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合集下载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1.苦寒败胃:指大苦大寒之品损伤胃气,使脾胃之气受损,运化无力,而致食欲不振、饮食不消,甚至腹痛腹泻等症。

如黄连苦寒性重,大量久服,就会败胃而出现上述不良反应。

2.引火归原:是指药物使肾阳虚而上浮的虚阳下归于肾的一种治疗作用,适用于肾阳大亏虚阳上浮的病证。

代表药物如肉桂。

3.升提中气:指药性升浮,能使下陷的中气得以上升的一种治疗作用,适用于中气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等病证。

药如柴胡,升麻,黄芪等。

4.柔肝:是指滋补阴血之品,使肝体得养,肝气柔和条达,肝用恢复,疏泄如常的一种治疗作用,主要用于肝阴不足,肝气不舒及筋脉失养而致的手足挛急作痛。

药如白芍。

5.回阳救逆:指恢复阳气,挽救厥逆,用于大汗淋漓、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的亡阳证。

药如附子。

6.安蛔:是指安定蛔虫,制止扰动的作用,用于蛔厥腹痛、呕吐。

药如乌梅。

7.滋腻碍胃:是指补虚药中补血、补阴药质腻多汁,可助湿,妨碍脾胃纳运功能,引起不思饮食,脘腹胀闷,腹泻,苔腻待豆腐皮。

药如熟地黄、阿胶等。

8.渗湿止泻:利小便而止泄泻之意,又称“利小便以实大便”,用于小便短少,大便稀溏或水泻。

药如车前子,泽泻等。

9.引火下行:指泄降上炎之火,使之下行,用于火热上炎之眩晕、头痛、目赤、口疮、咽喉肿痛及吐衄等证。

药如牛膝。

10.甘可壅中:指甘味明显的补虚药,多用久用,能壅滞脾胃之气,影响运化功能,出现腕腹痞满,食欲下降,甚至腹泻等症候。

药如熟地、甘草等。

11.通淋:指通利水道,解除小便淋漓涩痛的一种治疗作用,用于淋证。

药如车前子,木通等12.祛瘀生新:指瘀血阻滞,血行不畅,影响新血生长,应用活血祛瘀药以利于新血生长。

药如丹参,桃仁。

13.回乳消胀:指药物具有中断乳汁分泌、消除乳房胀痛的作用,为治疗断乳乳房胀痛的一种方法。

药如麦芽。

14.托毒生肌:指促使疮疡脓毒向外托出,使新肉生长的一种治疗作用,适用于气血不足或阳虚阴盛,疮疡经久难溃或溃后久不收口。

药如黄芪、鹿茸。

中药的名词解释

中药的名词解释

中药的名词解释中药是一种传统的医学方法,主要使用天然草药、动物和矿物等天然材料制成,用于治疗疾病或维护身体健康。

中药以其独特的理论和独特的配方而闻名,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和广泛的运用。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中药名词的解释:1. 陈皮:指晒干后的柑橘皮,味苦、性温。

陈皮有行气、燥湿、化痰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呕吐、咳嗽、胸闷等症状。

2. 人参:指人参根,为常见的滋补药材,味甘、性微温。

人参具有补气养血、益肾壮阳的功效,常用于虚弱疲劳、气虚乏力等症状的治疗。

3. 阿胶:指熬炼制成的深褐色胶状物,由熊胆、石蜜等原材料制成。

阿胶具有滋阴补血、润燥养肺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贫血、咳嗽、气管炎等。

4. 当归:指芹菜科植物Angelica sinensis的根,为妇科疾病的常用药材。

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常用于调理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

5. 黄连:指黄连科植物Coptis chinensis的根茎,味苦、性寒。

黄连具有清热解毒、止痢利胆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急性病毒性感染、痢疾等。

6. 冬虫夏草:指虫草菌寄生在蝙蝠科昆虫幼虫体内的干燥子实体,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

冬虫夏草具有补肾壮阳、免疫调节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肾虚、阳痿等问题。

7. 当地参:指生长于高山地区的人参,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当地参常用于补气养血、增强免疫力,尤其适合虚寒体质的人群。

8. 炮姜:指将生姜煮熟后晒干的姜,味辣、性温。

炮姜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寒性腹痛、呕吐等症状。

9. 五味子:指五味花植物的果实,原产于我国北方。

五味子具有涩肺益肾、镇咳止喘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10. 茯苓:指多孔菌物Fu Ling的菌核,味甘、性平。

