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三角形的基本结构
相似三角形的常见模型

初中数学 ︵ 九年级 ︶培优篇初中数学 ︵ 九年级 ︶培优篇【基本模型】①如图,在ABC 中,点D 在AB 上,点E 在AC 上,//DEBC ,则ADE ABC △△∽,AD AE DEAB AC BC.②模型拓展1:斜交A 字型条件:C ADE ,图2结论:~ADE ACB ;③模型拓展2: 如图,∠ACD =∠B ⇔△ADC ∽△ACB ⇔AD AC CDAC AB BC.初中数学 ︵ 九年级︶培优篇【例1】如图,王华晚上由路灯A 下的B 处走到C 处时,测得影子CD 的长为1米,继续往前走2米到达B 处时,测得影子EF 的长为2米,已知王华的身高是1.5米,那么路灯A 的高度等于_________.【变式1-1】有一块直角三角形木板,∠B =90°,AB =1.5m ,BC =2m ,要把它加工成一个面积尽可能大的正方形桌面.甲、乙两位同学的加工方法分别如图1、图2所示.请你用学过的知识说明哪位同学的加工方法更好(加工损耗忽略不计).初中数学 ︵ 九年级 ︶培优篇 【变式1-2】(2022•衢州二模)已知菱形ABCD ,E 是BC 边上一点,连接AE 交BD 于点F (1)如图1,当E 是BC 中点时,求证:AF =2EF ;(2)如图2,连接CF ,若AB =5,BD =8,当△CEF 为直角三角形时,求BE 的长; (3)如图3,当∠ABC =90°时,过点C 作CG ⊥AE 交AE 的延长线于点G ,连接DG ,若BE =BF ,求tan ∠BDG 的值.初中数学 ︵九年级 ︶培优篇 ③模型拓展:如图,∠A =∠C ⇔△AJB∽△CJD ⇔A B JA C D JC【例2】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为边AD 的中点,连接AC 、BE 交于点F .若△AEF 的面积为2,则△ABC 的面积为( ) A .8B .10C .12D .14初中数学 ︵ 九年级 ︶培优篇 【变式2-1】如图,在△ABC 中,BC =6,AEA F EBFC,动点P 在射线EF 上,BP 交CE 于点D ,∠CBP 的平分线交CE 于点Q ,当CQ =14CE 时,EP +BP 的值为( )A .9B .12C .18D .24【变式2-2】如图,在Rt △ACB 中,∠ACB =90°,AC =4,BC =3,点D 为AC 上一点,连接BD ,E 为AB 上一点,CE ⊥BD 于点F ,当AD =CD 时,求CE 的长.【变式2-3】如图,已知D 是BC 的中点,M 是AD的中点.求AN:NC的值.初中数学 ︵ 九年级︶培优篇【例3】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C 的平分线交AC 于点E ,交AD 于点F ,交CD 的延长线于点G ,若AF =2FD ,则BEEG的值为( ) A .12B .13C .23D .34【变式3-1】(2020•杭州)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在BC 边上,连接AE ,∠DAE 的平分线AG 与CD 边交于点G ,与BC 的延长线交于点F .设=λ(λ>0).(1)若AB =2,λ=1,求线段CF 的长. (2)连接EG ,若EG ⊥AF , ①求证:点G 为CD 边的中点. ②求λ的值.初中数学 ︵ 九年级 ︶培优篇【例4】如图,在△ABC 中,45ABC ,AB A D A E ,D A E 90 ,C E,则CD 的长为______.初中数学 ︵ 九年级 ︶培优篇 【变式4-1】矩形ABCD 中,AD =9,AB =12,点E 在对角线BD 上(不与B 、D 重合),EF ⊥AE 交CD 于F 点,连接AF 交BD 于G 点. (1)如图1,当G 为DE 中点时. ①求证:FD =FE ; ②求BE 的长.(2)如图2,若E 为BD 上任意点,求证:AG 2=BG •GE .初中数学 ︵ 九年级 ︶培优篇 【变式4-2】如图,ABC 中,,,AB AC AB AC 点D E 、分别是BC AC 、的中点,AF BE ⊥与点F .(1)求证:2AE FE BE ;(2)求A F C 的大小;(3)若DF=1,求△ABF 的面积.初中数学 ︵ 九年级 ︶培优篇结论:AH ⊥GF ,△AGF ∽△ABC ,GF AHBC AM【例5】如图1,在△ABC 中,AB =AC =5,BC =6,正方形DEFG 的顶点D 、G 分别在AB 、AC 上,EF 在BC 上. (1)求正方形DEFG 的边长;(2)如图2,在BC 边上放两个小正方形DEFG 、FGMN ,则DE= .初中数学 ︵ 九年级 ︶培优篇 【变式5-1】有一块锐角三角形卡纸余料ABC ,它的边BC =120cm ,高AD =80cm ,为使卡纸余料得到充分利用,现把它裁剪成一个邻边之比为2:5的矩形纸片EFGH 和正方形纸片PMNQ ,裁剪时,矩形纸片的较长边在BC 上,正方形纸片一边在矩形纸片的较长边EH 上,其余顶点均分别在AB ,AC 上,具体裁剪方式如图所示. (1)求矩形纸片较长边EH 的长;(2)裁剪正方形纸片时,小聪同学是按以下方法进行裁剪的:先沿着剩余料△AEH 中与边EH 平行的中位线剪一刀,再沿过该中位线两端点向边EH 所作的垂线剪两刀,请你通过计算,判断小聪的剪法是否正确.初中数学 ︵ 九年级︶培优篇 ②拓展:(1)在正方形、长方形中经常会出现射影定理模型,如图,在有射影定理模型.(2)如图,在圆中也会出现射影定理模型.【例6】如图,四边形ABCD 中,AD ∥BC ,∠B =90°,E 为AB 上一点,分别以ED 、EC 为折痕将两个角(∠A 、∠B )向内折起,点A 、B 恰好落在CD 边的点F 处,若AD =3,BC =5,则EF 的长是( ) A.15B .215C .17D .217初中数学 ︵ 九年级 ︶培优篇 【变式6-1】如图所示,在△ABC 中,∠ABC =90°,BD ⊥AC ,DE ⊥BC ,垂足分别为D 、E 两点,则图中与△ABC 相似的三角形有( ) A .4个B .3个C .2个D .1个【变式6-2】如图,在R t △ABC 中,∠ACB =90°,点D 在AB 上,且AD AC =ACAB. (1)求证 △ACD ∽△ABC ;(2)若AD =3,BD =2,求CD 的长.【变式6-3】ABC 中,90ABC ,BD AC ,点E 为B D 的中点,连接A E 并延长交B C 于点F ,且有AF CF ,过F 点作FH AC 于点H . (1)求证:AD E CD B ∽; (2)求证:=2A E EF ; (3)若FHB C 的长.初中数学 ︵ 九年级 ︶培优篇②如图所示,BDE 和ABC 则ABD CBE ∽△△,且相似比为总结:旋转相似型中由公共旋转顶点、一点及其旋转后的对应点组成的三角形与由公共旋转顶点、另一点及其旋转后的对应点组成的三角形相似.初中数学 ︵ 九年级 ︶培优篇【例7】如图,在△ABC 与△ADE 中,∠ACB =∠AED =90°,∠ABC =∠ADE ,连接BD 、CE ,若AC :BC =3:4,则BD :CE 为( ) A .5:3B .4:3C .√5:2D .2:√3【变式7-1】如图,点E 是菱形ABCD 对角线CA 的延长线上任意一点,以线段AE 为边作一个菱形AEFG ,且菱形AEFG ∽菱形ABCD ,相似比是:2,连接EB ,GD .(1)求证:EB =GD ;(2)若∠DAB =60°,AB =2,求GD 的长.初中数学 ︵ 九年级 ︶培优篇 【变式7-2】如图,正方形ABCD ,对角线AC ,BD 相交于O ,Q 为线段DB 上的一点,90MQN ,点M 、N 分别在直线BC 、DC 上.(1)如图1,当Q 为线段OD 的中点时,求证:1132DN BM BC ;(2)如图2,当Q 为线段OB 的中点,点N 在CD 的延长线上时,则线段DN 、BM 、BC 的数量关系为 ;(3)在(2)的条件下,连接MN ,交AD 、BD 于点E 、F ,若:3:1M B M C ,N Q ,求EF 的长.初中数学 ︵ 九年级 ︶培优篇 补充:其他常见的一线三等角图形【例8】【感知】如图①,在四边形ABCD 中,点P 在边AB 上(点P 不与点A 、B 重合),90A B DPC .易证DAP PBC △△∽.(不需要证明) 【探究】如图②,在四边形ABCD 中,点P 在边AB 上(点P 不与点A 、B 重合),A B D PC .若4PD ,8P C ,6BC ,求AP 的长.【拓展】如图③,在ABC 中,8AC BC ,12A B ,点P 在边AB 上(点P 不与点A 、B 重合),连结CP ,作CPE A ,PE 与边BC 交于点E ,当CPE △是等腰三角形时,直接写出AP 的长.初中数学 ︵ 九年级 ︶培优篇 【变式8-1】如图,在矩形ABCD 中,CD =4,E 是BC 的中点,连接AE ,tan ∠AEB 43,P 是AD 边上一动点,沿过点P 的直线将矩形折叠,使点D 落在AE 上的点D ¢处,当A P D △是直角三角形时,PD 的值为( )A .23或67B .83或247C .83或307D .103或187初中数学 ︵ 九年级 ︶培优篇 【变式8-2】(2022秋•温州校级月考) 【推理】如图1,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是CD 上一动点,将正方形沿着BE 折叠,点C 落在点F 处,连结BE ,CF ,延长CF 交AD 于点G . (1)求证:BCE CDG △△≌. 【运用】(2)如图2,在【推理】条件下,延长BF 交AD 于点H .若45HD HF ,9C E ,求线段DE 的长.【拓展】(3)将正方形改成矩形,同样沿着BE 折叠,连结CF ,延长CF ,BF 交直线AD 于G ,两点,若AB k BC ,45HD HF ,求DEEC的值(用含k 的代数式表示).。
相似三角形的重心垂心和外心的性质

相似三角形的重心垂心和外心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重心、垂心和外心是三角形内涵丰富的特殊点,它们具有独特的性质和重要的几何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相似三角形的重心、垂心和外心的性质。
1. 重心:相似三角形的重心是三条中线的交点,记为G。
中线是连接三角形的顶点与对边中点的线段。
重心具有以下性质:(1) 重心G到三角形的顶点的距离与重心G到对边的距离成比例,比例为2:1。
(2) 重心G将三角形分成三个面积相等的小三角形。
2. 垂心:相似三角形的垂心是三条高线的交点,记为H。
高线是连接三角形顶点与对边垂直的线段。
垂心具有以下性质:(1) 垂心H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且垂心到对边的距离最短。
(2) 垂心H到相似三角形对边的距离成反比例,即垂心到对边的距离与对边的长度成反比。
3. 外心:相似三角形的外心是三个外接圆的交点,记为O。
外接圆是与三角形的三条边相切的圆。
外心具有以下性质:(1) 外心O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且外心到三角形顶点的连线与三角形边相等。
(2) 外心是相似三角形三个顶点与对边中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通过对相似三角形的重心、垂心和外心的性质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构造几何问题和解决几何难题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利用重心、垂心和外心的性质,我们可以推导出许多有关相似三角形的定理和公式,进而解决一些复杂的几何问题。
总之,相似三角形的重心、垂心和外心是三角形内涵丰富的特殊点,它们具有独特的性质和重要的几何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它们的性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它们。
这些特殊点的性质不仅在解决几何难题时有用,而且在建筑、地理、物理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相似三角形的重心、垂心和外心,将继续为几何学家和研究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挑战!。
相似三角形模型(全)课件

在解题过程中,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 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证明或推导结论。
全等三角形可以用来证明两个三角形 完全重合,而相似三角形则可以用来 研究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关系。
05
相似三角形的证明方法
利用角角相似的证明方法
01
02
03
总结词
通过比较两个三角形的对 应角,如果两个三角形有 两组对应的角相等,则这 两个三角形相似。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总结词
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则它们的 对应角相等。
详细描述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如果两 个三角形对应的角都相等,则这 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因此,相 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必然相等。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
总结词
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则它们的对应边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详细描述
由于两个三角形相似,它们的对应角相等,根据三角形的性质,对应的边之间 必然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关系是固定的,与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无 关。
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边长比的平方
总结词
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则它们的面积之比等于对应边长之比 的平方。
详细描述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长之比是 固定的,设为k。那么它们的面积之比就是k的平方,即k^2 。这意味着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边长比的平方。
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边长比
相似三角形模型(全)课件
目 录
• 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定理 •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 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关系 • 相似三角形的证明方法
01
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如果两个三角形对应的角相等,则这 两个三角形相似。
数学相似三角形的知识点归纳

