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全套复习资料(可编辑)

合集下载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

中药药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1、中药药理学: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的规律。

2、中药药效学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和提示中药药理作用的机理与物质基础。

3、中药药动学: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4、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第一个时期:(20年代—1949年)从本草学进入化学与药理研究阶段,标志:陈克恢等对麻黄进行研究,发现麻黄碱具有拟肾上腺素作用。

第二章中药药效学1(损其偏盛,补其偏衰)何谓中药的四气(四性)、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寒性或凉性: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即具有清热、凉血、泻火、清虚热、滋阴等功效。

热性或温性: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即具有祛寒、温里、助阳功效。

5种不同的药味。

③升降浮沉:药物性能在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与趋势。

④归经:是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归经所属脏腑与其有效成分分布最多的脏器基本一致。

)对中药四气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你认为还有哪些方面值得去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基础代谢寒凉药的抗感染作用寒凉药:中枢抑制作用。

、下降。

温热药:中枢兴奋作用。

2、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P94的研究目前有哪些方法?广义的毒:指药物的毒性反应及其它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熟悉并熟悉例子副作用:中药在治疗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麻黄——止咳平喘(药效)中枢兴奋、失眠等(不良反应)大黄通便(药效)月经量多(不良反应)附子止关节痛(药效)心慌胸闷(不良反应)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而产生的对机体组织器官造成的危害,一般后果比较严重,有时较难恢复。

变态反应:少数人对某些中药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最常见的为过敏反应。

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51.多效性化学药单一的化学物质与靶点.如阿斯匹林()与阿托品(M受体)中药多成分与多靶点.如人参含的皂苷与其他成分,作用多个系统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有关.一定范围有协同作用,超出范围有对抗作用3.双向调节性,指的是同一种中药,同时具有抑制亢进的机体功能又有兴奋低下的功能,调节完全相反的二种病理状态.如麝香–镇静安神(中枢抑制)、醒脑开窍(中枢兴奋)山楂消胀(收缩胃肠肌)、止泻止痛(松弛胃肠肌)机理与机体的功能状态和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有密切的关系如人参皂苷(镇静)、(兴奋)6掌握并举例1.与中药功效的相关性:中药功效的描述与现代研究的药理作用一致.如解表药.活血药,芳香化湿药2.与中药功效存在差异性:传统功效没证实及新的药理作用.如葛根(解毒没证实、扩冠、强心、降压为新的作用)3.丰富对中药功效的认识。

中药药理考试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考试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总论1、中药四气: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对物质代谢的影响;寒凉药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五味:辛味药主要含有挥发油,其次是苷类、生物碱;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鞣质;甘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为主;苦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生物碱、苷类为多;咸味药主要含有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2.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药物因素:药材(品种、产地、采收季节、贮藏条件)、炮制、制剂、剂量、配伍与相互作用机体因素:生理状况、病理状况环境因素:地理条件、气候寒暖、饮食起居、家庭环境3、重要药理作用的特点及与中药功效的关系:特点:作用的多效性;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和整体平衡性;作用相对缓慢、温和关系: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相关性;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差异性(给药途径不同作用有差异;中药组分与全药作用有差异;动物实验同人体效应应有差异;认识的发展会表现差异)第五章解表类放药1.麻黄生物碱和少量挥发油药理作用:发汗,平喘,利尿,解热,抗病原体,镇咳祛痰,抗炎抗过敏,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升高血压平喘特点:a.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b.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上的β2受体,使支气管松弛;c.阻止过敏介质(5-HT和慢反应物质SRS-A)释放;d.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的a肾上腺素受体,使末梢血管收缩,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和充血,使呼吸道通畅而有利于平喘。

2.柴胡柴胡皂苷、挥发油药理作用:解热,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调节免疫功能,镇静、抗惊厥、镇痛、镇咳,保肝利胆,降血脂,抗肿瘤(对正常动物无作用);其他作用(兴奋子宫作用)解热:柴胡挥发油可能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降低该部位cAMP的浓度,从而抑制体温调定点的上移,使体温下降。

保肝利胆机制:柴胡皂苷对生物膜有直接保护作用;柴胡皂苷促进脑垂体分泌ACTH,进而升高血浆皮质醇,并拮抗外源性甾体激素对对肾上腺的致萎缩作用,提高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抵抗能力;促进肝细胞DNA合成,抑制细胞外基质的合成。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汇总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汇总

《中药药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药理学(PTCM):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和中药毒理学。

20世纪初,陈克恢发现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具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

3.当归龙荟丸可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其主要成分为青黛中的靛玉红。

第二章中药药性1、四气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映中药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趋势。

2、四气的现代研究:(1)中药四气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寒证患者中枢处于抑制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温热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热证患者中枢处于兴奋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寒凉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

(2)中药四气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3)中药四气与对内分泌系统功能(4)中药四气与能量代谢功能3、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1)辛味药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发汗、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调整肠道平滑肌运动等作用相关。

