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诗歌中“云”意象说略》阅读练习及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十二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
2023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学科月考试卷一、班级开展了现代诗歌主题拓展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任务。
(24分)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分)(1)忧qī()(2)mào()然【答案】(1)戚(2)贸【解析】本题考查字形。
忧戚.(qī):忧愁悲伤的心情。
贸.然(mào):不经过慎重考虑就草率行事。
2.穆旦的《我看》以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丰盈了诗意,张枣的《镜中》也借“”、“”等意象让人感觉回味无穷,意蕴绵长。
(2分)【答案】梅花南山(镜子)【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理解和提炼概括。
根据《镜中》“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可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梅花”与“南山”这两个充满古典韵味的意象,以及“镜子”这一现代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连接内心与外界的意境。
其中,“梅花”通常象征着高洁、坚韧与美丽,而“南山”则往往代表着永恒和遥远,二者结合,不仅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画面,更隐喻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对过往的深切反思。
“镜子”作为连接现实与回忆的媒介,映照出人物的外在形象与内在世界,增强了诗歌的哲理深度和情感厚度。
通过这些意象的运用,张枣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既传统又现代、既具象又抽象的艺术氛围,使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语言本身的美感和思考。
3.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古诗文名句。
(10分)自然之景,承载多少诗情。
仰天望月,情自不同,“(1) ,人迹板桥霜”是温庭筠眼前的早行之景,愁苦不言自明;“(2) ,月是故乡明”映照着杜甫心中沉甸甸的思念之情;“但愿人长久,(3) ”则是苏轼最虔诚的祈愿。
雾散云聚,晦明变化,“若夫日出而林霏开,(4) ”见证欧阳修的山水之乐;大雪覆盖,云遮雾锁,“(5) ? ”道尽韩愈英雄失路之悲。
衰草连天,斯人已去,徒留刘长卿的嗟叹,“(6) , ”;枯木逢春,万象更新,是刘禹锡的乐观进取之歌:“(7) , ”。
【答案】(1)鸡声茅店月 (2)露从今夜白 (3)千里共婵娟 (4)云归而岩穴暝 (5)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6)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7)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叶”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賦》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在这里我们看见许多诗人将“木叶”这一意象作为他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来寄托情感。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一个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曹魏时代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有“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之言,实质是指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
他还进一步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鉴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
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
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意象”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
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
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的“意象”。
《徐志摩诗歌中“云”意象说略》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徐志摩诗歌中“云”意象说略“意象”是诗歌的审美范畴,有“象”的具体可感性。
“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心”与“物”的关系。
意象的选择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感受。
阅读中国古典诗歌中,会发现“云”是诗人笔下经常运用的一个意象,文人墨客用“云”表达了自己或孤傲、或思乡、或自由、或超脱等多种情怀。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最善于捕捉意象、最擅长运用意象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人之一。
“云”是徐志摩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但徐志摩借用“云”这个“象”所表达的“意”却和古典诗词中的不尽相同,却又有相通之处。
古往今来,云自然随意、孤高、闲适自由的特征被无数文人推崇,他们赋予了云特定的内涵,有的诗人是单纯对自然景象的赞美,例如:王维的“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等;有的用云来表达孤独寂寞的心情,例如: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象征“游子”,浮云无根,让人深深地体会到游子的孤寂。
还有人用云来寄托美好的理想等。
每个诗人的笔下都有一个常用的意象。
艾青对于光明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
徐志摩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就是云,既有“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又有“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等。