数学相似三角形的知识点归纳数学相似三角形的知识点归纳数学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重要工具。
它是一门古老而崭新的科学,是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重要。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数学相似三角形的知识点归纳,希望帮助到您。
数学相似三角形的知识点归纳篇1本章有以下几个主要内容:一、比例线段1、线段比,2、成比例线段,3、比例中项————黄金分割,4、比例的性质:基本性质;合比性质;等比性质(1)线段比:用同一长度单位度量两条线段a,b,把他们长度的比叫做这两条线段的比。
(2)比例线段:在四条线段a,b,c,d中,如果线段a,b的比等于线段c,d的比,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
简称比例线段。
(3)比例中项:如果a:b=b:c,那么b叫做a,c的比例中项(4)黄金分割: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线段,如果较长线段是全线段和较短线段的比例中项,那么这种分割叫做黄金分割。
这个点叫做黄金分割点。
顶角是36度的等腰三角形叫做黄金三角形宽和长的比等于黄金数的矩形叫做黄金矩形。
(5)比例的性质基本性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
(比例=====等积)。
主要作用:计算。
合比性质,主要作用:比例的互相转化。
等比性质,在使用时注意成立的条件。
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平行线等分线段——————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延长线),所截线段对应成比例——————(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延长线)相交,所截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类比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三、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定义: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2、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对应角平分线、对应中线、对应高等)的比等于相似比3、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4、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四、图形的位似变换1、几何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变换2、相似变换:把一个图形变成另一个图形,并保持形状不变的几何变换叫做相似变换。
相似三角形经典的基本图形总结

相似中的基本图形练习相似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内容,应用广泛,可以证明线段的比例式;也可证明线段相等、平行、垂直等;还可计算线段的长、比值,图形面积及比值。
而识别(或构造)A字型、X字型、母子相似型、旋转型、一线三角形等基本图形是解证题的关键。
1.A字型及变形△ABC 中, AD=2,BD=3,AE=1 (1)如图1,若DE∥BC ,求CE的长(2)如图2,若∠ADE=∠ACB ,求CE的长2.X字型及变形(1)如图1,AB∥CD,求证:AO:DO=BO:CO (2)如图2,若∠A=∠C ,求证:AO×DO=BO×CO3. 母子相似型及变形(1)如右图,在△ABC中,AD把△ABC分成两个三角形△BCD和△CAD,当∠ACD=∠B时,说明△CAD 与△ABC相似。
说明:由于小三角形寓于大三角形中,恰似子依母怀,故被称为“母子三角形”(2)如图, Rt △ABC 中,CD⊥AB, 求证:AC²=ADxAB,CD²=ADxBD, 4. 旋转型如图,若∠ADE=∠B,∠BAD=∠CAE,说明△ADE与△ABC相似5. 一线三等角型(1)在矩形ABCD中,AB=6,AD=12,点E在AD 边上,且AE=8,EF⊥BE交CD于F。
求证:△ABE ∽△DEF ;求EF的长(2)等边△ABC的边长为3,P为BC上一点,且BP=1,D为AC上一点,若∠APD=60º,求CD的长?BDEB CDACF练习题1、如图1,在△ABC 中,中线BE 、CD 相交于点G ,则BCDE = ;2、如图2,在△ABC 中, ∠B=∠AED ,AB=5,AD=3,CE=6,则AE= ;3、如图3,△ABC 中,M 是AB 的中点,N 在BC 上,BC=2AB ,∠BMN=∠C ,则△ ∽△ ,相似比为 ,NCBN= ; 5、如图5,在△ABC 中,BC=12cm ,点D 、F 是AB 的三等分点,点E 、G 是AC 的三等分点,则DE+FG+BC= ;图6 二、选择题6、如图6,在△ABC 中,高BD 、CE 交于点O ,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CO ·CE=CD ·CAB 、OE ·OC=OD ·OBC 、AD ·AC=AE ·AB D 、CO ·DO=BO ·EO 7、如图7,D 、E 分别是△ABC 的边AB 、AC 上的点,AD BD =CE AE =3,且∠AED=∠B ,DE=5,求BC 长11.在等边三角形ABC 中,边长为6,D 是BC 边上的动点,∠EDF=60º。
中考中相似三角形的常见模型及典型例题

(1)A字、8字; (3)角平分线; (5)一线三等角; (7)内接矩形;
2.基本辅助线:
(2)反A、反8; (4)旋转型; (6)线束模型; (8)相似比与面积比。
(1)作平行线构造A字、8字; (2)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相似
3.基本问题类型:
(1)证明相似;
(2)求线段长;
(1)若点P在线段CB上,且BP=6,求线段CQ的长; (2)若BP=x,CQ=y,求y与x的关系式,并求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例 9 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E分别在BC、AC上,且BD=CD,
AD与BE相交于点F. (1)求证:△ABD≌△BCE; (2)求证:△ABE∽△FAE;
(3)当AF=7,DF=1时,求BD的长。
(量得BN=70cm)
C
C
DME
DME
A PN F
B
A PN F
B
1.如图,△ABC是一块锐角三角形余料,边BC=120毫米,高AD=80 毫米,要把它加工成正方形零件,使正方形的一边在BC上,其 余两个顶点分别在AB、AC上,这个正方形零件的边长是多少?
A
A
M
EN
H
KG
∟
B Q DPC
B
E
DF C
E
AB AC BC
B
C (2)公共边平方=共线边之积:AC 2 AE • AB
反A字 型 【模型2】反“A”字型&反“8”字型
(Ⅱ)DE拉下来经过点C,又称之为母子型,为相似常考模型:
A
A
E
B
C
AC2 AED • BC
AC2 CD • CB
AD2 BD • CD
初中数学重点模型08 相似三角形中的基本模型(基础)