(2)甘味药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能力。

(3)酸味药化学成份:单酸味要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泻、止血。

(4)苦味药化学成份:主要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其次为挥发油、黄酮、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泻下、止血。

(5)咸味药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4、中药归经:是药物对机体治疗作用及适应范围的归纳,是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的作用或影响。

5、中药的升降浮沉:是指药物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即在人体环境里药物作用的部位。

第四章中药药效学一、中药药效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针对中药的功能主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中药是中国传统的医学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药理知识和经验。

中药药理是中医药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掌握中药药理对于从事中医药学的学生和医生来说极为关键。

这篇文档将重点介绍一些中药药理的复习重点资料。

一、中药分类中药可以分为四类:草本药、动物药、矿物药和化学药物。

其中草本药又可以分为单味药和复方药,单味药是指一种植物的某一部分,如叶、根、茎、花、果、种子等经过加工后制成的药材;而复方药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味药按照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中药制剂。

二、中药药理的基本概念1. 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效应和机制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则是指以中药为研究对象的药理学。

2. 药效学和中药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学科。

中药药效学则是指以中药为研究对象的药效学。

3. 药代动力学和中药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和规律的学科。

中药药代动力学则是指以中药为研究对象的药代动力学。

三、中药药理的基本作用中药药理的基本作用包括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等。

其中,调和阴阳是中药药理的核心理念,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药药物代表性作用1.益气和补血类:人参、黄芪、党参、当归、熟地黄、川芎、枸杞子等。

2.化痰散结类:半夏、枇杷叶、桔梗、甘草、白芍、苏子、藤黄等。

3.清热泻火类:黄连、黄芩、连翘、蒲公英、大青叶、贝母等。

4.镇静安神类:茯苓、五味子、酸枣仁、益智仁、丹参、天麻等。

5.活血化瘀类: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三七、当归等。

五、中药药理的应用中药药理的应用包括内服、外贴、煎浸、吸入、注射和灌肠等多种方式。

其中,内服是最常见的用药方式,也是治疗疾病效果最为显著的方法。

六、中药药理的注意事项1.对于不同患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2.应该结合临床症状、病因、病程和体质来选择合适的中药。

3.应该注意药物的剂量、频次和服用时间。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一、1、辛味药:入肝脾肺经。

主要含挥发油。

Eg:厚朴、广藿香、苍术、佩兰、砂仁、白豆蔻、草豆蔻。

2、酸味药:入肝脾肺经。

含有机酸。

eg:五倍子、词子、石榴皮。

3、甘味药:入肝脾肺经。

含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补五脏气、血、阴、阳之不足。

4、苦味药:入肝经。

含生物碱、苷类成分。

Eg:黄莲、黄苓、黄柏、北豆根、苦参、大黄、番泻叶。

5、咸味药:入肝、肾经。

Eg:海藻、昆布、泊厚石、瓦楞子、礞石、鹿茸、紫河车。

二、急性毒性反应。

P11。

1、对中枢:eg:马钱子、细辛、生南星、黄药子。

2、对心血管:(含乌头碱: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强心苷:罗布麻叶、万年青、蟾蜍。

