子学、蒙古国子பைடு நூலகம்、回回国子学
明朝
公元1368年-1644年
推行科举制度,重新组织国子监,设置兵部、刑部等专门教育机构
国子监、书院
清朝
公元1644年-1911年
实行封建教育制度,八股文教育成为主要学习内容,科举制度继续沿用
国学、乡学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私学兴起,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私学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
稷下学宫、私塾
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实行法家思想,推行统一的教育制度,重视官学
概述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

概述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古代和近代。
古代时期,中国的教育以家庭教育和师徒制度为主。
在西周时期,周天子设立太师负责教育,后来又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其中三公之一就是太师,成为了教育管理的官职。
中古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私塾和官学逐渐兴起。
私塾主要由知识分子或有一定知识的人家开办,一般只收男孩子。
官学则是由政府设立,收养学生,培养官僚和学者。
北魏时期的洛阳学宫,隋唐时期的国子监,宋元明清时期的显质坊和书院等都是著名的官学。
同时,科举制度的推行也是中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变化,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特点。
近代,随着西方进入中国,许多西方教育制度也得到了采纳。
清朝末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士人开始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新教育主张,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和政治制度。
1905年,时任教育部长的章太炎成立了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开辟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局面。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部建立全国教育委员会,开始从制度上推进现代教育。
后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也促进了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是怎样发展演变的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中国教育主要由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组成。
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子女进行的道德教育和基础知识传授。
宗教教育由宗教教派负责,教授宗教典籍和仪式知识。
在这个时期,非贵族子弟接受正式教育的机会较少。
公共教育机构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中以国子监最为有名。
2.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
他废除了诸侯国的私学,建立了官办的教育制度。
同时,他实行了一套统一的课程和考试制度,以选拔官员。
这个制度以官学为核心,招收学生培养官员,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汉代继承了这个制度,并发展了史学和儒学。
3.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个时期,政权的不稳定和社会动荡导致教育的衰败。
官学逐渐没落,私学逐渐兴起,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
私学由知识名流、士人或寺庙开办,在这里学生们学习文学、历史、经学、儒学和诗词等。
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一些私立或寺庙学校,主要培养佛教僧侣。
4.隋唐时期:隋朝和唐朝是教育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
隋朝废除了科举制,建立了国子监和地方官学,实行了寄宿制、军事化和统一管理的教育体制。
唐朝进一步强化了教育,实行了科举制度,设立了国子监、太学和进士科以选拔人才。
唐朝的教育思想主要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德育和文治。
5.宋元明清时期:宋朝时期,学术重视科学和实用性,发展了科技和经济。
进一步发展了官学和私学,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学科,例如经学和理学。
元朝对儒学持批评态度,废除了科举制,但保留了官学制度。
明朝恢复了科举制度,并建立了明经院、太学和校书院等教育机构。
清朝在教育方面较少,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教育制度。
总体上,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从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开始,逐渐发展为官学和私学并存的制度。
科举制的出现使得教育与官员选拔紧密关联。
教育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并逐渐加入其他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教育制度也发生了演变。
我国教育的历史演变

我国教育的历史演变
