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竹林七贤”之山涛
竹林七贤的人物历史典故

竹林七贤的人物历史典故导读: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晋时期正始年间(240-250),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有关竹林七贤的人物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有关竹林七贤的人物历史典故一、山涛山涛字巨源,似乎这名字就设定好了他一生,无论是文化造诣上,还是官场政治上,他都是当得上“巨”之一字:身处竹林列七贤,近居庙堂为高官。
就连识度——见识气度也绝配那“巨”字,他的妻子在把他和阮籍、嵇康比较时便说过:“你的才气不及他们,但识度胜之。
”他是竹林七贤中第一个真正走出竹林和司马氏合作的人。
毋庸置疑,他受到的压力绝非常人所能接受。
嵇康当时便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指名道姓,直接把山涛贬为一介屠夫,说他自己的手占满了血腥污秽还要拉别人一起操刀。
朋友的不理解和怒责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但想必更痛苦的还是山涛他自身的挣扎和矛盾。
毕竟能和阮籍、嵇康这般人走到一起的必然不是那只顾追名逐利的俗子。
应该说山涛是挣扎过的,是选择那些隐逸的生活和出色的好友,还是选择民生、国家和功名?山涛最终选择了后者,这个选择要求他必须放低自己的原则,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能与之融合而处,不复竹林中把酒闲散的情调,也不及与好友挥琴长啸的自在。
官场之中有太多尔虞我诈,他小心翼翼的同时要挣扎着接受那些肮脏。
对于山涛,我们是不够资格责难他的。
他虽终向浊世妥协,但他不同流合污,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他做到了;虽然嵇康罹难,官居高位的他为求自保而沉默,但嵇康死后却能将嵇康之子视为己出,不管是不是出于愧疚,都是难得的。
就连嵇康自己都对嵇绍说了“有山涛在,你就不是孤儿”这样的话,可见他最后终究是原谅了并了解了山涛。
连嵇康都已释然,我们又何必总是耿耿于怀?总是会把山涛和薛涛弄混,不过这两人均是有才,又同为无奈屈协于浊世,一个是可爱的男子,一个是可爱的女子,有时候会想,他们若生在同一时代,可否作令人羡煞的比翼,连“洵美且异”的连理?又是怪念头。
山涛,竹林七贤里的“老大”

山涛,竹林七贤里的“老大”山涛,竹林七贤里的“老大”魏晋时期,山涛、嵇康、阮籍、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7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吟诗作赋,他们蔑视礼法,崇尚放达,世人称为“竹林七贤”。
在这七贤之中,山涛被尊为“老大”,这不仅因为他在7人中最年长,更因为他的风神气度无人能比。
让妻子“偷窥”帅哥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山涛的父亲曾当过县令,也算官宦之家。
可惜父亲早逝,他便成了孤儿。
从那时起,山涛就与同龄的孩子不太一样,有种卓尔不群的气质。
长大后,山涛一心向学,很快有了名气。
40岁之前,他一直没做官,家徒四壁,穷得叮当响。
山涛的妻子姓韩,跟着丈夫忍饥受寒,毫无怨言。
世上有些人往往爱屋及乌,韩氏就是个典型,她不但关心山涛,有一阵子,突然对山涛的两个朋友来了兴趣。
“竹林七贤”中,山涛与阮籍和嵇康最要好,据说三个人只见了一面就“契若金兰”,成为至交。
山涛整天和他们泡在一起不说,回家后嘴里还叨念不止,说:“我可以作为朋友的,只有他们二人而已!”时间一长,韩氏十分好奇,说:“我也想看看你的两位朋友,可以吗?”山涛听了夫人的话,不仅没有丝毫醋意,还慨然允诺。
有一天,正巧阮籍、嵇康二人前来拜访,山涛非常高兴,马上摆酒。
韩氏忙里忙外,一边准备酒菜,一边暗地里观察这两个人。
阮籍身上散发着一股傲然不羁的气息。
嵇康风姿特秀,更是帅哥中的帅哥。
韩氏大约从未见过如此潇洒的人物,悄悄跟山涛说:“能否让你的朋友留宿一晚?”山涛说:“只要你不嫌弃,那还有什么问题?”天色很快暗了下来,韩氏为他们点上油灯,然后退到内室,躲在墙边听他们的谈话。
越听,韩氏越不甘心,于是找来工具,在墙上掏出个小洞,她借此可以向里偷看。
三个人把酒言欢,通宵达旦,韩氏也看了整整一夜,简直比时下的“粉丝”还疯狂。
第二天,山涛向韩氏请教观感。
韩氏指了指墙上的小洞,说:“我观察了你们一夜,你的才智情趣与他们比,差得太远了,只在见识气度上还可以与他们比一下。
竹林七贤-山涛的故事

竹林七贤-山涛的故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白衣彳亍晋朝(英语:The Tsin Dynasty,265年-420年)[2]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
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享国一百五十五年。
266年司马炎篡曹魏,建立政权,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即西晋世祖。
280年,西晋灭孙吴,完成统一。
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
313年,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西晋被匈奴人灭亡。
317年,西晋皇室南渡江南,司马睿在建邺(今江苏省南京市)延续晋朝,史称东晋。
东晋曾多次北伐中原汉地。
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东晋以少胜多,得到暂时巩固。
两晋时期北方南迁的汉人将大量生产力与先进技术带入江南,进一步开发了江南地区。
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天才梦(张爱玲)|节选山涛(公元205—283年),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在竹林七贤中山涛年纪最大。
山涛出身寒门,却有着非凡的才干,史书上说“少有器量,介然不群”,年纪轻轻就在乡里赢得了美名,有名望的前辈也不敢轻视他。
山涛大概3岁的时候,他的一个表姑名叫张春华,张春华嫁给了司马懿(河内温县人,和山涛是同乡),成为司马懿的原配正妻,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是张春华所生,所以山涛和司马家族是既是老乡关系,又是表亲关系。
山涛前半生安贫乐道、隐居不仕,把功名富贵置之度外,有记载说山涛做官之前,家里一贫如洗,他的妻子韩氏觉得这日子实在没法过,就对山涛发牢骚,山涛半真半假地对韩氏说:“你暂且忍耐一下,我以后肯定能做上三公的高官,让你过上好日子,只是不知道你配不配做三公夫人啊?”直到公元244年,山涛40岁时才出来做官,先后担任“河内郡主簿”“河内郡功曹”等职务,后来又担任“部河南从事”,这时候他的顶头上司,正是曹爽集团的党羽。
公元247年,张春华死了,司马懿借丧妻之痛的理由,称病不朝,山涛从这件事中,嗅到了司马集团的杀气。
关于山涛的人生