诗人选用“云”表达着自己对单纯信仰“爱、美、自由”的执着追求。
“爱”是徐志摩的灵性,“爱”也是徐志摩写作的动机,徐志摩的爱情诗歌注重真挚、热烈情感的抒发。
《偶然》是一首爱情诗,“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云”这个意象表现了情人见面时内心的澎湃、轻柔,在诗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爱情走进了他的心里。
在《康桥西野暮色》中,把云彩比喻成一块大琥珀,非常新颖别致,云将康桥郊外的黄昏美景完美地表现出来了。
除了康桥,徐志摩还有许多描写大自然的诗篇。
云在视觉上,既给人流动感,同时也给人色彩纷呈感,不显单调,有韵味。
徐志摩是“三美” 主张的倡导者,要求诗歌语言具有绘画美,“云”意象能更好地表现徐志摩对诗歌艺术上的美的追求。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解析(4)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解析(4)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渡江云①周邦彦晴岚②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
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③到山家。
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
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
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④。
愁宴阑、风翻旗尾⑤,潮溅乌纱。
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
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注】①宋哲宗执政,新党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被重新起用,周邦彦被召回汴京,途径荆州时作了此词。
②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
③委曲:曲折延伸。
④指长安日下:是指向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
⑤旗尾:象征着党派和官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晴岚”三句选取了晴日山中薄雾铺满大地、雁阵起飞的景象,形象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
B.“骤惊春在眼”句承前而来,写词人看到大雁北飞骤然意识到春天已经来到,“借问”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千万”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千丝万缕的杨柳已吐新绿是实写,柳条渐抽渐长可藏遮栖鸦是虚写。
D.词的上片写春回大地的景色,下片写进京途中的所见所感,上下两片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情达意。
(2)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律诗B.小令C.古体诗D.曲子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
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 新高考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 新高考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的开拓者,宗白华先生不仅对中国人的时空意识及其在文艺中的表现作出别树一帜的阐释,还对中国艺术意境的产生和演变作出别开生面的解析。
什么是意境?宗先生指出:“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
”“艺术家以心灵映射景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简言之,“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确是“艺术境界”。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清代画家恽南田曾这样描述一幅画:“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
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
”宗先生评价:“这几句话,真说尽艺术所启示的最深境界。
艺术的境相本是幻的,所谓‘灵想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
但它同时却启示了高一级的真实,所谓‘意象在六合之表’。
古人说:‘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借幻境以表现最深的真境,由幻以入真,这种‘真’,不是普遍的语言文字,也不是科学公式所能表达的真,这只是艺术的‘象征力’所能启示的真实。
”而“真实是超时间的,所以‘荣落在四时之外’。
艺术同哲学、科学一样,也启示着宇宙人生最深的真实,但却是借助于幻想的象征力,以诉之于人类的直观心灵与情绪意境,而‘美’是它的附带的‘赠品’”。
(《略谈艺术的“价值结构”》)宗先生的理论贡献,不仅在于对前人相关论述的发掘和爬梳,提出意境作为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情”与“景”的结合,是唐代画家张璪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结果;更在于对意境的创造途径、意境的表现层次、意境与人格涵养,以及意境在诗画乐舞等不同文艺门类中呈现方式的异与同等诸多问题,从传统文论向现代美学转化的高度进行深入而细致的阐释,达到突破前人、启迪来者的新境界。
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1
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1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郑珍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注)①柁:同“舵”。
②向来:方才,刚才。
(1)赏析颔联中的“摇”字。
(2)从后两联来看,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
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唐)王勃长江悲已滞,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唐)贾至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题①陈毅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