茯苓具有利水消肿、健脾安神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脾胃虚弱等问题。

中药不仅在中国广泛应用,也受到了世界各地的关注和使用。

虽然中药有其独特之处,但在服用时仍需谨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更为安全有效。

中药学一般考的名词解释

中药学一般考的名词解释

中药学一般考的名词解释中药学是指研究中药的来源、性能、功效及使用的科学学科。

它涵盖了中药的种类、药理学、药材鉴定、中药方剂、药物制备等方面的知识。

在中医药学中,中药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是中医药学的基础。

一、中药中药是指用天然药材作为原料制备而成的药物。

中药的药理作用主要依赖于药材中所含的有效成分。

中药的制备方法各异,包括干燥、煎煮、浸泡、蒸馏等技术。

中药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并且有着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二、中药药材中药药材是指用于制备中药的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和药物特性。

中药药材的质量和规格对于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中药药材有黄芪、枸杞子、当归等。

三、中药方剂中药方剂是指将多种中药药材按照一定比例组合在一起使用的药物。

中药方剂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方剂以其特定的药物组合和用法在中医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四、方剂学方剂学是中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制备方法和临床应用。

通过研究方剂学,可以深入了解各种方剂的适应症、禁忌症和药物相互作用等信息,进而提高中药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五、药理学药理学是中药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药物的性能、作用机制和药效学。

通过药理学的研究,可以了解中药对人体的影响和作用规律,为中药的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六、药材鉴定药材鉴定是中药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通过对中药药材的形态、组织结构、化学成分等进行分析和鉴定,确保药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材鉴定还包括对中药药材的来源、采集和储存等方面的要求。

七、药物制备药物制备是中药学中的一项核心工作,它是将中药药材经过加工和提取等方法制备成具有一定药理作用的药物。

药物制备过程中包括药材的研磨、浸泡、提取、过滤等步骤,每一步骤对于药物的质量和效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总结起来,中药学是一门关于中药的科学学科,它研究中药的来源、性能、功效和使用方法等。

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名词解释

1.中药:是中医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之一,它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应用形式的药物。

2.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的性能和临床应用为主,也旁及其来源、采制等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

3.道地药材:是指具有地区特色、质量优良、疗效显著的药材。

4.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包括对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5.修制:包括纯净、粉碎、切制和水飞。

6.水飞:是将不溶于水的药物与水共研,再加水搅拌得混悬液,沉除粗粒,倾除细粉混悬液,再静置后倾出水液,得取微细粉末。

用于矿物及贝壳类药物,在五官科、眼科中外用时需极细粉末者,使之药物易于吸收和减少刺激性。

7.水制:包括漂洗、浸泡、闷润、喷洒等。

8.煨:是将药物用湿物料(纸或面)包裹放入火上或火灰中加热的方法。

其目的是除去药物中的挥发油及刺激性物质,以缓和药性,降低毒性或副作用。

9.煅:是将药物直接或间接用高温加热,使其松脆、纯净,易于煎出或改变药物性能,增强疗效。

多用于矿物及贝壳类药物,如煅牡蛎,加强收涩作用;煅代赭石,是使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煅血余炭,使其炭化,加强止血作用。

10.蒸:是将药物隔水蒸至需要的程度,可清蒸或加辅料蒸。

清蒸是为便于保存并缓和药性,如桑螵蛸,蒸后可杀死虫卵,防止孵化,便于保存,保证药性;木瓜蒸后便于切片。

辅料蒸,可改变药性,如制大黄,减弱泻下作用;制首乌,加强补益作用。

11.煮:是将药物用水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煮至所需程度的一种方法。

目的是改变药性、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如醋煮芫花,黑豆、甘草煮川乌,能减低毒性;醋煮延胡索可加强止痛作用,提高疗效。

12.药性(药物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质和作用。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方面。

13.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

14.平性:药物的寒热温凉的偏性不明显。

15.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16.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

中药名词

中药名词

中药名词解释1.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能、功能、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

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3.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作用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4.中药的药性(中药的性能)——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5.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和平性,又称“四性”。

6.五味—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作用。

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

习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

7.升降浮沉: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是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

是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

8.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

9.毒性——广义:药物的偏性。

狭义: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10. 发表药: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11.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12. 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13. 祛风湿药:凡以祛除风寒湿邪,治疗风湿痹证为主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14.化湿药: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15. 利水渗湿药: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16. 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称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17理气药:凡以疏理气机为主要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名行气药。

中药学的名词解释

中药学的名词解释

中药学的名词解释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起源、药用植物、药物性质、药物制备与应用的学科。

它涉及到大量的名词术语,为了更好地理解中药学的相关概念,本文将对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和阐述。

1. 中药中药是指使用天然药物制成的药物。

这些药物主要由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材料组成。

中药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2. 药用植物药用植物是指具有药理活性成分的植物,可以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

这些植物通常可以在自然界中生长,并通过合适的采摘和加工工艺得到药用材料。

3. 药物性质药物性质是指药物的特征和性能。

中药的药物性质通常体现在其味、性、归经等方面。

例如,味分为五味:酸、甘、苦、辛、咸;性分为寒、凉、平、温、热;归经则指药物对五脏的影响。

4. 药物制备药物制备是指将中药材经过一系列的加工、炮制和提取等工艺过程制成可供临床使用的药物剂型。

这些工艺包括研磨、蒸馏、浸提、炮制等,旨在提取和改变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以增强药效、改善药物性质。