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特殊的时代之一,这个时代思想的代表特点就是自由与开放。
魏晋名士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种很独特的文化现象。
魏晋名士蔑视礼法,狂放不羁,强调精神自由,展现个性的可爱。
在那个时代,重视个人尊严,追求个性自由,成为新的思潮。
它是一个搁置了礼教,回归内心重觅自我的时代,同时在当时社会背景和风气下,也出现了很多名士,但与众多名士性格迥异的山巨源,是魏晋名士的另一种表现。
山涛不同于其他名士,是一个拘守世俗礼法的彬彬君子。
后世学者大多认为,所谓“竹林七贤”,以阮籍嵇康山涛三个人为首。
之前两位不同的是,山涛性格温顺,一派谦谦君子风度。
他与嵇康阮籍之交也可说是偶会迸出的火花,在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写到“足下傍通多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
”所谓“偶与足下相知耳”正道出了这其中的实情。
对《与山巨源绝交书》这一节略做补充:其实,嵇康写《与山巨源绝交书》在另一个层面上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好朋友,有了这封绝交书,就不会因为自己不配合政府的态度而连累到好朋友。
嵇康被杀害,临死前把自己的儿女托付给山涛,《晋书》山涛本传开头便引了嵇康临终前对其子交待的话“巨源在,汝不孤矣。
”可谓是挚友对他的深刻了解。
可见山涛为人磊落大度,生活节俭,做官不过多要求什么,对待朋友赤诚坦坦。
山涛可以说是竹林名士中最非俗士的人。
向秀思旧,作《思旧赋》表其痛恸;山涛思旧,则很好的照顾了嵇叔夜的遗孤——“以康之诡激,而涛能始终之,何友谊之笃也!”这两种迥异的作法,清晰的说明了山涛是“竹林七贤”中最富实际的人。
山涛和静柔顺,不仅从来没有远离过官场,而且为官左右逢源,恪守中庸之道。
其为人明哲保身却又不失触颜讽谏。
而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与山涛相比,则应自愧不如,山巨源可谓做到了方正长者的境界了。
世人皆以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风流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于江左领袖王导、谢安,清峻通脱,而景仰。
高考写作素材之“竹林七贤”(一)

高考写作素材之“竹林七贤”(一)高考写作素材之“竹林七贤”(一)一。
嵇康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同魏谯郡(今安徽宿县西南)人。
稽康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以至博学多才,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精通并成就非凡。
曾官拜中散大夫,世又称"嵇中散"。
嵇康作为魏晋名士,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一)人物事略竹林七贤为了避开曹魏政治斗争的锋芒,他离开了京城,到山阳隐居了下来。
当时,他和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交往过密,几个人常常游玩于竹林,世称“竹林七贤”。
博才嵇康嵇康少时聪明好学,但是骄纵任性,远迈不群,这种性格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世,史书上称他少有奇才,博览群书,无师自通,学识渊博。
他爱好音乐,演奏古琴的技巧非常高明,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高手。
稽康的书法也很有名。
造诣很高,“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
又若众鸟翱翔,群乌乍散。
”他的诗也可以称得上大家。
嵇康打铁嵇康爱好打铁,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
见到的人不是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从中可见其对生活的潇洒姿态。
嵇康饮酒嵇康饮酒在当时也是很有名的。
饮酒大醉,能够忘掉世事,解除现实矛盾的缠绕。
嵇康不但饮酒,还写下了《酒会诗》,诗酒交融,让人感觉到酒中有诗,诗中有酒。
嵇康饮酒非常有节制,从不过量。
他说:“酒色何物?今自不辜:歌以言之,酒色令人枯。
”另一方面,嵇康也知道,饮酒以逃避现实是暂时的,因为终究还是要醒来。
所以这不是彻底解脱的办法。
嵇康服药嵇康服一种叫“五石散”的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五石散的基本成分,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还配点别样的药。
嵇康服药一方面为了达到“转弱为强”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轻政治环境给他带来的精神压力。
但这没有给他带来精神的安定,反而造成了他的性格扭曲。
竹林七贤文章

竹林七贤之山涛:七贤中最普通的一个,却也是最清醒的一个每次一提到魏晋风骨,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竹林七贤。
而这七人之中,真正在后世名气最大的就是嵇康和阮籍,剩下的五人在历史上的名气远不如前两人。
在这七人之中,最为年长的便是山涛,可是背负骂名最多的也是山涛。
后世的许多人都觉得山涛随波逐流,他违背了竹林七贤不惧权势,不慕富贵的品质,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山涛的才华。
在他被自己的至交好友嵇康在文章中骂的狗血淋头之时,同时又是一位发掘了不少人才的好宰相。
01进退有度,远离官场其实纵观山涛的一生,他似乎就是这7人之中最为普通的那一个,不争强好胜,也没有过于自我的性格,无论是才智情趣,远不如嵇康和阮籍两人。
但是在山涛的身上,有一种风度,他活的很清醒,明确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
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世道早已经混乱不堪,没有明君的朝代,纵然有着过人才华,也势必是无人赏识的;即便是真的踏入仕途,又有几人能心怀大志,只是为了天下苍生,并非是为了争名夺利。
正因为时代如此,山涛这种波澜不惊的性格,才更加适合当时的潮流。
山涛在早些年读书的时候,接受的都是儒家思想,所以他一直在寻求着能够积极入世的机会。
古人之所以刻苦勤奋读书,就是为了考取功名实现心中大志,所以山涛的骨子中就是一个很传统的文人。
但是当他真正踏入政治舞台,却已经是不惑之年了。
40岁的年纪,也让他越发的谨慎、沉稳,他能够准确的察觉到政治的风向,能透过平静的表面,看到名利场上的波涛汹涌。
正是有这样的远见,他才能够在半夜熟睡之时突然惊醒,逃回老家以后,避开了那一场足够他丧命的政治斗争。
02结识好友,心怀大志也正是因为这次回老家,他暂时性的脱离官场,结识了嵇康等人。
尽管是初次见面,山涛也要比他们几个年纪大的多,但是很快就结成了关系亲密的好友。
他们在这一片竹林之中,饮酒写作,讨论趣味之事,这里远离政治场上的斗争,给山涛打造了一个可以暂时安放心灵的静谧之地。
只是远离朝堂的他,也确确实实还挂念着洛阳那边的消息。
魏晋名士山涛:举贤荐能,道德楷模

