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词新语在新闻语言中的规范应用_杨永琪

合集下载

分析报纸新闻报道中流行语的合理应用

分析报纸新闻报道中流行语的合理应用

分析报纸新闻报道中流行语的合理应用报纸新闻报道中流行语的合理应用是指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当前流行的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以增加新闻的趣味性和亲近感。

合理应用流行语可以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生动有趣,并且更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口味。

合理应用流行语可以增加新闻报道的趣味性。

流行语是当下社会热点和潮流的集中体现,它们通常具有幽默、夸张或亲切的色彩,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兴趣。

在新闻报道中使用流行语,可以使得报道更加活跃生动,打破枯燥的语言形式,增加互动性和娱乐性。

当报道一个搞笑的事件时,插入一两句幽默的流行语,能够让读者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事件的趣味性,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和诙谐感。

合理应用流行语可以提高新闻报道的亲近感。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流行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沟通的重要工具。

在新闻报道中使用流行语,能够传达一种和读者平等和亲近的姿态,让读者产生一种共鸣感和参与感。

这种亲近感也能够增加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读者更容易相信这是作者用平等和真实的态度来对待他们,而不是以权威和疏离的姿态对待他们。

合理应用流行语也需要注意一些原则和限制。

使用流行语应该保持合理和适度,不能过度使用。

流行语的呈现是为了增加趣味性和亲近感,但是过多使用流行语会让读者感到过于随意和不专业。

在选择流行语时应该审慎并且有所节制。

合理应用流行语应该考虑到不同读者群体的特点。

不同年龄段、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和地域特点的读者对于流行语的理解和接受度是不同的。

在使用流行语时应该考虑到读者的背景和阅读习惯,尽可能选择被大多数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的流行语。

合理应用流行语需要注意其时效性。

流行语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它们往往只有一段时间的流行期,一旦过时就会被淘汰。

在报道中使用流行语时,应该选择当下正在流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避免使用过时的流行语,以免让读者感到过时和不懂行。

合理应用流行语在报纸新闻报道中可以增加趣味性和亲近感,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和可信度。

新词新语规范化探究

新词新语规范化探究

新词新语规范化探究摘要: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以及人类的不断探索,新词新语逐渐增多。

新词新语要想在人们的交际中得到更好的运用,就必须进行规范,我们要使语言文字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规范,并建立起更加规范的语言文字系统,让民族共同语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更好地完善自己。

关键词:新词新语;分类;规范化新词新语在语言中具有能够反映社会新事物的特点,新词新语是新时期以来语言生活中常用的词语。

它包括规范的新词新语和不规范的新词新语。

[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一直在飞速地发展。

社会的发展使得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相应地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汉语词汇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不断涌现出大量能够反映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新词语,这些新词语具备反映新事物新观念的特点。

有些新词新语由一般词汇变成了基本词汇。

正因为基本词汇的来源是新词新语,所以我们要对新词新语作有效地规范。

一、新词新语的界定新词新语最大的特点就是“新”。

对新词新语的界定长期以来成为学者们比较关注的问题。

对于新词新语的界定有很多种说法,有对新词新语进行时间范围上的界定、形式内容上的界定等等。

新词新语的“新”包括两方面:一是时间上的“新”,二是形式内容上的新。

首先新词新语在时间上要“新”。

即新词语要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时间如果太长则不能称为新词语。

对新词新语进行时间范围的界定指在时间上词语是否是新的。

关于新词语时间取舍的看法,是在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后才得出的。

直至2003年,国家语委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课题组才明确提出,词典收集新词新语要以1978年以来的为宜。

比如“红卫兵”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它就不属于新词语。

其次是形式内容上要“新”。

形式内容上的界定包含词汇和语义上是否新,例如“恐龙”原指的是一种生物,现在指长得丑的人,这是属于词义上新。

而最近网络流行的“驴友”则是词汇上的新。

因此对新词新语界定要从时间上和形式内容上去考虑,首先新词新语要满足时间上新,其次在考虑形式内容。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是新闻传播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正逐渐被新媒体所取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语言的传播方式、表达风格和规范标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新闻语言的创新1. 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媒和电视媒体,而是涵盖了微博、微信、客户端、视频网站等多种传播平台。

这就要求新闻语言的创新要适应不同的传播方式和流行趋势。

对于移动端用户来说,新闻语言要更加简洁、直白,符合快速阅读的特点;而在视频网站上,新闻语言则需要更多地与图像、音频相结合,形成一种更具视听效果的语言方式。

2. 多样化的表达风格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的受众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读者和观众,还包括了社交媒体上的粉丝、关注者等。

这就要求新闻语言的创新要更加注重个性化、情感化的表达风格,符合不同人群的审美和阅读习惯。

在新闻报道中融入互动性更强的语言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和关注。

3. 多样化的内容呈现新媒体环境下,内容呈现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不仅包括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还包括了实时直播、虚拟现实等等新的呈现方式。

对于新闻语言的创新来说,就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些新形式的内容呈现,结合不同的传播媒体和受众特点,进行创新的内容表达。

1. 保持客观中立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这就意味着新闻语言的使用者需要更加注重客观中立、事实准确,避免虚假、夸张等问题的出现。

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上,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往往会被迅速传播,引发舆论的波动,因此规范新闻语言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2. 提升专业水准新闻语言的规范也应该包括对新闻从业者本身的专业水准的要求。

在新媒体环境下,个人可以轻易成为“自媒体”,发布各种新闻和观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拥有了传媒从业者的资质。

分析报纸新闻报道中流行语的合理应用

分析报纸新闻报道中流行语的合理应用

分析报纸新闻报道中流行语的合理应用近年来,随着新闻报道的多样化和新闻传播的快速发展,新闻语言也不断丰富和变化。

在新闻报道中,流行语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流行语的引用不仅可以活跃新闻语言,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趣味性,还可以更贴切地表达新闻事件的特点和特征,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内容。

合理应用新闻中的流行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

本文将围绕着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分析报纸新闻报道中流行语的合理应用。

新闻报道中流行语的使用可以使新闻语言更加生动和形象。

在报道中引用一些热门流行语,可以使新闻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描述一个激烈的竞争场面时,可以借用“如入云端”、“生死搏斗”等流行语,来形象地表达竞争的激烈程度和生死攸关的情景,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增强阅读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这种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够更好地抓住读者的眼球,提升新闻报道的吸引力。