5. 药物应用药物应用是指中药在临床医学中的使用。

中药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和其他药物进行联合应用,以达到治疗、调节和保健的目的。

药物应用的方法主要有口服、外用、注射、吸入等。

6. 中药学经典中药学经典是中医药领域中具有重要思想和理论指导作用的著作。

这些经典包括《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

这些经典记录了古代医药学家的研究和经验,对于指导现代中药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7.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将药材进行一定的加工和炮制处理,以改变药材的性质、增强药效或去除毒性。

炮制的方法有炒、熬、焙、炙等,不同的炮制方法和条件可以使药材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药物的药理活性。

8. 中药鉴别中药鉴别是通过观察药材的外观、气味、颜色和质地等特征,结合显微镜等仪器手段,确定中药材的真伪、质量和种类。

中药鉴别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对于保证中药疗效和安全性具有关键作用。

9. 中药药效中药药效是指中药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

中药学重点名词解释

中药学重点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1.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新: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

)2.本草:本:是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他植物。

重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

但中药来源以植物类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故在古代将药物称为本草。

3.官药:由国家专营的、正规中药书上有记载的,称为官药。

4.草药:相对官药而言,一些流传在民间,在一些正规的药学著作上没有记载的药物,即为草药。

5.民族药:是指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是在吸收中医药及外国医药学相关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发展形成具有本民族医药特色和较强地域性的药物。

6.中成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的一定剂型,并且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以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

7.中药学: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史的一门学科。

8.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历史悠久,炮制独特,疗效突出,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的药材。

9.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10.炒:将药物置锅中加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程度时取出,根据火候大小分为炒黄、炒焦、炒炭。

11.烫:与砂或滑石、蛤粉同炒的方法习称烫。

12.炙: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

13.煅:将药物直接放入无烟炉火中或置于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方法,称为煅法。

14.煨:取净药物用湿面皮或湿纸包裹,或用吸油纸均匀的隔层分放,进行加热处理,或将药物与麦麸同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

15.燀:将药物放入沸水中,翻动片刻,立即取出的方法。

中药的名词解释

中药的名词解释

中药的名词解释中药是指以动植物材料为主要原料,经过炮制或加工后制成的药物。

中药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一直被用于中医药学中治疗疾病。

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较低的毒副作用是中药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中药常见名词进行解释,以进一步了解中药的相关概念和特点。

中药的首要成分是药材。

药材是指用于制备中药的植物或动物的各种部分,如叶、茎、根、皮、果实等。

不同药材具有不同的功效和适应症,是制备中药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炮制是制备中药的一项常见技术。

炮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炮制方法对药材进行处理,以改变药材的性能和功效。

常见的炮制方法包括焙干、炙烤、炒制等。

炮制过程中掌握火候和时间的精确度对药材的品质和药效有重要影响。

中药的配伍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配伍是指将不同的中药材料组合在一起使用,以达到协同作用或相互调剂的效果。

中药的配伍原则一般包括药物相互补充、药物相互制约、药物相互增强等。

良好的配伍可以增加中药的疗效,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中药常用的制剂形式有多种。

常见的制剂形式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汤剂是指将中药煎煮后制成的液体药物,用于口服或外用。

丸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后制成丸状,易于口服。

散剂指将中药研磨成粉末后制成颗粒状,便于包装和用量控制。

膏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糊状,便于外用。

中药药性是指中药材或中药制剂的性质和特点,主要包括寒、凉、平、温、热等。

药性是根据药物对人体的作用特点进行分类的。

不同药性的中药适应症和用法用量有所差异。

中药的功效和适应症也是中药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中药常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如感冒、消化不良、疼痛等。

不同中药对不同疾病的治疗效果有所差异,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根据病情和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搭配。

中药研究是科学的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研究包括中药的药理学、药代动力学、药效评价、药物剂量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名词解释中药

名词解释中药

名词解释中药中药是指以天然植物、动物、矿物或者人体组合部分为原料,通过炮制、配伍等加工工艺制成的药物。

中药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被广泛运用于中医药学领域。

它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和经验。

中药由于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较低的副作用,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预防和保健。

中药分为草药和矿物药两大类。

草药是以植物的各个部分(如根、茎、叶、花、果实等)为原料制成的药物,常用植物有人参、黄芪、枸杞、枣、桂皮等。

而矿物药则以矿物质为主要成分,如雄黄、石膏、朱砂等。

中药的制作工艺独特,一般包括炮制、配伍和煎煮等环节。

炮制是指对药材进行加工处理,以去除其毒性或增加效果。

配伍是根据中医理论,将不同的草药组合运用,以达到协同作用的目的。

煎煮是将草药煮沸,抽出药性,以便人体吸收。

这些独特的加工工艺使中药能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中药与西药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药常采用多药共治的方法,注重整体的调理和平衡。