魏晋名士山涛:举贤荐能,道德楷模枯木在“竹林七贤”里面,山涛和王戎是出仕后官职最高的两位,位至三公。
然而,王戎功名心最盛,为人贪鄙吝啬,善于清谈,明哲自保,是一个典型的政客。
而山涛则有宰相之才,为官清廉,气量宽宏,知人善任,瞩目高远,是晋朝著名的贤臣,赢得后世赞誉。
山涛(205年-283年),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父亲山曜官至宛句县县令,山涛早年丧亲,居家贫寒,幼时器量不凡,卓然不群,喜欢老庄学说,韬光养晦,直到四十岁才出仕。
开始为郡主簿,后被举为秀才,历任郎中、尚书吏部郎、行军司马,西晋建立后,被封为新沓子,升任大鸿胪,进爵新沓伯,累迁冀州刺史、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右仆射、司徒等职,位至三公,去世谥号”康”,后世多以“山公”尊称。
《晋书·山涛列传》内容详尽,记载了山涛在政事、见识、交友、人品、家风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和高贵品格,对山涛赞誉有加,溢于言表,我们就择其一些典故事例回顾山涛的风采。
识量过人,卓然不群山涛年少就以识量过人著称,善于识人,器量不凡,梁代文学家任昉评价:“在魏则毛玠公方,居晋则山涛识量。
”,说的就是山涛见识深远、度量宏大,而毛玠为官忠诚正直,都堪为师表。
“竹林七贤”中,嵇康为灵魂人物,山涛年事最长,平素与嵇康、吕安相善,后来引入阮籍、阮咸,嵇康引入向秀、刘伶,阮籍引入王戎,从而游于竹林,意会心领,成为“忘言之契”,莫逆之交,被誉为“七贤”。
从史料看,山涛为人有器量,能够发现别人优点,性格温和仁厚,年龄又最高,因此赢得其他几位的敬重,是名副其实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山涛任职冀州刺史时,当时的冀州风俗鄙薄,相互之间不推荐,山涛便广为搜罗贤才,任命三十多人,使得这些人皆明显当时,于是冀州风俗为之一变,开始崇尚贤能良才。
(《晋书》)山涛前后两次担任吏部官职,几乎考察遍了朝廷内外百官,举荐的人都是才尽其用,并无失才,唯只有用陆亮,因为是皇帝诏书任命,山涛不同意,争辩不得只好同意,后来陆亮因为受贿而被撤职,也说明山涛的识鉴之能。
竹林七贤之——山涛

竹林七贤之——山涛文/百里冰,号琬雪宜人大器晚成山涛(205—283年),字巨源,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陵)人。
竹林七贤的“老大”。
山涛四十岁才踏入仕途,官运来的很迟,也算是“大器晚成”,但就这迟到的“官运”,还要经过一波三折、二次考验。
山涛的表姑是司马懿的老婆,娘家人自然要多加照顾,山涛在表姑的关照引荐下,司马懿让他做河南从事,既然是靠着亲戚的鼎力相助做了官,那就要经常走动一下以示不忘人家的恩德,山涛听说司马懿病了,就急忙登门探望,哪知这一探病探出了另一番暗藏的玄机,从表面看司马懿说话有气无力、面色苍白、大脑似乎处于糊涂状态,但他还是看出了司马懿并非真的生病,他马上就联想到了政治局势的险恶。
回去后一连多天他都夜不能寐,都在思索司马懿装病背后的玄机。
一天夜里,他和同僚石鉴同塌而眠,半夜里,山涛忽然被惊醒,他越想越怕,不由得出了一身的冷汗,就推了推鼾声如雷的石鉴,对他说:“现在是何等形势,你居然还睡得这么香甜!你知道太傅司马懿为何呆在家里吗?”石鉴却满不在乎,“他呆在家里和你我有关系吗?”说罢,翻了个身依旧酣睡。
山涛连声叹息,连夜起身,“挂印封金”找地方隐居去了。
且说魏明帝曹叡临终托孤,把齐王曹芳托付给曹爽和司马懿。
曹芳即位后,曹爽和司马懿一直暗中较劲。
曹爽结党营私,专擅朝政,挤兑司马氏的权力空间。
司马懿是何等样人物,他敢和三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一试高低,一决雌雄,而且还做到了势均力敌,司马懿是诸葛亮军事生涯中遇到少有的一位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敌人,连诸葛亮都十分佩服他的才能,诸葛亮在与司马懿的对决中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都要反复论证。
而自不量力的曹爽却没有把司马懿放到眼里,最初的交锋中曹爽看似占了上风,司马懿看似被逼得退归林下,殊不知这是司马懿采取以退为进的战略,表面不与曹爽争权,闭门“养病”,其实他是在等待时机、积蓄力量、伺机反扑。
这曹爽不懂得这其中的玄机,还沾沾自喜,他以为胜算在握,曹爽虽然是个大白痴,但对司马懿是否真病还是不放心,于是他就派亲信李胜前去探看司马懿的病情,谁知李胜更是个大白痴,他看到司马懿卧床不起,言语混乱,手脚不听使唤,李胜经过一番言语试探,他确认司马懿已经离死不远了。
讲山涛的作文

讲山涛的作文说起山涛,那可真是魏晋时期一位独特的人物。
山涛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没有什么显赫的背景,但他却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崭露头角。
山涛年轻的时候,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见识和抱负。
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各种学问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那会儿,他家境贫寒,连读书的灯油都得省着用。
可他呢,愣是借着月光,也要把书读下去。
有一次,他读书入了迷,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
月亮悄悄躲进了云层,四周一片漆黑。
他着急啊,心里想着这书还没看完呢,咋办?于是,他灵机一动,跑到外面,借着微弱的星光继续读。
那认真劲儿,仿佛这书里藏着全世界的宝贝。
成年后的山涛,步入了仕途。
当时的官场,那叫一个混乱,各方势力争斗不休。
可山涛就像一股清流,不随波逐流,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他当官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真心想为百姓做点实事。
有一回,当地遭遇了旱灾,粮食颗粒无收,百姓们饿得面黄肌瘦。
山涛心急如焚,他四处奔走,向上级请求开仓放粮。
可那些官员们,一个个只想着自己的乌纱帽,根本不理会百姓的死活。
山涛可不怕,他据理力争,甚至不惜得罪上级。
最终,在他的努力下,粮食发放到了百姓手中,救了无数人的命。
山涛在官场上的人缘也特别好。
他为人忠厚老实,对待朋友更是真心实意。
他和嵇康、阮籍等人是好友,经常一起饮酒作诗,畅谈人生理想。
他们的聚会,没有官场的勾心斗角,只有纯粹的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记得有一次,他们几个人相约在竹林中聚会。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微风轻轻拂过,竹叶沙沙作响。
山涛带来了自己酿的美酒,嵇康则弹起了琴,阮籍放声高歌。
他们一边享受着美景,一边交流着彼此的心得。
山涛笑着说:“人生得友如此,夫复何求!”那一刻,他们仿佛忘记了世间的烦恼,只沉浸在这美好的时光中。
然而,山涛的人生也并非一帆风顺。
在政治斗争激烈的时候,他也曾面临抉择。
是坚守自己的信念,还是为了保命而妥协?山涛犹豫过,彷徨过,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前者。
山涛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中彰显出了伟大。
【竹林七贤】——山涛