)3、呼吸系统:苦杏仁、桃仁、李子仁、白果、商陆。

4、对消化系统:eg:苍耳子、黄药子、川栋子、雷公藤。

5、对泌尿系统:斑蝥、青木香、广防已。

6、对造血系统:斑蝥、狼青。

三、影响中药药理作用因素。

1、品种、产地。

2、采收、贮藏。

3、炮制。

乌头碱炮制:p14页。

乌头碱(水解成)苯甲酰单酯型乌头碱(水解成)氨基酸类乌头原碱。

解表药。

作用:1、发汗。

2、解热。

3、抗病原微生物。

4、镇痛。

5、抗炎。

6、调节免疫。

一、麻黄:1、药理作用:(1)发汗(主要成分:挥发油)。

(2)平喘。

(3)利尿(以d-伪麻黄碱作用显著)。

(4)强心、升高血压(常用于手术)。

(5)兴奋中枢神经系统(a、b-受体激动剂)。

其他作用:(1)解热、抗炎(2)抗病原微生物(3)镇咳、祛痰二、桂枝:主要成分:挥发油。

(油中主要成分:桂皮醛。

)1、药理作用:(1)扩血管、促发汗。

(2)解热镇痛。

(3)抗炎抗过敏。

(4)抗病原微生物。

(5)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三、柴胡:1、药理作用:(1)解热。

(2)抗病原微生物。

(3)抗炎。

(4)促进免疫功能。

(5)镇静、镇痛、镇咳。

(6)保肝、利胚、降血脂。

2、现代应用:(1)发热。

(2)病毒性肝炎。

四、葛根:主要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异黄酮)。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2 :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3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4 :对基础代谢的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 5:寒凉药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寒凉药长时间给药:痛阈值,惊厥阈值,5-HT ,酪氨酸羟化酶抑制,其余均降低。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中枢神经系统: 马钱子,附子,雪上一枝蒿,细辛,川乌,草乌,生南星,黄药子心血管系统:1—乌头碱类: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2—强心苷类:蟾酥,罗布麻叶,黄花夹竹桃 ,万年青呼吸系统:苦杏仁,桃仁,郁李仁,枇杷仁,白果,商陆 肝毒性:苍耳子,川楝子,黄药子,雷公藤 肾毒性:斑蝥,关木通,马兜铃,青木香,广防己长期毒性所致毒性损伤的 靶器官中,以肝,肾,胃肠 发生率最高。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1药物因素:品种与产地,采收与贮藏,炮制,制剂与煎煮方法,配伍与禁忌 2:机体因素:1):生理状况:年龄,性别,体质,情绪,遗传等。

2 ):病理状况 3):肠道内微生态环境3:环境因素:地理条件,气候冷暖,居住条件,饮食条件等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2 3 45 :1: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的相关性:中药作用的双向性 :中药作用的差异性 :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的相关性: 研究和认识与中药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 是中药药理学的基本任务。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往往一致。

如解表药“发表散寒,解除表证”的功效与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解热,镇痛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有关。

另外,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之间还存在差异性。

其一,中药药理研究结果未能证实与某些中药相关的药理作用。

如苦参具有利尿作用,但未见与之有关的药理作用报道。

其二,通过现代研究发现了某些与传统中药功效无明显关系的药理作用。

如五味子的肝脏保护作用, 地龙的溶栓作用,枳实升压作用也未见 中医文献记述。

解表药:解表药主要药理作用: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桂枝:扩张血管促发汗(桂皮油)细辛:(局麻)抗病原微生物:黄樟醚(动物致癌)平喘清热药:清热药主要药理作用穿心莲:抗蛇毒,抗恶性葡萄胎。

(完整版)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完整版)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
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以及病原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学科任务:阐明中医药理论,促进中药学发展,研制新药,实现中药现代化
第二章
4)阻止过敏介质释放5)抑制抗体的产生
6.葛根素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
1)降血压2)改善脑循环3)抗心肌缺血4)抗心律失常
7.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1)抗病原体2)抗毒素3)解热4)抗炎5)调节免疫功能6)抗肿瘤
8.知母解热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有效成分:芒果苷、菝葜皂苷元
作用机制:解热特点慢而持久。知母能抑制细胞膜上Na+,k+—ATP酶活性使产热减少
9.黄芩的现代应用
1)呼吸道感染性疾病2)流行性腮腺炎3)病毒性肝炎
10.大黄泻下的作用机制(包括作用部位及成分)
有效成分:番泻苷A和大黄酸苷、大黄素作用部位:大肠、结肠、小肠
作用机制:1)口服后,结合型蒽苷大部分未经小肠吸收而抵达大肠,被肠道细菌酶(主要为β葡萄糖苷酶)水解成大黄酸蒽酮而刺激肠黏膜及肠壁肌肉层内神经丛,促进肠蠕动而致泻2)大黄酸蒽酮、大黄素具有胆碱样作用,可兴奋平滑肌上M胆碱受体,加快肠蠕动3)大黄酸蒽酮可抑制细胞膜上Na+,k+—ATP酶,阻碍Na+转运吸收,使肠腔内渗透压增加,肠腔容积增大,机械性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快
1)作用的多效性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3)某些作用的双效调节性4)作用相对缓慢、温和
4.炮制对中药药效的影响
1)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2)增强药物的作用3)改变药物的性能与功效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中药药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中药研究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中药药理的复习重点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药药理知识。

一、中药性味归经1. 中药的性味归经是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

性味是指中药的属性和味道,如辛、甘、苦、酸、咸、涩等。

归经是指中药所归属的经络系统,如归肺、归肝、归心等。

了解中药的性味和归经有助于学生对中药的特点和适应病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2. 中药的性味和归经还能帮助学生合理使用中药,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选择相应的中药,达到治疗效果。

二、中药药性与功效1. 中药的药性是指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如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等。

了解中药的药性有助于学生对中药的治疗特点和作用机制有更深入的认识。

2. 各类中药的功效也是中药学的重要内容,如玄参清热解毒、黄连泻火清热等。

了解中药的功效有助于学生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选择相应的中药,达到治疗效果。

三、中药制剂的性质和作用1. 中药制剂是中药的一种形态,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煎剂、浓缩剂等。

不同的中药制剂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比如汤剂易吸收、速效,丸剂能减轻味道等。

了解中药制剂的性质和作用有助于学生正确选择中药制剂,达到治疗效果。

2. 中药制剂还有一些注意事项,比如中药的味道、颜色、气味等,影响患者的服药能力和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了解这些注意事项有助于学生更加关注患者的各种需求,针对性地治疗疾病。

