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发展及演变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笔发展及演变论文
摘要:毛笔的发展与书画及书写载体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本文结合文献与考古材料论述了毛笔在发展中受诸种因素的影响。品种不断丰富,形制不断改变的复杂过程。
关键词:毛笔的发展;制作;影响
一、毛笔的起源
书者认为认为毛笔的应用是在商、周时代之前,因为商、周金文的款识很明显是使用毛笔的结果。从商代的卜辞中可以看得出是先用毛笔写好,再加刀刻在甲骨上的。有几片早期的牛骨上,更有以毛笔和墨汁书写而未契刻的文字。在郑州西北小双桥商代遗址中,也曾发现了以毛笔用朱砂书写文字的陶片。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表示笔的很清楚地显示右手握着一管饱濡墨汁或笔毛分散的笔。些考古学家认为,笔的历史应追溯到史前时期,因为在许多史前的陶器上的符号都是用毛笔或尖笔所画。在河南仰韶和西安半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所发现的彩陶,其上的花纹和符号,据说都是用毛笔所画。那时的毛笔虽不一定是如后来用兔毛和竹管制成,但必然也是以动物的毛扎在竹木所制的竿上,而以墨汁或其他色素的液体来绘写的。所以用毛笔书写的传统,必然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
二、不同时期毛笔的制作
秦笔在战国笔的基础上有所改进,我们熟知的蒙恬造笔的说法应该在这个角度上理解。蒙恬的贡献在于改良了毛笔制作工艺。据晋崔豹记载:与竹管兔毫不同,蒙恬笔以枯木为杆,用鹿毛为柱,羊
毛为披。与蒙恬同时期的秦代毛笔,已经有考古发现。在云梦睡虎地墓地出土三支毛笔,笔杆为竹质,上端削尖、下端较粗,镂空成毛腔。笔杆上端削尖,证明了奏代“簪笔”现象。汉代隶书渐趋于成熟,碑版大字隶书的兴盛,蔡伦发明造纸术及东汉造纸技术的发展,要求毛笔形制更大,表现力更加丰富。汉代毛笔制作沿袭旧法,一种是将笔头装入空腔,另一种将笔杆头部劈分为数片夹住笔头。1985年,江苏连云港汉墓中出土了毛笔,其中有一枝毫长4.1厘米,竟有2厘米储入管内。将笔毛的一半纳入腔中,这正是汉笔大料制小笔的特点。一则由于技术的局限,因势利用紫毫的特点:再则为了增加锋尖的弹力,笔头短,锋颖自然比较突出,更富有弹性。这种短而粗的形制一直影响到唐代,唐代著名的鸡距笔可谓此种形制的极致典型。至唐末短而粗的形制渐渐发生了转变。汉朝的毛笔逐渐重视笔管的质地,还用金银镶饰。可见,笔杆的造型和装饰日趋考究,远远超过了实用价值,使之成为精致的工艺品和身份的象征。这种工艺化的倾向对后代影响颇为深远,到清代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三国两晋南北朝,草、行、楷等书体的相继兴盛,尤其造纸业技术发展,对毛笔影响较大。竹简慢慢退出书写舞台,毛笔制作工艺便相应作了许多调整与改善,以适应新的书写材料。
三、毛笔的发展
自汉以来,毛笔短而粗的形制到唐代发展到顶峰。之后,这种形制渐渐地变得细长一些,弹性有所减弱。唐代盛行短而有力的“鸡距笔”堪称典型。笔头外形如公鸡未着地之后脚趾一般粗壮,为文
人名士所推崇。宣城是唐代制笔中心,尤以诸葛氏及陈氏为著。欧阳询、虞世南皆喜用紫毫笔,欧阳通则喜用以狸毛为心,以兔毫为笔披的毛笔。在唐代中后期,已经出现了散卓笔。宣笔以外,湘笔也占有一席之地。岭南一带少兔,羊毫、鸡毛等兼毫笔也有一席之地。
宋代,宣城仍然是制笔中心。由于高桌椅等家具的盛行,书写姿态改变甚大,制笔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唐代出现的散卓笔在宋代大行其道,颇受文人喜爱。宋代毛笔锋一般比唐代长。北宋中后期,无芯散卓笔普遍流行。就材料而言,笔毛种类越来越丰富了。宣城紫毫笔毕竟少而贵,而且主要进贡或供达官使用。因此,在许多地方狼毫笔、羊毛笔、鹿毛笔、鸡毛笔等也颇有市场。
元代,湖州逐渐取代了宣州,成为制笔中心。其原因大致有:其一,宋室南迁,政治文化中心随之南移。其二,宋末元初,大量的笔工迂往湖州或徽州,以避战乱。其三,湖州地区制笔的历史悠久,原材料丰富。一些研究者以为湖州自古以来只生产羊毫笔,其实不然。
在元代,湖笔延续了宣笔的传统,主要生产紫毫笔及兼毫笔。元人沈梦麟描写的湖州制兔毫笔的繁荣景象,其诗云:“山下人烟如井邑,家家缚兔供文苑。”此外,山西太原、湖南、江西等地也出产名笔。
明代前期延续了元代的作风,湖州仍为制笔中心。从考古及博物馆的藏品来看,在明代紫毫及狼毫一类的硬毫笔与兼毫笔仍然占据
主流地位。明中后期,受建筑空间增高的影响,毛笔的形制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大幅立轴行草书盛行,对笔的形制要求更大更长。于是,人们制造出能书写大字的斗笔及楂笔,长而硬的猪鬃、马鬃等材料逐渐为人们所利用。毛笔的笔头形状有所变化,除了传统的竹笋形、兰花蕊形外,湖州创新出葫芦形的笔样。
清以后,羊毫笔较为盛行。这与当时篆隶书及碑学的复兴有关系。生纸使用的盛行,对于毛笔蓄墨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也是羊毫笔增多的原因。羊毫笔兴起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羊毫价廉。“今吴兴兔毫佳者直百钱,羊毫仅二十分之一。贫士多用之,然柔而无锋。”清人许多书家包括碑派书家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等,尤喜用羊毫,羊毫长适合制作大笔,且羊毫能表现篆隶厚重及金石苍茫之气。当然,其他种类的也应有尽有。民国的情形大体与清代相似。此后,由于硬笔及电脑的兴盛,使用毛笔的人越来越少,传统毛笔的制作技术逐渐衰落。在社会提倡民族文化复兴的背景下,毛笔的制作水平有转好的迹象,但复兴仍然需要多方面的合作与努力。
四、毛笔对书法的影响
在诸多房器材,毛笔的作用无疑居于首位。古人关重要记述由简单逐步趋翔实,既有继承亦发展汉魏以来,书家就开始关注毛笔功能与品质。卫夫人的《笔阵图》简要论述了对毛笔的产地、原料、大小性能的要求。王羲之《题笔阵图》强调,“笔者,刀矟也”,明确指出了笔在创作中的关键作用,书家用的笔犹如战士手中的武
器。书家创作必须择笔,笔与纸张、书风及书家的个性均有密切的联系;而能书不择笔则是一种境界。因此,笔列为文房四宝之首。参考文献:
[1] 苏易简:文房四铺:卷二笔谱下[M].清十万卷楼从书本.
[2] 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五十八:杂文部四[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卫夫人:笔阵图,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22.
[4] 姜夔: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