【竹林七贤】——山涛竹林七贤:山涛其实是优秀人才山涛字巨源,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入仕三十余年,官至司徒,位极人臣,《晋书》和《世说新语》记载:山涛在选人用人上眼光精准、堪称一流,在为人处世上清廉节俭、谨慎低调,当时的皇帝称他“道德为世模表”。
伯乐再生举无失才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山司徒前后选,殆周遍百官,举无失才,凡作题目,皆如其言,唯有陆亮,是诏所用,与公意异,争之不从,亮亦寻为贿败。
涛甄拔隐屈,搜访贤才,旌命三十余人,皆显名当时,人怀慕尚,风俗颇革。
山涛掌管选拔官吏重任十余年,前前后后选拔的官吏,几乎遍及文武百官,凡是经过他考察的官吏,都和他说的一样,只有陆亮是皇上下诏用的,当时山涛的意见和皇上不同,力争皇上也不从,陆亮不久也因为受贿被撤职。
在任冀州刺吏期间,深入民间,选拔了埋没的人才三十余人,皆享有声望,带动了民风的转变。
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
“绍平简温敏,有文思,又晓音,当成济也,犹先做秘书郎。
”“阮咸贞素寡欲,深思清浊,万物不能移,若在官人之职,必绝与时”。
简叹曰:“吾年几三十,而不为家公所知!”差额推荐和公开启奏是《山公启事》的特点,推荐嵇绍和阮咸的两则启事,通俗易懂,简练务实,堪称优秀公文。
山简感叹:“我年近三十,仍不为父亲所了解!”山涛推荐父亲被判刑的嵇绍、好酒有争议的阮咸以及前文提到的寒门人才,而不推荐自己的儿子山简,由此可见,山涛选官的过人之处表现为:标准为德才兼备,特别重视品行;知人善任,扬长避短;不拘一格选人才,重视提拔被埋没的人才和寒门人士;在选人上不存私心。
这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实属可贵。
山涛不但独具慧眼,而且见识非凡。
直言反对皇帝的“偃武修文”政策,虽然意见未被采纳,但后来时势的发展,验证了他的远见,宰相王衍叹道:“山涛所论,与道暗和。
”淤泥荷花高山仰止在征召任命的用人制度下,山涛取得了“举无失才”的成就,这得益于他近乎圣人的个人素质。
竹林七贤山涛生平故事

竹林七贤山涛生平故事竹林七贤山涛生平故事山涛生于205年,卒于283年,是三国曹魏至西晋时期有名的政治家,是竹林七贤之一。
山涛自少时就卓尔不群,显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但是他宁愿掩饰自己的才能,隐居于乡间也不愿出仕。
所以,他到了四十岁,才开始做官。
山涛分析事物入情入理,有远见卓识,对于司马懿与曹爽之争也早有识度。
所以,他又归隐不问世事,免于遭受祸害。
知道司马师执政,他才再度出山,倾心归附。
山涛在地方做官时,治理有方。
他选拔隐逸的能人异士,四处探访贤人雅士,使他们都能闻名于世。
山涛因此而受到当地百姓的敬仰,使当地的风貌也焕然一新。
山涛不仅是一个造福百姓的好官,还是一个侍母极孝的孝子。
山涛曾因母亲年老,而向武帝请辞。
但是武帝并不应允。
山涛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继续不断地上表,武帝在无奈之下只得容许。
因山涛清贫俭约,武帝对他礼遇厚重,无人能及。
山涛年过七十之后,武帝再次下诏任命山涛,山涛无法推辞,只好勉强就职。
之后多年,山涛屡求逊位却依然不得恩准,在无奈之下才就职理事。
公元282年。
山涛位列三司。
可惜的是,时隔一年之后,山涛就因病去世了,享年七十九岁。
山涛的故事山涛与嵇康、阮籍的故事,还有一那么“我度为胜〞的故事。
山涛、嵇康和阮籍是莫逆之交,好得就像是一个人似的了,山涛的妻子韩氏见到后,觉得他们三人之间的交情似乎已经超过了一般的友情。
韩氏感到非常的奇怪,就问山涛这是怎么一回事。
山涛答复她说:“现在能和我成为朋友的也只有他们俩而已了。
〞山涛这样的答复,非但没能解答韩氏心中的疑惑,还令她感到非常的好奇。
于是,韩氏就对山涛说:“既然这样,我能不能也去见见他们。
〞过了没多久,嵇康和阮籍就又来拜访山涛了。
于是,韩氏就让山涛将二人留下来住宿一晚,并准备好酒菜来款待他们。
这一晚,韩氏为了看他们,不仅将隔在他们房间的墙给钻穿,并且是等到一宿将过之时,才回到卧室。
等嵇康和阮籍走后,山涛问及韩氏对此二人的看法,韩氏看着山涛,坦白地对他说:“你与他们相比,智慧和情趣真是相差得很远,但是凭你的见识去和他们交朋友还是可以的。
作文素材人物:古代六位狂放不羁的文学家

作文素材人物:古代六位狂放不羁的文学家素材人物:山涛+阮籍+潘安知己什么人:山涛是西晋时期的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什么事:他从小孤贫,少年时就显现出卓尔不群的气度。
平时喜好研究老庄哲学,一直隐居乡里,不显露自己的志向和才能。
山涛为人厚道,侍母至孝,待友真诚。
他与嵇康、阮籍等名士都是好友,彼此志趣契合,为莫逆之交。
他曾经因为举荐嵇康做官而惹恼旧友,收到了一封辞色严厉的绝交书。
后来嵇康获罪,他却不计前嫌,将其子嵇绍抚养成人。
什么点:嵇康与山涛的友情被传为千古佳话,向来为后世所津津乐道。
他们曾经互为知己,又一度公然决裂,对于“任性”的好友,温厚的山涛心中却有着最深的懂得。
出仕什么人:山涛是西晋时期的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什么事:他所处的魏晋是一个风雨如晦的时代,除了黑暗便是动荡。
山涛信奉着一种与“竹林七贤”的其他人都迥然不同的处世之道——积极出仕,兼济天下。
他就像一个智慧的长者,身上有着道家的风范,清谈、饮酒、作诗,他样样在行,明明可以做高风亮节的隐士,但他偏偏还有造福百姓的志向。
什么点:乱世官场像个大染缸,有人置身其中就丧失了良知、丢掉了底线,山涛却身体力行地证实了“出淤泥而不染”的可能。
他为官数载,造福一方,深受后世敬仰。
伯乐什么人:山涛是西晋时期的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什么事:他品德高尚,名声在外,曾力保司马炎即位。
登基之后,司马炎格外倚重他,可山涛并没有恃宠而骄,而是始终保持着谦逊高洁、不慕名利的本心。
每逢官位有缺,山涛总是提前选出几名备用官员,从人品到才能一一进行甄别和考量,并写下详细的评论,然后再按照天子的意思来举荐贤才。
什么点:后来这些文字一经传开,百姓人人称颂,更将其辑录成册,称为“山公启事”。
乱世风云里,有人独善其身,自然就有人想兼济天下,山涛选贤举能、广荐贤才,不仅是优秀政客的代表,更是少有的伯乐。
叛逆什么人:阮籍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
什么事:他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
作文素材之竹林七贤