新闻报道中流行语的使用还可以更准确地表达新闻事件的特点和特征。

流行语是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方式,往往能够准确抓住新闻事件的特点,形象生动地描述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结果。

在报道一起悲剧性事故时,可以用“一触即发”、“瞬间成灰”等流行语,来形象地描述事故的发生瞬间和灾难性后果,使读者更直观地了解事件的严重性和影响范围,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流行语的使用能够更好地突出新闻事件的关键信息,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内容。

新闻报道中流行语的使用还可以增强新闻语言的趣味性和幽默感。

在新闻报道中适当引用一些幽默风趣的流行语,可以使新闻语言更加贴近读者生活,增加新闻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在报道一个轻松愉快的社会新闻时,可以使用一些幽默风趣的流行语来调节新闻的节奏和气氛,使读者更加轻松愉快地阅读新闻内容,增强新闻报道的娱乐性和亲和力。

流行语的幽默风趣,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的关注,提升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虽然新闻报道中流行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合理性,但也需要注意适度和谨慎。

新词新语和语言规范

新词新语和语言规范
,

这 是个 聪 明 的 做 法
,

定色 彩显 现 了
新 词新 语 是 词 汇 这 棵 大 树 枝端
显示 了一部 分 生
生造 词 语 当 然 不 少 尤 其是

不 过 判 断起来不 容

的嫩 芽


,
它 是 大树 的一 部 分
可 能近 乎 生 造



问题 是 我们

我 们 为 什 么 要 等到 它 变老 变 硬 颜 色 不 鲜 艳
近 十年 来 新 词 新语 整理 和 研 究的 实 践 一 个方 面 推 动 了规 范观 的调 整 的 地方
不 明确
,

,

义 何 在 ? 我 们从 实 际 出发
,
觉得 认 为一 个 新 的

语 言现 象 出 现 之 后

,
用 的人 多 了
,
用 的 时 间长

,
我 们 语 言 里 面 可 以 而 且 应 该 有标 准
特殊 的 社 会 情 况 下 劈 头 盖 脑 地 使 用
为许 多 人 的 一 种 语 言模 式 了
已 经 内化
都是 用 的 人 少
为是 规 范的
,
用 的时 间 短 的
,
如 果 都不 能 认
有 的是 群 体 在 学
语 文 建设
我 们 整 理 和 研 究的意 义 何 在 ? 近
习过 程 中往往 会 出 现 的 不 规 范的 但 是 正 常 的 情
,
月 现 代 汉 语 规 范 问 题 学 术 会议 的 重 要 成 果

现 的时 候
,

分析报纸新闻报道中流行语的合理应用

分析报纸新闻报道中流行语的合理应用

分析报纸新闻报道中流行语的合理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新闻报道,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报道中的语言也在不断演变。

其中一个特点就是流行语的应用,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词语或短语,它们的出现能够反映出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的特点。

本文将分析报纸新闻报道中流行语的合理应用,探讨流行语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和影响。

流行语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能够使新闻更加接地气,更贴近读者的生活。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而流行语的应用能够使新闻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当某个热门电视剧或电影中出现了一个流行语,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使用这个流行语,能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新闻内容,因为读者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听到这个流行语,这样就能够提高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亲和力。

流行语的应用也能够使新闻更具有时代感和趣味性。

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和流行文化,而流行语正是这种文化的一种体现。

在新闻报道中使用流行语能够使新闻更具有时代感,让读者感受到新闻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流行语的应用也能够增加新闻的趣味性,因为流行语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幽默性和表达力,这样能够使新闻不再枯燥乏味,更能够吸引读者的关注。

流行语的应用还需要考虑到读者群体的接受程度。

不同的读者群体对于流行语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会因为不了解某个流行语而感到困惑,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流行语的使用过于随意而抱怨。

在运用流行语时,记者需要根据报纸的读者群体特点进行考量,确保新闻报道中流行语的使用得到读者的认可和支持。

流行语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是一种时尚潮流,能够使新闻更加接地气、更具时代感和趣味性。

对于记者来说,要合理运用流行语,不仅要考虑到时代感和生活性,更要保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严肃性,避免过度时尚和个性化的追求。

也需要注意读者群体的接受程度,确保流行语的使用是得到读者认可和支持的。

浅谈新词新语及其规范

浅谈新词新语及其规范

( 一 )外来词 、港澳台词语
这部 分新词 新语 主要 分两类 :一 类是 标记新 出现 的事
浓缩 了一 个事件或一个现象 。由于微博等 方便 快捷的 自媒体 的普及 ,一些 网络事件很容易被放大 发酵 ,网民的 “ 一哄而 上”也产生了许多新词新语 ,如 “ 且行且 珍惜” “ 有钱 、任
物 ,如肯德基 、冰激凌等 ,它们 或采 用音译 ,或采用义译 ,
或采 用音 义结合 的翻译方式 。由于外 来词是 由多种渠道 翻译
过来 的 ,所 以会有不 同的翻译方 法 ,如冰激凌也有人 叫做 冰 性 ”等。这类 词语往往被称为流行词 或流行语 ,流行于某~ 淇 淋 ,三 明治也 叫做桑 威治 等 。不过 ,随 着人们 的语 言实 段 时间 ,容易随着事件 的平息而淡 出人们 的视野。当然也有
程 中的便 捷 、有趣 而产生的 ,在词汇 系统 中并 没有独特性 ,
社会里 ,才会 不断 出现新 的现象 和事 物 ,人们 才会积极地追 如 “ 有 木有 ” ,一 般情 况下 ,它都 能被 “ 有 没有 ” “ 是不 求语 言的活泼 。改革开放 以来 ,我 国社会 受到外来文化 、港 是 ”替换 。从 总体上看 ,该词在现代汉语 中存 在的价值并不
些 词语 还是 以两种形式存 在着 ,如现代汉语字典 中收录的 为母语 的人来说便于理解 ,但会 对汉 语作为外语 的初学者造
是冰激凌 ,但是还有很多人在使用 冰淇淋 ,虽然这对 以汉语
成很 大困扰 。另一类是表示对 已有事物的新 的说法 ,多见 于 来 自港澳 台的词语 ,如 巴士 ,这部分词在改革开放初期 大部 分涌入 ,经过多年 的语 言实践 ,一些词进入 了现代汉语 普通
的词语 “ 红颜知 己”演变 出 “ 蓝颜 ” ,根据 “ 房奴”演变 出 “ 车奴”等 。关于新词语 和生造 词的判定标准 ,侯敏指 出社