四、中药治疗的注意事项1. 中药治疗有很多注意事项,比如中药的剂量、煮制方法、服用时间、服用方法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注意事项,以确保患者能够安全地服用中药。

2. 对于不同的病情和患者的体质,中药治疗的方法也不同,比如对于体弱的患者,应采取滋补为主,温补药物为辅的治疗方法。

学生需要遵照医嘱和中药治疗原则,以最小的剂量、最短的疗程、最小的不良反应达到治疗效果。

总之,掌握中药药理知识,对于中医学的学习和应用都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需要深入学习并掌握中药性味归经、药性和功效、中药制剂的性质和作用等知识,同时要遵循中药治疗的注意事项,确保中药治疗效果最大化,同时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终版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终版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终版中药药效学和中药药动学。

▲中药药理学进展简史中的代表性成果答:(1)从1923年开始,我国学者陈克恢等对麻黄、当归进行了系统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发觉麻黄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具有类似肾上腺素作用,其作用温顺持久。

此举掀开了中药药理的新篇章。

中药防病治病的差不多作用是扶正祛邪、调剂平稳。

★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答: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应中药在阻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势。

现代对四气的研究,通常将中药分为寒凉和温热两大类。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阻碍:多数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阻碍,表现为冷静、催眠、解热、镇痛等;如钩藤、羚羊角具有抗惊厥作用,黄芩、丹参、苦参具有冷静作用,金银花、连翘、知母、柴胡、葛根具有解热作用;而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如麻黄、麝香、马钞票子。

(2)对自主神经系统的阻碍:临床寒凉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温热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寒证、阳虚证患者副交感神经-M 受体-cGMP系统功能偏亢,尿中cGMP的排出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给患者分不服用温热药和助阳药后,可提高细胞内cGMP含量,是失常的cAMP/cGMP比值复原正常。

相反,热证、阴虚证患者交感神经-β受体-cGMP系统功能偏亢,尿中cGM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给患者分不服用寒凉药后,可提高细胞内cGMP 含量,是失常的cAMP/cGMP比值复原正常。

(3)对内分泌系统的阻碍: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具有兴奋性效应,寒凉药对内分泌系统具有抑制作用。

(4)对物质代谢的阻碍:温热药表现为提高机体的基础代谢率,寒凉药可降低基础代谢率。

(5)寒凉药的抗感染作用: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急性感染,常具有发热、疼痛等临床症状,可用寒凉药进行治疗。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答:五味是指辛、酸、甘、苦、咸5种不同的药味。

(1)辛味药要紧含有挥发油,其次是苷类、生物碱等(2)酸味药要紧含有机酸、鞣质(3)苷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为主(4)苦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生物碱、苷类为主(5)咸味药要紧含有钠、钾、钙等无机盐成分★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答:特点:(1)作用的多效性,如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均有阻碍(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是其量效关系相对不规则性的重要缘故(3)某些作用的双向调剂性,同一种中药,既可抑制亢进的机体功能又可兴奋底下的功能(4)作用相对缓慢、温顺,如黄芪、党参增强免疫功能、提高应激能力等作用,需连续多次给药后才见效应▲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关系答:(1)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具有相关性(2)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存在差异性(3)中药药理作用研究丰富了对中药功效的认识▲解表药的要紧药理作用答:(1)发汗(2)解热(3)冷静、镇痛(4)抗炎(5)抗过敏(6)抗病原微生物(7)镇咳、祛痰、平喘●麻黄宣肺平喘的作用机理及有效成分?答:有效成分是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其中麻黄碱性质稳固,平喘作用较强。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广东药学院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广东药学院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包括正常机体、病理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学科。

2、中药药理学研究对象有两方面,即中药药效学和中药药动学。

3、中药药效学是指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

4、中药药动学是指研究中药在机体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的规律。

5、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一、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的定义:(1)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映中药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势。

(2)五味:是指中药的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3)升降浮沉:是指中药性能在人体呈现的一种走向趋势。

(一般向上向外为升浮;向下向为沉降)(4)归经:是指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作用。

二、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的现代研究:(1)四气: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部分寒凉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例天麻有镇静作用;地龙有镇静抗惊厥作用;部分温热药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例麻黄兴奋中枢;人参增加中枢兴奋性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②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部分寒凉药提高副交感神经的功能;例知母,增加M受体合成;降低交感神经的功能:使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减少;使机体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降低。

部分温热药提高交感神经的功能;提高细胞cAMP含量,例麻黄兴奋α受体,升高血压;黄芪增加β受体等。

③对分泌系统的影响;部分温热药提高分泌系统的功能,1)增强肾上腺皮质的功能(例人参.等)2)增强甲状腺功能.(例附子等);3)增强性腺功能,(例冬虫夏草、淫羊藿等)。