其次,中药注重预防和保健,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再者,在副作用方面,中药相对较小,对人体的损害较小。

此外,中药还常常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根据不同人的体质和疾病表现进行调理,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然而,中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中药的制作工艺复杂,标准化程度较低,容易导致药效差异问题。

此外,对于某些中药来说,草药本身含有一定的毒性,长期使用或滥用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

此外,中药的临床疗效需要更多的科学实验证明,以提高其可信度。

因此,中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通过科学化的研究和制造方法,结合传统中医药理论,中药有望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疾病治疗和健康维护中带来更多的益处。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1.苦寒败胃:指大苦大寒之品损伤胃气,使脾胃之气受损,运化无力,而致食欲不振、饮食不消,甚至腹痛腹泻等症。

如黄连苦寒性重,大量久服,就会败胃而出现上述不良反应。

2.引火归原:是指药物使肾阳虚而上浮的虚阳下归于肾的一种治疗作用,适用于肾阳大亏虚阳上浮的病证。

代表药物如肉桂。

3.升提中气:指药性升浮,能使下陷的中气得以上升的一种治疗作用,适用于中气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等病证。

药如柴胡,升麻,黄芪等。

4.柔肝:是指滋补阴血之品,使肝体得养,肝气柔和条达,肝用恢复,疏泄如常的一种治疗作用,主要用于肝阴不足,肝气不舒及筋脉失养而致的手足挛急作痛。

药如白芍。

5.回阳救逆:指恢复阳气,挽救厥逆,用于大汗淋漓、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的亡阳证。

药如附子。

6.安蛔:是指安定蛔虫,制止扰动的作用,用于蛔厥腹痛、呕吐。

药如乌梅。

7.滋腻碍胃:是指补虚药中补血、补阴药质腻多汁,可助湿,妨碍脾胃纳运功能,引起不思饮食,脘腹胀闷,腹泻,苔腻待豆腐皮。

药如熟地黄、阿胶等。

8.渗湿止泻:利小便而止泄泻之意,又称“利小便以实大便”,用于小便短少,大便稀溏或水泻。

药如车前子,泽泻等。

9.引火下行:指泄降上炎之火,使之下行,用于火热上炎之眩晕、头痛、目赤、口疮、咽喉肿痛及吐衄等证。

药如牛膝。

10.甘可壅中:指甘味明显的补虚药,多用久用,能壅滞脾胃之气,影响运化功能,出现腕腹痞满,食欲下降,甚至腹泻等症候。

药如熟地、甘草等。

11.通淋:指通利水道,解除小便淋漓涩痛的一种治疗作用,用于淋证。

药如车前子,木通等12.祛瘀生新:指瘀血阻滞,血行不畅,影响新血生长,应用活血祛瘀药以利于新血生长。

药如丹参,桃仁。

13.回乳消胀:指药物具有中断乳汁分泌、消除乳房胀痛的作用,为治疗断乳乳房胀痛的一种方法。

药如麦芽。

14.托毒生肌:指促使疮疡脓毒向外托出,使新肉生长的一种治疗作用,适用于气血不足或阳虚阴盛,疮疡经久难溃或溃后久不收口。

药如黄芪、鹿茸。

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名词解释升降沉浮: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煨法: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

淬法: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水或液体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细粉随水倾出,粗粉继续加水研磨,多次分离放置后得极细粉的方法。

炙法: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煅法: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

水制: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

火制: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分为炒、炙、煅、煨、烘焙。

水火共制:指包括蒸蒸日上、煮、禅、淬等炮制方法。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治疗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解表药清热药: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清热药。

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祛风湿药:凡以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风湿,解除风湿痹痛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祛化湿药:凡气味芳香,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湿邪内阻证的药物,称化湿药,又称芳香化湿药。

利水渗湿药: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内停的药物,谓之利水渗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温里药。

引火归原:是指药物具有使肾阳亏虚而上浮的虚阳(虚火)下归于肾的作用,为治疗虚阳上浮证的一种方法。

药如肉桂、附止血药: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中药的名词解释

中药的名词解释

中药的名词解释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传承下来的生物学领域的一种智慧,主要用于治疗疾病,调养身体等。

