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汇总
中考语文总复习-词语(成语)及运用-

中考语文总复习:词语(成语)及运用|
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对于词语的考查,主要偏重于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分辨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感情色彩,并能能够根据语言环境正确使用词语。
中考中所考查的词语,往往是两音节的或者是成语。
分值往往在四到六分。
对于词语的考查,可以在语文基础知识中进行,也可以在阅读中进行。
词语是我们学好语文的基础。
在写作当中,我们同样会用到词语。
词语掌握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作文水平的高低。
对于词语的识记,同学们要尽可能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来揣摩和理解词语的意义。
同学们应该总结教材中每一篇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要复习词语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掌握课文中常用词语的书写;
2、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并能根据语境进行揣摩,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
3、能根据语境需要正确选用词语,并能根据语境辨析词语(或成语)运用的正误;
4、能根据语境准确、得体、连贯运用词语(或成语);
5、能根据语境正确运用关联词。
(一)正确理解词义词有单义和多义之分。
单义词大多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科学术语、外来词和新造词。
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
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
一个多义词不论它的义项有多少个,其中必有一个是本义,其它的意义是从这个本义发展变化而来。
意义发展变化的途径有两种:引申和比喻。
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因此引申义与本义在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
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
感谢您的阅读!。
中考必考成语及解释

中考必考成语及解释
1. “首当其冲”,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比如,战争一爆发,前线的士兵们可就首当其冲咯!
2. “脍炙人口”呀,是说诗文或事物被大家赞美和传颂。
像那首经典的歌曲,不就是脍炙人口,人人都会唱嘛!
3. “通宵达旦”,就是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
还记得那次赶作业,我可是通宵达旦才完成的呀,累惨了!
4. “小心翼翼”,形容非常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就像弟弟捧着他最爱的玩具,小心翼翼的样子,真可爱!
5. “焕然一新”,意味着面貌变得崭新。
哇,你看那间重新装修过的房子,简直焕然一新了呢!
6. “迫在眉睫”,表示情况十分紧迫,就在眼前。
中考马上就到了,复习可真是迫在眉睫啦!
7. “津津有味”,是说对事物很有兴趣。
他看那本小说看得津津有味,连饭都顾不上吃。
8. “莫名其妙”,就是让人搞不明白,很奇怪。
这人突然就发火了,真莫名其妙啊!
9. “不耻下问”,是说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学习孔夫子,不耻下问才能有进步呀!
我觉得这些成语在中考中真的很重要,大家一定要好好掌握呀!。
中考语文总复习积累与运用专题 词语理解与运用(包括成语)

词语理解与运用(包括成语)成语运用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曾几何时] 指时间没过多久。
不能理解为“不知什么时候”。
[不以为然] 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之意)。
不能理解为“不放在心上或不屑一顾”。
[不知所云] 不知说的是什么,指语言混乱或空洞,它指的是说话人。
易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不忍卒读] 形容文章悲惨动人,重在悲。
不能理解为“文章的好或坏”。
[目无全牛] 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
不能理解为“缺少整体性、系统性”。
[感同身受] 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蒙受恩惠一样。
现常被用于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如同亲身经历过一样。
[雅俗共赏] 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不足为训] 指不值得作为遵循或效仿的法则。
不能理解为“不值得作为教训”。
[求全责备] 指对人对事苛求完美。
不能理解为“对人的责备”。
[差强人意] 指勉强能使人满意。
不能理解为“太差劲”。
[不刊之论] 指不可更改的言论。
不能理解为“不能刊登的文章”。
[文不加点] 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
不能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
[耿耿于怀] 形容有心事不能忘记。
不能理解为“对人怀恨在心”。
[噤若寒蝉] 形容不敢作声。
不能理解为“冷得不能出声”。
[具体而微] 形体具备而规模较小。
不能理解为“事物具体而细小”。
[对簿公堂] 指公堂上受审。
不能理解为“告上法庭”。
[马革裹尸] 形容军人战死沙场的无畏气概。
不能理解为“因生活贫困,死后下葬很可怜”。
[登堂入室] 比喻造诣高深的程度。
不能理解为“步入屋室”。
[形影相吊] 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不能理解为“彼此关系好,常相伴(形影不离)”。
[望其项背] 形容赶得上或比得上。
不能理解为“赶不上或落在后面”。
前面常加否定词,如“难以望其项背”。
[置若罔闻] 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
形容不重视、不关心。
不能理解为“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置之度外)”。
[振聋发聩] 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初中语文常用成语归纳及用法解析