浅谈新词规范的必要性

浅谈新词规范的必要性

浅谈新词规范的必要性尹丽艳(湖南工业大学文化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摘 要】目前,新鲜词汇层出不穷,很多新新人类以使用新词汇为荣,然而新鲜词汇并不是每个人都认识的,所有,规范新词的使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主要探讨了当代社会新词汇不规范的现象以及新词规范的必要性。

【关键词】新词 规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随着人们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展,词汇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这是词汇发展的特定规律。

一方面,一些词汇不被现实社会广泛运用而逐渐消亡;另一方面,由于新事物的不断涌现,人们需要认识、指称这些新事物,就要给它命名,以满足实际的需要,便产生了新词。

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加快,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以及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定的文化,影响着新词的产生;一旦新词的产生又反映了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

生造词语、词义误解误用和成语滥用等现象随着新的文化背景的出现而不断产生。

1新词“不规范”的现象1.1生造词语现象生造词是学生作文中经常出现的毛病。

例如,把“教育”和“培训”合成为“教培”,或者把“战斗英雄”缩写为“战英”,就是一种生造词,这种词权威性的词典上不收(王同亿主编的词典除外),严格的出版物中也不会有,只会出现在学生的习作中。

冯小宁认为,对明星的吹崇对电影事业有伤害,对社会尤其是年轻人更有伤害。

(《深圳特区报》2011年3月6日)“吹崇”是“吹捧”与“崇拜”两个词各拿出一个词素拼凑而成的生造词。

虽然读者能猜出作者想说的意思,但却损害了汉语的纯洁与健康。

《广西青年谢廷美离婚仍养岳母娘》(1993年5月3日《家庭报》头版)中的“岳母娘”是指“岳母”呢?还是“岳母的娘”呢?读完全文才知,这里的“岳母娘”本来是想表达“妻子的娘”之意。

那么这里可用“丈母娘”或者“岳母”来表达,根本没有“岳母娘”这一说。

1.2词义误解误用现象有学者认为:“万人空巷”的“巷”,辞书释作“街巷”是错误的,应释为“住宅”。

新闻学对新闻语言与表达的规范与创新

新闻学对新闻语言与表达的规范与创新

新闻学对新闻语言与表达的规范与创新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新闻的产生、传播和影响力等方面。

其中,新闻语言与表达作为新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可读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新闻学对新闻语言与表达的规范与创新。

一、新闻语言的规范性要求新闻报道的语言要规范,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闻语言应该准确传达信息。

新闻报道的目的是传递真实、客观的信息,所以新闻语言必须准确无误,避免出现歧义或误导读者的情况。

为了保证准确性,新闻报道应该依据事实,避免主观臆断或夸大其词。

其次,新闻语言应该简洁明了。

新闻报道通常需要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因此,语言要求简洁明了,避免冗长或复杂的表述。

简洁的语言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提高阅读效率。

另外,新闻语言应该客观中立。

新闻报道是为了公众提供信息,应该避免主观的态度或偏见。

新闻语言要求客观中立,不给读者加以评判或引导他们的想法。

这样可以保证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二、新闻语言的创新性发展除了规范性的要求,新闻学也鼓励新闻语言的创新性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

首先,新闻语言在时效性方面的创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报道需要更快地传达给读者。

因此,新闻语言要求在保持信息准确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简洁明了,并且可以通过图表、图片等多媒体方式来补充文字报道,提供更直观的信息。

其次,新闻语言在多样性方面的创新。

新闻报道所涉及的领域广泛,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和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新闻语言需要更具多样性。

这意味着在报道中可以运用多种文化元素、多个语种的表述方式,以及更多的个案和例证来支撑观点。

此外,新闻语言也在跨平台传播方面进行创新。

例如,目前很多新闻媒体已经开始在移动端开发应用程序,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浏览方式。

新闻语言也需要适应这样的跨平台传播方式,使得新闻报道在不同平台上的呈现方式更加灵活和易读。

分析报纸新闻报道中流行语的合理应用

分析报纸新闻报道中流行语的合理应用

分析报纸新闻报道中流行语的合理应用在日常阅读报纸新闻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流行语的使用。

这些流行语往往能够准确、生动地表达新闻事件的相关信息,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流行语的合理运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和语境。

本文将就新闻报道中流行语的合理应用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新闻报道中流行语的使用应当符合语境。

新闻报道的目的是传递事实信息和观点,因此流行语的使用应当与新闻事件相符合,不应出现脱离实际的、与新闻事件无关的流行语。

在报道一件严肃的政治事件时,不宜使用幽默或者不正式的流行语,应当选择符合严肃、庄重氛围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相反,在报道一些轻松有趣的事件时,适当地使用一些流行语有助于增加趣味性,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流行语的使用应当符合受众的语言习惯。

在报纸新闻的写作中,应当根据受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流行语。

在面向年轻人的报纸中,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新潮、时尚的流行语,以增加读者的亲和力和共鸣感。

而在面向老年人的报纸中,则应当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前卫或晦涩的流行语,以避免造成语言交流的障碍。

新闻报道中流行语的使用应当充分考虑受众的语言习惯,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流行语的使用应当符合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

新闻报道应当客观、公正地反映事实并表达观点,不应当出现过于主观或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流行语。

流行语的使用应当注重客观性和中立性,避免使用过分情绪化或带有个人倾向的词语,以免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在一些新闻报道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带有政治、经济色彩的流行语,应当在使用时慎重考虑,尽量避免引起读者的误解或偏见。