我国教育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以下是一些主要时期和重要转折点:
1. 古代教育(大约公元前16世纪 - 公元619年):古代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和私塾为主,父母或家庭长辈负责传授知识和价值观。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导,儒家学校逐渐形成。
2. 科举制度(公元605年 - 1905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和应试能力,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持续了一千多年。
3. 近代教育改革(19世纪末 - 20世纪初):在近代,西方教育思想和体系开始传入中国,启蒙运动和维新运动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大冲击。
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早期现代学校和大学,如京师大学堂等。
4. 民国时期(1912年 - 1949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在这一时期,教育改革成为重要议程之一,促进了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大学和教育家。
5. 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视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国实行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政策,大力推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教育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包括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中断和恢复。
6. 当代教育改革(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教育在当代继续进行改革和发展。
重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公平与均衡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
同时,教育技术的应用也得到了重视,数字化教育、在线学习等新兴教育模式逐渐兴起。
这些时期和转折点共同构成了中国教育历史的演变过程。
每个时期都对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产生了重要影响,塑造了现代中国的教育体系。
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演变

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演变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演变历经千年,起源于古代礼制和家庭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
这其中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制度,对于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作用。
下面我们对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演变进行简单的讲述。
一、古代礼制教育在古代,礼制是中国社会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
礼制教育也是由此产生。
礼制教育的核心是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传承和教育。
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器教育逐渐成型,逐渐形成了并存的两种教育模式:家庭教育和微子学校。
家庭教育是在家中进行的,主要是由父亲或长者进行的,目的是传承家族礼制、传统文化和道德。
微子学校是属于官方机构,是礼制教育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主要负责对年轻的士子进行教育,以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官员。
二、秦汉教育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由于战争和各地的引领,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这时,秦始皇用兵一统天下,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同时也进行了一些教育改革。
这一改革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改变传统的礼法教育为以法律和兵器为基础的教育,二是实行全国性的教育制度,从五岁起的儿童就要接受教育,在16岁以后,再进行选择教育。
汉朝时期,建立了太学,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所全国性的大学。
在这里,学习的科目包括经学、史学、诗歌、礼法和音乐等。
太学制度的建设,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唐宋教育唐宋时期,教育体系逐渐成熟和完善。
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道路交通的改进和出版业的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加便捷和迅速。
因此全国知识普及率逐渐提高。
在唐朝出现了“三省六部”的官方教育制度,由于文化、教育的普及,外来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中国的自身文化也更加繁荣。