中药的药用物质含有天然药物、动物部位、矿物质、植物、饮片、化学药品等,具有温和的疗效,少副作用,有很多优点,深受人们的欢迎。

中药里涉及的各种名词有很多,下面将对中药中出现的一些常见名词作详细介绍。

一、药物药物是指用于治疗疾病或者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的化学物质。

中药中的药物大多来源于天然药物,但也有一些合成药物。

药物包括有药效的物质、活性物质及添加剂,如胆碱、多巴胺、木酚、醋酸等。

二、药材药材是中药中对病症进行治疗的药物或其他物质,如植物、动物(如蜈蚣、蛇、蛞蝓等)、矿物和天然药物。

药材不但能够治疗疾病,还能够调节体质,增强体表抵抗力,改善生理机能,去除体内毒素,促进新陈代谢等。

三、煎法煎法是指将中药或药材煮熬,以提取有效成分的方法。

煎法根据不同的药物的有效成分的溶出性,分为水煎、炒煎、补煎、蒸煎等。

四、药效药效是指药物在人体内发生的有效作用。

例如一些温补药物能够增强人体的体质,而一些消肿的药物能够舒缓肌肉疼痛,抑制病菌等。

五、用药方法用药方法是指把中药按照一定的用量和时期,按照一定的方法服用。

用药方法涉及到服药时间、用量、给药方式、服药间隔等方面,有利于药物发挥最佳疗效。

六、用法用量用法用量是指在正确使用药物时,应当按照正确的用法用量,以达到最佳疗效。

用量过少可能没有疗效,用量过大可能会引起中毒等副作用,所以使用中药时应当听从医师的指导,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使用。

中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出现的诸多名词都有着其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就针对其中的一些常见名词作出了详细介绍。

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正确使用中药,在治疗上更加有效,为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中药学: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地道药材:道地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细粉随水倾出,粗粉继续加水研磨,多次分离放置后得极细粉的方法。

炒炭:将净药材或切制品置热锅内,用武火(急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或至规定程度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的炮制方法。

药物偏性:中药中广义的“毒”即为药物的偏性,是指药物之所以可以治病,又有毒性,对人体产生危害,关键在如何应用。

药物归经: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

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配伍: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十八反: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

(十九畏?)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坚阴:是固肾精,平相火的方法【相火:与君火(心火)相对,一般指肝肾的相火,其源在命门。

】清热燥湿药:以清热除湿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湿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燥湿药。

清虚热:治疗阴虚内热,清除因为阴虚而出现的热证。

峻下逐水:运用具有峻烈泻水作用的药物组方,以攻逐水饮的治法。

回阳救逆:运用具有温热作用的药物,以治疗阴寒内盛危重证的治法。

温阳:温通阳气的治法。

引火归元:将上越之火引导回到命门之中。

温肺化饮:即温肺散寒化痰饮之义。

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名词解释
71.副作用: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72.升降沉浮:指药物在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泄利等作用。
73.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74.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4.清热燥湿:药性苦寒,既能清热,又能燥湿,治疗湿热所致的泻痢、黄疸、带下、淋浊、湿疮等证的作用或治法,称为清热燥湿。
5.清热凉血:能清解营分、血分热邪,治疗温热病邪入营血,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斑疹,以及舌绛心烦或神昏谵语等血分实热证的作用或治法,称为清热凉血。
6.清热药: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要功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45.安神药:凡以安定神志为主要作用,用治心神不安病证的药物,称为安神药。
46.平肝潜阳:部分介类和矿石类药物,质重,有镇潜沉降之性,具显著的平肝阳作用,称为平肝潜阳。
47.平肝息风:平抑肝阳、息风止痉之义,是治疗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或肝风内动之痉挛抽搐的作用或治法。
48.息风止痉:平息肝风、制止痉挛之义,是治疗肝风内动所致的痉挛抽搐的作用或治法。
34.祛瘀生新:瘀血阻滞于体内,影响新血的生长,使用活血化瘀药,祛除瘀血以利新血生长,称为祛瘀生新。
35.活血调经:具有活血祛瘀,调畅血脉而通调月经,治疗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的药物功效。
36.破血:药物活血力强,具有破癥消瘀的功效,主要用于癥瘕、闭经等证。
37.引血下行:为引火下行的一个方面。凡血热上冲之证,可以通过降泄之药,使血下行而治疗血热妄行、迫血上溢之吐血、衄血等。
1.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2.辛温解表:性味辛温,有发散风寒之功,发汗力较强的药物,用于风寒表证。称为辛温解表。

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中药学: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地道药材:道地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细粉随水倾出,粗粉继续加水研磨,多次分离放置后得极细粉的方法。

炒炭:将净药材或切制品置热锅内,用武火(急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或至规定程度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的炮制方法。

药物偏性:中药中广义的毒”即为药物的偏性,是指药物之所以可以治病,又有毒性,对人体产生危害,关键在如何应用。

药物归经: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

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配伍: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十八反: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

(十九畏?)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坚阴:是固肾精,平相火的方法【相火:与君火(心火)相对,一般指肝肾的相火,其源在命门。

】清热燥湿药:以清热除湿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湿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燥湿药。