专题08 相似三角形中的基本模型1.(2019 浙江杭州中考)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在AB和AC上,DE△BC,M为BC边上一点(不与点B,C重合),连接AM交DE于点N,则()A.=B.=C.=D.=【答案】C.【分析】先证明△ADN△△ABM得到=,再证明△ANE△△AMC得到=,则=,从而可对各选项进行判断.【解答】解:△DN△BM,△△ADN△△ABM,△=,△NE△MC,△△ANE△△AMC,△=,△=.故选:C.2.(2019 浙江温州中考)如图,在矩形ABCD中,E为AB中点,以BE为边作正方形BEFG,边EF交CD 于点H,在边BE上取点M使BM=BC,作MN△BG交CD于点L,交FG于点N,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利用该图解释了(a+b)(a﹣b)=a2﹣b2,现以点F为圆心,FE为半径作圆弧交线段DH于点P,连结EP,记△EPH的面积为S1,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2.若点A,L,G在同一直线上,则的值为()A.B.C.D.【答案】C.【分析】如图,连接ALGL,PF.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a与b的关系,再求出面积比即可.【解答】解:如图,连接ALGL,PF.由题意:S矩形AMLD=S阴=a2﹣b2,PH=,△点A,L,G在同一直线上,AM△GN,△△AML△△GNL,△=,△=,整理得a=3b,△===,故选:C.3.(2019 重庆中考)如图,△ABO△△CDO,若BO=6,DO=3,CD=2,则AB的长是()A.2B.3C.4D.5【答案】C.【分析】直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对应边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答案.【解答】解:△△ABO△△CDO,△=,△BO=6,DO=3,CD=2,△=,解得:AB=4.故选:C.4.(2019 河北辽宁沈阳中考)(2019•沈阳)已知△ABC△△A'B'C',AD和A'D'是它们的对应中线,若AD=10,A'D'=6,则△ABC与△A'B'C'的周长比是()A.3:5B.9:25C.5:3D.25:9【答案】C.【分析】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对应的中线的比.【解答】解:△△ABC△△A'B'C',AD和A'D'是它们的对应中线,AD=10,A'D'=6,△△ABC与△A'B'C'的周长比=AD:A′D′=10:6=5:3.故选:C.5.(2019•哈尔滨)如图,在△ABCD中,点E在对角线BD上,EM△AD,交AB于点M,EN△AB,交AD 于点N,则下列式子一定正确的是()A.=B.=C.=D.=【答案】D.【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答】解:△在△ABCD中,EM△AD△易证四边形AMEN为平行四边形△易证△BEM△△BAD△△END△==,A项错误=,B项错误==,C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6.已知△ABC△△A'B'C',AB=8,A'B'=6,则=()A.2B.C.3D.【答案】B.【分析】直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解.【解答】解:△△ABC△△A'B'C',△===.故选:B.7.(2019 河北承德二中模拟)如图,已知△AOB和△A1OB1是以点O为位似中心的位似图形,且△AOB和△A1OB1的周长之比为1:2,点B的坐标为(﹣1,2),则点B1的坐标为()A.(2,﹣4)B.(1,﹣4)C.(﹣1,4)D.(﹣4,2)【答案】A.【分析】过B作BC△y轴于C,过B1作B1D△y轴于D,依据△AOB和△A1OB1相似,且周长之比为1:2,即可得到=,再根据△BOC△△B1OD,可得OD=2OC=4,B1D=2BC=2,进而得出点B1的坐标为(2,﹣4).【解答】解:如图,过B作BC△y轴于C,过B1作B1D△y轴于D,△点B的坐标为(﹣1,2),△BC=1,OC=2,△△AOB和△A1OB1相似,且周长之比为1:2,△=,△△BCO=△B1DO=90°,△BOC=△B1OD,△△BOC△△B1OD,△OD=2OC=4,B1D=2BC=2,△点B1的坐标为(2,﹣4),故选:A.(二)填空题1.(2019 上海中考)在△ABC和△A1B1C1中,已知△C=△C1=90°,AC=A1C1=3,BC=4,B1C1=2,点D、D1分别在边AB、A1B1上,且△ACD△△C1A1D1,那么AD的长是.【答案】.【分析】根据勾股定理求得AB=5,设AD=x,则BD=5﹣x,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C1D1=AD=x,△A1C1D1=△A,△A1D1C1=△CDA,即可求得△C1D1B1=△BDC,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求得△B1C1D1=△B,即可证得△C1B1D△△BCD,根据其性质得出=2,解得求出AD的长.【解答】解:如图,△在△ABC和△A1B1C1中,△C=△C1=90°,AC=A1C1=3,BC=4,B1C1=2,△AB==5,设AD=x,则BD=5﹣x,△△ACD△△C1A1D1,△C1D1=AD=x,△A1C1D1=△A,△A1D1C1=△CDA,△△C1D1B1=△BDC,△△B=90°﹣△A,△B1C1D1=90°﹣△A1C1D1,△△B1C1D1=△B,△△C1B1D△△BCD,△=,即=2,解得x=,△AD的长为,故答案为.2.(2019 青海中考)(2019•青海)如图是用杠杆撬石头的示意图,C是支点,当用力压杠杆的A端时,杠杆绕C点转动,另一端B向上翘起,石头就被撬动.现有一块石头,要使其滚动,杠杆的B端必须向上翘起10cm,已知杠杆的动力臂AC与阻力臂BC之比为5:1,要使这块石头滚动,至少要将杠杆的A端向下压cm.【答案】.【分析】首先根据题意构造出相似三角形,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求得端点A向下压的长度.【解答】解:如图;AM、BN都与水平线垂直,即AM△BN;易知:△ACM△△BCN;△=,△杠杆的动力臂AC与阻力臂BC之比为5:1,△=,即AM=5BN;△当BN≥10cm时,AM≥50cm;故要使这块石头滚动,至少要将杠杆的端点A向下压50cm.故答案为:50.3.(2019 内蒙呼和浩特中考)已知正方形ABCD的面积是2,E为正方形一边BC在从B到C方向的延长线上的一点,若CE=,连接AE,与正方形另外一边CD交于点F,连接BF并延长,与线段DE交于点G,则BG的长为.【答案】.【分析】根据题意画出,根据已知条件可得到点F是CD的中点,通过作辅助线,将问题转化证△HDG△△BEG,得出对应边成比例,由相似比转化为BG等于BH的三分之二,而BH可以通过勾股定理求出,使问题得以解决.【解答】解:如图:延长AD、BG相交于点H,△正方形ABCD的面积是2,△AB=BC=CD=DA=,又△CE=,△EFC△△EAB,△,即:F是CD的中点,△AH△BE,△△H=△FBC,△BCF=△HDF=90°△△BCF△△HDF(AAS),△DH=BC=,△AH△BE,△△H=△FBC,△HDG=△BEG△△HDG△△BEG,△,在Rt△ABH中,BH=,△BG=,故答案为:4.(2019•长春)教材呈现:如图是华师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78页的部分内容.例2 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边BC,AB的中点,AD,CE相交于点G,求证:==证明:连结ED.请根据教材提示,结合图△,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结论应用:在△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E为边BC的中点,AE、BD交于点F.(1)如图△,若△ABCD为正方形,且AB=6,则OF的长为.(2)如图△,连结DE交AC于点G,若四边形OFEG的面积为,则△ABCD的面积为.【答案】6.【分析】教材呈现:如图△,连结ED.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得DE△AC,DE=AC,那么△DEG△△ACG,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以及比例的性质即可证明==;结论应用:(1)如图△.先证明△BEF△△DAF,得出BF=DF,那么BF=BD,又BO=BD,可得OF =OB﹣BF=BD,由正方形的性质求出BD=6,即可求出OF=;(2)如图△,连接OE.由(1)易证=2.根据同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边之比得出△BEF与△OEF的面积比==2,同理,△CEG与△OEG的面积比=2,那么△CEG的面积+△BEF的面积=2(△OEG 的面积+△OEF的面积)=2×=1,所以△BOC的面积=,进而求出△ABCD的面积=4×=6.【解答】教材呈现:证明:如图△,连结ED.△在△ABC中,D,E分别是边BC,AB的中点,△DE△AC,DE=AC,△△DEG△△ACG,△===2,△==3,△==;结论应用:(1)解:如图△.△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E为边BC的中点,对角线AC、BD交于点O,△AD△BC,BE=BC=AD,BO=BD,△△BEF△△DAF,△==,△BF=DF,△BF=BD,△BO=BD,△OF=OB﹣BF=BD﹣BD=BD,△正方形ABCD中,AB=6,△BD=6,△OF=.故答案为;(2)解:如图△,连接OE.由(1)知,BF=BD,OF=BD,△=2.△△BEF与△OEF的高相同,△△BEF与△OEF的面积比==2,同理,△CEG与△OEG的面积比=2,△△CEG的面积+△BEF的面积=2(△OEG的面积+△OEF的面积)=2×=1,△△BOC的面积=,△△ABCD的面积=4×=6.故答案为6.5.(2019 广东茂名中考模拟)如图,A是反比例函数y=(x>0)图象上的一点,点B、D在y轴正半轴上,△ABD是△COD关于点D的位似图形,且△ABD与△COD的位似比是1:3,△ABD的面积为1,则k 的值为.【答案】8.【分析】根据△ABD是△COD关于点D的位似图形,且△ABD与△COD的位似比是1:3,得出==,进而得出假设BD=x,AE=4x,DO=3x,AB=y,根据△ABD的面积为1,求出xy=2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过A作AE△x轴,△△ABD是△COD关于点D的位似图形,且△ABD与△COD的位似是1:3,△=,△OE=AB,△==.假设BD=x,AB=y△DO=3x,AE=4x,CO=3y,△△ABD的面积为1,△xy=1,△xy=2,△AB•AE=4xy=8,即:k=4xy=8.故答案是:8.6.(2019 山东淄博中考模拟)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方形OABC与正方形ODEF是位似图形,点O为位似中心.位似比为2:3,点B、E在第一象限,若点A的坐标为(1,0),则点E的坐标是.【答案】(,).【分析】由题意可得OA:OD=2:3,又由点A的坐标为(1,0),即可求得OD的长,又由正方形的性质,即可求得E点的坐标.【解答】解:△正方形OABC与正方形ODEF是位似图形,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2:3,△OA:OD=2:3,△点A的坐标为(1,0),即OA=1,△OD=,△四边形ODEF是正方形,△DE=OD=.△E点的坐标为:(,).故答案是:(,).7.(2019 上海黄浦区中考模拟)(2019秋•黄浦区期中)在△ABC中,△C=90°,AC=4,BC=3,D是边AB上的一点,E是边AC上的一点(D、E与端点不重合),如果△CDE与△ABC相似,那么CD的长是.【答案】或.【分析】分类讨论:当△ABC△△CDE,如图1,则△CED=△ACB=90°,△DCE=△A,证明BD=AD即可解决问题;当△ABC△△DCE,如图2,则△CED=△ACB=90°,△DCE=△B,接着证明CD△AB,利用面积法可计算出CD=;当△ABC△△CED,如图3,△CDE=△ACB=90°,△DCE=△A,证明CD为斜边上的中线,则CD=DA=DB=AB=.【解答】解:△△ACB=90°,AC=4,BC=3,△AB===5,当△ABC△△C DE,如图1,则△CED=△ACB=90°,△DCE=△A,△△ADC为等腰三角形,△CE=AE,△ED△BC,△BD=AD,△CD=AB=,当△ABC△△DCE,如图2,则△CED=△ACB=90°,△DCE=△B,而△BCD+△DCE=90°,△△B+△BCD=90°,△CD△AB,△CD==,当△ABC△△CED,如图3,△CDE=△ACB=90°,△DCE=△A,△DC=DA,△△A+△B=90°,△DCE+△BCD=90°,△△B+△BCD=90°,△DB=DC,△CD=DA=DB=AB=,综上所述,CD的长为或.故答案为或.8.(2019 河北张家口中考模拟)(2019秋•大观区校级期中)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D<BC,△ABC=90°,且AB=3,点E是边AB上的动点,当△ADE,△BCE,△CDE两两相似时,则AE=.【答案】或1.【分析】分情况讨论:△CED=90°和△CDE=90°,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30度角的性质分别可得AE的长.【解答】解:分两种情况:△当△CED=90°时,如图1,过E作EF△CD于F,△AD△BC,AD<BC,△AB与CD不平行,△当△ADE、△BCE、△CDE两两相似时,△△BEC=△CDE=△ADE,△△A=△B=△CED=90°,△△BCE=△DCE,△AE=EF,EF=BE,△AE=BE=AB=,△当△CDE=90°时,如图2,△当△ADE、△BCE、△CDE两两相似时,△△CEB=△CED=△AED=60°,△△BCE=△DCE=30°,△△A=△B=90°,△BE=ED=2AE,△AB=3,△AE=1,综上,AE的值为或1.故答案为:或1.。
相似三角形及其判定(知识点串讲)(解析版)