在宋朝,教育提倡实用性,各种技术职业得到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明清教育明朝时期,知识向民间大规模传播,学校和书院也随之大量建立。
在这个时期,科举成为明朝的制度,在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科举不仅提高了人民文化水平,也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浅谈中国历史上教育及学校的嬗变

学校制度分官学和私学两类:官学有中央官学和地方官 学之分;私学又分经师讲学和书馆。
中央官学:即太学。学生名额代有增益。西汉成帝时增 至3000人,东汉顺帝时增至 3万余人。 地方官学:即郡国学。首创者为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 郡国学招收下县子弟入学,东汉郡国学更盛。除中原地 区外,边陲之地亦办了学校。 经师讲学:汉代教育的另一种重要形式。经师讲学,其 中有居官教授,而大多数为一代名儒自立“精舍”(亦 称“精庐”),隐居教授。
原始社会:基本上的教育都是由长 者通过言传身教与口耳相传实现。 约公元前3000年前:“图形及象形文 字”开始产生,随之就出现专门传授
和学习的机构——“成均”,这便是
学校的最初萌芽。
学校起源及发展
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 董仲舒:“五帝名大学 曰成均”。郑玄:“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 自夏朝起,中国就有了以教为主的教育机构。大学在夏 为东序,在殷为右学,在周为东胶,而周朝又曾设五大 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 辟雍。
北魏在中央官学中设有律学和算学, 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此外,医学也 设有太医博士及助教。所有这些对 于隋唐专科学校的发展有朝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等 教育机构。 唐朝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律学和广文馆,并称“六学一馆”。
唐朝地方官学:郡(州)学 、县学。
中央官学:宋在国子监下设置教授经学的国子学、太学
传授各种知识,同时还有传授技艺的武学、律学、医学、 算学、书学、画学。
地方官学:宋地方行政分路、州、县三级,州以下设置
教授儒经的学校。各级均设置教授四书五经的儒学,内 附设小学。
辽、金、元等民族政权也模仿宋朝建立类似的教育机制。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草木盛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在这一时期,古代中国的教育主要以家族教育为主,父祖代代相传家族的学问和技艺。
2. 儒家教育的兴起(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儒家教
育主要以经书为基础,推崇礼仪和道德。
这一时期,家族教育逐渐向公共教育转变,学习经书成为上层社会的重要任务。
3. 秦汉时期的官学教育(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始
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他建立了官学,培养官吏和精英人才。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教育制度,不过在汉朝,官学的数量和规模有所增加,学习内容也更加丰富。
4. 魏晋南北朝的私学教育(220年-589年):在这一时期,由
于政权的动荡和分裂,官学衰落,教育主要由私人开办的私学来承担。
这些私学往往由有学问的士人或僧人主持,培养学生的技艺和人文素养。
5. 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618年-1279年):唐朝推行科举制度,以考试选拔官吏。
这一制度在宋朝得到进一步完善,科举成为唯一的晋升途径。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教育得到了普及,并且出现了许多学府和书院。
6. 元明清时期的书院教育(1279年-1912年):元明清时期,
官学渐渐衰落,书院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
书院除了培养官员外,还注重培养士人的人文素养和政治觉悟。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历程是从家族教育到官学教育,再到私学教育,最后形成科举考试和书院教育并存的局面。
这个过程中,教育的主要目标从家族的传承转向培养官吏和士人,教育内容也从经书转变为更加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古代中国教育制度的历史演变

古代中国教育制度的历史演变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古代至今,教育制度不断演变,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改革,为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主要由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和官学教育三部分组成,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古代中国教育制度的历史演变。
一、家庭教育在古代,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都会给孩子上一些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和道德原则。
虽然这种教育方式很难制度化,但它是中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父母会教育孩子遵纪守法、恪尽职守、孝敬父母和长辈等等基本道德和社会习俗。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着重强调孩子的德育教育,认为这是孩子成长的基础。