清虚热:治疗阴虚内热,清除因为阴虚而出现的热证。

峻下逐水:运用具有峻烈泻水作用的药物组方,以攻逐水饮的治法。

回阳救逆:运用具有温热作用的药物,以治疗阴寒内盛危重证的治法。

温阳:温通阳气的治法。

引火归元:将上越之火引导回到命门之中。

温肺化饮:即温肺散寒化痰饮之义。

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草:由中药以植物性药材居多,所以古往今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地道药材:在同种药材中公认的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良,质量优,疗效好的药材。

四气:也称四性,是指药效所反应的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热证。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寒证(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五味:是药物因作用不同而具有辛甘酸(涩)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

辛:能散、能行,可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即具有补益、缓和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还有解药食中毒之功。

酸:能收、能涩,用于收敛固涩,兼能生津。

涩:作用与酸味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能泄、能燥,能坚阴。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升降沉浮: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毒:分为广义毒,古代乃一切药物的总称以及指药物的偏性;狭义的毒专指药物对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

配伍:有目的的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性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七情:指药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以偏纠偏: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去性留用: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煨法: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

淬法: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水或液体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细粉随水倾出,粗粉继续加水研磨,多次分离放置后得极细粉的方法。

炙法: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中药学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集锦

中药学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集锦

中药学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集锦名词解释:(考两个)1.宣肺平喘:即开宣肺气以平定喘息之义。

适应病症:多用于邪气壅遏,肺气不宣。

症见咳嗽、气喘代表性药物:麻黄2.引火下行:引上炎之火下行,而消退火热之证谓之引火下行。

适应病症:可用于上部火热证,以及血热妄行的吐衄。

由于火降而使血不上溢,故亦称“引血下行”代表性药物:牛膝3.纳气平喘:摄纳肾气,平定气喘之义。

亦称“温肾纳气”。

适应病症:纳气平喘药能温补肾阳,恢复肾脏纳气功能,用于肾虚气喘代表性药物:补骨脂、蛤蚧、胡桃肉4.形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

5.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6.炮制: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药物功效比较:(考两个)1)麻黄发汗力强,治风寒表实无汗证,又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发汗解表桂枝发汗力弱,治风寒表实、表虚证,又温通经脉通阳化气2)黄芩善治上焦,长于清肺热,且安胎,凉血止血清热燥湿黄连善治中焦,长于泄心、肝、胃火,又为湿热泻痢要药泻火解读黄柏善治下焦,长于泄相火,退虚热3)车前子利水湿、分清浊,又祛痰、清肝明目滑石清热利尿通淋利水湿、解暑热,外用收湿敛疮木通利水湿、清心火,又能利痹、下乳4)附子刚燥——走而不守,回阳救逆多做主药,补火助阳,温里散寒用于心肾阳虚肉桂温润——守而不走,温肾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散寒止痛温通经脉,温煦气血干姜温燥——能走能守,回阳救逆辅药,温肺化饮,温中止呕5)半夏归脾、胃、肺经。

药性缓和,善治脾胃湿痰、寒痰燥湿化痰又能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消肿止痛天南星(外用)归肝、脾、肺经。

药性峻急,善治顽痰、经络风痰祛风解痉6)牡蛎咸、涩、微寒,长于平肝潜阳,且能息风,软坚散结平肝潜阳煅用制酸止痛收敛固涩龙骨甘、涩、平,长于镇静安神,外用收湿敛疮7)白术健脾而燥湿,又固表止汗,健脾安胎,利水苍术燥湿而健脾,又能祛风湿,解表明目8)鱼甲VS鳖甲共同点:滋阴潜阳——阴虚风动,阴虚内热,阴虚阳亢不同点:鱼甲:能滋阴养血止血,治疗崩漏下血,又益肾健骨,治疗肾虚筋骨萎软鳖甲:清虚热力强,阴虚发热多用之,又软坚散结,治疗癥瘕积聚简答论述:(考两个)1.化痰药的定义,适应症,使用注意:a化痰药:凡能化痰或祛痰治疗痰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b适应症:寒痰:痰色白清稀,伴畏寒肢冷,苔白润热痰:痰黄粘稠,伴发热口干,舌红苔黄腻湿痰:痰多色白,伴胸闷纳呆,苔白腻燥痰:干咳少痰,伴咽干唇燥c使用注意:药性温燥的温化寒痰药,一般不宜用于热痰、燥痰药性寒凉的清热化痰药,一般不宜用于寒痰、湿痰凡咳嗽兼咯血或痰中带血有出血倾向者,不宜用作用强烈而有刺激性的化痰药,以免加重出血麻疹初起有表邪之咳嗽,不宜单投止咳药,温性或有收敛功效的止咳药尤为所忌,以免恋邪而影响麻疹之透发有毒性的药物,应注意其炮制、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的防止。