新闻报道中流行语的合理应用是需要注意一些原则和技巧的。

流行语的使用应当符合语境、受众的语言习惯,同时保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中立性。

只有在这些条件下,流行语才能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生动、贴切的表达方式,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同时也为报道增添一些时代气息和个性魅力。

在今后的新闻写作中,我们应当更加注重流行语的合理应用,使其成为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流行语在新闻语言中的使用与规范

网络流行语在新闻语言中的使用与规范

网络流行语在新闻语言中的使用与规范作者:甄婧含朱爱敏来源:《今传媒》2016年第04期摘要: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流行语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在新闻语言中使用网络流行语非常普遍。

人们在享受新闻中网络流行语带来的优势的同时,网络流行语使用中的弊端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本文着重介绍网络流行语在新闻语言中使用的弊端,并分析提出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规范,以使网络流行语更合理地在新闻语言中使用。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新闻语言;使用规范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4-0123-02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在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1]。

网民人数增多,网络流行语随之被广泛使用。

申亚妮在《网络流行语探析》一文中指出“流行语指的是某个时期在某些人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

”[2]而对于网络流行语,笔者更倾向于姜雪在《大众流行文化现象中网络语言的研究》一书中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定义,“指在网络上产生并且被使用的、在某个时段内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

”[3]网络流行语有一定的引申或者隐晦的暗示,让表达者更含蓄地表达个人情绪。

网络流行语促使了网友跟进时代步伐的心理。

作为网络社区的一员,个体受众的发言是他人可见的,交流时会受他人影响,追求相同以获得群体的认同。

网络流行语在网络虚拟环境中使用,是网友自身产生或者新闻事件产生的,被网民热传甚至到现实生活中。

网络流行语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

比如:简洁性,传播迅速,使用目的多样等,符合现代快节奏的信息传播方式,深受新闻媒体的喜爱。

但是近年来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现象,影响到新闻信息的传播甚至是大众日常生活,网络流行语使用时的负面效应,更加值得关注。

流行语在报纸新闻报道中的合理应用探讨

流行语在报纸新闻报道中的合理应用探讨

流行语在报纸新闻报道中的合理应用探讨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流行语已经成为了现代生活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许多常用的术语和短语都来自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这些流行语已经成为了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在报纸新闻报道中使用流行语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新闻报道需要注重客观性和权威性,而流行语往往偏离这些要求。

因此,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合理应用流行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流行语在报纸新闻报道中的使用应该遵循基本原则,即不妨碍新闻的涵盖和传递。

新闻报道应该注重客观性和准确性,而流行语往往包含了个人偏见、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等内容,这些都可能干扰新闻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因此,在新闻报道中使用流行语应该谨慎,必须避免使用那些可能引起争议和歧义的词汇和短语,比如一些具有性别歧视、民族歧视和主观偏见的流行语。

其次,流行语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也应该注重文化和社会环境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许多新的流行语和短语不断涌现,而这些短语往往是年轻人的专属文化语言。

然而,新闻报道的读者并不都是年轻人,他们可能不熟悉一些新的流行语和短语。

因此,新闻报道中使用流行语应该注重鉴别读者层次和文化背景,确保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最后,新闻报道在使用流行语的同时,也应该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在新闻报道中,语言的准确性和权威性非常重要。

一些流行语虽然有时代感和流行性,但很可能在学术和正式场合中不被认可。

因此,在新闻报道中使用流行语应该注重文化规范和权威性,不能轻易忽略语言的严谨性和正式性。

综上所述,在报纸新闻报道中使用流行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不妨碍新闻传递、注重文化和社会环境的背景、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和权威性等。

只有在这些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使用流行语才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呈现更为生动、丰富的文化和社会语言现象,让读者更好地了解社会变革和文化特征。

论新词语在媒体中的使用与规范问题

论新词语在媒体中的使用与规范问题

所谓 “ 新 意义” ,指 的是这个 词语 性较强 的及 物动词充 当。在 “ 被就业 ”
早 已存 在 ,它可能是 方言 、古汉语 、行
“ 被 自杀”格式 中 ,动词 “ 就业 ” “ 自 有的人甚 至放 弃信息获取 。那么 ,在新
业语 、外 来语 中的词语 ,如今赋予新 的 杀 ”是不及 物动词 , “ 被 股东” “ 被 网 词语 的传 播过 程 中 ,媒 体 应 该 承担 怎
0 0 9 年度新词热 门格 式 。教育 问题 。 传 ,成为2 0 1 2 年 的流行语 。我们如今用 却 成为 了2 2 0 0 9 年中 国语言 本 次 调 查 采用 随机 抽 取 的方 式 共 “ 正能量 ”一词指一种乐 观 、向上 、满 部和 国家语 委发布 的 《 怀希望的动力和情感 。
类等 。它们 是 近5 年 内的热 门词汇 ,以
翻闻知饵 2 0 1 3 年第0 7 期 2 5
新 闻与传播研究
NE、 S RESEARCH
及在 网络 、电视 、报刊 中出现频 率较高
的新 词 语 。 问卷 调查 的主 要 内容 为 :
以上 所 阐述 的 “ 新意义” “ 新 形 法 ,也是新词语 的基 本特点 。在 当今 思
关 于新 词 语 的 界定 ,语 言 学 界 已 现更能 凸显语 言的时代性和个性 化 ,如 式 ”和 “ 新用法 ”既是新词语 的判 断方 经进行 了深 入的探讨 ,但 是定义不尽相
同。符淮青认 为 : “ 新词语 就是新创造 最 具 年 度 特色 的词语 ,它 蕴 涵 了丰 富 想活跃 、科技发达 的社 会里 ,新事物 、 的词语 ,它 或者指示 的对象是新 的 ,或 的语义 :作为形 容词使用时 , 表达 “ 带 新 现 象层 出不 穷 ,人 们 为 了交 际 的 需