初中语文常用成语归纳及用法解析1.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
常用来形容妇女打扮得十分艳丽。
2.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
已:停止。
3.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4.黯然神伤:形容心中伤感,情绪低落。
5.故弄玄虚:本意是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6.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
7.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
8.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自己来的客人。
速:邀请。
9.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
鼎:古代一种三足两耳的锅。
沸:水开。
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
10.置之度外:不把它放在心上。
度:考虑的意思。
11.流光溢彩:形容色彩丰富,光亮夺目。
12.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迹:足迹。
罕:稀少。
13.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
形容没有主见。
14.奔走相告:一边奔跑,一边告诉别人。
15.一张一翕:形容呼吸时一张一合。
16.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17.相映成趣:互相衬托。
18.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19.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怀:心。
20.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21.炉火纯青:形容技艺达到了巧妙的境界。
22.手足无措:形容行为慌乱或没有举措应付。
23.猝不及防:事情突然袭发生,来不及防备。
24.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觑:看25.饥肠辘辘:形容非常饥饿。
26.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7.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28.碌碌无为:平庸,没有特殊能力。
29.血雨腥风:指战争的可怕与残忍。
30.取XXX:即舍生取义,取:选取。
义:正义。
31.敝帚自珍:比喻工具虽然不好,自己却非常珍惜。
敝:破旧。
XXX:贵重爱惜。
32.XXX地:把天空当作幕,把大地当作席。
33.天壤之别:比喻差别极大。
壤:地。
34.弹指而过:形容工夫过得很快,弹一下手指头就过了很多年。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词语、成语运用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词语、成语运用一、课标解读1.正确理解并运用常用词语。
了解词语的基本含义,在语境中合理运用词语,是语言表达运用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基础。
因此,词语运用一直是各省市中考题中必考的考点之一。
近年来各地的考卷上,“词语”这一考点呈现出新的走向:命题时多选用课文语句或时鲜语料,题型一般涉及语境释词、语境运用、词语辨析等考查角度;对词语语境义的探究成为一个热点;在“候选”词语的选择上,那些具有特别内涵的词语更受青睐。
2.正确理解并运用成语。
辨识成语使用的正误,结合语境理解成语,是常见的考点。
成语具有言简意赅,意蕴丰富的特点,承载了悠久的汉文化底蕴。
成语的运用要建立在对成语的正确理解之上。
除了要把握它的正确含义外,还要结合语境从感情色彩、对象搭配等方面考虑,仔细推敲辨别。
二、考点突破(一)考点梳理考点一:词语解释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格物:探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B.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恪尽职守: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C.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看着令人叹气,不想再看下去了)D.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温馨提示】结合语境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这是正确使用词语的前提。
脱离开语言环境,单纯的解释词语,已经被摒弃,代之的则是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解释,我们称之为“动态解词”。
词的含义受语境的制约和影响,同一个词,由于语境不同,意思也不一样。
在新的语境中,会产生新的意思。
正确使用词语要结合语境,弄清它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深层含义和特殊意义等内容,才能做到正确使用。
其实,词语考查的解题思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能够结合词语本义来分析具体的语境义及其变化,就可以大大提高自己快速回答的准确率。
中考语文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知识点总结考点检索:1.词语的解释与运用。
2.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和关联词的辨析与使用。
3.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4.成语的辨析与运用。
5.敬辞与谦辞的正确运用。
6.新生词(网络词)的评价,辨析及运用。
方法点拨:1.词义理解结合语境,运用定义法、描写法、比喻法、同义解释法、反义解释法、翻译解释法等方法对词语进行解释,解释词语要做到词不离句,表达贴切、语句通顺等。
2.同义词辨析(1)从词义的轻重程度上辨析。
例如"蔑视"比"轻视"意义要重一些,"批判"比"批评"要重一些,"监禁"比"拘留"更重一些。
(2)从词义指称的事物范围大小来辨析。
如"时代"和"时期"都指"一段时间",但"时代"所指的范围大,多指历史上以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段时间。
