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与计算

数学建模与计算
数学建模与计算

数学建模与计算

1 多元线性回归

1.1 回归系数的计算

假设变量y 与p 个变量x 1, x 2, … , x p 之间存在以下线性关系:

y = b 0 + b 1x 1 + b 2x 2 + … + b p x p (+ ε) (1.1)

这些变量的n 组观测值如表1.1所示。

将这些数值代入(1.1)得

y 1 = b 0 + b 1x 11 + b 2x 12 + … + b p x 1p y 2 = b 0 + b 1x 21 + b 2x 22 + … + b p x 2p ……

y n = b 0 + b 1x n 1 + b 2x n 2 + … + b p x np (1.2)

这是一个关于b 0, b 1, …,b p (待估参数)的线性方程组。一般来说方程个数n 远大于变量个数p , 是一个不相容的线性方程组。但是可以求出b 0, b 1, …,b p 的一组数值代入(1.2)式右边,使得等号两边的数值尽可能接近。最常用的便是最小二乘法,即

Min Q (b 0, b 1, …,b p ) =

∑=----n

i ip p i i x b x b b y 1

2110)...(

Y = ????

??

? ??n y y y 21, X =

??

?

?

?

??

??np n n p p x x x x x x x x x 212222*********, β =

??????

?

??p b b b 10, 得

Min Q (β) = (Y - X β)T (Y - X β) = Y T Y - 2Y T X β + βT X T X β

这是一个关于β的凸二次函数。令

β

β??)

(Q = -2 X T Y + 2 X T X β = 0, 得到

X T X β = X T Y .

此式称为正规方程组或法方程组。如果X T X 可逆,则

β

?= (X T X )-1X T Y . (1.3) 其中β?= (0?b ,1?b ,…, p

b ?)T 。 定义1. n 元实值函数f (x ) = f (x 1, x 2, … , x n )的n 个偏导数构成的向量称为梯度函数,记为?f (x )或

x

x f ??)

(, 即 x x f ??)( = T

n

x x f x x f x x f ))(,,)(,)((21?????? . 结论1.1. 设c 和x 是n 维数向量,那么x

x c T ??)

(= c .

结论1.2. 设A 是n ? n 对称矩阵,x 是n 维向量,那么x

Ax x T ??)

(= 2Ax 。

结论1.3. X T X 可逆的必要充分条件是X 的列线性无关。

1.2 回归方程的检验

定义

总平方和SS tot = ∑-=n

i i y y 1

2

)(,

回归平方和SS reg = ∑-=n i i y y

12

)?(, 残差平方和SS err = ∑-=n

i i i y

y 1

2

)?(, 其中y =∑=n i i y 1/ n , i y

? = 0?b +1?b x i 1 + … +p b ?x ip 。另外 R 2

=

tot

reg SS SS ,

调节的R 2 = 1 - (1 - R 2)

1

1

---p n n .

通常,R 2或调节的R 2大于0.95时可认为回归方程成立。

1.3 可以用线性回归方法求解的非线性模型

(1) 二次函数

y = c 0 + c 1x + c 2x 2.

将x 2看作一个新的变量,这是一个具有2个自变量的线性模型。

设x 的观测值为x 1, x 2, … , x n , y 的观测值为y 1, y 2, … , y n , 则公式(1.3)中的

X = ??????

?

?

?222

2211111n n x x

x x x x , Y = ????

??

?

??n y y y 21, β = ????

? ??210c c c

(2) C-D 函数

Y = AL αK β

其中L 是劳动力的投入,K 是资金投入,Y 是产出,A 称为技术系数。A , α, β是待估参数。两边取对数得

ln Y = ln A + αln L + βln K

(3) 施工区交通事故模型[2]

ln f = α0 + α1ln L + α2D

1 + α3Q 1+ α4U 其中f 是施工区交通事故频率,L 是施工区长度,D 是施工期,Q 是交通流量, U 是道路类型。

(4) 单隧道地表沉降槽的高斯曲线模型

S = S max 2

ax e

其中S 是x 处的沉降深度,S max 和a 是待估参数。两边取对数得

ln S = ln S max + ax 2.

1.4 不可以用线性回归方法求解的非线性模型

(1) 逻辑增长曲线预测模型

bt

t ae k

y -+=

1

其中y t 是第t 期某经济指标的数值,k , a , b 是待估参数。

(2) 双隧道地表沉降槽的高斯曲线模型[3]

S = s 12

1x a e

+ s 22

2)(u x a e

-

其中S 是x 处的沉降深度,u 是两隧道中心的距离,s 1, a 1, s 2, a 2是待估参数。

以上两个模型的参数可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求取。假设变量y 自变量x (∈R p )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y = f (x ; β)(+ ε)

其中β ∈ R m 是待估参数。

给定因变量与自变量的若干组观测值(y i , x i ),非线性最小二乘的数学模型如下:

∑-=i

i i x f y Q 2)),((min ββ

这是一个无约束极值问题,由于形式特殊,可用Levenberg-Marquardt(LM)方法求解,见[4]p262-266.

习题

(1) 证明结论1.1, 1.2和1.3。

(2) 编一个计算程序计算(X T X)-1。

参考文献

[1] 盛骤,谢式千,潘承毅.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 Qiang Meng, Jinxian Weng, Xiaobo Qu. A probabilistic 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 model for the long-term work zone crashes,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2010, (42) 1866-1877.

[3] 马灵. 基于数据挖掘的隧道施工地表沉降规律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4] Jorge Nocedal, Stephen J Wright. Numerical Optimization数值最优化,科学出版社,2006.

2 神经网络

2.1 BP神经网络

回归分析是寻求因变量y与自变量x (∈R p)之间函数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需要给定两者之间函数关系的形式y = f(x; β), 利用因变量与自变量的若干组观测值(y i, x i)确定参数β(∈R m),一般用最小二乘法。y = f(x; β)是x的线性函数时称为线性最小二乘问题,是x的非线性函数时称为非线性最小二乘问题。

对于许多实际问题,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很复杂,难以确定它们之间函数关系的形式。(人工)神经网络不要求明显地给出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函数关系的表达式。神经网络是由一些单元(神经元)按一定方式连接而成的网络,其形式多种多样,最常用的是分层前向神经网络,其第一层是输入层,最后一层是输出层,中间一般有1或2层,称为隐层。输入层和输出层单元的个数由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身决定,隐层单元的个数由实验确定,使得网络的输出尽可能与目标值接近。图2.1是一个具有三个输入两个输出一个隐层的神经网络,其中的圆圈表示单元,与圆圈相连的箭线表示其输入或输出。

图2.1 神经网络的例子

神经网络的每个单元对应一个数字,称为输出。输入层单元的输入相当于自变量的观测值。隐层和输出层每个单元的输入是前一层各单元输出的加权和,称为净输入。将净输入代入一个称为激励函数或传递函数的一元函数,得到的数值便是该单元的输出。为了防止各单元的净输入不至于过大或过小,有时需加上一个数值,称为调整量。

神经网络的主要工作是不断调整权值,称为训练,使得其输出尽可能接近理想输出(相当于回归分析中因变量的观测值)。调整权值的方法很多,最有名的是分层神经网络中使用的误差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 BP )算法。

在分层神经网络中,隐层和输出层每个单元的输出递归地确定。设神经网络有p 个输入,q 个输出,分L 层。激励函数为g (?)。用w ij l 表示第l - 1层单元i 指向第l 层单元j 的连接权。在给定p 个输入y 11, y 21, … , y p 1和所有连接权的前提下,其他单元的输出由左到右由上到下依次计算。

第l 层单元j 的净输入

h j l =

∑-i

l ij l i w y 1 第l 层单元j 的输出

y j l = g (h j l ), l = 2, … , L .

对隐层和输出层每个单元由左到右进行的以上运算称为前向传播。

以图2.1网络部分单元为例说明前向传播计算方法。隐层第1个单元的净输入

h 12 = y 11w 112 + y 21w 212 + y 31w 312.

该单元的输出

y 12 = g(h 12).

输出层第1个单元的净输入

h 13 = y 12 w 113+ y 22w 213 + y 32w 313 + y 42w 413.

该单元的输出

y 13 = g(h 13).

计算涉及的数据见图2.2。

2

图2.2 前向传播(部分)示意图

一般来说,图2.1隐层各单元的净输入和输出为

∑==3

1

212i ij i j

w y h , )(2

2j j h g y =, j = 1, 2, 3, 4. (2.1)

图2.1输出层各单元的净输入和输出为

∑==4

1

323i ij i j

w y h ,)(3

3j j h g y =,j = 1, 2. (2.2) 激励函数有许多,例如([1]p124)

(1) 线性函数

g (x ) = cx .

(2) 符号函数

g (x ) = sgn(x ) = ?

??<-≥.0,1,

0,1x x

(3) Sigmoid 函数

g (x ) =

x

e -+11.

(4) 双曲函数

g (x ) = x

x

e e --+-11.

神经网络每层用到的激励函数可能不一样([2]p132),根据实验效果确定。

设神经网络最后一层单元j 的目标值为d j L ,为了使得各单元的输出y j L 尽可能接近d j L ,极小化误差平方和:

∑==-=q j L j L j w

y d E 12)(21min ∑=-q

j L j L j h g d 12

))((21 (2.3)

以获取连接权w ij l 的数值。E 的表达式称为成本函数或业绩函数,w 是所有连接权构成的向

量。由于

h j L =∑-k

L

kj L k w y 1,

按照复合函数求导法,E 对第L - 1层单元i 与第L 层单元j 的连接权w ij L 的偏导数

L

ij

w E

??= j h E ??L ij L j w h ??= -(d j L - y j L ) g ’(h j L ) y i

L -1. (2.4) 其中

L j

h E ??=-(d j L - y j L ) g ’(h j L )。在(2.4)中令

δj L = g ’(h j L ) (d j L - y j L ),

得到

L

ij

w E

??= -y i L -1δj L .