浅议新词新语在新闻语言中的规范应用

浅议新词新语在新闻语言中的规范应用

第 1 2卷 . 4期 第
20 0 9年 8月
宿 州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d0 na 0f S Zh dU a 01 S ut ur ] u oU E C t 1 F t1 II t e
词新语 . 这是词 汇新 陈代谢 的一条 主要 途径 。例 如 : 星 、 影 歌 ( 铁路用语 ) 瞄准 ( 事用语 ) 、 军 等等。“ 曝光” 本来是指使照相底 星、 评估 、 传销 、 空姐 、 脱贫 、 扶贫等等 。伴随新事物 、 观念的 片、 新 感光纸感光 , 再加处 理 , 影像就显 出来 , 现在常常比喻把 隐
啤酒 、 普罗文学 、 浪漫主义) 几类 。随着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 用法 。新词语 主要的 、 出的特征就是新 , 突 而且来源广泛 , 它是 片、
汉语词汇家族 中的新成员。有的经过约定俗成 , 固定下来 ; 有 言之一 . 很多英语缩写直接进入汉语 中来 , 例如 :T X射线 电 C( 的很快就被其它 同类词语所取代了 ; 有的则像流星一样 , 刚刚 子计算机断层 扫描)【) 激光视盘 )T ( 、J( 、 v 电视 )wr 世 贸组 、 0(
20 0 9年 8月
第1 2卷. 4期 第
宿州教 育学院学报
浅议新词新语在新闻语言中的规范应用
杨 永琪
( 宿州 电视 台新 闻中心 安徽 ・ 2 4 0 ) 宿州 3 0 0
【 内容摘要 】 新词新语的大量产生和广为流行 , 时期汉语词汇发展的一个 突出 象。 是新 现 在新 闻语 言中, 新词新语 出 现频率
闪 了一 下 , 消 失 得无 影无 踪 了 。归 纳 起 来 , 些 新 词 语 又 可 织 )D A( 便 这 、 N 脱氧核糖核酸 ) 等等 , 经常在电视 、 广播 、 报刊杂志 中

手机版网络新闻标题中新词新语的使用分析

手机版网络新闻标题中新词新语的使用分析

手机版网络新闻标题中新词新语的使用分析文章考察了新词新语在手机版网络新闻标题中的表现形式、作用、特点和使用规范,以期为新词新语在手机版网络新闻标题中的规范使用提供参考。

标签:手机;网络新闻标题;新词新语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人们对信息的捕捉和获取已进入读题时代,新闻标题的制作至关重要,手机版网络新闻标题较传统网络新闻标题有更严格的字数限制,标题制作也有更高的表达艺术要求,它需更短小精悍且具有夺人眼球的力量,新词新语则较易满足其需求。

邢福义认为,“新词语,既包括采用新语表形式的词语,也包括增加了新义项的词语。

”〔1〕我们以手机新浪网和中国新闻网移动版(以下简称“中新网”)为例,考察新词新语在新闻标题中的使用情况。

一、新词新语在手机版网络新闻标题中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新词新语在手机版网络新闻标题中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起到了表述简易、形式新颖、引人注目等作用。

1.仿造词语。

“新造词是指符合现代汉语构词规律、适应语言表达实际需要的以前没有的新词语。

”〔2〕而仿照原有词汇造出的仿造词语则是其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

这些词语在诸多手机版网络新闻标题中都有体现。

如:(1)医学博士放弃救父被骂尊严死惹议(2013年7月31日中新网)(2)英国工党领袖视察遭民众“蛋袭”(2013年8月15日中新网)(3)最美女胖子减肥:要让前任后悔(2013年8月15日手机新浪网)“尊严死”仿拟“安乐死”,意为按照临终者自己的意愿选择全力救治延长生命或者自然死亡,其表意简洁凝练;“蛋袭”仿拟“弹袭”,由“炸弹袭击”变为幽默的“鸡蛋袭击”;“最美女胖子”则顺应了近期出现的“最美司机”、“最美教师”的“最美”潮流而仿造出来的,仿造词语使标题充满新潮感。

此外,“官场现形‘器’”、“八月飞雪”、“猪蹄西施”等也是手机版网络新闻标题中可见的仿造词语。

仿造词语出现在手机版网络新闻标题中,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具有新鲜感、时尚感,而“接受新词新语的受众所具有的趋同心理”〔3〕又使他们易被这些时尚的词语所吸引,争相做时尚达人,唯恐落了潮流。

论现代化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论现代化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论现代化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现代化语言的运用在新闻报道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新闻报道的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现代化语言的成分是网络语言、英语元素的增强、报语的标准化等。

这些成分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闻报道语言的现代化,加速了新闻报道业态的转型升级。

网络语言在今天的社交媒体上极其流行,因此新闻报道也开始加入网络语言的使用。

网络语言通俗易懂,鲜活生动,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新闻报道采用网络语言的同时,也给报道注入更多的活力。

最近的一则新闻报道,是一则超市摆着一位名模的蒙面雕塑,引来众人热议,多个不同的网络语言如”快来看,有生之年体验一次”等,直接表达了众人的感受。

然而,网络语言的使用必须注意有度,兼顾其易懂性和专业性。

如在汽车展会上,曾有为数不少的媒体采用了网络语言,结果被车展组委会批评。

因为在这种专业场景下,过于轻松的语言表达会影响新闻报道的权威性。

成分的另一个应用是英语元素的增强,新闻报道中出现多种英语单词,以获得更多的读者认可度。

例如,很多时候新闻报道打出英语缩写如"DIY(do it yourself)",“OK(all right)",将英语元素融入语言中,让读者有一种文化的代入感。

但这种用法并不代表可以随意引用英语单词。

新闻报道中的英语应该是适用于场景的,如在某个国际形象营销中,采用英语单词的表述是有意义的。

在过去的新闻报道中,每个区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和口音,为了使不同的地域官方报道语言具有同一标准,新闻报道语言的标准化也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标准的新闻报道语言,让人们感到熟悉且舒适,更有信任感。

一种明显的标准报语,是应该避免用“再”这种多音字,另外标准报语还避免过于短小简洁的表述。

在一次专业的新闻采访中,记者在录音的一瞬间,说了一句“嗯”,却后悔万分。

因为在写稿时表述“嗯”并不能够清楚地表达记者的意图,而且更像是表达情绪的一个口音习惯。

新词新语浅议

新词新语浅议

★采编素养新闻出版交流1997年第4期■白云新词新语浅议 近几年,社会上广泛流行“公话”“公车”“公厕”等词语。

有人提出异议,说“公话”之类新词新语是不规范的生造词。

那么,它们究竟算不算规范词?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类现象?如果认真分析,便会发现这些年出现的新词新语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规范的新词新语。