"时期"所指的范围小,多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段时间。
(3)从搭配习惯的不同辨析。
例如"交流""交换"都指双方各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对方,但"交流"习惯上多同"思想""经验"等含义比较抽象的词语搭配;"交换"习惯上多同"礼物""产品""资料"等含义具体的词语搭配。
(4)从感情色彩上辨析词义的不同。
如"团结""结合""勾结","鼓舞""鼓动""煽动",这两组词语中,第一个是褒义词,第二个是中性词,第三个是贬义词。
3.同音词辨析要学会联系句子理解词义,从意义上加以区分。
中考复习: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汇总

• 全校同学目不暇接地聆听着科学家精彩的 学术报告。
• 辨析:“美轮美奂”中,“轮”是高大的 意思。“奂”:众多。这个成语形容高大 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此句中用来赞美 “花鸟虫兽、人物形象”,属于对象误用。
解题指导
• 古人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 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 栋。
•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它与前面的 “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 的行为无从搭配,属于用错对象。
解题指导
• 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 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 “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 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 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
错误6:重复用语
• 一个让人看不懂的店名,能招徕顾客吗? 其实,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 “大方”是指某种专长的人。整个词语的 意思是被内行的人笑话,前面不能再加 “让人”。
谦辞(只能自己说自己)
• 蓬荜生辉、 敝帚自珍、 抛砖引玉、 贻笑大 方
• 无功受禄、 信笔涂鸦、 一孔之见、 才疏 学浅
• 挂一漏万、望尘莫及、不足挂齿、 洗耳恭 听
敬辞 (自己说别人或者说对方)
• 高抬贵手、 不吝赐教、 鼎力相助、 高朋满 座
• 大材小用、 率先垂范、 虚怀若谷、 虚座以 待
下列成语是褒义词,不可贬用:
• 拭目以待、神机妙算、名不虚传、 • 凤毛麟角、洋洋大观、沁人心脾、 • 沁入肺腑、别有天地、蔚然成风、 • 有头有脸、有口无心、从容不迫、 • 集腋成裘、来日方长、置之度外。
解题指导
• 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 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 栩栩 如生,美轮美奂。
滔滔不绝
中考语文总复习: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课件

D .由希腊引发的欧债危机迅速蔓延到欧洲其他国家,但我们有
理由相信,只要相关各国共同努力,攻坚克难,定会迎来柳暗花明 的一天。
思路点拨
A 中“世外桃源”符合具体的语境,很有些“桃源 ”的韵味。B中用“声情并茂”来形容朗诵也是适合 的。D中“柳暗花明”没有用原意,而用了克服困难 后的美好前景,用在这里是准确的。关键是C中,“ 百废俱兴”是说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而 句中强调的是“重建工作千头万绪”,意味着还没 有兴办起来,成语用在这里是欠妥,用“百废待兴 ”更合适。
我们可以“去同存异”,把不同的字分别组词加以
区分,如“留恋”与“留念”:“恋”可组词“眷 恋” ( 多指依依不舍之情 ) ,“念”可组词“纪念” (
多用于临别馈赠) 。“传诵”与“传颂”:“诵”可
组词“诵读”,“颂”可组词“颂扬”。
解题技巧 5.理解新生词语(包括网络词、外来词等)。 如:网民、扶贫、放心肉、雷人、给力、豆(逗)你玩
解题技巧 7.从前后词语的搭配习惯来辨析。 有些实词在句中作谓语或宾语,辨析选择时,就要 看该词与句中前后词语是否搭配。如“保持”与“ 维持”两个词虽然都有保持原状、不让改变的意思 ,但搭配习惯不同。前者常与“整洁”“传统”“ 联系”等词搭配;后者常与“纪律”“现状”“秩 序”等词搭配。
解题技巧 8.从词性和语法功能上区分。 词义相近或相同,但词性不同的词语在句子中所作 的成分也不同。如“勇敢”和“勇气”,“勇敢”
主要题型有:①选择题;②结合语境或根据释义写
出相应的词语;③结合具体语境解释句中词语;④ 选用词语进行语段描述。 这一考点中所涉及的词语大多是语文课本和日常生 活中出现频率高且又容易出错的常见词语。值得注
中考复习积累与运用之成语的正确应用

中考复习积累与运用之成语的正确应用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
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
妙手回春:指医生医术高明。
如坐针毡: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主要指盼望亲人归来,不能目送亲人远去。
断壁残垣:形容残败的景象,不能用于施工现场。
言行相顾:指言行不互相矛盾。
芒刺在背:形容内心惶恐,坐立不安,主要指内心感受。
天伦之乐: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
泛指家庭的乐趣。
奄奄一息:只剩下一口气。
形容临近死亡。
不指劳累。
一泻千里:多指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流畅。
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等待被杀。
指不作抵抗而等死。
束手无策:像捆住了双手,没有一点办法。
持之以恒:长久坚持下去。
不能和“坚持”连用。
遮天蔽日: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乐此不疲: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
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心如铁石:比喻心肠硬或意志十分坚决。
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鸡犬不宁:形容骚扰得厉害,贬义词。
蹑手蹑脚: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顶礼膜拜:虔诚地跪拜,贬义词。