于是,按梯度法确定的w ij L 的改变量为

?w ij L = η y i L -1δj L ,

其中η是0与1之间的数字,称为学习率。

现考虑第l - 1层单元i 与第l 层单元j 的连接权w ij l 的改变量, l = L - 1, … , 2。利用复合函数求导法求成本函数E 对w ij l 的偏导数,按梯度法w ij L 的改变量为

?w ij l = η y i l -1δj l , l = l - 1, (2)

其中

δj l = g ’(h j l )∑++i

l i l ji w 1

1δ.

以上运算是由右到左进行的,称为反向传播。

以上调整连接权用到的方法就是求解无约束极值的梯度法。梯度法仅利用目标函数在当前解处关于各个变量的一阶偏导数确定调整量。所以一阶偏导数的计算是关键。下面以图2.1网络为例详细说明计算方法。其成本函数为

E (w ) =

])()[(2

12323223131y d y d -+-. 此式隐含有3?4 + 4?2 = 20个变量w ij l 。

首先求E 对w ij 3的偏导数。由于E 是y j 3的函数,y j 3是h j 3的函数, h j 3是w ij 3的函数,

3ij

w E

??= -(d j 3 - y j 3)g ’(h j 3)y i 2. 令

δj 3 = (d j 3 - y j 3)g ’(h j 3),

3ij

w E

??= -δj 3y i 2. 于是

?w ij 3 = ηδj 3y i 2,

w ij 3 := w ij 3 + ?w ij 3, i = 1, 2, 3, 4, j = 1, 2.

再求E 对w ij 2的偏导数。由于E 是y 13和y 23的函数,y 13和y 23分别是h 13和h 23的函数, h 13

和h 23是y j 2的函数, y j 2是h j 2的函数, h j 2是w ij 2的函数,

2ij

w E

??= -(d 13 - y 13)g ’(h 13) w j 13g ’(h j 2)y i 1 - (d 23 - y 23)g ’(h 23) w j 23 g ’(h j 2) y i 1. (注:将(2.2)前面的式子改为∑

==4

1

31231j j j w y h ,∑==4

1

3

223

2

j j j w y h ) 由于

(d j 3 - y j 3)g ’(h j 3) = δj 3, j = 1, 2,

2ij

w E ??= -δ13 w j 13g ’(h j 2)y i 1 - δ23 w j 23 g ’(h j 2) y i 1

= -(δ13 w j 13 + δ23 w j 23)g ’(h j 2)y i 1.

δj 2 = (δ13 w j 13 + δ23 w j 23)g ’(h j 2),

2ij

w E

??= -δj 2 y i 1. 于是

?w ij 2 = ηδj 2y i 1,

w ij 2 := w ij 2 + ?w ij 2, i = 1, 2, 3, j = 1, 2, 3, 4.

上面的δj l 是第l 层第j 个单元的“误差”,l = 2, 3。图2.3表示计算δ12要用到w 113, δ13, w 123, δ23。

2

图2.3 误差反向传播(部分)示意图

现将BP 算法的计算步骤归纳如下[3]。

(1) 确定分层神经网络的结构,随机地令每个连接权为很小数值。 (2) 选择输入信号y i 1, i = 1, 2, … , p 。 (3) 沿网络前向传播信号。 (4) 计算输出层各单元的误差:

δj L = g ’(h j L )(d j L - y j L ), j = 1, 2 ,… , q .

(5) 由右到左计算隐层各单元的误差:

δj l = g ’(h j l )∑++i

l i l ji w 1

1δ, l = L - 1, … , 2.

(6) 更新连接权

w ij l → w ij l + ?w ij l , l = 2, … , L 其中?w ij l =η y i l -1δj l ,η是很小正数。

(7) 返回(2),直到成本函数值E 足够小。

2.2 径向基函数网络

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 RBF)网络一般为三层:输入层,以非线性RBF 函数为激励函数的隐含层,以及线性输出层。

RBF 函数是形如Φ(x ; c ) = Φ(|| x - c ||)的函数,其中x , c ∈ R n , || ? ||是欧氏范数,c 称为中心。在一元函数的情形,该函数图形关于x = c 对称。

设输入层有n 个单元,隐含层有m 个单元,网络仅一个输出。则输出

y = f (x ) =

∑=-m

i i i c x Φw 1

||)(||.

其中x 是n 个输入构成的向量。

RBF 函数网络是要通过不断调整隐含层各单元RBF 函数的中心c i 以及其与输出单元的连接权w i ,使得网络的输出尽可能接近目标值。中心的调整和连接权的调整是分开进行的。计算步骤大致如下:

步骤1 初始步骤

从训练样本集中随机抽取m 个样本作为初始中心。 步骤2 调整中心 随机抽取一个样本,计算隐含层各单元的输出并调整中心。此步骤反复进行直到隐含层产生L (> m )组输出。

步骤3 调整连接权

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连接权,然后返回步骤2,直到达到一定精度为止。 在RBF 函数网络中,最常用的RBF 函数是高斯函数

Φ(|| x - c ||) = }2||||exp{2

2

σc x --

. 给定整数K (> m )和足够大的整数L 。RBF 函数网络的计算流程如下(参考[2]p159): (1) 从训练样本集中随机抽取m 个样本,记为c i (i = 1, 2, … ,m ),作为初始中心。令l = 1, k = 1。

(2) 从训练样本集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x , 计算隐含层m 个单元的输出

?ki = }2||||exp{2

i

i c x σ--, i = 1, 2, … ,m , 其中σi =

m

S 2max

, S max 是m 个中心的最大距离。 设与样本x 对应的输出的目标值为d k 。 (3) 调整中心

从m 个中心中找出距离x 最近的中心:

i k = arg i

m in || x - c i ||,

并令

c i = ???≠==-+.

,,...,2,1,;),(k i k i i i i m i c i i c x c η

其中η ∈ (0, 1)。

k := k + 1。若k ≤ K , 转(2)。否则 (4) 调整连接权 由最小二乘模型

∑=-K

k k k w

d w 1

2)(min ?

求出新的连接权w = (w 1, w 2, … ,w m )T ,其中?k = (?k 1, ?k 2,…, ?km ), k = 1, 2, … ,K 。

(5) l := l + 1。若l ≤ L , 令k = 1, 转(2), 否则停止。

参考文献

[1] 吴今培,孙得山. 现代数据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 张得丰. MATLAB 神经网络编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3] Anil K. Jain, Jianchang Mao.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 Tutorial, IEEE, 1996

3 主成分分析

3.1 主成分分析法原理[1]

主成分分析法利用p 个可观测的变量X 1, X 2,…, X p 构造m 个变量Y 1, Y 2,…, Y m (m ≤ p ),使得Y i (i = 1, 2,…, m )是X 1, X 2,…, X p 的线性组合,其组合系数构成的向量是单位向量(长度等于1),其中Y 1的方差最大,Y 2的方差第2大且Y 2与Y 1不相关,Y 3的方差第3大且Y 3与Y 2和Y 1都不相关,以此类推。这样得到的Y 1, Y 2,…, Y m 称为X 1, X 2,…, X p 的第1个,第2个, … , 第m 个主成分。

考虑X 1, X 2,…, X p 的线性组合

Y = w 1X 1 + w 2X 2 + … + w p X p

其中w 12 + w 22 + … + w p 2 = 1。设E (X i ) = x i , 则Y 的方差为

D (Y ) =

E [Y - E (Y )]2

= E [(w 1X 1 + w 2X 2 + … + w p X p ) - (w 1x 1 + w 2x 2 + … + w p x p )]2 = E [(X 1 - x 1)w 1 + (X 2 - x 2)w 2 + … + (X p - x p )w p ]2

=

∑∑==--p i p

i j i j j i i w w x X x X E 11)])([( =

∑∑==p i p

i j i ij w w 11

σ

= w T Gw

其中,G = (σij )p ?p , 称为协方差矩阵,σij = COV (X i , X j ) = E [(X i - x i )(X j - x j )]。

现在要求一个单位向量w = (w 1, w 2,…, w p )使得D (Y ) = w T Gw 达到最大,即求解

Max w T Gw

s.t. w T w = 1. (3.1) 为此构造Lagrange 函数

L (w , λ) = w T Gw - λ (w T w - 1).

w

w L ??)

,(λ= 2Gw - 2λw = 0 得

Gw = λw .

可见要求的组合系数向量w 是协方差矩阵G 的特征向量。在上式两边左乘以w T 得到

w T Gw = λw T w .

当w T w = 1时λ = w T Gw 。所以模型(3.1)的目标函数值就是协方差矩阵G 的特征值。

用λ1表示G 的最大特征值,w 1 = (w 11, w 12, … , w 1p )T 表示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则第1个主成分

Y 1 = w 11X 1 + w 12X 2 + … +w 1p X p .

第2个主成分是以下模型的解([2]p348):

Max w T Gw

s.t. w T w = 1

w 1T w = 0. (3.2)

设其单位特征向量是w 2 = (w 21, w 22, … , w 2p ), 那么第2个主成分为

Y 2 = w 21X 1 + w 22 X 2 + … +w 2p X p .

值得注意的是协方差矩阵G 的特征值和相应特征向量通常不是用(3.1)和(3.2)等优化模型求得的,而是用QR 等方法求出来的。

3.2 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步骤

设X 1, X 2,…, X p 的n 组观测值为

表3.1 p 个变量的观测值

步骤1. 计算样本协方差矩阵G 计算

∑==n

j ji i x n x 1

1, i = 1, 2,…, p

D = ??