其依据是《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增收的新词新语。

这些新词新语词形、注音、意义固定,其语法结构也符合汉语的构词法,符合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在现代人们的日常交际和社会生活中传递着它们所承载的信息,已经成为普通话词汇的一员,成为规范型词典的收录对象。

比如:影视、歌星、特区、快餐、离休、信用卡、电子琴、复印机、专业户、集装箱、连续剧、立交桥、健美、放疗、代沟、反思、反差、保鲜、减肥、热点、人梯、脱贫、扶贫、弱智、安乐死、微机、联网、硬件、软件、基因工程、监控、监测、程控、人工智能、机器人、数字通信、计算机病毒、飞碟、下岗、心态、举措、构想、彩电、家电、公关、知青、人流、边贸、环保、空组等等。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把它们收录在列,同时也就承认它们获得了标准语的资格。

第二种类型是虽出现不久,但流行很广的新词新语。

像“公话”一类的词,它们的发展趋势仅仅是昙花一现呢?还是终将被作为规范的词语收入规范型词典呢?这就需要从语言外部(如社会文化条件)和内部(如语言自身的调节)诸因素去预测,去探求。

我们现在把“公话、公车、公厕”等定为不规范的词还为时过早。

因为语言(特别是词汇)有一个从松散到凝固的发展过程,这些词语刚出现不久,还在形成的过程中,我们怎么能如此草率地下结论呢?一个流行的新词语如何能被视为规范词语呢?这就要看它是否符合约定俗成和简约性原则。

“约定俗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约定”离不开“俗成”,“俗成”不能没有“约定”,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是语言的自觉规范和自发规范的有机结合。

社会上的人们都这样说,其结果自然而然被人们所认可,这个词也就由不规范走向了规范。

浅论新词新语

浅论新词新语

浅论新词新语学生:郎彩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最红要的符号系统,随着现在社会日趋迅猛的发展,各种新事物、新观念、新思想纷至沓来,语言作为社会现实和人们思维的反映,也随之变化和发展着。

语言中的词汇,对社会的变化是最为敏感的,各种各样的层出不穷的新事物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词新语来反映。

那些新词新语,由于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的多样化,部分有选择性的为大众所接受,变成一种流行趋势,反映着流行文化的多元化,也反映出不同时代社会大众的不同社会文化心理和追求。

关于新词新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要给新词新语一个准确的界定是一个复杂的课题。

在此,只从其他方面采用大众化的通俗的说法,所谓新词新语,是指近年来产生的在一定时期内,在新闻媒体和社会群体中频繁出现的流行词,主要来自一些外来词,方言词、专业词、新造词语以及原有词增添新的义项等,被社会有选择的接受承认和使用。

它的突出特点是,反映事物或现象以及表现人们思想认识等方面的敏锐性。

吸收外来词语创造新词语。

如“脱口秀”“搜狐”等分别是英语“talkshow”“sohu”的音译。

如“电子计算机”“视窗”等分别是英语“computer”“windows”的意译。

如“因特网”译自英语单词“internet”,“因特”是这个单词前五个字母的音译,“网”是该单词后三个字母的意译。

如“黑客”一词与英文单词“hacker”在读音上近似,字面意思上也有相同之处。

如“CPU”“DNA”“MTV”等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照搬英文词语的例子。

方言或地区俗语扩张使用,逐渐被大众接纳为新词语。

如粤语中的“生猛”;北京地区使用的“猫腻”、“帅呆”;上海话中的“宰”、“捣浆糊”;香港的“炒鱿鱼”、“搞掂”;台湾的“哇塞”、“作秀”等词语就是借助广播、影视、报刊,甚至打工、经商的流动人口的传播而扩大知名度,最终被大多数人接受和使用。

近期最流行的“给力”一词它原是闽南漳州话,来原于古中原的闽南话。

“给力”是动词,也可做形容词。

阐述新词语在新闻语体中的运用

阐述新词语在新闻语体中的运用

阐述新词语在新闻语体中的运用
张桂艳
【期刊名称】《新闻传播》
【年(卷),期】2015(000)011
【摘要】对新词语在新闻语体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剖析,有利于加深人们对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研究,帮助新闻工作者及时了解到各类新词语的分布和使用特点。

本文主要从新词语的自身特点和使用方法上入手,对新闻语体中的应用提供宝贵意见。

【总页数】2页(P101-102)
【作者】张桂艳
【作者单位】吉林市电视台吉林132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2.2
【相关文献】
1.成语及其在新闻语体运用中的一些问题 [J], 尼珍
2.新词语在新闻中的运用 [J], 苏功炳
3.新词语在新闻中的运用 [J], 苏功炳
4.论数据修辞在新闻语体中的运用 [J], 赵梦歆;余珩
5.针对新闻媒体新词语运用的语言服务构想 [J], 颜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对新闻媒体新词语运用的语言服务构想

针对新闻媒体新词语运用的语言服务构想

针对新闻媒体新词语运用的语言服务构想例证新闻媒体在新词语构建和传播过程中所存在的困惑和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针对媒体新词语运用领域所需要的语言服务内容及相应的指导方式,做出一些还不成熟的构想,旨在拓展学界关于新闻媒体规范使用新词语问题的研究视域,并使相关语言文字工作的职能部门切实意识到积极构建一套科学而有效的语言服务机制对新闻业务实践的重要意义。

标签:语言服务新词语给力后缀“门”语言服务,是一个源自西方的概念,过去一般指语言翻译业,近些年来,学界关于语言服务的认识有了明显的变化,一些“学者开始以新的眼光来审视语言服务问题。

屈哨兵(2007)、赵世举(2012)等人都曾明确提出,特定领域当中的语言使用服务,是语言服务的具体类型之一。

此外,一些学者还专门针对特定领域当中存在的语言服务问题做了相关探索,诸如服务行业的语言表达技巧的培训服务(刘萍,2012)、少数民族语言服务水平的改进(戴洪亮,2012),中日服务型语文测试工作的展开(郑梦娟,2012)等等。