专题11 相似三角形及其判定知识网络重难突破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①定义:各角对应相等,各边对应成比例.②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③有两个角对应相等.④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⑤三边对应成比例.二、相似三角形基本图形1、8字型有一组隐含的等角(对顶角),此时需从已知条件或图中隐含条件通过证明得另一对角相等(AB、CD不平行,∠A=∠C)(AB∥CD)2.A字型有一个公共角(图①、图②)或角有公共部分(图③,∠DAF+∠BAD=∠DAF+∠EAF),此时需要找另一对角相等或相等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3.双垂直型有一个公共角及一个直角 (图①为母子型的特殊形式AC2=AD·AB仍成立,另CD2=AD·BD)4.三垂直型结论推导,如图①,∠D+∠DBA=∠E+∠EBC=∠DBA+∠EBC=90°,∴∠EBC=∠D,∠E=∠DBA,且一组直角相等,用任意两组等角即可证得三角形相似【典例1】(2019秋•保山期末)如图,在△ABC中,点P在边AB上,则在下列四个条件中:①∠ACP=∠B;②∠APC=∠ACB;③AC2=AP•AB;④AB•CP=AP•CB,能满足△APC与△ACB相似的条件是()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点拨】根据有两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对①②进行判断;根据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对③④进行判断.【解析】解:当∠ACP=∠B,∵∠A=∠A,所以△APC∽△ACB;当∠APC=∠ACB,∵∠A=∠A,所以△APC∽△ACB;当AC2=AP•AB,即AC:AB=AP:AC,∵∠A=∠A所以△APC∽△ACB;当AB•CP=AP•CB,即PC:BC=AP:AB,而∠P AC=∠CAB,所以不能判断△APC和△ACB相似.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有两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典例2】如图,BD、CE是△ABC的两条高,AM是∠BAC的平分线,交BC于M,交DE于N,求证:(1)△ABD∽△ACE;(2)=.【点拨】(1)先根据有两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ABD∽△ACE;(2)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再根据∠DAE=∠BAC,判定△ADE∽△ABC,进而得到=,再根据∠CAM=∠EAN,判定△ACM∽△AEN,得到=,最后等量代换即可得到=.【解析】证明:(1)∵BD、CE是△ABC的两条高,∴∠ADB=∠AEC=90°,∵∠DAE=∠BAC,∴△ABD∽△ACE;(2)∵△ABD∽△ACE,∴=,即=,又∵∠DAE=∠BAC,∴△ADE∽△ABC,∴=,且∠ACB=∠AED,∵AM是∠BAC的平分线,∴∠CAM=∠EAN,∴△ACM∽△AEN,∴=,∴=.【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应用,解题时注意:有两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典例3】(2019秋•七里河区期末)如图所示,在等腰△ABC中,AB=AC=10cm,BC=16cm.点D由点A出发沿AB方向向点B匀速运动,同时点E由点B出发沿BC方向向点C匀速运动,它们的速度均为1cm/s.连接DE,设运动时间为t(s)(0<t<10),解答下列问题:(1)当t为何值时,△BDE的面积为7.5cm2;(2)在点D,E的运动中,是否存在时间t,使得△BDE与△ABC相似?若存在,请求出对应的时间t;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点拨】(1)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求三角形BDE边BE的高即可求解;(2)根据等腰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分两种情况说明即可.【解析】解:(1)分别过点D、A作DF⊥BC、AG⊥BC,垂足为F、G如图∴DF∥AG,=∵AB=AC=10,BC=16∴BG=8,∴AG=6.∵AD=BE=t,∴BD=10﹣t,∴=解得DF=(10﹣t)∵S△BDE=BE•DF=7.5∴(10﹣t)•t=15解得t=5.答:t为5秒时,△BDE的面积为7.5cm2.(2)存在.理由如下:①当BE=DE时,△BDE∽△BCA,∴=即=,解得t=,②当BD=DE时,△BDE∽△BAC,=即=,解得t=.答:存在时间t为或秒时,使得△BDE与△ABC相似.【点睛】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动点变化过程中形成不同的等腰三角形.【变式训练】1.(2020•浙江自主招生)如图,在4×4的正方形网格中,画2个相似三角形,在下列各图中,正确的画法有()A.1个B.2个C.3个D.4个【点拨】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逐一判断即可得.【解析】解:第1个网格中两个三角形对应边的比例满足==,所以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第2个网格中两个三角形对应边的比例==,所以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第3个网格中两个三角形对应边的比例满足===,所以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第4个网格中两个三角形对应边的比例==,所以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并根据网格结构判断出三角形的三边的比例是解题的关键2.(2019秋•奉化区期末)如图,P为线段AB上一点,AD与BC交与点E,∠CPD=∠A=∠B,BC交PD与点F,AD交PC于点G,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CGE∽△CBP B.△APD∽△PGD C.△APG∽△BFP D.△PCF∽△BCP【点拨】由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依次判断可求解.【解析】解:∵∠CPD=∠A=∠B,且∠APD=∠B+∠PFB=∠APC+∠CPD,∴∠APC=∠BFP,且∠A=∠B,∴△APG∽△BFP,故选项C不合题意,∵∠A=∠CPD,∠D=∠D,∴△APD∽△PGD,故选项B不合题意,∵∠B=∠CPD,∠C=∠C,∴△PCF∽△BCP,故选项D不合题意,由条件无法证明△CGE∽△CBP,故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牢固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本题的关键.3.(2019秋•萧山区期末)如图,∠ACB=∠BDC=90°.要使△ABC∽△BCD,给出下列需要添加的条件:①AB∥CD;②BC2=AC•CD;③,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点拨】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依次判断即可求解.【解析】解:①若AB∥CD,∴∠ABC=∠BCD,且∠ACB=∠BDC=90°,∴△ABC∽△BCD,故①符合题意;②若BC2=AC•CD,∴,且∠ACB=∠BDC=90°,无法判定△ABC∽△BCD,故②不符合题意;③若,且∠ACB=∠BDC=90°,∴△ABC∽△BCD,故③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灵活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本题的关键.4.(2019秋•新华区校级月考)如图,四边形ABGH,四边形BCFG,四边形CDEF都是正方形,图中与△HBC相似的三角形为()A.△HBD B.△HCD C.△HAC D.△HAD【点拨】设正方形ABGH的边长为1,先运用勾股定理分别求出HB、HC的长,将其三边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求出比值,再分别求出四个选项中每一个三角形三边的比值,根据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求解即可.【解析】解:设正方形ABGH的边长为1,运用勾股定理得HB=,HC=,则HC:HB:BC=::1.A、∵HB=,BD=2,HD=,∴HD:BD:HB=:2:=::1,∴HC:HB:BC=HD:BD:HB,∴△HBC∽△DBH,故本选项正确;B、∵HC=,CD=1,HD=,∴HD:HC:CD=::1,∴HC:HB:BC≠HD:HC:CD,∴△HBC与△HCD不相似,故本选项错误;C、∵HA=1,AC=2,HC=,HC:AC:HA=:2:1,∴HC:HB:BC≠HC:AC:HA,∴△HBC与△HAC不相似,故本选项错误;D、∵HA=1,AD=3,HD=,HD:AD:HA=:3:1,∴HC:HB:BC≠HD:AD:HA,∴△HBC与△HAD不相似,故本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一般方法有:(1)平行线法: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2)三边法: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3)两边及其夹角法: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4)两角法:有两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本题还可以利用方法(3)进行判定.5.(2018秋•秀洲区期末)如图,点D在△ABC的边AC上,若要使△ABD与△ACB相似,可添加的一个条件是∠ABD=∠C(答案不唯一)(只需写出一个).【点拨】两组对应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在本题中,两三角形共用一个角,因此再添一组对应角即可【解析】解:要使△ABC与△ABD相似,还需具备的一个条件是∠ABD=∠C或∠ADB=∠ABC等.故答案为:∠ABD=∠C(答案不唯一).【点睛】此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注意掌握有两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相似与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定理的应用.6.(2019秋•崇川区校级月考)如图,∠A=∠B=90°,AB=7,BC=3,AD=2,在边AB上取点P,使得△P AD与△PBC相似,则满足条件的AP长为 2.8或1或6.【点拨】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分两种情况列式计算:①若△APD∽△BPC②若△APD∽△BCP.【解析】解:∵∠A=∠B=90°①若△APD∽△BPC则=∴=解得AP=2.8.②若△APD∽△BCP则=∴=解得AP=1或6.∴则满足条件的AP长为2.8或1或6.故答案为:2.8或1或6.【点睛】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明确相关判定与性质及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7.(2019秋•临安区期末)如图,点B、D、E在一条直线上,BE交AC于点F,=,且∠BAD=∠CAE.(1)求证:△ABC∽△ADE;(2)求证:△AEF∽△BCF.【点拨】(1)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2)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得到∠C=∠E,结合图形,证明即可.【解析】(1)∵∠BAD=∠CAE∴∠BAD+∠CAD=∠CAE+∠CAD即∠BAC=∠DAE在△ABC和△ADE中=,∠BAC=∠DAE,∴△ABC∽△ADE;(2)∵△ABC∽△ADE,∴∠C=∠E、在△AEF和△BFC中,∠C=∠E,∠AFE=∠BFC,∴△AEF∽△BCF.【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8.(2019春•广陵区校级月考)正方形ABCD边长为4,M、N分别是BC、CD上的两个动点,当M点在BC上运动时,保持AM和MN垂直,(1)证明:Rt△ABM∽Rt△MCN;(2)当M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Rt△ABM∽Rt△AMN,并请说明理由.【点拨】(1)理由等角的余角相等证明∠MBA=∠NMC,然后根据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可判断Rt△ABM∽Rt△MCN;(2)利用勾股定理可得到AM=2,由于Rt△ABM∽Rt△MCN,利用相似比可计算出MN=,接着证明=,从而可判断Rt△ABM∽Rt△AMN.【解析】(1)证明:∵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B=∠C=90°,∵AM⊥MN,∴∠AMN=90°,∴∠AMB+∠NMC=90°,而∠AMB+∠MAB=90°,∴∠MBA=∠NMC,∴Rt△ABM∽Rt△MCN;(2)解:当M点运动到BC为中点位置时,Rt△ABM∽Rt△AMN.理由如下:,∵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AB=BC=4,BM=MC=2,∴AM=2,∵Rt△ABM∽Rt△MCN,∴==2,∴MN=AM=,∵==,==,∴=,而∠ABM=∠AMN=90°,∴Rt△ABM∽Rt△AMN.【点睛】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有两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也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巩固训练1.(2019•崇明区一模)如图,如果∠BAD=∠CAE,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不能确定△ABC∽△ADE 的是()A.∠B=∠D B.∠C=∠AED C.=D.=【点拨】根据已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最后答案.【解析】解:∵∠BAD=∠CAE,∴∠DAE=∠BAC,∴A,B,D都可判定△ABC∽△ADE选项C中不是夹这两个角的边,所以不相似,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①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②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条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③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对应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2.(2020•上虞区校级一模)已知△ABC是正三角形,点D是边AC上一动点(不与A、C重合),以BD为边作正△BDE,边DE与边AB交于点F,则图中一定相似的三角形有()对.A.6 B.5 C.4 D.3【点拨】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两个等边三角形的3个角分别相等,可推出△ABC∽△EDB,根据对应角相等推出△BDC∽△BFE∽△DF A.△BDF∽△BAD.【解析】解:图中的相似三角形是△ABC∽△EDB,△BDC∽△BFE,△BFE∽△DF A,△BDC∽△DF A,△BDF∽△BAD.理由:∵△ABC和△BDE是正三角形,∴∠A=∠C=∠ABC=60°,∠E=∠BDE=∠EBD=60°,∴△ABC∽△EDB,可得∠EBF=∠DBC,∠E=∠C,∴△BDC∽△BFE,∴∠BDC=∠BFE=∠AFD,∴△BDC∽△DF A,∴△BFE∽△DF A,∵∠DBF=∠ABD,∠BDF=∠BAD,∴△BDF∽△BAD.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有关性质的运用,关键在于根据图中两个等边三角形,找出相关的相等关系,然后结合已知条件,得出结论.3.(2019秋•市中区期末)如图,Rt△ABC中,∠C=90°,∠B=60°,BC=4,D为BC的中点,E为AB 上的动点,若动点E以1cm/s的速度从A点出发,沿着A→B→A的方向运动,设E点的运动时间为t秒(0≤t<12),连接DE,当△BDE与△ABC相似时,t的值为4或7或9.【点拨】由条件可求得AB=8,可知E点的运动路线为从A到B,再从B到AB的中点,当△BDE为直角三角形时,当∠EDB=90°或∠DEB=90°,得出△BDE和△ABC相似,可求得BE的长,则可求得t的值.【解析】解:在Rt△ABC中,∠ACB=90°,∠ABC=60°,BC=4,∴AB=2BC=8,∵D为BC中点,∴BD=2,∵0≤t<12,∴E点的运动路线为从A到B,再从B到AB的中点,按运动时间分为0≤t≤8和8<t<12两种情况,①当0≤t≤8时,AE=t,BE=BC﹣AE=8﹣t,当∠EDB=90°时,则有AC∥ED,∴△BDE∽△BCA,∵D为BC中点,∴E为AB中点,此时AE=4,可得t=4;当∠DEB=90°时,∵∠DEB=∠C,∠B=∠B,∴△BED∽△BCA,∴,即,解得t=7;②当8<t<12时,则此时E点又经过t=7秒时的位置,此时t=8+1=9;综上可知t的值为4或7或9,故答案为:4或7或9.【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用t表示出线段的长,化动为静,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找到关于t的方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4.(2019秋•海淀区期末)如图,⊙O是△ABC的外接圆,D是的中点,连结AD,BD,其中BD与AC 交于点E.写出图中所有与△ADE相似的三角形:△CBE,△BDA.【点拨】根据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即可判断.【解析】解:∵=,∴∠ABD=∠DBC,∵∠DAE=∠DBC,∴∠DAE=∠ABD,∵∠ADE=∠ADB,∴△ADE∽△BDA,∵∠DAE=∠EBC,∠AED=∠BEC,∴△AED∽△BEC,故答案为△CBE,△BDA.【点睛】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圆周角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5.(2020•成都模拟)如图,BC是⊙O的弦,A是劣弧BC上一点,AD⊥BC于D,若AB+AC=10,⊙O的半径为6,AD=2,则BD的长为2或4.【点拨】作直径AE,连接CE,证明△ABD∽△AEC,得,设AB=x,则AC=10﹣x,列方程可得AB的长,最后利用勾股定理可解答.【解析】解:作直径AE,连接CE,∴∠ACE=90°,∵AD⊥BC,∴∠ADB=90°,∴∠ADB=∠ACE,∵∠B=∠E,∴△ABD∽△AEC,∴,设AB=x,则AC=10﹣x,∵⊙O的半径为6,AD=2,∴,解得:x1=4,x2=6,当AB=4时,BD===2,当AB=6时,BD===4,∴BD的长是2或4;故答案为:2或4.【点睛】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正确作辅助线,构建相似三角形是本题的关键.6.(2020•雨花区校级一模)如图,AB为⊙O的直径,点C、D在⊙O上,AC=3,BC=4,且AC=AD,弦CD交直径AB于点E.(1)求证:△ACE∽△ABC;(2)求弦CD的长.【点拨】(1)由垂径定理可知∠AEC=90°,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即可求出答案.(2)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知AC2=AE•AB,从而可求出AE=,再由勾股定理以及垂径定理即可求出CD的长度.【解析】解:(1)∵AC=AD,AB是⊙O的直径,∴CD⊥AB,∴∠AEC=90°,∵AB是⊙O的直径,∴∠ACB=90°,∴∠ACE+∠BAC=∠BAC+∠B=90°,∴∠ACE=∠B,∴△ACE∽△ABC.(2)由(1)可知:,∴AC2=AE•AB,∵AC=3,BC=4,∴由勾股定理可知:AB=5,∴AE=,∴由勾股定理可知:CE=,∴由垂径定理可知:CD=2CE=.【点睛】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解题的关键是熟练运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圆周角定理,本题属于中等题型.7.(2018秋•姜堰区校级月考)如图,点B、D、E在一条直线上,BE与AC相交于点F,==.(1)求证:∠BAD=∠CAE;(2)若∠BAD=21°,求∠EBC的度数:(3)若连接EC,求证:△ABD∽△ACE.【点拨】(1)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得到∠BAC=∠DAE,结合图形,证明即可;(2)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3)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解析】(1)证明:∵==.∴△ABC~△ADE;∴∠BAC=∠DAE,∴∠BAC﹣∠DAF=∠DAE﹣∠DAF,即∠BAD=∠CAE;(2)解:∵△ABC~△ADE,∴∠ABC=∠ADE,∵∠ABC=∠ABE+∠EBC,∠ADE=∠ABE+∠BAD,∴∠EBC=∠BAD=21°;(3)证明:连接CE,∵△ABC~△ADE,∴∠BAC=∠DAE,∴∠BAC﹣∠DAF=∠DAE﹣∠DAF,即∠BAD=∠CAE,∵=.∴△ABD∽△ACE.【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8.(2019秋•江阴市期中)如图,Rt△ABC中,∠ACB=90°,AC=6cm,BC=8cm,动点P从点B出发,在BA边上以每秒5cm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C出发,在CB边上以每秒4cm的速度向点B匀速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0<t<2),连接PQ.(1)若△BPQ与△ABC相似,求t的值;(2)试探究t为何值时,△BPQ的面积是cm2;(3)直接写出t为何值时,△BPQ是等腰三角形;(4)连接AQ,CP,若AQ⊥CP,直接写出t的值.【点拨】(1)由勾股定理可求AB的长,分两种情况讨论,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求解;(2)过点P作PE⊥BC于E,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可得PE=3t,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列出方程可求解;(3)分三种情况讨论,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求解;(4)过P作PM⊥BC于点M,AQ,CP交于点N,则有PB=5t,PM=3t,MC=8﹣4t,根据△ACQ∽△CMP,得出AC:CM=CQ:MP,代入计算即可.【解析】解:(1)∵∠ACB=90°,AC=6cm,BC=8cm,∴AB===10cm,∵△BPQ与△ABC相似,且∠B=∠B,∴或,当时,∴,∴t=1,当,∴,∴t=;(2)如图1,过点P作PE⊥BC于E,∴PE∥AC,∴,∴PE==3t,∴S△BPQ=×(8﹣4t)×3t=,∴t1=或t2=;(3)①当PB=PQ时,如图1,过P作PE⊥BQ,则BE=BQ=4﹣2t,PB=5t,由(2)可知PE=3t,∴BE===4t,∴4t=4﹣2t,∴t=②当PB=BQ时,即5t=8﹣4t,解得:t=,③当BQ=PQ时,如图2,过Q作QG⊥AB于G,则BG=PB=t,BQ=8﹣4t,∵△BGQ∽△ACB,∴,∴解得:t=.综上所述:当t=或或时,△BPQ是等腰三角形;(3)过P作PM⊥BC于点M,AQ,CP交于点N,如图3所示:则PB=5t,∵AC⊥BC∴△PMB∽△ACB,∴=∴BM=4t,PM=3t,且BQ=8﹣4t,BC=8,∴MC=8﹣4t,CQ=4t,∵∠NAC+∠NCA=90°,∠PCM+∠NCA=90°,∴∠NAC=∠PCM,∵∠ACQ=∠PMC,∴△ACQ∽△CMP,∴,∴∴t=【点睛】此题是相似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由三角形相似得出对应边成比例是解题的关键.。
相似三角形中的 基本模型 (共21张PPT)