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5.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浙江省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汇总四十三
浙江省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汇总四十三一、填空题(10分)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我总爱抬头望望微风中拂过面jiá的柔枝,感受着枝条一天天柔软,那浅褐色的芽苞一天天鼓胀,心中的绿之芽也就在冬装卸去的轻快中一天天膨胀起来。
也许只是昨天那么不经意的一piē,也许只是凌晨的几滴春露的润泽,也许就是梦中的一抹企盼的微笑,晨xī中眼前蓦地一亮竟然是满园的绿色向你柔柔地招摇,在晨光中妩媚着yǎo tiǎo与喜悦,向你的眼底氤氲渗透。
2.古诗文默写。
孤独心态既是古代文人摆脱不了的精神困境,也是文人独立不倚的精神品格的写照,辛弃疾收复中原的希望落空,只能孤独地醉后看剑,梦醒后却依然孤凄,“ ,”;苏轼被贬黄州,惊魂未定,“,寂寞沙洲冷”;张岱着为孤独者,与天地自然感通,“ ,天与云与山与水,山下一白”这种孤独,是天地间只剩一人的“天人合一”的孤独;也是李清照在国破夫亡后哀叹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二、选择题(20分)3.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老吴七十学绘画,今天开画展,朋友发来短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B.沈教授为人诚挚,默默奉献数十年,深受爱戴,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王老师备课总是深入而又全面,她知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D.小赵的论文缺乏独到见解,他的导师给他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4.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的结晶。
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
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摇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耳提面命顿悟B.特立独行耳濡目染领悟C.身体力行耳提面命领悟D.身体力行耳濡目染顿悟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浙江省金华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一、积累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歌声如飘风,如一(lǚ)摇曳的游丝,在夜空中遥远地传来,渐行渐近,渐渐地清越,终于到了窗下,歌词也清晰可______了,咿呀的桨声,夹着(jī)荡的水声,缓慢地为歌声击节。
然后歌声又渐渐远去,渐渐地微弱,渐渐地模糊,终于轻烟般在夜中消失。
(摘自柯灵《枕畔歌声》(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lǚjī一________ ________荡(2)填入文中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A. 辨B. 辩(3)划线字“模”在文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 múB. mò【答案】(1)缕;激(2)A(3)B【考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形近字字形辨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字音和字形。
字音和字形是基础题,字音包括常见字的字音、多音字的字音、易误读字的字音等;字形包括同音字的字形、形近字的字形等。
(1)小题考查的是同音字的字形,“lǚ”字有旅、屡、缕、褛等,把这几个字依次放入语境中能和“一”组成词的只有“缕”字。
“jī”字有激、击、等,但能和“荡”字组合成词的只有“激”字。
(2)题考查的是形近字的字形。
“辨”有分辨、区别的意思,而|“辩”有争论的意思。
由词境可退出是“辨”字。
(3)题考查的是多音字的字音。
“模”字读“mú”音时,常见的词境是模样、装模作样等。
读“mò”时常见的词境有模糊、模型等。
所以应该选择B。
故答案为:(1)缕;激;(2)A(3)B【点评】字音和字形是基础题,关键在于学生的积累和背诵。
积累这些知识时,要注意分类进行。
2. 古诗文名句默写。
(1)子日:“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
”(《论语》)(2)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3)飞鸟本无意,却引情致起。
吴均闲居山中,看“①________,云从窗里出”,欣然自在;陶渊明采菊东篱,见“山气日夕佳,②________”,悠然自失;李清照沉醉回舟,误人藕花深处,“③________”,欢快自由;欧阳修兴尽下山,“树林阴翳,④________,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陶然自得;然杜甫于山河破碎之际,面对长安草木,却有“⑤________,⑥________”的慨叹。
云南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云南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苏轼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①。
中有至人②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③。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④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⑤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⑥。
[注]①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处。
暾:太阳升起。
②至人:指释迦摩尼。
③鼋(yuán):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能伸缩。
④交柯:枝叶交叉。
⑤翮(hé),鸟翎的茎,即指鸟。
⑥间言:非议。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和形式上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起始四句交待吴、王二人画迹所在。
“吾观画品中”二句,紧接着对二人的成就作概要评断,肯定了他们在画苑中的崇高地位。
B. 苏轼提倡诗画一体,曾说“诗不能尽,变而为画”,而诗中“摩诘本诗老”至“亦若其诗清且敦”四句即是此说较为明确的体现。
C. 诗歌最后两句,苏轼赞画圣吴道子和王维之画,认为二子皆神俊,但对摩诘“敛衽无间言”,可见作者认为王维画艺更胜一筹。
D. 全诗富有节奏感,开始似话家常,从容而谈;中间意象情调,盖出一辙;结尾余音袅袅,悠扬无尽,整体形成和谐优美之韵律。