高考写作素材之“竹林七贤”(四)成品展示正义的选择(02年高考全国卷)一片竹林,一把古琴,一个遥远的年代。
夕阳西下,那个坐在地上,对着夕阳弹琴的影子,赫然印人我的心扉。
他的琴声低沉而又高亢,快乐而又悲凉,流露出无限的孤寂。
他,一个孤高绝伦的隐士,一个丝毫未被遗忘的才子,在这夕阳下深深地体味人生……他内心的焦灼与热烈在这恬淡的竹林中丝毫没有消散,反而在这时起时落的琴声中得到完整的体现。
他静静地聆听着自己的琴声,感到无比的欣慰。
那是一曲几成绝响的妙曲:一个年轻的侠客,为报杀父之仇,一剑刺死了仇人——那个不可一世的国王,自己也毁容自刎。
听吧,高亢代表着刺客矢志不渝的决心,雄浑流露出毅然赴敌的沉勇,激荡显示了拼死战斗的壮烈,委婉透露出一丝的悲凉与赞叹。
这就是嵇康的《广陵散》,那绝世的《广陵散》。
嵇康是隐者,但他又是不甘沉沦,不屈地与司马集团斗争的战士。
他像一只卓尔不群、傲立鸡群的野鹤,又像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夕阳的余辉,把他的心照得如同明镜:欲隐而不能隐,欲退又不能退的境遇,使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
他本可以选择退而自全,但文人的良知告诉他不能违背正义。
他蔑视权贵,带着一丝嘲讽的口吻问钟会:“何所闻而来?何所闻而去?”为了这种正义,他可以抛去一切:名与利,甚至于生命和友谊。
那篇《与山巨源绝交书》不是最好的证明吗?尽管人生短暂,他不知何时能看到司马氏的没落,然而,他还是义不容辞地卷入了朋友吕安的风波。
他本来想什么事都不问,只打他的铁,种他的菜,可是却有人用卑鄙的手法来从他身边夺走帮他种菜的人,他再也不能沉默了,于是他选择了正义,站在了被告一边,自己也成了被告。
刑场上,他最后一次弹响了《广陵散》,无数的人被他的琴声所感动。
而你可知道向秀的思念?夕阳西下,他的小车经过你旧时的小屋,一切如旧,竹子依旧翠绿,夕阳依旧把它的余辉洒满整个庭院,只有那个对着夕阳弹琴的影子,却为何不见?那首感人至深的绝响为何不闻?向秀的孤寂,更向何人说?只有那晚来的凉风夹带着辽远的笛声,吹过残败的墙垣,呜呜作响,似乎在回答他的心语。
高考作文素材竹林七贤

高考作文素材竹林七贤嵇康(_3-262),字夜叔,安徽宿县西南三同魏桥县人。
嵇康早年丧父,家境贫寒。
然而他依然励志勤奋,甚至学到了很多。
他精通文学、玄学、音乐等。
曾官拜中三大夫,世界上又叫‘季中三’。
嵇康作为魏晋时期的著名学者,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一)人物简介为了避开曹魏政治斗争的锋芒,竹林七贤离开京城,前往杨珊隐居。
当时,他与阮籍、单涛、向秀、刘玲、阮咸、王戎等有着密切的交往,经常有几个人到竹林中游览,被称为“竹林七贤”。
蔡波嵇康年轻时聪明好学,但他傲慢任性,远离他人。
这个性格深深影响了他的行为。
史书上说他巫师少,博览群书,自学成才,学识渊博。
他热爱音乐,弹古琴的技术非常高明,是当时的主角。
嵇康的书法也很有名。
造诣很高,“如抱着琴半醉,睡得很香。
鸟若翱翔,群群散。
”他的诗也可以叫大家。
嵇康爱趁热打铁。
铁店在后花园一棵枝叶繁茂的柳树下。
他画了一个山泉,在柳树周围建了一个小游泳池。
当他厌倦了铁,他跳进游泳池泡了一会儿。
我遇到的人要么夸他“笨手笨脚,思路清晰”,要么夸他“顺风顺水,高高在上,被许吸引”。
由此可见其对生活的潇洒态度。
嵇康饮酒嵇康饮酒在当时也很有名。
醉了,可以忘记这个世界,解除现实矛盾的纠缠。
嵇康不仅喝酒,还写《酒会诗》,诗与酒的交融,让人觉得酒里有诗,诗里有酒。
嵇康饮酒很有节制,从不过量。
他说:“酒是什么颜色的?今天不尴尬:歌说,酒色干。
”另一方面,嵇康也知道喝酒逃避现实是暂时的,因为他终究会醒过来。
所以这不是彻底摆脱的办法。
嵇康带嵇康吃了一种药,叫“乌石散”,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五石散的基本成分可能是五种药物:钟乳石、石硫、白石英、紫应时和赤石脂。
此外,还添加了一些其他药物。
嵇康吃药一方面是为了达到“化弱为强”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缓解政治环境带来的精神压力。
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精神上的稳定,反而造成了他的性格扭曲。
吃药让他性格火爆,越来越强。
面对诸多矛盾,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历史上的山涛是谁

历史上的山涛是谁山涛是三国曹魏至西晋时期的名士,是竹林七贤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山涛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山涛的简介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年四十,始为郡主簿。
司马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
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
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
未几,卒,谥曰康。
山涛前后选举百官都选贤用能,在武帝下诏罢除天下兵役时,认为不应该废除州郡武备。
山涛著文集十卷,《全晋文》录入五卷,有《表谢久不摄职》、《表乞骸骨》、《上疏告退》等。
历史上的山涛生平山涛的父亲山曜,官至宛句县令。
山涛早年丧亲,家中贫困。
少年时即有器量,卓尔不群。
喜好《庄子》、《老子》,常隐居乡里,掩盖自己的志向才能。
与嵇康、吕安为友,后又遇阮籍,常在一竹林中交游,志趣契合,为莫逆之交。
嵇康后来因得罪司马氏而被治罪,临死前对儿子嵇绍说:“有巨源在,你就不会孤独无靠了。
”山涛四十岁时才入仕途,最初担任郡里的主簿、功曹及上计掾。
后被举为孝廉,又被州里征辟为河南从事。
一次,山涛与石鉴共宿,夜里起来用脚踢一下石鉴,对他说:“现在是什么时候,你还在睡!知道太傅(指司马懿)称病卧床是何用意吗?”石鉴回答说:“宰相多次不上朝,给他个尺把长的诏书让他回家就是了,你何必操心呢!”山涛说:“咄!石生不要在马蹄间来往奔走啊!”于是丢弃官符而去。
公元249年(正始十年),司马懿果然发动高平陵之变,诛灭了曹爽集团,山涛于是归隐不问世事。
山涛的从祖姑山氏是司马懿夫人张春华的母亲,因而可以见到司马师,司马师说:“当世的吕望是想做官吧!”于是命司隶校尉举山涛为茂才,授任郎中,又转任为骠骑王昶的从事中郎。
很久以后,被拜为赵国相,迁为尚书吏部郎。
东晋竹林名士山涛