二、私塾教育私塾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私塾中,学生们接受传统文化和文学知识的教育。
私塾起源于春秋时期,其最早的形式是由名医、贵族和知名学者开设的小型学校。
在秦汉时期,私塾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了中国教育中一种重要的学制。
在私塾教育中,师父和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
师父们不仅教授学生们知识,还传授给他们道德和社会习俗。
在私塾教育中,如果一个学生能够获得名师的赏识,那么他的前途会非常光明。
因此,在私塾中,学生们必须刻苦学习、勤于向师父请教,以期获得名师的认可和信任。
三、官学教育官学教育是古代中国教育制度的重要部分。
它从汉代开始出现,并在唐代时达到了最高水平。
在官学中,学生们接受国家官方教育,学习各种课程和技能。
作为国家制度,官学教育非常正规和严格,因此也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顶点。
在官学中,学生们学习不仅是文化和文学知识,还包括政治和官僚文化。
这种综合性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中国政治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官学的学制和课程从唐代一直延续到清朝,直到近代被废弃。
总结古代中国教育制度的历史演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历经了数百年的变革和改革。
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和官学教育三部分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体系,并共同为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古代教育的演变

我国古代教育的演变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其教育历史也极其悠久。
从最初的家庭教育、部落教育,到后来的官方学堂、私塾,再到现代教育体系,教育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我国古代教育的演变历程。
一、家庭教育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是最早、最主要的一种教育形式。
由于早期社会共性比较强,人们普遍生活在群体中,因此家庭教育主要是父亲或长辈通过亲身经验、观察、教导等方式,将生活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后代。
在这种教育中,家庭作为最小的文化单位,扮演着孕育和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角色。
父母从祖先的经验中总结出一套保证后代生存、发展的经验,将其不断传承下去。
在这种“传帮带”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从父母身上学到了知识和技能,还通过模仿、练习和实践,逐渐成长起来。
二、部落教育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关系的复杂化,家庭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部落教育逐渐出现。
部落中的长者或有经验的人,通过口头传统、神话故事、歌曲舞蹈等方式,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在这种教育中,重点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传承。
人们借用祖先的经验教训,将其传承下去,使社会的知识积累和文化发展得以延续。
而这种传承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随着族群的隔离和壮大而形成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三、官方学堂随着社会发展和各国之间的交流,学堂逐渐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
官方学堂是由政府创办或支持的一种教育方式,其目的是选拔优秀人才,为政府培养中高级官员。
最早的官方学堂可追溯至东汉时期的洛阳灵台山。
在唐宋时期,官方学堂逐渐普及,分为三级,依次为秀才、举人、进士。
这种教育体系主要以科举制度为依托,通过考试选拔各级干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官方学堂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拓宽了知识的来源,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但由于其内容狭窄、流程僵化、教育方式单一,难以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私塾逐渐出现,成为中国古代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演变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商代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变化。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并探讨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最早的中国古代教育可以追溯到商代,这是一个封建社会,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贵族子弟的礼仪和仪容。
商代的贵族子弟通过家庭教育和私人导师的指导来学习诸如礼仪、音乐和占卜等方面的知识。
这种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子弟们做好家族的嫡长子或宗主的任务。
随着周朝的兴起,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也经历了重大变革。