连接BE并延长BE交CD的延长线于点F,交AC于点G.
(1)若FD=2,
ED BC
1 3
,求线段DC的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求证:
EF BF
GE GB
.
(2)求证 EF GB BF GE .
AD AE ED AC AB BC
模型二:相交线型
例3 如图,要判断△ADE与△ACB相似,添加一个条件,不正
确的是:(C )
A. ∠ADE=∠C C. AE DE
AB CB
B. ∠AED=∠B D. AE AD
AB AC
模型二:相交线型
例4 如图,EC和BD相交于点A,且∠D=∠C, 则△EDA∽ △ BCA ; AD: AC = AE :AB
△BDC∽△CDA △BDC∽△BCA △CDA∽△BCA
练习4 如图,四边形ABCD中,AD∥BC,∠B=90°,E为
AB上一点,分别以ED、EC为折痕将两个角(∠A、∠B)
向内折起,点A、B恰好落在CD边的点F处,AD=3,BC=5,
则EF的长为
.
练习5. 如图,四边形ABCD中,AD∥BC,点E是边AD的中点,
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BC∥AD,BC=AD
∴△EDF∽△CBF ∴DF:BF=DE:BC 又∵ DE:BC= DE:AD= 2:5 ∴DF:BF=2:5 而BF=15 cm
∴DF=6 cm
A B
ED F
C
模型二:相交线型
△AED∽△ACB AE AD ED AC AB CB
△AED∽△ABC
例4 如图,△ABC中,∠A=∠DBC,BC=3 ,CD=2,
9
则AC= 2 .
模型05 相似三角形中的常见五种基本模型(解析版)