东晋竹林名士山涛
山涛,字巨源。
晋代吏部尚书,为“竹林七贤”之一。
比其余六贤中最年长的阮籍大5岁,比嵇康大18岁。
某天,嵇康和阮籍去山涛家做客,山涛妻便积极动员山涛留宿他们,还准备了酒肉,任由他们喝酒聊天。
为了一窥两位的言谈风姿,韩氏表现得尽是疯狂,把自家的墙凿了个洞不说,还一直看到天亮才意犹未尽地返回卧室。
第二天,山涛问起韩氏的观感:“经过你一晚上的观察,我跟那两位可有一比吗?”韩氏直白地说:“要论才智情趣,你跟他们交朋友算是高攀了。
”山涛一听,就有点坐不住了。
韩氏瞥了他一眼,补充说:“不过,你也不是一无是处的,要说见识气度,还勉强有得一比。
”山涛总算找回了一点心理平衡,松了口气得意地说:“那绝对是,他们俩也觉得我气度略强一些。
”
的确,与其余六贤相比,山涛少了份不羁狂态,却多了份内敛持重。
当时人认为山涛“以器重朝望”“在事清明,雅操迈时”,“见山巨源如登山临下幽然深远”这一点,也从其行事中得到验证。
司马师当政时,山涛任职尚书吏部郎,后来升迁。
山涛富贵后不忘本,推荐嵇康担任尚书吏部郎。
令山涛始料未及的是,嵇康并不领情,以一纸《与山巨源绝交书》宣布断绝
与山涛的往来。
莫问嵇康初衷如何,此举无异于甩了山涛-记耳光。
山涛并未衔恨还击,始终保持缄默。
嵇康被杀后,山涛担当起“教父”的角色,将其子嵇绍抚养长大。
山涛为官三十余年,宠辱不惊,始终以清廉简约安身立命,从不收受他人的礼物。
后有“悬丝尚书”的故事。
最终,在太康四年(283),以79岁高龄辞世。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竹林七贤”之山涛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竹林七贤”之山涛五.山涛:一盆晃晃悠悠的温水好朋友前面已经提到:山涛推荐好朋友嵇康来洛阳做官,没料到“好心没好报”,人家嵇康不但不领情,还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让山涛非常难堪。
就因为这篇绝交书,从此人们对山涛“另眼看待”。
他走在洛阳的大街上,人们迎面热情地与他打招呼,可是扭脸就说他不够哥们儿。
其实这有点不公正,洛阳市大河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郑贞富说:这是一个误会。
郑贞富说,早就有人提出《与山巨源绝交书》可能是嬉戏之作,是“竹林七贤”哥们儿之间开的一个玩笑,竟然被后人很认真地当成了佳作。
结果,人们褒扬嵇康而贬低山涛,使这个“历史定论”一直延续下来,造成了一桩“冤案”。
还有一种说法:嵇康写这篇文章,表面上看是与山涛绝交,是与山涛划清界限,实际上却是为了保护山涛,不让山涛受到朝廷的迫害,可谓用心良苦。
所以,嵇康临死前,才放心地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山涛,而山涛最终也推荐嵇康的儿子踏上了仕途。
此种默契,别人有所不知,这两人却心知肚明,足见两人的友谊之深厚。
那么,历史迷雾背后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竹林七贤”中,嵇康和山涛都很有“社会背景”。
嵇康与曹魏集团是姻亲,山涛与司马氏集团是姑表亲,当司马氏集团与曹魏集团展开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时,两个好朋友的关系,就不可能不因为“社会背景”而蒙上一层阴影,但以两个人的交情而言,绝对不可能轻易就绝交。
魏明帝曹临终托孤,把齐王曹芳托付给曹爽和司马懿。
曹芳即位后,曹爽和司马懿一直暗中较劲。
曹爽结党营私,专擅朝政,挤对司马氏的权力空间。
司马懿则以退为进,称疾归养,暗中积蓄力量,伺机反扑。
司马懿的夫人是山涛的表姑,因为这种亲戚关系,当时任河南从事的山涛经常去司马懿家。
当他发现司马懿并非真生病,就看出了政治局势暗藏的玄机。
一天夜里,他和同僚石鉴同宿一室。
半夜里,山涛忽然被惊醒,他越想越怕,就推醒了石鉴,对他说:“现在是何等形势,你居然还睡得这样香甜!你知道太傅司马懿为何呆在家里吗?”石鉴却满不在乎,依旧安睡。
竹林七贤——山涛

竹林七贤——山涛11物流1 郑佩琪2011070133这个寂寞者,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被文化人所轻漠着的,一千多年前,他寂寂无语,一千多年后的这个夜,我用复杂的眼光去探访在书籍中记载着的他的点点滴滴。
他,便是山涛。
山涛,字巨源,晋代吏部尚书「竹林七贤」之一。
书称其少时丧父而处贫寒,但却已然颇有器量,卓然不群。
性喜道家之《老》、《庄》,常掩其锋芒而自晦。
作为一个文化人,他渴望着心性的自由、生活的从容、生命的充实。
他生性喜爱《老子》、《庄子》,常常有意掩盖自己的锋芒,不让人知。
他和嵇康、吕安等人很要好,后来又遇到阮籍,就结交成竹林贤士,情投意合。
嵇康后来犯了罪,临刑前,对他儿子嵇绍说:“有山涛在,你就不会成为孤儿了。
”山涛对待嵇绍视同己出,甚至有过之无不及。
嵇康去世20年后,山涛顶着重重压力,举荐嵇绍任秘书丞,并毫无保留向他传授为官之道。
有一天嵇绍问山公进退的道理,山涛说:"我替你想了很久了,天地四季,还有消长变化,更何况是人呢?" 山涛真可谓把嵇绍“扶上马又送一程”,没有辜负嵇康的“托孤”之情。
后来京城又发生变乱,嵇绍跟随晋惠帝,出兵迎战于汤阳,不幸战败,敌人射矢如雨,嵇绍中箭死于皇帝身旁,血溅御衣。
事后,晋惠帝为了纪念嵇绍舍不得让人洗去御袍上的血迹。
历史往往和人开玩笑,当初嵇康为司马氏所杀,其子嵇绍却为了保护司马氏血洒疆场,不知嵇康如果九泉之下有灵的话,将要做何感想呢?他不同于阮籍、嵇康辈。
前者之父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闻名天下的大才子。
建安初避世隐居,曹操闻其名招至幕中为司空军师祭酒,尝于马上为曹操拟书信,孟德阅之再三竟不能增减一字。
而后者呢,为曹操嫡孙女长乐亭主之夫婿。
二人皆有着显赫家世,笼在金碧的贵气、沾附着泱泱不可企攀的皇权。
而山涛呢?他不过是一个贫苦的孤儿,这对于一个“少有器量”之人来说,注定他的人生路程要付出比其他人更大的努力,承受更多的艰辛。
他太需要一个平台了,一个能让众人知晓、了解乃至仰望的平台。
竹林七贤文章