??

?

?

?

?

?---------p np n n p p p p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2211222211212

12111 则G =

D D n T 1

1

-. 步骤2. 计算G 的特征值和相应特征向量

设计算得到的p 个特征值λ1 ≥ λ2 ≥ … ≥ λp , 相应单位特征向量为

w i = (w i 1, w i 2, … , w ip ), i = 1, 2, … ,p .

步骤3. 确定主成分 计算方差贡献率

=p

j j

i

1λλ(i =1, 2, … , p )和累计方差贡献率

=p j j

11

λλ+

=p

j j

12

λλ+ … +

=p

j j

k

1λλ.

当前k 个方差贡献率的和达到80%以上时,就得到k 个主成分

Y i = w i1X1 + w i2 X2 + … + w ip X p, i = 1, 2, … , k.

习题

1) A是n阶方阵,其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是如何定义的?当A是实对称矩阵时,其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有何特点?

2) X和Y是随机变量,它们的协方差和相关系数是如何定义的?

3) 设X的观测值为x1, x2, … , x n, Y的观测值为y1, y2, … , y n。写出样本协方差和样本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

4) p个随机变量X1, X2, … , X p的协方差矩阵和相关系数矩阵是如何定义的?

参考文献

[1] 刘顺忠. 管理统计学和SAS软件应用,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 蒋尔雄,高坤敏,吴景琨. 线性代数,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4几种启发式优化算法

最优化分为无约束最优化和约束最优化两类,无约束最优化模型为

Min f(x) = f(x1, x2, … , x n)

约束最优化模型为

Min f(x) = f(x1, x2, … , x n)

s.t. x∈X?R n

其中x = (x1, x2, … , x n)T, f(x)称为目标函数, X称为可行域,可行域中的点称为可行解。Max f(x)与Min -f(x)等价。

常用的启发式(heuristic)算法有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和模拟退火等等。

4.1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是John Holland等人于19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模仿生物进化过程计算方法。

遗传算法的基本术语有染色体(chromosome),基因(gene),种群(population),种群大小(population size),适应度函数(fitness function),交叉(crossover, recombination),变异(mutation)和选择(selection)等。

染色体是可行解的编码,一般用由0和1组成的字符串表示。字符串中的每一位叫基因。种群是若干染色体构成的集合,种群中的染色体叫个体(individual),种群大小则是种群中个体的数目。适应度函数就是目标函数,但在遗传算法中一般要求极大化。交叉和变异是对字符串进行操作的两种方式,用来改变种群中某些个体。交叉是对种群中两个个体进行的操作,以产生两个新的个体。前两个叫父母(parents),后两个叫后代(offspring)。变异是对个体的某个位进行的取反操作。选择是从种群中随机挑选若干个体,再用以前找到的最好染色体取代其中适应值最低的个体,组成新种群的过程,每个个体被选中的可能性与它的适应值成正比。

例如,求解以下问题(GAlgorithm.pdf):

Max f(x) = x2

s.t. x∈ {0, 1, … , 31}.

由于有32 = 25个可行解,用5位的0-1字符串(染色体)表示这32个数值:

00000 ? 0, 00001 ? 1, …. , 11111 ? 31.

假如我们决定将种群大小定为4,并且随机地从32个染色体中选择出4个构成一个初

始种群:01101, 11000, 01000, 10011。

为了计算每个个体的适应度,先对它们进行解码:

01101 → 13, 11000 → 24, 01000 → 8, 10011 → 19.

再计算f (x ) = x 2:

13 → 169, 24 → 576, 8→ 64, 19 → 361.

交叉和变异也是随机进行的。交叉分为一点交叉,两点交叉,均匀交叉等方式。设父母为01101和11000。一点交叉将它们在同样的位置截成2段,例如01101和11000,交叉结果为01100和11001。两点交叉将它们截成3段,交换中间一段。均匀交叉则将两个字符串均匀地截为多段,间隔地交换各段。

变异是对个体的某个位进行的取反操作,例如01101 → 00101。

对初始种群和经过交叉和变异形成的新种群,还要对其进行选择(selection, recombination)操作。其中一种为赌轮选择法([1]p167)。设种群大小为n , 这n 个个体的适应值为f 1, f 2, … , f n (如果有负数,每个加上同一个正数使它们成为正数)。计算步骤如下:

(1) 计算每个个体被选取的概率

==

n

k k

i

i f f P 1, i = 1, 2, … , n

和累计概率

∑==

i

j j i P q 1

, i = 1, 2, … , n .

(2) 产生区间[0, 1]随机数r ,若r < q 1,则第1个个体入选,否则选择第i 个个体 (2 ≤ i

≤ n ),它满足q i -1 < r < q i 。

(3) 重复(2)直到有n 个个体为止。 得到n 个新的个体后,计算每个个体的适应值。用迄今为止适应值最高的个体替代其中适应值最低的个体。如果当前种群适应值最高的个体比迄今为止适应值最高的个体还高,则以其作为迄今为止适应值最高的个体。

遗传算法的计算步骤如下: (1) 如果目标是求极小,将其改为求极大。如果适应度有负数,则加上一个适当的正数,使其为正。

(2) 将问题的可行解转化为染色体(字符串),设字符串长度为L 。 (3) 给定种群大小n ,交叉概率p c 和变异概率p m 。给定迭代次数N 。 (4) 随机生成n 个个体构成初始种群。令k = 0。

(5) 计算n 个个体的适应值f i 和总适应值F =

∑=n

i i f 1。

(6) 选择操作,计算每个个体的选择概率F f P i i /=和累计概率∑==i

j j i P q 1,并以赌轮法选择n 个个体。再用以前找到的最好染色体取代其中适应值最低的个体。 (7) 交叉操作

1) 依次对每个个体产生[0, 1]间随机数r ,若r < p c ,则该个体参入交叉操作,选出2个为止;

2) 对每一对个体,随机生成2到L 间一个整数,在该位置进行交叉操作。

(8) 变异操作

对每个个体中的每一位产生[0, 1]间的随机数r ,若r < p m 则在该位取反。 (9) 令k = k + 1, 若k > N 则停止,否则转(5)。

用遗传算法求函数极值时自变量的数值只能是有限个离散值,而且其个数需等于2n , n 是二进制数的长度。当某变量x 在区间[a , b ]内变化时可将此区间分为2n - 1等份,用2n 个分区间的端点作为x 在区间[a , b ]的代表。如果要求计算误差不超过ε,n 应满足

1

2--n a

b ≤ ε, 由此得

n ≥

2

ln )

1ln(

+-ε

a

b .

其中 δ =

1

2--n a

b 是分区间的长度。 例如a = -1, b = 2, ε = 10-6,

δ =2

ln )1103ln(6+?=21.5165.

可取n = 22。

4.2 粒子群优化

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是Kennedy 和Eberhart 于199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模拟鸟群飞行行为的一种计算方法。

这种方法使用粒子(Particle)、位置(position)、速度(velocity)、粒子群(swarm)等概念。粒子和位置是可行解,速度是粒子移动的方向和大小,粒子群是若干个粒子的集合。

粒子群优化的计算步骤如下[2]: (1) 初始步骤

随机产生n 个粒子和速度:

x 0i = x min + rand (x max - x min ), v 0i =

t

x x rand x ?-+)

(min max min , i = 1, 2, … ,n .

其中, x 0i 和v 0i 分别是第i 个粒子的初始位置和速度,x min 和x max 分别是粒子各分量的最小值和最大值构成的向量,rand 是0和1之间的一个随机数,?t 是一个正数,一般就令?t = 1。

(2) 更新每个粒子的速度

v k +1i = wv k i + c 1rand

t x p i k i ?-+ c 2rand t

x p i

k

g k ?-, i = 1, 2, … ,n . 其中, w 称为惯性因子(inertia factor),在0.4和1.4之间;c 1称为自信度(self confidence),在1.5和2之间,c 2称为群信度(swarm confidence),在2和2.5之间;p i 是到目前为止第i 个粒子的最好位置(适应值最小的位置);p k g 是当前群中适应值最小的粒子。

(3) 更新每个粒子的位置

x k +1i = x k i + v k +1i ?t , i = 1, 2, … ,n .

(4) 返回步骤(2)。

以上过程反复进行,直到连续几次迭代(如10次迭代)粒子群的最好适应值变化不超过ε (如10-5)时为止。

文献[2]就8例子进行试验,比较遗传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的优劣。这8例子有无约束极值问题也有约束极值问题,前2个问题是

求Rosenbroch 函数的极小值:

Min f (x 1, x 2) = 100(x 2 - x 12)2 + (1 - x 1)2,

每个变量的下限为-5,上限为5。此问题的最优解为(x 1, x 2) = (1, 1)。

求Eggerate 函数的极小值:

Min f (x 1, x 2) = x 12 + x 22 + 25(sin 2x 1 + sin 2x 2)2,

每个变量的下限为-2π,上限为2π。此问题的最优解为(x 1, x 2) = (0, 0)。

其余6个是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

试验中,种群和粒子群的大小n = 40。在粒子群优化中,w = 0.5, c 1 = 1.5, c 2 = 2.5。试验结果是粒子群优化的效果要好一些。

4.3 模拟退火

模拟退火(Simulated Annealing, SA) 由N. Metropolis 等人于1953年提出,是模拟物理过程的一种计算方法。

设问题为求极小值。模拟退火的计算步骤如下([3]p15):

令T min 等于一个适当正数,给定正数T < T min , 并随机产生一个初始解x 。 (1) 产生x 的一个临近点y 。

(2) 如果f (y ) < f (x ),令x := y 。否则 (3) 计算

P y = ))