张皇失措: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贬义词。
鳞次栉比: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褒义词。
转弯抹角: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接不坦诚。
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大庭广众: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重点是“模仿”。
微不足道:指人的力量、贡献或事物的数量、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长途跋涉: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不能用于乘火车、出租车等交通工具。
穷愁潦倒:形容读书人境遇困苦,意志消沉。
不能用于出现暂时的经济困难。
鸡零狗碎:形容事物零碎细小,不成系统。
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循环的规律。
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不能用来描绘秋色。
根深蒂固:一般比喻思想顽固。
低眉顺眼: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情。
中考攻略: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中考攻略:成语的理解与运用中考攻略:成语的理解与运用中考复习最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
指导复习的教师,应给学生一种乐观、镇定、自信的精神面貌。
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一步地前进,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语文复习。
【考点解读】对成语运用的考核,是中考的一个典型考点,它体现了考生的积累和运用能力,其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①正确理解与运用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成语;②辨析常用成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③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和所携带的故事意义;④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辨析常用成语的感情色彩;⑤根据具体的语境意义写出成语,理解成语中加点字的含义。
考查的依据主要是在学生所学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成语,试题载体主要来自于课外。
【题型分析】成语考查的题型主要有三种:①书写题:根据拼音写出成语中空缺的汉字,②选择题:从不同的选项中选出运用成语正确或错误的一个选项,③主观运用题:用指定的一个成语造句或用指定的几个成语围绕一个中心写语段。
【试题探究】一、准确识记成语成语是在长期使用中逐渐形成的,是约定俗成的产物。
其词型固定,词义也相对稳定,每一个字不得任意换用和增减。
所以,要求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准确牢记成语。
例1 (20xx娄底)先将成语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或更正错别字后的正确字写在括号内,再用正楷或行楷把成语抄写在田字格里。
忍俊不jīn( ) ch紫嫣红( ) 言简意该( ) 不屑置辨( )二、根据解释写成语成语也有意义相近的`现象,但在一定的语境里,一个意义解释往往只对应一个成语。
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对成语非常熟悉,即要记住成语又要理解其意思。
例2 (20xx恩施)根据句中画线部分的意思,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成语。
(1)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啊!( )(2)他说了。
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声震提供的中考语文复习,是我们精心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大家能够合理的使用!。
初中语文总复习专题词语成语理解和运用

初中语文总复习专题-----词语(成语)理解和运用————————————————————————————————作者:————————————————————————————————日期:初中语文总复习专题——词汇一、常见的中考考点:词汇知识的考核包括词语的理解运用和词类知识。
(一)词语的理解运用:(1)掌握教材涉及的常用词语,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会运用。
(2)掌握释词的常用方法:①描述性解释②用熟悉的同义词解释③辨别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④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语境义(3)能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深层含义。
(4)能辨析同义词和反义词。
(5)能结合具体语境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辨析褒义词贬用或贬义词褒用现象。
(6)正确理解成语含义,注意成语结构的固定性。
(7)会适当地选用词语,会欣赏品析词语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
(二)词类知识。
关于词的分类,近几年多数省市已定为只学不考内容,只作一般了解即可。
二、知识要点复习:(一)掌握课文中常用词语的书写;(二)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并能根据语境进行揣摩,理解词语的拓展义;(三)能根据语境需要正确选用词语,并能根据语境辨析词语(或成语)运用的正误;(四)能根据语境准确、得体、连贯运用词语(或成语);(五)能根据语境正确运用关联词。
三、词语辨析步骤:(求同存异原则、最优原则、色彩辨析原则)1.从意义方面来辨析A、词义的轻重不同:如“激动”比“感动”更急剧,更强烈。
B、词义着重点不同:如“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
“狡辩”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猾”就是歪曲事实,狡猾的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