语言研究的社会价值就是要服务于语言使用者,解决语言应用领域当中的现实问题,这是长期以来语言学家们在学术研究当中所达成的共识。

语言服务问题正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新闻媒体作为语言文字应用的重要窗口,对这一领域当中的语言服务问题,却少有学者提及。

与此同时,伴随着网络媒介的日益发达,新闻业务领域当中关于新词语运用的困惑与需求也日渐突出。

一、“给力”一词的运用带给我们的启示“给力”作为东北方言与日语混合创造出来的一个新词语,现已被收录于2012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

然而,在2010年11月之前,传统媒体很少使用该词,尽管早在南非世界杯期间这个词就已经被网民们普遍使用,但是传统媒体对于此类网络热词的使用却一直是心存疑虑。

直至2010年11月10日,当“给力”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中的时候,似乎是向众多的媒体同行们释放出了一个“可以用了”的信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8月第12卷·第4期宿州教育学院学报近年来,一些有着鲜明时代色彩的、积极向上、健康的词语跃上了新闻的版面。

这些词语既形象生动,又富有时代感。

但是目前新闻界也存在一些滥用舶来语、地方语、行业语等词语现象,直接危害了汉语言的健康发展。

面对如此现状,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发挥一种“过滤器”或“转化剂”的作用,将低级趣味、古怪生涩的词语“过滤掉”或“转化掉”,以适应新的形势,使报纸等新闻媒体在语言文字规范化进程中有效地发挥示范和表率作用。

因此,新闻媒体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窗口,对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新闻语言中新词新语的来源和分类新词新语既包括不久之前产生,其含义、色彩和表现形式都给人们以新颖感的那种词语,又包括旧有词语的新义项、新用法。

新词语主要的、突出的特征就是新,而且来源广泛,它是汉语词汇家族中的新成员。

有的经过约定俗成,固定下来;有的很快就被其它同类词语所取代了;有的则像流星一样,刚刚闪了一下,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归纳起来,这些新词语又可以分为这样八类:1.中心城市的方言、市井俚语如大款、傻帽儿、大腕、倒爷、侃大山等等,都是出自京城,然后流传全国。

2.从港台地区引进来的词语如老公、作秀、镭射、巴士、打的、度假村、按揭等等。

3.新造词语在原有构词材料的基础上,按照汉语的构词规律创造新词新语,这是词汇新陈代谢的一条主要途径。

例如:影星、歌星、评估、传销、空姐、脱贫、扶贫等等。

伴随新事物、新观念的出现,这些词语也就应运而生了。

4.新用词语起用旧词,赋予新义。

例如:破产、倒闭、炒股等等,这些旧词,解放以后很少使用,几乎已经从语言交际中隐退了,沉没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观念的转变,它们又被起用,但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增添了新的色彩,重新在语言中发挥作用。

5.新借词语近些年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广泛,人员往来逐年增多,大批外国新产品、新技术进入我国市场,相关的外来词语也被引进来了。

由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纳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轨道当中,这种趋势必将日益明显。

例如:克隆、托福、卡通、爱滋病等等。

以往借用外来词语,大体分为意译(人权、国联、众议院)、音译(普鲁士、康拜因、辛迪加)、音兼意译(卡片、啤酒、普罗文学、浪漫主义)几类。

随着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很多英语缩写直接进入汉语中来,例如:CT(X射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LD(激光视盘)、TV(电视)、WTO(世贸组织)、DNA(脱氧核糖核酸)等等,经常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中出现,人们对这些“洋玩艺儿”已经司空见惯了。

至于B超、T恤等等,过去曾被一些学者指责的“混血儿”,大家现在也不觉得刺眼,乐于接纳它们了。

6.新转词语由于文化教育的普及,科技知识进入千家万户,很多专业用语用在人们日常谈话当中,并取得崭新的意义。

例如:聚焦、曝光(光学术语)、充电、触电(电学术语)、断层(地质术语)、拍板(商业用语)、出炉(烹调用语)、软件、硬件(电脑用语)、挂钩(铁路用语)、瞄准(军事用语)等等。

“曝光”本来是指使照相底片、感光纸感光,再加处理,影像就显出来,现在常常比喻把隐蔽的、见不得人的事公开出来,让群众知道真相。

“充电”本来是指把电源接到蓄电池的两极上使它获得放电能力,现在常浅议新词新语在新闻语言中的规范应用杨永琪(宿州电视台新闻中心安徽·宿州234000)【内容摘要】新词新语的大量产生和广为流行,是新时期汉语词汇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

在新闻语言中,新词新语出现频率很高,不少新词语新用法正是借助新闻媒体通行起来的。

本文在分析新词新语特点、类型的基础上,指出了新闻语言中新词语不规范使用的种种情形,论述在新闻写作中如何坚持的语言使用原则和正确使用新词新语的问题。

【关键词】新闻语言新词语规范应用【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09)04-0040-02*[收稿日期]2009-06-25[作者简介]杨永琪(1969—),男,安徽省宿州市人,宿州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主要从事新闻工作。

常比喻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这些用法,措词简练,含义深刻,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体现了文化品位。

7.新产生的缩略语缩略语一般是把音节较长的词或词组缩简为双音节词,这顺应了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主流趋势,而且也符合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

缩略语往往是跟全称形式并存的,曾经有人提出在正式场合下不宜使用缩略语,应使用原来的词形。

但是实际上不尽如此,有一些形式简练、表意明确的缩略语产生以后很快就用开了,很受人们欢迎,在语言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甚至相比之下,全称形式倒很少出现了。

例如:边贸(边境贸易)、程控(程序控制)、人流(人工流产)、考研(报考研究生)、消协(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8.网络词语网络语言不同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它是一个新生的社会产物。

网络语言具有随机型,在QQ聊天室里,我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许多还是用简写的形式,偶、斑竹、菜鸟、晕、顶等文字和它本身所要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一些数字的简写更快地表现了应用者想要表示的意思:201314(爱你一生一世),886(再见了)等等。