()(exp(T

x f y f --

并随机产生在0与1之间的一个数r 。如果P y > r ,令x := y 。

(4) 稍微减少T 值,如果T < T min ,返回步骤(1), 否则停止。

注:步骤(2)执行的是下降,但步骤(3)可能上升。由以上公式可以看出,如果f (y )比f (x )大很多或者T 值较小,计算得到的P y 值小,上升的可能性较小。参数T 类似温度。温度高时固体内部粒子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温度逐渐降低时,状态趋于稳定。

参考文献

[1] 吴今培,孙德山. 现代数据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 Rania Hassan, Babak Cohanim, Olivier de Week. A Comparison of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nd the Genetic Algorithm (网上下载)

[3] Wesley E. Snyder, Hairong Qi. 机器视觉教程,机械工业初步社,2005

5 粗糙集

5.1 粗糙集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个知识表达系统或信息系统S 可以表示为有序四元组

S = {U , R , V , f }

式中,U = {x 1, x 2, … , x n }是由n 个(研究)对象构成的论域, R = C ? D 为属性集,其中C 是条件属性集,D 是决策属性集,V 是由映射f : U ? R → V 确定的属性值的集合。系统S 的表格

形式称为决策表,例如表5-1反映的医疗信息是一个决策表。

对于属性集R 的某个子集R 1,一般R 1 ? C ,如果对象x i 和x j 的这些属性值都相同,就说x i 和x j 是在R 1下是不可分辨的,并将它们归为一类。这样便可得到论域U 的一种分类(划分),记为U / R 1, 其中的每个子集叫R 1基本集,记为1][R x 。给定X ? U ,所有包含于X 的基本集的并称为下近似集,记为R _(X ), 即

R _(X ) = {x ∈ U | 1][R x ? X }.

所有与X 的交不为空集的基本集的并称为上近似集,记为)(X R -, 即

)(X R -= {x ∈ U | 1][R x ? X ≠ ?}.

正域Pos (X ) = R _(X ), 负域Neg (X ) = U - R _(X ), 边界域Bnd (X ) = )(X R -- R _(X )。

如果上近似集等于下近似集,即)(X R -= R _(X ), 称X 是可定义的,否则称X 是不可定义的。不可定义集有以下4种类型[6]:

(1) 如果R _(X ) ≠ ?且)(X R -≠ U , X 称为是粗糙定义的; (2) 如果R _(X ) ≠ ?且)(X R -= U , X 称为是外部不可定义的; (3) 如果R _(X ) = ?且)(X R -≠ U , X 称为是内部不可定义的; (4) 如果R _(X ) ≠ ?且)(X R -= U , X 称为是完全不可定义的。 集合X 的粗糙程度用粗糙度)(1X R α表示,

)(1X R α =

))

(())_((X R Card X R Card -

其中Card (?)表示一个集合的基数,即集合中所含元素的数目。显然0 ≤)(1X R α≤ 1。如果

)(1X R α = 1,集合X 相对于R 1是可定义的,如果)(1X R α< 1,集合X 相对于R 1是粗糙的。 例5.1 考虑表5.1。对于属性子集R 1 = {头疼, 肌肉疼}, 计算样本子集X = {x 1, x 2, x 5}的

下近似集、上近似集、正域、边界域和粗糙度。

解 按属性子集R 1划分的论域为

U / R 1 = {{x 1, x 2, x 3}, {x 4, x 6}, {x 5}}.

样本子集X 与3个基本集的关系是

{x 1, x 2, x 5} ? {x 1, x 2, x 3} = {x 1, x 2} ≠ ?, {x 1, x 2, x 5} ? {x 4, x 6} = ?, {x 1, x 2, x 5} ? {x 5} = {x 5} ≠ ?.

由于3个基本集中仅{x 5} ? X , R _(X ) = {x 5}。由于

{x 1, x 2, x 5} ? {x 1, x 2, x 3} ≠ ?,{x 1, x 2, x 5} ? {x 5} ≠ ?,

)(X R -= {x 1, x 2, x 3}?{x 5} = {x 1, x 2, x 3, x 5}。另外正域

Pos (X ) = R _(X ) = {x 5},

边界域

Bnd (X ) = )(X R -- R _(X ) = {x 1, x 2, x 3}.

粗糙度

)(1X R α =

))

(())_((X R Card X R Card -=

4

1

= 0.25. 例5.2 表5-2是6个考生情况调查表。计算这些考生按升学情况分类的分类精度。

解 按高考成绩将考生分类:

U / R = {{3, 5}, {2}, {1, 6}, {4}} = {Y 1, Y 2, Y 3, Y 4},

按升学情况将考生分类:

U / X = {{2, 3, 5, 6}, {1, 4}} = {X 1, X 2}.

(1) X = X 1 = {2, 3, 5, 6} (升学考生集合)时,因为Y 1 ? X 1, Y 2 ? X 1,下近似集

R _(X 1) = Y 1 ? Y 2 = {2, 3, 5}.

因为Y 1 ? X 1 ≠ ?, Y 2 ? X 1 ≠ ?, Y 3 ? X 1 ≠ ?, 上近似集

)(1X R -= Y 1 ? Y 2 ? Y 3 = {1, 2, 3, 5, 6}.

于是边界域

Bnd (X 1) = )(1X R -- R _(X 1) = {1, 6},

粗糙度

)(1X R α= Card (R _(X 1)) / ))((1X R Card - = 3 / 5.

即考上大学的分类精度为3/5。

(2) X = X 2 = {1, 4} (未升学考生集合)时,因为Y 4 ? X 2, 下近似集

R _(X 2) = Y 4 = {4}.

因为Y 3 ? X 2 ≠ ?, Y 4 ? X 2 ≠ ?, 上近似集

)(2X R -= Y 3 ? Y 4 = {1, 4, 6}.

于是边界域

Bnd (X 2) = )(2X R -- R _(X 2) = {1, 6},

粗糙度

)(2X R α= Card (R _(X 2)) / ))((2X R Card - = 1 / 3.

即未考上大学的分类精度为1/ 3。

5.2 决策表的约简

决策表的约简是指去掉一些冗余属性,使得按剩余属性对论域U 所做的划分与原属性集R 对U 所做的划分不变。设R i , R j , R k 是属性集R 的子集,如果按{R i , R j }和按{R i , R k }对论域U 作的分类与按R 对U 进行的分类相同,{R i , R j }和{R i , R k }称为R 的简约。此处{R i , R j }?{R i , R k } = R i ≠ ?,称R i 为核,并记为Core (R ) = R i 。

例5.3 设有知识库K = (U , R ), 其中论域U = {x 1, x 2, … , x 8}, 属性集R = {R 1, R 2, R 3}。假设论域U 按属性子集R 1, R 2, R 3的划分分别为

U / R 1 = {{x 1, x 4, x 5, x 6}, {x 2, x 3}, {x 7, x 8}}, U / R 2 = {{x 1, x 2, x 5}, {x 4, x 6, x 7}, {x 3, x 8}}, U / R 3 = {{x 1, x 2, x 5}, {x 4, x 6}, {x 3, x 7}, {x 8}}.

求R 的简约和核。

解 由于x 1和x 5都在3种划分的某个基本集中,x 4和x 6也都在3种划分的某个基本集中,可见按R 划分的论域为

U / R = {{x 1, x 5}, {x 2}, {x 3}, {x 4, x 6}, {x 7}, {x 8}}.

另外,

U / (R - R 1) = U / {R 2, R 3} = {{x 1, x 2, x 5}, {x 3}, {x 4, x 6}, {x 7}, {x 8}} ≠ U / R , U / (R - R 2) = U / {R 1, R 3} = {{x 1, x 5}, {x 2}, {x 3}, {x 4, x 6}, {x 7}, {x 8}} = U / R , U / (R - R 3) = U / {R 1, R 2} = {{x 1, x 5}, {x 2}, {x 3}, {x 4, x 6}, {x 7}, {x 8}} = U / R .

因此,{R 1, R 3}和{R 1, R 2}都是R 的简约。核Core (R ) = {R 1, R 3} ? {R 1, R 2} = R 1。

利用分辨矩阵和分辨函数对决策表进行约简十分方便。设论域U = {x 1, x 2, … , x n },条件属性集C = {c 1, c 2,…, c m },决策属性集D = {d }。分辨矩阵是一个n ? n 对称矩阵,其i 行第j 列的元素m ij 是x i 和x j 的具有不同属性值的属性的集合(析取)。分辨函数是分辨矩阵中所有非空元素的合取,其简化表示可确定决策表的简约及核。

例5.3 设有信息系统S = (U , R ), U = {x 1, x 2, … , x 6}, R = {a , b , c , d }。有关数据如表5.3所示。利用分辨矩阵和分辨函数求简约及核。

解 依次比较表5.3的两行,得到的分辨矩阵见表5.4。

分辨函数f S 是以上所有非空元素(集合)的合取。利用布尔公式x ∧ (x ∨ y ) = x 可将其化为

f S = b ∧ (a ∨ d )

再利用公式x ∧ (y ∨ z ) = (x ∧ y ) ∨ (x ∧ z )得

f S = (a ∧ b ) ∨ (b ∧ d ) = ab ∨ bd .

因此该信息系统有{a , b }和{b , d }两个简约,核是{b }。两个约简数据表分别为表5.5和表5.6。

表5.5 简约表1 表5.6 简约表2

5.3 决策规则

设某问题的约简决策表有m 个条件属性u 1, u 2, … , u m ,一个决策属性v 。如果(u 1, u 2, … , u m ) = (1u ,2u , … , m u )时,恒有v =v , 就说(1u ,2u , … , m u ) →v 是一个决策规则。 例5.4 某问题的约简决策表见表5.7([1]p21),其中b 和c 是条件属性,e 是决策属性。求决策规则。

表5.7 某问题的约简决策表

解 由此表可看出以下一些决策规则([1]p22):

(b , 0)∧(c , 2) → (e , 1), (b , 2)∧(c , 0) → (e , 2), (b , 2)∧(c , 2) → (e , 0), (b , 1)∧(c , 0) → (e , 2), (b , 1)∧(c , 1) → (e , 2), (b , 1)∧(c , 2) → (e , 1).