C、词的范围大小不同:如“战争”、“战役”和“战斗”范围由大到小。
2.从色彩方面来辨析A、感情色彩不同:如“爱护”是褒义词,“庇护”是贬义词。
类型概念举例褒义词带有赞许、肯定、喜爱、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秀壮丽谦逊刚强贬义词带有贬斥、否定、厌恶、鄙视等感情色彩的词笨奸诈卑劣渺小中性词不带褒贬感情色彩的词结果状况配合方法B、语体色彩不同:如“出租车”适用于书面语,“的士”适用于口语。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成语理解和运用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成语理解和运用初中易错成语望文生义1.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2.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3.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4.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5.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6.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7.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8.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
9.弹冠相庆:指旧社会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10.久假不归:长期地借用,不归还。
11.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12.数典忘祖: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13.大动干戈: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14.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15.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
16.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丢失。
也比喻消息传得极快。
17.进退维谷:形容进退两难。
18.如坐春风: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
19.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20.间不容发:形容情势极其危急。
21.祸起萧墙:指祸乱从内部发生。
22.炙手可热:形容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23.一衣带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24.下车伊始:比喻带着工作任务刚到一个地方。
25.开门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26.水清无鱼: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27.盲人瞎马:比喻盲目行动,后果十分危险。
28.独步天下:天下没有第二个。
30.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
有时也指一言不发。
31.不可理喻:指"无法用道理使之明白"。
32.不名一文:名,占有。
连一文钱也没有。
形容人贫穷到了极点。
33.不忍卒读:形容文章悲惨动人,重在悲。
不能理解为"文章的好或坏"。
34.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之意)。
不能理解为"不放在心上或不屑一顾"。
【名师整理】中考备考常用高频成语大全含解释

中小学高频考试成语大全整理(含解释)交口称赞——众口同声赞誉。
渐入佳境——原指甘蔗从上往下吃,越吃越甜。
后用以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味日益浓厚。
举足轻重——一抬足就影响两边分量的轻重。
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
形容所处地位重要,足以左右局势。
举案齐眉——案:古时有脚的托盘。
汉代梁鸿的妻子给他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举得高高的,后泛用以形容夫妻相敬。
匠心独运——巧妙的心思,独特的构思。
矫枉过正——比喻纠正事物的偏失、错误过了头,而陷入另一种偏失、错误之中。
沧海桑田——大海变作桑田,桑田变作大海。
比喻世界变化很大。
车水马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
曾几何时——才有多少时候。
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不能误为“曾经”。
〖错例〗今天的野狼峪,沟壑纵横,曾几何时,就将“天堑变通途”。
曾经沧桑——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放在眼里。
陈词滥调(贬)——滥:空泛。
陈旧的言词,空泛的论调。
椎心泣血——椎心,捶打胸脯;泣血,悲切得哭不出声音,就象眼睛中要流泪一样。
形容悲痛到了极点。
如蚁附膻——膻:shān,羊臊气。
像蚂蚁附着在有膻味的东西上,比喻趋炎附势或追逐名利的肮脏行为。
如丧考妣——考:父亲。
妣:bǐ,母亲。
好像死了父母一般的伤心和着急,含贬义。
如坐春风——像处于春风一样,受教育、感化很深。
比喻受到教育和感化。
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
如芒在背——芒,芒刺。
好像芒刺扎在背上。
形容惶恐不安。
不能用作“好像如芒在背”。
忍痛割爱——忍受痛苦,不情愿地放弃自己心爱的东西,或把自己心爱的东西交给别人。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且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让枣推梨——指兄弟友爱,不用于其他关系。
弱不胜衣——形容人很瘦弱,连衣服也承受不起。
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
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
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多含贬义拭目以待——拭:shì,擦。
专题二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方法总结