二、新闻语言中新词语的不规范使用新闻语言中新词语的不规范使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呈现媚俗性新闻语言是连接新闻传播者的思维、传播的内容和传播媒介的“桥梁”和“纽带”。

新闻语言,应比大众口头语言要求更高、更严,使用更标准、更规范,而不应迁就低级趣味的市井俚语。

例如“卫生间”、“洗手间”渐渐取代了“厕所”,“残疾人”代替了“残废人”,“智障”取代了“低能”、“弱智”等。

这是一种新时期追求更高文化层次的心态。

而现在有的记者借口通俗化,新闻稿中往往用的是领导作报告的流行口气,写的是文件用语的流行翻版。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中用得较多的流行公文语言模式有三种:喜欢用“该”,喜欢用“第一……第二……第三……”,喜欢用“一是……二是……三是……”。

这些字或句式用在公文中是很合适的,因为公文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公文的用语必须严谨明了,容不得花里胡哨。

但这类字词、句式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就使报道显得不伦不类了,既不像公文,又不像报道。

还有不少新闻稿中有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把口语中流行的模糊化动词搬上纸面。

如动词用得最多的,是最没有特色的“搞”字:搞好下岗分流、搞好劳动保险、把效益搞上去、搞酒喝、搞房改、搞票子、搞改革、搞稳定……一个“搞”字代替了多少丰富多彩的行为动词,这真是中国语言的悲哀。

动词是最具有个性和细微区别的词,也是使稿件能充满活力和现场感的语言要素。

只有文质彬彬,才称得上是好的新闻语言。

2.带有歧视性新闻记者的用词用语问题,属于新闻行为的准则规范的范畴,但也应属于操守的概念范围。

事实上媒体就频频出现了侮辱性词语,“打工仔”就是一个典型。

《上海青年报》曾用不小的篇幅刊登报道,对外来打工人员的饭食问题进行深入调查,揭露了并不罕见的外来打工人员吃劣质饭食的事实,文章表现了相当的人文关怀精神。

但标题让人觉得不舒服:《打工仔吃的是什么?》“打工仔”的字眼令人刺眼。

虽然这个称呼用得极其广泛,几乎约定俗成了,甚至连《现代汉语词典》都收录进去。

但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带有歧视、侮辱性质的词语,应该被公众话语所淘汰的词语。

关于歧视侮辱性话语,使用较为普遍的,如: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农民)、肉贩子(个体肉商)、擦鞋佬(摆摊擦鞋的谋生者)……,这些都是辑录自各级报刊杂志的,很有普遍性。

从传播学的角度说,鄙视语言与侮辱语言是有很大区别的,产生的效果性质也是不同的,前者存在无可非议,后者就应该批评。

比如“小偷”就是一个鄙视的称呼,但还不是侮辱性的称呼。

当然特定语言的形成总有一个广泛使用的阶段,如侮辱性称呼在旧社会很走红,上面列举的几个就都是当时各阶层民众常挂在嘴边的,那时没有“打工仔”,不过有个同义词“工仔”,但问题在于,我们现在已经跨入二十一世纪,我们生活的是文明的现代社会,使用的语言当然应与社会文明的进程相协调发展。

3.表现陌生化新闻语言属于典型的解释性语言,“它的本质是信息传播的语言、报道事实的语言、解释问题的语言、快速交流的语言。

”文学语言常常通过系统违反语言规则追求一种新奇的效果,从而达到审美需求。

新闻在语言方面追求的却是反陌生处理:新闻要面向年龄、层次、文化水平各异的广大受众,在语言上要兼顾大众的总体水平,不能追求用词的华丽与新奇,更不能有意地追求陌生化,而是要尽量选择受众容易理解的普通词汇、常用词汇。

同时记者还要善于把一些可能会让受众产生困惑的专业术语转化为受众易懂的词加以解释,力求通俗化。

例如:在“神舟”六号发射报道中,媒体充分考虑并了解广大受众的可接收能力,一是在航空专业用语和操作中,通过浅显易懂的报道方式,给予恰当的类比和解释,突出新闻的趣味性、新奇性,让受众爱看,读者读懂。

许多报纸配上大量彩图,甚至卡通漫画,凤凰卫视采用了模拟效果图,新浪网站上进行了三维动画和幻灯演示,都是有效的“翻译”结果。

新闻记者应该牢记一点:新闻是办给各界民众看的。

信息再重要,读者看不懂,也就没有意义。

对于新闻作品来说,一切形式都应该为内容服务,新闻语言更应如此。

同时记者还要善于把一些可能会让受众产生困惑的专业术语转化为受众易懂的词加以解释,力求通俗化。

让绝大多数读者看得明白,是新闻从业者最起码的业务要求,也是最起码的职业义务。

三、在新闻语言中规范使用新词语应坚持的原则新词新语是一种动态性强的语言现象,其中有不少词语很不稳定,有待规范化。

在新闻传媒中使用新词新语,必须注意选择,不能滥用,在新闻写作中应当坚持以下原则:第一,约定俗成的原则约定俗成是语言运用基本的首要的原则。

必须选用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在社会上较为通行的那些新词新语。

要把符合词汇规范化和群众语言习惯的新词新语,跟由于临时表达的需要而使用的随机词、随意拼凑而形成的生造(下转第页)(上接第41页)词区别开来,保持祖国语言的纯洁健康。

例如:体惦(体贴惦记)、剽袭(剽窃抄袭)、泼脱(泼辣洒脱)、打奠(打好奠定)、愈更(愈益更加)、喧沸(喧嚣沸腾)等等,作者可能为了一时节省用字,但这类生硬拼凑的词语让人感到别扭,难以接受,不如使用原来的说法平实自然、明白妥帖。

第二,不可取代的原则一个词语在词汇家族中有其存在的地位,使用的价值,是由于它的特定的含义或特有的色彩,没有另外一个词语能代替它。

普通话词汇中已经有了“出租车”,并且口语常说“坐出租”、“叫出租”、“打出租”,连“车”字都省去了,说明它已经成为一个习惯用语。

后来从台港词语中引进一个“的士”,很快流行起来。

“出租车”、“的士”指的是同一种交通工具,但是词语的来源、色彩、给人的感觉却不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