若干术语

粗糙集(Rough Set),对象(object),论域(universe),条件属性(condition attribute),决策属性(decision attribute), 分类(classification),划分(partition),基数(cardinality),不可分辨的(indiscernible), 可定义的(definable),不可定义的(un(definable), 约简(reduce),简约(reduct)。

参考文献

[1] 吴今培,孙德山. 现代数据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6 支持向量机

6.1 可被平面分隔的两类点

假设R d 空间有两个点集,可以用一个平面分隔开来。求一个平面将这两类点分开,并且距离这两类点尽可能远。

设有n 个点x i , i = 1, 2, … ,n , 如果x i 属于第一个点集,记y i = +1, 如果x i 属于第二个点集,记y i = -1. 问题的模型如下:

,min

ββ2

1βT β s.t. y i (x i T β + β0) ≥ 1, i = 1, 2, … , n . (6.1)

其中,β ∈ R d , β0 ∈ R 。

以上模型是一个凸二次规划。设最优解为β*, β0*,满足x i T β* + β0* = ±1的x i 称为支持向量。

对于某个x ∈ R d , 如果x T β* + β0* ≥ 1, 则x 属于第一类点; 如果-(x T β* + β0*) ≥ 1, 则x 属于第二类点, 否则不能判断x 的归属。

6.2 不可被平面完全分隔的两类点

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关系研究

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关系研究 【摘要】高等数学与计算机教学具有内在相关性,尤其是在数学建模应用中,根据计算机学科发展来发挥数学建模理论的作用及效果,有助于增强学生对高等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基于此,本文笔者就从高等数学建模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的关系研究入手,来阐述建模嵌入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重要潜力。 【关键词】计算机;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数学建模 1.高等数学与计算机学科发展 有人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省去学习数学的麻烦,即便是很多专业计算机教师也抱有同样的想法。然而,对于计算机应用领域及实践中,计算机技术确实给很多从业者带来了便捷与高效,但计算机技术不等于数学,更不能替代数学。从高等数学教学实践来看,对于我们常见的数学概念,如比率、概率、图像、逻辑、误差、机会,以及程序等知识的认识,很多行业都在进行数字化、数量化转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从这些应用中,数学理论及知识,尤其是数学基本理论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数学,在数学知识的应用中,更需要从练习中来提升对数学知识及概念的理解,也需要通过练习来提升运算能力。如果对数学概念及方法应用的不过,对数学单调性的知识缺乏深刻的认识,就会影响数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出现偏差。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尤其是程序化语言的应用,使得数学知识在表达与反映中能够依据不同的应用灵活有效、准确的运算,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验证,也提升了数学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效率。 数学软件学科的发展,成为计算机重要的辅助教学的热门领域,也使得计算机技术能够发挥其数学应用能力。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逻辑与直观、抽象与具体始终是研究的矛盾主体,如有些太简单的例子往往无法进行全面的计算;有些复杂的例子又需要更多的计算量。在课堂表现与讲解中,对于理性与感性知识的认知,学生缺乏有效的理解和应用,而强大的计算机运算功能却能够直观的表达和弥补这些缺陷,并依托具体的演示过程中来营造概念间的差异性,帮助学生从中领会知识及方法。在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下,教师利用对数学理论课题或应用课题,从鲜活的思维及形象的表达上借助于软件来展现,让学生从失败与成功中得到知识的应用体验,从而将被动的知识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参与实践,更有助于通过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将数学教学思维与逻辑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便于从教学中调整教学目标,依据学生所需知识及专业需求来分配侧重点。数学建模就是从数学学科与计算机学科的融合与实践中帮助学生协作学习,提升自身的能力。 2.信息技术是高等数学应用的产物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无处不在,对数学知识的渗透也是日益深入。当前,各行业在多种协作、多种专业融合中,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都可以实现畅通的表达与物化。如天气预报技术、卫星电视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都需要从数

什么是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

1. 什么是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 简单地说:数学模型就是对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表述。 具体一点说:数学模型是关于部分现实世界为某种目的的一个抽象的简化的数学结构。 更确切地说:数学模型就是对于一个特定的对象为了一个特定目标,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做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数学结构可以是数学公式,算法、表格、图示等。 数学建模就是建立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数学建模的过程(见数学建模过程流程图)。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划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 2.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由来: 1985年在美国出现了一种叫做MCM的一年一度大大学生数学模型(1987年全称为Mathematical Competition in Modeling,1988年改全称为Mathematical Contest in Modeling,其所写均为MCM)。这并不是偶然的。在1985年以前美国只有一种大学生数学竞赛(The william Lowell Putnam mathematial Competition,简称Putman(普特南)数学竞赛),这是由美国数学协会(MAA--即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的缩写)主持,于每年12月的第一个星期六分两试进行,每年一次。在国际上产生很大影响,现已成为国际性的大学生的一项著名赛事。该竞赛每年2月或3月进行。 我国自1989年首次参加这一竞赛,历届均取得优异成绩。经过数年参加美国赛表明,中国大学生在数学建模方面是有竞争力和创新联想能力的。为使这一赛事更广泛地展开,1990年先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后与国家教委联合主办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简称CMCM),该项赛事每年9月进行。

建模与仿真

第1章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 参照P8例子,列举一个你相对熟悉的简单实际系统为例,采用非形式描述出来。 第2章建模方法论 1、什么是数学建模形式化的表示?试列举一例说明形式化表示与非形式化表示的区别。 模型的非形式描述是说明实际系统的本质,但不是详尽描述。是对模型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主要由模型的实体、包括参变量的描述变量、实体间的相互关系及有必要阐述的假设组成。模型的非形式描述主要说明实体、描述变量、实体间的相互关系及假设等。 例子:环形罗宾服务模型的非形式描述: 实体 CPU,USR1,…,USR5 描述变量 CPU:Who,Now(现在是谁)----范围{1,2,…,5}; Who.Now=i表示USRi由CPU服务。 USR:Completion.State(完成情况)----范围[0,1];它表示USR完成整个程序任务的比例。参变量 X-----范围[0,1];它表示USRi每次完成程序的比率。 i 实体相互关系 (1)CPU 以固定速度依次为用户服务,即Who.Now为1,2,3,4,5,1,2…..循环运行。 X工作。假设:CPU对USR的服务时间固定,不(2)当Who.Now=I,CPU完成USRi余下的 i X决定。 依赖于USR的程序;USRi的进程是由各自的参变量 i 2、何谓“黑盒”“白盒”“灰盒”系统? “黑盒”系统是指系统内部结构和特性不清楚的系统。对于“黑盒”系统,如果允许直接进行实验测量并通过实验对假设模型加以验证和修正。对属于黑盒但又不允许直接实验观测的系统,则采用数据收集和统计归纳的方法来假设模型。 对于内部结构和特性清楚的系统,即白盒系统,可以利用已知的一些基本定律,经过分析和演绎导出系统模型。 3、模型有效性和模型可信性相同吗?有何不同? 模型的有效性可用实际系统数据和模型产生的数据之间的符合程度来度量。它分三个不同级别的模型有效:复制有效、预测有效和结构有效。不同级别的模型有效,存在不同的行为水平、状态结构水平和分解结构水平的系统描述。 模型的可信度指模型的真实程度。一个模型的可信度可分为: 在行为水平上的可信性,即模型是否重现真实系统的行为。 在状态结构水平上可信性,即模型能否与真实系统在状态上互相对应,通过这样的模型可以对未来的行为进行唯一的预测。 在分解结构水平上的可信性,即模型能否表示出真实系统内部的工作情况,而且是惟一表示出来。 不论对于哪一个可信性水平,可信性的考虑贯穿在整个建模阶段及以后各阶段,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在演绎中的可信性。2在归纳中的可信性。3在目的方面的可信性。 4、基于计算机建模方法论与一般建模方法论有何不同?(P32) 经典的建模与仿真的主要研究思路,首先界定研究对象-实际系统的边界和建模目标,利用已有的数学建模工具和成果,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用计算装置进行仿真。这种经典的建

四年级简便运算

四年级下册简便计算归类总结简便计算 84x101 (300+6)x12 504x25 25x(4+8) 78x102 125x(35+8) 25x204 (13+24)x8 99x64 99X13+13 99x16 25+199X25 638x99 32X16+14X32 999x99 78X4+78X3+78X3 125X32X8 3600÷25÷4 25X32X12 5 8100÷4÷75 88X125 3000÷125÷8 72X125 1250÷25÷5 2 273-73-27

847-527-273 278+463+22+37 732+580+2 68 1034+780320+102 425+14+186 214-(86+1 4) 787-(87-29) 365-(65+118) 455-(155+23 0) 576-285+85 825-657+57 690-177+77 755-287+87 871-299 157-99 363-199 968-599 178X101-178 83X1 02-83X2 17X23-23X7 35X127-35X16-11X35 64÷(8X2)

1000÷(125X4) 375X(109-9) 456X(99+1) 容易出错类型(共五种类型) 600-60÷1520X4÷20 X4 736-35X20 25X4÷25X4 98-18X5+2 5 56X8÷56X8 280-80÷ 412X6÷12X6 175-75÷25 25X8÷25 80-20X2+6 0 36X9÷36X9 36-36÷6-6 25X8÷(25X 8) 100+45-100+45