部分寒凉药抑制分泌功能。

例:龟板等。

④对基础代的影响;部分寒凉药降低机体的代, 使产热、耗氧量等↓例知母抑制机体代,使机体产热减少,解除低热部分温热药提高机体的代, 使产热↑,耗氧量等↑;例附子提高机体的代,使机体产热增加,解决怕冷。

⑤部分寒凉药的抗感染、抗肿瘤作用金银花、黄芩、黄连、柴胡等均有较好的抗感染作用。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1中药药理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内容分为中药药效学和中药药动学两部分。

中药药效学是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制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泻过程及其特点。

2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包括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中药的不良反应。

中药归经:中药的性能之一,归是指药物作用的归属,即药物的作用部位;经是指经络及其所属脏腑。

归经就是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是药物作用部位的综合。

3中药四性研究着重于中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基础代谢的影响,寒凉药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4中药的毒性是中药的基本性能之一5中药的不良反应类型有急性毒性反应,长期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三致反应,停药反应。

6影响中药药理的因素主要有三大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

7机体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心理因素,病理因素,遗传因素。

8中药药理作用的双向性:中药具有双向性作用,即某一中药可使机体从机能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因机体所处病理状态的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最终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

9简述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A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影响.寒凉药有中枢抑制作用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B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六个定量指标~~~体温.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呼吸频率,唾液分泌量,温热药可使平衡指数偏高,寒凉药可使平衡指数偏低C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温热药使分泌系统功能寒凉药使内分泌系统受抑制D对基础代谢的影响,寒凉药或温热药通过影响垂体——甲状腺功能和细胞纳贡(Na+-K+ ATP酶活性)的能量代谢,温热药附子,肉桂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功能的作用E寒凉药具有抗菌抗感染的作用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A发汗作用;B解表作用;C抗炎作用;D镇痛作用;E抗病毒作用;F调节免疫作用发汗机制:直接影响汗腺,改善血液循环,兴奋外周阿法受体麻黄平喘的机制:A本身激动β受体,从而促进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产生,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B直接兴奋α受体使黏膜血管,从而使黏膜肿胀减轻;C使进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释放,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的作用;D阻止过敏介质释放。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一、中药药理学的概述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草药的药理学特性、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学科。

随着中医药的普及和应用范围的扩大,对于中药的药理学研究也越来越重要。

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中药的药物动力学、药物代谢、药效学等方面。

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1. 体外实验研究:通过离体器官、细胞培养等方法,在实验室中对中药进行药理学研究。

2. 体内实验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中药对动物的药效和毒副作用。

3. 临床实验研究:通过临床试验,观察中药对人体疾病的治疗效果。

4. 分子生物学研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究中药对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等的影响。

三、中药药理学的主要作用机制1. 调节免疫功能:中药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2. 抗炎作用: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

3. 抗氧化作用:中药中的抗氧化物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起到抗氧化的作用。

4. 调节代谢功能:中药可以调节机体的代谢功能,改善机体的生理状态。

5. 抗肿瘤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肿瘤活性,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四、中药药理学的典型药物1. 人参:人参含有丰富的人参皂苷,具有补虚益气、健脾胃、提神醒脑等作用。

2. 甘草:甘草中的甘草酸具有抗炎、抗溃疡、平喘等作用。

3. 黄芪:黄芪具有免疫调节、抗疲劳、抗氧化等作用,常用于提高免疫力和改善疲劳状态。

4. 当归:当归具有活血化瘀、补血养颜的作用,用于治疗血液循环不畅和贫血等问题。

五、中药药理学的经典研究案例1. 丹参对冠心病的治疗作用研究:通过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发现丹参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功能。

2. 黄连抗菌作用的研究:通过体外实验,发现黄连具有抗菌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3. 灵芝对肿瘤的抑制作用研究:通过体内实验,发现灵芝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潜在的抗肿瘤作用。

六、中药药理学的前景和挑战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广东药学院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广东药学院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包括正常机体、病理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学科。

2、中药药理学研究对象有两方面,即中药药效学和中药药动学。

3、中药药效学是指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

4、中药药动学是指研究中药在机体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的规律。

5、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一、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的定义:(1)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映中药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势。

(2)五味:是指中药的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3)升降浮沉:是指中药性能在人体呈现的一种走向趋势。

(一般向上向外为升浮;向下向为沉降)(4)归经:是指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作用。

二、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的现代研究:(1)四气: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部分寒凉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例天麻有镇静作用;地龙有镇静抗惊厥作用;部分温热药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例麻黄兴奋中枢;人参增加中枢兴奋性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②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部分寒凉药提高副交感神经的功能;例知母,增加M受体合成;降低交感神经的功能:使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减少;使机体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降低。