专题二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方法总结第一篇:专题二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方法总结专题二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含成语)考情总结1.从考查范围、内容上看:湖南人教版地市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考查成语,近义词,关联词+近义词,词语、俗语、成语混合辨析。
涉及成语48个,近义词语7组,关联词语3组,其中36%的成语出自课下注释和课后“读一读,写一写”,24%的成语、5组近义词语、2组关联词语出自2009~2013年全国重点省市330套中考真题。
2.从题型、分值来看题型十分稳定,主要是选择辨析题,分值都为2分。
有选择“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和“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两种类型。
其中又以第一种类型居多。
这些选项中的句子很多会涉及时事话题。
(1)长沙卷2012年~2014年都考查词语、成语选择辨析,涉及的时事有:2014年马航失联、世界杯、《舌尖上的中国》、南方暴雨、2013年菲律宾妄图在南海牟取非法利益、《我是歌手》、莫言获诺贝尔奖、习近平谈治国、2012年中博会开幕;湘潭卷2012年~2014年都考查成语辨析,涉及时事有:2014年“最美乡村教师”评选、2013年暑期交通和游泳安全问题、雅安地震、莫言获诺贝尔奖、感动中国人物、2012年购买商品房;聚焦湖南中考(一)近义词辨析(2014株洲3题2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他的发明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所以被各大企业________。
②在现实中盲目模仿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说明他________能力太低。
③分别在即,老师,我们如何才能报答您三年来_________的关爱? A.采用无微不至 B.采用鉴赏无所不至 C.沿用鉴定无所不至 D.沿用鉴定无微不至【解析】①句“采用”,采纳选用;“沿用”,继续使用(原来的事物、过去遗留下来的法则等)。
语句说的显然是不再使用“原来”的,故选“采用”。
②句“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鉴定”,对人或物优劣好坏的鉴别评定。
九年级总复习+知识积累与运用 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第2课时┃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思路分析]
如何 审题
如何 答题
审题 本题是词语(包括关联词语)运用类的题型,要求根
要点
据句意做出正确的选择。
分析 思路
答题 根据
前面两个题空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出选择;关 联词语的选择要注意前后句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
代入法,看前后句是否通顺。
“熏陶”多指好的影响;“熏染”多指坏的影响。 “五彩缤纷”与上文的“死寂荒凉”形成对照。 “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只要……就”表
2015年,中考试题对词语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两方 面:
1.词语的理解。主要有如下一些考向:(1)正确理解 课内外常见的词语和新生词语;(2)了解词语的基本义、 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反义 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3)联系上下文理解 词语的意思,体味和斟酌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 的意义及表达效果;(4)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积累,推想 文章中有关生词和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 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5.从语法功能上辨析。 在辨析过程中根据搭配的对象来判断,如“颁布—颁
发”两词,“颁布”通常和法律、法规、条例等词相搭 配,而“颁发”侧重于授予、发出,对象通常是证书、 奖品等。还可根据造句的习惯来判断。如“就义—献 身”,可以说“英勇就义”,也可以说“英勇献身”, 而“献身革命”就不能说成“就义革命”。
辨析过程中,可根据语意的轻重来判断,如“良好—优 秀”,语意前轻后重;也可根据范围的大小来判断,如“战 役—战争”,范围前者小而后者大,又如“教学—教育”, 范围前者小而后者大。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2课时┃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3.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辨析。 如“鼓励—扇动”两词,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
中考复习: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分析共72页文档

乱发议论,岂不贻笑大方?
辨析成语的七个方法
• 成语的辨析与运用近年来考查的比 较多,一般考查成语中同音字的改 错、形近字的改错以及在具体语境 中成语的恰当使用,做成语运用题 的方法有:
1.看准成语内涵。
成语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我们不能用现代的 眼光去理解它,更不能望文生义。如:“美轮美奂” 本形容房屋华美高大而众多,我们不能理解为美好 的意思;“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 难,而不能错误地理解为“首先、第一个”;“大 方之家”是指见多识广,懂得大道理的人。
5.辨析形似神异。 有的成语与另一成语由于读音、字形或意义相近,粗一看
似乎像孪生姐妹,很容易混为一谈。如“设身处地”与“身临 其境”,前者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中,指替别人 着想;而后者指自己亲临那种环境。再如:“漫不经心”与 “漠不关心”,“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无所不至” 与“无微不至”。
理解词语三方法