第1章 数学建模与误差分析

第1章数学建模与误差分析 1.1 数学与科学计算 数学是科学之母,科学技术离不开数学,它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与数学产生紧密联系,数学又以各种形式应用于科学技术各领域。数学擅长处理各种复杂的依赖关系,精细刻画量的变化以及可能性的评估。它可以帮助人们探讨原因、量化过程、控制风险、优化管理、合理预测。近几十年来由于计算机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求解各种数学问题的数值方法即计算数学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科学技术各领域,相关交叉学科分支纷纷兴起,如计算力学、计算物理、计算化学、计算生物、计算经济学等。 科学计算是指利用计算机来完成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提出的数学问题的计算,是一种使用计算机解释和预测实验中难以验证的、复杂现象的方法。科学计算是伴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而迅速发展并获得广泛应用的新兴交叉学科,是数学及计算机应用于高科技领域的必不可少的纽带和工具。科学计算涉及数学的各分支,研究它们适合于计算机编程的数值计算方法是计算数学的任务,它是各种计算性学科的联系纽带和共性基础,兼有基础性和应用性的数学学科。它面向的是数学问题本身而不是具体的物理模型,但它又是各计算学科共同的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计算在工程技术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已成为继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之后科学研究的第三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其完备形式往往不能方便地求出精确解,于是只能转化为简化模型,如将复杂的非线性模型忽略一些因素而简化为线性模型,但这样做往往不能满足精度要求。因此,目前使用数值方法来直接求解较少简化的模型,可以得到满足精度要求的结果,使科学计算发挥更大作用。了解和掌握科学计算的基本方法、数学建模方法已成为科技人才必需的技能。因此,科学计算与数学建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是工程技术人才必备的数学素质。 1.2 数学建模及其重要意义 数学,作为一门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和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密切相关。用数学方法解决工程实际和科学技术中的具体问题时,首先必须将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即建立起能描述并等价代替该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将建立起的数学模型,利用数学理论和计算技术进行推演、论证和计算,得到欲求解问题的解析解或数值解,最后用求得的解析解和数值解来解决实际问题。本章主要介绍数学建模基本过程和求解数学问题数值方法的误差传播分析。 1.2.1 数学建模的过程 数学建模过程就是从现实对象到数学模型,再从数学模型回到现实对象的循环,一般通过表述、求解、解释、验证几个阶段完成。数学建模过程如图1.2.1所示,数学模型求解方法可分为解析法和数值方法,如图1.2.2所示。 表述是将现实问题“翻译”成抽象的数学问题,属于归纳。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则属于演绎。归纳是依据个别现象推出一般规律;演绎是按照普遍原理考察特定对象,导出结论。演绎利用严格的逻辑推理,对解释现象做出科学预见,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它要以归纳的结论作为公理化形式的前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

简便方法计算方法总结

简便方法计算方法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一)“凑整巧算”——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计算。要求学生善于观察题目,同时要有凑整意识。 【评注】凑整,特别是“凑十”、“凑百”、“凑千”等,是加减法速算的重要方法。 1、加法交换律 定义:两个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公式:A+B =B+A, 例如:6+18+4=6+4+18 2、加法结合律 定义: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公式:(A+B)+C=A+(B+C), 例如:(6+18)+2=6+(18+2) 3、引申——凑整 例如:1.999+19.99+199.9+1999 =2+20+200+2000-0.001-0.01-0.1-1 =2222-1.111 =2220.889 【评注】所谓的凑整,就是两个或三个数结合相加,刚好凑成整十整百,譬如此题,“1.999”刚好与“2”相差0.001,因此我们就可以先把它读成“2”来进行计算。但是,一定要记住刚才“多加的”要“减掉”。“多减的”要“加上”! (二)运用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算。 1、乘法交换律 定义: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公式:A×B=B×A 例如:125×12×8=125×8×12 2、乘法结合律 定义:先乘前两个因数,或者先乘后两个因数,积不变。 公式:A×B×C=A×(B×C), 例如:30×25×4=30×(25×4) (三)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算,同时注意逆进行。 1、减法 定义: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相减。 公式:A-B-C=A-(B+C),【注意:A-(B+C)= A-B-C的运用】 例如:20-8-2=20-(8+2) (四)运用除法的性质进行简算 (除以一个数,先化为乘以一个数的倒数,再分配)。 1、除法 定义:一个数连续除去两个数,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相除。 公式:A÷B÷C=A÷(B×C), 例如:20÷8÷1.25=20÷(8×1.25)

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小论文

一、引言 (2) 二、数学建模的特点 (2) 三、数学建模与计算机的关系 (3) 四、计算机在数学建模中的运用 (3) 1、通用数学软件 (4) 2、Lingo/Lindo 计算最优化问题的专用数学软件 (4) 3、统计分析软件 (4) 4、绘图软件 (4) 五、程序案例 (5) 1、代码 (5) 2、运行结果 (5) 3、图例 (6) 六、结束语 (6) 七、参考文献 (6)

一、引言 在利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求从实际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找出其内在的规律,然后用数学的语言--即数字、公式、图表、符号等刻画和描述出来,然后经过数学与计算机的处理--即计算、迭代等得到定量的结果,供人们进行分析、预报、决策和控制,这种把实际问题进行合理的简化假设归结为数学问题并求解的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简称建模。而这种成功的方法和技术反映在培养专门人才的大学教学活动中,就是数学建模教学和竞赛。数学建模简而言之就是应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简化、确定变量和参数,并应用某些规律建立变量与参数间的关系的数学问题(或称一个数学模型),再借用计算机求解该数学问题,并解释、检验、评价所得的解,从而确定能否将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次循环、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数学建模的特点 从1985年开始美国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数学建模竞赛(MathematicalContestinModeling,缩写:MCM),而我国自1992年举办首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来,它已经成为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重要项目之一,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竞赛要求学生(可以是任何专业)以三人为一组参加竞赛,可以自由的收集信息、调查研究,包括使用计算机和任何软件,甚至上网查询,但不得与团队以外的任何人讨论,在三天时间内,完成一篇包括模型的假设、建立、求解,计算方法的设计和用计算机对解的实现,以及结果的分析和检验,模型的改进等方面的论文。这一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素质,促进高校数学与计算机教学改革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多年来,一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给传统的高等数学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路和评价标准,《数学建模》课也从仅仅为参赛队员培训,扩展为一门比较普及的选修课,同时,《数学试验》作为一门新的课程也应运而生。数学建模与数学试验教学的重点是高等与现代数学的深层应用和面向问题的设计,而不是经典理论的深入研讨和系统论证。数学建模问题绝大部分来自一些具体的科研课题或实际工程问题,而不同于普通的数学习题或竞赛题。数学建模问题的特点是:面向现实生活的应用,有相关的科研背景,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因素关系复杂,缺乏足够的规范性,难以套用传统成熟的解决手段,数据量庞大,可采取的算法也比较复杂,结果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需要一定的伴随条件,许多问题得到的只能是近似解。 另一方面,建模问题不同于理论研究,它重在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而不是深层次纯粹数学理论或者世界难题。所以,求解建模问题大都借助各种辅助工具或手段,尤其是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解题效率和质量。总之,《数学建模》是一门技术应用的课程,而不是基础教育课程,它强调的是如何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各种科技手段作为技术支持,因而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组成。与此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如何将实际问题或模型转化或表述为可用计算机软件或编程实现的算法;二是采用哪些应用软件或编程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显然,后者是前者的基础,确定了工具方案,才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由于数学建模的以上特点,决定了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计算机在数学建模思想意识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了有力工具和技术支持,它是更好更

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2

2.1MATLAB MATLAB Matrix Laboratory , MathWorks 20 80 , , MATLAB Simulink .MATLAB 1) , ; 2) , ; 3) , ; 4) ( ), . 2.1.1MATLAB MATLAB , , . , MATLAB , 2.1.1 . MATLAB “>>” , MATLAB . , Enter ,MATLAB .

·8· 2 ? ? 2.1.1MATLAB 1.help , help . poly?t . help polyfit POLYFIT Fit polynomial to data..P=POLYFIT(X,Y,N)finds the coeffici-ents of a polynomial P(X)of degree N that fits the data Y best in a least-squares sense.P is a row vector of length N+1containing the polynomial coefficients in descending powers,P(1)*X^N+P(2)*X^(N-1) +···+P(N)*X+P(N+1). , MATLAB Help . Help Product Help , ( 2.1.2) 2.1.2Help

2.1MATLAB ·9· Seach , . 2.clear clear . “a=1”, >>a=1. 1 a. a , clear . >>clear a???Undefined function or variable a . 3.format MATLAB format . format short , 5 ; format rational ; format long g 15 ; >>format short>>pi ans=3.1416;>>format rational >>pi ans=355/113; >>format long g>>pi ans=3.14159265358979 2.1.2MATLAB 1. 2.1.1 MATLAB . MATLAB 1 , .MATLAB , B b . 2.1.1MATLAB pi i,j inf . n/0 inf, n 0 ans , . ,MATLAB ans NaN , . 0/0 inf/inf 2. MATLAB , . . MATLAB , , , . A=[1?256?49] A=[1,?2,5,6,?4,9] 6 A.