部分温热药提高交感神经的功能;提高细胞cAMP含量,例麻黄兴奋α受体,升高血压;黄芪增加β受体等。

③对分泌系统的影响;部分温热药提高分泌系统的功能,1)增强肾上腺皮质的功能(例人参.等)2)增强甲状腺功能.(例附子等);3)增强性腺功能,(例冬虫夏草、淫羊藿等)。

部分寒凉药抑制分泌功能。

例:龟板等。

④对基础代的影响;部分寒凉药降低机体的代, 使产热、耗氧量等↓例知母抑制机体代,使机体产热减少,解除低热部分温热药提高机体的代, 使产热↑,耗氧量等↑;例附子提高机体的代,使机体产热增加,解决怕冷。

⑤部分寒凉药的抗感染、抗肿瘤作用金银花、黄芩、黄连、柴胡等均有较好的抗感染作用。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复习提纲1、中药四性的药理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许多寒凉药具有抗惊厥、解热、镇静、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如钩藤、羚羊角等具有抗惊厥作用。

温热药,如五味子、麻黄、麝香等有中枢兴奋作用。

(0.5 (2)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温热药能纠正寒证、阳虚证病人副交感神经-M受体-GMP系统的功能亢进。

寒凉药能降低热证、阴虚证病人的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的功能偏高。

(3)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长期给予动物温热药可使其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卵巢等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

而寒凉药则使这些内分泌系统功能受到抑制。

(4)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温热药表现为提高机体的基础代谢率。

寒凉药可降低基础代谢率。

(5)寒凉药有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2、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1)中药药效的多效性;(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3)双向调节性;(4)作用相对温和、缓慢。

3、炮制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①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如烈性中药大多要经过漂、浸、煮等炮制过程,使有毒成分溶出或分解,从而达到消除或减少毒成分或毒副作用目的。

如:附子炮制(乌头碱无强心作用,分解破坏,而消旋去甲乌药碱,强心成分,因耐热而仍保留,故熟附片保留强心作用而毒性较生附子大大降低。

②增强药物的作用;延胡索的有效成分为生物碱,水煎液溶出量少,醋炒后,延胡索中生物碱与醋酸结合成溶于水的醋酸盐,水煎液中溶出的总生物碱增加,镇痛作用加强。

③改变药物的性能和功效。

如生大黄主要有泻下作用,也有抗菌作用,炮制后的炙大黄泻下作用减弱,抗菌作用增强。

4、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的关系如何①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具有相关性②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存在差异性③中药药理作用研究丰富了对中药功效的认识5、中药含药血清药理方法概念及优点:血清药理学方法是指动物经口服给药后采集含药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方法。

1984 年由日本学者首次提出,国内90 年代初开始探索,已成为中药体外药效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引言中药药理学是指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和疗效的学科。

中药作为我国特有的药物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对于治疗各种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掌握中药的药理学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中药的毒性作用和中药的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复习。

二、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1.中药药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和疗效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的各种系统、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的作用,包括其药理学特性、药理动力学、药效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2.中药药理学的重要性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可以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机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还能发现和开发新的中药药物,促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

此外,中药药理学还可以帮助理解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并提供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和安全性评价的依据。

三、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1.中药的祛病作用中药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改善机体的病理状态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黄连具有清热解毒、止泻和抗菌作用;人参具有益气养阴、补虚止血的作用等。

2.中药的抗氧化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例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可延缓细胞老化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中药的抗炎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减轻炎症症状。

例如,黄芩酮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

四、中药的毒性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理学》全套复习资料1.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2.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影响。

四气的现代科学涵义温热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1.提高植物神经功能。

2.提高内分泌系统了功能。

3.增强能量代谢,产热增加。

4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强心升压。

寒凉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 1.降低植物神经功能。

2.降低内分泌系统功能。

3.降低能量代谢。

4.减弱心血管系统功能。

五味的现代认识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四性的物质基础,是产生功效的基本物质。

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

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有利于表证的解除。

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

2.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

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

3.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

4.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

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

升降浮沉的现代认识1.升降浮沉的概念与表现2.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其本身的性味密切相关3.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补中益气汤对子宫脱垂有效,能选择性提高兔、犬离体或在体子宫肌的张力。

麻黄性辛、温属升浮,具有发汗作用。

附子辛、热属升浮,有强心、抗寒、抗休克作用。

?浙贝性苦寒属沉降,有镇咳平喘的作用。

羚羊角咸寒属沉降,有镇静、抗惊厥、解热、降血压作用。

解表药概述1. 功效与主治功效:发汗解表、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

主治:外感风寒、外感风热。

2. 分类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细辛、防风等。

辛凉解表药:柴胡、葛根、牛蒡子、薄荷等。

3. 药理作用:发汗作用、解热作用、镇痛作用、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抗过敏作用、抗菌、抗病毒作用常用药物:麻黄、桂枝、细辛、柴胡、葛根麻黄1.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2.化学成分;左旋麻黄碱(占总生物碱的80~85%);伪麻黄碱,L-N-甲基麻黄碱、D-N-甲基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麻黄次碱;挥发油、I-α松油醇;鞣质等。