(2)结合王维、吴道子绘画作品分析二人绘画的主要艺术特点?作者认为吴、王绘画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答案】(1)D(2)第一问:吴诗:特点:雄放:“亭亭”至“相排”六句为吴画内容,画面生动地表现出释迦临终说法时听众的复杂情态,他们或感悟悲涕,或扪心自省,“相排竞进”者状貌情急,情态、动作描写栩栩如生,笔如风雨扑面而来、气势不凡。
2020-2021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含答案解析 (2)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昧旦出新亭渚梁·徐勉驱车凌早术,山华映初日。
揽辔且徘徊,复值清江谧。
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
气物宛如斯,重以心期逸。
春堤一游衍,终朝意殊悉。
【注释】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破晓。
本诗为诗人和友人谢相期同游新亭渚时所作。
术:道路。
游衍:恣意游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点题,着一“凌”字,表现出车马奔行之速,与诗人出游的勃勃兴致相应,表现出晨风拂面的畅快之情。
B. 三、四句写诗人驻足览赏美景,“复值”二字表现出诗人无意中见到静谧江流的欣喜。
C. 五、六两句,景物虚实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晨色中的新亭渚显得寂静而又富有生气。
D. 结尾两句总结全诗,通过对此次出游的回味,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兴致勃勃的诗人形象。
(2)诗人主要运用哪些手法表达出游意兴的?试举两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花映日、清江静谧、枫林杳霭、黄鸟参差等如画美景表达了出游的舒快怡爽之感;②动作描写,通过驱车凌驰、揽辔徘徊等举止表达了随遇而适的恣意游逛所带来的悠闲自在之感;③正面衬托,“重以心期逸”,写出了与相期相许的友人携手共游更甚于览观美景的雅致情怀;④直抒胸臆,结尾两句直接表达了此次出游给自己带来的畅快淋漓的欢悦之情。
【解析】【分析】(1)C项,“景物虚实结合”错误,“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二句,一静一动,展示了诗人遥观仰视的画面转换;在晨光初露的枫树林那清幽的背景上,点染黄鸟翅翼参差的鲜明羽色,便造出了富于对比的色彩反差和无声处传有声的音响效果。
将晨色中的新亭渚,表现得既静默,且又富有生气。
故选C。
(2)本题手法,借景抒情,山道边蓬蓬勃勃,正有开不尽的各色野花,被“初日”的霰光一照,便全都灿灿生辉。
因为这是在车马行驶的视觉意象,故“山华映初日”句,不仅带有霰彩、山花上下辉映的效果,还有一种络绎不绝、目不暇接的动感。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歌开头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2)请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
(2)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解析】【分析】(1)“折戟”为小;“赤壁之战”为大,“国家的命运”为大。
“折戟”是引起诗人抒发感情的工具,同时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
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
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
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故答案为:⑴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
(2)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方法及作用,注意结合句子内容,明确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及铺垫作用。
⑵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明确句意,结合时代背景明确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偶 然徐志摩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偶然徐志摩我是天空里
的一片云
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试题。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5分)
A.这首诗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充满情趣,富有哲理,不但珠圆玉润,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溢于言外。
B.此诗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
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C.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似”之类的标题,当会富有诗味。
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徐志摩和林徽因以及陆小曼之间的恋情,就像是两条相对而驶的船,有短暂的交会,最后各奔东西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偶然徐志摩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D.“云”“波”“你”“我”“黑夜的海上”“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
15.诗的第一、二段各提到了一次“你”“我”,所指有何不同?(6分)
【解析】选C。
能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用作标题,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
所以以“偶然”为题要比“我和你”“相似”之类的标题好得多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偶然徐志摩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来鹄《云》的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来鹄《云》的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来鹄《云》的阅读题及参考答案云来鹄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1.联系全诗,谈谈诗人对夏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第三句本是背景,一般宜放在第一句,请分析诗人将其放在第三句的妙处。