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

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 一、数学建模题目 1)以社会,经济,管理,环境,自然现象等现代科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为背景,一般都有一个比较确切的现实问题。 2)给出若干假设条件: 1. 只有过程、规则等定性假设; 2. 给出若干实测或统计数据; 3. 给出若干参数或图形等。 根据问题要求给出问题的优化解决方案或预测结果等。根据问题要求题目一般可分为优化问题、统计问题或者二者结合的统计优化问题,优化问题一般需要对问题进行优化求解找出最优或近似最优方案,统计问题一般具有大量的数据需要处理,寻找一个好的处理方法非常重要。 二、建模思路方法 1、机理分析根据问题的要求、限制条件、规则假设建立规划模型,寻找合适的寻优算法进行求解或利用比例分析、代数方法、微分方程等分析方法从基本物理规律以及给出的资料数据来推导出变量之间函数关系。 2、数据分析法对大量的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寻求规律建立数学模型,采用的分析方法一般有: 1). 回归分析法(数理统计方法)-用于对函数f(x)的一组观测值(xi,fi)i=1,2,…,n,确定函数的表达式。 2). 时序分析法--处理的是动态的时间序列相关数据,又称为过程统计方法。 3)、多元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生存数据分析)。 3、计算机仿真(又称统计估计方法):根据实际问题的要求由计算机产生随机变量对动态行为进行比较逼真的模仿,观察在某种规则限制下的仿真结果(如蒙特卡罗模拟)。 三、模型求解: 模型建好了,模型的求解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一个好的求解算法与一个合

适的求解软件的选择至关重要,常用求解软件有matlab,mathematica,lingo,lindo,spss,sas等数学软件以及c/c++等编程工具。 Lingo、lindo一般用于优化问题的求解,spss,sas一般用于统计问题的求解,matlab,mathematica功能较为综合,分别擅长数值运算与符号运算。 常用算法有:数据拟合、参数估计、插值等数据处理算法,通常使用spss、sas、Matlab作为工具. 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多元规划、二次规划、动态规划等通常使用Lindo、Lingo,Matlab软件。 图论算法,、回溯搜索、分治算法、分支定界等计算机算法, 模拟退火法、神经网络、遗传算法。 四、自学能力和查找资料文献的能力: 建模过程中资料的查找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现行方案不令人满意或难以进展时,一个合适的资料往往会令人豁然开朗。常用文献资料查找中文网站:CNKI、VIP、万方。 五、论文结构: 0、摘要 1、问题的重述,背景分析 2、问题的分析 3、模型的假设,符号说明 4、模型的建立(局部问题分析,公式推导,基本模型,最终模型等) 5、模型的求解 6、模型检验:模型的结果分析与检验,误差分析 7、模型评价:优缺点,模型的推广与改进 8、参考文献 9、附录 六、需要重视的问题 数学建模的所有工作最终都要通过论文来体现,因此论文的写法至关重要:

第1节 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

第1节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 【内容要求】 数学建模活动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确定参数、计算求解,检验结果、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建模活动是基于数学思维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类综合实践活动,是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基本过程】 数学建模活动的基本过程如下: 数学探究活动是围绕某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研究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合理的数学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通过自主探索、合作研究论证数学结论.数学探究活动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类综合实践活动,也是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过程解读】 掌握建模基本过程,会对实际问题进行问题分析,善于合理假设. ·问题分析也常称为模型准备或问题重述.由于数学模型是建立数学与实际现象之

间的桥梁,因此,首要的工作是要设法用数学的语言表述实际现象.所谓问题重述是指把实际现象尽量地使用贴近数学的语言进行重新描述.为此,要充分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的目的,尽可能弄清对象的特征,并为此搜集必需的各种信息或数据.要善于捕捉对象特征中隐含的数学因素,并将其一一列出.至此,我们便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而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不仅可以决定建模方向,初步确定用哪一类模型,而且对下面的各个步骤都将产生影响. ·模型假设(即合理假设)是与问题分析紧密衔接的又一个重要步骤.根据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目的,在问题分析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取舍简化,并使用精确的语言作出假设,这是建模至关重要的一步.这是因为,一个实际问题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如不经过合理的简化假设,将很难于转化成数学模型,即便转化成功,也可能是一个复杂的难于求解的模型从而使建模归于失败.当然,假设作得不合理或过分简单也同样会因为与实际相去甚远而使建模归于失败.一般地,作出假设时要充分利用与问题相关的有关学科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观察判断力,分清问题的主次,抓住主要因素,舍弃次要因素. 【实际意义】 数学建模的实际意义 1.在一般工程技术领域,数学建模仍然大有用武之地. 在以声、光、热、力、电这些物理学科为基础的诸如机械、电机、土木、水利等工程技术领域中,数学建模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这里的基本模型是已有的,但是由于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提出了许多需要用数学方法解决的新问题;高速、大型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使得过去即便有了数学模型也无法求解的课题(如大型水坝的应力计算,中长期天气预报等)迎刃而解;建立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基础上的CAD技术,以其快速、经济、方便等优势,大量地替代了传统工程设计中的现场实验、物理模拟等手段. 2.在高新技术领域,数学建模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无论是发展通讯、航天、微电子、自动化等高新技术本身,还是将高新技术用于传统工业去创造新工艺、开发新产品,计算机技术支持下的建模和模拟都是经常使用的有效手段.数学建模、数值计算和计算机图形等相结合形成的计算机软件,已经被固化于产品中,在许多高新技术领域起着核心作用,被认为是高新技术的特征之一.

数学建模基础(入门必备)

一、数学模型的定义 现在数学模型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准确的定义,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定义。不过我们可以给出如下定义:“数学模型是关于部分现实世界和为一种特殊目的而作的一个抽象的、简化的结构。”具体来说,数学模型就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学及其它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图表、图象、框图等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数学结构表达式。一般来说数学建模过程可用如下框图来表明: 数学是在实际应用的需求中产生的,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需建立数学模型,从此意义上讲数学建模和数学一样有古老历史。例如,欧几里德几何就是一个古老的数学模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也是数学建模的一个光辉典范。今天,数学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向其它科学技术领域渗透,过去很少应用数学的领域现在迅速走向定量化,数量化,需建立大量的数学模型。特别是新技术、新工艺蓬勃兴起,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数学在许多高新技术上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数学建模被时代赋予更为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1. 模型准备 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目的,搜集必需的各种信息,尽量弄清对象的特征。 2. 模型假设 根据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合理的简化,用精确的语言作出假设,是建模至关重要的一步。如果对问题的所有因素一概考虑,无疑是一种有勇气但方法欠佳的行为,所以高超的建模者能充分发挥想象力、洞察力和判断力,善于辨别主次,而且为了使处理方法简单,应尽量使问题线性化、均匀化。 3. 模型构成 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构造各个量间的等式关系或其它数学结构。这时,我们便会进入一个广阔的应用数学天地,这里在高数、概率老人的膝下,有许多可爱的孩子们,他们是图论、排队论、线性规划、对策论等许多许多,真是泱泱大国,别有洞天。不过我们应当牢记,建立数学模型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明了并能加以应用,因此工具愈简单愈有价值。 4. 模型求解 可以采用解方程、画图形、证明定理、逻辑运算、数值运算等各种传统的和近代的数学方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一道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纷繁的计算,许多时候还得将系统运行情况用计算机模拟出来,因此编程和熟悉数学软件包能力便举足轻重。 5. 模型分析 对模型解答进行数学上的分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能否对模型结果

小学简便计算方法总结

卓立教育-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方法总结 一、拆分法:为了方便计算或能使计算变得简便,在进行计算时,会将某些数字拆分开来再进行重新组 合,这样的方法叫拆分法。 例题1:101+75=(100+1)+75=100+75+1=176 例题2:125×32=125×8×4=1000×4=4000 例题3:999×999+1999 =999×999+(1000+999)【将1999拆分】 =999×999+999+1000 去括号,并使用交换律交换位置 =999×999+999×1+1000 为使用乘法分配律,故将原式变形,给拆分出来的999乘以1 =999(999+1)+1000 使用乘法分配律,提取999 =999000+1000 =1000000 例题4:33333×66666+99999×77778 此题数字中最为特殊的是77778,我们发现这个数字加上22222正好等于100000,所以最好能从其他数字中拆分出来22222。经过观察,我们发现只有66666可以拆出,所以将66666拆分成22222×3。 原式=33333×3×22222+99999×77778 =99999×22222+99999×77778 =99999(22222+77778) =9999900000 例题5:13000÷125=13×1000÷125=13×8=104 例题6:19881988÷20002000 = 1988×10001÷2000×10001 =1998÷2000,即 二、归零法:为了方便计算或能使计算变得简便,在进行计算时,要在计算式中加上一个数再减去同一 个数的方法叫归零法。(即等于加了个“0”,所以叫归零法) 例题1:++++++ =+++++++- 在上式中,我们加了一个又减去了一个,等于没加没减。这样一来,除最后一项之外,每一项与前一项相加就会等于前一项。则: =1- 三、凑整法:为了方便计算或能使计算变得简便,在进行计算时,要通过“凑”的方式让计算式中出现 整百、整千、整万等数字。 例题:99999+9999+999+99+9 =(99999+1)+(9999+1)+(999+1)+(99+1)+(9+1)- (加了5个1,所以减去5) =100000+10000+1000+100+10-5 =111110—5 =111105 四、代入法:为了方便计算或能使计算变得简便,在进行计算时,把一些相同项用字母代替的方法。例题:﹙++﹚×﹙++﹚-﹙+++﹚×﹙+﹚