1.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首先要弄清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具体语境, 分析词语使用的是本义还是引中文或比喻义, 最后准确解释词语的语境义。
2.选择近义词,着重辨析近义词相异的 部分,还要考虑前后词语之间的搭配。
3.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首先要准确理 解成语的含义,其次要分析成语的语境义,感 情色彩、适用对象等,切忌望文生义。
中考复习—— 词语(成语)的理解
与运用
1.下面这段话有语病,请逐一改之 ( )【郴州2019年】
• 今年4月14日,我国玉树发生7.1级 地震,为了防止震后灾区不发生疫 情,卫生部聚集了大批专家赶赴灾 区,指导防疫工作。
• (1)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可换
成词语:(
中考复习: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汇总75页PPT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中考复习: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汇 总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字之差误用。 有些成语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却大相径庭,我们必须
提高警惕。下面的例句中有的成语就存在“一字之差”的问题, 你能分辨清吗? A.在这样大的城市里,我们要想逮住他,真好像海底捞月, 但他今天却自投罗网了。 B.他文思泉涌,一蹴而就,不到一小时三千字的文章就写 完了。 “海底捞月”突出“一场空”,应为“海底捞针”才突出难 度大;“一蹴而就”应为“一挥而就”,写文章动“手”不动 “脚”。
6.弄清双重语义。 有的成语还具有双重含义,我们要全面分析成语的 既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又可以形容都市或娱乐
双重身份,不仅知其一,还要知其二。如:“灯红酒绿”
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处之泰然”既形容处理事情不
慌不忙,沉着镇定,也可以指对事物无动于衷;“想入 非非”既形容想法大胆、新奇。也可以指荒唐离奇、不 着边际地胡思乱想。 7.看清程度,不轻重失当
中考复习—— 词语(成语)的理解 与运用
1.下面这段话有语病,请逐一改之 ( )【郴州2010年】 • 今年4月14日,我国玉树发生7.1级 地震,为了防止震后灾区不发生疫 情,卫生部聚集了大批专家赶赴灾 区,指导防疫工作。 • (1)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可换 成词语:( ) • (2)划线句子有语病,请改正:
解题指导
• • • • 信笔涂鸦:多用作谦词,形容字写得很坏。 一孔之见:多用作谦词,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才疏学浅:多用作自谦,见识不广,学问不深。 不情之请:谦词,客套话,不合情理的请求 (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 • 姑妄言之:谦词,姑且说说(对于自己不能深 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以示保 留)。
解成语的含义,其次要分析成语的语境义,感
情色彩、适用对象等,切忌望文生义。
词语辨析步骤:
求同存异原则 最优原则 色彩辨析原则
1.从意义方面来辨析
• A、词义的轻重不同:如“激动”比“感动 ”更急剧,更强烈。 • B、词义着重点不同:如“诡辩”着重在“ 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 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来为自己的谬论辩 护。“狡辩”着重在“狡”,即不老实、 耍花招,“狡猾”就是歪曲事实,狡猾的 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 • C、词的范围大小不同:如“战争”、“战 役”和“战斗”范围由大到小。
答案解析:
• 【答案:B • 解析:天伦之乐,指父子、兄弟、夫妻、 亲戚之间的关系。指家庭亲人之间团聚 的欢乐。注意适用范围,只能是亲人之 间,不可用于同学、朋友之中。】
5.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 正确的选项是(2分)【2012年】
博览众书是读书的一大要诀。 ,可以让我 们知悉社会的变迁、民族的盛衰、政治的演变, 更新自己的观念; ,可以让我们了解名人 身处逆境奋发图强,振作自己的志气; , 可以让我们体验事物的因果、世道的崎岖、沧桑 的演变,增加自己的阅历; ,可以让我们 怡情养性;读歌赋,可以让我们高尚思想…… 1读小说 2读诗词 3读历史 4读传记 A.1342 B.3412 C.3142 D.4123
2.从色彩方面来辨析
• A、感情色彩不同:如“爱护”是褒义词, “庇护”是贬义词。 • 褒义词 带有赞许、肯定、喜爱、尊敬等 感情色彩的词 秀 壮丽 谦逊 刚强 • 贬义词 带有贬斥、否定、厌恶、鄙视等 感情色彩的词 笨 奸诈 卑劣 渺小 • 中性词 不带褒贬感情色彩的词结果 状况 配合 方法 • B、语体色彩不同:如“出租车”适用于书 面语,“的士”适用于口语。
3.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 项是(2分)【2013年】
• A.秦观的“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 湘去”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 B.傍晚,她遥望着夕阳映照下的美丽小东 江,文思泉涌,一首《东江赋》一气呵成。 • C.爸爸语重心长的教育孩子,上课要认真 听讲,不懂的地方要向老师不耻下问。 • D.日本右翼势力有意歪曲历史事实,遭到 国际社会的一致批判,他们却不以为然。
3.从用法方面来辨析
• A、搭配对象不同:如“爱戴”适用于对长 辈、上级,“爱护”适用于对晚辈、下属 。 • B、语法功能不同:如“公然”在句中只能 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在句 中可以作谓语和定语,如“事件的真相早 已公开了”,“公开的秘密”。
成语运用常见错误类型
错误1:望文生义
• 大多数成语表里有两层意思,字面意义并 不是它的的真正含义,而只按字面意思理 解成语的含义,就叫做望文生义。 • 应做到三点: • (1)要弄清成语的来源及其故事的内容。 • (2)要辨明成语的细微差异。 • (3)要区分成语语义的范围。
难,而不能错误地理解为“首先、第一个”;“大
方之家”是指见多识广,懂得大道理的人。