参考答案1.先是对夏云能带来雨水救旱苗的期盼、焦虑,当见到的只是夏云的悠闲作态时,转而对夏云产生失望、怨恨,甚至厌恶之情。
(意对即可)2.诗人把它安排在第三句,一是使这首篇幅很短的诗富有悬念;二是让它与第四句形成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的失望、怨恨,甚至厌恶之情。
(意对即可)二(1)请简析诗歌“云”这一形象的双重意蕴。
(3分)(2)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最富人民性”的咏物诗,试结合三四句分析这一特点。
(4分)答案(1)诗中的“云”的形象,既指自然界中夏云,(1分)又指社会中不顾百姓死活的统治者的形象。
(2分)(2)大片禾苗行将枯死,急盼甘霖,然而云却高高在上,悠闲从容,化作奇峰自我欣赏。
(1分)通过对比(1分),表达了诗人对旱情的着急,对广大老百姓的同情,(1分)以及对置黎民于水火而不顾,而只管自个享受快活的昏官庸吏的讽刺。
(1分)赏析:首句撇开夏云的各种具体形象,用“千形万象”四字一笔带过,紧接着下了“竟还空”这几个感情份量很重的词语。
原来,诗人是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
对他说来,夏云的千姿百态并没有实际意义,当然也就想不到要加以描写。
对事物关心的角度不同,描写的方式也自然有别。
这一句对夏云的描写尽管抽象,却完全符合诗人此时的感情。
它写出一个过程: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
“竟还空”三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
次句写“竟还空”后出现的情形。
云彩虽变幻以至消失,但切盼甘霖者仍在寻觅它的踪影。
它仿佛故意与人们捉迷藏:到处寻觅不见,蓦然低头,却发现它的倒影映入水中;猛然抬头,则又见它原来就隐藏在山后。
高考语文现代文论唐诗意象的密度阅读题附答案
高考语文现代文论唐诗意象的密度阅读题原文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共同的追求目标。
刘勰云:“规范本体谓之镕,剪裁浮词谓之裁。
裁则芜秽不生,镕则纲领昭畅……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肬赘也。
”又云:“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这个原则虽然对各种文体都适用,但显然对于篇幅有限的诗体更为重要。
而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
从意象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原则,显然会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
何谓“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也就是意象的密度或密或疏,前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意丰的效果。
但是,是不是意象密集的诗一定是好诗呢?或者说,是不是意象密度越大的诗就越好呢?下面以五律为例做些分析。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
但是它也招致了一些非议,有人就说:“‘水声’、‘飞泉’、‘树’‘松’‘桃’‘竹’语皆犯重。
”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密集。
那么,为什么意象过于密集也会是一种缺点呢?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
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结论: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名句和名篇的要求有所不同。
一般说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由此可见,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名句都是意象密集的,但是意象密集肯定是构成名句的重要条件。
古代诗歌杜牧《云》阅读练习及答案(湖北武汉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云杜牧东西那有碍,出处岂虚心。
晓入洞庭阔,暮归巫峡深。
渡江随鸟影,拥树隔猿吟。
莫隐高唐①去,枯苗待作霖②。
【注】①高唐:台观名。
②霖:甘雨。
相传殷高宗任命傅说为相时说:“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那有碍”和“岂虚心”表现了云的缥缈不定、桀骜不驯,“出处”一句,则表明诗人出身高贵。
B.颔联从空间和时间入手,用“阔”和“深”表现云的悠游无阻滞,动作拟人化,生动简明。
C.颈联用了“鸟”和“猿”两个意象,从多层面立体的视角展示云的万千姿态和丰富的情趣。
D.尾联与李白的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在运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旨趣上有相同之处。
16.诗人写“云”有何用意?另举一例,说说“云”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的其他内涵。
(6分)答:。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以及把握情感的能力,要从分析手法入手概括出景物特征,并从中体悟作者蕴含的情感。
【解答】(1)A.“则表明诗人出身高贵”错,应该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云的飘逸和奔放。
故选A。
(2)对于第一个问题,首先明确手法,托物言志,结合诗人写作背景,杜牧是晚唐的大诗人,虽然仕途坎坷,却曾经志向崇高。
后来因为时局动荡,加上自己到处寻找机遇,也曾经四处漂泊。
作者觉得自己的处境就像天上的云,所以感慨之余就写下了这首诗。
诗文的前两句写出了云的缥缈不定和桀骜不驯的特点,仿佛作者的性格,自由奔放、不隐晦;诗的最后两句“莫隐高唐去,枯苗待作霖”,用了典故,表示云的重要,用这句“枯苗待作霖“,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盼望明主的心理。
偶然 徐志摩参考答案
偶然徐志摩参考答案偶然偶然,是生活中常常出现的一个词汇。
它似乎是一个无法预料、无法掌握的力量,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变数和惊喜。
而在人们的眼中,偶然往往被赋予了一种神秘的色彩,仿佛它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
然而,对于偶然,我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偶然并不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而是一种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它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而这些因素又是由无数个微小的事件和决策所组成的。