四年级数学简便计算方法汇总

四年级数学简便计算:乘除法篇 一、乘法: 1.因数含有25和125的算式: 例如①:25×42×4 我们牢记25×4=100,所以交换因数位置,使算式变为25×4×42. 同样含有因数125的算式要先用125×8=1000。 例如②:25×32 此时我们要根据25×4=100将32拆成4×8,原式变成25×4×8。 例如③:72×125 我们根据125×8=1000将72拆成8×9,原式变成8×125×9。 重点例题:125×32×25 =(125×8)×(4×25) 2.因数含有5或15、35、45等的算式: 例如:35×16 我们根据需要将16拆分成2×8,这样原式变为 35×2×8。因为这样就可以先得出整十的数,运算起来比较简便。 3.乘法分配率的应用: 例如:56×32+56×68 我们注意加号两边的算式中都含有56,意思是32个56加上68个56的和是多少,于是可以提出56将算式变成56×(32+68) 如果是56×132—56×32 一样提出56,算是变成56×(132-32) 注意:56×99+56 应想99个56加上1个56应为100个56,所以原式变为56×(99+1) 或者56×101-56 =56×(101-1)另外注意综合运用,例如: 36×58+36×41+36 =36×(58+41+1) 47×65+47×36-47 =47×(65+36-1) 4.乘法分配率的另外一种应用: 例如:102×47 我们先将102拆分成100+2 算式变成(100+2)×47 然后注意将括号里的每一项都要与括号外的47相乘,算式变为: 100×47+2×47 例如:99×69 我们将99变成100-1 算式变成(100-1)×69 然后将括号里的数分别乘上69,注意中间为减号,算式变成: 100×69-1×69 二、除法: 1.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乘积: 例如:32000÷125÷8 我们可以将算式变为32000÷(125×8) =32000÷1000 2.例如:630÷18 我们可以将18拆分成9×2 这时原式变为630÷(9×2) 注意要加括号,然后打开括号,原式变成 630÷9÷2=70÷2 三、乘除综合:

数学建模中常见的十大模型

数学建模常用的十大算法==转 (2011-07-24 16:13:14) 转载▼ 1. 蒙特卡罗算法。该算法又称随机性模拟算法,是通过计算机仿真来解决问题的算法,同时可以通过模拟来检验自己模型的正确性,几乎是比赛时必用的方法。 2. 数据拟合、参数估计、插值等数据处理算法。比赛中通常会遇到大量的数据需要处理,而处理数据的关键就在于这些算法,通常使用MA TLAB 作为工具。 3. 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多元规划、二次规划等规划类算法。建模竞赛大多数问题属于最优化问题,很多时候这些问题可以用数学规划算法来描述,通常使用Lindo、Lingo 软件求解。 4. 图论算法。这类算法可以分为很多种,包括最短路、网络流、二分图等算法,涉及到图论的问题可以用这些方法解决,需要认真准备。 5. 动态规划、回溯搜索、分治算法、分支定界等计算机算法。这些算法是算法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方法,竞赛中很多场合会用到。 6. 最优化理论的三大非经典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神经网络算法、遗传算法。这些问题是用来解决一些较困难的最优化问题的,对于有些问题非常有帮助,但是算法的实现比较困难,需慎重使用。 7. 网格算法和穷举法。两者都是暴力搜索最优点的算法,在很多竞赛题中有应用,当重点讨论模型本身而轻视算法的时候,可以使用这种暴力方案,最好使用一些高级语言作为编程工具。 8. 一些连续数据离散化方法。很多问题都是实际来的,数据可以是连续的,而计算机只能处理离散的数据,因此将其离散化后进行差分代替微分、求和代替积分等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9. 数值分析算法。如果在比赛中采用高级语言进行编程的话,那些数值分析中常用的算法比如方程组求解、矩阵运算、函数积分等算法就需要额外编写库函数进行调用。 10. 图象处理算法。赛题中有一类问题与图形有关,即使问题与图形无关,论文中也会需要图片来说明问题,这些图形如何展示以及如何处理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通常使用MA TLAB 进行处理。 以下将结合历年的竞赛题,对这十类算法进行详细地说明。 以下将结合历年的竞赛题,对这十类算法进行详细地说明。 2 十类算法的详细说明 2.1 蒙特卡罗算法 大多数建模赛题中都离不开计算机仿真,随机性模拟是非常常见的算法之一。 举个例子就是97 年的A 题,每个零件都有自己的标定值,也都有自己的容差等级,而求解最优的组合方案将要面对着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公式和108 种容差选取方案,根本不可能去求解析解,那如何去找到最优的方案呢?随机性模拟搜索最优方案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在每个零件可行的区间中按照正态分布随机的选取一个标定值和选取一个容差值作为一种方案,然后通过蒙特卡罗算法仿真出大量的方案,从中选取一个最佳的。另一个例子就是去年的彩票第二问,要求设计一种更好的方案,首先方案的优劣取决于很多复杂的因素,同样不可能刻画出一个模型进行求解,只能靠随机仿真模拟。 2.2 数据拟合、参数估计、插值等算法 数据拟合在很多赛题中有应用,与图形处理有关的问题很多与拟合有关系,一个例子就是98 年美国赛A 题,生物组织切片的三维插值处理,94 年A 题逢山开路,山体海拔高度的插值计算,还有吵的沸沸扬扬可能会考的“非典”问题也要用到数据拟合算法,观察数据的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方法汇总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方法汇总 1、提取公因式 这个方法实际上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将相同因数提取出来,考试中往往剩下的项相加减,会出现一个整数。 注意相同因数的提取。 例如: ×+× =×(+) 2、借来借去法 看到名字,就知道这个方法的含义。用此方法时,需要注意观察,发现规律。还要注意还哦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考试中,看到有类似998、999或者等接近一个非常好计算的整数的时候,往往使用借来借去法。 例如: 9999+999+99+9 =9999+1+999+1+99+1+9+1—4 3、拆分法 顾名思义,拆分法就是为了方便计算把一个数拆成几个数。这需要掌握一些“好朋友”,如:2和5,4和5,2和,4和,8和等。分拆还要注意不要改变数的大小哦。 例如: ××25 =8×××25 =8×××25 4、加法结合律

注意对加法结合律 (a+b)+c=a+(b+c) 的运用,通过改变加数的位置来获得更简便的运算。 例如: +++ =(+)++ 5、拆分法和乘法分配律结 这种方法要灵活掌握拆分法和乘法分配律,在考卷上看到99、101、等接近一个整数的时候,要首先考虑拆分。 例如: 34× = 34×(10- 案例再现: 57×101= 6利用基准数 在一系列数种找出一个比较折中的数字来代表这一系列的数字,当然要记得这个数字的选取不能偏离这一系列数字太远。 例如: 2072+2052+2062+2042+2083 =(2062x5)+10-10-20+21 7利用公式法 (1) 加法: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2) 减法运算性质:

数学建模背景

数学建模背景: 数学技术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的应用不仅在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向经济、管理、金融、生物、医学、环境、地质、人口、交通等新的领域渗透,所谓数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是一种模拟,是用数学符号、数学式子、程序、图形等对实际课题本质属性的抽象而又简洁的刻划,它或能解释某些客观现象,或能预测未来的发展规律,或能为控制某一现象的发展提供某种意义下的最优策略或较好策略。数学模型一般并非现实问题的直接翻版,它的建立常常既需要人们对现实问题深入细微的观察和分析,又需要人们灵活巧妙地利用各种数学知识。这种应用知识从实际课题中抽象、提炼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就称为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ling)。[1] 不论是用数学方法在科技和生产领域解决哪类实际问题,还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形成交叉学科,首要的和关键的一步是建立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并加以计算求解(通常借助计算机)。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可谓是如虎添翼。 建模应用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和各种各样的应用问题紧密相关的。数学的特点不仅在于概念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结论的明确性和体系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它应用的广泛性,自从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人们对各种问题的要求越来越精确,使得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在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数学科学的地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它正在从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后备走到了前沿。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计算机的迅猛发展,数理论与方法的不断扩充使得数学已经成为当代高科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想库,数学已经成为一种能够普遍实施的技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2建模过程 模型准备 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其实际意义,掌握对象的各种信息。以数学思想来包容问题的精髓,数学思路贯穿问题的全过程,进而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问题。要求符合数学理论,符合数学习惯,清晰准确。 模型假设 根据实际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并用精确的语言提出一些恰当的假设。 模型建立 在假设的基础上,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来刻划各变量常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结构(尽量用简单的数学工具)。 模型求解 利用获取的数据资料,对模型的所有参数做出计算(或近似计算)。 模型分析 对所要建立模型的思路进行阐述,对所得的结果进行数学上的分析。 模型检验 将模型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形进行比较,以此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合理性和适用性。如果模型与实际较吻合,则要对计算结果给出其实际含义,并进行解释。如果模型与实际吻合较差,则应该修改假设,再次重复建模过程。

数学建模与计算

数学建模与计算 1 多元线性回归 1.1 回归系数的计算 假设变量y 与p 个变量x 1, x 2, … , x p 之间存在以下线性关系: y = b 0 + b 1x 1 + b 2x 2 + … + b p x p (+ ε) (1.1) 这些变量的n 组观测值如表1.1所示。 将这些数值代入(1.1)得 y 1 = b 0 + b 1x 11 + b 2x 12 + … + b p x 1p y 2 = b 0 + b 1x 21 + b 2x 22 + … + b p x 2p …… y n = b 0 + b 1x n 1 + b 2x n 2 + … + b p x np (1.2) 这是一个关于b 0, b 1, …,b p (待估参数)的线性方程组。一般来说方程个数n 远大于变量个数p , 是一个不相容的线性方程组。但是可以求出b 0, b 1, …,b p 的一组数值代入(1.2)式右边,使得等号两边的数值尽可能接近。最常用的便是最小二乘法,即 Min Q (b 0, b 1, …,b p ) = ∑=----n i ip p i i x b x b b y 1 2110)...( 令 Y = ???? ?? ? ??n y y y 21, X = ?? ? ? ? ?? ??np n n p p x x x x x x x x x 212222*********, β = ?????? ? ??p b b b 10, 得 Min Q (β) = (Y - X β)T (Y - X β) = Y T Y - 2Y T X β + βT X T X β 这是一个关于β的凸二次函数。令 β β??) (Q = -2 X T Y + 2 X T X β = 0, 得到 X T X β = X T Y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