模型探究相似三角形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其模型种类多,其中有关一线三垂直模型在前面的专题已经很详细的讲解,这里就不在重复.模型一、A字型相似模型A字型(平行)反A字型(不平行)模型二、8字型与反8字型相似模型模型三、AX型相似模型(A字型及X字型两者相结合)模型四、共边角相似模型(子母型)模型五、手拉手相似模型例题精讲考点一、A字相似模型【例1】.如图,在△ABC中,∠A=78°,AB=4,AC=6,将△ABC沿图示中的虚线剪开,剪下的阴影三角形与原三角形不相似的是()A.B.C.D.解:A、阴影部分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故两三角形相似,故本选项错误;B、阴影部分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故两三角形相似,故本选项错误;C、两三角形的对应边不成比例,故两三角形不相似,故本选项正确.D、两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故两三角形相似,故本选项错误;故选:C.变式训练【变式1-1】.如图,在△ABC中,DE∥BC,AH⊥BC于点H,与DE交于点G.若,则=.解:∵,∴,∵DE∥BC,∴△ADE∽△ABC,∴,故答案为.【变式1-2】.如图,在△ABC中,M是AC的中点,E是AB上一点,AE=AB,连接EM并延长,交BC的延长线于D,则=__________.解:如图,过C点作CP∥AB,交DE于P,∵PC∥AE,∴△AEM∽△CPM,∴=,∵M是AC的中点,∴AM=CM,∴PC=AE,∵AE=AB,∴CP=AB,∴CP=BE,∵CP∥BE,∴△DCP∽△DBE,∴==,∴BD=3CD,∴BC=2CD,即=2.【变式1-3】.如图,在△ABC中,点D在边AB上,AD=9,BD=7.AC=12.△ABC的角平分线AE交CD于点F.(1)求证:△ACD∽△ABC;(2)若AF=8,求AE的长度.解:(1)∵AD=9,BD=7,AC=12,∴AB=AD+BD=16,∵==,==,∴=,∵∠BAC=∠CAD,∴△ACD∽△ABC;(2)由(1)可知,△ACD∽△ABC,∴∠ABE=∠ACF,∵AE平分∠BAC,∴∠BAE=∠CAF,∴△ABE∽△ACF,∴=,即=,∴AE==.考点二、8字与反8字相似模型【例2】.如图,AG∥BD,AF:FB=1:2,BC:CD=2:1,求的值解:∵AG∥BD,∴△AFG∽△BFD,∴=,∵,∴CD=BD,∴,∵AG∥BD,∴△AEG∽△CED,∴.变式训练【变式2-1】.如图,AB∥CD,AE∥FD,AE、FD分别交BC于点G、H,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B.C.D.解:A、∵AB∥CD,∴=,故本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B、∵AE∥DF,∴△CEG∞△CDH,∴=,∴=,∵AB∥CD,∴=,∴=,∴=,∴=,故本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AB∥CD,AE∥DF,∴四边形AEDF是平行四边形,∴AF=DE,∵AE∥DF,∴,∴=,故本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D、∵AE∥DF,∴△BFH∞△BAG,∴,故本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故选:D.【变式2-2】.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为边AD的中点,连接AC,BE交于点F.若△AEF的面积为2,则△ABC的面积为()A.8B.10C.12D.14解: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EA∥BC,∴△AEF∽△CBF,∵AE=DE=AD,CB=AD,∴====,∴AF=AC,EF=BF,=S△ABC,∴S△ABF=S△ABF=×S△ABC=S△ABC,∴S△AEF=2,∵S△AEF=6S△AEF=6×2=12,故选:C.∴S△ABC【变式2-3】.如图,锐角三角形ABC中,∠A=60°,BE⊥AC于E,CD⊥AB于D,则DE:BC=1:2.解:如图,∵在△ADC中,∠A=60°,CD⊥AB于点D,∴∠ACD=30°,∴=.又∵在△ABE中,∠A=60°,BE⊥AC于E,∴∠ABE=30°,∴=,∴=.又∵∠A=∠A,∴△ADE∽△ACB,∴DE:BC=AD:AC=1:2.故答案是:1:2.考点三、AX型相似模型(A字型及X字型两者相结合)【例3】.如图,在△ABC中,点D和E分别是边AB和AC的中点,连接DE,DC与BE交于点O,若△DOE的面积为1,则△ABC的面积为()A.6B.9C.12D.13.5解:∵点D和E分别是边AB和AC的中点,∴O点为△ABC的重心,∴OB=2OE,=2S△DOE=2×1=2,∴S△BOD=3,∴S△BDE∵AD=BD,=2S△BDE=6,∴S△ABE∵AE=CE,=2S△ABE=2×6=12.故选C.∴S△ABC变式训练【变式3-1】.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F为DE中点,连接AF并延长交BC于点G,=1,则S△ABC=24.若S△EFG解:方法一:∵DE是△ABC的中位线,∴D、E分别为AB、BC的中点,如图过D作DM∥BC交AG于点M,∵DM∥BC,∴∠DMF=∠EGF,∵点F为DE的中点,∴DF=EF,在△DMF和△EGF中,,∴△DMF≌△EGF(AAS),=S△EGF=1,GF=FM,DM=GE,∴S△DMF∵点D为AB的中点,且DM∥BC,∴AM=MG,∴FM=AM,=2S△DMF=2,∴S△ADM∵DM为△ABG的中位线,∴=,=4S△ADM=4×2=8,∴S△ABG=S△ABG﹣S△ADM=8﹣2=6,∴S梯形DMGB=S梯形DMGB=6,∴S△BDE∵DE是△ABC的中位线,=4S△BDE=4×6=24,∴S△ABC方法二:连接AE,∵DE是△ABC的中位线,∴DE∥AC,DE=AC,∵F是DE的中点,∴=,∴==,=1,∵S△EFG=16,∴S△ACG∵EF∥AC,∴==,∴==,=S△ACG=4,∴S△AEG=S△ACG﹣S△AEG=12,∴S△ACE=2S△ACE=24,故答案为:24.∴S△ABC【变式3-2】.如图:AD∥EG∥BC,EG交DB于点F,已知AD=6,BC=8,AE=6,EF =2.(1)求EB的长;(2)求FG的长.解:(1)∵EG∥AD,∴△BAD∽△BEF,∴=,即=,∴EB=3.(2)∵EG∥∥BC,∴△AEG∽△ABC,∴=,即=,∴EG=,∴FG=EG﹣EF=.【变式3-3】.如图,已知AB∥CD,AC与BD相交于点E,点F在线段BC上,,.(1)求证:AB∥EF;:S△EBC:S△ECD.(2)求S△ABE(1)证明:∵AB∥CD,∴==,∵,∴=,∴EF∥CD,∴AB∥EF.(2)解:设△ABE的面积为m.∵AB∥CD,∴△ABE∽△CDE,∴=()2=,=4m,∴S△CDE∵==,=2m,∴S△BEC:S△EBC:S△ECD=m:2m:4m=1:2:4.∴S△ABE模型四、子母型相似模型【例4】.如图,点C,D在线段AB上,△PCD是等边三角形,且∠APB=120°,求证:(1)△ACP∽△PDB,(2)CD2=AC•BD.证明:(1)∵△PCD是等边三角形,∴∠PCD=∠PDC=∠CPD=60°,∴∠ACP=∠PDB=120°,∵∠APB=120°,∴∠APC+∠BPD=60°,∵∠CAP+∠APC=60°∴∠BPD=∠CAP,∴△ACP∽△PDB;(2)由(1)得△ACP∽△PDB,∴,∵△PCD是等边三角形,∴PC=PD=CD,∴,∴CD2=AC•BD.变式训练【变式4-1】.如图,点P在△ABC的边AC上,要判断△ABP∽△ACB,添加一个条件,不正确的是()A.∠ABP=∠C B.∠APB=∠ABC C.D.解:在△ABP和△ACB中,∠BAP=∠CAB,∴当∠ABP=∠C时,满足两组角对应相等,可判断△ABP∽△ACB,故A正确;当∠APB=∠ABC时,满足两组角对应相等,可判断△ABP∽△ACB,故B正确;当时,满足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可判断△ABP∽△ACB,故C正确;当时,其夹角不相等,则不能判断△ABP∽△ACB,故D不正确;故选:D.【变式4-2】.如图,在△ABC中,点D在AC边上,连接BD,若∠ABC+∠BDC=180°,AD=2,CD=4,则AB的长为()A.3B.4C.D.2解:∵∠ABC+∠BDC=180°,∠ADB+∠BDC=180°,∴∠ADB=∠ABC,∵∠A=∠A,∴△ABC∽△ADB,∴,∵AD=2,CD=4,∴,∴AB2=12,∴AB=2或﹣2(不合题意,舍去),故选:D.【变式4-3】.如图,边长为4的正方形,内切圆记为圆O,P为圆O上一动点,则PA+PB的最小值为2.解:设⊙O半径为r,OP=r=BC=2,OB=r=2,取OB的中点I,连接PI,∴OI=IB=,∵,,∴,∠O是公共角,∴△BOP∽△POI,∴,∴PI=PB,∴AP+PB=AP+PI,∴当A、P、I在一条直线上时,AP+PB最小,作IE⊥AB于E,∵∠ABO=45°,∴IE=BE=BI=1,∴AE=AB﹣BE=3,∴AI==,∴AP+PB最小值=AI=,∵PA+PB=(PA+PB),∴PA+PB的最小值是AI==2.故答案是2.模型五、手拉手相似模型【例5】.如图,△ABC与△DEF均为等边三角形,O为BC、EF的中点,则AD:BE的值为.解:连接OA、OD,∵△ABC与△DEF均为等边三角形,O为BC、EF的中点,∴AO⊥BC,DO⊥EF,∠EDO=30°,∠BAO=30°,∴OD:OE=OA:OB=:1,∵∠DOE+∠EOA=∠BOA+∠EOA即∠DOA=∠EOB,∴△DOA∽△EOB,∴OD:OE=OA:OB=AD:BE=:1=,故答案为:.变式训练【变式5-1】.如图,在△ABC与△ADE中,∠BAC=∠DAE,∠ABC=∠ADE.求证:(1)△BAC∽△DAE;(2)△BAD∽△CAE.证明:(1)∵∠BAC=∠DAE,∠ABC=∠ADE.∴△BAC∽△DAE;(2)∵△BAC∽△DAE,∴,∴,∵∠BAC=∠DAE,∴∠BAD=∠CAE,∴△BAD∽△CAE.【变式5-2】.如图,点D是△ABC内一点,且∠BDC=90°,AB=2,AC=,∠BAD=∠CBD=30°,AD=.解:如图,过点A作AB的垂线,过点D作AD的垂线,两垂线交于点M,连接BM,∵∠BAD=30°,∴∠DAM=60°,∴∠AMD=30°,∴∠AMD=∠DBC,又∵∠ADM=∠BDC=90°,∴△BDC∽△MDA,∴,又∠BDC=∠MDA,∴∠BDC+∠CDM=∠ADM+∠CDM,即∠BDM=∠CDA,∴△BDM∽△CDA,∴=,∵AC=,∴BM=3,在Rt△ABM中,AM===,∴AD=AM=.【变式5-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E⊥BC,垂足为E,∠BAE=∠ADC,BE=CE=2,CD=5,AD=kAB(k为常数),则BD的长为.(用含k的式子表示)解:如图中,∵AE⊥BC,BE=EC,∴AB=AC,将△ABD绕点A逆时针旋转得到△ACG,连接DG.则BD=CG,∵∠BAD=∠CAG,∴∠BAC=∠DAG,∵AB=AC,AD=AG,∴∠ABC=∠ACB=∠ADG=∠AGD,∴△ABC∽△ADG,∵AD=kAB,∴DG=kBC=4k,∵∠BAE+∠ABC=90°,∠BAE=∠ADC,∴∠ADG+∠ADC=90°,∴∠GDC=90°,∴CG==.∴BD=CG=,故答案为:.实战演练1.如图,已知DE∥BC,EF∥AB,则下列比例式中错误的是()A.=B.C.D.解:A、∵EF∥AB,∴=,∵DE∥BC,∴=,∴=,故A正确,B、易知△ADE∽△EFC,∴=,∴=,故B正确.C、∵△CEF∽△CAB,∴=,∴=,故C正确.D、∵DE∥BC,∴=,显然DE≠CF,故D错误.故选:D.2.如图,梯形ABCD中,AD∥BC,∠B=∠ACD=90°,AB=2,DC=3,则△ABC与△DCA的面积比为()A.2:3B.2:5C.4:9D.:解:∵AD∥BC,∴∠ACB=∠DAC又∵∠B=∠ACD=90°,∴△CBA∽△ACD===,∵=()2=∴△ABC与△DCA的面积比为4:9.故选:C.3.如图,菱形ABCD中,E点在BC上,F点在CD上,G点、H点在AD上,且AE∥HC ∥GF.若AH=8,HG=5,GD=4,则下列选项中的线段,何者长度最长?()A.CF B.FD C.BE D.EC解:∵AH=8,HG=5,GD=4,∴AD=8+5+4=17,∵四边形ABCD为菱形,∴BC=CD=AD=17,∵AE∥HC,AD∥BC,∴四边形AECH为平行四边形,∴CE=AH=8,∴BE=BC﹣CE=17﹣8=9,∵HC∥GF,∴=,即=,解得:DF=,∴FC=17﹣=,∵>9>8>,∴CF长度最长,故选:A.4.如图,在△ABC中,BC=6,E,F分别是AB,AC的中点,动点P在射线EF上,BP 交CE于点D,∠CBP的平分线交CE于点Q,当CQ=CE时,EP+BP的值为()A.6B.9C.12D.18解:如图,延长BQ交射线EF于M,∵E、F分别是AB、AC的中点,∴EF∥BC,∴∠M=∠CBM,∵BQ是∠CBP的平分线,∴∠PBM=∠CBM,∴∠M=∠PBM,∴BP=PM,∴EP+BP=EP+PM=EM,∵CQ=CE,∴EQ=2CQ,由EF∥BC得,△MEQ∽△BCQ,∴=2,∴EM=2BC=2×6=12,即EP+BP=12.故选:C.5.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BC=90°,AB=2,AD=2,将△ABC绕点C顺时针方向旋转后得△A′B′C,当A′B′恰好经过点D时,△B′CD为等腰三角形,若BB′=2,则AA′等于()A.B.2C.D.解:过D作DE⊥BC于E,则BE=AD=2,DE=2,设B′C=BC=x,则DC=x,∴DC2=DE2+EC2,即2x2=28+(x﹣2)2,解得:x=4(负值舍去),∴BC=4,AC=,∵将△ABC绕点C顺时针方向旋转后得△A′B′C,∴∠DB′C=∠ABC=90°,B′C=BC,A′C=AC,∠A′CA=∠B′CB,∴∴△A′CA∽△B′CB,∴,即∴AA′=,故选:A.6.如图,已知,△ABC中边AB上一点P,且∠ACP=∠B,AC=4,AP=2,则BP=6.解:∵∠A=∠A,∠ACP=∠B,∴△ACP∽△ABC,∴AC2=AP•AB,即AB=AC2÷AP=16÷2=8,∴BP=AB﹣AP=6.7.如图,在▱ABCD中,AC、BD相交于点O,点E是OA的中点,联结BE并延长交AD 于点F,如果△AEF的面积是4,那么△BCE的面积是36.解:∵在▱ABCD中,AO=AC,∵点E是OA的中点,∴AE=CE,∵AD∥BC,∴△AFE∽△CBE,∴==,=4,=()2=,∵S△AEF=36,故答案为36.∴S△BCE8.如图,在△ABC中,点G为ABC的重心,过点G作DE∥AC分别交边AB、BC于点D、E,过点D作DF∥BC交AC于点F,如果DF=4,那么BE的长为8.解:连接BG并延长交AC于H,∵G为ABC的重心,∴=2,∵DE∥AC,DF∥BC,∴四边形DECF是平行四边形,∴CE=DF=4,∵GE∥CH,∴△BEG∽△CBH,∴=2,∴BE=8,故答案为:8.9.如图,已知Rt△ABC中,两条直角边AB=3,BC=4,将Rt△ABC绕直角顶点B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Rt△DBE,并且点A落在DE边上,则sin∠ABE=.解:∵将Rt△ABC绕直角顶点B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Rt△DBE,∴BD=AB,BC=BE,∠ABD=∠CBE,∠DEB=∠ACB,∴∠D=∠BAC=∠BAD=(180°﹣∠ABD),∴∠BEC=(180°﹣∠CBE),∴∠D=∠BEC,∵∠ABC=∠DBE=90°,∴∠DEB+∠BEC=90°,∴∠AEC=90°,∵∠AGB=∠EGC,∴∠ACE=∠ABE,∵在Rt△ABC中,AB=3,BC=4,∴AC=DE=5,过B作BH⊥DE于H,则DH=AH,BD2=DH•DE,∴DH==,∴AD=,∴AE=DE﹣AD=,∴sin∠ABE=sin∠ACE===,故答案为:.10.如图,在Rt△ABC中,∠ACB=90°,∠BAC=60°,AC=6,AD平分∠BAC,交边BC于点D,过点D作CA的平行线,交边AB于点E.(1)求线段DE的长;(2)取线段AD的中点M,联结BM,交线段DE于点F,延长线段BM交边AC于点G,求的值.解:(1)∵AD平分∠BAC,∠BAC=60°,∴∠DAC=30°,在Rt△ACD中,∠ACD=90°,∠DAC=30°,AC=6,∴CD=2,在Rt△ACB中,∠ACB=90°,∠BAC=60°,AC=6,∴BC=6,∴BD=BC﹣CD=4,∵DE∥CA,∴,∴DE=4;(2)如图,∵点M是线段AD的中点,∴DM=AM,∵DE∥CA,∴,∴DF=AG,∵DE∥CA,∴,∴,∵BD=4,BC=6,DF=AG,∴.11.如图,在菱形ABCD中,∠ADE、∠CDF分别交BC、AB于点E、F,DF交对角线AC 于点M,且∠ADE=∠CDF.(1)求证:CE=AF;(2)连接ME,若=,AF=2,求ME的长.解:(1)∵四边形ABCD是菱形,∴AD=CD,∠DAF=∠DCE,又∵∠ADE=∠CDF,∴∠ADE﹣∠EDF=∠CDF﹣∠EDF,∴∠ADF=∠CDE,在△ADF和△CDE中,,∴△ADF≌△CDE,∴CE=AF.(2)∵四边形ABCD是菱形,∴AB=BC,由(1)得:CE=AF=2,∴BE=BF,设BE=BF=x,∵=,AF=2,∴,解得x=,∴BE=BF=,∵=,且CE=AF,∴==,∵∠CMD=∠AMF,∠DCM=∠AMF,∴△AMF∽△CMD,∴,∴=,且∠ACB=∠ACB∴△ABC∽△MEC∴∠CAB=∠CME=∠ACB∴ME=CE=212.[问题背景](1)如图①,已知△ABC∽△ADE,求证:△ABD∽△ACE.[尝试应用](2)如图②,在△ABC和△ADE中,∠BAC=∠DAE=90°∠ABC=∠ADE=30°,AC与DE相交于点F,点D在BC边上,=,①填空:=1;②求的值.(1)证明:如图①,∵△ABC∽△ADE,∴∠BAC=∠DAE,=,∴∠BAC﹣∠CAD=∠DAE﹣∠CAD,=,∴∠BAD=∠CAE,∴△ABD∽△ACE.(2)解:①如图②,∵∠DAE=90°,∠ADE=30°,∴DE=2AE,∴AD===AE,∵=,∴AD=BD,∴AE=BD,∴=1,故答案为:1.②如图②,连接CE,∵∠BAC=∠DAE=90°,∠ABC=∠ADE,∴△BAC∽△CAE,∴=,∴=,∵∠BAD=∠CAE=90°﹣∠CAD,∴△BAD∽△CAE,∴∠ABC=∠ACE,∴∠ADE=∠ACE,∵∠AFD=∠EFC,∴△AFD∽△EFC,∴=,由①得AD=AE,AD=BD,∴==,∴BD=CE,∴AD=×CE=3CE,∴=3,∴=3,∴的值是3.13.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B=4,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45°,AE、AF分别交BD于点M、N,连接EN、EF.(1)求证:△ABN∽△MBE;(2)求证:BM2+ND2=MN2;(3)①求△CEF的周长;②若点G、F分别是EF、CD的中点,连接NG,则NG的长为.(1)证明: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AD,∠BAD=∠ABC=90°,∴∠ABD=∠ADB=45°,∴∠ABN=∠MBE=45°,∠BME=∠ABD+∠BAM=45°+∠BAM,∵∠EAF=45°,∴∠BAN=∠EAF+∠BAM=45°+∠BAM,∴∠BAN=∠BME,∴△ABN∽△MBE.(2)证明:如图1,将△ADN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H,连接MH,∴∠BAH=∠DAN,AH=AN,HB=ND,∵∠MAN=∠EAF=45°,∴∠MAH=∠BAH+∠BAM=∠DAN+∠BAM=45°,∴∠MAH=∠MAN,∵AM=AM,∴△MAH≌△MAN(SAS),∴MH=MN,∵∠ABH=∠ADN=45°,∴∠MBH=∠ABD+∠ABH=90°,∴BM2+HB2=MH2,∴BM2+ND2=MN2.(3)解:①如图2,将△ADF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K,∴AK=AF,∠BAK=∠DAF,BK=DF,∠ABK=∠ADF=90°,∴∠ABK+∠ABE=180°,∴点K、点B、点E在同一条直线上,∵∠EAK=∠BAE+∠BAK=∠BAE+∠DAF=45°,∴∠EAK=∠EAFM,∵AE=AE,∴△EAK≌△EAF(SAS),∴EK=EF,∴BE+DF=BE+BK=EK=EF,∵CB=CD=AB=4,∴CE+EF+CF=CE+BE+DF+CF=CB+CD=4+4=8,∴△CEF的周长是8.②如图2,∵F是CD的中点,∴CF=DF=CD=2,∵∠C=90°,∴CF2+EF2=CE2,∵EF=BE+DF=BE+2,CE=CB﹣BE=4﹣BE,∴22+(4﹣BE)2=(BE+2)2,解得BE=,∴EF=+2=,∵∠MBE=∠MAN=45°,∠BME=∠AMN,∴△BME∽△AMN,∴=,∴=,∴∠AMB=∠NME,∴△AMB∽△NME,∴∠NEM=∠ABM=45°,∴∠ENF=∠MAN+∠NEM=90°,∵G是EF的中点,∴NG=EF=×=,故答案为:.14.问题背景如图(1),已知△ABC∽△ADE,求证:△ABD∽△ACE;尝试应用如图(2),在△ABC和△ADE中,∠BAC=∠DAE=90°,∠ABC=∠ADE=30°,AC与DE相交于点F,点D在BC边上,=,求的值;拓展创新如图(3),D是△ABC内一点,∠BAD=∠CBD=30°,∠BDC=90°,AB =4,AC=2,直接写出AD的长.问题背景证明:∵△ABC∽△ADE,∴,∠BAC=∠DAE,∴∠BAD=∠CAE,,∴△ABD∽△ACE;尝试应用解:如图1,连接EC,∵∠BAC=∠DAE=90°,∠ABC=∠ADE=30°,∴△ABC∽△ADE,由(1)知△ABD∽△ACE,∴,∠ACE=∠ABD=∠ADE,在Rt△ADE中,∠ADE=30°,∴,∴=3.∵∠ADF=∠ECF,∠AFD=∠EFC,∴△ADF∽△ECF,∴=3.拓展创新解:如图2,过点A作AB的垂线,过点D作AD的垂线,两垂线交于点M,连接BM,∵∠BAD=30°,∴∠DAM=60°,∴∠AMD=30°,∴∠AMD=∠DBC,又∵∠ADM=∠BDC=90°,∴△BDC∽△MDA,∴,又∠BDC=∠MDA,∴∠BDC+∠CDM=∠ADM+∠CDM,即∠BDM=∠CDA,∴△BDM∽△CDA,∴,∵AC=2,∴BM=2=6,∴在Rt△ABM中,AM===2,∴AD=.15.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G是CD边上的一个动点(点G与C、D不重合),以CG为一边在正方形ABCD外作正方形CEFG,连接BG,DE.我们探究下列图中线段BG、线段DE的长度关系及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1)①猜想如图1中线段BG、线段DE的数量关系BG=DE及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BG⊥DE;②将图1中的正方形CEFG绕着点C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任意角度α,得到如图2,如图3情形.请你通过观察、测量等方法判断①中得到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选取图2证明你的判断;(2)将原题中正方形改为矩形(如图4﹣6),且AB=a,BC=b,CE=ka,CG=kb(a≠b,k>0),则线段BG、线段DE的数量关系=及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BG ⊥DE;(3)在第(2)题图5中,连接DG、BE,且a=4,b=3,k=,直接写出BE2+DG2的值为.解:(1)①猜想:BG ⊥DE ,BG =DE ;故答案为:BG =DE ,BG ⊥DE ;②结论成立.理由:如图2中,∵四边形ABCD 和四边形CEFG 是正方形,∴BC =DC ,CG =CE ,∠BCD =∠ECG =90°,∴∠BCG =∠DCE ,∴△BCG ≌△DCE (SAS ),∴BG =DE ,∠CBG =∠CDE ,又∵∠CBG +∠BHC =90°,∴∠CDE +∠DHG =90°,∴BG ⊥DE .(2)∵AB =a ,BC =b ,CE =ka ,CG =kb ,∴==,又∵∠BCG =∠DCE ,∴△BCG ∽△DCE ,∴∠CBG =∠CDE ,==,又∵∠CBG +∠BHC =90°,∴∠CDE +∠DHG =90°,∴BG⊥DE.故答案为:=,BG⊥DE.(3)连接BE、DG.根据题意,得AB=4,BC=3,CE=2,CG=1.5,∵BG⊥DE,∠BCD=∠ECG=90°∴BE2+DG2=BO2+OE2+DO2+OG2=BC2+CD2+CE2+CG2=9+16+2.25+4=.。
相似三角形的a型结构