2.弄清表述对象。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范围。有的只能用于人,如 “眉飞色舞”;有的只能用于物,如“汗牛充栋”;有的 只能用于事,如“左右逢源”;有的只能用于自身,如谦 辞“抛砖引玉”“敝帚自珍”等。还有一些特指的成语, 如“罄竹难书”特指罪行极多。 3.辨清感情色彩。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种。分 辨成语运用是否恰当,还可以从成语的感情色彩角度去明 辨,看看有没有出现“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现象。 如“无所不为”是贬义词,意思是“什么坏事都做”,我 们不能当褒义词用;“胸无城府”是褒义词,我们不能当 贬义词用。
错误4:不符情景
• 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 鲜花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 产品供不应求。 • “车水马龙”是说车像流水,马像游龙, 形容车辆很多,来往不绝。而句中所叙述 的摊前不过几米或十几米,无法形成车如 水、马如龙的壮观景象,所以不合语句中 的情境。
错误5:用错谦敬
• 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 调,建议你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 “蓬荜生辉”是谦辞,只能用于自己自述,不能用 于他人,否则于人不敬,因此本句犯了用错谦词的 错误。另外,“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一句中, “居室”和“蓬荜”意义相同,因为“蓬荜”是 “蓬门荜户”的省略,就此而论,又犯了语义重复 的错误。删去“蓬荜”才正确。
辨析成语的七个方法
• 成语的辨析与运用近年来考查的比 较多,一般考查成语中同音字的改 错、形近字的改错以及在具体语境 中成语的恰当使用,做成语运用题 的方法有:
1.看准成语内涵。
成语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我们不能用现代的 眼光去理解它,更不能望文生义。如:“美轮美奂” 本形容房屋华美高大而众多,我们不能理解为美好 的意思;“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
3.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 一项是( )(2分)【郴州2014年】
• A.小明同学在田径运动会中,顽强拼 搏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 • B.自从郴州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以来, 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 C.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真有振 耳欲聋的作用。 • D.对于这个问题,我了解不多,如果 乱发议论,岂不贻笑大方?
解题指导
• 高抬贵手:敬词,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 饶恕或通融。 • 不吝赐教:敬词,用于自己向别人征求意 见或请教问题。 • 鼎力相助:敬词,大力相助(表示请托或 感谢时用)。 • 洗耳恭听:敬词,专心地听(请人讲话是说 的客气话)。
下列成语是褒义词,不可贬用:
• • • • • 拭目以待、神机妙算、名不虚传、 凤毛麟角、洋洋大观、沁人心脾、 沁入肺腑、别有天地、蔚然成风、 有头有脸、有口无心、从容不迫、 集腋成裘、来日方长、置之度外。
解题指导
• 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 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 栩栩 如生,美轮美奂。 • 辨析:“美轮美奂”中,“轮”是高大的 意思。“奂”:众多。这个成语形容高大 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此句中用来赞美 “花鸟虫兽、人物形象”,属于对象误用。
词义有轻重之分,容易导致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理解词语三方法
1.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首先要弄清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具体语境, 分析词语使用的是本义还是引中文或比喻义,
最后准确解释词语的语境义。
2.选择近义词,着重辨析近义词相异的
部分,还要考虑前后词语之间的搭配。
3.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首先要准确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 当的一项是( )【郴州2011年】
• A.“冷血护工”虐待养老院来人的事件曝 光后,社会各界群众义愤填膺。 • B.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 急管,都是红灯绿酒。 • C.中学生应该多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 从中断章取义,反复斟酌。 • D.多么宁静的世界哟,万籁俱静,没有百 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
采用淘汰法
• C.断章取义不是我们读书的态度。
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是(2分)【2012年】
• A.班会上,他侃侃而谈,出众的口才 使得大家对他刮目相看。 • B.元旦联欢会上,全校师生欢聚一堂, 共享天伦之乐。 • C.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 也销声匿迹了。 • D.在郴州市根雕艺术节展上,惟妙惟 肖的大鹏展翅根雕特别引人注目。
错误2:误用褒贬
• 老王一句话揭了他的短,惹得他火冒三丈, 气冲霄汉。 • “气冲霄汉”常形容大无畏的气概和精神, 用于此既感情色彩不当,又不分轻重。 • 敌人被打跑了,但我们知道,他们不会甘 心失败,一定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 “重整旗鼓”指“失败后,重新聚集力量 再干”,此误将褒义词作贬义词用。
有的成语感情色彩不明显,下列成 语是贬义,不可褒用:
• • • • • • • • • • 满城风雨、形形色色、无独有偶、无所不为、 长此以往、趋之若鹜、半斤八两、等量齐观、 费尽心机、粉墨登场、大言不惭、明目张胆、 明哲保身、忘乎所以、高谈阔论、始作俑者、 好高骛远、邯郸学步、评头品足、如丧考妣、 一丘之貉、咄咄逼人、虎视眈眈、别有用心、 梁上君子、道貌岸然、衣冠楚楚、巧言令色、 为所欲为、一命呜呼、处心积虑、天花乱坠、 巧舌如簧、一团和气、人模人样、神气活现、 趾高气扬、改头换面、 罄竹难书、炙手可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