3.药理作用:发汗、平喘、利尿、抗炎、抗过敏、镇咳祛痰、解热抗菌抗病毒、4.现代临床应用支气管哮喘、预防、鼻塞、滴鼻、防治低血压状态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5.不良反应:眼球突出、举尾反应、紫绀、兴奋、不安、失眠。

桂枝1.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

2.化学成分:挥发油(桂皮油)、桂皮醛、桂皮酸等。

此外鞣质、粘液质及树脂等3.药理作用:扩张血管、促进发汗、解热、镇痛、镇静、抗惊厥、抗炎、抗过敏、抗菌、抗病毒、其他作用4.临床应用主治?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闭经、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等。

现代临床应用①预防流行性感冒。

②低血压症。

柴胡1.功效:疏散退热、舒肝、升阳。

2.化学成分:皂甙(a、b、c、d四种)、甾醇(α-菠菜甾醇、豆甾醇)、挥发油(柴胡醇、丁香酚、r-十一酸内酯、对-甲氧基苯二酮等)、脂肪油和多糖,此外尚有生物碱、葡萄糖和氨基酸。

3.药理:解热、镇静、镇痛、镇咳、抗菌、抗病毒、抗炎、促进免疫功能4.临床应用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等。

现代临床应用①上呼吸道感染性发热。

②咳嗽。

③病毒性肝炎。

④高脂血症。

⑤流行性腮腺炎。

⑥其他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多形红斑,扁平疣等。

5.不良反应①中枢抑制、嗜睡、工作效率↓、深睡。

②消化道反应、食欲减退、腹胀。

③肌注可致过敏反应。

葛根1.功效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

2.化学成分黄酮类(大豆甙、大豆甙元、葛根素、大豆素-4′,7-二葡萄糖甙、葛根素-7-木糖甙、4′,6′′-O-二乙酰葛根素、4′-甲氧基葛根素等)。

3.药理作用:解热、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4.临床应用主治:外感发热头痛、项强、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高血压。

清热药概述1.清热药的功效、主治及分类概念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凉血。

主治:各种里热证,也用于其他热证。

分类清热泻火:石膏、知母、栀子等。

清热凉血:犀角、生地黄、玄参等。

清热燥湿:黄芩、黄连、黄柏等。

清热解毒: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等。

清虚热;地骨皮、银柴胡等。

2.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解热作用、抗炎作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抗肿瘤作用、其他作用常用药物:黄芩、黄连、金银花、大青叶与板蓝根黄芩1.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2.化学成分:黄酮类化合物、黄芩甙、黄芩素、汉黄芩甙、汉黄芩素等。

还含有氨基酸、挥发油、豆甾醇、黄芩酶等。

3.药理作用抗菌、抗病毒作用、抗炎、抗过敏作用、镇静、降血压作用、降血脂、保肝、利胆作用、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黄连1.功效:泻火、解毒、清热、燥湿。

2.化学成分:主要含小檗碱。

其他还有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棕榈碱等。

3.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解毒作用、提高机体的防御机能、抗炎、解热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抑制血小板聚集4.临床应用;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小儿秋季腹泻、慢性胆囊炎、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糖尿病、急性肾盂肾炎等。

金银花1.功效:清热解毒、凉散风寒。

2.化学成分氯原酸类:氯原酸、异氯原酸。

黄酮类:木犀草素、忍冬甙。

其他:肌醇、挥发油、皂甙。

3.药理作用抗菌、抗病毒作用、抗内毒素作用、抗炎、解热作用、增强免疫功能4.临床应用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阑尾炎、钩端螺旋体病、皮肤病等大青叶与板蓝根1.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

2.化学成分:大青叶含色氨酸、靛红烷B、葡萄糖芸苔素、新葡萄糖芸苔素、靛蓝、色胺酮及挥发油等。

板蓝根含靛甙、靛玉红、板蓝根结晶、氨基酸、抗菌物质及糖类。

3.药理作用抗菌、抗病毒作用、抗内毒素作用、解热、抗炎作用、促进免疫功能4.临床应用:乙型脑炎、腮腺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黄疸性肝炎、麻疹合并肺炎、水痘等。

泻下药概述1.泻下药的功效主治与分类概念:以通利大便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功效:通利大便、荡涤实热、攻逐水饮。

主治:大便秘结、肠道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

2.药理作用:泻下作用、利尿作用、抗感染及抗病毒作用、抗炎作用、抗肿瘤作用。

大黄1.功效: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利胆退黄。

2.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蒽醌衍生物,包括2种存在形式:大部分与葡萄糖结合成蒽甙,少部分为游离形式的甙元。