周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封建礼仪与文化教育并重。
周天子建立了学官制度,培养士人来担任国家的行政和文化工作。
学官制度被广泛应用于各级国家机构,受到封建官员和地主阶级的重视。
另外,周代还出现了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思想流派,这对后来的中国古代教育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关键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政策,使得当时的文化教育遭受重大的打击。
然而,汉朝的兴起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希望。
汉武帝采取了尊儒、兴学的政策,恢复了儒学的地位。
同时,汉朝还建立了官学制度,为中央和地方培养了一大批文人。
这个时期,科举考试也在官学中起步,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权的分裂和社会动荡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中国古代教育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地方。
这个时期出现了私学制度的兴起,私人教育机构开始兴盛。
私塾成为士人和富商子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教育内容多样化,不再局限于儒家学说。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发展的高峰时期。
唐太宗在位期间创建了国子监,成为中央培养士人的重要机构。
此外,唐宋时期科举考试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士人的主要途径。
这个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扩展到了文学、历史、政治等多个领域,使得教育成为社会晋升的重要途径。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教育制度逐渐趋于稳定,科举制度成为主导。
兴起了徽州学派、阳明学派等儒家思想的流派,对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概述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演变过程

概述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演变过程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起点。
夏朝的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父母亲自教育子女,传授生活常识和技能。
同时,夏朝还设立了官学,培养政治、经济和文化人才。
到了商朝,教育逐渐向社会化发展。
商朝时期,有专门的学校,其中以尚书学堂最为著名。
尚书学堂是商王朝的官方学校,主要培养政治官员。
此外,商朝还有私塾,主要由士人开设,培养的是文化人才。
周朝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
周朝时期,教育逐渐向专业化和系统化发展。
周朝的教育体系包括官学、私学、太学和郡学。
其中,官学是政府设立的学校,主要培养政治官员;私学是士人自己开设的学校,主要培养文化人才;太学是皇帝所办的学校,培养皇族子弟和高级官员;郡学是地方政府设立的学校,主要培养地方官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教育不断发展,唐朝时期的教育达到了巅峰。
唐朝时期,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包括国子监、太学、郡学、私塾等。
国子监是唐朝的最高学府,主要培养官员和文化人才。
太学是皇帝所办的学校,培养皇族子弟和高级官员。
郡学是地方政府设立的学校,主要培养地方官员。
私塾则是由士人自己开设的学校,培养的是文化人才。
唐朝的教育达到了高峰,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典范。
宋朝时期,教育逐渐向民间化发展。
宋朝时期,私塾和家庭教育成为主要的教育形式。
私塾由士人自己开设,培养的是文化人才。
家庭教育则由父母亲自教育子女,传授生活常识和技能。
同时,宋朝还设立了学宫,培养官员和文化人才。
明清时期,教育逐渐向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
明清时期,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发展带动了教育的发展。
同时,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也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清时期,私塾、书院、学堂和书房等教育机构层出不穷。
这些教育机构主要培养文化人才和官员。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教育经历了从家庭教育到社会化教育,再到专业化和系统化教育的发展阶段。
每个朝代的教育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教育机构嬗变的历程

教育
• 《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 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 养子使做善也”。 •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才成为常用词,教育一词的通行, 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联系在一起的。
• 一是由太常在京师直接挑选,条件是“年十八以上,仪态端正者,补博士弟子”,作为正式的太学生。
• 二是由郡国县地方选送到京都,标准是:“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出入不悖。”作为非正式的特别生。 正式生可免除赋役并享受一定俸禄,特别生则待遇较差。 • 太学初创时由于学生少,采用个别教学或小组教学;后来由于太学发展,学生数以万计,采用集体授课制 或次第相传的形式。此外,太学允许学生自由研讨学问和向社会名流学者请教。