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名词解释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其中,中药是中医药疗法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从天然药物中提取有效成分,使其具有治疗疾病的功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名词及其解释。

1. 陈皮:陈皮是指晒干后保存一段时间的橘皮,具有行气、健胃、化痰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胸闷等症状。

2. 当归:当归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活血、调经、养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妇科疾病、面色苍白等症状。

3. 人参:人参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具有补中益气、提神醒脑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神经衰弱等症状。

4. 五味子:五味子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用价值的中草药,具有益肺止咳、调理肠胃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咳嗽、消化不良等症状。

5. 甘草:甘草是一种甘香味性的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缓解毒性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咳嗽等症状。

6. 黄芩:黄芩是一种苦寒味性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黄疸等症状。

7. 枸杞子:枸杞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滋补肝肾、明目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肝肾不足、眼睛干涩等症状。

8. 阿胶:阿胶是从驴皮中提取的一种宝贵中药,具有补血、滋阴、润燥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贫血、月经不调等症状。

9. 冬虫夏草:冬虫夏草是一种珍贵的中草药,具有滋阴补肾、养心安神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虚劳乏力、失眠等症状。

10. 三七:三七是一种中草药,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血瘀证、出血等症状。

这些中药名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功效和适应症,使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此外,中药的用法用量和煎煮方法也需要根据具体药材和病情进行调整和指导。

在使用中药治疗时,应咨询专业中医医师,遵循医嘱使用,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中药医学的名词解释

中药医学的名词解释

中药医学的名词解释在现代医学发展的同时,中药医学作为一种传统的疗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中药医学是指将中草药进行提取或炮制后,使用其药材或制剂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医学流派。

中药医学的核心是中草药,这些草药通常具有天然的原料和活性成分,以及经过世世代代的实践和观察积累的丰富经验。

下面是一些中药医学中常见的名词解释,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

1. 中草药中草药是指从天然植物界中提取的草本植物,如根、茎、叶、花、果实等。

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提取和制备,例如水煎、蒸馏、浸泡在酒精中等。

中草药是中药医学中最基本的药物形式。

2. 中药方剂中药方剂是指将多种中草药按照一定比例组合在一起,配制成一种具有特定药效的药物。

中药方剂根据不同的病症和治疗目的,可以采用不同的草药组合。

通过草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治疗上可以起到协同作用,以增强药效。

3.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将中草药进行特定的加工和处理,以增强其疗效或减少其副作用。

中药炮制的方法包括炙烤、煅炼、炒炙、酒洗等。

炮制后的草药虽然可能失去一些活性成分,但却可以改善它们的稳定性和药效。

4. 中药经络中药经络是指中草药所对应的经络系统。

传统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贯穿全身,并与各个器官相连。

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达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

中药可以通过疏通经络来改善气血循环,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5. 中药治疗原则中药治疗原则是指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出用草药进行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中药治疗原则有寒热平衡、调理气血、滋阴养阳等不同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草药和调配比例,达到治疗和调理疾病的效果。

6. 中药药性中药药性是指中草药的性质和功效。

中药药性可以分为寒性、凉性、平性、温性和热性。

不同的药性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例如寒性草药可以清热解毒,温性草药可以散寒驱寒。

尽管中药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有所减弱,但中药草药在一些特定的疾病治疗中仍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的分子大小、脂溶性高低、溶解度和解离度等均可影响吸收。

一般认为:药物脂溶性越高,越易被吸收;小分子水溶性药物易吸收,水和脂肪均不溶的药物,则难吸收。

解离度高的药物口服很难吸收。

2、药物的剂型。

口服给药时,溶液剂较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吸收快,因为后者需有崩解和溶解的过程。

皮下或肌肉注射时,水溶夜吸收迅速,混悬济或油脂剂由于在注射部位的滞留而吸收较慢,故显较慢,作用时间久。

3、吸收环境。

口服给药时,胃的排空功能、肠蠕动的快慢、pH值、肠内容物的多少和性质均可影响药物的吸收。

如胃排空迟缓、肠蠕动过快或肠内容物多等均不利于药物的吸收。

皮下或肌肉注射,药液沿结缔组织或肌纤维扩散,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其吸收速度与局部血液流量和药物制剂有关。

由于肌肉组织血管丰富、血液供应充足,故肌肉注射较皮下注射吸收快。

休克时周围循环衰竭,
二、详细说明在生物样品的制备过程中,分别针对样品的各种特性和分析的要求与条件所
采取的对策有哪些?
样品的特性:亲水—疏水性;离子—非离子型;挥发—非挥发性;介质的简单—复杂。