竹林七贤之山涛:七贤中最普通的一个,却也是最清醒的一个每次一提到魏晋风骨,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竹林七贤。
而这七人之中,真正在后世名气最大的就是嵇康和阮籍,剩下的五人在历史上的名气远不如前两人。
在这七人之中,最为年长的便是山涛,可是背负骂名最多的也是山涛。
后世的许多人都觉得山涛随波逐流,他违背了竹林七贤不惧权势,不慕富贵的品质,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山涛的才华。
在他被自己的至交好友嵇康在文章中骂的狗血淋头之时,同时又是一位发掘了不少人才的好宰相。
01进退有度,远离官场其实纵观山涛的一生,他似乎就是这7人之中最为普通的那一个,不争强好胜,也没有过于自我的性格,无论是才智情趣,远不如嵇康和阮籍两人。
但是在山涛的身上,有一种风度,他活的很清醒,明确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
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世道早已经混乱不堪,没有明君的朝代,纵然有着过人才华,也势必是无人赏识的;即便是真的踏入仕途,又有几人能心怀大志,只是为了天下苍生,并非是为了争名夺利。
正因为时代如此,山涛这种波澜不惊的性格,才更加适合当时的潮流。
山涛在早些年读书的时候,接受的都是儒家思想,所以他一直在寻求着能够积极入世的机会。
古人之所以刻苦勤奋读书,就是为了考取功名实现心中大志,所以山涛的骨子中就是一个很传统的文人。
但是当他真正踏入政治舞台,却已经是不惑之年了。
40岁的年纪,也让他越发的谨慎、沉稳,他能够准确的察觉到政治的风向,能透过平静的表面,看到名利场上的波涛汹涌。
正是有这样的远见,他才能够在半夜熟睡之时突然惊醒,逃回老家以后,避开了那一场足够他丧命的政治斗争。
02结识好友,心怀大志也正是因为这次回老家,他暂时性的脱离官场,结识了嵇康等人。
尽管是初次见面,山涛也要比他们几个年纪大的多,但是很快就结成了关系亲密的好友。
他们在这一片竹林之中,饮酒写作,讨论趣味之事,这里远离政治场上的斗争,给山涛打造了一个可以暂时安放心灵的静谧之地。
只是远离朝堂的他,也确确实实还挂念着洛阳那边的消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竹林七贤”之山涛五.山涛:一盆晃晃悠悠的温水
好朋友前面已经提到:山涛推荐好朋友嵇康来洛阳做官,没料到“好心没
好报”,人家嵇康不但不领情,还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让山涛非常
难堪。
就因为这篇绝交书,从此人们对山涛“另眼看待”。
他走在洛阳的大街上,人们迎面热情地与他打招呼,可是扭脸就说他不够哥们儿。
其实这有点不公正,洛阳市大河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郑贞富说:这是一个误会。
郑贞富说,早就有人提出《与山巨源绝交书》可能是嬉戏之作,是“竹林
七贤”哥们儿之间开的一个玩笑,竟然被后人很认真地当成了佳作。
结果,人
们褒扬嵇康而贬低山涛,使这个“历史定论”一直延续下来,造成了一桩“冤案”。
还有一种说法:嵇康写这篇文章,表面上看是与山涛绝交,是与山涛划清
界限,实际上却是为了保护山涛,不让山涛受到朝廷的迫害,可谓用心良苦。
所以,嵇康临死前,才放心地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山涛,而山涛最终也推荐嵇
康的儿子踏上了仕途。
此种默契,别人有所不知,这两人却心知肚明,足见两
人的友谊之深厚。
那么,历史迷雾背后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
“竹林七贤”中,嵇康和山涛都很有“社会背景”。
嵇康与曹魏集团是姻亲,山涛与司马氏集团是姑表亲,当司马氏集团与曹魏集团展开你死我活的权
力斗争时,两个好朋友的关系,就不可能不因为“社会背景”而蒙上一层阴影,但以两个人的交情而言,绝对不可能轻易就绝交。
魏明帝曹临终托孤,把齐王曹芳托付给曹爽和司马懿。
曹芳即位后,曹爽
和司马懿一直暗中较劲。
曹爽结党营私,专擅朝政,挤对司马氏的权力空间。
司马懿则以退为进,称疾归养,暗中积蓄力量,伺机反扑。
司马懿的夫人是山涛的表姑,因为这种亲戚关系,当时任河南从事的山涛
经常去司马懿家。
当他发现司马懿并非真生病,就看出了政治局势暗藏的玄机。
一天夜里,他和同僚石鉴同宿一室。
半夜里,山涛忽然被惊醒,他越想越怕,
就推醒了石鉴,对他说:“现在是何等形势,你居然还睡得这样香甜!你知道
太傅司马懿为何呆在家里吗?”石鉴却满不在乎,依旧安睡。
山涛连声叹息,
连夜起身,找地方隐居去了。
其实阮籍、嵇康也看出了当时的政治危机,相继辞官而去。
后来曹爽曾召
阮籍出山,阮籍推托自己有病,没有应曹爽之邀,第二年曹爽就人头落地了。
在曹爽与司马懿的权力斗争中,曹爽最初占上风。
但司马懿是何等人物?
他表面上不与曹爽争权,闭门装病,实则在耐心等待时机。
后来,司马懿果然
抓住机会,把曹爽杀了,自己独揽大权。
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
昭野心勃勃,很快废了曹芳,立曹髦为帝。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续专权,并把那个最先放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曹髦杀了,立曹奂当了傀儡皇帝。
后来司马氏终于篡夺了曹魏政权,在司马昭决定太子之位时,山涛一句
“废长立少,违礼不祥”,奠定了司马炎牢固的统治基础。
司马炎坐上皇帝的
宝座后,对山涛感恩戴德,自然要加以重用。
山涛当然也挺身而出,全心全意
给晋武帝司马炎“捧场”,他也顺理成章地官运亨通了。
娶了曹氏家族的长亭公主为妻的嵇康就不一样了,随着曹魏政权的土崩瓦解,他与司马氏统治集团自然有了“家仇国恨”。
尽管他不一定与当权的曹氏
家族合作,譬如曹爽当政时他就曾弃官隐居,但他绝对不可能再做司马氏集团