回想起徐志摩的一句名言:“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不禁想起了他的一生。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了偶然。
徐志摩在二十世纪初期,选择了远赴美国留学。
这个决定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策之一,也是他的人生轨迹发生巨大变化的起点。
然而,这个决定并非他从一开始就有的计划,而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做出的。
当时,徐志摩正在上海大学读书,他的生活过得平淡而无聊。
直到有一天,他偶然听到了一位美国教授的演讲,对于美国的文化和学术环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他决定放弃原本的生活,追随着这个偶然的机会,踏上了去美国的旅程。
在美国的日子里,徐志摩经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经历。
他结识了许多文化名人,接触了新的思想和艺术形式,这些都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在那个偶然的时刻做出了追求梦想的决定。
然而,偶然并不仅仅存在于徐志摩的人生中。
它也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偶然事件,而这些事件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有时候,一个偶然的相遇可以改变我们的一生。
比如,我们在旅途中遇到的一个陌生人,他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微笑,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勇气和力量。
有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可以让我们发现新的兴趣和潜能。
比如,我们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开启了我们的创作之路。
然而,偶然并不是我们生活中的全部。
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偶然来改变我们的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徐志摩诗歌中“云”意象说略
“意象”是诗歌的审美范畴,有“象”的具体可感性。
“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心”与“物”的关系。
意象的选择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感受。
阅读中国古典诗歌中,会发现“云”是诗人笔下经常运用的一个意象,文人墨客用“云”表达了自己或孤傲、或思乡、或自由、或超脱等多种情怀。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最善于捕捉意象、最擅长运用意象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人之一。
“云”是徐志摩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但徐志摩借用“云”这个“象”所表达的“意”却和古典诗词中的不尽相同,却又有相通之处。
古往今来,云自然随意、孤高、闲适自由的特征被无数文人推崇,他们赋予了云特定的内涵,有的诗人是单纯对自然景象的赞美,例如:王维的“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等;有的用云来表达孤独寂寞的心情,例如: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象征“游子”,浮云无根,让人深深地体会到游子的孤寂。
还有人用云来寄托美好的理想等。
每个诗人的笔下都有一个常用的意象。
艾青对于光明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
徐志摩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就是云,既有“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又有“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等。
诗人选用“云”表达着自己对单纯信仰“爱、美、自由”的执着追求。
“爱”是徐志摩的灵性,“爱”也是徐志摩写作的动机,徐志摩的爱
情诗歌注重真挚、热烈情感的抒发。
《偶然》是一首爱情诗,“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云”这个意象表现了情人见面时内心的澎湃、轻柔,在诗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爱情走进了他的心里。
在《康桥西野暮色》中,把云彩比喻成一块大琥珀,非常新颖别致,云将康桥郊外的黄昏美景完美地表现出来了。
除了康桥,徐志摩还有许多描写大自然的诗篇。
云在视觉上,既给人流动感,同时也给人色彩纷呈感,不显单调,有韵味。
徐志摩是“三美” 主张的倡导者,要求诗歌语言具有绘画美,“云”意象能更好地表现徐志摩对诗歌艺术上的美的追求。
云在外在形态上轻盈、飘动,而内在特质则蕴含着自由、潇洒轻松的特点,因此,云又成为徐志摩寄托自由理想的载体,比如《再别康桥》,诗人反复同“云彩”作别,这里的云彩实际象征着民主、自由,诗人作别的其实是心中英美式的民主、自由,而这种民主自由是作者内心渴望又不能实现的。
徐志摩用“云”诠释着他对“爱、美、自由”的追求,他是用心与爱吟唱的人生,因此,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有删改)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作为诗歌中重要的审美对象,既具有客观物的具体可感性,又蕴含着人的主观意识。
B.从古至今,诗人们大都喜欢选取“云”作为诗歌意象,这与“云”
本身具有的丰富内涵有关。
C.古典诗词中诗人常借“云”抒发丰富的情感,如单的赞美、孤寂的心情、美好的理想等。
D.徐志摩借助“云”表现对爱、美和自由的追求,“云”是他笔下钟爱的意象,更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意象的可感性入手,进面阐述“意”与“象”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意象的本质特点。
B.文章主体部分从爱美、自由三个层次,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徐志摩诗歌中“云”意象的特征。
C.文章用艾青诗歌中太阳意象与徐志摩诗句中云意象对比,意在突出徐志摩诗歌中意象的特点。
D.文章运用引证法,大量引用写到“云”的相关诗句,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社会的认知,通过意象我们能了解诗人及当时的社会现状。
B.徐志摩诗歌中的云意象,既是他对传统诗词中“云”意象的一种继承,又有自己的创新。
C.云具有的轻柔、飘动特点,与“三美”主张中语言的绘画美相契合,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徐志摩对云的喜爱。
D.从《偶然》《康桥西野暮色》到《再别康桥》,云是诗中重要的意
象,反映着诗人不同人生阶段的历程。
【答案】
8. B
9. C
10.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