分析的要求与条件:定性—定量检查;个别组分—整体组分测定;分离—制备;净化—回收;成本—速度;个人习惯—可能的设备。

(1)亲水—疏水性:
亲水性样品:常用水以及稀盐、稀碱、稀酸溶液提取。

疏水性样品:常用不同比例的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氯仿、四氯化碳等;一些与脂质结合比较牢固或分子中非极性侧链较多的蛋白质和酶,常用丁醇提取效果较好。

(2)离子—非离子型:
用Nafion和亲水性离子液体溴化1-辛基-3-甲基咪唑([OMIM]Br)作修饰剂制作了Nafion离子液体一修饰碳糊电极;在0.1 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H 7.40)中,用循环伏安法(cv)和方波伏安法(swv)研究了多巴胺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建立了抗坏血酸和尿酸存在下选择性测定多巴胺的新方法。

Nafion是带负电荷的阳离子交换膜,用Nafion膜修饰的电极可以在阴离子存在下选择性的测定阳离子。

本文用Nafion和离子液体[OMIM]Br作修饰剂制作了一种Nation-离子液体-修饰碳糊电极(Nafion/IL/CPE),研究了DA在该修饰电极上的化学行为并建立了测定DA的新方法。

(3) 挥发—非挥发性:
固相微萃取(SPME)是利用涂有吸附剂的熔融石英纤维吸附样品中的有机物质而达到萃取浓缩的目的。

本实验根据SPME技术的原理,自主研制SPME装置,着重研究固相微萃取技术中固相涂层的制作方法,筛选出适合于测定尿中丙酮、血中苯乙烯的固相涂层,研究制定测定尿中丙酮、血中苯乙烯的SPME检测方法。

本实验根据SPME技术的基本原理自主研制了SPME装置,选择了PDMS 涂层作为苯乙烯的萃取涂层,涂层溶液浓度为50g/L,涂布次数为3次,加入6%PDMS固化剂时,丙酮萃取量较大,萃取时间适宜。

最后用显微镜测得PDMS
涂层的厚度为120um,从而确定了一个最适合尿中丙酮测定的涂层厚度及涂层涂布方法。

(4) 介质的简单—复杂:
生物样品中的药物和有害物质的分析是食品安全和药物研究中的重要科研内容。

大量的强水溶性化合物由于其强极性和强水溶性的特点,难以在反相介质上保留;而在正相介质上保留又常常过强,难以洗脱。

1、对于碱性和中性化合物,使用弱碱性MAS复合吸附材料和SCX/RP色谱柱
2、对于碱性和中性化合物,使用弱碱性MAS复合吸附材料和Amide/RP色谱柱。

3、对于酸性和中性化合物,使用弱碱性MAS复合吸附材料和SAX/RP色谱柱
4、对于酸性和中性化合物,使用弱碱性MAS复合吸附材料和Amide/RP色谱柱。

对于同时具有酸性和碱性官能团的化合物,通过调整pH使其呈酸性或碱性。

对于样品中同时含有酸性和碱性化合物,则通过该方法的少许调整,在提取过程中将酸性和碱性化合物分开,然后分别进行LC/MS分析检测。

(5) 定性—定量检查:
高丰度蛋白质的除去及蛋白质的多维色谱分离与定量新方法研究三维蛋白分离系统,即SEC/SCX/RPLC系统,对肝蛋白进行更为完全的分离,利用紫外可见检测对蛋白峰进行归一化处理,进一步计算蛋白的含量,相对应的蛋白质色谱峰同时进行浓缩、酶解、进而MALDI-TOF-TOF检测定性分析,以达到对单个蛋白同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目的。

(6)个别组分—整体组分测定:
(7)分离—制备:
液相萃取,固相萃取
(8)净化—回收:
生物样品必须经过低温预消解才能保证挥发性较高元素的回收率。

(9) 成本—速度:
例:丁宗庆分散液液微萃取-数码比色法测定环境及生物样品中亚硝酸根
研究了分散液液微萃取( D L L ME ) -数码比色( D C ) 法测定水样中的亚硝酸根。

在酸性介质中,亚硝酸根和对硝基苯胺及二苯胺作用,生成红色偶合物。

用乙醇作分散剂,以四氯化碳为萃取剂进行分散液液微萃取,萃取液点样在薄层硅胶板上用数码相机进行数码成像。

成像斑点的灰度值和亚硝酸根的浓度成正比,据此建立了测定水样中痕量亚硝酸根的新方法。

方法具有仪器成本低、方便快速、灵敏度高、环境友好等特点,可满足野外现场的检测要求。

(10)个人习惯—可能的设备:
生物样品的预处理可采取多种方法时,根据个人习惯不同可能应用不同的前处理方法。

采用具有选择性的显色剂和反应条件,才可以不经分离,直接测定。

由于方法灵敏度和选择性的限制,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应用较少。

荧光法具有
较高灵敏度,专属性较强,可用于定量分析,但要求待测成分应能产生荧光,无荧光者则需通过适当处理后方可检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