• 大学教育:只有少数符合条件的贵族子弟和平民中经过选拔的优秀人才能进入大学。大学分为两种:“辟雍”和“泮(pan)宫”, 也称学宫。 “辟雍”设在天子的都城,“泮宫”设在诸侯的国都。 • 辟雍还是习射的场所,故又称射宫。泮宫规模简单,只有一学。大学实行分科教学,以礼乐为主,射御次之。 • 2、乡学(设在地方) • 地方乡学有四学:校、序、庠、塾。乡学由管理民政的大司徒兼管教育,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三方面。 • “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学科,它起源于夏代,商代有所发展,到西周日益完善。其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远古时期的学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校萌芽的传说:古籍中记载颇多,众说纷纭,这里主要说两种: 1、“成均”说 最早见于《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西汉董仲舒 认为“成均,均为五帝之学(就是五帝时候的学校)”。东汉郑玄解释说:“均,调也。乐师 主调其音”(也就是说成均是古代乐师作乐的地方。因而可以理解“成均”以音乐教育为 主。)。 这里有两点:一,《周礼》成书于战国时期,书中所记的“成均”有无,具体样态以及是不是 后人“托古言志”,都成问题。 二,董仲舒和郑玄生活的在两汉时期,他们的解释虽然比较接近远古时代,但 是需要注意的是,他们的解读定然带有后时代的因素和色彩。 2、“虞庠”说《礼记》记载:“米廪,有虞氏之庠也”。 《礼记》有曰:“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孟子解释说:“庠者,养也”。东汉郑 玄解释:“米廪,藏养人之物(也就是粮仓)”。《说文解字》“庠,从广羊声”,换句话说就 是食羊者所居之地,养老敬老的地方。 因而从总体上来看,有虞氏时代把有道德,有经验的老者养在“庠”里,专门从事教育儿童的 工作。所以,“庠”,以德教为主。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中国古代教育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时代。
然而,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最初是由商朝开始的。
在商朝时期,教育机构主要是由官方机构和贵族组成,这些大臣和贵族的子女学习礼仪和诗歌。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相争,国家需要培养士兵和政治家,因此出现了“博学之士”的教育理念。
这个时期最知名的教育家是孔子,他强调尊重传统、领导力和人的思想。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推行焚书坑儒的政策,取消了许多诸如儒家经典之类的文化遗产。
但是,秦朝的大量技术和教育改革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和变革。
秦朝的财政预算里有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和教育的经费。
此外,秦还开办了三所国学并设立了专门的教育处。
进入汉朝时期,儒家思想重新兴起。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官学并负责招收维持史书的文官。
高等教育机构,如国学和私学,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唐朝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巅峰期。
唐朝时期,教育的覆盖面更加广泛,并越来越普及化。
每一座城市都设有公、私学以及小儿园,各级官员子弟几乎必须学习儒家经典。
元朝时期,国家完全控制了教育。
孔子文化被大量弘扬,而其他文化则被压制。
明代初年,经学和科举制度仍然是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整个时期,教育的培训方向逐渐转向了政治、法律和官僚制度。
清朝时期,教育规模更为扩大,科举制度进一步加强,并逐渐转向向民间开放。
教育分为官方教育和民间教育,官方教育由政府或吏部组织,民间教育和私塾有关。
总之,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从它最初的经验教育时代起,已走过漫长而多变的历史。
尽管不断变化,中国的教育制度在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种传统仍然流传至今,并影响着中国的现代教育。
今天,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已成为了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学院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时期的教育
• 原始教育的内容:生产劳动教育,道德和社会传统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军 事教育和原始艺术教育。 《孟子· 滕文公上》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原始教育的特点:完全是自然状态下的教育。教育与社会实践完全结合为一 体,早期人类在生产劳动中获得经验、技能、知识以及行为规范。 教育并没有被分化为专门的活动。 教育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教育的方式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
地方官学:
• 汉代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域划设置。郡国设学,县、道、邑设校, 乡设库,聚设序。学与校(相当于中学)设经师一人,痒和序 (相当与小学)设《孝经》师一人。
汉初文教政策:无为而 汉武帝即位后: 治 有为而治
相关措施
(1)重视知识分子的 (1)推崇孔子,罢 (1)设立五经博士 作用《求贤诏》 黜百家 (2)开设太学 (2)允许开办私学 (2)兴太学以养士 (3)建立察举制度