的官。
作为一代名士,当然会有不少人的眼睛盯着他如何选择,更何况他生就
一身傲骨,又岂能屈服于司马氏!
从这一点上说,两个人的选择都没有错。
但是,这种选择只涉及了两个好
朋友的“工作问题”,所以嵇康慷慨激昂地写就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可他
要绝交的不是山涛,而是以山涛来暗指当政的司马氏统治集团。
当然,嵇康和
山涛的“私人关系”没有丝毫的动摇,这也是嵇康死前将儿子托付给山涛的原因。
好丈夫
说到“托孤”,人们往往会想到刘备对诸葛亮的“白帝城托孤”,那种感
情是何等厚重,嵇康对山涛的“托孤”之情,同样体现了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且看嵇康最后对儿子嵇绍说的一番话:“巨源在,汝不孤矣。
”后来,山
涛对待嵇绍也确实像亲生父亲一样,甚至有过之无不及。
嵇康去世20年后,
山涛顶着重重压力,举荐嵇绍任秘书丞,把嵇绍“扶上马又送一程”,没有辜
负嵇康的“托孤”之情。
山涛和嵇康、阮籍等人的友谊是非常真诚的,他们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了
亲密无间的朋友。
山涛的妻子韩氏对他们这种“契若金兰”的关系感到惊奇,
就问山涛是怎么回事。
山涛感慨地说:“一结识就可以和我成为朋友的,只有
嵇康与阮籍这两个人。
”这更使韩氏好奇了,就想见识一下丈夫的两位朋友。
过了几天,嵇康、阮籍来看望山涛,韩氏劝说山涛留他俩在家中住下,并
准备了酒菜。
当晚,韩氏透过墙洞观看3人饮酒、畅谈,一直看到第二天早晨
都不忍离去。
事后,山涛问妻子对这两位朋友的看法,韩氏感慨地说:“你的
才能不及他们二人,应该向他们好好学习啊!”山涛说:“可他俩却认为我的
为人和才干值得他们学习,足见他们多谦虚呀。
”
彼此都认为对方值得自己学习,难能可贵!“竹林七贤”中,山涛年龄最长,他的妻子韩氏却让他向两位朋友学习,可见韩氏也是个“贤内助”。
最初
山涛家里很穷,到40多岁他才戴上官帽,但他对自己很有信心,他对妻子说:“你要暂且忍受这种饥寒交迫的生活,我将来会当大官,就怕你等不到那一天。
”韩氏对丈夫也很有信心,而不像朱买臣的妻子那样,受不了一时之苦,
坚持要“离婚”,结果落个“覆水难收”,悔恨不已。
山涛也很讲夫妻情义,
后来官做大了,仍不弃“糟糠之妻”。
山涛自信会当大官,说明他有判断力。
晋武帝司马炎一统天下后,就有点
忘乎所以了,甚至要“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山涛却对时局有清醒的认识,
他劝说晋武帝不得轻视军备,并大谈军备的重要性,大家认为山涛此论“乃天
下名言”。
可惜的是,他的话没有引起统治阶级足够的重视,后来天下真的乱
起来,因各地没有充分的军事准备,结果酿成大祸。
难怪西晋宰相王衍感叹:“山涛所论,与道暗合。
”
好官
山涛是有很多方面都值得称道的人。
在家里他是好丈夫,在“竹林七贤”
中他是好兄长,在一片混乱的西晋政坛上,他是难得的好官。
山涛40岁才踏入仕途,官运来得够迟了,但当他闻到政治斗争的血腥之后,就想隐居不仕。
司马氏夺取政权后,他应召入仕,曾辅佐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成为司马氏集团的得力助手。
司马炎称帝后,任命山涛为大鸿胪,加
奉车都尉,晋爵新沓伯,后又出为冀州刺史,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职。
他的官职越来越大,权力也越来越大,但他一直很清醒,多
次以老、病为由辞官,无奈皇帝不许,还将他的官职升为司徒。
直到77岁时,在他反复上表苦辞之下,晋武帝司马炎才答应让他回家休息。
过了两年“隐居”生活后,他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山涛性情不急不躁,办事稳稳当当,晋武帝司马炎对他非常信任,即使有
人告山涛的状,他也不信。
山涛任吏部尚书时,为朝廷选拔人才,每次一有官缺,就拟定备选官员数人,由晋武帝选用。
晋武帝所选之人,往往不是山涛所
推荐的人,有人就责备山涛选官不够慎重,甚至说山涛不具备选官的能力。
深
知山涛为人的晋武帝,知道这是谗言,依旧让山涛来选官。
后来的事实证明,
山涛所荐官员,办事都很勤勉,有才干,众人这才服了山涛的眼力。
山涛步入官场后,一向有长者风范,不与同僚相争。
司马昭手下有3名得
力干将:钟会、裴秀、山涛。
裴秀与钟会争权夺利,互不相让。
而山涛总是站
在公平的立场上,平心静气地从中调停,让两人能够和平相处。
虽然钟会和裴
秀彼此互不相让,但对山涛不仅不怨恨,还非常佩服。
除此之外,在当时混乱
的党派之争中,他不仅不拉帮结派,还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化解矛盾,对稳定政
局起了很大作用。
山涛做官,有廉洁之风。
当时有个县令,任职期间大肆搜刮民财,因为担
心别人告发,就向许多居于要职的官员行贿,试图“花钱买平安”。
当然,这份厚礼也送到了山涛的府第,他送的是百斤丝绸。
山涛不露声色
地收下之后,命人把丝绸包好,贴上封条,吩咐谁也不准动用。
后来那个县令
案发了,不少官员被牵连。
问到山涛时,他从从容容地把封存的丝绸取出来,
只见上面积满了尘土,封条上记载着哪年哪月、何人所送,一切写得清清楚楚。
“竹林七贤”是个隐士小团体,后人常常以山涛入仕做官而对这个小团体
有非议。
实际上,把山涛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看一看,在他30多年的官场
生涯中,他对社会的贡献,远比醉卧竹林要大得多。
他为西晋王朝选拔了大量
人才,对自己约束很严,不受贿赂,这在当时污浊的政治背景下,犹如清风一缕,对后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说完山涛,再看阮咸。
这阮咸,是阮籍的侄子,也是竹林七贤之一,故事
虽少,却是一位乐坛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