相似三角形的a型结构相似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具有相同形状但大小不同的两个三角形。
在相似三角形中,它们的对应角度相等,而对应边的长度成比例。
其中,a型结构是一种特殊的相似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分别为a°、(180-2a)°和(a+30)°。
相似三角形a型结构在几何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它的特点和性质。
在a型结构中,角a°是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而角(a+30)°是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内角和角。
根据角度和定理,我们可以得出:对于两个相似三角形,它们的对应角度相等。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相似三角形a型结构的应用。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求解未知长度的情况。
通过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利用已知条件求解未知长度。
例如,已知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长比为1:2,求解未知边长的方法如下:首先,我们设未知边长为x,已知边长为y。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比例关系:x/y=1/2。
通过求解这个比例关系,我们可以得出未知边长的值。
除了求解未知边长外,相似三角形a型结构还可以用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已知两个相似三角形的一个角度为30°,求解另一个角度的方法如下:首先,我们设另一个角度为x°。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角度关系:x+30=180-2x。
通过求解这个方程,我们可以得出另一个角度的值。
相似三角形a型结构常常出现在几何证明中。
在证明相似三角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a型结构的特点来推导结论。
例如,已知两个相似三角形的一个角度为a°,我们可以通过a型结构的特点推导出它们的对应角度相等。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利用已知条件来证明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相似三角形a型结构还可以应用于三角函数的计算中。
在三角函数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三角形的各个内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通过相似三角形a型结构的特点,我们可以将一个角度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另一个角度的三角函数值。
三角形相似的基本类型

PA2 PB2
=x y
。
分析 ⑴如图 3-4 是图 3-3 的一部分,在△ACP 和△APB 中,∠A
是公共角,∠ACP=∠APB=120°,则△ACP∽△APB,其中 PA 为两个三
角形的公共边,即两三角形属于“共边型”相似。 同理,如图 3-5 也是图
3-3 的一部分,△PDB∽△APB 且同样属于“共边型”相似。 由于△ACP
3,点 F 在 AC 上,连接 EF,若△AEF 与△ABC 相似,则 AF=_________。
分析 △AEF 与△ABC 相似应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⑴当 EF∥BC 时,△AEF 与△ABC 属于“正 A”型相似,即△AEF∽
△ABC。
37
⑵ 当 ∠AEF=∠C 时 ,△AEF 与 △ABC 属 于 “ 斜 A” 型 相 似 , 即
∴
PA2 PB2
= AC·AB BD·AB
= AC BD
=x y
。
39
△CBD,所以,我们称它们之间的相似为“母子型”相似。 且由“母子型”
相似得到三个很实用的结论:AC2=AD·AB,BC2=BD·BA,CD2=DA·DB。
例 3 如 图 3-3, 在△PAB 中 , 点 C、D 在 边 AB 上 ,PC=PD=CD,
∠APB=120°。
⑴找出图中相似的三角形;
⑵若 AC=x,BD=y,试证明
=
AF AC
,
即
4 3
= AF , 2
∴ AF= 8 。 3
当△AFE∽△ABC
时,
AE AC
=
AF AB
,即
4 2
=
AF 3
,
∴
AF=6
数学三角形相似基础知识

数学三角形相似基础知识一、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1、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2、推断: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封盖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税金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3、推论的逆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线段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二、相近trained定理: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三、相近三角形:1、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2、性质:(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2)相近三角形的对应线段(边、低、中线、角平分线)成比例;(3)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表明:①等高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底之比,等底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高之比;②必须特别注意两个图形元素的对应。
3、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成正比,两三角形相近;(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近;(4)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数学自学技巧1、求教与自学相结合在自学过程中,即为必须谋求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但是又无法过分倚赖教师,必须自己主动地回去自学、回去积极探索、回去以获取,必须在自己认真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回去谋求教师和同学的协助。
2、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在自学过程中,对课本的内容必须深入细致研究,明确提出疑点,追本究源。
对每一个概念、公式、定理都必须弄清楚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内在联系,以及蕴藏于推论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解决问题时,必须尽量使用相同的途径和方法,必须消除那种固守书本、机械呆板、无人知晓变通的自学方法。
3、学用结合,勤于实践在自学过程中,必须精确地掌控抽象概念的本质含义,介绍从实际模型中抽象化为理论的演进过程。
专题训练(三) 相似三角形的五种基本模型