• 一是由太常在京师直接挑选,条件是“年十八以上,仪态端正者,补博士弟子”,作为正式的太学生。
• 二是由郡国县地方选送到京都,标准是:“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出入不悖。”作为非正式的特别生。 正式生可免除赋役并享受一定俸禄,特别生则待遇较差。 • 太学初创时由于学生少,采用个别教学或小组教学;后来由于太学发展,学生数以万计,采用集体授课制 或次第相传的形式。此外,太学允许学生自由研讨学问和向社会名流学者请教。
西周的官学
• 西周的官学分为两类,即国学和乡学。 • 1、国学(设在王都)国学由负责宗教祭祀和国家典礼的大司乐兼管(即“官师合一”) • 为贵族阶级开设,按年龄和程度分为小学和大学。小学教育:小学一般设在王宫东南郊,由担任王宫守卫队长的师氏和保氏兼任
教师,教育内容是德、行、艺(技能)、仪(礼仪)等方面。
鸿都门学与四姓小侯学
• 鸿都门学创设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因校址在洛阳鸿 都门而得名,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研究文学和艺术的学校。 由三公推荐入学。它是宦官集团培养自己势力的场所。 • 四姓小侯学创设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66年),是朝廷专门为外 戚贵族及功臣子弟设立的贵族学校。“四姓”是指:樊氏、郭氏、 阴氏和马氏,因他们不曾列侯,故称“小侯”。
先秦时期
1、夏朝的官学 夏朝官学除了沿袭“虞舜”时期的“庠”之外,还有“序”和“校”两种学校。 所谓“序”,孟子曰:“序者,射也。——《孟子*滕文公上》”就是说“序”是习射的场所。后来
“序”发展成了早期贵族议政,祭祀和养老的场所。【尚“力”】
“校”是在地方上设立的学校。“校”也是一种习武为主的军事训练场所。 ——生产力低下,采集打猎是获取生活资料的重要手段; “夏商周断代工程【碳十二】”,二里头遗址【遗址层垒,商代遗址下有一层另外的文化遗址】 和“夏”是否为信史;
四、封建官学制度的发展与衰落:
• 宋承袭唐制,其创新之处为:为皇室子孙而设的宗学、诸王官学 及内小学。还有画学。 • 辽代:在国子监下设“五京国子学”(上京、中京、东京、西京、 南京) • 金朝和元朝:除国子监外,还有少数民族语言的学校。 • 明清: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国子监的学生统称“监生”清代把 监生又分为“监生”和“贡生”。 • 中央官学的特点:
• 1、教育世俗化进程加快,教育对象不断扩大; • 2、学校类型多样化,并出现了新的学校类型;(宋代的武学与 画学) • 3、教学内容不断扩大; • 4、各代都重视发挥太学的示范作用,不断改革太学组织形式; • 5、对学生的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 (二)地方官学的发展: • 宋元明清时代官学的新特点:
远古时期的学校:
学校萌芽的传说:古籍中记载颇多,众说纷纭,这里主要说两种: 1、“成均”说 最早见于《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西汉董仲舒 认为“成均,均为五帝之学(就是五帝时候的学校)”。东汉郑玄解释说:“均,调也。乐师 主调其音”(也就是说成均是古代乐师作乐的地方。因而可以理解“成均”以音乐教育为 主。)。 这里有两点:一,《周礼》成书于战国时期,书中所记的“成均”有无,具体样态以及是不是 后人“托古言志”,都成问题。 二,董仲舒和郑玄生活的在两汉时期,他们的解释虽然比较接近远古时代,但 是需要注意的是,他们的解读定然带有后时代的因素和色彩。 2、“虞庠”说《礼记》记载:“米廪,有虞氏之庠也”。 《礼记》有曰:“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孟子解释说:“庠者,养也”。东汉郑 玄解释:“米廪,藏养人之物(也就是粮仓)”。《说文解字》“庠,从广羊声”,换句话说就 是食羊者所居之地,养老敬老的地方。 因而从总体上来看,有虞氏时代把有道德,有经验的老者养在“庠”里,专门从事教育儿童的 工作。所以,“庠”,以德教为主。
• 元代书院:由朝廷任命山长,加强对书院的控制。 • 明代书院:逐渐成为科举附庸的地位,明末宦官摧毁了所有书院。 • 清代书院:大部分与官学无异,只有极少数保持特色。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嬗变
教育
• 《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 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 养子使做善也”。 •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才成为常用词,教育一词的通行, 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联系在一起的。
• 大学教育:只有少数符合条件的贵族子弟和平民中经过选拔的优秀人才能进入大学。大学分为两种:“辟雍”和“泮(pan)宫”, 也称学宫。 “辟雍”设在天子的都城,“泮宫”设在诸侯的国都。 • 辟雍还是习射的场所,故又称射宫。泮宫规模简单,只有一学。大学实行分科教学,以礼乐为主,射御次之。 • 2、乡学(设在地方) • 地方乡学有四学:校、序、庠、塾。乡学由管理民政的大司徒兼管教育,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三方面。 • “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学科,它起源于夏代,商代有所发展,到西周日益完善。其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3)废除“挟书律” (3)重视选举,选 贤任能
三、封建官学制度的完备:
• 魏晋南北朝:继汉开唐。其特点为:创设国子学,南朝创设玄、 儒、文、史、律等学科,是隋唐专科学校和分科教学的先导。 • 隋朝: • 唐朝:较为完备的学校教育。(中央官学、地方官学) • 一、中央官学: • 1、唐代学制系统:“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 算学、律学,前三学属大学性质,