鞣质类物质:α-儿茶素、没食子酸3.药理作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对血液系统的影响、改善肾功能、抗感染作用、抗肿瘤作用4.临床应用便秘、各种出血、急性菌痢肠炎、急腹症、肾功能衰竭、高脂血症。

祛风湿药概述功效:祛除风湿、解除痹痛。

主治:风湿痹痛。

2.常用祛风湿药秦艽、五加皮、防己、独活、雷公藤、清风藤、?莶草、威灵仙、木瓜、臭梧桐。

3.药理作用抗炎、镇痛、免疫抑制、降压、肌松和解痉秦艽1.功效: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

2.化学成分生物碱:秦艽碱甲(龙胆碱);秦艽碱乙(龙胆次碱);秦艽丙素;龙胆苦甙。

挥发油3.药理作用抗炎、镇静、镇痛、解热、抗过敏芳香化湿药概述功效:宣化湿浊、健脾醒胃。

主治:湿邪困脾引起各证。

2.常用芳香化湿药厚朴、藿香、苍术、砂仁等。

3.药理作用芳香化湿药主要药理作用、对胃肠功能影响,抗菌、抗病毒作用。

厚朴1.功效:燥湿化痰、下气除满。

2.化学成分:挥发油:β-桉叶油;厚朴酚、和厚朴酚、木兰箭毒碱。

3.药理作用:对消化系统影响、抗菌、抗病毒、肌松、中枢抑制、抗过敏。

4.临床应用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及阿米巴痢疾。

利水渗湿药概述1.功效与主治功效:通利水道、渗泄水湿。

主治:水肿、癃闭、淋浊、痰饮、泄泻。

2.分类利水消肿药:茯苓、猪苓、泽泻、苡仁、半边莲、冬瓜皮、赤小豆、玉米须。

利水通淋药:木通、滑石、通草、金钱草、石韦、海金沙、车前子、扁蓄、瞿麦。

利湿退黄药:茵陈、垂盆草。

3.药理作用利水渗湿药药理作用利尿、利胆保肝、对免疫功能影响、降血脂、降血糖、抗肿瘤、抗病原体茯苓1.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2.化学成分:β-茯苓聚糖,约占干重的93%;茯苓酸、茯苓素;麦角甾醇。

3.药理作用利尿、对免疫功能影响、镇静、抗肿瘤、其他作用4.临床应用水肿;肿瘤:与放、化疗合用,增强疗效;腹泻及消化不良:使用以茯苓为主的复方制剂、肝病;精神分裂症。

泽泻1.功效:利小便,清湿热。

2.化学成分:主要含三萜类及倍半萜类化合物,如泽泻醇A、B、C。

3.药理作用利尿、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保肝、降血糖、对心血管的作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4.临床应用:肾性水肿、高血脂症、耳源性眩晕。

茵陈1.功效:清湿热、退黄疸。

2.化学成分① 6,7-二甲氧基香豆素、氯原酸、咖啡酸。

②挥发油β-蒎烯、茵陈炔、茵陈烯酮、茵陈炔酮、茵陈炔内酯、茵陈色原酮。

③对羟基苯乙酮。

3.药理作用:利胆、保肝、抗肿瘤、其他作用4.临床应用急慢性传染性肝炎;胆石症及胆道感染;高脂血症及冠心病;防治感冒及流感。

温里药概述1.功效与主治功效:温里散寒、温肾回阳。

主治:里寒证。

2.常用温里药附子、肉桂、吴茱萸、丁香、胡椒、小茴香、干姜、高良姜。

3.药理作用温里药主要药理作用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对消化系统作用、对神经系统作用、抗炎、增强免疫功能附子1.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

2.化学成分含有多种生物碱及其水解产物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消旋-去甲乌药碱氯化甲基多巴胺去甲猪毛菜碱3.药理作用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对神经系统作用、抗炎、增强免疫功能肉桂1.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活血通经。

2.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桂皮油):桂皮醛、桂皮酸。

3.药理作用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对血液系统作用、镇静、镇痛、解热干姜(生姜)1.功效: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燥湿消痰。

2.化学成分:挥发油(姜醇、姜烯、水芹烯等);辛辣成分(姜辣素、姜烯酮、姜酮、姜萜酮、姜酚)。

3.药理作用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对消化系统的作用、镇静、镇痛、解热理气药概述1.功效与主治功效:疏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

主治:气滞和气逆等证。

2.常用理气药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木香、香附、乌药、大腹皮、薤白、沉香、甘松。

3.药理作用理气药主要药理作用:对胃肠运动的调节作用、对消化液分泌的影响、利胆、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对子宫平滑肌作用、对心血管系统作用、理气药主要药理作用总括表枳实与枳壳1.功效: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2.化学成分挥发油:右旋芳香烯、右旋芳樟醇黄酮甙类:新橙皮甙(水解得橙皮甙)对羟基福林、N-甲基酪胺3.药理作用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对子宫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利尿、抗炎4.临床应用休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