专题训练(三)相似三角形的五种基本模型►模型一“X”字型1.如图3-ZT-1,P是▱ABCD的边AB上的一点,射线CP交DA的延长线于点E,则图中的相似三角形有()图3-ZT-1A.0对B.1对C.2对D.3对2.2018·杭州西湖区一模如图3-ZT-2,BE是△ABC的角平分线,延长BE至点D,使得CD=BC.(1)求证:△AEB∽△CED;(2)若AB=2,BC=4,AE=1,求CE的长.图3-ZT-23.如图3-ZT-3,E是▱ABCD的边BC延长线上一点,AE交CD于点F,FG∥AD 交AB于点G.(1)填空:图中与△CEF相似的三角形是________(写出图中与△CEF相似的所有三角形);(2)从(1)中选出一个三角形,并证明它与△CEF相似.图3-ZT-3►模型二“A”字型4.如图3-ZT-4,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AC上,且∠AED=∠B.若AB=10,AC=8,AD=4,求AE的长.图3-ZT-45.如图3-ZT-5,在△ABC中,∠C=90°,AC=6 cm,BC=8 cm,点D从点C出发,以2 cm/s的速度沿折线C-A-B向点B运动,同时,点E从点B出发,以1 cm/s的速度沿BC边向点C运动,设点E运动的时间为t(s)(0<t<8).(1)求AB的长;(2)当△BDE是直角三角形时,求t的值.图3-ZT-5►模型三子母型6.如图3-ZT-6所示,点D在△ABC的边AB上,AD=2,BD=4,AC=2 3.求证:△ACD∽△ABC.图3-ZT-67.如图3-ZT-7,CD是Rt△ABC的斜边AB上的高,E是BC上任意一点,EF⊥AB 于点F.求证:AC2=AD·AF+CD·EF.图3-ZT-78.如图3-ZT-8,△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E分别在BC,AC上,且BD=CE,AD与BE相交于点F.(1)△AEF与△ABE相似吗?说明你的理由.(2)BD2=AD·FD吗?请说明理由.图3-ZT-8►模型四旋转型9.已知:如图3-ZT-9,△ABD∽△ACE.求证:(1)∠DAE=∠BAC;(2)△DAE∽△BAC.图3-ZT-910.如图3-ZT-10,已知:在△ABC和△EDC中,AB=AC,EC=ED,∠BAC=∠CED,点A,D在直线CE的同侧,直线AE,BD交于点F.(1)当点B,C,E在同一直线上,且∠BAC=60°时(如图(a)),则∠AFB=________°.(2)当点B,C,E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点F不与点A,B重合),如图(b)或图(c).①若∠BAC=α,则在图(b)中,求∠AFB的度数(用含α的式子表示).②在图(c)中,①中的结论是否还成立?若成立,请说明理由;若不成立,则∠AFB等于什么?写出推理过程.图3-ZT-10►模型五一线三等角型11.如图3-ZT-11,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6,D是BC边上的动点,∠EDF=60°.(1)求证:△BDE∽△CFD;(2)当BD=1,CF=3时,求BE的长.图3-ZT-11详解详析1.[解析] D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B ∥DC ,AD ∥BC ,∴△EAP ∽△EDC ,△EAP ∽△CBP , ∴△EDC ∽△CBP ,故有3对相似三角形. 故选D.2.解:(1)证明:∵BE 是△ABC 的角平分线, ∴∠ABE =∠CBE . ∵CD =BC ,∴∠CDE =∠CBE =∠ABE . 又∵∠AEB =∠CED , ∴△AEB ∽△CED . (2)∵BC =4,∴CD =4. ∵△AEB ∽△CED , ∴CE AE =CD AB ,即CE 1=42, ∴CE =2.3.[解析] (1)根据已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图中与△CEF 相似的三角形;(2)根据已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答案. 解:(1)△DAF ,△BEA ,△GF A(2)答案不唯一,选证△DAF ∽△CEF . 证明:∵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 ∴BE ∥AD ,∴∠1=∠E ,∠2=∠D ,∴△DAF ∽△CEF .4.[解析] 利用两角分别相等的三角形相似得到△AED 与△ABC 相似,由相似得比例式求出AE 的长即可.解:∵∠AED =∠B ,∠A =∠A ,∴△AED ∽△ABC ,∴AE AB =ADAC .∵AB =10,AC =8,AD =4, ∴AE 10=48,∴AE =5. 5.解:(1)由勾股定理,得AB =62+82=10(cm). (2)当点D 在AC 上运动时,∠DEB =∠C +∠CDE >90°, ∴△BDE 不可能是直角三角形.若点D 在AB 上,如图①,当∠BED =90°时,△BDE 是直角三角形, 则BE =t ,AC +AD =2t ,∴BD =6+10-2t =16-2t .∵∠BED =∠C =90°,∠B =∠B , ∴△BDE ∽△BAC , ∴BE BC =BD AB, ∴t 8=16-2t 10,解得t =6413;如图②,当∠EDB =90°时,△BDE 是直角三角形, 则BE =t ,BD =16-2t . 在△BDE 和△BCA 中,∵∠BDE =∠C ,∠B =∠B , ∴△BDE ∽△BCA , ∴BE AB =BD BC, ∴t 10=16-2t 8,解得t =407. ∴当△BDE 是直角三角形时,t 的值为6413或407.6.[解析] 首先利用已知得出AD AC =ACAB,进而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得出即可. 证明:∵AD AC =22 3=33,AC AB =2 36=33,∴AD AC =AC AB. 又∵∠A =∠A ,∴△ACD ∽△ABC .7.[解析] 根据垂直的定义得到∠ACB =∠ADC =90°,推出△ACD ∽△ABC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C AB =ADAC ,即AC 2=AD ·AB ,由于AB =AF +FB ,等量代换得AC 2=AD ·(AF+FB )=AD ·AF +AD ·FB .通过△ACD ∽△EBF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D EF =CDFB,于是得到AD ·FB =CD ·EF ,即可得到结论.证明:∵CD 是Rt △ABC 的斜边AB 上的高,∴∠ACB =∠ADC =90°. 又∵∠A =∠A , ∴△ACD ∽△ABC ,∴AC AB =AD AC, ∴AC 2=AD ·AB . ∵AB =AF +FB ,∴AC 2=AD ·(AF +BF )=AD ·AF +AD ·BF . ∵EF ⊥AB 于点F ,∴∠ADC =∠EFB =∠ACB =90°. ∴∠A +∠ACD =∠A +∠B =90°, ∴∠ACD =∠B , ∴△ACD ∽△EBF , ∴AD EF =CD BF, ∴AD ·BF =CD ·EF ,∴AC 2=AD ·AF +AD ·BF =AD ·AF +CD ·EF . 8.[解析] (1)△AEF 与△ABE 相似,首先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 =BC ,∠ABC =∠C =∠BAC =60°,即可证明△ABD ≌△BCE ,即可以求得∠AFE =∠BAD +∠ABE =60°=∠BAE ,再根据∠AEF =∠BEA ,即可证明△AEF ∽△BEA ;(2)易证△ABD ∽△BFD ,即可得BD 2=AD ·DF .解:(1)△AEF 与△ABE 相似.理由如下: ∵△ABC 为等边三角形,∴AB =BC ,∠ABC =∠C =∠BAC =60°. 在△ABD 和△BCE 中,⎩⎨⎧AB =BC ,∠ABD =∠C ,BD =CE ,∴△ABD ≌△BCE (SAS),∴∠BAD =∠CBE .又∵∠AFE =∠BAD +∠ABE , ∴∠AFE =∠CBE +∠ABE =60°, ∴∠AFE =∠BAC .在△AEF 和△BEA 中,∵∠AEF =∠BEA ,∠AFE =∠BAE , ∴△AEF ∽△BEA . (2)BD 2=AD ·DF .理由如下: 在△ABD 和△BFD 中,∵∠BDF =∠ADB ,∠FBD =∠BAD , ∴△ABD ∽△BFD , ∴BD FD =AD BD, ∴BD 2=AD ·FD .9.[解析] (1)先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BAD =∠CAE ,则∠BAD +∠BAE =∠CAE +∠BAE ,从而得到结论;(2)先利用△ABD ∽△ACE 得到AD AE =AB AC ,再利用比例的性质得AD AB =AEAC ,而∠DAE =∠BAC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可得到结论.证明:(1)∵△ABD ∽△ACE , ∴∠BAD =∠CAE ,∴∠BAD +∠BAE =∠CAE +∠BAE ,∴∠DAE =∠BAC . (2)∵△ABD ∽△ACE , ∴AD AE =AB AC , ∴AD AB =AE AC, 而∠DAE =∠BAC ,∴△DAE ∽△BAC . 10.解:(1)60(2)①∵AB =AC ,EC =ED ,∠BAC =∠CED , ∴△ABC ∽△EDC ,∴∠ACB =∠ECD ,BC DC =ACEC ,∴∠BCD =∠ACE ,BC AC =DCEC ,∴△BCD ∽△ACE , ∴∠CBD =∠CAE ,∴∠AFB =180°-∠CAE -∠BAC -∠ABD =180°-∠BAC -∠ABC =∠ACB . ∵AB =AC ,∠BAC =α, ∴∠ACB =90°-12α,∴∠AFB =90°-12α.②不成立,∠AFB =90°+12α.推理过程如下:∵AB =AC ,EC =ED ,∠BAC =∠CED , ∴△ABC ∽△EDC ,∴∠ACB =∠ECD ,BC DC =ACEC ,∴∠BCD =∠ACE ,BC AC =DCEC ,∴△BCD ∽△ACE , ∴∠CBD =∠CAE , ∴∠BDC =∠AEC ,∴∠AFB =∠BDC +∠CDE +∠DEF =∠CDE +∠CED =180°-∠DCE . ∵EC =ED ,∠BAC =∠CED =α,∴∠DCE =90°-12α,∴∠AFB =180°-(90°-12α)=90°+12α.11.解:(1)证明:∵△ABC 为等边三角形, ∴∠B =∠C =60°.∵∠EDF =60°,∴∠BED +∠EDB =∠EDB +∠CDF =120°, ∴∠BED =∠CDF , ∴△BDE ∽△CFD .(2)由(1)知△BDE ∽△CFD , ∴BE CD =BD CF. ∵BC =6,BD =1, ∴CD =BC -BD =5, ∴BE 5=13, ∴BE =53.。
相似三角形的九大模型

相似三角形的九大模型相似三角形是几何学中一类重要的图形,它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和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用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从简单的长度关系到复杂的空间结构。
本文将介绍相似三角形的九大模型,并给出相应的例子和应用场景。
相似三角形是指两个三角形形状相同,大小成比例。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相似三角形还有一些其他的性质,例如,相似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的比等于它们的相似比。
平行线模型:两个三角形分别在两条平行线上,它们的对应边平行且成比例。
这种模型经常用于解决一些与长度和角度相关的问题。
共顶点模型:两个三角形有一个共同的顶点,且它们的对应边成比例。
这种模型常用于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以及求解一些角度问题。
角平分线模型:一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将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小的相似三角形。
这种模型可以用于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以及求解一些角度问题。
平行四边形模型:一个平行四边形被它的两条对角线分成四个小的相似三角形。
这种模型可以用于解决一些与面积和长度相关的问题。
位似模型:一个相似变换将一个三角形映射到另一个三角形,这种变换称为位似变换。
这种模型可以用于解决一些与长度、角度和面积相关的问题。
旋转模型:一个三角形绕着它的一个顶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后得到另一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
这种模型可以用于解决一些与角度和长度相关的问题。
镜像模型:一个三角形沿一条直线翻折后得到另一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
这种模型可以用于解决一些与长度和角度相关的问题。
传递模型:如果一个三角形与另一个三角形相似,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每一个部分都与另一个三角形的对应部分相似。
这种模型可以用于解决一些与长度和角度相关的问题。
扩展模型:如果一个三角形与另一个三角形相似,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每一个部分都与另一个三角形的对应部分成比例。
这种模型可以用于解决一些与长度和角度相关的问题。
相似三角形的九创作者是几何学中一类重要的模型,它们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三角形的完整书写格式

相似三角形的完整书写格式三角形是一种对数学而言极具代表性的图形,它属于多边形的一种,是三边均等的三角形。
它也是数学中最简单的图形,它的特点是有三条边和三个顶点,我们可以从外观和内部结构上去分析它的特性。
相似三角形是十分重要的概念,它是指满足下列条件的三角形:(1)三角形A和三角形B具有相同的外观;(2)三角形A和三角形B具有相同的外角;(3)三角形A和三角形B具有不同的边长。
相似三角形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用来描述两个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要完整地书写出相似三角形的格式,首先要准备一些基本的用语和符号,比如说:“α”、“β”和“γ”三个角,“AB”AC”BC”三条边,“A、B、C”三个顶点。
假设我们要描述的三角形是AB、AC、BC三条边组成的等腰三角形。
对应的,它有α、β、γ三个角和A、B、C三个顶点。
接下来,我们要书写出三角形的完整格式,首先在三角形中经常使用到的是三角形符号“△”,它放在三角形格式的开头,表示这是一个三角形,如下所示:△ABC随后,要书写的是三角形的角的大小,本文中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因此α=β=γ=60°,因此可以按照如下格式书写:△ABCα=β=γ=60°然后,要书写的是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因为本文中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因此AB=AC=BC,如下所示:△ABCα=β=γ=60°, AB=AC=BC最后,可以用点缀用点缀,书写三角形的完整格式如下:△ABC,α=β=γ=60°,AB=AC=BC,其中A、B、C是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B、AC、BC是三角形的三边,α、β、γ是三角形的三个外角。
三角形是数学中的基础概念,它的书写格式也是十分重要的。
上面所述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完整地书写相似三角形的格式,并可以用来描述其他三角形的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A
D
B
3、如图,在△ABC中,已知DE//BC,AD=3BD, S△ABC =48,求S △ADE
A
D B
E C
选做:
如图,在△ABC中,∠BAC=90°,AB=6,BC=12, 点P从A点出发向B以1m/s的速度移动,点Q从B点 出发向C点以2m/s的速度移动,如果P、Q分别从A、 B两地同时出发,几秒后△ PBQ与原三角形相似?
B
C
C GED ( 2) C GBC
知识源于悟
2、如图: DE∥BC,EF ∥AB,AE:EC=2:3, S △ABC=25,求S四边形BDEF
A
D
E
B
F
C
3、如图,BC与EF在一条直线上,AC//DF。将 图(2)中的三角形截去一块,使它变为与图 (1)相似的图形。
D D
A
G
A
Q
B
C
E
F
B
边:AB ∥ CD D E
AD AE DE . AB AC BC
B
“A”型
C AD AE DB EC . . DB EC AB AC
面积:
S ADE DE . S ABC BC
2
知识源于悟
A
D
G
E
1、如图,DE∥BC,D是AB的中 点,DC、BE相交于点G。 求 (1) DE BC
复习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相似三角形的基本结构
相似三角形的基本结构:
三直角变式图形
1、添加一个条件,使△AOB∽△ DOC
A B
O
角: ∠B= ∠ C或∠ A= ∠ D
边:AB ∥ CD
C
D
AO:OD=BO:CO
“X” 型
2、若△ABC∽△ADE,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ED= ∠C
C
Q Q
B A
P P
四、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C
E
P
F
三、课堂反馈:
1、如图,在 ABCD中,E是BC上一点,
BE:EC=1:2,AE与BD相交于F,则 1:3 1:9 BF:FD=_______ ,S △ADF : S △EBF =______
A F D
B
E
C
2、如图,能保证使△ACD与△ABC相似的 条件是(C)
(1)AC︰CD = AB︰BC (2)CD2︰AD = BC︰AC •(3)AC = AD · AB 2 (4)CD = AD ·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