• 在文化教育上的特征是“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即在宫廷设立学校,用典章作教材,聘官吏为教师(即“官师合 一”)。【西周的教育制度就是适应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统治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
春秋战国时期
• 1、春秋战国时期:
•
即社会动荡——王权衰落——官学衰废——文化下移——头较强劲,和平时期或者社会稳定时期,官学发展日趋正规化和强势化,关键原因是政府掌控着人才选拔的 权利,特别是科举制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机制之后,要想获得当权者认可,就必须遵守他们制定的游戏规则,“想玩,按规矩来”。】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礼记*学记》《礼记*大学》《荀子*劝学》等教育书籍或文章; 这个时期老子、孔子等收门徒授学【孔子曾向老子问“礼”】;孔子更是提出“有教无类”主张。 • 春秋战国时私学发达使得学校教育开创了官学、私学并存的二元化轨道并行的模式。 •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高等学府,因齐国君主在都城的稷门附近设立学宫而得名。稷下学宫历史悠久,它创办于公元前4世 纪中叶,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历时150年。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养士之风走向制度化的产物,也是各学派展开思想论战的园地。它由 官方主办,私家主持,是一所集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培养人才、咨政议证的场所。 稷下学宫的特点:1、性质二重: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 。2、多功能性:集讲学、教育、咨议一体 。3、士人充分享受学术自由、精神自由
• 1、加强了对地方教育的管理,建立了专门的行政机构; • 2、加强了对教师的管理; • 3、学校经费比较固定; • 4、学校分布较广,开始重视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 • 5、学校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庸;
一、起源与发展:书院萌芽于唐朝末年,到宋朝时得到迅速发展。 二、发展历程: 北宋时出现了六所著名的书院,分别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 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这些书院由于受到朝廷的褒奖, 在社会上影响较大。 南宋也有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 • 到南宋时,书院进一步制度化,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教规,如朱熹在主持 白鹿洞书院时制订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是书院制度化的主要标志,它 明确规定了书院教育的目的、教育教学过程、待人接物的原则,这种把 儒家思想汇集起来,并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教 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学规的范本和办学准则。
• 后三学属于专科性质,比欧洲早约1000年)“二馆”(崇文馆、弘文 馆)。此外,崇玄学亦属大学性质,唐还设有医学(比西方早几百年) 和兽医学以及天文算学。 • 二、地方官学: • 地方官学属中小学性质,按行政划分,分为府学、州学、县学、由长史 管辖。生源除从事“贱业杂类”外均可入学。主要任务是习礼。 • 三、唐代官学的特点: • (1)封建学制体系完备; • (2)儒家经典成为主要教学科目; • (3)教师地位很高; • (4)学校形式多样,管理措施相当健全和严密。
商代的教育
• 史料来源:甲骨文。 • 甲骨文记载,商代的官学已出现“大学”“瞽宗”、“庠”、“序”、“学” 等名称。 《礼记·明唐位》说:“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 《礼记·王制》曰:“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 右学和瞽宗属于大学性质,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机构。殷人尚右尚西,将大学设在西郊,故 称右学。右学和瞽宗以乐教为主,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场所。右学和瞽宗(又称 辟雍或西雍)。
与人身自由。
秦朝时期
• 秦国文教政策:秦国在政治上推行法家的法治思想,禁止传授儒家学说(代表保守势力),最后走向了“焚书坑儒”的道路。 • 【儒家学说被广泛应用大概有这几个时段,周代,汉武帝之后的两汉时期;王莽新朝时期;宋;明;清】 • 【秦国为什么重视“法家”:秦国立国于战乱时分,乱世用重典,法家一系列主张为秦立国强国以及后来秦朝安国定邦都提供了 制度性帮助;秦朝接续的是周朝,周重儒,但周朝几百年战乱不止并最终灭亡;】 • 【如何认识“焚书坑儒”: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百年战乱之后,统一人们对国家、民族以及当时政权的认可和认同是当 务之急,杜绝私学,提倡官学是捷径;“焚书”,并非是要把所有的书籍都烧掉,博士是可以保留书籍的,另外国家“图书馆” 和咸阳皇宫都保存有书籍;有愚民因素,但要说就是为了愚民是值得商榷的;“坑儒”,当时的部分儒生代表的不是历史潮流, 而是要逆潮流而动,说白了就是当时儒生本身是有问题的。“坑你,不坑他,问题核心不仅仅是“为什么不坑他”,更多的是你 自己要反思“为什么坑的是你”】 • 在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以下措施: (1)统一文字 (2)严禁私学(3)吏师制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人们学习知识的内容限于朝廷的法令,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